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实用13篇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1

来自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表明中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的图书零售总量是63.47亿册,零售金额总数为659.15亿元。其中,教育类图书零售量超过了52亿册,在零售总量的占比超过了80%;销售额484.01亿元,占销售总额70.36%。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教育出版在整个出版业的重头地位。中国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研究中国数字出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浪潮已经开始席卷全球出版业,从行业层面来看,各种电子阅读终端的研发和问世,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提供了切实的平台。

二、文献综述

(一)“出版”的相关概念界定

教育出版。程三国(2002)指出中国现代出版业是由一般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三个部分组成的。教育出版则是指与学习、教育和培训有关的出版,分为基础教育出版和高等教育出版两个业务范畴。刘灿娇(2007)认为模式化、标准化、过程复杂性和强计划性是教育出版物的典型特征,所以是最不会引起歧义、最名副其实的。

传统出版。M Cockerill(2006)在研究出版商业模式时明确了传统出版是区别于电子出版的纸质图书的出版。张莎莎(2013):传统出版是指以传统印刷术为基础,出版产品的信息载体是纸张。相关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

数字出版。本文所涉及的数字出版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中的定义为准: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二)商业模式概念界定

R Clarke(1997)认为商业模型是公司用来获得持续性收益的一种运营方式。

哈佛大学教授Mark Johnson、Clayton Christensen和SAP公司CEO孔翰宁(2008)共同撰写的《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将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概括为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客户价值主张。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一)资料收集方法

本文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文献检索法和深度访谈法。通过检索国内外与教育出版、数字出版和商业模式相关的文献,以及官方的政策文件、统计报告和新闻事件,采集翔实的参考资料。运用访谈法对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获得第一手资料,弥补文献资料中数据不足的缺陷。

(二) 资料分析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搜集到的图书、期刊、论文、专业报道和行业会议等相关材料,对传统教育出版企业进行定位和深入探究。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针对既有资料进行判别和分析的一种非接触性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或是定量分析的方法输出认知。

案例分析法。本文分析人教社所属群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转型的动机;其次分析外部宏观环境,预期人教社转型的战略趋势,借鉴其一系列的操作经验;之后通过对优劣势的对比分析,得出适用于人教社及其他中国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最后提出模式选择方案。

(三)研究工具

PEST分析法。PEST分析法指的是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本文通过这四个因素来判断企业所处的环境现状,分析数字化转型时机的正确性。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也被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以企业自身的内在优劣势为核心,客观分析企业现行状况的战略分析方法。SWOT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威胁)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人教社概况

人教社以课程教材研究所为龙头部门,设立了数字出版部(职能部门)和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社属企业)。相关产品包括: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教辅和教师用书(1-9年级)、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材教辅、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对外汉语教材教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材、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师范院校教材、其他教育图书、工具书、电子音像、数字产品、人教期刊。本文统计出仅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就多达215册别。教材出版垄断、教育出版物市场化竞争、企业改制、行业合作与联盟,除了资金短缺,人教社几乎经历了教育出版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有普遍意义的阶段。

(二)转型原因的分析

该调查涉及的访谈对象为29人,其中总社管理者1人、分社管理者3人、项目负责人4人、编辑10人、发行经理4人、社属企业职员7人。在访谈提纲的设计上,从人教社当下的企业状况和转型中产生的问题切入,设置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问题。从调查结果发现,人教社所面临的问题有五个方面:

第一,地区行政壁垒的干扰。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冀教版教材、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的牛津版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深港版教材等一批极具地域标志的教材教辅由于能为地方财政创收,实现业绩,所以相应的地方倾向性也突显出来。

第二,出版生态环境恶化。企业被“租型”单位恶意盘剥利润。简单粗暴的惯常做法是版权页标注印数3000册的教材,在当地实际印刷量可能是6000册甚至10000册,这样超出的3000-7000册的“租型”费就这样流失了。新华书店账期长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对于一些中小出版企业来说,可能是影响生存的问题。数字出版则可以通过二维码、编码跟踪等技术手段对出版印刷进行数量上统计和监督,并监控其销售去向。

第三,教材与教辅之间的版权纠纷。以人教社为代表的教材出版企业认为教材是自主知识产权出版物,其研发和销售已经市场化,人力和资金等投入都是教材出版社自行承担,所以教材也就不再属于公共出版物,与教材配套的教辅出版物应向教材出版社支付版权费以获取相关内容的授权。教辅出版企业则认为教材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市场化或者完全的市场化,因为教材出版的准入门槛依然限制诸多,没有去政府化。数字出版可以通过教材教辅的在线链接,通过良性竞争获取市场份额。教辅产品也可以选择缴纳相应的版权费用,以教材企业官方认可的、质量达标的身份获得推荐或链接。教材企业也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教材的研发版权。

第四,教材教辅成本攀高、利润走低。教材品类剧增和教材限价导致教材的规模效益大不如从前。配套教材的教辅版本也随之翻番,教辅产品的价格战长年不断。低价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是盗版横行。个别教辅出版企业借鉴人教社“租型”方式,将排版文件直接发到地方印刷厂,为降低销售价格,甚至将彩版直接印刷成黑白版。这样运输费和印刷费的价格空间就压榨出来了,可直接投入市场低价竞销。数字出版本身就省略了运输环节,只需要在线传输;同时也没有印刷成本,可以对恶意的低价手段进行有效狙击。

第五,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90%的被访谈者支持传统教育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转型。中国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绝对性地控制了最大的教育出版资源,数字化转型一旦成功,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具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整合资源,将教材与教辅在数字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传统版权纠纷带来的损失。数字化转型中的纸张成本及相应的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将极大降低。

(三)人教社转型环境的PEST分析

政策环境(P)。2010-2014年期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中央利好政策和意见,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出版企业数字转型大力扶持的态度。截至2015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建设的数字出版基地已达13家,扶持工作在北京、南京、天津和深圳等多地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开展进行中,全国教育出版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较好的政策环境。

经济环境(E)。2009年的《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出版企业给予了实质性的协助,企业可以保留更多的利润用以投入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出版企业销售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符合条件并申报通过的,退回其中14%的税费,即实际只征收3%的增值税。这两项措施极大地为传统教育出版企业的转型提供了新兴市场的进入保障。

社会环境(S)。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2015年中小学在校学生数接近1.61亿,2020年或达1.65亿,分别相比2009年增加2.08%和4.62%。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中小学教材教辅出版发行的需求也将相应回升。

