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风险分析的含义实用13篇

风险分析的含义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1

一、因子分析法的概念

在分析法中因子分析法是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析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利用小部分因子将大部分资料特点显示出来。因子分析法在风险因素复杂的领域具备了十分强大的适用性,例如分析动态控制、市场调研等方面,而本文的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因素分析同样也属于因子分析法被较广泛运用的领域。

因为要用较少的因子去对大量的特点与因素进行描刻,所以在因子分析法的运用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分类研究对象产生的变量,可以将联系紧密、拥有类似特点的对象变量划分为同类,这些同类变量可以一同变成因子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就会让因子自身就拥有复杂的特性,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依靠数学等方法进行检验分析。

二、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因素的简述

建筑工程设计自身就具备了风险化的特性,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当中一定会出现风险因素,而在另一面,因为建筑工程在进行设计时会具备复杂与庞大的特性,并且也会在风险因素当中被表现出来,而因此出现的风险因素也会越来越多。相关研究表明,建筑工程设计里和安全因素相关联的风险因素变量就超出了20多个,而根据差异化的分类方法,有一些分析法中潜藏的风险因素变量可能会超出30多个,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里采取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是比较困难的一份工作。

三、建筑工程设计运用因子分析法的含义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风险因素主要有三点含义:第一点是可以减少工作量,因为在工作中可以使用少量因子将大部分风险变量表现出来,因此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时会让工作量大幅度的被缩减;第二点是可以将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定义,因此风险变量所包含的整体特点与要点都会得到保留,可以避免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第三点是风险变量的含义,风险因子在进行分类并且重新组合后,变量原本的线性联系被消除,之间的关联性降低,这样更加有助于进行分析。

四、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因素

(一)基于因子分析的材料设施安全

在建筑工程里所涉及到的材料设施产生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建筑所用材料本身质量不达标;第二点是施工设施有质量缺憾,特别是升降机、水泥搅拌机这种类型机器械造,而这会导致材料设施出现很大的安全隐患;第三点是操作机械设施时可能出现风险,在一般情况中,操作机械设施的步骤只要越复杂,那么在对保修、维护、安装等方面的要求就会变得越高,而风险变量会对其造成影响导致比重增大。这三点原因,会使风险变量成为材料设施安全因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技术安全

技术里所涉及到的安全因子主要包含了三点风险变量:第一点是当技术在更新之后可能发生的风险,在建筑工程进行设计时如果采取了全新的施工构造与技术时,技术人员可能会因为缺少实战经验,而导致风险系数大幅提高;第二点是进行技术交流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在建筑工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和施工人员共同协作技术交底,这样做不但可以简述技术应用设想与目的,还能够仔细说明技术设计中可能存有的施工风险,所以技术如果不能灵活交流也可能会阐述风险;第三点是可能因为技术变更而产生风险,在进行技术设计时施工人员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擅自更改,这种可能性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因为影响很大,因此也会被当做风险变量。除开以上三方面的风险变量之外,同时还有些变量因素会被划分到技术安全因子当中,例如因技术滞后而产生的技术变量、风险变量等,但是这类型的变量相较于其它在因子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员安全

在设计建筑工程时,工作人员是其最大化的变量,所以工作人员的安全因子中含有的风险变量与之相比也是最多的。当中主要包含了:因安全思想薄弱而出现风险变量,缺乏相关安全知识而产生风险变量,工作中手段不规范产生风险变量;人员安排紊乱产生风险变量。因人员而产生的风险变量是最难掌控的,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也是最大的,并且当中还有一些变量和其余种类包含的风险因子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对涉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时人员的安全因子是当中最为繁杂难懂的。

(四)基于因子分析的决策安全

决策安全因子里包含的风险变量主要是因决策而产生风险变量、决策合法性而产生风险变量、落实力度而产生风险变量等。从整体数量来说,风险变量在决策安全因子中比较低,但是却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决策安全不会比其余因子的重要性低。而且,在风险分析决策因子时,要对决策变量进行整体考虑,在因子里将预期性特点表现出来。

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析了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因素,并在这当中把风险变量主要划分成了四类并将相关变量一一列举了出来,对于现在的建筑工程设计来说因子分析法属于一个比较重要的风险因素分析方法,可以将建筑工程中复杂的资料全部都显示出来。而本文涉及到的因子分析法在后续中出现的数学因子分析因为和一般变量分析没有本质差别,因此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

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2

一、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要素

风险管理措施的实行,以三大要素为准,分别为人为、过程和结构,深化分析管理要素对项目风险的作用。1、人为要素人为要素是通信工程产生风险的主动因素,大部分风险形成由人为要素构成,根据风险级别,分析人为要素的占据比重,进而满足评估状态。影响通信风险的人为要素包含:通信业务使用者;通信工程开发者;通信运营商的管理者;与通信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联的人物群体。2、过程要素风险管理的过程是指通信项目的活动主体,项目运营的整体过程,规划为过程要素。可以针对通信工程,规划运营标准,根据通信实际,逐渐扩大运营标准的规模,符合项目整体需要。3、结构要素结构要素在风险管理中,主要起到基础作用,协助探析工程项目内的风险,树立风险意识[2]。例如:结构定义,根据项目的实际运营和变动,适当调整结构定义,适应现代通信,避免定义引发通信风险;结构培训,培训是发现风险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管理、应对风险的措施,通信工程内部,必须实行定期培训管理,提高风险能力,稳定结构基础;结构实践,通过实践,检验风险的管理效果,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条件。三、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遵循相关的科学原则,基本按照风险识别、分析、应对的流程,防止通信风险,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以通信工程的项目运营为背景,识别潜在或可能产生风险的项目,将识别的风险汇总成文件。风险识别根据通信项目的实际而变化,体现过程变化,只要发现通信风险,立即识别,进行风险处理。通过识别,可以发现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不论是通信工程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空间,都可进行明确划分,规划风险,发现风险的危害和机遇,严格把控通信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无影响的范围内,尽量利用科学措施,转化通信风险,实现效益转型。2、风险分析通信工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是不确定的,可以对其进行区域划分,缩小风险分析的范围,提高风险分析能力[3]。通信工程风险分析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如:(1)经济类,由通信外汇、汇率引发的风险,基本属于受管制影响而表现出的风险,对通信工程的运营影响比较大;(2)金融类,通信工程已成功应用在买卖流程中,需要担负买卖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财务风险,其中由付款因素引发的风险统一概况为金融类;(3)政治类,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受法制、政策的影响,表现出社会隐蔽风险,并不能确定具体的风险引发点;(4)合同类,项目参与双方,在签订通信合同时,包含模糊款项,基于模糊款项,导致合同双方对同一内容产生不同理解,较容易产生责任风险;(5)策略类,此类风险基本集中在决策群体中,对通信工程项目起到主要的决策作用,决策者没有摸清通信市场而制定的策略,在实际通信工程运营中,表现出风险;(6)技术类,通信工程具备一定的技术性,不同类型的技术在实际通信建设中,各自发挥运营效果,在推进通信产品产生的过程中,暗含风险,风险较高的技术对通信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通过风险分析,规划技术风险,重点发展有利技术。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管理的措施,在对通信工程进行识别和分析后,最主要的是应对风险,提出管控措施。首先构建风险应对体系,为风险管理提供开端环境,营造应对背景,大致了解风险的本质和性能;然后规划并调整风险管理,深入了解通信风险,针对不同性质的风险,给予相对应的解决方式,体现风险管理的过程概念,提升风险管理的定义;最后实行风险评价,分析通信工程中项目风险的含量,提供高效应对的模式,细化风险分配的任务,加强风险管理。因此,风险应对必须建立在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保障应对策略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既可以有效防止风险对通信工程的影响,又可以更新应对策略,利用改进、修正的方式,强化通信工程的项目运行。

二、结束语

对通信工程项目实行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因素对工程运营的影响,营造优质、稳定的通信环境,进而为运营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利用有效的管理方式,规避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确保工程运营处于高水平、高能力状态,支持通讯信息的科学运行,保障通信工程的高质量,满足社会与日俱增的通信需求,同时发挥通信工程的项目效益。

