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村中学教师研究

摘要:在农村中学,不仅教师个人要高度重视教学反思,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也应该高度重视反思管理并形成机制。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提高教师科学反思的能力,充分调动教师反思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农村中学教师研究

农村中学教师研究:农村中学教师自主成长策略的研究

本文从构建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入手,通过搜集大量的数据,研究论证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是否有助于促进农村教师自主成长?

[关键词]构建;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对农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顺应教育新的发展趋势。那么如何促进农村教师自主成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入手,研究论证策略是否有助于促M农村教师自主成长?

1 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的构建

1.1 拓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空间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由部分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教师发展基地,进一步整合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为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1.2 开展农村教师反思性活动

农村教师学会反思,有助于提升其决策能力。农村教师的反思是在总结教学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不断开展农村教师的反思性活动,对其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会大有益处,其决策的合理性也会相应地有所改进。

1.3 创建网络学习平台

为农村教师创建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除了网络共有的资源外,应包括专门为农村教师准备的课例,教案,课件,题库,名师答疑,群讨论,展示平台…等。

1.4 创造更多的听评课机会

学校应该加强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听评课活动,并且为老师们创造更多的去外校听课学习交流的机会。

1.5 制度激励

我们认为,学校制度是在保底的前提下,更好的引导和激励农村教师成长。建立激励性考评制度,发挥好制度的引领作用。落实骨干农村教师考评制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1.6 真情关爱,营造农村教师成长的环境

我们普遍感到,当今社会农村教师压力很大,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必须理解农村教师、关爱农村教师,在情感上、生活上、工作上给予关心、指导和帮助,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教师成长的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2 研究

(1)研究的问题:构建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是否有助于促进农村教师自主成长?

(2)实验的主体:在本研究中,受试对象是汕头市成田高级中学高一级所有科目的老师(除音体美)及高一级八个班级的学生。

(3)实验工具:①为老师构建的自主成长的平台;②2张调查问卷;③各科目的中考模拟试卷,④高一各科目的期中考试试卷; ⑤高一各科目的期末考试试卷。

(4)实验的时间:一年(高一整个学年)

(5)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6)培训过程:本实验分为五步,及时步,答卷。让受试对象中所有的老师完成一张调查问卷。让受试对象中所有的学生参加各科目的考试,试卷为中考模拟试卷。第二步,分组。首先,把高一级所有科目的老师分为两组,高一八个班跟随所教老师也分为两组。Group1:包括语文A老师(及1班和2班),语文B老师(及3班和4班);数学A老师(及1班和2班),数学B老师(及3班和4班);英语A老师(及1班和2班),英语B老师(及3班和4班);生物A(及1班,2班,3班和4班);地理A(及1班,2班,3班和4班);历史A(及1班,2班,3班和4班);化学A(及1班,2班,3班和4班);政治A(及1班,2班,3班和4班);物理A(及1班,2班,3班和4班);Group2:包括语文C老师(及5班和6班),语文D老师(及7班和8班);数学C老师(及5班和6班),数学D老师(及7班和8班);英语C老师(及5班和6班),英语D老师(及7班和8班);生物B(及5班,6班,7班和8班);地理B(及5班,6班,7班和8班);历史B(及5班,6班,7班和8班);化学B(及5班,6班,7班和8班);政治B(及5班,6班,7班和8班);物理B(及5班,6班,7班和8班)。Group1作为实验组,Group2作为对照组。第三步,培训活动。Group1中的老师参加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平台的活动,活动时间为高一整个学年。第四步,答卷。高一学年末,参加实验的所有老师完成一张调查问卷。第五步,数据收集。

3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为了完成本实验的研究的问题,作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以下分析:

(1)通过实验前后两张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参加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策略平台活动的农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并且能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教学中。

(2)实验前8个班级学生各科目的成绩(平均分)(见表1)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各班级在实验前,各科目的平均分基本相同,平均分的差别只在1-2分,这些表明,在实验前各班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基本相同。

(3)实验中期8个班级学生期中各科目的成绩(平均分)(见表2)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实验中期,实验班的期中各科目的平均分与实验班的期中各科目的平均分有所差异,平均分的差别在3-4分,也就是说,1班,2班,3班,4班的成绩比5班,6班,7班,8班的成绩高出3-4分,这些表明,参加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平台活动的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比没参加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平台活动的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好。

