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实训总结实用13篇

服务器实训总结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1

随着装备模拟器的不断发展,装备模拟器的应用在部队训练中越来越普遍,发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部队战斗力的形成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完成高危、恶劣、极端训练科目发挥出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得到各兵种部队的特殊关注。各兵种部队也花费大量精力、财力进行装备模拟器的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综合装备模拟器联合训练方面,还缺少相应的研究和建设,而从现代战争来看,单一兵种作战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多兵N联合作战、立体式作战,成为现代战争的常态。为培养适合现代战争形态的部队,建设一套能完成大规模、跨兵种、兵种协作等大型的训练科目的综合装备模拟器也势在必行并且意义非凡。

1 国外采用分布式节点构建综合训练模拟器的发展状况

分布式综合装备模拟器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具有独立训练功能、能完成特定训练的多个单兵种模拟器,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从而建设成能够完成大规模、跨兵种、兵种协作等大型的训练科目的综合装备模拟器。从1982年开始,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与陆军联合开发了SIMNET(Simulation Net-work)系统。SIMNET是一个采用分布式结构,基于VR技术的虚拟对抗作战系统。SIMNET联结了包括美军和德军在内的近300台坦克模拟仿真器、飞机飞行模拟器、作战指挥所仿真器、计算机生成兵力(CGF)仿真器及导弹发射仿真器等。他们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可实现资源共享,随时调用数据库、模型库、图形图像库及知识库的信息。假如将装甲兵、机械化步兵、直升机、歼击机、舰艇、反舰导弹、巡航导弹、海军陆战队和诸如A-10S和F-16S固定翼飞机以及野战集团军防空发射阵地临时接入网络,则立即可使用高逼真度视听方法参加相互的军事演习[ 1 ]。SIMNET系统除对参战人员进行诸种作战任务的训练外,还可对各种武器系统的性能和效能进行研究与评估,更可进行包括各种武器平台的大规模虚拟军事演习。上述各种任务都是在由SIMNET系统所提供的综合虚拟战场环境内进行,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各种武器平台借助网络互联,共享这一描述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内的综合性虚拟战场环境,以进行体系对抗的模拟。

2 构建分布式综合装备模拟器的基本步骤

借鉴SIMNET(Simulation Net-work)系统结构,分布式装备模拟器的构建,如图1所示。

战场环境生成设备主要作用:1)生成综合训练的战场环境,将信息发送到综合装备模拟器总服务器;2)接收参训设备生成的、反馈到综合装备模拟器总服务器的数据,并将实时数据生成并将相应信息映射到初始的战场环境中。综合装备模拟器总服务器的作用是接收战场环境生成设备发出的数据并将其发给各个分散模拟器服务器;3)接收各分散服务器的反馈数据,将其提供给战场环境生成设备。飞散模拟器服务器是负责各模拟器操作台和总服务器之间的数据接收与发送。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3 构建综合装备模拟器的对策研究

现有模拟器装备存在以下的特点:

1)地域分布广。模拟器基本根据兵种分布而分布在适合该兵种训练的地方。

2)针对性强。各功能模拟器大多针对专业兵种设计,只针对专业兵种进行训练。

3)个体差异大。各模拟器设计制造因为设计定位、研制时间、研制经费、采用的技术等诸多因素,使现有的模拟器的仿真度、训练效果等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要将这些不同地区、不同功能、不同水平的模拟器整合到一起需要解决下面两点问题:

一是网络连接。要先建立各个模拟器之间的网络连接,并保证优质的网络通信效果,实现综合装备模拟器各设备间的数据接收和传送。如何解决网络连接问题?总体思路是,把现有的每台装备模拟器作为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这些分布式节点通过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及远程通信网连接在一起,或通过卫星以远程网络方式连接到一起。结合实际情况有两种方式比较可行。第一是通过卫星以远程网络结合局域网方式进行连接。只要将总服务器和各个分服务器之间采用远程网络连接,各分服务器和操作台采用局域网连接就可解决网络连接问题。这种方法优点是实现起来简单、方便,但由于是无线传输,有可能在保密和传送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第二是利用各部队比较普及的军网结合局域网进行连接。只要将总服务器和各个分服务器连入军网,在军网内专门开设一条信息通道,各分服务器和操作台采用局域网连接就可解决网络连接问题。这种方式实现起来也比较方便、简单并且兼顾到了信息安全和信号的稳定,基本可以解决网络连接问题。

二是信息传递。各级设备之间由于技术不同,可能产生信息接收和发送问题。有些现有模拟器对从总服务器接收到的整体战场环境等数据,无法生成并传送给各个模拟器操作台;有些模拟器规模小根本就没有分系统服务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分服务器上想办法。有分服务器的设备在原有的服务器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分服务器和总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和操作台接收战场环境及协同兵力信息能力的完善。对没有分系统服务器的设备可以建设符合标准的分系统服务器,进而使设备有参加综合训练的能力。

4 构建综合装备模拟器的未来展望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2

Linux网络系统管理是中央电大电子与信息工程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淡化理论,强化技能和应用,内容安排上体现渐进性、实用性和实践操作的互动性。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实际过程和方法,训练学生对网络系统管理的各项技能,培养综合运用多知识点进行较为复杂的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如下:

(1)帮助学生理解Linux操作系统理论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团队和学习合作精神。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Linux网络系统管理课程在远程开放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教与学围绕期末考核这一目的展开,致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教学过程中没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施细则,教学过程得不到监控,教学效果比较差;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和服务管理不到位;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

针对上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充分考虑远程开放式教育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

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从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出发,把“教、学、做、评”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将课程考核和实训考核嵌入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功能。

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任务”教学和“学习团队”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提供“远程实验”,搭建Linux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学生可通过远程登录Linux系统平成任务,并可在课程讨论区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

运用“远程开放实验室”和“形成性考核测评系统”,开展基于网络的考核,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互助互动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各个阶段学习的考核效果。图所示为教学改革设计总体思想。

2.1 基于“工作过程/任务”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任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或工作密切相关的任务,辅导教师对任务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演示。实训过程把学生分成团队,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阅读文档,做相应设置。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对其他队员讲解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2.2 “学习团队”实训

学生实训过程采用“学习团队”模式,学习团队应以完成辅导教师布置的任务为目标,有序分工合作,共享学习资源,共攻学习难关,共创学习佳绩,共同评价学习效果。学习团队不仅要关注学习任务,也要关注团队成员的进步和整个团队的进步。

实训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协作、互动,强调与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3 提供“远程实验”学习支持服务

Linux最大的―个优点是多用户使用,只要Linux系统正常运行,就可以使用一些终端软件(如Telnet),且登陆点不受限制。利用Linux的这个优点为学生提供“远程实验”学习支持服务,辅导教师也应安装一台Linux服务器,为每个学生创建用户名(学生学号),作为学生远程登录账号,学生在Telnet技术支持下远程登录服务器,完成实训任务,其结构如图3所示。

2.4 基于网络的考核

Linux网络系统管理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网上终结性考核两大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中网上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10%、实训占总成绩的40%;网上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最后的总评成绩为及格的前提是: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均须及格。考核成绩比重如图4所示。基于网络的考核,旨在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各种测评方法和手段的优势,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及其发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3 教学实施

3.1 实训项目内容组织

在实训中安排了课程实践教学36学时,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实践方案的要求,组成8个实训项目,如表l所示。

辅导教师根据项目工伤任务和要求,在教学点机房内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团队,引导团队完成实训任务。

3.2 远程Linux服务器的搭建

利用Linux多用户系统平台,搭建一台Linux服务器,专供学生远程实训。

辅导教师要准备一台微电脑,安装Linux操作系统,确定是否安装了telnet服务,如果没有安装则使用Linux的添加删除组件安装。然后在开始菜单的“系统设置”一“服务器配置”一“服务”界面选中Telnet服务。

在其他电脑上测试是否可以通过Telnet正常登录,如果在本机可以而在其他电脑上不可以的话,首先排除Linux防火墙的原因,设置防火墙中允许进入Telnet选项。

辅导教师为学生创建账号并赋予相应权限。

3.3 实践教学的实施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上机操作达到一定学时,并要求学生完成实训报告。若学生无法到校实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实训任务,让学生“远程实训”,辅导教师需要在Linux服务器上查看相关配置文件以考查学生具体完成情况。

学生登录Linux服务器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点击“开始”一“运行”,弹出“运行”对话框,如图5所示。

第二步:在对话框中输入“cmd”命令,点击确定按钮,弹出DOS对话框,如图6所示。

第三步:在DOS提示符下输入命令:tenlet 10.100.119.73(该IP地址是Linux服务器的地址),进入Linux服务器,分别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如图7所示。

第四步:在提示符下输入Linux命令,如图8所示。登录服务器以后,学生根据实训考核的任务进行配置。

3.4 课程考核

(1)网上形成性考核要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辅导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了解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网上形成性考核设计为二次,通过“形成性测评系统”完成。考核题型为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填空题三种。每次网上形成性考核成绩按照百分制计算,最后按10%计入总评成绩。

