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措施浅析实用13篇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1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积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电力市场营销工作已经成为了供电企业的主要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费回收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一方面,电费是电力企业自身产品价值的一个外在体现,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我们常常用电费回收率来作为衡量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好坏的重要经济指标。另一方面,当前日趋下降的电费回收率给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比较严重的困难,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不断收缩,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虽然《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逾期未交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从逾期之日起,每日按照电费总额的1%~3%加收违约金,具体比例由供用电双方在供用电合同中约定;自逾期之日起计算超过30日,经催交仍未支付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停止供电。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该规定的执行力往往是很有限的。因此,如何提高电费回收率、切实防范电费回收风险已经成为了一个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电费回收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先用电、后缴费”的惯例

当前这种传统的做法已经成为了诱发电费拖欠问题的一个重要隐患。应该说“先用电、后缴费”是电力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传统营销模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电这种特殊的商品所具有的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电业企业难以在实际营销过程中实行“先付款、后用电”的运作方式。这样一来,一些信誉差的企业往往就会拖欠电费,甚至是偷逃电费。同时,一旦企业的经营活动陷入困境,使得资金周转不顺,拖欠电费往往就成为了大多数企业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

(二)现行电力法律、法规与收费方式存有矛盾

现行电力行业的相关规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电费回收困难的局面。比如,目前电力企业实行的收费方式是本月用电下月交费,如果按照《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中的规定,需要等到用电客户欠费30日以后才给予停止供电的处理。这样一来,就等于是用户至少已经拖欠了两个月的用电费用。对于一些普通的居民用户来说,用电量相对较少,拖欠的电费也较少,因而这种做法能够起到一定提醒和警示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每月电费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宗用户来说,在2个月的时间内拖欠的电费将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发生恶性的电费拖欠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过程。

(三)城市建设和农村欠费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工程不断得到设施。由于建筑拆迁和居民搬迁等原因,很多用电户的登记信息发生了变更,甚至是去向不明,而他们之前消耗或者是拖欠的电费也将很难收回。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拓展和加快,农村用电量持续增加。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村中大多数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家里只留有小孩或者是老人,这部分人员在生活上缺乏有效的保障,很容易拖欠电费,而且对他们还不能一味地强制性采取停电措施。上述两个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做好电费回收风险防范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应该说,只有在得到政府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下,供电企业才能充分运用各种催费措施,做好电费回收风险控制,保障电费顺利回收。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手段,积极宣传和普及国家和企业的各项法规制度,比如《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供电营业规则》等,使广大用户树立起文明用电的法律意识,自觉按时交纳电费。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供电区域内各用电客户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档案,并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及时通过媒体宣扬和表彰那些诚信比较好的用电户,并对那些经常拖欠电费的用户进行曝光,迫使他们按时交纳电费。

(二)实行电费分次结算制度

这项措施主要是针对每月电费数额较大的用电客户。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类用户的电费拖欠和回收困难问题,可以推行电费分次结算制度。比如,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电费分次结算协议》,其中规定每月在1日、10日和20日分3次对其进行抄表收费,并且要缩短允许的拖欠时间。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给大用电量客户留有一定的资金周转时间,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电力企业自身的电费回收风险问题,应该说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三)成立专门追讨电费机构

在目前的市场形势和严峻局面下,电费回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电力企业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此,电力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电费回收部门,其中包括法律、财务和营销等相关人员,一方面负责制定和实施企业电费回收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有效地避免恶性拖欠电费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地手段,对已经发生的电费拖欠问题进行追讨,必要的时候应该积极采取法律武器,来保障电力企业的切身利益。

四、结论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力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必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电力企业应该积极推进自身的发展进程,着力解决好电费回收的风险防范和控制问题。目前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建立电费回收预警制度,对可能欠费的客户提前预警,从另一个角度来降低和化解电费回收风险。

参考文献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2

在银行的日常工作中,会经常出现一些重大的失误,特别在银行会计的领导部门和基层会计部门发生重大失误后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尤其严重,不仅对银行的业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银行的财产与信誉造成很大的损失,通常因为会计部门造成的这种损失,被称为会计风险。所以,对这种风险的发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对银行会计的业务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银行工作高效率的进行,从而大大增强了银行的信誉度,尽可能的降低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风险发生的原因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飞速提升,竞争也逐渐加强。我国经济模式在建国初期是计划经济为主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演变到如今的市场积极模式,其中经历了许多复杂的过程。在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方面的一些常见的缺陷也开始慢慢暴露出来,例如:市场竞争存在的不公平性、市场机制缺乏约束性等等。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体制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标准,市场的需求与资本的吸收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当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吸收后,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调节分配,就会出现“一边堵”的情况。另外,资源管理标准的不完善,使一些不合法的经营活动大肆兴起,这样就使本就没有找到平衡点的资本资源分配更加难以调节,最终会增加银行对资本管理的风险。

2.银行会计操作不规范。从目前出现的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大多不合规范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户不符合规定,滥用会计项目;开户人的证明力不够,核对不仔细,对企业进行不合法对账;滥用开票权,做假账,做虚假证明等等;越权改动余额及报表。另外还有一些责任更加严重的情况,例如在开票的时候做假账,虚假成本的叠加,其收益用来中饱私囊,这造成了国家经济的损失。

3.银行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基层分行的会计内控管理基础现状很不容乐观,往往以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管理,导致基层银行建设严重落后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基层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差,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同时,会计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精通电算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不力,对银行资金的正常流通构成严重威肋。

4.银行人员普遍素质低。由于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使得银行会计人员大量的增加,也造成了整体业务素质高低不一的现象。因为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银行会计工作人员只专注于个人技术业务的工作,而不能清晰的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层面,缺乏对为经济走势的分析与管理能力,因此其整体素质偏低。分析和控制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目标。甚至还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电算化知识和操作能力,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没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缺乏会计风险、法制观念意识。

三、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银行内部管理工作规范的改善。商业银行应该多关注如何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注重宏观金融背景之卜,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重新整理各类行业业务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职能,改革商业银行现有的内部稽核体制,监督并且催促银行机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组织保障作用。对银行内部工作分工的合理安排,有助于使责任分化清晰,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之情况,也可以使不同部分之间相互监督,提高工作效率。责任分化清晰原则,使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的相互分离又辅助的工作体系,每个部门都是在单方面的完成其工作,但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资金的安全性,也可以使总得负责机构便于管理。

2.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银行工作的进行中,对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业务水平,在此之上还会增强其对工作的态度,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当然,这些都与银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法律观念的提高也是分不开的。在道德层面上,与法律制度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体规范水平大大增强。在人员配置方面,要充分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工合理、相互制约,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过程的控制进行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盒管理进行加强,可以采取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等方法。

