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实用13篇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1

农林牧渔业结构一般说来可以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和农林牧渔业商品产值结构指标来反映,但是针对定西市的特殊情况,农业产品大多自己自足,或者囤积,商品率比较低,所以在此采用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指标来反映其结构。

1、定西市农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甘肃省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对应年份的平均水平,且成下降趋势,这与全国的整体趋势相统一,本文选取了四年间定西市的农业数据,从2007年到2010年,这四年间定西市的种植业所占比重都高于全国和甘肃省,平均高出的比例分别是19.76%和1.33%。分别对定西市的七个县区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几个县区的种植业比重也都不同程度的略高于全国的和甘肃省的平均水平,但这几个县区中安定区、岷县、漳县都呈现出了种植业的下滑趋势,在大农业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中漳县的下降幅度最大,年均下降速度达到了3%;而临洮、陇西、渭源则表现出种植业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临洮县种植业年均比重上升速度达到1.49%;通渭种植业比重变化不大。

2、定西市林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的林业产值比重呈现出逐年小幅度上升趋势,至2010年为4.2%;对甘肃省的数据进行观察,四年中除了2007年以外,其余各年的林业产值比重也是逐年递增的,其中2010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定西市与甘肃省相同,除2007年外,其余各年林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72%;定西市七个县的林业产值比重情况由于各个县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安定区、陇西、岷县、漳县呈现出了年年大幅度增加趋势,尤其是安定区,2007年和2008年林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到了2008年,安定区林业产值比重从2.47%上升到4.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更是猛增3.02个百分点,达到7.85%,分别超过全国和甘肃省3.65、2.78个百分点;陇西、岷县的林业产值比总也在这段期间内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陇西林业产值比重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岷县则为1.15个百分点;漳县和通渭的林业产值比重在2007年时分别为2.49%和2.94%,到2010年分别为4.6%和4.91%,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和0.66个百分点;临洮县和渭源县的林业产值比重则是逐年递减的趋势,尤其是临洮县,比重从2007年的5.29%下降到2010年的2.74%,年均下降0.85个百分点;渭源县的林业产值比重虽然年年下降,但大体上变化不大,从2007年的3.03%下降到2008年的2.52,年均下降0.27个百分点。从定西市总体上看,林业产值比重依然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与这几年的退耕还林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3、定西市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范围内在牧业方面的产值比重逐年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年均上升幅度为0.8个百分点,甘肃省牧业的产值比重每年也以0.16的百分比上升,但是上升幅度远低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于甘肃省基础薄弱、增长速度缓慢;定西市的牧业产值比重与甘肃省相差不大,但在近四年的数据中却呈现出递减趋势,从2007年的23.37%下降到2010年的22.48%,虽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是代表了其发展趋势;定西市的七个县中,除了漳县外,其余各县的牧业的产值比重都有所降低,其中陇西县下降幅度最大,由2007年的25.93%下降到2009年的21.23%,年均下降1.57个百分点;漳县的牧业产值比重是七个县区中唯一有增长幅度的县,由2007年20.97%上升到2010年的27.58%,年均增加3.3个百分点。

4、定西市渔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的渔业产值比重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有数据得知,基本都保持在10.7%左右,而甘肃省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严重缺水,所以,相比较全国而言,甘肃省渔业处于非常劣势状态,渔业产值年均比重都在0.3%以下,且几本没有增加的趋势,这也直接反映出了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现状。定西市与甘肃省的基本状况一致,渔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0.2%以下,2003年为0.14%,这也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关;分别观察定西市几个县区的情况,定西市的七个县中,漳县的渔业产值比重最大,超过了甘肃省的平均水平,2009年达到0.53%;临洮县在2007年和2008年时,渔业产值比重曾在0.3%以上,但从2008年开始,就下降到0.13%,2003年为0.18%;其余各县基本上渔业产值都在0.3%以下。这些数据表明定西市在甘肃省内也属于严重水资源缺乏的地区。

三、定西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开发程度低,缺乏特色农产品品牌总体来说定西市农产品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直接进入区外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主要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充当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原料。定西市运往广州、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中药材大多数是初级产品,而进入国际市场或销往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则是经过切片加工的,与初级产品的价格相比,加工产品的价格会高出十倍多。如果将初级产品加工成中药制品或美容产品,该产品的经济价值还会有所提高。虽然马铃薯的用途很广泛,但是以蔬菜的方式进入市场只能是初级产品,这时马铃薯市的价格相对较低,。如果将马铃薯加工成粉皮、粉条、粉丝、薯条、薯片等产品,它的经济价值将会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定西市出现了一些从事马铃薯深加工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相对较小,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还存在着质量、规格参差不齐的缺点,因而至今还没有打造出被市场认可品牌。

2、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尚未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定西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匮乏,一般都采用传统方式从事农作物的种植,生产技术一直都没发生太大的变化。落后的种植方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虽然定西市的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优势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地域差异造成了农产品的品质的不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优势农作物的主要生产区既可以充当生产基地,也可以向龙头企业提供大量农产品。但是为了能长久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从而发展壮大龙头并打造出企业特色农产品品牌。

3、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难以担负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环节中,龙头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再生产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和经营效果直接影响到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定西市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也不大,相互之间联系不密切,这与定西市种类繁多的农产品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有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到了市场进行流通,另外,龙头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不若说人才、管理等的影响,发展其前景不明朗,不能很好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以说,加快定西市的农业发展必须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4、专业化市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管理水平低下定西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不容忽视的,大部分这样的市场否一地域优势资源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农产品交易,逐渐完善逐渐发展,但是由于对于这种专业化市场的基础投资的短缺,使得大部分专业化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规范的场所,有些甚至露天的,受天气的影响非常大,给农产品的交易带来了诸多不便。另外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其管理水平也较低,大部分的专业化市场都没有同意有效地管理,交易者不能享受到公平合理有效地交易环境,存在许多压价和缺斤短两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不仅算害了农民的礼仪,同事对市场本身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此外,市场上缺乏信息咨询机构,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户没有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交易比较盲目,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或是产品滞销的情况,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商贩的交易积极性,一样会影响市场的繁荣,需要了解的是装野花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外销的重要窗口,定西市目前的现状在软硬件上都有所缺失,对定西市农业的良好发展存在不小的影响。

四、定西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2

一、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体产业,依靠龙头产业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把农业和农民引向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真正起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首先,重庆市已经形成了粮食、蔬菜、水果、烤烟、中药材、养猪业等十大主体产业。各区县也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产业,比如,涪陵的榨菜,石柱的黄连等等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其次,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不仅自身规模逐步增大,而且也带领周边农民实现增收。依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重庆市的国家龙头企业共有31家,有5家企业的资产超过5亿元,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到15.1亿元。最后,在农业产业化的刺激下,重庆市农业发展迅速。依据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个季度重庆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56.32亿元。在华静和王玉斌等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中,重庆的综合得分为-0.3440分;其中,合作组织发展因子的得分为-0.4404分,龙头企业发展因子得分为-0.2488,经济实力发展因子得分为-3306分。重庆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中处于靠后的位置;与西部地区相比也远远低于四川,属于低水平层次。

