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论文实用13篇

教育资源论文
教育资源论文篇1

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也更加的快速,便捷,从而使得教育信息更具人性化。大量的实验证明,媒体都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主动性严重缺乏。所以需要把教育资源融合到多个媒介资源中,例如电视,互联网,印刷品,录影带以及VCD等,有效的发挥各个媒介的实际效用,从而更好的把信息方便,快捷的传递到学生和老师的手中。虽然教学媒体的特点,效用有所不同,但实际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就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课程不同,条件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使用的媒体种类也各不相同。实际上,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整体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学习者为主要内容,根据辅助体系,其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课程老师,工艺专家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全面的,多层次,全范围的传播知识和学习技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资源建设经济性为基础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实教育的主要特点,开放教育的范围比较广,覆盖面积大,能够有效的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经济性适用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主要就是,能够使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清楚的阐释教学内容,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模式;可以使用印刷媒体来表达教学信息,就可以不用使用电子媒体。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和少数民族区域,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适当的使用文字资料,视听资料(广播电视,VCD光盘)等资料,逐渐建立计算机网络情歌大复活,加强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论任何地方,印刷媒体现在都是比较方便和基本的学习工具,适合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加强投入力度,构建更多适合众多教育者的独具个性的印刷媒体。经济性原则不但需要开发教学资源,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选择和配置,其中有经济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使用方面的和主观意愿方面的。如果学习者不愿意使用或是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教学资源制作比较先进,模式比较新颖,类别更加繁多,最后都会成为摆设,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中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新技术,新媒体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资源构建的过程都会受到阻碍。

教育资源论文篇2

社会家庭影响是引发干部职工思想问题的重要因素,廉洁从业教育脱离社会家庭的支持,就会空洞乏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厚,廉洁从业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就能事半功倍。因此,整合运用教育资源既要充分运用内部资源,也要积极借助外部资源。着眼透彻说理,请进专家学者。受理论水平、知识视野的局限,一些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理论性、专业性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职工搞不清、吃不准、讲不透。这些内容,应尽量邀请专业人士上课,给干部职工答疑解惑。比如,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时,可以聘请当地党委、政府政策研究室及党校的同志进行授课、举办讲座,解除困扰干部职工的思想问题,坚定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着眼感性印证,拓展教育基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能够加深廉洁从业教育效果。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择相应的廉洁从业教育场所,进行参观学习或是开展实地授课,使教育环境与教育内容交相辉映,赋予形象化、增强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组织外出学习活动,使干部职工在参观廉政书画展、烈士纪念馆、英模先进事迹展等活动中受到教育。着眼情感影响,借助家庭力量。干部职工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家庭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运用社会关系把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运用家庭影响配合廉洁从业教育,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对于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笔者感到,家庭和社会关系是做好干部职工思想工作的巨大能量宝库,要想很好发挥它的功能,就要真正把干部职工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摸清楚,通过耐心负责地工作,与干部职工的亲朋好友形成共识,把与干部职工家庭与亲朋沟通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这样家庭社会就会成为反映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的温度计,成为廉洁从业教育的助力器,成为预防职务犯罪的好帮手。

3追踪时代前沿,开发“网上”资源

教育资源论文篇3

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与资料,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已受到教育部、各高校、其他教育机构等各部门的重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阻力。针对此问题,本论文进一步探索分析了当前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因素。(一)观念认知:开放教育意识薄弱,缺少共建共享动力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方涉及到教育职能部门、高校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等,合作方是否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认知以及对共建共享未来发展愿景能否达成共识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我国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初就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应用研究,各试点高校及其它办学机构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学特点,也开发了一大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素材库、教学课件和教学支撑平台等,并引进了种类繁多的网络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机构协调和管理,各试点高校及办学机构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没有开放共享意识,不同教育资源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从而导致许多资源建设水平不高,适用范围狭窄。(二)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缺失,失去共建共享保障政策制度,特别是宏观性的政策制度往往都具有战略性的导向作用,会产生“自上而下”的变革导向。国外有关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案例无不说明政策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制定政策制度,是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有关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政策制度还不成熟,不利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推广。从政策制度方面来看,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比较成熟发达的国家,在相关的立法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方面也比较具体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这虽然从国家立法的高度确定了远程高等教育的地位,但实际工作却一直是由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法规和文件决定,尚无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有关远程教育法律法规,至于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更无从谈起。(三)标准规范: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不统一,资源通用性较差虽然,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较多借鉴,但是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和统一性,同时一些资源研发者在建设资源时也没有依据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使得资源的通用性较差。资源的分类不合理、不规范、杂乱无序、组织性较差。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理念,部分资源只适用于特定的平台和技术接口,从而导致不同办学机构的资源库互不兼容,难以进行相互操作与利用,无法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使不同的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其原因一方面是资源研发者采用的技术不同而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资源研发者出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限制资源的开放,影响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四)组织管理:组织机构的空缺,缺乏管理与协调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一个组织体系加以调控,实现宏观的领导与管理,通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资源建设中,缺少一种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也就是说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企业之间、教育企业与教育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机构的协调作用,而这种组织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五)管理运行:资源共建共享缺乏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涉及资源的整合、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多元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等多个方面。一整套系统化、可操作性的管理运行机制是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恰恰缺少一整套可以使资源共建共享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六)经费投入: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持续的经济支持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是资源的研发、人才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以及运行模式与机制的推广都需要相关的资金作保障。目前,不论是国家还是各个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技术服务公司以及资源研发商等,用于资源建设的资金在不断增加,并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但是投入到资源共建共享的资金比例却不高,持续的资金注入更是缺乏。(七)科学规划:缺乏系统长远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规划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规划对资源整合与共享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及调控意义。纵观近几年的相关文件和规划,除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启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39号)中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外,其他一些民间组织,如高校间、高校与行业间的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划尚不到位,这无疑将制约资源的共建共享。

