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教育实用13篇

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篇1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文中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2007年,笔者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对近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结果为“两多三少”: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几乎100%的学生认为在高等师范学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但能够识简谱的学生仅占2.6%,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造成音乐艺术教育现状的原因

1.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中,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庸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厚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冲击着学校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部分人审美素质低下、美丑不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在学校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的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河南省而言,只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阶段开设“音乐”课,自此到大学前的五年中,音乐教育中断。学生难以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更何况还有不少学生未能升入高等院校。另外,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不少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使音乐教育有名无实。一些开设音乐课的学校也因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对教育质量关注较少。学生进入高校后,又主要接受专业教育、技术教育,音乐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安排专门师资、课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的学校不多,学生的音乐素质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3.在家庭教育方面,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逼”孩子学习艺术,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导致孩子心灵留下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将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视为“不务正业”,这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音乐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音乐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古代《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人尚知音乐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

(二)音乐艺术教育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将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为按照教育规律,以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并不断进行革新的教育,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加强音乐教育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等师范院校更应加强音乐教育,因为它们主要负责中小学的师资培养。而中小学需要的不仅是在某一学科和领域里杰出的专门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毕业生更能适应中小学的现实需求。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音乐艺术教育。

(三)音乐艺术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陶冶结合起来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假”“恶”“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把青少年一代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任务。

三、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深化教育改革

要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就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及配套的规章制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艺术教育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之中,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法制化、规范化。

2.改革音乐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在评价上,将学生合格率与学校升学率分开,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以及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针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之中。

3.转变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方式。要改变中小学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如在校内外定期举行演唱比赛、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等。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以组织和参与社会、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为主,并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使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得以提高,部分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创作、欣赏、指挥等某一方面达到专业或准专业水平。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还要将音乐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奠基工程。

(二)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1.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是师资力量不足,音乐教师队伍合格率低,且流失现象严重。要解决该问题,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高、中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结构,加大音乐教育的比重,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小学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在岗音乐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学历、学位水平,从而提升音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利用利益机制和政策导向,使现有音乐师资力量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稳定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岗位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平等对待。

2.改进音乐艺术教育教材。如中小学音乐教材除继续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要适度增加作品欣赏、键盘练习以及单旋律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音乐教材、教法的研究,加大教学实验的力度,推广应用科研新成果,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唤起更多人关心音乐艺术教育。

1.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文化艺术产品生产部门和单位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对社会负责、对青少年负责的态度,生产和输送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尤其要创作和推出大量适合青少年及人民大众演唱的歌曲,让积极向上的歌曲充满校园、充满社会。

2.引入高雅的音乐艺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经常组织、邀请文艺团体与音乐工作者深入学校,为学生表演优秀的作品或开设各类艺术讲座,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和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共同维护良好的文化环境。教育、文化、宣传出版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面向青少年的各类影视节目和文化出版物的管理,严禁那些污染人们心灵的“精神垃圾”流向学校和社会。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各类犯罪,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几年来,笔者所在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一是成立了美育教研室,开设了“音乐基本理论”“视唱”“发声训练”“歌曲创作”“经典作品欣赏”“舞蹈”和“美术”等公共艺术课。二是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周”活动,动员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为广大学生创造了展示音乐艺术素养和才能的机会。三是组建了大学生业余艺术团,定期在校园内开展演出活动,积极参加河南省高校组织的文艺会演及各种社会文艺活动。通过以上途径,使得大学生整体的音乐艺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不少学生走出校园后,来信叙说大学时期的音乐教育对他们工作实践的重要作用。笔者相信,只要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和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只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英)阿伦·瑞德莱.音乐哲学[M].王德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音乐艺术教育篇2

(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社团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音乐艺术素养,更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和社团活动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未来进入社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有帮助。

(三)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校的音乐艺术课程能引导学生感知艺术和生活,锻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好的能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创造力。

(四)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的音乐艺术课程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就业的途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要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突出同样可以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同时,高校学生具有音乐艺术方面的特长也更容易使他们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他们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积累的唯分数论和过分注重文化课的弊端使得音乐艺术沦为了通过艺术加分上名校的工具。在对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调查中,100%的高校学生肯定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但仅有10%的学生喜爱音乐,而对音乐专业知识了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学校和社会对于音乐艺术价值的漠视,以及社会观念对于音乐艺术的轻视给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除少数音乐艺术的专业学校外,其余非艺术类院校对于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无论是音乐艺术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投入都严重不足。各大非艺术专业高校音乐艺术设备陈旧,音乐艺术教师数量和素质都严重不足。学校对音乐艺术的考核和培训力度远不及其他专业教师,从而导致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质量普遍偏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由于对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不重视,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音乐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十分有限,从而造成了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时的困难。教师要在极其有限的课时内讲完学校规定的课程,这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对课程进行适当删减,以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由于普遍缺乏音乐艺术基础知识,在理解教师所讲授的课程时难度便相应加大。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对于音乐艺术知识一知半解。

