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实用13篇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篇1

(一)深化完善各类规划。一是战略性规划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编制,以*大都市南翼中心为定位,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城乡体系上与*做好衔接,主动承接其辐射和集聚效应,该规划正上报省政府审批;市近期建设规划完成编制和审批,对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作出了统筹安排,部分项目已付之实施;历时三年的旧城控制性详规完成编制并通过了会审,年内可完成审批;事关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大规划已着手编制,即*大道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其中*大道规划已完成中间成果,另两个已初步落实设计单位。二是重点地段做好设计。强调历史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玉海文化保护区规划已完成编制和报批工作;重点保护山体和河流,塑造舒适安逸的人居环境,瑞祥新区中心区规划方案已完成;扩大延伸周边绿地范围,体现“显山露水”特色,隆山、万松山规划完成编制;地处重要地段,因故被搁置实施的滨江二期工程、万隆组团详规优化方案已审批通过。三是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今年完成了东工业园区一期、仙降工业园区、仙降箱包工业园区、曹村工业小区、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区三期、南工业园区机电小区、桐浦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的控规,进一步优化了我市工业产业布局。此外,对塘下、汀田、莘塍、安阳和飞云等5个东部乡镇标准厂房进行了布点,缓解了小型企业用地需求和“三合一”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四是专项规划积极编制。我们积极参与了环城河两岸绿化景观规划、防洪规划、莘塘片污水收集系统工程、风景名胜区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其它行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好各类专项规划作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同时,积极配合重点工程建设,为温福铁路、高速公路、飞云江三桥、SARS病房和6210工程等25个重点工程提供了优质服务。

(二)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千百工程”。协助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以中心村、主要景观线和城效结合部的行政村为重点,确定500个左右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25个左右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加快村庄规划编制,中西部村庄先以乡镇为单位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再根据村庄性质分类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简要规划,示范村规划根据各自特点以城市社区、生态村和自然村落三种不同的理念进行设计,今年已完成村庄布点规划的乡镇25个、村庄规划139个,同时制订实施《*市村庄规划编制办法》,切实简化了审批程序;指导示范村建设,帮助牛伏岭、杨家桥、周家桥、红光、岑头村和林光村等6个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工作,为全市旧村改造创立好样板。二是加快城镇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完成了塘下分区发展战略规划、莘塍镇中心区规划、飞云镇中心区规划、仙降总体规划和马屿镇中心区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提升城镇品位,完成了仙降道路网调整规划,编制了104国道塘下段沿线规划、罗山大道沿线规划等,完成塘下浃东阁居住小区详细规划、湖岭镇阳光示范住宅小区规划等。三是加强民房审批管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质量,各基层站所把加强民房审批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据统计,全市共审批民房1994间,建筑面积678405平方米,其中塘下323间,建筑面积104575平方米;莘塍119间,建筑面积35*6平方米;安阳316间,建筑面积63994平方米;飞云99间,建筑面积22445平方米;仙降166间,建筑面积38482平方米;马屿168间,建筑面积277780平方米;高楼43间,建筑面积6095平方米;陶山395间,建筑面积69518平方米;湖岭365间,建筑面积60480平方米。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理。一是深入开展“两法”宣传。以《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13周年和《建筑法》颁布实施5周年为契机,于今年3—4月份集中开展了“两法”宣传月活动,共开展法律咨询活动2次,发放《规划建设法律汇编》5000多份,悬挂横幅320条,出动宣传车30多次,举办了我市规划成就展和玉海文化片区规划效果图展,还组织村干部进行规划建设知识培训20课时,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规划意识和法律知识。二是逐步规范执法行为。正确实施《行政处罚法》,强调主体的合法性和权限的法定性,同时在借鉴他地先进经验和结合本市实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一套办案规程,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处罚必经程序和具体办案方法,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做到重事实、重证据、重程序,并实行事前审查,事后复核,及时发现,有错必纠,既确保处罚合法有效,又保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加强对在建项目跟踪管理,对审批后任意更改审批内容的违章建设,实行从基础动工到建设竣工全过程跟踪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立案、早查处。同时,大力开展了塘下违建集中整治、冬季安全生产、村庄环境整治等活动,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拆除了大量违章建筑。据统计,全市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37.51万平方米,其中塘下17.29万平方米,莘塍3.53万平方米,安阳3.24万平方米,新区3.56万平方米;共审理案件334件,涉案面积30.32万平方米,结案率91.3%.

二、加大扶持,强化执法,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深化建设行业管理工作,在加大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扶持发展的同时,把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秩序整顿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努力创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建筑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一)行业经济持续增长。一是建筑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总包企业在总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开展技术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等手段,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20.9%;新增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4家,使我市建筑业企业的结构更趋合理。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进一步壮大。全市新成立房开企业8家,由三级上报晋升二级企业有2家,注销1家;房地产开发开始从本市走向外地,由零星项目开发转向成片地块建设,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159.1%。三是勘察设计、工程监理、招标企业有了新发展,其中勘察设计单位由乙级晋升为甲级1家,丙级上报晋升乙级1家,村镇设计上报晋升丙级1级,完成产值1700万元,同比增长54.5%,工程监理单位由丙级晋升乙级1家,招标机构由暂定级晋升为乙级1家。

(二)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一是严厉打击挂靠和串标现象。制定出台《施工、监理、房地房开发、勘察设计等不良行为暂行规定》,明确了不良行为的具体界定和处罚方式,并对*市东城建筑公司和*市跃光建筑公司在招投标活动中的挂靠行为,以及*市开元建筑公司的安全事故及相应责任人进行了记录和上网公示。二是进一步健全招投标制度。制定完善了“实物工程量清单报价、综合评分法”、“工程量清单报价、最低价竞标法”、“无标底招标、有标底评标法”和“工程费率费用合同招标评标法”等四种评标办法,挂靠和串标现象有所遏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制定出台《*市建筑市场交易办法》,推行网上信息,开展网上报名工作,不断完善工程交易服务功能。全年完成工程交易项目225项,工程造价18.59亿元,应招标率和应公开招标率均达到100%。四是进一步规范建筑设计市场。要求注册建筑师、结构师在扩初设计审查和施工图技术交底两环节必须到位,有效把住了建筑设计质量关。五是开展建筑市场专项整治。对全市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检查,共检查和抽查30家房开企业72个开发项目,查出存在问题的开发项目13个,目前大部分已经得到处理,个别问题正在处理之中,还对市区虹桥三期B组团、塘下临河花园一期等2个5.3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小区进行了竣工综合验收。同时结合质量安全检查,突出对建设五方主体市场行为的查处,共出动1296人次,整改内容达382项。

(三)工程质量严格把关。据统计,全市建设工程受监项目210个180.6万M2,竣工工程62个44.8万M2,备案工程43个,创“钱江杯”1项、“瓯江杯”1项和“飞云杯”5项。积极推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共审查建筑工程7项,改变了以往由勘察设计单位自我把关的状况,变事后检查为事前控制,从源头上消除质量隐患;加强对建筑原材料检测,保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它关键部位的安全;严格执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未备案不得交付使用,房管部门不发放产权证;强化工程质量检查,在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的同时,组织开展对全市38个工地建筑面积23.5万M2质量大检查活动,重点查处五方主体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全年发放整改令450份、停工令5份;着力解决工程质量通病,重点治理砌体拉结筋埋设、砼钢筋保护层、铝合金门窗安装不规范,消除屋面、墙面、门窗周边、卫生间渗水以及高层房屋楼面现浇板角裂缝现象。此外,投资改造了检验室技术装备,顺利通过了浙江省检测机构认评/审查,使第三方认证制度得以落实。

(四)安全生产紧抓不懈。一是强化安全责任制落实。与全市71家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安全生产纳入监理工作范畴,并要求企业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安全员、专业班组之间相互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对职工进行意外人身伤害保险,今年189个开工工地全部得到投保。二是加大安全“三查”力度。坚持开工前有审查、过程有检查、平时有巡查,针对问题定人、定时、定措施进行整改,有效消除安全隐患。据统计,全年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发放整改指令书127份1016条,整改率达84%;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7次,检查建筑工地201次,发放整改指令书189份1701条,整改率达81%。三是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会同市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相继开展了起重机械、建材市场和钢管、扣件等三大专项整治。共检查工地77个,起重机械116台,停工整改2个工地,停机5台;检查钢管310点,扣件931只,钢管合格率为97%,扣件重量合格率为65.3%,破坏试验合格率为61.3%。此外,在“抗非”期间,我局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和卫生知识宣传培训,强化工地卫生状况检查,发放消毒剂1500公斤,发放体温计4000只,提高了施工人员自我防范意识,有效防控SARS在我市建筑工地的发生。

(五)新墙材推广开展顺利。通过咨询活动、文艺晚会、公交广告、知识讲座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手段,把宣传面扩大到各建制镇,努力提高全社会墙改意识,为7月1日起我市建制镇全面“禁实”奠定了思想基础。认真做好墙改专项基金征收、验收和返退工作,积极发挥新墙体专项基金的使用效益,支持生产新墙村、开发非粘土砖生产企业发展,共发放墙改专项贴息45万元,支持新墙体试点项目3个,开发新产品2个;巩固扩大“禁实”成果,从20*年10月1日起所有建设工程非承重内墙(除顶层外),施工临时工棚、围墙禁止使用粘土砖;组织多个部门集中开展拆除红砖窑、小立窑活动,共拆除红砖窑6处,小立窑300多座;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与同济大学联合开发弹性防裂沙浆,研究解决裂、渗和二次装修问题,支持我市沃德建材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高性能的轻质条板。据统计,全市全年共生产新墙材1.7亿块标准砖,占墙体材料总量52.6%,城镇新墙材建筑应用比例82.6%,实心粘土砖1.53亿块标准砖,节能1.1万吨,节地294亩,利废1.2万吨。

三、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胜任新时期的规划建设工作,我局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开展“效能革命”活动,努力提高行风建设水平。

发展规划篇2

二、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1996年7月5日通过)

(二)商务部《拍卖管理办法》(商务部令**年第24号)

(三)省经贸委《关于做好拍卖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粤经贸函〔**〕1257号)

(四)关于我市拍卖业发展有关问题的复函(东府办复〔**〕849号)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我市拍卖企业提高经营水平,以市长办公会议提出的指示精神,作为制定我市拍卖行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是规范整顿拍卖市场,明确拍卖业准入机制;二是通过协调法院、公安、国土、工商、物价等部门,完善拍卖业的监管体系;三是引导拍卖企业拓宽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四是鼓励和支持拍卖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我市拍卖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基本原则

(一)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发挥市场规律在培育拍卖市场、促进拍卖行业发展过程中起的自主调节作用,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政府主要在规划引导、政策导向、规范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严格控制增量

目前我市拍卖业务拓展速度慢,多数企业仍局限于司法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拍卖项目,市场开拓能力有所欠缺。规划要严格控制增量,避免企业数量增长过快而造成行业内竞争过于激烈。

(三)鼓励企业做强做大

引导拍卖企业提高服务和诚信意识,发展拍卖专业市场,鼓励和支持拍卖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拍卖龙头企业。

五、规划内容

(一)总量控制目标

以我市近几年拍卖企业成交总额为基础,计划在**年至2010年全市拍卖企业总量控制在40家以内,并按照我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进行布局。具体目标为:**年至2007年每年审批拍卖企业不超过5家;2008年至2010年每年审批拍卖企业不超过3家。

(二)企业发展目标

培育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市场拓展能力强的拍卖企业。到2010年,年成交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拍卖企业占全市拍卖企业总数的1/4(约10家),超7000万元的4家,超1亿元的1至2家。

(三)业务拓展目标

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拍卖领域,增加拍卖品来源,努力寻找拍卖行业新的增长点,争取在无形资产、股权、文化艺术品等领域开拓出更多拍卖资源。

(四)人才发展目标

到2010年力争每家拍卖企业有2名以上国家注册拍卖师,全市国家注册拍卖师人数达80名,具有拍卖从业资格证从业人员超过150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法制环境的建设

根据《拍卖法》、《拍卖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市拍卖业的监管体系。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我市拍卖行业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对拍卖企业及其业务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拍卖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二)明确准入制度

按照商务部《拍卖管理办法》以及省经贸委《关于实施商务部<拍卖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粤经贸函〔**〕219号)的规定以及本规划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设立拍卖企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审批。

(三)实行优胜劣汰机制

认真做好拍卖企业年度监督核查工作,掌握拍卖企业的经营情况,加强对我市拍卖企业的管理。对年度监督核查不合格的拍卖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停业整顿或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并定期将向社会公布符合条件的合法注册拍卖企业名单。

(四)规范整顿行业秩序

一是对未经市经贸局初审合格和省经贸委核准,非法设立的拍卖企业分支机构依法取缔;对非拍卖机构组织的“拍卖活动”依法查处;对严重违法、违规操作的拍卖企业,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二是进一步完善举报制度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防止出现黑恶势力干扰我市拍卖业的现象。

(五)吸收行业成功经验

借鉴国内外拍卖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引导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拍卖企业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六)筹建市拍卖行业协会

发展规划篇3

我镇严格按照“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原则,加强对全镇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先后4次调整了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成员,切实保证工作的开展和规划的实施。目前,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由25个成员单位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每个成员单位设1名联络员。在镇妇儿工委的大力协调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互通信息,交流和研究对策,指导规划达标工作的具体开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我镇不断加大在教育、卫生、妇幼保健、防疫方面的财政投入,改善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2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6231万元,比20*年增长18.3%;卫生经费投入859万元,比20*年增长了21.8%;妇幼保健经费投入122.62万元,比20*年增长了100%;防治防疫经费投入181.36万元,比20*年增长了14.6%;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198万元,比20*年增长了7%,为规划目标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突破重点难点,大部分指标如期达标

自20*年中期监测评估后,我镇加大了两个规划在参政议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计划生育、法律保护、社会发展环境七大方面的工作力度,至20*年末,大部分量化指标已提前达标。

《黄江镇妇女发展规划(20*-2010年)》可量化考核的46项指标中,已提前达标35项(其中空缺数据一个),占总数的76%;未达标11项,分别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女性比例、残疾女童入学率、女职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比例、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妇女参加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妇女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妇女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率、妇女参加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

《黄江镇儿童发展规划(20*-2010年)》可量化考核的40项指标中,已提前达标31项,占总数的77.5%;未达标9项,分别为婚前医学检查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残疾儿童入学率、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二、我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一)参政议政方面

我镇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社会对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认识。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平等竞争机制和公务员制度,促进妇女进入决策和管理层。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加强女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女干部选拔到上一级职位上工作。提高职工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提高妇女干部参政意识,鼓励妇女参与竞争。积极推进党建带妇建工作,开展各类培训和教育,对女干部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锻炼,不断提高妇女干部的文化、政治和业务素质。

1、妇女参政、议政能力有所提高,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镇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女性有14人,占总代表数的26.9%;镇第十二届党代会女性代表有28名,占19.3%,比上一届增加8人。镇领导班子配备1名女领导干部,镇妇联主席黄映秀同时参与党委、政府班子;女干部任政府各部门正职的有3人,副主任7人。镇政府机关有女公务员7人,占公务员总数的14.3%;正科级女干部1人,占同级干部数的12.5%;副科级女干部4人,占同级干部数的16%;科员级女干部2人,占同级干部数的15.4%;20*年我镇招录女公务员1人。

2、构建了镇、村(社区)、企业三级妇女组织网络。目前,全镇共建立妇女组织85个:其中镇级妇联1个,村妇代会19个,社区妇代会1个,村、居妇代会的组建率达100%;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18个,妇女小组5个,专人负责妇女工作19个;“两新”组织妇委会9个,妇女小组6个,专人负责妇女工作5个;社区各类妇女组织2个,有效地充实了妇女基层组织,为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

我镇进一步改善女职工的劳动条件,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确保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我们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女工及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妇女技能培训,正确引导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就业。我镇制定资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科学信息、技能培训,为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近两年,我镇开展适合女性特点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计算机操作员、中式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班7期,培训女学员566人;举办了推动本地失业人员就业大型现场招聘会4场,推荐女性就业70人。另外,通过全镇各村成立劳动服务站,使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更全面、更完善。

同时,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妇女均能按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推动生育保险工作,实行生育保险、养老、工伤险种统一收费,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权益,切实保护妇女享受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据统计,我镇各险种的参保人数逐年增长,参保女性的人数增长率总体大于总人数的增长率。

1、保障妇女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基本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全镇就业人员(含新莞人)126500人,其中女性88550人,占70%;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235人,其中女性932人,占41.7%;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妇女有393人,比上年度减少12人。

2、妇女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全镇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10.9万人,其中女性4.36万人,占40%;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1379人,其中女性533人,占38.6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800人,女性3400人,占5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4.7万人,其中女性均为1.85万人,占39.3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72万人,其中女性为1.85万人,占39.19%;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4.67万人,其中女性为1.84万人,占39.4%。

(三)教育培训方面

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法》等法规,依法坚持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禁止性别歧视。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妇女接受各类教育的权益。认真做好适龄女童的入学工作,并运用教育扶贫专项基金,解决部分经济困难的女生入学问题,降低女生辍学率。

