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用13篇

新型工业化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1

一、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塑造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企业文化先进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个企业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建设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走创新发展之路。在观念上创新,在品牌上创新,在人才机制上创新,在科技管理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严酷的形式中走健康发展之路,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永久不败。凝聚力形成,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潜能,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创造更多的财富。

2.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相互支撑。企业文化就企业发展的“软件”,通过加强企业文化,使企业逐步形成与本企业的发展相适合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也就是软件搞好了,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硬件发展。另外,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弥补企业发展在硬件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来实现。因此,通过软硬兼施,企业的发展才会具有双重的动力,才会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只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赢利能力。大部分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效益没有关系,他们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归之于企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等。因此,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营销和管理。只有少数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企业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准确的定位

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相互模仿,照抄照搬,不能结合企业的自身性质和特点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企业文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准确的定位。一些企业的领导者甚至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简单的文体活动。因此,他们认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达到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当然,文体活动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但它绝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企业管理者更需要通过这些方式和方法,去凝练和塑造企业精神,打造真正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建设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急于求成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而现实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观念墨守陈规,方式缺乏创新。当然,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每个企业都要真正的转变观念和创新方式,构建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而得到完善。

三、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改变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分析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具有企业特色和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定期制定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和计划并按时落实相应工作。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领导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氛围。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从而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2.发挥所有员工的作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更是企业主体和主人。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的参与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企业经营者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职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职工的潜能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在企业文化的选择和定位上要广泛听取员工的建议,集思广益,发挥员工的集体智慧。其次,管理者要培养企业员工正确的企业文化意识,自觉的接受和维护企业文化。最后,通过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员工提供参与文化建设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他们在活动中加强合作,团结互助,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准确定位,坚持创新,稳中求进

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给予相应的人力和财力支持。要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制定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结合企业的自身性质和特点准确定位,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还要结合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创新企业文化。这种创新既包括制度的创新,也包括方式的创新。创新中要坚持稳中求进,不能急于求成。企业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更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和支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

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之成果。课题编号2015lslktjjx-20;2012年度辽宁医学院横向课题“锦州联众高新科技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之成果。课题批准号:LYHX2012065。

参考文献: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2

关键词 : 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29-03

作者简介:张式恩(1979-),男,河南新乡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1 理论基础及问题的提出

1.1 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起动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技术水平体现在新的设备、新的材料,同时技术要素是内生变量,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他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速度快,工业化程度就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落后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就像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一样,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追求的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后,人们重新审视已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需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出现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而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1.2 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和缓解就业压力。

目前,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河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仍是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是对“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问题在工业化模式选择方面的全面回答。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施中原城市群规划、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新乡市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贫乏的、典型的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这就决定了在以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非资源型城市的新乡,必须破解来自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2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2.1 新乡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新乡市紧紧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通过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知识产权经济,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

新乡市设立了500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成功创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正在积极推进电池研究院建设,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世界首支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新乡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2011年,金龙集团获省长质量奖,新乡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同时,新乡市也被定名为“新乡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2年,新乡市R&D项目课题4502项,在河南省居于第二位,专利申请书1025年,已是连续8年突破千件。创建部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全省共2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新乡市大力建设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决策咨询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开设了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始终确保科技创新资金供给充足。

2.2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实现工业化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路径。新乡市要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是首要任务。自2011年,新乡市就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发展工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乡市不断加快培育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目前,新乡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电池材料到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制造、电池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新乡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电池研究院,2007年获批组建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的新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已完成小试。

2013年5月,新乡市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的称号。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实施项目28个,总投资51亿元。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正在加快发展氨纶及下游纺织产品、膜材料等相关产品产业链。

3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①科技创新的指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1%则很难生存。所以,本文选取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代表科技创新变量指标。

②新型工业化的指标。

根据党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本文选取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利用、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选取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人均邮电业务量、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新型工业化道路变量的评价指标。其中,三个能源消耗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能耗越低,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评价值越高。(表1、2)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查阅2007~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收集到相关的原始数据,部分数据是原始数据计算得来,2009年R&D经费数据缺失,该表中使用的是2008年与2010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从R&D经费支出的角度分析,2006年~2013年新乡市R&D经费支出逐年提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2009年超过了1%,2014年有望超过2%。于此同时,新乡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也连年成倍增长。

从人均 GDP 来看,人均收入是从产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新乡市的人均GDP连年提升,2010年基本上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2013年已突破3万元。

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个指标表示的能源消耗情况,指标数值都是越来越小,可见新乡市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的信息化水平,因为某些年份的重大建设,而是数据有些波动,但是整体不断提升的。R&D活动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渐上升,可见人力资源质量在不断提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没有统计数据,也未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所以暂且不进行该方面的数量分析。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2年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水平,2012年的横向数据显示,在河南省,新乡市仅仅超过洛阳、鹤壁、商丘等市,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可见用该指标反映的新乡工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好。总体来看,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

4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放在关键和突出的位置上,要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紧密融合,依靠科学技术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工业化道路。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新乡市的科技创新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具体有:

4.1 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科技创新只有成为内生变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经说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新乡市要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4.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以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取代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发展高新技术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效用,使高技术具有更强的市场潜力。我们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全市产业规模和特色产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引导培育新兴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分散、独立型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引导区内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主业突出、优势明显、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4.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新型工业化,要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处,更应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传统工业时代已然过去,我们应该逐渐摆脱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目光转向科学创新,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一条低污染、低消耗、高产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因此,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城市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5 结语

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新乡市要破解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进行科技创新,就要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二杰.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7-19.

