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实用13篇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1

农业经济増长;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11.

[2]高桂华,张南.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分析为例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01).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4]焦红兵.科技进步对经济増长作用的分析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

[5]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652-659.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2

1.1农业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不相适

应众所周知,农业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果有利于我国农业遵循科学发展观,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产出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在创新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市场需求,对产品的研发要求过高,使得科研成果很难符合实际。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业科技人员,我们除了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努力提高自己素质及科研水平,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促使科研成果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

1.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与原来的农业增长模式相比,现在农业生产的增长模式更加趋向于集约型增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技术在商业与农户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近年,在多数的企业中,推广农业技术的工作人员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阻碍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使得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的时候失去了优势,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1.3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

农业技术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农户。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农户对于农业技术的兴趣都比较低,这给农业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农户的经济水平低下,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技术上去;另一方面农户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就比较低,这些都导致农业技术的普及更加困难。

1.4资金不足

虽然在投资农业技术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此做出了具体的说明,且对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与日俱增。

1.5基础设施不健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农业生产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匮乏,信息技术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各种设施筹备不全,很多现代化信息技术不能被学习掌握。对于现阶段农户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通过信息技术为农户解答疑惑,导致很多农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2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建议

2.1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投入

各个地区的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广农业技术的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在使用这些投入资金的时候,各个地区的政府应该制定好相应的使用政策,确保所有的投入资金都能够被充分地利用。

2.2建设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做好推广前的市场调研,使农业技术的推广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在农业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其普及。

2.3构建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新模式

在推广的时候首先要明白农户的实际需求,其次再依靠新型合作社的力量,最后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从而扩大农机技术推广的范围。还可以开发和利用民间资本,进而形成多样的金融投资模式。

2.4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科技兴农战略指将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并逐渐形成产学结合的推广机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并加强此过程的交流与指导工作。

2.5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在普及农业技术的时候,可以运用到多种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这样就可以形成社会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继而成立服务组织。各个地区的政府也可以建立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于一些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政府还可以组织农业技术的培训,鼓励更多的农户参与培训,为普及农业技术做铺垫。

结束语

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农业技术的推广作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并且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其进行支持。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重点关注的同时,更应该时刻关注投入资金的落实情况,确保所有的资金投入都落实到了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3

1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相关的数据和调查中可以看出,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效率不高和推广不彻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农村人口比较多,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能力不足,不愿意使用农业新技术和新设备,还是愿意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科研投资的力度,科研成果也不断增加,但是在进行科研成果推广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给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此,应该充分调动科技的力量,将科研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1.1农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低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的依赖性比较强,同时需要对技术进行及时推广,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形式还是以传统的经营模式为主,农民资金比较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此外,一些农民对新技术的优势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更新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1.2农民文化水平低

从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的构成情况来看,一些老年人和儿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另外,一些地区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接受新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也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效率[1]。

1.3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

农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许多地区纷纷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该种农村组织形式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升了农民的工作效率。然而,一些偏远地区农民获得的补偿比较少,因此,该种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

1.4农民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比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同时一些农户经济实力低下,对新技术的接受态度不积极。并且,一些农村地区农业科研力度较低,这就需要相关工作部门和科研单位进行配合,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的使用效率,为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2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

在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使一些人先致富,让其起到带头的作用。同时,可以在农村建立相应的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发展新模式,使农民在该种模式的影响下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更加容易接受新事物。此外,针对有经济实力的一些人,相关工作部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从而也引导这一部分人积极投入到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上,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2]。

2.2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

在农村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新产品的开发,鼓励农民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帮助农民使用互联网来实现对国家政策的认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让更多的农民愿意为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3积极探索农业新技术成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一些现代化机械设备和技术应该被积极地使用和推广。首先,应该鼓励农民认识到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优势和特点,只有对设备和技术的功效和优点有清楚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容易接受,才能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落后保守的思想理念,让更多的农民在学习新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3]。

2.4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4

1.2农村技术推广资金没有合理配置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放资金到达地方政府以后,地方政府没有对推广资金进行合理安排,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资金的使用不足。在重点推广的技术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广就会停滞。

1.3农业推广公益服务意识不强

很多政府推广人员自己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还不够,没有认清自己从事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没有做好服务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趾高气昂,引起农民心理不满,导致推广工作很难进行。

1.4农村技术人员自身技术水平有限

技术人员在推广过程中自身技术水平不过关,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技术人员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没有及时学习更新的技术,因此不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5

1.3强化了防灾抗灾技术手段各地栽培技术推广部门从品种、播期、管理等方面综合配套,增强作物综合抗逆能力,强化避灾抗灾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重要生产环节出现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提升农作物生产防灾抗灾能力。面对近年来低温阴雨、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四川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覆盖栽培、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推广落实水稻旱育秧、小麦玉米旱地规范改制、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通过展示示范和技术培训,带动大面积避灾增产技术推广落实。2012年甘肃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329万亩,2012年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项生产粮食730万t,增产135万t。

2栽培技术推广创新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为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解决栽培技术推广体系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契机。二是各级政府对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重视和关注程度增加,栽培技术推广队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三是推广经费、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工作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四是栽培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舞台更加宽广。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外部环境与内在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都对栽培技术推广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1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更加突出,必须以挖掘单产潜力为主要抓手从耕地资源看,201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比21世纪初减少近1亿亩。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耕地资源必将持续减少,而粮食及主要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一矛盾今后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加剧。从淡水资源看,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业用水资源缺乏,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降水时期不一致,干旱与水土流失交错存在。在有突破性、革命性的栽培技术成果较少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多项技术的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单产潜力,当前我国粮食总产已经实现连续9年增长,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44.4kg,比2001年增加59.9kg,10年提高了21.1%。要想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实现单产水平的新提高,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发挥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擅于、专于集成组装优势,加大主要农作物重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来挖掘增产潜力,变争“单项冠军”为夺“全能冠军”。

