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与审计实用13篇

国际会计与审计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1

促使国际所全球扩张的动机,可以概括为:(1)保持客户关系,为已转移到国外市场的老客户提供服务,迎合国外企业规模不断增长的需要;(2)提高国际声望,在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对抗其他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迅速海外扩张;(3)改善财务状况,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背景下,开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冀望于全球扩张收益。美国审计市场在竞争性和监管制度方面都较为完善,而世界审计市场的完善程度平均低于美国,“四大” 在国外的市场份额甚至高于其在美国的水平。“四大”在美国的审计客户数量占上市公司的总数,由1988年的51%上升到2002年的78%,现在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这一比例在意大利和日本是80%,在荷兰是90%,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全部都由“四大”审计。这样的市场结构显然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被赋予高质量的市场含义,理论上可以反复强化,形成“高集中度高独立性高收费高投入高质量高集中度”的良性循环。

我国的审计市场是新兴市场,国际所得到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推崇,始于2001年国内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天勤对上市公司银广夏的审计失败。目前呈现出的竞争格局为:到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上市的公司是高端市场,被“四大”垄断;国内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和优质高科技企业是中端市场,是“四大”和国内具有证券期货审计资格的事务所争夺的对象;民营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高的大型企业是低端市场,被国内中小事务所把持。令人瞩目的是,国际“四大”在我国审计市场上高居收入排行榜的前四位,同时又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四大”,显示出我国股票市场对国际“四大”审计服务的强劲需求。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07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例,排名前百家的事务所总收入达到118.09亿元,占全国6458家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53.40%,而“四大”总收入达到63.54亿元,占百强总收入的53.81%。“四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客户,总体上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资产规模大,二是经营业绩好。它们对“四大”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四大”依托其垄断地位实行较高的审计收费。根据2006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在沪市披露审计费用的629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审计费用134万元,其中纯A股公司(主要由国内所审计)审计费用的中位数为50万元,平均每家为61万元;H股和S股(由国际所审计)的中位数达402万元,平均每家达1195万元。

二、国际所审计质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理论上,国际所的规模、声誉,意味着可预期的审计服务的质量较高。由于启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双边垄断限制,特定客户准租金(Client-specific Quasi-economics Rents)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规模越大,累计客户准租金就越多,失去声誉意味着准租金丧失的风险,从而为审计质量提供了担保。为取得投资者的认可和提高发行价格,美国的股票承销商倾向于让客户聘请前几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并为此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以此向投资者传递自己质量更高,因而更值得投资的信号。考虑到这些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规模效益和技术优势,收取较高的审计费,意味着其提供的是质量更高的优质产品。大公司倾向于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这一事实,也表明大公司并没有运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威胁会计师事务所。此外,高质量审计还体现在大会计师事务所涉及法律诉讼案件方面拥有更良好的记录。

但国际所的审计质量也有下滑的危险,表现在营销至上、适者生存的新竞争意识成为主导,职业道德和审计技术的地位降低,行业内凝聚力削弱,专业人员素质难以保证。2001年安达信审计安然丑闻的曝光,更是加剧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曾有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五大”(安达信未破产前)会计师事务所在给亚洲公司进行审计时,采用较低的审计标准,而同时又以其令人尊敬的会计职业名声签署审计报告,给人以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假象,说明一些事务所并没有在上述地区提供与其收费相符的服务品质。

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意见存在明显的影响,比如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特征来看,国际“四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非四大”则存在显著差异:国际“四大”对于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显著高于“非四大”;而对业绩越好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显著低于“非四大”。我们有理由怀疑,国际“四大”可能对绩优公司的“低眉顺目”和对绩差公司的“吹毛求疵”是否公允。如果国际“四大”真正关注的仅是自身的项目风险,而不是决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的客户公司经营风险,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与高质量审计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三、国际所审计质量的案例分析

我们发现,“四大”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上也并不是清白的。2005年7月,财政部第11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普华永道在审计黄山旅游和京东方等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因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这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被责令限期进行整改。此外,2003年毕马威涉嫌在锦州港虚假陈述案中负有连带责任,成为第一家被我国投资者的“四大”所;2002~2004年德勤卷入“科龙门”,没有揭示出科龙巨额资金被挪用或被侵占的事实,对科龙电器存在的重大财务违规问题没有一贯地出具正确的审计意见。

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最新的案例能否表明其审计服务具备了最高的质量水准呢?2005年6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发现存放在国海证券上海圆明园路营业部证券保证金账户中的资金实际余额,与经审计的公司2003年度和2004年度财务报表明细账上的金额不符,缺口资金因实际被挪用而无法收回:(1)经审计的2003年财务报表认定,2003年12月31日证券保证金账户余额为9000万元,然而资金变动情况却表明2003年底账户余额仅为3384元;(2)经审计的2004年财务报表认定,2004年12月31日证券保证金账户余额为2.04亿元,然而资金变动情况却表明2004年底账户内的资金实际余额仅为20770.55元。2006年5月,针对巨额保证金被挪用的情况,而负责审计的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按国内习惯简称普华永道)却连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外高桥以审计不尽责为由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提起仲裁,要求普华永道退还全部审计服务费共计人民币170万元,赔偿全部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2亿元,并承担全部仲裁费用和公司的律师费。此举创下国内上市公司追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责任的先例,索赔金额之大也堪称国内天价。尽管普华永道声称秉承一贯对审计质量的重视,能确保工作按照适当的审计准则进行,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客观、公正,并达到最高质量。但外高桥的仲裁申请书表明,普华永道就连最基本的函证程序,也犯下了“ABC”式的错误。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函证》(注:旧审计准则)的要求,普华永道应当对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进行函证;由注册会计师直接发出询证函,指明直接向事务所回函;考虑对询证函的设计、发出及收回的控制情况;如果有迹象表明收回的询证函不可靠,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予以证实或消除疑虑。在对外高桥上述保证金账户资金余额实施函证时,普华永道并未直接向国海证券上海圆明园路营业部发出询证函,而是交给外高桥公司计划财务部经理黎明红处理,回函亦是黎明红交还给普华永道的,这就为相关人员弄虚作假、掩盖挪用资金行为,客观上提供了机会。

由此我们担心,在中国的“四大”,都是中外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深谙在我国宽松的法律环境下,所面临的民事赔偿责任几乎为零,违规成本极低,客观上为它们提供了低标准获利平台,即选择机会主义行为,有可能将国际标准下调为本土标准。“好大综合症”正在使充分竞争遭到破坏,反而损害到国际所的审计独立性和职业态度,而国际所与国内所提供的审计服务可能并没有质的差异。

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选择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审计市场国际化的方向不可逆转,但不能迷信和过分依赖国际所,应避免给予“四大”超国民待遇,加强对国际所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管,促使其提供与其规模、声誉、收费相称的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我们注意到,2007年3月,中国证监会《关于不再实施特定上市公司特殊审计要求的通知》,取消了原先2001年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在法定审计之外聘请国际所进行审计,以及对一次发行量超过3亿(含3亿)股以上的公司进行补充审计的规定。随后,《关于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审计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B股上市公司)只需聘请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不再要求同时实施境外审计,即B股上市公司不再进行双重审计。这表明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开始认同国内所的诚信水平和执业质量,有利于国内所与国际所开展公平竞争。

国内所做大做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我国当前经济活动日益深化和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客观需要。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投资输出国之一,在大量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以及在境外开拓市场的新形势下,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是国内所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机遇。我们发现,国际“四大”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历经百年的不断兼并和强强联合。因此,需要鼓励国内所强强联合,对有信誉和品牌的国内大所加以扶持,在做大实现规模化、做强提高竞争力的基础上,支持国内所与“走出去”的企业合作,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和国际网络,加快走向国际的步伐,扭转国内所平均规模偏小、质量偏低,难以和“四大”竞争的局面。2007年5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提出,用5至10年的时间发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在此基础上,发展培育10家左右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培养1000名能够承担国际化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大型事务所高级管理人才。我国百强事务所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强强联合具有现实基础。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2

随着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所有者希望自己聘用的管理者能够尽其所能,努力经营好他们的公司,而管理者则因不是自己的公司而懈怠松散。审计成为所有者对管理者的检验方式,他们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审计收费也成为了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现状

对于审计收费,至今我国仍没有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价格法》规定:审计收费标准采取“固定价±浮动百分比”、“固定价格”、“根据资本和时间定价”等方式。由于不同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是的不同地区在确定自己的收费政策市差距很大。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注册资本、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总额(以审计后资产总额为准,同下)或者会计年度利润额(以审计后利润为准,同下)的多少等等,来提取相应比例的审计费用。

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现状

国外对于审计收费主题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Simunic 首先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自此之后,审计收费便成为了审计研究中的热点话题。Houston, et al.将审计费用定价为:

E(C)=[cq+(E(d)×E(γ))]+ [E(g)×E(l)]+[E(t)×E(z)]

其中,E(C)表示审计费用,c 表示审计资源单价,q 表示审计服务资源的数量,E(d)表示因本期的审计报告而导致的预期未来损失的折现值, E(γ)表示注册会计师承担该预期损失的可能性E(g)表示与财务报告重大错报无关的预期诉讼风险损失的现值,E(l)表示该预期损失发生的概率,E(t)表示与当期财务报告有关的非诉讼因素导致的损失或影响审计师未来收益的现值,E(z)表示E(t)发生的概率。