二、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化经营困难

规模化经营就是集中使用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实现规模经济的过程。我国自从解放生产力,将农田归给农户以后,虽然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民也被束缚在仅有的小块土地上,据统计重庆人均土地面积不到1亩,在人均不到1亩的土地上既要种粮种菜还要种经济作物。农户经营规模小,分工不细,规模化效益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当然这也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1、自然条件差以丘陵、低山为主的重庆在过去的十年里,遭受旱灾和水灾的面积高于其他西部地区。其次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近年来,虽然重庆农田水利化建设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但横向比较而言,提高的速度还不够。2.土地流转问题尚未解决重庆自启动优质瘦肉型猪工程和优质粮深加工以来,2011年生猪规模户出栏量占的比重提高到近10%,家禽等规模饲养出栏量占的比重在30%左右,但是这种发展速度依然缓慢.分析其原因,关键在土地流转不畅。一是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二向来视土地为命根子和生存保障的农民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流转经营权;三是流转效益不高,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目前重庆出租的每亩流转费一般在300公斤左右稻谷(折价收入)/年,部分农民认为流转费用较低,期限较长,不愿意全部流转。即使流转也要留一部分自种自食,这样一来流转出来的土地很难“连成片”,规模经营无法有效实现,影响了规模经营的推进速度。

(二)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农户适应市场,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是农村经济调整的难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则是是连接市场与农户间的桥梁,农户能找到龙头企业也就不愁找不到市场,龙头企业一方面能够为农户进入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品种和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目前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小,主要制约因素如下:1、资金不足目前农产品虽然价格有所提升,但是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的销路还不是很宽,企业的效益难以提高。在这样的状况下,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销路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2、人才缺乏农业企业在招揽科技型,知识型高端人才方面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劣势,大部分高科技人才更愿意在都市里面工作生活,而不愿在地理位置较偏的农业企业任职。大部分的农业企业基本没有专门农业科研人才,这样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3、农产品质量不高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对日常食用的农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市场上也出现了生态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词,这些农产品既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也是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但是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不符合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不符合质量和安全的要求。由于长期追求单纯的收入提升,使得农药,化肥,添加剂甚至对人身体有直接危害的化学品都没用在农产品中。特别是近年来,市辖区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导致很多农业企业为了错开销售高峰期,采取喷洒超量高激素等化学品来促进农产品尽快上市。从表一可看出虽然从2012年开始农药的施用量有所下降,但施用量依然很高;而农膜的施用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三)农民素质不高,农技推广慢

发展农业农民是主体,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是否能够真正的实行,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就成了解决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先决条件。目前重庆大部分地区农户养殖特别是大部分的散户都是主要靠传统经验,再加上个体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使用机械化操作有些大材小用,大部分农户还是采取手工劳作的方式。个体农户经营分散,科技人员上门辅导收效不大,这也导致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从目前来看,重庆农业良种推广利用比较成功,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作用发挥得小,具体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实际上已无人具体落实,农作物生产新技术推广没有了辅助力量,推广应用速度减慢,农业新产品研发力量薄弱;基层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特色产业人才队伍普遍缺乏;肉牛良种繁育难度大,品种改良工作慢;肉羊品种改良力度不够,优质种羊保种、引种和试验、推广经费短缺;鱼饲养成活率不高病虫频繁发生,疫病防治难度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市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三、促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土地流转困难主要是农民难以割舍对土地的依赖,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实行土地投资入股,在土地所有权上实行股份制,将土地所有权作为投资入股,将所有权和收益权相分离,这样农民既不丧失土地,还可从依据土地获取土地收益,这也方便了土地进行集中规模化经营。二是实行土地反租,即以乡村集体组织作为主体,将土地反租出去,这样也方便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可以减少土地流转的阻力。

(二)壮大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接

从龙头企业自身而言,要壮大对农民的带动力,首先要树立市场意识,对市场进行调研,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对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绿色,原生态餐桌食品。其次树立效率意识。龙头企业要充分的运用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产品的输送速度。从与农户的合作方面而言,政府要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的合作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采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户”或者“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通过中介组织,拉长利益链条,较好的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问题,减少了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的交易成本。

(三)加大农业科技和教育力度的投入

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都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更需要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支持。鉴于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确保农业发展的资金刚性投入。在增强科技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的投入,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对农业资金进行风险管理,鼓励社会各类资本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使农业科技深入到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方面;三是构建中国式的农业教育体制。在农村推行农业的中高等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义务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永川区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编号:ycstc,2015rc9005)。

【参考文献】

[1]刘峰.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及建议[J].理论研究,2015(10)

[2]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10)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3

聊城市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现代科技的不断融入,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不断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1.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聊城市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截至到2008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1200家。到目前为止,聊城市已经具有凤祥集团、蓝山集团、阳谷荡宇、莘县立信等一批部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聊城成立的嘉明经济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现有入园企业110多家。

2.农作物区域布局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油料、棉花、食用菌、水果等作物已经实现了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比较大,而且产量也比较丰富,比如冠县的油料作物,茌平的韭菜种植,莘县的食用菌以及冠县的水果种植等。全市建成黄瓜、西瓜以及大蒜、茄子、西葫、西红柿、油菜、香瓜、食用菌九大特色专业生产基地。此外,还培植出一批肉鸡、肉牛及精品水果、水产养殖基地,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正在形成。

3.畜牧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山东凤祥有限公司、山东小杨屯鸭业科贸有限公司等肉鸡肉鸭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肉鸡肉鸭业率先形成产业化格局。以山东聊城国泰集团有限公司等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下生猪业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山东凤祥乳业有限公司、聊城市团团乳业公司带动的奶牛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在牛羊肉加工上,除拥有山东荡宇集团等大公司外,同时拥有茌平洪屯回民李村、莘县朝城等牛羊肉批发市场,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济南等大中城市。

4.渔业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聊城市加大了渔业的扶持力度,渔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改善和培育新的优良品种,使水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产品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截止到2008年年底,聊城市的水产养殖面积已经达到了10.25万亩,比上年增长了231.2%,水产品的总量达到了6.3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8%,其中鱼类产量为6.21万吨,增长了50.4%,聊城市的渔业发展已经初具了产业化规模。

5.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得到提升。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的种植面积比重逐年加大,无公害蔬菜的产量逐年提高,优质抗虫棉得到广泛的推广。目前,全市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6%以上,林果良种率达80%以上,畜禽、水产良种率达90%以上,近年来,通过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选育、引进推广了300多个农业优良品种。全市优质良种小麦种植面积达42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3%以上,玉米良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5%以上;优质抗虫棉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7%。良种化工程的实施为农业连年夺取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制约聊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虽然近年来聊城市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等做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但是并不能够就此盲目乐观,聊城市的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面临着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区域分布不均衡。在农户总数中,八县(市、区)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的比例高的为5.26%,低的不足1%,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快慢不一,造成了整体的水平不高。虽然已经成立了不少农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稳固。目前拥有的各类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大部分属于政府主导型,组织在成立之时,章程中对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没有依法明确界定清楚,不利于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数在总农户数种所占的比例较低,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聊城市已经培育出了不少省市级,甚至有许多是部级的龙头企业。从总体水平来看,大型龙头企业还是比较少,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所起到的带动作用还比较弱。从所占比例来看,所拥有的省级龙头企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约为0.35%,这在全省来看,是比较低的,而且深加工农产品占总产量的比重不足20%,这一水平远远低于山东省的其他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约为0.4:1,这一水平远远低与发达国家的3:1。龙头企业的规模小,企业的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低,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初加工产品雷同,科技含量低。

3.农业产业化链条较短。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对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足,造成了农业产业化链条比较短。近几年,蔬菜、林果、畜牧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但加工、包装、销售环节严重滞后,一方面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目前虽建成了一批龙头企业,远远不适应产业化的要求,缺少大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去带动;另一方面是有龙头缺基地。比如造纸、密度板加工、肉类加工、奶业加工等行业的企业规模已经很可观,生产基地又跟不上,原料不能满足需求。