[2]汪慧玲,景文宏,戴石.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态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4):30-31.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scale of building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as also increasing, if not effectively change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ll pay a hug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rice and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energy in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随着低碳、绿色、环保等建筑风气盛行,对于采用粗放式半机械化半手工建筑建造方式的我国房地产行业而言,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改变势在必行。近年来,由于我国建筑业依然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低,建筑品质得不到保证,整体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急需进行结构和技术革新,大力发展工业化住宅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一 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概念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等性能,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用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的住宅称为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

二 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偏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严重,建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待遇差,劳动力资源却日益短缺,成本升高,建筑寿命短,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多采用传统现浇技术进行生产有关。所以,建筑行业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来改变现状。而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说,建筑行业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2007年,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为1900万人 ,而其中建筑业约424万人,占总人数的22%。而2007年末建筑业职工人数961.6万人,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93.4万人,只占全部职工人数的20% ,其余均为农村劳动力。可见,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建筑业职工人数中的相对数量,农村劳动力都较多。

从教育程度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教育程度较低,普遍是小学和初中文化;从工作时间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周工作时间都在48小时以上,属于超负荷作业。

此外,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绝对值和增加幅度的逐年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大幅减少,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已经大幅提升,目前仅力工日工资标准就已经达到100元/日以上,技术工种则更高,甚至600元/日以上,人工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引起建筑业建造成本升高。

由于近年来,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部分大型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以及解决用人荒的问题(尤其是过年长假时间),把目标投放到农村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或城镇,在这些地方建设科技园区,吸引大量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对当地剩余劳动力来说既能有钱赚,又能解决诸如空巢老人和孩子教育等问题,两全其美。这也是大中型城市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科技园2010年9月建立,预计将使河南农民工外出减少约80万。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在2011年5月举办的“诺奖中国周”北京站论坛上表示,在2015年的时候,全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等于零,此后会变为负增长。“人口红利”在“十二五”末或将迎来拐点。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不但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高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局面仍将持续,而且一般素质的劳动力也将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另一个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者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在于产业升级,通过投资来提高资本构成的比例和相关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 工业化住宅的优点

预制建筑构件工业化生产,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随着产业进步,改善了工作条件。工厂集中生产,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现场湿作业的减少,使装配式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噪音及施工粉尘对施工周边环境的影响,有效减少了建筑垃圾,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工厂化生产和机械化安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寿命。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外墙夹心保温体系,外墙防渗漏体系,建筑外墙安装体系等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应用,提高建筑物隔音、保温、防火等多种使用性能,便于系统的维护,耐久性好。建筑建设周期的缩短,提高了经济效益,降低了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回收和利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分工更明确,更加专业化,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省去中间交易费用和各专业对接缝隙产生的费用,从而达成企业经济目标乃至整个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与传统生产方式比较,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能满足建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经济效益的提升,尤其体现在建筑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的降低。

在环境效益方面,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机械化的施工,使得工业化生产从露天作业更多的转向室内工厂生产、从施工现场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施工,标准化设计则可以从初步设计开始就更为全面地综合考虑住宅产品全寿命周期环境效益。从住宅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方面,可以较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资源、建筑材料和建筑用能源的节省。

在社会效益方面,工业化住宅建设会使与之相关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业、收入分配效益、居民经济生活、利益相关群体、文化教育、科技进步等等产生影响,因此,对社会效益的评价是整个工业化体系评价的重要方面。

四 我国目前新型工业化住宅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住宅建设的发展势头较好,南方有万科集团领头,积极推进工业化住宅建设进程,并开展试点工程建设。早在2008年就修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将卓越绿色企业作为发展远景,并逐步实现引领房地产行业,将新型工业化住宅建造模式全面升级和推广。深圳从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此规范为我国第一部预制技术方面的规范。此后,上海市也推出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以此推动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在北方,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了住宅工业化项目的密切合作,结合中国住宅设计应用的实际特点,提出了采用〈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的核心技术,通过科学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保证连接可靠性前提下,使施工难度降低,并降低了成本,这也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装配整体式住宅核心技术的先河,摆脱了住宅工业化发展中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经验的束缚。沈阳现代化建筑产业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产业,是沈阳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产业园内引进了以日本鹿岛建设,积水置业及中国的沈阳万科,长沙远大为代表的技术体系,不断满足各类建筑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为今后推广住宅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逐步形成多体系,多模式竞争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还有长沙远大住工、合肥西伟德、北京金隅集团、南京大地等众多企业也都已经介入到了研究和发展工业化住宅建设领域,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4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很好把握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坚实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不发达,区域经济困境就难以扭转。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发展区域经济,重点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近年来,××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充分发挥汽车产业优势和中心区位优势,坚持以建设全市新型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作为区域经济

