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论文实用13篇

中小学语文论文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1

万丈高楼必须有扎实可靠的根基才能平地而起,学习也一样,打好基础很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小学的第一学段,语文学习重点在字词,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通过方法积累,如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升入三、四年级以后,语文学习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远远高于低年级,学习要求跨上了一个台阶。三、四年级学生考核内容更多是以段落为主,除了考查学生掌握字、词、句的情况以外,还要考查学生读懂词句的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打好字词理解、辨析基础,就变得尤为重要,三、四年级也不能放松。

二、立根原在阅读中

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三、四年级语文教学更深层次地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有让学生喜欢阅读,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写作的源头。阅读可以巩固字词的学习,加深句段的理解;阅读可以令人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可令人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不管是要巩固语文基础,还是想要出口成章、下笔如神,都必须深深扎根于阅读的土壤中,立根阅读才能更好地汲取写作营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读书看报、查阅资料、积累摘抄,如此,当学生自己写作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三、日记随笔勤练习

语文学习只有多写多练,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三、四年级的孩子不求多,不求快,但求写作时能“我手写我心”,那么日积月累,用词准确、描写细致,自然水到渠成。然而只靠课本中那几次习作是不可能提高写作水平的,这就需要平时通过写日记、随笔的方式来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要留心观察,乐于动笔。在日记、随笔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身边发生的事情,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日记、随笔的素材,如对身边人物进行描写,就从观察动作、模拟对话场景、神态等各个方面来写;观察身边季节的变化;记录学校的活动;关注感兴趣的东西……细心观察,勤加练习,长此以往,身边不起眼的事情也会在笔下变得惟妙惟肖!

其次,常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小孩子总是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和家长、朋友交流看法;也可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四、书写态度长鸣钟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2

(一)规范地使用教学语言

有的教师在授课中往往不注意规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有听课活动时才用普通话授课,平时上课多用方言,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还会夹杂很多口头用语。在这种语言氛围下,有的学生会跟着起哄,有的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要使用规范的授课语言。在授课过程中和学生的交流中都要使用普通话,教师要精确的用普通话传递课堂内容,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情感,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美感,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语言美的环境。如在讲《白杨树》的时候,就要在教同学们的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进行标准的示范阅读,运用普通话进行讲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分组用普通话朗读,让小组成员相互监督,找到彼此的错误或者发音不标准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二)老师讲课时运用的语言一定要有依据

避免虚浮的夸夸其谈。也就是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言尽于实,不能空发议论,不能偏离文章的主题,进行不必要的渲染。不能给学生一种语言的虚浮感,要在语言优美的同时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感觉到语言的真正艺术,领悟到语言的真谛。例如,在讲解《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书本和实际的内容对为人民服务的做法和一些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读,要让学生明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能言过其实,让学生反感,要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文章的内容,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在课程讲解结束后,还可以举行讨论会,讨论的内容围绕着在当前这个讲究利益的经济社会,是否还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这个讨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并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三)在授课时运用具有丰富感情的语言

从而增强语言艺术性的运用。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语言的感情,语言的感情是语言艺术的一种,把有感情的语言融入到课堂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艺术的运用。例如,在对《少年闰土》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运用丰富优美的语言对闰土进行详尽的介绍,因为闰土是一个小英雄的形象,把这样的一个角色用艺术的语言进行描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要去深入的了解闰土这个人物形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使语言艺术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之中。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3

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 主动性

自从一个孩子进入小学,语文课就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语文教学,并且开始真正地学习和掌握语言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一开始,作为中国人,都觉得会说中国话,会写汉字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想要完全地掌握一门语言是很困难和复杂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语文对一个人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对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一番严肃认真的讨论和阐述。