我们努力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重视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培训,以妇女学校、家长学校为阵地,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确保妇女接受各类教育的权益,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1、大力发展妇女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努力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两年来,我镇20间农村妇女学校共举办了农业技术、卫生保健、婚姻家庭知识、法律、“三优”知识、“四自”教育、政策法规课、电脑班、舞蹈培训共122期,参加学习6000多人;妇女(含新莞人)参加成人教育有419人。女职工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50%;农村劳动妇女普遍参加综合素质培训,培训率达80%。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镇3-6岁儿童入园率为100%;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小学六年巩固率为100%,小学学生辍学率为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0%,小学、初中毕业生毕业率均达100%。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8%、98%;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保育员持证上岗率为100%;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3、家长学校发挥应有作用。我镇公办、民办在校中、小学生(含新莞人)12578人,在园幼儿(含新莞人)4895人;有家长学校27间,其中新莞人子女家长学校20间,两年来邀请省、市家教专家上家教课、知识讲座、培训班60期,提高了我镇广大家长的家教知识水平。家长学校办校率达100%;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达95%。

(四)卫生保健方面

我镇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妇幼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保障妇女、儿童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妇女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指导、人口与青春期生殖保健课程,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我们重点抓好“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推动新莞人中儿童卫生保健及“降消”工作的落实。镇成立了“降消”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以村为单位、以“育龄妇女”为重点宣传对象,实行发放宣传单、面对面的咨询、现场授课等形式的活动方案。我们印制了近2万份“降消”宣传资料,在全镇新莞人较集中的工厂、广场、公园、商场开展“降消”、“健康宝宝幸福家庭——预防新生儿缺陷”讲座、宣传咨询活动。

我镇加大免费婚检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自觉婚检的意识,提升我镇出生人口的素质。我们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清理整顿医疗市场,两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414人次,检查医疗机构323间次,取缔非法接生、非法行医窝点41间,没收药械折价2240元、清理无证人员43人,抓获非法接生人员2名。

1、改善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全面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20*年,全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婴儿死亡率为3.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7‰;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儿童保健管理率为97%。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卡介苗接种率为99.44%,脊灰疫苗接种率97.*%,百白破三联制剂接种率99.15%,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7.18%,乙肝疫苗接种率95.86%。

2、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36%;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2.48%;婴儿母乳喂养率为94%。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8.3%。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达92.10%。

(五)计划生育方面

我们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使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服务深入到家庭,培养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建立和健全计生服务网络,制定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建立福利基金会,为育龄夫妇提供了优质服务。

1、保障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享有卫生保健服务。镇计生办每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工作,全镇3500多名育龄妇女接受检查,对宫颈疾病作了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妇科常见病普查普治率达95.91%。

2、计生养老问题得到解决。我镇办理了计生养老保险的有2230人,其中有46人已足额领取了每月300元的计生养老保险金。

3、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妇女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为97%,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为98%,新婚期教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3‰,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7‰,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0,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分别为84.76%。新莞人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和药具供应。

(六)法律保护方面

我镇加大普法宣传,在全镇广泛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平安东莞”法制宣传月、“百万女工学法律”、“禁黄、赌、毒,构建和谐社会”等专题系列活动,用法律咨询、培训班、法律援助等形式,宣传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增强妇女的法制意识和保护意识,给广大群众营造了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镇各中、小学均配备了一名法制副校长,坚持每阶段的法制讲座,向学生、学生的监护人宣传各类保护儿童人身安全法律、法规。同时,设有法律咨询部、法律援助中心,接待日常群众来信来访。在每个村委会我们又设立了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行以村为单位,对有关纠纷进行及时有效的调处,尽量将婚姻家庭、少年儿童维权等案件解决于萌芽状态。

1、提高了少年儿童普法教育率。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儿童监护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知晓率达97%,对儿童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能力的教育率达98%。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侵害妇女儿童人身安全的案件数逐步减少。两年来,我们共举办法律知识讲座12场,宣传咨询活动19场,发出有关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共3000多份。妇联、司法所共接待妇女儿童维权的来电、来信、来访案件达319宗,结案率达100%。公安部门破获案16宗,破获强迫、引诱、容留妇女案1宗,破获猥亵儿童案1宗。

(七)社会发展环境方面

我镇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加强社会文化生活和家庭美德建设,开展“美德在我家”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我们开展治安严打整治行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网吧的管理和监督;做好“治摩”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营造和谐家园”环保宣传活动,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妇女生活质量。我们积极推动我镇慈善事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及时报道有关我镇妇女儿童的社会动态,积极营造尊重妇女、关爱儿童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适合妇女儿童生存的舆论环境。

1、为妇女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了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新型家庭。两年来,我们采用广告、宣传片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宣传两个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编制了新闻、广告230多条次。

2、关注和妥善解决老年妇女、残疾妇女、贫困妇女、儿童的生活问题,确保妇女儿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镇每年都举办一次“慈善敬老马拉松长跑活动”,20*年又启动了黄江镇“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全镇47名困境儿童得到帮扶。平时,我们做好属于“三无对象”(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五保户”的孤老妇女的供养工作,为符合条件的妇女办理农村社保、老人证、残疾证。我镇建立了妇女读书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为妇女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提供交流、娱乐、学习的场所。20*年全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为393人,其中妇女2*人,占总人数的52.67%;慰问贫困家庭337户。

3、适合儿童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末梢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达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镇建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民公园,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创设儿童活动场地;适合儿童的各类科普、文化、体育等场所免费或优惠向儿童开放比例逐年提高。

三、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镇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数据对比来看,未达标部分都有所进步,但一些指标情况出现反弹,个别指标达标难度大,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仍然不足,女干部比例仍较少。村民委员会成员女性比例20*年达标,20*年又未能达标。

2、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形势依然十分紧迫,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严重偏低。20*年全镇孕产妇死亡率为28.3/10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只有22.9%。

3、免费婚检项目目标实现难度大,群众参与性不高,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上升趋势。20*年我镇婚检率只有19.81%,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由6‰上升为10.7‰。

4、民办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个别民办学校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新莞人家长流动性大等。

5、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少数妇女群众参与社会保障的思想观念还比较滞后,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妇女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偏低。

四、新形势下推进妇女儿童两个规划实施的努力方向

针对《黄江镇妇女发展规划(20*—2010年)》、《黄江镇儿童发展规划(20*—2010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实施力度,力争妇女儿童两个规划各项目标如期达标。

(一)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动规划实施

妇女儿童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公益性事业,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涉及25个职能部门,我镇要严格按照“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原则,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在政府领导、妇儿工委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下,做好两个规划的贯彻实施工作。镇妇儿工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职能部门每季度向镇妇儿工委汇报情况,年底完成书面总结和年度监测,建立健全运行机制,采取得力措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下,扎实把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规划各项指标终期达标。

(二)加大力度,切实推动规划重点难点问题解决

1、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妇女群众法律意识和广大新莞人依法维权的意识,减少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加强劳动力市场监察和管理力度,健全和完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措施,切实保障妇女平等参与就业和社会保障权利。

2、加大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力度,加强培训,提高女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妇女参政、议政。争取村(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应占一定比例,两委中至少配备1名女委员。同时,坚持党建带妇建原则,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健全基层妇女组织。

3、办好农村妇女学校和新莞人妇女学校,推进“女性素质工程”。发挥妇女学校宣传教育的功能作用,组织广大妇女学时事、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学家教、学保健,把妇女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对失业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妇女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4、要努力提高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水平,普及妇女健康知识和信息,提高妇女自我保健和利用卫生服务的能力。重点加强监督指导,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和贫困孕产妇救助项目,确保孕产妇和婴儿不因贫困而死亡。医疗部门要加大力度,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出生缺陷发生率,努力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消除新莞人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继续加大免费婚检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自觉婚检意识,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

5、积极推进幼儿园和学校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民办学校监督和管理力度。抓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落实,继续办好家长学校,特别是指导新莞人子女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设家庭教育宣传月,巡回开展家教知识讲座,帮助广大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6、开展扶贫助困、献爱心活动,完善、健全大型、综合性的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努力为妇女儿童多办好事实事。开展各种有利于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推进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援助行动。关爱儿童,继续开展“和谐黄江——‘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

7、加大环境保护和监督力度,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终期达标,为妇女儿童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发展规划篇4

1、保障好女获得经济资源的乎等权利和机会。女性在资本、信贷、土地、技术、信息等经济资源配置上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占有权利和有效服务;农村妇女享有与居住地男子平等的上地承包权、生产经营权、宅基地分配权、土地补偿费、股份分红等权利。

2、实现男女平等就业,保障妇女劳动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实现男女就业机会乎等和男女同工同酬;扩大女性就业领域,增加女性就业机会,女性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总数的4硼以上;改善女性就业结构和就业层次,提高女性在新兴产业、行业申的就业比例和申、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

3、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城镇女性从业人员与男性平等地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扩大农村妇女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老年妇女的社会保障体系。

4、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权利。建立、健全女性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搭实女职工"四期"保护,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女性禁忌劳动。

5、提高残疾、贫困等特殊妇女群体的就业率。提高贫困妇女经济收入,减少贫困妇女数量。

(二)策略措施

1、促进妇女就业列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并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就业和获得经济资源平等权利的政策措施。

2、建立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禁止用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保障男女同工同酬,同工种、同类别从业人员中的男女工资计算标准相同。

3、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网络,加强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技能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引导妇女转变就业观念,不断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4、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各种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5、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措施,督促企业特别是三资、个体、私营企业建立劳动安金卫生制度,将女职工劳动保护列入企业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

6、加强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女职工的自我保护能力。

7、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中女职工在劳动关系、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依法纠正和处理。

8、进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镇女职工平等享有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服务。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权益。

9、加大对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帮助、支持贫困妇女实施扶贫项目,鼓励、支持以妇女为主的扶贫经济实体的发展,使贫困妇女成为扶贫资源的获得者和扶贫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10)、进一步完善残疾妇女就业政策,健全残疾妇女就业服务网络,提高残疾妇女就业比例。

二、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及管理程度,增强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的能力,扩大妇女在民主政治申的作用。

(一)主要目标

1、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市人大代表、党代表中的女性比例均不低于22%。

2、全市女干部占干部总数比例逐步提高,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至少要有10%的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配备正职女干部;市党政工作部门要有50%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其中正职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后备干部中女性的比例不得低于20%;女职工比较集中的行业、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女干部比例与女职工的比例相适应。

3、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应占一定比例,企业职工代表中女代表应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二)策略措施

1、加强性别意识宣传,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平等参与决策、管理的政策措施,为妇女参政议政创造环境。

2、在制定涉及妇女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时,要听取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以及妇女组织、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妇联组织在培养选拔女干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机制,制定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规划和阶段实施计划,确保各级女领导干部的比例稳步提升。加大公开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对女干部特别是年轻优秀女干部的培养,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

4、完善平等竞争机制和公务员制度,在选拔聘用干部、录用公务员、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晋升职务时,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保证女性不受歧视。

5、加强对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女干部的整体素质,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中女干部应占一定比例;加强女干部的实践锻炼,在选派优秀毕业生下基层、干部交流轮岗中女干部应占一定比例。

6、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注重培养和发现高层次的女性管理人才,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要积极探索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决策管理层中发挥女性的民主参与的作用,提高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女性的比例。

7、扩大基层民主,鼓励和推动妇女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保障妇女直接行便民利,发挥妇女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三、妇女与教育

保障适龄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妇女受教育比例。加强女性职业教育和农村妇女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

(一)主要目标

1、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屿巩固率达到99.9%;初中女生入学率与巩固率达到95%以上。

2、提高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的女性比例。女生初中毕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达到20%。

3、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妇女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提高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

4、扫除青壮年妇女文盲。青壮年妇女的识字率提高到99.5%以上。

(二)策略措施

1、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与男子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保障妇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2、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缩小男女受教育的差别,重点解决好贫困地区女童、残疾女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3、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方法申,充分体现性别意识,便全社会树立男女平等意识;把性别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增强教育者的性别意识;结合课程设置,在相关的教育培训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

4、帮助妇女树立终身教育意识,加快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为妇女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5、扩大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规模,积极利用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妇女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

6、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水平,注重培养妇女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初中毕业生中的女性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机会。继续完善农村妇女的培训机制,使农村妇女普遍接受实用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培训。

7、加强流动人口中妇女的管理和教育,将她们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和管理之中,引导她们接受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流动女童基本接受义务教育。

8、重视利发展特殊教育,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为残疾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残疾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生存发展的能力。

四、妇女与健康

保障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预期寿命。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权利。

(一)主要目标

1、保障妇女享有平等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科疾病普查率,争取全市城镇达95%以上,农村达90%以上;建立健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加快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残疾妇女享有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更年期和老年妇女得到必要的卫生保健服务;流动人口中的妇女享有与户籍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

2、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妇女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达到95%以上;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2/10万以下,因产科出血死亡的比例控制在40%以下。

3、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权利。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8%以上;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3/万以下。

4、加强性病、艾滋病的监控与防治,将妇女艾滋病毒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策略措施

1、逐年增加政府对妇幼保健、疾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努力扩大归幼卫生资源。

2、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综合监督体系,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依法管理和规范母婴保健服务。

3、结合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通过妇幼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妇女享受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和防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4、为已婚妇女提供常见疾病查治条件,城市1-2年、农村2-3年进行一次妇科病查治。工矿企业要保障对已婚女职工定期进行妇科病查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针对妇女一生中不同时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5、建立和完善市级产前诊断中心,开展产前诊断,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6、以农村为重点,切实加强妇幼保健网络的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建设,开展"母婴健康工程",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的产科质量,降低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死亡。

7、提高如幼卫生队伍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素质,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专业队伍。

8、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开展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却咨询活动,普及生殖保健和计划生育知识。

9、开展对生殖保健科学的研究,提高对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研究推广安全、有效地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

10、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强化对采供血机构和血制品生产单位的管理,在妇女中普及艾滋病防治及自我防范知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60%。

11、倡导科学文明的健身方式,提高妇女身体素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以及在社区、公园兴建和开辟健身场所,为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五、妇女与法律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男女平等原则。开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一)主要目标

1、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控制并减少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禁止针对妇女的一切形式的暴力;遏制妇女活动;降低妇女吸毒人数,使妇女吸毒率明显下降。

2、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和婚姻家庭权利。

3、保护妇女合法的控告、申诉权及在诉讼中各项权益。

4、建立健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社会化工作网络体系。

(二)策略措施

1、制定和完善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

2、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把宣传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纳入全市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私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高全社会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健全法律援助体系。加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合议庭建设,健全利完善妇联干部特邀陪审员制度;建立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社会监督机制;构建社会化的妇女法律援助体系,为受害妇女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私法律救助;加强对妇女法律援助机构、妇女热线等各类妇女救助机构的扶持和资助。

4、严厉打击组织、容留和强迫妇女、妇女、奸淫、猥亵妇女、拐卖妇女及严重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

5、逐步建立反家庭暴力行为的工作机制。建立家庭暴力投诉、伤残鉴定、庇护、求助等各类机构,向遭受暴力和需要帮助的妇女提供法律、医疗、精神康复等万面的帮助和服务,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6、及时查处侵害妇女权益的民事案件。在审理涉及妇女权益的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等民事案件时,确保妇女的民事权利不受侵害。

7、坚决惩治贩卖的犯罪和引诱、教唆、欺骗、强迫妇女吸食、注射的违法行为。开展"不让进我家"等活动,引导和帮助妇女认识对母婴健康的危害,积极参与"无毒社区"的创建活动。

8、进一步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建立有效预防、及时打击膘娟的工作机制,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六、妇女与环境

优化妇女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善妇女的保障体系,促进妇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目标

1、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

2、提高妇女享有社会福利的水平,中老年妇女群及低收入妇女群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3、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提高妇女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使妇女可自由支配的学习、休闲时间逐步增加。

4、为妇女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98%,改水受益率达95%。

5、建立市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二)策略措施

1、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增强全社会男女平等意识,逐步消除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领域,大力宣传妇女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管理,禁止色情或有辱妇女人格的作品在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中出现。

3、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的妇女逐步纳入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险体系。

4、推进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和以扶老助困为主要内容的老年公益福利事业的发展,为老年妇女提供方便快捷的社会化服务。

5、加快城市社区建设,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学习、就业、生活等多种服务项乱促使妇女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善自我和发展个性。

6、加强家庭文化私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夫妻共同承担家务,使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成为千家万户的行为规范。

7、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和监督,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减少家庭、工作场所及其他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妇女造成的伤害。

8、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小城镇建设的要求,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争取镇(街道)级水厂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在扩大卫生厕所普及的同时,提高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9、提高妇女对环境保护的知晓率和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的普及率。引导妇女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改变对环境有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消除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

10、加强妇女活动场所建设,将建立妇女活动场所纳入政府统筹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管理、完善设施,充分发挥作用,丰富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与实施

一、《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应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扎实稳妥推进。

二、各级政府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协调和监测评估。

三、各级政府应将《规划》的实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确保目标的如期达标。

四、温岭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的职责范围,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纳入本系统的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逐步完善和形成妇女发展的监督机制,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定期检查、审评制度。

五、各级政府要合理安排实施《规划》所需的经费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赞助,形成全社会支持妇女事业发展的氛围。

六、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温岭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对实施《规划》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七、本《规划》由温岭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监测与评估

一、温岭市政府要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预测趋势,及时、准确、全面反映达标情况,为科学决策和调整工作策略、制定工作计划提供依据。《规划》各项可量化的目标要设立分性别的统计指标,纳入国家统计制度和各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调查。