3.风险管理模式的运用。以当前已有的风险管理模式为基点,吸收其他金融同行的管理经验,将两者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从内到外的改变,无论是从管理范围还是管理方法上都有一个新的管理理念,使各工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也得到全新的升级。新的管理模式,是在总结过去的不足,结合其他有利的经验产生出来的,因此对风险的防范和对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都有质的提高,从而降低了会计风险的发生度,大大提高了银行的整体业务水平。

4.电子技术与实用技术的结合。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可以帮助银行会计业务降低会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商业银行会计能否适应高科技的成果应用,就在于操作规范的的落实和会计制度的执行,建立相互制约监督和银行会计操作人员的级别管理、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密码管理、授权管理等,各个机构要定期对计算机设备以及防护措施进行全面检查,明确固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及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海红.科学分析,加强防范,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浅析[J].魅力中国,2008(12).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3

一、财务风险及特征简单概述

财务风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指企业对未来预期财务收益不能实现,产生的一种未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现代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资本量,不断进行企业融资、投资赊账交易等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必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客观性

从字面意思来看,客观性是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错,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进行基本的交易和经营活动,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既然知道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可避免,就要在基本经营活动中加强防范,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二)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对未来收益损失可能性的一种猜想和预测,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具体到某一件事时,财务风险的发生又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充满刺激和惊险,也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三)收益性或损失性

一般来讲,财务风险与企业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越大,未来收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亦然。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企业要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四)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或大或小,但贯穿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在企业决策或经济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因素。

二、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的特征,我们知道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另外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一般来讲,企业处于的外部环境一般是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是宏观的经济发展环境,受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国家经济政策变化。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阶段,但在重大经济措施和政策上,国家依然掌握着主动权。我国的税收政策包括各种税费,对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影响。另外国家采用经济杠杆和财政杠杆,通过改变银行利率等经济行为,来控制企业的贷款等行为,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造成一定的影响。

2.复杂的经济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大,这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概率。

(二)企业自身因素

1.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回收的重要环节,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是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生产活动中,通常把企业的应收账款当作企业的资本来使用。从理论上来讲,应收账款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应收账款并不能作为现金来使用,正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忽视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才导致企业现金流缓慢,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

2.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决策目标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管控方面的理论还不成熟,在企业决策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决策失误,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由于财务决策的失误,导致了企业投资不能在预期内收回资本,这样就使企业陷于巨大的财务风险之中。

3.财务风险防控意识薄弱。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比较薄弱。有时候他们只看到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却对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不认真分析和防范,另外他们对比较小的财务风险不加注意,往往忽略。正是由于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淡薄,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一)及时回收应收账款

及时回收企业应收账款,减少企业坏账准备,是科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加快对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首先要对客户企业进行考核和信用等级评定,并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拒绝与资信审核较差的企业合作。其次,严格控制和合理分配企业应收账款的比例,在应收账款生成的过程中要遵循短期、少量、安全的原则。另外要对未结算的款项定期认真审查,避免形成坏账。再次,对应收账款采取经济责任制,让个人或具体部门来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认真检查结算回收情况,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

企业面临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企业资金不足、现金流动性差、企业债务繁重、经济效益降低等,这些行为都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紧密相关,都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风险无处不在,我们要居安思危,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增强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具体来讲,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的动态分析,认清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并适当调整企业的策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

(三)实施多种风险防范策略

企业内部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预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第一,风险接受策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要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制度,建立企业风险专用基金。这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保证企业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第二,风险回避策略。企业要认清自身的发展状况,客观评价自己,对一些风险比较大和难以控制、把握的高难度经营项目,企业决策者要科学的进行取舍,避免因不胜量力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第三,风险分散策略。随着企业生产速度的加快,产品生产的周期缩短,并且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为了规避存货风险,企业要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战略,选择多种产品、多种行业,分散企业风险。

(四)建设企业风险控制人才队伍

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认真考虑企业资产负债、资本运营、现金周转等问题。因此,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财务风险控制人才队伍。企业要善于引进一批高技能、专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人才,在他们的带领下,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和企业的决策水平,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从而科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旦企业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不可控制将企业陷于巨大的财务危机之中,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和现金流,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风险。新时期,为了企业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我们要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特征,认真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理、科学的应对措施,加强防范,努力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学.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03).

[2]彭荣平.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0(08).

[3]柳树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控制与防范措施[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4

(一)外部风险

所谓的外部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不可能脱离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限制,因而其财务活动必然深受这些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继而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时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外部风险具体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国家政策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企业主要的经营活动要在市场交换中得以实现,而市场是千千万万的企业组成,企业的生存必然受到其他同类行业的影响。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和开放性,市场需求变化、潜在竞争者介入、新的同类产品上市等风险都是难以预测的。企业必须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警惕性,并采取合理、合法的方法加以应对。国家政策风险。企业无法预先知道国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对企业是有利还是不利。即使是不利的国家政策,企业也只能遵从。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现象复杂多变,也很难预测。由于大自然的原因形成的灾难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很多企业因此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另外,跨国企业或涉及到外币业务的企业还能会面临汇率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是企业通过外部融资,企图扩大生产规模或者维持正常的生产活动,但由于企业暂时的资金周转有限或者债务期限不合理及筹资成本过高等原因而给企业带来到期无法抽还本金和偿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有者投入,这类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它的风险只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具体表现为资金使用效果低下,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期望,从而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加大筹资难度,使资金成本上升。另一类是借入资金,这类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本付息金额,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效益,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因此,借入资金的风险表现为企业能否及时足额的还本付息。

(2)投资风险:投资是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市场中,期望达到预期的收入,但由于预测方向或者投资方式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投资获利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投资风险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不能盈利;或虽已投产,但出现亏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无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存款利润率,但低于企业目前资金利润率水平。

(3)营业风险:营业风险又称为经营风险,主要指的的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步骤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风险。主要体现为生产的产品可能不能按时交货,或者产品有质量问题;或者在销售环节,与购买商因为产品价格不能协商一致,或者出售的产品不能按时收到对方的账款等。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

(4)收益分配风险:企业获得收益后,就需要分配给各个部门,如果分配不当,就会产生收益风险。如果企业将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对于扩大再生产不足,可能企业就要进行外部筹资。但如果过多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可能企业其他应急方面的资金将会短缺。收益分配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收益确认风险:一是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不当,有可能少计成本多计收益,使企业提前纳税,所确定的可分配利润偏高。二是收益对投资者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风险。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转移现金,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可以从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偿付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由于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发生的问题,称为现金不足及现金不能清偿风险。由于企业资产不能确定性地转移为现金而发生的问题,称为变现力风险。