(2)基于网络的实训考核是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岗

位培训要求和实际工作而进行的综合性考核,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力图通过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巩固和验证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程度。

实训考核设计为四次,通过“远程开放实验室”完成,每次实训考核任务由省电大通过“形成性测评系统”,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辅导教师查看配置文件为学生打分,实训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最后按40%计入总评成绩。

(3)网上终结性考核采取一纸开卷的形式,时间为60分钟,通过“形成性测评系统”完成。采取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填空题三种形式进行,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终结性考核的目的是巩固和验证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网上终结性考试由机器自动评判出成绩,最后按50%计入总评成绩。

4 预期教学效果

在Linux网络系统管理课程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搭建符合课程实践教学和考核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将课程实践教学和考核嵌入学习过程,实现了课程实践教学和考核的网络化。通过教学改革,可以达到如下教学效果。

(1)通过引入基于“工作过程/任务”教学模式,将问题与实际工作和任务结合起来,将抽象问题实际化、现实化,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因而在进行相关知识点介绍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学习团队”实训,学习团队成员可以分享团队所有成员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集体质疑和反思,形成对具体问题的共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3)引入“远程实验”,利用Telnet技术远程登录Linux服务器环境开展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Linux网络系统管理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了对操作系统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基于网络的远程实训,使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实训操作任务,实现了实践教学网络化。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工程建设规模持续保持着20%左右的增长速度,工程项目规模不断创造历史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各季度的全国建筑业总产值成倍增长,各季度的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大比例增加,特别是新开工面积数值更是呈直线上升。但是,随着建筑市场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技术工艺复杂化、建筑材料新型化和建设规模大型化等特点,建设工程所面临的质量风险越来越大,对建安工程质量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监督部门监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监管能力的高低,这不仅决定着工程的质量等级,而且是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影响方面。

目前我国政府监督部门质量监督队伍良莠不齐,部分还存在专业知识不强、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和监督规定不熟悉等,严重影响监督队伍的战斗力。监督人员的现有考核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状,一是书面的业务考试不能很好的反映其现场实际能力,现场实务考核存在着成本较大,考试项目固定,不能任意选取,不能随时进行等缺点。二是主观因素影响大,每个监督人员之间考核结果差异性很小,不能反映个人自身存在的缺陷;非定量考核占比过大,其结果一般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绝大多数监督人员之间考核结果相同,不能反映个体间的区别,系统缺乏合理性。

为加强工程质量队伍建设,科学评价监督人员监管能力,开发建立一套高效、易用的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质量监督能力培训评价系统(以下简称评价系统),不断提升质量监督人员业务水平和监督效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二、评价系统简介

(一)评价系统框架图

工程质量监督能力培训评价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系统学习、系统考评、系统管理。具体框架如下图1。

(二)评价系统实现功能

1. 实现自助学习培训功能

评价系统建立了建安工程质量相关的规范、文件、通病库等储备资料库,可供监督人员随时进行资料查询学习,也可在非学习时间模拟考试,反复训练,强化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查找薄弱环节,针对性学习达到提升目的。系统中设置BIM模型知识点学习,可供监督人员在一个绝对安全的虚拟场景中进行过渡性培训,使学习变得更方便、更直观。

2. 实现考核及培训网上考评功能

评价系统实现考核及培训网上考评功能包括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

(1)理论考评方面。实现网上考核及培训理论考评功能,可以随时自定义考核及培训考试范围,及时更新内容,可以将传统考核培训信息通过网络准确传达到每个考生,提高了培训的时效性,延长培训的时间覆盖,还可以将考试过程中的试卷组织、审定印制、传送收集、登记发放、评判归档各个环节缩小到一至两个环节,几乎屏蔽了所有人工直接干预考试活动的可能性,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还可以大幅度提高考试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实务考评方面。实现 BIM模型实务考评功能,BIM模型的利用,突破了传统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监管能力评价与提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在虚拟模型的任意位置设立考核点,有效的解决了现场搭设场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可以将项目施工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在同一模型上展现给学员学习考试;丰富了实务考试的内容,确保考生考试安全。

三、评价系统成本构成

评价系统成本分为开发成本和运行成本。

(一)评价系统开发成本

1. 开发成本内容

评价系统开发成本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工成本,主要有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开发、系统集成、测试上线、系统完善、系统资料完善、试题处理共8部分人工费用。二是其他成本,主要有提供系统使用以及试题定义的培训费、软件及硬件设备费用、其他管理费。

2. 评价系统开发成本测算

根据软件公司关于评价系统成本测算,评价系统开发成本合计113.52万元 ,其中人工成本89.76万元(详见表1),其他成本23.76万元(详见表2)。

(二)评价系统运行成本

1. 评价系统运行成本内容

评价系统运行成本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运行环境成本,运行维护成本,运行管理成本。

运行环境成本,目前市场的系统运行一般采用2种运行方式,即云服务器方式和传统IDC方式。云服务器方式是指每年购买云服务器的成本;传统IDC方式主要是指一次性投入服务器成本及每年支付的网络宽带服务费。系统运行环境选择的方式不一样,运行成本也不同。本文将两种方式的运行成本按当前市场价测算。

运行维护成本是指外包给相关软件公司的系统维护工作费用,一般每年按软件成本的10%收取。系统维护工作费用是指软件公司负责提供国家规定正常工作日工作时间内的技术支持,以及提供系统各模块现有功能优化或改进的开发服务等费用。

运行管理成本是指系统运行实施管理费用,如每年支付系统管理人员工资等成本,当前财政预算标准每年每人5万元。

2. 评价系统运行成本测算

评价系统运行的使用范围不同,运行成本也不同。根据推广使用范围的大小,选择2种使用范围,分别对系统运行成本进行测算:一是选择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新系统。二是选择一个省份试运行,考虑到系统的实践活动是在江苏省试点,试运行省份选择江苏省。

(1)运行环境成本测算。选择在全国或江苏范围推广使用新系统,由于使用人数不同,在线人数的多少决定使用流量的多少,流量不同,服务器的选择将不同。如果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新系统,云服务器方式下,运行环境成本合计每年17.04万元;传统IDC方式下,运行环境成本合计每年25万元;在江苏范围推广使用新系统,云服务器方式下,运行环境成本合计每年2.67万元;传统IDC方式下,运行环境成本合计每年8万元。

(2)运行维护成本测算。运行维护成本每年按软件成本的10%计算,软件成本合计113.52万元,运行维护成本为每年11.35万元。

(3)运行管理成本测算。运行管理成本预计按2人用工的全部费用,当前财政预算标准每年每人5万元,运行管理成本预计每年10万元。

(4)评价系统运行成本合计。选择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新系统,云服务器方式下,评价系统运行成本合计每年38.39万元;传统IDC方式下,评价系统运行成本合计每年46.35万元;选择在江苏省范围推广使用新系统,云服务器方式下,评价系统运行成本合计每年24.02万元;传统IDC方式下,评价系统运行成本合计每年25.35万元。

评价系统运行成本明细表见表3。

四、评价系统成本分析

评价系统成本分析分为新系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考核及培训成本分析和现行(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考核及培训成本分析。

(一)新系统考核及培训成本分析

根据表1、2可知,设定系统及服务器使用寿命均按5年计算,系统分摊投入开发成本每年22.7万元。根据表3可知,如果在全国推广质量监督人员培训评价系统,使用人数32754人,采用云服务器方式,运行成本每年38.39万元,总成本每年61.09万元,人均总成本每年每人18.65元;采用传统IDC方式,运行成本每年46.35万元,总成本每年 69.05万元,人均总成本 每年每人21.08 元。如果在江苏省推广质量监督人员培训评价系统,截止2014年底,使用人数1696人,采用云服务器方式,运行成本每年24.02万元,总成本每年46.72万元,人均总成本每年每人 275.47元;采用传统IDC方式,运行成本每年25.35万元,总成本每年48.05万元,人均总成本每年每人283.31元。

综上所述,采用云服务器方式比采用传统IDC方式计算的年总成本都少。另外,采用云服务器方式运行的优点远大于传统IDC方式。云服务器是一种处理能力可弹性伸缩的计算服务,其管理方式比物理服务器更简单高效,具有天然防ARP攻击和MAC欺骗,快照备份,数据永久不丢失,安全性高;传统IDC采用的服务器是具有独立的CPU、内存条、硬盘,存储的数据安全性不高,硬盘的浪费率比较高,在应用方面有局限性。因此,建议选择云服务器模式运行成本。

(二)现行(旧)考核及培训成本分析

现行(旧)考核及培训成本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书面业务考核成本,一般指考试等考核费用;二是现场考核成本,主要包括现场搭建模型成本、交通费等;三是管理费用,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现行培训成本主要指老师的讲课费、外出培训费、资料费等。

