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与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任何城市的人文特点,地域风情都可以从城市园林景观中透射出来。特别是现阶段各个城市都乐于将整个城市的人文理念作为一个城市特色品牌呈现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设计都融进了城市的人文特色。如江南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注重突出江南水乡的人文特色。园林景观中搭配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小路搭配绿色的植被,释放着整个江南水乡的人文主义情怀。而北方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搭配宏大的建筑人文特色。四合院配合着大花园,无不展示出北方城市的雄峻。如何能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把人文倾向完美的融入进去,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多少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任何城市都不缺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这种独特的优势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求园林景观设计者需要善于查找、分析、总结各个城市的人文主义特色,将历史的瑰宝挖掘出来,让其再次发光闪亮。其次,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技术较为落后,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整个园林设计的发展要求。因此,转变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也是有效促进人文倾向很好融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设计者们要在内容上、技术上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融入新的设计元素,把人文风貌能更有新意的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后,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建筑技术和材料使用上无法和西方的先进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相媲美,特别是材料方面制约着许多新的思路和理念与技术的融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人文理念的提升。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2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优秀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易园园林集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坚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尚大都市的繁荣,也可以领略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3

生态城市的主体就是园林绿化,它能够起到防风降尘、调节气候、保护物种、减少噪音的作用。它还是城市的形象工程,具有凝聚力、感染力,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能反映城市的绿化建设的功能性。

3做好园林生态管理

3.1保护植被采用天然的方式代替化学药剂

①微生物的利用。

②鸟类、益虫等的利用。

③生物农药的利用。生物农药就是利用昆虫的生育原理防治害虫和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通过保护和增加城市中天敌、鸟类、周氏啮小蜂、线虫、苏云金杆菌等,实际上也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生态园林需要植物的多样性,还需要动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需要鸟类、蛇、青蛙、昆虫、微生物等这些天敌,缺乏生物多样性,会导致病虫害的猖獗繁殖,给园林植物带来毁灭性的危害。

3.2做好植物保护工作

重庆地区如果改善生态环境,应该多种措施并举,来保护园林景观建设成果。一是要增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等多种宣传形式,教育市民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行为,保护绿化的成果。其次,要保护鸟类、益虫,培养人们的生态观,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积极开展活动进行保护绿化的成果,增强人们的自觉性。三是要制定相关的城市保护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逐渐让人们养成保护植被、爱护环境的习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尚。四是要加强执法、严格执行园林法律法规。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4

1传统美学和园林设计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美学设计概念中,道家对于传统美学有其独树一帜的观点,儒家思想中的纲常思想也对传统美学进行解读。道家和儒家的传统思想在当代城市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重视。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国外设计元素的影响,其中理学影响城市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愈加得到重视。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对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产生影响,使人们在节食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人的生活感受[1]。该种设计形式在追求理性化的同时注重人们的情感需求,使城市化景观设计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特点。儒家思想中过于强调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城市化建设中显示出尊卑有序的设计空间。因此我国古代的诸多城市景观设计忽略人们的使用需求和人们情感的依托,导致城市化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无法在功能和心理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2园林景观和环境艺术

2.1园林美学是景观发展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对于自然的模仿和相对专业的建立,因此人们认为城市化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观赏休息的场所。过去的园林造景艺术主要通过在独立的区域建造园林景观的形式来完成,刻意性较强,且诸多景观设计体现出古典园林的简化或者是古典园林的缩影。伴随社会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当前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城市的整体环境艺术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几年,较为流行的大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便是在该种艺术园林的影响之下形成的设计趋势。大园林思想指在传统园林、城市园林和绿地的整体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设计和造园技巧的借鉴完成的城市化园林设计。大园林设计思想的设计主旨在于将城市建设成园林式的环境。可见为实现大园林设计思想,需要将园林和城市的风景相结合,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城市化景观设计的大园林设计理念[2]。

2.2生态文明引领园林景观

当前城市化的园林景观设计,其生态功能开始与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结合,设计师在对城市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布局规划着重考虑城市的使用功能,在该条件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和艺术功能,由此实现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3者的完美结合。当前城市进行园林景观建设需要根据生态园林的相关理论,形成人、社会和自然3者之间的平衡和谐。通过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引导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搭配和栽培,根据植物的特性,使其在景观建设中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形成城市化建设中规律性较强的人工生态系统[3]。

2.3社会影响下的城市园林景观

当前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性质主要体现人的生物性,这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要求。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特征和社会密不可分,主要原因在于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不同生物链需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调节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体现城市空间的创新,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以上内容均是对城市景观设计中社会因素分析的结果,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和人们的影响,能够促使城市景观环境建设趋向自由和完善,且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使城市建设愈加合理,创造出环境宜人的生活氛围。

3结语

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科学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城市文化的行为。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把握住人类的视觉经验和相关的视觉事件对城市化建设中的事物进行艺术处理,从而为人类营造艺术性较强的生活氛围。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达到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使人们能够舒适地生活且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参考文献

1于冰沁,田舒,杨辉,等.新世纪美学运动与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范式转向[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5

一、景观园林设计的意义

生态设计是指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以及人为的生态环境设计。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是将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中,不仅对园林使用者要达到最优化,而且对自然环境也要达到最优化,要尽可能地保护或恢复环境,同时为人们创造满足视觉景观美、内涵丰富、有益健康、令人愉快和安全的环境,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和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