二、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缘由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性

外部环境既包括市场、国家政策,同时也包含着政治、文化、社会、法律、教育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活动。如果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跟从国家经济活动的大政方针,那么企业的财务很可能出现危机。近几年,企业受利率、通胀等的影响逐渐增大,从而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获得的经济利润也是非常少的,无法完成既定的财务收益目标。对于文化和社会等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指引企业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旦企业的价值观有偏移,很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弄虚作假,尤其是虚假报账。此外,证券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企业在出现资金短缺时很难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踏实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把建立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提到管理层的工作日程上来。

(三)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的失误是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直接催化剂,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损失的直接因素。一旦企业财务决策偏离了正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使的预期的投资收入无法到达,筹资不到位,而且也会使得投资收益低于融资成本,企业的债务增多,增加了企业负担,增大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企业筹措到资金后一般用于企业经营或通过项目投资来扩大企业规模,以获取更大的利润。企业项目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很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

(四)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结构严重失衡。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企业可持续增长受到严重制约;二是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失衡在资产中长期资产所占比例过高而负债中流动负债比例过高,用短期债务支撑长期资产,没有相应的长期负债相匹配从而会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综合体现。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五)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存在风险。而企业财务人员由于业务素质或者认识不足,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风险。他们觉得财务只要管好帐就行了,而缺乏一种决策性的长远规划。而且对于多数财务人员来说,他们的专业素质尚不能有抵御和控制相应的风险能力,特别是其专业技能大大落后于财会实践的发展,更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比如在目前的市场活动中,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大量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分析外部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对于财务风险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避免,但不是说不可以预测。企业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如果市场上这种产品供大于求,那么企业就应该缩减规模,如果产品供小于求,那么企业就应该审时度势,及时作出要不要、应不应该扩大生产。无论对于企业的经营者还是管理者,企业的财务人员,都应该有为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二)合理调整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调整财务关系可以通过合理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来实现。要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处在一个动态的管理系统中,不能僵化、一成不变。同时要明确各个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赋予相应的权利,做到责任、权利、义务相统一。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并不是只有财务部门才参与,需要所有部门参与进来。合理有效的财务关系就像是一条顺畅的运行公路,各个职能部门就像是正在运行的车,两者才能共同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三)保持最优资本结构,科学决策

企业应该形成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企业既能保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又能扩大再生产。在筹资决策过程中,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对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权衡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与风险,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达到最优资本结构。此外,提高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需要完善决策机制,实施科学的决策方法。决策机制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决策内容和决策方式等内容。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四)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这是个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作为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财务人员,不仅要管理好账务,更要有敏锐捕捉信息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因此企业应创造条件让员工更快的学习,促使企业内部形成自我学、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企业在鼓励员工经常性的学习的同时,必须重视员工的再学习和培动。通过整体培训!专业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产生知识的能力,激励员工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培育属于自己的智力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培训的关键在于培植和强化员工自主开发能力意识,促进员工明确能力开发的方向,为员工自主开发创造机会和场所,创造和改善虚拟学习环境。当前,要重视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自身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五)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财务风险单靠一个方面的完善并不能解决终极问题,我们还需要建立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种机制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连接成统一的整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化解和规避风险,使风险损失减至最小。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是多元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有以下方法可供借鉴:回避风险法、降低风险法、分散风险法、转移风险法、债务重组法。回避风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风险决策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投资方案,这是为了减少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损失的程度;二是实施风险方案过程中,发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中止或调整方案。降低风险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 ,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分散风险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元化经营及对外投资多项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转移风险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债务重组法。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参考文献:

[1]张宏艳,李莉.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的探讨[J].会计师,2008,09.

[2]黄洁.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浅析[J].中国市场,2010,04.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5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行为是否有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与否,从而可能引发审计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有限,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执业活动中不负责任或不讲职业道德,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没有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就会影响审计质量,增大审计风险。再者,更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与被审计单位合谋,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给广大的投资者,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欺诈。被审单位出于不良意图而弄虚作假,篡改资料,伪造证据,使审计人员难以弄清事实真相。如关联方交易,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由于关联方交易的复杂性,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漏报、错报,从而引发审计风险。管理层既是被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的现实,极大地削弱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应有的独立性。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实际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在此公司治理结构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对审计师聘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削弱,审计结论也就不足以信赖,使审计风险加重。

3.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较高。审计报告的公开化,使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群体增加,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提高且审计工作对社会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使得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给与极大关注,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变大,依赖程度提高,审计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审计人员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而由于审计工作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审计结论所起的作用达不到人们给予它的期望值,形成期望差,无形中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由于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审计人员受审计成本的限制无法对每一笔交易进行审计。审计人员为了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从被审计单位总体中选取部分项目进行测试。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样本存在不能代表总体的可能性,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报和舞弊问题在所难免,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

1.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恪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在此基础上,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次,审计人员应当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多看相关的业务书籍和专业杂志,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此外,通过对违反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审计风险预测模型控制。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审计人员是很难控制的。而检查风险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进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只有审计人员充分理解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清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策略来应对审计风险。

3.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质量。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会计师事务所要在诚信、独立、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为全体审计人员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实行质量控制责任制,严把质量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配备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种因素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定期考核和奖惩。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也蓬勃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审计发展观,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以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6

一、目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常见的风险类型

(一)财务管理的决策缺乏科学性。由于财务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当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都存在着用经验进行判断和根据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判断的现象,因此也导致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有效的基础,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有些企业在针对一些大型的施工项目进行决策时,缺乏对可行性严密和深入的分析,往往在对市场和信息没有完全了解情况下,作出了决策,而这种决策通常导致投标价格过高,工程无法达到其预期的受益,甚至会造成连投资都无法按期收回的现象,为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应当认识到的是,进行决策的主要负责人,就是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最能代表企业决策行为的代表人,施工企业的领导,往往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却忽略了对项目经理的选拔,因此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有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而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资金在流动上不顺畅,在利益分配放卖弄,权责不明确,出现内部管理的混乱现象,内部管理的混乱,必然造成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资金大量的流失,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目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都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象,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负债过多,而资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失调,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漏洞。

