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1

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后,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平台,把后勤管理、勤工俭学、蛋奶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资助、实验教学及装备管理等统筹安排,当作民生工程来抓,从而使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实现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小学后勤管理机构空缺、责任不明、管理粗放的局面。

二、开展“双创”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2010年以来,商洛结合全市校点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增加的实际,适时启动实施了“双创”工作。市县区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以此为抓手,全面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科学制定规划。通过深入调查,制订了《商洛市标准化寄宿学校和中小学后勤管理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规划》,明确了创建标准、评估方案、验收细则,安排从2011年~2015年,利用五年时间将全市的708所寄宿制中小学全部建成市级标准化寄宿制学校,70%建成市级后勤管理示范学校。各县区把“双创”工作与“双高双普”、“教育强县”创建工作相结合,制订了详细的创建工作计划、方案和激励措施。

二是加强硬件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市县区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改造、校安工程、生活设施改造等项目工程,筹措资金5900余万元重点加强学校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注重软件建设,突出“育人”功能。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抓校园建筑规划、文化景观创设、绿化美化实施,树校园精神、创文化氛围、促内涵发展,规范规章制度、加强食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双创”工作的实施,使中小学校文化环境、后勤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学校绿草如茵、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管理规范,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的学生公寓楼、教工宿办楼、师生餐厅、洗浴房、厕所等生活设施充足齐全,校容校貌和师生生活条件焕然一新,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修建了标准化的学生公寓,统一配置空调、钢架床、窗帘、被罩、不锈钢脸盆架、储物柜、整装镜、电视机和电话。目前,全市共创建市级标准化寄宿制学校51所,市级中小学后勤管理示范学校21所,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强化了后勤管理服务育人功能,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蛋奶工程”平稳有效,“营养计划”全面实施

从2009年秋季开始,商洛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中小学和寄宿制幼儿园率先实施“蛋奶工程”,市后勤管理中心全面组织实施。由于管理到位、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今年,省政府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下发之后,商洛市快速、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认真总结蛋奶工程成熟的管理经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职责,合理确定供餐模式。市教育局将营养计划纳入市中小学后勤管理职责范畴,研究制订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并下发相关文件,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检查,结合实际选择了学校食堂供餐和课间加餐两种模式,运行情况良好。

二是狠抓重点,实施精细化管理。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启动后,及时召开了全市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会议,下发了《商洛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办法》和《商洛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县区、学校尽快从全面启动向规范运行上转变,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营养、卫生、可口。

三是加大投资,强化后勤设施建设。将实施营养计划与学校“双创”工作有机结合,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投入资金9669.4万元先后新建食堂387个,改造食堂144个,添置了冰箱、冰柜、消毒柜等设施280套。截至目前,全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共1315所,惠及学生18.3万名。由于实施蛋奶工程和营养计划,全市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通过柞水县监测,相比蛋奶工程实施前,学生平均身高增长2.1cm、体重增加1.74kg,学生体质明显增强。

四、后勤管理实践中的思考和启示

商洛市后勤管理工作机构健全,市、县、校三级管理体制顺畅,工作职责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得了可喜成绩,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

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把“计划”列为全州2012年重点实施的10项惠民工程之一,各级政府分管领导部署“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政府在实施“计划”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及时成立了大理州实施“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计划”的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育的副州长担任,州财政局、教育局、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妇联等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在州教育局设立了办公室,并由教育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由教育局、财政局的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全州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日常工作。

各县市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确定供餐方式,确保了营养改善工程于2012年3月1日前顺利实施。

二、部门协调配合,制定实施方案

在州政府和领导组的统一部署下,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整体联动,根据州情和学校的实际,州县(市)均认真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方案》。从实施时间、范围、资金来源、组织领导、责任分工、供餐方式及内容、宣传教育、资金拨付与管理、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食堂建设与管理、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等九个方面对实施“计划”作了具体的安排和要求,为在全州农村中小学顺利实施“计划”打下了基础。

三、确定供餐方式

州教育局对符合条件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做了认真的核实统计工作,根据《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资金的通知》和《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2012年春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县补助资金的通知》精神,大理州378 658名学生(其中:小学266 440人,初中111 864人,特殊教育学生354人)纳入享受“计划”条件。按照“安全、卫生、营养、热乎、可口”的标准,因地制宜确定合适的供餐内容,突出地方口味特色的要求,确定了学校营养餐的供餐方式,并对供餐形式、供餐食品、供餐食谱提出了明确要求。

进一步明确过渡时期供餐模式。对实施范围内的学生,由学校设置学生营养窗口,统一提供每生每天一餐早点,具体内容以卫生部门(专家组)提供的营养套餐为主,如提供饵丝、米线、面条、包子等为主的组合套餐。所选的营养补充食物,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所在地物产和居民饮食习惯,尽量做到粗细搭配,交替食用;尽量做到营养丰富、味道可口,保证蛋白质、脂肪和其他营养元素、矿物质的摄入量。

寄宿制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受助学生个人就餐卡,由学生自由选购饭菜品种、数量,学校食堂凭充值卡或饭菜票结算。对走读的学生可以发放早点餐券,由学校提供每生每天一餐早点。

四、加快食堂建设,确保如期实施

全州属试点范围内的学校共1 343所,在省、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截至2012年4月15日,累计投入3 028万元,对201所学校的食堂进行改造修缮及食堂设备完善补充,切实加强了各学校的食堂建设。目前纳入试点范围内的1 006所已基本具备由学校食堂向学生供餐。尚有337所(校点)学校食堂正在进行改造完善中。

为全面做好学校食堂准备工作,在全州范围内进行了对学校食堂建设管理工作大检查,切实做好食堂防蝇、防鼠、防尘工作,抓紧办理学校食堂报备等相关手续,完善并悬挂相关制度,制定应急预案;添置采买各种设备,其中必须设置保温桶;做好学生就餐券或就餐卡的准备工作。

过渡时期条件较差的食堂,结合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资金,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标准化学校相关指标要求,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没有学生寄宿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在今、明两年,大理州将中小学食堂建设与改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学校食堂建设。

五、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州财政局、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食堂管理的通知》,将食堂规范管理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明确学校食堂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坚持“公益性”原则,按照“非盈利”要求,实行成本独立核算,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严禁产生挤出效应,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学校应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与“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的统筹衔接工作。严格按照资金管理要求,分户运行,独立核算。进一步明确补助资金必须全额、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做到收支平衡,并适时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系统,依托省教育厅统一制作的云南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实名、实号(身份证号)制学生信息系统,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并根据学生学籍变更情况及时调整就餐学校学生,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

