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技术论文实用13篇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1

1.2金融风险的种类财政与金融方面的风险被夸大、股票在投资过程中因为本身性质而诞生的风险以及结构上存在漏洞导致各个分散风险集中。

2.金融投资的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探究

2.1VaR方法

ValueatRisk的英文缩写便是VaR,其意思是“在线价值”,是指在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观察金融市场的起伏状况,某一家金融公司借助于金融或者通过组合后的金融所诞生损失的最大值。公式为Prob(P>VaR)=1一a。Prob含义为资产价值带来的损失比可能产生的损失上限中的概率要高;P指的是在既定的有效时间内,某金融方面的资产t中产生的价值损失额度;n指的是在事先预定的置信水平;VaR指的是在确定的置信水平a下的在险价值,即会直接造成损失的上浮。在这个公式中,站在VaR的概念上来进行分析,持有时间以及置信水平中的参数有着非常深远的含义。一般情况下,置信水平与VaR之间的关系为正比例关系,假如执行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时,VaR同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鉴于此,在使用该公式对金融投资风险展开评价时,有必要借助于正确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参数。

2.2口系数衡量法

在对整个风险展开评价时,有必要借助于B系数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所谓D系数指的是借助于简单措施将某个资产的收益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中的关系展开描述,需要通过其反应内容和市场的组合变量的关系变化,从而加大解析的力度。此外,这也是特殊情况下的风险评价方法将该式子进行简化之后,可以得出BI=COV(Ri,RM)/02M=piM(oi/OM),这样的公式,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运用该公式,可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更改。

2.3均值一一方差衡量法

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方法来对风险的大小以及有关因素在具体数据上进行获取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方式来从损失的有关偏差中,也就是风险的度数中,对风险的大致情况有个整体上的了解与掌握,对风险进行测量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变异系数或者标准方差等有关数学公式来展开计算。x属于一个随机变量,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种金融工具对所投资过程中实际获取到的效益E(x)对变量所带来的期望值进行分析,换一句话说,可以将其数据看做为改组数据中的方差,即:标准差指的是方差中的算术平方根,是对平均数值以及测量数值离散程度在范围和代销方面的反映,假如标准差变大,则各个数据之间原本的关系也会发生较大的离散状况,鉴于此,表示损失的波动幅度状况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损失的总金额以及概率也会上升。假如平均数出现相等的时候,对其它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可以借助标准差以及其它有关数据来展开直接的对比分析,假如两组数据之间有着较大的变异时,则需要我们对离散程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变异系数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展开对比性的操作。标准差与期望值之间的比值便是变异系数,通常情况下,偏差与变异系数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假如变异系数变小,其偏差也会较小,因此,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是不会有较大的风险存在。反过来,假如变异系数变大,则偏差也会较大,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便可能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3金融投资的风险评估技术中的普遍问题

(1)在一系列指标中没有一致性,并且各个没有一定的可比性凭借高低顺序法,就能实现多种投资金融案例的比较,从而分析出对应的风险情况。通过利用方差衡量法与B系数方法,就能发现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结构,而且这种结果经过了多个角度的分析。(2)对风险进行分析时,不能够对风险的精确度进行评述借助于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方式,对金融风险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评估的时候,还不能够对其风险的具体情况展开描述因为结论与实际存在的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与风险相关的其它因素也不能在结果中得以反映每一个金融投资成员在获得的风险信息以及其它相关消息时,便会存在差距。目前,所利用的投资风险评估方式还无法为多个侧面投资人员在利益上进行保障。(3)事后的风险不能在预先的事前状况下表述借助于均值——方差衡量法、B系数方法展开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评述时,在具体过程中使用的信息资料均为历史中的信息,所以,所评述的结果,一般是在过去某个阶段中可能存在的一种损失情况。另外,借助于VaR方法战队金融投资风险展开评述的时候,所得出的结论假如应用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中,一般是没有效果的。

4如何解决金融投资的风险评估技术中的问题

4.1使用压力及后验方法对VaR的计算模型进行测试借助于VaR方法对金融投资中的风险因素展开计算与分析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假设性的条件,因此所评价的过程以及结果上便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弊端,但是VaR方法可以对金融风险在事前展开评估与预防,并且在表达方式让也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运用,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能够对风险在计量方面展开科学、可行的的统一。鉴于此,为了能够让VaR方法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时候,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可以借助于压力测试和后验测试的方式来对VaR方法中计算方法在有效性方面展开测试。所谓压力测试,指的是通过有关情景模式的方式来对相关情况展开探讨,其中大多数工作是对各种金融市场中的不利因素展开假设,在此基础上,在资产或者资产组合方面的前提下,对可能诞生的风险因素进行估计与分析。所谓后验测试,指的是借助于正太方式来对VaR中的模型展开检验。当下采用的检验方式一般为峰度、偏度检验以及KolmogorovSmfrnov等。

4.2把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进行结合使用对金融投资风险展开计算与评估鲋时候,j应该借助于多个类型不一的模型针对风险大小以及程度上展卉定最的分析,鉴于此,可以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借助于管理评分法、风险图评价法以及风险度评价法这些科学可行的方法来将通过定性分析出来的风险进行结合。其中,风险图评价法最具有优势,因为它不仅能够对未来的风险因素在严重程度上进行绘制,还能够在可能性上进行绘制。

5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意义与作用

5.1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事实上,金融投资风险评估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金融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属于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评估技术的支持,能够让企业风险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在最近的几年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让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遭遇到不同程度上风险因素的阻滞。所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在风险面前采取有效的措施。

5.2可把之用于对审计监督内容的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完善,金融投资工具的多样性也不断显现出来,面对不同的金融工具,其操作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进一步对风险进行评估的方式和技术也会存在差别。将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到审计监督内容中,即使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假如掌握了正确的浦受庶审计与监督过程下的有关操作均会被有效的完成。其。食可把蠡用于对投资人员的销售额进行评估爵素嘞虢嗨金融毂资者来说,风险都会发挥着一定的震慑作用,鉴于此,为了保证j彗的效益不会遭受损失,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应该借助于一切可行的方式来针对舞瞒投资最的工作展开限制,比如对于极有可能发生的过度投机操作行靳瘴辑资工具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展开有效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2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一群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而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凡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和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目前,美国学术界一般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未来风险投资组织对那些急需权益性资本用来产品开发或发展的高增长、高风险、一般为高科技公司所进行的投资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国内的情况对风险投资进行了不同的定义:(1)风险投资是指面临技术上、市场上高风险,但具有增长潜力的高技术企业的投资;(2)风险投资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使之产业化的投资;(3)凡是以高技术与知识为基础,生产经营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均可视为风险投资。就风险投资的定义来说,它应包括主体、客体、目的三部分。

本文认为,风险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而不论资金的来源、资金分配方式和资金使用如何。狭义的风险投资则指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不确定的高收益,对具有高风险、高增长特征的高科技项目进行的权益性资本投资活动。在该狭义的定义中,风险投资限定了投资对象为高科技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的R&D、商业化、产业化。

(二)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健全的体系来加以保证。在风险投资体系中。大体有以下四种类型的主体参与运行。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也涵盖在这四个主体之中。

1、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是风险投资的客体,没有好的项目或风险企业,风险投资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以万计,但真正能达到国际水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微乎其微。正如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副总裁林栋梁先生在“风险投资与产业投资研讨会”上题为“中国风险投资运作”上所讲的那样,他们不缺资金,而是缺乏好的项目,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投资。

2、初始投资主体。我国风险投资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外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组建风险投资公司。随着我国风险投资的不断发展,外资以及私人资本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外资的引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所需的资金,而且带来了成熟的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外国投资方由于各国投资法律限制或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也不可能大举进入。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的现实问题。