(三)来自管理人员的风险因素。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要进行财务活动,而这期间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活动的基础是人,是管理人员。如果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则必然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如今,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施工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取得招标,获得市场占有率,往往会答应建设单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比如对工程预付款的垫付,工程结算时间的拖延结算等等,而这种结果,往往是使企业的账款大量增加,无形中增加了资金的负担。同时,由于施工企业对建设单位缺乏了解,很容易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长期的恶性循环,使企业流动资金使用率严重下降,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防范上述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对管理者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市场,只有管理者首先加强自身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才能带领企业全体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第一,建立风险责任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当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应当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负主要的责任,同时,对财务部门的领导和管理者,建立责任制,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资金的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预付款应当严格把关,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第二,建立和健全施工企业内部监督制度。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多施工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没有独立的财务审核部门,财务审核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自行审核,这就必然的导致了财务风险的产生。有些施工企业成立了啥呢机部门,但是审计的权利却也只是掌握在部门负责人的手中,将财务风险的规避流于形式,尤其是大量的现金进行循环使用却无法入账。因此,施工企业内部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可以采用委派制,使负责管理和监督的人员不受任何委派单位的控制,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监督,起到对风险的防范作用。

(二)根据施工企业的特点,降低财务风险。首先应当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管理,这是施工企业一个比较大的财务风险,通过合理的预算,将项目的成本控制在最低的限度,通过对项目材料消耗和设计变更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析,使其与成本核算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指标分解,实现权责的统一,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次,对应收帐款进行有效的控制,施工企业在竣工结算时,应当对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根据预算的内容全部交付后,进行结算,避免工期的延长而造成成本的增加,降低财务风险。

总之,应当在风险没有发生时,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果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漏洞,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明,姚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时代金融,2006;10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7

一、 针对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现状的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为我国的进口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2010年,我国的进口总值达到2048亿美元,同比增长45%。当前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逐渐向平衡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顺差逐渐减少;二是我国进口贸易的地理分布逐步向均衡化的方向发展进口贸易增幅最多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三是我国支持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将会成为政策的重点,在201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口额达到268.8亿美元,比同期增长74%。

二、 针对进口贸易存在风险的研究

(一) 风险之一——进口贸易中的合同条款风险

进口贸易中的合同条款风险的主要表现是:在进出口贸易中签订的外贸合同中的条款内容是履行合同的根本依据,所以在签订合同时,进口方需要仔细权衡其中潜在的风险,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但在实际的进口贸易中,人们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价格这一条款中,对于检验条款则很少涉及。在很多进口贸易风险中,很多合同条款都是商品的检验条款订立不清晰或者漏订立检验条款,从而导致进口贸易出现经济风险。

(二) 风险之二——进口贸易中的信用风险

进口贸易中的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是:信用风险的内容主要包括支付结算过程中的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所潜藏的风险和合同条款中的信用风险。其中合同条款中的信用风险是指进口贸易的客户不遵循双方签订的合同条约中所约定的事项,不依法履行合同条宽中的法定义务,使得合同不能按时执行所带来的风险。

(三) 风险之三——进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

进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的主要表现是:在进出口贸易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外汇汇率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动给交易双方所带来的经济与政策风险就是所谓的汇率风险,其内容包括经济风险、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其中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动,从而引起进口贸易企业的价值出现不同幅度的变动,这是预期经营利益的外汇风险。交易风险是指从国际经济合同签约之日到债权债务清偿结束这段时间之内,由于合同所选择的外币与本币之间的汇率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动,而使得进口贸易的交易所使用的本币价值出现不同幅度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会计风险是指在进口贸易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外汇汇率发生变动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产生的不利影响,其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的风险与损益表的风险。

(四) 风险之四——进口贸易中的政策风险

进口贸易中的政策风险的主要表现是: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的稳定性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与这个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利益。政策风险在进口贸易中所涉及的方面包括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不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地区差异、国际贸易组织的条令以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在客观世界具有不可控制性,进口贸易企业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因此,这给进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与政治风险。

(五) 风险之五——进口贸易中的价格风险

进口贸易中的价格风险的主要表现是:进口贸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价格风险是指进口贸易企业受到市场价格的涨停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潜在性的经营风险。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市场中资金、外汇、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服务价格的变动,其中潜在的风险比比皆是。其中价格、利率以及汇率之间的变动是具有单一性质的,其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可能是多种因素联合造成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共同因素所引起的。

(六) 风险之六——进口贸易中的市场变动风险

进口贸易中的市场变动风险的重要表现是:当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中的需求与供给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时,市场中的商品价格随之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就是所谓的市场变动风险。进口贸易的交易价格是在合同中规定的,但外部的市场价格却是不断变动的。当进口商品的市场价格大幅上升时,会给我国的进口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 针对进口贸易防范风险的措施的研究

(一) 措施之一——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进口贸易中的合同风险

要有效防范进口贸易中的合同风险,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措施明确进出口贸易合同的特殊性与重要意义,这种合同所包含的特征是合同的主体营业地位于不同的地区或者国家,同时也具有普通买卖合同所具有的共性;二是要在签订进口贸易合同之前,要对我国有关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以及交易方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国际惯例进行有效性了解与掌握;三是要采取措施严格 把握进口贸易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说要尽力争取进口贸易合同文本内容的起草,尽量避免其中出现不利于我方的合同条款内容,同时要严格审查进口贸易合同签订人的签约资格,可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出示有关法律资料以证明自身身份的合法性。

(二) 措施之二——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进口贸易中的信用风险

要有效防范进口贸易中的信用风险,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采取措施设置国际进出口贸易的信用管理部门,对进出口的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整理,并对企业的信息类型与企业等级进行有效性划分;二是要采取措施督促进口贸易企业建立并完善自身的客户资料档案,并时时将客户的最新信息资料进行更新,为以后的进口贸易提供专业科学的数据信息;三是要采取措施谨慎地制定开证条款内容,并强化对国外出口贸易企业的资信状况的调查,并选择资信较好的出口贸易企业作为交易对象,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四是要采取措施强化银行与进出口贸易企业之间的联系,将信用风险尽量避免在付款行动之前。

(三) 措施之三——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进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

要有效防范进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需要到以下五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在进口贸易合同中的价格条款中增加订货币的综合保值的相关内容;二是要科学选择进口贸易中的计价结算的货币,而我国的进口贸易企业要尽量选择软通货作为贸易进行中的计价结算货币;三是要采取措施正确使用金融衍生的工具,比如说外汇期权与远期的结售汇;四是要采取措施正确使用银行贸易中的融资产品,比如说福费廷、贴现与押汇等;五是要采取措施为货币进行保值,即使用市场价值相对稳定的货币作为进口贸易合同的货币保值,其保值方式的内容包括外汇保值条款、黄金保值条款以及调价保值条款等。

(四) 措施之四——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进口贸易中的市场风险

要有效防范进口贸易中的市场风险,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增强进口贸易企业对市场风险的认识,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先进的对外贸易相关知识对国际国内市场中的价格变化的走势与规律急性有效性研究;二是要采取措施在进口贸易合同条款中加入价格变动的内容,并对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性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三是要在进口贸易企业进行进口贸易中时,选择银行信用的方式,其内容包括国际综合性的保理业务、信用证结算方法等。