建立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学生营养健康登记卡和学生体质健康登记卡,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状况检测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通过测试数据比对,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成学生营养健康评估报告。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3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2%,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达99.5%。

2009年,民勤县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

这一切成绩,都得益于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近年来强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一举措,也是民勤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境对教育的挑战,使民勤必须立足实际,在最有限的空间里办最优质的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集约型办学的必然选择。”民勤教育局局长李忠民这样说。

建“教育城”: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奠基

为了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全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化办学。2011年6月,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县城东、西各建设一个示范性、现代化的东城区教育苑区和西城区教育苑区。

在规划中,西城区教育苑区以民勤四中、民勤五中、西关小学和规划新建的西关初级中学、南关小学、西关幼儿园和民勤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而东城区教育苑区则以民勤一中、民勤六中、新河中学、东关小学、北街小学、新民小学、县幼儿园和民勤职专为主。

“教育城”建成后,可以进一步解决民勤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的问题,实现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进城读书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全面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消息一出,全县沸腾了。农村的老百姓心里都盘算着,自己的孩子终于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优质的教育了。

但是规划制订好了,问题也摆在了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头上,土地哪里来?项目建设资金哪里来?

位于县城西北角的民勤县园艺场,占地180亩,长期以来,树木品种退化,林地范围收缩,已经失去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各地开发商眼中,这是一块 “肥肉”。如果进行商业开发,县财政将收入近2亿元。但经过多次调研,为了给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民勤县毅然决定将将这块土地划作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中新教育苑区的建设用地,并估算投资约2.8亿元用于新建教育苑区的学校建设。

从舍弃收入2亿到选择投入2亿,这是民勤县委县政府为了民勤教育做出的重大决定。 对此民勤县教育局局长李忠民说:“县委、县政府看重的不是眼前的经济利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我们这样的贫苦地区,教育办好了,老百姓的日子才会更好!”

8月28日,记者来到民勤县城西城区教育城建设现场,在施工现场吊架林立,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加紧施工。一幢幢造型独特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工程迅速推进,没有看到丝毫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工程停滞和延缓。据了解,为了保证“教育城”顺利建成,民勤政府和教育部门多渠道筹措、多角度整合教育项目资金,落实工作责任,严明工作纪律,全力保障教育城新建学校项目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西城区教育苑新建四所学校累计完成投资1亿多元,其中2012年上半年完成投资5417万元。

南关小学是教育城项目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施工点。南关小学的校长在采访中说:“项目开工以来,我就日夜守在项目工地上,亲眼看着教学楼和宿舍楼从这片洼地上建起来,心里踏实,为孩子们能有一个好的上学环境,我们苦点、累点都是应该的。”截至目前,南关小学已完成各主体框架、封顶、墙面粉刷、门窗安装等工程,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彻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其实,在县城打造教育苑区,只是民勤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举措之一,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努力将民勤县打造成省内外闻名的“教育县”、“教育城。”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送支帮扶”: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速

师资力量均衡和教育资源均衡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和一体化。

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曾经在第27个教师节上说:“实现‘十二五’时期民勤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在于师资队伍的公平”。

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严重不均衡,是民勤教育产生县城对农村磁铁效应的最根本原因。为此,民勤县把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作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政策、项目、师资、设备等方面积极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赢在起跑线上,作为民勤义务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民勤县从政策上建立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各级领导定期深入农村薄弱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农村薄弱学校优先安排师资,优先安排项目,优先安排教师培训,落实乡镇教师岗位补贴政策,对薄弱学校免除教师培训费、项目审批费等各类管理费用。

建立城区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城区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开展教学支持活动,加强教学研讨交流,培训教师2100多人次,并为南湖希望小学、红沙岗镇小学等薄弱学校赠送了5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从师资力量上,把深化教师人事改革作为促进师资均衡发展的根本,切实强化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城乡交流,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管理机制。

围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工作,每学期分两次组织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通过城乡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交流教学经验,传递教改信息,送教下乡。

教育局每年从城区教师中选拔20名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到全县20所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支持活动,先后有180多名城区教师选派到农村学校,下乡轮教,帮助学校培训师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城区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讲座、座谈、网络培训等活动,加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组织城区学校和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教学研讨,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开展学教活动。同时,城区学校还在教学信息、课件设计、图书设备等方面大力支持薄弱学校,从而整体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均衡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和城区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民勤城乡教育一体化进入了快车道。

花“大力气”: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护航

走遍沙乡大地,无论县城还是乡下,“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校园”。为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顺利进行,近年来,民勤县不论政府,社会,民众都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强化薄弱环节和农村地区,力求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整体提升。

“举万民之力,尽全县之财”,是民勤县加大教育投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2006年开始,民勤就设立了“县长教育基金”,每年由县财政按上年度一般预算总收入的百分之一列入预算;全县财政供给的在职人员每月捐出一元钱;向社会各界、企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募集资金。截止2011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县长教育基金办公室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757.74598万元,累计为6632名贫困教师、中小学生和考入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发放救助、奖励金470.2789万元。其中救助家庭贫困大学生518名、中小学生5472名、教师172名;奖励优秀大学生94名、农村“两户”子女大学生376人;支付希望小学修建费60万元;根据捐款人意向,支付红沙梁乡两所贫困小学课桌购置费1万元,东湖镇红英学校建设费1万元,泉山镇完全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费4740元。为民勤贫困学生和困难学校的教育解决了很多问题,进一步实现了教育公平。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委、政府筹措资金,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每人每月增加50元交通补助,鼓励教师安心乐教。2008年冬季,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向农村“微型”小学紧急拨款20万元,解决学校取暖的燃眉之急。2009年,一座投资170多万元的天桥横跨县城西大街,成为连接四中两个校区的安全通道。2010年,教育部门筹资90多万元为全县48所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为全县城区12所中小学、幼儿园统一派驻保安17名,试点推行农村寄宿学生校车接送制度……

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社会捐助、自筹、借贷、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等途径,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近年来,先后争取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寄宿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等重大项目,完成项目投资6100多万元,修建校舍7.9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5.2万平方米,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民勤对教育的投资不是仅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民众对教育的热情和投入也是不容忽视的。

东湖镇的聂学成多年在外地打工,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为了让两个孩子安心学习,他让妻子到县城租房照管孩子上学。当问到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可惜不可惜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惜。孩子学习比什么都重要,钱没了可以再挣,耽误了娃娃们的学习永远也补不回来”,他们把有限的收入主要用在了供孩子上学方面,这样的家庭和家长在民勤早已是普遍的了。陪孩子来县城读书的家长在县城买房、租房,一切都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服务教育。教育事业支撑、拉动着民勤县城第三产业发展。

