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实用13篇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1

该省卫生厅落实了培训经费,按每人每天补助30~120元标准安排,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完善培训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并将培训合格者作为农村卫生人员岗位聘任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

病历书写新规范 医疗机构采用电子病历

本刊讯《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护理部分2010年修订版)》4月14日正式下发,鼓励各医疗机构在本规范的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采用表格书写、电子病历等方式,尽可能减少临床护士书写病历时间。

根据新修订的条例要求,护士在书写病历的时候应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原色以双横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临床护理记录的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改革领路 河南漯河卫生谋求突破

本刊讯(记者 王 伟 特约记者 黄红亮 陈 卓)河南省漯河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后,将创新方法,积极探索,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闯出一条新路。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漯河市卫生工作会议上获悉的消息。

据记者了解,今年漯河市将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创新方法,积极探索,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同时,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责任;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管理体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加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探索建立健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准入与退出等工作机制。

此外,该市将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市妇幼保健门诊病房楼9月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医院门诊楼及4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加强高效服务型机关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首部《乡镇卫生院管理实用手册》出版

本刊讯国内第一本针对乡镇卫生院管理的图书《乡镇卫生院管理实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近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该《手册》由浙江省义乌市北苑中心卫生院院长滕世助和他的管理团队集体编著,介绍了乡镇卫生院充分发挥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领域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效经营与管理的实践经验。

据专家介绍,该《手册》有3个特点。一是从管理入手,涵盖人力资源、财务预算与成本核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二是有理论、有案例,作者结合管理学理论将自己在基层卫生院工作的实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具有实用价值;三是有代表性,《手册》介绍了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开展卫生院文化建设、绩效考评、内部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的探索,涵盖了乡镇卫生院应该具备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细胞防癌机制新发现为治癌症提供可能性

本刊讯细胞会通过凋亡和衰老来防止自身无节制分裂从而生成癌细胞。德国研究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在实验中发现,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之间存在关联。这一发现可能对癌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通过化疗促使细胞凋亡从而帮助治疗癌症。细胞凋亡能导致细胞“自杀”,舍己来保护整个机体。细胞衰老的细胞保护方式则是中断细胞生长周期,使之不再分裂,与凋亡不同的是细胞依然存活并能代谢。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相互并无关联。而研究人员近日在对动物进行淋巴瘤实验时证实了它们之间有所联系,细胞凋亡会间接产生一种有助于细胞衰老的转化生长因子,能在癌症早期阻止癌细胞生长。

沙里泰大学医院的施密特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对深入了解各种癌症的发病机理都有意义。如果我们能通过激活细胞衰老的方式抑制那些化疗无法杀死的癌细胞的生长,这将为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多效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再生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2

我校通过调查陕西省200家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现状,探索适用于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实用性医技人才的培养模式,最终提出四点建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显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调查

调查的200家乡镇卫生院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地区,其医技人员5人以下规模占10%;5人至10人规模占26%;10人至15人规模占34%;15人至20人规模占24%;20人以上规模占6%。90%的卫生院认为现有医技人员数量及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业务及发展需求。

1.年龄结构、学历构成情况

所调查的卫生院中,有51%(102家)其业务骨干主要学历为中专,38%(76家)为大专;56.5%(113家)的业务骨干年龄段主要分布在46岁-55岁之间,30.5%(61家)主要分布在36岁—45岁之间。

2.人才流失和引进情况

调查显示,28%的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72%的卫生院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条件差,设备少,病种单一,不利于个人的自身发展;(2)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3)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子女教育、职称晋升等满足不了基本需求。

3.人才需求调查

200家卫生院中,有90%(180家)在未来三年内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将增加,学历层次需求主要集中在专科,占总需求的60%-70%,而对本科的需求比例为30%-40%,其他3%。

4.乡镇卫生院对医学人才培养意见调查

约85%的卫生院认为目前地方医学院存在以下问题:(1)偏重医学理论教学和大中城市医院实习,忽视医疗卫生实践技术训练和农村医疗机构实践;(2)从专业设置到教学着力点以城市医疗卫生职业为本,忽略对农村医疗卫生职业特色的适用性、实用性;(3)课程设置偏重临床医学和专科医学,缺乏农村所急需的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调查的75%卫生院认为地方医学院应扩大高职(专科)办学规模,60%的乡镇愿意与地方医学院共同开办“订单式”大专班,在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设卫生院常见病、多发病教学,增加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

5.存在的问题

所调查的卫生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卫生院业务骨干学历偏低,年龄构成偏大;(2)卫技人员数量不足,人才引进难、流失较严重;(3)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与卫生院人才需求脱节。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1)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比例欠缺;(2)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推广,乡镇卫生院对高技能、高素质的医技人才需求比例增大;(3)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卫生院实际需求有偏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实际贴合度不高,考评体系与实践脱节;(4)政府缺少有效的引导和鼓励,且因人事体制限制,乡镇卫生人才的进编、调整、交流学习受到限制。

加强乡镇卫生院医技人才建设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加强卫生院医技人才的建设,需从三方面着手:(1)地方政府部门给予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并配备足够的资金支持;(2)各地方医学院校对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3)卫生院自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的改革。结合以上情况,笔者单从医学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给予几点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教高2009【4】号文件,提出农村卫生事业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且目前人才市场上,本科生和硕士生成为主力军,专科生已失去了竞争力。综合国家的政策、医学专科生面临的困境、乡镇卫生院对人才的需求三方面因素,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以“培养乡镇卫生院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2.凸显专业特色

