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实用13篇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1

(一)实现农业转型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跨入知识型农业时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新技术、新设施、新理念的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效益。新时代下,国家政府关于知识型农业建设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与提倡农业生产推广、使用信息技术,以此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农民经济效益,彻底摆脱“三农”问题。站在农业经济管理角度分析,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利于知识型农业建设,比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减轻农民农业生产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提升农民收益

事实上,虽然国家政府对农业建设发展出台了许多有利政策,但是我国农业的总体收益却没有本质性的变化。经过分析可知,根本性问题是忽略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没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致于农业建设发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优化、创新,通过建设信息化的农业产销系统,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简化,而且各种农产品可以直接的投向目标市场,拓展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的经济效益,使其可以享受小康生活。

二、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成本高

从软件、硬件设施方面相比,一直以来农村都远不如城镇,尤其是网络配套设施建设。因为受地理条件、人文条件等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网络系统建设。加之农民经济收入偏低,没有能力支付相应的信息网络费用。此外,即使农村建设了信息网络系统,可是一些硬件设施过于老化,未能及时地进行更新,以至于达不到技术性要求。面对高额的网络成本,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举步维艰。

(二)农民信息意识薄弱

许多农民都是小学文化水平,甚至有的农民都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平时很少接触新鲜事物,尤其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农民而言是十分陌生的。近些年,农民工进城成为了一种潮流,留下参与农业生产工作的都是老一辈,他们文化水平低,对于计算机知识也不了解,更谈不上使用信息技术了,这就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成为一大难题。此外,虽然有的农民积极学习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但是也仅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而对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也是无从下手,所以总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夯实群众基础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借助于各方力量积极宣传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优势进行解读,详细对策如下。1.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地位。从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分析,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唯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能实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全面性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融合。基于此,政府一定要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上日程,突出信息化的突出地位,加大农业信息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农业信息化建设事实状况制定有关政策、方针,大力提倡农业生产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循序渐进的实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2.建设农业经济信息网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使用,网站成为了农民获取各项农业信息的一条有效途径,由此要专门打造农业信息网站,使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农业生产信息,从而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信息技术。比如,与各方网站展开战略合作,打造专门的农业经济信息网站,促进农业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高各项信息实效性,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农业信息价值。除此之外,应该与新兴的媒体等展开密切合作,借助于微信、微博等形式实现农业信息的分享与共享。3.组织农民参与知识培训。农业信息是为农民所服务的,所以农民是信息的使用者、受益者,唯有提高农民信息技术知识、使用能力,才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例如,举办专业讲座、培训班等,经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培养农民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技能,把握信息技术使用要点。除此之外,还需要创建一支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优化农业信息数据库,为地方农业网站服务

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业建设,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信息技术,所以要重视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农业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的价值。与此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农业信息动态,以我国农业发展现实状况作为依据,合理地引入与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围绕着县、乡、村等的全方位农业信息数据库,使用专项农业基金引入信息专业化人才,充分发挥GPS技术、GIS技术等的优势,提升农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我国的农业部门还应该立足于农业产销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具体使用方法,以帮助农民科学进行农业生产。打造科学、有效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充分搜集、整理各项农业信息,创建数字化的信息检索平台,为不同的农民提供差异化的农业生产信息服务。

(三)借助于信息技术,推广优势作物品种

基于新时代环境下,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态势,政府十分重视绿色农业建设发展。但是许多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仍然需要使用进口技术,所以要想彻底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研究力度,同时针对优势作物品种进行积极推广。当技术达到成熟之后,要借助于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宣传,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发展。

(四)创建信息化服务体系

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拓展、延伸农民获取信息的路径,以便于农民及时地获取农业信息,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水平。与此同时,也要积极与各大媒体进行合作,共同负责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农业信息化服务运营成本,还能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与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切实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

(五)筛选农业信息化成果进行组织

申报,加强农业信息化项目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众多、复杂的信农业信息化成果必须要择优使用,同时展开组织申报。比如,自从创建农业信息化平台之后,有关技术交流十分的通畅,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得以受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农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也开拓了产销路径,尤其是网络销售,成为农产品的一种重要销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六)传统媒体和信息网络的有机融合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2

