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建设实用13篇

旅游城市建设
旅游城市建设篇1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旅游”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对于旅游产业中的各类主体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旅游城市的建设是囊括了整个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其体系的架构和建设无疑需要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以确保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完善和实用性。

一、城市旅游的概况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游”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连续逗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换句话说,旅游环境就是旅游者的“非惯常环境”,但同时也是旅游地居民的“惯常环境”。旅游环境类似于米歇尔・福柯所说的“他者空间”,为此,福柯创造了一个新词“异托邦”,显然,“异托邦”这一名词是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概念转化而来。乌托邦是“不在场”的空想,而异托邦则是现实存在的,是一种不同于自我文化的“他者空间”,具有想象和真实的双重空间。旅游环境就是这个真实空间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对于其他城市或域外城市充满着想象和向往,期望能增加和体验与在惯常环境下的惯常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但由于城市功能的日趋多元,城市旅游也变得更加综合、更加多样。正如张钦楠在他的《阅读城市》一书中写道:“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而又最深刻的产物”。总之,城市对外交通和工商业发达程度对于城市旅游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国际性旅游大都市往往是交通枢纽或区域中心城市[1]。

二、旅游城市的空间系统和功能特征分析

1、城市标志性景观

一般来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性建筑景观,教堂是欧洲城市建筑的主要景观内容,从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到新古典主义、新建筑和后现代等各式教堂密布于欧洲各大城市,其中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以其空间的宏伟高大和光怪陆离的玫瑰窗而引人注目。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这些地标性建筑不仅外形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而且具有登高远眺俯瞰城市全貌的功能。为了满足游客登高远眺的需要,一些高层和超高层现代建筑往往也增加了观光功能,尤其是电视发射塔都将其建成观光塔。19世纪末期由于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个别西方国家开始尝试建造超高层(高于300米)建筑,但真正大规模建造还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上世纪90年代后,亚洲国家和地区一些大城市的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最高建筑物桂冠的城市行列。电视塔本身也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对城市景观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而成为观光塔,它一般是由混凝土或钢铁建造,在较高位置设有观景台,供游客登上俯瞰城市全景和城市天际线。

许多国际旅游城市借市内的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湾等水体开发成城市观光带,这些城市的水体及其沿岸和水上离岛一般都是风景优美,建筑较为密集,可以让游客在游船上游览沿岸建筑和城市景观,也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2]。

2、城市休闲与旅游综合体

城市是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共享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的人群能够各得其所。这些人群集聚的场所在空间上看是一种商业、文化和休闲消费的多要素综合体。城市休闲与旅游综合体一般以街区形式呈现如商业街区(如shoppingmall、步行街)、历史文化街区(如传统民居社区)、休闲街区(如酒吧街)等。这些街区布局可分为敞开式(完全露天的)、遮盖式(采用拱廊等形式连接街道两侧建筑,形成不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的步行空间)和半遮式(街道两侧建筑采用柱廊、联拱廊等形式连成一体,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它兼具开敞式和遮盖式商业街的优点)。此外,公共广场往往也是一个城市的休闲和旅游中心区,这些广场或庄严雄伟,或亲切温馨,有些广场设有供游人休憩的座椅,栽有鲜花和绿色植物,有纪念碑(柱)、雕塑、喷泉、各色建筑以及购物商店等。

3、旅游城市设施和服务

在许多国际旅游城市中,市容观光往往是游客的必游项目,散客可以搭乘专为观光客准备的观光游览车,这些观光游览车车身颜色艳丽醒目,一般都采用双层敞篷巴士,行车线路和停靠站点主要是市内主要旅游景区,游客凭当日车票,可多次上下车,车上一般设有人员导游(双语种)或电子导游(多语种)。此外,旅游咨询中心也专为外来游客提供设施和服务。旅游咨询中心通常设在游客聚集的地方如机场、火车站、码头、城市入口、商业街区、大型旅游景区等,并且使用统一的标识“i”(英文信息information的第一个字母)。主要提供该城市的饮食、住宿、出行、游览、购物、娱乐以及救援、电信、银行等服务行业的相关信息,有些还车船机票、景区门票、旅游地图、旅游小册子、旅行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等。由于城市是工业、服务业的集聚地,具有很强的综合。因此,城市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中,除观光、度假、休闲外,购物、商务和会展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会议展览设施也是旅游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国旅游城市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建设的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开始向西方化的“宏大叙事”转向,商业化弥漫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各大城市纷纷借一些重大题材的节事活动更新建造“地标性”建筑,各类摩天大楼、巨型广场、城市CBD等“形象工程”拔地而起,竞相斗奇。拼钱炫富,城市间竞争成为一场暴发户们的烧钱竞赛。当“现代化”与“国际化”成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时尚,城市建设非但会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付出重大代价,更让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城市也将日益丧失自己的个性,丧失自己的文化基因。张钦楠在《阅读城市》中说:“人类历史始终是前进的,但又从来不是一切从头开始的。每一代人都要能判断自己对过去的历史保留哪些,改革哪些,更新哪些。对一栋建筑物是如此,一个邻里是如此,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大而言之,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也是如此。”全球化有一种消弭差异的意欲力,但人类精神发展的本质在于统一性和差异性的互渗,全球化也意味着它将参与控制地方化的建构过程,使文化形成越来越失去固定空间的限制,并很难集合为整体的地方传统。荷兰发展合作部部长简・普兰克曾发表过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全球化是盲目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全球化冲破了疆界,几乎不顾任何道德规范。假如我们今天不加警惕的话,全球化可以摧毁我们的心理防线和民主观念。”这是西方国家对全球化作出的深刻反思[3]。

旅游城市建设应该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和谐;各类族群之间的和谐;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等等。充分体现对于有特殊需要人群(如残障人士、老人、孕妇和儿童等)的人道关怀;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关切;对于人士的理解尊重;对于边缘性人群(如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乙肝患者等)的宽厚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城市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和各相关利益方共存共享的空间综合体,未来的城市发展既不应是西方中世纪城邦城堡的升级版,更不应成为富人俱乐部的扩大版,而是“为最大多数人提供最大、最持久的幸福”,让各相关利益方各得其所,各享其乐。

参考文献:

旅游城市建设篇2

(一)现代城市的旅游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旅游完成了从单一化旅游形式到多元化旅游形式的过渡。最初的城市旅游形式往往是单一的观光旅游,而现代城市旅游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自助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自助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形式之一,自助化旅游不必受到传统的旅行社统一安排包揽,旅游者可以参与到旅游路线设计、旅游内容安排,这种“自助餐”模式的旅游能够提供旅游者更多的旅游乐趣。所谓的生态化,这是国家旅游产业所倡导旅游理念之一。典型的旅游形式有观光揽胜式旅游、休闲度假式旅游、公务差旅式旅游、考察探险式旅游等。

(二)现代旅游城市类型

现代旅游城市是拥有良好旅游资源,在国际国内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现代旅游城市不仅仅局限于从前的自然风光旅游体系建设,而更加重视在自然风光中渗透城市的人文风光(历史文化、城市格局等)。现代旅游城市广泛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交通区位资源以及商业经济资源等不断发展城市旅游产业,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旅游城市类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自然资源型,例如“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四季如春”的昆明、“人间天堂”的杭州等;历史文化型,例如首都北京、避暑地承德、古都西安等;政治经济型,例如经济发达的上海、香港等。

二、现代旅游城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探究

现代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城市逐渐增多,为了保持旅游城市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态势,需要城市旅游规划部门围绕着各地游客的旅游需求,结合到城市自身的特点,立足于旅游城市发展的战略角度,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备的现代城市旅游规划体系以促进城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现代旅游城市旅游规划建设理论

