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审计标准实用13篇

国际审计标准
国际审计标准篇1

以市场经济为纽带,以科技进步特别是通讯工具的革命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为动力,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化已经成为21世纪最突出的特点和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贸易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9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为3.7%,国际贸易的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平均外贸依存度已达到25%,其中服务贸易增长率明显高于货物贸易,并且这种贸易增长的势头仍在持续。二是跨国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比贸易增长速度还要快。1999年跨国直接投资超过8,000亿,比1998年增长25%,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目前,全球大约有100多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共体统一市场、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区域化是通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中途驿站。四是市场经济已成为各国首选的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是通过生产网络、贸易网络、金融网络和信息网络构造成的一个统一市场,它客观上要求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五是统一开放的全球化市场规则正在形成。1995年1月1日,作为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1997年,WTO产生了三个具有突破性的协议,即《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基础协议》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标志着世界各国间相互开放和认同的规则的形成。另外,为全球化的金融运行提供公共准则和监管框架的国际清算银行,支持产生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发起拟定了《巴塞尔协议》及《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银行运行和监管提供了国际标准。

(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首先,世界金融已经历了媒介金融、信用金融阶段,现已发展到交易金融阶段。由于信息和高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信用证券化和金融工程化已使资本跨国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速度。金融交易空前活跃,数以百亿千亿美元计的资金交易可瞬间完成。金融交易正在演变成为一种脱离实物经济的虚拟的网上资本交易。目前全球日平均金融资产交易量是实物交易量的50倍,只有2%的金融交易具有实物经济支撑,98%的金融交易与实物经济脱离。其次,私人资本的流动量占全球资本流动量的75%,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角。再次,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电脑化、网络化必将有力地促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业务综合化和网络化,从而进一步加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三)监管标准的国际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等一系列变化,迫使监管系统的范围、手段、内容、模式和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手段日益现代化,监管内容更加标准化,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考虑对所有金融机构采用同样的会计准则和披露标准,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巴塞尔委员会于1999年6月了《新资本充足框架》,对1988年制定的《资本充足协议》作出重大改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将外部评级引入风险管理框架,要求银行使用公共信息来确定其风险加权资本,根据评级公司的评级来确定信贷风险权重。由于经济金融全球化需要国际上有一套通行的监管标准和评价方法,巴塞尔委员会于1997年4月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又于1999年10月了《核心原则评价方法》。这些标准将成为各国监管系统共同遵守的目标。

(四)会计师和审计师的职业判断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和审计环境千变万化,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多,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杂,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规范却日趋简约,加之人们对会计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而在客观上就要求会计人员和审计师必须运用职业判断,对银行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这种职业判断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计师和审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二是对实质重于形式、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重要性等会计核算原则的运用;三是对金融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折旧和所得税核算等会计政策的选择;四是对呆坏账准备计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确定、或有事项处理等会计估计事项的职业判断。

二、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标准国际化与银行业内部会计标准的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执行的会计标准是不一致的,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营对象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会计制度与规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业务均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为《企业会计制度》;上市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其他业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外,还必须执行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第7号《商业银行

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执行《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二是同一银行业务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会计政策差异大。主要表现在:1.呆账准备的计提。呆账准备虽都采用备抵法核算,但非上市银行的呆账准备只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而上市银行除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一般呆账准备,还需要根据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结果计提专项呆账准备。2.利息收入的确认。在2000年度,非上市银行的应收利息核算期间为180天,而上市银行只有90天。3.坏账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根据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0.3%计提;而上市银行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贷款对象或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估计计提。如深圳发展银行2000年年报显示,坏账准备计提比例高达52%。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于上述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非上市银行不计提,而上市银行必须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计提。5.贷款的核算。非上市银行只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而上市银行除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外,还必须执行“五级”分类计算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会计标准的不一致,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环境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将国际化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建立银行业内部统一会计标准,摒弃现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会计标准国际化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科学计算资本充足率。2.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3.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研究资本充足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4.按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的会计原则,确认利息收入政策。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5.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6.对国内尚未发生过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形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今后同类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二)会计大集中

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工具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银行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三)管理会计的应用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基础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背景下,全面引进和运用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成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具体包括:1.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2.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3.严格实行全面预算和预算控制,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4.建立存贷款品种成本效益分析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强化利率等产品定价机制;5.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管理制度。

(四)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中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中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ATM、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银行业务的运用。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三是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四是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五是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三、中国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加快改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步伐,按国际通行的规范公司制即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审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审计标准的国际化。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大稽核的趋势

在组织管理架构上,实行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体制,对总行统一法人负责,审计机构与人员独立。在审计内容上,将会计信息审计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合规合法性与提高盈利能力和防范风险结合起来。在审计方式上,将事后的审计监督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大非现场稽核比重,使风险控制重心前移。总之,通过加大稽核力度,创新稽核手段,树立稽核权威,建立起由业务常规稽核及后续稽核、调岗离任稽核、专项稽核、内部控制制度稽核、非现场稽核和电脑稽核等组成的大稽核体系。