作者:王修均 单位: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3

实体现金流量法是以企业实体为背景,确定项目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用加权平均成本为折现率评价项目可行性的方法。股东现金流量法则是以股东为背景,确定项目对股东现金流量的影响,用股东要求的报酬率为折现率评价项目的方法。任何一个利用了负债筹集部分资金的公司投资项目都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估同一项目的可行性。即站在公司实体的角度和站在股东角度,虽然从原理上讲两种角度评价的结论没有性质上的差异,但却常常使理财人员混淆其在应用上的差异,并因此而得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上述分析技术时,往往容易忽视不同分析角度存在的对应关系,以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如将股东内含报酬率与企业实体下的加权平均成本(此中包含债务资本成本)进行比较而得出该方案比临界点状态更有吸引力结论,或将债权人内含报酬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比较而得出该方案比临界点状态要差的结论。

对于股东权益来讲,由于其利用负债融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受杠杆作用就必然比原始现金流量的风险大,这就需要一个较高的风险调整贴现率,即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股东权益成本)将会提高。而对于债权人来讲,债权人的利息是相对稳定而低风险的。因此其现金流量的风险低,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债券资本成本)也就低,就公司实体来讲,其现金流量的风险介于股东权益和债权人之间,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含义就是要保证每个资本供应者都获得等值于其机会成本的收益。如果注意到现金流量与相应折现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则无论采用股权现金流量还是实体现金流量评价项目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必须指出的是,股东现金流量法的主要问题是:

1.股东权益的内含报酬率会随着所用杠杆作用的大小而变动。

2.由于采用负债融资,股东现金流量的风险将会包含财务风险,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股东权益资本成本)不但受经营风险的影响而且受财务杠杆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考虑负债融资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股东权益报酬应随财务杠杆大小发生变化,但是要估计股东权益成本应随杠杆作用变动多少,却是十分困难的。

而站在债权人角度考虑采用债权人现金流量评价项目的主要问题是:债权人的终极目标是保证其债权本息的安全性,其对投资索取的现金流量仅是本息。而对投资的“剩余价值”并不关心(除非影响到他们的本息安全性)。因此也就无法从此角度考虑投资的真正价值,或投资对股东财富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较好的办法是将投资和筹资分开考虑,首先站在公司实体的角度评估投资本身的经济价值,而不管筹资的方式如何,如果投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大于加权资本成本,即能产生正的净现值,然后再去处理筹资的细节问题,筹资只是如何分配净现值的问题。

二、名义报酬与实际报酬

在估计投资的现金流量时,若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又会出现实际资本成本与实际内含报酬率,名义资本成本与名义内含报酬率的对应关系,在实际决策时,投资者通常无意之中已将通货膨胀因素包含在资本成本(或贴现率)中而在估计现金流量时,却未专门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不当的匹配的结果是使公司作出投资决策时过于保守,尤其是关于长期资产的决策与评估。

通货膨胀下的资本预算的关键是始终只对同类的量做比较。当现金流量是名义值时,应对应名义贴现率,而当现金流量是实际或稳定币值时,应对应实际贴现率。

从上述分析来看,从原理上讲,只要注意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间的对比关系,两种比较结果都不会影响投资的选择,但在实际应用中,较好的办法还是利用名义现金流量计算的名义内含报酬率与名义资本成本进行比较作出选择。若使用实际资本成本与实际内含报酬率比较不仅增加计算量,而且因为其复杂性也会增加出错机会。

三、期权价值的作用

期权是指不附带义务的权利,它是有经济价值的,在财务上,一个明确的期权合约经常是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卖一项资产的权利。

广义的期权不限于财务合约,任何不附带义务的权利都属于期权,就资本预算而言,通常在决策者选定了某一项目后,并不会就此袖手旁观,任由事情的发展变化,而是在其有能力改变项目的情况下,充分施展其“后续选择权”(即期权)。控制项目效益的发展或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如:将投资推迟至较后日期的期权,在需求变动时改变经营规模的期权,当原材料价格变动时改变投入构成的期权以及在最初的投资成功(或失败)后继续(或放弃)投资的期权等,在每种情形下,管理者可以改变投资的性质与范围来对最初决策时未知的新信息做出回应。由于这种权利并不附带义务,因而能增强投资价值。

1.管理者运用贴现现金流量评价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调整和选择,如放弃或推迟决策或根据前面投资情况决定是否扩大投资,这些行为都可能增加投资的实际价值。

2.对投资项目动态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管理者充分利用期权调整投资价值的过程,由于期权价值增加项目的净现值。因此对期权的选择有助于管理者正确应对高风险高盈利的投资机会而不至于盲目低估投资价值。

四、忽视风险分散化效应

如果企业每年有很多各自独立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就应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整贴现率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并度量每个项目自身的风险,因为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即使每个项目的风险程序都较高这些项目组合在一起,单个项目的大部分风险也不能在企业内部分散掉。

从企业整体角度看,新投资项目自身特有的风险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内部其他项目和资产的组合而分散掉一部分;而从股东角度看,一部分风险又能被企业股东的资产多样化组合而分散掉,所有这些都应是在合理确定项目贴现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4

当代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走上了新型发展的道路,BOT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在工程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正确的财务决策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对工程BOT项目来说,财务决策分析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项目公司可以根据财务决策分析中预见的风险,提出应对相应风险的策略。

1.工程BOT项目的简介

1.1 工程BOT项目定义及特点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就是“建设-经营-转让”。是一种用于公共基础建设的项目融资的一种模式,BOT 就是通过政府和项目公司达成协议,由项目公司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与建设以及经营的一种方式,由政府向项目公司颁布特许,允许项目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之后由项目公司(或由合作伙伴)经营管理该基础设施。政府机构通过特许权协议,给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双方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所有权归签约项目公司所有,并且在协议期限内政府允许项目公司向设施的使用者收取合理的费用,以让项目公司收回成本并获得一定的回报。当政府颁发超过了政府允许的期限后,项目公司就应将基础设施无偿地转交给政府机构。

1.2 工程BOT项目运作方式及实施过程

根据世界银行定义工程BOT项目的运作和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①BOT(build-operate-transfer)就是遵循建设-经营-转让的模式。在有意争取新项目建设特许权的项目公司中,政府机构常常选用BOT运行模式。这种方式就是某些财团通过融资投资项目的建设,之后由项目公司或合伙公司对建设好的设施进行管理运营,在特许期满后移交给政府机构的模式。②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就是遵循建设-拥有-经营-转让的模式。这种模式和BOT的主要区别就是项目完成后遵循BOOT模式的项目公司在政府特许期内拥有所建成的项目或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③BOO(build-own-operate)就是遵循建设-拥有-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和前面两种模式的区别就是项目公司不用将项目或设施转交给政府机构,只要在特许期内建设运营就行。

1.3 工程BOT项目风险分析

工程BOT项目是一个高投资高收益的项目,但是也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工程BOT项目存在的风险有:①政治风险,主要是由政局的稳定性与政府的政策等有关;②经济风险,这主要由汇率的变动、市场物价的升降、经济危机等经济因素引起的;③法律风险,主要跟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劳资关系这些因素有关;④运营风险;主要跟项目公司的管理经营以及市场作用有关;⑤自然风险,主要是有那些不可抗力(地震、台风等)的因素引起的。

2.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

2.1 财务决策分析方法及要点

现代财务决策分析已成为经营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财务决策分析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业绩与经营现状的评价与剖析的方法,主要是评价项目公司的获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以及对贷款利息和股利的支撑能力等。

项目公司在进行财务决策分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根据流动比率指标来评价项目公司短期的还债能力;②根据项目公司的资产负债指标评价长期还债能力;③根据资产收益指标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

2.2 工程BOT项目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就是在项目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中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在单个长期或多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判断净现值是否大于或等于零,如果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相应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大于成本。在多个方案的选择当中,项目公司不能只看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大小来进行方案的选择,方案的内含报酬率的最大不能决定方案的净现值就是最大的,同时,方案的净现值最大也不能决定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是最大的。因此,项目公司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选出最为合理的方案。