发展规划篇5

全村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

__村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

__村由袁家河社、上沟社、雪旦山社、左家湾社组成。行政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总户数:112户,总人口:349 人 ,有建卡贫困户19户78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1183 亩,年末林地面积:9051 亩,茶园面积:411 亩。

目前,__村共有建卡贫困户19户78人,占全村人口22.3%,享受低保32人。通过调查,全村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至今全村道路需硬化达5.7公里;有89户村民住的还是旧房,占全村总户数79.4%,没有互联网覆盖。

2、没有产业支撑。全村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种养殖业均没有规模,没有支柱型产业,农户增收困难。

3、群众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长期以传统的种养业为生,在一定程度上有“等、靠、要”思想。

1、__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纳入了__县综合治贫贫困村项目,有政策和项目支撑。

2、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地税局挂联帮扶__村,为__村实施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条件。

3、__乡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吸取了很多教训,干部和当地群众发展意愿强烈,脱贫致富干劲十足。

__村地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生产生活方式、信息、交通等都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1、劳动力紧缺。由于务农收入较低,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造成劳动力紧缺。

2、土地贫瘠,产出降低。__村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耕地全部是旱地,大于30度的坡耕地比例大,土壤蓄水保水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养分流失,地力下降,耕种方式较为粗放,土地产出率较低。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一是饮水难。__村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大,全村高山社每逢旱季,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方面就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主要靠水泵多级提水,使用、维护成本巨大,不能满足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二是行路难。虽然已有3个社通砂土路,但路窄坡陡弯急,且雨季经常垮方,路况极差。三是看病难。村级卫生室设施简陋,设备和医务人员缺乏,大病只能到县城医院。四是住房难。部分农户仍居住在老式土墙房中,住房还比较简陋。

4、群众综合素质低。多数村民劳动技能差,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更多是靠体力吃饭,回乡创业意识缺乏,致富带动作风发挥不充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发展种养殖业投资失败,只有靠政府救济。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社会参与、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强化产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种养结合,逐步构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本门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改善精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促进村域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__村整村推进发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2、精准扶持、户户受益原则。准确掌握精准扶贫对象,按照缺啥补啥实行一户一规划,做到户户受益。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要充分发挥__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抢抓发展机遇,主动对接各方帮扶,积极参与发展。

4、扶贫扶智、统筹推进原则。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智力扶持力度,掌握新的致富技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真帮实扶、量力而出原则。各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干部,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户制宜、量力而行,出实招、真帮扶、见实效。

6、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规划期

本规划期为3年,即2015年—2017年。

2、规划目标

——到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

——人口素质、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有所改观;

——“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发展格局形成;

——人畜饮水、交通道路、农田

水利、农民住房、文教卫生、人居环境等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生态建设和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到201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

——人口素质、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有所改观;

——主导产业类型成为全村贫困农户稳定增收主要来源;

——生态建设和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交通是制约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建雪旦山道路2.8公里;新建左家湾道路4.6公里;硬化入户路1.37公里。

实施雪旦山人畜饮水工程1处,采取“一事一议”,群众投工投劳、财政补贴的方式修建集中式供水设施,彻底解决农户吃水难问题。

1、粮食种植:粮食种植面积为500亩。主要推广种植耐旱高产玉米、小麦等作物,通过地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种植新技术,加上套种黄豆、红薯、土豆,提高粮食单产效益,确保粮食稳定供给。

2、魔芋种植:魔芋种植面积为200亩。

3、食用菌种植:种植香姑10000棒、黑木耳20000棒。

4、药材种植:发展中药材100亩。

5、核桃种植:种植高产核桃500亩。

1、养殖生猪:年出栏生猪600头。

2、养殖土鸡:年出栏土鸡:2500只。

3、蜜蜂养殖:养殖蜜蜂80箱。

紧贴市场需求,按照培训一批输出一批的原则,每年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人。

第三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通过“两建三改”等措施对全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改厨1660平方米;改厕672平方米;新建猪圈2240平方米。硬化院坝3360平方米,建连户路1.37公里,美化院落1120平方米,室内地坪硬化1550平方米,建沼气池35口,修建垃圾屋5个。

实施好现有林木管护,严禁毁林伤林,保持水土,保护生态。

第四节 社会事业及基层组织建设

1、义务教育。为改善全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对困难学生给予救助,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2、劳务输出培训。为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地对45岁以下劳动人员分批进行各类实用劳务技能培训。如电工、焊工、家政等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3、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比如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就业。

1、扶持村级卫生站发展,改善卫生设施,实现小病不出村,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2、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实现计生达标。

3、50%农户开通有线电视及网络,每社安装广播1台,畅通信息接收渠道。

5、规范运行农家书屋,发挥好文化阵地作用。

1、根据有关扶贫文件精神,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国家政策和县十大救助制度等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2、继续实施好新农合政策,确保全村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3、实施好各类政策性保险政策,确保社会保障到位。

1、管护好村委会活动阵地,促进规范化运行。

2、加大干部培养力度,每年发展党员1名,培养年轻干部2名。

一、2015年度

新建泥结碎石路7.4公里、建人饮雪旦山工程1处、垃圾屋5个、沼气池35口;新建猪圈2240平方米,每个社安装广播一个,建垃圾屋5个。种植魔芋200亩,发展香菇5000棒、黑木耳8000棒,种植中药材30亩,养殖生猪200头,栽植核桃树500亩,养殖土鸡800只,养殖密封20箱,劳务培训40人。

二、2016年度

硬化社道7.4公里;硬化入户路1.37公里;硬化院坝3360平方米,改厨1660平方米,改厕672平方米,美化院落1120平方米,种植高产粮食作物500亩,发展香菇2000棒、黑木耳5000棒,种植中药材30亩,养殖生猪200头,管护核桃树500亩,养殖土鸡800只,养殖密封20箱,劳务培训40人。

三、2017年度

发展香菇3000棒、黑木耳7000棒,种植中药材40亩,养殖生猪200头,管护核桃树500亩,养殖土鸡900只,养殖密封40箱,劳务培训40人。

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为落实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20年)》,中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强调加大扶贫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省委办公厅、省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14〕9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六大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广委办〔2014〕64号),进一步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

一是成立__村扶贫工作队。县地税局、__乡、__村三级联动的帮扶工作队,由__乡党委书记担任队

长;县地税局局长,__乡副乡长、驻__村工作组长担任副组长,段文碧、贺芝成、廖加明、何文英、曹洪良、赵廷斌、蔡玖虹、吴进明等同志为队员,形成有战斗力的工作构架。扶贫工作队全面负责项目规划、组织实施、进度督促、政策宣传等工作。同时,强化__村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民兵组织的作用,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两委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按照县级干部联系3户、科级干部联系2户、科级以下干部联系1户的标准,对建卡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组建相关产业的村级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在村委会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项目后续服务工作。加大现有合作社如魔芋种植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形成品牌效应,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项目区内群众参与项目工程建设积极性,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大资金整合

坚持“政府投资一点、向上争取一点、部门帮扶一点、农户自筹一点”原则,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坚持“大扶贫”理念,按照“来源不乱、渠道不变、分头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国土、交通、扶贫、畜牧、林业、农业、教育、文广新等部门资金,集中安排、重点投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同时,由于项目规划起点高,任务重,投入资金量大,仍需争取国家、省、市、县财政资金向__村倾斜投入。

二、强化资金管理

严格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通知》(川府发〔2013〕53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实施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位”制度的意见》(川府办发〔2014〕74号)等文件精神,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等问题发生,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一、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支持、合力帮扶”的扶贫机制

协调和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支持扶贫开发,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举全社会之力,聚全社会之财,形成__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合力。

二、实行帮扶联动责任机制

扶贫工作队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到户。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细化,落实到人头,并纳入专项考核,做到“领导、资金、措施”三到位,“对象、任务、目标”三落实,确保各项帮扶措施顺利推进。

三、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本规划评估通过后,要随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同时,按照《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编写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逐年推进,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内容的实施。

发展规划篇6

长沙县田汉村位于长沙县东北部,是老一辈艺术家田汉同志的故乡。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共有水田3368亩,林地600亩。现有33个村民小组,970户,总人口3360人。

一、主要优势

(一)人文优势。田汉村是老一辈艺术家田汉同志的诞生地,田汉故居修葺一新,历史文物保存完好。田汉村是长沙县果园镇青少年活动阵地和艺术培训中心,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二)组织优势。田汉村现有党员137人,其中女党员18人,村支两委文化层次和思想觉悟较高,搭配合理,管理能力较强,深受村民信赖。

(三)地域优势。田汉村所属果园镇,与黄花镇、星沙镇、安沙镇紧紧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二、薄弱环节

(一)基拙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村级经济需扶强拓宽。部分道路需进行硬化,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田汉故居的周边环境需进一步完善,故居需修整,人文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较低。“稻谷、生猪”是全村的基本劳作模式,没有优势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突破。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以劳务输出为主。

三、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①进村入组公路实现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以上,主要干道实现绿化、亮化。②完成全村主要河渠、水坝的护砌整修。③村民庭院、公共活动场所实现园林化。

2村民收入明显增加。①引进企业落户,增加本村劳动力就业机会。②开发田汉公园,建设以公园为依托,集旅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农家乐。③全村通过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④重点引进3——8家企业,采用多种合作形式,培育村集体经济,同时解决部分村民单一务农问题,激励全村群众勤劳致富,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①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将田汉小学建设成市级标准的中心学校,完善学校综合大楼,规划建设体育场地,完善学校绿化设施。②村卫生所,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O0%③基本建立养老制度,孤寡老人实现集中养老。④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村民达到80,以上,畜禽饲养全部达到人畜分离标准。

4民主管理规范有效。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作用发挥良好,达到村发展规划由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制订,村重点事项安排由村民决策监督小组决策与实施,村级重大建设项目由村民监事会进行监管,村财务支出由村民理财小组进行监督的标准要求。

5乡风村尚健康文明。村规民约健全,教育调处机制完善,村民遵纪守法无刑事案件,团结互助。计划生育合格率达到100%,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发展规划篇7

(一)发展现状与态势。

“十五”期间,我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旅游西进”战略,观光旅游迅速发展,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及相关产业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国内游和入境游“两轮驱动”,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发展的产业格局。

———观光游览业不断走强。**年以来,我市建成并开放了雷峰塔、杨公堤、大明山、**野生动物世界、垂云通天河等一批新景区;西湖、千岛湖、宋城、双溪竹海漂流、七里扬帆等景区的旅游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国际化战略全面启动,成功推出包括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在内的50余个较有特色的社会资源点,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年,全市入境过夜旅游人数123.41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3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0.73亿元。**年,全市星级饭店突破200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旅行社295家,其中国际社31家,旅游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年的6.3%。

———会展商务业初见成效。以西湖博览会为龙头的商务会展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成功举办了5届西博会以及国内旅交会、国际华商大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展览规模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目前**会展业发展水平已经名列全国第九位,并有较大上升空间,商旅互动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休闲度假业发展迅速。通过发展商业特色街区、推进工农业旅游、丰富夜游及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培育并加强了休闲业态。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休闲特色浓郁,促进了商旅互动;余杭、临安、桐庐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临安市还编制了休闲度假胜地发展规划;西湖区双流农庄等8个单位被列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观光游览业发展比较成熟并在国内领先,但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项目相对较少且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国际化程度不高。国内旅游“一轮独大”,入境旅游相对滞后;国际性会展项目较少,缺乏按国际标准设计的会议厅,承办国际会展项目所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与国际化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高质量旅游服务。

二、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旅游业为龙头整合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城市为依托优化市域空间组织。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持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观光游览、会展商务、休闲度假“三位一体”、城市和乡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使**的大旅游产业加速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二)总体目标。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建设成为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与会展商务为三大支柱的功能多样、特色鲜明、品位高尚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

(三)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的框架。至2010年,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力争达到2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5亿美元;年接待国际性会议和展览50次以上,会展业总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年的6.3%提高到8%左右。

2、中远期目标(2011—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至2015年,以景观、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观光度假、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特色购物、体育健身、学习培训、创意设计、会议交流、休闲商务等领域的“三大支撑、九大领域”为重点的“东方休闲之都”建设进展明显。至2020年,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会议基地,培育成2至3个国际展览品牌,入境游客数名列全国前茅,旅游业态明显转型,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在大旅游产业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三、我市大旅游产业的基本格局及其联动

(一)观光游览业。

———提升景区规划、建设水平。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加强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继续推进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好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湖博物馆、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丰富净慈寺和灵隐景区文化内涵;大力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打造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并逐步开发京杭大运河**段,恢复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等旅游新产品;塑造郊区县(市)中“两江一湖”、天目山、钱江观潮、双溪漂流、龙门古镇等旅游品牌形象。

———促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旅游的发展。新建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的“活化”改造,增加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扩大对各类展馆的旅游宣传,精心策划和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吸引国际游客。

———充分利用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整合**旅游休闲、上海都市旅游与黄山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区域核心旅游线。

———新建、扩建一批高档次五星级宾馆和设施,适度增加超五星级宾馆的比重;鼓励发展青年旅舍,以满足休闲自助游的增长需求;积极引进国际旅行社,鼓励其在**开设分支机构,引导国际、国内旅行社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对各类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二)会展商务业。

———建设现代化会展设施。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浙江旅展中心、浙江国际商务中心、钱江新城会展场馆、钱江世纪城会展场馆;建设3至5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会展配套设施;利用萧山各类高星级宾馆,建成后的休博园、风情园以及湘湖景区的休闲度假优势,发挥其在**商务会展中的作用;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适度建设会展设施。

———大力发展会议业。充分利用**位居长三角、毗邻上海以及优越的休闲环境优势,积极鼓励在杭的中央、部、省属单位、高校等机构,争取更多的国内机构、跨国企业、国际机构来**举办各种国内、国际性会议,并以会议业为重点发展整个会展业。

———实施会展业“品牌特色”战略。继续办好西博会、茶博会和****世界休闲博览会;充分借助上海国际门户作用,抓住“世博会”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城市营销力度,以城市品牌化推动**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引进国内外大型品牌会展项目,鼓励本市会展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的合作;在会展企业中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质量认证体系,规范会展业服务标准;加强会展营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推进我市会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休闲度假业。

———加快**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在加强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旅游;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与开发湘湖、径山以及临安生态休闲和高山避暑旅游度假区。

———深度发掘**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国内外具有雄厚实力的投资实体打造2至3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项目。

———充分利用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场馆、射击俱乐部、休闲健身吧等各种休闲健身场所,开发“艺术文化休闲”、“名校名企”、“市民宅居”、“特色市场购物”、“老年休闲健身”、“老街探幽访古”等都市新兴旅游项目,促进传统旅游向人文旅游、休闲旅游转变。

———积极推广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推进临安、余杭、桐庐、建德、富阳等地富有生态特色的农家乐旅游;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梅家坞茶文化村、龙坞茶村乡村休闲旅游。

———适度发展和利用各种咖啡屋、茶楼、酒吧,以及剧院、KTV、俱乐部、夜总会等歌舞娱乐场所,满足中外旅游者夜间休闲娱乐需求。

(四)游憩商贸业。

———重点推进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湖滨、清河坊、南山路、丝绸城、武林路、四季青、文三街、信义坊、梅家坞、延安路、解放路等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行错位经营,注重特色,提升档次,完善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

———全面带动新兴商贸业态的发展。结合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武林广场核心商圈、拱宸桥区域商业中心等商业区块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专营专卖店,适度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hoppingmall)。

———积极开发和挖掘特色商业内涵。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商业,如楼外楼、胡庆余堂、都锦生、王星记等特色老字号,让旅游者领略风味特色的同时,体会**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特色商业,如特色市场和特色商店,满足休闲旅游者购物的现实需求。

(五)配套服务体系。

———制订出租汽车行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本地市民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认知等与旅游配套的专项发展计划。

———逐步推广信用卡、旅行支票的使用,放开旅游资产抵押贷款、个人旅游消费贷款等旅游信贷。

———加大在旅游区、会展中心、餐馆、影剧院等地旅游信息采集、处理与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发挥旅游信息的作用;加大以“**旅游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国际化的综合性城市目的地旅游商务信息网站。

(六)产业联动、区域联动。

———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的发展原则,积极探索相关产业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和谐共进”的发展模式。

———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以观光游览业为基础,带动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游憩商贸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产业间的联动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节庆兴旅,以旅促展,以展带旅,商旅互动。充分利用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钱江观潮节、森林博览会、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富春江山水节等平台,积极举办会议、展览,带动观光游、商务会展游和休闲游,促进商贸业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在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中,将景区(点)与休闲场所、特色购物街、定点老字号等有机结合,在宣传推销**的特色休闲场所与商业特色街区的同时,促进“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在管理机制与手段上实现互动。旅游、商贸及文化管理部门要携起手来,对旅游商品的创新、名特产品的保护与培育、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管理、特色街区的建设与经营管理、文化休闲场所的规范与管理等进行共同探讨,创建统一规范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加快形成一个半小时旅游圈、经济圈,增强**市区大旅游产业发展对各区、县(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步骤地梯度推进各区、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形成规划共绘、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大**、大旅游、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在“大旅游产业”战略思维指导下,成立**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与旅游西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承担协调大旅游产业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职责。

(二)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战略和旅游国际化战略。通过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战略,打造一个半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实现**市大区域旅游的共同发展。通过提高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和包装、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管理等的国际化程度,推进旅游国际化战略,营造良好的入境旅游环境,促进观光游览业、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及游憩商贸业的提升规模、档次和水平。