以“培养乡镇卫生院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医学专科教育,不应是本科教育的压缩,应根据卫生院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特点,如临床医学教育应突显四点:(1)急诊医学教育,对突发性急重症患者进行初步抢救和护理,为上级医院的诊治争取时间;(2)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教育,解决广大农民看病贵、就医难的问题;(3)慢性病诊治教育;(4)预防保健教育,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普及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不可或缺。

3.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床边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熟悉乡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及条件,了解以后所要面对的病人群体,增强从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4.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强化其职业操守、道德素质,培养他们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并在未来的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从而为乡镇基层卫生机构培养“留得住”的人才。

结语

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下人才市场形势所迫,也是医学专科生较好的就业出路,地方专科医学院校应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学生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技人员。

参考文献:

[1]杜翠琼,刘小玲.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高高等医学教育,2009,12:91.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3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promotion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personnel in rural areas become important work,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improve rural tertiary health service network,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trengthen team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ne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新医改推动了医学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医药人才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我国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医药卫生人才的大批量和高素质培养,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村医药卫生人才更是关键点。面对新医改新型人才培养这一重要发展机遇,研究者通过深入调研,提出相关策略,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参考,对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公享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成果,从而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等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医改背景下和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医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医学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医疗输送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完善了大量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但现在中国广袤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性,导致农村医疗人才队伍不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现在的医疗需求。并且,农村医疗人才的素质参差不齐,“赤脚医生”“无证医生”横行,许多护士充当医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卫生部于2011年颁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到 2020 年,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据统计,近两年我国卫生医药人才大专的比例依然高达百分之三十八,本科以上只有百分之二十八,中专更占了百分之三十。医疗素质水平普遍较低。从构成和分布上看,增加的医疗卫生人员主要在基层,尤其在护理、药剂及全科医生等专业。

1.2 四川省农村医药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高度重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且高等教育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医疗行业需求,中职医药专业毕业生中将有50% 进入农村及基层服务机构,从事医疗工作。2014年末,四川省医疗卫生机构80104个,其中医院1802个,基层及农村医疗卫生场所共有七万多个,其中妇幼保健机构有202个;床位有40多万张。此外,农村部分还有乡镇卫生院4575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万人,注册护士2.0万人。按照卫计委医护比1:2,我省医药人才缺口约为40万,由此可见,而我省基层卫生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医药人才缺口较大,加强农村医药人才培养及教育建设任重而道远。

2 农村医药人才在模式培养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健全农村的,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及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稀缺,急需思维的突破与模式的创新来改善目前农村医药卫生资源状况,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

(1)确定目标,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国家宏观指导思想为根本,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对于人才的培养,适应就业的机制,适应社会公共基础建设和服务行业的需要,大力实施发展战略,培养适应农村医疗卫生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服务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扎根基层工作的一线实用型、技能型医药人才。

(2)明确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农村医疗卫生有着独特的实际需要,必须按照组织的要求和先进的精神指导,把农村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摆在学校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地位,形成真正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文献分析,实证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等进行相关的策略总结,用创新的思路来形成真正的人才培养模式。

(3)调查清晰,形成宏观培养体系。我们需要根据当代的医药事业的发展要求,形成一个宏观的卫生人才培养路径。对于国家的大局,政府必须有一个宏观把控。我们必须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有所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个有着先进理念、符合国家政策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局性。卫生体系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标准建立。②多层次性。人才培养要以市区卫生人才带动农村卫生人才,形成一个辐射机制。③可持续性。建立起一个人才培育基地,实现卫生医药人才的引进、培训的长期化和滚动化,为农村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农村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思考

3.1 注重核心内涵,紧抓关键点

(1)建立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基地,可持续化机制。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对医药卫生的重要建设。根据农村医疗事业实际情况,顺应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重要需求,积极培养在医疗卫生场所工作的人才。首先,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技能型与职业性并重。其次,严格上岗和准入机制,要求人才取得医药卫生相关的职业资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

(2)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建设。科教兴国,高等医学院的培养才能真正强化卫生人员的技术,这样才能从源头改善人员的技术水平。农村医学教育系列的建立任重道远,通过医疗卫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培训。如全日制专科的人才培训主要在护理学层次,全日制本科进行高级医药人才培训,同时对已有的农村医药人才进行成人专科和继续教育的培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规范农村医药教育的体系。

(3)政策引领,扎根基层建设。政策永远是一个行业和领域的高标。农村属于国家政策的倾向地区,在医药卫生方面,必须要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政策。首先在教育领域:招生政策的设立和完善、学费的补助和资助政策、就业的定向和帮扶政策都是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其次,必须扎根基层建设,对于人才的安置方面,要以有效的规章导向,使得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扎根基层。

3.2 贯彻国家大政方针,引导卫生人才合理流动

从地域上来说,我国医务人员的流动性较差。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偏远和艰苦地区较少。这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同时还由于我国乡镇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县乡医院医疗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平衡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流动性。

(1)开辟对口支援农村制度,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定期到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指导。继续执行相应制度,奖励制度等等,用多种形式组织医院人员,定点到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服务。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较差,目前需要通过硬性的政策引领人们志愿服务西部和边远地区乡村。例如大中医院医师如需要评定职称,需要通过“计划”去西部进行培养。同时鼓励城市中业务能力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或者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服务。