旅游规划建设理论是制定旅游规划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旅游城市旅游规划建设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经济发展论

现代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之一则是通过旅游产业推动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经济是现代旅游城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所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基于经济发展论的现代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体系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增加直接经济收入和创汇能力。从1978年到1997年,我国旅游城市接待海外游客从76万上升到2376万,其带来的外汇收入从2.6亿美元上升到120.7亿美元;第二是增加大量工作岗位,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间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第三是推动相关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在旅游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其商业、农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行业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

2.闲暇游憩论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承担了一定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旅游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减缓压力,闲暇游憩论由此发展而来。从闲暇游憩论的观点看来,现代旅游城市应当增设游乐设施和一些人文设施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例如建设主题公园、游乐场、自然人文博物馆、电影院等等。

3.城市资源论

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不同,其具有独特的商业优势。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来,城市是时空的集合体,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城市所蕴含的人们精神等都是宝贵的城市资源。城市具备的广泛商业资源能够吸引各类公务旅游,城市拥有的社会人文资源可以发展各种展览、体育活动等。

(二)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体系

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体系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准确把握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体系定位,现代旅游城市一般规划有三个层次的市场结构:一级市场(基本市场)、二级市场(开拓市场)、三级市场(机会市场)。第二是综合城市实际,发展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产业,例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商务旅游、自然景观优美的城市发展风景旅游等。第三是协调城市各产业综合发展,促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

旅游城市建设篇3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旅游城市建设篇4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对当地的经济以及城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甚至成为部分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高涨,每年的十一、五一、春节假期,各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借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很多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构想,包括上海、北京、西安、青岛、杭州、苏州、桂林、大连、拉萨等诸多城市,其他城市也跃跃欲试,一时间,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时尚和趋势。所谓国际旅游城市是指该城市经济发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国内外游客数量很多,而且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旅游品牌和声誉。可见,国际旅游城市是国际城市和旅游城市的高度融合,是现代旅游城市发展的最高标准。

二、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优劣

1.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优势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承德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靠近北京和天津,与秦皇岛和唐山相邻,是京津唐城市群的主要城市之一。目前,承德市的三个县已经被划为京津“都市经济圈”,承德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加上京津地区的人才和资源,使其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承德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承德市我国最先批准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承德市作为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见证了几千年封建王朝走向没落。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承德市的自然资源同样吸引人,避暑山庄、外八庙、金山岭长城、坝上森林、草原旅游资源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一年四季来承德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正是由于具有较多的旅游资源,承德已经拥有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50多处,部级名胜风景区l处,世界文化遗传2处,其他旅游景区也都不断的得到开发利用。

三是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承德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知名度不断增加,城市品牌不断提高,继98年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之后,承德市相继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区之一”、“全国十佳旅游景区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治安综合优秀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感动世界品牌城市”等称号,承德旅游业蜚声海内外。

2.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劣势

一是旅游设施不健全。国际旅游城市的游客大多属于高收入者,主要参与的商务、会展以及文化旅游这些高消费的项目。目前承德市与之配套的旅游设施还不健全,承德现有的星际酒店数量不多,而且大多数规模不大、设施一般,能够容纳的游客数量有限,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更是给旅游带来很大的不便。一些酒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养和维护,设施的使用性能大大降低,致使游客滞留的时间较短,消费能力受到制约。目前,国外游客在旅游城市停留时间大约为3天,而承德仅仅为1.5天而已。

二是外汇购物收入不高。购物收入在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收入中占据重要的比重。目前承德市旅游收入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明显。从统计数据看,我国每年旅游外汇收入中,有大约20%是国外游客购物带来的。海外游客每人每天在旅游中花费大约137美元,而在承德仅仅为80多美元,可见承德市在吸纳国外游客购物方面还相差甚远。

三是交通条件落后。交通条件也是承德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的软肋,尽管承德市对外交通路线日趋完善,旅游专列也十分畅通,但辐射范围大多局限于周期地区,国外的游客到承德旅游,依然要借助北京和天津中转,十分不方便。而且目前承德并没有民用机场,对海外旅游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尽管承德市区各景区比较集中,但各县之间的景区比较分散,而且路程较远,缺少可以直接相连的旅游巴士,公路运输业也由于公路等级不同,不能形成统一的道路体系,制约着旅游人数的大幅度增长。

四是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承德市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深度不够,很多景区仅仅是设门售票,没有全面系统的旅游内容介绍,一些景区内部缺少相应的中英文对照标识,另外回扣、人头费等怪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开发方式以单项资源开发为主,综合开发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转化。

三、承德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的措施

1.突出特色、挖掘文化内涵

特色是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的根本所在,承德旅游产品的特色主要体现于它的文化内涵。承德拥有丰富的清史旅游资源,这就是承德的内涵。今后,承德需要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例如可以开发一些体现满蒙风情的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在2013年承德推出的承德冰雪欢乐汇系列活动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次活动以“欢乐 健康 休闲 养生”为主题,本着“突出地域特色,增强游客参与,增强项目趣味”原则,设计包装了“承德冰雪城·畅达嘉年华、鼎盛王朝皇家灯会、皇朝印象第二届冰雕文化节”三大板块活动,推出了以冰雪运动、冰雕展示、民俗花灯、皇家冰嬉、“新年祈福——聆听普宁寺钟声”、“体验避暑山庄冬季情趣”等为主题的15项系列活动。

2.加强宣传力度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已经滞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承德市要加强对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在国内外举办旅游推介会、说明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交易会等,宣传促销更加直接;邀请各地旅游商及国内外新闻记者前来采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承德旅游形象,为承德市加快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前几年,承德旅游宣传片登陆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栏目,全国观众在中国入户最高的权威频道一睹承德精品旅游资源的风采。宣传片以承德四季旅游特色资源为主打产品,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金山岭长城、木兰围场、宽城蟠龙湖等我市经典旅游品牌为主线,分季节、推精品、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了我市旅游形象。

总之,近年来,承德市依托资源优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俨然成为承德市的支柱产业。为适应城市国家化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承德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构想。承德市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上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对待。

参考文献:

[1]占佳、肖华茵、肖慜.我国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研究述评,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旅游城市建设篇5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城市化过程除城市人口增加外,必然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即郊区城市化过程。旅游业作为“后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广泛。在城市旅游的研究中其关注焦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过程优化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化过程在城市空间扩展的同时,要注重城市文明的等效传播;城镇的发展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城市化并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二是,城市旅游发展研究,学者们对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旅游城市步行街建设研究、大城市康体空间保护研究等。认为应结合自身特点走特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加强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宣传力度;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

但是目前省内外学者们对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利用旅游元素为构建新城服务缺少研究。本论文实证研究点沿滩新城区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北部,紧邻自贡中心城区,东隔川云中路与板仓工业园区为邻,西隔305省道与即将开发建设的卧龙湖生态旅游区相接,是自贡中心城区空间外延的优先发展区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沿滩新城的开发建设者们根据自贡中心城区已呈现的区域功能特性:“休闲在老城,时尚看南湖,政务于汇东”,将沿滩新城建设定位为:构建川南最佳人居环境,在为世人提供优良生活条件的同时,引入国际化的生活理念,建设一座集山水园林城、生态休闲城、产业集聚城、文化特色城为一体的自贡人居环境典范新城区。

二、城市新城建设理念的转型

1.将旅游要素引入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根和魂,有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有鲜明的城市形象。而一个城市旅游要素的挖掘、提升和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座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

