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国际商务论文

摘要:在高职院校国际商务系《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导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在法律框架下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国际商务论文

国际商务论文:高职国际商务单证的论文

广东的外贸企业、外向型出产企业、外贸企业多不胜数,进出口总值多年来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外贸行业甲经验丰富。外贸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类外贸人材的支撑。 下面是为大家筹备的高职国际商务单证。

广东的外贸企业对于外贸人材的需求量巨大。因而,目前良多高等学校都开办了外贸专业,培育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材。对于于高职高专类学校而言,培育学生的实践技巧,为企业输送上手快的实践性人材是良多高职高专类学校的教学切人点。

1、单证工作在外贸业务中的作用

近三0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患到极大的发展,构成了出口导向的经济格局,外贸业务在我国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贸业务需要不同国家、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通力配合,每一1单业务都需要花费经办人员的大量精力。

跟着外贸业务的发展,外贸公司分成为了两种类型:1种是大型外贸公司,它在业务流程上的分工愈来愈明确,不少公司都设有专门的单证部门,专人进行单据的审核以及制作。在这种公司里,单证人员有效地规避了外贸业务中因单据审核忽略以及单据制作技能不足发生的风险,成为整个公司外贸业务顺利进行的有机组合,在外贸流程中起到把关的作用。

另外一种是中小型外贸公司以及工厂,对于外贸业务的分工没有10分明确的请求。它们采用1人负责的单肩挑原则,通常由1个业务人员负责1批货的所有项目,包含洽谈、跟单、制单、交货、结汇等¨ 。

在这类模式下,制单则成为外贸人员的1项必备素质,瓜葛着出口商是不是可以顺利结汇,瓜葛着资金的流转。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专业商法论文

一、国际商务系《国际商法》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

《国际商法》是一个制度完善的独立法律部门,所以涉及内容广而深。包括了:国际商法概论,商事组织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海上、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发,海上保险法,票据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内容。非法学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上此门课程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的课时一般安排在五十个左右,课时有限。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针对国际商务专业调整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同时,适应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是承担这门课的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国际商法》虽然属于应用法学,但是法律知识的应用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前提,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主要还是来自于教师的讲授。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操课的学习,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对于国际商法这样一门体系大且枯燥的法律课程,单向性的教学缺少师生互动,缺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为了应付考试盲目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可能会在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安排案例分析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单一的案例分析方式,实际上还是老师的个人演示,并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考核方式

国际商务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没有单独安排实训课,所以考核方式一般是设置为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题型往往是固定的,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案例分析等。而单一的考核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认为考试前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不再注重课堂内容,同时也不能让教师精准地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向

1.根据专业有针对性的调整

课程内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这门课程之前,已经学习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专业课程,课程内容都与《国际商法》有一定程度上的衔接。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的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惯例、争端解决等知识点;而海上货物运输及保险也在《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这门课里有所介绍;《国际结算》课程更是对国际货款支付的相关概念做了介绍。因此教师在安排授课计划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考虑有哪一些内容是不需要重复讲授的,重点讲解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法律知识。并且,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哪一些是作为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所必须了解的日常法律事务。因此应该针对实际外贸业务流程过程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来逐个突破,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

2.让案例教学法

贯穿整个课程虽然国际商务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这门课,更多的是要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运用能力,但是必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才能实现。所以直接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国际商法》的教学。而案例教学也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老师的引导为辅。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或情境中学习,激发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下方法:(1)案例分析法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法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可以列举几个简单的小案例,更好的解释相关法律概念或法规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章节内容,按照任务导向型的方式,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以一个案例作为任务,要求学生带着案例听课,在学完本章节理论知识后,适当的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2)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参与度很高的互动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在讲完理论知识后,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提出如干问题,将学生分成6~7人一组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由每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组与组之间进行互评,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进行商事组织法教学时,可以给定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设立一个企业,要求每组拿出一个投资方案。这能使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模拟实训因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之前的专业课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跟国际商法相衔接的知识,所以可以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多个模拟环节,从买卖合同的谈判、起草、执行到国际商事仲裁等,让学生充当各个环节里的不同角色,使学生从自己的角色出发,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思考、判断案情。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速的掌握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还能够把《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实务联系起来,具有实践操作性。

3.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引入小组讨论以及模拟实训,所以考核方式也因此多样化。在传统的用笔试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成绩好或坏的基础上,加入实训方面的考核。对课堂小组讨论以及模拟实训时的表现打分,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70%(出勤20%+小组讨论、模拟实训50%)+期末成绩(笔试30%)构成,既达到了本校考核标准,也使考核多样化,客观合理。

三、结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国际商务系《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导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在法律框架下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作者:岳玲洁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论文

一、我国国际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走出去”战略中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以及培训方式的国际化;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作为战略重点;政府要构建促进国际商务人才涌现的机制。宏结提出国际商务管理人才的特点,开阔的国际市场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很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特别是能娴熟地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三是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并具有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具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电脑和各种现代化工具搜集信息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五是掌握跨文化知识,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善于进行国际商务交往。同时,他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商务专业性质的要求;“外经贸知识+外语+国际商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构想。经过宏结调查:66.3%的用人单位除对国际贸易知识非常重视外,就是对国际商法及与业务相关的WTO规则的知识非常重视。很多专家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专业人士都提到中国急需法商结合的国际商务人才,“外经贸知识+外语+国际商法”的培养模式。商务实践证明,运用国际经贸法律处理经济事务、解决贸易纠纷已成为事务性工作和解决贸易争端的主流。国际商务人才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更要具有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当今国际商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提出基于TAFE模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模式,认为可以充分借鉴TAFE经验,明确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经济、贸易、营销、商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目前澳大利亚及全球与专业相关领域操作规程,语言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强,了解国际文化知识和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德、智、体、美发展的高技能现代国际商务人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国际商务人才模式;提出文化体验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中,不能忽视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维之间的桥梁。文化体验有助于去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语境和文化。只有通过体验才能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这也符合我国当前倡导的文化软实力。从增加文化体验角度出发,提供学生遭遇文化差异的各种体验机会:食品,服饰,文学,音乐,电影,与本土人士的交流等等,最终形成个人文化能力。不仅表现为语言上的进步,更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体验可以帮助国际商务管理学生增加对另一种文化的熟悉度,有助于减少在以后的商务交往过程中的紧张感,增加被另一种文化的成员认可的可能性,从而保障国际商务活动顺畅进行。国内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总体

二、呈现三种典型学科范式

语言学(以英语为主导)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它们是目前国内国际商务人才主导性学科范式。这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是一致的,就是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然而,从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来看,三者呈现鲜明学科范式分野,尤其是语言学的商务人才培养范式与其他两者的差异更为明显。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除了上述三种学科范式外,国内政法类院校或院系,还建立了一种具有法学特色,强调贸易法规和制度规则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但采用这一模式的学校很少。三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范式存在的问题是:学科范式通约性较难;人才的能力“极化”与能力模糊现象并存,不同培养范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实际效果却多数不令人满意;师资结构合理,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因此,国际商务管理培养模式应是三种人才培养学科范式融合:必须提炼本学科的核心概念、本学科的知识架构、本学科人才核心能力结构,必须归纳和创建本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内容。即构建属于国际商务的本体性学科范式。提出基于国际商务胜任力模型,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际商务人才胜任力模型的培养目标;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认知胜任力;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职能胜任力;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影响个人胜任力;组织活动提高元胜任力。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对策。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的定位,是在以广西乃至周边省份的高等教育教学、社会力量办学为主要力量的在教育硬件、软件的本土化。推行本土化教学,有助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国家属性、民族属性、社会属性。同时通过提升国内、区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水平,优化培养模式,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吸引更多泛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的留学生到我国留学。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虽有一定深度,但其提出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通用型人才的培养,个例研究方面大多涉及到高职高专院校,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案例研究较为缺乏。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国际商务本科层次办学规模和方式在目前各新兴专业中是发展较快、方式最灵活的专业之一。但是,目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比较滞后。从实际情况来看,现有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基础薄弱,与经济需要相差较大,人才短缺成为推动与扩大国际贸易的“短板”。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抓住当前经济和贸易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培养符合国际需要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

作者:邹瑜单位: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论文

一、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言差异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也有一些国家要求使用本国语言进行谈判,如法国商人即便是会说英语,也倾向于要求对方使用法语开展谈判活动。因此,在与法国商人开展国际商务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法语水平并不高,可以在说明理由的前提下使用翻译人员来开展商务交流。当然,非语言交流也是国际商务交往中重要的交流方式。非语言交流方式能够传播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多是在国际商务交流主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交往主体所使用的非语言信号也存在差异,相对于方便解释的语言信号而言,非语言信号会很容易产生误解,并容易忽略对这些误解的纠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沉默也是中国人表达认同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却不被美国人接受,他们往往将这种尊重与礼貌理解为拒绝。另外,中国人习惯在不认可或者无奈的表达中使用笑,而美国人则是摊开双手与耸耸肩膀,这种习惯的差异也需要国际商务交往主体作出认知与了解,避免因为不了解非语言信号含义而走入误区。

二、国际商务交往中的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交往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价值观差异与思维差异。在价值观方面,国际商务交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相对于语言而言隐藏的更深,所以也更加难以有效地克服。在国际商务交往中,价值观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由客观性、平等性以及时间观念所引发的厌恶与误会。首先从客观性差异方面来看,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很重视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体现在对事实依据的重视,对业绩与经济的重视,而并非是对人的重视,在国际商务交往过程中,美国人也往往强调将人与事情进行区分,并且对实质性问题更感兴趣。但是,一些国家却无法将这种客观性变为现实,如比较重视裙带关系的拉丁美洲文化与东方文化。所以,这些国家的商务谈判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不仅作为个体参与到谈判过程中,同时最终的谈判结果也会对个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此方面,个体的品行与实质问题具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难以做出有效的区分。