4.农民融入市场的程度比较低。缺乏健全的信息渠道,县以下乡村信息网站覆盖面还比较低,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真正具有时效性、指导性强的现代市场信息,大多数农民难以获取,致使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带来很大盲目性和趋同性,流通受阻,农民利益受损,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许多农民仍旧只是埋头耕种,无法及时快速的获得市场的最新的供求信息,进而,无法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最终造成市场的供需脱节,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形成了有量无市和有市无量的矛盾现象,农民的收入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

5.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功能匮乏,缺乏规模大,起点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功能完善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仓储,冷藏,物流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形成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这大大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推进聊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聊城市虽然是农业大市,但并不是农业强市,当前,受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农业产业化程度急需提高。为了提高聊城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必须做到统筹规划,抓住关键,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进一步壮大和培育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者,既是农业生产和加工中心,又是技术创新和服务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农民,外联国内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功能。要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力求在各个区域、各种产业,培育出经营管理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实力强大的现代化龙头企业。

2.大力扶持发展支柱产业。农业支柱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优势的体现,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柱石。充分利用现有区域产业优势,依据各个地区农业资源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技术和人才的优势,按照集约经营、专业经营、规模经营的要求,开发乡村与城镇、农民与市场挂钩的系列支柱产业,带动区域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以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引导千家万户开展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生产,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3.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按照国家培育市场、市场引导农民生产经营的指导方针,坚持以城镇为依托,以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基地为基础,按照农业产品流通数量、交通环境、市场需求,建立起高档次、远辐射、多功能的市场体系。要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市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市场需求预测,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动态,市场经济信息,建立市场服务窗口,及时指导农民生产经营适销对路的农业产品。

4.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需要注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此,需调政府、企业等不断地向农业注入资金,以加快完成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论是上级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还是下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具体措施,都必须以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和归宿。毕竟广大的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只有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农业产业化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5.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上增大科技含量,从而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聊城市作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粮、棉、油、菜、果、畜优势已经凸现,要充分利用优势迅速抢占农产品精深加工制高点,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狠下功夫。在农业品牌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寻求新的突破。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做好品牌经营,不断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6.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提高服务意识,为农民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抓好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长远规划,扶持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培育规模效益高、辐射带动强的市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力促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实质性提高,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财政扶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的扶持力度。对从事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提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拓展金融支农领域,扩大支农信贷规模。

参考文献

[1]何忠伟,曾松亭,陈艳芬.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学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1)

[2]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2008-10-30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4

20世纪80年代后,对内放开搞活,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起来。但农业产业集群与工业产业集群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农业产业集群不仅更依赖于自然地理条件,而且在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和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刚刚起步,农业产业集群无论从数量、规模、成熟度等方面远没有达到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水平。与国外成熟农业集群相比,或从自身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一、国内外比较

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是成熟的产业集群,荷兰花卉产品享誉全球。其中,鲜花销售量能占世界70% 之多。花卉产业集群主要特点是高度专业分工,配套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企业为花卉种植企业提供便捷、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服务。繁育选种、栽培用土、温室设备、物流运输等均有专门的公司和合作社机构来提供。由于高度专业分工,花卉种植企业也可以实施专业化生产,一些企业只种植某一种花卉,甚至只种植一个花卉品种,以获取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生产效率最大化;同时在产品个性化及核心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荷兰园艺业集群从研究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物流管理等环节已形成了高效完整产业链网络,特别是以拍卖市场为龙头,形成了高效、健全的流通体系,竞争优势明显。

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业集群也是一个著名的产业集群,波特在集群研究中就以该集群为例,分析集群基本形态。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包括 680 家商业酿酒商,几千个葡萄种植者;集群中,围绕着葡萄种植和酿酒制造发展出相关支持产业,如葡萄贮存、灌溉和收割设备供应商,木桶及标签的供应商;有相关的服务业,如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公司和广告公司,以及众多的提供消费者和贸易商的酒类出版物;许多当地机构团体,如加利福尼亚大学、酒业协会以及加利福尼亚参议院和立法会议的特别委员会为酒业产业集群提供服务。此外,加利福尼亚的农业、食品、餐饮以及酒乡旅游业等与葡萄酒业集群有着密切关联(高升等,2010)。总之,该集群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是成熟的产业集群。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是国内著名的产业集群,2011年,瓜菜播种面积 85.6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包括:生产环节的以农户为主体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产前的种子育苗公司、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企业;下游的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支持体系完善,如科研机构、农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技术培训机构、政府等。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突出特点是,规模大,相关产业,如生产资料企业为集群直接服务是很多国内农业集群所没有;特别是,科研支撑水平高,已建立了3个博士生实践基地、2个研究生实践基地和10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中心19家、技术中心12家,扶持成立42家民办科研机构和众多涉农企业科研开发中心。寿光市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乡镇科普学校、村级农民文化夜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等工作,农村基层干部和多少农村劳动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农业科技培训。在农业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达65%(黄海平等,2010)。其中,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技术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支撑能力较强。

与国内外著名集群相比,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总体上发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小而散。如果蔬产业集群分布在许昌、三门峡、周口、新乡、信阳、南阳、开封、洛阳等市。如蔬菜产业集群,全省各地市均有种植,也显示了集群趋势,如孟津蔬菜产业集群、焦作怀山药集群、襄县蔬菜产业集群等。但大多规模较小。由于规模小,销售区域有限,蔬菜面对全国一些大城市市场和韩国等国外市场。河南省主要是本地市场销售和外地局部区域市场。二是产业链段。一些集群处于种植阶段。通许县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但处于以小规模农户为主w的种植阶段。三是分工发育程度低。国外农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一样,有较高的分工水平,支持体系比较完善。分工和支持体系的完善是集群是竞争优势重要来源,河南省多数种植业集群,深加工环节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支持体系很不完善。四是缺乏有力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是农业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因素。国外农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取得与其农业劳动力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如法国对提高劳动力知识水平非常重视,建立专门机构对农民进行培训,农民懂技术、善经营(张梦媛,2013)。河南省多数集群在科技推广、技术创新等方面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技术素质提高缓慢,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内部环境

(一)分工水平和支持体系

分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集群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如信阳茶叶种植规模大,但企业少,特别是加工企业入驻较少,产业链条较短;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够,纵向分工不明显,只能简单地以“堆”代“群”,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外部规模经济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配套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咨询、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会展服务等中介组织还没有入驻。投融资、信用担保和公共服务平台还没有建立(常亚南,2012)。信阳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毛尖的主要种植基地,闻名海内外,但产品的市产值和占有率福建、浙江等地茶叶强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全国是第二方阵,这与集群发育,特别是深加工环节薄弱有关。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水平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扔存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支持体系也不完善。主要问题是:(1)花药、花肥、花械、花具加工等投入品产业发展较慢,不能满足花木产业集群的特种需求,生产资料的外部采购运输成本高,制约集群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2)集群中缺乏专业种植、起挖、栽植、装卸、锄草、浇水、防治病虫等专业化公司,制约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3)集群专业市场功能欠缺,花木交易手段落后,信息物流业、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交易成本高;(4)花木产品深加工处于萌芽阶段,产业链条短。

(二)产业集中度

组织结构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在组织结构中,经济主体规模和实力是核心问题,因为它们承担“守门员“角色。河南产业集群中,多数集群企业少而规模小。原阳大米享有“中国第一米”美誉,原阳县水稻种植面积仅有 30 万亩,各类大米加工企业有上百家,但规模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导致原阳大米产业发展一直停留在低层次上(王增廷,2014)。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在近几年发生较大改变,但在总体上,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在集群中仍占有绝对比重,小生产方式仍是花木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如表1所示)。