2.3 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的意义

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是把收集、审查与项目公司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为起点,并以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为财务决策分析的重点,并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工程BOT项目财务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与评价项目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状况。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目的是评价项目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但要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项目公司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工程BOT项目财务决策分析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①在财务循环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工程BOT财务决策分析就是对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同时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②财务决策分析可以为债权人和投资者提供正确信息来实施决策。项目公司的投资者可通过财务决策分析不但可以了解企业获利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还可以预测投资后的风险程度及收益情况,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③降低工程BOT项目财务风险。财务决策分析已经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满足债权人以及投资者所需要信息的重要分析方法。

3.降低工程BOT项目财务风险的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项目公司具备承受各种风险的思想准备,把风险看做提高项目公司水平的机会。认真积极地分析引起各种风险的因素,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不但要利用好风险的盈利机会,还要认真分析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2 提高财务决策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财务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对公司的决策者很重要,项目公司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①不断拓展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②缩短财务报告周期提高时效性;③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督;④完善财务指标体系;⑤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3.3 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对策

对工程BOT项目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比如:面对项目的政治风险,项目公司可以寻找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现行的政策作一定的保证,可以通过政府书面协议来降低项目的政治风险;面对项目的法律风险,项目公司可以通过聘任当地的法律顾问来降低工程项目的法律风险;面对工程项目的经济风险,项目公司可以寻求更大的集团公司支持;面对经营风险,项目公司可以通过寻求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来解决;面对不可抗力的风险,项目公司可以对项目进行投保。

4.结束语

工程BOT项目是一种新兴的投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不但可以解决政府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对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同时也带动了项目公司的发展。工程BOT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只要做好各方面的应对措施,充分利用工程BOT项目的财务分析数据,做好面对各种项目风险的准备,项目公司就会达到预期的结果。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外兴起一股绿色消费浪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快速增长。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绿色食品网,2009),中国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有了较大提升,消费者愿意为事关安全健康问题的绿色农产品支付一定的溢价,从而提升了安全蔬菜的消费意愿,但与普通农产品相比,安全蔬菜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是相对有限的(液态乳及乳制品除外)。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安全蔬菜消费行为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消费者安全蔬菜的消费意愿、购买行为的一般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普遍的结论是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收入、性别、年龄、家庭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价格、市场环境秩序等)等影响了安全蔬菜的消费意愿、购买行为及其两者的相关性,影响因素在国内外有所差异(Caswell et al.,1992;Gao,1993;Thompson et al.,1998;Larocheetal.,2001;马瑞婧,2007;王志刚,2003,2006)。但对特定场所的安全蔬菜研究比较少,针对超市安全蔬菜的研究更是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超市作为安全蔬菜的主要销售渠道,其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超市安全蔬菜购买行为,对于掌握消费者心理,促进超市安全蔬菜产业发展,有其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

1.1 安全蔬菜

关于安全蔬菜的概念,学界并没有一致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有机蔬菜,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共同成为安全蔬菜的基本框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与农村合作技术中心国际贸易中心(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of the technical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ooperation, ITC, CTA)的定义,"有机蔬菜是指用纯净的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经过认证并贴有有机标志的食品。"该定义进一步解释,这里的"有机"更强调生产过程而不只是前段产品本身(FAO/ITC/CTA,2001)。绿色蔬菜是指遵守可持续发展的远,安装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中国标志出版社第一编辑室,2003,P1)。无公害蔬菜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过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1.2 感知风险

所谓消费者的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一般是指消费者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不确定性和不利后果的可能性(Dowling和Staelin,1994)。它实际上就是在产品购买决策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Derbaix,1983)。自Bauer(1960)最初将感知风险的概念从心理学引入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之后,市场营销领域内很多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就以感知风险作为考察变量来进行。Bauer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当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性能,价格,品牌,售后服务等各项产品特征进行分析评价之后,都会感到各种不确定性,因此消费者任何消费行为都是要承担风险的。

1.3 消费者行为

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易职能的行为基础。"在这一定义中,至少有以下三层重要含义。

第一,消费者行为时动态的。首先,这个定义强调消费者行为时动态的。这意味着,个体消费者,消费者群体和整个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它提醒人们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消费者的行为。其次,就消费者行为分析研究而言,它的含义是消费者行为的概括和提炼常会受到特定时期,产品,以及特定消费者个体或群体的限制。

第二,消费者行为具有互动。在消费者行为定义中强调的第二点是,消费者行为包含了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互动作用。

第三,消费者行为涉及交易行为。消费者行为包含了人类之间的交易,所反映的是人类在交易当中的整个行为过程。这一点使得消费者行为的定义与市场营销的定义保持了一致性。简单地讲,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2.研究设计

2.1模型构建

消费者因素在感知风险研究甚至消费者行为研究中都毋庸置疑是重要研究对象;产品因素是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本文是指安全蔬菜本身;购买情境则包含在超市购买行为之中(张莹,2001;霍庆华,2007);参照群体,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一般都将目前产品放到其他同类产品中去考虑,反复对比之后才作出最后的消费标的,在本文中参照群体主要是指超市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农贸市场。综上所述,本文中,我们将超市安全蔬菜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这三类因素去考量:消费者因素,产品因素以及参照群体因素。

2.2变量定义

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有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和感知风险六大构面。其中,消费者购买行为是通过整理消费者行为相关文献得出,而本文所研究的产品因素是指安全蔬菜,情境因素则是指超市,参照变量则是指农贸市场,感知风险的六大构面也与其他文章不尽相同。综上所述,本文在定义以上变量时,不仅从消费者行为的有关概念去定义,亦结合本研究本身。

(1)消费者因素(控制变量)

消费者因素主要是指和消费者自身相关的因素,这个指标的消费者是指参与安全蔬菜消费的消费者。主要包括消费者的一些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层次,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常住人口数,共计六个因子。

(2)参照群体因素(中介变量)

参照农贸市场的因素是消费者购买超市安全蔬菜的中介变量,因为农贸市场可以就价格,新鲜度和分布位置三方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张莹,2001;霍庆华,2007)。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农贸市场作为参照因素,是将其作为一个群体来概括。

(3)感知风险(自变量)

本文在对感知风险个构面进行定义时,主要借鉴了Roselius(1971),赛鹏(2006),袁明和周常春(2008),井淼(2005),刘录民(2009)和任燕,安玉发(2009)的研究成果。各构面的详细定义如下:经济风险,安全蔬菜购买引起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质量风险,安全蔬菜品质和安全性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引起的身心上的损伤;信任风险,对生产经营企业的欺诈行为,政府监管有效性等方面的担忧;事件风险,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心理的冲击和担忧;社会心理风险,周围群体的影响,自身购买安全蔬菜时的心理顾虑;便利风险,对安全蔬菜购买渠道及便利程度的担忧。

(4)超市安全蔬菜购买行为(因变量)

消费者在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后,在超市购买自己所需的安全蔬菜的行为,包括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

2.3 调查方案设计

在借鉴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具体研究方向,总共分感知风险,农贸市场因素,超市安全蔬菜购买意愿和消费者特征四个部分。问卷调查结果都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表示,该量表由一组结果构成,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各项分别计分为5,4,3,4,1,由被调查对象打分,结果加总。

3 实证检验

力求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运用SPAS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以减少单一统计方法所带来的误差和劣势。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均值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4 结论

第一,本文以消费者超市安全蔬菜感知风险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消费者在超市安全蔬菜购买过程中受到有关因素刺激下,是否会降低安全蔬菜消费的感知风险包括对比农贸市场后,本文研究后认为,经济风险,信任分析和社会心理风险与超市安全蔬菜购买意愿的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关系。就另外的质量安全风险,事件风险和便利风险这三个构面来说,假设验证成立。关于农贸市场影响因素方面,价位的假设不成立,但农贸市场安全蔬菜的新鲜度和分布位置对消费者超市安全蔬菜的购买上有着一定的削弱作用。

第二,均值分析的分析来看,感知风险构面的影响程度问题上,六大感知风险的构面中感知的质量安全风险位居第一,可见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排名后两位的分别是社会心理风险和事件风险,而感知的经济风险位居最后,主要是安全蔬菜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支出占比较少,消费者对价位不那么敏感。

第三,从控制变量的分析来看,男性在事件风险和便利风险两个维度上要显著高于女性,51岁-60岁,61以上两个阶段的人群表现出较高的感知风险水平,已婚人士在便利风险上要显著高于未婚人士,家庭人口数在5人以上,水平在0.01上在感知经济风险,便利风险上存在差异。控制变量对感知风险和超市安全蔬菜购买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5 研究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步入了快速时期,人们也越来越偏向于高品质,便利,齐全的购物场所,对购物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超市和农贸市场作为两大安全蔬菜的销售渠道,在各自领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作为安全蔬菜一盘棋,必须统一思想,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安全蔬菜的销售。

参考文献:

[1]薄斌.市场细分视角下南京连锁超市蔬菜物流建议[J].物流平台,2011.