2.2劳动力转移趋势难以改变,必须以轻简高效为发展方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量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1.5亿人,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劳动力不仅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力和技术素质明显偏低,各项实用新技术的应用难以到位,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新情况,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要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栽培技术的轻简化水平;同时顺应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潮流,改进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做到农艺与农机融合,加强信息装备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信息传递、灾害预警和远程管理,提升栽培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2.3农业生产格局深刻改变,必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快速迈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3%,粮食产量达746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6万个,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必须适应并努力推进这一新趋势,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倾听他们的服务诉求,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不断提升为其服务的水平,通过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重大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4自然灾害频发重发成为常态,必须以防灾减灾为工作立足点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进一步增大,罕见自然灾害转向频发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种类、地域出现了新的变化,重发频率显著上升。尽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持续提高,但因灾损失粮食总体上仍呈偏重态势,自然灾害始终是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不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建立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减轻干旱、涝害、多雨渍害、病虫害以及大面积倒伏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减灾增产。

3栽培技术推广创新存在的问题

面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栽培技术创新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3.1理论与集成创新有待加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而当前的现实是,栽培技术理论没有重大突破,许多作物缺乏突破性品种,轻简栽培技术研究不深,重大病虫防控的有效措施缺乏,适应机械化栽培的模式和设备研发不够,集成创新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与科研、教学部门合作不深,技术贮备还不足。

3.2基本条件建设有待加强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普遍缺少基本的试验示范基地和经费,缺少开展栽培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许多经济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旱坡和丘陵地区,没有完善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他设施,水利灌溉基础薄弱,种植规模化程度低;许多地区还没有从事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技术普及程度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

3.3政策项目支持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投入逐步加大,但从投入结构方面来看,注重技物结合的单项技术投入,如良种、施肥、防虫防病、设施栽培等,而忽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投入,也导致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或叠加效应不明显。由于投入不足,相关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无法大范围开展,很多实用栽培技术到位率、普及率较低,也导致良种良法脱节,单产水平始终难以突破。栽培技术推广创新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和项目扶持。

3.4推广应用有待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技术有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而且延伸到产后贮藏、保鲜等领域。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受现行体制、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技术推广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技术不到位等问题。栽培技术推广队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将服务延伸到产前、产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要。

4栽培技术推广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1指导思想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加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综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2主要目标

4.2.1解决关键栽培技术瓶颈。到2020年,在玉米各主产区推广1~2个突破性新品种,集成示范1~2套以机械收获为重点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在双季稻各主产区集成推广1~2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50%;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油菜品种,带动全国油菜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15%,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20%;初步解决花生联合收获的问题;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甘蔗品种,甘蔗机械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培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替代部分进口品种。

4.2.2推广主要栽培技术模式。到2020年,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5亿亩,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5亿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1亿亩;油菜免耕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000万亩;花生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大豆垄三栽培面积达到5000万亩,棉花轻简育苗移栽在适宜地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甘蔗健康种苗推广率达到50%;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60%。

4.2.3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通过栽培技术创新,到2020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点区域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50kg、玉米550kg、小麦500kg、马铃薯2000kg、油菜150kg、棉花110kg、蔬菜2500kg、甘蔗6t。

4.3重点任务一是创新推广机械化栽培技术。综合考虑作物种类、栽培关键技术和目前农机发展等情况,筛选确定以农机为主导,农艺配合发展的技术模式。将机械适应性作为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标,改革与机械化生产不适应的农艺措施,创新推广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栽培科技成果,大力宣传推广株型、抗倒性、成熟期等指标适宜机收的高产优质品种。调整玉米栽培的垄距、行距等指标,增强与现有收获机械相关参数的适配性,提高机械的通用性和玉米机收效率;集成推广油菜开沟、免耕、松土、施肥、播种、覆盖一体化播种技术,调整间作套种技术的行间距、幅宽等指标,使间套种技术也能满足机械化的要求,实现增产增效。二是创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通过推广适宜品种、简化栽培管理方式、合并田间作业程序、发展机械化等方式,减少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实现省时、省力、降耗、节本、增效。大力推广适应轻简化栽培的作物品种,适应机耕机收的需要,减少病、虫、草害防治用工;简化作物栽培管理方式,推广少免耕、直播、化学除草、少中耕、减少施肥次数和一次性施肥、化学调控等技术,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来简化管理、减少生产环节;合并田间作业工序,推广播种、施肥、除草等多道程序联合作业技术;推广适应多种生态条件、不同耕地类型的中小型耕种收获机械和油菜、棉花轻型收获机械以及旱地作物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减少劳动强度。三是创新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改变传统的推广单项栽培技术方式,根据作物特性、生产条件和区域特点,创新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推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东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早熟耐密品种和抗旱节水为核心,水稻以大棚旱育秧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主要创新推广小麦以深松深耕和“一喷三防”为核心,玉米以耐密品种和贴茬机播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创新推广水稻以早熟品种和集中育秧为核心,油菜以“早熟三高”品种和“一促四防”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西南西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为核心,马铃薯以种薯脱毒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四是创新推广信息化栽培技术。加强以物联网、专家智能系统、3S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作物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作物栽培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创新作物生长农情监测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动态了解田间作物生长发育、温度、光照、病虫草害、土壤墒情等各项农情指标,及时准确地满足作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通过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等生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制订最佳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加大3S技术在优化作物布局结构、水肥精确动态控制上的推广应用,提高作物田间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5促进栽培技术推广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已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节点,栽培技术推广也应适应这一大环境和新形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5.1提高认识,增强技术创新意识栽培技术推广不仅是单纯的推广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推动现代种植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技术创新作为衡量推广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最新作物生产理论和实践、农业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5.2扩大合作,增加技术创新源泉加强与有关科研、教学等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了解栽培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及早进入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转化推广,增加推广部门的创新技术来源。加强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沟通,广泛了解各地高产典型,善于发现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点,及时总结推广。积极参加国际农业技术推广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各作物主要国家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及推广、研究热点,适时引进、消化和再吸收。