可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将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作为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考虑。在实务中,西方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采用按小时来计算审计费用,并且详细的归类划分助理、项目负责人等级别的小时工资额,这样,同样给审计收费提供了较为统一且简便的标准。

三、 国际四大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比较

通过上述资料整理得到,一般来说,对于同样的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收费,国内所和国外所收费有着重大差别。上述六家上市公司,平均国际所与国内所差异为881.68万元,对于中国石化,由毕马威(国际所)与毕马威华振(国内所)的收费差距更是达到4900万港元。

四、国内外审计收费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品牌知名度的影响

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享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这促使国内很多上市公司选择国际知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他们认为四大不仅是品牌,更是权威,拥有“四大”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不论是向银行借款,还是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都将变得更加容易。国内所为了缩小这种品牌劣势,只能通过降低价格去吸引业务,故形成国内所低价,国际所高价的局势。

(二)非审计业务的影响

通常所说的财务报表审计属于审计业务。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倾向于选定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时间较长的合作,而这往往包括了纳税筹划和管理咨询等非审计业务。企业希望合理避税、优质管理,所以一个好的咨询机构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更有希望成为完成审计业务的事务所。我国尚无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而国外所有著名的咨询机构来实现被审计单位的要求。被审计单位考虑到相熟程度和机会成本,愿意出高价来选择国外所,放弃国内所。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加速蔓延,公司不仅要在本国更要在国外有一席之地,国内有实力的公司会选择去国外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最能使国外证券公司信服的便是一份漂亮的审计报告,这需要一个对国外会计制度轻车熟路的事务所。国内所对国外的制度做得少,存在很多不对口。虽说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这需要时间。市场机会稍纵即逝,故去国外上市的公司,会将目光投向国际四大,愿意花高价来换取一份漂亮的审计报告。

五、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启示

(一)重视国内所业务多元化的发展

鉴于非审计业务对于审计业务的影响,国内所有必要重视多元化的业务。与被审计单位展开广泛的诸如税收筹划和管理咨询的服务,能够使服务单位成为潜在被审计单位,这样就能减少国际所对国内所的冲击,缩小与国际所之间的差距。

(二)建立高水准国内证券交易市场

我国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就知名度而言,远不及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越来越多中国人进入股市,使得国外的很多大型企业也想要在中国募集资金,展开自己的海外战略。让国外企业来中国上市,在我们建设好高水准的证券交易市场后,国内所就能一展拳脚,对外国企业审计,进而提高审计费用,与国外所抗衡。

(三)加强国内外事务所的沟通

国际四大能取得更高的审计收费,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其扎实的审计功底和著名的品牌。中注协应当加强在各地高校举行的境外实习管理,通过选拔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去国际四大实习,学成之后,来我国事务所发展,壮大自己的民族品牌。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体制,最终为国内所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3

二、我国审计报告准则国际一体化进程所取得的成果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审计报告准则的制定相对较晚,直到1992年才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报告规范。但最近几年,尤其是加入WTO后国际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推动了审计报告准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从而逐步缩小了与国际的差距。笔者将我国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化进程所取得的成果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

早在1983年,隶属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就发表了第十三号“国际审计准则”-《关于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而我国直到1992年才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报告规范,并且它还不是一个全国性的规范,同时也不具有强制执行的特征。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编制和出具审计报告,缩小审计报告的编制与国际标准间的差距,财政部于1995年了第一批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其中包括审计报告准则即《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并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准则对标准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这一准则的制定不仅迈出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第一步,而且由于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国际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为协调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制定和实施对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与国际准则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格式上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异造成我国审计报告准则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部对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了修订,这就是我国审计报告国际一体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二)第二阶段-《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修订

为了遵循国际惯例并且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财政部审批同意于2003年4月14日并在2003年7月1日起实施修订了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和规范指南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国际惯例也更趋于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报告格式有了变化。由原来的两段式改成国际上通行的三段式,把引言段从原来的范围段中独立出来,并且引言段和范围段总体所包含的内容比原审计报告中的引言段更加丰富。

2 对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责任更加明确。新审计报告准则删除了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内容,注册会计师只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因为从技术与现实情况来看,注册会计师很难做到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必须是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3 修订后的审计准则将“拒绝表示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并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新的审计准则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将审计报告日期明确为完成审计工作的日期,而非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明确了审计报告的收件人,由原来的“审计业务的委托人”修订为“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这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致;除此之外,审计报告的定义以及在结构和措辞方面也做了相应调整。

三、我国审计报告准则进一步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

(一)进一步实现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协调

我国审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修改较好地处理了国际化和我国实际之间的协调关系,修订后的审计报告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格式上都更进一步的靠近国际惯例,但我们仍应看到其中的差距和缺陷。笔者认为,制定我国审计报告准则,应尽可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尽量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国际上已有的合理做法,通用的专业术语,我国如果确实需要,又没有足够理由否定,应当尽可能消化吸收。为此,笔者对我国审计报告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在审计报告标题中可考虑添上“独立”字样,以突出会计报表审计是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并与内部审计人员或政府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相区别。因为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是以超然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客观意见具有鉴证作用,只有注册会计师审计表现为双向独立,这是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所无法做到的。《国际会计准则13号-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报告》第六条也规定,审计人员的报告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标题,以便与管理人员报告相区别,并建议加上“独立”字样。

2 适当增补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修订后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规定除持续经营问题及其它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外(该不确定事项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为了使注册会计师更加清楚地在审计报告中表达对会计报表整体的意见,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应该适当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国际审计报告准则规定了五种情形,而美国审计准则规定了八种情形。我国在制定审计报告准则时可以考虑增加以下几种情况: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发生变更且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对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与已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不一致;强调重大会计差错、重大关联方交易、重大期后事项等。

除此之外,在审计报告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应尽量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一致,以便于审计报告的阅读。

(二)进一步实现审计报告准则国际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

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一体化要求准则的制定符合国际惯例,但笔者认为真正实现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化关键是保证准则的有效实施。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准则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经历过自身漫长的演变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直接借鉴西方的发展成果,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也给我国注册会计师界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4

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

趋同指的是收敛、缩小差异,现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相同,最后消除差异。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都是指各国审计准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从不同逐步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大趋势,着力完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加快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二、国际趋同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质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随着持续的全球化,许多主要资本市场正在积极努力,推动向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趋同。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必然要求各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在制订时大量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二者在具体的准则条文规定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审计实务方面却存在审计出发点不同、证券市场监管环境不同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差异较大等。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法律制度及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指出:中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审计过程更可信、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更可信,投资者信心因而增强。所有这些,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国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与技术指导部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2杂志上发表的题为《着力执业准则建设夯实行业技术基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明确指出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1.明确提出了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张,为我国专业标准建设及国际趋同实践提供有力指导;

2.建立起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3.树立了衡量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监管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新基准。

四、中国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评价

1.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分析

丁月卉(2008)对我国审计报告准则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发展变迁进行对比分析, 揭示了我国审计报告准则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趋同过程。

倪慧萍(2006)、王雅敏(2006)、袁洋(2007)等均认为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简称“新审计准则”) , 标志着我国适应现实需求同时又与国际趋同的审计执业准则体系的形成。

倪慧萍(2006)指出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在制订时大量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二者在具体的准则条文规定方面基本相同。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体系在规范对象、业务分类标准、非审计业务类准则高度趋同,与IAASB体系中的31个审计准则相对应的我国准则高度趋同但微有差异。与截止2004年底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46个项目准则相比,我国审计准则有24个项目不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52.1%;有9个项目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19.6%;有13个项目尚未来得及制定,比例28.3%。以上事实说明,我们在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方面,既有良好基础,又有一定的差距。

王越豪(2006)指出国家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中国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既体现在框架体系上,也体现在准则项目和内容上。

邵青红、李志英(2008)也指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框架体系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体系, 并与国际审计准则框架体系趋同情况的具体表现在规范对象、业务分类、对应准则等方面。

综合上述观点,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形成了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主张:第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第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在实现国际趋同的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原有准则的突破和创新。随着新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有利于服务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的目标,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审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2.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差异化分析

在国际趋同中,结合我国法律环境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考虑, 与国际审计准则相比, 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

倪慧萍(2006)论述了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的差异:“国际趋同中,本部分差异是结合我国国情并针对中国特色形成的,表现为一种创新,也有进步意义,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将为我国审计实务带来更规范、更具有特色的操作指南。”从趋同状况分析来看,差异集中体现在:我国多3个准则、未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之异同加以区分,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以及没有充分涵盖ISA501准则的内容。

钱华(2007)也指出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表现在:在某些具体准则的规定上,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详略程度不同;在某些准则的具体规定方面有细微不同,但本质区别不大。

刘悦文(2008)提出我国审计准则的条文规定基本与国际审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进程、经济法律环境、道德文明观念以及注册会计师素质等方面。

3.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借鉴和启示

袁洋(2007)指出了新审计准则体系尚待完善之处:未对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进行区分和未涉及诉讼和索赔的审计程序、长期投资的评价与披露、分部信息等相关规定,并提出了我国没有对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进行区分,这会导致两种情形出现:一种是降低审计准则的遵循度;另一种是抬高审计实务公告的遵循度。这两种情形均会产生不利结果: 前者会损害审计准则的权威性, 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后者将抬高非严格强制性要求的权威性,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王越豪(2006)提出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审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文能保持中国特色。中国准则体系在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验资准则和准则行文体例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刘悦文(2008)提出针对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坚持借鉴国际惯例与结合中国国情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虑重要性原则;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等方面。

据2009年1月20日中国证券报报导,中注协正在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最新进展,推动相关部门修订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保持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动态趋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努力,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会计职业界树立善于协调、能够协调的良好形象,在国际投资者面前树立起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实现了审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步发展,有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倪慧萍,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之异同,中国农业会计,2006.9.