1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从农业的生产到农业产品的销售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营销。详细的说就是在农业范围里,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将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实现和发展农业的决策体系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促进农业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证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简单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应该进行全面的实施信息的管理。详细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技术和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必须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每个环节中,才可以实现农业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稳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社会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的技术行业在进行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证城乡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政府所关注的。伴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农村现代技术的水平,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

2.2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当下的市场经济开始全面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把农业经济推到社会制高点。农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农村经济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可以适应现在的形势,强化农村间的联系,走农业化经营的道路才是应对之策。

2.3对于培养专业农业人才有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不能离开产业的经营。把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进行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知识在传播方面的速度,强化农业地区之间的联系,争取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保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的农业人才。

2.4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因为农业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而传统的农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非常单一,中国的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弱。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等这些措施去转变传统农业的一些问题,逐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更好的发展,把农业的发展变为资源的密集型,最后彻底改变以前传统农业的形式,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进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农业的生产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农产品的产量少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贫困,真正导致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办法正确的掌握有关市场的最新信息,而他们的农产品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必须要保证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将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坚持市场的主要导向功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提高他们的收入。

3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一,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农民对信息技术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在很偏远的地区居住,他们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农民的思维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对新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了解,大部分的农民封建思想很大,他们自以为种植经验丰富,不屑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就不能进行现实的施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农民有基本的知识,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农业把资金用在其他的地方,这就导致农业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步履维艰。其三,农业的信息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国有的农业地区虽然是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农业网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权威性,还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其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是信息化,可是因为信息技术有一些复杂,中国现在拥有优秀技术的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4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

4.1强化宣传的力度,将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进行提高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作者:董文丽 唐烨 单位:临江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3

从目前农业发展来看,大部分农业种植区域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农民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促使实际的农业种植工作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农民信息化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农民针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接受程度并不是非常理想,对于先进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缺乏做够的了解。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是农业生产中信息化技术实践者,因此,农民对于信息化技术实际接受程度直接的影响农业经济信息化推广工作。由于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促使农民农业农产品销售受到了影响,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受到了阻碍,直接的影响农业发展。

2.信息技术开发工作资本不足

在信息技术开发工作过程中,开发资本分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两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虽然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也开展了相关教育课程,但是学生对于农村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以及向往,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工作,这就使得农业管理中缺乏高水平人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受到了限制。从目前农村发展来看,农村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农村,因此很少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缺乏人才支持,农业生产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从物质资本角度分析来看,经济建设工作更加集中在工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工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投资投入并不多,因此,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工作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往往农业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化创新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有效开展。由于农业发展特殊性,资金不足不仅会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还会造成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受限。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策略

3.1 政府方面给予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日渐丰富,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仍然是沿用人力生产和运输机械生产的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由于农民资金有限,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投入方面并不是非常理想,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从政策和资金等角度给予支持与帮助,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以及信息机械使用的培训力度,转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促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从农村的角度分析来看,需要认识到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重视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农业信息,保证农业信息发展的科学性、真实性,进而为农业信息内容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提供保障。因此,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有效集中农业信息,保证农业信息及时性,促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及时、更加直接的掌握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3.2 健全农业经济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大农业信息化研发工作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较为完备信息化建设工作,农业经济信息推广工作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投资比重,不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大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政府工作部门可以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实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竞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快速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研发工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在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基础上,重视创新工作,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与种植产业、生物工程等相结合,实现全面性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宣传工作力度,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需要给予经济以及政策方面的大理支持,这就可以利用会议以及媒体等方式传递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精神,培养农业技术骨干,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巨大支持。同时还可以鼓励农业技术骨干进行全面的走访以及信息技术推广工作,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中,为农民普及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建设的认识,提高配合积极性。在农业经济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渐深入,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农民支持,还需要信息化就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这就需要重视提升农业经济信息信息化技术,重视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实现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工作人员来看,大多为体制内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差,这就需要转变传统框架限制,构建信息化竞争主体,为农业与科技结合提供保障,提升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团队,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培养出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4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实现了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使我国行业经济实现了迅速增长,由于各个行业之间的经济模式不同,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当前农业经济所用的模式与过去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相比,实现了极大的创新,我国整体农业经济也因此实现了迅速提升。当前伴随科学信息技术水准的提高,农业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降低了农业成本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1]。