(4)实验后8个班级学生期末各科目的成绩(平均分)(见表3)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实验后,实验班的期末各科目的平均分与对照班的期末各科目的平均分有所差异,平均分的差别在4-5分,也就是说,1班,2班,3班,4班的成绩比5班,6班,7班,8班的成绩高出4-5分,这些表明,参加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平台活动的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比没参加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平台活动的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好。

4 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作者得出构建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有助于促进农村教师的自主成长。因此,作者建议校方为农村教师构建自主成长的策略平台。

作者单位:

潮南区井都中学

农村中学教师研究: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养研究

摘 要 选取贵州省内不同地区的292名中学教师为对象,分别就教师所在学校软硬件建设、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及基本知识、教师对常规教学软件的操作应用等方面进行调查,结合混合式教学的内涵研究,构建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混合式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混合式培养

教育要实现信息化,归根到底就要从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做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教学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教育部于2013年10月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5月27日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1]随着标准的,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培训越来越多,各种研究层出不穷。

一、农村中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概况

为了解目前贵州省农村中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随机选取了省内不同地区的292名中学教师为样本,分别就教师个人情况、所在学校软硬件建设、教师教学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调研样本变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1.学校硬件设备及软件环境建设

对于学校硬件设备及软件环境建设的调查,主要包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学校提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教育资源库或电子图书馆建设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不清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向,部分教师能感受到学校硬件设备方面投入的数量变化,但配备还有所欠缺甚至非常欠缺;大部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情况不太理想,多为校园广播、未建有校园网,“校校通”、“班班通”均未实现,基本没有多媒体综合教学平台,学校提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仍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未建设教育资源库或者电子图书馆,基本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在拥有的教育资源、同步教学软件中的媒体素材还有待增加。

出F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环境建设及资源分配均衡有待进一步实现;二是很多教师仍处于“等、靠、要”的资源获取手段;三是部分教师对于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及基本知识

对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及基本知识的调查,主要从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及学校相关激励措施、教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了解等几部分。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教师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这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工作开展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但很多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处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层面上,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实施,有近50%教师大概了解,另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大多数样本学校对教师教学中使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未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结合调查结果及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包括:一是相关部门的宣传或要求仍不到位;二是农村条件相对较弱、信息闭塞,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教育动态;三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没有了解教育动态的习惯;四是激励措施不到位或不当。

3.教师对常规教学软件的操作应用

对于常规教学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常用的办公软件、教学课件制作演示软件、浏览工具、引擎大部分教师都能初步使用,但未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对平面设计与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影音制作等相关软件,多数教师不会操作;对简单的电脑系统维护常识初步了解,多数教师能基本操作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大多处于学习阶段,即正在学习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但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除了继续加大力度、均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外,新一轮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也迫在眉睫。为了减缓教师所面临的工学矛盾和培训机构工作强度,应将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结合起来,实施混合式培养模式。

二、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来源于国际教育界对美国的E-learning实践进行的深入反思,在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得到广泛传播源于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的介绍。

1.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Driscoll曾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较为的论述,她认为混合式教学意味着教学过程可以是“基于Web技术的结合或混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或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2]。

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是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数字化教学模式,将二者的优势进行互补,以促使教学效果达到,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克服传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的不足,又体现教师是不可缺少的角色;既发挥教师监控、启发、引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较大”[4]。

可见,混合式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李克东教授总结了两重要的混合式教学理论基础: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和施拉姆(W.Schramm)的媒体选择定律。前者在教育改革上带来了重要思想,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在感官上给人体带来巨大的提升,如摄影摄像如同视觉的延伸、广播电影电视如同听觉的延伸,计算机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如同人体大脑的延伸……同时可见,各种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延伸的方向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却可以进行互补以达到人体感官的整体平衡。媒体选择定律通常用以下公式表达:

预期选择概率[5]

从公式可得到的启示:选择媒体并非随心所欲进行,要根据可能得到的报酬(如教学效果)和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材料设备费用和消耗时间等)为指向。混合式培养本质上就是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进行互补,期待付出最小代价而取得较大报酬。

2.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构建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养模式是考虑到学习者工作情况和现实条件,综合了学员的学习需求、学员的学习特征、学员的起点行为等各方面因素。其重要理念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纪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受训者为中心,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工具或方式,自主安排学习目标、内容和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交流共享,以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员进行实践应用,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最终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6]。