5.3创新机制,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加快创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改变面向一家一户的传统推广方式,重点联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强创新技术的辐射带动能力。整合资金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抓好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主要产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提高技术的传播效率。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6

随着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在种植业发展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种植业体现出更多区域性发展的特征,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使得种植业产品化和组织化的程度在不断提升。目前种植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新的挑战,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发展的作用进行探析,为我国当前种植业的全面发展提出实效性的发展经验。

1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各类地形地貌都较为复杂,各类综合因素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性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种植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现阶段提到的农业推广技术从大的范围来说就是以农村社会发展为主要中心范围,以农民的家庭为主要的中心,根据农民实际的发展需要,对农户进行生产生活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将现代农业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农民,使得这些技术在农村地区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1]。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种植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的趋势也不稳定。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就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改变农民过去的农业生产发展意识,使得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切实做好自身工作,以全面的农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以此来获取更有效的生产效益,以促进种植业的全面发展[2]。

2 农业推广技术与现阶段种植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去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是进行生产的主要目标。随着当前经济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全面升级提升,对于农业发展又有了全新的目标。目前我国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在全新技术的教育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上加快工作步伐,这对于新技术的全面普及,带动农村地区种植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民的有效生产也具有指导性的建议。现代化的农村进行全面发展与种植业之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既能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也能够使得种植业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水稻和小麦种植培育的过程中,大多数种植户会在种植期间定期进行一些人为的干预,比如统一化的管理等方式来提升种植物的产量。但是现阶段通过农业推广技术能够使得农业技术更加全面规范化,在节约人力以及材料资源的同时,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避免不必要浪费[3]。

3 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发展的作用表现

当前我国的种植业发展要以现代化农业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种植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产业机构的根本性变革。

3.1 完善农作物的基本构成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量始终保持在均衡的发展前提下,所有当前要坚持多方面综合性的发展理念,以此来增强现阶段市场的补给情况,采取更多有效的发展方式来促进种植业发展。比如在南方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水稻种植,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豆以及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此外,在相关地区还要完善各类油料以及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

3.2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种的整体质量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进行有效种植的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化的栽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选取更多优质以及销量高的品种进行种植。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以及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还需要重点引进各类特色进出口的农作物进行栽培,以此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水果类的种植要做好大水果和小水果均衡发展的步伐,使得水产生产加工的结构更加优化。

3.3 突出展示农作物种植的地域特色

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在南北方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产品,选取适合种植的品种,以此来加快区域农业发展种植的步伐。要切实提升农作物种植的区域特色,可以根据实际地区发展的条件进行选取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业,并将过去传统的农业资源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同时对种植业进行产业化的发展经营,使得种植业自身的产值不断提升。

4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作用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7

1 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的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对于种植业而言,种植者最为关注的无非是产量质量,产量是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质量则是更高的追求。我国人口众多,但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有限,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极少的耕地养活十几亿人口。因为人均土地面积较少,如何增产成了关键问题,而农业技术在增产中的作用可想而知。以杂交水稻为例,这是一种用杂种优势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技术,目前在世界多个国家都有推广使用。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利用杂交技术,使得水稻产量大幅增长,早在本世纪初,就已达每亩700公斤。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2013年已创下亩产988公斤的记录,而现在华南地区正在研究双季稻,若能成功,两次的收割总量很可能会超过1500公斤,甚至更多。

同时,农作物的品质也有明显提升。比如施肥、打药是不可或缺的阶段,现在的肥料肥力越来越高,药物对种植物的副作用逐步减少。而且,现代提倡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农业,必然需要研究并推广新技术,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绿色农业的目标。

1.2 有利于调整种植业结构

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第三产业也迅速兴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传统的农作物范围随之拓展。除了农作物,还多了很多经济作物,甚至在某些地区,大力发展农业一条龙服务。先塑造特色品牌,扩大规模,继而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然后运输至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可见,仅仅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需要对种植业的现有结构加以调整。比如种植蔬菜、花卉、棉花等,体现出多元化特色,即便是传统农作物,也要尽量选择优质品种。以反季节蔬菜为例,改变了农村的种植经营方式,农民一年到头都可以种植,有利于增加收入。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则各个季节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如何实现反季节蔬菜种植?自然要靠现代技术。

1.3 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在当前新时代,应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变传统农业中的不足,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其达到世界标准。机械化是基础,相比传统的人工劳动,机械生产的效率大幅提升,可减少人工劳动量。农业增长方式也有了明显变化,目前更注重集约化经营,且对信息互联网技术十分依赖。农业种植业信息产业化符合市场经济特点,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促进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论是机械化生产,还是信息产业化,都离不开电气、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另外,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是评判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很多种植者都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而技术的宣传推广,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4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ё饔门宸⒄估氩豢?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科学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更好的建设新型农村产业,更好地培育新型农民,农村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国家考虑的重中之重,农业技术推广到位了,就能很好地实现繁荣的农村社会。在现如今的农业种植业发展问题上,需进行农村综合发展,达到实现普遍福利这一最终目标。因此,各项农村工作的发展及制度保障等都应实现一体化,使每个农民都有平等的发展自身的机会。以此来全面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认知能力及农业技术能力,农业带来的良好的成功理应由所有辛勤工作的农民分享。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后,农民对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了解了当地的发展出路,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农民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发展的普遍的社会福利