“火车头”的拉动作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切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和谐城区,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__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4.9亿元,同比增长36.8;完成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32.7。一、加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找准工业经济发展方向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我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坚持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等非汽配产业并举,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信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大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壮大总量,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1、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充分发挥地处××商用车基地的地缘优势,按照集中集成和系统化、规模化、模块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车身、车桥、齿轮等重型车零部件及总成件,满足主机配套要求。20__年,全区汽配产业完成产值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0。同时,大力发展改装车、客车、专用车等整车生产,形成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的协调发展。目前,全区具有整车生产能力的企业达到近10家,年产值达到近4亿元。2、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依托南部山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加强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精细加工,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创立绿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效益。目前,以××生物、××魔芋、××灵芝等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已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实现产值近2亿元。3、积极培育信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以汽车电子产品、商务软件系统及中小型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积极培育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支持电子企业和软件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建立产品研发、生产及售后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止去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软件研发企业达到5家,仅××软件园20__年就实现产值1600万元。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位居中心城区的区位、交通等有利条件,依托××火车站、××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积极筹建“火车站经济圈”,大力发展仓储、配送、运输、流通等新型物流业态。重点发展与汽车产业基础相适应的“4S”店、××汽车运送、小商品配送及大中型仓储等新型物流业,逐步形成立足十堰、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现代物流中心。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引导工业企业入驻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孵化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群和特色产业群,全市新型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初见雏形。1、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工业园扩大规模,整合周边土地,从最初规划的500亩发展成一个面积约1400亩的新型工业园区,今年底将完成投资3亿元,产值达到6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积极适应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三堰老邮政大楼为基地,建成××软件园,大力发展应用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软件园已入驻××、××等软件研发企业7家,20__年实现产值1600万元。筹划建设××工业园,以××开发区为载体,以××大道为纽带,以××、××、××三个片区为重点,筹划“××工业园”,努力构建全市新型汽车零部件基地,真正把工业园培育成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引导资源合理流动,提升园区竞争力。按照“抓重点,培骨干”的发展思路和“过千万、过五千万、过亿元”三个层次,选择××、×××等一批对区域经济有支撑作用的重点骨干企业,注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通过在领导联系、政策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扶持,积极支持其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核心零部件及重型车、水泥泵车等专用车和改装车生产,催生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拉动作用大的区域性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8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家,过5000万元企业3家,过1000万元企业26家,20__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2.0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4。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实行“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分期实施、滚动开发”,在符合城/:请记住我站域名/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采取置换整合、改河造地等办法,盘活现有土地存量,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集约经营”的原则,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路通、水通、电通,增强对业主的吸引力。20__年,我们在“万向通达”项目引进过程中,按照对业主的承诺,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了××工业园“三通一平”工程,目前,占地500亩的万向工业园已动工兴建,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三、大力优化环境,增创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我们坚持把创新环境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中心工作来抓,出台了《关于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对国家行政 机关及公务员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处暂行办法》等,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着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1、切实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承诺服务制、全程制等制度措施,深入开展企业评政府、公众评机关活动,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广泛开展信用等级评比活动,深化“信用××”建设活动,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级信用体系,切实优化信用环境。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加快优化法制环境。今年上半年,我们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12家单位及所属基层站进行明察暗访,督促主管部门整改问题46个,严肃相处各种针对企业的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对5名损坏投资环境的干部进行了处理。2、妥善安置失地群众。一是及时向群众兑现各类补偿。对于工业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涉及到的各类服务补偿,我们采取“专户储存,专户管理”的办法,及时向群众兑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对拆迁户进行集中安置。对于因园区建设而搬迁的群众我们采取“集中连片、格调一致、统一安置”的办法,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居民小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目前许家岗村小区和××小区已初步建成,有300户群众已喜迁新居。三是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失地群众,我们从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给予照顾,仅20__年纳入生活保障的失地农民就有983人,累计发放保障资金11万元。3、充分调动基层发展积极性。一是对乡镇、街办实行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充分调动乡镇、街办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去年共向七个乡镇、街办兑现财政分成资金60万元。二是制定了《××区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奖励办法》,对排名前五名的优秀企业每年奖励1万元;对评选的优秀企业家,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一次性奖励2万元。几年来,共向辖区工商企业兑现奖金300多万元。三是采取“以奖”的办法,对农村涌现出来的养殖、种植及农业项目建设大户进行重点帮扶。20__年,向各类农村种养殖大户及村组兑现“以奖”资金100多万元,充分调动了基层发展的积极性。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在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既注重企业的规模扩张,更注重企业的素质提高,坚持引导企业走不断创新的发展道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1、大力推进工业体制创新。坚持以民营化为取向,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大力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和区域经济民营化进程。止20__年底,全区58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实现了民营化,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例达到了100。对个别因资不抵债而未能改制到位的困难企业,积极引导其依法破产和处置资产,妥善安置职工。20__年,我们按照依法推进、阳光操作的原则,引导东达变速箱厂、市造纸厂等四家困难企业成功实现改制,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还催生了五家新的民营企业。2、加大工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坚持实施技术改造工程,贯彻实行科技创新奖励,鼓励企业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促进生产要素的升级换代。20__年,全区累计投资800多万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0项,获得专利技术5项。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引导企业攻克一批符合市场发展方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和核心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省市级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止20__年底,全区共有25家企业通过ISO系列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有11家企业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出台了《××区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和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提升外商投资积极性。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大园区招商、招商、网络招商和以商招商力度,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一个窗口受理、实行两个隔离、全程跟踪服务”的招商措施,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推动的招商引资运行机制。同时,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增强区域经济外向度。今年上半年,全区引进项目55个,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近10亿元,其中外资180万美元;出口企业达到近10家,今年上半年实现出口近100万美元。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5

1 景观规划设计

1.1 建设要求和主要指标

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标志性工程,位于湘钢厂区的西南角、毗邻湘江,占地面积约72万(其中厂房、料场等占地面积约40万);从炼钢到宽厚板板坯轧制系统全部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进口设备和生产线,实现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五米宽厚板厂2008年一期项目竣工投产,成为湘钢新的效益增长点,至2010年配套的专用钢材码头、水处理系统等全部竣工投入运行。

湘钢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是在工程项目规划之初,就确定了绿化用地和投资。规划可绿化用地约16万、绿地率50%,规划绿化预算投资1800万元。

1.2规划设计原则

因湘钢五米宽厚板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特殊的厂区位置,在五米宽厚板厂生态绿化规划设计中明确了相关规划设计原则。

1、以“生态环保、低碳节约”理念为基础,在突出绿量的前提下,通过植树成林实现降尘、降噪、抗污染,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功效性;

2、围绕厂房周边主要水处理、煤气柜、码头等配套工程设施,突出“节能降耗、自然和谐”建设工业园林景观;

3、结合湖南湘潭市沿江风光带“工业之光”规划的要求,突出内外呼应、城企相融的特色;

4、符合湘钢企业文化特点,突出工业园林景观特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紧跟园林绿化发展方向,把握时代要求,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

2景观工程建设

湘钢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在2008年一期主体工程完工的同时既组织实施,至2012年全部完成。

2008年,当湘钢五米宽厚板厂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投产时,遇到全球经济危机。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下出现的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生产经营组织极其困难的严峻形势,湘钢仍然坚持组织实施了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并明确规划预算投资不变,景观建设要求不降低,改善员工岗位作业环境、提升企业厂容形象、营造整洁和谐的企业环境、实现“城企相融、和谐发展”的“两型企业”建设目标不动摇。

绿化管理部门和绿化工程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公司的要求将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实行了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和项目负责人制落实实施。

2.1具体规划与特点

首先根据规划设计原则组织全体绿化专业技术人员分区域进行绿化景观设计,设计方案统一组织评审,邀请湖南省、湘潭市园林绿化专家帮助审核评定。根据审核评定的设计方案,确定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分为煤气柜、料场、生产区、总排水处理、西大门码头及道路沿线六大功能区域,因地制宜按照基础绿化、功效景观、自然景观协调统一的生态绿化景观标准实施。

煤气柜区域因地制宜尝试按照湿地绿化的标准,建设了三个洼地绿化景观;料场、生产区、道路沿线区域按照基础绿化标准,全部建设成为多层次功效性绿化景观。

总排水处理项目是国家、省重点环保工程项目,也是湘钢实现工业污水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达标排放的重要工程项目;总排水处理区域绿化景观围绕“城企相融、和谐发展”的和谐主题,绿化景观面积4300,以“工业废水零排放湘江”的水幕景观为中心,展现湘钢和谐发展、回报社会与城市交融、与环境友好的决心和意志;水幕居中的水池全部使用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水池中鱼儿穿梭在景石、荷花、喷泉、驳岸之间;环绕水池四周利用废旧路缘石铺就的绿化带游道、废旧铁路枕木制作的栈道与水池驳岸、铁路废道渣自然平整而成的绿化带游路或检修通道,大大丰富了绿化景观;沿废旧路缘石铺就的绿化带游道拾级而上,登上运用废旧树木、枕木搭建成的观景平台,眺望湘江,与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沿江风光带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西大门码头区域绿化景观面积7500,是湘钢人满怀对生态绿色、宜居环境的渴望和对湘江母亲河滋养的感恩情怀,以感恩为主题,充分利用废旧铁路枕木、钢轨,废旧耐火砖,废旧路缘石、废弃白云石矿石、废弃树木、废弃竹扫把、树根和废弃石凳,建成了环岸回廊、亲水平台、嬉水驳岸、景观游道、篱笆隔墙、水岸桩景、独特赏石,与扬起的风帆、奔腾的水瀑、冲天的喷泉、俯瞰的足印交相辉映,为城市沿江风光带“工业之光”的起点添造了特色亮点景观。