1.2让农业经济管理满足市场变化需求

自1978年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各项政策也实现了进一步改进,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大多数都是以遵循市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实现自身的完善。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行业的市场变化,并且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共享,这使得农产品种植变得更加方便。缺信息,缺技术的现状,得到了有效解决。不仅如此,由于农业经济管理领域实现了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农民的年收入因此大幅度增加,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效率显著提高的重要动力。

1.3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道路上,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在社会和各大高校中寻找相关专业的人才,在精细化的发展道路上少不了人才的助力,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社会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过去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方式和老式农作物在时代的浪潮下逐渐被淘汰。其实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我国的劳动力水平并非特别高,尤其是农村,建设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应该在建设上加大投入的同时对农村劳动力建设继续关注[2]。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2.1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农业种植区大多数处在交通不便,相对偏僻的山区,农业种植信息技术在山区地区尚未普及,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分散性,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作为农业生产的从事者,农民的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准十分关键,他们在技术上的掌握程度,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耕种效率会造成直接影响,一旦缺少信息化技术意识,不仅会造成产品滞销,还会影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农业经济目前处于发展阶段,一些种植区仍然采用落后的种植方式,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不大,且相对分散造成的。不仅如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造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难以普及也是一项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当前培育、引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而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落后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在种植地难以开展的另一项因素。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普及方面,政府的投资比例相对降低,所以缺少信息化基础设施,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地区网络尚未覆盖,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备,致使种植方式上农民只能采用传统的模式。另外受到传统观念较重等因素的影响,在销售农产品上没有更广阔的渠道,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4]。

2.4信息化技术更新速度较慢

各领域发展中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农业经济发展亦是如此。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可以促进行业领域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在理论上趋于成熟,不过实践应用上却比较缺乏,能否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适应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仍需不断考证,但是如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更新速度过于缓慢,与农业生产进行融合也是比较困难的。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意义

3.1新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与经济实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各行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与助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向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必然会带动农业经济收入的提升与农业经济形势的积极转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与科学体系的完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及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必然日益成熟,它可以帮助农业生产管理的优化与农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因此新时代农业经济必然会走向信息化管理的趋势[5]。

3.2促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

互联网时代在信息科技的助力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信息传播,农业生产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科技化与现代化创新。面对不断改变的农业生产需求与日益完善的农业生产行业规范,农业经济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实现更高效的管理效果,并助力于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型。知识型农业是指依托于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生产[6]。在知识型农业中,农民会掌握先进的科学种植工艺,会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会优化农业信息的共享与宣传,使农业生产更加便捷高产。由此可见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转型具有积极的作用。

3.3提升农业生产力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信息的及时、准确与有效获取及传播,助力农业生产、管理与销售的信息化,保障农民信息接收的及时性,推动农业的创新升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保障农业经营的成效。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仍处于探索及发展阶段,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助力于农业经济在新时期实现飞速发展,助力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助力于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产,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7]。

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对策

4.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作为农业强国的重要策略与路径,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咨询与采纳专业农业信息专家的意见。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现状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条不紊地分步落实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措施。积极应用当下国家现有的交流平台,结合成功发展经验与当地发展现状,通过政府、社会与农村的多方面合力,加速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

4.2加快科技创新

先进科学技术是优化农业生产力与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为了优化农村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通畅性,创新农业生产的管理策略,提高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科技水平,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的脚步,培养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4.3构建完善的农业通信网络体系

若想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先进信息技术支持,高效应用信息技术动态捕捉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实现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科学选择,就必须建设完善的农业通信网络体系,通过多层次化信息平台助力于资源与信息的共享,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与普及,助力于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利用农业通信网络体系中的数字网络与语音服务等功能,可以更好地建设区域品牌化链条,打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领域,助力于农业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与现代化发展[8]。

4.4增加资金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政策支持,其中财政部门不仅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还要强化资金投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实现农经管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确保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4.5提升农民素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阻碍之一是农民素养的有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相应的技术技能,很多农民都无法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有效、良好的配合。因此,政府部门为强化农民的配合力度与参与激情,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通过更充足的资金支持与积极宣传,帮助农民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专业的培训机制指导农民掌握专业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与科技知识,优化农民的信息化务农素养。