小规模经营农户为分散风险,往往多采取多品种种植模式,这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种植方式产生矛盾,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经济主体过于分散,多采用模仿策略,易产生“羊群效应”,即跟风种植,从而导致某些品种在年际间供需失衡。一旦某些品种供过于求,价格便会急剧下降,种植者无利润甚至严重亏损。小规模种植农户每批次产出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工程市场的规模需求,买卖双方完成交易需经过多个中间层次,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压低了种植者的收益。

河南食品工业集群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但除了肉类加工之外,漯河食品工业中,大部分企业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原字号的多、精深加工的少;普通品种多、特殊品种少;附加值低的多、附加值高的少,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集团、北徐集团、龙云集团等企业,都以粮食加工、面制品、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品种趋同化,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缺少市场竞争力(石红伟,2009)。

(三)生产要素与创新能力

农户和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严重制约,导致种植、养殖既没有规模化,也没有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和养殖方式仍然沿袭过往或传统模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差距较大。由于小规模经营方式,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机械化水平较低,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如,机械化修剪和采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偏,手工劳动仍占主体。

创新能力是集群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以规模较大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制约鄢陵花木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因素是:农户及小企业种养技术、知识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种植经验总结和模仿,多数花农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缺乏新技术知识,生产管理科学化程度低;规模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技术守门员”的作用,但本身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科技研发力不够强大,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集群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滞后,管理水平提升困难。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见表2)。

(四)产品和品牌

产品结构及产品质量是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以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影响集群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是:(1)品种选择缺乏前瞻性,一些品种过度种植,供过于求,一些品种与市场需求脱节,销路不畅;(2)生产环节中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标准建设滞后,管理粗放、培育技术不规范、植物检疫手段落后,导致标准化、高品质苗木产出不足,难以适应市高度化和挑剔化的市场需求趋势;(3)生产过程要素配置不合理,机械作业化程度低,由于用工成本上升,推高了产品生产成本,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品牌不仅以产品竞争力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品牌塑造等环节予以配合。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品牌效应不够突出,企业中,除了双汇、思念等少数几个品牌比较突出外,很多企业只有产品,而没有品牌。集群品牌也不够突出,在市场竞争中作用有限。一是很多集群不注重品牌建设,在品牌培育上缺乏系统性行动;二是由于恶性竞争和部分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往往导致集群品牌受损。

三、外部环境

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道路、通信、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与主导产业的发展在配套性、布局等方面没有达到集群发展的要求,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依然严重(张五钢,2013)。仓储、制冷等物流用基本配套设施不足;专业市场建设及技术创新机构、研发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等相对滞后;交易会、展览会等品牌建设活动在一些集群中也没受到应有重视。

农业投资收益不高,回收周期长,加之农业自然风险存在,客观上导致金融部门不愿融资,更重要的是,多数集群经济主体由农户和中小企业组成,经济实力,缺乏融资所需要的抵押品。因此,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除少数规模企业外,农户生产经营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中小加工企业资金更多的也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借贷,资本需求与供给不足矛盾制约集群的发展。

农产品政策法规不健全,特别是“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等现象普遍存在,削弱了已有法规执行的有效性。由于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缺失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加之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成分驮樱市场秩序混乱,掺杂使假等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和集群的发展(关立新等,2010)。特别是,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集群品牌建立,并且很可能产生“柠檬市场”风险和“连坐”风险。

四、结论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其问题也具有普遍性,除分工水平、支持体系、产业集中度、产品和品牌等问题导致竞争能力不高等一般因素外,要素条件与创新能力是更根本的因素。因此,提升要素条件,特别是积累高级生产要素,进而提升创新能力是培育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高升,洪艳.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以荷兰、法国和美国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6-70.

[2] 黄海平,龚新蜀,黄宝连.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

(4):64-69.

[3] 张梦媛.孟津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4] 常亚南.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2):123-125.

[5] 王增廷.传统农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4.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5

1.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

贵州省有着占全国总量1.8%的森林资源,在全国各地区森林资源占有量中排名第十六位,但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却相对较为落后,尤其在农村林业产业方面,不仅产业规模普遍较小,极少有规模型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上也相对较低,工艺技术更新缓慢,林业产品缺少技术含量,深加工企业匮乏,产品附加价值低,对林果等产品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且名牌产品数量不足,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也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林业产业发展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观念落后以及对短期效益的盲目追逐,导致在林业栽植过程中不注重混交林的培育,并且普遍选择易成活、易管理、生长周期短、效益回收快的林木品种,导致林业结构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隐患。同时,从产业结构来看,林业第一产业所占结构比重始终较大,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且第二产业仍以木竹加工等初级阶段为主,技术水平落后,第三产业虽然生态旅游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发展仍旧较为缓慢,整体来看林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3.融资渠道狭窄,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还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和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的困境,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对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方面仍然较为乏力,所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作为农村林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农民由于对市场化环境下融资意识较差,以及缺乏科学的信息指导,通过社会金融手段获取发展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林业产业资金链普遍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林业产业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地区甚至未能建立针对林农的信息服务机构,加之林农在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信息获取渠道了解运用较少,使得林农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更加制约了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促进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1.加强技术改造,扩大农村林业产业规模

当前贵州省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与林业技术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在着力加强农村林业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更加科学的生产技术的运用,充分挖掘疏林地和宜林地的生产力潜力,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低产低效林分,以适应林板、林纸等工业用材林的需要。此外,还应鼓励广大林农大力种植当地珍贵树种,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提高贵州省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加强对林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吸引高新技术型加工企业到农村建厂,运用新型加工技术,深入挖掘林业产品的深层价值,增加最终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并着力打造名优林业产业品牌,同时扩大产业规模,增加规模型龙头企业数量,全面推动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产业科学化发展

基于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快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应针对第一产业发展中林木种类单一的问题予以改进,加强混交林的建设与树种的改良,降低纯林比重,同时兼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选种栽培,提高林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降低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几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发挥贵州林业第一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对第二三产业重视与投入,多渠道着手提高林业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从林业资源的初级加工向高级精深加工方向迈进,使林业加工产业向科技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贵州省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植被景观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及配套服务一体化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并以服务产业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科学化发展。

3.加强对农村林业产业融资指导与信息服务

贵州省应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针对林农市场服务与技术服务,可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服务网点,给与农民融资方面、市场信息方面以及林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帮助农民利用社会金融机构等渠道进行融资,为林农提供新鲜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指导农民如何应对和化解市场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支持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总结: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时期贵州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现代林业科技与生产工艺的运用,并结合实际与市场变化趋势,对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就够进行科学优化,同时做好对林业产业融资、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激发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新时期贵州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杨清群 单位:沙包堡办事处林业站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6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金融支持情况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现辖6个镇、12个乡、7个社区,常住人口24.11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近年来,该县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县设施农牧业累计达11.63万亩,户均2.03亩;特色林果累计达到30.97万亩,人均1.3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6家,成员近2.73万人,带动周边农户2.83万户。认定部级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12个,认证面积达21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5个、部级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和黄白蜜瓜、民勤羊羔肉、优质辣椒等10多个绿色品牌;注册涉农商标55件、省级著名商标9件、甘肃名牌产品4个。民勤县被誉名为“中国肉羊之乡”。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2.6亿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7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67.24元,其中来自设施农牧业的纯收入4349元,占比达49%。各金融机构以实施“三大工程”为抓手,转变经营理念,加大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信贷投入,扩大贷款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现。

(一)优化网点布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面对经济运行的新常态和城市金融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已开始把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面向县域、面向“三农”增设网点,延伸服务触角,打破了“一农难支三农”的农村金融局面,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从民勤县来看,除原有的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和村镇银行已相继设立。同时,各金融机构自觉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积极推动基础金融服务进一步向村一级延伸,已先后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276个,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乡村超市POS终端、自助设备等提供服务,使辖内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达到100%。

