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用13篇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1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设备投资,因此,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无论是通过贷款、发行股票或积累自己的利润留成。当产业依靠内部利润积累不能实现技术提高时,就需要争取外部资金来达到发展目的,而资本市场正为产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理想场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提高产业资本素质,它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产业资本素质指产业资本的性质和质量,着重包括筹措资金能力和运用资金能力。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具有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吸收中长期资金的巨大能力,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还可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和流通,有着很强的灵活性。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撑。资本市场具有以下功能:

(一)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

初始、合理的产权界定是一切资源进行配置的首要和前提条件。资本市场通过对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提权中介服务,从而在产权重组中发挥调整功能。

(二)资本市场可以进行资金融通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从而提高融资效率。资本市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分散的社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大的产业资本。同时,支持大型企业的上市,壮大企业规模,以有限的增量投入带动存量结构调整。

(三)资本市场具有流动

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是指投资者在购买了一定的金融工具之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其相应持有的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中,资产不再以实物形态出现,而是实现了价值化、货币化和证券化,克服了时空限制障碍,实现了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的自由流动。

(四)资本市场具有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

资本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着资产交易的风险,但同时具有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引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和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资本市场通过对资本资产的风险定价,结合供求、竞争机制以及利益、风险等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在市场上形成灵敏的价格信号,为企业提供决策的依据。

(五)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资产的供给场所,可以满足生产者对资金的要求,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能迅速准确地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把资本导向收益最高的企业,从而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

正是因为资本市场具有上述功能,其在产业资本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本市场,提升产业资本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和标志,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规模巨大的资本支持。大规模的资本很难靠企业利润积累起来,必须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按照融资的主体来看,可以把融资分为企业融资、政府或国家融资、个人融资三种方式。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和产业部门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笔者更注重企业融资。企业进行融资可以有很多途径,一般来讲,企业融资可以划分为政府融资、银行融资、证券融资和外资(国际融资,更常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其中,以证券为主要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已经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资本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场所,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资本市场有利于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基础,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假定市场中有m个产业部门需要资金,同时,有m1个产业部门有多余的资金。需求资金的m个产业部门为了获得所需资金,必须通过各种办法去收集可以提供资金的产业部门,之后,还需要进行谈判、履约、监督契约实施等环节,因此,其交易成本非常高。由于有m个需求和m1个供给,因此其交易次数为K(m,m1)=mm1。而如果上述交易活动经过资本市场来组织实施,则其交易次数仅为K1)(m,m1)=m+m1。若m>2,m1>=2,则很显然mm1>m+m1,通过资本市场这个中介,交易次数明显降低了。由于交易成本与交易次数成正比,较多的交易次数必然意味着较高的交易成本,所以,只要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它就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加速资本周转,使产业结构升级得以实现。

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资本市场可以借助股票、债券的流动性帮助资金需求者选择期限合理、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工具和方式,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生产要素部门间转移和重新组合时遇到的障碍,在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按合理的规模要求,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转让证券资产,实现规模重组,从而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然而,由于高科技产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而技术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较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一般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措到大量的发展资金。这使得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要推动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汇集存在较大的困难。资本市场的出现,一方面挖掘和培育了一批具有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他们往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预见力以及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愿意在高风险中追逐高收益;另一方面,其所固有的有效的风险分散或风险分担机制,使创新项目的特定风险可以在参与项目的众多投资主体之间进行分散和分担。尤其是风险资本和创业板市场的发展,鼓励了人们对创新的投资,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主导产业,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融资制度,既弥补了内源融资的不足,又扬弃了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弊端。传统的银行融资职能通过储蓄的方式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以贷款的方式转化为产业资本。所以银行融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成本也比较高,难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金。而资本市场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大的产业资本,其效率比较高,融资成本比较低,是产业资本形成比较理想的方式。

最后,资本市场也是产业政策良好的实施中介。资本市场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佳场所,并且促进产业实现机制的全面形成。产业政策本身是一种指导性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产业政策实施的市场中介,使一些合理的产业政策或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贯彻实施,或由于缺乏强制性约束无法有效实施。资本市场作为产业政策实施的中介,有助于政策提高权威性,避免产业政策执行中的“管理真空”,使资本市场功能与产业政策实现机制得到有机结合。

总之,资本市场作为资本投融资的场所,最终可以促进整个产业资本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三、产业资本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

所以有:g-g0 =a(ω-1)k

通过上式可以发现,在相同资本的前提下,资本素质较高的投入可以使产出多增加a(ω-1)k,由此可见,资本素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本和中国的积累率均在30%左右,并且两国资源的总使用量也相当,但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出来的国民财富却相差甚远,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资本素质远远低于日本的资本素质。

四、提升我国产业资本素质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产业资本和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提升产业资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经济使资本存量在产业部门间进行再配置和再流动,是提升产业资本素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一)构建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

统一金融市场的组建可以使各地区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升级,为以资源产业为基础的中西部地区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

(二)规范短期资金市场,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市场

由于我国对同业拆借市场缺乏有力监控,中西部地区一些金融机构在利益驱使下,通过同业拆借使大量资金流向东部地区,造成中西部地区资金积累进一步恶化,形成贫困恶性循环,成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需要对中西部金融机构同业拆借给予一定的限制,严格规定拆借资金不能用于证券和房地产投资,只能用于为解决票据清算中出现的临时性资金不足的头寸市场。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2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实现的.

1、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需求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会计准则变革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用途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世界上会计准则最健全最完善的美国,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在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1300多家,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对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了会计准则变革的迫切要求.

2、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参与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是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得到充分披露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机制,它直接导致了充分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含量,它能够将相关的信息从公司内部传递给外部,这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运作.

二、国际趋同与创新发展相协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趋同,建立了一个国人认可和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突出了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同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减值处理原则,所有这些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对有效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准则,先后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合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的出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现实的“土壤”.

2. 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保障了资本市场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的指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3、 具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观,缩小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操作的空间

新准则的实施,将可以有效的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将使给投资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客观.

三、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资本市场参与群体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适应了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会计目标方面,从满足政府为主实现了以满足投资者为主;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从强调内部使用转为公开披露;在会计选择方面,从政府宏观选择需要为主向企业微观选择转变,所有这些创新和变革,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将会给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系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了修正,更重要的是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以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为基础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是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目标的.新会计准则有效的借鉴了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明确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要求,构建了完善的报告体系,解决了会计信息在信息结构与信息量上的不对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创新为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 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资本的重要来源,没有投资者的资本供给,资本市场将成为无水之鱼不能运转。只有充分保障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推出和执行,可以确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保护自身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会计准则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为中心,要求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的会计准则不只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只着眼于可靠性,更着眼于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仅着眼于确认与计量,更着眼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避免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树立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执行,监管层面临的挑战

在资本市场运行中,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只有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和监管者的监控下,资本市场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作出的历史性变革,是加强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监控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重要表现.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增强个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有利于提高其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能力.

四、结论

新会计准则的和推行将会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树立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积极稳定的发展发展.同时,会计准则毕竟只是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一个规范,它只能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该如何办"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加强准则的执行力度,提高投资者识别会计信息的能力,,最终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3-0035-03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满足社会公众和各类机构的投资需求,让他们分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

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15年的发展规范,改革创新,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经过短短15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为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从1991年至2004年底,我国企业通过境内、境外资本市场累计筹资总额达到15 076亿元。二是支持了一批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了企业改革的深化。截至2005年9月底,境内上市公司由资本市场初创时的10家增加到1381家,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得以加快推动。三是改变了我国居民传统的投资意识,促进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四是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扩大与加强,境外金融机构参与我国市场的要求日益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开辟了我国引进外资的新渠道。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深层矛盾和问题

尽管十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发展速度比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作为“新兴+转轨”阶段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一般性问题,有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特有的问题,主要是:

1.资本市场发展依赖于简单的量的扩张,而不是质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

2.股权高度分割,市场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3.缺乏健全的市场定价机制,价格信号扭曲。

4.上市公司质量不高,证券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不足,并普遍存在滥用社会金融资源的行为和融资“饥饿症”;市场参与者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市场信用无法保证。

5.资本市场缺乏投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大量优质企业纷纷到境外上市。据统计,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达497家,截至2005年底总市值约为4805.96亿美元,而同期境内沪、深股市A股公司数量为1358家,总市值4180.856亿美元,可流通市值约1243.41亿美元。按可流通市值比较,海外市场规模已是内地市场的3.87倍。

6.资本市场在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中所占比重极低,不到10%,大量储蓄无法通过资本市场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7.法律机制、市场机制和微观经济基础等制度性的基础设施不健全,行政管制过度,资本市场发展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专业性差,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协调、不适应等。有外国专家坦言:就现状而言,我国资本市场运作与监管的效率、质量和相关的制度环境,不仅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经济体,也落后于周边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印度、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新兴经济体。

(三)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市场约束强化与市场主体运作规范化程度不高的冲突进一步显现。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制度和机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化约束日益加强;而一些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治理水平低、运作不规范,侵害社会公众投资者权益的现象时有所见,这已成为影响市场稳定运行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市场主体频繁出现失信行为的冲突日益加剧。信息披露不规范、不真实、不及时的现象以及各种失信行为,造成了市场信号失真,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降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3.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与保持市场预期稳定的冲突日益困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股权分置等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来一直影响着市场预期,并对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产生越来越突出的消极影响。

4.市场稳定发展与外部环境因素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法制环境不配套,立法和司法环境不完善,监管力量和监管威慑力还十分薄弱,资本市场发展受到较大束缚。

5.社会征信体系滞后、上市公司结构分化、资金供求失衡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认清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做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前提。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按照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注意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发展道路。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资本市场新的发展观

要卓有成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建设一流的资本市场,应该以历史的、长远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树立并实践资本市场新的发展观,创新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推进系统配套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本市场发展质量。

当务之急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落实资本市场新的发展观。资本市场新的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以效率改善和质量提升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手段,通过发展理念、政策目标、运作机制、微观基础、游戏规则、监管模式等方面的战略转型,大力完善法律机制、市场机制、国家行政机制和制度环境,构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和自我良性发展机制,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有效满足和平崛起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资本市场的需要。