混合式培养模式不仅仅是网络环境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更是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的结合。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不同要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混合式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

(1)教师主导与学员主体的“双主”地位

无论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还是传统环境下面对面的集中面授,都应该遵循“教师主导、学员主体”的教学理论指导原则。除组织管理之外,教师不能过多干预学员的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对学习活动环节进行设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上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员的学习成效、学习过后的实践及应用。

(2)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信息传递通道的设计

混合式培养模式包括网络及面授,两大信息传递通道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和设施的条件,如何利用这两大通道来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促进学员的学习。

结合中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及混合式培养的内涵,构建了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混合式培养模式,见图1。

三、混合式培养模式的实施

该模式主要是以学习任务、主题或者问题为基础,学员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学习资源,使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线上学习让教师能更及时地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加以指导,减少了课堂学习的时间,使学习更加灵活;线下面对面的学习解决了学员线上学习时出现的孤独感,加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整个混合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得到在线专家的实时指导和帮助。

1.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主要的行为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及学员的实际情况将主要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一个问题,或者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网络平台上。学员接收到学习任务后,自主查阅下载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记录遇到的相关问题。在教师的主导下,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网络分组,以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开展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行学员间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学员的自我反思。

网络研修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会使得网络研修无法开展下去。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合理的研修规划、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教师的网络研修得到落实。此外,设立网络专家组以便可以实现专家实时指导和评价。

2.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

传统课堂的开设主要是为了给教师和学员提供一个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教师对学员的情况能够很好地进行掌控,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合,能减少学员相对在线学习存在的孤独感,有利于加深师生感情。在传统课堂中,学员主要行为是依据在线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实时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当然,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有时候也需要组织学员进行合作讨论,这时候的讨论和网络环境下的讨论是不一样的,网络环境下的讨论是针对理论知识内容,而传统课堂环境下的讨论是关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两种环境的小组成员有可能不一样。制作成品时,学员之间可以每人完成一个,也可以小组完成一个,这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主导的作用,并检测学员所完成的成果。教师针对学员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学员们也要进行评价。课程结束后,为了诊断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和学员都要进行反思,并写出反思报告,制定行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改进教学行为。

3.学员的混合学习实施

在混合式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就是学员的混合学习,这种学习与线上的自主学习有所区别。学员的混合学习是综合了线上和线下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实施共包括分析、设计、实施、评估四个阶段。

(1)分析

分析是实施学员混合学习的前期工作,共包括需求分析、学员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环境分析等。学习需求是期望达到的状态与目前的状态之间的差距,混合学习一系列工作都是为了填补这个“差值”,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学员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员的起点行为、学习特征及风格,以此进行混合学习。教学内容是填补学习需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哪些内容适合开展线上学习、哪些适合线下学习、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对混合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7],它是学习者实施混合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环境分析是分析设备条件是否达到实施混合学习的要求。

(2)设计

混合学习贯穿于整个混合式培养过程中,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这种混合学习的结果主要是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作用。明确学习需求后,根据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分析的结果,把适合线上学习的部分制作成有关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这个过程一定要围绕学员的学习需求和相关教学问题展开。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包括线上和线下采用的教学策略,O计制定有关评价表,包括学员的自我评价表及教师对学员的评价表,以此实施混合学习。

(3)实施

根据设计步骤,学员的混合学习实施融合了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上课前和课中的学习过程实施主要在教师主导、专家指导作用下,围绕有关学习任务而展开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线下实现教师与学员面对面进行实时交流,主要活动包括学员的实践操作、制作成品、讨论合作、评价反思等活动,与之对应的教师行为主要是实时指导、成果检测、主导及评价反思,在整个过程中,同样也需要专家的指导,见图2。

(4)评估

评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任何设计都离不开评估,可以通过评估来实现诊断、反馈、定向、鉴定等功能。学员的混合学习评估包括学习资源评估、学习效果评估和学习实施评估。

实际上,混合式培养模式不单只是集中学习和网络研修相结合,本质上还包含了线上的理论和线下的实践相结合、根据受训教师的需求而设定的主题研修和自主选学相结合、通过专家组的引领和受训教师团队协作相结合、针对受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而开展的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相结合。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农村中学教师,故以上提出的混合式培养模式仅针对于中学教师。混合式培养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效果也有所改善,我们应该立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大背景,明晰培训的重难点,找出问题所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传统课堂的优势,更加深入地挖掘出更为有效的培养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模式。