(2)建立农村卫生人力保障体系,吸引和留住人才。制定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向农村流动的政策,国家必须要给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以政策倾斜,对乡村卫生人力进行身份转变,并完善工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加强医药人才的一个定向培养,要求回到生源地服务1~2年,定向委培能够有效留住医药人才在偏远地区工作。

(3)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的质量提高,在政策制定上要严把准入关。医疗服务的质量高低,依赖于高素质的卫生人才。一方面要提高卫生人员的准入标准,另外对于已经在执业的卫生服务人员,需要提高职称评审制度,鼓励他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进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以更好的激励制度提高医疗人员的服务水平。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四川省地处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偏远山区村镇较多的实际情况,创新型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背景下,医改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杨文,祝捷,任强等.中医药成人教育培养农村适用型人才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2):135-136.

[2] 常冬梅,王丽萍,杨宁.探索新医改下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126-127.

[3] 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文件.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 陈卫平.创新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1).

[6] 孙萍,周建军,杨黎.基于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专科层次医学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80-82.

[7] 李朝鹏,申社林等.面向农村和社区培养专科层次医学人才的教学改革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33.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4

一, 临床医学基层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预示着临床医学的就业岗位上需要大批临床医学人才,而目前,我国医学卫生工作人员虽然总量在不断的增加,结构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一是,人力资源在总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任然是没有得到解决,并且现有的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中,总体素质并不高;二是临床医学的从业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小城镇的总体上没有任何优势,且素质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当前的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医疗队伍结构需要调整,素质需要提高,能力需要增强,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准的临床医学基层人才[1].

2,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临床医学对基层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行为,态度和理论观以及结构专业合理的临床、预防、康复、保健等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要求,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等,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临床诊断能力,还需要具备公共卫生。心理咨询和康复,等综合型的医疗服务能力等。

二, 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的思路

1, 医学高校对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

1,1 各高校应构建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各校医学院应立足我省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培养专科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适应基层,立志基层,服务基层”为办学思路,培养大批社会急需人才[2]。

1.2加强临床综合实验室和基层社区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模拟教学,促进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继续加强临床综合实验室建设,建立模拟教学仿真系统。(1)问诊训练,以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体格检查训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减轻社区居民不必要的仪器检查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浪费。(3)病例分析训练,对社区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社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实践 进一步加大基层社区教学基地建设,根据教学实训基地各自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将来快速适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培养出有较高水平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医学人才。

1.3 通过专题讲座向每年入学新生介绍国内外全科医学体系、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及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使新生对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保健战略、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素质等有初步的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不要掌握医疗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会预防疾病和了解人群健康的知识。通过临床专业教师及班导师,在授课过程及专业思想教育中,全程进行就业指导。立足本专业层次特点,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3].

2, 政府在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2.1 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2.2 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参考文献

[1] 赵琼,刘克林。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卫生职业教育,201(4)17-18

[2] 刘 波 浅析构建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125-126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5

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of medicine college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need of grassroots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HAN Xinxin CHEN Linxing

Dean's Office,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he township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 or the municipalities (state), county, find that basic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shortage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Yunnan Province. Major performances are shortage of clinical subject leaders and technical cadre-man i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lack of personnel in Chinese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alent fault. Meanwhile, the talents are not with high technological level, part of who are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nd. To solve those above problem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main channel of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y taking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autonom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free cultivation of rural 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efforts to cultivate adaptive tal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ultivate “fitting all, doing well ”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Grassroots; Connection

在云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中医药与西医药互为补充,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为此,2010年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在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6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中医门诊和中药柜;到2020年,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和继承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天然药物研究生产基地,实现中医药强省的目标。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除少数边远、民族地区以外,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或中医馆;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在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不突出等问题。然而,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基层的中医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云南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上述指标的完成,首先要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本文认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做好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的衔接工作。《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应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1 云南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通过对云南省市(州)、县级、乡镇等各级中医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采取调查问卷、科教科电话咨询及邮件调查等方式,调查了5所市(州)级中医医院、9个市(州)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10个市(州)的24所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中医药人才状况,数据截至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得到表1~3的有效数据,并对表1~3中的三个层级,即市(州)级、县级和乡镇的中医药从业人数、中医药从业人员中的副高及以上人数和本科及以上人数做了均值趋势图(图1)。

表1 调查的5所州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状况(名)

由表1~3、图1可以看出,云南省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结果显示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1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愈加匮乏

图1显示,从市(州)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越到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数呈骤减趋势。表3显示,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7所无从事中医药人员,根据卫生厅提供的数据,我省基层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仅占30%。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匮乏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毕业生难于下到基层工作或不安心在基层工作。调查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中有5所在2014年招收不到中医药类高校毕业生,乡镇卫生院几乎招收不到中医药类本科毕业生,其他经过中医药知识培训的人员也由于待遇问题、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流动性大,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1.2 基层中医药临床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愈加匮乏

图1显示,从市(州)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越到基层中医药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也呈骤减趋势。由于工作条件、环境、待遇及编制限制等原因,绝大部分高级职称人员都集中在省、市(州)级医院,如玉溪市中医医院、曲靖市中医医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34.0%、36.8%,而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地级县医院)、姚安县仁和卫生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2.2%、0%。据云南省卫生厅统计全省有30余所县级中医院无高级职称人员。