(三)监管审计社会化、专业化

中央银行、证监会、财税部门、国家审计 机关等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审计,将由现时的直接检查,逐步转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管专门审计,使监管审计呈现出社会化、专业化趋势。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义务直接向监管当局报告任何有损银行正常运营、违反法规和不利于银行稳健运行的事项。此外,监管当局可随时要求审计师对银行的特别业务或领域进行专题调查,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审计师、银行和监管当局定期举行各种会议,讨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任何问题。

国际审计标准篇2

以市场经济为纽带,以进步特别是通讯工具的革命和信息技术的推广为动力,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化已经成为21世纪最突出的特点和我们这个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贸易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9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为3.7%,国际贸易的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平均外贸依存度已达到25%,其中服务贸易增长率明显高于货物贸易,并且这种贸易增长的势头仍在持续。二是跨国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比贸易增长速度还要快。1999年跨国直接投资超过8,000亿,比1998年增长25%,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全球大约有100多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共体统一市场、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区域化是通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中途驿站。四是市场经济已成为各国首选的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是通过生产网络、贸易网络、金融网络和信息网络构造成的一个统一市场,它客观上要求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五是统一开放的全球化市场规则正在形成。1995年1月1日,作为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1997年,WTO产生了三个具有突破性的协议,即《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基础协议》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标志着世界各国间相互开放和认同的规则的形成。另外,为全球化的金融运行提供公共准则和监管框架的国际清算银行,支持产生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发起拟定了《巴塞尔协议》及《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银行运行和监管提供了国际标准。

(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首先,世界金融已经历了媒介金融、信用金融阶段,现已发展到交易金融阶段。由于信息和高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信用证券化和金融工程化已使资本跨国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速度。金融交易空前活跃,数以百亿千亿美元计的资金交易可瞬间完成。金融交易正在演变成为一种脱离实物经济的虚拟的网上资本交易。目前全球日平均金融资产交易量是实物交易量的50倍,只有2%的金融交易具有实物经济支撑,98%的金融交易与实物经济脱离。其次,私人资本的流动量占全球资本流动量的75%,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角。再次,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电脑化、网络化必将有力地促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业务综合化和网络化,从而进一步加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三)监管标准的国际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等一系列变化,迫使监管系统的范围、手段、、模式和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手段日益化,监管内容更加标准化,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考虑对所有金融机构采用同样的会计准则和披露标准,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巴塞尔委员会于1999年6月了《新资本充足框架》,对1988年制定的《资本充足协议》作出重大改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将外部评级引入风险管理框架,要求银行使用公共信息来确定其风险加权资本,根据评级公司的评级来确定信贷风险权重。由于经济金融全球化需要国际上有一套通行的监管标准和评价,巴塞尔委员会于1997年4月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又于1999年10月了《核心原则评价方法》。这些标准将成为各国监管系统共同遵守的目标。

(四)会计师和审计师的职业判断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和审计环境千变万化,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多,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杂,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规范却日趋简约,加之人们对会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而在客观上就要求会计人员和审计师必须运用职业判断,对银行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这种职业判断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计师和审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二是对实质重于形式、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重要性等会计核算原则的运用;三是对金融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折旧和所得税核算等会计政策的选择;四是对呆坏账准备计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确定、或有事项处理等会计估计事项的职业判断。

二、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标准国际化与银行业内部会计标准的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执行的会计标准是不一致的,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营对象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会计制度与规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执行《金融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业务均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为《企业会计制度》;上市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其他业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外,还必须执行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执行《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二是同一银行业务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会计政策差异大。主要表现在:1.呆账准备的计提。呆账准备虽都采用备抵法核算,但非上市银行的呆账准备只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而上市银行除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一般呆账准备,还需要根据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结果计提专项呆账准备。2.利息收入的确认。在2000年度,非上市银行的应收利息核算期间为180天,而上市银行只有90天。3.坏账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根据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0.3%计提;而上市银行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贷款对象或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估计计提。如深圳发展银行2000年年报显示,坏账准备计提比例高达52%。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于上述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非上市银行不计提,而上市银行必须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计提。5.贷款的核算。非上市银行只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而上市银行除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外,还必须执行“五级”分类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会计标准的不一致,对建设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环境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将国际化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建立银行业内部统一会计标准,摒弃现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会计标准国际化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计算资本充足率。2.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3.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4.按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的会计原则,确认利息收入政策。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5.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6.对国内尚未发生过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形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今后同类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二)大集中

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商业银行会计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工具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传输,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银行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三)管理会计的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基础落后,成本资料和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背景下,全面引进和运用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成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具体包括:1.通过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2.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3.严格实行全面预算和预算控制,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4.建立存贷款品种成本效益分析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强化利率等产品定价机制;5.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管理制度。