(五) 措施之五——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性的风险预警报告机制

要制定政策性的风险预警报告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这种政策性的风险预警报告机制是针对国际市场中潜在的政策性风险而存在的,进口贸易企业一旦遭遇反倾销、技术壁垒以及反补贴调查,就可以将有关情况上报到上级部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他进口贸易企业承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有助于进口贸易企业采取统一行动来降低经济损失;二是针对我国国内的政策性的贸易风险,进口贸易企业需要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与品质,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以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力,同时要在贸易双方签订合同时增加一些价格相关的附加条款,以应对国内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六) 措施之六——采取措施科学选择进口贸易中的供货商

要科学选择进口贸易中的供货商,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明确在现实的进口贸易中科学选择进口贸易的供货商,有助于降低因为交易失败所带来的经理损失;二是要在选择供货商之前,对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与质量以及供应商的品质进行系统化地研究,从中出产品质量高、价格适中、市场信用高的企业作为产品的供货商;三是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构建供货商的信息数据库,经过外部广泛地调查与内部系统化地调查,从中挖掘潜在的产品供货商,并根据现有的数据信息时时进行更新,其内容包括产品供应商的资金状况、经营能力、政治背景、信用状况等。

(七) 措施之七——采取措施有效扩大进口贸易区域分布

要有效扩大进口贸易区域的分布,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对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对该产品的供求关系状况进行有效性研究,选择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国家与区域的中的企业作为交易方;二是要针对当前本企业对产品的需求与贸易方国家的军事与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适当扩大进口贸易的分布范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分散国家宏观政策与战争所带来的风险。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我国进口贸易事业逐渐发展起来,进口贸易的交易额逐渐增加,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我国的进口贸易需要面对来自外汇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合同条款风险以及宏观经济风险等一系列的风险,为进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进口贸易存在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宫桓刚,屈丽英.中国进口贸易风险分析——来自辽宁的典型案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06)

[2]朱文丽.进口远期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探析[J].新疆金融,2008(09)

[3]戴一兵.浅谈进口业务中对卖方风险的规避[J].对外经贸实务,2009(05)

[4]王炯.浅谈进口业务中对卖方风险的规避[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04)

[5]王耀宁,张强.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1)

[6]刘宏宇,王伯仁.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几点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6)

[7]张志.浅析国际贸易风险管理[J].中国市场,2008(28)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8

以二乙规模的高校医院为例,一般存在的风险点是:医院管理方面,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其他方面,药品采购、医疗设备采购、卫生材料采购等医技科室以及其他科室的某些岗位。重要岗位的人员包括:(1)主管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工作的领导;(2)药品采购人员;(3)医疗设备采购人员;(4)卫生材料采购人员;(5)办公用品采购人员;(6)负责基建大修项目管理人员;(7)放射线科、检验科、电诊室等医技科室的工作人员。(8)其他医务人员。

二、防范措施

(1)制定相应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一是药品采购——应按照卫生局组织的统一招标价格执行,国家未组织招标的品种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零售价。二是医疗设备采购——医疗设备采购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公开招标,由主管院长、相关科室负责人等对质量、价格共同把关。三是卫生材料及办公用品采购——采配供应小组应严格按照医院物品采购供应制度执行。物品采购做到公开、透明,要在保证质量同时,尽量降低采购成本。四是基建维修工程——医院内改建大修工程项目发生总额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应报学校资产处组织公开招标。对于不足10万元的工程项目应由主管院长、办公室主任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等进行市场调查,通过报价及考察,对质量、价格共同把关。并向医院领导班子汇报,经院长办公会审议决定。五是对于放射线科、检验科、电诊室等重点科室工作人员做到教育经常化,加强医院员工的医德医风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增强互相监督机制,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每一位员工在思想上增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另外还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定期检要岗位、人员制度执行情况。(2)从思想教育及加强行政管理方面进行廉政风险点防范。一是加强教育管理,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首先,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形成学习制度。要经常开展正确的人生观专项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廉洁奉公,依法行医。再次,加强“八小时”以外的管理和监督,把八小时以内的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八小时以外,促其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医务工作者队伍纯洁。二是完善领导工作制度,明确领导责任。进一步明确领导各自在执行上级方针政策、行风和职务道德建设、业务工作、医疗设备采购、基建项目等重大院务上的工作职责,确保责任明确,履职到位。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事管理。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大胆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按程序办事,防止个人滥用权力,在任免、调配等人事方面做到民主化、规范化,健全干部任用和监督机制。强化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与医德医风考核相挂钩。四是强化制度执行力,确保工作计划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各项行政审批制度,严格按程序依法办事,依规章办事,严禁,徇私枉法。严格执行财政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严格单位财务管理和帐目管理,加强药品阳光采购,规范基本建设工程、药品招标、医疗器械购置等项目的行为。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切实维护病人利益。五是落实廉政责任制,兑现奖惩制度。要落实廉政责任制,单位负责人与部门负责人之间,部门负责人与普通干部之间要层层签订廉政责任状。大力推行廉政量化和风险管理,实行责任考核与追究制度。将理论学习、廉政教育等层层分解,把任务目标落实到人,实行“廉政一票否决制”。与此同时,要执行奖惩制度,对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勤政奉公者要给予大力表彰;对违反规定私收费、收受回扣、收受红包等违规行为施以重罚,从严处罚,吊销其执业资格,使其在经济上得不到好处,在专业上失去资质,在政治上失去声誉。六是建立廉政提醒制度,廉政工作常抓不懈。在医务人员承担重要工作任务、出现群众反映和被发现苗头性不廉行为等情况时,医院主要领导或直接领导要适时对其进行廉政提醒谈话,促使其保持清醒头脑,筑牢拒腐防线。同时组织采取民主测评、座谈、整改调查、抽样调查、电话随访等形式,向服务对象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整理后以书面形式向单位或个人进行反馈。

参 考 文 献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9

[中图分类号] F74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21- 02

1 国际工程结算的定义

国际工程结算是国际企业间进行货币的收付,以此偿还两国企业之间债权与债务而发生的业务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两国企业由于进行外贸活动、经济合作或政治文化功能的交流活动而引发的以货币为结算方式的关系。从微观上讲,它是指两国企业债权债务通过银行以货币的方式对发生的活动进行款项结算的一种跨国业务。[1]