[2]陈碧琼.消费者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陈俊杰,卢晓翠,罗炳德,罗锦雁,林丹苗.节前广州超市蔬菜农药残留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

[4]常宁.我国经济信息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2.

[5]崔艳红.影响消费者感知风险的产品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7.

[6]Dominique Xardel, M.S.Raju.消费者行为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董大海,李广辉,杨毅.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构面研究[J],管理学报,2005:23-26.

[8]高海霞.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减少风险行为研究--基于手机市场的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 Bauer R A.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Dynamic marking for a changing world[M].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60:389-398.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6

一、KDD技术的分类

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研究中的一个极富应用前景的新领域。对于数据挖掘,可做出不同的分类模式:(一)依据所挖掘的数据库的种类进行分类。若挖掘系统从关系数据库中发现知识,则相应系统为关系数据挖掘系统。其它数据库系统如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演绎型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时间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异质数据库、主动数据库、遗留数据库和互联网信息库均可作为挖掘系统挖掘的对象。(二)依据挖掘知识的种类进行分类。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发现几种典型的知识,包括关联规则、特征规则、分类规则、聚类规则、离群数据挖掘、数据总结、偏差分析、序列模式分析、趋势分析、回归分析等。(三)依据采用的技术进行分类。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方法、邻近搜索、规则归纳、方法等。

二、关联规则的挖掘

关联规则的挖掘是数据挖掘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关联规则的挖掘问题可形式化描述如下:设I={I1,I2,…,Im}是由m个不同的项目组成的集合,给定一个事务数据库D,其中的每一个事务T是I中一组项目的集合,即T I,T有唯一的标识符TID。一条关联规则就是一个形如X Y的蕴含式,其中,X I,Y I,X∩Y=Φ。关联规则X Y成立的条件是:1、它具有支持度s,即事务数据库D中至少有s%的事务包含X∪Y;2、它具有置信度c,即在事务数据库D所包含X的事务中,至少有c%的事务同时也包含Y,关联规则的挖掘问题就是在事务数据库D中找出具有用户给定的最小支持度Smin和最小置信度Cmin的关联规则。挖掘关联规则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子问题:1、找出事务数据库中的所有大项集,大项集是指支持度不小于用户给定的最小支持度的项集。2、利用大项集生成关联规则。目前大多数研究均集中在第1个子问题上,因为这个问题的主要挑战性在于数据量巨大,所以算法的效率是关键。

三、特征规则的挖掘

在数据库的原始概念层,数据和对象往往包含很详细的信息。人们希望能将大数据集中的数据进行总结概括,并将其在更高的概念层次上呈现出来。如:经销商们可能希望对一些销售活动中的交易集合进行概括、总结从而得到更一般性的描述。这就要求数据挖掘系统具有数据概括的功能。数据概括是将数据库中的大量相关数据从较低概念层次抽象为较高层次的过程。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数据概括:1、数据立方体法;2、面向属性的归纳方法。

四、分类规则的挖掘

数据分类是指在数据库的各个对象中找出共同特性,并按照一定的分类模型对它们进行分类。为了构建这样的一个分类模型,需要一个样本数据库E作为训练集,E中的每一个元组与大型数据库W中的元组包含着同样的属性集,并且每一个元组有一个已知的类标识。分类的目标是首先分析训练集数据,利用数据的可用特征为每个类建立一个精确的描述或模型,然后把这些模型用作对数据库W中其它数据进行分类或建立一个更好的描述,即分类规则。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方法、统计方法、粗集方法等。

五、聚类规则的挖掘

聚类是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它的任务是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其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个类别数据之间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而不同类别的数据之间的相似性尽可能小。它与分类分析不同,聚类分析输入的是一组未分类的记录,并且这些记录应分成几类事先也不知道。聚类分析就是首先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合理地划分记录,然后再确定每个记录所在类别。在统计方法中,聚类算法一般分为基于概率的聚类算法和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两种,如欧氏距离等。基于概率的聚类算法在挖掘海量数据集合时效率非常低;而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在数据挖掘领域应用则相当广泛,而且其基本思想是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而不同类别上的个体间距离尽可能大。

六、KDD技术在审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审计风险管理是人们对审计风险进行识别、估计、衡量、控制等一系列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审计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评价与估计、审计风险处理。这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详见图1所示。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7

1.含义与特点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有两个名词组成,审计和风险。所谓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难以预料的一种不平常的危险,由此,审计风险可理解为审计领域中存在的一种不可预料的危险。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做出的审计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而给审计机关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含义看似复杂,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审计过程中给审计机关带来的危险。这些危险将会产生其他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努力的降低审计的风险。想要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就一定要透彻的了解它,就是古语讲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审计风险的特点。那么审计风险有什么特点呢?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隐蔽性、偶然性、可控性等这几大特点。也就是说审计风险的发生的机会是非常大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人为的操控来减少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或降低审计风险的危害。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审计风险模型,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审计风险体系。

2.成因与分析

万物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那么审计风险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只有找到了审计风险的诱因,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所以我们对待审计风险问题一定不能含糊,为了避免审计风险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或者是国家的层面造成更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早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3.构成要素

想要解决审计风险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各种具体的分析,早在几十年前,西方国家就有人意识到审计风险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一些分析,并且被沿用至今: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在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中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当初的这个模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很快在全球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外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这使得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已经不能准确的描述现如今的审计风险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更加符合的审计风险模型来帮助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现状分析

我国的审计体系和其他国家的并不相同。目前,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国家审计有较浓厚的政府内部监督色彩,独立性不强。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根据国家赋予的权限,对政府及其所属的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预算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直接对政府负责。由于其这种工作现状,就决定了我国的审计机关在工作的时候回发生很多的问题,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型,完善我国的审计机关的工作方式。

三、建立防范与监管模型

在上文的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中我们提到,如今应用的审计风险分析的模型还是三十年前的研究结果。这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三十年都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以及政府工作内容的变化,未来道路的变化,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对审计风险的模型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上文中我们也已经提到,在当今社会,再使用那么古老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会造成很大的分析的偏差,不仅不能降低审计的风险,还会因为分析结果的不准确造成更大的审计风险。这种模型应用在当今社会就显得其设计不够科学、不符合系统理论、审计资源分配不合理。所以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就要建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防范与监管审计风险。

四、建立管理与保障机制

上文介绍的建立行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一部分措施,当理论基础已经有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其基础上搭建更加复杂的上层建筑了。上层建筑的搭建我们将从两个部分着手,制度上和管理上。虽然我们国家在制度方面已经建立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制度,并且在继续完善,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是不够充分,所以我们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在管理上要加大管理的力度和严格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对于审计风险防范和监管的力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特点以及成因和危害。审计风险其实已经存在许多年,前人也有着大量的研究和解决办法。但是社会是在进步的,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远处眺望,我们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向前进步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出一套更加符合如今形势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做到更准确的分析审计风险,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机制,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做好对审计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婷婷.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3(07).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8

(1)

在分析Black-Scholes微分方程假设条件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下含贴现的费曼-卡茨定理。

含贴现的费曼-卡茨定理:考虑随机微分方程

(2)

设是博雷尔可测函数,利率是常数,给定,定义函数

(我们假定对于所有的t和x )

则满足偏微分方程

(3)