景观园林是城市文化的综合体,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代言,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城市问题,融合地域特点,唤起市民的归属感。景观园林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体现,园林建设和经济进步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园林的设计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而城市经济的进步可以通过园林来体现。园林设计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前,由于城市大力发展经济,很多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大力发展园林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生活,进而推动城市进步。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1、设计客体的同一性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

2、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3、设计理论的互通性

城市规划设计和园林设计,在理论基础也有着很高的互通性。20世纪人类在哲学、艺术、科技领域里几次大的潮流,几乎同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功能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变迁,既左右了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改变时,两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随之改变。

三、风景园林设计促进城市规划的方法

1.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自然环境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设计和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城市的气候。温度及土壤结构等,设计出适合城市环境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考察城市的人文、历史特点,确保设计能够体现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保证园林的规划和城市的建设协调发展。

2.重视园林的生态效应

自然界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新陈代谢和自身能量循环的功能,其中最完美的生态就是自然生态。因而,为了实现城市园林的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应该尽量把园林建设贴近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广西的城市的园林中应该多种植红树科、山竹子科和椴树科的树种。此外,在选择物种的时候,除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质的外来树种外,还要尽可能选择抗病性和抗旱性强的物种,以便有效的抵抗常见的病虫害,同时还要合理的优化乔木与灌木之间的搭配。由于园林规划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植物学、美学、林业学以及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繁琐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设计规划园林过程中,要不断的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在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过程,综合考虑园林的生态效果,以便实现园林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生态意义。

3.注重提高植物绿量

园林造景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供人舒闲与娱乐,这个空间的主体就是植物。植物绿量是否能够满足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决定因素是植物的光合效率,为城市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隔离噪音。它是一座永不停歇的绿色工厂,这就是绿量决定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就如我市而言,城市用地需要增大,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在植物景观中,特别注意污染较重的厂矿企业,应选择耐污染适应性强枝繁叶茂的植物,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废气,制造更多的氧气。因此需多种乔灌木丛及林荫树来增加绿量。在绿化栽植时应尽量向地面和构筑物及天面开拓,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海、陆、空多层次,多景观的绿色体系。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品种组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使植物不同类型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在城市绿化中,要有一定限量的草坪,但大面积布局,则显得绿量不足,这样造景比较单调,层次单一,削弱了其生态效益功能。这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的。

5.建设居民参与式园林

在设计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对公众进行自然式与规则式景观的偏好调查、市民对街道花卉和树木组合的偏好调查,能充分的掌握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实现群策群力,设计出符合公众需求的园林景观。在实际的园林规划中,不仅要将公众意见落实到整个园林规划设计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居民通过庭院绿地建设参与到城市绿地规划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爱护园林花草树木。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一切城市的软硬件发展,城市景观规划不能再停留在只以人类生活为中心的设计规划中,要与生态发展紧密结合,多了解生态学在城市景观中的有利方面,不读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04).

[2] 叶德敏.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6

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园林设计师运用自身的智慧及设计理念,尊重自然,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踏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建设。近年来,国内外现代城市的规划及建设中,有关部门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加强景观设计建设,逐步把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高度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城市独特的气候特点、自然风光以及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景观。

1.1 把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发展十分重视,希望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进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城市的园林景观布局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在城市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争取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能够和谐有效发展,获得更多的效益,避免其矛盾关系的形成。

1.2 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不断完善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时,不仅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考虑在内,还十分重视科学管理方式,并能将两方面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根据当前城市的发展实况,进而制定出更加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具有科学性、适用性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1.3 创造了一批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城市从实际情况出发,为了能够满足城市规划整体布局需求,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突出表现了该城市独具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园林绿地系统有了进一步完善,创造出了具有先进指标、良好质量、环境优良、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运行,拥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作品。

1.4 促进节约园林建设的探索与推广

一些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会结合实际设计需要,主动地探索如何节约园林项目投入的浪费行为,在景观园林实际建设过程中,结合物种地域性选择使用本地树种,还充分考虑对于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以及再利用,并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源方面应用太阳能为照明系统等。

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对于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一定会将环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做榛准,并结合众多学科领域的先进知识理论,找寻以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特点,景观组合的技术手段、实际施工、建设成本预算等内容作出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规划,促使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树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生态园林理念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还需要考虑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进而帮助城市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使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可以通过城市景观规划,使城市更加的美丽,而且还促进城市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有效增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不能够获得有效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合理应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设计师应注意符合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注意,还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后续的改善及提高,将城市转变成一个生态化、休闲化的现代化都市。

2.2 具有长期目标的规划,并以现代城市的整体发展要求作为依据

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应该将城市化生态环境、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以及发展总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合理布局,满足现代城市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景观建设,设计出一整套完善的城市化景观设计的方案,实现城市景观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进而发挥其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化建设的作用。

2.3 将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

专业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对生态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在设计中,要结合当地植物类型,进行园林植物的最佳配置,协调好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扩大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此外,还要坚持适地种植的原则,树种的选择需要当地树种,同时,也需要引入外来树种进行辅助。设计人员应贯彻生态理念,推动和谐生态环境发展,使城市建设可以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

2.4 处理好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关设计师需要明确,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小为主,兼顾中小组合。在实际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需要注重空间绿化与绿地建设相协调,使绿化效果能够体现多层次。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应根据城市规划理论和生态理论,选择适宜种植的树种。城市园林绿化需要考虑的内容很多,不仅要考虑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也需要考虑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在城市生态社区的建设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注重园林景观的应用,景观设计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接触经济、生态、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对于园林绿化工程长远利益也需要考虑。