技术环境(T)。2012年前后,中国出版业和IT技术业在云出版、数字版权保护、阅读终端融合、数字出版平台、数字编辑等数字出版关键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教育出版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不过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软件创新后劲不足引发的数字硬件产品同质化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生产环节上,没有完全摆脱某些企业代工、仿制和拼成本的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教育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的进程。

分析结论。通过PEST环境分析,可以清楚发现人教社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享有绝对的优势,技术环境方面的劣势则比较明显。总体上还是非常利于企业转型的。

(四)人教社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

优势(S)。内容资源优势。人教社稳步经营了60多年,积累的传统教育出版内容资源庞大,从中可以提取出适合数字出版的丰富的内容资源。

垄断优势。虽然教育出版已经市场化,但准入门槛比较高,目前全国有法定资格的教材出版社仅有80多家。数字化转型可以将教材和教辅的融会贯通。

品牌优势。无论是哪种出版,品牌都是出版社的信誉和知名度的集中体现。人教社的品牌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在教育出版领域尤其突出。

劣势(W)。缺乏复合型人才。传统教育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需要即懂教育,又熟知出版业务,同时拥有技术理念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的人才需求无法满足。

体制遗留问题。虽然人教社已经改制转企。企业制度逐步向现代化调整,但几十年的事业单位体制的彻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导致人教社的市场化竞争力度不够,绩效制度无法良好运转并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转型进展缓慢。

机会(O)。阅读习惯的改变。2013年9月启动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突破50%,青少年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接近60%。青少年手机阅读日均时长超过30分钟,手机阅读月均花费1.25元。在数字化阅读比例显著上升的同时,用户付费阅读的习惯逐渐被培养起来。这意味着教育出版的盈利环境在趋好。

威胁(T)。教育出版数字技术缺乏行业标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国际标准虽然在2011年成功立项,但面市后的成效还需要较长的检验时期才能确定其有效程度。而且这一标准无法涵盖数字化教育出版的所有技术主流层面。

技术类公司的强势竞争。与欧美数字出版由出版公司主导不同,中国的数字出版绝大多数源发自IT类公司。人教社的转型将因不具备技术优势受到来自IT技术公司的竞争压力。

分析结论。根据以上SWOT分析,可知人教社现阶段的企业优势大于劣势,外部的机会多于威胁,技术劣势明显。鉴于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宜采用ST策略(多元化策略)。通过跨界联盟方式来解决技术薄弱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策略,可以与技术类企业合作开发并分享利润。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开放合作是规避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短板的最佳捷径,独立打造大规模集约型平台和大规模制造自有产权终端阅读器的风险过大,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与各方关联行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五)人教社数字化试水历程

2001―2015年的近14年间,即使是人教社这类占据优势资源、教育出版阅历丰厚的企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模式。数字出版部和人教数字公司的双轨并行,可以看出人教社对数字出版的重视程度。通过与多类单位的多层次合作、借力发展以及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人教社寻觅到现阶段比较适合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六)人教社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

单一产品模式。人教社尝试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大多数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进军的普遍形式,也就是纸版资源直接转换为数字化内容。转型之初,人教社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数字化内容资源的建设上,通过激活所掌握的巨大的教学资源,以“资源包”的形式与名校名师共建共享。

整合服务模式。电子书包是以数字阅读终端为载体的综合性产品,将文本、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字化教学材料进行融合。其教育和学习方面的功能之丰富是普通终端或平台无法企及的,搭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功能充分体现了整合服务的成效。

人教网(.cn)是具有经营性的、为学生答疑辅导、为教师提供测评帮助的资源性综合服务产品。人教网原创的网络文本资源年均量5000万字左右;日均页面点击量超过300-400万次;日均访问量约20万。

人教学习网()是人教社旗下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各类问题的资源类网站。网站引入了课外辅导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反观学习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学习习惯。

人教数字校园(PEP e-Campus Live)以学习、教学、推广等系统认知为理论基础,通过IT技术手段实现对教学研究、教学资源、教务工作、媒介手段、测评诊断进行整合配置,形成立体、开放和交互的在线综合服务方案。数字校园由备课系统、授课系统和教务系统三个模块构成,充分体现了产品强大的综合服务特质,对关联产品的持续销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英语互动Q学堂”网络教材。配合《英语(新目标)》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五大组成部分,用户界面模拟实体教材的外观。充分贯彻分层次教学理念,按学生学习能力和进度的不同个性化提供。这使得学生参与活动的便捷性得到提高,良好的互动功能机制提升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效能。

2009-2011 年期间,人教社经过三年的数字出版运营摸索,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管理、人才、技术以及数字化经验方面有了相当的基础。企业定位逐渐由内容提供商成功升级为“内容+产品+服务”的综合服务商。

平台运营模式。数字出版平台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整合、管理、跨平台及信息服务。教和学的大量素材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基础资源。通过有效的数字化整合之后,资源、读者、作者和企业共同构成高度人性化的、强大互动性的数字化平台。人教社研发的网络出版平台,通过对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完善,架构全媒体出版体系,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功能融入出版流程,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参与基于教学活动进入自出版环节。

(七) 数字化转型成效

人教社社属企业,人教云汉数媒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收入近2000万元。人教社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收入超过4000万元。2014年数字出版总收入超过6300万元,增长率超过50%。转型成效是显著的。这个数字和人教社十几亿的总体收入来比轻如鸿毛,但从整体行业来看是重如泰山。以人教社为首的教育出版单位的数字化出版盈利,是行业的强心剂。人教社由产品供应商向服务提供商的整体趋势,是目前中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思路。

五、研究结论

第一,成本角度的模式选择指的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出发,选择资金投入量适当的模式作为突破点。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数字出版降低成本最可能方式就是缩短中间环节,减少中间费用的支出。传统出版状态下,纸质产品流程基本上是单向的线性流程,每个环节的开始都是基于上一个环节的终止。数字出版却可以凭借数字多元化和跨媒体的优势实现出版流程的多向互动,直接或间接降低出版成本。

第二,产品差异化角度的模式选择是指在市场中,如果企业的产品(服务)比其他同类产品(服务)更好地满足了某些顾客群体的需求,并使其产生依赖性,差异性化优势自然就发挥出来了。采取该类模式的企业能在市场中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避免恶性的低价竞争。

参考文献:

[1]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4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年度分析报告[J].出版商务周报,2015: 1-8.