[作者:黄威荣(1977-),男,贵州晴隆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杨娇(1993-),女,贵州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农村中学教师研究: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现状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

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距造成了农村中学教师经济待遇不高和社会地位低,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的问题。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失问题己经成为制约当地教育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理论根据,通过研究教师流失所带来的影响,探讨解决教师流失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师流失激励机制

一、江西农村中学教师流失所带来的影响

教师合理的良性的流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和价值,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不合理的非良性无序的教师流动不仅不利于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更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公平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相对城市而言比较薄弱,再加上大量骨干教师的流失,可谓是“雪上加霜。”

(一)农村教师的流失使得教育领域出现“马太效应”

目前,农村学校师资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量”的问题,一是“质”的问题。农村教师的流失在质与量两方面都造成不良影响。从质的方面来说,农村学校缺少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就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最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它触及到课程政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部分农村学校由于流失了骨干教师,新课程改革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推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改革的一纸空文。从量的方面来说,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仍缺乏师资,尤其是教师,量的不足直接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应付教学等问题,而且也容易造成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最终的结果将是农村教育的停滞不前甚至萎缩。

(二)教师流失使得学生流失严重,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农村的教育质量

教师对一个学校的教育取着决定作用,农村品质学生资源的流失是伴随教育不均衡发展所导致的附带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学生寻求更高教育质量、品质的教育资源和城镇学校丰厚的奖学金制度而造成的。农村教师,骨干教师的流失严重的冲击了农村的教学质量,打乱了农村学校的教学秩序,由于教育质量的下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城里或外地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学习。这样就会使农村学校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

二、减少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失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的构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有了激励因素,就会产生满意,没有激励因素,也不会不满意;有了保健因素,不会产生不满意,但没有满意,没有保健因素,则会产生不满意。薪金属于保健因素。”我们可以根据双因素理论,针对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该校,有效的使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如每月固定发放奖金,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上的基本收入的一部分,失去了根据业绩激励教师的目的,甚至合理的因为业绩的下降而减少奖金成为教师抱怨的原因,每月适当地发放工资和奖金,期末根据工作情况来发放剩下的工资和奖金,以发挥其激励作用,防止变成保健因素。在学校里,福利更多是保健因素,用与消除教师的不满意感,如使用弹性福利制,使福利多元化,也带有激励的色彩。

政府和学校,应当建立物质激励机制满足农村中学教师的基本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待遇,从而提高教师的地位

用待遇留住人,对特殊偏远地区的乡镇中学设立特殊的岗位津贴,一切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要向农村倾斜,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才能兢兢业业,安心于教育事业,同时也要加大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各地方政府要扎扎实实把农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把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那些特殊偏远地区的乡镇中学要设立特殊岗位经贴,给教师们适当的交通,伙食补助,给教师提供舒适的暂住房,满足教师的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尊重和爱的需求,这是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需要,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政府要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地位的提高是教师安心治教乐于治教的精神支撑点教师对教师职业和地位普遍不认同,是基于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评价的综合。这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教师经济收入低,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是稳定教师的根本保障。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农村中学教师评价机制

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目前某县农村中学对教师业务水平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统考、统测成绩、、上公开课等,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教师评价方法对大多数老师作用不大。教师评价制度是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的重要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首先应从转变观念做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而不是排队、分层,是教师认识自己,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承担着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任务,目的是让教师在学校里学习、工作、生活得更快乐,得到更大限度的发展和成功。较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切实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学校方面:如今“人本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它强调了“管理方式的艺术化”、“管理方式的柔性化”,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各学校教师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只有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水平,教师才会积极工作。因此,在教育面对新挑战的今天,把教师工作满意度看作是是组织诊断“以人为本”的依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逐步建立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学校管理体制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即是发展的及时主角,又是发展的终目标”。这种教育新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师为本”的管理新理念。既是21世纪学校管理的根本理念,也是校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动特点,做到既严格要求教师,又尊重和信任教师;既要求规范,又要鼓励创和形成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特色。对于调查地区,大多学校都存在管理理念滞后问题。建议从学校的管理理念入手,首先,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要贯彻好“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用事业留人”的理念,真正做到既留住师的人又能留住教师的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和学校领导间相互鼓励尊重。其次,管理者要敞开心扉,关心教师的冷暖,加强与教师的理解和沟通。次,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师的主体意识,充分信任教师、依靠教师,放手让师发挥创新精神。同时着力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环境,让教师们在这样环境与氛围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好的管理出成好的管理出效益。对教师的有效、科学、人性化管理将有效的预防教师的流失。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农村中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机制