现行(旧)考核及培训成本,根据对2011~2014年全国部分市级质监站发出建安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人均考核及培训成本书面调研统计计算,获得现行考核体制下质量监督人员年平均考核成本每人831元、培训成本每人1606元, 考核及培训总成本每年每人2437元。

(三)新旧系统成本分析

根据以上成本测算,如果在全国推广质量监督人员培训评价系统,采用云服务器方式的质量监督人员考核培训总成本每年每人18.65元,现行体制质量监督人员考核培训总成本每年每人2437元,全国监督人员32754人,新旧体制运行总成本降低金额每年7921.06万元。如果在江苏省推广质量监督人员培训评价系统, 采用云服务器方式的质量监督人员考核培训总成本每年每人275.47元,现行体制质量监督人员考核培训总成本每年每人2437元,江苏省监督人员1696人,新旧体制运行总成本降低金额每年366.59万元。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4

A Practice Platform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Curriculum Based on Mobile Agent

QIAO Zheng-hong, GE Wu-dian, XU Jie

(Institue of Science, PLA Univ. of Sci. & Tech., Nanjing 211101, China)

Abstract: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course is a very practical cours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s lack of special experimental system. Aiming at this problem,The paper proposes a realization method of quasi real network confrontation training platform based on mobile agent, discusses system structure and main work flow of the platform.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practice teaching; training platform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系统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信息系统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它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这一切迫切要求人们重视相关安全技术与手段的研究。但目前网络信息安全人才极度匮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必须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为此,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开设了网络信息安全相关课程。该类课程的特点是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在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讲授,同时也要强化学生对相关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网络信息安全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目前主要的做法是:根据课堂讲授的网络信息安全理论,然后要求学生在实验室熟悉少许网络安全工具,并能够根据网络安全的某一方面内容开发设计一种工具。采取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较好地掌握实验内容,但由于只停留在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点上,学生对系统总体情况的掌握比较缺乏,不能够全面掌握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效果一般。

针对该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设计一种专门的实验平台,该平台能够让学生熟悉各种的安全技术和手段,有效地进行网络攻防训练。

1系统设计思想

在设计系统平台时,首先要考虑建设的系统是基于什么环境的?通常有三种设计思路:完全真实对抗环境、模拟对抗环境和准真实对抗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其中,在完全真实对抗环境下,网络攻防训练完全由学生自主控制,考虑到实际网络情况比较复杂,系统的结构可能相对复杂,同时涉及到较多的认为因素,使得训练过程不太容易协调和控制;在模拟对抗环境下,系统需要全面分析和梳理已有的攻防战术和手段,并构造各种不同的虚拟场景,通常这种设计有比较大的工作量,后期也难以升级和维护。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在充分考虑了系统结构的复杂性、设计工作量、后期升级和维护等各方面的情况,提出了一个基于准真实对抗环境的网络攻防训练实验平台。

1.1系统设计目标

网络安全对抗训练是一种网络信息安全类课程实践教学平台,也是学生进行网络对抗训练的专门系统。该系统让学生在一个网络攻防对抗的整体环境中,通过相关的技术应用带动理论和原理的学习和理解,训练方式主要是人机对抗。

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每个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训练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自己对网络对抗各个环节的掌握情况,找出薄弱环节,从而突出训练的重点,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2系统设计原则

在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和技术,并考虑系统以后的扩展,有几个方面需重点考虑:

系统的集成性。在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已有信息的集成、共享和交换,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些信息不仅本系统功能模块可 以有效使用,而且以后更新的功能模块也可以用。

技术的先进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基本原则,合理选择先进的主流技术、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力求做到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产品的成熟性。在系统设计时,应尽量采用成熟的可重用模块,同时系统的功能要容易扩充、容易使用、运行稳定,并且也便于后期的维护。

设计的规范性。目前主流的技术都有其特定的标准和规范,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加以考虑。

系统的可扩展性。网络攻防技术与手段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系统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对当前的实际和将来的变化,使系统具备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尽可能多的网络攻防手段。

2系统架构

在系统设计时,该实验平台架构在实验室内部相对成熟的局域网之上,采用准真实网络对抗环境,尽可能反映网络的实际情况,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以便降低系统设计的复杂性。系统的工作模式采用B/S结构,整个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用户接口层、核心功能层和数据层,主要的功能模块有用户接口及运行环境、系统控制中心、自适应任务均衡处理、智能分析处理以及网络攻防和底层数据库,系统的功能逻辑划分如图1所示。

图1系统功能逻辑图

为了更好地满足设计原则及系统的特点,该实验平台采用基于移动Agent的设计方案。在这种方案中,所有计算机分为两种角色:客户端和服务器。其中,客户端的配置比较简单,只安装浏览器和Agent运行环境,平台其他的功能模块都安装在服务器中,这样,系统所有的核心功能都集中在服务器上,学生日常训练只接触客户端,便于系统管理和升级维护。在具体设计时,主要采用JSP语言,服务器端可以通过ServLet访问数据库,以及移动Agent库。系统各逻辑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图2系统架构基本结构图

3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该实验平台涉及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诸多方面,系统功能较多,其中移动、任务均衡处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其他各项主要工作均与之相关。

3.1移动Agent

在本系统中,移动Agent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系统管理维护、网络攻击、防护检测,都是通过移动来完成的,移动是系统核心的功能模块。每个完成特定的任务,具体来说,移动主要有以下几类:

系统管理与维护Agent: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系统维护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管理员可以利用实验网络环境,派遣系统维护Agent完成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例如,可以安排Agent移动到主机,检测主机运行状况,然后将结果反馈给管理员,管理员也可以把一些简单的修复工作交给Agent去完成。

攻击Agent:在进行攻击训练时,用户将训练科目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依据用户需求,在相关的主机上部署用于攻击训练的攻击Agent,利用它做一些准备工作,以及在结束后将训练结果上传。例如:在网络攻击中,端口探测是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用户在进行该类攻击训练时,首先由客户端(用户)发出训练请求,服务器收到请求后,通过均衡处理分配合适的主机及其IP地址,同时,派 遣端口探测Agent到探测目标上,再由该Agent收集主机的端口信息,并将探测结果返回服务器,训练结束后,客户端提交探测结果。用户上报的信息到达服务器后,服务器会将其与Agent搜集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最终得到用户的训练结果。

防护检测Agent:在学生进行防护训练前,系统可以依据防护科目,在相关的主机上部署用于防护训练的防护Agent,该Agent会根据防护的目的,逐条检测主机的设置,进而判断设置的安全性。例如,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用户在练习这方面防护时,根据训练目标和需求,先对系统进行相关配置,然后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告诉服务器配置完成,服务器接受用户请求后,派出防护检测Agent到客户端,根据安全配置的指标,全面系统地进行检测,然后向服务器报告检测结果。

3.2自适应任务均衡处理

该模块主要有策略管理器和任务均衡处理器两部分,策略管理器用于记录本系统安装网络的基本情况,任务均衡处理器用于协调攻击与防护训练的顺利进行。

3.2.1策略管理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攻防手段的更新,所要设计的对抗科目将逐渐丰富,而实验主机的硬件条件(数量、类型等)相对有限。针对这种矛盾,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支持多种对抗科目,如何充分提高有限训练主机的使用效率。在策略管理器中,记录了系统支持的所有攻击科目、各类科目之间的互斥关系、被攻击主机各种类型的数目等方面的情况。

3.2.2任务均衡处理器

系统在接收到用户的训练请求后,会为学生指定目标主机,如何选择合适的目标主机呢?首先由任务均衡处理器根据策略管理器中记录的数据,在保证网络带宽、系统内存、CPU使用率等的前提下,尽量先安排可兼容已起用的训练主机,直至所有的训练主机均被起用。任务均衡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每一台训练主机的资源,具体的做法是:

1)根据学生的训练科目,查询策略管理器,得到无法和请求科目在同一训练主机同时运行的科目名称;

2)查询策略管理器,获取训练主机中已经开展的科目,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没有与请求科目互斥科目的训练主机地址;3)利用(1)、(2)的结果,查询策略管理器,得到可以运行请求科目的主机地址;

4)根据(3)的结果,对每一台主机进行综合分析,从可选训练主机集合中选择合适的训练主机。

自适应任务均衡处理器模块主要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3任务均衡负载流程图

4系统工作流程

本系统主要有两大功能:攻击训练和防护训练,在使用系统时,首先进行用户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而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训练内容,以下分别介绍攻击训练和防护训练工作流程。

4.1攻击科目训练

攻击科目主要训练学生对各种攻击技术与手段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原理。具体的工作流程:1)用户选择训练科目名称,然后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2)服务器收到用户的请求后,进行均衡处理,并调用相关的Agent完成训练进行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3)准备工作完成后,在训练任务可以进行的情况下,服务器任务主机的相关信息,例如:IP地址等。当然,训练科目不同,服务器给出的信息也不同。除此之外,服务器还会给出一些提示,并通知用户训练开始;

4)用户收到服务器返回信息后,依据训练科目,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攻击试验;

5)攻击结束后,用户按照系统设定的格式,将训练结果上传给服务器,并等待训练结果的返回。

6)服务器比对用户上报的训练结果和攻击Agent收集的信息,然后返回用户最终的训练结果。

4.2防护科目训练

防护科目的训练促进学生掌握各种网络信息安全设置方法,熟练运用各种防护技术和手段,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原理。具体的工作流程:

1)用户选择训练科目名称,然后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2)服务器收到用户的请求后,运行均衡处理,返回相应结果;

3)用户根据训练任务与目标,进行相关系统防护的配置;

4)用户对系统进行必要的配置后,通知服务器来检测配置效果;

5)服务器发送相应的检测Agent,检测Agent返回训练效果到服务器;

6)服务器发送训练效果给用户。根据反馈的结果,用户可以评价系统配置效果,并作进一步的改进。

5总结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网络信息安全在信息社会中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高校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网络信息对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针对本课程给出了一种网络安全对抗训练平台的主要设计思路,并介绍了该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

参考文献:

[1]周龙骧,刘添添.移动Agent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03(11):19-23.