[2] 黎娟.数字出版概念研究,广电传媒[J].2011(8):116-117.

[3] 夏德元.数字出版与传播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 杨慧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论文,2013.

[5] 尹静.当代教育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分析[J].出版广角,2013(13):78-79.

[6] 张立.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7] 张文琪.中国出版业转型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硕士论文,2014.

[8] 钟小青.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研究[D].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13.

[9] 周蔚华.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2

虽然数字教育市场发展迅猛,且融资利好不断,但从运营结果来看,规模虽然逐年扩大但赢利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实现盈利的数字教育企业只有5%,10%的企业营收持平,700的企业出现亏损,甚至有15%的企业面临倒闭。盈利模式不清晰、市场定位模糊、同质化竞争严重、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是数字教育行业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突出问题。

融合发展需三大要素,构筑平台最为重要

平台、产品和服务是融合发展的三大要素。服务依托于产品和平台,平台聚合产品,产品通过平台提供服务。对传统出版而言,内容建设是基础,平台建设是根本,服务将内容、平台与用户很好地融合起来。从互联网角度来说,平台无疑是最重要的。

1.平台专业化,提供创新服务。实现融合发展,找准定位是关键。融合的目的在于让优质资源价值最大化,立足优势资源的创新、融合与发展,根据自己的特色推出更为专业化的“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树立品牌。

2.产品多元化,满足个性需求。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载体、新模式更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产品创新,就是要以服务用户为出发点,不断设计规划适合不同目标用户的多内容类型、多层次服务的产品,是融合发展的基本战略。

5.服务精准化,实现市场价值。服务是产品的延伸,创新产品的同时也必须要创新服务,产品的价值也在于服务。传统出版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推进以“服务用户”为方向的数字产品开发,实现内容服务的精准化。

打造特色产品体系,构建地域性数字教育产品生态圈

作为一家教育出版社,我们对新形势、新形态下数字教育和传统出版融合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仅凭一家或几家公司、单纯的线上或线下服务,是无法满足的。教育出版社通过与技术服务商、资源提供商的合作,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打造一个具有良性循环能力的地域数字教育生态圈体系,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达到服务教育的目的。

(一)构建什么样的地域性数字教育生态圈

1.数字教育生态圈着力于成员间的能力共享、数据共享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降低参与门槛,节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的技术、时间、资金等成本;

2.打造具有统一交付、统一感知的良好用户体验的生态圈产品,无论是传统出版形态还是数字产品,所有服务统一人口、单点登录、操作简便、无缝对接,降低用户学习和使用成本;

3.打造迭代更新的生态圈循环体系,根据用户反馈、数据分析和整合更新,形成传统出版与数字教育的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教育产品线与教育改革的适配性和使用效果;

4.打造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生态圈,发挥出版社服务区域性教育市场的传统优势,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字教育产品体系

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服务形态上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是生态圈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而持续的本地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检验其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一,以ADP5数字出版与学习平台为基础,构建内容服务运营体系。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教育管理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数以万计的学生。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提供优质的内容尤其是数字内容的同时,更要依托云计算、大稻莘治龅然チ网技术和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从数字课堂、数字校园到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教育产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覆盖授课、学习、评测、分析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

为了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大象出版社将数字教育的产品线进行纵向扩展和横向延伸,建设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DP5数字出版与学习平台”。该平台除了是一套互联网技术支持系统,同时也拥有教学资源库、数字教材、数字教辅等子系统,为我社的教育产品的在线应用提供支撑。

该平台以工具集成和资源聚合为主要形式,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桌面应用、消息提示、市场推广、多屏推送、学校端网络加速、版权交易等功能和接口标准,可以实现各种数字教育平台在产品、内容、服务等方面的接入、运营和分享。

ADP5平台的建立,大象出版社实现了对数字教育资源一次加工,反复使用,跨终端展示,多平台,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实现了核心内容资产的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与增值。平台的建立为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大象出版社由教育产品提供商向教育内容服务商转变的基础保障。

第二,坚持开放合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教育整体解决方案。

大象社通过广泛深入地与出版社和国内外数字教育领域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对合作的产品进行整合,使这些产品相互融合、互为支撑,打造大象数字教育生态圈。以云平台和大数据为支撑,根据自身内容资源及数字产品的特点,满足教师、学生、家长各类用户的精准化、个性化需求,通过合作激活自身对数字产品的开发和运营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体系。

第三,坚持技术引领,打造区域特色数字教育服务体系。

大象社通过建设以下几个教育服务系统,为本地用户直接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1.考试与测评服务系统统一出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成绩及分析报告,通过考试数据,建立教师授课及学生学情分析模型,为教育管理者、老师及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及学习服务。

2.教育电影与教育视频系统:系统旨在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视频教育内容,激光数字影院硬件不伤害学生视力,系统集成我社教育视频服务,推送教育电影、科普视频和各类教育微课。

3.教辅增值服务系统:建设“大象e课”网络服务平台,为我社纸本教辅提供增值服务,提供大象智慧题库、备授课系统、理化生虚拟实验室、教案课件、试题解析、重难点视频讲解等方面,对我社纸质教辅进行全年级、全版本、全学科、全知识点的梳理,以技术和数字内容为导向,建立知识点矩阵,以知识点矩阵为体系对内容进行梳理,以二维码扫描及APP等方式对纸本和数字资源进行关联,打造教辅数字服务体系。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3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紧扣数字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解读,着重论述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是国内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者需不断探讨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4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5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6

一、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近年来,综合类高校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本着学科多、专业多的优势以及广泛的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促使此类高校具备足够的“艺工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科之间具备知识交融性与共通性,这一方面为学科之间资源整合与优化提供了便利,使之更具跨界性、交互性、多样性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潜在问题与研究不足所导致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问题也在不断滋生。为更好地了解现状,我对几所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展开调研,就调研结果提出下述两点不足。

(一)专业课程教学深度不够

当前,部分学校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会向专业学生开设更多的课程,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教育资源,且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供学生验证理论且巩固专业知识,希望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2]。拓展教育自然是上乘之选,但是对学生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