通过挖掘城市的旅游要素,尤其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可开发旅游文化产品,而且可寻找到这座城市的根和魂。沿滩新城,从城市建设的步伐来看是座新城,但它有深厚的盐文化根基,盐商文化是它的特色。由盐文化衍生出来的彩灯文化、川剧文化、盐帮菜饮食文化等造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品位和魅力。

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打造,毫无疑问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如果以旅游城市的要求来建设城市,我们就会在满足本地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的同时,发展城市的旅游交通、集散、接待服务、游憩、旅游购物、夜间娱乐等综合配套功能;在城市风貌上追求独特的艺术景观风貌。

2.将旅游业态引入城市,从而经营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市要有活力,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而旅游是一个综合性行业,牵涉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不仅能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还能使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形成很强地拉动力。研究表明,旅游收入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是1:7,因此许多地方都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将旅游业态引入沿滩新城,不仅可为新城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而且可为新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持久的生命力。

旅游业态的引入,会使城市购物、娱乐、美食等产生跨越式发展,出现了“旅游商业地产”的概念。比如,商业步行街区(北京王府井、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成都春熙路等),开放式风景休闲区(杭州西湖、北京什刹海、昆明翠湖)、古城古镇古街区(丽江、大理、凤凰、平遥、周庄、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民俗民族风情街区(阳朔西街、昆明回族餐饮街等)。重庆的泉水鸡一条街、北京三里屯的酒吧街、阳朔西街等都是成功的休闲商业街模式。

三、沿滩新城发展城市旅游开发思路及定位

沿滩新城发展城市旅游的开发思路是:发展城市旅游是城市经营的重要方向,把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规划和运作,城市建设在功能、设施、建筑符号和风貌上要符合发展旅游的需要,把沿滩新城建设为乐居公园城、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自贡市城市旅游的集散中心。

1.国际乐居公园城

“国际乐居公园城”的定位,体现在以下四个关键词:国际、乐居、公园、城:国际,体现新城建设品位,按照世界先进的建成理念来筑建新城,同时从吸引的对象上来看,一是借助于自贡市“盐、龙、灯”世界级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国际游客,另一方面从新城发展的产业定位上,可以吸引国际企业入驻;乐居,体现新城筑城的根本目标,要让居者享山水休闲之乐、生态恬静之乐、文化特色之乐;公园,是达成这一筑城目标的根本手段,新城建设将围绕“一湖五园”来打造居住环境;城,是最后打造形成的物质形态,强调不是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的小区建设,也不是单纯的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旅游城,乐居城。

2.自贡市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自贡市没有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开发仅停留在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够,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旅游配套产品的开发不完善,不能让旅游者停留下来消费,使得自贡市仅作为一个过境地而非目的地。因此自贡市要发展城市旅游,必须建设城市休闲中的核心项目――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城市游憩商务区是以城市商业中心区为基础,把多种游憩活动内容融合进去,形成了具有宜人的环境、良好的精神风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休闲、购物、游玩的场所。城市游憩商务区应是城市中心最吸引人的地方,城市旅游的一个亮点,亦应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对城市的旅游来说,城市游憩商务区是城市的灵魂,开发城市游憩商务区,对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使用、吸引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一个游憩商务区至少需要如下几个要素:第一是步行街,甚至是步行街区。第二是娱乐场所,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又要有大众的和青少年的娱乐场所。第三是各种各样的小商业。第四是各种小饮食。第五是各种表演。如各类的文艺表演,街头的杂耍等等。

沿滩新城作为自贡城市游憩商务区的优势是:位置优越;作为自贡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可带来大量游客;有值得挖掘和利用的旅游元素。

3.自贡市城市旅游的集散中心

沿滩新城位于自贡中心城区的东南方,地处内宜高速公路自贡出入口,东至杨公桥出口,北侧为川云路、西侧为内宜高速公路,还有正在修建的有“城市快车道”之称的外南环路,三条公路将沿滩新城围合其中,形成了自贡南部的金三角宝地。

从区位条件上来看,自贡市城市中心区是川南陆路重要中转站,从北面成都旅游市场和从东面重庆旅游市场进入川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整个川南地区的旅游发展中乃至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沿滩新城位于这个中转站的入口区,在整个自贡市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自贡市缺乏一个游客集中和疏散中心,这是一个旅游城市发展城市旅游必不可少的服务中心。加上沿滩新城作为新建城区,在土地的划拨和征用上都有一定优势,在城市空间本已较为狭窄的老城区,新建游人集散中心显然成本和代价都较高。

四、沿滩新城“城市旅游”的建设方案

1.沿滩新城旅游形象及塑造

(1)沿滩新城的旅游形象

盐都盛景,南国天街

沿滩新城不仅是盐商的发家之地,也是自贡盐运的重要通道,见证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历史,是我们向人们展示千年盐都,展示丰富盐文化的地方。我们要在新城建设中运用各种手段和符号向人们描绘千年盐都的历史画卷和盛世场景。

由盐衍生出来的彩灯文化也是自贡一绝,新城建设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元素,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用光与影描绘出南国天街的盛世图景。

(2)沿滩新城旅游形象的塑造

对盐文化的塑造。以王家大院为核心,天街两旁的仿古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为载体,通过建筑符号、彩绘、铺地、雕塑、文化墙等来描绘千年盐都的历史画卷和盛世场景,充分彰显自贡市盐文化特色。

对彩灯文化的塑造。以打造“南国天街”为重点,通过街灯、湖灯、庭院灯、场所标记灯饰等,做足新城灯文化背景,让游客走在天灯闪烁的灯街下,漫步在清雅静谧的湖灯旁,充分感受南国灯城的灯文化。

另外,在城市街道,商业店铺的命名上也要凸现城市形象,例如,“南国天街”、“味之源美食城”、“盐迹大街”、“盐商府邸”等。

打造时应注意的问题:必须转变单纯以文化景点本身谋求经济利益的观念,打破“公园文化”围墙,让文化成为品牌、吸引点甚至作为城市旅游的背景,从而带动旅游的相关产业(食、住、购)的发展,谋求整个城市旅游的发展。一个核心的要点就是要解决游客停留下来消费的问题。

2.沿滩新城旅游开发方案

(1)沿滩新城旅游开发项目的空间布局

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的沿滩新城在整个自贡市城市旅游发展中的定位,沿滩新城未来旅游开发项目应围绕“一心、一带、一区”的空间结构来打造。

一心:自贡市城市旅游的游人集散中心;一带:龙湖环湖游憩带;一区: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2) 沿滩新城旅游开发项目的构想

①自贡市城市旅游的游人集散中心。一个理想的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应与城市的交通枢纽(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联系在一起。从自贡市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没有预留用地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只能在考虑交通通道连接便利性的情况下,往城市移动。因此,自贡未来的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可设于内宜高速东侧,自贡快速通道(规划中)北侧,规划的沿滩新城主干通道(时代大道)南侧,与规划中的中国盐疗养生度假基地相连。主要建设项目包括:自贡市游客信息服务中心;自贡市旅游专用停车场;游客集散广场;购物小吃商铺等四部分。

②环湖游憩带。环湖游憩带为沿滩新城的“绿肺”,为新城的景观中心。环湖游憩带以规划中的龙湖为中心,以环湖休憩节点、景观节点、娱乐中心和高档住宿中心的打造为核心。

主要建设项目:半岛商务酒店;龙湖生态公园;天车大厦;环湖步游道系统及休憩节点。

③城市游憩商务区(RBD)。城市游憩商务区是发展城市旅游的必备功能区域,是城市休闲、游乐、购物、美食等较为集中的场所。

沿滩新城的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以王家大院为核心,以南国天街(连接时代大道和古盐道城市次干道,暂命名)为主轴线,以满足游客食、购、娱等商铺的打造为主要内容。