[2]袁洋,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评价,财会月刊(理论),2007.6.

[3]丁红燕,试析新审计准则的三大变化,财会月刊( 会计),2006.8.

[4]钱华,《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评价》,财会月刊(理论),2007.6.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5

1、我国的第一份审计报告准则是于1995年,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该准则对标准审计报告格式和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这一准则的制定不仅迈出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第一步,而且由于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国际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为协调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实施几年来,该准则对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和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以及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的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003年第一次修订。由于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快速发展,1995年的准则已经不能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要求,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2003年4月14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修订后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并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与原准则相比,新修订的审计报告准则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1)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将原准则“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改为“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2)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在引言段说明审计对象、管理当局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3)将“拒绝表示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将“合法性”和“公允性”合并,使“合法性”融于“公允性”之中。(5)新准则将原准则中“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改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3、2006年第二次修订。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行为、明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以及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并定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审计报告准则,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与现行审计报告准则相比,新审计报告准则在形式与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1)将管理当局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从引言段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了补充,分别列为审计报告中管理层责任段和注册会计师责任段,更加明晰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2)将股东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纳入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人员的风险和责任。(3)对审计程序、审计意见的形成增加了更细化的描述和要求。(4)将审计报告类型划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对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特殊规范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另外,此次修订的准则还在审计报告日期、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等方面做出了修改和补充。

(二)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发展

1、1983年《国际审计准则(ISA)13――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的。198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设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2001年更名为国际审计与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ISA)13――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标志着国际标准审计报告的基本确立。该准则规定,一份完整的审计报告应当具备以下基本内容,并以此作为协调各国审计报告差异的标准:(1)标题;(2)收件人;(3)已审财务报表的确认;(4)关于审计准则或审计实务依据的说明;(5)关于财务报表意见的表述或拒绝表示意见;(6)审计师的签名;(7)审计师的地址;(8)报告日期。

2、1994年第一次修订。经过职业界和学术界的长期研究,审计理论取得了重大发展,审计报告准则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也有了新的含义,如果审计报告使用者对这些问题也有所了解,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职业界的法律诉讼。因此,1994年IAPC对国际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了《ISA700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此次修订将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规范为:(1)标题;(2)收件人;(3)开头或引言段;(4)范围段;(5)意见段;(6)报告日期;(7)审计师的地址;(8)审计师的签名。同时,对各部分应表述的内容及其措辞进行了规范。

3、2001年第二次修订。在2001年7月,IAASB对1994年ISA700进行了细微修订,要求在意见段中明确指明用于编制财务报表的财务报告编报框架(当编报框架不是国际会计准则时,还需指明财务报告编报框架的制定国家)。其他方面与1994年的审计报告准则相同。因为注册会计师跨国执业的蓬勃发展和审计报告的网上,且财务报表编报框架具有多样性,所以就要求明确说明财务报表的编制框架是哪国财务报告编制框架。

4、2004年第三次修订。为了提高独立审计师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透明度和可比性,IAASB于2004年12月28日了新修订的《ISA700――关于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师报告》和《ISA701――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独立审计师报告》取代原ISA700,确立了新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并自2006年12月31日起执行。新ISA700规定,审计报告由下列要素构成:(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5)审计师的责任;(6)审计师的意见;(7)其他报告责任;(8)审计师的签名;(9)审计师报告的日期;(10)审计师的地址。

此次修订的审计报告准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1)将审计报告标题由“审计师报告”改为“独立审计师报告”。(2)取消了范围段,而在审计师意见段后添加了其他报告责任段。(3)将管理当局的责任和审计师的责任从引言段中分离出来,分别形成单独的段落,并对管理当局和审计师的责任进行了补充和修改。(4)新准则将审计报告分为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和关于其他法律和法规要求的报告,增加了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第一部分处理财务报表事项,第二部分处理地方法律所要求的其他所有事项。(5)扩大了审计范围。新准则将重大会计政策和其他解释性附注的摘要纳入了审计财务报表的范围。

此外,新准则变化还包括:增加了实施审计程序的主要目的、强化了审计师责任和职业道德、强调审计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在编制和反映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的可接受性等内容。为了增强不同地区审计报告的一致性,2005年IAASB又将ISA701一分为二,将对审计意见的修改归入《ISA705――对独立审计报告意见的修改》,对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的规范则归入《ISA706――独立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并于2005年3月了这两则征求意见稿。

二、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

(一)我国审计报告准则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协调之路。通过前面对我国审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报告准则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审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及修订一直是以国际审计报告准则为依据的。经过1995年和2003年两次变迁后,我国审计报告准则无论在审计理论与审计思想方面,还是在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措辞方面,均与2001年的原ISA700相协调,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2004年新ISA700后,我国立即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按照新ISA700和ISA701对原准则进行了修订,将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修订)》修订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和《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并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以保持内容、结构、措辞以及所体现的审计思想和理念上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二)审计报告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1、新的国际审计准则体现了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具有科学性与适用性,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的基础上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资本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会计标准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础在全球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各国都致力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以减少或消除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中“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审计报告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编制和出具审计报告的,它与会计准则密切相关,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必然也将推动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协调。实现审计报告的国际间趋同可以更加有利地帮助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进一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6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has now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deepe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all kind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global context of Chinese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this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economic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needs further strengthening economic supervision, including accounting supervisi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credit supervision and audit supervi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he Englis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auditors in English based on the global context.

Keywords: Global Context; Auditors; Englis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bility Cultivation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深化各类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合作,中国社会的全球语境越来越明显。这一过程中,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经济监管,包括会计监督、财务监督、信贷监督与审计监督。审计作为借助国家法律保证实施、国家权力赋予的经济职能,具有权威性、独立性与公正性的特征。因为具有上述特征,才保证了审计工作能够深入人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经济监督”和“免疫系统”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全球市场,越来越的业务参与到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对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特征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间,那些应用型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问题特别受人关注。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甚至要借此培育更多能够在全球语境具有世界较高水平的跨国企业。一旦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其相关业务持续增多,审计难度就会持续增大。为此,需要基于全球语境,重点培育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

一、全球语境下我国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培育的动因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经济、生活和文化领域均发生了极大变化,诸多原有规则和行为规范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全球语境深入人心,原本作为文学领域定义的 “语境”已经被放置到了更高的?h境,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育也需要在这一语境当中予以重视。

(一)客观因素――国际标准审计服务的要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审计经验表明,在全球语境下,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境外的强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审计事业的整体进步,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提供审计服务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在历史与现实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审计行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其提供增值服务的过程中,只能部分展现其经济监督的功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一些注册会计师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在全球语境下无法对风险导向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表现出积极反应,加之先进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滞后,使得很多注册会计师无法参与其中,即便在国际审计实践中,也大多停留在制度层面。按照这一视角,在审计理论更新与审计技术的变化中,我国与国际审计市场还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鉴于此,应该从注册会计师群体的基本情况出发,借助多种途径强化其对国际化审计的认知,在充分借鉴国际审计方法的同时,持续提升其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英语交际能力)。

(二)主观因素――企业国际化的内在需求

企业为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获得更多资源,就需要庞大而准确的资本市场能够认可的财务信息。否则,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会前功尽弃,所有努力都会功亏一篑。但我国很少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出具被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一致认可的审计报告,这和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事务所相较,我们给出的审计报告的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使国际化的企业不但要按照我国政府标准给出一份审计报告,还应依托国际市场给出另一份审计报告。这就抬高了企业境外融资成本,影响了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基于这种事实,就需要尽早打破此壁垒,一方面应进一步调整我国已有的审计标准和审计程序,和国际市场保持适应,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养,使其在审计国际化的过程中展现出积极和可信赖的面貌。

二、全球语境对我国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在全球语境下,经济全球化持续加深,国际审计业务不断增多。这一背景下,为了确保我国企业涉外可以长期发展,就应该构建涉外审计体系,聘请更加专业的英语审计人才,注重涉外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与专业性,深刻认识到审计英语翻译的技巧和原则,让全球语境下我国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让审计实践更能体现出合理性和规范性。为此,需要深刻认识到全球语境对我国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审计内容延伸改变审计人才交际重点、审计多样性拓宽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范围、审计需求升级抬升审计人才英语水平、审计目标强化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