(四)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化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中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中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ATM、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助性银行业务的运用。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三是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四是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五是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三、中国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加快改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步伐,按国际通行的规范公司制即现代制度运作。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审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审计标准的国际化。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大稽核的趋势

在组织管理架构上,实行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体制,对总行统一法人负责,审计机构与人员独立。在审计上,将会计信息审计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合规合法性与提高盈利能力和防范风险结合起来。在审计方式上,将事后的审计监督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大非现场稽核比重,使风险控制重心前移。总之,通过加大稽核力度,创新稽核手段,树立稽核权威,建立起由业务常规稽核及后续稽核、调岗离任稽核、专项稽核、内部控制制度稽核、非现场稽核和电脑稽核等组成的大稽核体系。

(三)监管审计化、专业化

中央银行、证监会、财税部门、国家审计机关等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审计,将由现时的直接检查,逐步转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管专门审计,使监管审计呈现出社会化、专业化趋势。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义务直接向监管当局报告任何有损银行正常运营、违反法规和不利于银行稳健运行的事项。此外,监管当局可随时要求审计师对银行的特别业务或领域进行专题调查,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审计师、银行和监管当局定期举行各种会议,讨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任何。

国际审计标准篇3

1、我国的第一份审计报告准则是于1995年,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该准则对标准审计报告格式和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这一准则的制定不仅迈出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第一步,而且由于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国际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为协调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实施几年来,该准则对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和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以及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的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003年第一次修订。由于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快速发展,1995年的准则已经不能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要求,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2003年4月14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修订后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并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与原准则相比,新修订的审计报告准则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1)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将原准则“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改为“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2)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在引言段说明审计对象、管理当局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3)将“拒绝表示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将“合法性”和“公允性”合并,使“合法性”融于“公允性”之中。(5)新准则将原准则中“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改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3、2006年第二次修订。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行为、明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以及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并定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审计报告准则,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与现行审计报告准则相比,新审计报告准则在形式与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1)将管理当局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从引言段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了补充,分别列为审计报告中管理层责任段和注册会计师责任段,更加明晰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2)将股东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纳入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人员的风险和责任。(3)对审计程序、审计意见的形成增加了更细化的描述和要求。(4)将审计报告类型划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对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特殊规范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另外,此次修订的准则还在审计报告日期、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等方面做出了修改和补充。

(二)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发展

1、1983年《国际审计准则(ISA)13――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的。198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设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2001年更名为国际审计与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ISA)13――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标志着国际标准审计报告的基本确立。该准则规定,一份完整的审计报告应当具备以下基本内容,并以此作为协调各国审计报告差异的标准:(1)标题;(2)收件人;(3)已审财务报表的确认;(4)关于审计准则或审计实务依据的说明;(5)关于财务报表意见的表述或拒绝表示意见;(6)审计师的签名;(7)审计师的地址;(8)报告日期。

2、1994年第一次修订。经过职业界和学术界的长期研究,审计理论取得了重大发展,审计报告准则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也有了新的含义,如果审计报告使用者对这些问题也有所了解,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职业界的法律诉讼。因此,1994年IAPC对国际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了《ISA700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此次修订将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规范为:(1)标题;(2)收件人;(3)开头或引言段;(4)范围段;(5)意见段;(6)报告日期;(7)审计师的地址;(8)审计师的签名。同时,对各部分应表述的内容及其措辞进行了规范。

3、2001年第二次修订。在2001年7月,IAASB对1994年ISA700进行了细微修订,要求在意见段中明确指明用于编制财务报表的财务报告编报框架(当编报框架不是国际会计准则时,还需指明财务报告编报框架的制定国家)。其他方面与1994年的审计报告准则相同。因为注册会计师跨国执业的蓬勃发展和审计报告的网上,且财务报表编报框架具有多样性,所以就要求明确说明财务报表的编制框架是哪国财务报告编制框架。

4、2004年第三次修订。为了提高独立审计师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透明度和可比性,IAASB于2004年12月28日了新修订的《ISA700――关于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师报告》和《ISA701――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独立审计师报告》取代原ISA700,确立了新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并自2006年12月31日起执行。新ISA700规定,审计报告由下列要素构成:(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5)审计师的责任;(6)审计师的意见;(7)其他报告责任;(8)审计师的签名;(9)审计师报告的日期;(10)审计师的地址。

此次修订的审计报告准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1)将审计报告标题由“审计师报告”改为“独立审计师报告”。(2)取消了范围段,而在审计师意见段后添加了其他报告责任段。(3)将管理当局的责任和审计师的责任从引言段中分离出来,分别形成单独的段落,并对管理当局和审计师的责任进行了补充和修改。(4)新准则将审计报告分为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和关于其他法律和法规要求的报告,增加了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第一部分处理财务报表事项,第二部分处理地方法律所要求的其他所有事项。(5)扩大了审计范围。新准则将重大会计政策和其他解释性附注的摘要纳入了审计财务报表的范围。