1.汉字拼写的准确性探讨

想要掌握一门语言,首先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这门语言的文字拼写,每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进入语文课堂的那一瞬间,就要面对大量的文字,并且要学会拼写这些最基本的汉字。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做法,其实才是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第一步,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具有的,它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语言学习和训练中不断地养成的,因此,不能急功近利。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和书写汉字,尽量避免形近字混淆的错误,同时,还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熟悉它的来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讲解这个汉字的来源,并且注意讲解要形象生动,最好能够结合历史典故来说明问题。

2.汉字读音的清晰化

其实,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汉字的拼写和读音是同等重要的,必须同时掌握才能算是基本地掌握了这个汉字。大家都知道,要学习汉语的拼音,就先掌握字母,知道它们的读法和拼写,在小学一年级刚开始学习语文,第一节课就是学习字母,在掌握了字母的基础上,在进行音标的教学。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会想起自己学习语文时的情景,真的很复杂,但是掌握之后,就觉得原来这么简单。现在言归正传,汉字的读音会影响到我们的语言交流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这个问题绝对不能轻视。或许在上小学之前,你就会说汉语,但是并不代表你就会写汉字,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感。语感的强弱从一定的程度来说,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语言素养,具有强语感的人在语言的掌握方面,会比别人更快一点,这种语言的素养是先天就具有的,但是仍然需要后天的W习加以巩固和提升。所以,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要严格地按照汉字的拼音来拼读这个汉字,通过对汉字的进一步学习,能够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帮助。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既然是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字词,就像英语、日语一样,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哪怕是非常琐碎的知识,也是值得去记忆的。只有不断地积累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知识,并且把它们纳入你的语言宝库,肯定会发光发热的。除了课堂上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以外,学生在课外也要吸收丰富的语言宝库,比如阅读课外书,在回家或上学的途中多看看各种广告信息,也算是一中语言的摄取,并且充分的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只有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才会有进步,才能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促进作用,不要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要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你有所帮助的。同时,老师也要大力地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与语言有关的读物,只有接触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才会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4.注重学生学习语言主动性的培养

语言不像别的只是需要强化训练和记忆,也是有生命的,能够向人们传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此,要和语言平等地相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只有自己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子更加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习语文的素养,并且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的影响,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基本感情。同时,语文与其它的科目比起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时间,只要有交流,有声音,就能够进行语言的学习,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语文的学习当作语言的学习。因为就语文来说,范围太宽广,一时间不能更好地形象地说明语文的学习性质,其实,学习语文这么长的时间,更多的都是文字的处理和使用。学习语文以及培养语文素养,是需要一个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一定去达到某个语言的高层次,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对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一种工具以及让我们的自身修养达到可以满足自身需求,并且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结 语】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一个语文学习者的学习程度,更加体现了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在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之中,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加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素养,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假设,还是要我们从小学生抓起,在小学语文的不断学习中培养一种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电脑、投影仪以及电子屏设备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多媒体已经深入到小学语文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使用多媒体,一些原本只需口头说明的东西,教师也要去准备相应的课件,浪费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使得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弱化了其他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什么课程什么内容,教师完全采用多媒体,忽略了板书和教师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课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一味地拿着PPT课件去读,就失去了语文教师教学的意义。

3.使用时机不当

多媒体课件中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对学生进行一一展示,但是由于PPT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在某一张幻灯片上,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完成后,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作答,如教师在某个课程教授完成后,用PPT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够想到哪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暮春三月的美丽景象?这本来是一个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的机会,但是如果此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当,将相关词汇早早展示出来,那么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5

1.2汉字。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学过的字要懂意思,大部分会用。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形近字和同音字,防止出现错别字。能熟练的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在训练中,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许多的错别字,我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到黑板上听写,再让其他同学改正错别字。

1.3词语。词语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学过的词语,并能正确读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用词造句,正确搭配词语,选词填空,进行词语归类。能正确辨析和运用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和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彩。能掌握结构助词“的”、“地”“得”和时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注意积累词语。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归类不准确,原因在于知识面太窄,理解能力差。在选词填空中由于对词的理解不深,经常选错词,在补充成语部分经常出现错别字。