三、提升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投入力度

要提高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于音乐艺术的重视程度,同时各大高校应加大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教学设施和教师素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加大对音乐艺术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该扩大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在高校音乐艺术教师考核方面要严格把关,确保教师素质。

(二)合理设置高校音乐艺术课程

在高校音乐艺术课程设置方面除需要给予音乐艺术课程足够的课时外还应对音乐艺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原有的音乐艺术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等因素教师只能选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而普遍缺乏音乐艺术基础知识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而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时注意深入浅出,以确保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音乐艺术教育篇3

(二)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一方面,音乐公共艺术只是被学校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来进行开展,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学校对于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设施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只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从书本上了解这些音乐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我国的中职生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都更加注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音乐艺术教学,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也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培育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在中职生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音乐公共艺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管理,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音乐艺术学习条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结合音乐公共艺术与中职学生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中职生音乐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实行网络式的管理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学习进行管理,同时,在运用网络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组织,在组织中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安排日常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同时在各个年级分配好工作任务,定期举办相关演出和培训。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中职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

针对音乐公共艺术来讲,其内容相当丰富,在中职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建立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音乐公共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在中职生课堂中发挥作用。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种类,每一种类的教学都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生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多多开通音乐学习和赏析项目,例如,吉他学习和通俗歌曲学习等;其次,增加校园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组织文艺节目,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表演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最后,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音乐公共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

音乐艺术教育篇4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特征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教育特征,通过对一些优秀的音乐家以及他们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音乐的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

2.发散学生的艺术思维

一般人的左脑是掌控人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而音乐艺术的特有功效可以开发人的右脑思维,促进人左右脑的平衡发展。而在右脑不断开发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发散自身的艺术思维,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3.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繁重的文化知识学习中,如果能够悦耳的音乐来舒缓心绪,会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在强烈的音乐艺术的冲击下,学生们可以将那些不顺心的生活情感经历转化为一种舒适的审美体验,从而感到身心愉悦,解除疲劳。

二、提高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它的功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呢?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必须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有足够的认识,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人才?而又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对于音乐艺术教学来说,高职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学思想,重视艺术的教育,把音乐课程纳入到教学的具体体系中。

2.创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要把音乐艺术教育落到实处,还要看教室的具体教学过程,所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很必要的。只有老师们不断转变教学思想,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开展音乐艺术课程,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开展音乐艺术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些基础的音乐教学设备设施,比如钢琴、多媒体、音响、排练室等等。只有完备的教学设施,才能营造出一种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把音乐的独特媒体渲染出来,起到熏陶的作用,为艺术修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场所。

音乐艺术教育篇5

二、非艺术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途径

1、根据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合理制定教育目标。学校应遵循全面教育的思想,合理制定教育目标,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美育教育。只有明确了教育对象,才能在充分、客观论证的基础上,找到非艺术院校音乐教育的侧重点,从而达到所期盼的教学深度和效果。

音乐艺术教育篇6

作为电影艺术中声音中重要构成元素之一的电影音乐,随着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在音响与画面的有机结合中给人形成一个立体的视听感受。电影在视听艺术里是一个比较老的艺术形式,在电视,网络出现之前,它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体,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受教育和娱乐的通俗艺术。电影音乐受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其作用日趋突显,人们用视觉感受电影的同时,也身临其境的欣赏到有动人的音乐。特别是现代电影宽视野、数字化、立体声、高保真技术的应用,其独特的效果是电视、网络等同类媒体所不能比的。当我们在观看《刘三姐》、《阿诗玛》、《洪湖赤卫队》等歌剧片,以及各种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片时,人们在不断变换的画面中,更深刻透彻理解、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内心情感与人生哲理,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更易于产生美感。因为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不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也不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审美能力,塑造良好的道德观和世界观的综合素质,其中心任务是审美教育,由于电影音乐在表现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因而它是高师音乐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一、电影音乐高度概括影片思想内容,深化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者莱辛认为“剧院应当成为道德世界的学校”,说明剧场艺术的德育功能之强大,而且,电影作为一个社会先进文化载体,代表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电影音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电影《生活的颤音》这部音乐抒情片,把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作为影片音乐主题贯穿全剧,使音乐起了灵魂的作用,这里音乐成为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感情的重要手段,寄托了人民对的哀思。不同时期的电影音乐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早期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中,曾激励无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奔向抗日救国第一线,随后的几十年,它一直伴着祖国的发展强盛,人民的生活富裕,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还有《毕业歌》,(影片《桃李劫》主题歌),歌剧《洪湖赤卫队》,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电影音乐,凝聚了各历史时期的英雄群像,是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史的缩影,观众在影剧院里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斗争历史,它以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的革命历史歌曲作为各场音乐的基本主题,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光辉历程,这些不同时期的电影音乐曾激励无数大学生投入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二、高师电影音乐审美教育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有积极意义