2 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及推动种植业发展的对策

2.1 更新推广管理机制和方法

结合农村实际,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基础,加强科研教育,形成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农业种植业推广体系。改进推广方法,加大农业种植业的技术培训,将当地新成果、新技术与新品种作为切入点,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示范与试验。

2.2 提高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应当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技术本身非常了解,熟悉理论知识,并清楚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所以对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严格要求。但由于待遇低、人才匮乏等原因,很多地区的技术推广人员只是简单地做介绍,并未涉及更深,以至于推广工作流于形式,技术无法在当地推广。所以,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培养其服务意识,愿意主动深入基层。优化推广人员结构,掌握好中高技术人员、硕士生本科生的比例。

2.3 完善保障体系和推广环境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8

1 引言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通过制度变革以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由于在粮食作物上施用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一直在增加,一些不当施用会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受严重的污染,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且饮用水被污染以后,也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除此以外,农业污染还包扩每年大量生成的厩粪、地膜和焚烧秸秆等。这些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可观的,并逐渐超过了工业和生活污染。因此,我国必须要将农业生产模式加速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2 环境友好型农业概述

环境友好的概念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联合国里约环法大会正式提出的,主要指各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活动,必须要以环境、生态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科学创新为动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友好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是农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力求实现环境、生态和经济相和谐的生产模式,如“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生态农业”等高级形态,能够在常规农业中降低污染率,进而使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可以在可承受范围以内。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了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但是由于技术的难度、成本高、适应性低,只能实现部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无法大规模的推广使用,因此要认识到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发展的难点。

3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发展的难点

3.1 具有农业技术一般特点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指导思想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持续能力相适应,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但是不危及后代的可持续农业发展,其中综合了污染治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但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仍然具有农业技术的一般性特点,这些一般性特点造成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发展难度增加,具体如下:

(1)开发难度大且周期长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综合了许多新的学科,这些新学科本身还在发展当中,处于摸索阶段,无法通过直接的引进模仿来转化为自身经验,且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形成了技术壁垒,对模仿借鉴造成了阻碍,对国内的技术创新要求更好。我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要保障农业的收益,粮食的安全以及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造成了较大的开发难度,并增加了研发和检验的环节,使研发周期也随之延长。

(2)收益不确定性大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开发难度越大,研发的风险就越大,导致研发失败的概率增加,在长周期的研发过程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增加,会受到不可预测的天气、周边环境等的干扰,使收益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

3.2 部分优惠政策制约

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因此在许多和农业相关的政策上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对大宗农产品进行一定补贴,以及对农药企业的税收、运输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扭曲作用,农药行业的准入门槛降低,许多农药企业粗放经营、生产技术落后以及资源浪费,并形成了低价竞争的恶劣局面。由于农药价格低廉的优惠政策也导致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农药的使用效率,有时会过度的依赖农药。大量的施用农药使土地和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生物的多样性遭受破坏,甚至包括大气层,农产品经常被检出有毒农药,为农民带来不小的损失。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形成积极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过多的优惠政策成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3.3 主导技术的替代性不强

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过程来看,源自与工业技术的积累,工业领域电气技术、化学技术等为农业技术的创新垫定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要求是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利用机械论规律来指导农业经营活动,这种技术在发达国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我国而言无法在存在粮食安全的地区进行推广,且推广的强度较低,农民普遍的低素质,以及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人才储备力量的不足,再加上缺乏新思路、新方法,为新技术的推广造成了一定阻碍。

4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发展的对策

4.1 修正农业相关政策

根据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在欧美等国家取得的优良成效,可以在政策上做出以下修正:减少农药产业的优惠政策,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限制农药的滥用和过度依赖,在农药施用量减少的同时,维持粮食的生产力,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和立法,特别是对农药的使用要有严格的比例规定,对违法使用的要有相应的法律制裁措施;实行农业绿色支付,在取消农药产业的优惠政策之后,农业生产投入会增加,采取绿色支付可以弥补农民的损失,将农民的环境保护行为与收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激励农民使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

4.2 完善农业技术科研体制

我国要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诱导想结合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发运行体制,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创造多渠道的融资环境。针对当前面临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明确发展的重点和先后次序,根据不同的技术等级采取合理的投资方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以及科研成果的认证机制,创建农业技术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相关人才,制定人才储备及开发计划;建设农业科研推广服务体系,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完整的体系来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通过教育及培训可以转变农民对于多施肥能够多增产等错误的观念,还可以提升农民对于新技术的适应和使用能力;加强国际领域的合作,通过国际间合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观念和发展思想,还可以获得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和援助等。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还要加速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加强研发和推广,将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02).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9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安徽、江苏、山东、河南4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全市总人口642万,其中农业人口539万,占总人口83.95%,现有农村劳动力318万人;总面积9 787km2,平原面积8 89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面积66.52万hm2,占总面积的67.97%。该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宿州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素有“果海粮仓”之称。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胡桑等。正常年份粮食总产量306万t,棉花总产量8万t,油料产量40.5万t,水果产量86.5万t;境内拥有8万hm2全国最大的连片果树产区,果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5.33万hm2的花生种植基地和2.67万hm2大棚蔬菜种植带。科技兴农历来是宿州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