三、“十一五”时期推进资本市场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本市场新的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为重点,解决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夯实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发展资本市场的有关精神,“十一五”时期全面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以资本市场新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资本市场“十一五”发展蓝图

要充分认识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战略意义,以资本市场新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调研、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制定《资本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未来五年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以《证券法》和《公司法》修订为契机,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以起草、修订“两法”配套文件为重点,继续完善相关证券法规,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核心,建立有利于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相关制度。

(三)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建立股票发行定价的市场机制

以提高透明度为重点,完善发行审核机制,改进审核方法,提高审核效率,推进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吸引大型优质企业在境内发行上市,改善上市公司结构,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缺乏层次,公开发行、公开上市成为惟一选择,这不符合普遍的国际经验。以美国为例,其股票交易场所至少分为3个层次。一是纽约证券交易所这样的场内市场,目前有上市公司2800家;二是像那斯达克这样的电子化场外市场,目前有上市公司3300多家;三是还有约35 000家公司的股票在各类场外市场进行交易。而我国资本市场只有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依托于证券交易所的“股份代办转让系统”一个层次。截至2003年 6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即高达50多万家,其中股份公司总数仅1万家,能够在上海和深圳两地上市的公司合计仅1400多家,绝大多数企业根本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1.要改革公司制度,降低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门槛。建议将最低出资标准从500万元人民币进一步下调至100万元,或按照大类行业做不同划分。

2.改革发行制度,重点是确立私募(非公开发行)的地位,制定相应的操作细则。要在《公司法》、《证券法》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私募发行的对象、方式、信息披露以及市场监管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引入小额私募发行审批豁免制度,方便中小企业利用私募市场融资。

3.要建立多层次的股票流通场所。除完善交易所市场外,重点是推动多层次场外市场建设。要利用现有的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开展非上市股票、股权的交易活动;要利用产权交易所开展区域内非上市产权的交易活动;要利用电脑网络链接发展区域性、行业性场外市场,由证券公司作为会员,保荐中小企业参与电子柜台交易;对特定的私募发行,允许证券商居间撮合,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场外转让。

4.鼓励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以封闭型私募方式发行为主,并可在交易所市场或场外市场转让。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奠定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股权分置作为历史遗留的重大基础性制度缺陷,长期以来扭曲了证券市场定价机制,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机制,不利于投资者对市场的完整判断,影响了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必须进行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完善资本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资本市场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和市场创新,全面推动资本市场的整体改革和发展。

目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已经顺利结束,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积极稳妥地推进。积极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不能仅着眼于解决股票全流通问题,而应该着眼于通过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推进上市公司的彻底改制,大力培育世界级的蓝筹公司;着眼于改善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和运行质量,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从根本上提升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夯实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

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转批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证监会要加强与各地方、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大力健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各项基础性制度,促进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完善治理结构,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扶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使其真正成为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

(七)吸引大型优质企业到国外上市

近3年来,海外上市已经成为中国优质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有利于引进海外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缓解企业融资瓶颈,推动企业建立国际标准的治理结构,分担境内市场和企业成长中的风险;积累国际资本运作经验,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但是从实践来看,大量优质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直接影响到境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大量优质企业海外上市会引起国内经济增长成果的流失,使境内证券市场更不景气,国内投资者无法看到优质企业发展的成果,使境内投资银行失去了很多业务发展的机会,也使我国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失去了相对稳定的投资渠道。所以,对大量优质企业海外上市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监管和引导。一是对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节奏要适度控制。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快改革现行发审制度,提高上市效率,降低企业发行上市成本,适度降低发行标准(非法定标准)和再融资门槛,增强境内市场吸引力,有效控制海外上市的负面影响。三是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海外上市不宜过多限制,但是,要制定更加严密的政策,防止不法分子借海外上市向海外转移资产,谋求不正当利益。四是要顺应资本市场国际化潮流,主动谋划,科学安排,推动海内外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八)连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相对于货币市场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两个市场是相对割裂的,资金无法在这两个市场中自由流动。“国九条”颁布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吸引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但实施效果还不理想,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个市场的连通:

第一,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统一,建立金融市场连通的基础。债券市场具有跨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两个市场的独特功能,是联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纽带。但我国的债券市场是不统一的,被人为分割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中国证监会管理的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建立我国统一的债券市场,一是要让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允许其交易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债;二是要使两个市场可以相互转托管,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基础债券产品均能双向转托管;三是要使两个市场的债券都能相互挂牌,进行跨市场发行和交易。

第二,大力发展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产品(简称“跨市场”产品)。除了大力发展共同基金、银证合作计划等产品外,还应该形成一种跨市场产品创新的机制,使市场主体能够尽快推出符合两个市场现状的跨市场投资产品,让更多符合两个市场风险收益偏好的资金能够自由流动。

第三,扩大投资主体的连通程度,赋予其跨市场投资的权力。应进一步放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进入货币市场的条件,允许新型资本市场主体进入货币市场。在考虑银行类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时,除了公募基金形式外,类似银行合作计划的私募或委托基金业务也可以考虑,引导更多货币型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第四,拓宽两个市场的融资渠道,实现资金合规流动。要比照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办法,尽快出台针对所有金融机构投资者的股票质押贷款办法;允许大股东以法人股、流通股质押进行银行贷款,允许个人通过非指定用途消费贷款名义将资金投入股市;推出专门的证券融资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向证券公司提供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证券承销贷款、结算头寸贷款、重组并购特种专项贷款、投资证券融资等。

第五,构建四方联合监管协调机制,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但是,协调事项主要集中在机构的监管方面,对于资金在各个市场的流动方面考虑较少;而且对于货币市场拥有监管权,同时决定整个金融市场资金走向的中央银行并不在监管当局的协调机制之内。因此,建议将中央银行纳入三方监管协调框架,形成中央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四方联合监管协调机制,推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九)进一步推进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不断完善证券经营机构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

要按照《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制度,全力推进保证金第三方存管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大力推动行业资源整合,支持证券公司重组工作,及时处置高风险证券公司。继续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完善证券经营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持续努力,扩大综合治理成果,推进证券业不断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为资本市场搞好中介服务。

(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走的是一条重股权、轻债权的畸形道路,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长期得不到重视,因此,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

一是减少对企业发行债券的行政限制,抓紧修改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债券由目前的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并取消强制担保的规定,在规范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基础上,允许发行主体自行选择发行及上市场所,以市场约束机制取代目前的行政审批。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如评级机构等在识别和揭示企业债券风险中的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0TC市场(场外市场)对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作用。由于企业债券的风险较高,适合通过场外市场的询价方式进行交易,建议企业债券主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截止到2005年底,所有国内发行的债券均已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交易额达22.8万亿,是交易所市场的9倍,占债券市场总交易额的90%以上。这一状况表明,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主导的债券市场,让企业债券进入这一市场发行,不仅完全具备条件,而且必将大大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识别和承担风险上的优势,让证券投资基金、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成为企业债券的投资主体。

四是要允许上市公司面向银行发行普通债券,引导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

五是大力发展可转债市场,引导风险偏好较小的货币性资金进入股票市场。

(十一)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资金市场体系,助推国家创新战略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企业自主创新是关键,而资本市场是自主创新的引擎和助推器。要实践自主创新战略,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建立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资本市场体系。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能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为此:

第一,要尽快恢复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股市融资功能,扩大中小企业板规模。

第二,要建立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发审制度,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要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建立“绿色通道”。

第三,要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尽快出台《创业板管理条例》,建立以深圳中小企业板市场为核心的创业板市场体系。第四,要完善现有股份转让系统,为达不到上市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股份转让的场所。在规范现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把公司股份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交易的试点从中关村科技园区扩大到全国高新园区。

第五,要建立主办券商制度,丰富和完善股份转让系统作为柜台市场的功能,为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股权清晰、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股份转让和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兰军.股票市场功能演进与经济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中 国金融出版社,2003.

[2]王兰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融资问题研究[M].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王兰军,王雪苓.中外创业板市场投融资指引[M].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2002.

[4]郭长禄,王兰军,王春满.证券投资分析与管理[M].大连:东北 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5]尚福林.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J].求是,2006,(1).

[6]尚福林.在创新中实现我国证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N].证券时 报,2004-08-25.

[7]王一萱,屈文洲.多管齐下连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N].中国 证券报,2005-03-11.

[8]吴忠群.改革要求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J].经济研究资料, 2004,(10).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4

二、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证券市场投资价值

1、完善发行机制,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基本要靠政府审批。审批制弱化了市场的功能,损害了投融资双方的利益。审批制不会形成规范的市场,不会导致信用经济的建立,也不会使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审批制不能作任何的承诺,经过批准发行债券或股票的公司的资信、业绩和质量未必就一定有保证,即便批准时是质地优良的好公司,几年后也可能出现亏损而变成不好的公司。因此,要改革发行审批制,实施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推动发行制度完成实质性改革,为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所谓上市保荐制,具体是指由保荐人(券商)负责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公司发行文件中所载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承担上市后持续督导的责任,还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也就是让券商和责任人对其承销发行的股票负有一定的持续性连带担保责任。保荐制的实施将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2、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善再融资政策,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要通过并购重组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年来部分公司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沦落为ST,这部分公司又占用良好的“壳”资源,而其他一些质地优良的企业却只能望“壳”兴叹,因此,要加快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在这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纯粹“保壳、保牌”挽救型重组和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要立足于地方产业发展规则,以培育资本市场蓝筹、地区经济发展龙头企业为目标,鼓励上市公司进行以市场为主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并购重组,坚决杜绝报表重组、盲目重组。要鼓励和支持绩优公司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行业地位,争取在重点行业培育大盘蓝筹股,同时加快“国退民进”步伐,对大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公司股权民营化上大胆突破。资本市场要扶优限劣,继续深化发行上市及再融资体制改革,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水平。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有无投资价值的一个标准。如果投资者对于公司治理有信心,他才有可能去投资,或者说投资者愿意出更高的股价,这就会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给公司增加效益。要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要强化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诚信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要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对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控股股东进行责任追究。强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责任,切实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要引入国际会计公司的经验,实现会计与国际接轨,缩短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的时间进程。