电影的发展也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的进步,同时电影的发展更需要一批有文化。有艺术审美能力的接纳对象,那么,电影音乐也需要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在高等教育日趋发达的今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将是电影音乐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许多影片音乐的素材取自于民族民间音乐,象电影《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源于广西壮族民歌、云南大理撒尼族民歌、天山南北的新疆民歌,这些电影音乐都具有很强的地方民族音乐特色。作为“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他们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因而应该担负起我国电影音乐审美教育的重担,进而推动我国电影艺术的向前发展,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特性及表现形式上具有高度的号召性、启迪性、哲理性,它的表现形式适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电影音乐在电影这个综合艺术载体的支持下,在流动中的视觉与听觉进程中传达感情思想,在电影院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剧场音效更易于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具有内心的震撼性,智慧的启迪性,人生的哲理性。它的号召性给予大学生生活情操的升华。影片《桃李劫》主题歌《毕业歌》在“九一八”后,号召一代热血青年走上爱国救亡道路,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它的启迪性,哲理性让受教育者勤思善辨。一曲《诚实的眼睛》电影《苦恼人的笑》插曲启发观众发自内心对人性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深刻思索,更赋予大学生们对人生世界观的思考空间。

四、电影音乐图文并茂,具象性强,包含强烈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容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音乐艺术教育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64-02

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仅受到大众的欢迎,也成为近年来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的新载体。校园音乐剧在表现元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综合特色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形式和载体,认识、分析和阐述音乐剧历史和高校校园音乐剧的特点、校园音乐剧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高校校园音乐剧开展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这些方面进行粗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音乐剧的历史和我国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发展情况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的一种戏剧表演。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流行。

我国有关音乐剧的历史不长,国内最早完整引进国外音乐剧并由国内文艺团体上演,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牵头,中央歌剧院与美国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合作排演的《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这是两出盛行于40年代、50年代美国的音乐剧代表剧目。随着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国内的发展,国内音乐剧创作、演出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2003年8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剧班的《想变成人的猫》在日本演出,这一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普遍好评。随着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校园音乐剧也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开始出现。2006年元旦,中国第一部完全由大学生创作、导演、表演的校园原创音乐剧《花开的声音》在清华大学正式宣布启动并获得成功。而之后由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师陈海音、李芸和音乐制作系学生赵玖月、王鸿义、韩丹丹、孙闯担任主创的校园题材原创音乐剧《为了明天》也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青钢大厅落下帷幕。此后国内其他高校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校园音乐剧。至此,校园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教育实践形式正逐步地走进高校,为高校艺术教育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实践形式。

二、校园音乐剧的特点

音乐剧以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重艺术享受一次性地得到满足的魅力受到各阶层的欢迎,其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的灵活统一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和现代音乐教育以一种层面交错交织融合的新型教育形态构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欧美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剧教学理论系统已相当完善,音乐剧在校园中已经比较普及并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校园音乐剧文化,其校园音乐剧课程已经超越“以戏剧为目的”的纯粹艺术欣赏或艺术表演,它更多和更重要地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手段,根据“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原理,通过以音乐为主的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个人生活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经验的统整,促进学生心理、生理、智能、审美的全面健全和发展。这就更加突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音乐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和整合,即:“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基于多学科的音乐教育”(Discipline在这里称做Multi-Discipline即“多学科”更为妥当)。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师范专业更多地是注重于单学科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对于综合性的艺术学习一直较为薄弱,虽然多年来不断地就此进行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音乐剧作为音乐教育的实践载体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音乐剧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限制,普通高校的非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通常多以音乐欣赏、音乐讲座以及合唱团、乐团排练演出形式进行,这不仅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形式和方法上不够,而且对于目前高校中相当部分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的音乐表现实践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同时,较为单纯的以合唱或校园歌唱比赛来实现高校学生对音乐学习和音乐素质的提高,其在实践形式上显得单调和单薄,在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上也显得不够。因此,高校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需要更为综合和更为丰富的音乐学习形式、艺术表现形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校园音乐剧这一新型艺术形式为此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平台。

