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会计实用13篇

国际商务会计
国际商务会计篇1

各有所长。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的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国际商务:国际商务学是一门研究为满足个人及组织需求而进行的跨国界交易的科学。该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国际商务学研究的是跨国界的活动;二是国际商务学研究的是国家、企业或个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国际商务会计篇2

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的现实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补充银行资本、完善公司治理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关键,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惯例进行财务核算和经营信息披露,已成为关系战略投资者引进及首次公开发行成败的重要问题。因此,尽快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使商业银行尽快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度规定,熟练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核算,才能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加快股改上市的步伐。

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也是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需要。国际会计准则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进,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会计目标设计的性、会计确认的谨慎性、会计计量属性的公允性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非常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改革中予以借鉴,同时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努力方向。在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今天,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强化管理的重要,具有特殊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建设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体系的探索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历程也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断国际化、规范化发展的历程。近年来,在银行业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在层面上,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99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统领整个会计业的基本法,适用于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所有经济领域。在准则层面上,在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基础上,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于1997 年后陆续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明确了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和原则。在制度层面上,针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的业务性质,2002年财政部专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它是专门规范金融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仅适用于上市和外商投资金融企业。2005年财政部颁布《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还相继颁布了有关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这些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及财务制度的陆续颁布实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向国际惯例迅速靠拢。特别是近期财政部出台并将于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范围内实施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吸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列示和披露》以及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制度规定,将公允价值引入我国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中,在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受体制及某些因素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在主要会计要素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而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会计核算方法的审慎性不足。建立稳健的会计制度,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是在现行银行会计制度下,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经营中面临着巨额不良资产的不断沉淀,形成沉重包袱;部分银行没有严格按照贷款质量分类方法进行动态贷款质量监测,不能及时可靠地反映贷款风险状况;抵债资产的变现损失不能及时确认等做法有违谨慎性会计原则,不利于保证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防范经营风险。

其二,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性不足。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与各方面具有广泛的债权债务和契约关系,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特别针对银行业作了更为详细的信息披露规定。国际银行业的通行做法是,只要符合金融企业的属性,即使不是上市公司,也必须在媒体上及时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和客户的信息需求。但过去我国在银行业信息披露上一直采取保守的态度,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风险揭示不充分,信息披露的管理力度不够。近几年我们充分认识到银行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等制度规定,但与国际标准仍有很大差距,而且在执行上和管理上尚需进一步加强制度约束。

其三,会计规范不统一。在规则体系上,未上市商业银行与上市商业银行会计制度规范不统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只适用于上市商业银行,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针对银行业务的具体准则规定,未上市商业银行的制度约束还很宽松,距离国际标准相去甚远。

三、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推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加快研究商业银行会计标准国际化问题,努力使我国银行会计标准向国际惯例靠拢,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整体设计、稳步推进、重点突破,则是当前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推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关键。具体而言,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鉴国际准则,分层次、有步骤地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体系,适应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和上市步伐的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其中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加快商业银行会计改革是银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鼓励商业银行合理确认和计量各类资产,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合理计提准备金,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证银行的长期稳健经营;按谨慎的会计原则,确认利息收入和各项费用开支;加强风险的披露和管理。同时要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体系,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向上市商业银行靠拢,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使我国银行业会计准则和制度更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最终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贯彻巴塞尔原则,建立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风险。

综观世界金融业兴衰的,我们认识到金融业的发展及其风险的防范不仅与会计标准的制定,更与会计信息的披露息息相关。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在当前银行业经营环境下,银行信息屏蔽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阿根廷金融危机、联合爱尔兰银行外汇交易诈骗案、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日本所受到的重创,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金融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够。信息披露不充分对危机爆发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在遭受金融危机袭击的国家,银行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种种缺陷,都与缺乏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已日益成为一种国际性要求,巴塞尔原则的第三支柱-市场约束的实质就是强调增加银行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在银行信息披露方面,本着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理念,以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为标准,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准则。

借鉴上述国际标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其一要提高会计报表项目的确定性和可比性,提高报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其二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使信息披露更加灵活和丰富,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会计信息,此外还要注重对预测性信息和非财务性信息的披露。

在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过程中,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使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实现良性互动。加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管理,提高银行透明度,使公众能在较易获得的媒介上及时了解银行运作情况和会计财务信息,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市场约束。

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国际化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国际商务会计篇3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1994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Www.133229.Com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尚未真正实现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换,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制度缺陷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的风险依然很大。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迫切需要有更为根本的措施,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加快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步伐,目标是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首先,股改可以解决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化解历史风险,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其次,计划在海外上市的银行还需要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是股改的必然要求。最后,股改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国际会计准则在披露、核算、经营和管理各方面的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为全面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保障。