1.3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甚至无学历

表3和图1显示,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人员几乎无本科学历,严重限制了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即使个别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培训,严重限制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19所被调查人员表示不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说明中医药在基层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方面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中医药人才素质有待提高[1]。

1.4 基层中医药人才断层问题更加突出

15所县级中医医院和24所乡镇卫生院中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或明显存在中医药人才断层现象。随着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相继退休或去世,加之中医药人才培养上的不力,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断层现象尤为突出,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制约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发展[2]。

1.5 部分中医药人才有西医化趋势

15所县级医院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中医药人才的西医化趋势,部分医院和医生由于经济利益的趋使,加之部分患者认识上的误区,常常“打中医的牌子走西医的路子”,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也不是西医,出现了“不中不西”的现象[3]。

2 云南省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云南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县、乡镇、村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而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患者较多,医疗任务繁重,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仅仅能提供开中成药、按摩、理疗、拔罐等为数不多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对中医药治病、防病、养生、康复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乡医疗机构中的服务作用,云南省2010年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重新修订出台了《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2014年出台了《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为进一步做好云南省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云南省还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工作、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工作、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工作;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启动了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基本知识培训的培根工程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现状,但笔者认为,要想根本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3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状况

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不仅仅是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还包括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结合省情、校情,根据基层卫生工作需要对口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

3.1 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云南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省内范围招生,根据培养协议毕业后服务于农村乡镇卫生院。见表4。

表4显示,截至2014年,昆明医科大学共招收954人,大理学院招收558人,云南中医学院招收430人。但这3所高校中只有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是中医学类免费医学生,其他两所高校培养的是西医临床医学类免费医学生。从表4可以看出,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培养数量还不到临床医学的1/3,第一批订单定向学生到2016年才能毕业服务基层,且数量较少,短期内无法起到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状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定向生的培养无疑是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少数州市为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已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例如昭通市人民政府2013年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已招收6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普洱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也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已招收2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

3.2 中医药类高校“四得”人才的培养

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担负着引领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人才,云南中医学院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中医、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等医学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即到生源地医疗机构接触患者、体验医疗环境,了解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等,同时开展“三下乡”活动。这些措施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使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诊疗等开展情况,为其日后服务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奠定了认知基础,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树立了神圣的使命感。2006年保山卫生学校升格成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使其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近5年来为云南省滇西地区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技术人才[4]。

3.3 中医药高校开展中医药类专业继续教育

目前,云南省有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开展本、专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以3年为期的学制教育,学习方式以业余学习为主;非学历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办培训班、进修、讲座、学术会议、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以业余学习方式为主的3年学制教育,包含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高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了学历提升和知识技能培训的机会。

4 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委员在谈到国家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时,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医药,关键在基层;定向培养、提高待遇,制定相应政策缓解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现状,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广大农民提供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因此,发挥高校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作为解决我省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对我省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充实及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适度扩大高校办学自,调整生源结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政府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我们已进入“改革常态化”的时代,通过简政放权,使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以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拥有或者部分专业拥有招生自,可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加大急需中医药人才县、乡(镇)、村的生源数量,减少无计划需求或者需求较少的州市生源数量,因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概率较大。因此,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可以适当增加基层中医药从业人才的数量。

4.2 高校加强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专业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专业范围,使中医药类专业均可纳入。

云南省高校在培养中医药类农村订单定向学生时,应突出中医药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民族医药相关知识,培养具有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坚实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基本的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医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各州市根据基层中医药卫生人才需求量,适当增加每年免费医学生培养数量,形成人才梯队[5]。鼓励省内各州市效仿昭通市、普洱市采取积极措施与高校签订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人才协议,可以计划性的弥补基层中医药人才的空缺。

4.3 高校加大社会适应性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西医结合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西医结合人才不是用西医的思维培养中医人才,更不是将中医西化,而是培养既具有中医思维,又能掌握中西医临床诊疗技能的人才。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坚持中西医兼通,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提高临床疗效,真正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特色。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也急需纳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项目。国家还应针对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出台相应政策,细化其执业范围,避免医疗纠纷。

4.4 高校要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中医药人才

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本科高等学校――云南中医学院在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使毕业生成为医疗保障体系中“最边远、最贫困、最艰难”地区的网底卫士。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政府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突破口,破除人才培养瓶颈,真正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基层适用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切实形成“情注边疆,培养‘四得’人才”的育人特色。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专科高等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要发挥其培养实用型专科人才的优势。在鼓励、引导本、专科毕业生发扬奉献精神和到基层锻炼的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待遇和保障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6-10]。

4.5 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为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中医药人员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为基层各类各层次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学历提升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正逐步开展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可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及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既有效解决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基层边远地区和部分医务人员外出学习困难的问题。

5 小结

要实现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基层需要的紧密衔接,首先要解决招生自、经费投入、基层待遇及编制等障碍问题。“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国家也支持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将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缺“钱”和“软实力”不足的问题。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与云南省签订卫生、中医药事业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将为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缪虹.文山州中医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 万秀珍.基层中医医院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13,21(3):275-277.

[3] 谢雪娇,卓海燕,熊辉,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143.

[4] 陈志勇,陈嘉文,李健明.高等中医药大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63-64.

[5] 王璞,邢丹,黄新峰,等.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6] 张俊龙,田岳凤,王军,等.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培养特色中医药人才的战略思考[J].中医教育,2013,32(2):5-7.

[7] 杨继国,李茂峰,季旭明,等.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的构建[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74-175.