3、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这是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中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部分,作为体系核心的风险投资机构直接承担风险、分享收益。目前大部分由各级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组建的风险投资机构,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未完全以市场体制为基础,没有适宜的金融工具来沟通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很难适应风险投资机制的需要。实践证明,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是低效率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咨询公司、管理公司或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性机构,他们提供关于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咨询、上市包装等金融,以及资信评估和担保服务等。现有的中介机构已具有部分功能(如咨询和包销),但由于其服务对象(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功能的合理发挥需要一套关于风险企业或项目评估的完整的理论支持。

4、各级政府及其(准政府机构)。政府在风险投资机制中的作用除了资金投入之外(政府资金投入是体系启动阶段的重要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扶持、规范和监控风险投资的发展和运行。目前,我国虽然对风险投资明确表示支持,但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明确的发展计划,又缺乏规范的管理方法,甚至有些政策限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例如,现有股市政策、产权交易法规都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顺利撤出。当然,限制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传统人文环境的约束等。因此,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繁荣还需待以时日。

(三)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比较规范,一般包括筹资、投资和撤资三个阶段。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Lerner和Gomper提出了“风险投资循环模型”,这个模型把风险投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大的阶段又分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阶段,筹资阶段。基金筹集是风险投资的起点。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凭借自己的声誉和能力努力争取养老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个人等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并通过与投资者谈判签订合伙条约,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在这里是以风险投资合伙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典型类型来探讨风险投资过程的。签订合伙契约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步骤之一。合伙契约规定所筹集到的资金的投资范围,并保证风险资本家按照投资者的最大利益行事。

第二阶段,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把风险资本投入到一个选定的公司组合中去。该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选定投资对象;第二,规划投资时间,即决定在投资对象业务发展到哪一个时期注入资金;第三,估计股权价格,即对投资对象的每股股权的价格进行评估;第四,选择投资方法,即决定是否需要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第五,达成投资协议,即通过与投资对象谈判,在利润分割、绩效衡量、董事会席位分配等问题上取得一致,然后按协议注入资金;第六,参与风险管理,即风险投资家通过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拥有的席位和投票权,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决策,并提供专家建议。

第三阶段,退出阶段。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售”(IPO)或转让、兼并、清算的方式收回投资。至此,整个风险投资过程结束。风险投资收回投资后又会开始下一个投资过程。风险投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相互影响,共同决定风险投资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

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分类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项目评估是对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成本、效益的评审与估计。这个定义包含了对一切投资包括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包括风险投资、基建投资、企业重组投资)项目评估的一般定义。而风险投资的项目由于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特征,其评估的含义明显不同于一般的项目评估的含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是风险主体对高新技术项目实施可行性、经济性、技术性、不确定性进行全面的考核,以期望在一定风险水平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它是做出风险投资决策的前提和基础,风险投资决策只有建立在科学、务实的评估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分类。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评估类型。不同的评估类型在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重点,甚至评估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1、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评估、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政府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这三类主体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评估重点、评估原则有所不同。企业在风险投资时往往追求的是投资收益或项目对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分析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往往注重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价和战略价值评价;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在对项目评估过程中更注重项目实施的安全性,因此评估的重点在于项目的风险性分析;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做风险投资项目决策时,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政府在对高新技术项目评估时,不仅关心项目的财务收益,更注重项目投资建成后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效果,它追求效益的社会最大化。

2、根据风险投资项目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个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系列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多项目评估、项目组合投资决策。在这三类项目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类单个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评估方法最简单。而第三类则评估方法非常复杂,不但要用一些单个项目评估的方法,还需要使用投资组合等理论方法。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3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EC)应运而生,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高效性、方便性、集成型和可扩展性等特点。但是,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其安全性相对于传统商务方式而言就显得尤为突出,也是商家和用户都十分关注的焦点。

电子商务安全实践的起点是对电子商务的风险评估,当客观存在的潜在威胁攻击系统脆弱点时,就会产生风险,导致系统的破坏和受损。风险评估是解释和分析风险的过程。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电子商务中常见的风险可分为经济风险、管理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和信息风险。

IT技术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分析研究技术风险是保障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CIM模型的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评估方法,对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二、识别风险因素

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是指涉及终端设备及其传输介质的各种风险,分为三类: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网上支付风险,风险辨识图如图1所示。

三、基本概念

1.梯形模糊数

模糊数是实数域上的一种特殊模糊集,是表示模糊信息的有效方法。常用的、特殊形式的模糊数有L-R型模糊数、三角模糊数、梯形模糊数等,由于梯形模糊数的表示方法简单、运算方便,在工程应用中最为常见,在这里我们采用梯形模糊数表示语言变量。

定义1(梯形模糊数):论域X上的模糊数为

称为梯形模糊数,简记为(a,b,c,d),其分布函数如图2所示。

2.CIM模型

CIM模型(Controlled Interval and Memory Models,控制区间和记忆模型)是1983年由美国学者Chapman 和Cooper提出的风险分析模型,有“串联响应模型”和“并联响应模型”两种,分别进行变量概率分布的“串联”或“并联”的叠加。本文只涉及“并联”叠加,下面介绍“并联响应模型”。

一项活动S有n个风险因素X1,X2,...,Xn存在,只要其中的一个风险出现,活动S都将受到风险影响,S的n个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组合模型称为“并联响应模型”,假设风险X1与风险X2进行并联概率叠加,计算

公式表示为:

式中,X1、X2为两个风险因素,xa为风险区间的组值,n为分组数。

四、将FCIM模型用于电子商务技术风险的评估

风险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P和风险事件所产生影响C的函数,即R=f(P,C),式中R为风险,P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C是风险事件发生所导致的后果,即影响。考虑到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各级风险因素的随机性,本文采用FCIM模型对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具体过程如下:

1.构造风险因素集和评判集

构造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数据存取、网上支付的风险因素集和评判集,对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产生影响可设立不同的评判集。设风险因素集Ui={u1,u2,… un},i=1,2,3,评判集P={P1,P2,…,Pm},对评判集中的定性评语采用梯形模糊数表示。

2.风险因素的模糊评价定量化

根据专家评价,确定每个风险因素发生概率、产生后果关于评判集的模糊评价。将风险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采用模糊处理后得到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并可计算出单个风险因素的期望值,评判单个风险因素。

3.CIM计算

运用CIM的并联响应模型,依次求出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网上支付风险以及电子商务技术总风险的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据此计算总风险期望值,评估系统风险。若其总风险的期望值E>0.7,为高风险系统;E

五、应用示例

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某企业的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进行风险评估。

1.构造风险因素集和评判集

构造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数据存取、网上支付的风险因素集和评判集,风险发生概率评判集、风险产生影响评判集以及所对应的梯形模糊数见表1。

2.风险因素的模糊评价定量化

以网络环境风险中的黑客入侵为例,说明风险因素的模糊评价定量化过程。经专家评定,黑客入侵风险评价结果如表2。

对黑客入侵的风险评价进行模糊处理,得到其概率分布区间如图3所示。

在区间(0,1),(2,3),(4,5),(6,7),(8,9)上对应的概率分布为三角形分布,为便于采用CIM方法进行叠加计算,将其转化为矩形分布,其概率值取三角形分布的中间值,并对(2,3),(4,5),(6,7)区间上的概率值、影响值进行叠加,处理结果见表3。

采用与黑客入侵同样的处理方法,得到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分布区间,见表4。

3.CIM计算

运用CIM的并联响应模型,分别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并联叠加,求出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网上支付风险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见表5。

进一步,运用CIM的并联响应模型,求得电子商务技术风险的总风险概率分布。

根据总风险的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计算出总风险程度的期望值E=0.3035,方差=0.00368,该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等级为一般,与实际情况相符。

六、结束语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能使企业节省成本,创造更多利润。但是企业在追求电子商务带来的效益的同时也面对全新的风险,必须全面了解电子商务风险,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把电子商务风险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商业损失。

本文提出的基于FCIM模型的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评估方法,对评判集中的定性评语用梯形模糊数表示,将风险因素发生概率、产生后果的模糊评价模糊处理后得到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使半定量的风险评估转为定量的风险评估。采用CIM模型的“并联响应模型”对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和产生后果进行逐级叠加,求得电子商务技术总风险的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据此计算系统风险期望值,评估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