2000年前,宿州市建立了108个乡镇农技站,承担全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管理“三权”下放乡镇,导致原农技站经费缺乏,人员涣散,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有的改行离开农技推广岗位,有的专职从事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线断网破。2003年,宿州市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原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并入由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水利5站合并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在职人员大多是协助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很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乡镇农技推广呈现出管理失控、上下脱节的局面,农技服务网络陷入瘫痪状态。

随着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文件的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展开,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管理,人员全部为事业编制,工资由县区财政预算管理,各农技站的业务指导由所在县区农业推广中心负责,从而基本完成了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部署[1]。

目前,宿州市、县、镇三级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共计1 567人,其中市级96人、县级420人、镇级1 051人。据调查,宿州市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46.2岁,专科学历以上人员89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39人、中级技术职称的601人。全市农技服务机构260个,其中市级14个、县级27个、乡镇级219个,农业、畜牧、林业、农技、蔬菜、果树等科研所55个,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主的专业协会220个、专业合作社4 130个。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2],是宿州市科技兴农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宿州市虽然按照省里要求完成体系改革与建设,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有:

2.1 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功能不强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部门设置多且分散,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动植物检疫、农业机械、水利等,制约了综合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在行政隶属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上又不统一,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行政、计生、民政等非农行业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大多数行政村的农业服务人员由合作社、协会的负责人或村主任兼职,由于他们工作繁忙,农民遇到的生产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线推广力量薄弱 目前,乡镇农技服务工作人员已调整为由业务部门管理,虽保证了人头工资,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农技服务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装备较差,信息网络、试验仪器等服务设备简陋,影响了农技人员下乡入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质量低,甚至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3]。

2.3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尽管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数都是正规院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导致知识更新慢,农业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无法开展,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更新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显著下降,务农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妇女,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接受科技能力较差。因此,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人员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是我市农技推广服务的当务之急。

2.4 农技服务条件差,手段陈旧 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场所面积小,条件差,无服务、咨询场所。推广服务只能靠“一张嘴,两页纸”的简单方式进行。各基层推广站交通工具缺乏、培训设施简陋,缺少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难度大,效果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5 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尚未明显体现 目前,很多人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事实上,合作社的运作是自负盈亏的公司制,或是群众自发的组织,政府不拨付经费,它是依靠自身的收入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其职能是经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国家公益性农技服务队伍作保证,健全县、乡(镇)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体系是专业合作社不能替代的。

2.6 农技服务过程缺乏健全的考评体系 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管理、考核不到位,流于形式,规章制度不健全。各区县虽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推广人员年度考核制度,但这些制度只是沿袭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农业推广人员的职责不明、绩效考核没有量化指标,农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缺乏规范,存在着 “乡镇无法管,县市管不住”的现象。

2.7 地方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服务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建立一套长期、稳定、高效的农技服务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作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基层,这是职业院校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宿州市各县区都有若干个农业职业学校,但没有一所真正融入到农业技术服务之中。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基地“的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虽组织了上万人次的农民培训,但也只是局限于室内,缺乏实用性的田间现场服务。

2.8 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到位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希望大学生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新思路推广给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农业服务中来。

2008年宿州市开始启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共选拔5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145名大学生村官实现了有序流动。截至目前,宿州市现有“大学生村官”408名,走访获悉,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熟悉不够,农业知识肤浅,开展农民工作方法单一,“农业推广员”角色缺失。加之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又难以担当农业创新的传播者,一部分成了乡镇的办事员,一部分游荡于家与工作地,一部分疏于本职工作,转投其它行业。致使推广工作的终端环节出现“断路”,农业推广工作的“最后一环”难以衔接。

3 继续加强宿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定位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农技推广持续发展要依靠政策法规作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政府对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保障责任,明确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规定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有关经营创收活动。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的事业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人、财、物由农委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上级农业推广中心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测防等工作。根据其职能定位和服务规模,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服务机构运行高效的目的,以促进农技服务事业健康协调发展[4]。

3.2 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农业科技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广开农业科技融资渠道,培育科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人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设立财政支农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办公、通讯和交通等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对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要不断增加,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重点保障实用、先进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的专项资金,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办公经费。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善立项与评审制度,确保科技成果的质量。

3.3 采取多种形式,强力构建农业科技人员培育机制 2005年以来,宿州市实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迄今为止,宿州市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6 000多人、科技示范户25 000多人次、新型农民达50 000多人次。对本市优势主导产业的油粮、蔬菜、水果、养殖等,按照生产的实际需要,在产、加、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逐步形成“一村一个特色,一村一个亮点”的专业化生产格局。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实现其顺利安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特点,宜立足实用新型技术,开展订单、订向培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竞争力。

3.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技服务的智能化 建立“宿州农业信息网”、“宿州果蔬信息网”等农业网站,以及“农业110”科技服务热线,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充分发挥技术及信息优势,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全天候服务。全市范围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种养大户及农业生产者收听收看相关的科技信息。农业技术专家在关键季节,对种养技术通过专题栏目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服务面。各级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均配备微机及网络传输设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为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服务提供便利,形成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