[8] 刘晓茵,赵帅.药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42-143.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6

一、目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湖南省卫生计生委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学本科生仅占7%;医学中专学历比例达到46%;仍有9%的人员无医学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不到1%,中级职称仅为12%,仍有18%的卫技人员无职称。

(二)卫生人才下不去。现在医学毕业生大多不选择到基层就业,主要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艰苦、待遇差、事业发展空间小。大多医学毕业生都存在“宁愿坐在小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心理。

(三)卫生人才留不住。即使通过努力,少量卫生人才进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难以留住。编制偏紧、待遇太低、工作环境差、住宿条件差、生活环境差等都是卫生人才留不住的主要原因。2012年,安乡县某基层卫生院一次性从湖南中医药大学引进本科毕业生6名,待相继考取资质或研究生后全部辞职。该县2012年-2015年共从湘西龙山卫校引进护理毕业生近100名,目前仍在岗工作的寥寥无几。

(四)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与基层需求存在差距。一是部分医学院校把培养高端人才、考研量作为其主要追求目标,忽视了基层需求;二是部分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基层实际需求;三是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欠缺,医学生极少有献身基层卫生事业的精神。

(五)基层卫生机构信息闭锁,很多医学生甚至医学院校教师了解目前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少,科学评估其发展前景的更少。在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偏听偏信,没有到基层工作的动机。

二、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3+1模式。目前,国家已经实施5+3模式培养全科医生。但是,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各医学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基层卫生发展实际,采取3+1模式为基层培养卫生人才。即在医学大专生毕业后,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培养合同,对其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培训期间,由各级财政共同解决其工资、培训经费、社会保障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二)加强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水平,关键要加强现有人员培养。建议以省为单位设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在岗人员提升学历教育,适当降低成人高考分线数,采取比较灵活的学习方式,使这部分人员到有资质的医学院校接受教育。学习期间,给予一定学费补助。

(三)转变医学院校办学理念,为基层培养更多适宜人才。建议医学院校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适宜的卫生人才;适当调整教学课程,面向基层合理开设相关医学课程;加强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加大医学生到基层实习和实践的力度,使医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卫生状况,树立更加牢固的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指导、引导医学生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卫生人才流向基层。一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根据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职工公租房建设、配备相应医疗设施设备,并列入医改“十三五”规划,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环境和条件,使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也同步改善基层卫生人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让引进和留住的人才在基层能“安居乐业”。二是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增加编制。建议按服务人口0.8-3‰比例安排医务人员编制,并降低准入门槛,取消招考比例3:1的限制,以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长效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对于核定的编制,建议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实行全额工资待遇保障。同时建议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标准,使其体现其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收入下降问题,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对长期在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高级职称人才,建议给予特殊岗位津贴。对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基层卫生人才,建议给予必要补助。四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扎根基层卫生服务数十年的医务人员(如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以及志愿到偏远地区服务的医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人、鼓舞人,使更多的卫生人才乐意到基层服务,为维护农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7

(一)加强领导,积极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始终坚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关注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 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稳步有序推进医疗卫生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二)注重人才,不断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超前谋划,积极推进,在卫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经费安排、编制增加、人员招录、待遇提高等方面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注重用好用活卫生人员招录政策,积极做好招录和引进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加大人才招聘、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聘县、乡卫生技术人员400余名,引进卫生特殊专业人才近100名。

(三)强化培训,积极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依据国家和省的培训项目,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师、乡(镇)卫生院产科医师培训;选派县、乡卫生技术骨干到省内外医疗单位进修深造;建立和完善省内外卫生专家对口支援制度,由卫生专家到我市医疗单位临床带教、培训人员;建立和完善市、县级医疗单位挂钩乡(镇)卫生院临床带教、培训人员制度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切实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批基层卫生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县、乡卫生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其中到省外培训100余人次;培训村医1584人。

(四)深化管理,努力促进基层卫生人才成长。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探索,加强管理,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中、高级职称竞争上岗制,推行和完善业绩与报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卫生技术人员学习、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成长。同时重点用好现有卫生人才,适时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和紧缺专业急需人才,进一步更新改善卫生人才结构,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改善医疗服务态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为重点,完善制度,强化教育,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建设,要求广大卫生技术人员牢固树立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乐于奉献,廉洁行医,热情服务,切实整治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初步建立了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招录、使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目前,我市医疗卫生人员编制虽有较多空闲指标,但因财力困难、招录方法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以及部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存在招录不到卫生技术人员、浪费招录指标,少数新招录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动手能力差,适应本职工作慢等现象。同时由于用人、管理、激励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基层卫生人才成长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激励,部分卫生技术人员疏于学习和钻研,医疗技术和业务能力提高缓慢。

(五)医德医风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包括医德医风在内的优质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不但使各级医疗单位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二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与患者沟通。三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四是村医的医德医风教育和管理也比较滞后。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少数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延误病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损害了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进一步营造加快基层卫生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等部门要把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卫生事业、推行卫生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主动争取,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条件,积极鼓励卫生技术人才到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锻炼,为卫生技术人才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强化医疗单位内部管理,努力为卫生人才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成才环境。要关注村医,逐步提高村医的补助标准。要采取政府补助、单位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建立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基金,重点支持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风气,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优化卫生工作者的执业环境。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8