④南国天街步行街区。步行街区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城市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城市风貌、城市商业活力的窗口。作为沿滩新城区重要的休闲、旅游、购物场所,在设计思路上营造以盐文化和灯文化为主体的城市文化背景,突出旅游休闲、购物功能。

盐文化符号设计

通过步行街区的景观雕塑、街区地面铺装、王家大院盐文化浮雕墙等来营造盐文化氛围。

景观雕塑。主要为街头雕塑小品,雕塑小品主要展示盐业工人辛勤工作的场面。

街区地面铺装。地面铺装是步行商业街景观的一个重要内容,铺装设计应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读性,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使人们在观景的过程中,与文化进行交流,历史进行对话,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沿滩新城南国天街步行街区的地面铺装可用铜质浮雕与仿古地砖,图案内容展示井盐生产技术及其演变史。

王家大院盐文化浮雕墙。以规划中的王家大院休闲广场为依托,在广场四周设置盐文化浮雕墙。浮雕墙按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集中展示自贡的井盐文化。一部分以王家大院的家族历史变迁为背景,反映自贡市的盐商文化。

灯文化背景设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

南国天街的边界:由连续的店铺和小片的绿地构成,店铺的夜间景象是商业氛围的主要标志,通过两侧商铺内的橱窗照明和内透光照明增强商铺对行人的吸引力,同时形成步行街的围合效果。此时的照明以装饰和标识性为主,采用丰富的彩色光线和变化的效果,使空间环境更为活跃。

南国天街的节点:所谓节点是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步行街往往规划有多个节点,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各类商业活动。南国天街步行街区共有四个节点,即时代大道入口节点、盐商府邸广场节点、主轴线与门第路的交叉口节点、古盐道入口节点。

入口节点。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人流的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应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应突出街区的特色风貌。为了达到这些预定目标,在南国天街的两个入口部位分别设置了富有古典风格的大型标牌,并通过色彩的变化吸引行人的驻足。

盐商府邸广场节点。是南国天街步行街上的重要节点,古宅、青石地坪、绿化的综合布置使之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与盐商府邸(王家大院)广场的景观特色相匹配,其夜景设计主要目标是营造舒适、宜人的整体氛围,灯具的选择和安装位置尽可能不对白天的景观造成破坏。此处夜景的主要处理方法是采用LED地埋灯组成的发光地坪,通过统一的智能控制实现光色的变化。与盐商府邸(王家大院)相对的绿化是步行街区唯一的一块面状绿化,采用150W金卤灯地埋灯照亮高大的乔木,隐蔽安装的灯具不会影响白天的景观。绿化后面的叠水采用低压水下灯表现水流。

交叉口节点除了注重两侧建筑物照明的连续之外,还考虑了从步行街辅助入口观看的对景效果。

⑤盐商府邸游憩区。以王家大院为依托打造为自贡市盐商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沿滩新城民俗表演区。以盐文化及盐商文化为背景,淡化姓氏。将王家大院更名为盐商府邸,将王家大院打造成自贡盐商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王家大院现保留各种院落房间达99间之多,在对宅院外观进行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下,对各个房间内在不改变宅院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装修,改造为体验盐商文化和自贡民俗文化的住宿客栈,成为沿滩新城的民俗接待区,与半岛酒店现代化的接待设施相呼应;

王家大院内戏台已不存,但平台还保存,规划恢复戏台,作为整个沿滩新城游憩商务的民俗文化展示舞台,可定期举办自贡川剧,自贡杂耍等民俗表演项目,为住在客栈内的客人及到游憩商务区旅游的客人提供丰富的民俗表演活动。

主要建设项目:左侧院居民搬迁及侧院恢复整治工程;前院恢复整治工程;荷塘恢复工程;戏台恢复工程;民俗客栈内部装修工程;盐商文化展示馆装修及文物收集展示;府邸广场新建工程等七个项目。

⑥ 味之源美食城。美食城为两层仿古建筑(以清末民初川南穿斗式建筑格调为主),为整个游憩商务区集中餐饮区。美食城一层以各种小吃商铺为主,以自贡市乃至川南地区的小吃为主要卖点。二层为盐文化饮食中心,以自贡盐帮菜为其特色,以宴会,团队客人为重点接待对象。

⑦盐疗风情馆。以盐疗养生为主题,打造盐疗风情馆。其建筑外观风貌与整个街区建筑风貌保持一致。以开展各种盐疗养生、保健为主题。可推出,盐疗SPA瘦身馆、盐疗洗浴中心、盐疗养生保健咨询中心等。

3. 旅游活动项目设置

在步行街区可设置街头表演活动:如街舞、轮滑、民俗歌舞表演、当地艺术爱好者表演;文化观赏与表演:如景观画廊、收藏品展卖;主题灯展:在步行街区的入口区,节点处,举行主题灯展,定期更换主题,吸引游客停驻。依托于盐商府邸可以进行自贡川剧表演等演出活动。依托于新建的新城美食城可举办盐帮菜系列大赛,如啤酒大赛、美食争霸赛、盐帮菜美食节等。新城区内依托于新形成的大型水体龙湖可以举办动感灯神水上乐舞表演、水上音乐节、水上烟花焰火表演等活动。

五、结论:城市新城建设的思考

1.保护良好的水域及生态环境是根本

沿滩新城之所以成为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宜人居住区,美丽的湖光山色是根本。只要保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就保证了对人们的吸引力。要着力塑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养生乐园形象。为此,要在建设、利用、管理上多下功夫,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保护好龙湖,保护好沿滩新城良好的生态环境。

2.保护性开发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

盐文化是沿滩新城的灵魂,是沿滩新城旅游的核心元素,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尤其是以王家大院为主的盐商文化更是一绝。但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一旦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破坏,将无法复原,其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因此,在沿滩新城建设中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盐文化遗迹,尤其是王家大院是头等重要的事。

3.建成休闲消费性城市是最终目的

建设旅游城市是为了发展城市旅游,是为了将旅游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方向,实现资源向经济的转化。必须转变单纯以文化景点本身谋求经济利益的观念,打破“公园文化”围墙,发展城市大旅游,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产业。因此,在旅游城市建设的同时,通过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使客人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开心、住得温馨,购得愉快,吃得满意。一个核心的要点就是要解决游客停留下来消费的问题。

4.开发休闲娱乐项目是城市的活力

自贡市发展城市旅游的一大障碍是旅游产品单一,以陈列参观为主,缺乏参与娱乐性旅游项目,难与留住客人。因此,沿滩新城要接打造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契机,大力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发展休闲娱乐产业。除建设与盐有关的休闲娱乐项目外,建设川南现代游乐中心也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旅游城市建设篇6

就旅游城市而言,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作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上的主要展示方向。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对于城六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有着深远地影响。

一、旅游城市与文化市场间的结构关系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市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外在空间,它能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物质和制度支持,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发展源泉。文化市场是极具活力,能综合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和物质繁荣程度的市场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又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城市旅游和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

旅游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旅游城市能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事创造性精神劳动的人才资源和供人们进行文化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等资源条件。此外,城市发达的经济可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并决定着文化市场的生产规模及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城市的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可为文化市场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制度基础。

同时,旅游城市发达的旅游经济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物质平台。文化本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规模。旅游城市由于具有空间聚集效应与历史积淀的旅游传统,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闲暇时间和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人,这些是决定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所受的教育水平及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文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层次和档次,这些都是具体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因素。

(二)文化市场的发展能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前进

文化市场的发展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对文化的投资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对文化的开发还能够吸引工商业,提高房地产价格。因此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文化服务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但有利于增加本行业的就业岗位,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标示着文化产品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它直接服务于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和发展。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发达的文化市场还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及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当文化与高科技集合时,它能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达的文化市场是城市投资、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能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