(1)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实行权力制衡机制。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规范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并存,而董事会成员中缺少外部监督力量,导致董事会独立性不强,易受大股东和内部人的控制。独立董事的引进,不仅在数量上改变了以往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劣势,而且由于独立董事的相对独立和被赋予特别职权,从而在董事会内部形成了可以制约内部董事的力量,强化董事会内部的制衡机制,有效减少了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建立对大股东的制衡机制。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应当确立大股东对公司及少数股东的诚信义务,而且在基于其多数股东资格对公司业务执行行使其影响力时,亦负有诚信义务。使上市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2)积极倡导公司治理评价。要积极倡导公司治理评价,要建立一套公司治理结构评价体系,对董事会治理、信息披露、经理层治理等方面进行评价。评级结果将显示出公司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而在哪些方面尚存在不足。上市公司应根据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要大力倡导上市公司聘请国际独立评级机构,用国际标准进行公司治理评级。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企业长期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企业长期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大量的社会资金积压在货币市场,而资本市场却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不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出现十分严重的发展失衡现象。从企业资金的需求结构上看,最重要的是长期资金的需求,但是在资本市场欠缺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在货币市场进行融资。企业从货币市场取得的资金主要是短期性的,从而导致企业普遍出现短期经营行为。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着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因此,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场所应当是资本市场,而不是货币市场。只有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才能满足企业对于长期资金的需要,才能实现市场对资金乃至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5

债券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债券市场具有融资功能,能够调剂资金余缺,已经成为政府、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筹集资金的重要通道;债券市场具有资源配置功能,降低社会的整体融资成本;债券市场具有宏观调控功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债券市场传递宏观政策[1][2];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水平。因此,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规模也达到新的高度。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出公司债券,我国市场主导型债券份额不断上升,规模已经达到20%左右,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Myers,1984),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决策时会优先考虑债权融资[3]。然而,我国债券市场存在进入门槛,特别是公司规模的限制条件将部分企业阻挡于债券市场之外,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依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型企业占据主导;相形之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占主导)发债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债券市场结构失衡严重。无论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债券市场,还是相对于国内股票市场、银行信贷市场,我国债券市场还面临缺乏规模效应、发展不均衡、流动性差等发展困境,难以发挥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针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困境,降低债券市场融资的准入门槛已成为业界的共识。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废止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债券发行规模不低于5亿元”的限制条件;第四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认识到要真正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就必须要降低债券市场的准入门槛。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中小企业集合债、区域集优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针对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工具相继推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2012年推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更是遭遇了发行困难而归于沉寂。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困境并没有解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有降低债券市场融资门槛、引入多元化融资主体的需求,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有进入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那么,为什么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依然没有从困境中走出,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没有解决呢?本文认为我国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是实现两者需求融合的关键,能够使得管理者和投资者能够方便的、准确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困境才能得以解决。

本文将以信息披露为入手点,分析信息披露对债券融资的影响效果,寻找解决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困境的突破口。本文借鉴曾颖[4]、伊志宏[5]、洪金明[6]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基于深交所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以公司规模作为债券市场门槛的变量、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评级作为信息披露的衡量指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一定时,公司规模越小,公司的债券融资比例越高;公司规模一定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公司的债券融资比例越高。进一步提出促使我国债券市场走出困境的两大关键措施:一是降低债券市场准入的规模限制,二是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且两者必须同时实施。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宋伟杰等(2005)认为我国的债券市场是建立在国民经济结构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需求、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需求和投资者资产结构优化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需求三大结构的优化基础之上的均衡,且该均衡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与企业债券市场的承受能力这一预算约束线基础上[7]。本文认为,从微观层面看债券市场的均衡还受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约束,只有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我国债券市场才能突破发展困境。

现有文献研究认为信息披露是影响公司治理、资金使用成本的重要因素[8][9],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能显著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10],有助于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11],可以有效降低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成本[12][13];公司倾向于公开正面信息,回避负面消息[14],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15]。因此,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是我国债券市场陷入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

周勤等(2006)对中国上市公司规模与债务融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6]。即公司规模的规模越大,公司的债务融资越多。本文将重点考察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的交互影响:即在公司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否有助于增加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准入审核,增加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这可以通过控制公司规模的情况下,考察不同信息披露质量的公司债券市场融资比例来验证。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同一公司规模下,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债券融资比例越高。

根据融资约束理论,在相同的信息披露质量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公司融资约束小,融资总量大,但由于其融资渠道多而使得单一融资方式的占比并不高,而且有的大规模公司还有自己的财务公司;再加上其他公司治理方面的考虑,债券融资不一定是最优的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偏好、关系型融资等)。相比之下,中小规模的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债券市场的融资自主性、资本结构优化及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等也是中小规模公司选择债券市场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小,债券市场融资比例越高。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同一信息披露等级下,公司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高。

通过假设2与假设3的论证,可以找到突破债券市场发展困境的两个重要途径:一是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等级,二是降低公司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限制。

另外,在实务中可能存在有的公司在需要债券市场融资时,为了达到政策要求而在当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因此,本文在实证的稳健性检验中以信息披露质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从而解决内生性问题。

三、样本和变量选取

(一)样本的选取

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对上市公司开放,2008年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出公司债券,因此,本文的研究区间选择为2005年至2013年。样本的筛选规则如下:(1)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仅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因此,本文的样本均为深交所上市公司;(2)剔除金融类公司;(3)剔除ST的公司;(4)样本数据均在1%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二)变量的选取

1.债券融资比例(Ratio)

本文以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额与负债的比率作为该公司的债券融资比率,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债券融资比率越高表明其债券融资能力越强。本文主要为了探讨影响影响企业债券融资能力的因素,从微观方面挖掘出造成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困境的影响因子。

2.公司规模(Size)

公司规模是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周勤等(2006)发现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的债务融资越多[16]。本文以公司规模作为债券融资的主要解释变量,试图验证债券市场的规模限制阻碍了债券市场发展的假设。

3.信息披露质量(Disc)

曾颖和陆正飞的研究得出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企业融资成本[4];Chi 的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企业绩效 [17]。基于前文研究,本文认为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也可能是影响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重要因素。

4.其他控制变量(Control)

为了控制公司其他指标对债券融资的影响,本文引入了资产负债率(Leverage)、公司声誉(Reputation)、公司成长性(Q)、期初现金流(Cash)、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Zsocre)、息税前利润率(EBITDA)等控制变量。表1列示了主要变量的详细情况。

四、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

(一)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分别构建如下实证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各研究变量的定义见表1。模型1中,分别引入公司规模和信息披露质量两个变量,是对假设1的检验。根据上文假设,可以预测: ,表明随着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将会增加,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困境将趋于缓和。

模型2是对假设2的检验。根据深圳证唤灰姿的考评,信息披露质量被分为四个等级,因此本文设置三个虚拟变量Disc2、Disc3、Disc4,将样本分为A、B、C、D四组。信息披露评级为B时,Disc2it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信息披露评级为C时,Disc3it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信息披露评级为D时,Disc4it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其中,A级信息披露组中,公司规模的边际效应为 ,其他信息披露等级的分组中,公司规模的边际效应分别为, 、 、 。根据上文假设,可以预测: ,表明在公司规模对融资比例的影响与信息披露质量存在关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影响越大,从而检验了假设3。

模型3是对假设3的检验。本文按公司规模将样本分为三组,规模排在前33%的公司为为大规模组(High),规模排在后33%的公司为小规模组(Low),并设为High和Low两个虚拟变量。

其中,大规模公司组中,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边际效应为 ;中规模公司中,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边际效应为 ;小规模公司组中,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边际效应为 。根据假设,可以预测, , , 。即在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高,从而验证假设4。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信息披露质量当前期的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设定部分的思路,并根据数据特征,本文采用Tobit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各个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3。

回归(1)是对模型1的检验。从回归1可以看出,公司规模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具有正向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规模越大,企业的债券融资比例越高。从回归的结果来看,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的债券融资比例越高,证实了本文的假设1。

回归(2)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Sizeit与债券融资比例仍然显著为正(系数为0.16,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Sizeit*Disc2it的系数为0.006,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与A组企业相比,B组企业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更大。Sizeit*Disc3it的系数为0.003,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表明C组企业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略大于组,但是小于B组。Sizeit*Disc4it的系数为-0.001,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D组中债券融资的样本过少所导致。从回归结果来看,可以得出模型2中推测的 , 结论,但是 ,与模型2的推论相反,即A信息披露组中公司规模的影响小于B与C组。存在反转效应。

至于A信息披露组中公司规模的影响小于B与C组的原因,本文认为,由于信息披露等级为A的企业,其盈利水平、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他企业、公司规模较大的公司,使得A组企业的融资渠道广,单一融资渠道的融资比例则相对分散导致。在B、C、D组中则呈现出同假设2相同的规律:同一公司规模下,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债券融资比例越高。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假设2。

回归(3)是模型3的回归结果,Discit 与企业债券融资比例的关系仍然显著为正(系数为0.034,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Discit*Highit的系数为-0.066,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Discit*Lowit的系数为0.166,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与模型3的推论 , , 一致。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的边际效应与公司规模呈单调递减关系,即同一信息披露等级下,公司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高。证实了假设3。

此外,在上述回归模型中,杠杆率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负相关;公司声誉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正相关;公司成长性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正相关;初现金流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负相关;息税前利润率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正相关;资本周转率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影响不显著。

根据分析可以发现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是影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比例的重要因素。在公司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债券市场融资比例;在一定的信息披露水平下,公司规模越低,其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越高。

从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找到缓解甚至是解决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困境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二是降低债券市场融资的公司规模限制,且这两个要素之间呈互补型,两者缺一不可。仅仅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许多中小型企业仍然无法进入债券市场进行融资;仅仅降低债券市场融资的公司规模限制,而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差,我国债券市场也无法走出当前发展的困境。

(三)基于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在实务中可能存在有的公司在需要债券市场融资时,为了达到政策要求而在当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因此,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存在内生性。本文假设企业在当期才决定进行债券融资,而当期的债券融资策略并不影响上一期的信息披露质量。所以,本文在实证的稳健性检验中以信息披露质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当期信息披露质量的工具变量,从而解决内生性问题。(见表3中回归4、回归5和回归6)