此外,新准则变化还包括:增加了实施审计程序的主要目的、强化了审计师责任和职业道德、强调审计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在编制和反映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的可接受性等内容。为了增强不同地区审计报告的一致性,2005年IAASB又将ISA701一分为二,将对审计意见的修改归入《ISA705――对独立审计报告意见的修改》,对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的规范则归入《ISA706――独立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并于2005年3月了这两则征求意见稿。

二、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

(一)我国审计报告准则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协调之路。通过前面对我国审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报告准则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审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及修订一直是以国际审计报告准则为依据的。经过1995年和2003年两次变迁后,我国审计报告准则无论在审计理论与审计思想方面,还是在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措辞方面,均与2001年的原ISA700相协调,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2004年新ISA700后,我国立即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按照新ISA700和ISA701对原准则进行了修订,将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修订)》修订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和《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并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以保持内容、结构、措辞以及所体现的审计思想和理念上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二)审计报告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1、新的国际审计准则体现了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具有科学性与适用性,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的基础上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资本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会计标准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础在全球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各国都致力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以减少或消除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中“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审计报告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编制和出具审计报告的,它与会计准则密切相关,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必然也将推动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协调。实现审计报告的国际间趋同可以更加有利地帮助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进一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审计标准篇4

Key Words:internal audit,standard,People’s Bank of China,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11-0030-04

一、央行内审工作借鉴国际内审准则的必要性

(一)国际内审准则的权威性、统一性有利于实现央行内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是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① (IIA)制定和颁布的。最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于2009年1月由IIA。从国际内审准则发展历程看,国际内审准则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范围的不断延伸与扩展、性质的不断变革与明晰和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均适应了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体现出社会发展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最新要求,能够指导各类内审机构规范开展内审活动,更加有效地发挥内审职责。IIA在对当代内部审计理论进行概括、提炼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各国内部审计行业组织的意见,并结合各国内部审计实践对准则进行反复修订,因而国际内审准则成为各种组织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基本的工作指南,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在央行内审工作中全面借鉴国际内审准则,使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自身工作水平,有利于推动央行内审工作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最终实现央行内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二)国际内审准则的实质内容有利于明确央行内审工作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从国际内审准则的内容看,一是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位和职业基础。IIA在内部审计定义中阐明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宗旨、性质和工作范围,而道德准则阐明了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个人或机构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行为规范,表明了对执业行为规范的最低要求。这两部分内容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业定位和基础,成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都必须使用的准则。二是准则提供了具体的内审工作标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主要由《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属性标准》论述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特性,主要涵盖了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职责、组织独立性与个人客观性、职业审慎性、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等。《工作标准》描述内部审计活动的性质,并提供了衡量内部审计活动实施质量的准绳,主要涵盖了内部审计活动的管理、计划、批准、资源管理、协调、向管理层报告以及具体的业务计划、范围、方案、分析和评价、信息披露等。《实务标准》适用于所有的内部审计服务,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业务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标准,也为内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三是准则提供了特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指引。作为强力推荐的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和实务指南,准则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是为满足强制性指南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适用的解决方案,如:开展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具体审计活动的工具、技术、程序以及分步骤的方法和形成书面文件的范例等,从而为内部审计师在具体审计工作中进行专业判断提供指引。总体来说,国际内审准则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审计工作的管理、具体审计业务的选择和实施等提供了一个国际标准或操作指引,对改进和完善央行内审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加强和改进央行内审工作提供了方向和重点。

(三)践行国际内审准则有利于推动央行内审工作转型

从人民银行实际来看,一是总行自2008年以来倡导的内审工作转型和“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本质上就是内审工作的一种改革和完善,就是要使央行内审工作摆脱现状的束缚,适应时展要求,进一步借鉴和遵循国际通行准则,力争符合国际先进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总行在2011年5月下发的《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以国际内审准则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央行实际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因此,内部审计转型的目标取向和路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来进行。而国际内审准则作为国际通行标准,本身也对内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具体的指导。从国际内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出发,对照央行内审工作实际,找出差距,采取措施,实现进步,有利于全面提升内审工作水平,有利于贯彻和推动央行内审工作转型,有利于推动央行内审工作的国际化。

(四)以国际内审准则指导央行内审工作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央行内审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完善单位风险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有的单位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有的甚至将内部审计看作是业务管理层的对立面;最高管理层以及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应承担的责任和职业道德定位模糊;对新业务、新流程审计瓶颈问题突出等。央行内审工作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在单位治理结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应用国际内审准则来面对和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作为唯一世界公认的权威标准,国际内审准则本身科学界定了内部审计工作,明确了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责任,对如何保障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相关程序要求,为增强公众以及内部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信心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为央行内审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因此,应用国际内审准则指导央行内审工作向更高、更成熟的层次发展,是内审工作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国际内审准则与央行内审工作现状的对比分析