从平等观念的差异来看,西方具有着更加强烈的平等意识,因此在国际商务交往过程中,平等的价值观以及公平的原则是开展良好交往的前提。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虽然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但是在报价以及条件的提出方面往往会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在国际商务贸易中,美国商人往往将对方视作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对于日本人而言,在利润划分方面美国人显然会更加合理,因为许多美国商人都认为,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要比获得的利润量更加重要。具有差异的是,东方人具有着更加浓烈的等级观念,因此平等意识要弱于西方人,以日本人为例,他们更善于将“蛋糕”做大,而并不善于对“蛋糕”进行划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日本商人往往会强调买房的欲望与需求,因此利润分配也对买方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平等观念也得到了逐渐的显现,这种观念主要体现出为双方实际利益的追求与双赢策略的实施。这种观念对于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构建良好且长远的合作关系具有着重要意义。

从时间观念的差异来看,美国人具有着更加强烈的时间观念,而拉丁美洲与中东商人所具有的时间观念则偏弱。对于美国人而言,时间就是金钱,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的商人而言,时间更应当被用来享用。根据爱德华•霍尔对时间观念的分类,可以将时间观念分为循环型时间观以及直线型时间观,循环型时间观重视“一时多用”,而直线型时间观则重视“专时专用”与效率。前者以拉丁美洲和中东人为代表,而后者则以美国人、德国人和瑞士人为代表。直线型时间观在国际商务交往中体现为雷厉风行的性格以及对效益与速度的追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也重视解决了多少问题。然而在封建意识浓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时间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他们认为不准时和拖延实践能够彰显出自身的地位。如韩国人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如果交往地点由对方选择,则会出现准时到达或者略微迟到的情况。当然在国际商务交往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矛盾的时间观念,如法国人虽然对对方是否准时十分在意,但是往往自身却经常迟到。在时间专用还是多用问题上,我国属于循环型时间观的典型,在我国所开展的国际商务交往中,很难出现将整个交往或者谈判过程继续分割的情况,即对于中国人而言,对几个问题作出同时讨论是十分正常的。并且在时间控制方面,由于中国人以构建长远的合作关系为出发点而在对方的信息、爱好了解方面花费一定的精力,所以国际商务谈判所持续的时间也会较长。

作者:杨莎莎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中文化差异论文

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

(一)风俗习惯

习俗是经历史发展形成且为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影响力相当强大。风俗习惯包括个人或集体已经形成习惯礼节与传统风尚,是既定社会范围内,由世代人们流传下来的行为模式与规范。风俗习惯是民族性格的象征,中西方习俗差异深入到各个细微之处,了解一国习俗,有利于真正理解和运用该国的语言。

(二)价值观念

中西方价值观念一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中国历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与影响,儒家思想主推“仁”,“利他”观念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西方则信仰个人主义,坚持个人利益不容侵犯,“利己”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已经被达成共识。

(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它不仅受经济的影响,还受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政治制度出现明显差异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此之前,双方政治均实行原始民主制,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过后的发展中,这种差异进一步加深,最终西方国家过度到以国家制度为基础的政治民主制度,中国的原始民主制消失,并被专制君主制度占据了两千多年。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的差异对谈判双方利益的影响

西方社会因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对平等自由的观念很深。在商务活动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诸国尤以平等主义价值观为理念,西方人喜欢用具体的方式、具体的数据介绍具体情况。注重实际利益的美国人,在进行交易时,大多进行客观报价,在买卖关系上,视买方与卖方为平等关系。而东方人因长期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在商业活动中,平等方面则没有西方人做得好。例如,日本人擅长做大蛋糕,却不懂得公平划分蛋糕。在日本买卖中,顾客被尊为上帝,卖方往往顺从买方的意愿与需求,由此看出,利润更偏向于买方。中国商者往往采用“单赢”策略,涉及到经济利益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忽视对方的利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对成熟,在谈判者多以“双赢”战略为主。

(二)语言行为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

语言交流障碍是国际商务谈判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很多谈判都是因为语言误解影响了谈判进度。西方人习惯明确、具体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谈判者皆以坦率、直接的方式进行谈判与交流。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谈判者善用委婉、迂回的方式来传递、表达信息,比如在表示拒绝之意的时候,通常不直接说“不”,而需要听者领悟话者的言外之意。中国谈判者善用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也相对委婉,例如在表示歉意的时候,多以微笑来表达,但西方人可能会认为这种道歉没有诚意。

三、解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的策略

(一)尊重文化差异,建立正确谈判意识

商务谈判与人际相处一样,应学会尊重对方、真诚对待对方,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价值观等文化差异,以及对对方的看法与利益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周围的世界存在看法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不应拿本国文化道德标准作为衡量别国人们行为的标尺,也不应将自己的观点与行为方式强加给别人。尊重文化差异,是促进沟通,发成经济或贸易合作方面共识的重要举措。

(二)了解国际惯例,增强法律意识

现代社会的所有商务活动都是基于法律关系进行的,但因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致使中西方法律观念具有显著差异。西方国家律法制度较完善,法律观念强烈,而中国由于长期受到等级观念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法律观念相对薄弱,造成中国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更为重视人际关系与非正式处理方式。在此环境中,中国人应完善健全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司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在进行国际谈判时发生纠纷,要懂得采取法律措施保护自身权利与义务。

四、结束语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始终都存在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差异,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对待这种差异,是顺利促成谈判的关键。

作者:林志鹏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合同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一、“国际商务合同”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必选课,它首先是一门语言课程,它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首要目标,同时这些教学目标放在商务合同语境中来实现,以期通过学习达到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合同相关活动的最终目的。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国内合同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合同的类型和各种国际贸易合同的主要条款的内容等,使学生对日常商务合同中的问题基本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为学生能够掌握合同这一国际贸易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打好坚实的基础。该门课程旨在把国际商务合同活动和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起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也是值得推广的。案例教学法适用于国际商务合同的教学,案例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储存表征商务合同的信息结构,增加学生记忆中的相关商务合同知识的储存,以备以后提取用于理解新的合同案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国际商务合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国际商务合同强调实用性,其语言活动以信息为焦点,任务为引导,模式以合同的基本知识为一个教学单元,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转让和终止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教学带有“叙事性”。其语言的训练也是融合性的,听、说、读、写、译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交互进行,具有整体教学的特点。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中,仅仅依靠传统的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国际商务合同”的教学目标。而引入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把商务合同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在一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与总结,模拟真实合同形成的发生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对合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语言学习更富有实践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二、“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国际商务合同”的案例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但只有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实施,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地参与其中,本文以“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第二章合同的订立为例,具体阐述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掌握有效合同成立的要件,辨析要约与保障和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拟订具体的教学计划,针对合同订立的知识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力争做到选材得当、描述真实、语言生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辨析要约和要约邀请两个概念时,教材指出一般的商业广告(如寄送的价目表)属于要约邀请;但是同时指出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样的商业广告符合要约规定,教师可选择下列案例加以说明。甲公司通过电视广告,称其有100辆某型号汽车,每辆价格15万元,广告有效期10天。乙公司于该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但此时车已全部售完,无货可供。法院判定甲公司的行为构成违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甲公司的广告中说明了汽车的型号、价格、数量等,内容具体确定,而且还确定了广告的有效期。因此,甲公司的广告是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乙公司于该则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符合甲公司要约的要求,构成保障。保障生效时合同成立,因此,此时在甲乙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合同关系。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以节约时间、高效阅读为原则,教师可将案例和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好笔记;也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学生应在熟练掌握相关合同成立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师下发的案例资料,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在此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惑之处和关键问题做好记录和初步分析,在必要时,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予以佐证,对于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应做深入剖析,并撰写发言提纲或工作底稿,为案例讨论做好准备。

(二)课上实施

案例教学法并不否认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应在传统的讲授部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结合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讨论。案例讨论和传统讲授两种方法并用,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教师系统详细地对相关的合同成立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把教师选择的案例,用刚学到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这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分析讨论也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组织形式来看,课堂展示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全班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能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该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成为主角,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拓展思路,深化对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并不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应确定倾向性的意见,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受到哪些启发。在案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再现知识点,强调难点、重点,并将该知识点放到系统知识体系中再回顾。

(三)课后总结

通过小组、全班讨论、教师总结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分析、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总结案例,将其所知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重要阶段。学生应根据对案例讨论的思考、总结和所做的课堂记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独立撰写分析报告,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分析报告中,应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引用相关合同法条款予以证实。教师要进行认真评阅,还应给学生加上简短的评语,根据优劣给出得分,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并将意见反馈给学生。通过这种评价反馈的方式,学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查缺补漏。

三、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与对策

案例教学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要保障案例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较大效用,除了正确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教师配备问题

“国际商务合同”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案例教学的较大难题就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那些既有商务实践经验和合同专业背景知识,又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师资是“国际商务合同”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但由于中国职业流动性较低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很难招聘到这类教师。该类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本校经管类教师进行语言培训或对外语类教师进行商务实践观摩和调研等方式克服和解决。

(二)案例选择问题

教材乃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案例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合适教材。收集大量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案例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事,除了自己的经历,还需到各类商务实践一线做大量的观摩和调研。同时,鉴于各院校对案例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要加大投入,组建学校案例库。一方面,学校应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案例教学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案例,丰富案例库;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从而获取近期的案例资料。

(三)教学互动问题

由于中国学生长期适应于被动的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互动中,会出现发言集中在某几位学生中,多数学生缺乏发言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互动的驾驭式管控来改变这种状况。借助自主编写的案例教程,给学生提供课前预习的案例素材、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的文献;在课程教学之初,重视学生检索资料和专业文献技能的训练;在讨论之前,先在课上或者课前讨论题,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发言准备。教师也应由“接受”走向“导学”和“对话”,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型教学范式向现代的对话和导学教学范式的转变。