教育资源论文篇4

2.中文教学的主要MOOC网站。中国大学是爱课程网携手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合作院校只有中国的26所高校不包含国外大学。学院网是由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创立的,中文互联网内最大的MOOC学习社区。是为国内的小伙伴们搭建一个最佳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分享平台。合作院校都是国外知名的12个大学。清华大学“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等5门课程、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课程已作为第一批上线课程在平台开放选课。

二、慕课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慕课的兴起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现在我们只要有一套可以上网的计算机,通过简单的网上注册,就可以体验到世界及国内知名高校知名教授的网络课程。慕课以其独特的开放性、透明性及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为广大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的人士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慕课的推广普及代表着校园教育正在被打破,使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更多人中去。

1.MOOC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关注,在于它独特的价值。首先,它提供的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将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具有前沿性的教育资源集合在互联网平台上。其次,它强调互动性与参与性,用视频、在线测验、线下作业、国际性学习社区等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再次,它是免费的,所有课程都不收取任何学杂费用。当然如果你想要进入课程的核心领域或获得学分和证书,则仍需注册缴费。最后,它是世界性的。任何人,只要电脑,有网络,有一定英文基础,不需要托福或GRE成绩,不必出门,连通网络,注册课程,就可以倾听名家大师的授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分享

2.MOOC与传统网络公开课的区别。2.1互动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缺乏与别人的互动。打开视频,我们像场外观众观看影片看老师讲课,学习后我们关上视频,课上的老师和同学与我无关。然而在MOOC,我们可以和老师和同学产生互动。如果你有问题,老师、助教和全世界的同学都会帮你解答。如果你有建议/吐槽,也会反馈给老师。在这里,你还可以遇到与你志同道合的同学,并成为朋友。2.2课堂时间安排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时间通常较长基本上是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因为大部分公开课录制的是老师实体课堂上课,并没有进行剪辑。这对于时间有限的人们来说,一下看完这么长的视频要求很高。而且,人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么长时间,所以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而MOOC课程的视频大多在10-20分钟内。老师们都会为MOOC特别录制,教案、课件老师都有重新准备。每一段视频都在10-20分钟内,照顾到时间不够和容易分神的人。这样还利于人们利用等车、上学、上班等碎片化时间搞定学习。2.3课程时间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对上课时间并没有要求,只要你想学,你都可以学习课程。而MOOC的课程对时间有要求,每门课都有具体的开课时间,就像我们在学校的“学期”概念,过了这一期就要等下次开课才能听了,并且,老师们一周会放出一个章节的课程内容,一周上一课,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2.4课程考核方面。在MOOC经常能看到deadline,这通常就是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前,大家赶着交作业或者赶考试。MOOC学习一个环节之一,就是需要巩固和检验,作业和考试的意义便在于此。有了作业、考试等,他们的学习才是完整的学习。表1是MOOC和传统网络公开课的对比一览表。

3.慕课能让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必须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企业高管亦或是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慕课的出现,使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无论学习者是出于何种目的,可以是学历情结、可以使名校情结、还可以使充电情结,慕课提供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学习者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这种学习模式需要学习者具有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4.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的难题可能被慕课破解。作为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创办的edX(在线课程项目)、斯坦福大学创办的Coursera(课程时代)以及Udacity(在线大学)”虽然是非盈利性质,借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和投资公司的参与,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为大学生和职场人士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且集成社交的属性促进学习效果。慕课的个性化教育特色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为我国构建知识随时随地学习、全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契机。

5.慕课能从技术上保证网络教育资源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慕课的普及度不高的原因主要还是资格认证问题,比如在慕课上学习名校名师的课后,没有得到相应的资格认证。随着慕课在商业和技术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认证机构会帮助学习者得到相应的认证证书。这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多数学习者的目的之一。一旦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慕课一定能在国内建立起来良好的商业模式,并解决好可持续性盈利和学习认证的相关问题,也一定能够站稳脚跟。慕课正在朝着认证式的大学教育迈进,也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收益,降低成本。

教育资源论文篇5

1.2太过“自我”

很多高校注重自我资源的研发,甚至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同样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一所两所院校有这样的想法还可以,但是每一所院校都持这种想法的话就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开发。每一所学校都想在有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成为兼容并包的综合性学校,这样就使得资源大量地被浪费,如果每所院校都能在资源共享上多下工夫就可以避免大量资金的投入,同时取得更好的效果。

1.3重视专家评价

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很少有学校重视学生对资源的评价,这就造成教学资源虽然满身“荣誉”,却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综上可知,影响我国网络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因就是“面子工程”。没有人关心网络教育的实际应用,只要资金投入了,建起来了就算完成任务。

1.4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是慢慢吸收理解,学生无法一次性地全部接受,产生厌倦的情趣。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教师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由知识灌输者转变成知识引导者,同时还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形式,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开展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国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状况

国外的网络教育不仅起步早,教育理念也比我们先进许多,通过对国外网络教育的调研,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认识我们的不足。

2.1美国的网络教育

美国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第一梯队国家之一。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丰富是因为除美国政府之外,很多高校和民间组织都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美国人会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在建成之后保证资源的高度共享。这就保证不会出现大面积重复的网络教学资源。在美国通过政府建设的大型信息中心有以下几个: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由教育部、教育科学院和国家图书馆建设,其中建设计划周密、功能强大、文献丰富,同时配有简单的搜索引擎和专家咨询服务等;联邦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全美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提供学习资料。另外还包括麻省理工和俄亥俄州图书馆建立的教学系统,在这里很少有资源重复建设的地方,充分享受资源共享带来的快捷和资金的节省。

2.2加拿大的网络教育

加拿大也是通过政府发起项目,建立面向所有加拿大人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

2.3澳大利亚的网络教育

由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的特点,必须大力发展远程网络化教育,所以早在1995年,澳大利亚就已经开始网络教学的开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在网络教学上的重视以及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3国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经验总结

3.1主体多元化

在国外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上多以政府为主体,但是不排除其他机构和群体建设的教学资源。这说明在建设的态度上外国一般采取的是兼容并包的态度。具体主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政府机构为主体,包括ERIC、FREE等等;第二是各类名校或者高校联合建立,包括MIT、NTU等;第三以专业的学术协会为建立者,包括EdNA和FLAG等等。