(一)审计内容延伸改变审计人才交际重点

在国际合作环境中,审计人才需要通过国际审计实践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并在参与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保持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因为,在全球语境下,审计人才作为一类特殊的人力资本,正在成为国际审计实践的关键内容,尤其在企业无形资产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有形资产所占的比例。此外,全球语境下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投资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对审计人才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审计多样性拓宽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范围

在全球语境下,审计人才要对信息商品化给出积极而有效的回应,还应对商品数字化等问题进行充分准备。特别在国家的倡导下,国际化审计正在成为审计工作的新空间,加之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审计人才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那些缺少英语交际能力和国际审计经验的审计人才将无法准确判断国际审计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使得审计工作难以持续,审计结果也无法客观的说明问题。比如,我国很多应届审计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但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其英语交际能力也亟待提升。否则,当这部分审计人员进入到审计行业时,就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国际化审计环境。

(三)审计需求升级抬升审计人才英语水平

从已有的经验可以获知,全球语境下形成了全新的审计需求,而审计需求的升级一定会对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加以重塑。比如,在思维层面上,审计人才应紧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正确树立创新发展的思想与国际化审计的理念,并于务实求精的过程中让审计实践不断走向深入。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审计人才的自身素质,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指导,使审计人才的行为符合全球语境的要求。再如,对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而言,应以国际审计实践为背景,借此不断增长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丰富国家化知识,通过持续的搜集信息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和对全球语境下审计实践的正确认识。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准确、务实、客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审计目标强化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

随着跨国审计和国际化审计实践越来越频繁,审计人才一方面要更加主动的适应新常态,提升知识的更新频率,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在充分掌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教育和培训的形式提升自身的英语知识水平,以便能够在全球语境下进行无障碍交际。同时,出于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审计环境的需要和审计目标移位的现实要求,审计人才需要紧跟国家新型宏观调控的步伐,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国际宏观调控政策之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更为重要的,审计人才需要以国际化为背景,强化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以便能够对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以及监控手段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全球语境下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育路径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加深,国际审计实践呈现出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英语被视为世界级语言,在国际审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以此为载体的审计业务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速度都十分畅通。尤其在涉外企业的跨国项目运作中,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高低成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要以此为背景,注重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审计人才英语交际专业性与应用性、借鉴经验拓宽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视野、针对审计人员开展英语教育与培训工作、借助跨文化交流扩充审计人才英语知识。

(一)提升审计人才英语交际专业性与应用性

按照经验,提升审计人才的英语交际能力可供选择的方法包括在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导入更多审计英语的内容,以此对审计人才的英语实际需求做出积极回应。同时,在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升其英语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应更好的让其了解世界,在学习国外文化知识的同时,以英语思维学习更加先进的财务思想与应对风险的理念,以此提升审计人才英语交际的专业性和应用性。此外,在全球语境下,审计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育需要提升其对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的储备水平,在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之后,让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借鉴经验拓宽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视野

调查表明,全球语境下合格的审计人才的培育至少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为缩短对国际化审计的适应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教学的形式提升审计人才的国际化审计能力与国际准则应用能力。比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参加培训和教育的审计人才分成若干小组,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规模、不同复杂性的国际审计任务开展模拟审计服务,以提升审计人才参与国际化审计的能力。

(三)针对审计人员开展英语教育与培训工作

在对审计人才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并注重分级教学与因材施教。教师在授课中,应最大限度的展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参加培训的审计人员在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中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并针对自身关心的问题展开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教师要营造与全球语境接近的交际氛围,借助双向互动尽量发挥学员主体性和积极性,使英语交际活动能够和英语教学全程融合在一起。

(四)借助跨文化交流扩充审计人才英语知识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7

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实质上就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近年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致力于实现一套高质量的国际审计准则的目标,不断改进国际审计准则的质量,对国际审计准则做出了重大修订。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从一开始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中国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当时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8年11月启动的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项目,对于促进中国审计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改进和完善会计行业监管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9年初经财政部领导批准,中注协于启动了审计准则修订项目,以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为回应G20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实施全球统一的独立性准则的要求,2010年7月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实现了职业道德守则的国际趋同。

1后危机时代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必要性分析

1.1顺应后危机时代全球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大大加快,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117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趋同,其中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要求所有的国内公司都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是大势所趋。

1.2降低跨国公司运营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际趋同化可以提高我国审计准则的质量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可靠性,推动经济发展,保持金融稳定。从而更多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本国资本市场的兴趣和机会,加快资本的国际流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优化国际资源配置。

1.3维护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高质量的审计准则是信息可靠性的重要保障,不仅推动经济发展和繁荣,在保持金融稳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舞弊事件,告诉我们落后的审计准则不仅制约审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实现我国审计准则的持续国际趋同,可以有效维护经济的稳定繁荣。

1.4深化我国审计改革,制定中国特色审计准则的需要

在国际会计审计准则正在做出重大修改和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贯彻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顺应经济全球化做出应有贡献。

2后危机时代我国审计准则持续趋同的障碍性分析

2.1环境因素制约审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就我国目前具体国情而言,环境因素是制约我国审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化的最大障碍。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教育背景、市场体制及发育程度等。

2.2审计师对新准则执行力度的缺乏

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中,在审计程序的趋同于国际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实质性测试前必须加长审计时间和加大审计关注度,了解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等,由此必然导致审计成本增加,审计收费水平提高。而在现实中为了给企业减负,会计主体可能会在审计时间和收费上做出了强制要求,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不得不同时考虑现实审计收费问题及客户重要度,导致注册会计师对新准则的执行力度不够,这是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障碍。

2.3缺乏熟悉和掌握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的人才

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成为制约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审计准则和制度变化较快,审计人员对新准则不熟悉、不适应,致使审计准则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2.4审计师缺乏职业怀疑精神

职业怀疑是审计准则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审计师行业的精髓就在于,执业需要很高程度的判断怀疑精神。审计作为一个多因素的行为过程,判断怀疑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作用,贯穿于从接受委托到发表意见的整个审计过程。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我们可以看到,审计师的职业怀疑判断存在缺陷,例如他们的判断往往存在着各种主观偏见、错误以及重大的个体差异。但是我国新审计准则中并没有对“职业怀疑”这一术语给出定义,这也是我国审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3后危机时代我国审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采取的措施建议

3.1构建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客观环境

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经验,对我国审计行业准则及其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便确定相应的对策,进而很好地推进我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进程。

3.2加大对新审计准则执行力度的监督管理

在全行业开展审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优化检查资源配置,规范检查工作流程,明确检查工作责任,加大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审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完善违规处罚体系。

强化对检查人员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采用专家授课与分组讨论的有机结合,突出强调对检查要求、检查工作底稿编制、检查报告撰写以及现场沟通技巧等重点难点的讲解,有效确保审计准则的执行贯彻。

3.3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目前应大力发展审计教育和继续教育,重点培养能够适应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国内审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自觉性,使其尽快适应审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

3.4抓重点、分层次,稳步有序地推进我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

我国审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国际趋同化过程中,可以分重点,分层次地与国际准则接轨,例如审计教学及继续教育、审计监管、审计师职业怀疑精神培养等方面;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国内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保持中国特色,保留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例如审计准则制定方面和审计准则体系等方面。

4后危机时代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未来展望

4.1实现与国际准则进一步趋同

按照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会更高,经济业务的进一步趋同必然导致审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会更小。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员单位,我国将更加积极参与其制定和新准则的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实质趋同,尽可能将可能的实质性差异消弭于征求意见阶段。

4.2努力推动我国准则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争取在国际准则趋同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高我国在准则制定中的国际影响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及其他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参照我国准则,制定和修正其自身准则以实现与我国趋同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4.3积极开展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

从准则制定的公共利益理论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准则制定机构为政府机关,更易实现社会经济后果最优的目标。因此在我国开展审计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深入探讨国际趋同的成本与收益,为准则制定提供有力证据和决策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Z].2010.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8

在资本国际化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审计服务也必须国际化。鉴于目前我国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比,综合实力还有一些差距,尚不具备在海外独立设立会计网络的条件,我国事务所采取的国际化发展方式通常是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又因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境内发展成员的数量有限且独立性相对较弱,因此我国事务所顺时应势选择加盟“四大”以外的国际会计公司(以下简称“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加盟国际会计公司有利于我国事务所规避国际化障碍,低成本地进入国际审计市场,学习和借鉴国际会计公司先进的业务技术、管理经验,进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快速实现事务所审计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强做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渠道和途径之一(财政部,2009)。{1}

 