(四)评价机制问题

课程成绩评定依赖于集中考试,缺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高校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主流模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大多依据学生到课率、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评定,很少关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评价模式下,不少学生高度关注期末考试范围和期末复习,而对平时课程学习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严重不足,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堂互动积极性更是不高。这就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将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即使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不佳,也可以通过优异的案例讨论成绩予以抵销,另外,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学科竞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

案例教学用于“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英语和商务合同相加,更是学生在具体商务情景中学习语言,把语言应用于商务合同的各个环节,这种有机结合使“国际商务合同”教学具有1+1>2的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国际商务合同”课程的自身特征及其教学目标所决定的,而且案例教学法可行性、有效性及其可操作性是明显的。当然,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改革,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合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尝试中的外语教学模式,要使之成为商务合同教学中系统的、成熟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尚需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

作者:裘莹莹单位:淮阴工学院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函电教学改革论文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选择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采用的是“兼职式”的培养模式,即学校与外贸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通过阿里巴巴等外贸交易平台,代表外贸企业同外商进行的交易磋商。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是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在校生,同时又是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学生按正常的教学安排上课,课余时间学生以外贸公司业务员的身份在外贸交易平台上与外商进行业务沟通,外贸公司的业务。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学制安排,又充分实现了学生与实际工作的真正接触。学生在课余时间所从事的实际业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要研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非“工学结合”条件下的《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国际商务函电》课的教学工作中,不少高校也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建立在“工学结合”基础上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效果与非“工学结合”基础上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效果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一)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虽然非“工学结合”的普通教学中也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强调与实践相结合,但是没有“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为依托,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本讲内容在实际工作的具体运用和真正的实践意义,也不能感受到在实践工作中哪一块儿是重点,什么地方易出问题等。因此,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有必要在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使其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更相符,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更紧密地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虽然非“工学结合”的普通教学在讲解写作理论后,也讲解多封样本信函,但这些样本信函并不是现实工作中的全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教材所讲解的规范理论之外的种种问题,这也正是当今不少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仍存在脱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作为外贸公司业务员所从事的实际业务置入课堂教学的研讨中,课堂是商场业务的一部分,商场业务是课堂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与研讨的部分内容即是与本地外贸企业有关的产品和实际业务。

(三)在作业布置方面。虽然非“工学结合”的普通教学中布置的作业也强调让学生练习各种商务信函的写作,通过练习信函写作来掌握专业词汇,但是课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练习、思考、修正、提升的环节欠缺,因此,通过课后作业练习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四)在教学环节方面。虽然非“工学结合”的普通教学中也安排了相应的课内实训环节,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翻译或撰写一些相关的商务信函来练习其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和写作能力。但实训与实践的区别之一就是,实训往往不能替代真实的工作,即使是模拟的案例教学,其素材和问题解决的线索往往是被筛选过的,而实际工作中业务员则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形形色色的客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同时,纯粹的课堂实训也达不到实际工作对学生坚持、专注和抗挫折等职业素质的磨练效果。因此,在实训环节还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实训”变成真正的“实践”。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商务函电》教学改革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1.教学模式的构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5A”模式进行教学。“5A”分别是指:Analyzing(分析)、Acquiring(获取)、Amending(修正)、Assessing(评价)、Advancing(提升)。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及时环节:Analyzing,教师在上课前,根据学生以前在实际工作中与外商往来所写的信函,选取与本讲内容相关的信函。在开课前,讲明本讲的主要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思考,并展示来自于实际工作的信函,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由各小组分别讲解其分析的结果,包括信函的优缺点、正误处等。第二环节:Acquiring,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梳理归纳,系统讲解本讲信函写作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将先期自己的认识与教师的系统讲解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楚地“获取”知识。第三环节:Amending,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运用获得知识、技能,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第四环节:Assess-ing,教师对各小组学生修正后的信函进行点评。第五环节:Advancing,学生根据教师对修正信函的点评,进行反思总结,达到知识、能力的提升。此教学模式,解决了“国际商务函电如何教”的问题,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化为情境设计者、行动引导者及评估反馈者。2.教学方法的设计。在《国际商务函电》的教学工作中,许多同仁都提出了各自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语法———翻译型教学法、范文语篇分析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法、合作教学法等等。而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针对本课所采用的“5A”教学模式,该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法、合作教学法等。实际工作任务法,是从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派生出来,但又不等同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可能来自于实际工作,也可能是教师自己设定的任务,而这里笔者所提出的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工学结合”基础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任务”一定是来自于学生在从事实践工作中所面临的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使该课的教学工作将理论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3.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和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本课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本课的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研讨室,借助于课件、视频、网络等手段来实施实际工作任务驱动法、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后作业和实训工作主要利用网络通过各种外贸交易平台,如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中国制造等来实现学生从事和体验真正的实践工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以“工学结合”为依托,使该课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将实际工作融入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选教学内容,营造出真实的课堂氛围,切实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及时,真实性。真实性是该课教学的灵魂。讲授的内容要来自实际工作的真实语料;第二,启发性。作为教学的语料,必须能让学生在研究分析时能够真正感受和体会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第三,示范性。作为教材的语料,必须是用语、富有时代气息、表达得体,这样才能给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基于此原则,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采取如下处理方法:一是在课堂教学的及时环节,即实际工作信函的分析环节,应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写的具有代表性的信函,因为这些信函是供学生分析讨论的,为了让学生通过研讨,明辨是非,因此,这些信函优缺点共存。该部分内容只兼顾了真实性和启发性的原则,而不考虑其示范性。二是在课堂教学的第二环节,即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梳理归纳,系统讲解本讲信函写作的知识环节,应选择教材中最规范的样本信函来辅助讲解系统信函写作和业务处理知识,该部分内容则更强调其示范性。

(三)作业练习内容的改革。一是让学生回到实践中去,对实际工作进行反思,针对每一封具体信函,反思自己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所写信函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询问小组成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其效果如何,如是否真的推动了交易的进展,促进了交易的达成,甚至保持了与客户的长期合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对比,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强化练习。二是要求学生课后反思后做思维导图(mind-map)。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把每章内容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自己在信函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易忽略的地方、避免出现同类问题的有效方法等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由于思维导图(mind-map)本身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添加不同色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mind-map)时,不仅归纳总结了各业务环节所涉及的理论、实践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四)实训环节的改革。在实训环节不再以案例为主,教师给定素材,学生进行练习,而是以开拓实际业务为主。笔者通过调查显示,70%的学生愿意选择通过实际工作进行实训,20%的学生愿意选择通过案例材料进行实训,10%的学生表示通过实际工作实训或通过案例材料进行实训均可。可见,在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发展过程中,愈是接近实际的学习,学生越是感兴趣,实训效果也会更好。

作者:姬会英单位:河南南阳理工学院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英语论文

1词汇特征

(1)大量专业术语国际商务语言是一门专业性质极强的语言,它为国际社会贸易的正常往来起着桥梁的作用,除了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特征,它实际拥有更强的语言特性和表现内容。因此,专业性更强,大量专业术语的出现就是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表现。比如,TradeSurplu(s贸易顺差);AbsoluteAdvantag(e优势);FactorProportionsTheor(y要素比例学说)。(2)词汇的词义具有多义性英语单词本身就具有一次多义的现象,那么在特定场合下,当然单词所表达的意思就要更具场合语境进行变换。例如,“balance”一次,有平衡、余额、匀称等意思,而在“balancesheet”(资产负债表)中其意思为“资产负债”的意思;“balanceofpayment”(国际收支平衡)中为“平衡表”的意思,而在“thebalanceofaccount(”账户余额)中又为“余额”的意思。(3)旧体词的运用英语语言学家Leech在英语词义的分类学说中指出,专业词汇、旧体词以及外来词都属于具有正式用语风格的词汇,这一特征符合商务英语语体行文、简洁的要求,而常出现在商务英语文体中的词汇有很多都是由here,there,where等副词为词根,加上介词after、by、in、of、on、to、under、upon、with等构成的合成词。例如,hereafte(r从此以后)、heret(o对于这个)、hereinbefor(e在上文中)、whereb(y根据,凭)等。(4)缩略词的使用国际商务本文中缩略词是频繁出现的,而这也是商贸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缩略词是人们长期在交流和使用过程中慢慢演化而来的,这些单词的词义单一,使用起来也简洁方便,比较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误差;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首先出现缩略词很多的地方是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例如,ICC(internationalchamberofcommerce国际贸易商会),EEC(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欧洲经济共同体),NYSE(NewYorkStockExchange纽约证券交易所)。其次是出现在经贸类的文体中,例如,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到岸价格),L/C(LetterofCredit信用证),VC(VentureCapital风险资本)等。而第三类就是国际贸易电讯中出现的缩略词,这类缩略词对于很多译者或者非此领域专业人士来说比较陌生,比如,YRTLX28THRCVD(28日来电收悉)。(5)外来词汇的使用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英文单词收纳了很多外来词汇,其中很多都来自拉丁语、法语,以及希腊语等等,而国际商务的贸易本身就是一个大融合,因此有很多专业词汇都来自于外部,其实这种用法也使得商务用语更加正式,也更加具有包容性,而比较常见的拉丁语有aspe(r按照)、talequal(e按照样品),来自法语的forcemajeure(保险用语,意为不可抗力)等等,这些外来词不能以平常自然的方式进行翻译,不然就可能造成误译,进而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因此,这样一些外来词在我们国际商务合同中的运用就变得较为广泛。