一件件,一桩桩,都在为民勤教育实现城乡均衡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持和有力的资金保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办“大教育”: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冕

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民勤提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核心目标。

“我们要办‘大教育’”民勤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的‘大教育’不光是要让人人参与教育,人人重视教育,更要把教育的质量提上来,建“教育城”是从硬件上解决民勤教育的困难,师资均衡是从软件上提升民勤教育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把城乡纳入到一个体系,同步提高,才是真正的一体化”。

为此,民勤县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与管理、经费保障、人事制度改革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因势而变,适时调整学校布局,主动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切实强化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城乡交流,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管理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帮贫助困,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救助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人人上得起学、上好学”的目标。

民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举动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使民勤县各类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民勤一中、民勤四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分别进入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勤职专在校学生达到4900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之一。幼儿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各乡镇积极利用中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教育教学资源,创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4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自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来,我省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二、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全面推进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为改善民生办好事、实事。

(一)认真做好国家试点工作。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确定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我省85个县在列。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含县城所在地学校的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资金60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各试点地区和学校要按照国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和监管体系等好方法新路子,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积累经验。国家试点县要按照一县一方案的要求,尽快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后实施。

(二)全面实施省级试点工作。在国家确定我省85个试点县的基础上,我省其余44个县(市、区)作为省级试点县,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与国家标准一致,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资金600元),所需资金由省与州(市)共同分担,具体分担比例为:昆明市、玉溪市由同级财政全额承担;曲靖市、红河州按照5∶5分担;楚雄州、大理州、西双版纳州按照6∶4分担;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按照8∶2分担;昭通市、文山州、德宏州全部由省财政承担。

(三)积极改善就餐条件。各地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中小学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要坚持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加强建设改造工程监管。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没有学生寄宿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

(四)加强工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配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农村学校食堂配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专业培训等问题。一是利用中小学区域局调整后的富余教师,通过培训,充实进学校食堂作为后勤人员。二是对外聘用食堂临时工勤人员,支付聘用人员工资,经费由当政府自行解决。三是依法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管理,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的学校要健全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要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定期全面公开学生营养改善经费账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鼓励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积极参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努力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作贡献。

(六)建立完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全年按照250天计算)。我省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所有寄宿学生,所需资金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分担办法由中央、省、州(市)共同分担。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领导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5

1989年,国家和省教委对农广校办学评估定位,他所担任的兴隆场乡教学班教学管理任务在果栽和农经两科抽考综合评比时,名列28个教学班中第一,为农广校顺利通过评估入位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探索的“六步”教学法,即:钻研教材,写好课件;通俗讲授,激发热情;课堂提问,共同探讨;布置作业、阶段测验;典型点评,现场指导;收集问题,解难答疑,在原达县地区和巴中市农广系统普遍推广运用,效果显著。他先后负责的学校办公室、学籍管理和学用结合工作,在历年学校科室业绩考核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学籍管理能把学员姓名与个人信息有机对应,被上级领导誉为农广校里的“活档案”。

1990年,为巩固已办起来的教学班,使农广校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时任教务主任的王德精心编制了《农广校1991―1995年“一五”规划》。在实施新的计划中,他一方面奔赴各个教学班,指导教学和学员学以致用,广泛开展了“比、学、赶、帮”活动,适时地进行评比,使教学工作既扎实又深入;另一方面他将办学和学员学用结合典型撰写成材料,及时地反馈给教学班所在党委、政府,有力地促进各教学班均衡发展。他常对同事们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积极做到“五多三勤”,即:多学、多想、多写、多积、多招,嘴勤、手勤、腿勤。王德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开展农广工作。不少毕业生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科技致了富,常到家中感谢他的教诲,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组织规划 破解招生难题

1995年,他分管学校教务工作后,正值招生极度困难之时,截止当年8月底,学校还未招一生,被省校领导大会点名批评。回校后,他及时向农广校班子和农业局领导作了汇报,并配合局领导找当时区委和政府分管领导、组织部和人事局领导汇报,寻求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辛劳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当年农广校招收中专学历300多人,被省校通报表扬。由此,他抓住机遇,组织编制了《巴州区农广校1996―2000年“二五”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村级干部中等学历素质教育”培育工程。在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规划期共为全区822个行政村培养了1500多名合格的中等专业管理技术人才。同时,他还把对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分流教育写入了《规划》,通过筹备和协调,1997年正式启动,这一举动配合了后来开展的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001年,面对农广校中等学历素质教育生源瓶颈,王德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编制了《巴州区农广校2001―2005年“三五”规划》,远见卓识地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工程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写入《规划》,得到了班子和同事的一致认同。2003年,他精心组织,在全省再次率先开展基层干部高等学历教育,探索性地招收村级干部43人,考试合格38人。2004年,在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农广校招生104人,成考合格98人。区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2005年把基层干部高等学历教育纳入了全区大教育统筹规划和巴州未来人才资源开发建设战略,决定由区委组织部和农业局牵头,农广校负责培育,用8年时间为全区每个行政村(社区)培养一名国民教育大学生。当年招生70人,超出计划20人。

产育衔接 培养三农人才

2005年,王德分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培训效果有声有色。坚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项目实施对接,大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技能人才,15000名技能人才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对接,3000多名返乡农民工成为了农业产业实体业主和“经纪人”;坚持农业科技培训与农村农事季节需求对接,10万多名农村干部和留守农民成为了农业科技“明白人”;坚持舆论导向,展示办学和培训成果、学员典型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极大的支持,确立了农广校“三农”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力军地位。与此同时,他先后担任学校作栽、果栽、植保、农经、土肥、农村社会学、领导学和应用写作等学科的教学任务,累计3000多个学时,保证了农广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王德选送的王永国、罗全育、罗芝琼和孙光敏等46名优秀毕业生受到了国家农业部、省人民政府和省委组织部、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中央农广校、省农业厅、省农广校、地市农业局等表彰奖励。5210名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和技术服务岗位,其中副科级及以上干部386人、各类服务体系负责人和村级干部3160人;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1246人,其中副高职78人。他们正在为巴州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新跨越增光添彩。农广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王德的辛劳和汗水,他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极大地推动了农广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

30年来,王德先后撰写了专业论文、调研报告、典型经验材料、规划和实施方案、总结、通讯200余篇,其中《不包分配≠不管人才》、《开展科技培训增强“造血”功能》和《贫困山区农广校如何走好城乡统筹培训这盘棋》等文章,在业界引起广泛共鸣;5篇论文获奖,被刊载和发表的有100余篇。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小学;后勤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以及农村群众生育意识的转变,农村新出生人口数正呈现逐年下降的势头,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农村小学呈现出校多人少、点多线长的发展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市教体局采取了相应措施,合点并校,设立了农村寄宿制小学。这既整合了教育资源,集中优化了教学设施、设备与器材,精减优化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给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放心的在外地务工干活了。