通过比较(1)和(3),我们发现在偏微分方程的表现形式上,差别仅仅在于(1)中,衍生证券价格对基础资产价格的偏导数系数为无风险利率,而(3)中衍生证券价格相对于基础资产价格的偏导数系数为基础资产的收益率。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在(1)中,衍生资产价格所服从的随机过程并不是一个鞅过程,而(3)中衍生证券价格所服从的随机过程是一个鞅过程。对股票这种需要支付一定成本的基础资产来说,现实世界中的收益率不管为多少,在风险中性世界里收益率均为无风险收益率。

我们可以通过拉东-尼可迪姆导数来改变这个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函数,在转换的过程中,波动率并不发生变化,而将收益率由变化为无风险利率,则基础资产在风险中性世界里所服从的随机过程就为:

下面,我们以含贴现的费曼-卡茨定理假设出发,来分析Black-Scholes偏微分方程的基本假设条件。

假设1中,我们假定股票价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也就是说对股票价格取对数差分后得到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这里面蕴含的意义包括:1、如果假定股票价格服从正态分布,则该正态分布的期望为0,也即从理论上说股票价格可以取负值,根据股票这个经济变量的经济意义,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2、根据计量经济学,股票价格序列很显然是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对于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来说,我们所估计出的分布参数在经济学上并无实际意义。3、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这显然是出于简化问题的考虑。因为计量经济学也证明了股票的收益率序列并不服从于正态分布。4、考虑几何布朗运动,即我们采用的是几何收益率。几何收益率对应于金融中的复利,这既符合经济本质,也在较长的期限内比算术收益率更稳定。

关于假设2,允许使用全部所得卖空衍生证券,这个假设是为了保证在构造一个无风险的组合时,不必使用外币融资,通过自融资策略即可实施。以无风险利率对投资组合的价值进行贴现,得到的必然是一个鞅过程。这也使得基于不支付红利的股票的欧式看涨期权与亚式期权等路径依赖性的期权相区别,因为路径依赖性的期权要么没有解析解,要么解析解的形式非常复杂。

关于假设3,没有交易费用和税收是为了消除市场摩擦对期权价格的影响。根据分离定理,最优风险证券组合的确定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效用函数或无差异曲线无关,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无关。

关于假设4,在衍生证券的有效期内没有红利支付。根据含贴现的费曼-卡茨定理,此假设并无必要。默顿也指出,只要假定在有效期内红利是连续支付的,那么可以得到一个连续红利率。

关于假设5,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即不存在不承受风险就获利这样的投资机会,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如果期望获得较高的收益,就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这就排除了基础资产价格存在风险但不能进行动态套期保值活动的可能性。

关于假设6,证券交易是连续的,这个假设是有意义的,但根据含贴现的费曼-卡茨定理,这个假设并非必须。证券交易是连续的,那么证券价格所服从的随机过程更加渐进服从于几何正态分布,我们也可以更方便应用动态套期保值,使投资组合在一个极短的时间段内处于无风险状态,从而可以应用风险中性定价理论,而风险中性定价就意味着此时的贴现过程是一个鞅过程。

关于假设7,无风险利率为常数且对所有到期日都相同,根据含贴现的费曼-卡茨定理,此假设也非必须。无风险利率可以不为常数,甚至可以是一个随机过程,无风险利率对所有到期日都相同在实际中也很难做到。只要满足以无风险利率对期权价格进行贴现后的随机过程是一个鞅过程的条件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推导Black-Scholes微分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必须能保证一个由基础资产和基于该基础资产的期权组成的自融资投资组合,在进行动态套期保值后几乎时时处于无风险状态,处于风险状态时具有零勒贝格测度,从而保证期权价格以合适的贴现率贴现后所服从的随机过程必须为一个鞅。

参考文献

[1]约翰·赫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工具(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9

前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源头。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了安全事故的等级: 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经济损失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如果安全事故发生必须查询原因、处理责任人、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安全事故,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定发生安全事故决定不能够逃避责任或者是试图掩盖事实,应该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将发生的实际情况上报相关部门,把安全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防患,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和识别

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中我首先要理解风险量。风险量是指不确定的损失程度和损失因素发生的概率,既然存在着事情发生的概率那就是可以控制和预测的。怎么样预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要根据建设施工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依靠科学方法进行判断,注重运用科学理论依据转变凭靠施工经验来判断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专家学者通过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怎么样预测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这些论文方法实际运用效果都是相对成熟的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运行用,建筑施工企业结合项目运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预测风险。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就是对风险情况进行认知,研究那些因素可能形成风险因素或者已经存在风险的因素,在综合考虑消除或者降低风险,最终达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运行的目的。

二、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测和识别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的。通过对施工安全评估与分析达到可以估算出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进而发现施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施工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要以科学知识为理论基础,运用安全风险预测和识别出来的数据和事实来评估。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建立模型,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全方面、立体式、多角度的评估、现在比较成熟的评估方法是 AHP 法,该方法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三个级别是Ⅰ级严重风险 0. 1≤权重≤1、Ⅱ级一般风险 0. 01≤权重≤0. 1、Ⅲ级轻微风险 0≤权重≤0. 01。通过对建筑项目的建模评估,判断出项目所处的风险级别,充分重视科学方法判断结果,提高项目安全防患意识,降低或者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保证项目平稳健康运行。现在能够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很多,有的方法理论高深操作困难,有的方法要求逻辑思维强,有的方法要求具备很高的数学知识,总而言之现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善适应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施工项目的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等各方条件都容易造成风险评估和分析结果的偏差,因此评估和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有波动范围缺乏确定性,但是它确实具有指导降低安全风险的作用。

三、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风险源

众多专家学者给出风险的含义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仔细分析风险的含义可以归纳总结出来人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客观条件是构成风险形成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的不确定性不是人们片面理解的不好因素,风险含义中强调负偏离,但是现实情况正偏离也是存在的,理解风险的含义后,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的负偏离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在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源是在多个方面存在的,它是建筑施工中的顽疾。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下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源。

1.施工作业环境是风险源

人类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冲击高空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在我国建筑行业中高空作业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施工项目中对高空作业的要求也是细致入微从实际操作人员到具体施工作业都有详细的规定。高空作业通常都会是贯穿建筑施工项目始末的。高空作业仅仅是造成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一种,施工作业环境的外部风险源主要是建筑施工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我国的疆土辽阔,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严峻的地理环境无形提高了建设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

2.施工作业机械设备是风险源

现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建筑施工作业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物料提升机、塔吊、钢筋弯曲机等等许多大型机械设备,它们就构成了风险源。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必是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不能因为非专业人员工资低就随意录用因小失大造成安全安全事故的发生。

3.特种操作人员是风险源

在建设施工项目中涉及到特种作业种类很多,特种作业是有技术含量的施工作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行的,这些人员必须经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系统的技能培训才能够进入到建设施工项目的生产一线上来。因为特种操作人员的专业性都是非常强的不能够让非专业的人员硬性加入到特种操作人员队伍中。给特种操作人员配备专业的防护措施,也是降低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措施

1.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控制

管理完成项目风险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确定控制风险的措施。执行措施的原则是: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禁止在不可抗拒风险下作业,对于存在的重大及中度风险要立刻停工整改,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风险,稍加注意,不必采取措施。

2. 实现对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创新

加强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的创新。坚决从事后事故调查变为主动出击做到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理论方法判断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风险,加强对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落实岗位责任制增强从领导到施工人员对施工安全的防患意识。

3.对施工企业员工进行施工安全文明培训

现在施工作业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素质偏低,教会施工作业人员正确的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懂得怎么样保护好自己,降低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因为人为因素发生的概率,施工人员应该学习劳动法内容,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体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施工项目的不断运行,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手段有些风险会被消灭除,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新风险。坚决杜绝野蛮施工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达到降低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目的。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10

一、关于风险的研究

风险,通俗的讲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在19世纪的英文中,风险一词通常与保险有关。经过两百多年的演义,风险的含义已经大大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而是被赋予了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领域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概括说来,风险是对各种因素造成未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规律的一种描述,它主要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社会性、可测性等特征。

二、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最初起源于美国,193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索罗门·许布纳博士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个会议上首次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了风险管理,并着手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问题。直到1950年,莫布雷等人在《保险学》一书中首次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在美国发展成为一门学科。1960年以后,工程管理科学方法大大增强了风险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先进的计算技术,避免了复杂的数学分析过程,于是风险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StevenN.Kaplan&Per Stromberg(2000)将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准则划分为四大类:投资机遇、管理团队、投资条款和投融资环境等。Hernan Riquelme、Lilai Xu(2001)将项目投资风险分为管理团队、市场、竞争产品三个方面,并将其作为评价一个项目投资风险的主要依据。