2.5 多学科高度综合应用性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将众多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它代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综合。包括建筑学、美学、城市规划、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单单需要运用感性态度去考虑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理性化的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及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采用先进的技术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机械设备,从而促进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员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要加入更多的创作理念,进而产生新的思路,采取一些优势,促进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结语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地理学、生态环境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工程。未来的景观建设将会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以及呈现城市文化底蕴的象征,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投资环境,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立足于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管理的原则,建设成一项符合广大人民需要的社会系统工程。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7

景观都市主义是当前西方最热门的城市设计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景观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倡导的“以景观作为核心介入手段”多学科合作的思想来解决复杂的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然而,我国当前的风景园林教育仍以单一的“人居环境空间、场所”设计主,面对综合复杂的诸多城市问题,当前的教育思想缺乏多视角、多学科、多技术协同的合作研究,已较难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笔者提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育改革,鼓励风景园林专业跨界融合,重新定位当代风景园林教育,通过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协作来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1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简介

1997年,美国城市学者瓦尔德海姆提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概念,并指出“景观将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景观突破学科的界限,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这标志着一种以景观作为主要介入手段,并结合多学科理论交叉的城市设计思潮的诞生。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多学科融合,考虑将人文、生态、社会、经济等因素融入规划实践,并充分运用新的图形分析、图像模型生成技术,形成崭新的城市设计理论。

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提出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四个主题:生态与城市过程、水平表面的分阶、操作或工作方法、想象力 。景观都市主义观点主要包括“系统、跨界、动态、基础设施、数据”等方面。

系统观念认为,应该将“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纳入都市景观设计与再造的过程,力求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和操作模型的建立,来描述复杂的现代都市空间环境。景观都市主义倡导跨界融合发展,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应该和城市规划、建筑学、市政工程、生态学、社会学等交叉合作,形成良好的学科协作平台。城市景观是一个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景观的创造应该打破对传统视觉领域构图美学的教条,创造出不确定的,流动变化的空间形态。景观都市主义还认为,城市景观化、绿色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设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有效整合传统基础设施和城市户外空间人公共活动,提升城市活力。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化图像处理、分析,是景观都市主义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它开启了数字化的崭新的景观生成过程。

2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

2.1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回顾

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51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作组建的造园组。后来由于国家院系调整,北京林业大学于1956年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是我国早期园林教育的开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北林大的园林专业一度停办,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园林专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并取得较大成绩。

据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统计,我国现有220所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每年招收各种层次的学生50000人。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分布在“建筑、农林、环境艺术”三大学科背景的高等院校,各个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2我国风景园林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尚待完善,所以各类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建筑类院校中,风景园林教育强调依托“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理论,以人居环境的“空间规划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农林类院校则强调以“植物学、生态学、传统造园学”来指导教学。

这就造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义、内涵、外延存在争议。

(2)专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各个学校办学实力差异,专业教育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所以导致很多院校的教育水平层次不齐,效果不理想。

(3)专业教育理论及思想发展缓慢。由于学科理论研究不足,在风景园林教育实践中,许多院校教学缺乏 “多学科协作、应用新的技术手段”等教育理念,致使专业教育缺乏思想及理论的革新。

(4)课程内容较单一,缺乏创新性研究。当前围绕“建筑、规划、绿地、生态、人文历史”等因素,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以单门课程教学展开,缺乏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综合性的课程设置。

(5)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紧密。由于不同院校师资、场所硬件条件的制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育,多以校内课程设计方式展开,缺乏校外实践以及围绕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城市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型教学。

3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改革

3.1教育理念的革新

针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借鉴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观点,将城市的设计纳入以景观主导下的多学科协同合作,创新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大胆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树立基于“自然、生态、人文、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规划教学理念。

未来的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而相关教育就更要转变仅仅在城市绿地类型的空间界域思考问题的思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向城市区域尺度、城市生态系统层次,从系统观综合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首先要突破单一绿地空间界域和传统园林设计的视野限制,力图将人居环境学科与生态、人文、自然、市政工程技术等紧密结合,从学科的交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要突破单一传统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在进一步加强建筑学、城市规划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城市水文、城市生态学、市政设计、人文地理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GIS技术、参数化设计”等相关课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借鉴医学教育方式,以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为主体,保证学生能有较多时间在校学习多门交叉学科的理论,真正做到跨界融合,夯实和延伸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树立利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3.3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风景园林教育以“基础课―专业课”为最基本组织模式展开,综合类的课程设计安排较少。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容易形成以单一某门课知识为主体的的思维,缺乏多种课程融合、多学科、多角度思考探索的精神。

要打破现状过于分割的课程培养体系,建立以综合设计studio模式为主导的设计教育方法,保证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专门综合设计studio课程。这些课程的训练主题应紧密围绕复杂的城市问题,如“旧工业遗址再生、景观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等,从而逐渐让学生认识景观都市主义设计的价值所在。在教学中革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研修的学习习惯。

3.4教学质量评价

良好的教学质量体系需要科学而缜密的教学大纲设计,为突出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要增加风景园林专业涉及城市气候、土壤、水文、地理、生态、人文学科、市政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如:鼓励跨学科专家及社区公众组成评审团,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成果评价。对于学生设计成果,要坚持开放性评价原则,在坚持科学与艺术原则基础上鼓励方案多解的思路与方法,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多种思维。