(一)审计环境建设尚待进一步优化

国际内审准则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职能、隶属关系具有明确的定位,力图为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这是内部审计发挥职能的根本要求和保障。在机构设置方面,准则提出要通过建立双重报告关系来保障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且无限制地与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接触,即:在职能上和行政上分别向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汇报工作,这是保障内审独立性的重要举措。与国际内审准则的要求相比较,目前,央行内审工作独立性略显不足。央行内审部门作为内设机构,在人员配备、干部考核、晋升等方面受同级职能部门的牵制较多,而且,分管内审的领导同时分管主要业务部门,这对于内审独立性和客观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内审成果运用机制尚不完善,内审部门作为独立行使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通过审计活动的开展,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管理、内控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发现组织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内部管理缺陷或不足,对于提高组织风险应对水平、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体现上述价值的相关审计报告却未能成为对其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审计成果也未能在业务主管部门、其他监督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共享,既影响了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又影响了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明确提出要建立风险导向审计,并将该风险导向理念应用于审计项目确定、审计方案制定和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其优势在于通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确定高风险项目,从而使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可以揭露出来,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而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基本上还是账目基础和制度基础审计,主要依据总分行制定的各类制度规程对分支机构的业务操作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审计项目的确定大都遵循一定的循环周期,尚未形成高风险部位高频率审计、低风险部位少审或不审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另外,审计手段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利用计算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手工审计方式仍占有较大比重,审计抽样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审计手段的科技化、信息化含量不高,审计技术方法的陈旧制约着内部审计效用的充分发挥。

(三)审计职能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发挥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职能界定为确认和咨询两方面,而且从国际上内审发展态势看,内部审计已由传统的注重财务收支合规性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组织风险管理和组织结构治理;由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向更多地发挥鉴证、咨询职能,咨询职能在防范组织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已逐渐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国际内审准则的要求相比较,目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在职能发挥方面仍主要停留在合规性审计上,内审在单位内部管理过程中发挥咨询职能的方式和渠道还不够通畅。而且各类审计项目主要是对业务操作规范性以及相关制度执行的审核,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以及绩效审计、持续监测等效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缺少对组织整体价值提高的持续支持和保障。

(四)审计队伍专业结构、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正、客观、保密、胜任,同时还提出内部审计师应通过持续职业发展来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和其他能力。这也就明确提出了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在审计活动中要逐渐培养审计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开展后续教育和职业规划,提高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队伍专业、年龄结构搭配不够合理,与国际内审准则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内审部门尤其是基层内审部门无论是内审人员的数量还是内审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部分行内审人员老龄化比重较大,且审计人员多属于会计、金融等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数理统计、法律等专业人员匮乏,审计职能的发挥缺乏充足的人才队伍保障。

三、央行内审工作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央行内审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是进一步完善内审工作制度体系。结合国际内审准则要求和央行实际,修订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明确内审工作章程、范围、机构设置、基本职能、工作责任等事项,继续完善内审工作操作程序等制度,集中体现准则的要求和精神实质,为央行内审工作的发展在制度层面上提供指导和保障。二是积极采取措施,将总行倡导的“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但组织各级内审人员深入学习,还要在各级业务人员、管理人员中进行宣传、培训,达到既通过学习准则提高审计人员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又取得被审计对象对内审工作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的目的,为内审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三是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继续完善发挥内审咨询职能的渠道和形式,如探索完善内审成果沟通磋商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内审咨询职能,加大审计成果与业务部门的交流、沟通力度,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探索、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能

一是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结合对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务知识的学习,探索出适合人民银行实际的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来明确业务风险的分布情况,从而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按照业务风险高低来确定审计的优先次序和审计频率,在审计过程中更要重点关注具有风险特征的事项,实行风险引导审计,进而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二是继续完善审计方式方法,逐步加大ACL等通用审计软件的应用力度,探索开发适用于人民银行各类业务系统的辅助审计软件,逐步改变手工审计的现状。

(三)多措并举,逐步实现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是立足实际,探索、完善审计类型,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内控审计,提升审计的宏观分析水平。各级内审部门要改变当前“管中窥豹”的状态,牢固树立“控制”、“风险”视角,在对内控具体要素进行审计的基础上,提升宏观分析能力,强化对被审计对象整体内控状况的评估和分析,要从根本上发挥内审对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的职能和作用。另一方面,探索开展绩效审计,为提升组织价值发挥审计效能。从人民银行实际来看,我们尝试探索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从具体项目或业务入手,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综合的、整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而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强化各级分支机构内部管理的效率效果,提升央行金融服务水平,为更好地履行央行职责提供保障。二是拓展职能,逐步实现内审为组织增值服务的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内审人员要加强对具体问题的归纳和分析,逐步改变罗列式的问题描述方式,要善于把握问题的关键和重点,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为报告的阅读者也就是各分支机构管理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风险和管理的概念,为党委改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出谋划策,发挥内审“增加价值”的作用,推动内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继续强化内审队伍素质,为内审工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严格岗位准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明确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条件,在人才选用上应注意知识层次和结构的多样化,确保计算机、工程管理、风险评估、管理学等方面的人才占有一定比例,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优化。二是不断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才库,实行分散管理、统一使用,逐步实现高层次内审人才资源的共享。三是注重后续教育,加强对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应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通过各种培训方式,逐步提高内审人员理论修养,增强审计人员在基建工程、信息技术、内控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审计能力;要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更新审计理念,不断提升审计水平。