二、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要实现海外上市目标,不仅要按照中国上市银行的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而且还需要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进行财务披露。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现两个转换:一是要实现由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的转换。二是要实现财务信息披露由《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转换。由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标准在资产计量、负债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的分类和确认、财务风险披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实现这两个转换,不仅影响股改的整个过程,同时还会渗透影响到股改上市后的相当长时间,将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多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会计信息更加谨慎真实。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未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执行审慎的会计政策。以资产减值准备为例,各项准备计提范围过窄,标准过低,总量不足。国有银行在股改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进行清产核资,确定各项资产的实际公允价值,然后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的要求合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并逐步按照ias第36号《资产减值》的要求,扩大计提范围,选择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办法,合理计量资产减值,更加公允地反映资产价值,更加审慎的反映财务状况。因此,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股改前真实审慎的核定历史包袱,合理确定股改方案。有利于股改前后真实审慎地反映资产价值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是会计核算更加公允科学。首先,会计计量基础更加公允。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所采取的基本指导原则。随着股改的深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将逐步扩大到金融资产、非货币性交易、固定资产、收入和或有负债等。公允价值的计量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会计分类更加规范。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现行对金融资产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类、持有到期类、贷款和应收款类、可供出售类,有助于更清晰界定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最后,会计核算的内容更加科学。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例,近年来,国有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在境外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国内衍生金融工具(如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认股权证等)市场也已经起步,并将有较快发展,但衍生金融工具一直在表外核算。国有银行在股改过程中,需要按照ias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这有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增加量化分析,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三是信息披露更加严格透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不尽统一;二是形式不够规范;三是内容不够到位;四是频度不够及时。股改前后,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ias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的要求,执行统一的披露标准和规范,增加套期、证券市场价值以及资产负债偿还期限分类等披露内容。同时,要根据ias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具体披露金融工具的性质、交易条件、实际成本与公允价值、损益金额以及风险状况等。因此,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后,信息披露将更加统一、严格、规范和透明,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是业务经营管理更加稳健精细。国有商业银行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在股改前后都将促进业务经营和管理更加稳健和精细。首先,经营理念将更加审慎稳健。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更加谨慎公允,财务披露更加严格透明,必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审慎、稳健、透明和合规的经营理念。其次,管理内容更加精细。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引入后,要在管理上对套期业务进行严格的区分,对嵌入式衍生工具进行合理拆分,对衍生工具的风险实行分类限额管理。再如,金融资产分类和公允价值广泛采用后,要求在管理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区分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并对金融资产的价值按市场的波动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考核。最后,管理方式更加细化。例如,金融资产减值实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后,需要信贷人员合理预测每笔贷款一定期间内的还本、付息等现金流量情况,需要配套相应的管理考核政策和办法。总之,国际会计准则的真正执行,将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方式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引进国际会计准则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将贯穿于股改的整个过程以及股改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应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规范是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的,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会计规范的改变,如果不是基于对自身环境的准确把握,难免导致历史教训。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还应该客观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的特殊性及其与国际银行业的差异,正确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一是要充分考虑我国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育、法制建设和中介服务等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十分健全的现实国情。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改革还在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良资产等包袱巨大、资本充足率不足、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正是这些现实限制因素,决定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国际会计准则与金融会计制度的差异作深入分析,要分辨哪些内容是已经接上了的,哪些正在接上,哪些需要接而没有接上,哪些根本不能接或不需去接。同时还应注意时机,哪些是可以放一放再接,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接上的。我们应根据新形势,适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会计准则,既要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框架和核心原则,又要满足中国银行业特有的这些要求。过分强调国际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而过于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国际商务会计篇4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1994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尚未真正实现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换,其所面临的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制度缺陷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的风险依然很大。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迫切需要有更为根本的措施,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加快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步伐,目标是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首先,股改可以解决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化解历史风险,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其次,计划在海外上市的银行还需要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是股改的必然要求。最后,股改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国际会计准则在披露、核算、经营和管理各方面的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为全面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保障。

二、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要实现海外上市目标,不仅要按照上市银行的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而且还需要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进行财务披露。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现两个转换:一是要实现由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向《金融会计制度》(2001年)的转换。二是要实现财务信息披露由《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转换。由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标准在资产计量、负债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的分类和确认、财务风险披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实现这两个转换,不仅影响股改的整个过程,同时还会渗透影响到股改上市后的相当长时间,将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多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会计信息更加谨慎真实。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未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执行审慎的会计政策。以资产减值准备为例,各项准备计提范围过窄,标准过低,总量不足。国有银行在股改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进行清产核资,确定各项资产的实际公允价值,然后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的要求合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并逐步按照IAS第36号《资产减值》的要求,扩大计提范围,选择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办法,合理计量资产减值,更加公允地反映资产价值,更加审慎的反映财务状况。因此,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股改前真实审慎的核定历史包袱,合理确定股改方案。有利于股改前后真实审慎地反映资产价值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是会计核算更加公允。首先,会计计量基础更加公允。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所采取的基本指导原则。随着股改的深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将逐步扩大到金融资产、非货币性交易、固定资产、收入和或有负债等。公允价值的计量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会计分类更加规范。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现行对金融资产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类、持有到期类、贷款和应收款类、可供出售类,有助于更清晰界定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最后,会计核算的更加科学。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例,近年来,国有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在境外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国内衍生金融工具(如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认股权证等)市场也已经起步,并将有较快发展,但衍生金融工具一直在表外核算。国有银行在股改过程中,需要按照IAS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这有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增加量化,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三是信息披露更加严格透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不尽统一;二是形式不够规范;三是内容不够到位;四是频度不够及时。股改前后,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IAS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的要求,执行统一的披露标准和规范,增加套期、证券市场价值以及资产负债偿还期限分类等披露内容。同时,要根据IAS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具体披露金融工具的性质、交易条件、实际成本与公允价值、损益金额以及风险状况等。因此,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后,信息披露将更加统一、严格、规范和透明,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是业务经营管理更加稳健精细。国有商业银行执行国际准则,在股改前后都将促进业务经营和管理更加稳健和精细。首先,经营理念将更加审慎稳健。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更加谨慎公允,财务披露更加严格透明,必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审慎、稳健、透明和合规的经营理念。其次,管理更加精细。例如,衍生工具确认计量引入后,要在管理上对套期业务进行严格的区分,对嵌入式衍生工具进行合理拆分,对衍生工具的风险实行分类限额管理。再如,金融资产分类和公允价值广泛采用后,要求在管理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区分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并对金融资产的价值按市场的波动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考核。最后,管理方式更加细化。例如,金融资产减值实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后,需要信贷人员合理预测每笔贷款一定期间内的还本、付息等现金流量情况,需要配套相应的管理考核政策和办法。总之,国际会计准则的真正执行,将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方式上产生积极的。