4.6完善信息传播渠道

相关部门应加强建设农业政策信息系统与市场信息系统,从而搭建即时、高效、全面的信息传播渠道,保证可以第一时间将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农产品供给等农业经济信息传达给农民,协助农民选择合理的种植结构,保障农民收入稳步提升状态。农业合作组织应积极承担获取并传播国家颁布的农业政策的责任,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宣传力度[9]。

4.7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是人,其计划建设的速度与质量也受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决定。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可娴熟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新技术人才,对现有经济管理人员展开专业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管信息化水平。为了更好地吸引、培养与留住高质量信息化人才,相关部门应给予专业人才配套的福利待遇,从而减少人才流失的现象。

5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互联网时代农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措施。但在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诸多的制约与限制,相关部门应对制约性因素给予高度的重视与针对性研究,采用科学的策略与有效的监管及时解决相应问题,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秀芳.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2(5):90-92.

[2]吕会青.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J].山西农经,2022(3):64-66.

[3]赵春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2,6(3):56-57.

[4]马力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探讨[J].农家参谋,2022(2):111-113.

[5]刘燕荣.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2(2):42-43.

[6]孙惠.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56-58.

[7]杜园园.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1,15(35):196-198.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5

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主要指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传播农业信息,进而对农业新成果实施有效普及,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包括农业教育与科技实现信息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市场实现信息化。

2.作用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群众劳动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够实现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首先,能够使农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其次,能够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农业信息交流,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第三,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第四,有利于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是_项系统工程,在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各个环节中,提升信息管理化水平,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二、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分析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而且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然而,农业经济发展中,很多问题会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_定阻碍。

1.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

由于农民信息化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实施,因此,农民信息化技术水平,对提升农业管理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很多偏远区域的农民不仅接受科学教育程度较低、利用科技发展农业意识与社会科技发展不同步,而且没有掌握先进设备使用方法,以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2.不能够完善管理农业信息

在我国农村地区,即使创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然而由于有很多农村区域不能够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也不能够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很多农业信息新闻没有权威性,导致信息化服务系统很难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3.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技术的农民群众,而且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实现各种设备安装。然而,由于成本较高的网络应用,对于农民还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农村网络整体覆盖也就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很多农村区域,当地政府对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应有支持与重视,也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很难得到提升。

4.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化技术人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很多农村区域,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很多非专业编制内人员负责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应用信息素质。同时,大多数农民缺乏应有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不能够正确使用相关先进计算机设备,即使国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一定资金,农村很多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很难得到真正实现,也就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受到极大影响。这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就受到很大制约,很多科技技术不能够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去。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策略分析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所需,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形成了极大阻碍。只有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充分借助信息化科技技术,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国家相关单位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由于很多农民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技术,因此,国家与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对农民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其科技信息化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首先,农村当地政府应借助不同媒体,对农业发展实施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农业经济实施信息化的好处。其次,农村当地政府应借助专家讲座,不仅要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传授给农民,而且应对农民进行科技技术相关教育,改善其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其综合素质。

2.有效完善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国家应在农村区域,创建有效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首先,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农民能够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农业生产各种经营实现科学管理。其次,应有专业工作人员管理信息化平台。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不仅能够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而且能够提高信息化平台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信息及时性与准确性。第三,对农民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农民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后,不仅能够借助信息化平台,了解到农业发展的现状、分享各种生产种植经验信息,而且也能够学习到相关科学种植技术。

3.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予以足够资金保障,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及其质量,也才能够健全各种农业基础设备。当地政府还应全面调查分析农业生产与作业区情况,不仅要配备相应的信息化机械设备,而且还要对农民使用机械设备技能进行培训,才能够使资金投入实现其应有价值。同时,当地政府应对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避免资金挪作他用。