回归(4)是模型1的回归结果,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证实了假设1。

回归(5)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Sizeit的系数为0.158,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Sizeit*Disc2it的系数为0.008,在5%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Sizeit*Disc3it与Sizeit*Disc4it的系数分别为0.006和0.004,且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通过实证可以发现 ,与模型2的推论相符,然而, 均大于0,与推论不相符。即A信息披露组中,公司规模对融资比例的影响存在反转效应,与前文中基于当期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的回归结果相一致。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假设2。

回归(6)是模型3的回归结果。Discit的系数为0.026,影响不显著;Discit*Highit的系数为-0.069,在5%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Discit*Lowit的系数为0.188,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与模型3中的推论 , , 一致,证实了假设3。

(四)基于信息披露质量变化分组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论文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和更有说服力,这部分将使用基于信息披露质量变化分组的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借鉴吴文锋等(2007)的分组方法,与上一年度的信息披露评级相比,本文将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分为三组:评级提升组、评级不变组、评级下降组。样本中,评级提升组的样本数为1288,评级不变组的样本数为3559,评级下降组的样本数为180,考虑到评级下降组的样本数过少,本文的稳健性检验部分将使用评级提升组与评级不变组的数据进行。

总体上看,基于信息披露等级变化的分组数据进行的回归结果与前文使用整体样本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在评级提升组中,回归(7)是对假设1的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是影响企业债券融资比例的重要因素,且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回归(8)是对假设2的检验,Sizeit*Disc2it的系数为0,Sizeit*Disc3it的系数为负,表明信息披露质量高的企业,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更大;回归(9)是对假设3的检验,Discit*Highit的系数为负,Discit*Lowit的系数为正,表明公司规模小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更大。

在评级不变组中,从回归的结果中,我们仍然能够得到在评级提升组中相同的结论。回归(10)中,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债券融资比例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均略小于评级提升组;回归(11)是对假设2的检验,回归结果与前文整体样本的回归结果相似,信息披露质量最高的A组,公司规模的边际效应小于其他组,但是在信息披露评级为B、C、D组之间呈现出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企业,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越大;回归(12)是对假设3的检验,Discit*Highit的系数为负,Discit*Lowit的系数为正,与预测结果一致,表明公司规模越小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越大。

总之,无论是使用全样本数据进行的检验,还是使用基于信息披露评级变化的分组数据进行的稳健性检验,都表明: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是影响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比例的重要因素;公司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越大;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大。

五、结论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社会融资总量达到空前的高度,但是相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融资、股权融资来说,融资规模仍然较小,发展速度也逐渐回落,债券市场遭遇发展困境。针对这一状况,本文认为债券市场的准入限制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公司规模、信息披露质量均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证实了公司规模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第二,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而增大。实证结果表明债券融资比例对公司规模的边际效应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而增大,即公司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越大。

第三,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随着公司规模的减小而增大。实证结果表明债券融资比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边际效应随着公司规模的减小而增大,即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大。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破除我国当前的债券市场发展困境需要重视两大要素:一是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管理者对企业债券融资的审批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多的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提高我国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二是降低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限制,在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大,融资渠道越多,债券市场的融资优势很难体现,然而公司规模越小,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也越大,降低公司规模的门槛限制,一方面可以增加融资主体,另一方面,小公司的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更大。同时这两大要素必须同时实施,仅仅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债券市场规模增加的潜力有限;但若只是降低规模限制,债券市场的发展质量也无法保障。

参考文献

[1]Turner P.Bond Markets in Emerging Economies:an Overview of Policy Issues.[Z]. BIS Paper No 11.2002

[2]金鹏辉.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与社会融资成本[J].金融研究,2010(3):16-23

[3]Myers.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Z]. NBER Working Paper No.1393,1984

[4]曾颖,陆正飞. 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2):69-79

[5]伊志宏,姜付秀,秦义虎.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治理[J].管理世界,2010(1):133-141

[6]洪金明,徐玉德,李亚茹. 信息披露质量、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与审计师选择[J].审计研究,2011(2):107-112

[7]宋伟杰,欧林宏.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均衡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测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8):21-25

[8]Cheung Y L,Jiang P,Tan W. A transparency Disclosure Index measuring disclosures: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 and Public Policy,2010,29(3):259-280

[9]Mary E,Yaniv K,Wayn R .Cost of capital and earnings transparenc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5(2):206-224

[10]徐玉德,李挺伟,洪金明.制度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债务融资约束[J].财贸研究,2011(5):51-57

[11]张宗新,杨飞,袁庆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能否改进公司绩效?[J]会计研究,2007(8):16-23

[12]Diamond.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and Liquidity Risk.[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3):709-737

[13] Lu,C L,Chen T C.A study of applying data mining approach to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or Taiwan’s stock market investor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2):3536-3542

[14]Uyar A,Merve K.Influence of corporate attributes on forward-look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publicly traded Turkish corporation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2(24):244-252

[15]吴晓灵.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全面优化金融资产结构[J].金融研究,2005(3):1-6

[16]周勤,徐捷,程书礼.中国上市公司规模与债务融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8):41-45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6

其次,当前审计市场的竞争结构导致竞争变得过于复杂,审计机构和专业人员可能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争取客户,在风险防范和审计质量上做出不得已的让步,使审计独立性受到损害。

再次,由于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确定,在分散型市场中,市场本身无法淘汰那些独立性低、质量差的审计服务,势必造成审计行业的混乱,审计的总体质量下降,公众对会计师的信任程度降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同时具有无差别性,即审计业务均为按审计准则执行的法定审计,各家事务所在同一领域进行竞争,因此构造寡头垄断的审计市场结构是十分有益的。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审计市场高度集中,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容易形成共谋。事务所通过非合作博弈达成一种隐性契约,不再担心客户流失对其声誉的损害,从而可以在员工素质的提高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以更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通过提高市场集中来构造寡头垄断的审计市场结构,为事务所培育对其业务拓展至关重要的良好声誉和品牌创造了条件。应该指出的是,寡头垄断不是完全垄断,并没有扼杀必要的竞争,只是提升了竞争的层次和水平,即几家“寡头”事务所之间在审计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深度上进行竞争。我国多位学者通过对中国审计市场的研究,认为有必要在我国构造寡头垄断的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大力培育较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形成规模经济性。这不仅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在会计服务业进一步增强与实力雄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能力。

二、培育寡头垄断审计市场结构的可行性

针对当前我国审计市场的现状,培育寡头垄断的审计市场同样也是可行的。实际上,在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日本,审计市场格局与当前我国一样,一批小所分散在全国各地,影响了审计,特别是证券上市公司审计的质量,投资者和公众对此反应强烈。同时,这些小会计公司在与打进日本审计市场的美国“”会计公司竞争时,势单力薄。为从根本上扭转此局面,大藏省于1974年对《公认会计师法》进行了修订,规定设立审计法人并赋予其审计证券上市公司的资格。此举促使众多事务所合并,很快形成了十几家大型事务所。现在已发展为“四大’控制证券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市场形态。因此,我们也同样可以借鉴邻国的经验。培育寡头垄断的审计市场在我国是完全可行的。

三、培育寡头垄断审计市场的途径

(一)培育理性的投资者

1、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是指那些以其所能利用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各类股票和债券投资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不同,他们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而对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就是证明了,机构投资者力量雄厚,影响很大,不仅是资本市场发展最强有力的推动因素,也是会计信息需求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持有较多的股份,拥有雄厚的物质实力,对资源配置影响作用大。他们精通专业知识,投资经验丰富。信息资料齐备,分析手段先进,所有投资决策者都基于对上市公司的深入分析和宏观经济的详细研究,投资行为十分理性。而且他们一般采取稳定的投资战略,注重资本的长期增长,多采取长期的投资行为。因此,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有着更强劲的需求动力,只有当机构投资者成为证券市场主体时,才能形成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从现状来看,我国机构投资者仍然种类较少、缺乏规模优势:机构投资者也多以短期投资为主,因而更偏好于流动性需求:机构持股比例相对市场总股本很小,难以发挥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要使机构投资者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就必须使其对于公司治理机制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这就需要丰富目前机构投资者的种类,培养具有长期投资倾向的稳定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与共同基金是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三类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其中,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均属于相对较为长期的投资者,他们在推动公司治理机构的完善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种类较少,对流动性需求的偏好导致机构投资者偏好于短期投资,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股价的波动,而非公司业绩。证券投资基金入市时间短,发展规模小,具有长期投资倾向的机构投资者如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基金等也不过刚刚进入股市,尚不具备影响公司治理的能力。今后,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应当成为关注的焦点。

2、教育和引导中小投资者。目前,在我国投资者群体中,中小投资者等弱势信息需求主体占到绝大多数,但这些投资者普遍素质不高,多数投资者不具备起码的会计专业知识,在信息获取和自我利益保护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他们没有权力要求上市公司向其专门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信息收集和甄别能力,同时也不能通过特别合同等形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当然也就不可能对财务信息披露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他们在投资行为上以获得短期交易收入为主,不注重长期效益。从境外成熟市场的经验看,全面深入的投资者教育,有利于提高个人投资者素质,引导其树立投资理念,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投资者信心,巩固市场发展的微观基础,还可以使投资者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理性决策水平,帮助投资者利用和处理财务信息资源,让投资者懂得根据真实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为高质量审计培育需求市场。

在现阶段,我国投资者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应集中在技能和法律意识方面:首先,教育内容重点放在市场基础知识、法律法规、投资风险和权利保护等方面,以达到尽快提升中小投资者素质的目的,同时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推动投资者教育制度的完善,尽快推动投资者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深入,