2、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临床医学对基层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行为,态度和理论观以及结构专业合理的临床、预防、康复、保健等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要求,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等,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临床诊断能力,还需要具备公共卫生。心理咨询和康复,等综合型的医疗服务能力等。

二、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的思路

1、医学高校对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

1.1各高校应构建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各校医学院应立足我省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培养专科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适应基层,立志基层,服务基层”为办学思路,培养大批社会急需人才[2]。

1.2加强临床综合实验室和基层社区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模拟教学,促进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继续加强临床综合实验室建设,建立模拟教学仿真系统。(1)问诊训练,以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体格检查训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减轻社区居民不必要的仪器检查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浪费。(3)病例分析训练,对社区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社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实践进一步加大基层社区教学基地建设,根据教学实训基地各自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将来快速适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培养出有较高水平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医学人才。

1.3通过专题讲座向每年入学新生介绍国内外全科医学体系、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及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使新生对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保健战略、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素质等有初步的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不要掌握医疗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会预防疾病和了解人群健康的知识。通过临床专业教师及班导师,在授课过程及专业思想教育中,全程进行就业指导。立足本专业层次特点,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3].

2、政府在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9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着。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10

Dean's Office,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he township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 or the municipalities (state), county, find that basic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shortage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Yunnan Province. Major performances are shortage of clinical subject leaders and technical cadre-man i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lack of personnel in Chinese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alent fault. Meanwhile, the talents are not with high technological level, part of who are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nd. To solve those above problem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main channel of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y taking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autonom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free cultivation of rural 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efforts to cultivate adaptive tal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ultivate “fitting all, doing well ”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Grassroots; Connection

在云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中医药与西医药互为补充,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为此,2010年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在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6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中医门诊和中药柜;到2020年,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和继承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天然药物研究生产基地,实现中医药强省的目标。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除少数边远、民族地区以外,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或中医馆;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在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不突出等问题。然而,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基层的中医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云南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上述指标的完成,首先要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本文认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做好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的衔接工作。《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应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1 云南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通过对云南省市(州)、县级、乡镇等各级中医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采取调查问卷、科教科电话咨询及邮件调查等方式,调查了5所市(州)级中医医院、9个市(州)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10个市(州)的24所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中医药人才状况,数据截至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得到表1~3的有效数据,并对表1~3中的三个层级,即市(州)级、县级和乡镇的中医药从业人数、中医药从业人员中的副高及以上人数和本科及以上人数做了均值趋势图(图1)。

表1 调查的5所州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状况(名)

由表1~3、图1可以看出,云南省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结果显示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1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愈加匮乏

图1显示,从市(州)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越到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数呈骤减趋势。表3显示,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7所无从事中医药人员,根据卫生厅提供的数据,我省基层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仅占30%。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匮乏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毕业生难于下到基层工作或不安心在基层工作。调查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中有5所在2014年招收不到中医药类高校毕业生,乡镇卫生院几乎招收不到中医药类本科毕业生,其他经过中医药知识培训的人员也由于待遇问题、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流动性大,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1.2 基层中医药临床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愈加匮乏

图1显示,从市(州)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越到基层中医药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也呈骤减趋势。由于工作条件、环境、待遇及编制限制等原因,绝大部分高级职称人员都集中在省、市(州)级医院,如玉溪市中医医院、曲靖市中医医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34.0%、36.8%,而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地级县医院)、姚安县仁和卫生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2.2%、0%。据云南省卫生厅统计全省有30余所县级中医院无高级职称人员。

1.3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甚至无学历

表3和图1显示,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人员几乎无本科学历,严重限制了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即使个别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培训,严重限制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19所被调查人员表示不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说明中医药在基层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方面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中医药人才素质有待提高[1]。

1.4 基层中医药人才断层问题更加突出

15所县级中医医院和24所乡镇卫生院中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或明显存在中医药人才断层现象。随着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相继退休或去世,加之中医药人才培养上的不力,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断层现象尤为突出,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制约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发展[2]。

1.5 部分中医药人才有西医化趋势

15所县级医院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中医药人才的西医化趋势,部分医院和医生由于经济利益的趋使,加之部分患者认识上的误区,常常“打中医的牌子走西医的路子”,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也不是西医,出现了“不中不西”的现象[3]。

2 云南省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云南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县、乡镇、村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而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患者较多,医疗任务繁重,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仅仅能提供开中成药、按摩、理疗、拔罐等为数不多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对中医药治病、防病、养生、康复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乡医疗机构中的服务作用,云南省2010年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重新修订出台了《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2014年出台了《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为进一步做好云南省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云南省还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工作、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工作、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工作;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启动了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基本知识培训的培根工程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现状,但笔者认为,要想根本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3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状况

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不仅仅是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还包括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结合省情、校情,根据基层卫生工作需要对口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

3.1 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云南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省内范围招生,根据培养协议毕业后服务于农村乡镇卫生院。见表4。

表4显示,截至2014年,昆明医科大学共招收954人,大理学院招收558人,云南中医学院招收430人。但这3所高校中只有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是中医学类免费医学生,其他两所高校培养的是西医临床医学类免费医学生。从表4可以看出,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培养数量还不到临床医学的1/3,第一批订单定向学生到2016年才能毕业服务基层,且数量较少,短期内无法起到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状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定向生的培养无疑是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少数州市为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已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例如昭通市人民政府2013年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已招收6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普洱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也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已招收2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