4.培养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

农村区域只有配备相应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首先,国家与政府应改变人们对农民的传统意识。国家与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农业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而且要提高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位置,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农民的传统认识。其次,国家与政府应借助相关高校,培养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从根本n上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第三,当地政府应借助信息化教育与各种培训,提高农民农业信息化认知水平与计算机水平,并创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队伍。这样,农民农业种植水平以及生产经营水平,都会得到有效提高,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胃也就具有了其应有的意义。

5.国家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开发程度

国家与政府只有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首先,国家与政府对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在制度上应有保障,并实施科学管理与规划,才能够有效保障研发农业信息技术落到实处。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也才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其次,国家与政府应以农民实用、农民利益为目的,实施新技术研发。第三,国家与政府创新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以坚持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为基础,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坚持扬弃原则,不应_味否定。这样,农业经济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6

一、农业大数据简述

农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与根本,可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农业大数据技术以农业为主要面向对象,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采取特定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充分挖掘农业数据信息,科学准确反映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为决策层制定并推行相关重大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在标准建立、规范统筹、效果评价等多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高质高效地促进农业大数据技术深化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保障,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同时,广大农业技术部门也在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成效极为显著,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成本进一步降低,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效益稳步提升。尽管如此,受主客观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农经工作体制依旧不甚理顺,职能与人员矛盾突出,农经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农业大数据技术的积极创新与发展,阻碍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为农业发展提供准确数据

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关键应用优势在于数据收集与分析,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农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衔接性越来越强,对农业数据产生了更为强烈的现实需求。而农业大数据技术则可通过数据处理领域的独特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及时、更为准确的相关数据信息,为农业发展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与保障,比如有效预测市场农产品存货量,分析研判市场需求等,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本占压,提高发展效益。

(二)推动农业向科学方向发展

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期农业始终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农业发展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农业大数据技术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化与完善带来了新鲜活力。以农产作物技术检测为例,传统模式下的技术检测存在显著缺陷,不仅检测效率低下,对人力物力的依赖性较强,而且检测结果失真,人为主观干涉痕迹明显,而通过农业大数据技术对农产作物进行抽样检测,可显著提高抽样数据代表性,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

(三)有助于提升涉农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节奏持续加快的背景下,农业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日趋激烈,考验着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智慧。大数据技术可深入挖掘和分析涉农数据信息,对于提高涉农企业经营管理措施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无论是农业生产企业,还是农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均可在大数据技術的支持下挖掘更多市场动态,通过现代计算机与网络设备,动态化、连续性地获取涉农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实践充分表明,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涉农企业经济发展结构将更趋完善,科学保障效用更为突出。

三、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探讨

(一)推广电商平台,拓宽农业经营范围

网络购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大数据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而言,同样应该积极推广电商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方式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农业经营范围。对此,应立足于本地区农业种植实际,结合市场需求,探索“互联网+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让更多市场群体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到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以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2466家,遍布18个镇乡(街道),覆盖粮食、蔬菜、林果、畜牧等主导产业,经营寒富苹果、南果梨、巨峰葡萄、火龙果、芦笋、黑小米等多个主导特色产品,并延伸到农机、植保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通过电商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全覆盖农产品交流网络,本县农业经济管理将取得更大作为。

(二)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大数据技术拥有庞大而系统的数据运算功能,可在相对虚拟的空间中构造出高难度、高准确度的数据模型,有针对性地实现数据统筹与运算。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将海量的数据录入大数据系统,实现对不同种类、不同来源、不同用途资金的整理与分类,并对每笔资金流动形成完善的记录和备份,避免人为干涉与篡改而导致的的农业经济管理违规操作问题。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在农村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认定的基础上,研究做好股权设置工作,做好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管理,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查漏补缺、总结完善,圆满完成改革任务。同时,还可抓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提升,在农村“三资”常规化管理要求下,加强“三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抓好农村财务审计与财务公开,增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三)发挥大数据挖掘作用,做好农经统计工作

农业大数据技术具有显著的数据挖掘优势,可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对有价值信息进行高效筛选,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背景下,打造一种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完成大数据布局。长期以来,农业安全领域问题依旧突出,相关环节与步骤的改革推进长效性相对不足,也使得农业大数据技术的价值难以彰显,因此必须通过数据挖掘作用,做好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宁城县为例,该县城作为农业部、自治区、市级定点县之一,做好农经各项统计报表工作至关重要,应通过农业大数据技术不断强化业务基础,按时完成农业部农经基点调查、农经信息网点、农产品成本核算调查报表、玉米价格监测报表等报表工作,并高效完成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报表半年报、预测报及年报工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四)改变思维认识,培养农业大数据专业化人才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7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4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8