[2]刘军,周海刚,于振伟.理工大学教学研究文集[C].北京:军事谊文版社,2008.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5

期:___________

xx年程序员个人工作总结

转眼这一年又将过去,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们部门,我们小组却是相当辛苦的一年,就感觉从年头马不停蹄地忙到了年尾。业务开发,技术能力以下总结下这一年中工作的情况。

【门禁系统】

年初办公室来安装了门禁系统,我也折腾了几个来回。主要是新的门禁系统跟我们旧的打卡系统的共存问题。我建议门禁系统仅仅使用它的门禁功能,不使用他附带的考勤功能,以免产生系统移植等额外开发开销问题。幸亏我记录了老的考勤系统的引脚接线,门禁系统的安装者没有接好老的考勤系统的接线,导致老的考勤系统无法使用。几经联系往复终于让两个系统能够共存,顺利正常的使用。

【视频设备】

随后日方提供了Web会议系统,为软件园开TV会议提供了方便,不用来回奔袭了。Web会议需要的硬件的采购任务交给了我。经过精挑细选选购了价廉物美的设备。在Web会议的调试上也费了周折,起初的几次应该是由于设置原因导致跟日方的联络中回音过大,影响会议效果。在不懈努力之下,终于现在勉勉强强还算过的去,效果还行。

【数据库讲解】

期间有幸给学生们讲过一次数据库的安装课程。把常用到的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以及oracle的安装作了演示和简单讲解。在讲授的过程自己也有些许领悟。

【xx软件站】

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要算xx软件站了。这个任务可以算是上一年的计划,一直都没有得以实施,在xx老师的敦促下决定一定要把这个网站弄出来。一方面现在服务器的资料越来越多,资料都比较分散。新人装机没有一个指导很难找到要装的东西在哪里。老人装软件等也很难找,非常有必要有这么一个导航,至少是个方便的列表告诉大家急需的软件在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这个网站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比不上什么花哨功能强劲的大站点,至少对于这个网站我也倾吾所学,运用flash,Dreamweaver,ps等技巧灌注心血弄起来了。应该给大家带了些许方便,在之后的一些系统更新,xx的软件更新我都及时在了这个内部使用的网站上。期间也感谢xx老师常带来一些有用实用的软件资料。

【新人培训】

今年的新人培训我依然是培训的担当者,感受颇多,有自己的感受,也有对新人的想法。总体说来是很累的,一方面我担当一块的培训由早年的一周延长到两周,时间内容都增加了。并且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来关心下新人。自我觉得应该是讲的比以往都详细。于是感慨来了,新人是公司的后备力量,我们培训的责任更加重大。新人很注重第一感觉,倘若教的不对,错了,很容易这错误的信息便先入为主。我最大的感觉是,有的知识点讲过了,解释过了,举例子了,演示了,好了,问了都说懂了。立即过一会儿再来问下马上又说不会了。汗。我觉得两方面都要总结,新人自身要总结牢记,熟记技术点精髓自身要非常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培训者,可能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讲解技巧。有的东西我们是有经验的,用起来写起来都曾经有过感官的体验,但是新人不一样,新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一味的填鸭,他们忘的很快。他们需要时间积累,我们在他们入门的时候还要多点关心,多多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我体验到了,给新人一定要多讲几遍,讲一遍是绝对不行的!且最好讲授之间要自己总结些典型的例子,让新人看一看。

另外年尾也曾去xx院作过两天review的支持吧,感觉自己也要与时俱进啊。

【服务器配置】

今年我依然是部门这里的服务器总负责。自从服务器越来越多,测试用的,数据的,功能的等等服务器越来越多。对服务器的统筹管理尤为重要。服务器一出问题,好了大家手头的工作全部都会中断。重中之重啊!服务器多,管理维护也带来压力,所以在讨论研究之后,各组的服务器由各小组出人维护负责,我总负责及担当本组的服务器维护更新备份任务。一年来相安无事。对于日方要求更新的软件环境等,我都第一时间常常加班加点先自己试点是否成功,成功了则制作教程,在软件站上,之后全员公告。最有印象的是大夏天超热的一个周6,日我一人在办公室由于没有空调,汗流雨下,索性赤膊上阵。Zc裸衣斗服务器!

【上网权限】

今年对网络加强了管理,特别对外网的访问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觉得效果还是有的,杜绝了员工上班时间上无关紧要网站,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对上网权限的管理进行了实施。对谁要开通网络,进行文档化地登记,定时开通关闭,做好记录。

【申请服务器资料】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6

下面就我这次外出培训的情况跟大家做下总结汇报:

我有幸在中心领导的安排和推荐下 顺利完成了于8月14号到8月19号6天时间内,华东空管局举办的--华东空管局飞服综合业务培训班的业务培训。由于当地培训中心对培训工作作了周密细致的培训计划,再加上培训期间领导们的关心、责任培训老师细心的讲解,培训工作进行得紧张有序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中培训的内容包括有:

报告室管制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和欧洲电报的业务知识介绍;

航空器性能介绍;

地面机务放行及机载航空器设备使用办法介绍;

航行通告的派发及处理介绍;

JEPPESEN航图和AERAD的使用方法介绍;

航空器飞行程序介绍;

航空器签派放行程序介绍;

固定格式电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中的分析。

没参加这次培训之前,刚刚踏入民航事业的我对于一些航空器、情报、航行通告、签派等等方面一系列专用名词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比较抽象,通过此次培训,我能够比较直观 、深入的了解他们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规范,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了更加实质性的了解。

什么是航行情报,航行情报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其服务内容的分类,航行情报中涉及的各种定义,A320飞机的各种数据,飞机上各个系统的概念、用途及使用的详细介绍,一套飞行任务的组织与实施,飞行员从一次飞行任务开始到结束的所有操作流程,jeppesen航图及其使用方法,签派的资质获取、职能介绍、签派的重要作用等等等等 。

总的来说,本次的培训是比较生动的,因为教员给我们学员放映幻灯片,利用PPT课件并结合实际对培训课程中的所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些东西对于初入民航的我来说意义重大,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同时我觉得这次的外出培训使我不但从专业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也在这次跟外地同行们的交流中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一方面加快了我融入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我的成长。

经过这六天的培训,我恨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一次的培训。这六天的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次意义丰富的培训要感谢中心领导的悉心安排。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7

云计算技术可以构建一个高可靠的IT环境,将服务器、网络、存储、应用和软件程序等计算资源配置可扩展可共享的资源池,用标准机制定义资源访问方式。根据用户(租户)的需求,可以动态的分配和重新分配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

1 云计算概述

NIST定义了3种云计算服务交付模型: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3种服务模型相互关联,逻辑上都是位于IP网络基础设施之上,一个模型的范围也可以包含另一个。常见的云部署模型主要有4种:公有云、社区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1.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IaaS交付模型是由以基础设施为主的IT资源组成,这些IT资源通常是虚拟化的。IaaS提供网络、虚拟硬件、存储和操作系统等其它基础计算资源给租户。IaaS不需要用户管理和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但允许云租户更高层次的控制资源配置和使。,这样用户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部署操作系统、分配存储空间和安装运行任意软件应用程序。IaaS可改进Web终端用户访问资源的性能,提供备份和恢复服务。

1.2 私有云

私有云通常是由一个组织独立拥有,云基础设施由这个组织进行管理,私有云环境的实际管理也可以由组织委托外部人员实施。私有云物理上可能在组织内部,但私有云的IT资源技术上还是以云的方式提供给终端用户使用的。

2 传统实训环境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实训环境大部分是:物理服务器中安装实训平台系统,物理PC为客户端。这样的实训环境会有各种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2.1教师端的问题

使用PC机对管理员和任课教师而言,硬件和软件系统运行性能不稳定,实验实训的教师端环境搭建、运行和维护,费时费力。由于受单台PC机资源限制,有时只能简化实验实训内容;多阶段实验实训时,也不能保留实验实训的中间状态及环境,经常需要重复上次的实验过程才能准备好本次实验所需的环境。学生配置较好的实验环境和状态也不能保留,否则以后可用作教学演示用。