3.2政府提供主要经费

在对国外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调研过程中可以发现,以上这些网络教学机构的建立经费都是由各国政府出资。事实上,网络教学资源关系到的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未来,由政府出资名正言顺、合情合理。

3.3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在国外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许多世界知名的IT企业或通过软件或通过硬件进行支持,因为这些企业能够看到教育对于国家及民族的重要性。同时由于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雄厚,并且管理方面也足够灵活,这可以不限制学术的交流和借鉴,并且提供稳定的服务。

3.4资源共享

在资源共享上分为免费和付费服务两种,在学术上的资源共享一般都是免费的,只有用于商业利益的共享才需要付费,一方面保证了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化的便利。并且无论免费还是付费资源,都由政府机构保证资源的权威性,不会出现信息错误以及质量低劣的服务。

3.5学生评价系统

每年都会有专家和学生共同对反馈的意见进行处理,这就保证以上的教学资源不是仅仅为了应付专家的考核,更多的是面向学生寻找应用上的不足。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可以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4国内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反思

4.1政策指导

针对国内网络教育缺乏资源共享这一情况,教育部通过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把建立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作为网络教育重点发展对象。

4.2陈旧的观念

很多国内学校都被“要有自己的办学特点”这样的传统观念所束缚,所以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也力图保证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是这样的观念与网络资源共享是格格不入的,考虑到网络教学的其他要求,就必须要有切实的改变。首先就是改变传统的观念,认识到网络教学的意义。

4.3成立区域联合机构

国内67所高校组成的教学协作组打响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第一枪,之后在农林和师范院校同样成立了协作组,众多的网络教育队伍开始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教育平台。

4.4制定技术规范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之后,已经开始着手根据世界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相关的远程教育技术标准。有了此规范之后,网络教育技术设计结束了无规可循的局面,同时不同院校重复设计这一情况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4.5建立试点

任何项目的上马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针对我国以往网络教育存在的弊病,在试点阶段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解决掉,绝不可以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要在试点阶段就呈现出最好的一面。

4.6正确认识评价的意义

要知道网络教学不是为了应付专家们的检查和评价,评价是要由学生提出,并且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改变。这需要我们认识到网络教学系统是为谁服务的,是向谁负责的。网络教学系统是为学生服务,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的。

5形成良好的共享机制的诸多因素

要形成良好的共享机制,并不是很简单的事,人类出于自私的天性,都希望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人人都这么想就很难把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所以针对这一个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变化。

5.1改变陈旧的理念

基于网络教育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是网络教育发展的基础。网络教育具有什么特点呢?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网络教育是集协作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教育平台,是符合终身教育这一理念的教育平台。针对这些特点就要在各院校间建立开放协作的观念。首先是要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实现共享,这样在不同院校之间的协作之中同样可以提高水平相对不足的院校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与资源的互动,在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可以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让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受益者的同时也成为教学资源的创造者,这样才能为网络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不要搞重复建设,重复建设是财力和人力的最大浪费,在资源使用上以资源共享为除教学质量外的第一目标,同时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让作者寒了心,才能保证资源的开发上能够有后续力量。

5.2以政策为导向

这里所说的以政策为导向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的政策,而是需要为国家政策的方向提供自己的建议,发挥个体的力量和优势,看国家看不到的地方,从而为网络教育的提升尽自己的责任。

5.3有组织有发展

从建立小范围的学习组织出发,逐步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网络教育组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整合所有教育资源,做到完全的无冗余的网络教育系统,整合所有优势资源,让网络教育成为现代乃至未来教育的主流,成为教育这块蛋糕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奶油上的点缀性质的水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教育的全部优势。

5.4充分考虑共享的有偿性

由于要实现完全开放的共享机制,这里就不得不考虑到共享的有偿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完全放弃利益的贡献自己的资源,毕竟人活着是要吃饭的,所以有些人以此为生存手段也在所难免,这样就需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有偿共享资源提供空间。

教育资源论文篇6

二、特殊教育资源概念

(一)资源与教育资源

资源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资源是指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12]。资源,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13]。《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源,指资财的天然来源,一国或一定地区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1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5]现代资源观扩大了资源概念的外延。20世纪90年代将资源划为三类: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这意味着将非自然的因素纳入到了资源的范畴之内。教育资源概念的争论相对较小。一般而言,教育资源指在教育活动的一定时间内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条件”,(1)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教育资源投入多少,及其利用效率高低是评价教育效能的标准之一;(2)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16]。教育资源“三要素”论认为,教育资源是用货币形式表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成为教育资源[17]。教育资源“四要素”论认为,教育资源除了人力、物力、财力外,还应包括教育信息及教育经验。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18]。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逐步体现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其外延范围也随社会发展而扩大。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计算机技术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成为世界教育领域流行术语。但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没有得到一致性认可。当谈及“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时,人们往往会将其与“信息教育技术”这一术语混在一起。何克抗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当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19]。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了开放式课程项目(OpenCoursesWare),开启了学习资源发展的新时代。它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目的就是为世界各国学习者、教师等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促进世界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全球知识传播[20]。“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向教育者、受教育者、自学者提供的,基于非商业目的的”[21]。具体包括:(1)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包括课程资料、教材、多媒体视频、多媒体应用、博客等材料;(2)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包括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3)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即开发、、应用OER的工具[22]。这种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二)特殊教育资源概念及其内涵

目前学界对特殊教育资源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文章需要所给出的规定性定义。如郑权、陈琳将特殊教育资源定义为: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23];一种是描述性的解释,邢光认为,特殊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特殊教育发生和保障特殊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是特殊教育各项事业得以高效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24]。全纳教育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全纳教育的讨论方兴未艾。本文基于以上对全纳教育理念的阐述,把握特殊教育资源与教育资源、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试对特殊教育资源做出新的阐释,望引起学者对特殊教育资源及其概念的关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资源的定义: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基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对特殊教育具有信息、功能和价值作用的,并运用到特殊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特殊教育资源从全纳教育理念出发,更要基于各国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全纳教育追求完美式的教育理念,目前这种极端式的多元化、“异质间的公平性”、尊重多元化的理念,在各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即便是美国、英国,“完美式”的全纳教育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全纳学校、全纳社会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各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都离不开本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我国的“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适应了现阶段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当然这一模式还有待于完善。