4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关注复杂背景下城市问题,力求通过打破单一传统园林设计界域,建立以景观设计作为主要介入手段,跨界整合相关学科,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参与的城市设计理论。其核心是强调景观作为核心媒介重新定义城市的秩序,力求真正整合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解决人类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

所以,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应该树立新型的以“风景园林学科主导并多学科协作”的教学理念,同时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东云.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谱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129):133.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树人成境――清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成果集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8

首先,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对象及目标上带有显著的同一性。一般来说,风景园林的设计客体主要是现代城市中的城市环境、绿色空间以及公共空间。风景园林设计的最关键目的在于以风景园林为手段,为现代城市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安逸、舒适与和谐的生活环境,以此适应社会大众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指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在这一环境中展开各种创造性设计工作最关键的目的同样是优化现代城市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这一点与风景园林设计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理论与学科上带有明显的互通性。无论是风景园林设计还是城市设计,其产生、发展与传承均受到了哲学思想、艺术思想以及科学思想的共同作用。不管是功能主义理论或是人文主义理论,其对于社会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与现代经济社会潮流的发展而言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无疑有着明显的互通性。简单来说,城市设计工作人员不仅肩负着城市设计的主体性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城市风景园林的总体性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人员需要在打造整个城市硬质景观的同时兼顾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环境的协调性。与此同时,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者也需要在对整个城市设计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总体设计进行规划,进而使设计出的风景园林景观能够兼顾人、自然以及环境的和谐统一。

2 我国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作用分析

第一,我国古典化的风景园林在古代社会道家思想的熏陶之下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意”文化思想,从园林设计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意”就是指园林所需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在这一思想作用下,风景园林设计需要将多种园林要素综合应用起来,达到自然要素(花、草、水、木、生物)以及人工要素(建筑物、人造物)的和谐统一。这种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对我国古典园林乃至现代城市设计最大的作用体现在城市设计的立意与布局这2个方面。纵观我国的城市设计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古代封建主义社会下的城市设计还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城市设计,均是将“经营位置”作为了整个城市设计的最关键原则。在这一设计原则指导下,整个城市区域内的空间以及各种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了城市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第二,我国风景园林对于风景园林所处空间的层次感、延伸感以及渗透感尤为注重。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在我国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作用之下,城市设计最关键的目的在于在有限的空间设计限制下确保整个空间设计层次与空间形态表现效果的强化。换句话来说,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古典园林更多的倾向于以设计场地及周围环境,以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为载体实现整个城市设计空间的协调性发展目的。基于这一因素,我国大量的城市设计工作人员都借鉴了这一手法进行城市设计工作——新时期的城市设计不仅需要集中反映与体现整个城市设计的出发点与基本意旨,同时也需要使整个城市的整体能够与环境和谐统一,据此达到园林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延伸(消除城市设计原有的边界感与距离感)并相互渗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设计空间延伸感的重视也在无形中作用于城市设计,这突出表现在:城市设计倾向于以空间分隔为手段来满足社会大众差异性的行为需求与心理需求,以此最大限度的契合社会大众对于城市设计的满足感与归属感。

3 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要求。新时期的风景园林对现代城市建设而言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观赏性需求满足,它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推动城市健康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需求满足。从这一角度来说,风景园林对于城市设计的作用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作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实践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刘定华,应旦阳.城市道路景观与市民的“共生、融合、互动”——上海市金山区中央大道道路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8(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9

1.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紧密

目前,一些城市十分重视生态环保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园林景观时首先考虑其生态效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便于均衡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2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逐渐得到完善

在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创新发展,还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化的规划理念。各大城市应以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

1.3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凸显了城市个性、文化底蕴

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过程中,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考虑整体需求,尽量展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逐步完善园林绿地系统,创造出一批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且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秀园林绿化作品。

1.4引进先进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工艺

不少城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力求创新,在不断学习已有先进工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引进电子产品、仿生学等新工艺产品,加以综合应用,这就使得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增添了一股现代气息。

1.5节约型园林的探索与推广

为了帮助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更好地改善自然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推广节约型园林理念。推广运用乡土树种、天然雨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回收净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循环利用、RED及太阳能照明等。

2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2.1树立同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园林理念

依据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以便走上生态城市建设之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应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化和休闲化城市。同时,在居住区、工业园等地可进行“渗透开放式”绿地形态的建设,推动城市全方位绿化。

2.2以现代城市的整体发展进行长期目标的规划

现代城市建设,其实也就是优秀人才对先进文化和理念的激活,采用最先进的科技和材料等,降低各项成本,提升城市所有配套系统的功能和效率,促使城市经济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们,应该把城市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合理布局,使设计出的城市园林景观能够与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体系与方案的多层次和全方位性的目标,统一城市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

2.3统一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生物多样性,重视科学性、艺术性的统一,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兼顾城市景观、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做到适地适树,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同时辅助引进外地珍贵树种,因地制宜,促使城市园林形成个性化特色。园林绿化要做到因时制宜,抓住春季这一重要时期,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建设,尽量避免反季节施工,以免影响苗木成活和绿化效果的实现。