(三)文化市场能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按行业层次分可分为文化娱乐业、文化收藏业及民俗古迹观赏业等三个基本的层次,它们与旅游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富有文化意味的观赏要素,同时也能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文化市场的继承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既能给旅游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历史观赏元素,又能根据旅游时尚的变化进行调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对于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能带给旅游者以愉快的消费经历,还能通过文化实物的流动来传递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这又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难题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既要考虑文化本身的特质,又要在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作,还使其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许多矛盾和难题。

(一)文化的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的交易场所,文化市场的特征直接根源在于文化产品的特征。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文化产品是文化活动物化的结果,它代表一种外在的使用价值。两者的冲突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文化的市场化和文化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市场化要求管理主体在市场规律运作机制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文化的非市场化要求国家对价值高而市场消费性低的文化创作进行扶持管理,比如对纯艺术的支持、高雅文化的非赢利性传播、公共文化产品的规划建设等,都需要国家职能部门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和促进。旅游城市对此类文化的扶持管理往往能推动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并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的带动下,以前很少有人感兴趣的苗绣成了苗族青年争相学习的热门手艺。

(二)文化价值的非消费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性之间的矛盾

一般的商品会在使用中出现价值的折损,而文化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人的使用而降低其内在的价值,相反,它常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使自己变得更为珍贵。文化作品的消费是需要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人们享用它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努力,这意味者只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享用文化作品。由此可见,文化作品在本质上是非消费性的。但文化产品却必须具有可消费性才能成其为一个产品。因此,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必须既能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能使其符合旅游消费的需要。于是,部分旅游城市采取了文化的本真发展和文化展示的“舞台真实”并存的思路,以试图化解上述矛盾。

(三)文化价值的无形性和文化产品的计量性之间的矛盾

在广义上,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统称。由于文化创造本身的精神性和时间的积淀,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是无形的,它无法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其稀缺程度和价值补偿的一般原则来对其进行粗糙的评价。但作为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文化产品必须可计量、能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价,只有这样它才能进人市场,获得交易资格。显然,两者的矛盾将给文化的市场化过程带来阻碍。尤其是旅游城市的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由于无法对文物古迹进行定价,它的市场化面临更多的市场阻碍和行政阻碍,以至很多地方在文物古迹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无”价或低价的观念,导致破坏性和浪费性地使用这些文化资源。

(四)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协调存在困难

旅游城市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旅游观赏的功能。各城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经营者运作成本高。按照相关规定,除新闻出版、广电、文化作为市场的主管部门之外,“工商、公安、税务、邮政、交通、铁路、海关、口岸、边防等有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对文化市场负起管理责任,支持和主动协同新闻出版、广电、文化等主管部门做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此外,城管、防疫(音像经营点也得作卫生证)、绿化、环保、街道、居委会等部门也都部分负有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市场的三个行业层次都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各城市的文化市场长期处在多头领导之下,管理部门多而杂乱。在理论上,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有利于部门协调。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各部门间利益又难以保持一致,因此常常造成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管理

在宏观上,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应主要解决其总体的发展定位,通过科学合理地定位促进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繁荣。

(一)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市场的基础资源以及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当前现状所进行的分析和描述工作,这是城市文化市场发展定位的直接依据。它所考虑的具体因素应该包括表1所涵括的构成因素。

如表1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主要分析所在旅游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旅游发展水平,这是与城市文化市场定位紧密相关的外部决定因素。城市文化市场的资源现状主要分析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的属性,及其与旅游业的特征关联。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则主要分析所在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

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是对所在城市诸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以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为基础来进行定位分析。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定位既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因素,还须融合旅游城市本身在文化市场方面的已有特点,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综合判定。

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主要指对所在城市文化市场发展趋向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确定,它包括对城市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发展重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地域分异等若干要素的确立。文化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立足于三个基本的定位范畴,即: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1.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

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主要考虑文化市场与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主导产业等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见表2)

2.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向,目的是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使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在根本上符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互补型产业,发展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应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特殊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必须有重点,有先后。主导客源是旅游城市中客源人数最多、购买力也最强的客源群体,因此重点开发和首先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应针对旅游城市的主导客源,充分考虑主导客源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观等个性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文化产品。

3.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审美趋向、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制度规范的变化态势等趋势的描述判断,它决定了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同时也是对具体的文化企业进行规划的基础。而且,这些内容能够反应出城市文化市场领域的主流的行业竞争方式,行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外在的市场规范,并通过与其融合来获得自己的发展。

(三)旅游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与文化市场定位的关系处理

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对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主导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竞争与互补。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期是有限而特定的。城市对自己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要投人各种资源,如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投资、贷款、税收、创汇奖励等),安排专项资金,为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并调动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但是资源配置此消彼长,主导产业的资源投人增加,那么投人文化产业的资源相应就会减少。同时,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城市在积聚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主导产业的需求,又要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互补包括基础性互补和优势互补两个基本类型。基础性互补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导产业则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势互补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要能直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可通过旅游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市场的范畴,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促使旅游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反之,文化市场的发展要将当地的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古迹旅游、文化观赏等类型的文化旅游包括进去。

旅游城市建设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首次提出通过建立生态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建立生态型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下一个目标。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各地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示范区的试点,对于泰安市而言,旅游业是泰安市的支柱产业,由于旅游业污染最小,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有很大的优势。如果能建成生态旅游城市,那么对泰安市的城市形象、知名度与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生态旅游城市概念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城市与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综合。生态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而言生态城市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高度和谐”的综合城市环境。而生态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综合上述分析,生态旅游城市应定义为以生态旅游作为产业支柱的生态型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与生态城市相比,有以下几点特征:

1.城市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即可以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也可以为政治中心、休闲娱乐中心、高科技产业中心等。

2.城市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空气、水污染少,噪音少,绿化程度高,当地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强。

3.旅游活动是在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旅游的满足感

4.当地产业的发展不牺牲环境,生态资源与经济均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泰安市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现状

1.泰安市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优势

(1)丰富的自然资源

泰安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泰山的风景优美,像桃花峪、傲来峰、南天门等都是风景美如画的景点,泰安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被称为四大奇观。泰山上的泉水清澈甘甜,“白菜、豆腐、水”被称为泰安三美。除此之外,泰安的动物和植物都独具特色,如赤鳞鱼、古树、泰山灵芝、核桃等。另外,泰安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是山东省主要产煤炭大区、铁矿石等矿物资源种类数量也都很多。

(2)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泰安的文化悠久,很多景点都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五大夫松与秦始皇的故事,普照寺是张学良将军抗日时曾经的住所等。再如王母池、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等都有神话传说,历代帝王来此封禅,进行祭天,所以泰山还有封禅文化。除此之外,泰安拥有古建筑群和大量的石刻资料。另外泰安宗教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是当地居民生活风俗的一部分。实际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均在此有活动场地,其中道教文化最丰富,知名的道教场所如王母池、碧霞祠,佛教场所普照寺,基督教教堂等。

(3)泰山品牌的知名度

泰山远近闻名,位于五岳之首,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著名的自然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泰山还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1987年以来泰山国际登山节每年九月份举办一次,吸进国内外各方的游客,有较高的知名度。

(4)便利的交通

泰安地理位置优越,距离省会济南仅80公里,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铁路、高铁均在此设站,交通四通发达,是重要交通要道,便利的交通方面为国内外游客来泰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泰安市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存在的问题