目前国内外关于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研究鲜见,主要成果集中于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王咏梅、王鹏(2012)研究发现我国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在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上升了一个台阶,与“四大”已经很接近,品牌效应几乎达到相同的市场认同度,{2}但曾亚敏、张俊生(2014)在控制了自选问题后发现,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可能会影响审计质量,但其显著性受到审计质量度量指标的影响。{3}若把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行为作为合并行为来看待,国内外学者有关事务所合并对审计定价的研究比较多见,从效果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研究显示事务所发生合并后与合并前相比,审计定价显著提高(Lee,2005),{4}合并后第一年审计定价的提升较第二年更为明显(李明辉等,2012),{5}但审计定价的提高程度与合并对象的相对强弱程度有关(McMeeking等,2007);{6}另外一类研究则显示事务所合并没有影响到审计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没有影响事务所的审计定价(Simunic,1980;Iyer,1996;Chan、Wu,2011)。{7}{8}{9}但这些研究不是专门针对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行为的,而审计定价是审计服务供求双方谈判和讨价还价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前后年份的相关数据,检验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对我国事务所审计定价的影响,具有如下意义:(1)为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影响审计定价提供经验证据;(2)为优化我国事务所国际化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3)从审计定价视角研究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经济效应问题,为审计行业监管部门改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的政策支持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加盟国际会计公司会影响我国事务所审计定价,主要是因为加盟行为会从如下三方面影响审计定价:

 

一是形成供应优势。审计定价实际上是事务所定价能力与审计客户定价能力博弈的结果(Bandyopadhyay、Kao,2004)。 {10}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一方面加盟行为能帮助事务所获取国际会计公司的优质市场资源、市场地位以及内部人才、技术、体制资源等,另一方面加盟行为作为一种合并行为,意味着可供审计客户选择的事务所范围减少了,这些都有助于事务所取得供应优势,提高事务所的定价能力,在与审计客户谈判中取得相对优势地位,从而提高审计定价。

 

二是产生声誉效应。事务所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审计市场竞争中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的审计服务、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以及从国际资本市场汲取优势资源的能力(Cooper等,1998)。{11}国际会计公司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审计技术和完善科学管理制度,取得了社会公众的高度信任,建立并维持了长久的品牌优势。因此,我国事务所通过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可以提高事务所的市场势力,增强其独立性,另一方面,事务所可以充分汲取国际会计公司的长处,享用国际会计公司的品牌、声誉等市场竞争优势,并可以投入更多地资源用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控制和审计技术流程研究,从而提高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审计声誉。审计声誉效应,集中表现为声誉溢价。这是因为,建立和维持声誉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因而拥有较高审计声誉的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的过程中会向审计客户索取这部分投入成本的补偿,再者,审计客户在选择事务所时,会将事务所的声誉纳入考虑因素中,同时也愿意为审计声誉支付一定的额外价值。

 

三是赢得成本优势。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事务所之间的合并行为。合并可以提高事务所的专业化程度、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审计效率,从而降低边际成本(Sullivan,2002),{12}获得成本优势,促使这些事务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更容易赢得丰富的客户资源,进而有能力和空间提高审计定价,将成本降低带来的利润增长保留在事务所内部。

 

综上所述,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可以获得供应优势、声誉效应以及成本优势,这些都有助于事务所在与审计客户的谈判中,提高审计定价。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的审计收费与加盟之前相比,显著提高。

 

三、研究设计

 

1.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借鉴Simunic(1980)的经典审计定价模型,在控制被审计单位规模(LNASSET)、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数目(SUBS)、流动资产比重(CATA)、速动比率(QUICK)、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非经常性损益绝对值与资产总额的比值(EI)、审计意见类型(OPIN)、本年是否报告亏损(LOSS)、交易状态(ST)等可能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的前提下,实证检验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前后其上市公司审计客户审计定价的变化。检验模型如下:

 

LNFEE=α+β1JOIN+β2LNASSET+β3SUBS+β4CATA+β5QUICK+β6LEV+β7ROA+β8EI+β9OPIN+β10LOSS

 

+β11ST+ε

 

其中,JOIN为解释变量,若为加盟后年份数据,JOIN=1,否则,JOIN=0。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我国2012年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事务所中发生加盟国际会计公司行为的事务所为研究对象,利用事务所上市公司审计客户的相关数据,检验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本研究按以下程序进行数据筛选:(1)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2012年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内地事务所;(2)有上市公司客户-2~+2财年的数据;(3)加盟成功且无争议,至今仍在该加盟国际会计公司联盟中。获得的结果如表2所示。

 

确定研究的事务所后,在筛选观测样本过程中,我们剔除了缺失审计费用及其他数据的样本,最后为增强样本的代表性,确定观察期内均为相关事务所审计客户的样本共计1 084个公司年,其中加盟前后各542个。

 

本文所需的有关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信息同时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和各事务所官网查询得到;上市公司其他数据都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分析

 

1.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报告的是加盟前后全部客户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加盟前审计收费的均值为13.191 9,加盟后审计收费的均值为13.347 2,可见,加盟后审计收费的均值较加盟前显著提高。此外,对四年样本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也表明,各年度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说明加盟行为发生后与发生前相比,审计收费显著提高了,如表4所示。

 

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表5报告的是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前提下,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审计收费较加盟前显著提高。因此,研究结果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

 

为了深入了解加盟前后审计定价的变化,我们进一步对加盟行为发生前后年份数据配对进行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较加盟前相比,审计收费显著提高,且至少加盟后2年一直保持明显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加盟后,事务所的市场地位、定价能力和审计声誉提升后,保持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从而导致审计收费在加盟后2年一直保持显著上升趋势。至于(-1,+1)不如(-2,+1)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在-1年,加盟行为相关的事宜就已经在进行中,并已对审计收费产生一定影响。

 

3.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1)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我国2012年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事务所中未发生加盟国际会计公司行为的事务所2007~2010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横向比较研究是否发生加盟行为在审计收费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检验模型与前面类似,只是变量JOIN代表的含义变为事务所在检验年份里是否发生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行为。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后,发生加盟行为的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显著高于未发生加盟行为的事务所。(2)将审计收费用万元资产费用率重新进行度量并回归。(3)去除极端值的影响,即对连续变量在1%和99%位置进行Winsorize处理后重新进行回归。上述三个检验结果都印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事务所上市公司审计客户在事务所发生加盟行为前后各两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其审计定价显著提高,且至少在加盟后2年一直保持明显上升趋势。此外,还从横向比较研究了近年发生加盟行为的我国事务所与未发生加盟行为的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印证了加盟行为确实会提高审计定价。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9

第三,国际审计准则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发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包括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内的准则制定机构影响很大。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于2003年底及时出台了4个审计风险准则,以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与此同时,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还正在加紧修改其他相关准则。如果我国不加快有关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不仅部分准则项目将难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要,还将拉大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距。

第四,会计准则加快制定进程。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需要两把尺度,一是会计准则,一是审计准则。由于部分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存在紧密联系,一旦会计准则出现制定、修订和废止的情况,审计准则应当及时出台或修改。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审计准则建设也要相应加快步伐。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经具备加快完善审计准则建设的可行性:

第一,审计准则制定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在独立审计准则建设10年中,中注协完善了准则的制定与修订程序,建立健全了包括审计准则委员会在内的专家队伍,探索出一套制定准则的经验,基本建立起准则体系,为加快完善独立审计准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行业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独立审计准则引进了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方法,中注协通过资格考试、后续教育和业务监管等手段,使注册会计师队伍获得了专业技能和实务经验,行业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为新审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创造了条件。

第三,国际审计准则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是我们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我们在较短时间完成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目前,为适应新的审计环境,国际审计准则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为我们应对中国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复杂审计问题和巨大审计风险提供了及时的借鉴。

推进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国际趋同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9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居民消费水平均年提高7%,进出口贸易额年平均递增16.7%.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434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我国的经济已日渐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完善审计准则,加快国际趋同,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质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随着持续的全球化,许多主要资本市场正在积极努力,推动向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趋同。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欧盟委员会、金融稳定论坛、国际保险监管机构协会、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都强调全球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统一的会计、审计准则,提出了各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应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要求。世界各会计组织,只要不想游离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之外,不想游离于国际会计市场之外,就不能无视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一趋势。

我国在推进国际趋同方面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借鉴国际经验,并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中明确提出,建立与国际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在具体操作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

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分析。与截止2004年底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46个项目准则相比,我国审计准则有24个项目不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52.1%;有9个项目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19.6%;有13个项目尚未来得及制定,比例为28.3%.以上事实说明,我们在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方面,既有良好基础,又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制定准则时,有些项目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审计准则,导致与准则体系不匹配;二是对准则的修订滞后于国际审计准则;三是制定工作起步较晚,有些项目尚未来得及制定;四是国际审计准则的某些项目暂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

财政部王军部长助理在多种场合明确提出了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基本原则是,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标准趋同的大趋势,着力完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加快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具体来说:

第一,尽力趋同:(1)如果某项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能够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直接采用该项国际审计准则,只在体例、格式、语言等方面作出必要变动。(2)如果某项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在某些技术细节上不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说明或修改,最大限度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同时推动国际组织在修订有关准则时,考虑中国的情况。(3)如果某项国际审计准则规范的内容在我国尚未出现,或刚刚起步,我们将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体现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待条件成熟后再正式采用。

第二,允许差异:(1)如果某项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不采用该项国际审计准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起草,提出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提请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制定相关准则时予以考虑。(2)对于我国特有的一些鉴证业务,如验资业务和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业务等,我们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起草,提出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三,积极创新:(1)文字表述要中国化。技术、方法和原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时,要在吃透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注册会计师看得懂。(2)体例上要有创新。目前审计准则是按时间编号的,看起来连续,但实际上是零乱的,没有内在逻辑。要进行深入研究,从内在逻辑和结构上重新研究编号问题。(3)多做铺垫性工作。国际审计准则有其特定背景,我们在趋同时,需要在准则中进行铺垫、衔接、补充和说明,将意会到的表达出来,揣摩到的阐述出来,以便于理解。