首先,校园音乐剧是以音乐为主线,结合音响、歌唱、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多种形式,通过聆听、感受、想象、创造、交流、排练和表演等,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实现音乐审美,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理念。同时,以校园音乐剧为载体的艺术活动形式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从自己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参与音乐活动,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在综合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展示和发展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使参与兴趣得到持续发展。在校园音乐剧的共同合作、交流、排练和表演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聆听、感受、想象、创造,培养了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加强了对艺术活动的参与意识、表现意识、群体意识以及探索精神,提高了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了音乐表现能力。

其次,校园音乐剧的多元化特点对培养学生艺术通感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独特价值。校园音乐剧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作为艺术实践载体,校园音乐剧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能促进音乐教学与多学科融合,实现美育素质提升;有助于增强高校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开创高校非音乐教育的实践渠道;促进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向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的转变,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向艺术学科和多学科的融合与沟通转变。

最后,音乐剧因自身多元化(语言、表演、音乐、舞蹈),不受单一模式束缚的艺术特性与现代音乐教育中强调的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艺术性、丰富性和充实性相吻合而成为理想的音乐教学载体。尤其是与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理念极为相符,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有好的教学理念但缺乏理想的教学载体而无法实现的普遍难题。同时,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素质,其中艺术素养佼佼者不乏其人,他们无论是作为参与者或是观众都是校园音乐剧开展的良好基础,而校园音乐剧在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学习和实践平台的同时也会使高校艺术氛围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具体开展和发展前景

音乐剧在我国历史不长,校园音乐剧在我国各高校出现更是近十年的事,而从各校的音乐剧排演的效果看来,校园音乐剧在大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由于校园音乐剧是个新生事物,其经验和资料都不足,因此,在认识到校园音乐剧在音乐教育上的独特价值后,我们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从剧本创作和排练演出两方面逐步发展和普及校园音乐剧这一理想的音乐艺术形式。

(一)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是校园音乐剧的基础。首先,音乐剧的剧本包括文字剧本、音乐、舞台表演三个部分,除表现的内容在空间和时间上要高度集中、人物要简单、主线要明确等一般戏剧要求外,音乐剧的创作强调的是音乐和语言的完美结合以及丰富的舞台表演。而诗意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所谓诗意的语言,是指其台词要既生活化又高度凝练。所谓优美的音乐则是大众喜闻乐见,简单上口、民族化、生活化的音乐。音乐和语言应高度契合,丰富的舞台表演则要求剧本蕴藏着充分的故事、人物、情节、冲突、表演元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好的音乐剧剧本。

其次,校园音乐剧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以校园生活为主。高校校园音乐剧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应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校园的折射,将人生、道德、品格、理想等矛盾在高校校园生活的有限空间和时间里集中和尖锐突出,通过校园的现实生活以小见大,以轻松见深刻,敏锐及时、真实地反映高校校园生活以及现代大学生在现代生活影响下于思想、生活的变化过程,贴近生活,将现实生活凝缩在音乐、舞蹈、语言交织的新型表演形式中。

最后,校园音乐剧本的语言和音乐要富有现代特色和校园的特色,要忠实于高校校园生活。校园音乐剧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以学生及学习生活为主,因此,语言的表现应该充满浓郁的校园气息,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作为学生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同时,要求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求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音乐则应轻松、通俗,学生熟悉为主,一般的音乐剧的音乐编写甚至可以以填词的方式进行,其效果也许会更好。

(二)排练演出

音乐剧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高度综合的艺术特色使得音乐剧在综合性艺术教育实践中独具一格。高校校园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以学校剧团为主。

首先,高校校园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以学校剧团为主,以学生为主、业余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校园音乐剧的开展从组建剧团、选择剧目到排练演出应该在计划和步骤的保障下进行,在广泛选拔人员的基础上,在音乐、表演及多种艺术科目专业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能力来安排角色,进行剧目的排练和演出。

其次,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音乐剧的表演和欣赏。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里大多数的学生都热爱音乐、舞蹈、话剧,其中更有许多学生具有相当高的音乐、舞蹈、创作、表演、美术等构成音乐剧基本元素的艺术能力。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出一个好的艺术氛围,这些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剧的创作表演中来,使音乐剧走进校园并最终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良好载体,让高校音乐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最后,把校园音乐剧纳入高校音乐教学或美育教学体系中,使校园音乐剧不仅是一项经常性、群众性的活动而且成为一门艺术课程。可设立专门的教学和辅导机制,在“认识社会、表现自我、锻炼能力、自娱自乐”的宗旨下有计划地逐步形成系统的校园音乐艺术教育新内容体系,走出只是配合学校工作或社会运动的狭窄理念观点,让校园音乐剧的音乐美育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总之,校园音乐剧涵盖了音乐教育新载体、艺术实践新形式、新渠道等方面,以极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综合特点与自主性、业余性和非功利性的存在方式成为高校校园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校园音乐剧的认识、探索和开展将开创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戏剧艺术,2002(1)