2语句特征

(1)多用被动句式在英语的表达习惯中,多用被动语态。而在国际商务语言当中,为了表达更为和紧凑,因此也大量使用了被动句。而其好处是在句子中可以不用出现动作的发出者。这样就避免了犯逻辑性的错误。例:Colonialtradewasconductedforthebenefitofmothercountries,andcoloniesweregenerallytreatedasexploitableresources.像这样的被动语态在国际商务文本中的占有率约在70%左右。由此可见,被动语态以及被动语句在国际商务文本中起着支撑整个篇章的作用。由此,这一点也可以证明英语是一种静态语言,逻辑性比较强。这也体现了国际商务英语严谨的语言特点(2)多用长句长句能够构成较为复杂的语句。商务英语中长句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这是由于商务语句结构复杂、句式收稿日期:2014-6-6正规、文体严谨、逻辑性强的原因。例:Today,countriesseenbyothersastryingtomaintainatradesurplusandexpandtheirnationaltreasuriesattheexpenseofothernationsareaccusedofpracticingneo-mercantilismoreconomicnationalism.英语是一种讲究形合的语言,其结构就像一根树干一样,有一条主干,在主干上衍生出很多小的枝干结构,这就犹如英语的句子一样。因此,结合国际商务文本的语句特点,长难句的运用可以使得商务文本的语言更加简洁、精练。(3)非谓语动词多非谓语动词有三种形式: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长句以及非谓语的运用,都是英语语句的较大特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句子的长度以及厚度,使得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进而突显英语句子逻辑性强的特点,这些特征正好是国际商务文本所需要的。因此,长难句以及非谓语结构在国际商务本文中也大量出现。例:Australia''''simports,ontheotherhand,consistmostlyofmanufacturedrawmaterials,capitalequipment,andconsumergoods-thingsneededincapital-intensiveminingandmodernagriculture.此句中的“manufactured”以及“needed”都为各自单词原型的过去分词,前者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短语,而后者是用来限制前面的名词。

国际商务文本所涉及的内容严谨、复杂、具体。在国际社会进行贸易往来时,译者对于用词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在国际商务合同中,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那么使用者必须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要熟知各种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应用,语句上也需要更为严谨,译者必须要对语句的特征进行逻辑的分析,再加之要对相关的商务知识背景有一定的掌握,才能地把原文本的意思传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商务活动。因此,要进行正常的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对使用者的要求非常高,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以及总结,能对国际商务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天敏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国际商务论文:解析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谈判能否顺利进行。从文化的定义入手,剖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阐述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应对谈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产生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论文百事通因此,从事跨文化的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作谈判准备时,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观明了的。虽然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如雇佣一个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语言交谈就行了。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误解对方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二)非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人员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谈判人员以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因此,当谈判人员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这种不知不觉中所产生的个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影响商业关系的正常展开。例如与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公务员之家

(三)谈判风格

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行为,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三、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谈判对手的情况,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情况,即所谓的知己知彼。为了做到知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谈判双方可能有的各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对方接受的等。业务谈判是双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谈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谈判中,不仅要动态地了解对手对协议的期望,更要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沟通障碍

在谈判时要明确目标,善于变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双方是否有沟通障碍,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词语和肢体语言上的误解;虽然知道,却没有地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内容;虽然理解,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解。要注意克服沟通障碍。谈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绪压力、责任、文化认知背景都会让谈判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依赖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对于这些诱因的理解能够帮助谈判者对待跨国谈判的文化因素。

(三)掌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谈判技巧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形成不同的谈判风格。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实施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在东西方商务谈判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而常常正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商务谈判活动的成败。在进行谈判时,各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无论对手所处的文化环境看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或无法理解甚至荒谬,谈判时都应该彼此尊重。在正确谈判意识指导下,涉外谈判者必须掌握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灵活应变,对症下药,使国际商务谈判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国际商务论文:浅议国际商务双方利益较大化矛盾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了解各国商人的特点是国际商务谈判必备的常;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冲突激化的有效手段;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选择高素质的谈判人员、拟订谈判目标,明确谈判最终目的、制定谈判策略、谈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都卖艺的协议或合同、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处理谈判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商务谈判中因为双方都希望获得利益的较大化,常常面临利益的冲突。本文认为,了解各国商人谈判的特点、做好充分的谈判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这些冲突的激化,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当冲突出现时,要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借助客观标准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关键词】商务谈判利益冲突预防解决

国际间的商务交往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和平时期国际交往的主旋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商战的序幕,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经济中。

所谓谈判,其一般含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护各自利益,双方妥善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曾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无休止的谈判”,这也是不无道理的。而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协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概念的外延也在扩大,她不仅包括一切劳动产品,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因此,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如商品供求谈判、技术引进与转让谈判、投资谈判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谈判是一种进行往返沟通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就不同的要求或想法而达成某项联合协议。谈判又是一系列情势的集合体,它包括沟通、销售、市场、心理学、社会学、自信心以及冲突的解决。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双方达成协议,使交易成功。如何有效避免谈判中僵局的出现而使谈判获取成功?当冲突和矛盾出现时又如何化解呢?本文将对此做出探讨。

一、了解各国商人的特点是国际商务谈判必备的常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各民族间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的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如欲在商务谈判中不辱使命,稳操胜券,就必须熟悉世界各国商人不同的谈判风格,采取灵活的谈判方式。下面我们仅就几种国际商务谈判中常见的客商情况加以说明

1.美国人

美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美国人是我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常见对手,他们性格开朗、自信果断,办事干脆利落,重实际,重功利,事事处处以成败来评判每个人,所以在谈判中他们干脆直爽,直接了当,重视效率,追求实利。美国人习惯于按照合同条款逐项进行讨论,解决一项,推进一项,尽量缩短谈判时间。他们十分精于讨价还价,并以智慧和谋略取胜,他们会讲得有理有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走势甚至最终用户的心态等各个方面劝说对方接收其价格要求。美国人在谈判某一项目时,除探讨所谈项目的品质规格、价格、包装、数量、交货期及付款方式等条款外,还包括该项目从设计到开发、生产工艺、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为双方能更好地合作各自所能做的事情等,从而达成一揽子交易。同美国人谈判,就要避免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是与非必须保持清楚,如有疑问,要毫不客气地问清楚,否则极易引发双方的利益冲突,甚至使谈判陷入僵局。

2.日本人

日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内心的深处,并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体现出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机感。这就使日本人养成了进取心强,工作认真,事事考虑长远影响的性格。他们慎重、礼貌、耐心自信地活跃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舞台上。他们讲究礼节,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在客人抵达时到机场接机,在谈判后与客人共进晚餐、交朋友,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出现。

3.韩国人

近十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韩国以“贸易立国”,韩国商人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在不利于己的贸易谈判中占上风,被西方国家称为“谈判的强手”。在谈判前他们总是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准备工作,谈判中他们注重礼仪,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善于巧妙地运用谈判技巧。与韩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做好充分准备,并能灵活应变,才能保障谈判的成功。

4.华侨商人

华侨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他们乡土观念很强,勤奋耐劳,重视信义,珍惜友情。由于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谈判习惯既与当地人有别,也与我们大陆人有所不同。他们作风果断,雷厉风行,善于讨价还价,而且多数都是由老板亲自出面谈判,即使在谈判之初由人或雇员出面,也要由老板拍板才能成交。所以了解老板的个人情况,以真情打动他就至关重要。

以上介绍的只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谈判风格,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悟其真谛。当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通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国商人之间频繁的往来接触,他们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有些商人的国别风格已不是十分明显了。因此,我们既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商务谈判中更应根据临时出现的情况而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冲突激化的有效手段

谈判桌上风云变幻,谈判者要在复杂的局势中左右谈判的发展,则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谈判中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从而避免谈判中利益冲突的激化。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涉及面广,因而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一般包括谈判者自身的分析和谈判对手的分析、谈判班子的组成、精心拟定谈判目标与策略,必要时还要进行事先模拟谈判等。

1.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

在谈判准备过程中,谈判者要在对自身情况作分析的同时,设法了解谈判对手的情况。自身分析主要是指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对手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对手的实力(如资信情况),对手所在国(地区)的政策、法规、商务习俗、风土人情以及谈判对手的谈判人员状况等等。目前中外合资项目中出现了许多合作误区与投资漏洞,乃至少数外商的欺诈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中方人员对谈判对手了解不够所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前文我们已详细说明,此处不再多叙。

2.选择高素质的谈判人员

国际商务谈判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方谈判人员的实力较量。谈判的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谈判人员的知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素质。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所涉及的因素广泛而又复杂,因此,通晓相关知识十分重要。通常,除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这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谈判者还应涉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知识、外语、有关国家的商务习俗与风土人情以及与谈判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构筑谈判者的自信与成功的背景。

此外,作为一个国际商务谈判者,还应具备一种充满自信心、具有果断力、富于冒险精神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风险面前不回头,才能正视挫折与失败,拥抱成功与胜利。

因为国际商务谈判又常常是一场群体间的交锋,单凭谈判者个人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圆满的结局,所以要选择合适的人选组成谈判班子与对手谈判。谈判班子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要具有互补性,从而在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时能驾轻就熟,并有助于提高谈判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谈人员的压力。

3.拟订谈判目标,明确谈判最终目的

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设定你让步的限度。商务谈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这一般也是谈判利益冲突的焦点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出口商,你要确定低价,如果你是一个进口商,你要确定较高价。在谈判前,双方都要确定一个底线,超越这个底线,谈判将无法进行。这个底线的确定必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如果出口商把目标确定的过高或进口商把价格确定的过低,都会使谈判中出现激烈冲突,最终导致谈判失败。

作为一个出口商,你的开价应在你能接受的低价和你认为对方能接受的较高价之间,重要的是你的开的价要符合实际,是可信的,合情合理的,促使对方作出响应。一个十分有利于自己的开价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它可能向对方传递了消极的信息,使他对你难以信任,而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