2 国际工程结算方式

在国际工程结算中采用的方式有汇款方式、托收方式、信用证以及国际保理等4种方式。其中汇款方式是指一个国家债务人通过银行对国外债券人支付费用。托收方式是指一国的出口商以汇票的方式委托银行对海外债权人交付费用的过程。信用证方式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需要银行为其开具证明其有支付能力的凭证。国际保理是指卖与保理商之间存在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卖方可以与客户签订相关产品的销售合同并把这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以及应收资金等问题转让给保理商为其承担。[2]

3 国际工程结算存在的风险

3.1 信用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营运过程中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情况,在销售合同中采用不同的结算和支付方式,采取不同的结算以及支付方式将会导致安全回收货款存在不确定性,当交易对手不按合同的规定按时交回款项,那么就可能产生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将会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害。

信用风险的类型主要有汇付风险、托付风险、信用证风险。汇付风险是指企业以电汇或信汇方式进行货款交易时存在的风险,汇付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是进口商向出口商交付货款的结算方式,在汇付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信用,买卖双方是否按合同交付完全是取决于双方的信用。双方在企业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需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如果对方不按合同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另一方则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另一种信用风险是托收风险,托收方式结算是指货物发货后出口商对进口商签订的汇票,并通过当地银行与国外银行生意的往来而向进口商进行货款的收取方式。托收结算也是一种商业信用,出口商必须面对进口商不履行合同的情况可能导致的人财两空的现状。

还有一种信用风险是信用证风险,也就是开证行根据申请人的需求按其吩咐,向受益人开具一定期限内及相应数额的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并向受益人付款的书面证明。[3]

3.2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交易活动过程中,以外币结算的货款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货币价值出现上下浮动。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外汇风险,一种是收益,另一种是损失。其风险是由本币、外币以及时间等3种因素组成。根据汇率波动将会影响经济实体的规律看,外汇风险可划分为交易风险、经营风险以及会计风险。

3.3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国家政治因数与宏观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过程中会存在着不稳定的变动,这将导致国际贸易工程结算可能出现无法进行或被迫延期或终止的情况发生,给进行结算的企业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国家风险的存在与国家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不是个人或企业能控制的。面对国家风险,企业能做的就是规避风险的发生,在国家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措施都无法使自己的收益朝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国家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与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4 单证风险

单证风险是企业在信用证或者跟单托收的结算条件下,企业需要根据信用证或跟单托收的要求,附随企业的单证,当第三方单证或者信用证不符合要求时,单证出现纰漏或者不符合点将会引起贸易对手在国际工程结算中延期付款或拒接付款,因此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

4 国际工程风险防范措施

4.1 国际工程结算托收风险防范

当企业作为出口商时应对进口商国际工程结算风险进行防范,加强对进口商的信用度调查,这是企业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些海外集团进行出口业务时,需要对曾经发生过交易的主要客户建立信用的档案,以便能对客户进行资信的评估。企业在托收结算时需进行出口信用险的投保,以便能将风险转嫁,减少企业承受的结算风险。企业在进行托收结算时需要将信用证方式和电汇方式结合使用,对企业而言,企业出口最大的风险就是进口商的信誉问题,当货物运到目的地时,客户不按合同约定到指定的地方接收货物,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两者的结合可将风险降到最低。[4]

4.2 国际工程结算信用证的风险防范

信用证的支付将为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带来方便,但同时也被不法分子看中了它的特点,利用其进行欺诈。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其在商业中的信用,也不能完全避免其在商业中的风险,因此企业进行国际贸易中需要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并对开证行的资信进行信用度的调查,信用证是银行的信用凭证,是开证行用自己的信用作保证的,因此对开证行的信用进行调查是至关重要的。订立买卖双方的合同需加以防范,企业人员在信用证结算下,需要对买卖双方的合同认真订立,并预先在双方的合同中对信用证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信用证应做到认真审查,确保信用证不存在陷阱及一些软条款。[5]

4.3 国际工程结算中外汇风险的防范

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工程的结算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风险和挑战的就是外汇交易风险,企业根据集团决策者的决定以及实际的情况对外汇风险进行测量,一旦发现风险过大,我们需要进行抵补保值的方式来应对外汇风险,其中抵补保值的方式有货币选择、价格调整、收付改期、出口押汇以及远期业务以及保理业务等方法。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对国际工程结算中的外汇风险进行防范,减少企业在进行外贸过程国际工程结算存在的风险。

5 结 论

在全球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以及竞争的影响下,尽管对我国进出口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生意造成冲击。但是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需要履行入世时的承诺,对于一些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门槛需大幅度降低。由于我国进入市场体制的时间较西方国家短,所以我国企业在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情况、企业文化及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结算有关利润方面的重要环节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和风险的预防措施上并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将会使得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上形成风险。企业在进行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会遇到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企业的财务结算币种、结算方式、交易的对手以及交易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如果不能确定将会使企业在国际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蒙受损失。通过对国际工程结算存在风险的探究,从而引起企业对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重视,继而针对这些风险采用有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减少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中的风险,增加企业在外贸过程中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立龙.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结算的风险及防范[J].财务与金融,2011(4).

[2]朱文忠.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9(12).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10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与整个经济系统的健康稳定运行紧密联系的风险,是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或丧失功能的或然性。也是系统中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因素以至无法处理造成的,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的、危害性大、破坏性强、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信用的风险。这种风险是无法避免的,是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只要了解它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防范或降低、减弱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二、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很多,如宏观经济环境剧烈恶化,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心理预期崩溃,政府政策重大失误,金融系统链条断裂等。目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源自于以下几方面:

1.金融市场制度性转型

与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相比,我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主要不是市场风险,而是制度性转型带来的风险,企业组织制度、财产关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资金供给对象的国有化直接导致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源自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特有的制度带来的风险。

2.宏观经济周期性调整

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经济周期大幅波动可能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内外需失衡,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加重等累积性的结构问题凸显,而且人口红利减退、政府主导型投资必须转变等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可能性加大。

3.金融机构体系的脆弱性

一方面,金融机构数量激增但整体经营水平未提高。某些地方政府擅自批设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擅自办理金融业务,高吸高放,非法从事金融业务,乱拆借、假委托等违规经营严重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隐藏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是不良贷款比重偏高。金融机构大部分贷款给了国有企业和商业性房产商,国有企业无力偿还使银行形成大量呆账和坏账。房产市场上,我国购房者的月供占收入比、空置率、房价收入比等均超出国际警戒线。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金融链条断裂,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4.金融监管低效

金融市场在逐渐加强自由化程度的同时,需要金融风险监管者在风险管理知识及技巧方面要不断提高,与监管工作相匹配,否则,金融市场自由化就使得资金利率体系不够成熟,风险管理无规则地扭曲。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市场存在的系统风险可能性变高。另一方面,不断地创新金融的经营模式也会让系统性金融加剧其风险程度。金融监管若起不到实际的监管用途,自由化的金融运行系统的改革创新同样会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