农村寄缩制小学的设立是一种新鲜事物,农村寄缩制小学的后勤管理也是一项新工作,需要从头做起。我校是2006年8月份成立的寄宿制小学,学生覆盖了周边20多个自然村,寄宿制学校设立后我被安排负责后勤管理工作。农村寄缩制小学的后勤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农村小学,也不同于中学,谁都知道农村寄缩制小学的后勤管理工作就是要对这些娃娃们的吃喝拉撒、来往接送一切的一切都要负责,是一件很麻烦和很棘手的工作,故此开校时谁都不愿意接受这项工作。本人也一样,知道这项工作很棘手、很麻烦,有可能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不良后果,一开始也是不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的,可后来由于领导的充分支持与信任,我才接受了后勤管理这一艰巨、繁重而又令人头痛的工作。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实践探索,我了解了这项工作的烦琐与精细,懂得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以及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感受到了做好这项工作的光荣与神圣。深刻地认识到: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劳动分工并无贵贱之分,重要的是以什么样态度来对待它,能不能把它做得更好,让师生满意,让家长放心。在此将我这几年来做农村寄缩制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体会和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以便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一、制度周全,职责明确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干成干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规章制度。寄缩制学校一经成立,我与校长及班子成员等人就不辞辛劳、到我市先行成立的其它寄缩制学校去取经,调查了解他们那儿的情况,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方法,借鉴他们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和了解其他县市和地区寄缩制学校的管理情况,吸取他们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方法。在一个月之内,我们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后勤管理制度与考核考评制度。比如《《饮食标准、餐饮卫生与炊事员工作考评制度》、《食堂就餐管理制度》、《学生就寝管理制度》、《食堂财务管理制度》、《门卫人员值班管理制度》、《生活教师岗位职责》、《值班人员值班制度》、《大齐学校责任追究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制订为学校后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凡事贵在实行。制度虽好但落实不到位也是一句空话,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去负责落实、没有人去认真实行也是没有意义的。为了做到责权分明、责任到人,开校之初在经过反复商议研究,确定领导带班、教师值班、生活教师值班、门卫值班制度,严格规定学生出门证的使用,采取学生请假“三见面”制度,即:教师、家长、门卫三见面,并且出门证上签字要齐全。又具体安排确定了低年级教师值班制度,按时清点人数,接送学生,并做好记录。食堂就餐时由生活教师和值班教师亲自带队,按次序排队、打饭,按次序就座、用餐,按次序用水、洗碗,直到学生安全地就餐完备,负责教师才可以自己到食堂用餐。午休和晚上休息的时间由生活教师和值班教师值班检查,并认真填写《宿舍检查记录卡》和《交接班记录》。值勤老师必须严格认真地检查学生宿舍的房屋安全、电路安全与供暖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考评考核制度中把宿舍纪律、宿舍卫生、教室纪律、教室卫生、环境卫生等情况都纳入到了班级考评成绩当中,并进行每周一次的奖评与通报,对于违纪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于违纪教师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经济处罚等。

三、工作周到精细,无微备至

为了确保家长合租接送学生的安全,我校积极做好监督工作,并搞宣传,提醒家长、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车辆”,不乘坐酒驾车和报废车辆。为了搞好学生的伙食,每时每刻都关注学生的饭菜情况,我们经常与学生一同就餐,同吃一锅饭,倾听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在打开水时,为了防止学生不小心烫伤,或者因拥挤而烫伤,我们的领导和后勤人员总是亲自在场,亲自看着学生打开水。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老师每天在班里坐开水给孩子喝,为了让大家起床之时就感觉到温暖与温馨,我们后勤人员早上起得比谁都早;为了学校的安全与师生们的安心工作与学习,我们后勤人员夜间轮流值班,巡回检查,从无怨言;星期天老师们都回家与亲人相聚,探亲访友,我们却留校坚守岗位,无怨无悔。

四、财务公开透明,公平合理

为了搞好老师和学生的伙食,做到不欺诈、不贪污、不挪用,我们实行了公正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我校按教体局要求,财务管理六本帐,而且分工明确,相互帮助,又相互牵制制约,我们不但在会上要向老师们通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还要向家长们通报。学校规定每学期必须召开两次家长会,向家长通报收费情况,通报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每一学期结束之际,我们都要向老师公布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把重要的收支项目打印成明细表分发给老师们进行评审,并选几个教师参与我们学校的财务决算,并向全体老师通报我们的财务决算情况。为了加强食堂的伙食管理,做到公开透明,我们每一周选派两位教师做监理员,轮流参与采购伙食的活动,亲自过秤,亲自算账和记帐。切实加强出库入库管理。

经过几年来的艰辛努力,我们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与认可,并多次被评选为冀州市“后勤管理先进学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做任何事情都缺少不了后勤保障与后勤服务。后勤工作不但是取得军事胜利的保障,同时也是干好每一件事情的保障。可以说没有后勤保障便干不成任何事情。后勤保障与后勤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败。做为学校的后勤保障与后勤服务,我们不但要保证让每一位教师舒心地干好工作、当好教师,而且要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安全、健康、愉快地学习知识,过好每一天的学生生活。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7

(一)以育人为本,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和农村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创造育人环境

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淮北地方实际,围绕“育人”、“服务”两大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两个基地建设”。

1、加快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一年来,淮北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在局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与基财科配合,协调市规划、土地、烈山区等部门解决基地建设中的规划和用地问题,多次请求市政府协调基地的土地问题。在筹建过程中,我们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克服一切困难,加快办理项目各项手续,在2006年完成项目立项、选址、土地征迁、青苗补偿等工作基础上,今年,我们完成了项目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勘测、规划图纸设计以及进料临时道路、围墙等相关辅助设施建设工作。在项目资金使用上,我们严格按照《安徽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立淮北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项目资金专户,严格资金审批程序,确保专款专用。目前,基地的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已经规划局通过,市政府已召开淮北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相关部门协调会,待会议纪要下发后,我们将抢时间,抓进度,按照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要求,倒排工期,加快进度,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力争2008年4月完工。