2.2 学生端的问题

实验实训PC机系统和软件运行环境不可逆,有时中间过程某一步骤操作错误或失误,学生必须要更换PC机,实验过程必须重新开始。PC机硬件资源有限并不可动态调整,实验实训需要运行大型软件程序或多台虚拟机,系统响应速度会非常慢。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时只能分时操作,上机时间有限,课后没有继续实验的条件;导致实验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学生如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必须自己搭建实验环境,同样也面临系统和程序运行环境不可逆的问题。

3 基于IaaS私有云构建自动化交付实训环境平台

要解决上所述PC机实训环境中当前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必须要对实训环境交付和管理的业务模式上进行彻底的改变。云计算通过开放、标准化和虚拟化等技术与措施,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层次的IT资源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及应用系统。我们基于IaaS私有云构建一个自动化交付的实训环境平台。

3.1 整体架构

基于IaaS私有云构建的自动化交付实训环境平台,整体架构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1)实训云资源层,该层是整个私有云的基础,主要由基础的物理服务器、网络和安全设备、存储设备组成。该层用来实现对物理服务器及相关联的网络与安全组件和存储的虚拟化功能。(2)实训服务编排层,实训云资源层之上是实训服务编排层,此层对所支持的相关服务进行编排。实训服务编排层可以组合操作流,协调多个系统以实现组合操作,避免在不同系统中执行多个单独的操作。(3)实训服务访问层,实训服务编排层之上是实训服务访问层,该层可以对通过虚拟桌面、自助式门户和目录向终端用户提供的预定义基础架构和桌面服务进行自动化调配。该层还可以调配和管理应用服务或部署用户自己的PaaS。该层本身不具备虚拟化资源的能力,而是与实训云资源层的虚拟化平台协作,提供调配和管理基础架构、桌面和应用服务的能力。(4)运维管理模块,该模块用来对整个IaaS私有云平台进行性能、容量以及应用依赖关系相关的管理,该模块使管理部门和人员可以获得更好的可见性和可操作的信息,确保动态虚拟环境及整个平台的服务级别、资源利用率优化和配置合规性。

3.2 计算资源规划

实训云资源层中的虚拟机上运行着为每个用户和整个实训环境提供支持的应用与服务,其中有很多关键业务应用。必须正确设计、调配和管理每个虚拟机,以确保这些应用与服务能够高效可靠的运行。我们计算机实训平台常见的不同应用进行采样评测,获取这些不同应用对CPU和内存的需求情况,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1)CPU资源需求:每个系统的平均CPU需求量2个,平均CPU主频2,800MHz,每个系统的平均正常化CPU主l5,663MHz,每个系统的平均CPU使用率6.5% (368.01MHz),每个系统的平均CPU峰值使用率9% (509.67MHz)1000台虚拟机的峰值CPU总需求量509,670MHz。(2)内存资源需求:每个系统的平均内存需求量1,024MB,平均内存使用率62% (634.88MB),平均内存峰值使用率70% (716.80MB),无内存共享时1000台虚拟机的内存峰值需求量716,800MB,虚拟化后的内存共享预期收益率50%,内存共享后1000台虚拟机的内存峰值总需求量358,400MB。(3)建议虚拟化计算节点物理主机CPU配置如下:每台主机的CPU数4,每颗CPU的核心数4,每个CPU核心的主频2,400MHz,每颗CPU的总主频9,600MHz每台主机的总CPU频率38,400 MHz,最大CPU使用率建议80%。(4)虚拟化计算节点内存配置建议:每台主机的内存容量32,768MB (32GB)最大内存使用率建议 80%,每台主机的可用内存26,214MB。

每台服务器的运算能力按照峰值而非平均值进行估算,确保可以支持虚拟机应用同时运行的最高值。CPU和内存的估算需要预留20%的空间用于突发的计算能力过量。内存共享按照50%的比例进行估算,这个数值是基于整合的应用全部以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操作系统进行核算的。

3.3 存储资源规划

存储资源关系到的虚拟数据中心的性能是否良好。为了保护数据免受恶意或者意外破坏的影响,要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数据。存储资源设计必须经过合理优化,满足应用、服务、管理员和终端用户的多样性需求。存储资源规划要协调业务应用与存储基础架构,以提高可用性、改善性能、降低成本、提供安全性,以及增强功能,同时将应用数据分配到相应的存储层。

使用本地存储将无法形成整个虚拟化集群资源池,无法有效地使用服务器虚拟化环境的高可用,灵活配置等功能。可购置或利用现有的存储交换网络SAN网络,并新增磁盘阵列作为共享SAN存储。同时做好相应的设备SAN HBA卡、交换机等设备布线、空间、场地布局等相应的规划 .

3.4 服务工作流设计

IaaS云服务平台整个工作流由六步组成,(1)云租户提出请求,(2)进入审批环节,这一步会生成工作单,(3)审批通过后,IaaS云服务平台将会运行自定义的脚本来完成对资源的调配,(4)资源调配成功后,进入管理环节,申请者就可以使用调配好的资源,(5)接下来如果租期到期了或者使用者主动释放资源后,该资源将会被“淘汰”,(6)然后进入“归档”环节。

3.5 云租户规划

云租户是IaaS私有云部署内的组织单元,租户可从服务平台获取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学习、科研等业务单元。每个云租户都有自己的专用配置,租户之间共享某些系统级配置。(1)单租户部署,在单租户部署中,所有配置都可以出现在默认租户中,租户管理员可以管理用户和组,配置特定于租户的品牌、通知、业务策略和目录服务。所有用户都通过同一 URL登录到 IaaS云服务平台自动管理控制台,用户可使用的功能由其角色确定。(2)多租户部署,在多租户部署中,系统管理员将为使用同一IaaS云实例的每个组织创建租户,租户用户通过其租户的特定 URL 登录到自动管理控制台。租户级配置是与其他租户及默认租户分隔开的,具有系统范围角色的用户可以跨多个租户查看和管理配置。

3.6 IaaS服务调配规划

基础架构即服务 (IaaS) 可以跨虚拟和物理、专用和公用或混合云基础架构快速建模和置备服务器及桌面。要让IaaS云服务平台自动管理资源,IaaS管理员、租户管理员和架构管理员需要进行一系列工作。IaaS 管理员使资源受到IaaS云服务平台的管理。架构管理员配置用于为通过 IaaS云服务平台置备的计算机创建名称的计算机前缀。租户管理员至少创建一个需要请求计算机的用户业务组。架构管理员至少创建一个预留以将资源分配给业务组。租户管理员或业务组经理必须至少创建和一个计算机蓝图。

4 IaaS私有云构建实训环境的优势

4.1 降低设备成本与节能

IaaS云平台通过虚拟化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整合常规应用部署,减少设备数量规模。传统的一个应用映射一台服务器,服务器数量就随业务的增长而增加。所有服务器一直处于开机状态,但80%的业务系统高峰时段仅为24小时的20%左右,80%的时间服务器资源都处于闲置状态,电力能源被浪费。通过虚拟化对服务器资源进行分区,可将多个应用的资源负载合并到一台服务器上,使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在常规部署中的服务器数量就可按照N:1(N一般可达5-15)的比率大大减少。在减少服务器数量的同时,也在大幅减少能源消耗。

4.2 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

IaaS云平台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来提高服务器和存储的资源利用率,降低用户投资规模,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率。虚拟化技术可将对操作系统版本有严格要求的专业软件,在新的高性能服务器上运行,而不需要进行软件更新或二次开发,延长其生命周期,提高了投资回报率。

?