当你确定开价时,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市场条件和商业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开价后迅速做些让步,但很多时候这种作风回显得对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不够认真。所以开价必须慎重,而且留有一个足够的选择余地。

4.制定谈判策略

每一次谈判都有其特点,要求有特定的策略和相应战术。在某些情况下首先让步的谈判者可能被认为处于软弱地位,致使对方施加压力以得到更多的让步;然而另一种环境下,同样的举动可能被看作是一种要求汇报的合作信号。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可以使双方在交易中建立融洽的商业关系,使谈判成功,各方都能受益。但一个纯粹的合作关系也是不切实际的。当对方寻求较大利益时,会采取某些竞争策略。因此,在谈判中采取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策略会促使谈判顺利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判前制定多种策略方案,以便随机应变。

你需要事先计划好,如果必要是可以做出那些让步。核算成本,并确定怎样让步和何时让步。重要的是在谈判之前要考虑几种可供选择的竞争策略,万一对方认为你的合作愿望是软弱的表示时,或者对方不合情理,咄咄逼人,这时改变谈判的策略,可以取得额外的让步。

三、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

谈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都卖艺的协议或合同。我们把与我们谈判的人称为谈判对手,双方确有为争取自身利益较大化的对抗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是为了合作才有的暂时对抗。所以在谈判中,要恰当使用一些谈判技巧,尽力避免强烈冲突的出现,谈判陷入僵局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失败。

1.刚柔相济

在谈判程中,谈判者的态度既不过分强硬,也不可过于软弱,前者容易刺伤对方,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后者则容易受制于人,而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比较奏效。谈判中有人充当“红脸”角色,持强硬立场,有人扮演“白脸”角色,取温和态度。“红脸”是狮子大开口,大刀阔斧地直捅对方敏感部位,不留情面,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让步。“白脸”则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处处留有余地,一旦出现僵局,便于从中斡旋挽回。

2.拖延回旋

在贸易谈判中,有时会遇到一种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的对手,他们以各种方式表现其居高临下。对于这类谈判者,采取拖延交战、虚与周旋的策略往往十分有效,即通过许多回合的拉锯战,使趾高气扬的谈判者感到疲劳生厌,逐渐丧失锐气,同时使自己的谈判地位从被动中扭转过来,等对手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反守为攻。

3.留有余地

在谈判中,如果对方向你提出某项要求,即使你能全部满足,也不必马上和盘托出你的答复,而是先答应其大部分要求,留有余地,以备讨价还价之用。

4.以退为进

让对方先开口说话,表明所有的要求,我方耐心听完后,抓住其破绽,再发起进攻,迫其就范。有时在局部问题上可首先做出让步,以换取对方在重大问题上的让步。

5.利而诱之

根据谈判对手的情况,投其所好,施以小恩小惠,促其让步或最终达成协议。请客吃饭、观光旅游、馈赠礼品等虽然是社会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递友好讯号,是一种微妙的润滑剂。

6.相互体谅

谈判中最忌索取无度,漫天要价或胡乱杀价,使谈判充满火药味和敌对态势,谈判双方应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可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四、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

由于谈判中双方都想获得自身利益的较大化,尽管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谈判陷入僵局而至最终破裂,但有时利益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每逢此时,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谈判顺利完成,取得成功。

1.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

谈判的利益冲突往往不在于客观事实,而在于人们的想法不同。在商务谈判中,当双方各执己见时,往往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考虑问题,这是谈判往往出现僵局。

在谈判中,如果双方出现意见不一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处理问题的方法:⑴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⑵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推论对方的意图。⑶相互讨论彼此的见解和看法。⑷找寻对方吃惊的一些化解冲突的行动机会。⑸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参与了谈判达成协议的整个过程,协议是双方想法的反映。⑹在协议达成是,一定要给对方留面子,尊重对方人格。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恐怕是利益冲突发生后谈判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们往往用既定的观点来看待事实,对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往往加以排斥。彼此交流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的让一方遵循对方的思路解决问题,而是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2.处理谈判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在小时侯都做过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有一块饼干,让你和妹妹分,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呢?答案就是自己先把它分成两部分,分的标准是自己觉得得到其中哪部分都不吃亏,然后让妹妹来选。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态势。就象这道智力题的解答一样,解决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案。

谈判的结果并不是“你赢我输”或“你输我赢”,谈判双方首先要树立双赢的概念。一场谈判的结局应该使谈判的双方都要有“赢”的感觉。采取什么样的谈判手段、谈判方法和谈判原则来达到谈判的结局对谈判各方都有利,这是商务谈判的实质追求。因此,面对谈判双方的利益冲突,谈判者应重视并设法找出双方实质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础上应用一些双方都认可的方法来寻求较大利益的实现。

双赢在绝大多数的谈判中都应该是存在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双方利益的需要。这就要求谈判双方应该能够识别共同的利益所在。每个谈判者都应该牢记:每个谈判都有潜在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商业机会;强调共同利益可以使谈判更顺利。另外谈判者还应注意谈判双方兼容利益的存在。

为了有效地寻找双赢的方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⑴将方案的创造与对方案的判断行为分开。谈判者应该先创造方案,然后再决策,不要过早地对解决方案下结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的小组讨论,即谈判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激发理想,创造出各种想法和注意,而不是考虑这些主意是好还是坏,是否能够实现。然后再逐步对创造的想法和主意进行评估,最终决定谈判的具体方案。在谈判双方是长期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双方也可以共同进行这种小组讨论。

⑵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方案的选择范围。在上述小组讨论中,参加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觉得大家在寻找的方案。而实际上,在激发想象阶段并不是寻找方案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扩大谈判的可选择余地。此阶段,谈判者应从不同就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甚至可以就某些问题和合同条款达成不同的协议。如不能达成长期协议,可以达成临时协议;不能达成无条件的协议,可以达成有条件的等等

⑶替对方着想,让对方容易做出决策。如果你能让对方觉得解决方案既合法又正当,对双方都公平,那么对方就很容易做出决策,你的方案也就获得了成功。

3.借助客观标准,最终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了解了彼此的利益所在后,绞尽脑汁为双方寻求各种互利的解决方案,也非常重视与对方发展关系。但是棘手的利益冲突问题依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某一个利益问题争执不下,互不让步,即使强调“双赢”也无济于事。此时客观标准的使用在商务谈判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谈判中经常遇到的价格问题,当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时,可以参照一些客观标准,如市场价值、替代成本、折旧是帐面价值等等。此种方式在实际谈判中非常有效,可以不伤和气地快速取得谈判成果。在价格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可以这样解决,其他问题同样也可以运用客观标准来解决。但是,在谈判中有一点一定要把握,就是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有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先例原则。

在谈判中,谈判者运用客观标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建立公平的标准。商务谈判中,一般应遵循的客观标准有:市场价值、科学的计算、行业标准、成本、有效性、对等原则、相互原则等,客观标准的选取要独立于双方的意愿,公平合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是可行的。

⑵建立公平的利益分割方法。如大宗商品贸易由期货市场定价进行基差交易;在两位股东持股相等的投资企业中,委派总经理采取任期轮换法等。

⑶将谈判利益的分割问题局限于寻找客观依据。在谈判中,多问对方:您提出这个方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的这个价格?您是如何算出这个价格的?

⑷善于阐述自己的理由,也接受对方合理正当的客观依据。一定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手。对方认为公平的标准必须对你也公平。运用你所同意的对方标准来限制对方漫天要价,甚至于两个不同的标准也可以谋求折中。

⑸不要屈从于对方的压力。来自谈判对手的严厉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贿赂、通牒、以信任为借口让你屈从、抛出不可让步的固定价格等。但无论那种情况,都要让对方陈述理由,讲明所遵从的客观标准。

国际商务论文:语用学理论国际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写作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电子邮件中的合作原则;电子邮件中的礼貌原则;结语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国际商务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礼貌和合作原则是现代语言学中重要的会话理论、日常交际中人们总是在遵守着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交际都要遵守礼貌原则的、商务电子邮件作为一种书面语真实交际手段、商务电子邮件更注重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商务电子邮件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商务交流工具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合作和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中的应用,探讨了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基本写作原则,为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写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国际商务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十几年前还十分普遍的电报、电传通讯方式已逐渐被表达明确、直接快捷的现代通信方式——电子邮件取而代之。作为现代商务交流重要的沟通形式,商务英语电子邮件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际商务沟通最基本的联络方式。据调查,在商务交往中约有90%的人利用电子邮件来联系业务(何光明,2006),人们经常需要与不认识的或不甚了解的人打交道,这就要求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错误和误解,还要尽可能地缩短发件者和收件者处理这些信息的时间。然而,电子邮件的快速普及往往会让人忽视其应有的规范,在国际商务中,一封不规范的商务电子邮件,不仅会有损公司的形象,也可能会令人费解。若出现信息错误,轻则导致沟通失败,重则带来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国际间普遍认可的交流原则,让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母语的人能顺利地进行交流。

礼貌和合作原则是现代语言学中重要的会话理论,它不仅充分体现在会话中,在书面语篇中也被广泛实施(秦晓杰,2001)。由于电子邮件的往来与面对面的会话交流同样具有真实地、有目的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因此,指导会话交流的合作与礼貌原则对这种基于商务电子邮件的书面交际同样适用,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如果英语电子邮件的写作者不了解必要的合作与礼貌策略以及相应的语言表征方式,会有引起语用失误,进而破坏双方友好合作关系的危险。

一、电子邮件中的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1975)认为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是在遵守着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则,旨在有效地使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onPrinciple),其中包括了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和相关准则等四条基本准则。合作原则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数量适中、真实、清楚简洁、紧扣主题。遵守了这些准则,交流者就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和最合适的语言进行交际,达到交际效果。就商务电子邮件而言,由于收信的一方在读信时,寄信的一方不在场,无法像在打电话或面谈时根据对方的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电子邮件往来中双方如何表现出“合作”的诚意,要比在电话交谈或当面会谈中双方如何彼此表示友好更加重要。

二、电子邮件中的礼貌原则

尽管合作原则概括了人类交际的本质特点,但语用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常常会故意违反某一准则,但这一定是为了传递一些符合合作原则的信息,使用间接婉转的方式表达一些含蓄的意思(何兆熊,2000),看以下一例:

A:We’llallmissBillandAgatha,won’twe?