三、引进国际会计准则需要关注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将贯穿于股改的整个过程以及股改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应处理好国际接轨与国情的关系。会计和国际会计表明,会计规范是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的,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会计规范的改变,如果不是基于对自身环境的准确把握,难免导致教训。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还应该客观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的特殊性及其与国际银行业的差异,正确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一是要充分考虑我国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育、法制建设和中介服务等市场环境还不十分健全的现实国情。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改革还在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良资产等包袱巨大、资本充足率不足、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正是这些现实限制因素,决定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国际会计准则与金融会计制度的差异作深入,要分辨哪些内容是已经接上了的,哪些正在接上,哪些需要接而没有接上,哪些根本不能接或不需去接。同时还应注意时机,哪些是可以放一放再接,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接上的。我们应根据新形势,适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会计准则,既要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框架和核心原则,又要满足中国银行业特有的这些要求。过分强调国际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而过于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国际商务会计篇5

一、电商企业概述

电子商务是指基于在线交流、认证、支付等科学技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运用电子方式开展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活动的双方不实际谋面而完成商务活动。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类:广义上包括利用Internet、局域网、广域网等计算机网络等业务活动;狭义主要指仅利用互联网的交易活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其主要模式有B2B、B2C、C2B、C2C等。

电商企业则指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电商企业的收入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实体货物交易,这类交易商品具有实体形态,包括实物商品、数字多媒体商品等,最终以实体物品实际到达顾客手中作为交易完成标志;虚拟物品交易,这类交易主要指通过提供某种服务达成的交易,包括数字产品增值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产品在两类收入中都有所体现。

与传统商业业务不同,电子商务活动在商品范围、支付工具以及收益模式都与传统环境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商品范围广,电子商务经营范围除了实体货物外,还附带对应的增值网络服务,使销售链各环节实现电子化;二是支付工具多样,电子商务不仅可以通过线下现金交易,更主要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比如微信红包、支付宝等;三是收益模式灵活,网络服务环境下,企业为客户提供了服务之后,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按照业务特点从而确定对收入以及成本的确认。

二、电商企业会计收入核算问题

现有会计准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是电商业务的数量繁多,其商务活动特点与传统业务也存在较大区别,这些对企业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模式提出了较大挑战。除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之外,电商企业确认收入还存在确认收入主体、收入时点与收入类型的问题。

(一)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企业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卖家发出商品并不能立即确认收入的实现,同时,电子商务销售存在大量退换货与产品试用的情况,致使企业在发出货物时无法具体确认成本,如果仍旧按照传统的业务处理模式,对照每一笔发生的业务按照权责制确定收入,已经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另外,由于物流原因,电商企业也需要考虑何时确认收入,尤其当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不属于同一个期间时,如果会计人员对庞大的业务量一笔笔核实,无疑会增加工作量与工作难度。

基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有学者提出电商企业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业务成本与收入。目前电子商务的支付基本通过线上平成,收款时点相比交易时点没有明显滞后性,当发生退货或者处于试用期内,企业没有实际收到款项,不必确认收入,因此收付实现制对于反映真实的经营活动存在更大优势,更具有合理性。但是,仍有部分学者坚持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一般的电商企业仍从事传统的经营活动,传统经营活动按照权责发生制,传统业务与电商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具有可比性,同时收入实现制会有利于企业进行利润操纵,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笔者认为,基于会计信息公允性与准确性角度,电商企业目前仍需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处理。首先,会计数据是对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反映,权责发生制相比于收付实现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其次,电子商务不处在发展的初始化阶段,并且电商企业发展日趋成熟稳定,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为权责发生制提供了使用的大环境。针对电商业务量大对会计人员的工作造成的困难与挑战,应积极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对订单的追踪、整理以及反馈,可以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进行处理。

(二)收入对象的会计确认问题

根据前述对电商企业收入形式的分类,我们将收入对象也划分为实体商品与虚拟服务进行研究。

1.实体商品收入确认

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实体商品业务类似于传统业务销售商品,由于线上销售的特殊,涉及网络购物平台以及销售商等多方主体,因此应区分收入环节中的销售额与销售费用,与传统业务的会计处理没有较大差别,可以归并至销售商品业务收入处理。

2.虚拟服务收入确认

电商企业的虚拟服务收入是指通过在网络上提供各种劳务服务从而获取一定报酬。虚拟服务不具有实物形态,与现实类似,服务包括专业咨询服务、业务服务、以及娱乐消费等多种形式,客户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而享受企业提供的网络服务,这种模式与传统服务中的劳务收入差别不大,因此,虚拟服务收入可以同提供劳务服务收入一般化处理。

3.数字化产品的收入确认

电子商务商品中比较特殊的是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产品既包括电子图书、杂志、音响品等,也涵盖了与这些产品相关的软件支持服务,因此数字化产品涉及两类电子商务产品形式。对于第一类的数字化产品,有学者认为这类产品性质上属于企业的存货,其虽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但是以产品的实质呈现给顾客且主要用于销售,其对于客户的效用与纸质化的图书杂志并无二致,因此笔者认为对这类数字化产品的收入应作为实体产品销售收入确认;对于第二类软件支持服务,有学者认为这类产品属于无形资产,通常需要电商企业在前期做大量研发工作,最终形成服务渠道供客户使用,并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这类数字化产品不是以销售作为目的,而是为提供配套的服务,因此应作为服务收入予以确认。

(三)收入时点的会计确认问题

会计准则对收入的确认要求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2)发生的相关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3)已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主要报酬转移给购货方;(4)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5)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目前电商企业收款主要有三种模式,客户付款后电商企业发货、货到付款以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