目前,电子商务风险评估的研究还刚起步,本文是作者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中的经典模型, 结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对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一个尝试,希望能对电子商务的风险评估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念祖张明那春丽:电子商务技术风险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6.10,vol9.No.10

[2]黄卓君朱克武: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J].农村金融研究,2007.3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

[3]于九如:投资项目风险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C.B.CHAPMAN,DALE F.COOPER.Risk Engineering:Basic Controlled Interval and Memory Models[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Vol34,No.1

[5]赵冬梅张玉清马建峰:熵权系数法应用于网络安全的模糊风险评估[J].计算机工程,2004(9),Vol30,No.18

[6]赵培生:模糊CIM模型在评标中的应用[J].港工技术,2003.6,No.2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4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与类型

(1)金融风险的概念分析。金融风险是指与金融方面相关的风险,如产品风险、机构风险、市场风险等,根据常规金融理论,若某金融机构出现金融风险,其产生的后果会比金融机构自身承受的影响更严重,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将会对金融结构的整个体系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导致金融机构的其他体系不能够正常的运行,如果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将会导致金融结构的整体体系失灵,甚至是导致整个经济秩序出现混乱,同时也会导致政治出现危机。

(2)金融风险的类型分析。金融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股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2)结构失衡导致的风险。3)财政与金融方面的风险。

二、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

(1)均值-方差衡量法。对金融投资风险的大小以及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不能够准确的评价投资风险,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定性评价,同时对相关的偏差大小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确定金融投资风险。通过标准或者变异系数和方差的模式,能够有效地确定金融投资风险。文章以企业A、企业B以及企业C三股为例,三个企业2011年5~8月的交易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三家企业三只股票的变异系数由低到高分别为:企业C、企业B、企业A,三只股票的投资封校由小到大依次为:企业C、企业B、企业A。

(2)β系数估算法。β系数估算法是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β值是用来衡量资产市场风险的一个指标,表示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和需要承担市场风险之间的现行关系,公式表示为:,公式中rf表示风险资产的收益率;E(ri)表示预期收益率,为了方便计算,通常采用β系数计算方法以及经调整的收益率,表示为:1/市盈率+[±(最高价-最低价)]/[(最高价+最低价)]。

(3)风险图评估法。风险图评估方法是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大小以及风险的严重程度来制定,严重性风险对于企业业务造成的影响较大,发生的概率指的是风险发生的概率,企业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面临众多的风险因素。例如,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已经经济因素等,将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等进行统计,并绘制风险图,风险图包括四个象限,分别为:低可能性、低严重性风险;高可能性、低严重性风险;低可能性、重性风险;高可能性、重性风险。对于高可能性、重性风险,对于企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行应对,最好采取退出战略,这样能够帮助企业规避许多风险。

(4)风险价值度评估法。风险价值度评估法能够为资产组合提供一个单一的风险量度,为资产组合提供的独立风险度量即风险价制度,其主要作用是现实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风险的计算公式表示为:,公式中Prob表示资产损失比损失上限大的几率,ΔP表示资产在持有期内的损失金额,α指的是置信水平,VaR表示在α水平下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上限。在采用风险价值评估金融投资风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i段时间内,损失的金额必须小于VaR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VaR已经成为比较常用的管理度量。

三、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存在的缺陷

(1)均值-方差评估方法与β系数评估方法都是对未来的预测,虽然两种评估方法都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关联性进行评估,但是未来并不是历史的重复,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影响金融投资。因此,这两种风险评估方法对于未来的预测都具有一定的偏差,导致预测的未来存在失真的可能。

(2)不同评估技术获得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由于各种评估技术的理论以及样本数据存在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估技术评价金融投资风险时,会遇到结果相互矛盾或者冲突的现象。

四、金融投资评估风险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优化评估结果。定性分析的优点在不更好地确定金融投资风险的类型,定量分析的优点在于对数量的分析非常严密,并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如果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通过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定性分析能够弥补定量分析部分影响因素不能量化的缺陷,更好的评估金融投资风险。

(2)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能够显著地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由于每一种风险评估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综合分析金融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多种风险评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测,能够有效地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3)在使用风险价值度评估方法时,应该对VaR计算模型进行压力测试(如KS检验、偏度检验、峰度检验等)与后验测试(是一种情景分析方法,通过创设不同的市场环境,在各种环境下计算资产组合或者资产的风险值,以此评估价值可能发生的变化)。

五、结束语

企业金融投资存在许多风险,如何辨识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文章介绍的几种风险评估方法各有优劣,为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的准确度,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多种风险评估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此获得更加准确、有效的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结果,避免由于投资决策错误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作者单位为南京审计学院)

[作者简介:陈京涛(1993―),男,江苏镇江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参考文献

[1] 张晓妮.浅析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时代金融,2015(2):58-59.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5

1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

目前较为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1IP欺骗攻击手段这种攻击手段是指,不法分子利用伪装网络主机的方式,将主机的IP地址信息复制并记录下来,然后为用户提供虚假的网络认证,以获得返回报文,干扰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这种攻击手段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在不法分子获得返回报文之前,用户可能无法感知网络环境存在的危险性。1.2口令攻击手段口令攻击手段是指,黑客实现选定攻击主机目标之后,通过字典开展测试,将攻击对象的网络口令破解出来。口令攻击手段能够成功应用的原因在于:黑客在利用错误口令测试用户UNIX系统网络的过程中,该系统网络不会对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这种特点为黑客破解网络口令的过程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当黑客成功破解出网络口令之后,可以利用Telnet等工具,将用户主机中处于加密状态的数据信息破解出来,进而实现自身的盗取或损坏数据信息目的。1.3数据劫持攻击手段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不法分子会将数据劫持攻击方式应用在用户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获得用户密码信息,进而引发网络陷入瘫痪故障。与其他攻击手段相比,数据劫持攻击手段产生的危害相对较大。当出现这种问题之后,用户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网络状态。

2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类型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2.1综合评估技术综合评估技术是指,在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的同时,结合定量评估的方式提升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2.2定性评估技术定性评估技术向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中渗透的原理为:通过推导演绎理论分析网络安全状态,借助德尔菲法判断网络中是否存在风险以及风险的类型。这种评估技术是我国当前网络安全评估中的常用技术之一。2.3定量评估技术这种评估方式的评估作用是通过嫡权系数法产生的。定量评估技术的评估流程较为简单,但在实际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某些安全风险无法通过相关方式进行量化处理。

3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的渗透

这里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的渗透进行分析和研究:

3.1综合评估技术方面

结合我国目前的网络使用现状可知,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网络出现安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风险。为了保证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能够被全部识别出来,应该将综合评估技术应用在网络安全风险的评估过程中。在众多综合评估技术中,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好。评估人员可以将引发风险的因素及功能作为参照依据,将既有网络风险安全隐患分成不同的层次。当上述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在各个层次的网络安全风险之间建立出一个完善的多层次递接结构。以该结构为依据,对同一层次中处于相邻关系的风险因素全部进行排序。根据每个层次风险因素的顺序关系,依次计算网络安全风险的权值。同时,结合预设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目标合成权重参数,进而完成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正确判断。

3.2定性评估技术方面

定性评估技术的具体评估分析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3.2.1数据查询步骤该步骤是通过匿名方式完成的。3.2.2数据分析步骤为了保证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定性评估技术在数据分析环节通过多次征询操作及反馈操作,分析并验证网络安全风险的相关数据。3.2.3可疑数据剔除步骤网络安全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特点。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背对背通信方式获得的网络安全风险数据中可能存在一些可疑数据。为了避免这类数据对最终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产生干扰作用,需要在合理分析网络安全现状的情况下,将可疑数据从待分析数据中剔除。3.2.4数据处理及取样步骤通过背对背通信法获得的数据数量相对较多,当数据处理工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随机取样等方法,从大量网络安全风险数据中选出一部分数据,供给后续评估分析环节应用。3.2.5累计比例计算及风险因素判断步骤累计比例是风险因素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评估人员应该保证所计算累计比例的准确性。3.2.6安全系数评估步骤在这个步骤中,评估人员需要根据前些步骤中的具体情况,将评估对象网络的安全风险系数确定出来。与其他评估技术相比,定性评估技术的评估流程较为复杂。但所得评估结果相对较为准确。

3.3定量评估技术方面

这种评估技术的评估原理为:通过嫡权系数法将评估对象网络的安全数据参数权重计算出来。这种评估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度量网络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将网络安全风险量化成具体数值的形式,为用户提供网络安全状态的判断。

4结论

目前用户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主要受到数据劫持攻击、口令攻击、IP欺骗攻击等手段的干扰。对于用户而言,网络安全风险的存在为其正常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当隐患爆发时,用户可能会面临极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企业用户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促进互联网应用的正常发展,应该将定量评估技术、定性评估技术以及综合评估技术等,逐渐渗透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用户除了需要通过防火墙、病毒拦截软件等工具改善网络环境之外,还应该加强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视。当获得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结束之后,应该需要通过对评估资料的分析,有针对性地优化自身的网络系统,降低数据丢失或损坏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陈雷.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15.