2、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我们坚持“积极引导、分类指导、培育典型、重点扶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把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当作勤工俭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在对县(区)农村学校校园经济开展情况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先后选择了杜集区张庄中学、孙土楼中学,烈山区赵集中心校,濉溪县五沟镇袁店中心校、双堆集镇邹圩小学,相山区前黄小学、青杨小学等8所学校试点。经过一年多尝试,目前,这些试点学校初具规模,成果喜人,实现创收育人双丰收。如濉溪县双堆集镇邹圩小学共种植成材树木300多棵,价值3万多元;种植花卉5000多株,年收入1万多元;种植蔬菜0.8亩,可获利近千元。五沟镇袁店中心校苗圃长势较好,估计来年可获利近万元。杜集区张庄中学先后投入10多万元用于基地改扩建,建温室大棚一栋,基地试种的早春西瓜亩收入3000元,当年纯收入1万多元。通过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我市农村学校已建立劳动实践场所23个,场所占地面积达683亩,已累计接纳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达3万人次,有效的推进了我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中初等学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教育消费市场服务体系

我们积极推进中初等学校后勤服务管理规范工作,按照“规范市场准入+教育商标+定点生产企业+统一招标采购”的模式,进一步抓好学校办公用品、学生薄本印刷、教辅用书、校具、校服、校园绿化、学生饮用奶、饮用水等教育教学用品的生产、供应和管理工作,努力为师生服务。

1、认真抓好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管理工作。一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淮北市中初等学校学生统一着装工作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加大校服监管力度,成立了“淮北市中初等学生统一着装试点工作委员会”,从源头上对学生装质量价格进行监管,严把学生服装进校关。今年,全市学校共定制校服4.37万套。学生统一着装均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得到学生及家长一致好评。

2、实行教辅用书幼儿教材集中采购供应。我们严格按照教基【2007】11号《关于印发安徽省2007年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要求,实行用书目录管理,学校自主选用。全市各中小学教辅用书幼儿教材由教育科统一定购,由市新华书店和勤俭办统一发行。

3、认真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按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方案》、《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学生自愿”的原则,先试点、后推广。选定供奶企业,签订供货合同,严把学生饮用奶进校关。严格生产质量管理,认真搞好配送服务,确保学生饮奶安全。今年全市城区有36所学校的学生参饮,日参饮量2.4万人次,有效的改善了学生的营养健康。

4、认真抓好学生薄本的推广使用工作。为把学生薄本推广使用这项利生、利教、利民的好事办好,我们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作业簿本供应工作的通知》,由教育科选定样本,我们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负责统一集中招标采购,定点印制。规范操作程序,严把原料进货关,把好产品质量关和产品价格关,确保中小学生作业簿本质优价廉。2007年,我市中小学生作业簿本8种规格23个品种印刷总量为856万本,合格率达100%。

(三)保障师生安全,做好学校风险转移工作

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12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教育部等十部门2006年23号令《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规定和省教育厅有关会议精神,加大校方责任保险工作宣传力度,组织召开2007年度全市校园安全暨校方责任险工作会议,传达了省校方责任险工作会议精神,转发了省教育厅省保监局教办【2007】6号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学校保险教育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在去年直属学校开展校方责任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向县区全面推开,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学校为学生投保校方责任保险。目前,全市共有213所中小学校参加校方责任险,参保学生数23.86万人,保费119.3万元。校方责任保险工作成效显著,有效地转移了学校风险,维护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保障了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我市的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完成招商任务

我们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认真履行产业招商组的职责,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先后洽谈涉及招商项目16个,接待客商35批次,约110人次。我们先后到南京、上海、昆山、杭州等地登门考察,接洽了上海奥嘉体育馆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较大客商。截止12月份,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市教育局5600万人民币招商引资任务。

一年来,本着“服务教育,回报教育”的宗旨,我们先后从勤工俭学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钱物,资助贫困学生和薄弱学校。年初,我们积极协调市直各学校,给濉溪县周大庄小学带去近3万元的物品(电脑9台、桌椅100多套)。从勤工俭学收益中拿出5千元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农村校园经济建设;拿出6千多元支持局机关文体活动。今年下半年,按照局领导的要求,由我们勤工俭学办公室牵头以公办民助形式筹建了市一幼华佳梅苑分园,投资20万元参与分园建设,目前该园已顺利建好,于9月1日已正式开班。

二、2008年工作思路

2008年勤工俭学工作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全面育人、统筹服务、面向市场、多种渠道、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工作。

(一)继续以云南、贵州两次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精神为指导,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文件的要求,切实加强城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管理,规范实践基地的运作,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把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编进课程表,并具体落实到每一次的学生实践活动中去,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二)规范教育市场,逐步健全中小学后勤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用品市场指导和管理,继续按照“规范市场准入+教育商标+定点生产企业+统一招标采购”的模式,抓好学校办公用品、体育器材、学生薄本印刷、教辅用书、校具、校服、校园绿化、学生饮用奶、饮用水等教育教学用品的生产、供应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摆正服务管理与市场经营的关系,切实做好教育内部市场监管服务,维护学校、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更加和谐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8

一、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的功能

(一)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小学教学工作及校园活动的有效有序的开展,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良好的后勤管理工作,能够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提升教学品质和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二)为实现教师积极的工作状态提供基础。良好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为教师创造一种相对轻松和愉悦的工作环境。教师所适应的教学器具和材料很多需要借助后勤保障得以实现,另外,对于教学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同样需要后勤部门的有效配合。因而,后勤管理工作,为实现教师积极的工作状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能够陶冶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

二、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的现状

(一)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低。由于管理经验的缺乏和管理人才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的业务限制,使得很多小学的后勤管理工作很不到位,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由于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以及长期向教育教学工作的倾斜,致使后勤管理工作在许多小学失位。(二)后勤管理人员素质和技能较低。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后勤管理都是由教学一线老师兼任,他们一方面面临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后勤管理,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相应的后勤管理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在后勤管理方面没有计划方案,更没有业务提升培训,因而管理技能相对较低,业务熟练程度也比较低下。(三)后勤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很多农村小学的所谓后勤管理就是临时采办或者临时负责修理,后勤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更没有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致使后勤管理很大程度上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

三、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后勤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新形势下,教育面向现代化,后勤管理工作也应面向现代化,只有用科学的方式和管理手段,发挥现代管理人才的智慧,才能促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后勤管理工作更为重要,后勤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只有将提升后勤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内容,才能实现后勤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和业务的精进。(二)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财务保障。做好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其财务支持和保障。后勤管理工作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和分配。没有充分的财务支持,后勤管理的各项事务就很难推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就很难维系。当然,后勤管理工作在得到合理的财务保障的同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做到公开、透明,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三)优化校园环境与安全卫生保障。优化校园环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因而,优化校园环境应该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应有之义,更应该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后勤管理工作在优化校园环境的举措中,可以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绿化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软硬实力双向提升。另外,后勤管理还应该在安全卫生方面下大力度,一方面是校园内设施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师生的饮食安全,要把一切危险隐患均消灭在萌芽中。