1.客户付款后电商企业发货

客户线上付款至企业账户,企业在确认收到款项后发货给客户,之后客户收到商品。此时应以电商企业收到货款并发出商品的时点作为收入确认的试点。

2.货到付款

客户在线提交订单至企业,企业收到订单后安排发货,客户收到产品将款项交于快递,之后快递将货款转交给企业。该种付款方式应以客户付款且快递公司办妥托收承付的时点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

3.第三方支付平台

客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的环节较前两种复杂。客户首先付款给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告知企业客户已付款,然后企业安排物流发货,之后客户确认收货,第三方把货款转交给企业。在这种收款模式下,企业应当在客户确认收货时确认收入。

在实务操作中,电商交易以第三方平台为主,对于电商企业来说,难以兼顾会计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条件:在产品在运输状态中时,此时客户为收到货物,企业也未收到货款,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尚未转移,企业仍保留对于产品的继续管理权以及实施控制;电商交易虽然交易量大,但是也伴随着大量的退货发生,因此相关利益不一定流入企业,从而对收入金额的确认也出现困难。

另外,对于主要以线上交易的电商企业来说,其每个月业务量很大,从企业发货到最终客户确认收货中间存在时间差,当物流较慢时,滞后性对企业确认会计收入影响较大,企业大量的交易事项需要一一确认,有时会出现跨期事项,当内部控制不足很容易导致成本与收入出现错配,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时点时,电商企业应关注交易业务的配比性。

三、新国际收入准则的研究

2014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了IFRS 15――新国际收入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新国际收入准则的修订会影响我国企业对于收入准则的理解与运用,通过了解新收入准则的原则与步骤,以探究在新的收入准则模式下,电商企业如何收入核算如何发展。

(一)新国际收入准则的适用范围

新国际收入准则明确了其适用与所有同客户所签订的合同,不仅包括租赁合同、保险合同、金融计量工具合同等,同时新国际收入准则强调了,当合同条款涉及多项履约义务时,应分清其他准则与收入准则的规范范围,分别优先适用于各自履约范围内的准则规定。

(二)新国际收入准则的核心原则

新国际收入准则的核心原则是,在承诺的商品或者劳务控制权实际发生转移后,收入确认主体应在履约义务完成时予以确认,相关的收入金额应以预期可取得金额作为计价基础。

(三)新国际收入准则的收入确认五步骤模型

新国际收入准则修订后,最新提出了确认收入的五步骤模型。

1.识别客户与合同。“合同”需满足的特征:权利义务具有可执行性;具备商业实质;各方均已核准,认可需履行的义务;主体很有可能收取对价。

2.识别合同的履约义务。区分出合同中可拆分的履约义务,可拆分的履约义务收入分别确认;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转移形态的商品劳务作为一项履约义务。

3.确定交易价格。合理确定其履约义务完成后有权获取的金额,预期考虑包括销售折让与退货等情形的发生、资金流动环节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等。

4.分摊交易价格至合同的履约义务。对应识别合同履约义务过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每一可区分的单独履约义务。但是,不论是过去抑或是现行准则对此的指导有限,因而方法的选择应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

5.在履约义务完成的时点确认收入。履约义务完成以控制权转移为标志,当商品劳务的控制权转移至客户,即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新国际收入准则的收入确认标准更符合实质性原则,基于合同的特定条款,企业应确认在某时间段内或是在某时点上确收入。

四、电商企业收入核算的对策建议

国际会计准则对收入准则的修订以及我国会计收入确认提供了指导,目前我国关于电商企业收入核算的会计制度的发展落后于电子商务的行业发展状况,需要针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收入确认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使电商行业会计更好发展。笔者从收入确认政策与技术团队建设两方面提出收入核算的建议。

(一)完善收入确认政策

我国对于收入准则的指导主要仍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相关内容为主,对于目前快速发展的电商行业的会计收入没有具体的应用指导,相关的会计制度空白使得会计人员对电商业务进行收入确认时存在较大分歧,原则上需要坚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但不能否认的是,收付实现制对于会计人员在处理大量交易事项时,对于反映企业现金流量具有明显的优势,从会计的可靠性以及可比性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坚持权责发生制,从而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我国会计制度应加快完善电子商务这一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建设,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基础和收入确认时点,同时对电商产品的成本收入配比性做出指导,规范统一电商行业的会计处理,一致的会计处理对于电商企业的审计与税务规范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技术团队建设

电商行业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传统的会计方式已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电商交易事项,电商企业应从质与量两方面加强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首先应积极转变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掌握多种财务软件的使用,培养电子商务领域内专业的会计人员,做到信息技术与会计技能的结合,提高会计人员的“质”;其次,应在多个部门建立起统一协调的信息系统,无论是客户与企业直接进行交易还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生产部、销售部以及财务部等各部门需要在完整的交易系统内做好登记,在后期核对订单编号以及进出库日期等信息做好前期准备,在运用权责发生制时,对业务处理做到有条不紊,各部门共同协作参与,降低财务部门单独处理业务的“量”。

技术提升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相比人工处理模式能减少技术层面的问题,使得会计人员能更加注重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对电商行业的会计处理做出更多思考,通过业务实践,对电商行业领域内的会计制度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建议。

结束语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活动趋于普遍化广泛化,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也较好,因此,电商企业的收入确认问题显得日益重要,但是我国现阶段对电商企业的收入会计处理缺少统一的准则制度,影响了电子商务领域内的会计核算发展。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促进我国电商行业良好发展,使得会计制度与电子商务保持同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永霞.电商企业收入问题研究[D].财政部科学研究所.2015.

[2]杨志强等.电子商务收入会计确认探讨[J].技术探索.2014(10).