[2]李靖.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5):82-84.

[3]覃宗炎.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4):168-170.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6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最严重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100亿人民币,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防雷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雷击风险评估就是为安全、合理、经济的选择雷电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是科学防雷和全面防雷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已有了一套雷击风险评估体系,我所正是在多年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总结出此方法。

1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评估就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量度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频率、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被量化了。简单地说,定量分析就是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

2雷击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1雷击风险评估的基准法(IT Baseline)

适用范围:使用广泛的基准法(IT Baseline)。对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为一般要求。在基础设施、组织、人员、技术及权宜安排方面可采取标准安全措施。包括建筑物的深度鉴定和估价,对这些建筑物的威胁评估和设施脆弱性评估。结果用于评估风险及选择合理的安全设施。

2.2非正式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FRAP,OCTAVE-S)

详细雷击风险评估分析的简化方法。评估前期的预备工作,协议讨论,风险分析报告撰写,总结结论。建立基于评估的技术档案,识别技术设施脆弱性;开发安全策略和计划。

3雷击风险评估的操作和优点

3.1操作

(1)工具:雷击风险评估操作中必须的设备和设施;(2)雷击风险趋势调查分析;(3)题库:雷击风险评估中必须运用的计算公式输入;(4)涉及内容:包括项目、设施的系统设计、环境、气候条件等;(5)雷击风险概况:包括国际、国内的评估方法、标准等;(6)项目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安全;(7)应用程序安全:包括商业运作的保密措施等;(8)操作安全:包括项目进行中的雷击保护措施等;(9)人员安全:主要涉及项目在进行中和竣工的雷击防护措施。

3.2优点

本雷击风险评估的操作优点主要是具有:标准化;权威性。

4雷击风险评估实践(典型事例)

4.1操作

(1)已知项目的雷击安全调查,对现场进行取证;(2)雷击风险威胁的监控;(3)潜在的雷击风险分析。

4.2从目标看评估量度

(1)确定最基本的防雷安全基线,确保当前不存在高雷击风险;(2)为建立动态雷击安全防护和纵深防御提出思路;(3)为配置防雷安全管理和人员管理提出思路;(4)指导未来五至十年内的防雷安全发展。

5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5.1确认阶段

(1)召开项目启动会、甲方介绍信息系统业务要求;(2)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确认、评估详细的实施计划;(3)签订雷击风险评估协议;(4)绘制文档。

5.2雷击风险评估现场操作

(1)雷击风险趋势调查、投资额、业务流程;(2)事件调查访谈、监控;(3)甲方的业务要求取证;(4)现场测试数据。

5.3报告阶段

(1)雷击安全风险现状报告整理汇总;(2)雷击安全风险分析;(3)信息系统技术风险综合分析、业务风险关联分析;(4)雷击安全风险解决方案、阶段总结;(5)正式提交雷击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雷击风险评估是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它以大量繁杂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既包括项目原始数据,也包括相当数量现场检测、勘察、核实的数据来编制雷击安全风险解决方案,因此,对于其中的结论、观点,欢迎各方面专家指正,并进行研究、讨论。

在此应当声明的是,考虑到经济与技术结合的最大效益,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规定了防雷项目允许落闪频率和可接受的最大危险度,以上雷击安全风险评估操作方案和典型实例就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击所造成的损失,评估中超出规范规定值的雷击损坏是可能存在的。

参考文献

[1] IEC61024-1.建筑物防雷[S].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7

网络在人类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隐患逐渐增多,使网络环境相对不具安全性。所以,有关人员有必要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评估技术、控制技术、预测技术加以深入的研究,以实现预测和防控网络安全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为我国网络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控制与预测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针对网络安全问题而加强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测技术的研究具有必要性,能够为计算机用户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推动国家科技的发展进程。首先,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测技术能够从综合角度确保网络安全。如黑客入侵、木马病毒是威胁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风险预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作用下,可以规避安全威胁因素,以加强网络防御。其次,通过风险评估技术,可以根据网络运行现状,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而加以预测,有助于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在精确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其预测评估更具有效性。由此可见,相关人员加强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测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

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控制、预测技术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风险隐患逐渐增多,人们能够通过单一的网络安全产品,对系列风险隐患因素加以规避,但属于被动式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维护网络安全环境的实际需求。所以,相关科技部门人员针对网络安全而提出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测技术。

2.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

对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尤为重要,因而应建立具有层次性的风险评估框架,将网络安全风险分成脆弱点、攻击两种类型,进而使技术人员根据层次而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使用网络安全脆弱点扫描工具对网络中的脆弱点信息进行扫描,而技术人员对获取的信息点加以标识,并根据实际脆弱环节而制定攻防图,对信度向量加以计算,以明确脆弱点的危险指数、攻击危害系数等数据信息。基于此,技术人员可以对网络中任一脆弱点的安全风险值加以正确评估。其次,在计算各脆弱点的安全风险值之后,通过对各脆弱点进行权重,能够对全网的安全风险加以量化。在此过程中,为增强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可以遵循欧氏空间向量投影思想,对算法加以确定,可以提高风险评估的精确性。

2.2 网络安全风险控制技术

在维护网络安全环境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可以对网络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控制。风险控制技术是建立在攻击者和防御者的博弈理论基础之上,因而可以建立网络安全博弈模型,对攻防之间的博弈关系加以阐述。在博弈模型的作用下,相关人员通过最优风险控制策略的算法对网络安全现状问题加以反映,在状态攻防图模型的映射下,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不同攻击路径来源,有利于相关人员针对攻击而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例如,在风险控制技术应用中,攻防博弈模型可以对不同攻击路径的危害指数、控制成功几率等方面而利用矩阵加以反映,有助于技术人员根据现有的网络安全状态而提出风险控制对策,其决策具有合理性。基于博弈模型的风险控制技术策略而传统进行对比之后,前者更能够在攻防成本、收益之间寻求平衡,为风险控制提供有力依据,在规避风险控制盲目的同时,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2.3 网络安全风险预测技术

在研究网络安全风险预测技术过程中,提出马尔可夫时变模型理论,基于该模型的风险预测技术,能够弥补传统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的不足,可以对网络风险加以实时的预测。在网络安全环境维护中,相关人员可以将该模型应用于网络攻击环境下,对恶意的网络攻击行为加以阻止。通常,在模型应用过程中,可以对DARPA的入侵检测数据进行提取,为相关人员提供积极的借鉴,同时有助于相关人员对不同安全风险等级在未来网络中出现的概率加以预测,其信息数据更具可靠性,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3 结论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升,逐渐在社会众多行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风险隐患逐渐增多,使计算机互联网环境更为复杂,对计算机网络用户产生不同程度的威胁隐患。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人员有必要针对网络安全而加强风险评估技术、风险控制技术、风险预测技术的研究,以规避网络安全风险隐患,维护计算机网络的良好环境,对推动我国网络的发展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文军,韩怿冰,尚展垒.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3):59-60.