1.4句子。对句子的复习要求是,能运用语言学的语法规则认识常见的几种句式。理解句子的结构关系,能辨析和修改病句。学会分析句子,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在复习修改病句时,学生常常误改病句。这项内容是对句子的综合考察。通过判断句子正误修改病句,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分析判断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有:①成分残缺。可以添加。②罗嗦重复。可删除。③用词不当。可修改。④搭配不当。可以换。⑤误用关联词。可替换。⑥词序颠倒。可转换。改成转述句这部分内容也常常出错,需多加练习。

2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能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分辨事物和联想,动态和静态。注意文章的细节,了解事物的联系与变化,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理清文章的条理。这部分的训练形式是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这里的“短文”是指句群以上(段、篇)的语言单位。回答问题有:①给难字注音,词语解释,理解句子含义,修辞手法。②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④回答有关文章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问题。其中,②、③、④是阅读考查的重点。

3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把语言转化成书面语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对字、词、句、篇的综合考查。要求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健康,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学会常用的标点符号。具体要求是能按要求叙事、记人、写景、状物,做到认真观察事物,内容具体真实,有条理,重点突出,抓住特点。掌握命题作文的一般步骤,审题立意,选材编写提纲和修改作文。会写一般书信,读书笔记,通知等常用应用文。

4作文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4.1审题。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意思,明确写作要求、重点和范围,写出的作文才符合题意。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写作对象。弄清是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状物。②明确题目重点。重点指题眼和作文的中心,只有抓住题眼才能做到突出中心。③明确写作范围。题目一般在对象、时间、地点、数量、领属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4.2确定中心。写作文有明确的意图,也就是要有明确的中心。拿到一个题目,怎样迅速而准确的确定中心呢?①把握题目要求。②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中心。以感受最深的一点确定中心。如:《童年趣事》可抓住两方面确定中心。一是“童年”,只有“童年”才会有许许多多难忘的“趣事”。二是“趣事”只有趣才能至今难忘,这是童年生活的特点。

4.3选择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具体的事实来实现的,这些具体事实就是文章的材料。因此,中心确定后,就要认真选择材料。材料选得好,就能有力地表现中心。选择材料要做到①围绕中心。②新鲜典型。③真实有意义。材料只有真实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使人受到深刻地教育。

4.4组织材料和编写提纲。有了好的材料并不等于有好文章,还得把这些材料巧妙的加以安排使之顺理成章。安排材料着重考虑两点:一是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使文章“言之有序”;二是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做到中心突出。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6

语文教育与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人文内涵,尤其是对处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育的人文性关系到学生精神世界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性是语言传递思想、情感和知识的根基,也是一门语言的灵魂,在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了语文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则要负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将人文性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

一、立足文本、潜心会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优秀的文章中传递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情趣对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发挥这些教材中优秀文章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培养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紧密结合教材,立足文本,通过教授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巧[1],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感受到作者赋予文章的命题意义与思想内涵,从而达到人文性的教学目的与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读书。朗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把我文字的字音、字形等知识,同时也通过诵读、以及有感情的朗读等起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作用。以西师版教材中《少年闰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布置简单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们自由默读、点名诵读和齐声朗读等不同的方式,带着问题意识去通过自身的理解发现作者在文章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如“在作者的记忆中少年闰土是什么模样的?”、“作者回忆了和少年闰土在一起的哪四件事情?”,“从文章中我们能够发现少年闰土有着那些品格?”等问题,给我学生阅读提供一个方向,并通过之后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有用的、准确的语言信息。

然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还受到该年龄阶段语言水平、阅读能力和心智水平的限制。因此,为了提升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与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师的阐释与说明,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审美、文字与素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到语言文字中的内涵,同时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传递自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提升整个语文课堂人文性的一种体现。

二、将人文性融入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并非独立的存在,工具型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因此,在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和确保语文的人文性,就要将其同语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结合和统一起来。