2.2景观植物配置

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植物配置,在充分考虑功效性、多样性的基础上,秉承“因地制宜、四季分明、绿色盎然”的设计理念进行分类配置;在西大门码头绿化景观中配套栽植了香樟、广玉兰、桂花、石楠、杨梅、南洋杉、棕榈、大叶女贞、红叶石楠、龙柏、黑松等常绿乔木;紫玉兰、樱花、碧桃、红叶梅、栾树、垂柳、国槐、西府海棠、龙爪槐、水杉、红叶柳、黄金槐、花石榴、木槿、红枫、金合欢等落叶乔木;茶梅、腊梅、山茶、苏铁、罗汉松球、黄杨球、凤尾竹球、南天竹、黄金间碧竹、海桐球、金叶女贞、铺地龙柏、金丝桃等球灌木;鸢尾、八角金盘、吉祥草、麦冬、扶芳藤、花叶常春藤、络石、钻石玫瑰、迎春、野等地被植物;菖蒲、茅草、花叶芦竹、芦苇、睡莲、荷花、香烛、水葱、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紫藤、葡萄、凌霄、常绿油麻藤等攀爬植物,营造了“四季有景、品种丰富、层次多样”的园林生态景观效果。

在料场、生产区、道路沿线区域高层栽植白杨、臭椿、楝树、栾树、香樟、大叶女贞、红叶石楠、龙柏等抗污染的乔木充当天然绿色屏障;中层栽植夹竹桃、海桐球、红叶石楠球、龙柏球、珊瑚木、七里香球等生长快的常绿球灌类遮挡、降尘降噪;底层栽植常春藤、扶芳藤、麦冬等地被植物,并尝试人工撒播草籽实现地面覆盖和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2.3 建设成果

今天的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已实现绿树环绕、植物品种丰富、四季鲜花盛开、步移景异、白鹭栖留的怡然绿色景观效果;生态绿化景观建设中废旧资源的尝试利用,废旧资源与园林绿化景观的和谐统一、绿色植物与厂区工业建筑的浑然一体,实现了资源节约和降低绿化建设成本的新探索;全部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面积为15.77万、实际建设投资1100多万元;废旧资源的尝试利用和全员参与绿化建设,节约投资700多万元。

3景观管养效果

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经过前后近六年来的精细管理、精益施工、精心养护,已是绿树成荫、乔灌分明、层次突出、花木相映、功效显著,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成为湘钢展示企业形象、社会责任、和谐发展的重要窗口;得到各级领导、专家、新闻媒体、同行、员工的广泛肯定和赞许。

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全部是湘钢人自己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日常管养;同时真正实现了全员绿化、全员参与,生态绿化景观中所有的栈道、驳岸、回廊等都是员工义务奉献制作;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湘钢人紧紧围绕自身实际和特点,把握生态、低碳、节约的发展方向和“环保、节能、高效、低碳”的生态理念,注重植物配置,因地制宜打造环保功能,充分发挥园林植物抗污染性和吸尘净化功能;而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的废旧资源再利用成为了湘钢工业园林、低碳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景观和湘钢“两型企业”建设发展的“名片”。

4经验总结

湘钢五米宽厚板区域的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工程是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标志性工程,废旧资源的应用是今后园林绿化的一个发展方向,是现代工业厂区建设打造工业园林生态绿化景观、美化厂区环境的一个样板,其经验值得推广。

尹少超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赵世伟.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植物配置与栽培应用大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

3、苏雪痕.植物造景.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陈植.观赏树木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5、江苏植物研究所等.防污绿化植物.科学出版社.1978

6、马锦义等.公共庭园绿化美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二室).环境污染和植物.科学出版社.1978

8、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6

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来看,××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产比重占gdp的

21%,工业比重占二产的

75%,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还远远落后于疆内发展较快的县(市),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轻重产业发展不平衡。2008年,以矿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89.4%,而轻工业比重不足12%,可以说,我市轻重工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深度加工层次低。我市工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转换为主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项目仅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扩张,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法产生最大的效益,极大地迟滞和延缓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四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从目前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因资金、技术所限,多数企业采富弃贫,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存度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偏低水平,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尤为重大。

在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市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市资源禀赋明显,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就有24种,其中尤以铁、铅、锌、黄金等矿产储量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将是××市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以矿业勘探开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矿山企业技改扩能不断加快,同时,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深加工,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现实基础。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一产方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三产方面,在旅游业的拉动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宾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家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必将对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启动期,拥有着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勇于争先,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三、××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包括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调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让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无一不跟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从本质讲,新型工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业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不走弯路,必须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以优势资源转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来说,资源优势是××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越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我市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方面,短短几年时间,××宏泰、福建天宝、山东招金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我市矿业发展,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情况看,矿业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将××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益性地勘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技术先进的地勘队伍和企业合作,尽快将矿产资源的家底摸清搞准,为我市今后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促进成果转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深层次加工利用则是无限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增值了就是增产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节约了资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支持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和风险勘探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以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为突破口,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市场流向,变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为市场调控优势,结束矿产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局面。同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良种奶牛养殖,努力提高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种牛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优质奶牛3万头,奶业拉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借助奶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加大对××光明、阿尔曼乳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乳品企业发展下游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乳品产业链延伸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同时,紧紧抓住地区设立农牧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养、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马铃薯、冷水鱼、油料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兄弟县(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产业,像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选厂、冶炼厂,而这些工程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实力来搞,只能是“鸭行鹅步”,坐失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了大企业大集团,也就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和营销网络以及人才队伍,也就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2007年,我国第一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注入30亿元对八钢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八钢集团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到2008年产钢能力达到了600万吨,对自治区钢铁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沿海内地发达省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明显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姻,全力提升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市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甚至就连具备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也十分缺乏,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如果资源量得不到保证,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落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切实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步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创造条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市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扶持和战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注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整合资源和产业,加快要素集聚,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投资硬环境。借助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我市工业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重点产业的合理引导,土地、电力、水资源的配置优先向工业倾斜,加快保障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在这里强调一下电力和矿山道路建设问题。电力既是能源工业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说,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缺电问题,去年经过我们的积极争取,北屯—××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电力总公司评审,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矿山道路建设上,在积极鼓励矿山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地区筹建矿山资源路的有利时机,做好我市资源路建设项目筹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我们一定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市属××的丰水区,市境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水能开发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我们的水能开发利用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市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高山,梯级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步伐,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对凡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我们都要好好规划,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梯级电站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二是矿产资源节约在我市同样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否则将会做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这些年,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滥采乱挖,低水平开发,浪费资源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某些富有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开采加工环节从严抓起,逐步关停那些回采率达不到要求,严重破坏资源的小矿山、小企业。同时,要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各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和制止无计划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7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氛围浓厚,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20xx年全市gdp达到137.8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5.54:29.79:44.67,以工业为主的二产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74.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9:34.6:41.5。二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4.8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xx年,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22.6%,分别低于国家、省上17.7个、21.3个百分点,说明安康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当前,国家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后期,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不足2%,在陕南三市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低。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中,我市面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应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放开视野,登高望远,加强战略思考和谋划,积极应对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选择