[2]杨萍,田建春.Wireshark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9):54+56.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8

(一)风险社会中传统管制模式面临的难题近代以来西方法治国家规范行政决策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民意机关的立法指令来为行政机关的活动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其要旨是借助立法权的正当性来为行政权及其活动提供合法化资源,从而带有很强的形式主义色彩。并且,依传统模式作出决策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事实认定、得到较为确凿的证据支撑、有较为确定的规则依据、在裁量范围内不作出通常有理智的人绝不可能作出的行动、为秩序的安定性提供信赖保护或合理期待、甚至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应该进行比较精确的成本———效益计算以达到合比例要求,等等。[5]3可是,在风险社会的重大决策中,传统的行政法规制模式很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其一,知识上“不确定性”风险(uncertainty)。例如,建设垃圾焚烧场,从选址建设时起,就存在风险是否存在、风险有多大和风险是否可控等讨论,而这些问题都与该决策是否具有合法性有关,但对于这些问题,即便是专家也未必能给出一个较确定的答复,这必然导致立法机关所制定的规则无法做到明晰、确定;其二,民众认知上的风险。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民众认知上的恐慌,对于一个建立在身边的垃圾焚烧场,民众先天地就存在一种反感,科学上的争论只会加剧民众的不安全感,从而给决策增添压力。①所以对于此类重大项目在决策时存在我们的法治模式无法提供规范的例外的情形(即风险),因而一般情形下采用的通过民意机关的授权来为行政权提供正当性和合法性证成是不可行的,指望民意机关通过制定详细、严密的规范或标准来为行政机关的能源项目的建设决策活动提供坚实的依据则是愈发的困难。(二)以风险评估为核心的专家理性模式在现阶段形式法治无法证成的前提下,重大决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所证成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民主与科学,即公众参与和专家意见。但是这二者之间也是存在张力的。在如何缓和、化解此类工程所带来的风险的问题上,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主张:一种是科学理性模式。即既然代议机关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则用以规避风险,那么就对行政机关进行宽泛和模糊的授权,以便行政机关在理性的支配下(即专家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权力去进行决断。行政决策在行政法治中的普遍出现,本身就是现代行政专业化和复杂化的体现。面对现代行政,仅仅依靠法律的形式规则显然难以有效回应相关需求,大量的行政任务需要以政策的形式来完成,其中法律规则仅仅能够提供程序指引,而很难或不适宜提供具体的实质内容指引———依法行政在这一意义上被相对化为法定程序下的“合理行政”。这一路径依赖的主要制度是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通过政府自有机构、政府合同委托机构、民间独立机构以及大学内部机构等多系统运转,将政治权力对知识的强制可能性降至最低,通过知识来源和竞争机制的多元化化解知识垄断,从而为具体的行政决策提供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理性支撑。风险概念是一种独特的“知识和无知的结合”,人们一方面在既有经验知识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又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或行动。因此,普通民众需要依赖专家,因为技术风险没有专门知识予以应对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专家本身又是知识和无知的结合体,经常会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或相反的意见;专家也可能同时受雇于一些企业和政府机构,被相关利益团体“俘获”,影响专业判断的客观性;在现代社会,随着分工的精细化和社会复杂性的加剧,科学领域的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断发生的工业及环境风险的危机下,早前合法地称为科学的技术领域突然发现了自身的不可靠性。从前的科学是真善的保证的理念已经成为历史。”[6]因此,当技术专家建议决策者应当如何设计制度安排以控制风险的时候,他们不再是协助公共治理控制风险,而实际上是在生产更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他们的行为已经跨越了技术科学的功能边界。[7]技术专家的功能在于为决策者提供各种方案技术风险的精细分析,而不应代替决策者作出政策选择。因此,即使在技术性的风险决策中,无论是通过风险评估,抑或通过专家论证获得的专家意见,都不能成为绝对的真理,成为拒绝公开和排斥公众参与的理由。(三)以公开和参与为核心的公众参与模式另一种模式则是引入直接民主模式(或公众参与模式),既然科学知识上存在不可解释的“不确定”性,那么就将此问题交付民众裁决,以此获取决策的广泛的可接受性。随着世界范围内公共事务由“统治(government)”向“治理(govern-ance)”的转变,非政府主体,通过或者直接参与行政活动,传统上被认为是“私人”的非政府主体成为了风险规制这一“公共”管理活动的决定者之一。[8]在风险规制中,所有受到风险影响的人,都有权参与相关的风险决策。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可以削减政府风险规制所面临的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利于政府更有效地进行风险规制。布雷耶法官也注意到风险认知价值偏好的存在,他也评价了专家和公众之间风险认知的差异,但是他认为专家与公众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弥补的。第一,现代社会里的风险既是物质存在,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正如玛丽•道格拉斯(M.Douglas)和维尔达沃斯基(A.Wildavsky)所主张的,风险是关于未来的知识与对于最期望的未来所持共识的共同产物,是一种认知或理解的形式。风险的严重性并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风险的附着对象。[9]就未来尚未到来的当下而言,什么是风险取决于人类作为社群的主观认知,就是说,风险同时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风险治理需要以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风险交流为前提。无视这一点的风险规制活动,必然会受到来自民众的挑战和质疑。[10]第二,风险评估的过程无法完全脱离民众而存在。在技术性风险评估的框架中,风险评估是一种分析过程,运用有关某一物质的成分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可得科学信息,就暴露于该物质环境产生危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估。风险评估本身是由四项不同的分析步骤组成:风险识别、剂量—反应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界定。这些过程都无法脱离民众而单独展开。如典型情况下,风险识别依赖于如下四种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1)受控的人体试验;(2)流行病学研究;(3)动物试验;(4)化学结构、放射性、突变性、DNA损害及修复等的研究。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样本选择。这种选择也不能完全由科学专家通过内部程度封闭决定。第三,风险决策必须是在民众广泛参与基础上作出的风险分配。风险评估被认为主要地———虽然并非排他地———基于科学证据和科学分析。而风险决策是规制机构在充分考虑政治、社会、经济、工程中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以开发、分析和比较各种规制选项并选择适当规制方案回应潜在的长期健康危害后,做出的决定。风险决策不可避免地要求对诸如风险的可接受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等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科学永远不能单独成为风险决策的充分基础。因此,规制机关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作出风险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不同利益诉求,从而做出不同的风险分配。在此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较大的作用空间。当然在实践的决策过程中,行政机关不可能做到完全不考虑公众的意见或专家的意见,只是在不同类型决策中,二者所占的分量不同而已。因此,如何通过程序的设计来规制行政权力的恣意和专断,并且在程序中充分引入风险评估和公众参与两种制度,从而使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策时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成为制度建构必须面临的难题。

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保障———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例