使更多公民接受正规的投资者教育;其次,要加强投资者教育的法制化程度,鼓励广大中小投资者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利用法律手段向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争取自身的权益,及时将违法违规行为向监管机构举报,使监管机构能尽快查处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事务所数量。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除受市场规则的约束外,还要求事务所的规模和数量应与经济总量相适应。目前仍在不断增长的事务所数量,只能说明市场资源的配置不是趋于合理而是趋于分散,市场竞争不是趋于规模竞争而是趋于恶性竞争,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速度与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是趋于适应而是趋于更不协调。因此,尽快提高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事务所数量,是当前行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行业执业资质和审计质量的重要之策。按现行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进入门槛较低,在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被“业外人士”称为挣钱的行业的情况下,使得更多的事务所进入该行业,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性。因此,应该从注册资本和股东人数两个方面来提高事务所的准入门槛,从而达到控制事务所的数量。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7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股票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时重新审视中国股票市场在过去十几年走过的历程、正确评价其发展状况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评价中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文献中,更多地关注了中国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市场之间的差距,而普遍忽视了中国与转轨国家股票市场之间的比较。实际上,如果考虑到股票市场发展的初始条件和时间路径,以波兰、捷克、俄罗斯这些转轨国家作为比较的基准,对于我们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中国股票市场既有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更具有合理性。原因在于,从股票市场发展阶段来看,与中国一样,这些国家的股票市场都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参见表1),处于股票市场发展的幼年时期。另外,从股票市场发展的初始约束条件与制度禀赋来看,中国与这些国家都属于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基础都不具备。转轨国家在发展股票市场上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和困境:需要发展股票市场,但是又缺乏保护投资者的有效制度安排,只能同时创建股票市场和投资者保护制度。

 

因此,本文以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转轨国家的股票市场作为比较基准,重新评价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二、股票市场发展的评价指标选择

关于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的度量存在多种指标,但由于每个指标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与缺陷,大多数衡量股票市场发展的文献都是同时采用多个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对股票市场进行综合描述。综观既有的文献,对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的衡量和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一)股票市场规模

作为企业融资以及投资者投资的重要渠道,股票市场显然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这些功能,因此,规模是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既有的研究通常从以下两方面衡量股票市场的规模:

1.市场资本化率(market capitalization),即国内股票市价总值/gdp。由于转轨国家通常存在的大股东控制导致相当一部分股票很少或从不进行交易,该指标往往夸大了市值,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有的研究采用“流通股市价总值/gdp这一指标衡量一国股票市场提供的外部融资规模(la porta et al.,1997);或者囿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按估计的非流通股比例折算出流通股总市值(pistor & xu,2004)。

2.上市公司数量。虽然大的市场并不必然高效运转,而且税收会影响公司挂牌上市的意愿,但通常该指标隐含的经济意义是市场规模越大,资本转移和风险分散的能力越强 (levine & zervos,1998)。但该指标不能反映公司的平均规模,从而很难反映股票市场对于一国经济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采取激进式转轨路径的国家来说,由于这些国家往往采取大规模私有化的方式,采用这一指标会夸大股票市场的规模(pistor & xu,2004)。

(二)股票市场流动性

一个规模巨大但缺乏流动性的股票市场显然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因此,流动性是衡量一国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以以下两个指标衡量股票市场的流动性:1.总成交金额/gdp,即有组织的股权交易规模占国民产出的份额,它从总量的视角反映流动性;2.换手率(turnover ratio),即总成交金额/市值,换手率高反映出交易成本较低,或市场投机活跃。换手率与市场资本化比率相互补充,前者描述了与经济规模相对的市场规模,后者衡量了相对于证券市场规模的交易活跃程度。但两项指标的变动并不一致,资本化规模大,交易量可能很小;而小的活跃的证券市场中,资本化比率低但换手率较高 (levine & zervos,1998)。从理论上来看,流动性会改善资本配置,推进经济长期增长,它是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标志。换手率也许是衡量流动性的良好指标,但过高的换手率会表明这个市场是高度投机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发展良好的市场(alien et al.,2004)。

(三)融资功能的实现

股票市场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功能就是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渠道,因此,全面认识和评价一国或一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就不应遗漏对其融资功能的衡量,即衡量公司从股票市场融资的难易程度。llsv(1997)采用以下两个子指标来度量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1.每年新发行股票(1po)的公司数;2.每年新发行股票 (1po)的总市值。

(四)投资功能的实现

作为资本的提供者,股票市场的另一重要参与方——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资本获得回报,这也是股票市场投资功能存在的基础。一个长期提供低回报的股票市场必然会丧失投资价值,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萎缩及其融资功能的丧失。投资者主要通过股利与股票转让价差两种形式获得投资回报。由于这些数据较难获取,本文采用标准普尔对股票回报的衡量方法来评价股票市场投资功能的实现,即以股指变化率作为股票回报率的替代指标,具体包括以下两个子指标:1.回报指数变化率;2.价格指数变化率。

(五)股价的信息含量

由于股权融资的信息分布高度不对称,而作为信息优势方的上市公司又具有极强的动机掠夺投资者,及时地获得真实、充分的信息就成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保护自己免受公司内部人掠夺的必要条件。因此,一国或一地区股票市场的信息质量高低也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健康程度的重要变量。

llsv(2000)以及后来的很多研究(allen et al.,2004)以一国会计标准的质量来衡量股票市场的信息质量,其中隐含的含义是会计信息是投资者所需要的主要信息。虽然事实确实如此,但影响投资者决策及其权益维护的信息却远非会计信息所能囊括。尤其重要的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依赖于会计标准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对会计标准的执行以及确保其执行的其他力量与机制,因此,llsv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是片面的。

morck、yeung & yu(1999)以股价中包含的公司特定信息来衡量一国股票市场的信息质量,它们将股票价格的共同变动程度作为投资者能否获得公司特定信息的指标,并发现相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新兴市场的股票倾向于共同变动,这说明了新兴市场公司特定信息的缺失。这种方法将所有影响股价信息质量的因素都囊括其中,克服了llsv指标的缺陷。该指标传达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本文采用上述五个方面的指标从不同的侧面与维度对中国与转轨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刻画与描述,试图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三、数据、样本与结果

由于比较的目的是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不是以所有转轨国家作为比较的对象,而是以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转轨国家的股票市场为比较对象,具体为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乌克兰13个国家。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用于比较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与世界银行出版物“标准普尔全球股票市场手册(2003)—(2006)”(standard & poor’s global stock market factbook)。

(一)股票市场规模

1.从市场资本化率这个指标来看(见表2),仅有4个国家在个别年份高于中国。其中在 1996年以前的市场资本化率高于中国的是捷克,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捷克要求所有完成了大规模私有化的公司都在布拉格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结果,到1994年底共有 1700多家公司上市。但由于该市场高度缺乏流动性且受到控股股东疯狂掠夺行为的困扰 (glaeser et al.,2001),从而直接导致大多数上市公司在1997年的退市(pistor,2001),到 2005年时,该国只剩下36家上市公司。自1997-1999年,匈牙利的市场资本化率高于中国,同一期间高于中国的还有俄罗斯(为1997年和1999年)。2000-2002年三年间,中国的市场资本化率一直高于其他13个转轨国家。2003~2005年,俄罗斯股票市场由于受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的影响,其股票市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导致其市场资本化率在这几年再度高于中国,但是,从整个样本区间来看,俄罗斯的市场资本化率指标的总体表现远远不如中国且其波动性很大。爱沙尼亚在2004年的市场资本化率也高于中国,但由于其在此之前的历年表现都不如中国,因此,该国2004年度的指标值是不具说服力的。从总体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指标在样本区间内一直处于上端,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点。

 

 

 

2.上市公司数量指标的比较情况列示于表3并绘制成图2,从中可以看出,与市场资本化率指标相似,除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4个国家在个别年份的该指标值高于中国外,绝大多数国家的上市公司数量都少于中国。但这几个国家都实行了大规模私有化的策略,按法律规定这些企业必须上市,从而导致其上市公司数量在某些年度剧增以后又迅速减少。而中国的上市公司数量不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呈稳步上升的态势。而从上市公司平均规模来看(表4与图3),只有俄罗斯略高于中国,其余国家均小于中国。

 

 

 

综合市场资本化率与上市公司数量这两个子指标来看,中国的表现是优于其他转轨国家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两个指标上的表现均强于中国。

(二)股票市场流动性

从“总成交金额/gdp”(表4、图3)来看,除捷克在2005年高于中国外,在其他年份,中国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转轨国家。但值得注意的是,捷克、匈牙利、俄罗斯等国的“总成交金额/gdp”指标在2001年后似乎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换手率”  (表5、图4)来看,2000年以前,中国一直是样本国家中股票交易最活跃的国家,其换手率远远高于其他转轨国家,但在2001年之后,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斯洛伐克、捷克等国的换手率在2001、2002、2005几个年份超过了中国;另一方面,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国的换手率在2001年后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还是远远强于其他13个转轨国家的。虽然过高的换手率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的投机性,但保加利亚、乌克兰等国股市如此之低的流动性则说明其几乎丧失了作为企业融资渠道与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基本功能。由于大规模私有化的影响,部分转轨国家的股票市场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缺乏保护投资者的相关制度,使得控股股东等公司内部人疯狂掠夺外部投资者的行为盛行,从而导致中小投资者远离股票市场并最终损害了股票市场发展的基础。但中国股票市场则避免了这种极端情况的发生。

(三)融资功能的实现

我们没有找到其余13个转轨国家股票市场首次公开上市(ipo)的数据,但根据伯格洛夫与帕尤斯特在《逐步兴起的所有者,日渐衰退的市场?——中东欧国家的公司治理》一文提供的资料,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几乎不存在首次公开发行,惟一例外的是波兰,该国在1994-2000年底总共发生了47次ipo,而这也是中东欧国家迄今为止最多的。这表明,这些国家的公司并未利用股票市场获取外部融资,换句话说,在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面临着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他们几乎没有兴趣进行投资(许成钢、皮斯托, 2003)。与此相反,中国股票市场在1993-2006年14年间共发生了1600次ipo,筹资金额达到 9279.92亿元人民币。如果包括上市公司通过配股等方式实现的股权再融资,中国股票市场则呈现出惊人的融资能力。

(四)投资功能的实现

从表7、表8以及图5、图6中可以看出,“回报指数变化率”与“价格指数变化率”两个指标表现出相似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两个指数变化率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分段特征。在 2000年之前,只有匈牙利、波兰、俄罗斯三国的指数变化率高于中国,但俄罗斯的指数变化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其余国家的指数变化率则低于中国。这说明相对于大多数转轨国家的股票市场投资者来说,中国股票市场早期的投资者获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这也是支撑中国股市投资者巨大投资热情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1~2005年的样本区间内,情况发生了逆转,中国成为指数变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仅有少数国家的指数变化率低于中国,而大多数转轨国家的指数变化率高于中国。出现逆转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捷克、俄罗斯等国在股票市场规模缩小的情况下,市场质量开始上升,从而使得投资者的回报上升,股市交易也开始活跃起来;但是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一直在迅速扩张,在投资者保护水平没有同步提高的情况下,市场质量相对下降,投资者的回报由此而受到了侵蚀。