(三)出台促进大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在原有扶持政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或修订加快促进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四)实施大旅游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杭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如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的地信息化人才、小语种(韩语、泰语等)导游等。

(五)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形象。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成各县(市)及余杭、萧山区的分中心建设,并与**旅游集散中心相衔接。实现**旅游集散中心与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上海、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运行。积极开通集散中心之间和旅游集散中心到景区(点)的旅游客运专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换乘方案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使**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常设的旅游换乘点。

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及网络化布点,并提供多语种服务。

逐步推广市区及各景区(点)的公厕生态化改造,通过广泛宣传和文明引导,改善城市形象。

发展规划篇8

XX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为发展医药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102科、215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田鸡、鹿茸、麝香、熊胆、豹骨等9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龙胆草、苍术、北五味、刺五加、满山红等76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寄生、巨麦、白鲜皮、地榆、益母草、升麻等120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12.5万吨,周边市县中药材年蕴藏量在30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种植历史悠久。XX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甘草、柴胡、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5万吨。松籽年收购量1000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4万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17.5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区位优势明显。XX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285公里,距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牡丹江市仅12公里。滨绥、图佳铁路、201、301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20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220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XX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1044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561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电力充足,水质优良。XX所处的黑龙江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29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全市有大小河流144条,地下水储量约181.7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黑龙江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工业基础坚实。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XX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依托黑龙江省第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区,辟建了医药加工园区,为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科技支撑。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具有资质的制药企业进驻XX,现已有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制药、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6户制药企业入驻医药加工园区,全市制药企业达到8家,总投资近2.1亿元,年产值达到3.4亿元,生产药品剂型11种,药品品种37个。全市已有25户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通过G认证。

二、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坚持“以药兴市,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实施医药工业园区、北药种植养殖基地、药材市场和药业关联产业等重点工程,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把XX建成黑龙江省外敷药基地、全国北药种植基地、药品流通和中药材(品)集散地。

(二)遵循的原则

1、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医药产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结合起来,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药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药业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分阶段实施,逐步将医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把XX建成药业大市和药业强市。

3、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原则。政府扮演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角色,引导规范企业、北药种植户成为产业发展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药业发展。

4、坚持医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原则。从XX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北药名优产品的同时,加快医疗器械、新型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利用医药产业生产技术优势,向相关产业进军,在化妆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植物农药等产业方面取得新成果,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医药经济新格局。

(三)任务目标

1、总的目标

到20__年,北药基地面积达到5.3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25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

(1)北药生产。按照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人参、丹参、龙胆草、甘草、林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北药种植园、北药高技术产业园、北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XX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拓展药用动物养殖领域,为北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2)药材(品)加工制造。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把XX建成药业大市、药业强市,把我市的药品(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药业(药材)加工产业体系。

(3)药材(品)流通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把XX建设成集药材、药品流通、监测质控、配送服务、信息交流、药品博览展示于一体的最具黑龙江乃至全国特色的流通贸易服务中心。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__年-20__年。以GAP、GMP、G为目标,铺摊子、搭架子,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企业、农户三赢机制,形成产供销、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平贝、五味子、刺五加3个品种GAP生产基地,扩大北药试验示范研究,扩大良种基地面积,北药种植面积达2.1万亩。在药业企业已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药业集团公司。制药企业总数达到15户,产值8亿元,税收5000万元。

第二阶段:20__年-20__年。跨越式地提高XX药业的功能和地位,把XX建成黑龙江乃至全国北药原材料种植示范基地、药品(材)加工制造基地、药业流通及信息中心、药业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育中心和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药种植面积达5.3万亩。建立种植(养殖)生产示范基地11个。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25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重点规划任务

1、合理规划,加快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一要实行优良品种工程。充分发挥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局作用,加快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大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道地药材,扩张优良品种种植(养殖)总量。积极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通过对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育种方法、植株施肥、浇水剪枝、嫁接等管理方法及高效无污染、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中药材种苗。在育种基地上推广应用示范新品种小规模栽培,实行规范化、科技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二要标准化生产。执行GAP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严把质量关,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喷灌、蓄水池、温室和大棚等设备设施,满足基地生产需要;积极与省医学院、省中医学院、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开展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从生产、粗加工、贮存、制剂的原料、中间品、成品、流通样品等各个角度和方面,发现药材质量变异和缺陷,从而建立完备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规划和调整,到20__年,在横道镇建立5000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2万亩的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XX镇建立20__亩的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8000亩的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XX镇和柴河镇建立2个500头的鹿养殖基地、柴河林业局和长汀林业局建立2个1万亩的林蛙养殖基地、柴河镇和XX镇建立2个300把的蚕养殖基地。在保证制药企业药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现有种植(养殖)品种优势,不断扩大辐射区,增加基地面积。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积极开展北药种植技术培训,推进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防虫治病、收割晾晒等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北药产业协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流通渠道,调动流通领域经纪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__年,北药协会发展到9个分会,覆盖面达到100。五是建立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在长汀、横道、柴河、二道、三道建立刺五加、五味子、林蛙三大品种的自然保护区,明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责任,实现我市野生药材永续利用。确立北药发展利益机制,凡是涉及到森工局和山市种奶牛场的有关北药发展事宜,由市政府统一进行协调,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2、强化措施,创建现代药业工业企业体系。一是加快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制药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突出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现有药业企业GMP改造,大力实施调高、调优、调强、促大等战略措施,使药业企业得到升级,加快发展。二是组建研发机构。引导制药企业自建孵化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北药研发系列产品,并积极进入临床。各企业都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积极与中国药科

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药品科研机构、医学院校联合挂靠,达到人才、设备共享,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充分抓住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对外扩张机遇,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实施联合挂靠,通过入股、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技术和实力。四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培育制药出口企业,帮助办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要按照国际FDO标准进行生产,在药品包装、工艺、原料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出口种类和品种,要不断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步打入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市场,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组建药业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打破不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实行产权整合,推行强强联合,产学研、贸工农相结合,组建制药集团,走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3、扩大营销,全面拓展药业流通领域。一是建立北药集散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以药材公司为载体,建立北药集散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药材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创造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经销大户到大型药材市场设立窗口,不断拓展销地市场。二是培育药品流通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通过G认证,提升企业资质。加快企业营销队伍建设,营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要达到50以上。完善销售网点建设,通过总经销、区域、终端销售、广告宣传促销、医学专业推销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积极引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联合,积极参与或融入国内外大型药品销售公司,逐步收购或控股一些重点城市的医药批发企业或配送中心,组建全国性的药品连锁店。三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编制我市药业网页,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村村通”、农业信息网和农业技术110,广泛宣传我市北药资源、政策信息,通过网络加强与各大制药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指导药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创新意识、营销意识,面向国内外市场,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发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及时抢抓机遇,强化营销,迅速抢占市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联牌经营,通过“联牌、靠牌、引牌”,走出一条“以名牌抢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五是发挥政府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解决地区分割、流通不畅,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负责,以开拓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己任,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北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解决卖药难问题。

4、科技创新,提高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制药企业要普遍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实现制药过程程序化、自动化。完善拓展药业行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部开通互联网,实现网上信息、信息查询。二是加快新药开发步伐。坚持新产品开发、仿制药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并重,做到仿中有创、创中有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新药开发体系。三是加快人才开发。依托牡丹江医学院、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较高层次的医药人才;完善市职教中心功能,建立培养初级药业人才和劳动力的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保证药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医药产业人才开发,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讲学,培训科技产业化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培养我市掌握现代化科技的新一代药农和专业技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重视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厂长经理,积极鼓励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企业深造、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实力雄厚、稳定的药业科技和管理队伍。争取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初步形成稳定的科技和管理队伍。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医药行业方面的专家顾问组成的XX市医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设在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药业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制定全市药业产品开发战略,规划、部署和组织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帮助制药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加速推进药业产业发展。下设3个专题推进组。①北药基地建设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农委、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和各乡镇组成。负责制定基地发展目标,进行组织协调、种植落实、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等。农委牵头负责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由市林业局和柴河、大XX、XX3个森工局负责野生中药材的保护与开发。②药业加工组。办公室设在经济局,组长由主管工业和主管开发区的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经济局、药监局、开发区、科技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企业改造任务的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等。③企业流通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长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药监局、经济局、农委组成。负责组建流通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知名品牌等。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落实规划任务,各乡镇也要制定出每个年度的乡镇药业发展规划,为全市药业发展创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2、强化政策扶持。①建立医药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新药研发、贷款抵押担保、奖励为研发新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等。②各部门围绕我市北药资源积极向国家、省申请资金、项目,并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北药基地建立、发展。③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适当贴息。④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⑤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⑥对

获得省级、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⑦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家属就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⑧新建制药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市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代办、领办,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⑨针对企业特殊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优惠。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以商招商。通过政策、资金手段,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建立XX市招商引资工作良好信誉,依托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药业等制药企业的宣传纽带作用,积极向外联络,吸引外来企业到XX投资办厂。二是定向招商。根据北药种植基地及品种,由药监局、科技局、农委负责,确定重点开发领域,以优势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加强对全国制药企业的了解,重点选择东北区域、兼顾全国制药企业,主动出击,宣传资源、政策、区位等优势,吸引投资。计划、经济、药监、科技、农委等部门每年要与4—6家企业有实质性洽谈。三是上门招商。根据搜集整理的制药企业信息,由药监局牵头,经济、计划、科技、农委、开发区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制药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分片上门招商。四是委托招商。由招商局牵头,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委托知名的医药设计、药品经销商、科研部门作为全市的招商,利用自身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要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药材市场、制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不定期召开药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宣传XX的资源、项目和政策,为拓展XX知名度,加快药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近期重点任务文秘站版权所有

为强力推进药业产业发展,实现本规划预期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做大北药种植基地。推进北药基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20__年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0.9万亩。主栽品种平贝3500亩,五味子500亩,刺五加3000亩,黄芪200亩,沙参650亩,龙胆草700亩,防风150亩,鹿存栏500头,养蚕500把,养殖林蛙面积1万公顷。一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保证北药产业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关于北药发展的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北药发展专项贷款,制定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政策,在北药基地生产上开展农业灾害保险,逐步建立北药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在企业与种植户的利益联结上,重点尝试企业与农户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照企业要求,从基地北药品种的选育、引进、种植(养殖)、加工、产品包装、商标、质量标准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调控、统一规范。严格执行野生药材资源管理有关规定,对全市野生药材资源区域、采集、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实现野生药材的永续利用。二是坚持标准,基地示范,实施北药品牌战略。北药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要做到与中成药企业原料供应、商业企业货源供应相结合,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龙胆草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药监局对药材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药材生产符合GAP质量标准。20__年在横道镇二十二村建立20__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在柴河镇长石村、XX镇马北村建立2个蚕养殖基地,20__年做好平贝生产示范基地GAP认证前期准备工作。以我市农友北药开发研究所为基础,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北药新品种和优良品种。20__年重点种植北黄芪、北龙胆、北防风等品种,平贝选用本地野生驯化的品种,刺五加选用所在地块野生品种,五味子选用一串红。实施北药种植品牌开发工程,20__年、20__年重点打造林海雪原、威虎山、横道二十二平贝、山市五味子、三道北芪等品牌,扩大我市北药种植、原料生产、产品开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强化服务,完善功能,提高北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建立和完善北药产业的服务体系。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加大对北药种植技术的培训力度,20__年培训率达到90以上;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促进北药种植规模化;建立北药产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__年建立二道、横道2个镇级北药协会;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提、销等有关情报信息,准确预测和分析药材市场,引导药农有计划发展北药生产。

发展规划篇9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医药产品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处方药市场、世界非处方药的第一大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省内分布的动、植物药材有种,总蕴藏量为亿公斤。有药材保护区处,保护面积万亩。年末黑龙江省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位。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涌现了一批骨干产品,产值超万元以上的就达种,产值超亿元的有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仍将继续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

××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为发展医药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科、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田鸡、鹿茸、麝香、熊胆、豹骨等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龙胆草、苍术、北五味、刺五加、满山红等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寄生、巨麦、白鲜皮、地榆、益母草、升麻等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万吨,周边市县中药材年蕴藏量在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甘草、柴胡、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多亩。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万吨。松籽年收购量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万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公里,距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牡丹江市仅公里。滨绥、图佳铁路、⒈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电力充足,水质优良。××所处的黑龙江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全市有大小河流条,地下水储量约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黑龙江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工业基础坚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依托黑龙江省第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区,辟建了医药加工园区,为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科技支撑。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具有资质的制药企业进驻××,现已有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制药、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户制药企业入驻医药加工园区,全市制药企业达到家,总投资近亿元,年产值达到亿元,生产药品剂型种,药品品种个。全市已有户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通过认证。

二、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坚持“以药兴市,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实施医药工业园区、北药种植养殖基地、药材市场和药业关联产业等重点工程,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把××建成黑龙江省外敷药基地、全国北药种植基地、药品流通和中药材(品)集散地。

(二)遵循的原则

⒈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医药产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结合起来,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⒉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药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药业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分阶段实施,逐步将医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把××建成药业大市和药业强市。

⒊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原则。政府扮演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角色,引导规范企业、北药种植户成为产业发展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药业发展。

⒋坚持医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北药名优产品的同时,加快医疗器械、新型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利用医药产业生产技术优势,向相关产业进军,在化妆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植物农药等产业方面取得新成果,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医药经济新格局。

(三)任务目标

⒈总的目标

到年,北药基地面积达到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亿元,税收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户。

()北药生产。按照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人参、丹参、龙胆草、甘草、林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北药种植园、北药高技术产业园、北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拓展药用动物养殖领域,为北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药材(品)加工制造。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把××建成药业大市、药业强市,把我市的药品(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药业(药材)加工产业体系。

()药材(品)流通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把××建设成集药材、药品流通、监测质控、配送服务、信息交流、药品博览展示于一体的最具黑龙江乃至全国特色的流通贸易服务中心。

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年-年。以、、为目标,铺摊子、搭架子,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企业、农户三赢机制,形成产供销、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平贝、五味子、刺五加个品种生产基地,扩大北药试验示范研究,扩大良种基地面积,北药种植面积达万亩。在药业企业已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药业集团公司。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产值亿元,税收万元。

第二阶段:年-年。跨越式地提高××药业的功能和地位,把××建成黑龙江乃至全国北药原材料种植示范基地、药品(材)加工制造基地、药业流通及信息中心、药业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育中心和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药种植面积达万亩。建立种植(养殖)生产示范基地个。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亿元,税收亿元以上。

三、重点规划任务

⒈合理规划,加快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一要实行优良品种工程。充分发挥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局作用,加快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大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道地药材,扩张优良品种种植(养殖)总量。积极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通过对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育种方法、植株施肥、浇水剪枝、嫁接等管理方法及高效无污染、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中药材种苗。在育种基地上推广应用示范新品种小规模栽培,实行规范化、科技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二要标准化生产。执行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严把质量关,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喷灌、蓄水池、温室和大棚等设备设施,满足基地生产需要积极与省医学院、省中医学院、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开展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从生产、粗加工、贮存、制剂的原料、中间品、成品、流通样品等各个角度和方面,发现药材质量变异和缺陷,从而建立完备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规划和调整,到年,在横道镇建立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万亩的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镇建立亩的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亩的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镇和柴河镇建立个头的鹿养殖基地、柴河林业局和长汀林业局建立个万亩的林蛙养殖基地、柴河镇和××镇建立个把的蚕养殖基地。在保证制药企业药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现有种植(养殖)品种优势,不断扩大辐射区,增加基地面积。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积极开展北药种植技术培训,推进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防虫治病、收割晾晒等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北药产业协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流通渠道,调动流通领域经纪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年,北药协会发展到个分会,覆盖面达到。五是建立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在长汀、横道、柴河、二道、三道建立刺五加、五味子、林蛙三大品种的自然保护区,明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责任,实现我市野生药材永续利用。确立北药发展利益机制,凡是涉及到森工局和山市种奶牛场的有关北药发展事宜,由市政府统一进行协调,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⒉强化措施,创建现代药业工业企业体系。一是加快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制药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突出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现有药业企业改造,大力实施调高、调优、调强、促大等战略措施,使药业企业得到升级,加快发展。二是组建研发机构。引导制药企业自建孵化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北药研发系列产品,并积极进入临床。各企业都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积极与中国药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药品科研机构、医学院校联合挂靠,达到人才、设备共享,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充分抓住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对外扩张机遇,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实施联合挂靠,通过入股、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技术和实力。四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培育制药出口企业,帮助办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在药品包装、工艺、原料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出口种类和品种,要不断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步打入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市场,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组建药业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打破不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实行产权整合,推行强强联合,产学研、贸工农相结合,组建制药集团,走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⒊扩大营销,全面拓展药业流通领域。一是建立北药集散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以药材公司为载体,建立北药集散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药材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创造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经销大户到大型药材市场设立窗口,不断拓展销地市场。二是培育药品流通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通过认证,提升企业资质。加快企业营销队伍建设,营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要达到以上。完善销售网点建设,通过总经销、区域、终端销售、广告宣传促销、医学专业推销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积极引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联合,积极参与或融入国内外大型药品销售公司,逐步收购或控股一些重点城市的医药批发企业或配送中心,组建全国性的药品连锁店。三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编制我市药业网页,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村村通”、农业信息网和农业技术,广泛宣传我市北药资源、政策信息,通过网络加强与各大制药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指导药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创新意识、营销意识,面向国内外市场,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发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及时抢抓机遇,强化营销,迅速抢占市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联牌经营,通过“联牌、靠牌、引牌”,走出一条“以名牌抢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五是发挥政府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解决地区分割、流通不畅,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负责,以开拓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己任,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北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解决卖药难问题。