国际商务会计篇6

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要求资本、商品和服务必须冲破国界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对市场交易进行决策, 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上市必须要遵循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要求。因此,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海外上市不仅面临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考验和要求,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其必须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会计信息。

近年来,为了和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的会计准则修订和颁布明显加快, 但是会计准则体系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仍显薄弱,加上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无论从理论深度上还是从包含的内容上对会计实务都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有鉴于此, 我国应当完善基本会计准则, 提高其对会计理论问题的阐述, 加强对具体会计准则的指导性。同时应积极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发达国家在制定和修改会计准则的经验和内容, 在相似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实务中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提高会计准则的深度和可操作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使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基本接近,这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商业银行

2006年2 月15 日,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39 项新企业会计准则, 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从此在国际上取得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同等”的地位。新会计准则由1 项发挥基本财务框架概念作用的《基本准则》和37 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1 项首次采用新会计准则时与旧会计准则进行实务衔接的《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组成。新会计准则于2007 年1 月1 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的正式实施, 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平等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企业的广泛建立和长远发展。正式出台的39 项新会计准则中, 与商业银行有关的主要有4 项, 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 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 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 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在这些准则中, 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分类、公允价值的运用、衍生工具的确认、资产减值的计提等提出了新的会计理念和计价处理方法, 并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及其监管约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 必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国际化的主要难点

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和采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不仅是国家对外开放,长期发展的制度要求,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自身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商业银行实行会计国际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一)体制与制度方面的难点

近几年, 国有商业银行在拓展业务、防范风险、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纵观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 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 如任其蔓延和发展, 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战略在基层机构和网点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进而影响整个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些误区, 尽管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统一法人意识不强, 容易滋生本位主义思想。总行与分行之间、分行与支行之间、支行与支行之间整体联动意识、上下形成整体合力的能力与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2.经营不计成本, 成本核算意识不强。 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与其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不相适应。3.资源配置不合理。 金融内部资源紧缺和浪费现象并存, 资源配置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瓶颈”。

(二)管理理念与手段方面的障碍

近年来, 各国有商业银行围绕两个转变, 强化管理, 有效遏制了粗放经营行为, 树立了良好的集约经营、规范经营形象。但在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管理、经营决策和内控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粗放经营的痕迹, 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 国外银行对投资类业务和交易类业务有明确的区分, 投资类业务纳入银行账户管理, 交易类业务纳入交易账户管理; 在业务收入的划分上, 投资类业务带来投资利息收益, 交易类业务带来手续费收入, 也有明确的界限。而国内银行对投资和交易业务的管理较为薄弱。按银监会的要求, 国内银行自2005年3 月起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 但目前多数银行面临从业务管理到具体操作的一系列问题, 远未形成完善的做法。

(三)在数据支持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差距

数据加工是信息披露的基础工作, 但国内银行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以“经验”为导向的管理方式, 对数据加工尚未有足够的重视。目前, 多数国内银行在数据管理上尚存在很多症结, 总结起来,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障碍:1.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还没有完全转变思想观念, 真正意识到信息对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未认识到运用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是商业银行发展业务、强化管理、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缺乏增强决策信息化的紧迫感。2.对实施管理信息化工作还缺乏总体规划, 各部门信息系统重复建设、资源分散、交互不畅。3.银行信息传导机制还存在着信息渠道单调、信息传递不规范、信息可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应对策略

(一)监管部门应该与商业银行加强交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系统性风险、道德性风险等多个方面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监管部门从实际出发,密切关注商业银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进程,关注可能引发的风险,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对话,通过交流和沟通,制定切合实际的监管政策,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政策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二)商业银行应健全内部治理机制,防范道德风险

面对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的现实状况,公允价值很难直接获取,短期内仍然需要依赖银行内部的模型使用估值技术来确定。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研发能正确测算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工具和科学的内部评估模型,客观地反映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健全权限控制与转授权制度, 重点抓好业务控制制度建设, 对信贷、票据贴现、信用证、保证等表内表外业务, 建立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与风险防范制度。 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机制, 特别加强对财务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网络风险、清算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方面的研究, 对银行经营的总体风险和单项风险进行及时评估, 增强对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协调,有效地制约不正当操纵行为和投机行为。

(三) 统一商业银行内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完成全行MIS 基础平台的构建

统一全行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是构筑我国商业银行MIS 系统的第一步。 首先, 应在充分论证现有业务及应用系统的基础上, 规范全行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标准; 其次, 尽快统一全行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 使不同信息系统中相同的数据定义一致, 减少某些共用数据信息的不一致性, 增加这些数据在各子系统间的共享程度; 再次, 在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基础上建立共用的中央资料库, 该公共库应集中已建成的各子系统中已经明确数据标准的共用数据, 如客户基本信息(包括完整的客户地址档案、第三方资料等客户的基本属性)、业务经营统计数据、外部宏观经济金融信息等, 各部门相关人员可根据权限随时随地使用此类信息。总之, 为适应银行国际化的需要, 我们在发展本国会计规范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需要权衡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协调程度和进度上的利弊得失,从而更加有效地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

(四)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培训工作

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对相关准则的熟悉程度。因此,新会计准则给银行会计核算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也给各层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带来挑战。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市场的操作人员以及基层从业人员等多层次的人员培训,重点加强有关金融工具准则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等方面的培训,使各个层次的人员能够迅速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精髓,领会新会计准则的实质,尽量缩短从旧会计制度向新会计准则的过渡期。

(五)积极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新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实施的外部条件,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也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因此我们应加快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强化市场运行机制,优化制度环境,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商业银行通过深入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推动金融衍生工具广泛应用,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构建和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书玲,王文奎.试论商业银行实行贷款定价的基本要素.江苏商论,2004(1).

[2]吴华茵.对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的探讨.北方经贸,2007(10).

[3]钟靖华.浅谈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会计准则转换的难点与对策.时代金融,2007(9).