根据调研现状分析,部分高校在倡导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但事实上侧重于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亟待提升。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技术这一实质性的东西缺乏将直接导致数字设计产品难以达成预期目标,效果落地或有难度。即使设计出来的产品,也仅局限于一纸空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或者说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工作,进而出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的问题[3]。上述两方面问题研究并不具备普遍性,我以抽样调查获取结果为主,浅谈的数字媒体专业在“艺工结合”模式下显露的问题仅对于少部分高校,其他综合类高校在校企合作、艺工结合教学理念中基于上述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现存问题的分析主要目标是立足于问题进一步研究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路径,并无针对性,问题若存在漏洞,敬请谅解。

二、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实践

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在社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必须改善与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换言之,社会市场需求是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应遵循的价值导向。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立足于学生基础能力展开数字技术综合训练,同时联合校外企业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接下来重点针对于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模式理念深入分析,具体从下述三点详细论述。

(一)专业教学知识体系“美学+工学+设计”

基于“艺工结合”模式下的数字媒体教学主要是艺术设计创作和计算机技术实践的结合,在专业知识的驱动下将其转换为数字产品,并且满足市场需求与广大用户的认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工学科与艺术学科有效结合的比例,艺术学科主攻的方向是产品设计理念与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设计理念的比重;理工学科主攻的方向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计算机技术放在首位。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方向较广泛,其中包含诸多学科,如美学、设计学、工学等,产品设计中的美学主要是产品的形式美、艺术美两方面,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相应的美感思维要求较高,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美学这一层面学生的主观意识较浓;工学主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也是学生数字产品所需要的承载体,更是优秀产品从设计到落实的主要途径,侧重于学生的专项技术。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能重新审视产品属性以及走向市场的应用价值;设计学主要包括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中的知识原理与方法论,同时还包括数字产品的市场学、营销学,故此设计学重点培养的方向是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对于市场的敏锐洞悉力。上述三门学科共同构成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不同的侧重点穿插于专业的教学始末,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为市场输出综合性人才。

(二)专业实践教学方针“艺工结合,产学研协调发展”

当前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宗旨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而复合型人才应具备专业的产品设计技能与过高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且明确市场需求,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综合类高校有广泛的教育资源与专业的实践平台,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引进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引导,走好校企合作之路,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具体可以联合科研院、相关企业、教育者三方力量,共同创建特色“艺术与工程结合,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实践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带领中,结合教材内容广泛构建实践平台与科研训练,并且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在实践平台中有效落实,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并且在校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明确市场需求,进而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产品,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三)“艺工结合”数字媒体专业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学科之间的相似性与共通性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借助实践平台软硬件设施,开发与利用实践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训练技能,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有效落地,并且在相关指导中探索与分析数字设计产品的可行性。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适当贯穿基本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初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流程,相较于教材内容与教师的讲授式教学,明确的实训操作流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在初次接受知识中的困惑;在教学中期阶段,教师应主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共同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思,并且对于学生作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将学生的思维构思体现在数字产品设计中;在专业教学后期阶段,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相关实训技能已经得到全面的发展,此时可以走向校企合作之路,将学生安排进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在社会实践中再次巩固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数字模式改革路径

(一)基于“工艺结合”教学理念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与完善

就目前趋势分析,实践内容主要是将美学+工学+设计学的知识体系穿插于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始末,这一系统性知识的完善与优化正是实践内容改进的目标。为落实工艺结合教学理念,可以在学生不同的实践阶段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展开形而上的技术指导,除了莅临实践基地指导之外,还应在校举办知识讲座,或者创设校内线上线下论坛,加大学生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力度,有效解决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的各类问题,抑或定期进行面对面交流,带领学生领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的项目创新中探索学生的实践水平,并且予以有效指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可以指定命题,也可以提供专业知识指导,学生自主成立项目团队。在经过答辩获批校级项目,并且紧扣项目完成相关命题,而项目命题通常是专业知识最顶端、最前沿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一定的考核性。学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校内各种教学设备,接受不同导师的指导,并且在校外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中明确市场需求、创新方向等,时间通常一年为期,届时完成相关命题往往成果较为理想。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常用的一种教学融合方式,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余,学校会邀请校外相关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践行在实际中,落实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校的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虽然也会安排相关实践,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时,学校联合企业安排学生步入相关岗位实习,落实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该专业实践过程中,我们调研的几所大学主要引进的是世界一流企业,包括联想公司、华为公司、水晶石公司等,邀请企业的技术总监来校进行实践指导工作,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接受艺工结合培训,在拓展知识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创建专项实验室

创建专项实验室对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实验室学生验证理论的主要基地,也是学生获取实验成果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在专业教育中应创建专项实验室,为学生更好的研究科学项目夯实基础。我们调研的这所高校目前已经成立6个专项实验室,其中包括数字影棚、交互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等,其创建理念紧紧围绕“艺工结合”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实践项目各有侧重,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充分利用“工艺结合”教学理念是社会市场发展对高校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先决条件。本文以调研的几所高校为例,提出了在“工艺结合”模式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存不足,并且立足于问题进一步研究出教学改革路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文涛,李明月.基于艺工结合教育理念的工业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v.2;No.320(03):135-137.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7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04-02

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以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人类理性思维,还具有远超传统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数字产品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并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数字艺术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使数字艺术教育被史无前例地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分析数字艺术的特点、开展数字艺术教育改革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狭义的数字艺术[1]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广义的数字艺术[1]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这些媒体文化通常对语音、文字、图像等加以数字化设计并整合运用,最终形成以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具有互动性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音乐、数码影像、电脑插画、影视特效、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原创性

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并不是只要利用数字化工具随便地“发挥”一下就可以冠名为“数字艺术”作品的。

2.复制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复制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复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数字艺术作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复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量、快速地复制,且复制品的质量基本不受人工因素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复制的群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替换;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相应参数的修改,复制出来的物体既继承原物体的特性又可以有自身的变化。

3.互动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许多种类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而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欣赏主体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并成为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4.独特性

首先,数字艺术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计算机为数字艺术的设计提供了很多特效,如数字艺术作品中的流动光效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动态效果极具感染力。其次,数字艺术作品的显示形式具有独特性。很多数字艺术作品在电子显示器上观看,视觉效果非常完美,然而一旦打印或出版后视觉效果则明显变差,原本非常清晰、亮丽的作品可能会变得模糊、灰暗。

5.群体性

传统的艺术作品通常涉及到的专业较少,通常由单人独立创作完成。数字艺术作品则不同,一般涉及到音乐、美术、计算机程序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技术和素养,因而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换而言之,数字作品通常不是由某个人,而是由某个创作群体共同完成的,即具有群体性。

二、数字艺术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3]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

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4]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5]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5]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6,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四、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

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

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数字艺术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数字艺术的教育还并不成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待于大胆革新,突破前进。广大数字艺术教育者应把握住数字艺术教育的时代主流,深入研究数字艺术的内涵和特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数字艺术学科,为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茂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龙全.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6,(4):10-11.