(五)股价的信息含量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8

Key words:listed companies securitization; capital market; listed companies distribution

自1993年8月以来,江苏省上市公司取长足发展,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区域资本市场表现突出;投资者日趋成熟,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集中度的“江苏板块”。但是,江苏上市公司在规模、质量、数量等方面与兄弟省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如何从转变观念、完善制度、规范运作等方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层次,促进其做大做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苏省上市公司现状与运行特征

(一)上市公司状况明显改善

截至2008年4月江苏省上市公司为118家。江苏上市公司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有力地推动了区域资本市场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

1.融资规模逐步扩大。2000-2007年,江苏上市公司共从境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511.22亿元,近三年连续大幅攀升,特别是2007年,直接融资规模占到自2000年以来境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的37%,创江苏资本市场历年直接融资总额之最。直接融资比例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江苏上市公司规模扩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多种融资方式共同凸现。2007年,11家企业首发行新股筹资111.45亿元,3家企业增发筹资10.84亿元,7家企业定向增发筹资60.04亿元,3家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4.4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实现新突破,2007年实际发行短期融资券208.7亿元,比上年增加106.2亿元,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创历史最高记录。自1990年江苏开始发行企业债券以来,截止2007年末全省共有446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168.5亿元,到期企业债券皆能按时足额兑付。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过于依赖首发融资的单一局面。

3.上市公司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江苏上市公司以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等传统行业为主。2007年,在上述传统行业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江苏新增了一批如南京银行、金陵饭店、连云港等第三产业类上市公司,进一步改善了江苏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同时,南京银行首发和长航油运整体上市,分别创下江苏上市公司首发融资和单次再融资的最高纪录。这批业绩优异、成长性良好、行业地位突出的龙头企业有力的引领了区域行业的发展,提升了江苏板块的市场形象。

(二)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相关性

从全省118家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看,苏南地区94家,占80%,其中南京39家、苏州22家、无锡21家、常州6家,镇江6家;苏中地区15家,占13%,其中南通7家,扬州6家,泰州2家;苏北地区9家,占7%,其中连云港4家、盐城3家,徐州2家,淮安和宿迁没有上市公司。从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地区差距较为明显,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苏南地区作为引领江苏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增长极,该区域拥有上市公司数量与其在全省的经济地位相匹配。

(三)上市公司涉及领域宽,分布层面广

从主营行业看,江苏省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几乎遍及17个行业,但是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仪表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批发零售等行业。这些行业共有67家上市公司,约占上市公司的56.8%,其中又以机械、仪表、设备高居榜首,有29家,占总数的25%。金融和保险业仅有1家,但农业类上市企业尚属空白。

(四)上市公司运营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全省上市公司紧紧依托其资本和机制优势,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取得了明显的企业经济效益,运行质量逐步改善,全省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数量、总资产、净资产、总股本都呈快速上升之势;总市值、净利润表现出较大幅度波动,这与证券市场2001-2005年持续低迷、企业运营成本攀升和竞争加剧密切相关,同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每股净收益持续下降。

(五)准上市公司资本规模明显提高

近年来,江苏省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快速增长,随着江苏经济运行的规模、质量、效益的提高。企业运行宏观、微观环境的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加快,特色和优势产业集群效应的显现,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的突起,都为江苏提供了丰富的后备上市资源。

江苏省上市公司紧紧抓住资本、技术纽带,通过购并、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不断扩大企业资产运营规模,企业规模和实力稳步增强。截止2007末,全省上市公司资产总计达4 127.69亿元,户均比上年增长14.4%。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也呈上升之势。去年全省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0.89亿元,户均比上年增长17.1%,其中房地产业企业同比增幅为43.6%,位居各主营行业之首;批零贸易业、运输邮电业企业同比增长22.4%和19%,分列第二、三位。全省上市公司实现利税总额8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51.29亿元。盈利在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有19户,其盈利总额占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的近九成,宁沪高速、扬子石化、南京钢铁等上市公司实现利润居全省前三位,上市公司向优势企业集聚较为明显。

二、江苏省上市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证券化程度偏低,资本市场功能和上市公司优势未能充分释放

证券化率指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它是衡量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规模指标,体现了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证券市场的作用效率。证券化水平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近年来,江苏GDP占全国的比例平均为10.52%,2004年江苏GDP占全国比例达到11.36%,领先全国平均增长水平5.4个百分点,处于全国第一方阵。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化率不断加深,2007年达到132.65%,而近年来江苏证券化率持续走低,2007年仅为30.36%,不及京、沪、浙、鲁、粤、鄂、川的证券化水平,表明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证券市场的作用效率尚未充分释放。

(二)上市公司量质与江苏的经济地位不相称

2007年,江苏省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二位,经济总量、税收收入居第三位。而从上市公司量质分布看,2007年江苏上市公司数量112家,占全国的7.23%,处于广东、上海、浙江之后,居全国第四位,总市值居第七位,在全国百强上市公司中,江苏只有两家入围,与内蒙古、山西、湖南、河南等并列,仅比甘肃、云南、江西、广西等多一家,江苏上市公司的量质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明显偏小,上市公司的示范效应和集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三)筹资功能弱化,直接融资比例过低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低迷,江苏上市公司融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总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3年和2004年全国资本市场筹资总额均有所增长,而江苏上市公司筹资总额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近六年融资总额仅为全国的2.93%,2002年比例最高也仅为6.90%,而同期间江苏的GDP占全国的总量超过10%,江苏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筹集资金比例与其经济发展地位不相适应;2002-2007年,江苏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共融资380.02亿元,其中股票融资347.82亿元,占92%,企业债券融资32.20亿元,占8%,明显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结构失衡;从江苏省资金供给结构看,2002-2007年,资金总供给为17 699亿元,其中信贷资金比重为96.75%,股票融资为2.15%,资金供给过度依赖银行信贷,上市公司在促进江苏经济建设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上市公司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均衡

与资本市场发展充分的省份相比,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要求相比,江苏省上市公司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苏南、苏中、苏北依次梯度递减,特别是苏北地区上市公司、创业投资企业数量依然偏少,淮安和宿迁没有上市公司;在112家上市公司中,第二产业90家,占80%,第三产业22家,占20%,与江苏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定位相背离;从行业分布看传统制造业72家,新兴产业18家,与江苏提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能有效对接,产业布局尚未有效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上市公司的创新性、集聚性的特征不明显。

(五)上市公司主体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随着上年几家较大型企业上市,江苏上市公司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主体规模小和传统行业偏重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2007年,上市公司总资产仅占全国的3.3%.上市公司市值仅占全国的2.39%,户均市值69.30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入选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中江苏仅占15家,落后于沪、粤、京、鲁;全国百强上市公司中,江苏只有两家入围;平均股本规模、资产规模均落后于广东、山东、北京和上海,充分说明江苏上市公司单体资产经营单薄,上市公司股本小型化的现象明显,缺乏领军型、集团化、国际化的超级航母。

三、促进江苏省上市公司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释放资本市场功能,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

资本市场具有资金融通、产权中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等特殊功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加强政策指导,提升已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加强对江苏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的指导,特别是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平台,积极开展并购重组,优化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一方面,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要通过购并重组、整体上市,使优势企业、优质资产、优秀人才向上市公司集中,加快成为地区和行业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对发展存在困难的上市公司,要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重组,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参股、并购,为公司发展寻找新的机遇,实现公司发展新的飞跃。

同时要改变江苏长期以来形成的求稳、谨慎的思想,强化资本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上市企业依托上市平台和资本纽带,发挥江苏特色和优势,按照政策倾斜、产权多元、一市一策的思路,打破地区、政策、体制、准入等障碍,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购并、重组,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促进上市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上市公司,增强地区产业竞争力。

(二)抢抓机遇,加快江苏企业上市步伐

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迎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资金供给、国际经济圈的转移等发展机遇日益凸现;以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市场五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正逐步得到积极稳妥解决;指数涨幅连创近年新高,证券市场信心得到恢复;市场创新积极推进,融资、投资品种日益丰富;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市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等优势开始显现。

江苏省要建立与境内外交易所共同引导、推动优质企业发行上市的合作机制,健全与证监部门上市公司监管和优质企业培育的协作机制。抓住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速的契机,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进程。针对江苏中小型企业居多、民营企业居多以及现代服务业企业增多、高科技企业增多的趋势,加快拟上市公司培育及上市促进工作,积极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真正做到“推荐一批、改制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对重点培育的企业,尤其是上市辅导期企业要实行分类指导和全过程跟踪、服务,及时提供政策指导、咨询和服务;积极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发行上市,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即将推出的机遇,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服务业骨干企业改制上市的培育力度,把好辅导企业质量关,通过推动一批运作规范、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改制上市,为资本市场输送新鲜血液。

(三)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化解资本市场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各上市公司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完善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对于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将创新吸收合并和拆分上市思路,实现江苏上市公司互动发展;对衰退行业和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按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要求,建立完善优化创新机制,把企业创新与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寻找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作为合作伙伴、加快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创新等渠道,走企业内涵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地方各级政府风险处置的工作职责,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培育产业、完善治理机制等方式实现化解公司风险、提升风险公司质量,推动优势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促进衰退行业或企业脱胎换骨,化解退市风险。

(四)创新资本市场融资路径,拓展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进程,化解和防范风险是促进江苏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的同时,要努力拓展企业融资方式。目前,企业债券市场是江苏资本市场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抓住国家调整债券管理体制、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的机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机遇,引导和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把发展债券市场与落实国家和江苏产业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创新债券发行的担保方式;支持和鼓励江苏证券公司、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等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壮大江苏资本市场的市场主体规模;切实做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筹备组建工作,加快推进基金的筹备进度,力争早日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准;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设立江苏新的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资本市场全面发展。

(五)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促使上市公司规范、健康的发展

坚持“以发展为主线,通过监管创新和专业服务力促发展,努力促使江苏省上市公司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实现提高,推动江苏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确立新的监管概念,以信息披露监管为前提和保障,以推进公司治理、诚信运作作为重点和途径,大力提升江苏省上市公司质量,促进江苏省上市公司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努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对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的监督,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六)创新发展创业投资,规范发展产权市场

加快创新创业投资发展模式,建立由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投资机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发展创业投资的社会氛围、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省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推进地方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工作等措施,研究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政府政策导向的、投资于初创期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按其投资损失的一定比例给予专项的风险补贴。

规范发展产权交易,鼓励发展各类产权交易中介机构,根据非上市公司资本流动、资产重组的客观需要和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加强省内产权市场整合,加快制度创新,提升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交易试点,努力建设江苏统一互联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并购重组、股权交易、创业投资退出等提供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沈立人.培育和发展江苏的资本市场[J].现代金融,2001(11).