在风险社会中,行政决策必须具备科学基础。这种科学基础主要通过以风险评估为代表的专家咨询制度得以呈现。我国当下在地方普遍推行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就是旨在通过增强决策过程的风险意识,来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理性。本部分即以此为例,分析风险决策科学性的制度保障。(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如何可能如前所述,域外风险治理框架下的风险评估,主要指向食品、药品、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技术性风险,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综合已发生的大量案例的详细资料,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在此种语境下,风险评估主要是一种科学性评估。其应当严格区别于后续的风险决策过程。然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风险不完全等同于上述语境下的技术性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性质:1、社会稳定风险是一种次生风险。与技术性风险主要是基于某一元素、某一技术在科学领域的未知性及置身于复杂情景下的应变产生的风险不同,社会稳定风险通常并非基于决策本身的问题,而是基于其他前置性要素存在的未知风险而产生。如在各地因PX事件引发的中,其社会稳定风险源就并非基于该决策本身,而是PX技术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风险。在各地因垃圾焚烧场的设置而引发的中,其风险更多并非基于选址本身的问题,而是垃圾焚烧作为一种垃圾处理技术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与技术性风险的单一性相比,社会稳定风险通常是一种次生风险,是基于其他技术性或社会性风险而引发。因此,对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既要考虑风险管理决策作为公共决策所面临的风险,更需要考察其前置的技术性或社会性风险。2、社会稳定风险作为一种综合性风险。与技术性风险主要面对的是某一元素、技术等存在的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不同,重大决策事项中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元素可能是多元化的,即包括某一技术、某一政策本身在科学性上的不确定性,亦有可能因为利益相关人对相关政策不知情、不了解等引发,亦有可能基于对政府的监管不信任而产生。因此,社会稳定风险主要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其可能包括技术性、社会性、自然性、财政性等多个方面的要素。重大决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的风险,都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风险源,如果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问题。3、社会稳定风险作为一种社会性风险。与技术性风险主要是一种科学性问题不同,社会稳定风险尽管亦有可能基于技术性风险而产生,但其本身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风险,是基于利益相关人和公众与决策主体之间的诉求冲突而产生。因此,技术性风险评估通常借助于理论假设、环境模拟、动物试验等多种方法而进行。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则因其影响因子难以量化、数据样本的有限等因素,难以完全比照技术性风险评估而进行。通常情况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则需要更多地借助于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意见交换来解决。(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正是基于社会稳定风险的次生性、综合性、社会性特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建构不宜完全照搬技术性风险评估。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没有类似之处。域外风险治理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制度建构,其足以为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完善提供可资借鉴之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公权力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一个过程,尽管其结果并不当然对利益相关人和公众之合法权益产生直接影响,也应遵循法治的基本框架。当下以行政措施为主要载体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并不完全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政治目标。为此,需要尽快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法制建构。特别是需要完善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提升风险评估程序的法律地位,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必经程序”提升为“法定程序”。作为一种必经程序,其仅仅是决策主体决策权限范围内的一种裁量程序,无法经由行政复议和诉讼接受完整的合法性检测。要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理性,必须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上升为一种法定程序。未履行此法定程序,成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撤销重大决策或确认违法的法定理由。2、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尽管重大决策主要依据决策对当事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来确定,对其内涵难以做出精确界定。但目前实践中普遍采取的“定义+列举+排除+清单”的立法例,已能相对精确地勾勒出重大决策的范围。唯有将其范围法定化,方能排除行政部门的选择性适用,增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适用效力。3、决策主体与评估主体的适度分离。决策主体的责任在于以风险评估报告为基础,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审慎做出风险管理决策。而评估主体的责任,主要从科学性、社会性的角度,对评估事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测。如果由决策主体直接来承担评估责任,则其极有可能将其政治考虑(意欲推动该决策的实施或阻碍该决策的出台)裹挟于风险评估的议程设定和评估过程,影响风险评估的科学性。[11]4、科学区分重大决策的风险类型,构建多元、复合的评估机制。基于社会稳定风险的次生性、综合性、社会性,对其进行评估难以通过单一的程序、方式实现。要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科学有效性,必须对其所涉风险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性质的评估机制。即:如子风险主要体现为技术性风险,那么应当以科学专家为主,通过理论假设、科学实验等方式来进行风险预测和分析;如果子风险主要体现为社会性风险,则应以社会管理和利益相关人为主,通过公平、开放的信息披露与意见交换程序进行。5、专家的利益声明与回避制度。为防止专家为利益集团所俘获,应当建立专家的利益申明与回避制度。专家在应邀参与风险评估时,如果与所评估的事项存在法律上或事实上的利益关联,应当提前提出并进行回避。但是这一点并非绝对,如果其回避可能影响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如该专家是某一技术领域的绝对权威,其回避可能严重影响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即使其与所评估事项存在利益冲突,也可不予回避,但应作出利益声明,防止其利益关联影响风险评估的科学性。6、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及可审查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无论是否作为后续监管决策的过程,其都属于决策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除了法定的免于公开的理由外,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公开。风险评估报告的公开,不仅有助于利益相关人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其对于实现对评估者的监督、提升评估过程的审慎,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决策者的风险评估报告,并不存在免于审查的法定理由。无论其是作为后续风险决策的基础,还是单独作为一个风险报告而存在,只要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产生影响,其就应接受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审查。复议机关和法院可以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深入审查。

重大决策中民主价值的程序建构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9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为世界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击毁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引起火灾,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雷击风险评估是现代综合防雷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从技术规则角度看,国内外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作了比较规范的技术规定,也有很多的业务实践。从法律规范角度看,近年来始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有所规定,但模式不一。因此,为规范雷击风险评估行为,很有必要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1雷击风险评估现状

1.1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行政许可项目

这种制度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是以雷击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的。它把所有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设施和场所规定为实行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的对象,由评价对象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向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申报。

1.2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政府内部运转行为

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时,由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和下达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前通知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这种设计,不但避免了行政许可的嫌疑,避免了纯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制度既切实可行,又尽量减少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负担,体现了服务政府、高效政府的要求。

1.3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市场行为

由建设单位委托雷击风险评估单位,对评估对象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双方是合同平等主体,建设单位支付费用,评估单位出具评估报告。由于这两地相应的法规或规章还没有对雷击风险评估进行规范,因此还没有见到规范的制度或程序设计。

2雷击风险评估中存在问题

2.1缺乏规范的法规和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仅对雷击风险评估法律制度作概要式规定, 并未界定评估行为的性质, 需实施评估的项目范围也比较笼统,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结论、责任等没有一个统一而具体的规定。

2.2人员素质和仪器设备水平低

由于我国雷击风险评估开展时间不长, 实践经验少,缺少专业技术培训渠道, 缺乏熟悉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的技术人才。此外由于经济原因忽略仪器设备的投入,加上闪电定位监测资料的缺乏, 造成基层雷击风险评估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使评估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2.3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基层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普遍未建立资质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 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基层防雷部门管理, 也使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开展业务的合理性、技术权威性难免会受到质疑, 而且在开展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责任风险。

2.4标准技术方法比较复杂,结构庞大

而且大都建立在国外防雷工作经验基础上,没有能考虑到中国广袤大地的具体情况的差异以及中国的国情,不适宜完全照抄照搬或全盘引用。

3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基础

3.1雷击风险评估通常采用相对值法

雷击风险评估的目标是给出直接雷电闪击及间接雷电闪击引起的建筑物损害风险的评估程序,在确定损害次数上限值的基础上,能够从全和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决定建筑物是否需要提供防护措施,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提供技术参考。

3.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确定雷电防护等级。该标准确定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重点考虑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以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

3.3闪电定位资料分析

以所测地位置附近现场测量的地理参数为基准点,以3.5km为半径,提取5年地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作为雷击风险评估的基础参数之一。用Ng表示,单位为:次/km2・a。可得到所测地3.5km半径范围5年平均地闪密度,该值可作为本评估报告所采用的地闪密度。

3.4雷评技术路线

根据灾害的理论分析, 灾害的发生是由致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脆弱性定的, 具体到雷电, 雷击风险是指人身和财产容易受到雷电伤害或破坏的程度, 它直接反映了人身和财产在遭受雷电袭击时的脆弱性。

3.4雷击风险评估相关数据采集

雷击风险评估现场勘测是了解被评估项目情况、取得相关评估数据的重要步骤。随着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地区其业务量甚至成倍增长,而评估机构在人员、精力安排时捉襟见肘。为了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可安排报告的编写人员、跟踪检测人员直接到现场做评估的勘测工作,并要求建设单位安排相关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生产工艺、生产控制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3.5IEC 62305方法

将可能涉及的全部雷击风险分量和来源扼要地归纳为一个4x8矩阵(表)。然后又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分别赋于分量的几个参数:影响N 因素――当地雷电活动强度、地理和环境因素,建构筑物和外接服务管线的类型和尺寸;影响P因素――各种保护措施的保护特性和参数,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受水平;影响L的因素――建筑构物、内部物体的燃烧、爆炸特性,防火的措施。这些因素有些可能减轻损失,有些可能加剧损失。

4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4.1加快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建设