完善执业准则体系

作为加快审计准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领导关于创新审计准则体系、体现后发优势的指示,我们对现行的审计准则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完善执业准则体系、执业准则的名称和编号设想。

完善执业准则体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仅从审计角度看,上述三个层次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有利于独立审计准则的施行。

但从目前看,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类型较多,其中既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内部控制审核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又有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和税务咨询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还有特殊的鉴证业务,如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包容注册会计师各类业务使用的执业准则,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执业准则体系的内容

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公告覆盖的业务类型看,注册会计师从事的业务包括:(1)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业务;(2)除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3)相关服务业务。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针对上述业务制定的准则分别称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此外,公告还包括用于保证各类业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我们拟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执业准则体系应当涵盖注册会计师所有执业领域,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此外,还应当包括用于保证各类业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际趋同努力的重点所在。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在对外宣传时,我们有时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

至于1996年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前者是为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和维护行业形象,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后者是为促进注册会计师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对后续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类准则不属于行业技术性规范,因此不纳入执业准则体系。未来我们将根据注册会计师行业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对此进行重新修订。

执业准则体系

1、鉴证业务准则

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统称鉴证业务准则。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要求注册会计师综合使用审计方法,对财务报表获取合理程度的保证;审阅业务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主要是财务报表)审阅业务,要求注册会计师主要使用询问和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获取有限程度的保证(在国外,主要服务于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表审阅);其他鉴证业务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除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以外的非历史财务信息的鉴证业务。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立法要求,我们借鉴国际鉴证业务框架,起草了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用以统驭各类鉴证业务的具体准则。我国鉴证业务准则体系设计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二个层次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2、相关服务准则

相关服务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报表、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税务咨询和其他服务。由于业务性质属于、咨询服务,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程度的保证。

3、质量控制准则

质量控制准则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对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业务以及相关服务的质量控制,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提出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要求。

执业准则名称

1、鉴证业务准则

由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如《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5号———盈利预测审核》、《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9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0号———会计报表审阅》等,导致以审计准则的名义规范其他业务类型。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特性冠以适当的名称。

由于鉴证业务准则区分为两个层次,我们将第一层次的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简称为“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第二层次的鉴证业务具体准则分别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分别简称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审计准则名称前面不再使用“独立”两个字,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简洁的要求。“独立性”是所有审计业务的本质要求,不是区分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根本特征。就审计业务而言,使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就足以与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区分开来,不会造成误解。二是国际趋同的要求。无论是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还是世界其他国际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我国台湾和香港等,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制定的审计准则均称为“审计准则(AuditingStandards)”,审计准则名称没有使用“独立(Independent)”措辞。

2、相关服务准则

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服务准则。根据准则制定计划,我们将出台这方面的准则,全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简称为“相关服务准则”。

3、质量控制准则

1996年,我国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由于质量准则用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因此,我们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改名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目前已《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X号———业务质量控制(征求意见稿)》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X号———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控制(征求意见稿)》。

执业准则编号

目前执业准则是按时间顺序编号的,看起来连续,但实际上是零乱的,没有内在逻辑。为了克服按时间顺序编号带来的弊端,我们拟按照会计科目编号原理进行编号。下面以审计准则(狭义)为例,说明新编号原理:

按照审计过程、业务性质和规范的内容,将审计准则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六大类:(1)一般原则与责任;(2)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3)审计证据;(4)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5)审计结论与报告;(6)特殊领域。

在各大类下,将审计准则分为小类;在各小类下,将审计准则分为细类。针对上述三个层次,把编号设计为四位数,第一位数代表大类,第二数代表小类,第三、四位数代表细类。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定的准则项目

我们的计划目标是,根据国际趋同的要求,在现有审计准则基础上,修订部分审计准则,制定一批新的准则项目,并若干征求意见稿,争取到2005年底,基本构建一个与中国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适应,顺应国际准则趋同化要求的审计准则体系。

具体安排是,我们将修订9项审计准则,起草13项审计准则。在2005年底之前,制定和修订17个审计准则,完成5个征求意见稿,加上过去并持续有效的26个准则(包括2个中国特有的审计准则),将形成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10

一、了解审计理念,掌握审计方法,形成审计知识体系

读了这本审计学专著,学习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学知识:

审计学、审计环境是策划和实施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

审计风险评估是审计计划不可分割的部分,此外还包含了整体计划、会计体系、相关控制的内部控制结构、计划详细审计程序等 内容 ;

计算机的诞生和 发展 推进了会计电算化进程,审计抽样和计算机效果的专门计划要素是审计计划不可缺少的,例如PPS统计模型,通常采用计算机软件保证抽样审计得以顺利实施,保证审计抽样可容忍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审计学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审计中直接测试、一般测试、以及即将完成的审计相关事项整改措施等审计测试,对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对财产和设备进行余额直接测试,一般客户实地盘存的观察这一“一般公认审计程序”重点关注其“存在性、所有权和计价”。

背离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与对标准报告附注解释语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两种审计报告不同于标准审计报告,主要原因在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对标准报告附加解释语、持有拒绝意见、否定意见或保留意见等,为了出据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审计师在特殊情况下,对标准审计报告加以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审计师,经常会从事非审计服务,例如代编财务表的约定服务,以及对财务报表、预计财务资料、内部控制体系、遵守合同情况等资料的预测和估计,提供保证的鉴定服务。

经营审计有助于一个组织对其组织活动进行业绩评价、确定改进时机以及提出改进措施或未来活动的建议;内部审计师主动承担起经营审计检查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确定是否遵守公司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测试资产保存的控制措施的连续性等约定任务;政府审计师则承担起对某一新的计划或活动的执行效果进行经营审计;财务审计与独立审计的本质区别,在于经营审计约定任务,本质上不是连续的约定任务,也没有保证财务报表审计任务将会继续。

通过阅读,较为系统地理解了审计学理念在于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掌握了审计学现行方法,初步形成了审计知识体系框架。由于我多年从事国有大型 企业 会计工作,接触审计机会较多,但从未对审计做法和理论进行过较为系统地学习,通过阅读,增进了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深刻体会,尤其对企业当前正在进行的SOX法案404条款所要求的美国非本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帮助很大, 影响 颇深。

二、从会计视角向审计师视角转换看,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影响深刻

上面是我从审计理念和知识体系大的方面阅读审计学专著的认识和感想,下面则是结合工作中内部控制GCC外部审计,对与财务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外审工作的一点感想和认识。前者是“面”,下面是我感触较为深刻的“点”的 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及成本降低,计算机在业务数据处理中的 应用 得以广泛推广。引发人们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思考。许多审计师发现大部分客户都或多或少使用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审计师有可能使用到计算机专家辅助审计,但采用专家技术的决定,对其工作结果和结论的评价都要由对财务报告审计发表意见的审计师承担。

本专著系统告诉我:电算化系统控制可分为两大类,即使用者控制和 电子 数据处理(EDP)控制。使用者控制是由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部门制定和维护的控制系统。企业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是电子数据处理的潜在使用者部门。EDP部门之外的信息使用者部门对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这将意味着使用者要对所有EDP部门之外的原始错误负责。使用者部门还要对信息进行处理而制定和维护的控制系统负责。使用者控制与EDP控制区别在于控制系统所保存的位置。EDP控制是指那些保存在计算机中的控制系统。EDP控制通常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使用者控制通常是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指那些与全部或部分电算化会计应用有关的控制,例如应用软件的改变及改进的控制会影响所有的会计应用,并包含在审计师对控制环境的考虑之中。应用控制是指单独的电算化会计应用,如证实客户的账户数额及信用范围。应用控制分为程序控制和手工控制。手工控制是指由人来执行的,而程序控制是指由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的。在一般控制中,职责分离在电算化系统中,与EDP有关的职责分离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EDP与使用者部门的分离、EDP部门内部不兼容职能的分离。EDP职能分离对EDP使用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EDP部门通常设置如下分离岗位:数据处理管理者、系统 分析 员、应用程序员、系统程序员、计算机操作员、数据登记员、数据控制员和数据管理员等。理论上讲,上述各岗位均需要分离设置岗位权限。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主要是系统程序员必须有条件接触控制盘以履行职责。系统程序员不得对公司的会计制度或应用程序有详尽了解。

实际工作中,一直对与财务会计相关的“等级——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外审中,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审计师对管理信息系统权限划分的检查十分严格,不仅对应用系统负责人和相关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较为全面的访谈,还十分严格的对系统日志进行逐项检查,重点是不相容岗位权限设置是否分离、系统一般控制与内控流程是否相符,但对系统抽取的样本却远远少于手工控制的内部控制审计抽取的样本量。