注:

①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41年在美国纽约成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致力于推动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人员发展的国际性组织。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5.

国际审计标准篇5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成立于1977年10月7日,最初是由63个会计团体代表49个国家签订协议,总目标是“用统一的标准来发展和加强会计专业的全球协作”, IFAC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计师组织。IFAC下设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2001年更名为国际审计与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该委员会通过各种审计和保证业务方面的公告,在全世界范围内提高审计实务和相关服务的统一程度,在理事会的支持下,促进自愿接受这些公告。正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主席格雷厄姆・沃德所说,IFAC的宗旨是通过发展国际会计行业,制定统一的高质量的标准,用以强化国际经济,从而服务于广大公众的利益。在审计报告准则方面,IAPC于1983年10月了国际审计报告准则,该准则分别于1994年、2001年和2004年进行了三次修订。2009年11月,国际审计准则(ISAs)的采用工作已经有序展开,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的多项国际审计准则已被采用或被作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国家准则的基础。

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确立是在1983年,IAPC于1983年了《国际审计准则(ISA)13――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标志着国际标准审计报告的基本确立。该准则规定,一份完整的审计报告应当具备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作为协调各国审计报告差异的标准。2009年6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了《2009年国际审计与质量控制准则手册》。该手册集合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为提高清晰度所重新起草的所有国际审计准则和国际质量控制准则。同时还包括一份术语表和国际质量控制、审计、审阅以及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准则的序言。

2010年1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鉴于服务外包业务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了《鉴证业务国际准则第3402号――服务类组织控制鉴证报告》(ISAE 3402)。新准则主要对当今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类型、设计以及业务控制的执行效能的报告作出了规定。而所涉及的外包服务则涵盖了从协助开展交易活动到执行一项或多项业务功能各个方面。IAASB十分关注服务审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对于ISAE 3402的应用体会,并决定在2013年积极收集对该准则的应用反馈意见。对此,IAASB的主席阿诺德・塞尔特(Arnold Schilder)说:“任证业务准则为服务类组织呈报控制的各项内容设定了全球性基准,有助于满足外包服务使用者以及依照国际审计准则(ISA)对外包服务使用者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的需求。”国际准则的采用是可持续程序的第一步,成功执行对确保职业人员恰当地了解和应用准则而言至关重要。IFAC会员组织被要求尽全力在他们的国家主导或积极地支持这一程序。一服务类组织所提供的单项服务都与世界各国经济实体所编制的财务报表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有效性控制十分重要。

二、世界各国(或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的情况说明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因此,全球资本市场必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统一的审计准则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那么,国际审计准则无疑是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好的选择。

2009年11月3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了《世界各国/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已有126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或将其作为制定本国(或地区)准则的基础。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世界各国/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情况的报告》,IFAC对世界各国(或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的情况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本国法律法规要求使用国际审计准则(Required by Law or Regulation)。本国法律或法规要求在通用财务报告审计中使用国际审计准则。属于第一类的国家或地区有11个,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哥斯达黎加、马耳他等。

第二类是采用国际审计准则(ISA are Adopted)。本国准则制定机构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作为本国的审计准则,不另制定本国审计准则。属于第二类的国家或地区有32个,如英国、加拿大、南非、匈牙利等。

第三类是本国审计准则即为国际审计准则(National Standards are the ISAs)。本国准则制定机构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作为本国的审计准则,并对其作出必要调整,但所作的调整符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公布的调整政策。属于第三类的国家或地区有28个。如中国、中国香港、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值得关注的是,该报告对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我国制定了明确的国际趋同战略,在制定本国审计准则时,充分考虑了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并结合了我国自己的情况,积极、动态地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并根据IAASB明晰项目修订审计准则,将国际审计准则融入我国审计准则。

第四类是其他情形(Others)。该类型是指根据现有的信息无法评价本国家(或地区)准则采用的具体情况。例如,虽然某些国家(或地区)宣称本国审计准则“基于”国际审计准则或与之类似,但基于目前的信息尚不清楚对国际审计准则作出的调整是否符合IAASB调整政策的规定;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作为目标,但是至今尚未实现这一目标。属于这一类的国家(或地区)比较多,有55个,其中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意大利、西班牙等。