⒋科技创新,提高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制药企业要普遍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实现制药过程程序化、自动化。完善拓展药业行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部开通互联网,实现网上信息、信息查询。二是加快新药开发步伐。坚持新产品开发、仿制药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并重,做到仿中有创、创中有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新药开发体系。三是加快人才开发。依托牡丹江医学院、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较高层次的医药人才;完善市职教中心功能,建立培养初级药业人才和劳动力的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保证药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医药产业人才开发,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讲学,培训科技产业化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培养我市掌握现代化科技的新一代药农和专业技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重视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厂长经理,积极鼓励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企业深造、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实力雄厚、稳定的药业科技和管理队伍。争取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初步形成稳定的科技和管理队伍。

四、保障措施

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医药行业方面的专家顾问组成的××市医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设在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药业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制定全市药业产品开发战略,规划、部署和组织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帮助制药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加速推进药业产业发展。下设个专题推进组。①北药基地建设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农委、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和各乡镇组成。负责制定基地发展目标,进行组织协调、种植落实、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等。农委牵头负责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由市林业局和柴河、大××、××个森工局负责野生中药材的保护与开发。②药业加工组。办公室设在经济局,组长由主管工业和主管开发区的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经济局、药监局、开发区、科技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企业改造任务的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等。③企业流通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长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药监局、经济局、农委组成。负责组建流通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知名品牌等。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落实规划任务,各乡镇也要制定出每个年度的乡镇药业发展规划,为全市药业发展创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⒉强化政策扶持。①建立医药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新药研发、贷款抵押担保、奖励为研发新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等。②各部门围绕我市北药资源积极向国家、省申请资金、项目,并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北药基地建立、发展。③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适当贴息。④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⑤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⑥对获得省级、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⑦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家属就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⑧新建制药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市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代办、领办,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⑨针对企业特殊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优惠。

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以商招商。通过政策、资金手段,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建立××市招商引资工作良好信誉,依托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药业等制药企业的宣传纽带作用,积极向外联络,吸引外来企业到××投资办厂。二是定向招商。根据北药种植基地及品种,由药监局、科技局、农委负责,确定重点开发领域,以优势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加强对全国制药企业的了解,重点选择东北区域、兼顾全国制药企业,主动出击,宣传资源、政策、区位等优势,吸引投资。计划、经济、药监、科技、农委等部门每年要与—家企业有实质性洽谈。三是上门招商。根据搜集整理的制药企业信息,由药监局牵头,经济、计划、科技、农委、开发区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制药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分片上门招商。四是委托招商。由招商局牵头,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委托知名的医药设计、药品经销商、科研部门作为全市的招商,利用自身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要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药材市场、制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不定期召开药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宣传××的资源、项目和政策,为拓展××知名度,加快药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近期重点任务

为强力推进药业产业发展,实现本规划预期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发展规划篇10

县域岛屿岸线绵延曲折,形成许多可供开发的深水岸线港湾、航道和锚地。县域10米以上深水岸线长30公里,可建1-20万吨泊位上百个,且水域条件十分理想,横穿洞头列岛中部的北水道是巨轮进出温州港的咽喉。其中水深、避风及后方场地等建港条件较好的深水港址有状元岙港址、小门岛港址、大门岛港址,是温州建设深水大港不可多得的港址,是温州港从“口内”向“口外”延伸的理想选址。

3.滨海旅游资源

百岛洞头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一个集“岛屿风光、海上运动、渔乡风情”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县景区面积(含周边海域)200多平方公里,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景点400多个,遍布40多个岛屿,主要有仙叠岩景区、半屏景区、大瞿岛景区、竹屿景区、大门岛景区、海中湖景区、东沙景区等七大景区,尤其是半屏景区的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称中国一绝。

4.沿海滩涂资源

县域沿海滩涂资源丰富,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26.6万亩,理论基准面以上滩涂10.16万亩,主要集中在洞头本岛、元觉岛、霓屿岛和大门岛等四个岛屿,其中可用于围垦的面积约5.34万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5.海岛矿产资源

洞头矿产资源主要是花岗岩和砺壳。大门花岗岩遍布全岛,表层可开采量约为3.19亿立方米,具有品质优良,光泽度好、放射性强度低、金属含量低及耐酸、耐碱、耐压、耐磨等特性,广泛用于市政园林建筑、道路建设、建筑装修等方面。砺壳主要分布在黑牛湾、三盘门、霓屿东部、大门北片附近,储量约3800万吨。

6.海岛礁石资源

全县拥有103个大小岛屿和259个礁石,素有“百岛洞头”的美称,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礁石共有186个,有人居住的岛屿14个,其余均为无居民岛屿。无居民岛的陆地及其周围海域“渔、景、林、能”资源丰富,至今其资源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7.海洋风能及潮汐能资源

洞头风力资源丰富,可利用的风速≥6米/秒以上的全年平均有7525小时,具有无屏障、顺序风、风力密度均匀、风向不多变等特点,属全国风能密度一类区,可设计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上。

同时,县海域面积辽阔,潮汐运动显著,平均潮差4.01米,潮汐、潮流等海洋能源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属我国强潮区之一。

自“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构筑大交通、实施大渔业、启动大旅游、发展大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海岛基础建设步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2003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21.4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6.1%,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洞头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港口建设初具规模,海运业迅速发展。

自“九五”以来,洞头县港口建设初具规模,除作为温州港主体港区的小门岛港区之外,还形成了以洞头、三盘、东沙、潭头、鹿西、乌仙头等客货运码头为集疏节点的南北两向海上运输体系,2003年全县港口吞吐量188万吨,客运量55万人次,成为温州市域主要港区之一。尤其是小门岛港区(一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及状元岙港区起步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洞头县域深水港口的综合开发进入实质性战略发展阶段。洞头深水港区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温州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的重要标志。

2.海洋渔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深入实施“渔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捕捞“双控”政策,渔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稳定捕捞,主攻养殖”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全县渔业产量15.34万吨,产值6.38亿元。建成鹿西、东屏等渔业捕捞基地;形成以深水网箱养殖、羊栖菜养殖、紫菜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围塘综合养殖为主体的海水养殖格局,特别是“两菜一箱”养殖已成为海岛特色优势产业;水产精深加工及流通不断拓展,培育出了“捷禾”、“良泰”、“三丰”等具有一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并被誉为“中国羊栖菜之乡”;建成东沙渔港防波堤工程,启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的建设;省级育苗基地在洞头落户并初具规模,渔业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3.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按照启动“大旅游”的要求,继续加快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旅游精品开发和旅游品牌建设,滨海旅游业得到发展。胜利岙“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和半屏山“神州海上第一屏”等旅游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三盘港“渔家乐”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得到积极开发;五岛相连工程的建成,使洞头初步成为一个融“海滨浴场、海上游乐、海岛别墅、海鲜特产”于一体,以“百岛奇礁、半屏绝壁、海上平湖”为特色,以“观光度假、海上运动”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海岛风景旅游胜地。五年来,全县旅游接待95.8万人次,年均递增18%,旅游综合产出3.8亿元,年均递增20%,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9.7%,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洞头经济新的增长点。

4.抓技改、引资金、促投入,临港(海)工业亮点凸现。

全县走实业兴县之路,大力发展以临港(海)型工业为主导海洋工业经济,加快海洋特色工业区建设,大力扶持和引进涉海实体型企业,临港(海)型工业亮点凸现。通过抓技改、引资金、促投入,涉海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五年来,累计完成涉海工业总产值30.2亿元,年均增长5.6%。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五年来,累计完成企业技改项目84项,完成投资1.07亿元。加快工业基地建设步伐,有效解决用地紧张瓶颈制约,杨文、科技、南塘等三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扶持医药、化工、机械汽配、电子电器、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发展,形成浙江中油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浙江诚意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临港(海)型工业经济的发展。

5.围涂造地稳步推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全县已围垦开发海涂面积1.73万亩,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拓展了洞头的城市发展空间,而且为深水港口开发建设、临港工业发展、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项目提供了后备用地,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随着温州浅滩工程的加快实施,更将促进洞头与温州的岛陆一体化发展,加快洞头由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转型。

1.海洋资源开发水平较低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仍较低,综合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应引起重视。

2.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

由于海洋开发投资主体小、分散,融资渠道少,开发规模小,使得在深水港区开发、渔港经济区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影响全县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全县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为主的初级阶段。传统的海洋渔业仍占主导地位;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及新兴海洋产业等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海洋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全县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较低,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5.土地淡水资源异常缺乏

全县陆地面积仅为100.3km2,且多是丘陵地带,平地面积较少,人均土地面积仅0.16公顷,同时洞头还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的海岛,全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8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9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土地、淡水资源的短缺使得现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

6.海洋环境污染日渐突出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瓯江流域污染源的影响,同时人们对海洋保护的意识不强,环保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近海海域污染程度有加重之势,海域环境质量趋于下降,制约了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洞头县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发展机遇良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区位条件优势突显、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1.适逢良好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国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省、市领导审时度势,做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实现温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这些都为洞头实施“三港经济”、加快“三大转型”、全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

2.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呈现出较强发展势头。同时,海洋经济已初显其主导地位,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1%。这为洞头实现海洋经济强县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区位优势越显突出

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温州的“东大门”。在新一轮省、市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洞头作为温州都市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纳入温州城区的发展规划,随着半岛工程全面建设,其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以显现和强化。这为海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同时,洞头与台湾“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俗相似”,对台经贸也将大有可为。

4.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建设大门环岛公路一期工程、洞头连港环岛公路,以港口为依托的海岛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尤其是随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大小门岛连陆工程、状元岙港区起步工程以及其它深水港区的建设,洞头将形成“大交通”的格局,成为温州市域陆海联动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总体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洞头县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和“海上花园”为目标,全面启动“三港”经济,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加强海洋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合理处理好各产业的关系,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坚持依法治海原则

按照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港口保护法》以及《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海水平,为洞头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3.坚持科技兴海原则

积极实施科技兴海工程,加快引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结合,全面推进海洋产业的科技进步。

4.坚持跨越发展原则

以实施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启动深水港区开发以及石化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

5.坚持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到2007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50亿元,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渔业经济向海洋经济、渔农村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全面转型;目标期(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以上,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基本形成以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以及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根本转型,实现海洋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

——到2007年,海洋渔业总产值7.5亿元,其中养殖产值3亿元。主攻养殖,调整捕捞,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提升海洋渔业竞争力;到2010年,海洋渔业总产值8.5亿元。渔业结构明显优化,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

——到2007年,临港(海)工业总产值25亿元,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临港(海)工业总产值60亿元,区域布局呈现集聚发展趋势。

——到2007年,滨海旅游业总产出4亿元,旅游接待人次85万,滨海旅游业成为洞头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滨海旅游业总产出6亿元,旅游接待人次115万,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洞头成为温州中心城市的重要旅游休闲基地。

——到2007年,全县港口(含温州港在该县的港区)吞吐能力8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20万TEU;到2010年,全县港口吞吐能力3500万吨(含温州港在该县的港区),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50万TEU。基本形成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型港口体系,成为温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007年,围涂2.5万亩以上;到2010年,再新增围涂1.2万亩以上,为城市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到2007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稳定;到2010年,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海排放总量控制,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海洋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洞头作为温州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温州蓝色产业带的主导区域,是温州市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的重要支撑区域。依据《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县域范围被设定为“瓯江口海洋经济区”,其功能为:温州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心、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临港工业基地和滨海旅游胜地。并以此逐步扩展与提升为温州海洋经济开发区,将成为温州市未来时期兼具向内陆辐射和向海上扩散的最重要的外向型片区。

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期间,洞头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心领域是: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与海洋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以及与上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布局上,要突出海洋开发的全方位、立体化和深层次化,按照“两轴、两环、三区”框架展开建设。

“南轴”:即“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产业发展轴。该轴内主要作为温州口外深水港的产业延伸带和温州城市东拓的发展空间带,全面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出口加工、临港商贸、港口旅游、港航服务等多个带有明显港口经济色彩的二、三产业,争取建成“瓯江口自由贸易区”,是洞头“海陆一体化”的主通道和最具潜力、竞争力的产业带。借远期温州新机场的落户,更可打造现代化空港、深水港“两港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北轴”:即“大(小)门岛以及其连陆工程产业发展轴”。该轴主要依托大(小)门岛油气中转储运基地的产业基础以及大小门岛连陆工程,抓住新一轮东海油气开采和上岸的机遇,纵深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引进项目,打造温州石化产业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为温州新兴临港工业集聚的“桥头堡”,温州区域经济增长新的拉动点。

“两环”:即为以旅游为主体的“环海中湖景区产业发展圈”和以渔港经济为主体的“环洞头渔港产业发展圈”。

——环海中湖景区产业发展圈:该圈是洞头海上旅游产业和城市发展契合的重点区域,应以满足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需求为主导方向,通过新城区拓展、五岛连桥和洞头峡跨海大桥建设、温州最大的城市岸线景观资源开发,紧密围合本岛北部、霓屿岛、状元岙岛南部和三盘岛、花岗岛,配套建设海滨公园、海景建筑和海上旅游设施,形成以海岸风光、海上娱乐、滨海人居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滨海综合旅游产业带,使环海中湖景区成为温州的城市海上风光和海上运动中心,并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环洞头渔港产业发展圈:该圈是依托本岛的连港环岛公路,形成以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和东沙渔港为纽带,且把本岛南片及附近海域上的半屏、大瞿和竹屿等景区(点)和海洋科技区、南塘水产品加工贸易区等串联成链,形成以渔港(避风港)为龙头、以水产品加工基地为依托,集水产贸易、旅游休闲、科技工业、海岸岛礁风光为一体的环渔港经济圈;并在适当时机将本岛新城区与中心渔港以隧道形式南北相连,以形成海上城市功能集聚效应。

“三区”:即为“六岛区”、“大小门岛区”和“鹿西岛区”。

——六岛区:包括洞头本岛、三盘岛、状元岙岛、霓屿岛、花岗岛、半屏岛等。该区包含了洞头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快速、城市化意义最为深远的五岛相连区,产业分布领域广且集中度大,是集中体现洞头综合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开发的核心区域。以匹配的优势资源多样化为支柱,坚持开发为主、整合为辅,主要发展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临海加工业、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利用新兴产业等,形成经济、文化、信息、经贸、工业、旅游接待中心。

——大小门岛区:包括大门岛和小门岛。主要依托大小门连陆工程和小门油气中转储运基地的产业基础,抓住新一轮东海油气开采和上岸的机遇,纵深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形成以石化储运、石化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和矿产品(花岗岩)加工为支柱的临港产业体系,打造浙南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为温州集聚新兴临港工业的“桥头堡”,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鹿西岛区:鹿西岛是洞头主要的捕捞和水产交易基地。未来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渔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围绕浙南重要的海上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全面发展渔业的前后向产业,成为优势突出的渔业产业化基地。

在温州港要建设成为“长三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浙南闽北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枢纽港的定位中,洞头深水港口群要成为温州的“出海大通道”和服务于以温州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的重要海上物流中心。

1、港区布局

根据温州港功能定位,洞头列岛港区是以集装箱、件杂货及油气的中转为主,客货兼备,内外贸易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区,布局上要形成深水外用、浅水内用的基本格局。

♦状元岙港区:依托后方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建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温州远洋中转运输基地和大型临港工业发展区,成为温州口外深水港的主体港区。2007年建成港区一期工程5万吨级(兼靠10万吨)集装箱泊位2个,港区陆域2.5平方公里,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0万TEU,件杂货70万吨。到2010年集装箱150万TEU,远期为300万TEU。

♦小门岛港区:依托小门岛石化中转储运基地,规划为服务于基地的石化专用港区。加快深水港扩建,建成20万吨级石化专用码头。

♦大门岛港区:大门岛港区分黄大峡、青菱屿、临港工业区岸线和大门市政岸线四部分。

黄大峡岸线:位于大门岛东北—北侧,可建5-20万吨级泊位6个,为远景规划港区。

青菱屿岸线:位于大门岛南侧,规划为多用途泊位,为远景规划港区。

临港工业区岸线:位于大门岛南侧,紧临青菱屿港区,性质为临港工业区专用岸线。

大门市政岸线:位于大门岛西南侧,可建500-1000吨级客货泊位9个。到2007年新建3000吨级货运码头1个和大门客货运综合站。

♦三盘港港区:规划为小型物资中转港区,到2007年新建3000吨级货运码头。

♦黑牛湾港区:位于洞头岛南侧,作为港口发展预留区,大瞿岸段开辟为以货物中转为主的散杂货港区。

2、海运业

依托洞头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状元岙、大小门岛港区的开发,奠定洞头作为温州深水港区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县域范围内其它港区作用,合理布局、功能互补,逐步形成吞吐量大、航线众多、集疏运便捷的海上物流枢纽,努力构建浙南海运强县。

以状元岙港区为龙头的集装箱专用港区,要积极拓展港口后方腹地和承接洞头疏港高速公路和铁路支线建设。要适应国际贸易和远洋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港口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船务、远洋运输公司到港挂靠航线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港发展,发展与港口相配套的港航服务业、仓储服务业、保税加工业,建设港口型物流产业区,成为温州轻工产业向海外拓展的门户港口。