2.4处理好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生态城市园林建设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小为主、中小结合”。空间绿化应当与绿地建设之间相配合,实现绿化的多层次性。根据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理论种植适合的树种。其次,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关注整体环境,同时还要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生态小区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更多地侧重自然景观、绿化园林的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后,生态建设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在设计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园林设计理念,在汲取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重视自然文化,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10

1、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意义

正如人们总结园林是以有植物并可以提供游憩为特征,主要由积淀了如历史、 文化等诸多信息内容的不同风景单元及其有机组合为主要构成形式的所谓理想的生活境域。园林景观规划不仅是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性需要, 还承载着表达文化的职责。观赏者对园林景观的欣赏通常分 3 个阶段: 观—品—悟。观主要表现为观赏者对园林中感性存在的整体景象的直观把握,这一阶段,园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进一步深化, 还需要品。品则是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文化素养、 思想感情等,运用联想、 移情、 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 丰富园林景象,领略、 开拓园林意境的过程。但园林欣赏的最高境界还在于悟。如果说观和 品是感知的,是想象、 是体验、 是移情, 那么 悟就是理解、 是思索、 是品味,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 从而获得对园林意义深层的把握, 引导观赏者达到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多种造景手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2]。

2、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2.1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依据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内在联系与营造园林景观的目的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园林景观规划是一个园林艺术的构思过程,也是园林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创作过程。先要确定拟建园的功能与性质,然后根据功能与性质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立意构思。立意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如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它担负着满足政治、 文化、 商业、 休憩等多种功能,是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的窗口。规划过程中我们就应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 又要站在今天的历史地位有所创新。游园是供人们休憩、 交流、 游玩为主要目的的, 应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以适应不同年龄、 不同阶层、 不同职业游人的多样化需要, 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3]。

2.2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常会见到由于过于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没有认识到植物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与实用,还要注重景观所采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量选用城市所在地特有的或原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避免由于外来引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积极选用本地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积极选用本地植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景观或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综合文化氛围的建设。

2.3结合园林文化主题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常以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园林的一个主题,以此为园林进行命名。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主要由原有场地改建以及新建两种方式。对于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园林由于原有基础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这也使得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原有建筑历史、故事等,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对于新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可以根据园林主题结合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城市本土植物形态特点、生长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以此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

2.4灵活运用,构景得体

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从整体到局部, 要围绕主题进行布置安排,鲜明地反映出主题,并且把构成景观诸要素进行艺术处理, 使主景和衬景互相联系,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此外, 园林类型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功能要求也不同。设计中要把握各种类型的园林功能要求上的特殊性, 使得主题与文化与功能要求相得益彰。在规划过程中既不能生搬硬套, 一味抄袭和拼凑,也不宜追求另类,或是简单意义上出乎意料的创新。

3、结论

总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基础,增加互动性景观为重点,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这就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以综合城市基础信息与园林基本情况,以本土植物为重点,科学合理的引入外来植物打造互动性的园林景观,为现代城市综合居住条件的改善奠定基础,为人们休闲娱乐活动提供更加富于观赏性、娱乐性的城市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11

引 言

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各大城市因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环境问题也随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被各国政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设“花园城市”或把城市建在花园中的呼声日趋高涨。植物景观在人化的第二自然中,是绿化的主体,是生态环境是否优良的基础。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城市道路绿地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能构成多样的园林观赏空间,从而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城市道路空间的绿化往往包含着人类对自然的无限渴望,也是对城市工业化的抵抗。我国的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原则由原来的“安全、舒适、快捷、适当照顾美观”改变为“安全、舒适、快捷、美观”,这标志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观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对于景观的要求,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及行人由于速度的不同,对景观的关注点不同,自然而然地对景观的看法也不同。

1 植物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1.1整体布局设计

传统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思想本质主要停留在植物的配景设计层而,把园林植物景观理解为园林景观中的配景,过多地关注植物与建筑、山水、道路等元素的局部组合搭配关系,其注重小尺度的视觉艺术效果,忽略对园林植物景观整体结构的把握,脱离了对场所整体的结构性理解。然而,随着聊城阳谷风景园林研究领域的扩大,园林植物景观也应从传统的视觉领域延伸到其他区域、城市大环境等大尺度领域。用与以往不同的视角来构筑园林植物景观体系,园林植物景观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对植物种植立地条件的科学选择、植物群落的科学结构等层而,还应该体现在区域、城市或整体的科学布局结构上。

1.2植物空间设计

第一、围合与边界

当由植物作为营造单一空间的主角时,首先考虑的是一般营造空间的设计方法,即设计中常说的“金角、银边、草肚皮”原则,会有意识的把设计重点集中在空间围合要素的布置上,即空间边缘处理。空间边缘的植物种植密度会根据需要选择,部分边界乔灌地被多层种植,以造成围合度很高的空间效果;部分边界则选择高于视线的枝叶较为稀疏的花灌木或者干脆选择乔木进行围合,具有透景效果和增加层次的效果;部分边界则直接利用低于视线的灌木及地被,不起到围合空间作用,仅仅标示边界的存在而己。如聊城阳谷花港观鱼雪松大草坪空间 (见图1. 1、图1.2).