(二)加大信贷投入,提高资金配置有效性。截至2015年6月末,民勤县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102.36亿元,比2013年6月末增长157%,占各项贷款的73%,比2013年6月末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2013年新增涉农贷款21.96亿元,2014年新增涉农贷款19.60亿元,2015年1至6月新增涉农贷款63.92亿元。从信贷投入看,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各自的独特作用。农村信用社继续保持支农主力军地位,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效果日益显现,其他机构特别是甘肃银行、兰州银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增量、增幅都有较大提高。从信贷投向看,除满足传统的粮、棉、油种植和牛、羊养殖资金需求外,重点支持了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产业,以暖棚养羊为主的养殖业,以红枣、枸杞、酿造葡萄为主的林果业,以及农产品购销、精深加工、附加值高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符合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的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有效提升了信贷支农的整体效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提升支农服务满足率。坚持“三农服务”导向,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推行涉农贷款规模倾斜政策,对涉农贷款不设上限,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投放需求。尝试多元化信贷投放方式,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特别是“双联”惠农贷款、蔬菜产业及草食畜牧业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担保的财产范围,规范和完善贷款担保业务操作流程,积极探索经营权、承包权等有效资产抵押方式,规范利用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作为质押申请贷款的程序。积极通过“公司+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信贷模式,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以民勤县为例,自2013年6月以来,发放“双联”贷款0.21亿元,惠及农户69户,贷款获得率94%;发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贷款40.91亿元,惠及农户24784户,贷款获得率59.79%;发放精准扶贫贷款0.21亿元,惠及农户4752户,贷款获得率100%;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31亿元,贷款获得率100%。

(四)完善保障机制,激发银行放贷积极性。采取贴息、奖励和政策倾斜等措施,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回流,解决“三农”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并在建立担保、再担保补偿机制的基础上,调剂整合相关专项资金,设立了中小企业再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为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广“双联”贷款、蔬菜产业及草食畜牧业贷款、精准扶贫贷款,银行对农户免抵押、免担保,贷款执行国家同期基准利率,按年结息,由财政实行全额贴息。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实行政府补贴保费的政策。据统计,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全县仅蔬菜产业及草食畜牧业贷款已产生利息16813.83万元,省市县财政贴息15533.34万元,其中省财政贴息9163.69万元,市财政贴息777.4万元,县财政贴息5592.25万元。财政资金在撬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民勤县的情况看,近年来,农村金融供给得到明显改善,但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融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目前,民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农户”,一种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这一运行模式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主要包括:一是以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为主的短期生产性融资需求。二是以购置大型农机具和开展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长期建设性融资需求。主要是指在生产初级产品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和修建先进的农田水利设施及高效设施大棚等,以工业化的物质装备手段来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使农业生产从初级产品生产向高级、生态、优质、安全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资金需求。三是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运输、市场开拓与产品营销等领域延伸,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跨区域和跨行业的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需求。四是以开展技术培训和引进科技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性融资需求。在这些方面,目前民勤县除农户传统的种养业资金需求外,其他方面特别是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融资需求都还没有解决好或还处于探索推进阶段。

(二)金融配套措施还不能有效满足实际需求。在现有体制下,县域金融机构虽然身处第一线,最熟悉了解农村金融市场,但由于其主要任务是业务营销,再加上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深度不够,在国家统一的金融政策、信贷政策、资金结算政策之下难以制定出适合农业产业化特点的配套措施,如在信贷审批权限设置上,除存单质押贷款外,县域支行无贷款审批权限,一笔贷款从申报到支行评级、市行审核,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营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经过繁琐的审批后得到的贷款极可能失去运用的好时机。在评级授信方面,仍然沿用与一般工商企业统一的评级授信系统,其定量或定性的评级授信条款成为多数产业化龙头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套用城市金融的风险管理模式,既没有考虑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也不适应农业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快转变的现实需要。

(三)现有金融服务过于单一。一是适应农村产业化的信贷产品少。当前,民勤县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担保贷款等,而林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仓单质押贷款等尚处于探索阶段,票据融资、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贷款模式尚未起步,代客理财、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更是一片空白,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信贷额度小。目前,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融资需求主要用途在于扩大再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所需的农机具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县域金融机构的放贷额度一般是农户在5万元以下、产业化龙头企业在500万元以下,特别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三是贷款期限不合理。各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期限通常控制在一年以下,而农业开发项目的投资回报期往往较长,如特色养殖和经济林果业等通常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期贷款难以发挥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四是贷款定价方法简单,利率偏高。县域金融机构都没有建立针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利率定价机制,只是简单地采取将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的方法,一般在20%以上,最高的达50%。有的行社甚至搞“一刀切”,没有按照贷款对象和用途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浮动。

(四)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缺失。近年来,甘肃依托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在撬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权衡农业的风险和收益关系,建立健全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仍然是解决“贷款难”问题最关键的一环。以民勤县为例,一是财政贴息范围狭小。主要是现有财政贴息政策仅限于农户“双联”贷款、“双业”贷款和精准扶贫贷款,不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二是抵押担保难依然是获得信贷的瓶颈。目前,民勤县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共有2家,均属于政府投资性质,担保能力有限且费率较高,尤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要求提供反担保。同时,由于农民的房屋、生产设施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变现难,且在抵押中存在一些法律障碍,金融机构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提供贷款。三是农业保险体系缺失。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到目前为至,民勤县尚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保险业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对农业、农业企业风险的评估。四是没有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五)产业化组织“先天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集群意识不强。主要是指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基本单元,认识不到家庭联产承包制所带来的经营细碎、分散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带来的问题——难以发挥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致使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千家万户的小农民进入市场的议价能力弱。满足于“自给自足”,从思想上不愿意参加到专业化组织中来。同时,缺少各类担保商会和行业协会,导致各生产链条间无法实现“多帮一”式的抱团发展和开展“互助式”的担保,减少了银行获取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渠道。二是产业化组织管理粗放。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只是松散型组织,还不能成为市场的主体,如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户虽然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形成了从生产到加工的运营链条,但是仍然沿用“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个体户式”的经营方式,没有完整的财务体系,影响到银行对其进行授信评估和贷款发放。三是农村信用合作明显滞后。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取向来看,分散经营的小农最需要合作,农民的合作不在生产,而在流通、金融、保险等领域。目前,民勤县虽然普遍开始建立村级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但通过成员缴纳会费、股金以及提取盈余公积金等方式筹集和积累的资金相当有限,大多只有40万元左右,最多的也只有100万元左右,难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加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三农”经济的弱质性和金融资金逐利性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它更需要政府、农村不同经营主体、全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全力推动。

(一)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农村金融新体系。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真正源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正在减少,农村金融的需求正在从原来的“额度小、使用频、需求急”逐渐向“需求多元化、资金大额化、利率灵活化、手续简便化”等方面转变。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方法,注重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坚持按照普惠服务、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原则,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金融新体系。要从金融机构建设向金融功能转变,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中介功能的机制体制;从城市金融思维向农村金融思维转变,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商业化改革模式向多维度改革模式转变,发展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多维度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从片面衡量指标向综合衡量指标转变,加强自身经营效益、社会综合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等一体兼容的综合考核。