读了此书中“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内容,我从理论角度较为深刻地理解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审计比手工控制工作流程的审计更加严格,存在的风险更加巨大。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的重点在于流程设置、定期检测设置有效性、权限设置的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从抽取样本量上虽然远远少于手工控制审计所抽取的样本量,但实质上,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发现一项问题将会导致这一类测试的实质性漏洞,问题远比前者严重得多。而且,内部控制外审对系统数据库迁移、新上线系统审计等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我们在实际业务中慎之又慎。通过阅读,更加系统地了解了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要求与控制,对于我迎接内控外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深刻理解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意义

王部长在 中国 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多轮协调中精辟地总结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个原则:“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国际趋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会计准则体系顺利建立,“坚持原则、积极趋同、参与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建立沟通平台。 基于上述 会计 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通过阅读审计理念和现行审计 方法 ,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十几年时间,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熔炉。这要求我国审计观念、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实质性创新,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中国 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刘仲黎对审计准则体系的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加速了我国与国际趋同,遵循 科学 、民族、透露、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开展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22项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和26项审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我国48项审计准则的,标志着我们已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趋势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顺利完成了审计准则建设的改革攻坚任务,中国审计准则体现了 历史 性的突破,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要求,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增强了审计准则的易理解和可操作性。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称赞我国审计准则,中国决定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不仅中国的民众而且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工作质量和高水准的职业准则,支持这些准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所有的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

建立国际公认的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是衡量专业活动质量被接受程度的尺度。将审计准则中国国情与国际趋同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现实作用。从中国现实意义上看,树立了“民本审计观”,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例如医疗、养老保险等 问题 ,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审计工作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既敢于说“不”,又善于说“是”,经常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通过 学习 ,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读书的过程不如说是一次与国际审计学大师的一次吸收消化、一次交流、一次碰撞,我从中领悟出: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我国 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在“走出去”过程中,采用国际一般公认的审计方法,建立国际趋同审计规则平台,支持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11

二、有关内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实际作用

有关内部环境的实际绩效审计工作中其主要是提高实际组织环境的绩效工作与管理水平,而进行的实际评价活动与实施性鉴定,从而逐渐体现实际管理环境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那些已经违反了效率性、经济型以及实际效果性的相应活动原则,同时也要向实际的管理人员提供帮助。其经过一定的技术性方法来不断提高环境的控制、环境的风险性管理以及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从而积极帮助组织来实现环境目标。内部环境的绩效审计中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管理人员积极履行环境的责任,从而为了组织的环境绩效充分提供方法,同时经过不断的改进性建议来提高组织环境的绩效。

三、有关内部环境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实际审计意义认识不足

因为在我国环境审计治理中其起步比较晚,因此环境的实际审计工作开展的也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初期,环境审计才逐渐成为我国实际审计理论中的重点。但是,日前还是缺少对实际环境审计的说明,在实际的宣传方面也做的不到位。和那些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较,在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差距就是我国的环境审计与环境保护实际观念比较薄弱。对一些企业进行实际调查我们会发现,一些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系统,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开展环境审计的想法,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审计工作。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企业早已经认识到实际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以及环境审计的实际意义。更好的符合市场环境要求早已经成为一种竞争性战略与措施。在一些公司中已经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环境目标、政策以及承诺,从而积极实现了目标与政策的实际管理措施。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统一的环境审计标准,对它的实际认识还不统一。其中,很多人只是将环境审计只视为环保部门应该处理的问题,其所进行的审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相应的实践中,其审计的内容比较单一,通常只是局限在比较消极的防范意识下,并没有起到审计该有的促进性与制约性作用。日前,所进行的环境审计是比较合规性的审计过程,也就是相应的签证企业是否遵守了环境的法规与法律,但是环境的绩效审计工作还处于空白状态。

2.会计制约了内部绩效审计的未来发展

通常情况下来说,会计的相应信息直接构成了审计的对象,同时会计的准则性制度也积极构成了审计内容的相应依据。在比较传统的会计理念中,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依据会计来进行经济的监督与核算,从而为相应的经营管理来提供财务性信息,同时也可以充分考虑到实际经济责任,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其中,比较侧重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对实际的自然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没有将因为环境问题所带来的问题融入到会计的研究领域,其主要表现为对会计信息的不完整的循环过程以及信息披露。但是,要进行的环境审计要被相应的审计单位进行反映与记录,从而提供比较完整的会计信息。但是,日前困扰环境审计的问题就是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与理论水平,它和环境审计的相应要求相违背。日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实际研究都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这也就积极的构成了实际研究的局限性。在中国,尽管早已经有了基础性的研究但是其比较缺乏实践性。实际的环境会计体系并没有及时的建立,这就严重的制约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部问题。

3.缺乏评估标准,以及不足的技术方法

在比较传统的效益审计以及财务审计中,其主要方法有验证、审阅、实地观察以及复算、询问等绩效审计都比较适用。但是,在实际的绩效审计中其相应的环境技术要求很高,不只是局限在环境方面,其中也包括有统计学、社会学、工程学以及经济学等。所以,在环境绩效的实际审计方式中技术性比较强,在只有懂得相应的设计技术以及统计学、经济学以及法学、化学等的人才,才会直接获得企业对环境影响的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对环境进行比较科学的评价。所以,日前所拥有的审计方式并不能满足环境绩效审计的需求。而在已经实施的准则与规范中,并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与实施办法,同时这也是我国环境审计中要快速解决的问题。

比如:对相应的内部审计开展环境审计是否遵守审计的实际规定。因为比较缺乏评价标准与评审依据,相应的审计机构与实际审计人员在面对那些被审计的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时,有较大的难度。

4.对相关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内部管理中其宽度、难度对一些审计人员来说有较大的挑战。第一,相应的审计人员必须要懂得有关环境的知识,比如:环境法学、环境的经济学以及工程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而在中国,80%的审计人员均是由财会人员演变而来的,因此其实际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并不能真正胜任审计的实际工作要求。

四、实际的解决对策

1.对传统的审计思维进行转变

日前,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的发展前景与实际意义,而这种状况就严重的阻碍了其绩效审计的不断推广与开展,所以,这就要不断转变相应的观念,要积极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并要深刻的理解环境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作用。依据实际的发展国情,造成的实际环境污染有电工、煤炭、陶瓷以及化工等多种行业。一直都采用着是谁污染了环境,谁利用了环境,谁就要进行补偿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环境内部的绩效审计工作。首先,相应的管理人员可以积累一定的经验并不断推广,此时就可以选择国有企业进行试点,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比较完善,拥有很好的环境审计绩效基础。

2.积极加入环境质量的认证体制

在我国逐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从实际客观环境来说,所面临的挑战是实际环境会逐渐成为新的壁垒。作为发展措施的国际管理标准早已经被一些发达国家接受。对环境质量的认证早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质量标准中,要通过独立认证对环境管理进行鉴证。从相关企业逐渐加入环境治理体系中是可以积累到很多的绩效审计经验的。所以,就要不断鼓励相关的企业加入到环境质量的认证标准体系中。

3.对环境审计与会计理论加强研究

首先,我国要不断加强环境会计的深入与研究,并积极开展与国际环境会计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已有的成果与学习经验,要努力解决计量等基本性问题,将经济环境中的经济负债、经济成本以及实际环境效益,通过特有的方式来不断进行计量、确认、披露,从而积极的建立相应的环境核算体系。并制订、研究比较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其次,要不断借鉴国外的审计经验,从而加强环境审计的理论性研究。同时,我国要不断加强环境操作以及理论性研究,要让相应的环保法与实际国际法相接轨,并逐渐建立环境审计的作业规则与理论性框架,让环境审计逐步趋于制度化与规范化。从而来不断提高环境的理论审计水平,积极促进实际审计理论。

4.对环境审计的完善与研究

除了采用常规性的计量方式,同时也要逐渐扩大现有的审计方式,要积极使用一些新的计算方式与评估方法。来不断加快审计的制定与研究,从而为相应的环境审计提供平价标准与依据。与此同时,也可以依照相应的国际化标准,来制订比较统一的环境审计指南与管理标准。除此之外,要依据相应的国情,不断的制定出相应的绩效指南与评价标准,让相应的组织积极的建立比较标准的体系,从而对环境的实际绩效审计更好的进行。

5.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12

因此,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前后年份的相关数据,检验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对我国事务所审计定价的影响,具有如下意义:(1)为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影响审计定价提供经验证据;⑵为优化我国事务所国际化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3)从审计定价视角研究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经济效应问题,为审计行业监管部门改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的政策支持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加盟国际会计公司会影响我国事务所审计定价,主要是因为加盟行为会从如下三方面影响审计定价:

一是形成供应优势。审计定价实际上是事务所定价能力与审计客户定价能力博弈的结果(Bandy-opadhyay、Kao,2004)。@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一方面加盟行为能帮助事务所获取国际会计公司的优质市场资源、市场地位以及内部人才、技术、体制资源等,另一方面加盟行为作为一种合并行为,意味着可供审计客户选择的事务所范围减少了,这些都有助于事务所取得供应优势,提高事务所的定价能力,在与审计客户谈判中取得相对优势地位,从而提高审计定价。