图1. 1聊城阳谷市外大草坪种植设计图

图1. 2聊城阳谷市外大草坪景观

第二、尺度与视角

根据空间尺度量的规定性,植物选择也会有尺度上的选择。譬如根据视角变化的原则,设计的植物空间需要控制在某个视角内,则可以根据空间确定的长宽来计算出围合植物的高度,由此确定植物选择的标准之一。

第三、文化与主题

单一空间往往还会有景观主题或者文化意义上对于植物选择的规定性。譬如对某一营造目的是纪念某位高尚文人的空间,则需要选择文化传统中作为体现高尚品德的一些植物作为空间营造中的主角,这一些植物的品种和尺度就限制了空间的大小和氛围。(见图1. 3)

图1. 3聊城阳谷柳浪闻莺公园樱花主题草坪

第四、点景与光影

再如某些植物空间中由于尺度较大,还可以有意识的营造一到数个树岛或孤植树,作为空间中的视觉焦点与观赏主景,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这些树岛植物的位置类似与理水中小岛的位置,会有一些原则。譬如不可放置于空间正中位置,会与边界形式相呼应等。树岛植物尺度需要配合空间尺度,满足视角变化与控制的要求。往往这些树岛或孤植树也是空间的主题植物。

还有譬如作为空间边界及中心树岛的植物种植还需要考虑光影变化的效果,可以由种植密度以及植物本身枝叶的疏密度变化来控制对于透光度的变化。这往往是营造空间趣味的关键所在。(见图1. 4)

图1. 4聊城阳谷杜鹃园草坪光影变化

2讨论分析

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不仅仅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出来的视觉美感,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园林设计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创造出视觉得美感同时也要创造合理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城市建设及环境建设加快前进步伐。

2.1 过分重视景观,忽视生态效益

社会的进步与城市建设的进一步现代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各到各界人土的重视,对园林的资金投入也不断的增加,绿化面积越来越大但是大多园林设计太注重于前期的规划、建设过程,而忽视后期维护,以致于导致园林绿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过多的资源浪费。大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设备陈旧、养护被动,也有的只是会在检查评比时或者出现问题时才临时抱佛脚,疲于应付,而不能主动及时有效的对以建设好的园林绿化进行浇水、施肥、防虫等养护管理,从而导致很多的绿化效果不理想。更有甚者很多城市缺乏专业养护技术人才及专业队伍,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并制约了绿环养护工程的正常发展,导致园林绿化不到位,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相关部门应联系养护技术人员并成立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完整的机制,做好前期建设,重视后期养护。

2.2 规划设计理念小足有偏差

很多的城市园林绿化一味的追求形式、视觉感受,而忽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比如:城市广场、公园等绿化侧重于艺术及美化功能、品种单一,布置做作;有的只是在公共绿地以及住宅小区简单的设置观赏性草地或者树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美化的效果,但是缺乏空间立体感、布局分散、不合理,结构脆弱。这些都会造成园林绿化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浪费。其中有些原因来源于园林设计,他们不负责,不顾实际不能客观的设计,盲目的求新,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也不管布置是否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可以了,不能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对设计方案的不进行科学性的论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性,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麻烦。缺乏个性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放眼看去现在的人们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整体风貌,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整体城市街道失去了个性,在空间、色彩、材料、形式等诸多方面太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有的道路是无作用,而未加入规划设计的道路根本不可控制行人踩出道路这样使得整体的布局规划设计不够完善,问题不断增加影响整个城市景观的美感,效果大大下降。因此,园林设计们在设计的时候应从科学的角度去构思设计并做好预算考虑资金问题。要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不能盲目的追求他人的步伐,要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背景设计出符合城市的整体风格增加城市的整体美感,大大提升城市景观生态环境。

结论

优秀的园林景观是一张张城市名片。有道是“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以园林景观作为依据理念设计城市的名片,让很多园林景观充当着城市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比如颐和园之于北京,避暑山庄之于承德,西湖之于杭州,鼓浪屿之于厦门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秀园林景观,突出每个城市个性及形象。这些园林或古朴,或现代;或雄浑,或灵秀;或凝重,或简约,其间无不充盈着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但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上改变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 姣. 园林设计现状及问题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2).

[2] 邓 华, 杜 威. 关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民营科技,2011,(03).

[3] 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4] 金新琼. 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10).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12

1.园林景观现代设计的内涵

园林景观现代设计的内涵,从理论方面探讨,园林景观设计学或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或更具体的说,是一门综合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协调环境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 91-2002)[5]。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设计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景观是一个体系[6],涉及领域和范围极广,我国园林设计有重视硬质景观的传统,而长期对植物景观设计不重视。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B. Clauston) 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它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现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而植物景观设计是关键所在。

园林景观现代设计的内涵从应用层面探讨,园林景观设计内涵体现的最终效果,是要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该三元素相辅相成影响人们对景观环境感受[7]。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和文化内涵,以嗅觉、听觉为辅感受气味、声音等环境刺激,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视觉景观形象主要从人类视觉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通过利用空间实体景观的配置,从而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理念出发,依据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人类适宜的生存和居住环境。这是近年新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素。园林设计的大众行为心理也是近年融入的现代内容,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和发展的,其基本点是根据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遵从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创造使人心情愉悦、美好联想、积极上进的精神家园。

2.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现论与方法

2.1生态设计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生态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设计是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1996 年提出的[6],内涵是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园林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程度,园林景观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保持物质、能量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园林景观生态的范围正在快速扩展,生态设计不是某个领域或学科所特有的,而是全球尺度上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从具体表现来看,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选择,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方案优化等等都是生态设计的内容。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包括乡土植物的利用、低维护园林的建设等低碳理念和生态危害影响最小化、生物多样性等等。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对景观、城市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重新思考。