[3]纪涛,孙冬梅.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21-23.

[4]高峰.浅谈数字艺术人才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4):110-112.

[5]黄丽民,刘锡冬.浅议高职高专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49-50.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9

每一位与会者都依照大会安排,在进入校园后领取了一台平板电脑进行整个数字校园应用模块的体验。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北京市二十中学已经拥有了30多个基于教育、教学、管理等多层面的本校开发的应用模块。通过局域网无死角的覆盖,该校师生已经可以利用平板电脑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办公教研等网络化、数字化,极富该校的个性与特点,吸引着与会者的关注。正式的会场议程开始之前,与会者已经通过轻点平板电脑了解了北京市二十中学数字校园的模式、风格与内容,为整个大会做足了铺垫,始终贯穿大会的“应用体验”设计也使整个大会流程充满了数字感、现代感。

与会嘉宾领取平板电脑并体验

9点30分,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亓效军主任首先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数字校园建设的精神与理念,并从概念上进行了阐述。但数字校园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现场大屏幕上轻松的Flash 动画《数字校园》从课堂教学、家校沟通、行政办公、教研培训、数字德育、校园文化、安保体系等层面进行了生动具体的解析。

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亓效军主任做介绍

通过PPT文字与动画影像双层的数字校园理念“辐射”后,紧接着播放的《数字校园在海淀》向大家重点展示了近年来海淀区各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情况。

在这股数字校园建设浪潮中,北京市二十中学的数字校园以其创新性、广泛性、深入性凸显了很多应用亮点。陈恒华校长做了主题为《让师生在数字校园中自主成长》的报告。

二十中学陈校长在大会上做报告

为了更贴近数字校园应用者的内心感受,大会从众多受邀的媒体选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现代教育报》的阮滢副总编从记者观察的视角在现场对二十中学的师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通过他们在数字校园中典型模块的真切的应用体会,发掘北京市二十中学数字校园富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

记者采访二十中学师生代表

现场采访环节视角独特,形式活泼,内涵丰富,感受真实,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数字校园,大会还特别设置了轻松的平板电脑应用反馈环节,让与会嘉宾现场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应用模块进行投票。投票过程的简单流畅,投票结果的即刻呈现,令大家在轻松、高效的氛围中完成了现场反馈。

大屏幕现场反馈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尹丽君主任现场讲话,肯定了海淀区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在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兼容并蓄和谐发展方向上提出了新的课题,并对今后的长足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尹丽君主任讲话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李奕委员对此次大会的整体设计与应用体验表示了赞许,并从自我感受的角度出发对北京市二十中学的数字校园模块进行点评,也对海淀区数字校园的未来建设充满信心。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李奕委员讲话

教育部基础二司刘昌亚副司长赞扬了海淀区在数字校园方面的创新性探索和积极建设,并期待着海淀区的信息化建设能给全国创出更多样板。

教育部基础二司刘昌亚副司长讲话

作为大会的尾声,主持人亓效军还邀请现场与会者参与平板电脑互动环节,即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在留言板中书写自己的参会感受。留言即刻呈现在大会屏幕上,各种简短的评语传达着与会者对海淀区数字校园的展望与建议。

嘉宾留言现场反馈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10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归属于电子信息类,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和动画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又被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移动媒体、电视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游戏和媒体等方面的策划、设计、开发、制作、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不断深入到普通用户,用户更希望直观和方便的感受信息媒体,所以数字媒体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重点论述当前社会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需求,分析在高职高专中应该如何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

一、近三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分析

2012―2014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如图1所示,三年内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50位职业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包括“计算机专业人员”、“图像设计师”、“平面设计”、“图表绘制师和图像处理人员”和“计算机操作员”。通过分析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一是近三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有显著地上升趋势,而且相对其他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率也比较靠前;二是就业量较大的职业中包含有大量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尤其是智能移动客户端高度普及,社会对于数字传媒的需求不断的提高。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市场分析

从2010年开始,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动漫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当初传统的广告、动漫、游戏、影视四大市场逐渐向更实用、更细分的市场发展,由此诞生了终端UI设计、商品展示、建筑可视化等。这些新兴的细分市场不但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利润的新增长点,而且还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吸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来源。

表1是我们对北京、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4个地区的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企业进行调研的不同专业方向人才需求的数据。从数据可见,传统的广告、动漫、游戏动画、影视四大数字媒体技术传统市场需要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并趋于平稳,没有大的增长,而终端UI设计、商业演示和建筑可视化等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人才需求供应不足,缺口很大。这个市场变化反映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规格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提升。

三、如何定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一)终端UI设计

UI即用户界面,UI设计是指对软件的人机界面、操作逻辑和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所使用的计算机和智能移动设备都在不断发展,这些设备被称之为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软件用户界面不只是单纯为了美观,重要的是要提高软件的易用度,从而能够被用户所接受,使得软件可以被广泛的使用和推广。同时,终端UI也可以作为用户需求沟通的中间媒介。所以,终端UI设计是所有软件企业和相关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商品展示设计与制作

商品展示是指对客户的产品进行详细展示,包括规格、产品的款式颜色等所有产品详细的信息。传统的商品展示多数采用平面媒体技术,随着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商品展示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广泛,通过三维和动画等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和深刻地了解商品信息,而这些商品信息除了通过平面媒体,还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传递给客户。

(三)建筑可视化

建筑可视化是指在建筑物没有完成或者只有蓝图的情况下,通过三维、影视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在客户面前的技术。由于大型建筑物很难在人脑中形成整体的效果,所以客户无法预测完成的建筑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通过建筑可视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室内装修,建筑可视化无处不在。

本文讨论的是高职高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改革,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高职高专学生,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精神,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按照十的精神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单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而是定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所以,高职高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社会服务意识和高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能够熟练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解决终端UI设计、商品展示设计制作和建筑可视化等实际问题。

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何改革

改革现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就业市场定位为前提,确定市场人才规格需求,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一)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每个方向要求专业人员能够掌握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绘图,除此之外,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又有所不同。