参与管理是让下属人员实际上分享上级的决策权。教师通过参与学校管理,使每个教师感觉我就是“校长”,我应该有相应的“责任”这种心理气氛,因而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作用。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合理化建议制度和教代会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针对该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领导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领导比教师高明的思想,树立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观念。其次,要让教师参与学校蓝图的制定。共同的价值观来自对共同远景的认同,而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良好的学校发展前景是教师安心工作,致力于学校建设的重要因素,建立了蓝图,学校领导还应不停的进行描述激励,使之深入教职工心中,使得教职工具有主人翁的情感,有知情权和成就感,

(五)注重学校的文化培育,构建的校园文化,实现对教师的文化激励

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职工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该群体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和精神的,心理和组织制度上的传统、习惯、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像一支无形的手,引导、规范教师的努力方向,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能凝聚教师力量,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校园文化的构建以物质层面的建设为载体,学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并使之充满文化气息。譬如;组织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对外或对内的交流联谊活动。学校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突破口、关键点,学校要在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发挥教职工大会的积极作用,监督制度的顺利实施,保障实施不走样。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管理者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念,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爱护人、培养人,关心教师的疾苦,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如职称、住房、家属的工作安排等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解决,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管理氛围,激发每一位教师工作激情,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

三、小结

农村中学教师的激励体系是多维的,各种激励因素相互作用、有机渗透,在不同时期对中学教师所起的激励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灵活机动、与中学教师相适应的激励手段,有效激活中学教师的智慧和创造热情,为他们积极参与学科内的竞争,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层次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创造条件,有力地促进中学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农村中学教师研究: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农村中学教师心里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对197名农村中学教师进行调查测量。结果:占总人数54.01%的农村教师情绪耗竭程度在中度以上,28.8%的农村教师去个性化程度达到中度以上,83.42%的教师职业成就感较高;男教师与女教师相比,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农村中学教师中男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要明显高于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提示我们要针对不同个体,采用适当方式向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支持,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就目前而言教师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而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先期预兆。其中职业倦怠给教师造成的躯体化、强迫、郁抑、敌对性等诸多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本文从影响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因素的角度出发对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分析,以达到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抽样的方法从河北某县六所中学抽取19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7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回收有效率为94.92%。

1.2调查方法与评估

职业倦怠通用量表:本问卷是由Schau feli等在MBI的基础上编制,且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的刘轩教授进行修订的,在职业适用领域更为广泛的马斯勒倦怠问卷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GS),包括3个因素: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低落。计分方式采用likert7点量表,0表示“从来没有”,6表示“每天如此”。在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二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职业倦怠越严重,在成就感低落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越有成就感。

1.3统计方法

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后,调查资料的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分析

把187人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不同维度的总平均分和标准差。将MBI-GS各个维度的得分除以每个维度的项目数,得到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别是:情绪耗竭2.582,去个性化1.465,成就感4.837。

2.2中学教师在MBI-GS各维度上人数分布

对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情绪耗竭维度方面有101人达到了中度水平以上,占总人数的54.01%;在去个性化维度方面有54人达到了中度水平以上,占总人数的28.88%;在成就感方面,有156人达到了中度程度以上水平,占总人数的83.42%。

2.3不同性别中学教师在MBI-GS各维度上得分比较

对不同性别中学教师在MBI-GS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女性更显著的低于男性(P

2.4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中学教师在MBI-GS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

就职称而言,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情感耗竭、去个性化、成就感三个维度上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就学历而言,对不同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大专和中专(或中师)学历的不同对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P>0.05)。就教龄而言,对不同教龄段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教龄的不同对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P>0.05)。