国际商务会计篇7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为了适应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往来,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体系进行变换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现在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颁布的一项标准的会计准则,其目的在于方便各国进行跨国的经济往来,IFRS是全世界通用的会计准则,也是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运作的财务管理准则。由于IFRS的存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运作得到一定的鬼法,使各国的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同样的标准得到保护,不至于由于不同的准则导致不同的计算方式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而为了适应IFRS,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开始执行。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一步,新准则广泛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而不是过去常用的历史成本,并且在2008年欧盟证券委员会决定允许中国企业在2009年 -2011年的过渡期内直接使用中国会计准则进行上市,这更加坚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靠拢的脚步,向IFRS靠拢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体系的转换工作势在必行,在中国银行改革进程中,编制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会计报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向IFRS靠拢不仅仅是总行层面上做的一系列会计调整而已,更是对银行会计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改革会计准则向IFRS适应已经被国务院列为针对金融改革的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而要做到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准则体系向IFRS的转换,无疑是一件充满了困难险阻的事情,并且国际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之后,也时时刻刻有着改革的趋势,这更加重了我国会计体系改革的困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这种背景下,将面临哪些问题,又将如何应对无疑是一大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实行会计准则改革,进行IFRS转换以适应国际会计准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中国银行的经验而言,IFRS转换工作面临着信息采集量多而广、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大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信息采集的工作量大、涉及业务面广、组织机构众多是 IFRS转换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方面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对银行内部的管理进行了强化,使粗放型的经营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树立了良好的经营形象。然而,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在经营决策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的痕迹。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交易类业务和投资类业务方面的管理还十分薄弱,且大多数商业银行面临着实际操作及业务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己汇总较为完善的做法。

 

(二)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探索风险防范、业务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管理误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那么在基层机构中,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战略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各方面的经营管理误区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各方面,一是由于对资源进行了不合理的配置;二是由于经营成本的核算意识薄弱;三是由于缺乏统一法人意识,易产生本位主义思想。

 

(三)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差距

 

商业银行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的基本前提是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工,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经验为导向,而忽视了数据加工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存在着许多症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总体规划不到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资源交互不畅。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传导机制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信息可利用程度不高,信息传递不够规范以及信息渠道单一等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策略

 

本文提出五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策略:(1)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2)统一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构建全行MIS基础平台;(3)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4)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5)制定执行新准则的有关配套政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承担的风险高于任何一家企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可以使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得到有效加强,从而使该类信息的使用人员能够有效掌握到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了解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从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度。

 

(二)统一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构建全行MIS基础平台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使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业务部门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得到统一,如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MIS基础平台。然而,要想做到这些,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快速有效地统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正在运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最大限度减少不同信息系统中共用的数据信息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使部分相同数据的定义保持一致,从而使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共用的数据信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程度得到加强。二是应该在我国商业银行当前运用的信息系统以及目前所拥有的业务得到充分论证的前提之下,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的规范。三是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实现统一的前提之下,建立可以供各大商业银行共用的中央资料库,并且该共用资料库应该将各大商业银行的共用数据集中起来,比如业务经营统计数据和客户的基本信息等,这样便可以使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权限在工作需要时随时使用到这类信息。

 

(三)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各大商业银行的会计法规体系得到更好的完善,才能确保商业银行能够以全面公开的原则为基础,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将信息记录下来并披露出去。有相关研究显示,在东南亚及拉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危机中,在发生银行危机之前和银行危机之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银行的不良贷款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主原因是由于在发生银行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会计标准不符合

 

国际惯例的统一会计标准,导致无法正确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也无法合理确认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使得债权人、监管当局、商业银行管理当局都无法准确有效地获得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方面的信息,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延缓了处理问题的时间,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因此,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会计标准的成熟经验,对自身的会计规范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不断推广与国际惯例相符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并制定出统一的会计报表与会计科目。

 

(四)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还应该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首先应该严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要求,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并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如完善银行内部权限控制制度,加强业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和内部制约监督制度等。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加强各项业务经营计划的能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抓好战略规划管理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规划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监测机制、评估机制以及风险识别机制,尤其是在信贷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以及清算风险等方面,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并及时有效地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的单项风险和总体风险,不断加强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使经营机构、经营对象、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以及经营。

 

(五)制定执行新准则的有关配套政策

 

对应新会计准则,政府政策方面也应该跟进脚步,监管政策方面:首先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迅速适应国际新准则,统一各家银行的执行方式,改变当前计提方式混乱、无秩序的现状。再者是银监会,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报表的要求要与新准则相适应。随着国际新准则的执行,银行会计报表体系产生了大量的变动,与原先的旧监管报表的要求相比,许多会计指标的计算口径大相径庭,例如新准则取消了流动性资产和负债,而交易性金融资产也不再允许计提损失准备。而现今,银监会的监管报表要求并没有跟上新准则,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一方面要适应新的准则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以新准则的要求填制旧的监管报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同时也使报表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因此必须更新非现场监管报表,使之与新准则相适应。

 

四、结论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为了适应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往来,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体系进行变换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会计准则也面临着大量的改革,而中国的会计准则同国际标准仍然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我国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对现在的会计体系进行调整,日后将在国际经济业务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与国际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国际商务会计篇8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商品交换的商务活动。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各种网络交易行为、在线电子支付行为越来越频繁,电子商务的出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并深深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经济贸易效率,节约了贸易成本,使得贸易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三、新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降低贸易成本

跨境电子商务的载体就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贸易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来进行贸易活动的往来,降低人力、物力的投入,缩减交单结汇的时间。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贸易活动程序,只需要利用网络来进行交易,明显的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

2.改变了国际贸易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而不同的环节对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出现了“虚拟市场”,据相关数据统计,互联网已经覆盖了150多个国家,连结的网络己达20多万个,终端用户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通过互联网,贸易双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进行谈判、促销、订货等,极大的提高了贸易效率。