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抓好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进度,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小水电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力度,适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陕西新兴能源基地。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实施《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带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钡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安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等资源开发,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富硒产品的加工、销售,重点发展五条产业链。一是富硒茶生产、销售的链条,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装、果脯生产以及核桃粉等固体饮料的开发、生产链条,三是富硒菌类的烘焙、包装、销售链条,四是魔芋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链条,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服务业链条。

——扩张生物医药规模。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扩张规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要素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建设3-5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提升安康丝 绸水平。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对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制种、收烘、蚕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桑蚕种,广泛应用鲜茧收烘新工艺,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加快捻丝、丝绸、服装、旅游产品开发,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加强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丝绸产业综合效益。

——扶持装备制造发展。以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发展手段,利用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契机,寻求与世界级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以价值链分工主导的先进产业集群形式。同时,利用与周边城市十堰、xx、重庆等汽车制造中心距离较近的优势,寻求与这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的机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产业。

 ——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望成为安康的主导产业。利用支柱产业之一的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三个产品系列:一是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各种信息材料产业;三是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数据、检索、查询、商务咨询,形成信息的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储存和经营的产业链。

 三、我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一)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引领安康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一是抓招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狠抓招商,敢于做出一定的牺牲,出让一定的利益,集中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立足矿产、中草药等优势资源,瞄准省内外的有色、医药、保健品等大集团、大企业,实行叩门招商、以企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企业集团,借力整合资源,聚集资本,形成工业经济大发展格局。二是抓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衔接、汇报、洽谈、争取工作,做到储备项目多方争取,意向项目广泛接触,在谈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狠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三是抓培育。下硬茬、出实招,力促企业做大规模,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成为年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抓大不放小,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盘子”。四是抓落实。要切实做好西洽会签约项目的服务和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尽早落户、尽快开工。

(二)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张安康工业经济总量。安康工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太小,规模太小,企业太少,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总量做大。一是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要继续解放思想,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做大总量上实现突破。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对内发动千家万户,对外引进重点大户,内外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企业集群,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努力在做大总量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要在提升层次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要把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引进来,实现高位嫁接,借梯爬高,借力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四是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改革、改制、改组的力度,加快改变家族式、作坊式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走集约发展道路。五是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要关注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树立和宣传一批业绩突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培训民营企业家,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传授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引导民营企业家大胆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8

二、改进产业集群,构筑优质平台,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集约化发展

一是依托园区构筑集群。必须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采取筑巢引凤、逐步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办法,加快地区重点规划建设的库车石化工业园、阿克苏轻纺工业园、拜城重化工工业园建设步伐。一要完善园区服务功能。随着进入工业园区企业数量的增加,各工业园区不仅要抓好项目引进过程中的全程服务,还要重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园区开发公司来替代园区管委会职能的新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政府做不了又做不好的事交给开发公司来做,逐步建立起由园区开发公司为园内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技术开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自己办不了办不好的事,让企业能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管理。二要不断完善园区规划。尤其抓好园区建设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注重功能区划,推动分类聚集。三要加强政策引导。将优惠政策向产业集群倾斜,吸引具有产业带动优势、配套协作功能强的企业进入集群区域,解决一些园区有企业无产业、有产业无集群的问题。四要优化综合投资环境,推动特色产业和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重构产业优势,再造产业基础,形成、发展和壮大一批产业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协作,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

二是倚重优势打造集群。一要倚重优势资源。立足石油、天然气、煤炭、棉花等资源优势,加强资源系列开发,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和配套产业,拉长链条培育集群,坚持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二要倚重主导产业。着力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三要倚重龙头企业。要实行政策“聚焦”,促进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聚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光环效应”和“连锁效应”,大力发展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围绕丰富的资源、原始的产业、优势的企业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示范引导和重点突破,加快推进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重组、整合,切实增强优势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力和牵引力,不断提高产业的聚集度。

三是强化“关联”推进集群。一要资源循环互动。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企业循环式组合。二要企业联手互促。立足已有的产业布局,推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加快大企业特别是支柱企业产业链向上下延伸,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大企业生产合作,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形成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协作性好的“联合舰队”及拟上市公司。三要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互补共促的产业集群之路,切实解决企业之间“互不关联”、“不相往来”,防止产生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问题。

三、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继续 “一号工程”,不断拉动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

地区今后要积极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引导招商引资的主体逐渐由政府部门向社会团体的转变,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步入社会化、市场化轨道。一是实行“中介”招商,变“拉商”为“进商”。招商引资的思路应转变为“政府统筹指导,部门协调服务,企业担当主角”,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到优化投资环境、搞好产业规划、培植和壮大招商载体等方面上来,加强引导协调和分类指导,选择和包装一批形象好、潜力大、有前景的重点项目推向市场,实行专题招商,改变过去那种漫无目的、见商就拉的饥渴性招商,促成企业主动联系引资项目的良好局面。二是以项目为中心,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项目是招商之本。根据地区的产业总体规划,突出抓好“六大基地”建设,建立好项目库,对招商项目进行分类,提高招商引资的目的性、针对性,确定出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客观分析投资回报率,认真做好包装,寻找出与投资方的共同兴趣,增强项目能吸引投资商的“魅力”,实行行业性招商、专业性招商和高层次招商,把招商引资活动转变为一个由浅入深、滚动发展、连续不断的过程。三是提高招商引资门槛,严把招商引资质量。四是积极抓好 “四个优化”工作,创优招商引资环境。通过优化政策环境、优化生产经营环境、优化生活环境和优化服务环境,切实做到以好环境吸引人,好服务留住人、好政策激励人,进而实现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的目的,增加外资的“登陆点”。五是利用信息网络,实行网上招商。利用阿克苏政府网页,建立招商信息专栏,通过网站向疆内外、国内外全地区的招商项目、产业政策等相关信息,以精品项目吸引网上客商,实行互联网招商,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懈工作,从而达到让世界了解阿克苏,让阿克苏走向世界。