[2]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1998(5)

音乐艺术教育篇8

二、艺术教育哲学与学校音乐教育哲学

艺术教育哲学就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对艺术教育的探究。同样,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方面,特别是从艺术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原理及指导原则的一门新兴学科。音乐教育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观的一门学问,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是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艺术教育哲学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作用

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部颁小学、中学、高中》的三个中小学课程标准将音乐欣赏列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方面构成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16]而这一音乐课教学内容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直到2000年起音乐新课标的研制,才开始有所改变。新的音乐课提出了它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该种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未来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17]

关于传统音乐的教学方式问题,以下两点尤应重视:其一,要改变观念,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并恢复运用于传统音乐的教学之中。其二,扩展视野,实施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校教育,通常以校内课堂教学为其主要形式。[18]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借鉴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教学生融入语言,视觉等形式当中。

1.注重在学生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音景,了解并研究学生们所喜欢的音乐,要倾听学生的声音。[19]

音乐艺术教育篇9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最基本的概括。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认识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形式是美的,它有美的音色、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结构;音乐的内容是美的,它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心灵;音乐所创造的意境是美的,巍巍高山,潺潺流水,艳艳山花,飘飘落叶,甜甜笑脸,喳喳山鸟,啾啾鸣蝉……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要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形式,使人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自然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也一定可以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

四、音乐教育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

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已渐渐走向萎靡,而这却又是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劳动,这首先就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之必然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它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

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尤为重要的是,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实现的是人的心灵上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培养的是人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

可见在浸润、滋养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没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与音乐相媲美。

五、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达源于手的发达,俗话说的“心灵手巧”,实际上阐明了手和脑的相互关系,心灵(大脑思维发达)必然促进手巧,反过来手巧必然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的教育过程,这突出表现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如钢琴、电子琴一类的键盘乐器的学习,其技巧性主要表现在手指的灵活性、准确性、敏感性、平衡性、分寸感等的严格训练上,随着乐器学习的程度的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灵敏性也不断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会不断提高。人的创造力的心理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同样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的结果,而前者更重要一些。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的加工对象,一般不是现成的东西,它需要通过大脑中的想象使其具体化,这种想象便是形象思维。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创作者在理性(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较多地运用感性(形象)思维进行的“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演奏、演唱)被称为“二度创作”,表演者是在音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把原作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结果。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在音乐的作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艺术画面,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

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人的体质。经常练习唱歌如同是在做口腔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也能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学习各种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锻炼人的感觉能力。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的发展。音乐与体操、舞蹈、武术、太极等运动项目配合,可以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达到健与美的结合。

音乐是一种精神体操,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助于人们精神和身体放松,消除人的精神和身体的疲劳,起到一种精神欢娱的作用,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

音乐艺术教育篇10

一.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提增,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混入高等音乐专业队伍,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给音乐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以往的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上要求较高,而一些学生在专业上花的时间较多、下的功夫较深,专业好的学生往往文化课成绩较差些,考虑到这一点,国家教委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目的是能让专业水平较高的考生有机会进入艺术类高校。如今,高师音乐专业也同其它艺术类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艺术类的分数线下降就意味着艺术类学生文化水平低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师音乐院校成为“低分考生的收容所”,一些文化成绩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轻而易举地考上高师音乐院校。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悟性往往都比较差,很难完成学业。

二.师资的缺乏、教师压力过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时代要求高师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和教学水平,还要有较深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一些高校先后进行体制改革,对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考核,音乐教师也不列外,高师音乐教师(特别是技能专业教师)不同于其它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除了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知识性部分以外,还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是靠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专业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因此,高师音乐教师在此情况下出现一系列问题:1.由于扩大教育规模,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一些水平较差的新手加入到高师音乐教师队伍中来,于是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2.一部分教师由于课时量大大增加,忙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长此以往,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行为严重缺乏,出现音乐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匮乏的滞后现象。而科研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3.另一部分教师为了保证搞科研、写论文的时间,在教学上马马虎虎,应付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把精力放在看书、写论文上,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科研和论文即使出来了,也像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教学实际越来越远。

三.教学设施和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与设备,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些院校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已有了极大的改善。由于扩大了招生,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从八十年代开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的调整,现代化教学的需要,高师音乐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正在具体实施中,还未见成效。主要目的是研究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这给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许多中小学教师呼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要倾听来自中小学的声音。事实上,这两种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纵上情况在一些高师音乐院校普遍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人文教育,特别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文教育,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师资人才。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艺术类文化科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应

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后者对一个人

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音乐专业考生中历届生的比例逐渐减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考生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这给提高文化科分数线,提高生源质量提供了可能。