4.3 高效敏捷的运维管理方法

IaaS私有云平台可以跨系统的实现物理资源统一调配、集中运维。传统模式下每台物理服务器都是一对一管理,云平台变为对所有虚拟服务器的管理。每个虚拟服务器的虚拟硬件设备都是标准化的,只需通过一个管理界面就可以完成对平台内所有服务器的安装配置、性能监控等管理任务。标准化使整个维护过程更专业化,流程化。

5 结束语

基于IaaS私有云的算机实训环境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云计算实验环境和教学环境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实验环境的自动化交付。根据自身需求也可对云平台进行二次科研与开发,创建基于IaaS平台的项目,丰富各项应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信息化领域采用技术创新手段促进发展方面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博召.云计算架构及其技术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8

(二)组织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

组织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开展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体思路,确定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经费规模,制定“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配套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

(三)加强康复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

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加强与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部委的沟通协调,继续做好条例的调研、资料收集、课题研究、条文修改和上报等各项工作,努力在残疾人康复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及各省落实中央7号文件实施意见,加强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将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内容纳入其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四)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

按照多途径、多形式培养;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的基本原则,继续组织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如期完成年度各项任务,重点完成社区康复协调员10万名以上的培训任务。认真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细则要求。着力推动康复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课堂、进医院、进社区。积极申报康复咨询师、辅助器具适配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等职种。做好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全面实施培训学分管理和社区康复协调员持证上岗。筹备并召开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五)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

与卫生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制定并完善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康复机构准入办法和康复机构管理办法。开展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建四川灾区康复机构项目工作。各地按照有关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定位、发展方向,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六)加大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力度。

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地全面开展,在城市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质量,在农村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深化康复服务内涵,探索有特色、满足社区残疾人需求的康复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突破农村地区社区康复工作。

(七)做好各类康复救助项目。

与卫生部共同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大力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努力实现三年内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复明一例”的目标。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

做好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项目、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辅助器具服务车配置项目、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等各类救助项目工作,适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项目工作带动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和各地残疾人康复救助水平的提高。

(八)推动残疾预防工作,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和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同时,协调卫生部、国家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儿童残疾预防工作调研,制定儿童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卫生、计生、残联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形成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并制作康复宣传折页、张贴画、音像制品等,宣传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向公众、残疾人及其亲友普及康复知识。组织编印藏、维等少数民族版康复知识手册和宣传材料,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

二、各业务领域工作

(一)组织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十一五”终期检查,督导各地完成“十一五”社区康复任务;全面推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深化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成果,重点加强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进行检查验收;完善充实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加大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力度,规范培训内容,编制《中国社区康

复协调员工作手册》。(二)完成6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其中贫困患者免费手术7万例,并做好贫困患者手术数据统计工作。与卫生部认真组织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指导各地进一步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创建工作,对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工作。为2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6000名。完善地级残联低视力康复部建设工作。筹备“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三期视力康复项目工作,扩大项目和国际狮子会影响。举办第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开展20__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对6000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依据《创建全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地(市、州、盟)、县(市、区)工作标准》,推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市县创建工作。推广使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国家盲杖标准》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指导地方科学、规范地开展训练指导师培训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扩大社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

(三)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主动将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大局。全力以赴,确保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省级聋儿康复中心职能,带动基层聋儿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聋儿康复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听障儿童康复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四)实施“公益金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公益金麻风畸残矫治手术”项目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推进项目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实施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选好定点康复机构,加强业务指导,抓紧贫困脑瘫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举办脑瘫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康复指导读物和音像制品,指导各地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开展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9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已经可以在视觉、听觉甚至感觉方面创造逼真的战场环境,一些仿真软件可以在战术行动中描述单机、单车、单兵的动作,从而把以前用经验数学公式推算损耗的模式,变为直接由最小作战单位按照技术、战术标准进行直接对抗的战斗结果来提供损耗的模式。这种仿精微之极与显形象之真的作战模拟,被外军称为战场仿真。由于电脑游戏一直处于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前沿,外军便充分利用民间电脑游戏软件成果,开展电脑游戏仿真训练。

自从1980年起,几乎所有的美军在其训练科目中使用了军事模拟软件,美国陆军正在扩展视频游戏在部队中的应用,以增强仿真和训练效果,目前,大约有100种视频游戏用于军事训练,内容覆盖现有所有训练内容,包括格斗训练、舰队指挥训练等,有资料显示,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动员近200万人次的军人前往当地作战,其中接受过游戏培训的就达80%以上。

二、方案概括

有上所述,利用军事游戏开展在军事基础训练领域的仿真在国外司空见惯,军事游戏本身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体,只是偏重娱乐性。本方案主要是利用国内或国外成熟的军事题材类游戏开展军事基础训练,培养学员战术意识和指挥素养,锤炼战术技能,能够使学员自觉投入到真实战场环境,主动自觉学习军事基础知识,提高对现代战争的领悟能力。同时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减少以往军事基础训练对外界的依赖,节约经费,降低训练成本,减少装备损耗。

目前,我军军事基础训练信息化缺乏好用、实用的系统,在前面的问卷和调研中,不少教员和专家也反应,缺乏能够支持军事基础训练的系统,传统的训练系统,模型精确度低,只能作为分队(连)以上级别的模拟,单兵级别的难以适用;而军事运筹学的数学模型,主要通过输入数据,得到结果这种方式模拟战斗过程和训练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带有“指导性”、“示意性”带有很大的理论学术成分,在实践领域缺少实际应用。因此,将军事模拟游戏引入军事军事基础训练,特别是生长干部教学训练,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且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三、技术实现

2011年5月由有关部门与某地方公司携手开发的军事游戏《光荣使命》研发完成。这款游戏以一名战士的军营生活为背景,以参加代号为“光荣使命”的大型实兵对抗演习为主线,分三个模块,涵盖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基础知识,这标志我军网络军事游戏开发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虽然该款军事题材游戏一推出就受到了媒体和军内外的好评,但是笔者从研究发现,该游戏虽然包含基础军事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模拟现代战争,对军事基础训练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是该游戏娱乐性较强,只能定位于一款休闲娱乐类军事游戏,运用该游戏进行基础训练和战斗模拟并不十分恰当。

目前国外,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国民警卫队、美国特勤局、澳大利亚国防军、以色列国防军等军事组织已经使用《VBSl》(虚拟战场空间)进行模拟训练,该软件的民用版本为《闪点行动》,该软件得到国外众多训练机构好评,笔者在对国内外多款军事模拟游戏对比研究过后,提出《闪点行动》更加适合军事训练的设想。下表所示为目前军事模拟类游戏的异同及侧重。

由上表可知,针对当前的四款军事模拟游戏横向对比,能够符合军事基础训练模拟的只有《闪点行动》一款游戏。

本方案已在某军队院校进行了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年受训本科学员约300人次,并参与总参机关检查和汇报,受到大学首长和机关领导好评。硬件结构如图所示,主要由三个区域组成:训练控制区、红蓝训练区和观摩评判区组成。训练控制区由训练模拟服务器、管理服务器、投影仪、大屏幕、路由器组成,服务器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和《闪点行动》服务器版,服务器主要功能是为训练模拟和对抗提供支持,为终端计算机的杀毒软件提供病毒库更新服务;管理服务器安装Windows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和电子教室管理系统,与投影仪相连接,主要功能是管理控制终端计算机,为教员讲解提供多媒体支持。

红蓝训练区主要由40台安装Windows XP专业版的台式计算机组成,安装《闪点行动》1.96年度版,NOD32杀毒软件电子教室管理系统学生端软件,平台结构如图所示。

红蓝方训练区由若干通过交换机联网的计算机组成,终端计算机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XP专业版,安装《闪点行动》1.96年度版,杀毒软件、电子教室管理系统学生端软件,此外需要在安装《闪点行动》二次开发软件和编辑器,支持进行脚本和剧本编写。

四、组织实施

在上述硬件平台具备的前提下,总体上是可以满足训练需求,可以开展战术教学和训练。但是该系统在使用中依然存两个问题:一是该《闪点行动》软件中自带任务和设定与战术训练不一定完全吻合;二是自带模型和装备与现有装备不符。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进行二次开发。

因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军事基础训练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闪点行动》模拟软件进行教学和训练模拟;二是组织受训者完善软件和扩展,即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二次开发能够提高学员协作意识、战术掌握和创新能力。二次开发包括仿真建模、地形规划和任务编辑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涵盖计算机仿真领域技术方面的内容,在此不具体赘述,目前,我专修室在参与学员的努力下,已经实现二次开发的部分工作,详见下表。

下面,主要对训练组织实施进行介绍。

一规定训练内容和目标。应根据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按照从单兵到分队的顺序进行整理,为制定战术想定奠定基础。

二制定战术想定。内容包括:企图立案、战斗编成、战斗企图和作业要求等内容,是计算机生产的依据。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10

Key words: the disabled;rehabilitation service;income growth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98-03

――――――――――――

作者简介:邹华(1987-),男,江苏邳州人,经济学硕士,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工程,标准理论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马凤领(1964-),男,河南禹州人,理学硕士,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工程,标准理论与政策等;罗椅民(1963-),男,湖南石门人,教授,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标准与理论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辅具器具的临床应用,标准与政策理论等。

0 引言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当前我国残疾人总数约为8502万,其中:肢体残疾为2472万人;听力残疾为2054万人;视力残疾为1263万人;精神残疾为629万人;智力残疾为568万人;言语残疾为130万人;多重残疾为1386万人。可以说,这个庞大社会群体的康复、就业、生产生活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主要包括对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服务、康复训练指导服务、心理支持服务、康复知识普及服务、辅助器具服务、咨询转介服务等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内容将更加丰富、康复服务水平将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增长差异,使得城乡之间对各类、不同残疾等级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文通过查找1996~2011年我国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精神残疾、康复服务机构、辅助器具供应等残疾人康复服务方面的数据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收入方面的数据,对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人们收入增长的内在联系及适应程度进行了分析。

1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动态过程的研究,它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通过因素间时间序列的比较,来确定哪些是影响大的主导因素。鉴于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灰色的,且所选取的数据历史序列不长,因此用这种对数据样本量及分布规律要求不高的分析方法进行关联分析比较合适。