B:Well,we’llallmissBill。

例句中,根据合作原则,B违反了量的准则,只说Bill,而不提Agatha,B这样做显然是有意的。由于某种原因他可能并不喜欢Agatha,但碍于情面,不便直说,使得他违反合作原则。为了解释这一现象,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i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其中包括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等六类,每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准则,这些准则及次准则的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当然,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交际都要遵守礼貌原则的,例如,在紧急或意外事件中、在激烈的争辩或紧张工作的场合、或者在十分亲密友好的朋友间不拘礼节的谈话中,礼貌原则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屈居次要地位。另外,适度的客套是礼貌,而超度的客套就是卑恭,超过了客套度的界限,就会给人虚假做作、卑微低下的感觉。例如:Webegtoacknowledgereceiptofyourletterdated11thDecember.(我们恳求收到你的12月11日的函。句中“beg"使用不当,过于明显地贬低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区分“礼貌”和“卑恭”,不要盛气凌人,也没必要低三下四,把握好礼貌原则的度。

商务电子邮件作为一种书面语真实交际手段,一方面具有普通电子邮件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商务函件的特点,与传统商务信函一样,其交际双方同样会遵循以上准则。但是对商务电子邮件与传统商务信函所使用的不同礼貌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对礼貌的重视程度虽然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商务电子邮件更注重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支持和喜爱的想法,重视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倾向于采用“以接近为基础”的积极礼貌策略。而传统商务信函则更客观正式,注重维护对方的消极面子,即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不因迁就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干涉、阻碍而使自己丢失面子的想法,倾向于采用“以回避为基础”的消极礼貌策略。譬如,同样是还盘,传统商务信函表达方法如:“MayIsuggestthatyoucouldperhapsmakesomeallowanceonyourquotedpriceswhichwouldhelptointroduceyourgoodstomycustomers”,多次使用疑问(mayIsuggest)与模糊限制语(could,perhaps,would)等消极礼貌策略。而商务电子邮件中的表达方法有所不同,例如:“Imetwithmycustomertodayonbothofthebags.unfortunatelythepriceisstillnotverycompetitive,thanksforyourhelp”,则是采取了假设共同点(用了unfortunately,表示写邮件人与对方的利益一致)和关注对方(thanksforyourhelp)等积极礼貌策略。

三、结语

商务电子邮件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商务交流工具,是收信和发信双方真实的互动交际的产物,要求写信人遵守合作与礼貌原則。一方面,写信人需遵守合作原則,采用“合作”策略,及时回复,确保信息数量适中、真实、清楚简洁,并能紧扣主题。另一方面,写信人还需考虑礼貌因素,尊重收信人对“面子”的心理需求,在把握好礼貌原则的度的前提下,实施积极的礼貌策略。总之,在撰写国际商务电子邮件时,应遵循邮件信息明了、内容完整、无误、简明扼要、礼貌周到的原则。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论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谈判能否顺利进行。从文化的定义入手,剖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阐述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应对谈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产生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因此,从事跨文化的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作谈判准备时,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观明了的。虽然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如雇佣一个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语言交谈就行了。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误解对方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二)非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人员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谈判人员以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因此,当谈判人员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这种不知不觉中所产生的个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影响商业关系的正常展开。例如与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

(三)谈判风格

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行为,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三、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谈判对手的情况,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情况,即所谓的知己知彼。为了做到知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谈判双方可能有的各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对方接受的等。业务谈判是双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谈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谈判中,不仅要动态地了解对手对协议的期望,更要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沟通障碍

在谈判时要明确目标,善于变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双方是否有沟通障碍,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词语和肢体语言上的误解;虽然知道,却没有地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内容;虽然理解,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解。要注意克服沟通障碍。谈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绪压力、责任、文化认知背景都会让谈判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依赖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对于这些诱因的理解能够帮助谈判者对待跨国谈判的文化因素。

(三)掌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谈判技巧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形成不同的谈判风格。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实施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在东西方商务谈判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而常常正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商务谈判活动的成败。在进行谈判时,各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无论对手所处的文化环境看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或无法理解甚至荒谬,谈判时都应该彼此尊重。在正确谈判意识指导下,涉外谈判者必须掌握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灵活应变,对症下药,使国际商务谈判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国际商务论文: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论文

提要:本文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主要探讨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谈判组织、沟通过程、决策方式、协议形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分析与美国人和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以促进谈判的有效进行和高效沟通。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策略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之一是多国性、多民族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谈判人员在语言沟通、思维方式、决策过程和谈判风格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了掌握基本的谈判技巧外,了解文化差异对谈判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做出充分的准备十分重要。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谈判组织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谈判班子选择的影响。文化是影响谈判班子组成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在确定谈判人员的选择标准、数量、分工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在选择谈判成员时往往比较注重口才、专业水平、推理能力,而与谈判者在公司的地位无关。而日本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所以所选择的谈判人员一般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外还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职务。因此,同日本人谈判时在选择谈判人员方面要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所派谈判人员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与对方谈判代表的身份和地位相当,否则,即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另外,日本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所以遇到正式谈判,一般不宜让妇女参加,否则他们会表示怀疑,甚至流露出不满。

美国谈判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因此他们在谈判人数的确定上充分体现了精干的原则,谈判班子较小,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组成。而日本的谈判班子一般较大,以表示重视、便于职能分工。人数少,在日本人看来表示不够重视,缺乏谈判的诚意。而在美国人看来,人多表示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律师在谈判中的作用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法制观念根深蒂固,律师在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凡遇商务谈判,特别是谈判地点在外国的,他们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在日本谈判团里一般不包括律师,日本人觉得每走一步都要同律师商量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甚至认为带律师参加谈判,就是蓄意制造日后的法律纠纷,是不友好的行为。

2、文化差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美国谈判人员重视效率,喜欢速战速决。因为美国经济发达,生活、工作节奏极快,造就了美国人信守时间,尊重谈判进度和期限的习惯,因此他们要求快速成交。在谈判中他们希望尽可能减少繁多的仪式尽快进入正题。日本人非常有耐心,一般不愿率先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耐心等待、静观其变。在谈生意时,拖延战术是日本人常用的一个“武器”。他们会迫使对方渐渐失去耐心,一旦知道谈判对方有截止期限,他们会更加从容不迫地慢慢谈。

(二)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谈判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谈判是采用横向铺开的方式,即首先列出要涉及的所有议题,然后对各项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纵向谈判则是确定所谈问题后,依次对各个议题进行讨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具体条款开局,对美国人来讲,一次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一系列的具体条款而展开一系列的权衡和让步。而法国人是横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总条款开局,对法国人来讲,谈判就是先就总条款达成一些共识,从而指导和决定接下来的谈判过程。

(三)文化差异对沟通过程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语言沟通的影响。沟通方式因文化而异。有些地方人们多采用直接或简单的沟通方式,有些地方多采用间接或复杂的方式。美国人办事干脆利落,不兜圈子。正是因为美国人具有这种干脆的态度,与美国人谈判,表达意见要直接,“是”与“否”必须清楚。日本人非常讲面子,他们不愿对任何事情说“不”字。他们认为直接的拒绝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恼怒,是极大的无礼。所在在同日本商人谈判时,语气要尽量平和委婉,切忌妄下通牒。另外,不要把日本人礼节性的表示误认为是同意的表示。日本人在谈们中往往会不断地点头并说:“哈依!”这样子常常是告诉对方他们在注意听,并不是表示“同意”。

2、文化差异对非语言沟通的影响。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还表现在非语言的沟通中。谈判者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点头表示赞成。但在印度等国一面摇头,一面面露微笑以示肯定。再如,拇指与食指合成一个圆圈,对美国人来说表示“OK”,而日本人看来代表“钱”,对突尼斯人来说是极端的挑衅行为。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他人侵入私人空间时,我们会变得极端不安。但这一“私人空间”的范围却因文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需要的个人空间大。如,阿拉伯人与他人交谈时喜欢站近些,他们之间的间距不到0.5m,而美国人之间比较舒适的距离要宽的多,将近1m。但对中国人来将通常是0.5~1m。

(四)文化差异对决策方式的影响。在谈判中知道对方谁具有做出评价的权力,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影响决策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决策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在美国,采取自上而下做出决策,谈判的主要负责人具有完成任务时决策的所有权力和精力,这样就可以尽快完成谈判。而在日本,强调共同参与和群体决策,所有成员协商一致,自下而上集体决策,所以日本人做出一项决策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五)文化差异对协议形式的影响。文化因素同样影响双方达成协议的形式。一般来讲,美国人倾向于一种非常细致的合同,要求它能解释所有可能情况发生后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交易本身就是合同,谈判者应该能依据合同解释任何因素变化后应该怎样做,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在日本和中国,则更倾向于一种总体化的合同,因为他们认为谈判本身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如果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双方应依据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合同来解决。因此,有时候如果美国人在谈判桌上追究太多的意外情况,其他国家的谈判者就会认为他是出于对双发合作关系的不信任。