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上,首先要有一个明晰的教学主线。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文章内容与特点展开实际的教学工作与语言的训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课程需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依托这个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理解文字、感受文字和欣赏文字的能力[3]。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古诗词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从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面对古诗课堂时,应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技巧与能力入手,让学生从文字的运用中提炼出诗人在诗作是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文学审美意。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别”和“鸣”两个字的用法和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中站在诗人的视线角度上感受出“明月缓缓移动离开树枝,惊醒了树上的喜鹊;半夜的微风轻轻的吹拂让树上的蝉开始鸣叫”这种安静的夜晚的画面,然后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于夜晚的感受,看看同诗人的有何不同,然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用合适的话语去描述自己感受。通过对于文字的讲解与学生意象的联系,教师可以一方面要注意引发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不同事物的不同感受,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感受,即用语言的文字性带动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同时也将人文性赋予语言的文字性之中,让学生学会热爱和正确理解和运用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结语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基础的语言文字能力的至关重要的阶段。但是,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的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这些文字能力的机械型的训练,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对对外在的信息、知识与文化进行吸收,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一个总体的提升。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沟通的桥梁,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文化的气息,通过这种手段让人的思维得以升华。因此,语文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尤其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言的人文性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走入语言、走入文化、走入审美,才是语文教育真正要实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7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8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教师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于强调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于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时逐渐淡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能力训练探究

1.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强化综合语言训练。

语言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组成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构成规律。蒋仲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并运用于语言实践。”也就是说,把现代汉语研究成果用于语言学习,以期掌握语言规律,在实践中运用并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小学阶段是基础语言训练阶段,主要是读准字音,写清字形,辨析字义,组完整句,说普通话。引入哪些语法知识,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是教材编写者应研究的问题。对于母语学习的学生来讲,口语和书面语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自然口语的学习中,语法知识已经渗透其中,语法的学习不能代替语言的学习,教学中过多地学习孤立的语法知识有害无益。在具体操作中,语法点的选择,应以量少为宜,以规律性强、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为前提,可以选择与学生的语言水平、语感程度相适应的语法知识,以便被学生理解接受并尽快转化为能力,运用到语言实践中,真正发挥用语法修正语言并使之规范的作用,从而提高语感的敏锐程度和语言能力。在小学阶段,逻辑性强的关联词语组成的复句知识,如条件、假设复句,脱离上下文的析句,关联词语的填充等,与学生感性阅读为主的知识储备不相适应,成为教学难点。因此教材编写中应弱化汉语知识,大力加强以课文为凭借的综合语言的训练,多读多写,这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

2.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训练要科学化。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叶圣陶先生论述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听说读写并重,口语是书面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是小学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因此,教材编制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建立科学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训练系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学前具有自然口语基础,在学龄阶段,应进一步训练连贯口语和独白口语,尽快完成对话语向独白语的过渡,口头语向书面语过渡。可以适当减少图画,提高说话要求,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机会,有效提高语言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已由自我为中心言语特点向社会化言语转向,应当适量减少复述和呆板的对话样式,加强语言随机性和创造性的训练,安排社会交际活动、生活内容的言语训练,围绕中心议题独立发言,培养在一定的语境中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读写训练中,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的安排要有科学性,确定学生必要的读写能力训练系列及数量,安排上要少而精。还要注意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训练中渗透方法,体现训练的全过程。同时,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训练。优质的语言训练,可以把积累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3.注重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就可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增强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4.提供场合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语言。

学生积累了丰富词汇、多种句式后,若没有机会运用这些词汇与句式,他们就看不到学习语文的用处,高涨的学习热情就会随之下降。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助推器,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应用语言文字的场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甜美、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供新的兴奋源,把学生推向新的学习高峰。提供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方式方法随处可见:口头作文、即兴演讲、陈述事由、应用写作、组织讨论或辩论、开主题班会、提倡文明会话、命题作文等,只要广大教师把它当做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留意日常生活和教学的具体细节,挖掘更多可利用的机会与场合,把平日不起眼的机会变废为宝,充分加以利用,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就会提到一个新的水平,语文教学也就上了新的台阶,教学目的也就日益接近。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教师应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枯燥的训练,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9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言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就目前来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机械式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强化死记硬背,对语言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当重视语言训练,只有加强语言训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重要性