四、改变产业发展观念,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9

一、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理解

1、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1)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即是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

(2)新型工业化的五个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④环境污染少;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它统率其他四个要素:①要使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必须充分应用高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②要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必须改造原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也必须依赖高新技术作用的发挥;③要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治理污水、废气、废物的高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样离不开用高科技内容来武装劳动力和管理人员。

事实上,在新世纪,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创新和应用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高科技这一主导工业化发展的“总纲”,从而为新型工业化确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义:

(1)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知识(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

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们的工业化水平。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来。

(2)信息化覆盖工业化的整个进程,伸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特征,并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为主要标志。

4、信息化与高科技的关系:

(1)信息化是高科技的基础,它提供了高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化构建的网络科研平台,高科技的发展不可想象。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断地为信息化输送更加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5、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三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业化水平:51%(2001年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标准:

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国工业化现状:

在我国,1979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所以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而到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7%,也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二、信息化与建设事业

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乡规划关系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等。所以重视和加快信息化与建设事业的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和建设事业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建设事业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加快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2、积极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积极推进给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等领域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

4、科学、有效地推进建设事业各类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新的技术、市场、体制环境,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5、积极推动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6、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路径,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各项必须的基础,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观念、体制的基础等。

7、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进程。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具有双重意义:通过创造信息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产业基础、就业基础。如建设领域的GIS数据的开发应用。

8、构造完整的建设事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装备、技术、市场、管理、运行机制到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问题。在前面论述中,我们知道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和优化产业结构,事实上,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从全局看,要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既形成了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也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社会压力。比如,建筑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但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致关重要。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10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没有优势,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而且,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如西部与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差异1980年20.15,1985年22.54,1990年22.38,1995年25.12,2000年26.73,2003年27.79[1]。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西部地区如何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亟待探索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给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型工业化是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它不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增加就业。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能给农业现代化带来更多的机遇。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及其应用。然而,由于资金不足、农业科技体制不佳以及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存在着供给不足、需求不足、供求错位以及推广乏力等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西部只有1/4的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对农业科技较为重视,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被束之高阁;西部地区目前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高达70%~80%,我国平均也达到45%[2]。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又促进信息化,工业的不断进步,除了能够以日益低廉的价格向农业部门提供大量的技术和装备,加快农业机械化、生物化、化学化外,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因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不仅信息自身形成了强大的新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日益向农业各生产部门渗透,使得这些部门的技术、组织方式、生产力以及农民的观念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刺激农业信息化。同时,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农业信息化不断深入。

2.推动经营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意义上的自给自足制度已不复存在,然而,自给自足的经济关系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3]。西部地区除了一些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户实行企业化、合作化及产业化经营外,绝大多数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单干”,经营分散,规模小。这种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对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及化学化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吸纳和实施能力有限,直接地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首先,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就业增加,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新型工业化使农民企业意识增强,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生产经营行为置于企业行为之中,而不是用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为来从事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企业化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再次,新型工业化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普及,使农民既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又有一技之长,能够独立地参加社会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经营分工,从而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促进产业本质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产业本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的等位性,表现在基础产业、效益产业、生态产业及文化产业四元产业本质的等位性及整体性。农业四元产业本质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性,决定了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的某一本质的扩张,而是农业的四元产业本质的有机统一与整体提升[4]。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有所优化,但结构演变极为缓慢,农业产业本质未曾得以全面体现。至今西部地区农业仍是基础产业和经济产业多,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少,西部不少地区还是生存农业[3],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不起来。新型工业化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新型工业化可以减少工业发展对农村、农业造成的各种污染,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其次,新型工业化科学的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发展观转变,既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效益产业,又重视发展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从而使农业四元产业的本质得到有机统一与整体提升。

二、新型工业化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在新型工业化中,西部地区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探索与工业化相适应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特色机械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世界各农业强国、农业大国的发展历史和经验都证明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历史阶段。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人稀地广”,但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而且在“人人种田、家家种地,山水田林人人有份”的经营体制下,西部地区农业经营规模也是偏小,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在新型工业化中,西部地区应抓住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可以转移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遇,适度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西部地区由于山多平地少,地形复杂,田地干旱,农业机械化应结合实际,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西部地区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高原、山间、丘陵或盆地上,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机大多笨重、庞大,在山区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山区农民渴望能有适用于山区的轻便、小型、便宜的农机面世[5]。所以,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应以轻便小型农机为主。二是推行畜牧机械化。我国西部地区草场面积占全国的82%,占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的32.5%[6]。畜牧业是西部地区农村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在广阔的草原上作业,如大面积的坡耕地治理、退耕还林、牧草生产等,光靠人力畜力,不仅效率低,而且作业质量无法保证。推行畜牧机械化,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集约化养殖和种植牧草的重要措施。三是推行灌溉机械化。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一方面水资源宝贵,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又造成了有限的水资源严重浪费。所以,摆在西部地区农业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水的有效利用率问题。推行灌溉机械化,用节水灌溉设备装备农业,已成为发展西北地区农业必须解决的最关键问题。

2.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发展信息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它是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农业,依靠信息网络和数字化进行农业经营管理。在新型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西部地区农业也应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迈进,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近几年,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标准化水平低,信息传递不够畅通,很多农民还缺乏获得信息的必要条件。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西部地区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农业,不断发掘、采集、制作信息资源,建立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构建现代信息农业体系,发挥后发优势。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整合和集结公共电话、广播电视等多种电子网络,建立快速便捷、通达全国、连接世界的农业电子信息传输系统,使各地、各部门的信息能及时地进入数据库,并迅速向农民提供。二是以乡(镇)、村级图书馆(阅览室)为核心,同时,办好农村邮政业,做好农业报刊发行工作等,建立农村非电子信息传输系统,让农民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此外,科技下乡、咨询服务、技术推广、专题讲座等也是传输信息的有效方式,应当大力开展这些活动。建立多系统、利用多渠道,传输多种信息,有利于推进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及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