(六)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西方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利润较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遵循公事公办的规则,而人情关系则十分淡漠。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则更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往往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之间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更重视非经济性资源的人情关系,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如与日本人进行及时次洽谈,首先应进行拜访,让本公司地位较高的负责人拜访对方同等地位的负责人,以引起对方的重视,将有利于接下来的正式谈判。

二、跨文化谈判的对策

(一)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美国人谈判的特征。美国人性格外露、热情奔放,他们认为双方互相忍让才能打开僵局,愿意在谈判中让步,使谈判顺利进行下去。美国人重视效率,尽量缩短谈判时间。在谈判过程中注重协商,他们喜欢一个事实接着一个事实、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讨论,才完成整个协定。

2、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同美国人谈判应当有热情、自信,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赢得对方的好感。与美国人谈判时,应当注意美国人富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对“一揽子”交易感兴趣的特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全局平衡,一揽子成交。同时,与美国人谈判必须守时,办事必须高效。

美国人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不喜欢事先没有联系,以及与突然闯进来的“不速之客”去洽谈生意,美国商人或谈判代表总是注重预约晤谈。另外,同美国人谈判时,也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且是称职的律师。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把合同条款仔细推敲,使其既符合中国法律,又不与美国法律相抵触。

(二)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日本人谈判的特征。日本人讲话喜欢兜圈子,这常常使对方摸不着头脑。他们不愿过分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这种间接的交谈方式使他们保持了选择的灵活性。另外,日本人的情报意识非常强,谈判之前广泛地搜集情报,并以情报为依据做出决策。日本人的忍耐力很强,在谈判过程中擅长采用“蘑菇战术”和“车轮战术”。在拖延中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你若急于求成,他就乘机抬价或压价,把对方弄得筋疲力尽、焦躁不安。

2、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根据日本商人的特点,与其谈判时应注意双方谈判人员在授权上要平衡。因此,在与日方谈判时,必须搞清楚对手有多大的权力、能做出什么决定,然后再来挑选己方的谈判人员。与日方谈判时,我方人员的谈吐也应尽量婉转一点,要不动声色,彬彬有礼,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因为急躁和没有耐心在日本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在等待的时间里,你也可以自己搞些调查,从别处尽量地多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是初次与日本公司打交道,一定要通过熟人介绍或通过中间人去办,切勿自己直接去找该公司,日本人对直截了当、硬性推销的做法会感到不自在。日本人不愿意和对方的年轻人会谈,所以选择谈判人员时要考虑年龄问题。另外,由于日本企业家奉行的大男子主义,因此代表团中好不包括妇女。

与日方谈判不能只重视对方谈判班子中某个人,而要争取说服每个人。如果暂时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也不应急于催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许多日本人对律师总是抱怀疑的态度,因此只要可以不用律师做主要谈判人员,就不要带律师。

注意不要公开批评日本人,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日本人,而说你还得进一步考虑。如果你不得不否定某个建议,也要以明确、委婉而非威胁的态度来陈述理由。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差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障碍。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而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地顺应和调适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跨文化谈判的成功。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因素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文化跨文化谈判

[论文摘要]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跨越国界的活动,是谈判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商业问题进行磋商以达成共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入世后的中国,涉及国际贸易的谈判与日俱增,如何进行有效的跨国谈判的命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化差异对跨国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量。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和任何企业一样,跨过公司要在东道国从事商务活动均需要计算下列成本:进入市场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履约成本和仲裁成本。然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谈判可以大大节约国际交易的费用。对此,美国一位博学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谈判主体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同时,它还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谈判者各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模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这些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务谈判正确的名称应为跨文化商务谈判,这种谈判极少因技术或专业原因而失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东西方民族常常会因为文化积淀、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遭遇文化冲突。所以大多失败是由于对外国文化缺乏了解和没有顺应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规则。既然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是社会群体的都有特征。文化既包括心理要素,即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也包括社会结构要素:作为社会交往背景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体制。文化价值观把注意力导向较重要或较不重要的问题,影响着谈判者的策略。文化体制保持并提升价值观和规范。文化价值观、规范和意识形态是诠释所处处境(这是谈判,所以我应该……)和他人行为(她威胁我,所以我应该……)的共同标准。

国际间的经济交流首先意味着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为了某一共同的商务目的相汇于一个对其中一方来说是陌生的、具有文化特性的交际环境。来自不同文化和经历过不同社会化过程的交际双方为了某一经济事务进行磋商、洽谈时,他们各自的行为准则通常会出现交叠现象。在这种文化交叠情境中的交流与沟通,双方的言行不仅受到各种文化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制约,而且交际双方也是相互影响、较量、协同和构建的互动过程。

谈判的实质既可以是所取价值,也可以是创造价值。这样,就存在两种谈判结果:分配性与整合性协议。最成功的跨文化谈判产生的结果,其所达成的协议一般既是一份整合性又是分配性的协议,这份协议把增加了的资源总量分配给谈判双方。所以,跨文化谈判不仅是价值索取型谈判,还可以是价值创造型谈判。这取决于跨文化谈判者对文化的关切、处理以及对跨文化谈判策略的运用。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范畴探析

每一位谈判者都有利益和优先事项,而且每一位谈判者都有策略。利益是构成谈判者立场基础的需要或原因。优先事项反映各种利益或立场的相对重要性。谈判策略是为达到谈判目标而选定的一组综合的行为手段。谈判者的利益、优先事项以及策略的使用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1.利益

首先,利益文化范畴涉及利益与优先事项。利益是要求被提处理和被拒绝的原因它使双方在争端问题的立场下潜在的需要和利害关系。

文化影响自身利益与其它利益冲突时的相关重要性。世界上的人们所关心的是实现他们的目标,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实现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目标,以及在那些群体中反映为正面的行为方式。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自身利益通常优先于集体利益。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集体利益通常优先于自身利益。当然,来自于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自身利益,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人也有集体利益;只是说在他们自己的文化里,价值、规范和制度在文化上暗示着一致的行为。当争端的一方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而另一方来自个人主义文化时,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会被互相替代。但也有可能遭受挫折和误解,因为自身利益相对于集体利益的主要侧重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当与来自集体主义文化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当与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利益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问题相对比另一个问题重要,或者为什么采取这种立场。但是谈判对手的利益往往很难猜测。解决争端的谈判者必须准备好两种策略来发现利益所在,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以相应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的解决提议,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谈判者可能会对直接问题感觉不适,因而提出建议来发现利益所在会比较好些。当了解了利益,除了放弃低优先级利益来得到高优先级利益外,可以达成许多类型的一致,直到利益所在能够导向无先例的解决方法、限定期限的实验,或者发现双方同意进行更有效处理的基本问题。

2.权利

权利是公正、合约、法律或先例的标准。争端方用各种权利的标准来证明所提出和拒绝要求的正当性。

有些权利等标准是外在的,比如法律和经双方就具体条款进行谈判达成的合约。其他权利的标准是隐含的,比如在规范情况下对地位或年龄的尊重,以及公平的标准,比如公正和平等。外在的标准是成文的,由警察、法庭等社会机构执行的。隐含的标准融入在社会团体的文化中,由社会认同或社会排斥来加强。

以公平标准为例,作为提出要求、拒绝要求和解决争端的正当理由,公平的基本原则扩展到跨文化领域,因为价值和规范只能扩展到社会团体的边界。不同的文化特征似乎适应了不同的公平标准,使人们很难知道何种权利标准在哪种文化里最为接受。

所以,使用权利标准解决争端的成功关键是,要么提出争端另一方同意认为公平的标准,要么提供新的的信息使提出的标准看上去公平,没有新的的信息,论据不太可能有效。

3.权力

权力是一种能力,借此你可以从争端中得到你想要的——你的要求被承认或者你的拒绝得到支持。判断在跨文化谈判中谁更有权力是复杂的,因为权力是一种通过文化进行的认知。

权力是对受控新的估计或判断。来自平等主义文化的争端者与来自等级主义文化的争端者相比,较少注重地位和观念。他们可能更愿意打破地位的界限来提出要求,而这种界限让来自等级文化的争端者会因为失败、报复或者让当事人丢面子而产生恐惧;当来自等级主义文化的人在失去地位的情况下提出要求时,他们可能求助于同情心,提醒地位比较高的对方来负责关心地位比较低的提出要求者。当来自平等注意文化的西方人或其他争端者在失去权力的情况下提出要求时,他们经常避免谈及权力而更多地侧重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谈判路径的选择,不同谈判者运用权力影响谈判的结果有重要且微妙的文化差别。三、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的策略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处理跨文化问题,需要在是否调整你的策略以利于对方或坚持己见中做出决定。有时候没有选择的机会,而有时维持你所偏好的策略会使你在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本文提供三种文化相连的谈判策略类型:

1.“独断的个人主义者”

“独断的个人主义者”树立高目标,一直被促使寻求信息,他们乐意权衡利弊,而不会为哪一方更具影响力而分心。以色列人主要使用这种策略,而不去管谈判桌上另一方的文化。以色利人特别依赖寻求信息的提议,这些提议能促使他们达成一致,同时能分配价值。以色列人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另一个标志是他们运用权变协议,这样可以使买卖方在他们未来不同的观点上达成协议。

这种策略有一个潜在下降趋势。虽然来自其他文化的谈判者意识到与以色列人共事很有收获,但他们还是会有压抑的感觉,即便这种压抑是值得的。使用这个策略的谈判者目光短浅,不打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于是限制了他们未来的选择范围。

2.“合作的实用主义者”

“合作的实用主义者”关心他自己和对方的目标,通过提问题和回答问题来建立相互信任,并间接处理影响力问题。德国谈判者是这个方法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运用这个策略去谈判整合性协议,实现分配性谈判结果。