以大小门岛深水港为主的石化专用港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石油、煤炭等战略能源储备和在沿海布点的有利时机,配合温州石化基地的产业大发展,加快招商和建设10万吨级以上的专业港口和专用码头,打造以油气为主的港口型石化仓储物流基地。

岛内其他生产、生活性港区重点建设三盘港、大门货运码头和大门岛车渡码头、状元岙岛车渡码头和鹿西岛货运码头(兼顾汽车轮渡),通过汽车轮渡,使洞头南片至大门、鹿西实现“软连接”;大力发展岛际间(本岛和大门、鹿西)、洞头至坎门以及大门、鹿西至温州的豪华高速客轮。

岛内与码头配套的公路网络和站场建设重点是新、改建五岛相连接线公路,以及连港环岛公路和大门、三盘环岛公路、鹿西公路,建成洞头客货运中心、大门客货运综合站、五岛沿线养护站等,为今后港区疏运提供便捷条件。

要积极促进本县海运结构调整,提高海运装备整体素质,优化运力结构,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要科学制定海运业发展规划,全面衔接与之密切相关的港口、船舶修造业、临港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态势。

全力推进连接周边陆域的管道、公铁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采用基地型发展模式,形成以石化储运、石化加工、船舶修造、矿产品加工、能源等为重点的临港产业群,把洞头打造成为浙南闽北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

——石化储运、加工业

以大、小门岛为主体,尽快实施连陆工程,加快深水港口和水、电、路配套建设,解决制约石化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近中期重点建设小门岛石化储运基地,2007年前建成20万吨燃料油及原油库、3万立方米液体化工库、3万立方米汽油库年中转量200万吨以上,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石化储运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常温液化气集散中心。远期建成一个20万吨级油气码头、5个5~10万吨级石化码头和相适的千吨级码头,年中转能力超过500万吨。实现30万吨沥青加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同时积极引进域外石化合作项目。打造4平方公里的小门石化储运加工基地。

适时加快大门岛石化储运业发展。依托大门岛的岸线和土地资源,与小门岛共同构成石化储运基地。2020年前建成3个5~10万吨级码头,储备区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加快大门石化基地建设,规划控制约5平方公里土地用于中远期发展,发展方向为低污染型石化深加工业。

——矿产品加工业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相一致的原则。主要开发利用花岗岩、砺壳等矿产品。

以大门岛为主体,积极调整、规范花岗岩开采加工布点,科学规划矿产开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提高花岗岩开采水平、深加工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07年,花岗岩开采产值8000万元。

砺壳开采以大门岛北、霓屿东部、三盘门、大瞿西、黑牛湾等为主。

——船舶修造业

紧紧抓住温州被确定为浙南船舶修造中心及我国运输业、船舶修造业蓬勃发展的契机,主动承接,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大门成为全市船舶修造业基地,促进转产转业渔民投身海上运输及相关的新兴行业。

在大门岛乌仙嘴头—山背头一带长约5公里岸线,后方可围垦面积约1.5平方公里,并控制纵深部分山体作为后备用地,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大门船舶修造基地,并与乐清(黄华)船舶修造基地共同构成温州市修造船业产业带。同时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黑牛湾等大型避风良港和避风锚地形成洞头南部以服务过往船舶为主的修船业。

——能源(风能)工业

以海洋风能开发为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设洞头风电场,使洞头纳入全国20个10万千瓦以上大型风电场选点。一期工程建设本岛、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风电场,安装发电机组60台,装机容量4.65万千瓦。

加快海洋渔业战略性调整,主攻养殖,调整捕捞,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化海洋渔业体系。

——加快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完善海洋捕捞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降低近海捕捞强度。调整改进渔船,实现渔船钢质化、装备现代化,开辟远洋作业,开辟新渔场。推广渔业节能和一线保鲜技术,发展冰鲜运销船,提高渔产品的附加值。健全捕捞基地通讯服务网络,加强信息交流合作,努力在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切实做好渔民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渔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主攻海水养殖。做大做强以羊栖菜、紫菜、深水网箱养殖为主导的养殖产业,建成全国养殖示范基地和打响“国字号”品牌。加快发展水产苗种业,重点抓好名优鱼类工厂化育苗、浅海藻类种苗繁育和水产原良种培育三大工程,逐步形成浙南水产品种苗产销中心。在养殖布局上,重在挖掘养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潜力,合理部署养殖功能区划,形成以深水网箱、藻类养殖为主的浅海养殖区,以藻类、缢蛏养殖为主的滩涂养殖区,以鱼虾蟹贝为主的围塘养殖区,以放流名贵海洋生物为主的人工鱼礁区,以岛礁自然增殖、人工养殖、海洋牧区化养殖等生态型开发为主的岸礁生态利用功能区,构建浙南“海上牧场”。

——深化水产加工流通业。依托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加快建设南塘水产品加工贸易区,建成浙南水产品交易市场和水产品加工基地,与鹿西组合港共同发挥作用,主动承接温州渔市场的迁移,成为辐射力强的浙南海产品物流中心。大力培育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订单渔业”,重视深水网箱、藻类养殖品的深加工和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的研制开发。鼓励发展各类渔业中介组织,实施渔、工、贸、科一体化经营,推进渔业产业化。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和国内市场,促进水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农)业与旅游的结合,鼓励支持富余渔(农)民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结合渔港建设,开发“渔家乐”等特色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形成渔港沿线同渔业关联度大的综合产业带。结合养殖多元化和无居民岛开发,发展生态观光养殖、海钓、滩涂旅游等休闲渔业,加快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保持良性循环发展。近期以竹屿岛、百浪鼓为重点建成集生态、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海上生态休闲基地。

——加快发展渔港经济区。通过连港环岛公路使温州(洞头)中心渔港与东沙渔港连为一体,尽快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部级渔港和浙南避风良港。全面开发环渔港经济带,建设成为以渔港为依托、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充分发挥渔港经济区的海洋渔业、信息、物流、文化、休闲、集镇等集聚功能作用,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为导向,依托海岛、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努力实现由风景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全面发展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综合服务、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旅游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旅游产业,形成融“港口景观、海滩浴场、海上运动、海岛别墅、海滨公园、海鲜品尝、海洋文化”为一体的浙南休闲度假型的滨海旅游胜地。

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拓展旅游空间,科学策划和配置旅游项目,形成“一湖、一城、三群”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一湖”:指海中湖景区,由霓屿岛、状元岙岛、花岗岛、三盘岛、洞头岛等岛屿环列而成,分布有新城湖区、三盘湖区和花岗湖区,水面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是开发海上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通过建设洞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结合城市规划和港口规划,因地制宜布置海洋公园、游艇基地、水上运动区、垂钓区、度假区等设施,成为温州的城市海岸观光和海上运动中心。

“一城”:指本岛内部的城市公园和外部的“旅游黄金海岸”。通过建设新城海滨公园、东屏公园、燕子山公园、望海楼公园、海霞军事主题公园等一批居民休闲和海岛旅游相得益彰的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挥东南部岸线自然景观集中、景观保存完整的优势特色,通过连港环岛公路将景点串珠成链,构建从东沙渔港(妈祖宫)至贡尾海湾、大沙岙海滨浴场、仙叠岩、红石滩、东岙旅游服务区、半屏景区和中普陀寺的“旅游黄金海岸”。

“三群”:指北部岛群旅游区、中部岛群旅游区和南部岛群旅游区。

北部岛群——指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及周边礁岛。以大门岛马岙潭、观音礁、龟岩为核心重点发展山地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配套鹿西鸟岛生态观光。中远期配合港口的建设可开发港口观光旅游项目。

中部岛群——指“六岛相连”岛群。在三盘渡假村、望海楼、海中湖、仙叠岩、大沙岙、海霞军事主题公园等景区基础上,大力打造“神州海上第一屏”的半屏景区,结合新城和环洞头渔港产业带建设,开发岸线景观、城市公园、海岛别墅、渔家风情和休闲渔业旅游项目,配套建设旅游交通、星级宾馆和旅游服务功能区,形成集海滨观光、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洞头旅游中心区。

南部岛群——指大瞿岛、竹屿岛、南北策岛及周边礁岛。重点发展大瞿海岛探险游、竹屿野营休闲游、大策岛海洋观光游等旅游项目。结合人工渔礁建设,开辟垂钓区。

依据市、县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洞头应加快建设综合型滨海出口加工基地,形成温州市滨海出口加工业的前沿阵地。通过临海工业这个载体,把海洋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加快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本域倾斜,充分发挥港口、海运等方面的优势,向海外辐射。

——加快滨海出口加工区建设。依托围垦造地工程,科学规划,突出以发展滨海出口加工业为重点,加快建设杨文工业区、海洋科技产业区、南塘水产品加工区和大门花岗加工区,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海洋出口加工产业簇群,集聚规模效应,提高临海工业的产业层次。

——构筑“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出口加工产业带。围绕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和深水港口开发,温州浅滩工程填海造地区将是温州未来工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土地,且紧邻温州中心区,接受产业辐射能力强,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的条件优越。应积极构筑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的出口加工产业带,通过设立与港口一体化的保税区、保税仓和加工贸易区,逐步形成以港口为优势,贸易、加工相结合的进出口加工体系,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力争形成滨海出口自由贸易区。

——提升滨海出口加工业的竞争力。加速重点骨干企业和实体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重视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加强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进清洁生产理念和模式,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产业。逐步形成以抗病毒为重点的医药工业,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业,以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构筑洞头特色滨海出口加工综合体系。

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海洋生物医药、功能保健食品和海水、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

——海洋医药及保健食品业。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海洋药物科研单位的合作,健全研发和产业化生产体系,加快开发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海洋医药和海洋绿色保健产品,积极申请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称号。海洋科技产业区要成为高附加值的海洋产品加工基地和海洋科技产业研发基地。

——海水和海洋能开发利用。引进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技术,适时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缓解近期的海岛淡水用水紧张。积极开发风能、盐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

——海洋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数字海洋”工程。加大海洋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海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信息化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海域受损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海洋产业的资源保护和生态化提升、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等领域发展相关技术,不断提高海洋开发管理水平和控制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指导下,通过综合管理和海域治理使海域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缓解,并逐渐恢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环境。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测机构,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和综合管理。

——控制陆源污染,增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处理率和达标率;缓解海水养殖投入品污染,科学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海水养殖,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海水养殖总量和密度,防止海水养殖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开展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物容纳能力综合评价,注意开发强度和密度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将洞头海洋污染监测纳入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卫星、船舶、岸站等立体海洋监测系统、灾害预警系统。

合理利用和港湾综合整治

岸线资源合理利用。深水岸线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建设需要,以适应洞头(温州)大型港口大型化、专业化、及全天候海运发展的需要;对具有特色海岸自然、人文景观的岸线要加强保护,尤其是以本岛为核心的五岛连桥岛屿区域——中部岛屿群,要充分发挥岸线自然资源,构筑海岛岸线景观形态;保护护岸植被,加强侵蚀岸段的治理和保护,严禁非法、过度采矿。

滩涂资源合理开发。科学论证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准确掌握滩涂动态变化规律,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进行有计划、科学合理的围垦开发利用;试点开展滩涂养殖环境评价制度,控制滩涂养殖投入品污染,保持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平衡。

港湾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湾海域的环境保护管理,减少海洋的污染及生态资源的破坏;通过在港口、码头、运输船舶中安装油水分离器,建立废油回收处理装置,以减少流动船舶对港湾的油污染;增强环境监管力度,大幅削减瓯江及乐清湾带入的污染排放量。

保护

积极筹建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策岛石斑鱼增殖特别保护区:继续加大在南策岛以东,包括东策岛、五屿头、四屿等一带岛屿海区放流增殖石斑鱼,同时要切实搞好其它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回游通道及其环境的保护。

经济幼鱼及产卵亲体特别保护区:依据《国务院关于渤海、黄海及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的补充规定》,洞头确定从北纬27。38/至28。01/,东经从121。36/至121。55/,该线以西海域作为机轮底拖网禁渔区,严格实施休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以有效保护经济鱼类亲体及其稚幼鱼,促进鱼类资源的繁殖。

大瞿岛生态特别保护区:该区位于洞头岛东南面的大瞿岛,区内有部级保护植物全缘冬青、蜈蚣兰,以及省级保护和浙江省新分布植物,如黄松、台湾景天、毛柱郁李等16种,另外还有海岛特有植物7种,以及大量滨海植物,是洞头县各岛中植被资源最丰富的岛屿,要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合理规划保护各类生物资源。

鸟岛生态特别保护区:充分利用该区常年有海鸥、贼鸥、白鹭、白鹳、海燕、赤嘴鹭鸶等栖息繁衍的鸟类资源特色,规划建设范围主要包括北爿山屿、南爿山屿、北猫屿、双峰山屿、南摆屿、北摆屿等6个鸟岛在内的鸟岛生态特别保护区。

依据国家海洋局颁发《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海岛资源优势对洞头县无居民岛进行功能划分,加强无居民岛管理和生态保护,促进无居民岛的合理开发利用。

——充分挖掘海岛海阔、水清、礁美、鱼丰的旅游资源,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有效开发景点景区,发展滨海度假、生态旅游以及生存探险等特色型的海岛旅游。主要包括大竹屿、小竹屿、东策岛、北策岛、鸟屿等岛屿。

——在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分布区,为维持海洋的自然多样化和丰富性,依据有关法律和规定程序建立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主要有大瞿岛生态特别保护区、东策岛放流增殖区以及南北鸟岛特别保护区等。

——用于渔业、农业生产。竹屿岛西部规划3000亩发展浅海深水网箱养殖;白龙屿、北策岛东侧、竹屿岛北侧发展放流增养;竹屿岛东、南侧发展人工鱼礁;北策岛、五屿头岛、笔架屿等在渔讯季节上岛搭棚从事张网捕捞作业。

——用于海洋公益服务,设置灯塔、航标以及领海基地标志,对航海安全和海岛权益起保障作用等。主要包括虎头屿、草屿、赤屿、笠岩岛、龙眼礁、梅花礁等

——其它无居民岛目前或近期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或不宜开发利用,原则上应保护其自然生态状态。

、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大力宣传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全县人民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管理意识,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责任感。

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建立多级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加强各涉海部门和地区间的海洋事务协调管理,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提高海洋资源综合效益。

强化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认真实施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海洋监督机构的职能,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海上执法力度,切实抓好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

全面启动“科技兴海”规划。深入、系统地开展海洋科技的综合研究,完善科技攻关手段,逐步建立先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加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加大海洋科技的投入。争取省级、市级科研经费补助,建立科技兴海财政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科技兴海的投入;积极引导涉海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广辟横向开发的融资渠道,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海洋信息系统、网络以及海洋科技示范区的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高级海洋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科技队伍建设;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展多种海洋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涉海劳动者的素质。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加大海洋经济投入

投资多元化。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渠道、多种经营形式一齐上,广泛吸纳和动员全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新型海洋开发机制。

建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市资金资助,将海洋开发与保护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县级及各乡(镇)政府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大对海洋开发与综合管理的投入。

健全投入机制。按照“非禁即入”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公开招标、竞价承包等方式,放开搞活经营机制,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

以改善海洋开发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为出发点,集中推进和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化,优化海洋经济外部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有效吸纳陆域产业向半岛转移。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灵霓海堤和疏港高速公路,以及洞头连港环岛公路、大小门连岛工程、洞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洞头峡跨海大桥工程)、鹿西岛公路和车渡码头等工程,改善岛陆、岛际交通;同时以状元岙港区为重点开发建设洞头深水港区,构筑大交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水利设施建设。科学实施海涂围垦,拓展海洋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空间,做好土地资源的储备。加强供水水源保障力度,实行统一管理调度,重点做好洞头(温州)陆域引水工程。

电力、通信建设。继续完善大陆向洞头海岛供电工程建设,为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重点做好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通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满足海陆间及海上作业对各种通讯业务的需要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抓好海岸防护工程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健全海洋气象、海洋通讯、海洋环境、海洋灾害、赤潮监测等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防御系统。

五)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海洋经济外向空间

发展规划篇11

二、目标任务

今后三年全市发展党员工作的目标是:每年发展新党员30名左右,其中35岁以下的要达到7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达到85%以上,妇女要达到26%以上,到年,全市党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要达到18.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的要超过55%,妇女要达到16%以上,、要害部门以及人数较多有党员的比例要逐年增加,发展党员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数较多的公非有制企业每年都应发展新党员。

三、主要措施

为实现以上目标,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和源头。一个组织发展工作不正常的基层党组织,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堡垒;一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的单位或部门,也很难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担负着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否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年轻的、富有朝气的党员队伍,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党的基本路线能否保持一百年不动摇。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培养新世纪接班人和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发展优秀青年入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百年大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规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真正使发展党员工作成为各级党组织的自觉行动。

(二)切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夯实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

一是不断拓宽积极分子来源渠道。通过积极引导和启发教育,努力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多视角、多层次,不拘一格“选苗子”,广开发展党员工作的源头活水。组织部门要与共青团、工会、妇联、教育等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开展“推优”工作,进一步扩大选苗视野,多方发现人才。基层党组织要广泛开展公开推荐建党对象活动,把农村村组干部、致富能手、科技示范大户、退伍军人、企业的班组长和生产经营骨干、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纳入视野,发现苗子及时培养。要切实加大对大专院校在校生和高中生的教育培养的力度,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并认真做好他们走向社会或步入高校后续教育、培养的衔接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青年党员的基础和源头问题。对个体户、外来打工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也要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努力,要使入党积极分子与发展对象的比例保持在5:l左右。