在国家层面的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出台前,积极推进地方立法,争取政策支持,完善与评估有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实施细则,对评估的范围、主体、对象、条件、程序、期限、责任作出详细规定。确保符合评估要求的建设项目在设计论证之前及时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提高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落实防雷安全责任。

4.2抓好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

雷击风险评估的规范发展, 必须有一套国家或行业认可的严格的技术体系作为评估准则和技术保证。现阶段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亟需技术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应尽快出台符合本省的雷击风险评估规范标准, 制定统一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严格按照技术准则规定的基本程序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4.3提高队伍水平,深化技术含量

建立自上而下的技术支持和素质教育培训制度,每年组织基层雷击风险评估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不断强化人员素质, 提高评估能力和水平, 为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4建立严格的准入和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为保证雷击风险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 应设定资格准入, 完善资质和资格管理制度。制定评估机构资质的申报、审批、监管流程, 根据评估机构的章程制度、评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来确定资质及业务范围; 对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人员, 要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应制定对评估机构的动态考核评价办法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定期考核办法,提高雷击风险评估水平和服务质量。

4.5加强部门协作,做好宣传

雷击风险评估的全面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应加强与规划、建设、安监、消防等部门的协作, 建立联合审批机制, 将雷击风险评估列为项目审批内容、前置条件范围。还应加强雷击风险评估目的意义和作用的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对雷电灾害的风险意识、防灾意识, 树立不遭雷击就是产生效益的理念, 通过评估来降低风险, 切实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尽最大限度减少因雷击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雷击风险评估是雷电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 它能够在防雷设计阶段客观评价雷击各种风险, 并提出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的对策措施。因此, 各级防雷主管机构应加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 使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避免盲目性, 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IEC61662).

[2]杨少杰等,雷电损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实践(上、下).

[3]钟万强等,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体系和方法.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10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EC)应运而生,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高效性、方便性、集成型和可扩展性等特点。但是,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其安全性相对于传统商务方式而言就显得尤为突出,也是商家和用户都十分关注的焦点。

电子商务安全实践的起点是对电子商务的风险评估,当客观存在的潜在威胁攻击系统脆弱点时,就会产生风险,导致系统的破坏和受损。风险评估是解释和分析风险的过程。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电子商务中常见的风险可分为经济风险、管理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和信息风险。

IT技术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分析研究技术风险是保障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CIM模型的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评估方法,对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二、识别风险因素

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是指涉及终端设备及其传输介质的各种风险,分为三类: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网上支付风险,风险辨识图如图1所示。

      

三、基本概念

1.梯形模糊数

模糊数是实数域上的一种特殊模糊集,是表示模糊信息的有效方法。常用的、特殊形式的模糊数有L-R型模糊数、三角模糊数、梯形模糊数等,由于梯形模糊数的表示方法简单、运算方便,在工程应用中最为常见,在这里我们采用梯形模糊数表示语言变量。

定义1(梯形模糊数):论域X上的模糊数为.

       

称为梯形模糊数,简记为(a,b,c,d),其分布函数如图2所示。

  

2.CIM模型

CIM模型(Controlled Interval and Memory Models,控制区间和记忆模型)是1983年由美国学者Chapman 和Cooper提出的风险分析模型,有“串联响应模型”和“并联响应模型”两种,分别进行变量概率分布的“串联”或“并联”的叠加。本文只涉及“并联”叠加,下面介绍“并联响应模型”。

一项活动S有n个风险因素X1,X2,...,Xn存在,只要其中的一个风险出现,活动S都将受到风险影响,S的n个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组合模型称为“并联响应模型”,假设风险X1与风险X2进行并联概率叠加,计算

公式表示为:

式中,X1、X2为两个风险因素,xa为风险区间的组值,n为分组数。

四、将FCIM模型用于电子商务技术风险的评估

风险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P和风险事件所产生影响C的函数,即R=f(P,C),式中R为风险,P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C是风险事件发生所导致的后果,即影响。考虑到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各级风险因素的随机性,本文采用FCIM模型对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具体过程如下:

1.构造风险因素集和评判集

构造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数据存取、网上支付的风险因素集和评判集,对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产生影响可设立不同的评判集。设风险因素集Ui={u1,u2,… un},i=1,2,3,评判集P={P1,P2,…,Pm},对评判集中的定性评语采用梯形模糊数表示。

2.风险因素的模糊评价定量化

根据专家评价,确定每个风险因素发生概率、产生后果关于评判集的模糊评价。将风险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采用模糊处理后得到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并可计算出单个风险因素的期望值,评判单个风险因素。

3.CIM计算

运用CIM的并联响应模型,依次求出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网上支付风险以及电子商务技术总风险的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据此计算总风险期望值,评估系统风险。若其总风险的期望值E>0.7,为高风险系统;E<0.3为低风险系统;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一般风险系统。

五、应用示例

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某企业的电子商务技术风险进行风险评估。

1.构造风险因素集和评判集

构造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数据存取、网上支付的风险因素集和评判集,风险发生概率评判集、风险产生影响评判集以及所对应的梯形模糊数见表1。

     

2.风险因素的模糊评价定量化

以网络环境风险中的黑客入侵为例,说明风险因素的模糊评价定量化过程。经专家评定,黑客入侵风险评价结果如表2。

        

对黑客入侵的风险评价进行模糊处理,得到其概率分布区间如图3所示。

在区间(0,1),(2,3),(4,5),(6,7),(8,9)上对应的概率分布为三角形分布,为便于采用CIM方法进行叠加计算,将其转化为矩形分布,其概率值取三角形分布的中间值,并对(2,3),(4,5),(6,7)区间上的概率值、影响值进行叠加,处理结果见表3。        

采用与黑客入侵同样的处理方法,得到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分布区间,见表4。

      

3.CIM计算

运用CIM的并联响应模型,分别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并联叠加,求出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网上支付风险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见表5。

      

进一步,运用CIM的并联响应模型,求得电子商务技术风险的总风险概率分布。

    

根据总风险的概率分布区间、影响分布区间,计算出总风险程度的期望值E=0.3035,方差=0.00368,该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等级为一般,与实际情况相符。

六、结束语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11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毕业论文

0、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论文网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作文 /zuowen/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作文 /zuowen/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论文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论文网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毕业论文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论文网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作文 /zuowen/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毕业论文网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论文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论文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毕业论文网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毕业论文网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论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论文网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作文 /zuowen/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12

1. 食品安全风险的定义

食品安全风险是指发生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1]。

2.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保证公众健康[2]。

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结构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可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4.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原则

4.1 遵循结构性方法

风险管理结构性方法的要素包括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风险管理决策执行以及监控和回顾。

4.2 决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

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判定应该首先考虑人类健康,而且风险水平的差异应避免随意性或不公正性。

4.3 决策和活动应当透明

风险管理应当识别所有风险管理过程要素的系统程序和文件,包括决策的制定。对于所有利益相关方面而言都应当遵循透明性原则。

4.4 风险评估政策的制定应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风险评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于有价值的指南或政策性意见的选择,特别是有可能被应用到专门的风险评估过程决策中的意见,应当与风险评估人员事先沟通,在风险评估之前做出决策。

4.5 应当确保风险评估过程的科学独立性

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职能应当相互分离,这是确保风险评估过程科学完整所必须的,并且这也有利于减少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利益冲突。虽然在职能上应相互分离,但风险管理者和风险评估者应当相互合作。风险分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风险管理者和风险评估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在风险分析的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3]。

4.6 应考虑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风险评估都应包含关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定量分析,而且定量分析必须采用风险管理者容易理解的形式。这样,风险决策制定才能将所有不确定性范围的信息考虑在内。

4.7 应当保持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保持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交流是风险管理整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风险信息交流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其更为主要的功能是通过风险交流,使那些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切实有效的信息和意见能够真正应用到管理决策中。