(1)泰山的商业氛围太浓

虽然泰山上的景点众多,但是浓厚的商业气息破坏了对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优势,从登山处开始一直到山顶都是琳琅满目的店铺,如同进入一条购物街,除此之外山上还有大量的旅店宾馆,让游客感受不到泰山优美的景致与神秘的感觉。

(2)环保意识不强

城市很多地段经常施工,有些地段几乎每年都返工,正常行驶的道路上经常存在未及时清理的建筑垃圾或者大量尘土,汽车过后尘土飞扬,尤其是火车站、汽车站附近是体现泰安形象的重点场所,但很多年了,火车站附近道路坑洼,楼房一直在拆迁中。此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做的不到位,一些游客或当地人在景区到处乱扔垃圾的现象,如果得不到惩处,不仅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而且影响泰安的形象。

(3)资源破坏式开发,利用效率低

为了增加经济收益,没有对投资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缜密的分析,更没有考虑对景区的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随着旅游车辆的增多,人为建设的停车场也毁坏了大量的林木。在旅游旺季,尤其是节假日,有泰山的人高峰期平均有20万人每天,超过了泰山上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承担量,加快资源的损坏程度。泰安市索道的修建破坏了周围的山林,2000年为了扩建索道炸掉了15000平方米的山体。在泰安开发花样年华等项目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而由于离泰山主景区较远,外地游客去的少,项目利用的效益不高。

(4)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目前泰安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资源利用与开发初级阶段,比如爬泰山,游乐园项目,开发并加工泰山石,生产并销售泰山四宝、核桃、板栗等,这些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而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宣传不足,除了已有的泰山封禅等文化表演,还可以增加其他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泰安市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议

1.加强对泰安特色形象的塑造

突出特色产品,泰安的特色产品有很多,但是却没有其他地区特色产品出名,因此一定要抓住几样最具特色的产品大力宣传、推广和包装,比如重点将泰山石、泰山灵芝、泰山女儿茶三样大力宣传。另外,部分地区要恢复自然景致,少建停车场及多余的公共设施,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地美丽,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观。传扬泰山特色文化,在文化景点旁边要进行列字标注。

2.制定景区旅游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

针对旅游活动带来的生态影响制定条例进行保护,旅游旺季要限制每日进山的人数在容量限制之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禁止游客携带火种,禁止游客在没有路的山林中穿行,禁止游客随处刻字,禁止旅店饭店没有经过任何措施就把污水直接排出。除此之外要对旅游景点及设施定期修理,尤其是年代长远的建筑处或容易出危险的地方建立防护栏与警示牌。对于旅游活动造成容易消失的本地植物和动物要进行专门的保护。

3.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生态旅游

撤销一些店铺尤其是商品重复的店铺,恢复此处的自然地貌,将其余的店铺建设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小店,销售泰山特色产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大对环境破坏的惩处力度,通过旅行社对游客宣传在泰安旅游时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例,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4.资源或项目开发要经过环保部门许可并严格论证

所有的产业都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不要简单的通过开发各种资源来发展旅游经济,单纯靠山吃山,要考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的项目只要涉及到资源破坏的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统一。旅游业只是泰安众多产业中的一个产业,不能什么项目都开发,多而杂,体现不出特色。

5.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

生态旅游产品包括两方面,一是进行生态旅游,提供精神上的产品。二是生产并销售与景点或文化有关的旅游产品,提供物质上的产品。在生态旅游上要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点上进行再设计。比如自然景观上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旅游路线上进行设计,要改变一开始就根据时间确定旅游路线的策略,改为按照旅游需求可以分类为景点旅游和探险旅游。景点旅游要把所有景点都包含在内,然后根据旅游时间选择一天、三天、五天等的景点;探险旅游主要针对年轻人健身的需求,选择比较陡峭的地点或刺激的游乐场所为目标再根据旅行者的旅游时间确定相应景点。二是从旅游景观上不仅观赏泰山的自然景色,而且可以观赏当地的民俗景点,比如组织旅游者到泰山脚下住户或农村进行民俗农家乐旅游或进行一些采摘活动等。如果从历史文化进行生态旅游,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泰安本地的文化和民俗,开展像泰山封禅节目这样的多种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一定要突出泰安本地的文化特色。在生态旅游产品上要减少泰山石这种有损泰山资源类的产品,多生产并销售一些工艺类的产品或农林水产品。比如设计并生产有关泰山景点的手工艺品,多种植养殖一些核桃、板栗、灵芝等。

旅游城市建设篇8

一、旅游城市品牌支撑体系的构成

旅游城市品牌支撑体系,是指导旅游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基本框架和评价旅游城市品牌建设水平的基本依据,是旅游城市品牌成功塑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该体系的一级要素有7个,二级要素有17个(见图1)

二、旅游城市品牌支撑体系中各要素的意义

旅游城市品牌支撑体系中的7个一级要素对旅游城市品牌的塑造和维护所起的作用虽然同样重要,但各有侧重。

(一)旅游资源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之本

旅游城市只有依托旅游资源实体,做到“你有我优”或者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及其内涵,才不会使旅游城市品牌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是一个标志,才不会缺少品牌内涵和品牌实质。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之本。

(二)旅游产品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核心

大多数现代旅游者在出游之前就已有非常明确的旅游目的,即选择旅游产品特色突出且丰富多彩之地作为首选或主要旅游目的地。可见,旅游产品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品牌的感知,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核心。

(三)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骨架

一座旅游城市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者来到该城市就无法顺利地完成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一次美好的旅游经历,更不用说让旅游者体验旅游城市所宣传的品牌形象。同时,旅游服务设施也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市镇建设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因此,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骨架。

(四)旅游市场秩序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保健因素

一座旅游城市如果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混乱,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必将导致所宣传的旅游城市品牌形象与品牌受众所感知的旅游城市品牌形象不一致,从而使品牌受众对旅游城市失去兴趣,得不到其品牌认同。

(五)城市环境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脸面

城市环境反映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文化内涵,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脸面。城市环境主要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部分来影响品牌受众的品牌感知。城市硬环境是城市面向品牌受众的窗口,是影响品牌受众者对城市第一印象的关键部分。城市软环境是旅游城市品牌的血液,是影响旅游者旅游体验及对旅游品牌感知评价的重要因素。

(六)品牌营销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激励因素

一座旅游城市如果缺乏有效的品牌营销机制,就难以传播独特的旅游城市文化、品牌个性和品牌价值,就无法使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品牌产生正面的品牌记忆想,刺激旅游者前往该旅游城市。

(七)品牌管理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导航系统

一座旅游城市如果有完善的品牌管理机制,能进行正确的品牌定位和选择有效的品牌营销方案,并且时时进行品牌跟踪、预警、诊断,必要时做出合适的品牌再定位,可以使旅游城市与品牌受众间建立一种品牌契约,获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确保品牌资产不断升值,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品牌管理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的导航系统。

三、旅游城市品牌支撑体系的建设

(一)保护、创新和发掘旅游资源的特色

各旅游城市所拥有的旅游资源都具有多样性,因而城市间旅游资源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同质性。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和发掘旅游资源的特色,塑造城市的旅游品牌个性和品牌形象,需要我们遵循4大原则――保护原则、独特性原则、市场原则和经济原则、综合开发的原则;需要我们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保护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同质旅游资源另一层面的内涵,在开发模式上进行创新,做到“你有我优”,打造特色旅游主题。

(二)高水准开发旅游产品

1、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品结构的真正优化,有赖于从各个侧面努力。在旅游产品地域结构方面,应尽可能避免旅游城市间旅游产品类型结构雷同,以便各旅游城市间实现旅游品牌产品的联合开发、联合营销。在旅游产品类型结构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旅游城市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的旅游品牌定位,大力培育系列旅游品牌产品;二是努力实现旅游产品的动态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逐步完善度假、生态、休闲娱乐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在旅游产品档次结构方面,应注重开发不同需求层次的产品系列,尽可能发挥旅游产品组合战略的优势。在旅游产品要素结构方面,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的特色从时间比例、游客的爱好及消费水平做到统筹安排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相关要素的协调发展。