一、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内涵

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来的。尽管不同阶段人们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农业中引入生态效益目标和在农业实践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方面却是一致的。综合国内学者阐述,我国的生态农业可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全面综合在一起,实现自然资源的能量多级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同时能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形成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发展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绿色”一词,是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绿色”的抽象规定性,即节约、再利用、再循环。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点来看,尤其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由一种有机物排泄出来的废物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作食物而吸收,充分体现了对资源的“经济性”再利用。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开放的闭路循环系统,其中的自养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构成了一个“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有关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环境管理的“最佳实践”活动,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绿色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赋予绿色管理丰富的内涵。今天的绿色管理已经从环境管理扩展到了绿色技术、生态环境响应、绿色公司治理、企业的环境责任、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方面。研究视角也从演化适应延伸到资源基础观、生态响应、制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目前,人们对绿色管理普遍定义为以追求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多种多样的绿色技术为手段,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管理可以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外部经济,通过对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至消费后产生与排放的废弃物、毒物的数量及质量的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等全部活动。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

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界定是正确规划和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前提,农业中的绿色管理要求农业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转向。研究农业的绿色管理就是将“绿色”要求纳入农业发展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公害、无损害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用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长远目标。从社会化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绿色管理应涉及到产前研究、产中研究和产后研究范畴,以及这些研究范畴中的管理与服务等内容。

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绿色技术管理创新。从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选择和管理,研究最能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生产经济协调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是绿色管理的重点。绿色技术创新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技术创新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向,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要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低成本化和公益化。除此之外,如何适度开发与节约农业生态资源、治理土壤退化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一体化产业集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点。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方法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的必然途径,而高效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科学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是实现绿色农业的基本手段。

(1)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应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分析,能更好地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找出各种可行的管理方案。生态农业系统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分析技术,将大量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系统设计、运行管理、故障诊断等日常管理。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研究重点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管理系统工程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系统特征分析方法(如系统模拟技术,系统可靠技术,系统评价技术)、生态农业系统逻辑分析方法(如确定性分析技术,随机分析技术,结果预测技术)和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如工程管理技术,系统优化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等。

(2)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应从规划区基本情况、所规划产业的发展情况、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规划的总体方案(包括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与布局)、单项内容规划、投资估算、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运行管理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来研究。在进行生态农业规划时,首先要以新观念定位生态农业,不断挖掘传统农业资源(产品)的新功效、新用途,加强对农业资源(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去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设计。其次,以新机制运营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具有明晰产权以法人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再次,以新设施装备绿色农业,除了包括常规的保护性设施(钢架大棚、温室、太阳能温室)和节水设施(喷灌、滴灌及供排水管道、水处理设备)外,还应包括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监控设施(温度、湿度、养分、光照、病虫害控制系统)、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设施、生态环境监控设施和园艺游乐设施等。最后,以新技术升华生态农业,引进与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储运的相关技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技术和新品种研发技术等。

(3)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实质和核心,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就是要探讨如何应时、应地来进行科学决策,选择特定时空条件下最优的发展模式。在对生态农业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可行模式方案选定、评价、实施和反馈管理,并为保证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率,还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模式设计技术,例如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技术,博弈决策技术等。

(4)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是对一个复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应用定量定性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排出优劣次序、设立标杆。在收集一个高质量、内容丰富的信息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结合实践需要,确定各单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及其界限,再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分为确定性指标和非确定性指标,根据指标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对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评价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评价生态农业的绩效有重要作用。

(5)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管理方法。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通过产品质量等级、定量包装、计量、包装标识、商品条码等手段,加强流通领域的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确保上市绿色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体系把农产品的末端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还包括探索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绿色管理研究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有着重要意义。而未来在农业发展中对绿色管理的研究,可从市场经济转型下的制度环境深入研究绿色管理与绿色效益、经济效益的共生关系;绿色管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市场机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产业,也创造了创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绿色管理问题也给企业提出了挑战。把绿色管理研究拓展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每个生产阶段,为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致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讨[J].学术纵横.2010(6)