4.8 应当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

风险管理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决策进行评估和审查。

转贴于 http://

二.如何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1.加强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前提。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制定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重点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提高风险评估的水平:(1)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实体机构,培养从事风险评估专业人员队伍;(2)加强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加强危害识别技术、危害特征描述技术、暴露评估技术研究,加强评估所用模型和软件的开发,加强食品和食品中新的危害物质的系统毒理安全性评价,将风险评估建立在自主性的危害识别科学研究基础上;(3)加强风险评估基础数据的采集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用于人群暴露评估的膳食消费数据库建立,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食品中各类污染物水平检测,从而获得食品污染物数据;(4)有序开展食品中化学物和微生物的危险性评估: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和国际关注热点,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提出有限风险评估计划,并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开展有序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依据;(5)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使得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防止食品安全问题放大。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

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完善的检测体系、有力的资金保障、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综合监管队伍:增加行政监管人员、执法人员、专职食品巡查队伍、基层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和食品安全专家组;(2)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增加各类部级质检中心、省级食品检验机构、县级食品理化实验室等;(3)保障食品抽检经费:要将食品检验和购样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4)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普查建档、监督抽查、市场准入、巡查企业、回访政府、查处违法行为六项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3.开展危害调查分析,查清食品安全风险源

全面查清食品安全风险源,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的重要手段。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推进:(1)开展食品安全危害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编制食品生产技术和监管工作规范,开展以大型企业为重点的飞行检查,排除食品安全隐患;(2)大胆应用国外成熟经验和信息:广泛收集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等风险评估数据,为制定科学监督措施提供了依据;(3)推动技术机构加强风险评估能力建设:省级、市级的质检院应当努力推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建设工作;(4)落实食品抽检制度,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风险:应当针对危害风险源监测抽查食品,发现有风险隐患的企业,根据情况严重性给予勒令整改、停产或查处,还要及时开展行业整顿,消除潜在的行业性食品风险隐患。

4.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广泛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篇13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账项基础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需求,由此,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审计包括以风险防范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以及采用控制测试,从源头和宏观层面对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加以识别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一、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发展

审计模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详细审阅财务报表和凭证,核实账表关系的账项基础审计;二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制度基础审计;三是根据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策略,使用分析程序作为辅助,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1933年,美国做出审计人员有举证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颁布了《证券法》,法律风险的日益增高催生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诞生。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八版)在1957年首次将风险引入审计程序的设计过程,这是审计风险与方法研究的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增加,公司管理层发生舞弊的案件层出不穷,风险导向审计更多地开始强调对风险的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描述最早是在1981年的美国第39号审计准则中涉及的。在1983年,美国注协最早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由检查、控制、固有风险构成的。2001年,Wallage和Elilifen以毕马威的一个商业银行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小组的审计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情况、审计风险评估过程、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出了现阶段风险评估时会更注重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审计过程更多地考虑行业化、专业化的结论。2002年,审计风险委员会成立,开会讨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2001年10月,国际审计准则出新,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做出更加深入的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放在一起,称之为重大错报风险。

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在21世纪前后才开展。1994—1999年颁布的35项以及2012年修订的多项准则中都有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要求。我国2006年了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新的审计准则,这是一个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安晓蓉(2010)指出,风险审计的指导思想是强调经营战略的战略观。风险导向审计与前两个阶段的审计模式的区别在于,需要更多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来判断、降低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对被审计的企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来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的等级;审计策略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都是以风险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的。郑子远(2011)指出,经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通过风险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会改善原有的审计模式只评估内控而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的缺陷。

杨欣、田蓉(2011)根据实习经验和研究分析得出,风险导向审计的施行存在很多不足:审计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高,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方法缺乏了解应用;被审计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整;事务所缺乏相关行业或公司的数据资料统计信息;审计法规不完善导致风险审计缺乏应用指导;审计工作的辅助软件不能将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电子版的制式底稿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审计工作,增加了人工导入数据的繁琐操作,降低了审计效率等。

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被审单位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审计程序。罗星(2013)研究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相关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风评方法多种多样,审计程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的根据风评结果进行设计,重大错报的评判需要注册会计师有一些经验判断的因素,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谨慎性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施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被审计的企业具备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敏(2014)在研究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应该以分析模型为基础,对企业日常的经营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思路,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都应该有一些限定水平,对于公司层面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辨别,定时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检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二、审计风险模型相关研究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有关审计证据的三方印证理论、经营风险的计量程序等观点。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风险评估很容易被形式化,忽略报表、认定层次的影响,从而导致审计过程的不连贯,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程序,难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陈雪梅、石勇(2010)利用层次分析、德尔菲、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将风险元素拆分成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3个层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量化评价。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提出之后,部分事务所不能完全执行2006版准则中规定的相关内容,依旧按照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类别进行认定。郭巧玲(2011)研究了事务所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相关问题,总结出了注会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的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操作问题:综合评价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操作难度加大;重大错报风险(单个因素)比控制和固有风险(两个因素)评价的结果可比性降低,注会的职业素质高低不一,评价结果客观性降低。

随着风险评估的方法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也被运用到风险量化评价的领域之中,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评价结果较分析性审核法、风险因素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更为公允、精确。王风华、梁星(2012)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区分,再进一步判断因素的权重,划分不同的重要性等级,解决了审计风险的模糊性问题。米宁(2014)在研究中总结出,风险导向审计有内容的广泛性、风险性、建设性、客观性、独立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作者总结了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其中,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德尔菲(专家意见)法、故障树分析法(FTA)、内部控制评价法;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数据包络分析(DEA)、神经网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董丽虹(2014)指出,根据目标对风险进行识别,梳理风险点、类型、环节等,利用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将标准差作为测量指标的方法可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为可靠。作者以概率作为出发点,对于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重新评估,同时根据审计经验进行修正,得出更为贴切的评估结果。

三、高新技术审计相关研究

高新企业对我国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扶持会推动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研发更多的附加值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这良好的社会背景下,财政部发现,高新认定的虚假情况也时有发生。徐勇慧(2010)对收入的专项审计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将改造的传统项目工艺生产的产品归类于高新技术产品,计入高新收入;某些企业对于有混合销售(高新与非高新产品搭配销售)行为,在进行高新收入核算的时候没有扣除非高新产品的收入额。戴立波(2013)在研究高新企业的审计情况的文章中指出,高新收入的技术领域认定比较困难,企业的收入账户未按照申报要求设置明确的明细账,研发项目的费用核算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研发费用的审计不够深入具体等情况。

杨建安(2011)指出,2009年审计署对高新企业税收的抽查结果令人吃惊,116家被抽查的企业有85家不符合要求。有些高新企业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研发,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的比例没有符合《办法》的规定,从而造成申请失败或者复核失败。《办法》对于企业侥幸通过认定、逃避缴税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陈素珍(2012)对高新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研发项目成果有先进性、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市场风险大、同业竞争比较激烈、经费审计流程比较复杂等结论。韩丽娜(2013)总结出,针对高新企业的审计,我们应该有应对措施:审计时要关注宏观政策的侧重点、相关行业情况,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高新产品的规定和要求;获取投资活动相关的信息,查阅研发项目有关的仪器设备的折旧是否正确地归入研发费用科目;获取研发人员的分布信息,判断研发人员的工资归集情况是否正确,判断外部单位接受委托开发的研发项目相关的费用是否剔除;获取相关批复、记录、资格性文件,以审核研发项目的步骤完整;借助专业人员的意见,核定知识产权的核心程度,规避风险。熊玉婷(2014)研究了在风险投资项目中,高新企业的管理层舞弊的相关问题,概括了舞弊的相关理论、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审计方法。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生命周期比较短;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都比较激烈、风险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存货的保值能力较弱。

乔文畅(2015)对研发项目核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分析,对研发费用的高效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相关企业要以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财务部门和研发部门要进行联合性的管理,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控,及早发现与预算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全面,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审计相关内容涉猎较少,尤其是在风险模型量化所选择的方法上。国内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也没有创新性的突破。在传统审计策略的基础上,如何建立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审计策略以提高审计效率,这将成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安晓蓉:浅谈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3).

[2]陈雪梅、石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审计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10(1).

[3]戴立波: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的现状分析及风险应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