3.国际贸易主体多样化

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大量电子虚拟企业,将单个外贸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完成单个贸易公司无法完成的市场功能。其次,“电子商务运营商”的涌现,为国际电子商务的普及搭建贸易平台。另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许多中小企业外贸能力在不断的提高。电子商务降低从事国际贸易的门槛,很多中小型外贸公司可以利用跨境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参与国际贸易。

4.增加贸易风险

首先,跨境电子商务的实现,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在国际贸易中,不仅要承受着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同时还会承受着他国其他相关行业的竞争压力,使得国际贸易竞争风险增加;其次,跨境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的,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一些不法分子时常会恶意的窃取他人的信息,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一旦贸易重要信息流失,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国际贸易主体的多样化,越来越的企业通过网络寻求合作伙伴,从以前的一对一的合作方式,到如今的一对多合作。然而网络具有虚拟性,这无疑增加了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

5.税款的流失

国际贸易是跨国合作,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制度、环境、法律等,而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由于国籍不同,这也将会增加国际贸易税收难度,造成税款的流失。

四、新经济背景下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措施

1.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地节约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同时,跨境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的,由此可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就应当加大投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进而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推行跨境电子商务的同时,还应当加大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技术,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跨境电子商务的载体,在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要想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确保跨境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安全性。要加大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确保跨境电子商务运行环境安全;其次,要加强跨境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降低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3.加大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国际商务会计篇9

财务管理是伞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软件是企业电子"商务奉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耳取网引发的企业经营环境的革命性变化也必然冲击着传统财务及其相应的软件系统,并导致发生相应的变化。

1、对会计功能的冲击和变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很多企业将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一不结点,企业的众多业务处理活动都将在网上进行,如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电子广告、电子合同等传统的财务计价、财务控制、结算方式等都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以往的融资、筹资、资金管理等将成为财务的一个方面而不再是主要内容,财务的重心是全面介入到产品和市场上。

传统会计的单一货币计且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多国货币、电子货币。W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全球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业务将越来越普遍,英支付方式也将由现有的纸质现金、支票、汇票等结算方式转变为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网上结算方式。财务软件在设计中就必须具备电子货币交易结算系统。同时,财务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仅仅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更重要的是诸如网络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服务。

2、财务走向集中式管理,财务信息实时动态化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普通企业同样可以拥有原来只有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才具有的优势和资源。这样,企业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各种虚拟企业,其业务分散在全球各地,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印、可以随时随地将全球的信息掌握在手中,为财务的集中化管理创造了条件,而传统会计期间的假设也不再显得如此重要,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信息将得到快速便捷的反映从而实现财务信息的动态实时处理。

3、财务业务协同处理,管理信息全面集成

财务如何协同业务一直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财务业务的协同包括企业内部协同、供应链协同等。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地分支机构以及与客户、供应商等每一结点在发生供、产L销、控制、预测等业务活动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各种信息,如果伴有财务信息,企业就必须及时将这些信息并行送人财务系统进行处理并将产生的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保证财务业务的协同处理并集成各种管理信息。这时,财务人员必须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的技术进行网络化操作,如在线办公、移动办公、分散办公、远程传输和查询等等。

4、财务的国际化

随着WTO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浪潮的影响,财务的国际化问题已是必然选择,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更要强调财务的国际化。财务的国际化其目的就是要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这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如必须打破传统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接轨,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支持多币种和电子结算,并将财务融人Internet时代,最终解决财务的国际化问题。

二、传统财务软件望e兴叹

传统财务软件是为替代手工计帐,从以会计核算对外报告为主要目的传统会计中产生的,这些软件面对Internet及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网络经济时代显得如此脆弱而只能望e兴叹!

1、过分强调中国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传统财务软件所依据的基础是中国会计制度,从某种角度讲,正是中国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给中国财务软件创造了较大的市场空间。然而,中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闭封自守不是它应有的特性。

2、体系封闭,无法实现网铬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传统软件由于产生的技术背景落后,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或只支持局部网络应用,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的斋求。

3、会计信息单一、落后且缺乏前特性,财务业务协同更无法谈及。一方面,由于传统会计核算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计价方法多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其软件也只是核算一经发生的历史会计信息,而忽视了前瞻性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传统财务软件无法做到会计信息的实时动态处理、事前的预测并提供称瞄性信息。

4、对管理会计考虑甚少。财务软件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监僵会计的束缚强调的是遵循会计准则,以对外报告为其存在目的。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汤谷良教授认为,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不断融合的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越来越关注于通过财务软件获取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真丐有用的信息,财务软件不单单是一个核算的工具而已。 

5、单币种、单语言。《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计帐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技算反映,"这就决定了传统财务软件单币种和单语言性。

三、面向e时代的财务软件 

1、实现功能的多样证;厂话务软件的功露某诗扩大,软件在设计中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以财务会计报告系统为核心,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计划和控制响·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朽铀态管理。 

2、基于Internet、WEB的全面应用:全面采用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化管理,移动办公;体系开放下支捧电子商务;实现财务集中式管理、动态铰算实时监控;闷上操作等。

3、财务国际化:软件衣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多语言、多币种的传况下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4、财务业务协同,钩金信息流、票据流有效整合。新时代财务软件应最大限度地做到各种数据信息的共享,企业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而必须扩展到业务信息,做到财务业务的协同。

四、各厂商的努力:窜际财务和两络财务e比高低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商机国内财务及企业臂理软件厂商的软件产品纷纷开始向仙侄庇l领技进军,然而真正具有实力的是新中大、用友等少数领导厂商。1999年7月,新中大公司在深刻反思财务软件现状的基础上,率先对中国财务软件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中针对Internet广泛应用和日趋成熟的电子商务,新中大公司在国内首创"网络化管理",大举进攻Internet ;1999年8月,用友、金抉等相妓互联两故略,提出了。网络财务概念,并了相关财务软件产品。