(二)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合力。发挥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形成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差异安排、分工合作的支持合力。农业发展银行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要发挥资金、网络、技术、产品和人才优势,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加大县域信贷资源配置力度,重点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涉农大客户的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支农服务能力建设,在继续做好农户服务基础上,把符合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的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作为支持重点,更好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三)全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方式创新。根据农业产业化组织不同的信贷需求,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新力度,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和鼓励县域金融机构探索以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围绕提高贷款效率和解决担保难问题,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当降低涉农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考虑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周期相配套,逐步探索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信贷制度安排。积极探索创新担保抵押方式,扩大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推进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融资业务,提高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的针对性。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加快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向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金融咨询、理财等综合服务。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7

1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及特征

从古至今,农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经济市场环境的改变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集群应运而生。农业产业集群的出现满足了经济发展需求。农业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能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强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4]。实质上,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的更高级组织形态,是“带状经济”“链状经济”“区块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再升级。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有以下5点。一是网状的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涉及众多相关的产业服务部门和组织,具有产业链长、易产生新的分工环节等特点,逐渐分化和吸聚越来越多的组织,使得农业摆脱自给自足真正实现产业化。二是农户是基础单位。农户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单位,他们为基群内的企业提供产品和原料,同时需要企业和组织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众多农户的参与使得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三是建立完善的农业合作体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代表众多农户的利益,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和政府机关等进行集体谈判,维护农户集体的利益,约束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盲目竞争行为,这催生了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四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农户发家致富,带动了地区经济腾飞,增加了税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五是地方文化根植性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特性、地方情结使得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文化根植性,地方文化色彩浓厚,农业产业集群各具特点,各不相同。地缘、人缘和历史文化使当地的农业产业集群不容易进入,一旦进入易形成稳固的联系,社会资本增加,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2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具备良好的地理优势,纵跨3个温度带,拥有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生态多样,特色鲜明,同时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农业科研机构),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诸如苹果、小麦、玉米、红枣、牛羊肉奶制品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副产品。然而,陕西省在具有众多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其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特色农业产业链松散

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链衔接相对松散,产业链层转化率低,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延伸存在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高附加值农产品较少,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2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品牌美誉度低,所拥有的品牌影响力较小。以陕南地区茶叶生产为例,茶叶种植区域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产业效应,没有形成一个代表性的茶叶品牌来打响市场[5]。

2.3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组织化程度较低

陕西省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培育滞后,集群内企业、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网平台搭建不完善,相互提升的效应在集群中表现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陕西省地处中西部地区,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经济的带动。同时,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缺乏以龙头企业为代表来搭建企业与农户间、龙头企业与散户小企业间稳固的合作共赢的具有辐射性、带动性、提升性、协同性和约束性的合作共赢平台,以整体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3积极推进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3.1抓住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评选出的2020年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陕西省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集群和陕西关中奶山羊产业集群名列其中。在发挥特色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的统筹协调发展原则下,陕西省应以特色产业为优势领军,推动农业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小平面”延伸至“大集群”,相互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化为“互助共赢合作”,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点,以区域优势产业为表率增大辐射圈,进行互助学习、借鉴经验、对口帮扶,合作共建产业融合的服务大平台,推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3.2转变农业的单一功能

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保证食物供给,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功能发生了改变,在保证食物链供给的基本需求上,其又被赋予了经济、社会、产业、科技等多元化功能[6]。陕西省吸引外部资本和外出务工人员回归投入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加速向休闲、生态、投资、观光和文化等新农业集群形态方向转型发展,为农业产业集群走上复合型道路奠定基础。

3.3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要充分发挥科技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支撑作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及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推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拓展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3.4注重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发展

陕西省要注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区域地理品牌、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等的打造,发展龙头产业,树立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加强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延伸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拓展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广度。

3.5提高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组织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8

    2.1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未形成,产业化程度低

    截止2012年涞源县农业产业化率仅为35.2%,全县在保定区域特色农产品多,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特色无品牌,如谷子、马铃薯种植面积虽达0.47万多hm2,但集中连片种植3.33hm2以上的都很少,大部分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很难形成规模,规模效益不明显。

    2.2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近两年,涞源县成立的各类达400多家,但大部分很多专业合作社注册以后,只为了享受国家对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带动作用更无从说起,仅有的昌虹、谷润、振冀、甘霖等加工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和人才缺乏、业务活动单一和服务领域狭窄,造成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举步维艰,示范带动作用较弱。

    2.3龙头企业资金流动少,贷款融资困难

    目前县级龙头企业只有10家,且大部分龙头企业只是发展初加工,一般规模不大,流动资金较少。而农产品生产销售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大,回报率低。因此,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影响到了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进程[1]。

    3涞源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3.1做大做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形成规模效益

    实现规模效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涞源县按照“育龙头、建基地、强特色、出品牌”要求,做大做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和六大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形成“县有龙头带动、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营,形成集约化生产格局,克服分散经营、个体竞争的弊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扩大合作社规模,强化服务功能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9

(一)特色主导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一是突出特色产业。立足我市种植业资源优势,提升花生、果品的质量和数量,巩固蔬菜、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无花果、大姜、茶叶、草莓、蓝莓、加工型甘薯、休闲农业等新兴特色产业。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是国内最大的花生出口基地之一,日本的大粒花生90%以上来自产区。水果总面积70.7万亩,总产量87万吨,其中苹果53.6万亩,总产量77万吨,占全省的12%,是农业部确定的苹果优势产业带和我省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2012年市政府将苹果提质、扩量、增效作为苹果产业化工程,投入100万元用于现代苹果栽培、郁闭园改造等项目建设,项目区内的优质果率由40%提高到80%,纯收入提高了15%。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年出口蔬菜18万吨。西洋参等中药材基地发展到5万亩。无花果也逐渐成为我市的标志性产业。二是做大做强海产品产业。我市海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浅海(水深15米以内)滩涂330万亩,近海生物300多种。水产养殖面积86.8万亩,产量127.5万吨,海洋捕捞85.6万吨,水产品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其中海带养殖面积15万亩,年产海带40万吨,占我省的70%,全国的50%,是“中国海带之乡”和最大的海带加工基地。2010年,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663亿元,水产品产值218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5020元。渔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三是畜牧业已经形成奶业、生猪、肉鸡、裘皮四大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53亿元。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2.3万吨、11.49万吨和22.19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四是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532万千瓦,各类农用机械及配套机具70万台套。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市政府出台了《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办法》,规定政府每年投入80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支持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上档升级。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已形成了以华隆食品、荣成副食品为代表的花生加工企业,以山泰食品、文泰食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企业,以鲁菱果汁、青山包装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业,以好当家为代表的海产品养殖、加工、出口企业,以健悦、荣成宝竹为代表的肉食品屠宰加工企业等等。农业部门积极帮助企业争资立项、申报部级、省级龙头企业,使更多的农业企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目前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02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其中亿元以上的120家,10亿元以上的1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6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全省共90家我市10家,居全省第三;省级龙头企业全省695家我市50家居全省第五位。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宣传发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市政府制定了《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办法》,自2012年起,市政府每年投入400万元奖励资金,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渔业、畜牧业、农机、供销、贸易等部门积极指导发展合作社。荣成民兴生猪合作社、人和果蔬合作社、汇通果品合作社等一批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应运而生。荣成花山果蔬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55多家,辐射带动了15万农户。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打造和农产品出口相互促进。市政府以推行国际标准,打造品牌,促进富民强市为目标,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按出口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相关部门抓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关键环节,设立了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基地管理和市场流通管理三道防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农民日报》开设“质量监管看”专栏,分5期连续报道我市“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放心城市”的工作经验。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深入推进,赢得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信赖。今年前三季度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同比增长28.5%。荣成市、市、市成为首批“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市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市被省政府授予“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被商务部评为首批“部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在农产品出口推动下,品牌建设有了新突破,全市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995个。“大花生”、“苹果”、“野生刺参”、“无花果”“大姜”等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好当家、等规模以上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35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鲁果汁、荣成和好当家的冷淡调理水产品)。