5.利率与外汇等手段的不当运用

当前,银行同业与相关金融机构相互“挖墙脚”,竞相高息揽储,这种低劣竞争使利率风险大增。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对我国来说,汇率变动存在的最大风险是人民币汇率将房地产泡沫、偿债能力、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将给经济带来灾难。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1.深化金融制度改革,推动金融规范化发展

一方面推进商业银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优化融资结构,鼓励金融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行中国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深化国开行商业化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稳步改革,实现金融市场化发展。

2.弱化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

顺周期性是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因此,顺周期性增强就是意味着波动的幅度增大。现阶段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强化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机理进行研究,采取措施抑制其顺周期性。主要措施有:其一,强化资本约束的普遍性和一致性,弱化银行的监管资本套利行为。其二,改进内部评级法中风险估计模型,采用跨周期风险评级法取代实时风险评级法,使用压力测试方法检验资本水平是否满足萧条期的需要等。其三,建立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机制,要求在经济繁荣时提高准备金要求,实施主动监管。其四,实行逆周期的动态拨备制度,要求银行在经济繁荣期相应多提取拨备,经济下滑期相应少提取拨备。其五,实行其他的缓释措施,如反周期的流动性限制等。其六,注重宏观调控政策与微观监管政策的协调和搭配。

3.健全金融风险整体的预警系统与风险处置体系

金融风险所具有的防御性能主要取决于其是否配备一套能准确反映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完整的金融预警系统。完善的金融预警体系,能及时发现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采取相应的监管方案及纠偏策略,节约监管成本,加强金融监管有效性。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稳定指标体系和早期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预测水平。其核心是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管理。目前国内主要是银行、保险和证券等机构,同时要完善监管制度,央行在维持金融稳定职责的基础上,应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统筹。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机制、房地产泡沫等的监测,这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所在。

4.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正面临全球性创新和变革:由以前的分业、机构监管逐渐趋向于混业、功能性监管。我国现行监管模式属于前者,较为落后。在此模式下,我国可借鉴美联储的检查委员会模式,独立创建一个专业性的监管机构来协调金融行业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对我国分业监管存在的缺陷进行最大程度地弥补。

5.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合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灵活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促进经济和价格总水平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顺应市场趋势,稳步扩大人民币国际业务的品种和范围。进一步做好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做好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工作,探索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继续推进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

参考文献:

[1]葛志强,姜全,闫兆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实证及宏观审慎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4.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11

一、建筑行业中的常见风险种类

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和利益为转移的,它的发生具有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中,它的客观性是指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不会因为人们的忽视和逃避而避免;它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都是事先无法估计和预料的。

(一)技术、环境方面的风险

建筑风险的发生与它所处的环境也有着极大地关系,受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从地质条件来说的话,在一个工程进行实施时通常工程实施者都会为其提供一个相应的地质资料和对于这个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要求,但是在实际中,这些资料和实际环境会有很多的不符之处,这些与实际不符之处在进行建筑实施时便会给建筑企业增加很多无形的风险和障碍,致使建筑工程延期或是造成额外的成本量;然后,从水文条件来看,水文条件是指那些异常天气(像是台风、泥石流、塌方、水土流失等这些不可抗的自然因素)的出现,这些因素会对施工的进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建筑工程企业造成财产损失,为建筑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还有便是施工方面的问题,由于在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等可能与资料存在着很多的不相符的地方,所以建筑企业的准备可能会有所不足,建筑企业的前期工作若是落实不到位很容易使得企业在施工时遇到阻碍,给企业带来很多的困难;设计图纸的供应不足也是在技术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设计图纸的变更会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施工进度延误。

(二)经济方面的风险

建筑工程在经济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招标文件方面,招标文件作为项目招标的重要部分,在投标者须知、设计图纸、工程质量和工程款项清单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经济,需要建筑企业的员工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其次是市场价格和金融市场方面的问题,其中市场价格包括着劳动力、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这些方面,这些的价格变动尤其是价格的上涨,对企业的建筑成本会带来很大的变动,而且在这期间货币价格的贬值,贷款利率的提高等这些外在因素也会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履行合同方面

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便是合同条款方面存在缺陷,公平缺失,合同条款要求清晰明了,要求具有极高的严谨性,但是目前合同条款的 不严谨、不完善使得合同上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像是在合同上并没有明确标注担保、索赔等相关的法律条款和规定,缺少因第三方面的影响而造成工期延误的规定,并且还具有一些单方面的欺压和约束的条款;其次,发包人的诚信与否也会给工程带来一定的影响,信誉差的发包人工程款供应不及时,有意拖欠或是出现发包人经济上的危机,致使它无法履行工程款等的问题,也会给建筑工程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产生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 管理体制方面

就目前来说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信用机制,风险的转移也不能通过工程保险和担保来进行,建筑市场的信用机制和工程担保条例也并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各个方面仍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是建筑工程中的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建筑单位方面

建筑单位对建筑工程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筑单位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建筑企业由于供求的不平衡等问题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这也使得建筑企业中的中的不规范行为大量存在,尽管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建筑企业设立了工程监理,但是在总的管理能力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的不足之处;二是建筑单位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并没有较高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工程咨询方面

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它要求工程咨询服务机构不仅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熟悉施工规律,而且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应具有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但是目前我国的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并不能提供较为充分的服务,也没有可以有效转移风险的能力和手段,这使得一旦有风险发生便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工程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发展技术,加强监测

环境方面的因素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可能根据自身的需求来改变自然地理环境和气象环境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及时的规避这些风险,减低损失。企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技术,通过引进和向其它单位学习等方面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环境和其它方面的检测,将风险的发生率控制到最低。

(二)提高监督意识和法律意识

在企业的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企业有关人员要提高监督意识和管理意识,要加强对企业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同时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市场的运行规律,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企业的人员也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要注意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减少因合同和招标文件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三)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在面度项目风险时的主要依据,也是在进行项目管理时的主要法律文件,在这里面应该包括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风险承担量。在工程合同中应该包括对价格合理性、索赔规则和风险的准确界定,在这里面不仅应该考虑环境、经费、材料价格的变化等因素还应该包括特殊情况下的风险,保险费和其它价格方面的因素。

四、总结

对建筑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和辨别风险是尤为必要的。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适用于每一个建筑企业,但是企业可以依据这些来给自己做一个客观的定位,根据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来拟定一个符合自身问题的措施,让企业可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刈:“建筑企业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

[2]罗红:“制约建筑企业发展的因素与解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0期)。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12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