四、结语

后勤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工作的优劣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广大农村地区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相对落后,且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就需要学校各方面的调整和部署,当然更需要后勤管理人才的辛勤付出。

作者:殷祥仁 单位:安图县松江镇三道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9

成为中组部选聘的首批大学生村干部,我感到光荣和自豪。到今天为止工作整整一年了,在市领导、组织部、村建办的重视关怀,悉心教导下;在镇、村领导的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下,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思想认识;在接触工作,熟悉工作,干工作的过程中,熟悉了本村村情;在磨合中适应了工作,在接触中融入了沙洲坝村委会这个集体。这是我一年来最大的收获,这不仅有助于顺利开展工作,也为日后新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 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勤于学习,长才干,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虽然在学校学到一些文化知识,但是到农村工作岗位后,那些知识就显得不够用了,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学习政治理论、法律、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多方面的农业科技知识。参加工作一年以来,我从没放松过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为了搞好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我学习了许多农村工作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二是向周围的同志学习。刚参加工作,很多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领导、同事、群众学习。主动向他们请教。三是向实践学习。向实践学习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农村工作实绩赢得组织的信任,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正如同志对大学生村干部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做过‘村官’,就知道什么是群众,懂得怎样尊重群众,如何走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知道什么是实事求是,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轻而易举”。

二、勤于工作,不断锤炼自己

基层一个大舞台,是我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大学毕业就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来锻炼自己是很庆幸的。一年以来我参加或承担了包组联户、计划生育工作、农民网校、农民培训学校、网络党建信息系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引种葡萄示范园……农村工作任务重,千头万绪,事情繁琐。工作一年我深深的体会到农村工作非常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农村工作很重要,都是民生工程。不做好协调纠纷,农民就不能安心生产,社会就不和谐;不做好政策宣传,农民就难以在党中央领导下勤劳致富;不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农民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只有踏实做好每项工作,认真总结,珍惜现在的机会,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10

1.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有理想、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

2.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开展一些科学实验、科学种田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搞好生产,创造物质财富,为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提供一定的条件。

第三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学校的可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含林、牧、副、渔),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有条件的也要为外贸出口服务。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的计划、经济、财政及其它有关部门,要把校办工业、农业做为经济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予以扶持和指导,把勤工俭学的事业筹划好、安排好。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

第五条校办工厂、农场实行经济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要加强经营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提高经济效益。

各级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82)教供字028号文件颁发的(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勤工俭学财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第二章生产劳动

第六条要按照中、小学教学计划的规定,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要正确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使生产劳动与政治思想教育、生产劳动与教学结合起来。不得随意增减教学和劳动时间,防止学生不参加劳动或参加劳动过多的偏向。

第七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知识水平。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做好防护工作,保证学生安全。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服从指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小一以万讨重的劳动。

第三章校办工业

第八条学校举办工厂,一般规模不宜过大,以便于经营管理。根据需要和可能,可一个学校单独办厂或几个学校联合办厂。校办工厂应利用当地有利条件,生产有原料来源、适销对路的各种产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承接外贸部门同意的外商来料加工、来件装配任务。教育战线所需的产品,尽量安排在校办工厂生产。严格禁止生产迷信产品和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不要搞纯商业经营。商业性的职业班和职业学校,可结合专业试办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各项修理等行业,为国家培养劳动技术后备力量提供生产实习场地。

第九条校办工业的生产,产品属国家、部门或地区管理的,其产、供、销计划,由校办工厂的主管部门汇总,报送有关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列入本系统计划,由计划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对纳入计划的产品,要按计划执行。原有协作关系,不要轻易中断。不属于国家、部门或地区管理的小商品,由生产单位在国家政策法令许可的范围内,自行组织生产和销售。对于需要调整、转产的,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情况,帮助转产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第十条校办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燃料等国家统配物资,有关地方和部门要统筹供应。属于有关单位带料加工的,材料仍由有关单位供应。

校办工厂的产品,凡不属国家统一调拨又为市场需要的,商业、外贸部门应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或按有关规定自销,或举办联合展销门市部。对适合学校组织的出口项目和有出口价值的产品,外贸部门要积极扶持、指导。

条十一条校办工厂的固定资产及一切财物属学校所有,由学校隶属部门归口管理,其它部门不得借口“调整”、‘归口”或其他理由平调、收缴和占用,已经发生上述现象的,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妥善解决。

学校内部不准私分或变相私分勤工俭学的财物。

第十二条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校办工厂开展新产品的研制,并在技术、设备、材料、科研费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对研究成果要给予奖励,其他单位采用时要给予适当代价。

各地区各部门在工业调整、产品归口、规划定点时,对校办工厂要给予扶植和支持。召开有关订货会、展销会、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以及有关方针、政策的传达等,都应通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参加。

第十三条学校为开展勤工俭学举办工厂或经营其它项目,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按规定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核发营业执照。有关部门要积极予以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校办农业

第十四条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应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特点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和采、拣、编织、修理等多种类型的勤工俭学活动。

第十五条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就近划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包括山林、水塘、牧场等,下同),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生产劳动基地。并允许学校师生按国家规定开荒、拣种撂荒地。凡已经拨给学校的土地,或由学校师生开垦或垦复的土地,拣种的撂荒地,以及征购的土地均归学校使用,有关部门应发给土地、林权执照,保证学校的使用权。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占用或串换,已经占用的应尽量退还给学校;需要串换的.要经双方同意,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条十六条校办农场(含林、牧、副、渔)要结合教学开展科学实验和科学种田,采用先进技术,搞好实验园地,培育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农业(包括林、牧、副、渔)知识和技能。

校办农场要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第十七条校办农场要有计划地安排生产。需要的物资、设备等生产资料,要详加核算,各地计划、农林、物资、供销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协助解决。

农村商业部门收购学校的农、林、牧、副、渔产品时,应评等计价。

适于出口的农副土特产品,除外贸、商业部门要积极收购外,教育部门还可组织生产加工,并与外贸部门签订合同,直接交付出口。

第五章劳动工资

第十八条校办工厂、农场,要按照精简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政治思想好、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懂教学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必需的固定工人,以加强生产的组织领导,保证生产的有效进行和指导学生的生产劳动。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学校编制时,要给校办工厂、农场适当的编制。新增人员要首先从现有教职工中调配。