(五)注重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网络。全市已发展生鲜连锁超市1257处、连锁专卖店507处,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和乡镇。实施了“超市+合作社+基地”等“农超对接”工程,现已有150个合作社参与了“农超对接”销售网络。家家悦、华隆食品公司成为全国、全省“农超对接”试点企业。2012年,商务部在我市召开了“农超对接”现场会,向全国推广我市的经验。启动了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扩建工程,建设改造了荣成广源、金谷园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了市区水产品市场、贸易城中心市场等农贸市场,农产品集散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还借助展会平台拓展销售渠道。2012年以来,组织了100多家农业企业先后赴香港、北京、深圳、长春、武汉、青岛等地参加了14个大型农展会。今年9月好当家、宇王等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参加了我省在烟台举行的蓝色经济区海洋食品博览会。

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市的农业经济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农业产业化还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一是一线农民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现代科技接受能力较弱。二是受传统观念和我市耕地较少等因素影响,耕地流转阻力较大。三是利益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四是服务、流通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较小,流通链条过长,市场效率较低。冷链体系发展滞后。农产品冷链保鲜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达到95%以上,而我市肉禽冷链流通率不足40%,蔬菜水果不足20%。由于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阶段性和季节性的“卖难”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落实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不断完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和配套政策,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政策的实效性。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挖掘增产潜力,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带,建设和扩大专业化产业园区,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园区集中。做大做强花生、苹果支柱产业,扶持大姜、无花果、西洋参等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打造高端水产养殖业、现代海洋捕捞业和精深水产品加工业,保持渔业强势地位。壮大和发展畜牧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10

(一)农业产业链信贷发生额增长迅速,覆盖面逐步扩大。从2008年开始,平顶山市各涉农金融机构逐步创新推出农业产业链模式的信贷产品,2011年以来该模式的信贷规模高速上升。2013年末,平顶山市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累计发生贷款112501万元,同比上升35.4%,依于该模式的核心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同比上升28%。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逐渐被涉农主体使用,影响面快速扩大。

(二)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不断丰富,满足涉农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截至2013年末,全市已有9家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链推出特色金融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技术协会、农户、村代表和金融机构的之间的协议,创新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和保证贷款等8种信贷模式。目前农业产业链金融产品已经运用在牲畜、家禽、烟草等多类产业链中,地域分布涵盖了全市22个镇。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金融总量偏小,信贷业务持续性较弱。从信贷需求主体覆盖率来看,参与贷款的核心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仅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户数的6.24%,带动农户数仅占全市农户数的7.61%。从信贷业务持续性来看,目前发放的农业产业链贷款均为短期贷款,最长放贷期限为1年。但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待农户归还贷款后就停止续贷业务、以及农户认为贷款利率偏高主动放弃续贷的现象都较为普遍。

(二)金融产品的功能较为单一,创新产品突破不大。从业务类型上看,金融产品的功能比较基础。全市金融机构面向农业产业链开展的业务只有信贷、结算、保险三类,其中开展信贷业务的有9家,开展结算业务的有8家,开展保险业务的有2家。信托、农村融资租赁、融资投资、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依然存在空缺。从创新模式上看,目前的信贷模式依然以“公司+农户”为核心进行衍生变化,以行业协会、养殖基地、相关行政部门、担保组织、经销商等产业链组成主体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尚未推出,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仓单质押和动产质押等手段并未能结合应用,产品创新受到限制。

(三)贷款不良率上升较快,缺乏链式风险控制机制。造成不良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企业信用的真实度、农户的信用水平和履约能力、自然灾害以及行业的市场判断。不良贷款率的突增暴露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监管的薄弱。针对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金融机构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是审查担保方资质、追加核心企业的连带责任、控制融资期限和贷后不定期检查等措施,缺乏针对整个产业链的链式联防机制。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产业链主体间利益关系松散,影响信贷合作。一方面,产供销一体的合作模式中,农户的违约成品偏低,当市场价格高于协议价格较多或农户自销渠道扩大时,农户就会选择违约或停止销售协议。另一方面,核心企业或合作社对农户的管理也欠缺科学性。一些企业采用“高进高出”法或收取农户违约金等方法预防农户违反合作协定,这就使本身就十分需求信贷资金的农户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因而阻碍了农业产业链主体间的合作。

(二)农业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实力偏弱,缺乏担保基础。多数核心企业或合作社本身资质不足以满足为农户担保的条件。一是企业抵押物缺乏或抵押品变现难度大制约了信贷规模的扩大;二是作为担保的企业或合作社本身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性较差、经营管理不规范,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资质调查。大多数企业和合作社依然存在信用信息难以进行评估的困扰;三是以“公司+农户”等产业链模式经营的核心企业多数处于高速成长期,自身对资金的需求就十分旺盛,很大程度依赖信贷资金的支持,所以余留给农户的信贷额度都比较有限,弱化了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实效。

(三)利益再分配机制缺失,风险分担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的金融风险基本绑定在核心企业或合作社中,并没有将保险机构、金融租赁机构和信托机构引进来分担风险。当农户出现违约或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发生变化时,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就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企业与农户之间因担保行为而产生的利益缺乏再分配机制。企业是否对农户进行担保,都不能从农户中获取额外利益。所以企业宁愿选择无需提供信贷担保的农户进行合作,或者通过允许农户赊欠生产资料款项、与农户直接进行民间融资、向金融机构推荐农户进行农户间联保贷款等途径解决农户的资金缺口。

(四)放贷主体偏小偏弱,金融机构应用及创新动力不足。从开展农业产业链业务的金融机构来看,该模式共有72.5%的贷款笔数集中在农商行和邮储银行。由于放贷主体规模较小且抗风险能力较弱,一些贷款还需要通过银团贷款发放。一方面,中小型涉农金融机构整体实力较弱,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投入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的研究创新及推广力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高,从管理成本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单笔大额信贷业务而不是贷款额度较小的农户贷款。虽然农业产业链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户贷款集群化,但是该模式下的信贷管理牵扯到多方关系,管理成本依然偏高。而农户可承受的利率水平有限,贷款利润难以抵消业务成本及风险成本,打击了金融机构开拓业务的积极性,造成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的应用及创新程度较低。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1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自我保护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地域间发展不平衡、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不规范、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配套等问题。[4]

一、烟台市农业发展环境

(一)地理环境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北濒渤海,南临黄海,西与潍坊、青岛市接壤,东与威海市毗邻。1984年,烟台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辖四个区,七个县级市,一个海岛县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烟台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产业的发展情况

九十年代中后期,烟台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之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一大批龙头企业蓬勃兴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和中坚。

目前,在全市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中,先后培植出了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大的六大龙头企业群体,即以芝果益海、莱阳鲁花、龙口新龙、招远金城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企业群体;以福山山村果园、牟平安德利、龙口复发中记、招远金海缘、龙口广源等企业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企业群体;以莱阳龙大、莱阳恒润、莱阳吉龙、牟平九发等企业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体;以蓬莱民和、烟台喜旺、山东益生等企业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企业群体;以莱山东方海洋、蓬莱京鲁渔业、开发区鲁星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群体;以烟台张裕、蓬莱中粮、龙口威龙等企业为龙头的葡萄酿酒企业群体。六大企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带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5]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不规范

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非常不规范:其一是政府的过度推动。其二是政府支持“不到位”。虽然各地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几乎没有落实,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支持一般停留在资金层面,没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配套