2、创新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城市品牌塑造之根本。旅游城市应在旅游产品开发方法、产品组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打造系列的品牌特色产品。

3、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城市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合理布局旅游服务设施,使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布局既相对均衡,又重点突出。其次,应根据接待游客量和目标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各类旅游设施的规模,合理配置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的档次结构。再次,应力求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化、地方化、生态化。

4、旅游市场秩序建设。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在旅游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努力扮演好3种角色,即品牌发展初期的开拓者、旅游市场建设的规范者和促进产业健康成长的协调者。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实施相关法规和政策,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和产业质量的稳步提升,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即成立旅游城市品牌发展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旅游行业协会要通过定规立矩,整体联动,在行业自律、行业监督和行业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规范与引导整个旅游城市的旅游经营秩序,保障旅游城市品牌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旅游企业品牌建设,任何一个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活动都是由旅游城市内众多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共同构成的,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优秀品牌评估及其宣传活动来引导与鼓励旅游企业品牌建设,同时需要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服务质量的监督,增强旅游企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

5、优化城市环境。对于城市环境的优化,既要注重优化城市硬环境,又要注重优化城市软环境。第一,优化城市硬环境的主要措施:旅游城市需注重整体风貌的建设,一方面整体风貌要反映地方特色,与所要塑造的品牌个性相一致;另一方面在旅游城市第一印象区或者光环效应区建设代表旅游城市品牌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优化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绿化工程建设,构建生态城市。第二,优化城市软环境的主要措施:首先,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其次,深度挖掘和追溯旅游城市文化的根源,并不断发扬和传承旅游城市文化,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一是培养市民对城市的一种信念和归属感;二是规范市民的行为,使市民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热情友好;三是注重加强市民的竞争意识和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再次,提供良好的城市公共服务。

6、健全品牌营销系统。第一,科学地提出品牌名称和主题口号。品牌名称应能唤起品牌受众的品牌联想。主题口号应能体现旅游城市品牌个性和品牌的内容,传递品牌内涵。第二,科学地设计品牌标示和标志物。旅游城市的品牌标示与图标应从视觉上吸引目标人群的注意,并能抽象表达旅游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环境等。另外,一个旅游城市的标志建筑物或雕塑意象,要与旅游城市的主题口号或品牌形象定位一致。第三,采取科学的营销途径。旅游城市品牌传播对象包括城市内外的管理者、居民、投资者、旅游者等品牌受众。因此,旅游城市品牌传播应在运用各种营销手段的基础上,兼顾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在内部营销上,需对旅游经营者、企业员工和市民进行常规培训。使旅游经营者明确旅游城市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以及促销活动策划的必要性,使广大市民具有品牌意识主动地参与到品牌的建设当中,共同维护旅游城市的品牌。在外部营销上,需从以下途径强化外部营销:通过旅游城市品牌主题口号的征集活动和旅游城市品牌宣传片的拍摄扩大旅游城市的知名度;设计旅游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手册资料,在交通站点及宾馆等地进行点对点的免费获取;代表旅游城市主题形象的形象广告;设计城市名片或明信片门票,参与各个城市的旅游推介会;组织节庆等活动,开展城市公关;通过影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场景和蕴含的文化来传播城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加深消费体验。有选择地邀请目标市场的旅游中间商(旅游商、预订商)免费旅行;在各旅游景点加强旅游产品的解说、识别系统,注重推出本旅游城市的旅游品牌形象,提高目标市场对本旅游城市的认识。

7、完善品牌宏观管理机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旅游城市品牌属于公共物品,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单独花成本来塑造或维护品牌形象。所以,政府应当尽快完善旅游城市品牌宏观管理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旅游城市品牌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宏观管理。其主要的宏观管理内容如下:第一,旅游城市品牌定位管理。成立专门的旅游资源和市场调研小组,以便进行正确的旅游城市品牌定位。第二,品牌识别要素设计管理。成立专门的品牌要素设计机构,在政府的指导下,坚持系统性和同一性的原则,使品牌识别要素设计表现旅游城市品牌定位和品牌内涵。第三,品牌传播策略制定和实施。制定相关的品牌传播方案,在实施旅游城市品牌传播策略过程中,制定实施细则,坚持一贯性和可调适性原则,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第四,品牌维护机制的构建。建立旅游城市品牌传播和品牌形象监控系统,进行品牌跟踪、预警、诊断,用于修正品牌形象即品牌再定位,做好品牌危机公关处理,降低对旅游城市品牌的负面影响。第五,品牌法律保护系统的构建。构建旅游城市品牌法律保护系统,重视

旅游城市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利于避免其他旅游城市采用同一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旅游城市建设篇9

一、相关概念

(一)的概念及内涵

是信息时代的城市新形态,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市民、企业、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创新低碳的产业经济、绿色友好的城市环境、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

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城市的重构,这种重构改变了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强调发展速度和数量的方式,而是以资源配置为主、强调供需匹配和发展质量的方式。一方面是对现有资源的科学配置,提升整体的社会效率,另一方面是对创新环境的培育营造,提升未来发展潜力。

(二)智慧旅游城市的概念

在“”建设的同时,江苏率先提出“智慧旅游”,2012至2014年,国家旅游局先后确立三批300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城市是在的背景下,围绕旅游产业,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旅游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旅游体验,为旅游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城市(区域)信息化发展过程。

(三)二者的关系

的建设为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是理念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解决了一系列“城市病”,建成一系列的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及智慧通信等,这些构建起来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为智慧旅游所利用,充分利用这些建设成果,搭建智慧旅游的支撑平台。

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路径

智慧旅游城市的核心是旅游信息化,在进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提升旅游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是其核心内涵。目前主要有四种建设模式可供参考:政府独自投资、政府投资引导、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合投资以及企业独自投资。目前,面对国内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层出不穷的旅游产品,日益增高的需求水准,想把旅游产业做强,就必须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让游客能够及时了解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带动强的智慧旅游公益项目,建设好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娱乐等智慧旅游业态,有效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城市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路径,才能一步步实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

许多城市和地方旅游企业虽整体规模不小,但以中小企业居多,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旅游集团少,旅游资源分散、市场竞争力弱、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动力不足。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负责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公共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全局性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组织企业参与等;智慧旅游需要多系统、多部门合作:各方利益不同,其观点也不同,因此,推进智慧旅游工作,不能局限在旅游系统内,需要整合文物、园林、林业、公安、交通等各相关部门资源,各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全市智慧旅游发展一盘棋;智慧旅游项目信息技术含量高,基础投资大,市旅游企业普遍为中小企业,一步到位开展智慧旅游业态建设难度大。因此,应选择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支持,通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发展,推出一批有形象、有特色、有效益的智慧旅游样板单位,树立智慧旅游业态标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量巨大。相关部门应采取市场化原则,通过出台智慧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扶持社会企业进行智慧旅游产业投资与运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城市建设篇10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旅游城市建设篇11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着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旅游城市建设篇12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对于旅游产业中的各类主体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是囊括了整个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其体系的架构和建设无疑需要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以确保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完善和实用性。因此,本文从政府的支持、市场环境、技术条件、人才资源、运营模式等方面对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希望找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