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合作互助农业。改造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是新中国的核心目标之一。50年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经历了从小农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再到家庭承包制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然而,高土地生产率与低劳动生产率这种状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北京郊区的一位乡镇干部,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当过生产队长,他认为初级社是建国以来农村最好的制度安排。因为,初级社统一经营的模式,土地、大农具和耕畜入股分红,劳动力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使农村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7]。任何一种制度安排其最主要的目标,无非是通过对现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应尝试合作经营制度。当然,不能照搬别人和过去的模式,而是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它既可以是组织严密、利益相连的经济共同体,也可以由经济利益相互独立、纯粹由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元素或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构成。新时期西部地区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农业合作经营。一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以种养专业大户为核心,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对传统小农不断优化重组聚合。这在经济比较发达或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较容易形成。二是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固定协作关系。较适合于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三是内外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同农户联合开发经营。这在交通较便利或城市周边农村较容易形成。

4.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持续农业。农业发展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日本学者认为,该国政府对农业的发展和保护不仅为了稻米的产品价值,也不仅是稻米的收购政策手段,也不仅是对农民进行补贴,它还涉及到水田对水资源的保护[8]。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我国西部地区,一方面幅员辽阔,人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又多样化,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的天然条件[9];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导致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又使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西部草场面积中有85%以上呈现出退化趋势,有90万平方公里出现水土流失现象[10],旱(西北)涝(西南)灾害频仍,有的地区已出现种养困难。要使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地区的有关领导和农民都要转变观念,坚决停止毁林开荒、毁草种粮等掠夺性开发,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在农业发展目标的定位上,除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竞争力外,还要改善植被、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政府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较落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光靠农户自家是不行的,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现代化建设平台。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一些设施如沟、渠、路等又年久失修,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所以,要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保障农业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的物质技术前提条件。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绝大部分省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比较高,1994―2003年的平均财政依赖度为34.63%,而东部仅为7.12%,相差27.52%[11]。所以,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外,中央政府也应增加投资。中央政府作为重要的公共投资主体,是西部农村全国性公共产品与跨区域地方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承担着西部农村基础设施跨区域特别是跨省区网络化投资与管理的任务。中央政府扩大对西部农村的公共投资有利于缩小西部地区的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农村的自然灾害较多(西北易旱,西南易涝),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不断修建和维护好交通、道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村村通”外,还要加固原有农田水利设施,新修小型水利工程,提升其防洪灌溉功能,不断完善防治自然灾害和救助系统。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但西部地区由于教育发展落后,而且结构不合理,农业人才不足。目前,各省区大学生在校生数占人口总数比例排序,最后10名中7名是西部的,而且,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学科分布上,侧重于文教卫等学科,在农科中,专业缺口较大,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以及养殖业、加工业、农业工程、储藏运输等方面的专业尤其薄弱,远远不能适应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2]。所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是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除了政府办学、全日制办学外,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尽快构建西部地区教育的立交桥,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扩大西部教育规模。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农科专业。日本是个工业强国,但日本政府对农业教育十分重视,农村水产省有直属农业大学,各都道府县除综合大学设有农业部外,还设有两年制农学院,全国还设有大量的农业技术学院。我国西部地区是农牧业地区,对农、林、水、畜牧等方面的人才需要量大,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三是降低农科教育学费。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低效益产业,城市学生不愿意学农科,而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较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农科的积极性,国家应对学农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经济援助,降低其学习的成本,使农科由“冷门”变“热门”。

3.完善工业反哺政策,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后劲。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发展现象。2004年,我国采取粮食直补、农用生产资料补贴、农业税减免等措施,拉开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序幕。2005年,我国减免的农业税达到220亿元人民币[13]。然而,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仅是对农民进行补贴、减免农业税,或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等。工业反哺农业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而言的,是指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根据农业政策,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引入家庭农场制经营方式,将农业改造成营利部门的政策,其目的是将传统农业改造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部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化问题[14]。所以,今后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不能只是重复或强调过去的支农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有多种形式,如资金反哺、科技反哺、制度反哺、文化反哺等,但核心和重点是制度反哺。即要让“资本下乡”,将企业经营的模式延伸到农业,通过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来改造小生产农业,同时,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和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

[2] 夏清明.西部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5(3).

[3] 朱淑芳,赖景生.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J].科技导报,2004(9).

[4] 张思锋,高布权.关于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 张纯林.山区农民期盼小农机[J].半月谈,2006(19).

[6] 诸慎友.农业机械化――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切入点[J].中国农机化,2001(1).

[7] 辛逸.中国的工业化与农业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4(9).

[8] 徐志全.在WTO框架内如何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J].调研世界,2001(4).

[9] 孙长学,王奇.论生态产业与农村资源环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

[10] 李刚,李远富.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变迁[J].生产力研究,2004(8).

[11] 王保乾.论基础设施与西部民族区域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05(5).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11

一、拜城县内需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及结构层次

拜城县极落实自治区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地区工作安排部署,紧扣本县产业发展特点,坚持突破难点、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双向选择的原则,坚持市场就业方针,开辟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等一揽子举措,力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高校毕业生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也是拜城县重点培养的人才类型。自治区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补充县及时组织就业再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劳动保障系统干部传达学习了自治区、地区有关会议精神,对拜城县摸底调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抽调专门力量,深入毕业生家庭和用人单位,认真开展了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实名制动态数据库建设工作。

二、拜城县促进人才与市场资源切合的主要做法

(一)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深入挖掘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潜力,组织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免费应试能力培训,鼓励他们通过考试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二)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拜城县职能部门积极与用工企业对接,按照企业用工需求组织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利用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积极面向企业实现就业。

(三)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发就业见习岗位

拜城县将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确定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场所,积极组织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四)通过对口援疆省市开展就业援助

按照自治区统一安排部署,拜城县积极参与自治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工作。

(五)做好专项就业计划工作

拜城县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 5%人才储备计划”等各类项目,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

(六)大力开展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

拜城县对就业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的渠道实现托底安置。

(七)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拜城县对初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

三、拜城县内需人才资源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过于注重“短期效应”

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点,但是人才一旦培养成熟,外流的现象太严重,所以招工企业认为,招进来的人员最好立即上岗工作,产生经济效益。企业即招即用,制约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创业面临“融资难”