1.终端UI设计人才培养规格:终端UI设计涵盖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客户端/服务器”和“移动端/服务器”等结构的软件UI设计,要求专业人才掌握CSS和HTML5等网页制作技术、终端设备UI设计及终端设备开发语言规范等。

2.商品展示设计制作人才培养规格:商品展示要求毕业生掌握二维和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和影视技术,能够熟练的利用二维和三维技术、影视编辑和后期处理等技术展示商品。

3.建筑可视化人才培养规格:建筑可视化要求毕业生建立建筑模型、建筑表现、建筑渲染和建筑动画。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室内的表现和室内效果图拼接等技能。

(二)构建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在校生三年的培养过程。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很多专业存在很大差别,由于IT技术发展迅速,数字媒体技术更新的周期很短,如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一成不变,很有可能经历一段时间后,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要考虑到培养环节和课程需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要有前瞻性、有准备,能够将市场需要的技术无缝融入教学过程。

(三)让企业深入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毛细血管

深化校企合作是技能培养最为直接和重要的途径,企业也是高职高专毕业生主要的输出渠道。从就业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讲授课程、教学资源建立,到校内外实习,包括学生管理,所有的环节都要企业进行参与,而且在某些环节要让企业作为主要参与方,学校作为辅助方。只有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不会偏离市场的需求,所掌握的技能才能被企业真正的认可。

五、结语

高职高专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从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制订灵活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康,程庆,宋D.突出新兴细分市场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0-124.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11

一、内容建设与形式

(一)资源库

资源库是信息资源的汇总,但如何让资源能与使用者产生互动继而产生价值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以下简称“人音社”)为例。人音社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教材资源、理论资源、乐谱资源和音像资源,通过对现有出版资源整合,分层、分级、分类的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重组、重塑、重述,利用数据集合、关联和检索等技术,对内容资源进行碎片化和标引加工,整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价值和内涵,打造开放的媒体资源平台。该平台具备全面性、共享性、整合再生性的特点的同时,紧紧围绕用户体验设计,满足自由检索、轨迹分析、辅助教学(自学)、定向推送功能,实现由内容—产品—服务的转化,届时将有大量的乐谱、图书、期刊、教材教辅、音像、课程等资源通过媒体资源平台与广大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见面。

(二)K12音乐教学辅助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数字化教材及作为教材内容组成部分的数字化教学材料和数字化应用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材及配套资源完成备授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程管理及学业测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自主的学习。数字化教材的内容虽相同于纸质教材,但其呈现形式更灵活,互动性更强,更具趣味性和开放性。数字化教材在生成互动上有更加自由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课堂互动不再局限于师生间,还有教师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等,便捷的应用与链接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有效生成。系统内设的教材内容、相关音乐知识、同步练习等应用与链接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教师对资源的提取和运用,可以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这里以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为例。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共分为12个模块(6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模块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如歌唱教学模式、演奏教学模式、鉴赏教学模式等,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便捷自由地选取相关知识、音响、视频及配套课件等资源,为授课阶段做准备;教学中可以通过系统预设功能实现资源的衔接和利用,自由切换内容、资源,从而实现不同教学方式以及授课模式的转换,使学生能够更快、更高效的吸收和运用,为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提供更多可能性,也为高中学生完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音乐学习目标添砖加瓦。

此外,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还可以即时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内容和作业情况,通过对学业重难点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不断完善用户服务功能。

(三)测评工具

音乐类数字化测评工具的开发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音乐学业水平的评价系统;另一方面是满足专业艺考及社会考级的学习考核工具类平台,如辅助乐理和视唱练耳学习的“音壳音乐学院”APP、中央音乐学院线上付费教学的“央音在线”APP、服务前者完成在线报名考级的“央音视频考级”APP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出台,艺术水平考试正式纳入小升初及中考总分成绩,各地对学校艺术教育及学生艺术审美情趣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相继开展艺术学业测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测评办法,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或购买研发测评系统。数字化测评工具的第一步主要以题库形式呈现,力求做到精准诊断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学科素养,既可在学年结束做完整学业测评,也可即时检测学习效果。试题库可与资源库及数字化教材系统链接,根据知识点和学习进度自动关联试题,教师也可以自主组合试题进行对教学目标或知识点的专项考核。系统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可自动生成“错题本”,针对错题推送相关学习内容及试题;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汇总出分析报告,方便教师做生与生、班与班,乃至跨校、跨区横向考核与对比。错题本和分析报告同样可以升级为增值服务。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学科优势与挑战

虽然市面现有产品已多如雨后春笋,但在整个音乐教育、教材的大领域内,仍然有很广阔的市场。音乐的学习大部分要依靠听赏和互动来完成,与数字化教材融合多种形式构建沉浸式、立体化、多交互课堂的特点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市面现有的数字化音乐教育产品,绝大部分都把握到了这一点,但它们同时还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同质化现象。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在探索中脱颖而出,就要在深谙音乐科学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基础上,从内容建构、功能开发、增值服务、用户需求等多方面下功夫。以测试工具为例,目前各地、各校开展的学业水平测试,大多面临一个歌唱机评的问题。如何将技能表现也就是演唱和演奏两项的评价,通过测评系统完成,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不断追求技术手段的进步,保持产品的与时俱进,甚至能够创造用户的需求。

(二)运营模式与发行渠道

传统纸质教材具备盈利模式清晰、市场稳定、渠道成熟的特点,数字化教材资源平台的运营推广可以借由一部分传统教材的渠道,建立B2B模式,通过不断增加教学软件种类和互动课堂产品数量来拓展用户使用渠道,由B2B业务逐渐向B2B和B2C业务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社群等新平台、新手段实现出版社与受众群体(用户)的有效连接。数字化教材资源平台推出后,还要时刻关注用户群体的反馈,组织相关培训,指导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如何使用教材数字化平台。通过建立示范校,遴选有效运用数字化平台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的微课或案例进行推广。同时,结合用户需求推陈出新,推出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资源平台,面向地区、学校、名师工作室等开展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务。定位清晰,服务明确,做到精准宣传和营销,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新局面。

(三)完善人才机制

由于传统出版行业本身固有特性所致,多媒体、跨媒体人才目前在出版系统非常稀缺,尤其是缺少兼具出版能力的高素质研发技术人才。如何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实现数字化突破,并打造出合格的数字化产品,是现有出版技术人员的一大挑战。人音社在努力构建数字化现代出版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整合人才,成立了数字化工作团队,自上而下在将融合出版理念落到实处。