3.2 中医药类高校“四得”人才的培养

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担负着引领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人才,云南中医学院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中医、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等医学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即到生源地医疗机构接触患者、体验医疗环境,了解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等,同时开展“三下乡”活动。这些措施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使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诊疗等开展情况,为其日后服务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奠定了认知基础,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树立了神圣的使命感。2006年保山卫生学校升格成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使其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近5年来为云南省滇西地区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技术人才[4]。

3.3 中医药高校开展中医药类专业继续教育

目前,云南省有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开展本、专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以3年为期的学制教育,学习方式以业余学习为主;非学历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办培训班、进修、讲座、学术会议、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以业余学习方式为主的3年学制教育,包含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高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了学历提升和知识技能培训的机会。

4 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委员在谈到国家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时,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医药,关键在基层;定向培养、提高待遇,制定相应政策缓解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现状,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广大农民提供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因此,发挥高校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作为解决我省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对我省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充实及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适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调整生源结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政府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我们已进入“改革常态化”的时代,通过简政放权,使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以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拥有或者部分专业拥有招生自主权,可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加大急需中医药人才县、乡(镇)、村的生源数量,减少无计划需求或者需求较少的州市生源数量,因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概率较大。因此,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可以适当增加基层中医药从业人才的数量。

4.2 高校加强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专业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专业范围,使中医药类专业均可纳入。

云南省高校在培养中医药类农村订单定向学生时,应突出中医药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民族医药相关知识,培养具有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坚实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基本的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医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各州市根据基层中医药卫生人才需求量,适当增加每年免费医学生培养数量,形成人才梯队[5]。鼓励省内各州市效仿昭通市、普洱市采取积极措施与高校签订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人才协议,可以计划性的弥补基层中医药人才的空缺。

4.3 高校加大社会适应性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西医结合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西医结合人才不是用西医的思维培养中医人才,更不是将中医西化,而是培养既具有中医思维,又能掌握中西医临床诊疗技能的人才。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坚持中西医兼通,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提高临床疗效,真正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特色。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也急需纳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项目。国家还应针对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出台相应政策,细化其执业范围,避免医疗纠纷。

4.4 高校要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中医药人才

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本科高等学校――云南中医学院在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使毕业生成为医疗保障体系中“最边远、最贫困、最艰难”地区的网底卫士。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政府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突破口,破除人才培养瓶颈,真正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基层适用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切实形成“情注边疆,培养‘四得’人才”的育人特色。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专科高等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要发挥其培养实用型专科人才的优势。在鼓励、引导本、专科毕业生发扬奉献精神和到基层锻炼的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待遇和保障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6-10]。

4.5 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11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着。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 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12

1. 2 方法 以现有资料、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将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相结合,对军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2 结 果

2. 1 总体分布不均衡 超缺编并存 中心医院以上医疗机构普遍超编,基层部队和艰苦岗位缺编。大医院超编现象较中、小医院明显。

2. 2 医院、疗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 “断层”现象逐步显现 一是职称结构倒置。某区域医院系统卫生技术干部呈现高职超,中、初职缺的倒“金字塔”现象。由于近年来中、初职人员分配少,引进难,流失多等原因,导致缺编缺口越来越大,人才结构出现“断层”。二是专业结构比例失调。调研结果显示,某区域中心医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护理、医技和药剂专业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尤其是护理专业人员缺编严重,对医护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三是人员成分结构复杂。随着编制员额的进一步缩减和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医院中聘用人员占比例越来越大,不利于严格正规管理[1 -2]。

2. 3 部队卫生机构技术水平不高 专业队伍不够稳定 部队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存在学历低、技术水平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加之收治对象单一,接触伤病种类少,临床锻炼机会少,导致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救治能力不高; 由于基层部队环境艰苦,业务发展受限,加上晋职困难,致使人才保留困难,流失率较高[3 -5]。

2. 4 卫生士官队伍体制编制不合理 培养层次较低一是编制数量不足。卫生士官在部队卫生机构中的工作负担越来越大,但编制数量却明显不足。二是培训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培训层次和水平较低。相对院校来说,卫生士官训练队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不强、训练条件差、训练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其次是培训专业设置不完善。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官兵健康需求的变化,卫生士官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目前我军仅开办了护理士官专业,尚未达不到卫生士官实际的岗位分工需求。再次是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目前尚未建立卫生士官晋级培训和进修学习等继续教育制度。

3 讨 论

3. 1 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

3. 1. 1 加大青年人才的补充和培养力度 一是每年分配到医院、疗养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应控制在合理比例,同时确保分配到部队的应届生在基层锻炼完成后能够及时调配到医院、疗养院工作。二是通过落实培养计划、加大资助和奖励力度等措施,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对达到任职标准的、有特殊专长和贡献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可破格使用,遏制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趋势[6 -7]。

3. 1. 2 加强对边远艰苦地区和军事医学人才支持力度 一是增加边远艰苦地区医院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编制比例,同时在特招入伍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引进人才的学历要求。二是安排后方医院高、中级技术人员参与边远艰苦地区医院轮岗工作。三是加大对军事医学学科人才的倾斜力度,从经费、人员配备上加大建设支持力度,作好军事医学人才储备。

3. 1. 3 制定军地不同身份人员管理办法 一是增加非现役文职人员编制员额,使现役军人与非现役文职人员编配合理。二是将聘用人员管理工作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合理制定聘用人员人才建设规划,规范人才引进、管理、奖惩等相关制度,吸引优秀地方卫生技术人才为我所用[2 -5]。