2.特殊教育资源应促进特殊教育运转与发展

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保证特殊教育正常运转,实现特殊教育公平性目的。离开特殊教育的运转与发展,特殊教育资源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更称不上是特殊教育资源。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公平,使特殊儿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过程、结果公平的权利。

3.特殊教育资源要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

这涉及到特殊教育资源的外延问题。全纳教育的传统根基是实用主义,因而全纳教育注重教育的实证性。特殊教育资源离开现实而谈理想便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资源包括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资源。可以从实体性物质资源与非物质实体性的信息、经验等资源来谈。实体性物质资源包括:服务于特殊教育的场所、设施、设备、资金、人力资源等,如特殊学校、资源教室、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及学校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特殊教育的社区资源。特殊儿童的学习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宁波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非物质实体性的信息、经验资源有:特殊教育资源网站建设,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特殊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全纳教育的发展更为便捷化。特殊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将会使课堂教育真正延伸到家庭、社区,全纳教育理念就不会局限于狭小的空间。

4.特殊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四化四性”:即教育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以及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同性[25]。教育信息化最终要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目标。特殊教育信息化既包括教育性和过程性,也包括社会性和服务性。社会应从全纳的角度和社会发展角度正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特殊教育对象的异质性特征,决定了特殊教育信息化应当加强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专用设备的建设,满足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通过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人性化原则,体现全纳教育对于每一个儿童需求的尊重。

三、全纳教育理念及特殊教育资源定义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

全纳不等于“只接纳”,教育公平不等于“一律平等”。全纳教育理念强调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是一项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建立更公平的社会之基础[26]。这种理念主张打破隔离教育的教育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帮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满足教育需求。全纳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比在隔离环境中表现出更积极的社会情感、沟通技巧与行为[27]。特殊儿童及弱势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帮助与学习中消除歧视与偏见。“随班就读”似乎较好地实现了对全纳教育理念的阐释。将特殊学生接纳到普通班级中,但却并没有制定适合这些学生的教育计划和干预方式,使得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为“随班就混”。这样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对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只是将其视为普通学生的陪读生。将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班级不是追求一种教育形式,而应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个别化的教育干预计划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走下讲台”为学生提供引导与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融入到共同的学习与生活集体。

(二)尊重学生差异,从统一转向多元化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个体差异性提供了心理学支持。个体的差异是由于智力组合差异造成的,这种组合没有优劣之分。[28]学生之间的差异既受生理差异的影响,又有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信息化社会使得信息以爆炸式、多元化形式呈现,统一化、批量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现代社会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生评价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纳教育理念注重在公平、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需求安排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突出教学对多元文化的兼容性,而不是单一式的为教学而教学。学生的评价也应突出差异性,突出对学生评价的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找到学生发展的优势。教师可以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袋,及时记录学生的发展,从纵向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应把握每一学生的认知风格,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共享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需求建设数字教育资源[29]。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未来全纳教育发展重要基石。开放教育资源是基于资源开放共享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其目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免费开放,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网络化形式并加以呈现。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高等院校、专门特殊学校的教学视频、资料信息共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突破由于特殊教育对象个体异质性强而造成难以提供及时、有效干预的难题,帮助家长尽可能多地掌握教育,干预信息,进而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机结合,实现全纳教育这一理念。特殊教育的信息资源主要指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软件信息资源平台、各类特殊学校的教学资源、专门的学科网站,进而为各类特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获得相应的特教知识,为干预技能提供平台。

(四)融合学习资源,实现学校与社区资源对接

全纳导向的普通学校应克服歧视态度,创建开放社区,建立全纳社会,满足所有人的受教育权利[1]7。实现学校与社区融合是全纳型社会基本的形式。传统学校教育将学校与社区割裂,而全纳理念导向的普通学校打破学校围墙,使学校课堂与社区课堂结合。社区化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纳教育研究中心认为全纳教育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减少由于文化、课程、当地学校社区原因而造成的排斥;强调学校在建设全纳社区中的作用,在取得成绩同时强调全纳价值[30]。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既是全纳教育建设导向,也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宁波达敏学校建设社区大课堂,使用生活活教材,居民以及教师开展社区化教学,实现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31]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发展推动了开放社区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交流平台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现代化的学习型社区不再是一种想象。

教育资源论文篇7

二、我国教育人力资源投资现状

针对当前中国人力资源受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对教育本身,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数据表明,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按照公共教育经费的分类,我国大中小三级教育投资的比例也很不合理。

7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初等教育却相对萎缩的状况,这不符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因而出现了教育资金的低效运作,尤其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在三级教育之间的配置明显体现这个特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当前很多大学的大楼在国家教育经费的支持下建起来了,可是教育水平,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素质并没有和这些基建的发展同步;而另一方面,初等教育经费不足,有些地方初中生甚至不能完全入学,教师数量不够支持学校教育,严重制约的最基础的教育投资。

然而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也只是相对而言的,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仍然是高等教育不能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由政府投资支持,然而由于经济状况,物价上涨,通货等问题的存在,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高校本身也在注重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自筹教育经费,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社会对高校的赞助也在增多,这都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人力资源投资现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有关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质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的边际效益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正如舒尔茨所指出,对人的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因此,迫切增加各项教育投资,努力改变我国教育投资现状,就成为了当前的重要问题。对于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当从我国目前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多、基础教育普及率尚待提高以及小学和中学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偏低的具体情况出发,适当地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比重,并相对降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另外,在教育经费总体向基础教育倾斜的前提下,注意使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亦日趋合理。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直接而密切的学校、专业等,要适当加大投资支持力度;而其他类型的学校和专业也要根据按照轻重缓急给予适当的投资分配比例。

从劳动经济学上看,教育投资的加大可以在后续过程中收到更大的收益以抵消因投资带来的成本损失,而进一步的论证则更加可以证明这种正负相消的结果为正。也就是说,在中国当前的状况下,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可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则可以带来国民经济的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的结果,而人力资本理论则证实了人力资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更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例子表明很大程度上他们的经济增长都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而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增长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或科技进步的源泉,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因而我国就应该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教育人力资源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林莉芳.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

[3]武志鸿,刘惠生.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问题和调整思路.