(四)加强版权保护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12

1项目主要内容

校车数字化管理实现建德市教育局、学校对校园物联设备设施的数据汇集分析、对校车进行数字化管控,推动校园安全、学生上下学服务的数字化管理,重塑管理制度。校车数字化管理项目主要包括物联网接入管控、巡查隐患管理、学生考勤管理、校园访客管理、校园测温预警、智慧校车管理等。1)智安校园总门户智安校园总门户展示学生上下学服务相关静态、动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感知分析。2)智校车对校车进行数字化管理,校车联网管控,通过对校车的高清视频监控、一键报警、学生刷卡信息推送、司机驾驶行为分析等功能实现校车的数字化。3)智护学协同交警、家长、教师、保安等各方对学生上下校车进行管控,通过刷卡签到、隐患上报等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多跨协同;接入视频监控、访客模块、周界报警模块、人员进出管理模块、宿舍管理、电子巡更等应用进行综合管控,实现校园安全的一体化管理。4)智通知精准推送学生上下学信息至家长,避免家长焦虑,缓解学校校门通拥堵。5)智防疫建立验码测温一体化系统,师生进校入园时进行人脸识别,系统自动完成测温亮码,并在后台保存数据,同时对红黄码和体温超过37.2℃时自动报警。当同一时间段同一学校体温超过37.2℃的人数超过一定阈值时,系统将自动推送告警到市教育局,经教育局核验后的数据自动流转至卫生健康局,学校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学生不出校。完善校园请销假数据,对学生请销假数据进行数据归集,同一类型请销假数据超过阈值后一并由教育局审核后报送卫生健康局。防止校园出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尤其是做好季节性的疫情预警预知。

2校车数字化管理设计

校车数字化管理系统由高清视频监控、健康管理、一键报警、学生刷卡、司机驾驶行为分析、司机清车等子系统组成。数据通过教育安防综合管理平台管理,学生刷卡以便后续统计学生人数,避免学生被遗忘在校车内等情况的发生;司机超速(车速超过平台设定的速度阈值所产生的告警)及危险驾驶行为预警,将校车安全隐患实时上报预警,防患于未然;校车司机驾驶校车熄火前、倒车后检查确认没有学生滞留车内后,才能触发清车按钮,熄火关闭车门,规范司机行为、提高责任意识,杜绝学生被遗忘在校车内事件的发生[2]。

2.1应用架构

校车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校车管理、校车司机管理、乘车学生管理等影响校车安全的因素进行系统设计,通过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统一集成与管理,建立一套高集成、高智能化的管理机制,满足统一的配置管理、数据共享、功能联动和业务优化等系统需求。校车业务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校车车载设备示意图如图2所示。

2.2实现校车数字化管控

通过前端的车载设备监控车辆的运行实况、车辆的位置、车辆的轨迹,可以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平台,可以随时调取、查验,保证平台管理端能实时查看到校车的运行数据,同时做到事后随时调取、查验数据。具体包括:①车载视频;②地图定位按车牌号码模糊检索车辆节点,可筛选过滤在线离线车辆,支持资源树显示在线\离线车辆数);③车辆定位;④轨迹回放;⑤电子围栏;⑥驾驶主动安全管理;⑦司机人脸考勤;⑧司机动作分析(疲劳驾驶预警、未目视前方预警、抽烟预警、接打电话预警、未系安全带预警、离岗预警、挡摄像头预警);⑨驾驶行为预警(车道偏离预警、前向碰撞预警、行人碰撞预警、车距过近预警);⑩超速告警;1司机紧急求助;12语音对讲;13司机行为画像;14行驶里程统计。

2.3学生安全防护

①学生上下车刷卡(考勤)。IC卡刷卡通过RFID技术实现,RFID读卡器通过RS485接口连接到车载主机中。当学生上下车刷卡时,刷卡模块借助车载主机内置的5G/4G通讯功能,将信息上传至监控平台。同时在车载显示屏上司机和乘务员也可以实时查看到学生的上车考勤情况;②校车司机清车防滞留;③学生遗留告警;④学生上车刷卡推送。学生上车刷卡后,卡号和刷卡时间会自动上传到后台,后台再将数据整理成学生姓名+刷卡时间后通过消息的形式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家长手机上会弹出提醒。

2.4管理成效评估

可通过条件检索查看校车司机安全教育管理前后培训效果,观察报警数量变化趋势,支持校车司机安全教育管理成效数据导出。

3项目亮点

校车数字化管理系统运用“智慧广电+教育”的理念引领广电网络公司向智慧广电多方面转型升级[3],该项目是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第一批创新试点项目,产生的数据同时接入“浙里办”App面向群众办事门户,同时对接到交通部门(交通、交警)“新安护航”平台,与大货车、营运车和游船等一并列入交通重点监管对象。4结语在当前教育系统全面“减负”的大背景下,学生上下学期间的安全监管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点。校车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技术及管理制度重塑,服务好教育部门、家庭和学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广电网络公司需要借助网络数字化实现智慧广电建设,推动广电行业业务融合,拓宽广电媒体的发展渠道,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4]。

参考文献

[1]闻利剑.浅谈富阳华数智慧校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J].中国有线电视,2019(4):373—376.

[2]戴全.有线电视运营商参与智慧校园建设:论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智慧防控体系[J].中国有线电视,2019(10):1100—1102.