二是实施系统教育培养。采取集中轮训与分散培训、理论教育与党日活动、思想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对他们进行各类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入党积极分子成熟程度和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施教和管理。对提出书面申请但尚未列为积极分子的,基层党组织要指派一名党员负责培养教育,吸收他们听党课,参加组织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熏陶,进一步激励上进心;对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组织要指派两名党员对其进行专门培养,吸收他们参加党组织活动,使他们了解党内生活,端正入党动机,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的,通过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等形式,让他们在重要工作、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促使他们尽快成熟。同时,采取脱产培训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并做到培训课时、考试试题、考试时间“三统一”,严格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对表现欠佳或犯错误的同志及时调整出队伍,努力提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发展新党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各级党组织要在严格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始终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的35岁以下青年和妇女这两个重点,抓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工作、生产一线等薄弱环节,着力在改善党员的年龄、性别和分布结构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这一领域中党的力量。对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的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尽快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及时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但职工人数较多、企业规模较大、生产经营稳定的无党员企业,要继续通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办法,积极开展工作,认真抓好建党对象的教育培养,保证这类企业每年都要发展新党员,通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尽快把这类企业党的组织建立起来,保证党的工作正常开展。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发展党员工作。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各种劳动人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的出现,及时研究和探索这些新兴组织中的发展党员工作。

二是进一步做好工作、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农村党组织要重点解决一些村支部党员年龄老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和多年不发展党员等问题。要把发展党员与乡、村后备干部的培养结合起来,注意发展文化程度较高、带头致富并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深化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和妇女入党。国有企业党组织要针对部分单位、部门、车间班组无党员的状况,采取发展新党员与合理调整生产、工作一线党员分布的办法,促使多数部门、车间有党员;对没有党员、一时又不具备发展党员条件的,要安排党员以责任区的形式,分工包干,做好这些地方的发展党员工作,力争使人数较多的生产班组和重要岗位党的力量逐步得到加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要注意加强对骨干教师、科研人员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教育培养,及时吸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街道社区要注意加强辖区内各类流动人员的教育培养,及时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四)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进一步提高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发展规划篇12

自*年底省政府机构改革,我厅履行电子信息产业管理职能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保持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优势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巩固和保持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通过大力推动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认真抓好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和行业规范管理,加强对各市的调研,争取信息产业部的支持和指导,*年到*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5700亿元上升到7454亿元,增长30.9%,工业增加值达到1639.9亿元,同比增长34.2%。但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附加值高的关键器件配套,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没有根本改观。经过反复深入调研,并充分借鉴广东省九大产业竞争力调研和信息化调研的成果,我们认为,要真正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突破新型显示器、集成电路等关键器件配套不足的瓶颈,通过一些大的项目带动,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提高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考虑到我省信息产业在国内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制造和消费类电子两个方面,由于有华为、中兴等一批优势企业的支撑,我省通信设备制造的优势较为牢固,进一步加快消费类电子的发展成为巩固和保持我省信息产业排头兵地位的关键。按照长春同志、德江书记、华华省长、宁丰副省长关于加快我省消费类电子发展,做大做强信息产业的批示,经过深入研究分析,我们选择了两个突破口,希望以此提升我省的产业层次,提高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后劲。

一是着手启动液晶平板显示器(TFT-LCD)项目。这是一个代表消费类电子产品数字化、平板化、集成化趋势,凝聚整个消费类电子产业链的基础性、战略性项目,具有极高的产业关联度,是推动消费类电子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我省彩电、计算机以至整个消费类电子产业能否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我们经过半年多的深入调研和反复研究,并广泛征集了省发改委、经贸委、国资委、科技厅、外经贸厅、金融办、人行*分行等部门,TCL、创维、康佳等省内主要企业以及*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意见,并与海内外有技术有实力的TFT-LCD企业进行了接触,均得到积极的响应和支持,*、*、*、*等地市也对此项目的建设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信息产业部也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为此,我厅与省经贸委共同向省政府提出了发展TFT-LCD项目的建议,华华省长、阳胜、宁丰副省长均批示支持,要求我们加强项目的研究,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年12月26日召开的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12月30日的省政府常务会议连续对此项目进行了专题审议,决定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办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大力扶持,由省给予贴息支持,3年解决9亿元贷款贴息,抓紧启动液晶平板显示器(TFT-LCD)项目,并成立由游宁丰副省长任组长,省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经贸委为副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项目立项,结合TFT技术引进,组织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参与项目建设及开展吸收消化再创新等工作。目前,项目具体实施方案正在抓紧制定。

二是大力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我厅联合省发改委、科技厅、广电局、质监局共同制定了《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力图抢抓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3C)融合的机遇,从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入手,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家庭产品和技术应用规范标准,组织制造、运营、服务三方面结成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联盟,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产业链,推动我省消费类电子实现产业升级,顺利过渡到数字化和3C融合的新发展阶段。这一计划的着眼点在于利用全省庞大的广电信息资源和其它网络增值业务资源,强化消费电子制造方面的优势,营造一个制造业、运营业、信息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市场环境,形成产业聚集,使广东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家庭产品生产和消费地区。这一计划的提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现有的两大数字家庭联盟??闪联标准工作组和中国家庭网络标准产业联盟(E家佳),以及国际重要的数字家庭产业代表之一英特尔公司均与我厅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目前,我厅已将数字家庭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纳入*年度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12月26日召开的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该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要按照“统一技术体系、全省互联互通、分级设置前端、共享频道资源、合理分配收益”的原则,尽快建立我省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统一技术业务规范体系、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的应用规范,把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作为广东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技术标准之一,把广东省有线电视网作为我省家庭信息化的主通道,安排一定的信道用于电子政务对公众的服务,全面推行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

(三)大力推动突破体制工作,初步形成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

为真正解决困扰我省信息化建设多年的投资分散、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瓶颈问题,我厅按照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的指示要求,在游宁丰副省长的直接领导下,深入探索突破体制的途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是制定了《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对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资管理、效果评估和数据交换及共享等都进行了规范,初步形成了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首先,把好建设投资关,规定对财政出资的、将建的信息化项目由我厅进行审核,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和概算标准,统一规范项目立项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概算标准进行投资预算;其次,把好资源共享关,由我厅牵头制定省电子政务基础信息交换目录和信息交换协议,规定对政府内部数据交换和新建项目,必须符合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要求;第三,把好效果评估关,规定全省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必须有相应的绩效评估,以评估意见作为项目建设和各市、部门电子政务工作考核的依据,从而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效。通过《办法》的实施,作为关键体制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确保了新建项目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年一年,我厅审核全省电子政务项目16个,核减预算9000多万元,核减的部分都是属于可共享的公共网络或应用系统,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促进了资源共享。

二是加强跨部门、跨地区信息系统建设,以此作为突破体制的试点。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我厅按照联合共建、深化服务,省定规范标准、各市分头建设的思路,牵头编制了《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业务规范》,对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过程中的各业务流程、数据结构、技术标准和项目管理等进行全面规范,突破部门壁垒,实现了条块结合,整合了全省工商、国税、地税、质监、银行、海关、信息等7个部门和21个地市相应部门所掌握的全省190万个企业的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了全省范围内企业信用信息的集中共享和公开。为加强对交通违章事件的监管和服务,我厅会同省*厅、交通厅、保监局大力整合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联合印发了《广东省交通安全信息共享工作实施意见》,于11月共同建成开通了全省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交通、保监会等部门核心信息的共享,促进了部门之间的联合监管和业务协同。另外,我厅还大力推进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资源,使人大可实时对政府预算进行审查,截至目前为止,深圳、*、江门、*、*等市都已实现了人大和财政部门的联网工作。

(四)以信息化应用拉动信息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产用互动”的良好局面。

我厅积极推动我省有优势且取得重大突破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应用,促进其产业化。采用华为GT800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市无线政务共网试验取得成功,为在*举办的第七届“亚洲文化艺术节”的组织提供了通信保障,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已决定采用华为GT800数字集群系统建设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地面调度通信系统试验网。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力推动华为、中兴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我省应急联动、民航、医疗救护、市政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我省Linux软件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应用也有了积极的进展,全省新上的电子政务系统服务器端基本采用了Linux系统,桌面端的应用正在包括省*厅、信息产业厅在内的省直部门以及*等地市逐步试用和推广,全省还确立了第一批共7个电子政务Linux应用试点单位,试点项目涵盖了电子政务综合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电子政务应用整体推进等多方面的Linux应用。此外,我厅还将《基于Linux的政务办公应用系统业务规范》纳入了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突破Linux在电子政务应用中的关键瓶颈,继续加大Linux软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力度,促进和带动我省Linux软件产业的发展。

(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信息化在全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我们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我厅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关于推进山区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实施意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开发农业科技、市场供求、山区旅游等信息资源,完善了山区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采用手机短信、视频点播等多种渠道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山区信息服务体系已覆盖全省28个山区县及其下属镇和村,信息化培训体系也将为全省51个山区县开展培训服务,有力拓展了山区生产及流通渠道、带动了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了招商引资成效,*年全省通过山区信息化广农网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已签署的合同意向交易额达1.27亿元。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我厅分别与英特尔公司、广东移动公司签署了推进山区信息化的合作备忘录,借助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促进山区信息化上台阶。由英特尔公司出资,带动相关电脑厂商、网络运营商联合建设的乡镇信息化体验中心已陆续在*市*县、*市*县和*市的*、*、*和*等县市建成。广东移动公司支持的“全省山区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系统”也将很快试运行,爱立信中国公司也捐助了1000万元用于促进山区信息化建设。由我厅和省委组织部共同主办的面向51个山区县分管副县长的“山区信息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班取得了园满成功。我厅还与省中小企业局联合组织,以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微软(中国)、用友软件、英特尔、金蝶软件等17家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一批信息化服务企业和信息化应用企业共同组建了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共同推进我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此外,我厅在18个地级市建立了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搭建了交流学习与合作的良好平台,在21个市和部分县区举办了56场“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巡回讲座,共计6300多家企业、13500人次参加。

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也已全面展开,完成了《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专项规划》,与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签署了有关软件业、电子商务、无线电管理等方面的10多项合作协议,成立了粤港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确立了在软件、粤港通关、无线电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合作任务,并重点围绕粤港通关便利化,与香港合作积极推动RFID试点应用的有关工作。

(六)加强无线电管理,保障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民航等重要领域无线电通信保障安全。在加强无线电频率、台站和发射设备监管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民航、铁路、水上等重要无线电业务的安全保障。我厅起草了《广东省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规定》,并已提请省政府以政府规章的形式,以**机场等为重点建立无线电严管区,净化机场周边电磁环境,力图从根本上保障民航无线电通信安全。同时,我厅还与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军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密切合作,成立了广东省保护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办公室,建立了广东省保护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工作长效机制。另外,针对*年入夏以来我省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厅全面加强了汛期三防无线电通信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三防专用频率的监测和保护,确保汛期三防无线电通信顺畅,无线电系统一些单位和个人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全省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以高山监测站为重点,加强全省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确定了*、*、*、江门、*五个高山监测站的布局方案,全面覆盖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实时无线电监测与测向。目前已完成总体技术方案设计,整个高山监测站一期工程建设将全面展开。为切实提高无线电监测水平,我厅改变了以往平均分配无线电管理资金的做法,集中力量建设能够切实提高全省无线电监测管理水平的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了**机场无缝覆盖无线电监测试验网、*和*市无缝覆盖无线电监测试验网、*东海岛沿海无线电监测固定站、*市水上无线电监测站、*市水上无线电监测网南澳监测站以及粤东五市监测联网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三是积极推动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紧密跟踪国家3G发展政策,完成了3G网络技术试验频率的清理和回收,同时,积极支持推动我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走出去,配合开展3G出口产品试验,为我省迎接3G的发展作积极的准备。全面清退800MHz模拟集群频率,为数字集群在我省的推广和应用腾出了频率空间,组织开展了“广东省800MHz数字集群频率规划研究”,加快数字集群共网平台的建设步伐,推动我省国产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应用。

四是开展更深层次的粤港澳间无线电管理协作。成立粤港无线电监测合作专家组,成功开展了*与香港两地的无线电监测系统联网试验,实现了穗港两地无线电监测资源的共享,从而显著提高了粤港跨地区干扰查处能力;粤港双方在推动RFID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提出了开展盐田港集装箱管理和宝供物流公司仓库存储管理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技术应用试点的计划,宝供物流公司的项目经报国家批准,已经开始实施。

(七)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我厅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的重要措施来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年上半年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深入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剖析、查摆、谈心等方式,找准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整改方向,同时通过广泛深入、开诚布公的的谈心,增进了同志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促进了队伍的团结,厅里的工作气氛更融洽、和谐。

根据厅机关自身查摆出来的问题,并结合省委先进性教育整改方案中涉及到我厅的七个方面的要求,厅党组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狠抓重点,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克服体制;加快山区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提高无线电管理监管水平等六个方面的整改实施方案,并对各项整改任务进行分解由每位厅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落实。经过深入的整改落实,我厅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保障了*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厅依据自己的职能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将固本强基工作做好做实,选派三位同志到*市茂港区覃社村蹲点帮扶,并根据村的实际情况,多方筹集资金开展了速生丰产林、乡村道路硬底化、村小水利工程等建设,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深入解决长期困扰村民的交通、水利等困难,受到了村民以及*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针对群众对公众移动通信基站产生辐射的担心和投诉问题,深入开展了城市尤其是人员密集地区的移动通信发射基站的管理和清理工作,制定了移动通信基站管理办法,对全省基站开展抽样检查,对不符合规定、违规设置的基站坚决清理,同时加强对新建基站的规划和审核,以科学的态度做好群众的说服解释工作,半年多来,群众的投诉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按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要求,基站电磁辐射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

三、主要体会

“*计划”实施的五年,正是我厅组建开展工作的五年,从组建之初的摸索,到大胆开拓取得今天的成绩,为“*”期间的各项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经历了许多曲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我们体会,要推动信息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是领导的重视。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年专程到我厅调研,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张德江书记明确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为深入解决当前我省面临的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信息化尤其是电子政务存在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体制的问题,德江书记还亲自前往北京,委托中国科协邀请包括28名院士在内的100多名专家来广东开展信息化调研。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10年)》,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省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从长春书记主持制定《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到德江书记主持制定《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两任省委书记都对信息化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黄华华省长在*年与*年两次召开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突破信息化建设体制和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游宁丰副省长多次对信息化发展的各类重大问题作出批示,引导我省信息化建设进入规范、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信息产业部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都对我省信息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王旭东部长三年内两次到我省调研,对我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国信办曲维枝、陈大卫、杨学山副主任,信息产业部奚国华、娄勤俭、苟仲文、蒋耀平副部长也都多次到我省调研指导工作,推动我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快速发展。

二是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依靠各部门、全社会齐抓共管,协同作战,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进展。实践证明,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结果。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建设,依靠的是信息、工商、税务、海关、银行、质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与省编办密切配合,加强电子政务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山区信息化建设充分依靠山区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助支持。另外,全省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实时在线财政监督预算系统建设,Linux行动计划、数字家庭行动计划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目前,我省已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一些国内外的大企业纷纷参与到我省山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中来,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信息化发展。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仍然要继续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推进。

三是准确的政府职能定位。五年来,我厅对如何履行好政府职能的认识逐渐深化。厅组建之初,我们就提出要找准厅的定位,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不越位、不错位,形成了“制定专项规划、研究产业政策、抓好重点项目、加强管理协调”的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年初,游宁丰副省长在对*信息化进行调研时,提出了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谋大局、立规范、重应用、抓共性的工作要求,据此,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厅进一步提出了“抓规划立规范、抓共性促应用、抓评估促实效”的工作要求,要求全省信息系统将工作重点从具体管理项目、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认真做好综合协调、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监管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注重解决关系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按照这一工作要求,我们从信息化发展的全局入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广东省“一站式”电子政务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及《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草案)》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同时找准行业的共性问题,积极推动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加强产业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等,使我省信息化建设逐渐步入规范、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是要找准关键点,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信息化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坚持资源整合、以应用为核心,从最关键的环节入手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提升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突破信息化建设体制两项核心任务,从最关键的环节入手,突出抓好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产业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启动液晶平板显示器项目、制定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开展跨部门跨地区信息系统试点建设等重点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我省信息化发展最关键的瓶颈问题,带动整个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开了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为*期间我省信息化继续保持全国的排头兵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工作重点

*年是“*”开局的第一年,要在认真总结“*”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实施意见(*-2010年)》为主线,进一步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启动液晶平板显示器(TFT-LCD)项目。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争取国家支持,深入细致地开展项目立项、申报、融资、对外洽谈等工作。结合TFT技术引进组织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参与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加快建设TFT-LCD生产线及其配套项目。探索形成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工作机制,抓紧对海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展新型显示技术和产品的自主设计、研究、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和载体,推动我省消费类电子的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争取将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显示器件生产基地。