2000年,中日加入WTO进人了倒计时的阶段,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更是如火如荼。2000年3月21日新中大公司再次凭借其领先技术和对业界的敏锐洞察,推出?quot;国际财务软件"。紧接者,4月18日用友向业界了其基于Web应用的网络财务产品V8.11和v9.00。随后,新中大和用友为他们的新产品分别举行了"国际财务,龙腾国际"和"企业触网,应用为先"的大规模全国巡展活动。对于这些新产品,,我们的用户也许会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在这里我们不妨对两者作简单的比较。

2、国际财务和网络财务均的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模式。

3、两者都能实现财务远程公、实现财务的集中式管理。

4、将实现财务业务协同物

相比传统的财务软件而言,新中大国际财务软件具备四大特点:一、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参与国际竞争;二、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支持移动办公;三、全新架构管理会计,支持领导决策;四、全方位开放体系,支持电子商务。其中,国际化和网络化是新中大的国际财务IntFi(其中Int既指International也指Internet)的核心。

国际财务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和电子商务浪潮迅猛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就是满足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4月22一23日,由北京工商大学主办、杭州新中大软件有限公司协办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管理、财务与会计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会计专家都谈到财务国际化的重要问题,申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问题。因此,国际财务软件强调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既要符合多国和国泳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同时强调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远程怅务处理,移动办公更是软件所应具有的普通功能之一。软件的开放性体系更使企业的电子商务大有作为。细心的财务人员会发现,新中大国际财务软件始终强调网络化管理和基于Internet的应用,这与新中大公司"首创网络化管理"理念有关。据新中大的介绍,"网络化"是新时代财务软件的一个必备条件,财务软件应能基于网络计算,但并不是说,财务帐套应建立于互联网上,通过www或Web平台来运行财务软件。但不管怎样,二十一世纪的财务软件应能完全支持Internet和电子商务,完全满足企业在整合实现电子商务方面的需要,并实现财务远程实时处理的所有功能。

国际财务还强调管理会计。其实,财务软件在提供对外报告等财务会计的功能外,"更多的应该强调内部管理会计功能,更好地发挥财务在提高经营管理和规避运营风险方面的作用。 

用友公司认为,网络财务软件是基千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网络财务与传统财务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是平台的发展 Web乎台。它强调基于Web平台的应用方案,此时,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将是3W化,软件的运行也将Web化。显然,这是互联网环境下对财务软件的革命性变化。它将实现与财务相关的几乎所有网上操作,软件功能大大提商。 

国际商务会计篇10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国际商务会计篇11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国际商务会计篇12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国际商务会计篇13

1.3电子商务具有电子化、数字化的商务流程运行体系从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来看,在商品储运、供货和信息流通等方面,实物流逐渐被电子流取代,相对应的投资和成本消耗大幅度缩减,资金和货品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有许多有益之处。全球电子化市场为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与大中型企业共享信息资源的绿色通道,这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

1.4电子商务的商务流通过程具有互动性商家之间基于网络平台在线交流,除了沟通商品信息,还可以谈判、寻找合作伙伴,同时也能让消费者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通过消费者反馈的意见来调整存货和经营策略,提高服务质量,与消费者之间保持良性互动。这是电子商务自出现以来备受企业青睐,并且能够以强势的姿态风靡全球的主要原因。

2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

2.1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一是会计主体假设。企业主要借助网络洽谈商务,这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便捷高效的特点。但是与此同时,会计主体形态也被虚拟化,为了达成某一目标,它会快速形成一个无固定形态、无确定空间、临时的结盟体,网络为其提供了生存环境,因而会计主体的概念日渐模糊。二是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它是指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会计主体不出现破产、清算的可能。企业资产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通过权责发生制确定收入和费用。因此,电商环境中企业所组成的虚拟的结盟体,其持续经营假设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三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电商时代市场信息就如“海市蜃楼”,其不确定性使企业的网络经营面临许多考验。网络架构中的会计信息是动态的存在体,而信息的需求者借助网络就可以实时捕捉这些会计信息,并将其用于会计核算。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它也是企业主做出经营决策时最主要的参考信息。而会计主体虚拟化就使得人为划分会计期间变得毫无意义。四是会计货币计量假设。电商运营模式所架构的信息网覆盖全球,形成了多国互动的国际市场,充分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但是这一趋势有利有弊。随着各国之间经济互动越来越频繁,本国市场与国外市场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国际资本加速流通,国际投资不断增加,汇率与货币币值频繁调整,资本决策于瞬间完成,便捷的同时企业也承担着更高的金融风险。

2.2电子商务对会计运作模式的影响一是对会计组织结构的影响。传统的相对独立的会计模式在高速运转的电商模式下逐渐瓦解,各项业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逐渐冲破了部门界限,会计分工朝着非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管理层次逐渐减少,会计控制职能趋向集中化,会计组织扁平化,会计人员只有具备更高水平的从业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电商市场。二是电子商务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交易活动全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完成。信息技术与电商模式的结合,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的传播功能,提高了市场交易的自动化水平。互联网为会计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便利渠道。利用互联网,财会部门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在线交流,使各项交易活动准确而快速的完成。三是电子商务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财务报告以通用的格式向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窗口。而在现代经济社会,知识创新逐渐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电子商务的出现,将财务报告也纳入了网络模式,迎合了形势发展需要,增加了信息量和信息披露力度,使企业决策更具战略意义。

3电子商务环境下完善会计运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3.1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针对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与当前紧俏的电商形势之间的差距,公司应该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突出提升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引导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