教育资源论文篇8

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也更加的快速,便捷,从而使得教育信息更具人性化。大量的实验证明,媒体都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主动性严重缺乏。所以需要把教育资源融合到多个媒介资源中,例如电视,互联网,印刷品,录影带以及VCD等,有效的发挥各个媒介的实际效用,从而更好的把信息方便,快捷的传递到学生和老师的手中。虽然教学媒体的特点,效用有所不同,但实际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就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课程不同,条件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使用的媒体种类也各不相同。实际上,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整体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学习者为主要内容,根据辅助体系,其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课程老师,工艺专家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全面的,多层次,全范围的传播知识和学习技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资源建设经济性为基础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实教育的主要特点,开放教育的范围比较广,覆盖面积大,能够有效的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经济性适用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主要就是,能够使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清楚的阐释教学内容,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模式;可以使用印刷媒体来表达教学信息,就可以不用使用电子媒体。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和少数民族区域,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适当的使用文字资料,视听资料(广播电视,VCD光盘)等资料,逐渐建立计算机网络情歌大复活,加强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论任何地方,印刷媒体现在都是比较方便和基本的学习工具,适合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加强投入力度,构建更多适合众多教育者的独具个性的印刷媒体。经济性原则不但需要开发教学资源,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选择和配置,其中有经济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使用方面的和主观意愿方面的。如果学习者不愿意使用或是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教学资源制作比较先进,模式比较新颖,类别更加繁多,最后都会成为摆设,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中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新技术,新媒体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资源构建的过程都会受到阻碍。

教育资源论文篇9

1.1现状

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用数字技术组织的,以网络形式的,具有双向使用功能的文化创新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它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网络传送到城市农村的基层文化单位,最大限度的为社会公众所享用,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工程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以国家中心、省级中心为龙头,市级分中心为枢纽,县、市公共图书馆为基础,农村乡村和城市社区文化站、图书室为重点的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汇聚其它文化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以及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让公众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通过“天网”或“地网”可以方便快捷的享受文化信息资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在新形势下实施的造福亿万农民群众的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富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创新工程。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是由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实施的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均等,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惠民工程。

这三项工程的实施,给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2存在问题

1.2.1财力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发展不平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都是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虽然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实施的,但国家财政部均参与其中,其设备的投人均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的投人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补隶属。虽然牵头实施的部门不同、工作重点不同,但三者的服务对象是基本上是农村最基本的群众,在服务平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终端设置等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经过几年建设,贵州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现已具备资源接受、制作、、人员培训的能力,数字资源总量近6.8TB。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从2006年10月全面启动以来,目前已建立了省级“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收集整理了可供基层收看学习的各类教学节目2800多个小时,建成乡镇、村和城市的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终端站点18000个,计划到2007年底完成终端站点16000个,约占全部建设任务的90%,2008年将完成全部终端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形成全省城乡一体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贵州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也基本上普及到村级小学,基层网点也达到20000多个。目前,我省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这三项工程中,无论是建立的乡镇和村级网点,还是数字资源,都处于较低水平。一个村既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点又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点的现象普遍存在,且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比较,设备投人和发展状况也不平衡。

1.2.2受人才资源的限制,工程的效益发挥不够理想

三项工程基本上都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或者卫星传输、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为手段的高新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的。但是,在农村,特别是在贵州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县、乡镇的计算机人才十分缺乏,甚至有的乡村干部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威宁县支中心仅有3名工作人员,下属650个村级网点,几乎没有人懂得计算机的一般操作程序,各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点的工作人员也是有教师兼任的。各乡镇、村技术人员因工作关系,经常变动,往往接受共享工程培训的人很快离开现在工作岗位。由于人才匾乏,一些偏远山区的乡镇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需要花很长时间到县城维修,甚至有的因经费困难干脆不去维修,形成设备闲置。据2007年9月的调查,威宁县650个村级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正常开展活动的不足70%,甚至个别村几乎全年役有开展活动。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造成国有资源极大的浪费。

1.2.3数字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都把数字资源建设作为工程实施的重点,各自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资源。虽然各自的资源建设重点不同,但由于役有统筹规划,有许多数字资源仍然是重复的,打开各级各自的网站和镜像站,相同或者似曾相识的数字资源随处可见。特别是电子图书、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重复量较大。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资源传输也随之多样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远通联发[2006]1号)和贵州省委组织部、省远程办、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黔组通〔2007]10号)要求,加强对“两项工程”的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推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步骤。通过对“两项工程”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组织管理等资源进行整合,将有效地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覆盖面,丰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汇集各类资源达35TB;“十一五”期间将达100T$以上,每个基层用户将拥有5万种以上电子图书、9000部以上数字视频节目和40个以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化资源),提升“两项工程”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加强三大资源整合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当务之急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相比较,虽然目前的发展规模、普及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就数字资源建设看,无论是数字资源数量,还是涉及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就成了当务之急。

令人高兴的是,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多次出台资源整合的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原则,充分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站点场所、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多方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因此,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资源整合,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扎实做好资源整合,既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正确政绩观,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构建“远教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多赢,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健康协调发展。最近,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文化厅已经就资源整合问题发出通知,拉开了资源整合的大幕。共享工程贵州省分中心还与省农业厅、省计生委、省环保局、省科协、省烟科所、省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商讨我省资源库建立的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全力配合共享工程贵州省文化资源建设。利用共享工程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我认为:资源整合,要立足于实现“多赢”,坚持统筹规划、密切合作的原则,明确资源整合工作任务,重点加大整合和协作力度,真正使“几张皮”变成“一张皮”。