二是产生声誉效应。事务所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审计市场竞争中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的审计服务、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以及从国际资本市场汲取优势资源的能力(Cooper等,1998)。《国际会计公司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审计技术和完善科学管理制度,取得了社会公众的高度信任,建立并维持了长久的品牌优势^因此,我国事务所通过加盟国P示会计公司,可以提高事务所的市场势力,增强其独立性,另一方面,事务所可以充分汲取国际会计公司的长处,享用国际会计公司的品牌、声誉等市场竞争优势,并可以投人更多地资源用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控制和审计技术流程研究,从而提高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审计声誉。审计声誉效应,集中表现为声誉溢价。这是因为,建立和维持声誉需要一定的成本投人,因而拥有较高审计声誉的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的过程中会向审计客户索取这部分投人成本的补偿,再者,审计客户在选择事务所时,会将事务所的声誉纳人考虑因素中,同时也愿意为审计声誉支付一定的额外价值。

三是贏得成本优势。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事务所之间的合并行为。合并可以提高事务所的专业化程度、实现规模效应、提髙审计效率,从而降低边际成本(Sullivan,2002),@获得成本优势,促使这些事务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更容易贏得丰富的客户资源,进而有能力和空间提高审计定价,将成本降低带来的利润增长保留在事务所内部。

综上所述,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可以获得供应优势、声誉效应以及成本优势,这些都有助于事务所在与审计客户的谈判中,提高审计定价。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的审计收费与加盟之前相比,显著提高。

三、研究设计

1.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借鉴Simunic(1980)的经典审计定价模型,在控制被审计单位规模(iTWlSSfT')、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数目(Sf/仍)、流动资产比重(C47VO、速动比率(<?WCK)、资产负债率(i£:V0、资产收益率(R0A)、非经常性损益绝对值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审计意见类型(OP/A0、本年是否报告亏损U0SS)、交易状态(sr)等可能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的前提下,实证检验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前后其上市公司审计客户审计定价的变化。检验模型如下:

LNFEE=a+^JOIN+l32LNASSET-^UBS^CATA+fisQUICK+^LEV+^ROA+fiJEI^0PIN+^^0SS+^nST+e其中,J01N为解释变量,若为加盟后年份数据JO/AM,否则,/o/;v=o。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我国2012年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事务所中发生加盟国际会计公司行为的事务所为研究对象,利用事务所上市公司审计客户的相关数据,检验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本研究按以下程序进行数据筛选:(1)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2012年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内地事务所;(2)有上市公司客户-2~+2财年的数据;(3)加盟成功且无争议,至今仍在该加盟国际会计公司联盟中。获得的结果如表2所示。

确定研究的事务所后,在筛选观测样本过程中,我们剔除了缺失审计费用及其他数据的样本,最后为增强样本的代表性,确定观察期内均为相关事务所审计客户的样本共计1084个公司年,其中加盟前后各542个。

本文所需的有关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信息同时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和各事务所官网査询得到;上市公司其他数据都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报告的是加盟前后全部客户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加盟前审计收费的均值

2.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表5报告的是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前提下,我国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审计收费较加盟前显著提高。因此,研究结果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

为了深人了解加盟前后审计定价的变化,我们进一步对加盟行为发生前后年份数据配对进行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事务所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后较加盟前相比,审计收费显著提髙,且至少加盟后2年一直保持明显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加盟后,事务所的市场地位、定价能力和审计声誉提升后,保持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从而导致审计收费在加盟后2年一直保持显著上升趋势。至于(-1,+1)不如(-2,+1)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在-1年,加盟行为相关的事宜就已经在进行中,并已对审计收费产生一定影响。3.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1)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我国2012年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事务所中未发生加盟国际会计公司行为的事务所2007~2010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横向比较研究是否发生加盟行为在审计收费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检验模型与前面类似,只是变量JOIN代表的含义变为事务所在检验年份里是否发生加盟国际会计公司的行为。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后,发生加盟行为的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显著高于未发生加盟行为的事务所。(2)将审计收费用万元资产费用率重新进行度量并回归。(3)去除极端值的影响,即对连续变量在1%和99%位置进行Winsorize处理后重新进行回归。上述三个检验结果都印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国际会计与审计篇13

2.跨国经济合作对审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基于跨国经济合作的审计活动实质是国家之间的协同审计,其间要求参与国家都要遵守共同的审计准则与国际合作机制,以此为基础实现和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趋同。但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国际审计技术标准为指引完成审计工作十分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审计协同和审计实践才能克服障碍。为此,审计人员要根据跨国经济合作的需求对审计标准进行升级、对审计目标进行移位、对审计内容加以拓展。(1)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进行等口径、无缝隙的跨国经济合作审计,借此阐述中国的审计特点,同时吸收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审计经验。(2)为促进跨国经济合作中各国的审计实践与理论发展,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在英语能力上完全服务于协同审计。(3)在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便与国际视野保持一致,成为合格的国际化审计人才。早在2007年,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就在会计、审计科目中加试了英语题目,希望扫清审计人员在专业英语上的词汇障碍,能够以基础英语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对国际协同审计、国际会计准则的深刻理解。

二、跨国经济合作中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现状

1.审计人才英语思维缺位

审计和相关领域内的专业术语,无法找到对应的英语进行表达,就会让审计实践难以顺利推行。在我国,很多审计人员并未熟练审计专业术语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究其原因,是审计人才的英语思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在跨国经济合作条件下,无论是注册会计师事务还是审计人员,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不对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就会缺少借助英语思维应对协同审计的习惯,无法对审计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换位思考和深度分析。

2.审计人才英语能力结构不合理

在跨国经济合作中,我国审计人员习惯将现行应试教育体系中的“中式英语”运用到国际审计实践当中。这是因为,我国在面对跨国经济合作问题时,审计人才的英语能力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审计人力资源投入到跨国经济合作审计中,但其中很多人员只是具备一般性的通用英语交流能力,没有很好地掌握国际协同审计当中经常出现的专业术语和特定词汇。在这一问题上,很多审计人员认为其英语能力与国际化审计人才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认为受到英语能力的限制,无法参与到国际化审计当中,只有熟悉所在国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才能完成审计任务。

3.审计人才英语学习方向偏颇

英语应用能力是跨国经济合作体系中中国审计人才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完成审计英语战略的转型,搭建多元化的国家审计英语资源库,才能更好地满足跨国经济合作协同审计的语言格局,才能满足协同审计的现实诉求。可是,在跨国经济合作体系中,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制度与组织文化甚至是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辩证思考,而这就需要以英语能力为基础的国际交际能力才能应对。而对很多身处跨国经济合作体系中的审计人才来说,由于英语表达能力的缺位,使得跨国协同审计绩效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三、跨国经济合作场域中审计人才英语的提升策略

1.借助在线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英语水平

按照已有的经验,为了提升对跨国经济合作的参与度,让审计人员更好介入到国际协同审计实践中,需要审计人才充分感受不同国家的审计文化,能够借助英语表达关键审计事项,最大限度地激发审计人才自觉培养跨国经济合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这一问题上,审计培训机构有必要和在线教育平台合作,让更多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和具有国际协同审计经验的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建设当中,为审计人员开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在线英语课程,弥补审计人员在跨国审计基础知识、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营销、管理等领域的不足,扩大其专业水平、拓展其国际视野。

2.提升审计人才跨文化交际的主体性

在跨国经济合作中,我国审计人才的跨文化意识与敏感性不强,缺少独立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活动能力,这对国际审计业务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跨国经济合作场域中,审计人才要借助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审计,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借助英语表达审计任务的能力。同时,以国际审计为契机,持续提升审计人员跨文化交际的频率,提升参与国际审计合作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例如,审计人才有必要以国际性审计论坛与审计会议为契机,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审计人才客观、全面的掌握中英语言和文化特点,才能在跨国经济合作场域中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3.系统提高审计人才的英语综合素养

对审计人员英语需求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开发语料库等形式持续提升审计人员的英语能力,同时要强化审计人才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比如,要发挥英语专业教师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可以在微观层面开展英语能力培训,让英语与审计结合在一起;教师或者培训师有必要向审计人才推荐与跨国经济合作、国际审计有关的英文材料,借此平衡其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间的输入和输出转化。比如,在鉴证业务和外部审计方面,审计人才需要明确审计意见类型的英语表达,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同时,要在英语行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尤其在职业道德的英语表述方面,要能够用英语熟练而准确地表达出独立、客观公正、专业等方面的要求。而在审计计划和风险评估方面,审计人员要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业务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能够用英语准确表达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风险导向型审计,能够对估计重大错报或舞弊的风险、分析性复核程序等进行客观解释。

四、结语

按照国际经验,审计人才的英语能力对审计绩效会产生直接影响。特别在当今时代,世界融合趋势持续加强,企业之间的跨国合作和经济碰撞都在对企业治理和审计实践造成全新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需要从企业、国家的利益出发,以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为前提,对跨国审计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与此同时,还应对审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保证审计人才能够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要借助较高的英语能力在国际审计事务中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沟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审计机关在审计人才培训的过程中以英语能力培养为载体,以审计专业知识与能力拓展为目的,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为手段,让审计人才形成“宽知识、重能力、懂应用”知识和技能格局。这样,才能更好参与到跨国审计当中,既能体现对中国审计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能吸收更多成熟的审计理论与方法,提升审计绩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