[2] 吴晓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J].当代财经,2008(8).

[3] 崔国祥.江苏上市公司发展特征与对策[J].新企业,2003(10).

[4] 沈坤荣,范永俊.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功能保持江苏经济竞争优势[J].南京社会科学, 2002(3).

[5] 刘颖.江苏省资本市场开放调查及思考[J].金融纵横财富,2007(10).

[6] 江苏省统计局[EB/OL].jssb.gov.cn/jstj/index.htm.

[7] 江苏统计信息网jssb.gov.cn/sjzl/tjnj/index.htm[EB/OL].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9

2010年以来不断有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面对集体诉讼。近年来美国针对外国企业提起的证券集体诉讼案数量稳步上升,中国在美上市企业面临的集体诉讼最多。2009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美国投资人看好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在纽约资本市场热衷中国企业股票,后来股价大跌,投资者遭到损失,这时有人发现在这些公司IPO之后的财务结果,与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报表显著不同。这个事件表明了中国资本市场和美国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监管严厉性和监管方法的不同,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采用“严刑峻法”的方式,对于不按照规定披露财务信息和公司信息的上市公司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集体诉讼、司法制度保证了这种处罚措施将落到实处,从而使美国证券市场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发达、规范和充满活力的证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至今,在整个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都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我国通过借鉴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已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同时证券市场还承担了“国企脱困”和帮助国家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等职责,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证券市场还远未达到规范状态,相关法规也不够完善。强化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有序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相对较完善的美国证券市场也曾发生“安然事件”,但其后美国证券市场在强化信息披露和财务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上做出了许多努力,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及在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对现行的公司法律、证券法律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所以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也只能在逐步的改进中提高。

二、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1.提供有利于信息需求者作出合理决策的有用信息;2.提供有助于信息需求者估计企业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估计他们自己的现金流入;3.提供与整个企业有关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以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资源和资源的变动影响的信息。财务报告目标包括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性,对于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而言,不仅要注重对股东委托的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而且投资者也需要获取有关资源配置的信息。

而财务报告的信息基础是会计信息,投资者不能获取会计记账的信息内容,也不可能处理那么多的会计记账信息,他们只希望获取会计记账信息的汇总,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程度,所以信息需求者会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如实性保证了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相关性指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导致使用者的决策差异。在这两个基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下,信息需求者还希望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可比性:被披露的信息能够使信息使用者识别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验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能被信息使用者验证是否无偏见地如实反映了经济事项;及时性是指将信息在丧失影响使用者进行决策的能力之前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可理解性是指报告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被使用者理解。

但是上市公司提供有用财务信息的约束条件包括重要性和成本效益两个方面,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面临着信息过量的问题,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正在逐渐提高,证券市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存在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替代选择,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忽略或错报将会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的决策。重要信息的遗漏将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或错报,破坏如实反映,而不重要的信息通常是不相关的。因此重要性应作为衡量信息是否能够影响使用者决策的过滤器。成本效益是指在提供会计信息时所花费的成本应低于带来的效益,从上市公司决策的角度,他们更关注成本效益,有时是为了关注上市公司决策层的利益(如大股东的利益),比如为了掩饰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输送利益,上市公司会记录没有经济意义的经营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汇总,会计信息是经济业务活动的反映,而财务报表的虚假是因为经济业务活动的虚构或者曲解,投资者却只能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

三、财务报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上市公司更关注成本效益原则,但为了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必须制定一套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使得投资者等信息需求者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业务特征及其在所属行业的竞争地位,全面地对比分析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和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内容,掌握上市公司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利于信息需求者的决策。财务报表的信息需求者包括了债权人、客户、供货商、投资者等,债权人更注意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息偿还比率等,以确定其还债能力;供货商更关注上市公司应付账款的金额以确定企业付款的快慢;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市盈率和市净率以确定投资成本和公司价值的比较。而上述所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必须基于一个前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财务信息是真实公允的,所以审计是保证财务报表分析实现的有效途径。

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肩负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鉴证职能的责任,这种审计鉴证职能是为了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使得投资者能够依据被审计的财务报表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而作出自己的决策,市场起到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这种职能可能因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损、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弱化,证券市场的有序性受到影响,例如我国证券市场的“银广夏事件”就给证券市场带来极具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财务报表的合法、公允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其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完成审计目标,上市公司良好的财务信息系统会保证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而混乱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可能会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无从入手,只能据此出具无法表示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是无法获取足够的审计信息的,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必须规范,只有有了明确的制度设计,注册会计师才能明确标准,并对照标准进行审计鉴证业务,所以要保证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职能的有效发挥,财务信息制度以及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制度都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财务报表与审计质量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体现各种利益关系的界限和分配结果。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使得其在财务报告中得到具体化地实现,我们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完成这一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正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矛盾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未能将投资者信息需求作为其财务信息披露的选择标准,而是尽可能少地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将财务状况归结于行业不景气、受新会计制度影响等客观因素,而对公司包括管理、营销等问题很少披露,这些都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而且部分上市公司还存在财务报表舞弊的情形,使得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这时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从而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就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面临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矛盾。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

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并不具有直接的统一关系,虽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是财务报表所依赖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记账所依据的记账凭证和经济业务活动事实,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并不意味着审计质量的高,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也不意味着审计质量的低。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和高质量的审计组合会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受到信息决策者的质疑;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低质量的审计会导致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虚构经济业务,导致原本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能持续;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高质量的审计,才能保证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得以执行,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

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三者的统一不仅仅在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完善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更是在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达到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序发展:当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时,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也限制了信息需求者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个时候就对审计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信息需求者不能接触到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需要代替信息需求者作出判断,判断其财务信息依赖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和会计信息基础是否真实可靠。如果这时审计质量不高,那么证券市场将面临着无序发展的可能性,证券市场将不能有效地进行证券定价和资源配置;如果这时审计质量高,那么证券市场将面临着重整的可能性,证券市场将完善其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将规范其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证券市场要达到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完善和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而逐步进行的过程。美国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也不是在设立之初就达到目前的高度,所以我们这个过程具有渐进性。但是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纠正上市公司不真实的财务信息,注册会计师审计必须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履行,并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诉讼制度,使得注册会计师恪尽职守,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目标。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10

不管是与西方成熟国家比较,还是与周边新兴市场比较,仅从证券化率看,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一个资本大国正在崛起。

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破冰以来,以股改为核心的一系列资本市场制度性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此期间,资本市场在基础性制度建设、发行体制改革、上市公司质量以及投资者结构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在经过两批试点之后,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面推行阶段,按照“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操作原则,股权分置这一羁绊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得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从市场基础制度层面消除了中国股市与国际市场的基本差异,解决了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相悖的局面,中国股市在发展中第一次出现各类股东利益一致的价值取向,市场由此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重大制度的解决,资本市场逐渐恢复了“本原”,融资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发挥。统计显示,目前两市上市公司家数超过1500家,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共有45家公司完成了新股首次发行(IPO),加上再融资公司,上半年共有106家公司实现股市融资,总计筹资额达到1879.57亿元。同时,自2006年开始,各个行业龙头、大型央企相继在境内市场发行上市,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相应有所提高。股市的财富效应也吸引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目前沪深两市账户总数接近1.25亿户,市场成交也不断活跃,上半年沪深两市股票日均成交2027.18亿元,比去年日均成交增长440%。

蓝筹股的集体上市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的结构,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蓝筹股的不断发行上市,如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大量银行股的发行上市,中国境内的主要银行基本都已上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巨头也相继从香港市场回归,金融股的高盈利使其成为目前两市第一盈利行业,大大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其次是股改之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公司治理不断改善,业绩充分释放,实质性重组代替了此前的财务重组。以央企为代表的资产整合、资产注入成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手段。第三是上市公司清欠工作的推进和管理层激励机制的引入,在解决历史“欠账”等遗留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基石”质量的提高,表明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证券市场真正成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得以发挥。股票市场一向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或温度计,但此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代表性不高,因此晴雨表或温度计的作用并不显著。而随着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行业代表性越来越强。如银行股、保险股的上市,中国铝业、中国神华、中石油等龙头的回归,丰富了目前上市公司各个行业龙头品种,随着不久的将来,香港市场红筹股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大型央企的A股发行,上市公司结构将得以大大改善,资本市场将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11

从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也无论是自发的还是主动的,经济结构调整都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改善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提高新技术的自生成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各国通常都将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产权结构、城乡结构等作为调整对象,通过这些领域的升级、整合、转化,实现整体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上述领域的结构调整中,尽管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但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帮助更是必不可少的。

1 资本市场对各种经济结构的作用分析

1.1 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产业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不同种类企业的市场进出问题。通过资本市场,使有效益有竞争力、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得到资本而成长壮大,使没有效益成长性差的企业无法得到资本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者被淘汰,这种市场作用最终将带来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因为投资者以自利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必然会刺激市场资源向位于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

1.2 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筹措到大量资金。在此,惟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活动结成互动关系。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发展到今天,任何人都已经无法漠视其对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活动的巨大刺激作用了。

1.3 资本市场对企业重组的作用。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速度加快,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企业结构整合正在深入进行。各种并购事件屡屡发生,而且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罕见。而无论是同类企业之间为了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而进行的联合,还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经营内容不同的企业之间为了追求多样化、规模化而进行的收购或重组,大多都是通过公募或私募资本市场进行的。