2.1整合墓础设施和网络资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在省、市、县三级“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上进行对接,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终端站点同时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网点,为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播放文化信息资源。实行“一站(点)两牌”,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实现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中小学远程教育播出平台要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播出平台对接,让文化信息资源和党员干部教育资源进校园。

我省于2006年底建立遍及遵义全市的“文化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基层分中心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初步搭建起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网络构架,成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运行五年来,第一家达到了“全区域覆盖”的地级市。2007年,国家中心再次向遵义市8个县配送了8套文化共享工程设备。2008年,8个县下辖114个乡镇全部配备文化共享工程设备,进一步完善了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

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建立以来,各支中心、基层分中心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为改变遵义市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基层广大群众的欢迎,被有关媒体誉为“流动的数字图书馆”。

为确保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利用最大化,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得到实惠,遵义市开拓思路,强化全局意识,打破条块和部门的局限,实施了文化共享工程与遵义市广电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国际互联网的整合,实现了“多网合一、一网多用”的目标,创建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在2006年6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验交流会”上,被国务委员陈至立誉为“遵义模式”。

2.2整合数字资源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省级“先锋在线”播出平台主页面,设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题栏目,播出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在各地州、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大量数字文化信息资源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服务,并不断开发整合资源。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根据各自的工作重点,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教育资源论文篇10

早在二年前,我校就响应国家教育部"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号召,成立了教育技术中心,成员由来自各个学科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教师组成,负责全校的现代教育设备管理和技术应用的推广。学校同时制订了教师通过计算机等级和制作课件的奖励措施,多次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课件制作培训,已有约80%的教师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说已具备了一定的建设校园网的软环境,但校园网的初建成,还是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备课室成了一些教师上Internet看新闻和聊天甚至玩游戏的好去处,办公电脑也还只是打打字,保存资料,校园网的建成,对办公人员而言,只意味着数据共享。

对此,作为校园网管理人员更多地是引起我们的深思,究竟怎样才能充分地利用校园网,为教学和管理服务?如果我们不能提供面向教学和管理的实际应用,那么校园网将只是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无法真正地融入校园,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从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是基础,应用才是关键"。

而如何建设好资源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的做法是:①购买:市场购买,人为我用。随着近几年校园网的建设热潮,在国内形成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的优秀的公司加盟校园网的软件开发和资源建设,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产品,我校择优购买了:CSC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K12教育资源库、北京国之源"Chinaschool2000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清华同方的"基础教育知识仓库"等将近150G的内容,迅速地丰富了校内的资源,使教师轻松查询所需素材。②网络下载和校际交流,充分发挥网络的基本功能。互联网中教育教学信息众多,并且一些网站如(及等)有许多有用的资源,而我校有很好的上网条件(光纤上网),教师可自己从中筛选中学科中所需要的内容,方便快捷地下载到本地并上传到校内服务器。同时与一些先进的学校建立联系,互相交换课件及自主的资源库,以此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③自主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和懂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优势。我校由教研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组织各科的一些年轻骨干教师参与学科的资源库的建设,把近些年我校教师的论文录入,建立数据库以供查询检索。并把一些精典的课件,放在VOD服务器上,供其他教师点播学习。一些教师也自发地在进行学科资源的建设。如有三位年轻物理教师,都曾获得省市级课件比赛的一等奖,他们在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已着手把初高中物理的所有重点章节制作成课件,并用Flash、3DMax把所有的实验制作成动画提供给教师使用。另外,我校图书馆子网也已实现了图书资料目录的检索,正着手建设以全文信息检索为核心的数字化图书馆。④开展教师远程备课,开展学生远程学习。鉴于我校年轻教师多,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特点,大胆引进了101远程教育教学网,依托著名的北京101中学,每周接收其多种版本的同步教学内容如:本周课程进度,重点、难点、例题,疑难分析,同步练习等。同时针对我校的择校生多、基础差,课堂教学往往无法完全顾及的特点,鼓励学生自愿参加101网校学习,真正地实现了"校校通"的核心-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一方面能促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也照顾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通过以上做法,基本上缓解了我校校园网资源的匮乏,并促使我校教师制作课件的热情高涨,原来制作一个课件,可能需要一周或者半个月的周期,现在,在资源库的支撑下,制作周期缩短为两、三天,目前,在我校,要求在所有教室都装上液晶投影机的呼声非常高,校长也承诺近期将所有教室的液晶投影机都配上。

我们同时也认识到校园网的建设,是一项校园的再造工程,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粉笔、黑板换成了计算机、投影仪,还是沿袭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当然,可能灌输给学生的东西更多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得更牢了),教学模式并没有质的变化,那么校园网的作用同样不能很好地发挥。素质教育以及创造教育的提出,呼唤着教学模式必须一改过去课堂集中演示型、专业训练型等的单调和唯一模式,转而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并适应网络的新形式,即自主式学习。为此,结合我校近年来一些年段开展的"指导-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的教改。我们发现现代教学手段在提高研究性学习和指导自主学习水平上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到互联网及校内资源库查阅相关资料;二是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情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目前,我们利用节假日,对学生开放电脑教室及电子阅览室,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学生的"网络自习中心",提供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我测试、专题指导、第二课堂、模拟实验、问题咨询、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方面的支持。使每个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并可在网络上就某个问题与其他同学及教师展开讨论,真正体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上区别。

教育资源论文篇11

部级网站和OER网站都建立在基于很长的历史和各方的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其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放共享、注重实用、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

1.开放共享:

开放共享是部级网站和OER网站共同具有的特色。开放共享从国外组织中萌芽、发展,部级网站对其进行了理念的借鉴。从资源量上看,开放共享的先进理念是这些网站资源获得大量积累的关键之一。

2.注重实用:

部级网站主要以视频、flash课件等为主,教师、学生可以借助其中一部分进行教学和学习;OER网站主要以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实际应用的视频为主,每一个资源可以直接为教学、学习所使用。从一线教学角度来看,这些都比提供PPT、教案在实用性上更近了一步。

3.注重交互与用户评价:

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改造之初,刘菊霞提出要改变网站交互及传统的评价方式,多样化交互成为解决方案之一。笔者调研发现,OER网站不仅通过用户评论对资源进行评价,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face-book、twitter等的集成,用户在这些社交网站上进行分享、评价,网站也会把它记录成为次数等信息,形成了一整套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

4.版权保护:

国外网站在版权保护上建立了一整套的机制,对个人、组织提供的资源如何进行使用、在什么范围内使用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样的标识可见于OER网站上每一个资源的具体页面。但我们的部级网站还未引进和建立版权保护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在对上述选取案例中的部级网站和国外网站的特色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出版社资源服务网站建设目前所处的阶段。出版社的资源服务网站暴露出了哪些问题?

1.资源量的匮乏

出版社资源网建设维护是随着书籍版本的更新来做,不是很及时。同时,网站不能对外开放,已有的吸引用户上传资源的功能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而变得形同虚设。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资源量的匮乏。

2.实用性较差

首先,出版社资源网目前能下载到的大多是纸质书籍的简单电子化资源、PPT等,实用性较差。另外,PPT的加工也不能达到课堂使用的要求,如一些计算机类课程的PPT经常将打断的程序粘贴在PPT上。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而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深度加工。少数教师直接将其用到课堂上,其学生不得不忍受照本宣科的烦恼。

3.用户评价缺失

出版社资源网充当资源的提供者,不能很好地向用户提供评价的功能。Web 2.0技术已经促使网站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目前的资源网评价大都只提供了评论功能,而且发言者寥寥无几。

4.版权保护机制缺失

版权保护机制缺失引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出版社很难将自己的资源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二是导致社会资源难以加入资源网的建设。

5.技术性瓶颈

出版社资源网站建设仍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如结构层次、搜索、浏览器兼容性、访问速度等。

二、应对策略

在对国内外教育资源网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并反思了目前的不足之后,我们应该看到,代表OER运动的两个国外网站建设应该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对象。针对上述阐述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OER运动到底可以给配套资源的建设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应对?

(一)“拥抱”OER运动,共建共享

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给教育资源建设领域带来的冲击已经不可抵挡,世界开放的进程也不可逆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社要做的不再单独进行资源网的建设,而是要“拥抱”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积极投身建设能体现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性的服务平台,使群体智慧能够在未来数字出版领域的竞争中积累资本。

(二)丰富资源类型,遵循标准

OER运动从OCW发展而来,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当初的课件共享。配套资源从类型上来划分,除了课件、教案,还可以是动画、虚拟实验、学习工具等。资源种类的增多会带来兼容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创建丰富多样的资源类型时要遵守通用一贯的内容标准。目前现有的OER运动组织都支持SCORM等规范标准或者与之兼容,能够保证资源的复用重用。

(三)引入版权协议,规范使用

在出版领域引入开放教育资源理念需要特别注意版权保护这一问题。开放教育资源也并不是意味着随便拿来就可以使用,它有一套特定的版权保护协议。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其“共建共享”理念的同时要同步引进其版权保护机制。开放教育资源版权协议中规定了六种不同的使用权限,如:署名(BY)、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署名-禁止演绎(BY-ND)、署名-非商业使用(BY-NC)、署名-非商业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和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演绎(BY-NC-ND)[10]。这些版权控制协议能够很好地规范用户的使用,从而维护资源原创者的权益。

(四)开展Web 2.0技术的应用,增强交互

Web 2.0技术自诞生以来的十多年间已经对网络及人类的生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Web2.0强调交互,充分调动网站接受者的积极性,引发了“草根狂热”的浪潮。如果说Web 1.0时代意味着信息是受控的,信息和资源的来源是网站的提供者,这样信息的量必然会少。自进入Web2.0时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我们仍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我们Web1.0的建设也还未达到“丰富”一说。因此,出版社优先可以考虑社交网络在网站建设、资源共建共享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既加强了网站的交互性,又能与OER运动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丰富资源。社交网站是Web 2.0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物,从早期的博客、播客到现在广为使用的微博、Wiki、微信等。社交网站大大加强了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各大主流媒体、网站现在都集成了可以用社交网络号进行绑定登陆,免除用户注册。但除此之外,国内做得比较少,仅多见于团购等网站。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则将社交网络引入资源评价,实现了资源在facebook、twit-ter等网站上的分享。从国内来讲,我们也有自己本土化的Web 2.0网站和应用,如微博、微信等,能够和这些平台和工具形成整合也是未来资源网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Wiki版本控制,实现共赢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背景下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之后,资源的审核成为一个难题。如果资源上传、审核全部依靠网站的维护者是不现实的,这里就需要引入Wiki版本控制。用户发现现有的资源上有错误之后可以修改,或者提交管理员审核,这样可以加强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原有的资源大都是封装好的,如PPT演示文稿、Word文档等,这些都要求用户能够遵从版本控制规范,在提交修改时,说明修改的部分,以减轻审核人员的负担,保证资源的权威性。

(六)优化网站,增强可获得性

针对目前出版社网站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首先,网站层次结构要有所调整,部分目录下面的二级标题之间重复度很大,区分模糊。其次,搜索功能过于简陋。建议在简单搜索的基础上加上高级检索,如可以输入作者、主题等信息进行检索,检索的结果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书目、资源、课件等。再次,导航框架要重新设计。目前仅根据学科门类进行划分,应该添加根据素材类型、提供者等进行导航。此外,还要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序。最后,使用版权和权限控制,对不是有版权保护的资源进行开放下载。此外,要优化网站数据库、代码等,提高访问速度。

教育资源论文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7202

红色资源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资源,利用红色资源的教育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使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得到提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遵义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具有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良好基础,遵义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提升问题值得关注。基于此,本文对遵义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提升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1遵义红色资源概况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信息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精神、革命歌谣、革命标语、革命故事等。