这个策略的潜在的缺点是一个合作的实用主义者也许会被独断的个人主义者所利用。然而,合作的实用主义策略的核心——信任,难以赢得却很容易失去。只要合作的实用主义者掌握得住双方关系中的信任度,没有得到对方回应的信息,他就不应该泄露自己信息,他也不会被利用,但如果他不能使用感觉顺手的直接信息共享策略,他也许在谈判中不能达成整合性协议。

3.“间接策略使用者”

间接策略使用者也许依赖对权力的不确定性来激发间接信息搜寻。日本谈判者就使用这个谈判艺术,他们把直接使用影响力与间接信息搜寻结合起来。在他们的文化中,这个模式很奏效,但跨文化则会出现问题。间接信息共享对于认可直接策略文化的谈判者来说,也许太微不足道。如果谈判者来自于不认可直接影响力的国家,那么使用直接影响力也许会导致螺旋冲突,不能达成协议。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目的明确、对信息的渴望、使用一个策略便利地寻求信息,以及知道如何驾驭影响力,三种不同的是谈判者如何使用每一个不同的模式来树立目标,寻求信息和使用影响力。

四、结语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的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政治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及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从而使影响谈判的因素更加复杂,谈判的难度更加大。在实际谈判过程中,对手的情况千变万化,作风各异,有热情洋溢者,也有沉默寡言者;有果敢决断者,也有多疑多虚者;有善意合作者,也有故意寻衅者;有谦谦君子,也有傲慢自大盛气凌人的自命不凡者。凡此种种表现,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有关。不同表现反映了不同谈判者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谈判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谈判技巧,不仅能在谈判桌上因人而异,运用自如,而且要在谈判前注意资料的准备、信息的收集,使谈判按预定的方案顺利地进行。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谈判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主要探讨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谈判组织、沟通过程、决策方式、协议形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分析与美国人和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以促进谈判的有效进行和高效沟通。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策略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之一是多国性、多民族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谈判人员在语言沟通、思维方式、决策过程和谈判风格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了掌握基本的谈判技巧外,了解文化差异对谈判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做出充分的准备十分重要。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谈判组织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谈判班子选择的影响。文化是影响谈判班子组成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在确定谈判人员的选择标准、数量、分工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在选择谈判成员时往往比较注重口才、专业水平、推理能力,而与谈判者在公司的地位无关。而日本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所以所选择的谈判人员一般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外还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职务。因此,同日本人谈判时在选择谈判人员方面要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所派谈判人员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与对方谈判代表的身份和地位相当,否则,即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另外,日本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所以遇到正式谈判,一般不宜让妇女参加,否则他们会表示怀疑,甚至流露出不满。

美国谈判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因此他们在谈判人数的确定上充分体现了精干的原则,谈判班子较小,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组成。而日本的谈判班子一般较大,以表示重视、便于职能分工。人数少,在日本人看来表示不够重视,缺乏谈判的诚意。而在美国人看来,人多表示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律师在谈判中的作用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法制观念根深蒂固,律师在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凡遇商务谈判,特别是谈判地点在外国的,他们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在日本谈判团里一般不包括律师,日本人觉得每走一步都要同律师商量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甚至认为带律师参加谈判,就是蓄意制造日后的法律纠纷,是不友好的行为。

2、文化差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美国谈判人员重视效率,喜欢速战速决。因为美国经济发达,生活、工作节奏极快,造就了美国人信守时间,尊重谈判进度和期限的习惯,因此他们要求快速成交。在谈判中他们希望尽可能减少繁多的仪式尽快进入正题。日本人非常有耐心,一般不愿率先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耐心等待、静观其变。在谈生意时,拖延战术是日本人常用的一个“武器”。他们会迫使对方渐渐失去耐心,一旦知道谈判对方有截止期限,他们会更加从容不迫地慢慢谈。

(二)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谈判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谈判是采用横向铺开的方式,即首先列出要涉及的所有议题,然后对各项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纵向谈判则是确定所谈问题后,依次对各个议题进行讨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具体条款开局,对美国人来讲,一次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一系列的具体条款而展开一系列的权衡和让步。而法国人是横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总条款开局,对法国人来讲,谈判就是先就总条款达成一些共识,从而指导和决定接下来的谈判过程。

(三)文化差异对沟通过程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语言沟通的影响。沟通方式因文化而异。有些地方人们多采用直接或简单的沟通方式,有些地方多采用间接或复杂的方式。美国人办事干脆利落,不兜圈子。正是因为美国人具有这种干脆的态度,与美国人谈判,表达意见要直接,“是”与“否”必须清楚。日本人非常讲面子,他们不愿对任何事情说“不”字。他们认为直接的拒绝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恼怒,是极大的无礼。所在在同日本商人谈判时,语气要尽量平和委婉,切忌妄下通牒。另外,不要把日本人礼节性的表示误认为是同意的表示。日本人在谈们中往往会不断地点头并说:“哈依!”这样子常常是告诉对方他们在注意听,并不是表示“同意”。

2、文化差异对非语言沟通的影响。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还表现在非语言的沟通中。谈判者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点头表示赞成。但在印度等国一面摇头,一面面露微笑以示肯定。再如,拇指与食指合成一个圆圈,对美国人来说表示“OK”,而日本人看来代表“钱”,对突尼斯人来说是极端的挑衅行为。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他人侵入私人空间时,我们会变得极端不安。但这一“私人空间”的范围却因文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需要的个人空间大。如,阿拉伯人与他人交谈时喜欢站近些,他们之间的间距不到0.5m,而美国人之间比较舒适的距离要宽的多,将近1m。但对中国人来将通常是0.5~1m。

(四)文化差异对决策方式的影响。在谈判中知道对方谁具有做出评价的权力,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影响决策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决策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在美国,采取自上而下做出决策,谈判的主要负责人具有完成任务时决策的所有权力和精力,这样就可以尽快完成谈判。而在日本,强调共同参与和群体决策,所有成员协商一致,自下而上集体决策,所以日本人做出一项决策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五)文化差异对协议形式的影响。文化因素同样影响双方达成协议的形式。一般来讲,美国人倾向于一种非常细致的合同,要求它能解释所有可能情况发生后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交易本身就是合同,谈判者应该能依据合同解释任何因素变化后应该怎样做,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在日本和中国,则更倾向于一种总体化的合同,因为他们认为谈判本身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如果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双方应依据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合同来解决。因此,有时候如果美国人在谈判桌上追究太多的意外情况,其他国家的谈判者就会认为他是出于对双发合作关系的不信任。

(六)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西方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利润较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遵循公事公办的规则,而人情关系则十分淡漠。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则更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往往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之间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更重视非经济性资源的人情关系,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如与日本人进行及时次洽谈,首先应进行拜访,让本公司地位较高的负责人拜访对方同等地位的负责人,以引起对方的重视,将有利于接下来的正式谈判。

二、跨文化谈判的对策

(一)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美国人谈判的特征。美国人性格外露、热情奔放,他们认为双方互相忍让才能打开僵局,愿意在谈判中让步,使谈判顺利进行下去。美国人重视效率,尽量缩短谈判时间。在谈判过程中注重协商,他们喜欢一个事实接着一个事实、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讨论,才完成整个协定。

2、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同美国人谈判应当有热情、自信,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赢得对方的好感。与美国人谈判时,应当注意美国人富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对“一揽子”交易感兴趣的特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全局平衡,一揽子成交。同时,与美国人谈判必须守时,办事必须高效。

美国人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不喜欢事先没有联系,以及与突然闯进来的“不速之客”去洽谈生意,美国商人或谈判代表总是注重预约晤谈。另外,同美国人谈判时,也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且是称职的律师。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把合同条款仔细推敲,使其既符合中国法律,又不与美国法律相抵触。

(二)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日本人谈判的特征。日本人讲话喜欢兜圈子,这常常使对方摸不着头脑。他们不愿过分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这种间接的交谈方式使他们保持了选择的灵活性。另外,日本人的情报意识非常强,谈判之前广泛地搜集情报,并以情报为依据做出决策。日本人的忍耐力很强,在谈判过程中擅长采用“蘑菇战术”和“车轮战术”。在拖延中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你若急于求成,他就乘机抬价或压价,把对方弄得筋疲力尽、焦躁不安。

2、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根据日本商人的特点,与其谈判时应注意双方谈判人员在授权上要平衡。因此,在与日方谈判时,必须搞清楚对手有多大的权力、能做出什么决定,然后再来挑选己方的谈判人员。与日方谈判时,我方人员的谈吐也应尽量婉转一点,要不动声色,彬彬有礼,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因为急躁和没有耐心在日本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在等待的时间里,你也可以自己搞些调查,从别处尽量地多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是初次与日本公司打交道,一定要通过熟人介绍或通过中间人去办,切勿自己直接去找该公司,日本人对直截了当、硬性推销的做法会感到不自在。日本人不愿意和对方的年轻人会谈,所以选择谈判人员时要考虑年龄问题。另外,由于日本企业家奉行的大男子主义,因此代表团中好不包括妇女。

与日方谈判不能只重视对方谈判班子中某个人,而要争取说服每个人。如果暂时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也不应急于催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许多日本人对律师总是抱怀疑的态度,因此只要可以不用律师做主要谈判人员,就不要带律师。

注意不要公开批评日本人,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日本人,而说你还得进一步考虑。如果你不得不否定某个建议,也要以明确、委婉而非威胁的态度来陈述理由。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差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障碍。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而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地顺应和调适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跨文化谈判的成功。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人才文化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来描述国际商务人员的核心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跨文化管理能力。并以Clackworthy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CulturalLearningCurve)为蓝本,阐述不同阶段下跨文化能力发展的特点。简单介绍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及时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国际商务论文: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培养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来描述国际商务人员的核心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跨文化管理能力。并以Clackworthy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CulturalLearningCurve)为蓝本,阐述不同阶段下跨文化能力发展的特点。简单介绍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及时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