生态设计体现了人类在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在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在今天的中国,从繁华的大都市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正在实现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以及可持续城市的梦想[7]。

2.2 生存艺术设计

所谓景观生存艺术设计指综合协调土地开发、建筑设计、水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矛盾,制定环境、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重要遗产地和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是未来景观设计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景观设计应是一项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监护,并与治国家之道相结合的艺术。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这是第一个设计原则;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一个生物人的需要,这是第二个设计原则;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这是第三个设计原则[7]。

园林景观生存艺术是城市化、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需求,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学具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重归土地设计监护的生存艺术和大地园林化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在生存艺术的理念基础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科学的态度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构建人类美好的家园。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必将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 重建和谐的“天人合一”关系的主导学科,今年中国将风景园林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和战略布局。

2.3景观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也是园林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景观学的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空间的建设,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的重大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就是在理念上,要克服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建设、为了美化而美化仍层出不穷的项目、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建造,避免这类建设项目加剧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就是在实操中,要改善现代社会人口增长过快、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破坏的人与环境濒临崩溃的关系。面对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严峻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发展的潮流、前进的方向[6]。

3. 园林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探讨

3.1、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园林景观设计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使人的博爱和进取精神得到发展。人是园林空间的主体,任何设计均要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3]。

园林景观规则设计中,园林服务的主体是人,因此设计师对人这个使用者必须充分理解。首先应该理解人具有的动物性,其次,应该理解人的不同于动物的某些特性,通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满足人对美和秩序的渴望。人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可以筛选受欢迎的体验应用于设计中。另一个方面,人是依赖于自然的,自然是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人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进而改造自然。生态型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充分理解人和自然的特性,创造“天人合一”的有效设计方法。

3.2、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人为设计的园林景观要尊重并强化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通过园林规划设计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改善城市环境、达成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与自然元素、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这对于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及其实施不利,因此,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各种自然的现象和自然的过程[4]。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为人服务的生态设计原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和合作的关系。

3.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保护资源。生态理念为基础的设计能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同时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就是很好的典范,废弃的工厂厂房、钢架都可以改造成为景观,废弃的车间,可以改造成为很有特色的硬质空间。生态景观设计使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生,展示了全新的生态的和视觉的景观[3,4]。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节约资源。高效率地用水,减少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比如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原始植物和植被的充分利用,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然后通过生态设计,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

4. 结论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立足于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之上,注重生态、强调生存艺术、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些理论和方法必将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壮大并大规模实践应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必将为中国人民构建美好、幸福、和谐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约翰 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 俞孔坚等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弗雷德里克 斯坦纳著.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俞孔坚,吉庆萍.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J ] . 中国园林,2000 (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13

中国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造园文化的精髓,同时园林的艺术创造性完美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中国现代园林美学在继承了古典园林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社会先进的生产水平、新的设计方法以及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进一步展现了城市园林景观在社会应用中的美学价值。

(一)城市景观在园林美学中的新方向

城市园林景观不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物质层面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中艺术美的追求。这样就要求城市规划发展一方面要重新审视城市与园林景观之间的关系,重新规划设计人和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者的协调关系;另一个方面,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式、人文特征等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这是当下城市园林景观在园林美学中发展的新方向。

1.美学引导下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

新世纪的城市景观发展模式都是以绿色生态观念为基础,即“生态美”,它是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常见,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园林”建设新理念,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中,这样的园林景观建设模式得到很好的体现,如西安,就是一个人文环境和景观环境和谐统一的园林城市。

2.美学引导下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通常都是利用园林美学的理论特征,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对城市园林的生态理念进行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和生活模式。城市园林除对生态性理念的倡导之外,还包括对经济形态的转变,这就要求园林景观在建设上,要利用最少的能源和最低的成本投入来进行规划设计,目的是为社会和城市提供最好最优质的服务,但是这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生态园林的科技形式的具体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以新材料为主的高密度科学技术与复合产业,与此同时组织形态就是,在保证完整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配合以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信息文化、城市园林景观等要素,创造出和谐的符合园林美学效果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

(二)城市景观在园林美学影响下的转变

园林美学理论对城市景观的要求有很多,利用园林美学的巨大影响力,发挥出其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艺术价值,园林审美就是其对城市整体艺术评估的基本要求。园林审美在针对具体城市环境建设方面有很多不同的改变和要求,通过一定规律的变化和形式的不同,对园林美学和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所以在具体城市建设上必须从时展的角度去研究分析。

1.审美概念的转变

城市园林景观艺术的定义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就是在大环境下,人工的运用园林艺术进行城市区域环境的改造,并达到对景观环境的自然美化作用。通过利用这种手法可以用来改造原有的空间范畴。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一些小的庭院或区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的改变和进行艺术改造的内心需求,开始更多的把一个城市区域、一个城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整体环境来进行美化和再创造,所以现代城市的景观发展水平在日益提高,并朝着城市园林景观功能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从园林的审美要求分析,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已经从传统的,以人工创造为主体的园林创造模式逐渐转变为通过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来修饰的公共绿地系统,通常包括特殊保护性景观、区域性公园等。通过对园林美学的研究对象分析,当代城市园林景观存在的方式已经不再是之前单一艺术特点形式,还包括园林景观整体环境的形式美、意境美、内容美等。所以,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研究城市、环境、美学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把握好它们的和谐统一,这对于今后我们在城市园林景观事业的建设上有更系统健全的指导作用。