3.5 落实基本待遇,完善人事管理考评制度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政体制,按照“上下连动、分级负责,中央主投、地方配套,中央养事、地方养人”的原则,建立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的4项经费,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条件和手段建设经费、队伍素质建设经费和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专项经费[6]。努力探索建立经营服务新机制,市级财政预算应将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服务人员的人头经费全额列入,并建立专项资金扶持在改革中分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办集农资经营、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公司,给予其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农技服务人员进村入户的工作量和服务实绩及服务对象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办法,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上,积极推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7]。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体制更顺、机制更活,从而有效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6 革新服务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面对宿州市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农技部门可利用原有的服务设施,大力兴办服务实体,既“开方”又“卖药”,将以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推广方式转变为以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产业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可弥补农业推广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农技服务有个可靠的平台和载体。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农技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按照产业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农民的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做好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工作[8]

3.7 强化地方职业院校参与农技服务的深广度 现代农业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农技推广队伍[9]。作为地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农业院校以及开设涉农专业的学校,应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无技术、无岗位”的农民工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既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扩大地方院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办学层次。同时,地方职业院校通过参与农技服务,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生的教科研水平,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学院人才、科技、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在农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升级的联结点上,谋求专业和产业的全面对接,为宿州市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解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8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打造百姓身边的宣传队 近些年,农技推广体系“网破、人散”的问题较为突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将完善该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畅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而站在末端岗位上的,除了基层研究人员、农技工作者外,还有另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工作队伍――大学生村官。

选拔符合当地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及服务意识强、乐于奉献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到农技服务体系中,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挥大学生高素质的职能,使之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宣传员,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们刚跨出校门,尚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难以让长期耕作并且经验丰富的农民信服。因此,对于担当农技推广服务宣传员角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应加强集中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农村、熟悉农业、关爱农民”。与农业院校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培训,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农业创业、创新的传播和推广能力,将他们打造成农技服务的宣传队,动员和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让大学生村官早日成为农村科技致富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63,365.

[2]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2-33.

[3]褚冰倩,乔文峰.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设想[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87-388,390.

[4]萧茂普.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科学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9):4-6.

[5]张德福.试论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发展中的紧缺人才需求[J].天津农林科技,2010(1):20-21.

[6]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1):4-13,14.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10

 

1.1 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

 

巧家县人多地少,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作为种植业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以农业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巧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在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在河谷地区、低二半山区,玉米、水稻667m2产量可达700~800kg;高二半山以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作粗放,有“种一遍坡,收一箩箩”的说法,当地农民还未得以解脱贫困,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而江边河谷地区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桑蚕、花椒、核桃为主,近几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大力发展栽桑养蚕;烤烟产业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目前巧家县烤烟种植面0.2万余hm2,年收购烤烟7万多担。但是巧家县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基本县情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当前以粮为主始终是巧家县种植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1.2 区域布局情况在不断变化

 

巧家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江边河谷地区是巧家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江边河谷地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反季蔬菜、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但一直以来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拉大种植业空间布局差距的直接原因。随着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情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巧家县进一步加快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从以前单一的品种逐步向名优特新品种发展。

 

2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巧家县江边河谷地区冬季的热量比较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反季蔬菜远销昆明、重庆、昭通、攀枝花等地。在今后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在政策和市场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冬春季节作物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农业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部门应该将种植业技术推广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完成,引起人们对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这样才能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农业部门应该积极配合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到基层对种植业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同时应对外招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为推广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加大对种植业技术的投入,达到推广目的;在推广种植业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确定种植业技术可以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在日常种植推广中,农技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种植业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快速培训种植户,从而促进其种植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2.2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引导农民对更多先进种植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该充分加大在种子、农药及农资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其附加值。巧家县的热量比较充足,土壤肥力较好,在水旱轮作模式的影响下病虫害也比较轻,因此和其他地区农民相比,该地区农民的负担要少很多。但是新的种植技术得到研发和应用以后,农民应进行积极的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2.2.1 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切实将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培训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应意识到拓宽渠道的重要作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引导社会中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巧家县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中来,更好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2.2.2 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农民种植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注意不能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培训,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按照新的种植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展开培训。由于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所以必须通过实地培训来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兼顾到实践方面,结合农民的基本特点,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展开教学培训,尽量缩短农民接受知识的时间,减少农民在这上面投入的费用,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最新鲜的科学知识,引导农民有效掌握各项先进的种植技术。

 

2.2.3 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培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技术员本身的能力及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不仅要对农民的种植业技术进行培训,还应注重自身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达到提升广大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水平的目的。

 

3 种植业在巧家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前景

 

种植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巧家县是立体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十里不同天,农业技术推广仍是农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更新对提升农业水平至关重要,今后巧家县着力发挥“地理、气候、物种、生态、开放”五大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要求把云南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肉铺子、鱼池子、药盒子”,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昭通路子。巧家县今后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主要利用巧家县高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热区资源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地林改造,大力发展以畜牧、反季蔬菜、花卉、核桃、花椒、蚕桑、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和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充分利用巧家县草地面积广阔优势,实施现代畜牧业工程,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将巧家打造成为云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林业物种种类多、低成本消耗、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发展木本油料和以野生食用菌、林药、木本香料、松脂松香及紫胶、特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及速生丰产林、生物质能源、高原特色观赏苗木等林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 相结合,建设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和向西南开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农业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4 结语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1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了高的要求,对我国的传统农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农业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人员理念的陈旧、运行机制的传统、服务内容的单一、服务方式的落后,这些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了。因此,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我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我国迫切要完成的任务。

二、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机构设置

遵义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为县、镇两级,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有1个,有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有31个。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平行的业务科有5个,分别是种子站、辣椒办、土肥站、植保站及蔬菜办。每个镇的农技站都只是单纯的农技站,与其平行的还有农机站、植保站、种子站等部门。