2003年,Marshall提出风险分担管理的概念,指出风险分担管理的途径主要有风险排除与风险转移这两种;Skipper指出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就是某一经济单位通过对经营中面临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价和处置,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安全利益保障的一种经济活动。2006年,Gallagher提出风险管理概念,对风险管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了一定的定性分析方法。C. Arthur William Peter等提出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监控,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所致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M.Elisabeth、Pate Comell和Peter J.Regan建立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分析方法的风险测度模型以及决策模型的系统框架。

此外,Boehm把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两个过程; Kliem和Ludin提出项目风险识别、分析、控制、报告四个阶段。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系统性较差,涉及到物流园项目的风险管理更是凤毛麟角,理论指导的缺乏使项目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避免风险,从而导致失败率居高不下。

三、关于物流园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1.物流园的概念研究

1965年,日本东京最早出现了物流园区,当时被称为“物流团地”。后来欧洲也开始出现,欧洲人称其为“货运村”。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物流园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Edgar M. Hoover、Edgar M. Hoover、Nozick、Marian Sulgan等专家们对其概念的界定也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物流园区所下的定义可以发现,物流园区实质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形成的物流节点活动的空间集聚体。它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多种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和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大型场所,符合相关条件的一家或多家企业或单位采用相关设施设备管理和从事具有特定功能物流活动在一定区域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

2.国内关于物流园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如下:

唐秋生,谢如鹤(2003)分析了城市建设物流园区的设置条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宋玮玮将风险评估用于物流项目,对大型物流项目的风险分两个层次进行了评价, 并给出了可控风险的规避措施。

赵闯、刘凯和李电生(2004)将物流园区建设分为决策阶段、规划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将物流园区建设的风险因素归结为自然及环境风险、政治及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公共关系风险等6大类。

刘明菲、罗显敏(2006)将市场风险归纳为环境风险、流程风险和监管风险三类,并对每一类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办法;许克年从投资回报率、物流方案、金融服务、商品特征四个方面对物流企业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策略;贡云兰分析了物流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运用模糊数学评判法对物流园区的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

龚诤(2007)专门针对仓储项目投资的风险特点,构建了一般仓储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体系。夏良杰(2008)列出了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战略风险、功能风险、选址风险等8个一级风险和30个二级风险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风险预防和监控的常用方法。

李晓婷(2010)通过对港口物流园区投资建设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与筛选,初步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作了定性以定量的分析。邸雪琨分析了影响物流地产投资收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构建了基于SA-SVM的物流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模型。

目前学术界对物流园区的风险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两个方面,方法较单一,并且较少地涉及风险的应对与防范措施,总体来说,国内对于物流园区的风险管理研究显得较为零散,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亟需理论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实践中的运用。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11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含义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二)风险管理的含义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报告(ERM),把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用于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含义来看,二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首先,二者均认为各方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中都应该发挥作用。其次,二者都是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最后,二者都是以实现企业价值为目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内部控制是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部分,风险管理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外,又扩大了整合框架的范围,增加了战略目标。风险管理是站在更高的公司战略层次分析问题,可以更细化地解决企业日常以及其他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在企业风险识别和应对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内部控制则在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方面发挥着作用。随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两者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都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思想和理念没有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中,缺乏一种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反应机制,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目前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活动主要是阶段性的,没有保持连续性。企业的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致使很多企业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某些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常常对项目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致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二)相关组织结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风险承担时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明确,没有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难以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一些企业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始终停留在以企业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面上。

(三)对内部控制理解片面,缺乏对其他风险的关注

目前,企业只对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比较重视,如不相容职务要分离等,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从而忽视了对传统内部控制之外的风险的控制和衡量。企业若加强对各个风险的控制,就会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内外部发展空间,减少更多风险。在这些方面,我国企业还存在不足,都要在以后的管理模式中逐步完善。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内部控制的持续风险管理机制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破产的企业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取得效果,内部控制就必须被持续监督,企业应该尽量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通过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合理分配力求达到预期效果。

(二)加强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

建立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高层管理者应增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控制方法。对于内部控制,应明确分为经营层面和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经营层面的内部控制包括公司内部业务、经营、资产控制,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偏重于应对董事、高层管理者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

(三)完善企业风险预警体系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企业应对的风险是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应该及时掌握尽可能客观、详实的信息,通过综合分析,进而得出应采取的针对性的处理策略。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对跨部门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协调评价,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

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12

1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即“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共同构成我国的审计体系。而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内外审计职业界仍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含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①国际审计准则在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②美国在其审计准则第47号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③我国在其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第1101号中对审计准则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审计项目风险因素

审计项目风险因素,顾名思义即为来自审计项目本身的风险因素。具体表现为: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实施审计。例如,在审计初步业务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执行客户接受与保持的相关程序,并获取诸如客户的诚信、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等信息,谨慎决策是否接受或保持某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一旦发现潜在客户目前正面临财务困难,或者发现客户之前曾有过虚假陈述的事实,注册会计师应当认定接受和保持该客户的风险水平较高,如果这种风险超过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可以考虑拒绝接受该客户的审计委托。但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标准化的程序流于形式,得不到切实执行,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2.2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步比较晚。相应地,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体制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体制上的问题势必影响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独立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加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服务市场很不成熟,事务所之间大打价格战,而价格的恶性竞争不仅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还会影响整个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的声誉及健康良性发展。此外,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关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而我国注册会计师无论从资格的获取以及后续教育方面,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在风险判断方面出现错误,进而制定不恰当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风险随之而来。

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3.1 审计项目风险防范

前面已经对审计项目风险因素将导致的审计风险进行了阐述,而具体的防范则应当体现在整个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众所周知,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一般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四个阶段,而任何一个阶段的风险都将导致整个审计项目风险。审计项目风险防范则需要就审计项目的这四个阶段所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这四个阶段中所必须执行的审计判断或程序予以严格执行。在具体计划制订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必要的沟通和复核等程序,以防范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3.2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防范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13

《刑法修正案(八)》对缓刑适用条件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增加了“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这个核心要素。但是对于其含义,目前却是众说纷纭。立法机关工作人员认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是指对犯罪人适用缓刑,其不会再次犯罪,如果犯罪人有可能再次侵害被害人,或者是由于生活条件、环境的影响而可能再次犯罪,比如犯罪人为常习犯等,则不能对其适用缓刑。[1]显然,这个解释方案过于简略了。笔者认为,要合理解释“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第一,如何妥当解释其字面含义,这需要进行文义解释;第二,如何妥当安排与其他三个实质要件要素的逻辑关系,这需要进行体系解释;第三,如何理解“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关系,这可能需要进行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第四,把握不同法律制度(如假制度)里“再犯罪危险”的异同。本文仅从第一个角度加以阐释。

一、“没有”之规范涵义

“没有”的字面含义过于绝对化,从经验上讲并不合理,因为很难说一个人犯罪后完全不会再次犯罪。况且预测本身就意味着概率判断,零概率预测难以实现。此外,刑法的相关规定也表明,“没有”不等于“零”。如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法律对缓刑犯同时规定禁止令,实际上就是承认缓刑犯是存在再犯罪危险的。总之,“没有危险”不等于“零危险”,而是一种低风险、可接受的风险,或者说相对安全的风险(safe risk)。[2]如果要求罪犯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才适用缓刑,必然导致法官不敢适用缓刑。故“没有”宜理解为一种强调,其规范含义可以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来理解。

从实体上讲,“没有”是指再犯罪的可能性低,再犯罪的危险性小。即从实体上讲,“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之“没有”是指风险低、风险可接受、风险安全可控。至于风险小到多少才算“没有”,无法也不应该用一个具体的概率来作为标准。这是因为:

1“没有”首先涉及缓刑政策问题

如果国家要严控缓刑适用,则可能性应该趋近于零才好;如果国家要鼓励适用缓刑,则再犯罪的可能性低于50%也是可以接受的。在犯罪形势宽松的时候,“没有”的标准可能会宽一些;而犯罪形势严峻的时候,“没有”的标准可能会更严一些。