(一)外部因素

1.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内审工作质量。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现阶段内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单位利益密切。

2. 内审业务的扩展和审计内容的复杂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审计范围的扩大,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风险相应增加。

3.内部审计作业标准不规范,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www.133229.COM一是内审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二是虽然现在有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法律级次明显偏低,操作性不强,并且对于具体作业标准未有明确规定。

(二)内部因素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审计职业道德等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内审人员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专业技能,需要实践的积累,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如果经验和能力有限,也会做出误判等。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评价失误,影响被审单位积极性

作为事业单位,其经济活动相对企业较少,内部审计更多的是对单位各部门执行国家政策和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如果评价不实,就会给相关人员带来伤害,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二)建议失误,误导政策的制定

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局限在查错防弊,更多的是为内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建议,内部审计部门接触的各种信息,对各管理环节都比较熟悉。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更多地是对单位的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意见,如果提供的决策意见失误,就会误导政策的制定,造成隐性损失。

(三)审计质量低下,影响审计权威和自身进步

审计质量低下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失实、重大错弊未能有效发现、提出的审计建议无法实施或实施后造成巨大损失等。审计质量低下有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审计方法和程序问题,但不管什么原因,后果均会使广大的职工特别是领导对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信任降低,影响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四)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

内部审计的建立是为组织管理提供服务,如果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会出现存在价值危机,最终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

内审工作要减少和规避风险,既有赖于内审工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但更需要内审人员的自身努力,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

(一)从组织形式上有效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实质性独立

要使内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首先,在单位建制中,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应由单位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其次,还要解决单位内部审计“一仆二主”的角色定位矛盾。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各内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减少或消除人为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

(三)完善内审机构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以及敏锐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及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熟悉财政经济法规,对本部门、本单位业务工作有较深入的了解。

(四)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会计操作的电算化、网络化,传统的“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运用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进行跟踪性的在线实时审计的知识和能力。此外,还应强化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予以充分重视,结合被审单位特点,正确地评价其内控制度,从而准确地把握审计重点和范围,获取应有的审计资料。

(五)加强法制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履行法定程序,依法审计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13

一、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的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大小、利率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并购方的经营内外部环境、筹资方式和资金状况的变动、收购后的技术专利、管理方法和文化整合的变动等。以上的种种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着企业并购的结果。其结果跟预测也会发生很大的差距。

(二)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进行企业并购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就来源于对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和信息掌握的少,对目标企业内部情况不够充分的了解,导致被目标企业的好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了目标企业有利的一面,从而忽略掉了企业内部的真实情况,如企业的经济亏损状况,资产负债情况和自身资产资源等。如果贸然行动,在实际运营当中,它所存在的问题都会被牵扯出来。说不定还会造成收购方的损失。因此,注重信息的不对称性,谨慎审视信息的不对称性,以防因此做出错误的决策。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进行企业并购的时候,有些企业对目标企业的内在情况掌握的少,从而影响了信息质量。导致并购方对目标企业产生的错误的决策。以至于并购失败。信息质量的好坏要看并购方式恶意收购还是善意收购。并购方并购一个企业是要看这个企业未来收益的数量和时间来定的。要评估这个企业未来的收益情况就要对这个企业有所了解,就需要我们对信息质量进行提高,这种所产生的风险就是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二)企业的筹资风险

并购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的。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也会有资金短缺的时候,这时候在短期内凑足资金以保证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公司的决策者们所做的决策对企业的资本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此时产生的风险就是企业并购的筹资风险。企业的资本结构在并购后会发生变化,它本身的短期和长期借款,自己的资产和债务资金比例不协调时,如果不作出合理的方案进行调节,就会造成财务危机。一个企业觉得目标企业有长远的经营价值,想长期的进行经营,那么它就要对该起的资本结构和自身的资本资源进行资金筹集。确保它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同时也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运营状态,合理的改变它的资本结构,可以让它更好的发展。

(三)企业偿债风险

研究表明,在杠杆收购的情况下,企业兼并和收购导致杠杆收购的增加。金融投资公司是杠杆收购的一般主体,他们的目的是以合适的价格买下目标公司,再去经营目标公司,让他盈利并且增值,意思是以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在并购后取得杠杆利益,这就是杠杆收购。杠杆收购是一种全新的并购行为方式,它既有优势也有风险,比如,他们的并购资金来源不是他们本是的资产,而是从银行借来或者法相垃圾债券。所谓“垃圾债券”是企业在发行过程中高利息、低评价,违约风险较大的一种债券。因为“垃圾债券”资金的成本非常高,而收购以后目标企业未来资金流量也是不能确定的,所以杠杆收购必须实现超高的回报率让收购者获益,不然,并购公司可能会因资本结构的恶化,负债过高而支付不起本金和利息,迫使该公司破产倒闭。如果企业并购后进行过整合,是具有稳定性和充足的现金流量,那么他们和杠杆收购的债务风险就低,反之,债务风险程度就很高。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体系

建立并逐步完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与一般企业价值评估不同。一般来说,企业价值评估是为了查出企业管理的漏洞,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的价值,对并购中的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是为了对该公司做出价格确定。因此,不能讲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完全运用在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上,这样是不合理的,严重的话,还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信息不对称这一特征,尽量避免他为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亏损。在并购一个公司时,首先要确定目标公司的价值,可以通过找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的盘查和分析。这样进行了详细的审查后,有利于我们避免恶意收购,因为企业并购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企业评估风险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得到目标企业一个相对比较真实的价值评估,降低企业评估风险,我们要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和未来营运状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和预测。但从根本上,我们要完善

(三)确保获取并购资金的时间和数量

企业在着手筹集资金之前,应该先确定并购资金的需要量。在确定好资金的需求量后,我们要解决资金的筹资方式,资金筹集压力最大的是现金支付。通常可以分期支付现金,以缓解资金短缺。在选择并购支付时,企业一般会选择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的方式。具体选择哪一种是要等到统筹资金的方式和数额确定后才能决定。当然这还要分局企业的融资能力,企业股票价格的波动,股权结构的变化,流动性资产的多少以及他的税收情况相结合,对支付结构进行调整。选择最优方案,来达到双方的要求,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创建流动性资金自由组合从而减少资产的风险

企业的资产的流动性正式结构不完善的体现,能正确处理好它就要重视资产的协调组合的关系。收购现有企业要经过审核公司的负债情况,把企业长期的资金流入与支出情况考虑进去进行合理分配,找到一个契机,通过不断的将短期与长期的资金调整来完善并购后的资金结构,以防止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这一投资行为上,我们应该充分的认清它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找到其对策,并对它进行防范,来确保我们企业并购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09,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