设系统特征行为序列为城乡居民收入行为时间序列Yi={Yi(n)},Yi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因素,相关因素行为序为时间序列Xi={Xi(n)},Xi是残疾人康复服务因素,n为时间,?孜ij和rij分别为Yi与Xi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则Yi和Xi灰色综合关联度?籽ij[7],?兹为分辨系数。

?籽ij=?兹?孜ij+(1-?兹)rij

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及研究需要,将1996~2011年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适当加工整理,把数据序列转换方式设定为初值化,令?驻min=0,分辨系数?兹=0.1,运用DPS软件计算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2与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人数X1、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人数X2、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个数X3、辅助器具供应件数X4、白内障手术例数X5、配用助视器人数X6、矫形器装配例数X7、假肢装配例数X8、聋儿康复机构新建个数X9、新收训聋儿人数X10、监护精神病人数X11的灰关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白内障手术例数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高度关联,配用助视器人数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度关联,即人们收入增长与视力康复服务之间存在很大相关性;肢体残疾康复服务、聋儿康复服务、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智力康复服务等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关联程度较高,精神病康复服务与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个数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关联程度较低。

理论上,当变量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小于0.5时可认为二者之间关联度很低,大于0.5时就可认为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关联系数越大,关联性就越强。整体上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2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协调分析

协调分析是以灰色多维动态模型GM(1,N)为基础,研究整个系统内部的因素间动态变化关系,对系统内部的运行运行结构进行协调分析。设系统特征因素数据序列为{X■■(t)},相关因素数据序列为{X■■(t)}(i=2,…N),建模步骤[7]如下:

①对原始数列作一次累加得到生成序列(1-AGO)为X■■(k)=■x■■(t) i=1,2,…n

②参数向量■=[a,b1,b2,…,bn-1]■根据yn=B■得到■=(BTB)-1BTyn

其中:-a为GM(1,N)的发展系数,bi为协调发展系数;yn=[y(2),y(3),…,y(m)]■;

B=

③建立GM(1,N)时间响应函数

■(k)=[y(1)-■■x■■(k)]e■+■■x■■(k)

其中:k=2,3,…,m

④建立GM(1,N)还原模型

■(k)=y■(k)-y■(k-1)k=2,3,…,m

⑤拟合度分析 拟合误差a(k)=y(k)-■(k)

相对误差 e(k)=q(k)/■(k) k=2,3,…,m

运用灰色多维动态模型来研究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主要对模型中的系统发展系数-a和协调发展系数bi进行定量分析。若a>0,则系统主行为变量{x■■(t)}在时点t与前一个时点t-1相比满足{x■■(t)}

利用2002~2011年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镇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和DPS软件,得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1与与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人数X1、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人数X2、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个数X3、辅助器具供应件数X4、白内障手术例数X5、配用助视器人数X6、矫形器装配例数X7、假肢装配例数X8、聋儿康复机构新建个数X9、新收训聋儿人数X10、监护精神病人数X11的GM(1,12)模型:

■+2.08370y■■=0.09246x1+0.69180x2-0.76193x3-0.00073x4+0.01303x5+0.11839x6+0.07508x7+0.24181x8-8.00130x9-0.03454x10-0.00161x11

系数向量为:

a=2.08370;b1=0.09246;b2=0.69180;b3=-0.76193;

b4=-0.00073;b5=0.01303; b6=0.11839; b7=0.07508;

b8=0.24181;b9=-8.00130;b10=-0.03454; b11=-0.00161

拟合值的相对误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平均相对误差为6.84%0,说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残疾人康复服务所组成的系统,缺乏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b1>0、b2>0、b5>0、b6>0、b7>0、b8>0,说明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人数X1、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人数X2、白内障手术例数X5、配用助视器人数X6、矫形器装配例数X7、假肢装配例数X8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同步发展的,b3

同样利用2002~2011年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农村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和DPS软件,得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2与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人数X1、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人数X2、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个数X3、辅助器具供应件数X4、白内障手术例数X5、配用助视器人数X6、矫形器装配例数X7、假肢装配例数X8、聋儿康复机构新建个数X9、新收训聋儿人数X10、监护精神病人数X11的GM(1,12)模型:

■+1.54017y■■=0.05248x1+0.08953x2+0.00001x3-0.00006x4+0.00193x5-0.02762x6+0.00595x7+0.06591x8+3.43088x9+0.08740x10-0.00146x11

系数向量为:

a=1.54017;b1=0.05248;b2=0.08953;b3=0.00001;

b4=-0.00006;b5=0.00193;b6=-0.02762;b7=0.00595;

b8=0.06591;b9=3.43088;b10=0.08740;b11=-0.00146

拟合值的相对误差(%)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平均相对误差为7.39%0,说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残疾人康复服务所组成的系统,缺乏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b1>0、b2>0、b3>0、b5>0、b7>0、b8>0、b9>0、b10>0,说明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人数X1、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人数X2、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个数X3、白内障手术例数X5、矫形器装配例数X7、假肢装配例数X8、聋儿康复机构新建个数X9、新收训聋儿人数X10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步发展的,b4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所组成的系统都缺乏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所以总体上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残疾人康复服务与人们收入增长还不完全适应。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利用灰色多维动态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总体上与人们收入的增长还并完全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完善。

第一,基于视力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具之间具有较高关联,且低视力康复服务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现实,应将白内障复明和低视力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城乡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推进视力康复机构标准化运作,普及视力保健和康复知识等途径,以提高残疾人的视力康复水平。

第二,基于当前我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和精神病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现实,应不断增加残疾人辅助器具的供应和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和指导。同时完善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系统,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促进精神残疾康复,预防精神疾患发生。

第三,基于肢体残疾康复、聋儿康复、智力康复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较大关联,且聋儿康复服务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现实,应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医学相结合,运用医疗、工程、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等多种康复手段,对肢体残疾、聋儿、智力残疾进行治疗、训练和指导,全面提高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水平,使我国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威.解析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区域差异――机基于31个省区市的定量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2,(1):135-139.

[2]郭悠悠,刘林.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54-161.

[3]黄高伟.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4]孙树菡,毛艾琳.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5-11.

[5]程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201-205.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11

客户需求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消防部队由于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培训教育,会议交流等需要不断提高,所以要建立的系统平台能够实现多种业务综合应用功能,以实现高效、及时、准确、灵活的远程交流应用。具体需求如下:

1. 系统能够与消防现有的硬件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形成对接,实现视音频信号的双向传递。完成对公安部、省公安厅、省消防局电视电话会议内容的向省二、三级网的同步转播和交互。

2. 系统能够通过公安网络对全省总队、支队、大中队三层会议系统进行覆盖,实现全省级会议、支队级会议、大中队间即时交流会议的顺利开展,并可以通过接入相应的会议系统外部设备,实现会议室级终端和桌面级终端的部署。从而达到点对点会议、多点大规模会议以及多并发会议的应用。

3. 系统建设时要能够有效利用各点现有的语音(如功放、音箱、麦克风等),图像(如投影机、摄像机等)和计算机等设备。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多级系统管理的功能,召开全省教育培训或者会议时,总队中心服务器的管理员,可以实现对会议全局的控制并可以设置权限不同的管理员实现对不同会议规模和操作权限的设定。

解决方案

1. 全省V2 Conference远程教育系统的部署

根据目前广东省消防部队网络整体部署在全省公安网络基础之上,已经全部接入公安网络,所以V2 Conference系统也构建在这个网络平台之上。

整体系统采用服务器级联架构部署,在总队网络中心部署了主服务器,全省各地市21个支队,每个支队部署1台V2从服务器,与总队主服务器进行级联,所有从服务器下面每个大、中队分别作为一个终端节点接入支队从服务器,教导大队及总队直属特勤大队直接接入总队服务器,所用传输线路为总队现有的公安网络资源。通过目前整个V2系统的部署完成了广东消防全省300多点终端会场的同时接入,在这个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之上,可以同时召开总队对支队的会议,支队对所属大中队的会议,多点即时交流会议,会议和会议之间互不影响,独立开展。在大数量终端同时参与同一会议时,V2 Conference系统的级联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服务器资源进行整合,以适应更大规模的会议应用,并通过多服务器来均衡整体系统压力,使系统更加稳定。

另外通过使用V2 Conference的协同数据操作、电子白板、文档共享、协同浏览、文字交流、主席控制、会议录制、多会议并行等功能,使消防系统内部培训教学活动更加方便容易,在增强基层官兵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扩大了消防教育培训的影响规模,提高了培训效果。

2. 消防V2系统与硬件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的整合

另外在广东省消防信息系统内,现有硬件泰德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共有23个终端节点,主要基于独立的IP专用网络,并与V2 Conference系统所在IP网络相互独立。为了达到和硬件系统共用互通,实现全网会议互通,在总队会议系统中,将会议系统一级网(省公安厅――消防总队)、二级网(消防总队――支队)、三级网(消防支队――消防大中队)通过消防总队会议控制系统和V2 Conference系统自带的H.323互通功能模块融合到一起。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12