鉴于以上四种类型的划分,世界主要经济体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又是如何呢?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进展

国际会计准则步伐加快,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同样紧锣密鼓。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早在2004年启动国际审计准则清晰化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增强国际审计准则的清晰度,便于准则的理解和执行。2009年2月27日,公众利益监督委员(PIOB)对国际审计准则最后几个清晰化项目的批准,标志着清晰化项目的完成。世界各国的审计师现在都有权使用36项已修订的清晰化的国际审计准则和一项清晰化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

2010年10月,全球审计师即将开始执行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虽然该准则清晰、易于理解,有助于提高执行的一致性,但由于中小企业审计的特点以及中小事务所所受的资源限制,中小事务所在中小企业审计中还是面临很多挑战。目前,IFAC下设的中小事务所委员会《运用国际审计准则执行中小企业审计指南》(第二版),旨在帮助中小事务所理解和执行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

近几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监管机构等纷纷对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作出了积极反应,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支持。2009年6月11日,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发表声明,对明晰项目的成果表示欢迎,鼓励证券监管机构接受按照明晰后的国际审计准则对跨境证券发行和上市执行的审计业务,并支持证券监管机构和相关部门在制定国内使用的审计准则时考虑明晰后的国际审计准则。2010年8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610号:利用内部审计师的工作的修订征求意见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部分趋同项目的最后期限推迟至2011年下半年。

(一)欧盟

欧盟2005年正式采纳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6月22日发起公众咨询,考虑在欧盟范围内采纳国际审计准则,以完善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增强投资者信心。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了“2009年年度回顾”,概述了其2009年进行的诸多活动,包括推动采纳国际审计准则和意识到可持续性问题。欧盟委员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则显示,采纳国际审计准则利大于弊,将有助于实现欧盟内部审计标准的趋同,在欧盟范围内使用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有助于提高欧盟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让投资者获益。因此对于企业、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是一个“三赢”的结果。

为了从国际审计准则的改进中获益,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B)从2004年开始决定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制定英国审计准则。APB希望广泛听取投资者、被审计公司、会计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APB主席理查德・佛莱克指出:“为了在审计中应用新的国际审计准则,还需要会计师组织和外部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和支持,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审计师的培训。”德国和法国审计准则总体上和国际审计准则一致,都是根据本国法律环境和审计应用中的实际情况来起草的,并计划在欧盟正式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之后,继续将新的国际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吸收到本国审计准则中去。德国还计划制定应用国际审计准则审计中小企业的应用指南。

2011年11月,IAASB国际审计准则实施情况监控报告。监控报告指出,国际审计准则(ISAs)将于2011年起施行。大多数采用新准则的国家准则制定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表示,新的体例结构是一大改进,在将新准则融入国家审计准则或事务所审计方法的过程中不存在困难。很多采用者认为,新准则要求更加严格,这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是适当、有益的。但是对于如何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在小型企业审计中运用新准则,部分采用者对此表示忧虑。在一项对英国审计师群体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审计师尚未做好迎接国际审计准则的准备。一些事务所正在以此为契机对它们提供的各项业务进行评估,更有10%的受访者表示正在考虑取消提供审计服务,大约71%的受访者还表示,他们最关心的是在执行审计时所增加的成本。

(二)美国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负责制定非公众公司的审计准则。ASB在2008年7月提出了美国审计准则明晰项目和国际趋同计划。在接下来的2―3年内,他们计划根据明晰起草惯例来重新起草所有相关的审计准则,并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ASB希望美国审计准则基本包括国际审计准则中的所有要求,同时包括美国准则的特殊条款或者保留当前的一些惯例。这些准则将统一适用于会计期间开始于2009年12月15日或者以后日期的财务报表审计生效,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准则培训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的相应更新。2010年10月29日,美国证监会(SEC)职员《〈考虑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工作计划〉进展报告》,该报告是继今年2月证监会有关是否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声明后的首份进展报告,为证监会(SEC)在2011年作出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定提供相关支持。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进行改良并促进其融合达十年之久,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卫・特维迪(David Tweedie)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春季会议上发言时所说,采用全球会计准则是全球金融改革的一个关键要素,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长期益处将远远大于过渡带来的短期困难。对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高级副总裁艾伦・托马斯(Arleen Thomas)说:“我们将加强合作,共同提供更多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信息在内的关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信息和资源。这样,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能够为我们的会员提供更多信息,并促进全球准则的有序过渡”。2010年8月,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进行的“采用IFRS准备情况跟踪调查”中,41%的受访会计主管表示将推迟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过渡的准备,直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制定具体的最后期限。但该调查发现,多数受访会计主管支持采纳IFRS的要求。显然,准则的国际性对审计完善具有挑战性,而审计职业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自律性将会增加投资者对完善的会计核算的信任。