(二)队伍建设

遵义县农业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是12人,在岗人员仅是8人,在农技推广站中有2个农技推广研究人员和高级农艺师,在岗工作的人员都是专职,完全不是兼职,在岗人员的学历都是大专以上,其中有7人是农业技术专业人才,有1人是非农业技术专业人才,专业人士占在岗总人数的87.5%。

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的地点是镇政府,是属于政府的一个部门。其中南白镇农技推广站的人员编制是11人,在岗人员是7人,没有农技推广研究人员和高级农艺师,在岗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专职,仅有少部分在政府繁忙期会从事行政工作,全部在岗工作人员都是中专以上学历的农业技术专业人员,不存在非农业技术专业人员。

(三)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资金来源靠自己向省里直接申请项目资金,没有固定的资金拨款。如水稻工程创建65个万,粮增工程60个万。项目资金是由国家划拨,业务经费除了项目资金外就不存在其他的资金来源,人员经费也是由国家拨款,资金来源单一,无别的资金来源。项目资金申请后会根据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将经费划分给各个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县级农技推广站也会暂留一部分用于自身的业务经费。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每年有固定的工作活动经费,每年按在岗人员每人800元-1000元的拨款,除了这个工作活动经费和人员的工资外就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其中南白镇农技推广站的推广人员每年要进行农技推广工作,每人800元的业务经费就用于此。

(四)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农业推广的手段,是指在传播农业技术时所利用的各种载体和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媒体的不断创新,推广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是遵义县农技推广站利用的推广方式都非常传统,采取的主要方式为以开会的形式下达命令、分发文本资料、进行新技术培训及其言传身教。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每年都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平均每个月20次左右。乡镇农技推广站的推广方式为文本资料和言传身教。

(五)推广体系的运行模式

从各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实践看,目前影响最大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主要有5种类型,即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和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在遵义县下设有31个农技推广站,在这些推广站中多数是属于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遵义县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和南白镇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三、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全面分析,如今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遵义县的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

(一)农村生产规模化有待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下

自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已成为流行,导致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技术受体的素质问题突出,新技术推广难度大,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遵义县虾子镇是个例外,该镇的辣椒是成规模化生长和生产。

多数农民从事生产仅仅都是为了满足自家的粮食需要,缺乏对新技术接受的动因,大量劳动力转移,使留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低,从而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困难。

(二)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程度待提高,农技推广人才的缺乏

从对推广人员的了解,农技专业人才的学历水平都不高,多数为中专和大专文凭,其中有关负责人还这样说到“干我们这一行的不要求学历都行,只要肯干就行”。此话充分证明农技推广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都会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以及到外省学习,但不定期的培训对他们知识的更新程度还有待提高。

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使得很多大学本科生不能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使得农技推广站中的人才缺乏,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也不多,而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体制保障不健全

基层农技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下放乡镇管理后,县、乡财力均比较困难,全县各级对基层体系的基本建设、必要的设施设备添置、队伍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实际投入明显的削弱,保障不力,难以承担农业发展新要求的大范围技术推广服务。一时缺乏必要的业务经费,科技宣传、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成为一句空话。多数乡镇领导认为农技推广事业可有可无,甚至乡镇农技站的独立财务管理多数被乡镇政府统一核算,资产由乡长随意处置,单位法人没有签字权和职工安排权力,这就使得农技推广职能难以履行。

(四)服务渠道有待丰富,经费投资短缺

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缺乏,推广手段和方式落后。乡站没有最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即使是县级机构,也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备不足,设施、设备老化过时,服务功能下降,没有自己的“试验示范田”,基本处于“一张嘴、两条腿”的状态。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服务工作的方式落后,不能满足服务“三农”的需要。经费不足,更新知识难,新技术推广开拓创新更难。知识退化,大多数农技人员“用旧知识推广新技术”。技术人员培训少,有了项目却搞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保障用于农业推广的资金,并应使资金逐年增长。”但现实中,遵义县许多地方农技推广经费问题并末得到妥善解决,相当一部分基层推广人员没有稳定收入。这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使一些配套技术无法引进、示范和推广,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工作效率,并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几年农技推广人员的流失。

(五)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育部门的有机结合有待加强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是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推广使得广范围的使用和应用而已,但技术的来源是个问题,而科研教育机构就是技术来源的主要源头。

遵义县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和农业院校有一定的联系,但技术交流却很少,还有待改进。在该农技推广站中有一个辣椒研究所,有关辣椒的技术主要是来源于此,该研究所为农技推广站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遵椒一号、遵椒二号等遵椒系列;但乡镇的农技推广站没有和农业院校、科研机构有机地结合,技术来源是靠上级的宣传。

四、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一)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及农民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广事业的根本,事业造就人才,人才发展事业,没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什么事业也干不成。为此。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战略措施来抓。努力营造“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环境,造就农业推广专队伍。

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等方式,促进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主要的途径有:在岗人员的继续深造,以致推广人员的知识得到更新,以致不会老化;对农技推广骨干提供去高校、外省学习的机会;请知名专家到农技推广机构进行经验交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到基层进行蹲点,给农民们解难答疑。

遵义县外出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多,留在家里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在家的劳动力素质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样给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困难。对于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培训继续定期举行,并且派农技推广人员下乡给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等,还可以通过媒体、广播、声音、图片艺术、动画和视频信息的形式进行传播,以便新知识的吸收。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农业技术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另外,将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和县农技推广机构在行政上和在业务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全形成垂直的管理体制,这样可以避免在管理体制上的双重领导,农技推广人员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农技推广工作。

(三)加大对财政的投资力度,培训农民龙头企业,扩宽投资渠道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推广工作中存在着一个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资金投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加大投资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监督,在加大监督的同时还可以直接跨级管理。

遵义县农技推广站都是行政型的农技推广站,投资来源单一,其实可以培养一个有文化并且渴望进步的农民成为当地的农民龙头企业,在培养他的时候跟他签订相关的合同,之后让其反哺农技推广站。

(四)“产学研”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的优势

农业技术推广站与科研教育部门进行有机的结合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和成效,科研教育部门不仅可以为农技推广服务站提供技术来源,还是人员培养、人才素质提高、农民培训、骨干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好地方。实际证明科研教育机构与农技推广服务站的有机结合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杨圣慧.泰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2、郭为民.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D].广西大学,2006.