2.审美要求的转变

现代城市景观环境力求美学效果从简单园林美向多元化、多形式的综合审美要求扩展。这是在对历史尊重同时,也是对未来美好城市景观环境的追求。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对园林美的追求目标也是不同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已有环境中不断寻找着发展的平衡点,在城市立体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和多变性要求上也逐渐有所提升,只有通过这样的发展,才能满足现代城市人们的在艺术审美上的转变。

首先,自然的回归感: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更加需要轻松安静的空间来调节身心,在人们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便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之情。

其次,艺术美的熏陶:通过意识的沟通把园林风景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自然的感受和精神层面的领悟中寻找到艺术修养的灵感。

再次,综合意识:城市景观在审美要求上需要多种生活状态作为积淀,通过现代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人们需要追求自然环境的古朴和情趣的,艺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综合统一,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如登山、野炊中的多种艺术目的和审美要求与其他实用功能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现在紧张的社会压力下,人们更偏向于舒适和情调的自然回顾。

3.审美空间观念的转变

景观的审美实体内容与空间结构形式的转变,导致了多序列和丰富多变的立体空间形式。与此同时,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要求,审美实体空间与想象空间这两者之间联系范围也不断的扩展。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空间布局上不能要求过于单一,要更加迎合自然的归属感和思维规律。与此同时,审美实体上在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中的多边形和复杂性也不断发展变化着,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在人们这方面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在世界各地兴起的特色公园纷纷体现出了这一点,最为典型的就是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图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园林审美的受众群体也发生的了巨大变化,也就是说审美主体的变化,城市居民不仅在欣赏需求上有所提高,同样文化层次也凸显出多样化趋势。园林审美观的变化必须符合时展步伐,只有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欣赏角度去研究,它的历史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二、园林景观与现代城市的环境艺术

城市园林景观在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中改变着,同样也在不断的满足城市居民对文化艺术的渴望。现在园林美学和城市景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下人们审美艺术的角度。城市环境的整体艺术气氛同时也决定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因此现代城市的环境艺术氛围的形成除了受一些社会因素影响外,还应该更多的考虑园林艺术在景观中的发展和应用。

(一)园林美学是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般认为的传统城市园林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专业的建立和对自然的模仿,是专门提供给人们观赏游憩的场所。以往的老的城市园林造景依据是利用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建造一些城市园林景观,事实情况下,这些园林都是古典园林的一种简化或者可以说是缩影。这类园林虽然可以说满足了服务社会大众的需求,但是毕竟园林只是以一个单独的个体形式存在的,园林与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周围的整体环境它们都是独立体,现在城市园林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的这种简单意义上的结合,是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初级阶段,现代的城市园林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要更侧重于园林的造型艺术和观赏性。

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整体环境艺术的建造成为了城市现代建设的重要措施,园林的发展就在这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年来比较主流的大园林思想就是在这种艺术造园的趋势下慢慢形成的。大园林思想,即就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景观以及绿地系统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艺,它的主导思想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以及城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地景观规划,本质就是要让园林与城市景观及城市设施的相结合,也就是说,把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放在城市的范畴内去理解,主要提倡城市园林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自然三者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因此大园林理念是城市景观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这种理念把园林融入到了城市景观等综合功能当中,让大园林理念贯穿于城市景观之间,打造未来城市园林景观的新形象。

(二)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城市园林景观

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不断的与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融合。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在城市中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作用,制造出意境和优化环境的艺术功能,同时也满足着人们游憩休闲的使用功能。在现在城市发展和园林景观规划时,要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根据城市的特性等条件布局规划,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使用功能,在满足了这一前提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出园林的生态功能和艺术功能,从而实现城市园林景观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都是围绕着生态园林的理论,通过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统一,用生态学的理念研究园林景观中植物的栽培和配置形式,在研究植物的属性和特性的同时,达到其互相作用取长补短的种植模式,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引导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趋势。

(三)社会影响下的城市园林景观

城市园林的生态性质主要体现的是园林在人的生物性方面,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最低,最基础的要求。城市园林景观的基本特征之所以会和社会层面相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关系着人类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它的社会性决定的。

在说到园林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时,除了环境调节以外,还表现有空间的创造性和景观的作用以及健康身心的作用。这些都是在社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出来的结果,通过这些影响,可以帮助创造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城市景观环境。在当今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和谐也在影响着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所有和谐关系中,园林景观在其中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是最能明显的体现,它在整个城市区域空间的发展中给人们提供了完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推进城市区域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循环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使整个城市景观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宜人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出良好和谐的城市园林景观环境。

三、小结

展望未来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必须借助于社会发展、科技输出、造园技术的提高、新材料应用、园林艺术的发展作为动力。城市环境景观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空间,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单单对居住空间提出要求,更是对居住空间的环境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和之前的简单绿化设计一样,园林景观作为城市大环境下的配套设施,需要通过一定的审美要求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利用园林美学的艺术审美要求和不同区域条件下的人居需求去完善城市园林景观环境,这就要求设计者在现代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要考虑美观、舒适、实用等多方面需求,多角度思考问题,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应用交叉学科对特定的城市环境进行布局规划,从而起到提升城市园林景观整体形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东兵.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