2.“没有”与国家的治理能力有关

如果国家犯罪控制能力强,则可以容许的危险性就可能相对高一些;如果国家犯罪控制能力较弱,则“没有”的标准可能就会更严。

3.“没有”与一个国家、民族的“犯罪观”有关

在犯罪的质、量问题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公众容忍度是大不一样的,也是不稳定的,这都会影响公众和司法工作人员对“没有”的理解。比如,其实大家都不确信交通肇事罪罪犯“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但是公众对交通肇事罪的缓刑适用接受度相对较高――至少反感度相对较低,其实就与公众对交通肇事罪的“犯罪观”有关。公众自然不期望看到因交通肇事导致人身和财产损失,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人都高度依赖各式交通工具,都在参与各种交通活动,这种“风险参与”角色自然会增加其对交通领域犯罪的同情式理解。

4“没有”与犯罪种类也有关系

比如,对那些“无被害犯罪”,“没有”的标准可能就会相对宽松一些;而那些与人身和财产安全高度相关的犯罪,“没有”的标准可能就会更严格一些。

从程序上讲,“没有”应指再犯可能性低有充足的事实基础,有高度盖然性的证据予以支持。即“没有”其实是强调程序上的“确信”,是对证明要求的强调。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终结、提起公诉、定罪的证明要求都是“确实、充分”,没有体现出证明要求的“梯度”。笔者认为,由于再犯罪的风险是未来的风险,是一种预测,其证明要求可以稍微低于定罪的“确实、充分”要求,即满足高度盖然性要求即可。

总之,“没有”不能单从字面含义以数理科学的眼光来进行解读,“没有危险”不等于“零危险”。

二、“再犯罪”的范围

再犯罪,顾名思义就是再次犯罪,简称再犯。再犯既可以指再次犯罪的人,也可以指再次犯的罪,还可以指再次犯罪的过程、行为。再犯不同于累犯。在我国,累犯主要是一个规范概念,而不仅仅是多次、频繁犯罪的意思。再犯不一定是累犯,累犯一定是再犯,而且是再犯中最危险的人。刑法规定的是“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而不是“没有累犯的危险”,表明了立法者不容忍任何再犯的立场以及期待预防、遏制所有再次犯罪的美好愿望。然而要预防所有再犯几乎不可能,因为预测所有再犯就不可能。这不仅仅因为“测不准”是普遍原理,还因为犯罪人和犯罪行为有其特殊性。首先,犯罪人包含理性犯罪人、部分理性犯罪人和无理性犯罪人[3];有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犯罪人在本质上可以认定为非理性。[4]对于非理性的犯罪人,自然难以预料其将来行为。其次,有些犯罪因偶然性因素触发或与环境因素结合而触发,不是或不只是犯罪人“理性计算”的结果,当然也难以有效预测。既然并不是所有犯罪都能有效预测,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有的放矢”――科学划定“再犯罪”范围显然有利于提高预测准确性,进而有利于合理分配司法资源、刑罚资源,制定针对性的监督、矫治措施,提高预防效果。

笔者认为,关于“再犯罪”的范围,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探讨:预测重点与预测参照。前者讨论的是能不能有效预测的问题,后者讨论的是预测方向的问题。

(一)预测重点(预测可能)

预测再犯实际暗含一个假定,那就是犯罪人具有一定的理性,犯罪是理性计算的产物。如果犯罪人不存在理性,或者犯罪发生是非理性的结果,那么预测实际上只能是猜测。就犯罪人而言,只要他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我们当然要推定其是理性的;而犯罪是否理性产物则需要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大部分故意犯罪是行为人主动追求的结果,是“理性计算”的结果。如根据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人受快乐和痛苦的主宰,而且人性必然是“趋乐避苦”。因此,经过“苦乐计算”后,如果发现实施犯罪所得的快乐少于遭受惩罚的痛苦,人就不会去犯罪。[5]根据贝克尔的犯罪经济分析学说[6],犯罪人像正常人一样,在实施犯罪前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预期所得大于预期损失,犯罪行为才会发生。用公式表示就是:EU=P(s)×G-P(f)×L。其中,EU表示预期收益(expected utility);P(s)表示犯罪成功的可能性(possibility of success);G表示预期从犯罪行为中得到的利益(gains),例如金钱、财物;P(f)表示犯罪失败的可能性(possibility of failure);L是如果犯罪失败就会随之遭受的损失(losses),例如被判处监禁等。由此可见,预期收益越高,犯罪越可能发生。而这些理论,针对的也只能是“故意型犯罪”①。如果行为人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并获得某种结果,自然也就不会有“苦乐计算”或“成本收益分析”。

但是“过失型犯罪”②。就不一样了。在大部分过失型犯罪情形下,行为人并非主动追求某种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就不存在“理性计算”的可能。边沁曾经指出,以下三种情形,惩罚必然是无效的[7]:(1)“无意”(unintentionality)情形。行为人不希望因而也不知道他将要实施某个行为,但最终实施了该行为;(2)“无知”(unconsciousness)情形。行为人知道将要实施某种行为,但不清楚伴随该行为的所有外在环境,不清楚该行为产生危害的趋势――基于该种危害,该行为在多数情形下被“刑罚化”;(3)“误知”(missupposal)情形。行为人知道某种行为很可能造成某种危害,但误以为伴有特定条件,该危害不会发生,或者会产生更大的好处,因而不会被立法者“刑罚化”。应该说边沁使用的三个专有名词比较晦涩,但是结合后文的解释,我们还是可以大致了解其含义。边沁所谓“无意”可能等同于我国刑法中的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无知”大致等同于我国刑法中的疏忽大意过失;“误知”大致等同于我国刑法中的过于自信的过失和违法性认识错误。惩罚为何可能无效?因为这些过失型犯罪不存在理性计算。“过失型犯罪”往往发生在人的正常认知之外。对于这样的犯罪,自然也就很难进行预测了。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刑法理论往往从规范层面将过失犯罪理解为结果预见义务或结果避免义务的违反。但从存在论层面讲,过失犯罪注意义务的违反可能是在“潜意识”里完成的[8]p477,而人类很难对“潜意识”进行有效控制。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油门当刹车”导致的交通肇事案件。类似这样的过失犯罪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十分常见。显然,我们很难预测这样的犯罪是否再次发生。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过失犯罪都无法预测。事实上有些过失犯罪恰恰比较容易预测,比如实施高度危险行为导致的交通肇事行为――如醉驾、毒驾――就具有较高的预测可能性。因为交通肇事是与行为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紧密联系的,只要行为人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没有改变,“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可能性就非常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过失犯罪的预测可能性:

第一,区分行为故意与行为过失。

根据要素分析法[9],罪犯对过失犯罪不同构成要件要素――比如行为和结果――可能持有不同的主观心理态度。就过失犯罪的行为而言,罪犯既可能持过失心态,也可能持故意心态。对犯罪行为持过失心态的即属笔者所谓“过失型犯罪”,而且是“过失型过失犯罪”;对犯罪行为持故意心态的即属笔者所谓“故意型犯罪”,而且是“故意型过失犯罪”。相对而言,对“故意型过失犯罪”的预测效果会更好。

第二,区分业务过失犯罪与普通过失犯罪。

我国刑法并未单独规定业务过失犯罪,但实质上存在业务过失犯罪。[8]p504一般来说,业务过失犯罪可能比普通过失犯罪更适合预测。因为业务过失犯罪对应的业务行为,往往有非常详细的操作规程。业务过失犯罪的发生,往往也是因为行为人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的。

第三,区分特殊主体与一般主体。

即便是业务过失犯罪,也可能由普通主体来实施。比如交通肇事罪是业务过失犯罪,但既可能由职业的驾驶人员实施,也可能由普通公民实施。相对而言,普通驾驶员更可能因为驾驶技术和驾驶心理原因――如驾驶技术差、油门刹车混淆、变道不当、对速度不敏感等――而构成交通肇事罪,而职业驾驶员更可能因为违反安全驾驶规则――如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等――而构成交通肇事罪。显然,因违反安全驾驶规则的交通肇事行为更值得威慑,刑罚对其更有预防效果,也因而更可能有效预测。