校办工厂、农场根据需要可按有关规定聘请少量政治思想好、生产技术水平高、能坚持正常工作的退休职工,以指导学生的生产劳动和产品质量的把关。

第十九条核办工厂、农场的劳动工资和职工调配由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规定管理。

校办工厂、农场中的职工,原居全民所有制的,按当地全民所有制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管理;原属集体所有制的,按集体所有制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管理;今后需新增加的人员,以集体所有制职工为主;农村校办厂(场)的职工参照社队企业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管理。

第二十条校办工厂、农场的职工,其工资、劳保福利待遇及粮食标准等,根据厂(场)生产经营情况并参照当地同行业、同工种的标准执行。所需劳保用品和粮食补助,按当地规定,由有关部门供应。

第二十一条学校派到校办工厂、农场的教职工,仍属学校事业编制。长期从事校办厂(场)工作,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教职工,可按技术人员评定职称标准,按规定经过考核,授予技术职称。

第二十二条学校要加强厂(场)的职工队伍建设,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应根据所属地区校办厂(场)的情况,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九八一年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利用本地区的学校条件,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分期分批地有计划地培训工人、技术人员、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各级计划、经济、财政部门要尽力帮助与支持。要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职工队伍。

第六章组织领导

第二十三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勤工俭学的管理机构。根据需要还可设立专业公司。

农村中心校应有专人负责勤工俭学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勤工俭学管理机构,是校办工厂、农场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拟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

(2)制定和实施勤工俭学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勤工俭学管理工作,安排学生的生产劳动,进行财务监督检查,汇总统计报表和处理日常工作。

(3)代表所属校办工厂、农场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业务联系,参加同级部门召开的有关会议,疏通或解决校办工厂、农场的供、产、销渠道及其他有关问题。

、(4)按照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组织开设校办工厂、农场产品的展销门市部,帮助学校推销产品。

(5)组织研制新产品,掌握经济技术情报,引进新技术,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组织学校之间、地区或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产品交流。

(6)管理所属校办工厂、农场的职工,组织职工的培训。

(7)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推动勤工俭学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第一十五条学校要切实抓好勤工俭学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校办工厂、农场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根据其规模和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联厂(场)长和必要的管理干部。全面负责校办厂(场)的日常生产和行政业务工作。

第七章附则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11

多年来,由于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很多寄宿学校的家庭贫困孩子,每周上学时从家里能带走的大多就一瓶腌菜。加上不少学校远离集镇,学校从市场购进的蔬菜及肉类食品成本高,加之食堂设施有限,久放不新鲜,学生很难吃到新鲜时令的蔬菜和必要的肉食。面对学生清苦的生活,如何既能改善学生就餐质量,让他们吃上新鲜蔬菜和肉类食品,又能降低他们就餐的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巩固“两基”成果,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易门县教育局深入各乡镇(街道)和中小学调查研究,在吃透县情,问计学校,听取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后,开始探索依托小菜园、小猪圈、小卖部和小基地,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新路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刚开展勤工俭学时,部分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的担心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安全难保障,等等。为此,全县教育系统围绕“勤工俭学与农村教育”、“勤工俭学与学校发展”、“勤工俭学与学生安全”等问题开展大讨论,将发展学校勤工俭学的认识统一到“五个需要”上。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救助贫困学生,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的需要;三是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四是践行“三生教育”的需要;五是推动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通过宣传学习和开展大讨论,全县师生坚定了大力开展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信心和决心。

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实施勤工俭学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县政府于2007年2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意见》,全面安排和部署勤工俭学工作,要求财政、发改、农业、林业、畜牧、科技、人事、工商、税务等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扶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县财政每年投入5万元启动资金,扶持学校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乡(镇)政府、街道办和村(社区)居委会主动支持配合学校,进村入户,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低租金出租或无偿划拨土地给学校,协调集体荒山、废旧池塘给学校,帮助学校搭建勤工俭学的平台,加强“菜篮子工程”。

县教育局成立了勤工俭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勤工俭学发展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督促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勤工俭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每年初都与各中小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组织考核,兑现奖惩。各学校把勤工俭学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与新课程计划方案的“社会实践课”一起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有效推动了勤工俭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发展特色种植。各校利用小基地、小菜园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如:浦贝中学年产蔬菜15吨;小街中学年产蔬菜、苞谷11吨;六街中学种植桉树4 000多棵,有计划间伐,每年收入4 000多元;张所小学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种植塔拉4 000多株,实现退耕还林20.7亩,同时套种粮经作物,年创收3万余元;易门一中承包板栗园65亩、种菜9亩,年收4万余元。茶树小学、旧县小学、十街小学等学校季节性蔬菜自给有余,还低价供应给周边学校。

二是大力发展养殖。易门县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均建盖有猪圈,学校利用剩汤剩饭菜和菜园中的废菜叶做饲料,大力发展养殖,每年都饲养几头到上百头不等的生猪。部分学校还养鸡和养鱼,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生活。

三是认真经营学校小卖部。为方便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各校都开设了小卖部,小卖部内的所有生活用品都由卫生监督部门查验检审,低价薄利卖给师生,既方便了师生,又使师生得到了实惠,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

四是开展捡废采摘活动。多年来,各校坚持开展收捡废书、废纸、废饮料瓶、废地膜、废酒瓶、猪毛、鸭毛等活动,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一些山区学校开展挖药材、兰花,采集松果、野生食用菌等活动,每年创收20余万元。

五是开展支农打工活动。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多、在乡务农劳力少,农忙季节,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把支农活动安排到劳动课中,有偿为农户挖田、栽烤烟、栽秧、抢收抢种,既帮了农民的忙,又切实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仅此项活动,全县学校每年可获得6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易门职中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打工活动,每一名学生在假期中结合个人所学专业由学校联系到企业打工,回校后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同时每月还能攒下1 000元左右的生活费。

六是创建经营小作坊。小街中学、浦贝中学、六街中学等均建有豆腐坊,为本校和附近学校食堂提供经济安全可口的新鲜豆腐,每天还为全校教职工和毕业班学生免费供应一杯原汁原味的豆浆。

七是抓好学校大宗食品的采买。为确保学校粮油安全,节约学校开支,各校所需的大米、面条、面粉、食用油等大宗食品都进行招标选择、索证采购,既让学生吃到放心食品,又为学校节约开支,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生活负担。

成效显著,收获“五赢”的喜人成果

通过几年的努力,易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取得了“办学、实践、育人、创收、服务”五赢的喜人成果。

全县63所中小学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展面达100%。有养殖基地56个,小猪圈166间、1 413平方米,每年出栏生猪700余头,鸡5 000余只;有种植基地54个,面积499.8亩;鱼塘2个7.6亩;小卖部51个。2007年来年均收入160余万元。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12