3. 1. 4 建立配置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梯队 一是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岗位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医、药、护、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培训。二是加强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职称晋升续任制,创造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建立合理的高、中、初级卫生人才梯队,推动人才队伍沿着规范化轨道健康发展。

3. 2 提高部队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

3. 2. 1 调整编制结构 着眼实际需求,培养部队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努力打造基层实用性人才队伍。适当增加部队卫生机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编制比例,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以稳定基层部队卫生人才队伍[8]。

3. 2. 2 改进管理模式 一是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在中心以上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后再进行二次分配,着力解决分配到部队毕业生的医疗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二是建立卫生部门和干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赋予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技术干部的晋升、调配、进修等方面的参与权和建议权,推进基层卫生技术干部的合理流动。三是强化双向交流,严格落实政策要求,规范卫生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加强后方医院对部队卫生机构的结对帮带力度[3,9]。

3. 2. 3 加强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是根据部队实际,科学设计任职培训的班次、内容和方法,使培训切合部队需要,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基层部队卫生人员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3. 2. 4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军队应重视发挥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对全科医学工作能力的培养。

3. 3 强化军医大学培养的地位与作用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篇13

预防医学;大专;培养模式

在新时代医药背景下,兼顾防治职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亟需一批专业的公共卫生人才。然而,浙江省高校每年的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已不能满足本省基层需要;且毕业生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毕业后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少之又少[1]。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普遍反映没有该专业的毕业生前来应聘。由此看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才紧缺”的局面已尤为明显。为缓解基层压力,在已取消该专业近十年的今日,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又重新设立了大专层次的预防医学专业。由此,在新常态的办学背景下,明确大专层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适应新的岗位需求,已势在必行。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5年11月以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系毕业的,目前在浙江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第一线工作的32位校友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方便抽样,以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32位校友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个人信息、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和大专层次预防医学专业的职业岗位课程设置意见等。

(三)统计方法

双遍录入问卷,并以0~4分依次赋值问卷选项中的“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和“非常重要”。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19人(59.4%),女性13人(40.6%);硕士及以上4人(12.5%),本科24人(75.0%),大专3人(9.4%)和中专1人(3.1%);高级职称10人(31.3%),中级16人(50.0%),初级3人(9.4%)和无职称2人(6.3%)。

(二)大专层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分析

在结合现阶段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调查表中设计了9个岗位能力的选项。调查结果按平均得分排序。岗位能力最重要的前四名依次为“掌握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3.78分)”、“掌握开展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3.78分)”、“能开展公共卫生现场调查和资料处理分析(3.5分)”和“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卫生信息的收集与报告(3.5分)”;能力要求位于中游的是“能围绕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3.43分)”、“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3.47分)”和“初步具备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处置能力(3.34分)”;但现实工作中对“熟悉资料查询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3.22分)”、“熟悉卫生管理的基本原理及与我国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2.75分)”的岗位能力要求并不高。

(三)大专层次预防医学专业的职业岗位课程设置意见

调查表中另行设计了“流行学”等18门专业课程,由被调研对象对其进行重要性评价(表2)。岗位课程最重要的前三名依次为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慢性病综合干预,而排在末三位的课程则是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毒理学基础和外科学总论(含妇产科学)。

三、讨论

大专层次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满足公共卫生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基层工作的实际。本次研究以岗位能力调查结果为导向,为培养方案的制定开拓了思路。

(一)按“服务基层突出实用”理念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指导下,结合调查结果,大专层次预防医学专业应构建以职业道德修养和基层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年制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基层实际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按“突出基层和重在实用”的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于培养“肯做、能做,应用型、操作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二)按“经典+特色”的思路构建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本次调查显示:部分传统预防医学课程,如《儿少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和《卫生毒理学》等课程的重要性仅位列下游,而特色课程《慢性病综合干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却位列上游。因此,摒弃一些基层接触较少的服务内容的教学,添加基层服务必需的知识和课程十分必要。换言之,可按“经典+特色”的思路构建大专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即:按传统设置通识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基层工作需要,结合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增设特色课程《慢性病综合干预》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三)以“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兼顾执业医师考试”原则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传统本科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实践不足、应用能力差”等问题[2-3],大专预防医学专业应建立以“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兼顾执业医师考试”为核心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以培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开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结合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开设《预防医学综合实验》;充分利用现有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实训基地,搭建社区卫生诊断技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实训平台,强化学生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实施多站式专业技能考核,着力提高学生的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样品采集、应急处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服务基层意识和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

(四)坚持防治结合开展实习实践,突出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和能力

基层卫生方向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的毕业实习,其中县级人民医院实习12周计8学分,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12周,计6学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18周,计分。通过县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三阶段的现场教学实践,进一步巩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毕业后能够胜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等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校地合作,多方联动,采取订单式或定向委培,按需培养

借鉴我校开展浙江省“农村社区临床医师定向委培”的工作模式[4-5],在政策允许下,结合行业实际,良性互动,开辟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定向委培模式,力求建成一条适应基层需求的、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科预防医学培养途径。综上所述,大专层次预防医学专业应按照“服务基层,突出实用”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肯做、能做、应用型、操作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卓成.预防医学生基层就业问卷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1180-1181.

[2]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0-11.

[3]李金娟,金华,张艳,吴建军,岳嘉,裴凌云,靳利梅.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15-1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