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二.加快多媒体远程教育的步伐,扩大继续教育。

加大教学投资,实行多媒体远程教育,即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

1.远程教育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能从紧张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教学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成人继续教育,为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进一步的培训。多媒体远程教育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机会,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成人继续教育主要为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成年人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继续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水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能够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也达到了扩大教学的目的。

3.扩大了教学,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益,学校就有能力进一步地增加教学投资,增添教学设施和设备,保证教学用房、教学用琴和其他一些乐器、多媒体设备等,以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4.远程教育能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增大教学信息量,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范围广,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教学基础,再进行一些教学范围内的改革。如:(1)在教学中进行“双向选择”;“公开授课”形式和“讲座”形式等,把一系列竞争机制引入高师音乐教学中,使教师间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把中小学音乐教学新的课程标准作为高师音乐教学中学习的内容,采取一些教育实习以外的“实习课”,让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探讨音乐教学法。使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相信不久的将来高师音乐教育能真正起到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确实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音乐艺术教育篇11

A问卷对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2%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有趣、实用”,89%学生会因为“喜欢教师的教学”来选择课程。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三种倾向:“希望得到好成绩(87%)、学习让我感到快乐(85%)、希望理解教学内容(83%)”,显示出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多来源于“内因”。与之相比,仅有少数学生受外界的动机刺激而更多参与学习,如“在课程的资金投入很多(35%)”和“希望学习表现超过其他同学(43%)”。学生选择音乐课程的原因更多与个体兴趣相关(“有利于个性培养与丰富”83%);其次为知识获得(“课程内容总体感兴趣”、“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都为76%)。同时,35%学生表示:会因“不喜欢该课程及学习内容”而选择不愿参与课程。因此,兴趣动机是影响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决定性内因,而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课程参与持续性的重要因素。B问卷旨在获取学生对系列讲座课程的态度反馈。从课程内容看59%学生表示“能理解讲座内容、61%学生表示在自愿条件下愿意全程听完讲座。大多数学生在讲座之后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做出正面评价“讲述内容的要点始终清晰(76%)、能感到不同内容间的关联(78%)、内容与标题、主旨一致(83%)、讲座方式与内容的结合恰当(81%)”。从教学组织方式来看,对于音乐传承人走进课堂的教学模式,83%的学生认为“讲解、演示很有意义”。同时,76%的学生表示:“讲座内容促使我进一步思考”。63%的同学表达了“我有兴趣再次参加同类型讲座或课程”的愿望。可见,学生对音乐“非遗”的课程内容抱有很高的关注度及期望值,有组织、有计划地课程实施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就音乐欣赏习惯而言,86%的学生表示“我每天都会听音乐”,音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对音乐欣赏渠道存在较大差异,与42%学生选择“我曾自费购票观看音乐会、演唱会”相比,83%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把音乐存在手机、电脑上”。但喜爱音乐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听音乐最主要的原因是“会调节心情”(79%)。即使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非艺术专业学生,仍有65%的学生选择“我在学校选修过音乐类课程”,上述关于“欣赏习惯”的调查数据明显表现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谈及音乐爱好,学生听说过的音乐风格类型占前三位的是“轻音乐(82%)、摇滚(78%)、古典(74%)”。显而易见最喜欢的音乐类型也是轻音乐占56%,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排在古典(33%)、摇滚乐(27%)之后列居第四。学生对于“没怎么听过也不愿意去尝试的音乐”表现较集中,42%的学生选择宗教音乐、37%的学生选择戏曲。可见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加之学校对本土音乐文化渗透不足,学生对此类音乐的认同受到挑战。问卷结果显示:“非遗”音乐授课的形式是否生动,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学有所获,这些都决定了课程的价值。用学生期待且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将成为吸引他们对“非遗”音乐文化感兴趣的理由。因此探究“非遗”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完善“非遗”音乐内容在高校公共艺术课堂的展开方式,是本研究的基点。

三、研究发现

(一)以师生对话为平台展开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不应仅限于对学生进行简单音乐知识理论或技能的“培训”,更不应被视作专业课堂之余的“放松场所”。而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丰富文化体验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将讲授的过程看作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进行深入探讨交流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尤其对于音乐学习者,他们不是简单的存储知识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音乐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在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对话中获取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此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评价能力。例如:在周至殿镇八卦锣鼓的讲座中,由周至的鼓乐引申至中国鼓的文化功能,将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文化现象,作为传递“鼓励”、“激励”的精神力量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在讲座中引入对音乐价值及音乐本质的讨论,分析音乐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风土民情、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都密不可分,从而产生多样的音乐风格,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偏好。由此阐述,音乐不仅唤起人们情感共鸣,产生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通过对此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能主动通过已知的材料探求未知领域的音乐,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去审视不同类型的音乐[10]。