1.4 资本市场对金融结构调整的作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体制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走出危机,重新踏上正常运行的轨道,各国纷纷着手改革存在严重缺陷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通常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理。具体做法包括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以补充坏账准备金;设立处置不良债权的专门公司,负责对外出售不良债权等等。二是对金融机构进行治理整顿。政府不再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对严重经营不善、存在巨大风险的金融机构,或令其关闭进行清算、或促使其被经营好的金融机构兼并、或出售给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一些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潜在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则按照早期整顿方针,促使其进行资产重组。显然,上述调整措施均需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展开。例如政府为化解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所注入的公共资金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国债来筹集,对外出售不良资产和进行银行重组,就更需要资本市场为之提供运作场所和工具。

2 对现有资本市场情况分析

2.1 资本市场结构严重畸形,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近10年来,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以及受到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限制,在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出现了将资本市场股市化的倾向。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重视证券市场发展、轻视非证券化资本市场发展;重视股票市场发展、轻视和限制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重视交易所场内交易发展、禁止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造成资本市场结构出现严重畸形。从二级市场情况来看债市与股市的差距就更为悬殊,上市企业债券交易额仅为国债和股票交易额的千分之一左右。再如产权市场,目前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不仅规模很小,而且运作很不规范。至于其它类型的资本市场如长期票据市场、长期信贷市场就更加微不足道了。这种畸形市场结构的不良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得资本市场难以扩大。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二是扭曲市场运行机制。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最重要前提就是使所有企业面对均等的融资机会,否则市场择优配置资源的机制就无从实现。在融资渠道受限、大量企业一窝蜂地涌入股票交易所来争夺很少融资机会的情况下,管理当局只能通过管制来决定让谁上市。由此,行政干预和黑箱操作问题就不可能根治。

2.2 资本市场规模太小,无力满足大规模资产重组带来的交易需求。尽管90年代以后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市价总值和股票筹资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8.6%和22.7%,但股票市场的总规模仍然偏小。另一方面,由于其它类型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或基本没有发育,因此资本市场的总体规模根本不能满足企业融资和资产重组的需求。

2.3 市场投机性过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以来,关联交易严重、大机构操纵市场、恶性炒作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导致市场波动性过大,投机性过强。无论是个人散户还是机构大户,往往抱着“赌一把”的心理进行短线投机活动。上市公司的价格与价值发生严重背离,相当多的股票价格不再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准,以股价和股票现价总值为标准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国际通行做法完全行不通。甚至出现了劣质企业股价高于绩优股、ST股票受到大力追捧的不正常现象。显然,这样的市场不仅无法吸引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进入,而且也很难发挥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4 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上市公司的质量既是保障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但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上市公司质量低下、经营业绩整体下滑的问题。据有关专家分析,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递减趋势,而且递减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意料。可以说,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指标基本上是靠新上市企业维持的。中国股市的上述现象,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不彻底,未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未能建立经营者的市场选拔机制以及市场“有进无退”、“有生无死”等问题的综合表现。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感受不到来自股东的压力和市场真正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期望仅靠经营者个人的觉悟来搞好企业的。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证券交易所是信息量最大、交易活动最为透明、监管最为严格的一种资本市场形态。如果在这样的市场中上市企业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的话,投资者又如何能够对资本市场持有信心呢?市场又如何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优胜劣汰呢?让劣质企业支配稀缺的资金,本身就是对资本市场机制最大的扭曲。

3 对完善资本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3.1 调整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修正现有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中国资本市场自诞生以来就负有为国有企业解困的使命,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本市场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不清,而且也带来了政策取向的矛盾性,诸如股市畸强债市畸弱;股票、债券发行上市标准明显倾斜;上市股票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场外交易时而被默认时而被取缔等,都是这种矛盾性的反映。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发展目标和核心功能作出准确定位,否则资本市场的混乱就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就本质意义来说,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促使资金向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流动。正是据此功能,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市场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监管体制,都应以培育规范的、无歧视性的、高度竞争和高效率的市场为目标。如果为了实现政府的某些特殊要求而人为地限制资本市场的范围和市场主体,则必然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12

一、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市场机制是从宏观角度来说明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强化市场机制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来说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市场机制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等机制。

(1)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规范的资本市场可以使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所有者、管理者和各中小利益相关者)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使他们都愿意通过资本市场来发挥自身的作用和行使自身的权利,从而影响管理人员的决策,约束公司内部人员的行为,促使公司内部治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另外,资本市场竞争中有一种主要的形式即接管,他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达到更换不良管理者的目的,淘汰弱势公司,这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种约束和压力,防止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再者,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国有股比例较大,使得中小股东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会去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所以说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无法形成真实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

(2)经理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经理市场中,经理人员往往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理性地管理公司业务,发挥自身的价值去为公司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纪录,也使公司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如果经理人员发生舞弊行为,影响的还是自己,所以经理市场往往也会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产品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产品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进行传导的,需要经理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帮助。产品市场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市场,它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这从侧面反映了经理人员其实是很用心的在为公司创造利润,他通过自己的领导为我们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否则,经理人员必然会发生更替,外界的人们会认为公司的产品并没有做出很好的业绩,资本市场上的优胜劣汰也会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必然会给经理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披露。

2、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政府往往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通过立法和执法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但是在我国,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影响,政府的行为与市场本身的调节相互矛盾,政府大多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却同时又要去监控政府的行为,它需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信息,却又要实现自身大股东的利益,这种矛盾的要求使政府不能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3、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机制主要是指那些中介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及交易所等)所发挥的作用和社会人们的意识观念、文化观念和道德规范。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国家或者政府往往从形式上要求上市公司参与审计,并不是由市场本身的内在要求所引起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不仅要满足上市公司的要求,还要获得政府的认可,这样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定的份额,所以会计信息质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显得并不重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所反映的真实性。

二、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1、规范资本市场运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制订一定的标准去规范资本市场主体(主要包括所有者、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中介组织等)的行为。其次是运用资本市场最主要的竞争方式,优胜劣汰的机制——监管机制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促进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最后,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发挥内外部联合的作用,在控制了内部控制的局面后,打开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必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规范和完善经理市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加强经理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使经理人所作出的决策是基于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水平,能够代表委托人的职责去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断发展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经理市场机制,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外,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去发挥经理市场的整体效用也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规范和完善产品市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由于产品市场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两者所反映出来的,良好的产品市场可以说明经理人员将公司经营得很好,产品质量是值得信赖的,公司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是真实的,规范的资本市场可以说明公司的运作和发展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是处于有利的地位,公司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所以提高产品质量,规范生产运作过程中的程序,必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披露。

4、规范政府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政府是通过立法和执法来发挥其对会计信息的调控作用的。就立法而言,主要应该完善立法程序,反映会计信息的可操作性,规范各种因舞弊行为而出错的具体处罚行为;执法主要是加强执法力度,公平公正的处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手段不断完善自身的调节行为,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加规范。

5、规范社会各中介机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中介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着眼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因为他们所提供的审计信息对公司和各个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审计制度,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的是过程的真实和纯洁,审计结果的真实,不应该参有任何的虚假成份,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言行和会计师事务所所代表的利益,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13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通过样本描述性统计表(3)可以发现,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差异较大,最大值为0.8400,而最小值仅有0.0002;独立审计方面,从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均值为0.9598可看出绝大多数公司都能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其财务信息披露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由于差异不大看不出审计意见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于是做出审计意见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分组描述,由表(3)发现,审计意见为0时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0458高于审计意见为1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0.0419,初步符合本文假设。然而对比审计质量,仅0.0675的均值说明只少数公司在信息披露时聘请高质量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并不是上市公司普遍采取的外部治理方式。市场化指数最大值为11.8,最小值为3.25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不同注册地的上市公司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金融环境中,很可能成为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因素之一。

(二)回归分析首先进行是全样本的多元回归,同时为了考察不同企业性质是否会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独立审计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本文还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论:(1)表(4)的6种回归模型与表(5)的结果均表明,审计意见均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即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比获得非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承担更低的股权融资成本,并且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股权融资成本,该结果说明审计意见作为外部治理的一项方式能够有效补充内部公司治理,促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与资金投向进而作用于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验证了假设1。(2)表(4)的模型2、4表明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即聘请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承担更低的股权融资成本,但是二者关系不显著。然而在表(5)的分组回归结果中,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出现两种迥异的原因可能是,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存在两种效应:一是高质量审计能够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披露,对于公司而言是一种治理机制,能够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股东冲突,提高企业营运效率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雒敏和麦海燕,2011;魏锋,2012);二是问题越突出的公司越有聘请高质量的外部独立审计的倾向(曾颖和叶康涛,2005),故而高质量审计同时反映企业内部治理问题,影响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综述所述,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不确定,由治理效应与信息披露效应的相互作用决定。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3)金融市场环境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环境直接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具备更加效率的竞争、交易机制,更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进而减少企业融资的效率损失,降低股权融资成本;二是金融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独立审计的治理作用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使得投资者更为全面的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能力,作为信息披露的一种方式独立审计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进而影响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表(4)模型5中,金融市场环境对权融资成本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0004,并且二者关系并不显著;而模型6中,审计意见与金融市场环境的交叉变量的系数为0.0056,并且审计意见、金融市场环境、二者的交叉变量均与股权融资成本关系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金融市场环境主要通过第二个途径影响股权融资成本。假设3得到验证,但关系不显著,假设4得到验证,关系显著。(4)性质不同的企业,其股权融资成本受到独立审计、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国有控股公司比民营控股公司承担更高的股权融资成本。由此,按照企业性质对金融市场环境、独立审计与股权融资成本进行分组回归,得到表(5)。可以发现,一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意见系数、金融市场发展系数的绝对值为0.0811和0.0085,分别大于民营企业的0.0197和0.0021,并且审计意见、金融市场发展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更显著,即独立审计、外部治理环境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影响更甚。这意味着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治理水平与信息披露强度较低、问题更突出,外部治理的改善能够显著降低其股权融资成本。二是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再次证明了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不确定。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考察研究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包括:在计算股权融资成本时将预测期从12期延长到18期;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从国际四大扩大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上公布的排名前十的会计事务所;增加公司治理的控制变量,如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两权分离等;将金融市场发展的衡量指标替换为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不管是改变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或是控制变量,研究结果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实证结果基本稳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