[2]李新字,唐海萍,赵云龙.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动态与展望[J].生态环境.2004(4)

[3]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9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10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2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信息化与人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它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经济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全面性。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实际生产等环节,相关的管理十分不到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侧重于对农业种植环节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但是,关于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但是,农产品后期加工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不够全面,缺少对部分农业经济环节的管理,也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并影响到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

2.3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模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成分存在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对不同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缺乏对应的完善体系。这样一来,便导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缺少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于是,严重的管理制度缺陷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支综合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认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以及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指导其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其次,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另外,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指导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实际需求等,合理的进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之中。

3.2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以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管理思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通过上文的分析也了解到,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的关注程度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越来越强烈。3.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深入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并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来。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传统型农业经济不断向着知识型农业经济以及产业化农业方向进行转变。

4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菜琼.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1).

[2]赵丽霞,胡翠琴.关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策略

摘要: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之路发展。本文主要立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探讨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科技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1、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1.1农业市场与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产品、生产资料。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而且还能给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业市场的针对性,继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以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因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需借助农业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只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资源信息化的主要原理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相关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这些问题严重限制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同时农业信息资源配置不足,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建设更多关注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开发和信息资源更新。农业网站上的信息多是为满足职能部门需求设置和更新的,而真正的信息使用者,如农民、个体经营者、企业、中介组织等无法从网站上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从其他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时事新闻,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科技发展、市场发展方向和当地经济发展政策的信息较少,其中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上述问题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3、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库。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运输机械和人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机械设施已满足不了当下的农业生产需求,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人民群众的资金力量比较小,政府方面应给与扶持和帮助,建设信息化作业区、加大信息机械的使用培训,打破信息化建设人才匾乏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发展,在推进信息资源的创建及更新方面,应当首先从农业管理部门出发,统一建立信息资源库,促进农业经济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方式,推进农业经济信息的集成,推进涉农数据的及时更新与兼容。同时农业信息还需要从采集角度出发,从农业信息数据中充分挖掘农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资源,推进信息采集工作的发展。

3.2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体系。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划分的基础上之上,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使用、栽培方面的使用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使用、精细化测土配肥服务以及作物营养的区别诊断、定向式农技培训服务等,以便相关管理人员查询与参考,继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铺设好道路。

3.3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务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素养,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务农人员进行定期或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培训,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指导,并且对务农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以便全面提升务工人员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素养。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人才发展战略,利用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基本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专业水平及农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系统开放,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3.4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并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对病虫害技术、技术实施与田间记载、图片资料与人员培训、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做好粗耕、机耕、移栽、免耕等试验,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然后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使农民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树立轻简节本理念,掌握农产增值点,提升其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11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20世纪

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

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如下表所示:

项目

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应用领域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科技成果产业化,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计量分析方法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

“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12

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

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13

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农村开展工作当中,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同农村基层群众接触实践较长,因此,工作人员要想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必须要具备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其次,他们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这样才可以保证在实际的指导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员和技术推广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身思想修养、个性品质等培养。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够保证他们在实践工作当中,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对待工作中的挫折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重心除了传授先进的管理技术之外,还要跟广大的农村基层群众一起进行沟通,来了解实际问题,解决当下难题,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帮助他们自觉地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控制和调节心理波动与情绪变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保持一种稳定、冷静、清醒的精神状态,进而恰当地分析、稳妥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正确地分析推广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帮助为农村建设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2.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在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领域当中,除了强调与农村基层群众的沟通之外,更加考验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因为农村农田农业都属于一线的实践阶段,要想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技推广工作,需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因为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周期长、见效慢,若业务水平不过关或存在指导失误,就会造成损失。而且,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周期较长的大范围损失,因此,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农田治理当中,基层的农民群众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其中农田漫灌、盲目使用除草除虫的化学药剂等都是较为显著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应当在这方面进行重点的技术推广和知识解说,因为化学防止方法不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还会大面积的污染农田、水源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在这方面就需要扩展知识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到对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真正的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