(二)组织实施《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联合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各成员单位,制定我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整体规划,包括数字家庭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数字电视发展专项规划、数字家庭技术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我省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的地方应用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建立我省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统一技术业务规范体系。建立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搭建公共结算平台、媒体资源库等公共支撑系统,组建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联盟,联合国内外数字家庭产业链企业,用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式共同开拓市场。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以行政区域为范围进行综合试点,建立数字家庭体验中心,与市民互动。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产业的互动发展。

(三)继续加大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力度。按照《广东省电子信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目录指南》,推动消费电子与网络通讯、软件与社会信息化、新型元器件及电子设备等三个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提高我省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支持面向3C融合的数字家庭网络平台关键技术与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与设备、IPv6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数字音视频核心技术与产业化、基于linux的政务办公应用系统业务规范、嵌入式软件、中间件技术、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设计制造、电子产品生产装备的设计制造等项目的研发工作。

(四)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制定省、市电子政务基础信息交换共享目录,建设省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在各级政府部门间的交换共享。会同省府办公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共同推进政府核心业务之间的畅通,推进政府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协同办公。大力推进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建设,实现首批省直单位的电子公文交换。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共同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指南、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概算标准,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抓紧建设全省应急联动指挥信息系统,与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一道,共同制定完善省政府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在原省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方面专业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应急联动调度。加快“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首先推进省、市、县各级行政机关建立和完善部门网站,初步推行网上审批,逐步实现各级行政机关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主要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抓好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工作,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规范和工作程序。

发展规划篇13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五年以来,我市人才总量迅速扩大,结构趋向合理,培育能力逐步增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日益显现,人才环境不断优化。截止2003年底,我市人才总量已达38万人,专业技术人员30万人。拥有两院院士6名,省、市突出贡献专家159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8名,进入国家、省人才工程培养序列的高级专家31人。博士、博士后400余名,硕士3100余名。建立了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和硕士点,实施了“4321工程”、“万名国际营销人才”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600多场,7万家(次)单位和100余万人(次)人才入市招聘,12万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人才创业平台不够宽广、开发资金不够充足、培育能力比较薄弱、人才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人才环境尚需优化等方面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面临形势

展望未来,我市人才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国家对人才工作更加重视,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为我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提供了丰富资源;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国际人才的流动,为我市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使宁波吸纳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市人才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国际上对人才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内其它地区对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我市人才的素质矛盾、供求矛盾和结构矛盾也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日益突出。

二、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一)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

2004—201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管人才,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整体提升人才开发层次,全面推动人才开放港、自由港和创业港建设,努力构筑长江三角洲南翼人才高地,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

我市人才发展要遵循“加快引进,注重培育,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整体推进”的指导方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四项原则。

(三)人才发展的具体目标

本规划中,我市人才发展目标分为近期和中期两个阶段,其中近期为2004—2007年,中期为2008—2010年。

1、近期目标。至2007年,宁波作为*省高教副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在长江三角洲南翼处于领先水平,基本形成区域性人才高地,为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人才规模目标。人才总量达到60万人,年均增长11%,每年增加5万人左右,每万人的人才占有率达到1000人左右;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42万人,年均增长8.8%,每年增加2.9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700人以上。人才拥有水平力争达到国内大城市的平均水平。

——人才结构目标。人才职称比例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调整为1:5:11;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一、二、三产业人才比重调整为1:51:114;人才的年龄结构得到有效改善,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达到80%以上。

——人才素质目标。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达到75%以上,高级职称人才比重达到5%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到30%以上。在甬博士人数达到1500名以上,硕士10000名以上。

——人才引进目标。平均每年引进人才2万人,年均增长15%;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900人以上,年均增长20%。

——人才培养目标。2004至2007年间,本市各类大中专院校培养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左右。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0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5500人左右,硕士点达到100个以上,博士点3个。职业技术教育上一个新台阶,全日制学校每年培养的职业技术类毕业生达到2万人。

——主要人才队伍发展目标。党政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大专以上学历干部比重力争达到8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每万名职工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社科专门人才快速增加,专职社科人员总数达到2000人以上;医务技术人员进一步增加,总数达到12000人以上;宣传和文化专业人员不断增加,达到2600人以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总量达到6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左右;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500人。

2、中期目标。至2010年,高效开发现有人才资源,逐步实施国际化人才开发战略,努力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优势城市,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人才高地之一。

——人才规模目标。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年均增长i0%,每万人人才占有率达到13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55万人,年均增长9.2%,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850人以上。人才拥有水平力争达到国内大城市的先进水平。

——人才结构目标。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调整为1:5:8.3;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人才比重调整为1:50:92;人才的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达到85%以上。

——人才素质目标。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达到85%以上,高级职称人才比重达到6.5%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在甬博士人数达到1500名以上,硕士15000名以上。

——人才引进目标。平均每年引进人才2.8万人,年均增长10%;平均每年引进高学历人才1400名,年均增长10%;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实观跨越式增长。

——人才培养目标。2008至2010年间,本市各类大中专院校培养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左右。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0000人,硕士点达到150个左右,博士点达到10个以上。新增就业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下人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主要人才队伍发展目标。党政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的党政干部比例90%以上,其中本科以上的比重达到6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每万名职工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300人以上;社科专门人才快速增加,社科专职人员总数达到2500人以上;医务技术人员进一步增加,总数达到16000人以上;宣传和文化专业人员不断增加,达到3000人以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总量达到6.6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5.5万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00人。

——国际化发展目标。七年共接受海外回国人才数达到2000人以上,引进外籍专家总数达300人以上;胜任国际交流的各类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0%以上;与国外合作办学数达到20个以上;每年赴境外参加各类培训人才数达到2000名左右。

三、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搭建人才吸纳平台

——加快重点园区建设。科技园区要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示范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创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着重建设好在大港、四方区域的电子信息园、精密机械园、生物化工园和科技企业园四大高科技专业园区,保税区要重点建设好电子信息产业园、留学人员企业园、国际软件园和半导体光电科技园四大科技园区,大榭开发区要加快建设创业基地、中试基地、科研基地和部级乡镇企业高新技术园区。重点园区要成为引才的主平台。

——加快科研院所建设。加大科研项目资助力度,市政府每年投入8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兵科院的合作,以引进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和跨国公司TRW亚太技术中心等为先导,努力建成10个投资上亿元的创新研究机构。建设20个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创办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促进重点研究领域和特色学科建设。科研院所要成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平台。

——加快促进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引才纳才,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成10个部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抓好100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进产业园区,走集聚发展道路,以强化产业协作,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中小企业成为人才吸纳的强大“蓄水池”。

2、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相结合。进一步降低人才引进门槛,优化引才服务,设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做好人才刚性引进工作,落实引才“一卡通”服务。鼓励国内外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甬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我市各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借用人才,完善“宁波市外来人才聘用证”制度。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用好人才引进的有形市场,依托“浙洽会”,办好海外学子宁波创业行和国外智力引进洽谈会等主题活动,努力引进海外人才智力。依托“高洽会”,广泛吸引高层次人才。依托“毕洽会”,做好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引进工作。依托“专洽会”,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无形市场,进一步扩大现有人才网络联盟的地域范围,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创建宽渠道、多层次的人才交流平台。

——内地引才和海外引才相结合。与国内重点高校建立紧密联系,落实联络员制度,提前物色各类急需人才,为重点企业提供引才。鼓励企业参与培养高校学生。构建百余所研究生实习基地,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提前进入宁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宁波创业、定居或参与工程项目攻关、论证研究、回国讲学和咨询服务等各种活动。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与国内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建立以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贷款担保公司,建立留学生创业专项经费。

3、消除人才流动壁垒

——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刚性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按照我市《关于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办法》有关规定,落实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异地安家补助费和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由政府投资兴建“人才公寓”,重点提供给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周转居住。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地域、编制、所有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健全流动人才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创建人才自由港,促进人才合理自由流动。坚持市场主导、开放自主、互惠共享和优势互补原则,主动参与长三角人才整体开发,认真落实《长三角16城市的人才共同开发宣言》的有关决定,实行城市互联、发展互动、证书互认,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人才在长三角地区的自由流动。

——消除国际人才进甬障碍。完善甬港(香港)人才合作机制,建立甬新(新加坡)等国际性人才合作渠道,加大对港、新等地人才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我市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宁波国际学校,解决外籍人士子女就学问题;加大市政建设投入力度,把我市建成优秀人居城市。

4、健全人才市场配置

——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有形人才市场建设,充分发挥部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辐射、集聚作用,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各种人才资源市场的互通。着手建设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高级技工人才市场。加快无形人才市场建设,推动人才市场信息化,加快人才信息网和数据库建设,实观人才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加快人才市场功能建设,大力推进人事,鼓励发展猎头服务、素质测评、职业培训、人才租赁等新型人才中介服务,不断丰富人才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监管机构和各项制度,努力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环境。

——促进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发展。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原则,推动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体制改革,实观人才市场经营性业务与公益分离,促使人才中介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化。研究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强强联合,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形成全国性知名品牌,提升竞争实力。出台境外人才中介机构进入我市的实施细则,鼓励外商以合资的方式来我市兴办人才中介机构。建立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适时筹建宁波人才中介协会,制定人才市场行业规范,加强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强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

(二)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增强人才培育能力

1、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加快高教园区建设。按照主体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功能多重性、后勤社会化、信息网络化、管理法制化等要求,将高教园区建设成为集教育、旅游、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城;新建一所高水平的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创建宁波研究生园等高等教育平台;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落户园区;扶持实力较强的大、中专学校升级扩建;加大师资力量建设,抓紧博士点、硕士点扩大的申报工作,形成以宁波大学为核心的高等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专业学科建设。由政府出资引进1—2个部级重点学科,加大对已确定为部级、省级、市级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有望成为国内、省内一流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的扶持力度,以提升我市专业学科建设水平。

——强化高校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充分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成立年轻教师和学生创业园区,建立多个科技研发中心,设立学生创业的风险基金,组织好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学生的研发能力,形成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我市高校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制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和教育标准,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与境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海内外名企名校作为人才培养资源,加速培育复合型、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的高级人才和科技骨干。

2、重点抓好人才培养工程

——继续推进“4321人才工程”。在调整补充、扩大规模、提升层次的基础上,强化动态考核管理和培养资助力度,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滚动发展,突出抓好第一层次40名人选培养工作。

——继续推进“名师工程”。加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教研相长、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以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学科骨干为中坚力量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中小学100位省特级教师、200位市名教师、600位市学科骨干和80位名校长,高校100位名师及名师培养人选。

——实施公务员“618培训计划”。实行党政人才培训学分制,每年分类培训干部6000名左右,选送优秀中青年干部100名赴国内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80名赴国外进修深造。

——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训工程”。每年组织100名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培训,积极筹建宁波职业经理人学院,每年完成1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轮训,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绩效的优秀企业家。

——实施“百千万涉外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完成百名中高级英语口译人才、千名WTO事务人才、万名国际经贸人才等培养任务。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高职院校和重点中职学校为依托,以企业技术培训基地为核心,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大力开展紧缺岗位高级技工培训项目,每年培训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学历培训,每年完成9万人次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知识、适应农村发展形势的新型人才。

——实施“文化明星培训工程”。加大宣传、文化和社会科学等其它各类人才的培训,每年选拔一批人才进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参加培训。

3、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观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职教集团和教育园区化建设步伐,加大教学、实习设施设备投入,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发展与我市主导产业及大项目大工程用人相配套的专业。发挥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示范作用,扩大技术人才培养规模,切实落实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相应的学历文凭待遇。

——扶持民办培训机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积极创办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政府对其经费筹集、设备投入、师资引进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吸引国内外知名职业培训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多渠道、多种类、多层次、全覆盖的职业培训体系。

——突出企业职工培训主体地位。把安排职工教育培训活动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依据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主动加强与相关院校、各行业协会的合作,制定培训规划,根据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进行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建立经费投入保证机制,认真执行《宁波市职业教育条例》,确保职工教育经费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主要用于一线技术工人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

(三)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创新人才选用机制

1、创新人才评价管理机制

——完善党政人才评价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逐步建立包括基本素质、岗位胜任能力、使用意向在内的党政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建立企业经营人才评价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组建企业经营人才评价机构,进行全市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评价、认证等工作;建立企业经营人才评价指标;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业绩档案。

——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价值标准要突出实绩,弱化学历、年限因素。重点研究解决在本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以及户籍、人事档案等在外地而在本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问题。

——创新高级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树立“大人才观”,明确高级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逐步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范畴,充分发挥高级技能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按照《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规定,重点探索建立公务员岗位能力证书制度,明确不同行业、专业以及不同级别公务员应具备的任职能力。倡导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企业经营人才职业资格制度,以企业经营人才评价体系为基础,逐步健全企业经营人才的资格序列。有效引进、建立和推广企事业单位岗位资格证书,逐步形成科学的岗位资格证书分类体系,强化对人才的评价管理。积极推行技工岗位就业准入制度,逐步做到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依据执业资格证书就业。

2、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全面强化机关事业人员考录制度。研究完善我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录方式、体检标准以及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录用时效等方面内容,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提出针对性措施。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从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外资企业和海外留学回归人员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政机关考试录用工作的通知》精神。

——建立健全市管后备干部制度。及时调整充实市管后备干部名单,保持合适的数量和梯次。定期组织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采取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考察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市管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化。加强对市管后备干部的管理与培养,通过基层锻炼、外地挂职、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水平。

——逐步推行政府特聘人员制度。针对政府部门特殊专业的需求,可以采取特别聘用的方式,在编制、待遇水平等问题上采用单独规定,加紧出台《宁波市人民政府特别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有效加强对政府特聘人员管理工作的指导,以提高政府部门专业化管理水平。

——不断探索企业经营人才选用机制。疏通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人才的沟通交流渠道,构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实现经营管理人才的身份职业化、配置市场化、素质现代化。理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关系,尝试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公开选拔企业领导人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和任期制。实行国有产权代表委任制,研究制定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管理办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健全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创新完善党政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以能力绩效为取向、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机制,使党政机关的中层领导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创新职务激励模式,制定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办法,鼓励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完善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制度、附加津贴制度和奖金制度,实现待遇水平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探索建立部分领导岗位年薪制度,逐步突出绩效奖金的激励作用。实施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和问责制、政府公务员辞职制和淘汰制,畅通党政人才“出口”。

——深化事业单位竞争激励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实现收入分配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倾斜。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宁波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条例》,规范指导聘用制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探索建立管理技能、技术专利等要素入股的新办法。出台经营管理人才股权、期权制度的管理规定与指导意见。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构建以年薪制、股权期权制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切实保障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四、人才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促进人才稳步发展

1、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规划、政策制定、政策落实等工作的统一领导,定期对有关职能部门的人才工作进行检查。

2、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部门强化职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3、突出“三个优先”

——党政人才工作要体现“三个优先”,在谋划发展时优先考虑人才开发,部署工作时优先考虑人才支持,安排预算时优先考虑人才投入。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深化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4、列入总体发展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规划,制定修改各行业、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5、设立人才开发目录

——按照“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有效指导”的原则,采取综合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深入分析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每年编制年度人才开发目录,急需人才的重点产业、行业、专业、地区、单位和岗位,做好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信息引导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统计季报制度和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查询制度。

(二)加大投入,多级互动,强化人才开发资金保障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分为市本级、县(市)区级、乡镇级三个层次。在落实现有的人才开发财政专项资金基础上,近三年每年由市级财政新增拨款2000万元,主要用于重大引才活动、重要培养工程、重点基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等。各县(市)区要加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投入,根据当年的财政收入和发展需要,每年增拨一定的额度。有条件的乡镇也可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各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增长比率可参照上年GDP增长幅度,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

——设立留学生科技创业资会。市级每年安排留学生科技创业资金1000万元(其中市财政5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中列专项500万元),专项用于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从事科研开发、高新技术成果转让和产业化的择优资助。

一—安排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奖励专项资金。今后五年,由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奖励。

——加强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设立“宁波市杰出人才奖”、“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成就奖”等,奖励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设立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出版,推动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根据人才工作要求设立相关的奖励奖项,推动人才效益进一步发挥。

2、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开发的捐赠。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允许团体、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以独立的名义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子资金。宣传和表彰捐赠款项的先进个人、企业、团体和其他组织,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积极探索捐赠抵税政策。研究探索人才捐赠资金税前列支的办法,用经济杠杆引导社会捐赠。

3、加强人才资金的管理

——各级人才资金要由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对市本级引才、育才、用才等环节符合规定的资金使用进行审核。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投诉办公室,负责处理因人才资金筹措、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引起的各类问题。

——各级人才资金在各级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帐户。由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专款专用。当年经费余额转入下一年度使用,不得影响下一年度经费预算。任何部门、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人才资金。

(三)优化服务,改善基础,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1、优化创业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树立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进一步深化我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政府行为,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公共创业平台。超前规划,精心设计,大力建设我市一流的道路体系、电力系统、环境设施、信息网络等公共设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配套条件。

——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创业成果流通。加快推进市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的评价和评估体系,方便各类技术发明、技术专利、作品版权、知识产权等在市场上合法转让。

2、改善法制环境

——全面梳理现有人才政策法规。成立专门的政策法规梳理小组,对不合时宜的予以废止,对尚不完善的予以修订,对行之有效的予以落实。

——抓紧制定新的人才政策法规。积极探索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全面开发的政策法规,充分保障人才合法权益,促进人才工作健康、有序展开。

3、美化社会环境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人文历史景点保护和自然景观开发,着力营造水清、地绿、天蓝、宁静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