3讨论

从影响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因素的角度出发对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的分析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农村中学教师的情绪耗竭程度比较高,达到中度水平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54.01%;二是农村中学教师的去个性化程度也比较高,达到中度水平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28.8%;三是从农村中学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人数分布情况来看,占总人数54.01%的农村教师情绪耗竭程度在中度以上(101人),28.8%的农村教师去个性化程度达到中度以上(54人),83.42%的教师职业成就感较高(156人);四是从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去个性化维度上来看,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

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接受教育责任的角色因素。在不同的语言化背景与急剧的社会变革的时代条件下,教师和他人一样,会面临不同的价值冲突和角色选择。教师担负着教育的角色责任,角色责任的弥散性和模糊性,是角色扮演者面临教育本体感到冲突和紧张的根源之一;二是教师工作环境因素。如果现实工作环境和理想期待形成落差,就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三是教师个体内化因素。一般来说,太有规律、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容易熄灭个体激情,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导致消极心理发生;四是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压抑、悲观等心理失衡状态;五是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压力较重的会引起负面的生理、情绪反应,还会引起行为的适应不良,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六是个体自我保健意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淡薄是由心理不健康导致生理不健康而英年早逝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在今后的工作及生活中必提示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师个体,采用适当方式向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主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高度重视以上因素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时调整心态,克服由职业倦怠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中学教师研究:农村中学教师基于教学反思的专业发展研究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来看,教师自我的主动更新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农村中学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是关系到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是否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课程价值是否能够实现所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从当前农村中学的现状分析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专业发展被片面理解成学历提升和进修培训,专业化发展存在“功利化、形式化”倾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反思,这是当今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要观点。

一、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反思的引入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体现在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不足的批判性发展上,既有教师教的反思,也有学生学的反思,最终目标是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

2 传统的培训进修方法在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许多方法和渠道:培训进修、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在线学习、观摩教学和专家引领等。分析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其中和专业发展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培训进修方法是传统方法,组织方便。但这种方法正如华东师大顾小清所说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培训的方法被抬高到一个不应有的程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而实际上,许多领域中这种方法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在农村中学,这一种专业发展方法存在较大的困难:

①目前农村中学教学任务重,只能采用短期(比如3-7天)集中培训,但这种培训因时间短对专业发展效果不佳;②大多数农村中学离市区较远,如果进行周末或者寒暑假培训,集中在市区,一则成本较大,二则影响教师休假教师积极性不高;③脱产培训则因农村中学师资普遍比较紧张,学校难于腾出教师脱产参加。

3 教学反思的引入

教学反思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十分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它体现了“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的思路,它可以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能够保持“自我更新”取向。因此立足于“自我更新”的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队伍的稳定具有意义重大。

二、教学反思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广大农村中学,不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专业意识淡薄,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为紧迫,而在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内在素质结构的优化与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教学反思符合“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特征。

2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性知识获得的主渠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

3 教学反思推动教师不断去完善具有个性的教学法体系。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法知识既有外来的理论学习积淀,还来自于自身不断的教学反思。

4 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外部主导式培训向专业自主成长范式转换,基于教学反思的专业发展范式更强调通过有效、适当的教学反思来使教师创造包含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在内的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三、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积极构建反思管理及促进机制,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搭建平台

1 探索教学反思促进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教学反思促进机制,各个农村中学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和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工作方案》,应该努力构建教学反思的研讨、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让教师通过积极的、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还有,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增加教师教学反思效果和水平的考核项目,使得教学反思在学校以制度的形式出现。

2 制定教学反思的评价机制,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督查内容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农村中学在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中没有体现对教学反思的重视,今后应该制定教学反思的评价标准,完善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制度,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评价。

3 通过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科学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一门科学,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是目前农村中学教师急需提高的素质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学必须高度重视,把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作为今后培训、进修的重点,并以校本培训为主,而不要集中在市区培训,贴近教师实际需要,切忌走过场。

4 营造浓厚的反思氛围和习惯

浓厚的反思氛围和习惯能在教师工作、学习中显示巨大的渗透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适当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给予教师反思的时间和平台,教学反思的形式按反思参与人数分为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方式,其基本方法则包括反思日记、案例研究、课堂观察、课后小结和反思论文等。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学校教研的重点,浓厚反思氛围,激发反思热情。通过各种措施来促进良好反思氛围在农村中学的形成。

四、结束语

在农村中学,不仅教师个人要高度重视教学反思,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也应该高度重视反思管理并形成机制。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提高教师科学反思的能力,充分调动教师反思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