一、政府的支持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引导和保障的角色。政府的支持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没有政府在其中做主要的引导作用,那么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到实处,更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一)财政保障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牵扯行业众多,对一个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的项目。因此,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政府作为建设项目的引导人,财政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有了资金支持,智慧旅游项目才能得以落到实处,资金就像是智慧旅游城市中流动的血液,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规章制度的制定

就像一个庞大的企业需要条理分明的规章制度一样,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清晰明确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必须拟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明确的规章制度在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后也能够起到保障整个项目顺利运行的作用。建立一个有利于发挥信息化重要作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智慧旅游体制,可以使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更加有效。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政策的导向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牵涉到整个城市发展的项目更是如此。为实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大旅游专项投入;采取更加灵活的招商方式,营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大对重点旅游企业的扶持,使智慧旅游城市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

二、市场环境

(一)市场需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智能手机使得人们能够更快更方便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由此,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更加离不开手机了,很多年轻人甚至把智能手机当成一个移动的便携式电脑,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当然,旅游过程中也不例外。当游客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的时候,总是希望通过最快最便捷的途径来了解有关这个城市的各种信息,方便自己在这个城市的游览观光。智慧旅游城市的理念与游客的需求不谋而合,可想而知,智慧旅游城市是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的。

(二)游客的接受度

智慧旅游是一个依托于手机终端,实现游客与旅游相关信息实时联系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在国内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加上它所需要运用的高新科技也比较多,因此智慧旅游对许多人来说仍然只是一个概念。因此,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考虑到游客的接受程度,应该尽可能地将平台的界面和操作简洁化,使游客可以迅速地掌握方法,进行智慧旅游的体验。

(三)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

如今,整个市场的大环境都在昭示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确切来说,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东西,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新闻信息。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慧旅游依托于此也是大势所趋。将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信息都纳入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网络中,游客可以根据智慧旅游的平台,轻松解决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吃住行游娱购等问题。

(四)智慧营销模式

市场营销对于如今的时代不算是一个新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营销的手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中,适当的营销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智慧旅游城市的内涵和使用方法。因此,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体系中,智慧的营销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营销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软件的编辑将广告植入智慧旅游城市的界面中。采用对话或者动画的形式,迅速抓住游客的注意力,将智慧旅游城市作为一种产品,向游客们进行展示和讲解。

三、技术条件

(一)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概念,是一种计算模式和一种对于IT资源的应用模式,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提供无所不在的、方便的、随需的网络访问。按部署方式,云计算分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类。按服务内容,云计算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数据即服务等类型。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用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不仅可以迅速地解决这一难题,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成本。

(二)物联网

物联网是传感器之间按照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目前,业界和学界普遍认可的物联网是指利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传感器、执行器等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依托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互联,利用计算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从而达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和精确管理。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三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游客随时、随地获取旅游信息资源。比如,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游客可以查阅旅游信息,预定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应用软件,进行准确的地理定位,方便游客在出游过程中找到准确的方位。

(四)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内容。目前,在旅游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多数被应用于旅游需求预测中。但是,在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中,人工智能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有效的处理与使用数据、信息与知识,利用计算机推理技术进行决策支持并解决问题。它可以用于游憩质量评价、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突发事件预警、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等诸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旅游的构架体系中属于核心的技术。

四、人才资源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领域将会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在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过程以及建成以后,都需要广纳贤士,招募大量的有能力、有思想的年轻人,投身于整个项目的建设中。从现阶段看来,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二类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缺乏的是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很大,但这类人才又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强调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五、运营模式

智慧旅游城市的核心是旅游信息化,因此,在进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提升旅游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是其核心内涵。目前主要有五种模式可供参考:政府独自投资、政府投资引导、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合投资、政府与旅游信息化企业联合投资以及企业独自投资。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水准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把旅游产业做强,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采用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联合服务模式,用网络把涉及旅游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应将重点突出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为政府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促进旅游资源活化为旅游产品、放大资源效益这三大核心目标,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联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这也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六、结语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环境、技术应用以及涉及领域都十分的复杂,所以这必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需要结合以上的关键要素,切实的使建设过程科学化,最终实现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与运转。

参考文献:

[1] 迟紫境.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12-14.

旅游城市建设篇13

目前,桂林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各部门职能。桂林市与住建部城科院合作,编制了智慧桂林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参与了国家标准委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编制。

按照初步规划,在未来3~5年,桂林市将立足于“创建桂林特色智慧城市”的总体定位,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信息产业增长点,带动智慧小区、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智慧产业发展,逐步完成桂林市整体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预计到2017年,“智慧桂林”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中西部地区旅游型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示范经验。

桂林市将通过“智慧桂林”建设,引领和支撑桂林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公共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典型智慧应用系统投入使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体系基本建成,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智慧化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化与轻型化转型,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智慧旅游和智慧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等目标。

城市信息网络多元化

近年来,桂林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平安桂林、数字城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行政效能监察、电子政务、新农村、工业园区、卫生及公共服务等信息化工程均建成并投入使用。

桂林市围绕建设宽带化、无线化、个泛化的城市基础网络,不断提升城市的聚集辐射力。目前,桂林市已经基本形成广泛覆盖高速互联互通的主干网络,全市的住宅小区90%有光线宽带。2013年,全市宽带用户数已经突破79万户,桂林市城市人口约有80万,90%的家庭用户具备了20兆以上的宽带接入能力,互联网出口带宽首次突破500G。全市三大运营商建成WIFI热点超过1万个,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

据悉,“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广西公司将在桂林市投入30亿元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用3年时间实现城市光纤化,重点打造百兆接入能力,使桂林市总出口带宽达到300G,入户接入带宽平均达到30M以上。

此外,为了提高城市的智慧水平,更加方便市民生活,桂林市三年来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桂林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桂林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桂林市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桂林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桂林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面临着标准和数据的瓶颈,现在很多数据都分散于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考虑到顶层设计和数据共享,桂林市建成了全市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和全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系统。2014年,桂林市准备把全市建成100平方公里1:500数字地图共享,通过共享、共建降低各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成本,为全市的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慧项目建设陆续推进

桂林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四大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引领着我国入境电子旅游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位居全国第三。桂林国旅入镜旅游电子商务的业务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是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桂林国旅入境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示范应用”称号。

在智慧酒店方面,桂林市与中航信合作,共同推进“机+酒”业务,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入住条件和实惠价格。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进自助导游、景区监控、快速入园旅游预警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游客提供及时、贴身的导游服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旅游环境。目前,全市重要的景区景点已经实现了监控,这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桂林市还积极推进智慧旅游政务建设,开发完成桂林市旅游政务服务系统――桂林旅游系统超级办公室,搭建并逐步完善市、县、各旅游企业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化报送机制和交互机制。

在以智慧旅游为特色的前提下,桂林市开展了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建设,实施环境监测源数据管理与应用示范项目、旅游预警系统、城市绿色照明地理信息系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平台及示范应用。目前,正在准备实施桂林市综合旅游数据中心的建设。

智慧产业不断丰富

桂林市作为一个旅游大市,从规模上在国内处于前三的位置,但旅游收入以及信息化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桂林市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和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智慧旅游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桂林市也在考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慧产业,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桂林市智慧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二是以旅游消费为特色的信息消费产业。

2012年,桂林市在业内首次提出了“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概念,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媒体、旅游软件服务等5个方向,希望通过打造智慧产业促进桂林市的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桂林市计划通过信息消费试点继续推动宽带桂林、桂林市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等建设,力争到2015年桂林市消费信息规模达到200亿。按照桂林市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规模,桂林市计划到2017年全市围绕旅游信息化产业的产值以及营业收入达到300亿以上。

相关链接

开启“智慧旅游”时代

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智慧旅游年”。作为广西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桂林市正在积极加强“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