就我国当前学生来看,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是无话可携,受到语言的阻碍,写出来的文字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归根结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语言训练也越来越看重,语言训练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对语言训练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语言训练可有可无,将语言训练等同于文字的阅读,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好的词句都是在千锤百炼中提炼出来的,加强语言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东西可以写,知道怎样运用语言、选择合适的语言去写作,进而写出漂亮的文字;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发音,让学生认对字、说对字、写对字,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1]。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现状

2.1对语言训练的不重视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然是以本为本,机械式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对语言训练不够重视,简单的将语言训练等同于文字的阅读,对学生的发音不重视,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正确的文字发音。

2.2缺乏实践机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没有给学生语言训练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几点建议

3.1提高认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言训练越来越重视,它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高度重视语言训练。要集合小学语文教学提纲,合理制定语言训练计划,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训练机会[2]。

3.2引导课堂多读

读作为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从阅读中找灵感,积累语言材料[3]。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同时要保证良好的课程氛围,让学生静静地阅读、仔细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秋天》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30分钟的阅读时间,要求学生找出其中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然后大声的读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朗读自己找出的精彩的词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再如,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将其中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词句列出来,如“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改成“――”熟了,绿油油的,像“――”让学生填空,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3.3注重课外积累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在学习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不至于没有东西可写。为小学语文语言训练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借阅一些名人典故,将一些经典的词句记录下来。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开办的各种课外读刊活动,阅读学校提供的各种刊物,不断积累的自己的文学知识。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库,虽然这种知识比较琐碎,但是随着学生们一点一滴的积累,会逐渐在语文学习上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4]。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占据一定的比重,语言训练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功连.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10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也在语感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打个比方,语感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个性的成长发展。语感是一种感觉,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复制、粘贴。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吕叔湘先生认为:“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是不会有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才能了解得更真切。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严格要求,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发音响亮,读得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读得流畅,句逗分明,快慢适度,有一定语感。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难读的长句进行范读和领读,使学生在听读、学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语言在听读、学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语音、语意和感彩,进而理解内容,形成语感。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如果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学生就会理解这是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重读六个“真”字,学生就体会到这是作者以笔下的真景表达心中的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只有读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课本中的课文一定要读透,读到位。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上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吟诵要使学生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真切,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是培养语感最易得益的途径。

三、联系具体词语进行语感训练

教材是经过反复挑选的,里面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揣摩、体味,充分挖掘语感因素较强的语感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一句“太阳已经落山,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一段红霞”是我们很少讲的,我就让学生回家后留意,傍晚的红霞何时是一片,何时是一段,何时是一抹,并引导学生看看早晨的红霞是怎样出现的,学生兴致很高,不但傍晚看了晚霞,知道太阳快落山时和刚落山一会红霞是一片,面积大,当太阳落山一阵之后就剩一段,面积比一片小很多,当夜幕快要降临时,红霞是一抹,停留的时间特别短,并有几位学生讲了早晨出东门看日出的所见,所感。因此在理解语言文字时,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语感培养才不至于那么苍白的。

四、在写作中培养语感

在写作的训练中培养语感的运用能力。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篇章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形式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五、以情入文,强化语感

教师本身要把自己对教材的内心体验转化为课堂语言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及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是学生通过对教师语言表情的理解、品位。引起情感交融得到语感训练。如在《我的战友》、《丰碑》、《飞夺泸定桥》等课时教师要满怀敬仰、赞扬之情,要把英雄人物,那种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顽强的意志贯穿于课堂气氛始终,而在教学《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课文时,教师就要满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等等。没有教师情感的投入,学生的语感就得不到积极主动的训练。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见《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见《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1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3、结 论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12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3、结 论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中小学语文论文篇13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