(二)以音乐体验为中心围绕教学

音乐需要通过自身体验而获得感悟,纯粹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本次系列讲座课的调查结果也说明:参与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课程产生更多积极的认同。“非遗”音乐的传承多为即兴的口传心授。以往的教学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而忽略“即兴演奏是一种音乐进行思维的基本方式”。然而若将课堂进行单纯依照书面记谱衡量,以西方音乐为唯一参照物,这将与地方性音乐“传承”的方式是不相符的,公共艺术课堂应该包容“不同的声音”、分享“不同的观点”,以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厚畛子山歌的传承人吴松军先生,在讲座中演唱二十多首不同内容、风格的山歌,形象地将厚畛子山歌南北荟萃的特点呈现给学生。这样近距离的“听”山歌,“学”山歌,使学生还能接触到音乐本体之外的其他东西,提高了参与度。高陵洞箫的传承人胡永汉先生现场展示了高陵洞箫极具特色的“双音代唱”、“喉音”的吹奏技巧,这样的技艺如果作为音乐概念仅依靠文字去解释,学生将无法体会洞箫音乐丰富的表现力。结合讲座之后调查问卷反映的结果:83%的学生认为艺术家的讲解演示十分有必要。因此,创造真实的学习场景,学生将容易获得与音乐相关的若干亲身体验。当然,鉴于“技能的掌握并不能代表知识传授的方法与技巧”,且传承人由于尚不了解高校教学的具体情境,很难设计完整的教学内容,本讲座课并未将传承人置于课程的完全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则可以利用自身的语言及教学经验引导课程的发展方向,弥补以往过度依靠教师自己进行演唱、演奏“原汁原味”的地方音乐而造成的低效率教学。课程的设计应涉及理论、欣赏、技巧,且改变“单一性”,强调“差异性”,形成注重以“体验与参与”为基点的公共艺术课程观念。

(三)音乐与人文融合升华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求个别学生掌握演唱或演奏的技能,而是要让更多学生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非遗”音乐的传承不应局限于“教”与“学”,“欣赏”也是一种传承方式,若没有观众,“非遗”自然会渐渐消失,因此它们的价值是对等的。“非遗”音乐的显著特点表现在它的地域性,它是深受当地文化影响并存在于文化中的一种现象。因此,“欣赏”还应包括占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文化理解”。如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蓝田水会音乐,它反映着蓝田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具有特殊的功能、意义、价值。只有对其文化的深入理解,才能感受到音乐最真实的面貌,音乐才有被理解的可能。

(四)音乐与多媒体科技结合拓展教学

采取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实施直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及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均属于百人综合节目。其中的大型乐器是无法在课堂进行演示的,就可以用播放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同时播放视频也成为课堂中无法还原真实演出场景最好的替代方式。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加直接生动地学习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可以播放蓝田水会音乐坐乐、行乐的视频资料,来体会音乐的不同功能,以及不同主奏乐器带来的音乐风格的变化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形成,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若能结合教学方法并考虑学习者的因素,将对引导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注意起到重要作用。在多媒体的内容选择上教师还应去探求视觉文化给学生所传达的艺术与文化价值观,将课程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方向扩展。例如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击缶而歌》,作为周至殿镇八卦锣鼓讲授的一部分。既介绍与鼓同源的“缶”,又再次强调“缶”与“鼓”“激励”、“鼓舞”的相同文化功能。震撼的画面、强烈的视觉刺激能加强学生对鼓乐内涵及外延的深刻理解。多媒体技术也成为课后拓展的有效途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目前欣赏音乐渠道多是从网络获得,因此若能借助网络平台,利用课后的资源,将其成为课堂活动的必要部分,是符合学生音乐参与习惯的更好方式。

音乐艺术教育篇12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作为手段,对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儿童共产主义的品德、情操和意志。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听觉和发声器官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使儿童的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都有所发展。所以音乐教育既能陶治性情,丰富感情,发展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儿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帮助儿童茁壮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培养跨世纪开拓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创造教学环境,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具体形象、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很敏感,容易引起注意。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别于其他教室的音乐教学环境。如,墙上不定期更换各种有关音乐的图画,多用幻灯片,收录机、乐器的摆设要有艺术性等,使孩子跨进音乐教室就会感到进人了音乐的世界。 二、丰富歌词形式,增强学习兴趣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容易转移,再加上他们识字少,机械性的强记忆易产生精神上的疲劳。我在教学中便先将歌词改成口语对白,再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一些舞蹈动作。如在《学做》的歌词教学中,加上正步、瞄准、行军礼等动作,以舞带词,让学生边读边表演,有时学生忘记了歌词,但表演动作的连贯性会帮学生想起来,不仅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呜,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模仿角色表演.提高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好动,尤其喜欢合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节拍动。 教师要把握时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组织他们即兴而动。如学了《保护小羊》,老师带领他们模仿小羊、大象、狗熊、狼等动物,而后转入身临其境的表演,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化的表演、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相互竞赛评比,发展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根据这一特点采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刺激”学生。通过竞赛,使单纯的练习变得活泼;赛后讲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评,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出优点和不足。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音乐艺术教育篇13