总之,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就过失犯罪而言,能够有效预测的应该是下表中1-4四种类型的过失犯罪,即“故意型过失犯罪”。

当然,尽管5-8这四种“过失型过失犯罪”很难预测,但由于这类犯罪不是行为人追求的结果,整体发生概率非常低,完全可以推定其“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即对于“过失型过失犯罪”,法官完全可以一律宣告缓刑。

(二)预测参照(预测方向)

犯罪学上有所谓犯罪方向之研究。如日本犯罪学家吉益修夫划分了四种犯罪方向:单一方向(monotrop),指反复实施同一犯罪;同种方向(homotrop),指反复实施同一种类的犯罪,如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异种方向(ditrop),如先犯财产犯罪再犯风俗犯罪;多种方向(polytrop),指犯罪涉及三种以上犯罪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不是所有再犯都实施同一、同类犯罪,但实施同一、同类犯罪的最多,财产犯罪尤其如此。[10]预测再犯是根据已经实施的犯罪来预测可能会实施的犯罪,因此,已经实施的犯罪就成了一种预测参照,可以用于预测再犯之方向。已经实施的犯罪既包括本次犯罪,也包括本次犯罪之前的犯罪。当然,行为人之前实施的违法行为、越轨行为也可以纳入考量。比如行为人在学校里经常欺凌小同学,尽管未构成犯罪,甚至未构成违法行为,但这足以表明其具有再次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大致可以根据同类原则来预测可能实施的犯罪,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矫正措施。事实上由于罪名太多,不可能完全凭空想象可能实施的犯罪。当然,这里的同类犯罪可以适当宽泛,比如,罪犯本次实施抢劫罪,那么可以以此为参照,预测其更可能再次实施财产犯罪、暴力犯罪。预测参照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为法官决策提供参考。假定罪犯甲的再犯可能性为40%,且可能再犯暴力犯罪;假定罪犯乙的再犯可能性为45%,且可能再犯类犯罪。两相对比,罪犯甲的再犯可能性更低,但是法官ψ锓敢倚告缓刑显然风险更小。此外,法官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宣告禁止令。二是有利于制定矫正干预措施。假定罪犯丙可能再次实施性犯罪,那么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性瘾癖、性犯罪抑制治疗,采取适当的社会防卫措施。这也正是“风险-需求-回应”模式(Risk-need-responsivity model)的要义。[11]

综上所述,尽管从规范上看,刑法并没有限定“再犯罪”的范围,但在判断“再犯罪危险”的实践中,基于预测可能和预测方向的考虑,有必要合理划定“再犯罪”的范围,进而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再犯罪”的解释学意义:第一,指明了缓刑实质要件的判断方向:面向未来。再犯罪是没有实施的犯罪,再犯罪是需要预测的假想犯罪。第二,指明了缓刑适用的核心标准。即主要判断再犯罪危险性、可能性,而不是犯罪已经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这对于从整体上把握缓刑实质要件具有重要意义。

三、“危险”与“风险”

要理解“危险”的含义,首先有必要区分“危险”与“风险”。在汉语和英语里,“危险”(danger,dangerousness)与“风险”(risk)的含义都存在重合、交叉,但两个词仍各有侧重。就再犯评估而言,英语使用(Recidivism) Risk Assessment这个词组。《布莱克法律词典》(第十版)对dangerous的解释为:“(针对情势、状态等)危险的、冒险的、不安全的;(针对人、物体等)可能导致身体损害。”但对Risk的定义则主要围绕不确定性(uncertainty)、可能性(chance)以及保险(insurance)相关事项展开,其对Risk Assessment的定义为:“1,家庭法。确定一个人――经常指父母――伤害孩子可能性(likelihood)的程序。2,识别、预测、评估与活动有关的危害可能性(probability)并决定一个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的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危险评估就是评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所谓“再犯危险评估”之“危险”,是指可能性,与中文“风险”的含义更加契合。当然,也有学者严格区分了“危险”与“风险”,认为人身风险性评估除了包括行为人自身主观因素之外,着重对行为人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预测。在分析行为人自身危险性的基础上,来判断特定环境下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犯罪行为的风险。[12]笔者认为,刑法使用的“再犯罪的危险”而非人身危险性,故危险仍可包含可能引起再犯的外在环境因素。

我国刑法使用了“危险”一词,但笔者认为,这里的再犯罪危险仍然主要指再犯罪的可能性。事实上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也应该如此。“再”与“危险”的组合表明,这里的危险是指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机会。此外,刑法条文用“的”字将“再犯罪”和“危险”分隔开来,说明“再犯罪”是整体修饰“危险”的。“再犯罪的危险”既不同于“再犯(的)罪的危险”,也不同于“再犯(人)的危险”。总之,这里的“危险”其实是“可能性”的代名词,是一种可能再犯罪也可能不再犯罪的概率。统编教材也持这种观点,认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是指“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评价较小”。[13]

但是还需指出,再犯罪概率判断不可能只是一种形式判断,而必须结合前罪与“可能后罪”的危险性来进行推断、预测。就结合前罪预测而言,主要是看前罪(包括本罪和以前实施的犯罪)本身体现出来的再次发生可能性。比如,罪犯实施的是习癖性犯罪,如诈骗罪、招摇撞骗罪、盗窃罪、抢劫罪等,那么该罪犯就有更高的再犯可能性。就结合可能后罪预测而言,主要是指法官对可能后罪会有一个预期,而这个预期一般以前罪为参照。比如一个人犯了抢劫罪,那么法官自然会联想该罪犯可能再次实施抢劫罪或类似暴力性财产犯罪(同种犯罪假定),或者实施更严重的犯罪;但一个人犯了交通肇事罪,法官一般不会直接联想到其可能再次犯抢劫罪。而法官对可能后罪的预期必然会影响“危险概率等级”标准的判断。简单地讲,如果可能后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犯罪严重性较小),法官对再犯概率会适当放松;如果可能后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犯罪严重性较大),法官对再犯概率会适当收紧。也就是说,法官在判断再犯可能性时,有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参照标准。这种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刑事政策意义。如果我们需要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那么就可以将“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解释为两种情形: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小;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较大但可能实施的新罪的社会危害性小。比如假定某人再犯诽谤罪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诽谤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且公众容忍度较高,法官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诽谤罪维持较高的缓刑率。

总之,“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之“危险”,既可以理解为整体的再犯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由已经实施的犯罪体现出来的再次犯罪可能性,还可以理解为可能实施的后罪的社会危害性。如此一来,这里的“危险”事实上就包含了两层含义:再犯可能性;犯罪的严重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危险”这个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笔者认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之“危险”主要仍指整体的再犯可能性。因此,如果认为该条文需要修改,宜将“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替换为“再犯罪风险低”――“风险”不但可以包含犯罪严重性的意思,而且可以凸显可能性这层核心含义。

注释:

① 不同于规范意义上的故意犯罪,强调对犯罪行为的故意。故意犯罪一般都是“故意型犯罪”,但过失犯罪也可能是“故意型犯罪”,是为“故意型过失犯罪”。

② 不同于规范意义上的过失犯罪,强调对犯罪行为的过失。过失犯罪一般都是“过失型犯罪”,但间接故意犯罪也有可能是“过失型犯罪”,是为“过失型故意犯罪”。

参考文献:

[1]王尚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00.

[2]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Social Affairs,Probation and Related Measures,New York,1951:4.

[3]张保刚.激情犯罪刑罚与立法的经济学分析[J].河北法学,2013(11):71.

[4]陈和华.犯罪人的适应性非理性及其防控[J].政法论丛,2012(4):54.

[5](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论[M].时殷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7.

[6]Becker G S.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8,76(2):169-217.

[7]Bentham J.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Batoche Books,2000:136.

[8]陈兴良.教义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Robinson,Paul H.,and Grall Jane A.Element Analysis in Defining Criminal Liability:The Model Penal Code and beyond.Stanford Law Review 35.4 (1983):681-762.

[10]张甘妹.犯罪学原论[M].台湾:汉林出版社,1976:12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