目前,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满足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的土地流转市场、农业科技市场等一系列服务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企业需要花费大力气完成交易。其次,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贷款的严苛要求。最后,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市场行为法律法规的缺失,这使得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三)龙头企业扩大带动范围难度较大

随着龙头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要求有更多的原料来源,这在客观上带来了龙头企业带动力的增强和辐射面的扩大,要求带动更多的农户、更广的范围。而烟台目前已经有80.2万户进入了产业化组织的链条,占到全市农村总户数的80%。由于目前的组织模式主要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互动为主,龙头企业所带动的农户大多以本地农户为主,数量有限,范围不广,不仅不利于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也使得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社会效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且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松散的和不稳定的原料供求关系,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因素增加不快。[6]

(四)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层次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

烟台市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到2007年底,烟台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00家,实现销售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86家,但与国内外一些大的农业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杜吟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5(3)

[2]林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运资本结构优化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12

1.2产业链条断接

企业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没有凭借信誉得到基地农民的认可,没有与农民建立良好的互赢利益机制,虽然也签订了所谓的合同,但是合同的内容是片面的,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的约束力。今年这里不行,明年再换一个基地。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产品品牌没有保证,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市场占位更不可能确立。

1.3内部管理混乱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工作没有计划,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没有明确的分工,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不知道管。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的决策人不具备相应的素质,缺乏科学规范地管理企业、了解和掌握产品市场动向的能力,盲目上项目。在我了解的一个企业中,购置了一套2005年以前另一个企业淘汰的大米加工联产设备,并当做专利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但是到如今,这个花费高价购买的设备每年生产量非常少,长期处于停产状态,而且生产成本极高,生产的产品也不属于高档产品,销售量更是微乎其微。二是这类企业还保持几十年前的经营理念,开发新产品能力极弱。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是通过自己建立产业链条来开辟新产品和获取效益,而是主要靠普通产品的收购和转卖去获得微薄的利润。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这种转卖方式其实已经成为极其普通而且没有一点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运行的途径。而且产品质量没有保障,效益也不可能达到很高。三是通过认证的产品得不到很好的维护。由于原料生产基地不稳定,尽管通过了产品认证,但是由于基地更换,产品质量没有保证,一般不超过几年,产品就被市场管理部门检测不合格,有的被消费者投诉,造成重大的损失。

3国家宏观政策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

对企业决策人实行严格审核管理。不具相当文化素质、没有一定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人不能胜任董事长及总经理;对企业进行严格财务审核。凡外债负担过重,又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严格履行借贷制度。对金融部门为企业实行借贷业务,要充分对企业状况进行把握,对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借贷额度。

4对企业实施产业化运行指导上,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4.1注重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指导和监督

首先要求企业要按照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模式运行。就是说企业要例行董事会制度,要真正做到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避免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和家族式管理。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可以进驻企业作为指导服务人员,帮助企业加快形成现代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但是进驻企业人员不能作为企业决策人,不能代替企业行使各类职权。当然,派驻的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性素质,要由得到企业充分认可和在社会上有公众好评的人来承担。派驻人员不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否则会导致企业领导及职工的不满,也等于政府无故给企业背上包袱。

4.2推动企业实现规范化的产业链条

在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合作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生产基地农民的利益,也要兼顾企业本身的利益。这就要求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在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要通过正规的合同及公证来实施,合同相关的条款要清楚明了,包含的内容要全面细致,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清晰,相互制约机制要在双方认同的情况下划清责任。达到农民满意,企业认可、双方自愿。在充分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求得企业与农民共赢。

4.3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检查

在涉及企业申报项目中,相关审批部门要通过认真考察和详细了解企业的状况、生产能力、生产原料来源、现有生产水平、管理运行情况等,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检查。在基础条件较好,企业运行及管理相对规范,自有资金比较充足,确有实施项目的能力,生产加工经营上确有发展前景的前提下,给予企业以项目扶持资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过去很多项目投资对于企业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被企业挪用,结果争取到的投资并没有完全用到设备更新改造和开发新产品上。尤其一些企业为了套购国家项目资金,仅仅是为了缓解企业本身流动资金的不足。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篇13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促进农业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农业也开始与世界农业接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如何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弥补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消失之后产生的制度空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历史性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在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增速较快,产业化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明确提出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重要论断,并对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出了具体部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战略。

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布局无法快速适应国际化进程,又好又快地发展相关现代农业产业显得尤为重要。而今中国农业经济的市场拓展海外,形成了农产品的国际化大市场,这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高基础产业新技术,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然而相对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尚无法适应这一新要求。对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找解决之道。

二、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市场化,即生产各要素以及产销由市场决定;区域化,即农副产品生产的相对集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即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要达到具有规模效益的一定规模;企业化,即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的企业化管理;一体化,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社会化,即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效益最大化,即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的数据,我们对农村居民1979年至2012年的人均年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做了相关性的分析和处理,如图2:

根据线形图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年的消费支出(y)和人均年收入(x)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消费量紧跟收入增加的步伐,并在2003年呈现出走高的趋势,这与我国农村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的现实相符。尤其是在近几年,农民的收入也大有破万之势,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更是迈上新台阶。但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地区的产业化对其他地区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回流效应,使得区域产业化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就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地缘限制,欠发达地区的技术相对落后。由于我国前期的政策倾斜,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资金都注入了东部的农业开发,东部的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并没有及时补给到西部农村,剥夺了欠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机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与传统落后的技术不匹配导致产业化进程停滞不前。

2.产业链条深化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需要资金、基础设施、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各方面的配套发展。但欠发达地区缺乏完善的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无法拓宽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融资渠道。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资本的限制导致产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使得产业化的格局始终是小农布局,无法进行规模化产业生产。

3.人口素质、技能与产业化要求的矛盾。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欠发达地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更弱,这与产业化需要先进的人力管理技术相矛盾。而产业化是在土地流转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化经营,这些失地农民就成为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的保障功能仍较明显,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需要土地,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比农户具有更强的博弈能力,而农民缺乏谈判能力,因而企业会倾向于压低农产品的协议收购价格,农民的利益无从保障,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而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在制度上对集体经营规定和保障不完善,在法律上界限不清晰,政策上缺乏鼓励,实际操作上对农民的引导也不够,这也使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化经营困难重重。

4.要素的分散和农业流通机制问题。农业相对于工业落后的原因在于其生产要素的分散,欠发达地区的农业要素流通机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制约农业组织创新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欠发达地区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因此无法设计一个灵活、快捷、有效的流通机制,更好地实现和发挥农业产业价值。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最初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也优先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得以实施。但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促进落后的农村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前所述,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业还是停留在技术落后的小农分散经营的水平上。这些地区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开拓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链条,完善经营体系

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因而发展其农业产业化,从宏观上来看,就是要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产业,着眼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注重名特优稀农产品开发;从微观上来看,各地必须根据自身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禀赋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第一,要充分利用当地“原生农业”积极发展相关农业生产,支持和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构建农业产业网络;特别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农产品的运销业和服务业,形成为科、农、工、贸一体化的集约型农业。第二,打造强势龙头企业。通过对原有企业改造、扩建,小型企业联合,以及在市场、资源条件好、加工环节薄弱的地方新建等办法,本着对基地和农户的牵动力要强、生产加工规模要大、产品要有特色、科技含量要素、市场出口要通畅、企业效益要好的标准打造和提升龙头企业。第三,夯实产业基地。加强基地建设,不仅要以主导产品为核心形成规模,而且要坚持区域性连片开发,包括跨村连片开发、跨乡连片开发,甚至跨市、县连片开发,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好,人好我早”的基地发展格局。

(二)更新方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含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