一、素质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二)音乐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是指通过音乐艺术对人们的听觉感官进行熏陶,对人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作用的教育活动。音乐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优美的旋律、内容和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听赏者的艺术细胞和愉悦身心。同时,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1]长期的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丰富个人情感。

(三)二者的关系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教育途径之一。因此,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其依靠独特的音乐艺术、教育特点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素质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学及高校教育中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教育的功用性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德育占主导地位,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学校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古代,许多古人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意义,很多古籍记载了音乐对于人们身心发展的培育作用。关于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释放压力,培养健康心性。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亲切感,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听赏者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当学生面临学习的压力时,适当听一些音乐、学习一些音乐艺术知识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优美动听的音符可以感化学生,使学生的心里得到自由的释放,缓解压力,[2]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第二,培养集体意识。音乐艺术作为个人活动,可以陶冶身心,缓解压力;同时,其作为集体活动,像游戏一样,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当中。音乐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在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以集体利益为先,为集体考虑,顾全大局,控制自己的活动。因此,有效的音乐艺术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第三,增强学生自信心。许多学生受学习压力的影响,自尊心受损,逐渐变得不自信。但是,音乐给人一种亲切感,可以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解身心压力,帮助学生释放天性。除此之外,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学生通过音乐节目的展示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在和谐氛围的影响下,从而促进学生信心和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智育功能总的来说,音乐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智育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智育的发展又可以促进音乐艺术的学习,随着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学习知识的丰富,对于音乐艺术的学习也会越来越轻松、高效,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艺术素养。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在智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功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听觉和记忆力。苏联音乐教育家格罗津斯卡娅曾经说过:“……对儿童来说,就像对成年人来说,生活在音乐环境里能大大丰富生活,丰富感性生活和精神生活,因为音乐是人类的智力和思想的表现。”其中就大大肯定了音乐对于人类的重要影响。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其可以刺激大脑细胞,有助于人脑机体的发育,长期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第二,激发想象力,拓展思维。音乐是一种极其丰富的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人们的呼吸声、学生的朗读声、下雨声等等,这些音乐都在丰富和拓展着人们的思维。在音乐的影响下,其和谐的旋律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影响学生情绪的变化、思维的变化,使学生联想到任何人物和事件,拓展学生的思维,[3]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第三,获得音乐技能,提高文化素质。在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许多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认识音符、认识节拍等。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演唱技巧,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升音乐技能。除此之外,音乐中包含很多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宽知识面,音乐中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其他民族文化。因此,长期的音乐艺术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学到音乐方面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学到其他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第四,促进智力开发。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这句话说明了音乐对于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性。相关医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创造主要通过右脑来完成,而音乐刺激恰好可以帮助右脑的发育。音乐艺术教育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进而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形象,影响学生的直观性思维的发展。除此之外,音乐艺术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从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娱乐功能音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娱乐功能,这一功能无论对儿童、青年,还是老人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儿童可以通过音乐进行游戏、学习,青年利用音乐活动进行消遣,老年人通过音乐进行保健运动等等,这些都是音乐的娱乐功能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音乐可以使其获得短暂的放松和舒缓,可以帮助学生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中获得放松,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四)音乐艺术教育的体育功能台湾学者陈惠龄认为,借助乐器的敲击及肢体运动,可以增进大、小肌肉的发展,可以协调运动神经;同时,音乐的节奏可以训练增进动作的控制力,律动感和节奏感会增强。通过上述活动,最终可以增强人们基本的运动技能。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体育锻炼的作用,[4]恰当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肌肉运动和发展,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促进身体发育。

(五)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其美育功能是极为突出的。学校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利用音乐旋律和优美的歌词可以激发学生审美细胞的发展,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的儿歌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合适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汲取音乐知识,并探索和领悟音乐中的奥妙,从而达到自身的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三、加强音乐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充分利用音乐艺术教育,丰富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一)坚持全面性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面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学生的全面性。音乐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提高整体学生的素质水平。[5]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全面性,音乐艺术教育内容可以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等等,通过不同音乐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旋律的美感,受到不同音乐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注重整体性音乐艺术教育的整体性是指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教育活动,通过音乐这种特殊手段灌输德、智等方面的教育思想,同时又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总之,将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互相渗透,最终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