有自主创业意愿的毕业生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资金难保障。一方面,贷款很难找到担保人;另一方面,小额担保贷款手续复杂,办理时间长,资金很难到位,影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三)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

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工作实施后,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善于用科学眼光看待就业,认为公益性岗位是政府开发的有保障,在企业上班的部分高校毕业生离开企业应聘公益性岗位,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加强和盘活内需人才的建议

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新型工业化内需人才的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业人才开发建设的整体合力。成立新型工业化内需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将新型工业化内需人才队伍建设及开发纳入年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议采取五项政策措施,加强和盘活内需人才。

(一)实施工业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财税政策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内需人才培养的投入,把新型工业化内需人才培养的各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项人才开发资金要重点投入新型工业化内需人才开发,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以保障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顺利实施。

(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联合创新创业机制

由发改、经济贸易部门和拜城县重化工工业园区牵头制定措施或办法,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通过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招收和培养研究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

(三)实施工业人才交流流动政策

由组织人事部门建立完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打破人才身份、部门和单位限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鼓励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内有条件流动。

(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

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曲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疆内外知名、高层次人才来拜城县创业发展,取得实效的给予奖励,对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

(五)实施技术工人培养计划

依托拜城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企业与学校委培、定向招生及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一批爱岗敬业、技术精湛、适应工业发展、有较强工艺技术操作能力的熟练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人才,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培养造就一支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竞争力强的工业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工业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形成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更好的服务于工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树立科学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韩庆祥,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7月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12

一、工业化的内涵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20多年里,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这种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借助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正是工业化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在战后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在人口众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特殊国情下开始的,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数量型、低效率、低水平、污染环境的模式,伴随着高增长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未来二十年要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必须避免重走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如何实现可继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包含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现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1972年,以D·L·米都斯为首的美国、法国、挪威等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并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

可持续发展正是针对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起的一系列恶果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基于此,可持续发展观在八十年代末一经提出,便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到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部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有望拉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而该政策必然带动地区及相关上市公司发展,也必将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建设。

二、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对环境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对工业化发展也形成了新的约束。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机制,我们看出了它的不可持续性。在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两者之间越来越对等,人类的文明要持续下去,工业化进程也不可能停止,那么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化,把工业化进程同绿色化结合起来,走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步骤。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大体上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及作为联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两者桥梁的绿色营销。在绿色化的引导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对立体便能和谐共存。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体现和必然要求。

1、绿色化能有效地克服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绿色化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而绿色化正起了这样的保障作用。无论绿色生产、绿色营销还是绿色消费,其宗旨都是坚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坚持当代人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体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绿色生产强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则提出了三个消费原则,即倡导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追求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可持续消费。

2、绿色化能有效地促进工业化

绿色化能增加社会福利,更快更好地达到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坚持绿色化能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绿色化将使环境质量普遍提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生活状况,增加社会福利,而这正是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绿色生产将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与高产出,有效地减轻自然环境与资源所受到的压力,从而使人们的生存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绿色消费中人们消费的对象以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绿色产品为主,这就提高了消费的安全性、健康性,相应也减少了消费者因事故所受的福利损失。

三、基于绿色化理念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国际环境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在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强大的绿色技术支持,从而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保护生态环境,以绿色化保障工业化,需要建立三大支柱:一是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二是企业界的积极支持;三是公众的广泛参与。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对企业而言,只有当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内部不经济时,即外部不经济问题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才有去解决的动力,而当外部不经济不能转化为内部不经济时,企业没有动力去解决。就这是说,对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来解决。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三种。

(1)经济手段。可以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手段促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减免绿色产品的税收,开征污染税,在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上开征,超标越大,征收越多,实施“累进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变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理顺资源性商品价格与制成品价格的关系,使资源保持合理开发利用;设立专项基金,在财政上对绿色产业增加投入,增加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规模,给予利率优惠;支持绿色环保企业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为其吸收社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等。

(2)行政手段。如限期关闭或转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企业在限定期间内使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规定的标准;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

(3)法律手段。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中的正规约束,是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保障。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等,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操作性差,经常发生有法不依的情况,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执法监督,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适时调整环境评价的标准,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加强生态立法,建立生态消费制度,注重引导绿色消费,对于顺应生态保护的商品与服务,采取各种奖励和支持措施;反之,则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性税费措施等。

2、实施绿色生产,培育绿色产业

新型工业化建设篇13

尽管近年来黑龙江省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既是形势所迫,更是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

记者: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黑龙江省采取了哪些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呢?

陈长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基本内涵。

在总体思路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巩固提高支柱产业,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塑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和动力机制,促进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并重,完善科技经济结合机制和企业依靠技术进步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实现局部战略性突破。二是坚持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为切入点,调整完善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哈牡绥东产业带、沿边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搞好规划衔接,明确功能定位,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重组,实现优势资源就地多层次加工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带、集聚区和工业强县。三是坚持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加快构建节约型、环保型产业结构。四是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措施,依靠项目推动调整和发展,着力建设一批牵动全局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骨干企业整体改造重大项目,突破瓶颈制约,提高支撑与保障能力。

在工作推进上,实施“四大战略”,推动“四个转变”:一是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把优势资源培育成优势产业,推动工业结构由采掘业为主向制造业为主转变。二是实施系统配套改造与集群化发展战略,将孤悬的点状企业变成链条式企业,把单一产业发展成集群产业。三是实施城镇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推动发展模式由自闭式孤立发展的区划经济向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四是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企战略,提高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抓好优秀企业家和创新领军人物、高水平研发人才、高素质技术工人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记者: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基础上,黑龙江经济委员会采取哪些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陈长涌: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均GDP等六项反映工业化水平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目前黑龙江省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起步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中心任务。

一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以优势整机产品和成套设备为重点,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重点发展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基础装备、运输装备、国防装备、石油装备等优势产品,提高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水平。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力争将哈、齐两市建成“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创新研制示范基地”。鼓励支持企业积极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进行系统性的改造,提高设计、制造、装备水平,尽快发展成为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于一体的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加强自主研发,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是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推动资源型企业的产业重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强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提升特色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附加值。适应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大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后备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食品、医药、森工、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开发一批高精尖产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的延伸。

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局部优势,推动产学研联合,通过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率先在本省产业化,重大科技成果率先在本省转化,高科技人才率先在本省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战略性突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适应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外包、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业,逐步培育“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四是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配套产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地区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落地生根,形成一批大项目带动的产业集群。围绕龙头骨干企业,在现有工业布局中形成的产业链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积极对接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龙头配套型产业集群。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