遵义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遵义会议会址、土城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等遗址遗迹和红军长征时期遗留在遵义的大量革命文物,以及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的长征精神和大量革命歌谣、革命标语、革命故事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拖垮中央军》、《红军战歌》、《我打草鞋送红军》、《红军是天兵》等。

2遵义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有利于增强文化教育工作的效果

红色资源是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将红色资源运用于文化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增强文化教育工作的效果。

红色资源不仅仅是革命先辈留下的物质财富,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更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文化教育工作,让受教育者通过对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的了解, 受到红色精神的熏陶,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升华。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性说教的方式,更加直观明了,趣味性较强。它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爱党、集体主义的情感和高尚品质,不仅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比如,遵义的很多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树立远大理想的主题教育活动,相对于课堂上的理论说教,教育效果明显增强。

2.2有利于创新文化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独特载体,将其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加以运用,是新时期文化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填鸭式的文化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方式陈旧,就会让人难以接受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将遵义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中,创新了文化教育的方式,寓文化教育于红色资源当中,通过让广大受教育者参观遵义红色资源、体验遵义红色文化等形式,克服了过去文化教育方法落后、方式陈旧的缺点,使文化教育更加形象生动。

2.3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下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工作中,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但大多数人并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工作中,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意义,就能自觉地增强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同时,红色文化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红色精神的传承,在文化教育中运用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魅力长存。

3遵义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提升的措施

3.1构建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平台

要提升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必须使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运用更加广泛,因此,有必要构建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平台。

一方面要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教育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推进,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平台。构建遵义红色资源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一些主题性、趣味性强的红色网站,并利用这些网站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教育学习活动,必然有利于扩大遵义红色文化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搞好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基地是发挥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要以红色文化基地为依托。要把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成为对广大公民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做好这些红色文化基地的管理和利用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3.2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

提升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必须要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要使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文化教育工作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形式,以生动有趣、让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要发挥红色资源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红色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红色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舞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让广大收教育者通过这些活动更还地体验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比如,遵义曾经举办的红色经典传唱活动,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红色文化、传唱红色歌曲的热潮,对广大受教育者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还要抓好“红色教材”的开发,结合遵义红色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红军在遵义期间的革命史实,进一步丰富遵义资源的内容,把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青杠坡战役等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事迹编写成教材或宣传小册子,或者刻录红色文化教育的光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3.3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红色资源的核心价值是红色精神,要发挥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必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承。遵义红色资源的利用,要注重红色精神的凝炼,注重体现“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军民鱼水”的长征精神,让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将红色资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发挥出来,改变单纯的图片展览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的模式,结合遵义红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开发一系列体验功能强的项目,让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在遵义会议会址和四渡赤水纪念馆这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充实展览内容,增加一些让参观者参与的环节,比如战斗场景的再现模仿、实战体验等,增强参观者对红色精神的直观体验。

3.4营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要提升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营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首先,加强学习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仅要加大学习红色文化技术、资金投入,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学习红色文化。利用建党、建国、红军长征胜利等重要纪念日看,开展红色文化展览或演出活动。要建立学习红色文化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红色文化真正深入群众、深入民心,提高当地居民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宣传教育、启发引导,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学习红色文化的对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意义及与自身的关系,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

其次,要营造红色文化的环境氛围,树立红色遵义的良好形象。在遵义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红色文化的宣传牌,红色景区周围的主要街道、广场可以围绕红色文化进行规划布局,比如设计主题雕塑、标志牌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街等主要景点应该着重体现红色元素,还可以利用公交车、出租车、户外广告等宣传遵义红色资源。总之,要通过营造红色文化环境氛围,让市民感受遵义红色文化的魅力,彰显遵义与其他红色城市的区别。

教育资源论文篇13

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创立有利于争取到优质社会教育资源,但是否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这需要评价体制来加以规范和约束。而建构评价体制,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内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还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兴武的研究成果,即以评价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培养成果为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侧重的是对基地建设成果的评价。在借鉴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运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做指导,从培养基地的教育投入、过程管理和产出成果三方面构建研究生培养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并贯穿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探索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有效使用状况等内容进行评价。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简析

教育资源是指投入到教育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而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即投入与产值之比。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概念移植于经济学范畴,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国内学者王善迈教授给出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他认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我们可以通俗理解为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之比,前者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为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投入,后者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教育成果产出。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效率本身的研究,而应紧密结合教育这一背景,发现教育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从而挖掘教育资源利用的潜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为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由于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必须能综合全面反映培养基地建设的各方面,客观地反映培养基地建设的发展状况,将评价目标和指标加以有机联系。科学性。评价指标的设定需客观反映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特定属性,评价指标含义明确、简洁明了,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或产生歧义的评价指标。独立性。避免评价指标间的互相重叠,即相同的指标体系出现在不同的评价环节,而应做到各个指标互为补充,避免太强的相关性,保持评价指标较高的辨识度。可操作性。根据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实际发展状态设置指标,每一条指标都是可测的,尽量考虑到数据获得的可能性,避免评价落空。

(三)研究生培养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依据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研究生培养基地评价体系的设计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教育投入、过程管理、成果产出。这三方面的内容也是教育资源利用的三个环节,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该评价体系目标指向清晰,即通过评价,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的资源浪费,使产学研合作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1.基于教育资源投入的评价指标。基于教育资源投入的评价应立足于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合作单位双方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量,以及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程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双方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主要关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否有效落实。进入培养基地后,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任务是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的,双方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在合作过程中进行适当分工,共同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开展工作,尽量与培养基地的工程实践紧密相结合,保证培养质量。(2)双方物力资源投入方面,重点关注实验室资源共享程度。合作双方需保证提供实验场地,开放实验设备的使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3)双方财力资源投入方面,确保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培养基地的正常运行。培养基地可设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经费的构成可从学生的学费中抽取一定比例,加上合作企业或科研院所配套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其中包括对培养基地的导师、管理人员的补贴,以及研究生的科研和学术交流费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