3、俞守能.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4、袁纪东.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5、宫庆娥.滨州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及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6、贾向辉.构建潍坊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12

1、合理规划和建设猪场

要特别注意猪场选址及猪场内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做好净污分离,雨污分离,选用优质专用并适于消毒的猪场设备,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间、隔离舍、防疫围墙、尸体池等防疫设施。

2、完善消毒设施

应从外到内完善猪场消毒设施,制定并严格执行消毒规程。一是在猪场大门设置消毒池和消毒走廊等消毒设施,供进出车辆、人员消毒用。二是在对外工作区和生活区通往生产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之间及装卸台处设置消毒池等消毒设施。三是在生产区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交接处设消毒池并配备喷雾消毒器械等消毒设施。

3、全面有效消毒

猪场应该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猪场的消毒包括人员与车辆消毒、用具消毒、环境消毒、猪体消毒等。为确保消毒安全有效,猪场消毒应注意:一是猪场内各功能区的环境卫生应保持清洁;二是日常消毒、定期消毒和突击消毒的时间、次数、用药方法等制度化;三是科学选用消毒药,选择两种以上合适的消毒药并定期更换;四是定期扑杀传播疾病的媒介动物(如老鼠、蚊、蝇等)。

3.1人员与车辆消毒

场内员工进出生产区应更换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再通过消毒池进场。工作服在下班后置更衣间,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周进行一次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2mL、高锰酸钾21g)。洗手消毒用0.1%新洁尔灭、0.2%的过氧乙酸等。工作人员外出回场后,在进入生产区净道或猪舍前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车辆进场需在大门处严格消毒,通过消毒池按指定路线行进。

3.2用具消毒 饲料车、料勺、接生箱、仔猪保温箱及补料糟等定期清洗、消毒。

3.3环境消毒

猪舍内过道、舍外通道、运粪走道、管理房走廊、解剖台、售猪台、主要道路及路旁植被等一般情况下应每周消毒一次,通常与带猪消毒同时进行。售猪台及赶猪通道在每次售猪后都要进行消毒。

3.4猪体消毒

一般情况下应每周进行一次带猪消毒。消毒时要考虑天气、温度及猪群健康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消毒时应认真小心,喷头压力不能过大,喷雾消毒时,小猪要做到让猪体的每个部位都充分接触到消毒液。冬季天冷,应适当加强空气喷雾消毒。

4、切实安全免疫

4.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止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规模化猪场,一些主要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等,必须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对种猪场,一些繁殖障碍性疫病,如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必须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对有些疫病,如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应根据本地区疫病的流行情况和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免疫接种。关键之处是要建立猪群免疫抗体定期检测制度,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4.2确保免疫安全有效

猪群免疫,要确保安全有效。①免疫接种前猪的体质应健康。②接种后应定期检测免疫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③保证疫苗质量,并且疫苗的储藏、运输直至启用应始终在冷链下进行。④合理选择疫苗溶剂及其佐剂。⑤在疫苗接种前3d和后4d,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⑥免疫接种时应做好注射部位皮肤的消毒工作,并按免疫技术规范进行接种。⑦营造良好的小环境保证猪群舒适生活,减少免疫应激。

5、坚持全进全出制度

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或同时转出猪舍,它可切断不同日龄和不同猪舍的猪只的相互传染,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疫病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

6、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其产品

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消灭疫病传播源头,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同时事关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对染疫病死猪、一时不能确诊的病死猪及其粪污与垃圾等传染源及污染物,应严格按照国标《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在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消毒、焚烧和深埋,确保有效扑灭病原微生物。

三、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措施。

1、重视污染的治理,建立生态园区。要具有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种养业一体的循环经济。创新养殖新模式,发展龙头企业,争取政策支持,使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养殖。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篇13

近年来农村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村的建设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逐渐得到认可。农业技术推广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农业技术的推广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当前需要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障碍,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1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于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比较多,农村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没有顺利进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主要是按照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进行的,但是由于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经过层层部门的管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事分离,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缺少协调合作,这对于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度,影响了农业的建设。另外农业推广技术管理部门人员之间责任不明确,一些部门虽然占用了资金但是并没有做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受到影响。

1.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明显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于农业资金技术推广的资金供给不足。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理想导致政府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占用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是由政府拨付的,一些部门利用职务之便占用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行。经费不足影响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进程,很多地方由于缺少资金并没有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1.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设。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农村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不理想。当前掌握农业技术的人员数量相对比较少,很多地区并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农业的发展。同时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掌握人员的技术分配也不合理,掌握养殖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少,种植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发展的结构不均衡,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水平。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农业也需要进行改革,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国家和政府需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实现农业的发展。

2.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保障,国家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机制。同时地方也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除了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措施,保障制度的实行。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改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2.2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

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前政府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更好地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保障资金支持,对于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引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筹集地方的资金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资金困难,可以积极鼓励地方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2.3培养农村技术人才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但是当前农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今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应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请专家对农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3总结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农业技术在农业的发展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支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