7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社向赣州农村中小学捐赠《中国教育报》活动在赣州中学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宋雷鸣主持捐赠仪式,《中国教育报》副总编李功毅,以及江西省报刊发行局、赣州市委教育工委负责人和赣州市9个县教育部门的20余位代表出席捐赠仪式。

宋雷鸣代表省教育厅对李功毅副总编辑一行来我省赠报表示感谢,并就我省省情和教育发展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宋雷鸣指出,此次中国教育报刊社向我省赣州市1500所农村中小学捐赠4500份《中国教育报》,这是让赣南老区更多农村学校开拓视野并及时了解中央及教育部有关方针政策、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提高农村校长和教师素质的良好契机。省教育厅将在此次捐赠工作基础上,对订阅《中国教育报》的空白校点加强引导,落实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国教育报》征订发行工作。

赣州市委副巡视员、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李恭进代表赣南老区的广大师生对中国教育报社的慷慨义举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表示,赣州市将进一步做好《中国教育报》征订发行工作,进一步读好用好《中国教育报》,让《中国教育报》成为助力老区教育发展的引擎。

捐赠仪式结束后,李功毅副总编辑一行和接受捐赠的当地教育局负责人、学校代表就送报下乡活动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陈小兵)

南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杨水生、夏国华)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中部2012年9月1日将搬到新城区红角洲新校办学,新校园面积增加至120余亩。今年主动报考该校高中的中考考生骤然增多,招录取线由2011年的497分提高到2012年的536分,是录取线提高最多的学校。南昌市为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子,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将部分优质高中“腾笼换鸟”迁出老城区。

南昌市有省重点中学24所,多数处在老城区或县城的中心区域。而近年来南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更显突出。为顺应百姓新期盼,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拓展城市空间,服务打造核心增长极,南昌市教育局对全市高中学校网点布局进行调整,向新城区进军。南昌三中高中部(二七北路校区)整体搬迁到南昌师专原校址办学后,原校区给育新学校兴办初中部,其面积也由35亩增加至150亩。南昌一中老校区在西湖区罗家塘路,面积仅35亩,且位于老城区,师生出行不方便。新校址(分校)面积为100亩,相比增加了65亩。今年秋季开学,南昌十五中、南昌三十中将合并办学,原南昌三十中校址改为南昌十五中初中部,南昌十五中校址为高中部。南昌二十一中正筹备在朝阳新城新建学校……记者初步统计,9所中学搬迁或原址扩容,扩建面积达800余亩。青山湖区、青云谱区、高新区、红谷滩新区、经开区等优质高中新校区建设的前期工作也已开始规划。

《江西省志·教育志》编纂工作计划五年全面完成

本刊讯(记者 刘林、袁长新)7月9日,第二轮《江西省志·教育志》编纂工作部署动员暨培训会议在江西教育发展大厦召开。省教育厅副厅长洪三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巡视员杨慧文主持会议,副巡视员刘润保宣读《教育志》编纂工作方案。会议还邀请了江西省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处处长涂小福作了“地方志编纂知识专题讲座”。

洪三国指出,本次编修教育志接续上一轮教育志编修,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泽益后世的重大作用,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续修教育志的重大意义。针对第二轮江西教育志编纂工作,洪三国要求,正确把握第二轮《教育志》的指导思想,严格把握第二轮修志的主要特点,严格把握质量关口,坚持务实高效,把握工作进度,坚持创新发展。此外还强调,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加强协作配合,明确任务,分布推进,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据了解,本次续修《江西省志·教育志》的上限追溯至1991年,下限截止到2010年,时间跨度共20年。计划用五年时间,分六个阶段完成编纂工作。 目前江西省教育厅正式组织启动了《江西省志·教育志》“资料搜集阶段”工作。

抚州市7所学校被命名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近日,经抚州市纪委、市监察局组织考核评审,该市22家单位被命名为“抚州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教育系统7所学校榜上有名: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市实验学校、临川十中、临川一小、南城县二中、东乡县实验小学。

为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切实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去年9月始,抚州市教育局积极配合市纪委、监察局,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切实引导广大教师干部在参与中自觉增强廉洁意识,营造了廉荣贪耻的浓厚教育氛围。(许小良)

江西省学校后勤管理与产业办公室成立

农村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篇13

1.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学校苦办,家长苦送,教师苦教,学生苦读”的被动局面。

2.管理工作制度疲软,管理效益低下,实效性不明显。

3.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子较窄。

4.缺乏科研带头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原动力不足。

5.农村学校的生源流失严重,使农村学校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明确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层面及其效能,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农村学校一般办学规模不大,但俗语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让农村学校这只“麻雀”健康能腾飞起来,翱翔于蓝天,其完备的“五脏”是核心,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关键。

(一)以学校校长为核心的校级管理层:实施宏观调控与微观把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校级管理层要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决策: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确定适合本校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想,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和各项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管理制度化,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之路,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确定学校发展规划;引导全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教师形成全新的育人观、学生观、教学观、价值观、效益观和质量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决策者、组织者、促进者的校长,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不能只限于纸上谈兵、经验管理。因为学校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一线的教学实际,所以校长应尽可能地摆脱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深入地研究,积极地参与第一线的各项活动,了解和把握学校各方面的动态,掌握各个层面的管理工作和开展情况,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好微观把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全校新课程的实施进行宏观调控。

(二)各处的中级管理层:要以微观调控为主,管理工作抓狠抓实

中级管理层要在校级管理层指导和领导下,带领全校师生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引领教师坚守职业道德,具体落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具体实施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各项方案,认真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1.总务处

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后勤保障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认真把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基建规模落到实处,搞好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2.政教处

负责学校师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师生政治思想素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坚持“依法治校,德育为首”的原则,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有计划的做好班主任的培训、考核等工作,指导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组织师生开展政治学习,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严肃的纪律来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3.教务处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坚持学校教学为中心,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的要求,制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带领师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可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学质量是农村学校的生命线”的意识,以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和形象。

4.科研处

负责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意识,带领全体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引导教师有意识的运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师教师创新意识;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确保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其他的终极管理层:要抓紧抓细,才会提高管理效率

1.班主任的管理层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点之一。因此,学校要正确认识班主任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首先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把那些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选聘来担任班主任岗位,让班主任切实当好学校领导的助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树德育人”的使命;其次,学校要制订班主任培训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定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组织班主任进外出学习,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工作及研究能力;再次,学校领导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努力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评优、评先和福利等方面关心班主任,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2.普通教职工的管理层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农村学校教师与城市里学校教师在工作环境、待遇上等有很大的差距,造成了农村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严重流失。因此,农村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上,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首先,要坚持“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扬教职工主人翁精神,要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其次,不仅要做到制度留人,更要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