近年来电子对抗工作不断深化,尤其电子对抗效果考评引入电子对抗工作中提出用计算机处理与网络传输分发的方法实现考评的信息化,就是把以往训练中数据的人工记录、交互式传递、数据处理与评判、态势显示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从而实现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宽带网络解决考核评估与效果表征系统建设中的复杂问题。

2 通信对抗训练评估方法

通信对抗训练现场考评,在指挥所统一领导下,考评组负责实施。指挥所下设通信对抗等若干考评组分别组织实施。训练过程中,通信对抗训练主要进行通信对抗职手侦察、分析判别、释放干扰等装备操作运用正确性和及时性,现场考评人员负责参训职手和分队的考评,并及时向指挥所及导演部裁决评估室上报所属装备的主要工作参数、受干扰情况和采取的抗干扰措施,以及暴露与发现的问题。通信对抗考评人员负责相关技术统计、训练态势分析、对抗双方关联、异常情况处理等,形成导调建议上报导调组。训练过程中通信对抗训练评估工作流程见图1。

3 通信评估系统设计

通信对抗考评员将通信对抗职手和分队对抗数据通过客户端软件采集并上传至核心服务器,经过核心服务器的数据处理后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同时,将每一个阶段处理后的数据,按照事先配置的通信服务器分发规则,分发到指定席位态势显示席位上。

3.1 数据的采集和回传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训练系统各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均采用总线分时传输和网络通信技术,形成网络是全开放、全分布的自动控制体制结构,广泛采用标准接口和标准总线,为收集录取信息带来极大方便。根据任务需求时设置接入能力和入网规范,可以做到网络延伸到各级指挥所及其下属站位。指挥所指定专人负责收集群内数据,通过指挥所电脑的客户端软件录取数据及时上传至核心服务器。核心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处理,一方面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进行存储,另一方面发送到传输分发服务器,按照指定规则回传至态势显示席位。其中,客户端软件上可以选择任务,科目,时间,侦察参数等字段进行录入数据,通过提交按钮提交发送数据到核心服务器。

3.2 数据存储及查询

数据库服务器能够提供数据库支持、能够记录工作过程、综合查询以及数据库备份等功能;数据库中表的按照通信对抗部队信息采集表要素字段进行设计,数据库中除了存放原始数据表外还分别存储经核心服务器上处理软件处理后的数据表。每个表可以根据平台、装备的类型、装备的对抗等参数设计字段。

3.3 数据传输与分发

通信服务器用于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路由和信息分发。指挥所收集的数据均通过光纤设备传输,海上舰载通信对抗数据可以借助卫通、动中通、无线局域网的传输装备进行数据传输,所有数据汇集核心服务器。经试验网传输分发服务器将汇集到核心服务器上的对抗双方数据处理后发送到指定席位。在核心服务器上,利用强大多功能的数据处理程序对原始海量对抗数据、通信干扰画面、声音等信息进行分类并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上,形成通信对抗数据库资源。同时,通信服务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分发规则,在考评过程中实时分发练现场考评信息到网内各席位。态势显示席位均接收来自核心服务器上所有的数据,在本地客户端软件对需要的数据进行选择显示对抗态势,在融合方式下进行数据筛选、关联、组合、估计,结合决策支援信息形成交互式传递,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指挥所和部门及参训人员的需求。

4 通信对抗效果表征

通信对抗效果表征主要表现为实时对抗态势的显示和交互式过程控制。态势显示按业务应用划分为训练场景显示、训练过程数据显示、通信对抗态势显示、训练信息综合显示、交互显示控制等五个模块。

通信对抗态势显示包括对通信对抗装备作用距离、干扰方位、干扰关系、通信兵力通信链路、指挥控制关系等通信对抗态势及对抗效果的直观展示。

训练信息综合显示是以多种图形化显示工具对实时训练过程数据、通信对抗数据、训练结果数据等训练综合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图形展现,作为辅助展现方式。提供参数曲线、数据表格、柱状图、频谱图等图形展现工具进行训练信息的综合展现。

5 结论

服务器实训总结篇13

仪器设备既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拥有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1]。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大大增加了仪器设备的购置投入,高校的仪器设备总量迅速增加。以武汉大学为例,截至2014年8月,武汉大学拥有仪器设备18.39万台件,总值25.0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4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563.5%。根据国家“985”高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体情况的数据显示,武汉大学(2012年数据统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量在全国排名第7位。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武汉大学采取“集中与分散”模式构建了校级和院级(学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形成了校、院(学科)两级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体系。作为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职能为管理与服务,如何既当好“管理员”又做好“服务员”,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研究与探索的首要问题[2-4]。

一、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中,普遍将设备分为一般仪器设备(单台件10万元以下)和大型仪器设备(单台件10万元及以上)两部分进行管理,并根据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设计管理流程。设备管理部门参与设备的购置论证工作,并在设备的建账验收、清查盘点、效益考核、报废处置等环节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较为有效地跟踪设备的使用周期,保障仪器设备的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

但同时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专业科研设备的利用率低,共享程度低。教师为了进行科研项目而购置专业科研设备,在项目结束后,这些设备常被闲置。由于缺乏有效的开放共享制度,设备管理人员不愿意将这些设备进行共享。其次,设备的交接维护存在漏洞。高校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当设备管理人员离开这一管理岗位后,缺乏完善的交接制度,出现管理真空,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设备的后期运行维护缺乏经费和人员制度保障,容易缩短设备的使用期。

二、改进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路

在武汉大学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我们本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带给师生”的思想,一切为师生着想,尽力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与工作。通过“电话网络预约、定时定点、办公室接待”等方式做好设备的登记建账和报废工作。武汉大学校园面积大,为方便师生,验收人员每周定时定点到一些院系进行现场建账验收工作。报废工作人员会根据各单位提交的情况,主动联系并上门回收仪器设备。需要现场进行大型仪器设备的商务验收,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人员基本做到了“随叫随到”。

一般仪器设备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重点不同,前者主要是要做好验收、调配、报废等工作,需要为师生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后者管理重点在于加强开放共享、提高投资效益,是涉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

(一)一般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思路

1.做好建账验收工作。可以考虑设备量大、有设备管理员的学院中,自行建账验收单台件5000元以下的仪器设备,单台件5000元及以上的仪器设备由设备管理部门审核验收。

2.通过设备清查,实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5]。

实现账账相符。需要设备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对于建账、修改和报废的仪器设备信息,设备管理系统与财务部管理系统保证同步,可以避免账账不符。

实现帐物相符。主要是仪器设备遗失、人员变动引起仪器设备不在本单位、仪器设备已报废但未下账等几个问题引起账物不符的情况。对于人员变动引起的问题,必须与人事部门协商,在办理变动手续时,必须在相关单位进行设备移交,移交手续办完后,加盖设备管理部门公章。

3.规范报废处置工作。使报废处置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避免已报废处置,但未下账的情况。

(二)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

1.加强共享平台建设

①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购置“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放置在校级共享平台使用,同时更新或新购必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提升校级平台的服务能力;②健全开放共享和服务机制。扩展开放共享的时间与空间,加强智能化门禁系统和仪器自动化管理装置建设;改革传统开放共享服务模式,大力开展用户培训工作,测试中心承担培训任务,培训合格后统一发放上机许可证;推广设备工作状态信息采集装置,对纳入开放共享平台和新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逐步安装工作状态信息采集装置,及时准确记录使用机时等效益考核信息。③建立运行维护机制。一般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没有考虑运行费用的预算,建议高校在项目申请时,提取2%的项目经费,建立独立账户专门用于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包括仪器设备维修、功能升级等[6]。

2.加强效益考核,完善评价体系。

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考核内容主要是开放共享的服务量、影响力和贡献度。包括使用机时、培训人数、服务项目数、服务收入、提供测试数据的情况、获奖情况、新功能开发等。

考核结果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给予优秀机组和院系一定额度的奖励;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机组人员的考核、晋升和待遇挂钩;并作为院系购置论证的重要依据。

3.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大型仪器设备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使用效益,关键靠人,做好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管理技术队伍。首先是做好岗位建设。可以考虑在大型仪器设备规模较大的学院设立专职管理秘书岗位;设置特聘岗位,吸引高水平技术人员从事大型设备的管理维护和开放服务;其次,制定激励政策。每年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精湛、开放共享效果突出的实验技术人员,采取参观、培训等方式促进交流;设置新功能开发项目,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牵头承担相关研究任务,在考核和职级晋升充分考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

四、结语

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高校仪器设备数量增加和更新加快,如何管理与服务,已成为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必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仪器设备管理职能部门,需要不断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仪器设备管理方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高校进一步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实现学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正一.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2008,34(2):154-156.

[2]林明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5-7.

[3]韩静.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探索与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08,28(1):78-79.

[4]黄建平,赵先全,王世海.关于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思考.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181-18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