[3]刘力宇.浙江华数校园电视台:“智慧广电+未来教育”新模式[J].中国有线电视,2020(3):288—292.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篇13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的增长既有现实的因素,又有历史的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的增长适应了新闻学教育对图书的需求。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点已有800余家,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正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新闻传播学出版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图书出版既反映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又为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引。再次,新闻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其研究的建构和基础理论直接来源于国外的相关成果。新闻传播学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出版既表明新闻传播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创新研究,学科结构建设发展健全,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建设步伐加快。只有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大力发展传媒产业,提高学科研究的热情,才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研究工作和图书出版工作的开展,进而建立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体系。

2.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特点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迎来繁荣景象。以1997年为界,在此之前,我国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图书虽然在数量上出现了显著增长,但总体数量相对较少,种类较为单一;在此之后,新闻传播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此外,传媒产业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1)图书出版渐成体系,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开设初期,相关图书出版较少,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及复旦大学等新闻教育水平较高的几所院校出版的教材为主;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学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在多所高校设立硕士、博士点,这直接促进了大量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新闻传播学研究专著的出版积累颇丰,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也已臻于完备。此外,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质量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寻求理论新突破和实践新认识。比如陈力丹先生自2002年起,每年都发表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学出版的概述,对当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在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方面,刘鸿英先生通过对中美两国新闻学、传播学权威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指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学和教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1]。总体来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出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系列教材,都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2)译著与专著平分秋色,教材类与学术类旗鼓相当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初在西方兴起,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发展初期,学者们曾大量翻译国外著作,一方面用于高校教学,另一方面也为国内相关图书出版提供一定的参考。一些学者由此成为研究国外理论和领域内著名学者思想的权威,其翻译的著作也成为出版界的标杆。例如何道宽先生翻译的麦克卢汉等学者的系列著作,对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国内研究水平与国际的接轨,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大量出版。从2015年新闻传播学类畅销书中译著和国内学者专著各占一半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国图书市场译著与专著数量大致相当。早期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是为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大量同类图书竞相出版,整体质量并不理想。随着市场和研究的发展,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新闻传播学图书显著增多,在教材类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依旧占据大量市场的同时,学术类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大有旗鼓相当之势。

(3)出版内容趋于多元,学术引领作用增强

在早期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图书中,新闻类或传播理论类的书籍明显偏多,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涉及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内容较少。在当今的新闻传播学著作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普遍应用。比如苏新宁先生对CSSCI 中 2000200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引用图书的情况进行统计,选出本学科中被引次数相对较多的 197种图书,该研究对于分析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很有意义[2]。此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般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困境

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阅读习惯和兴趣的持续变化,使得我国图书出版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已成必然趋势。随着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市场需求快速扩大,但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并不能与读者阅读需求相匹配。数字化出版潜力巨大,但优质数字阅读产品短缺的现象,在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中同样存在,业界面临着许多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认识不足,人才与资金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需求

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集中于传统领域,现有的出版人才大多数不具有数字化出版的意识和能力,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现有的出版程序和工作规范也明显不适应数字化出版需求。其次,数字化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乏资本运营模式的传统出版部门难以支撑。再次,数字图书出版的收益中互联网广告占有较大份额,电子书付费所占份额相对较低,这对传统出版观念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由于观念改变迟缓,以及缺乏人才和资金,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缓慢,要真正实现转型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转变形态有限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数字化出版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版社与电子阅读器开发商合作,将图书内容与电子阅读器一起投放市场;另一种是出版社与网络平台开发公司合作,开启在线学习模式,提供数字内容服务。在国内,大部分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外乎对纸质内容进行复制,相对于国外互联网+模式,国内流行的+互联网模式要落后得多。比如新闻传播学图书,其数字化出版只是单纯将内容转变为数字形态。同时,纸质图书数字化业务收益甚微也让出版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

新闻传播学专著、论文等学术成果通常是纸质出版与电子出版捆绑销售。例如,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图书出版数据库,优质期刊一旦出版,中国知网便会对其文章搜集、编辑,进行数字化出版,但这种数字化出版方式过于单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出版资源分散、市场主体缺失、网络化程度低、集成度小,数字化出版能力较弱。相对于国外数字化出版的立体化开发、多种模式发展,我国数字化出版的线性结构需要改变。

3. 版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目前,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一个明显障碍是版权保护不力。由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拷贝和获取变得轻而易举,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对数字出版物内容复制缺乏规范和限制,使得一些作者的知识产权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数字化出版涉及的利益方远多于传统出版,除作者和出版商外,网络运营商占有较大比例的出版利益份额,这是导致数字化出版转型困难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出版领域倘若没有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对内容直接生产者和出版者的利益保护不到位,必然会使数字化出版转型缺乏动力。

三、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与发展策略

1. 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

(1)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化出版并驾齐驱

当今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市场中,纸质出版依旧占据较大比重,数字化出版则面临多重困境。传统出版虽然受到冲击和挑战,但不会迅速被替代。首先,在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中,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市场需求较大,其纸质图书因内容编辑全面、合理,比电子书更受追捧。其次,数字化图书出版数量逐年增加,其作用是对纸质图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纸质图书的市场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再次,当前数字化出版只是简单地复制传统图书出版的内容,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出版链条,其盈利能力相对于传统出版方式要差得多。但数字化出版转型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的格局将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革新和进步。

(2)优势资源聚合,垄断数字化出版市场

我国传统出版资源比较分散,相较之下,数字化出版呈现集中化特点,数字图书市场被几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数字出版集团垄断,其凭借人才、资源、平台的优势,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这种格局一时很难打破。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这些大型数字出版集团会不断扩大其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市场份额,强化其地位。规模化的数字化内容生产是确立垄断地位的前提,要形成规模化的数字图书生产,一是要具备强大的网络信息搜索、传输能力,二是要具备高效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而后者正是传统专业出版社所具有的优势。内容生产利益链上的良性互补合作,势必是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一种合理结构,其为催生数字化出版的业内翘楚奠定坚实的基础[3]。

2. 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发展策略

(1)创新数字化出版流程

传统图书的出版流程已经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出版要求,必须进行出版流程创新。首先,要重视数字内容的选取,重视内容的质量和权威性,扩展数字出版来源,扩大可选择的范围。其次,要依靠数字网络技术,开发数字出版编辑系统。再次,要把先进的印刷技术融入数字化出版中,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实现数字化印刷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将+互联网思维转换为互联网+思维。网络是一个大平台,是集生产、服务、管理、销售于一体的终端,单纯地把互联网作为平台的延伸难以实现数字化出版流程的革新,只有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数字化出版的内在模式,优化出版结构,重视出版内容,创新数字化出版流程,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数字化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优势整合,实现数字化出版与营销一体化

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不仅能满足受众对网络阅读的需求,同时为出版拓展了新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出版的目的在于拓展销售平台,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数字化出版与营销的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要实现一体化,就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统筹传统的营销手段,在保留传统营销优势的同时,创新数字化营销方式。此外,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营销要实现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4]。受众可以随时了解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出版信息,出版社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此改善出版质量、优化出版流程。在数字化营销过程中,可以开展图书分众化销售。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各异,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内容也各有特色,根据现实的市场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内容服务是数字化出版的营销方向,也是实现数字化出版与营销一体化的前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