2010年2月,美国证监会声明,表明其支持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态度,并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订了一套具体的工作计划。令人担忧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萨班斯法案的相关规定,使得在当前情况下,美国证监会无法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纳为美国“公认”的会计原则。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治理、资金来源等方面还未能达到美国设定的要求,同时考虑相关法律障碍,美国会计准则建设很可能放弃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模式,而选择与中国相似的趋同模式的可能性在增加。

(三)俄罗斯

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看,在1995年至1998年间,俄罗斯聘请一批会计审计专家制定了35项审计准则;1999年至2000年略有停滞;自2001年以来,俄罗斯放弃了由本国专家制定审计准则的做法,转为聘请欧洲专业人员制定审计准则,在原先基础上又制定了15项新准则。新制定的审计准则实质上是订购的国际审计准则。2000年10月,俄罗斯在《审计活动暂行规定》施行7年之后,俄罗斯审计史迎来了辉煌的一页,即在财务核算体制改革国际中心的参与下,第一部俄文的《国际审计准则》翻译本正式问世了。2001年《审计活动联邦法》的通过最终奠定了俄罗斯审计的基础,并且确立了审计是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则,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俄罗斯逐渐通过一系列调控审计活动的法律法规,使俄罗斯审计朝着国际审计体系迈进。俄罗斯已完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该国财政部还制定了一整套采纳国际审计准则的程序,并制定了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对俄罗斯审计准则进行修改的路线图。2010年2月24日,俄罗斯联邦审计署署长斯捷帕申在莫斯科会见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双方就加强中俄两国审计部门的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斯捷帕申和李辉一致指出,随着中俄两国各领域合作的迅速发展,两国审计部门的往来与合作也日益密切,相互交流和学习审计工作经验,在相关国际组织和机制中加强协调与配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双方就中俄两国审计部门今后加强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密切两国审计部门领导人和各层级的往来,加大联合培养审计人才的力度,在推动改革国际审计和评级规则方面扩大合作。

(四)日本与韩国

日本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会计审议会于2007年2月15日正式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管理层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管理层评价与审计准则实施指引》,该准则由“内部控制结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及报告”以及“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审计”三部分构成,该准则从2008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为日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以及公认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提供了技术规范和指导。日本已决定采用明晰后的国际审计准则,具体时间表正在制定中。

2010年9月9日至10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ASBJ)在伦敦举行了第12次会议,商讨会计准则趋同下一阶段进程,对拟在日本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相关筹备工作进行了检查。此次会议由IASB主卫・特维迪(David Tweedie)和ASBJ的主席西川几雄(Ikuo Nishikawa)共同主持。根据双方的谅解备忘录――《东京协定》,IASB和ASBJ加快开展IFRS与日本公认会计原则(Japanese GAAP)在2011年6月前实现趋同的相关工作。目前,日本某些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被允许依照IFRS来编制截止于2010年3月31日财政年度的合并会计报表。在IASB的支持下,ASBJ正在与日本的立法机构通力合作,为与自愿采用IFRS有关的问题提供解释说明和实务指导。

韩国注册会计师协会(KICPA)在2008年初公布了一份新的国际审计准则路线图的翻译稿,以保持和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目前的韩国审计准则在基本原则和主要程序方面和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一致。韩国计划根据引进的国际审计准则路线图来采用新的国际审计准则。

(五)中国

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审计准则标志着中国的审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7年加入IFAC,2005年12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与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就中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发表联合声明,阐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性以及双方的共同主张。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联合声明中高度赞赏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认为这种努力和进展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树立了典范。中注协和中国财政部曾多次邀请IFAC高层出席在中国召开的会议和其他重要活动,以分享IFAC对会计行业发展的经验;中国还选派了一些代表担任IFAC下属委员会的委员,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推荐,天健正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兼首席合伙人陈箭深博士2010年10月当选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理事。中注协先后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5月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CAPA)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并一直担任这两个组织的理事,代表中国会计行业直接参与国际及区域性会计职业组织的决策工作,在反映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诉求、提升行业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制定新准则的过程中,IFAC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一直与中注协密切合作。中注协一直并将继续是IFAC的重要一员,双方的合作很多,尤其是中国加入IFAC后,中注协很好地履行了会员义务。比如推动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加强培训提高行业会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发挥行业组织在整个行业进步中的作用等等,未来双方还将在事务所的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2010年11月,中国财政部了修订后的审计准则,并宣布新准则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执行。新准则对38项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不仅具有结构清晰、风险导向和重视审计有效性等特点,其适用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对于海外分支机构和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以便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持续趋同。

中国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AASC)也已决定采用明晰后的国际审计准则,修订或者重新起草本地准则,并在新的香港审计准则(HKSA)附录或者附注中适当地增加本地执业指南。2010年8月,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发起了包括组织公共活动和文件在内的活动,以解释审计的价值和保持高水平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公众对审计质量的信心。中国台湾也将于2013年实行国际会计准则(IFRS),首当其冲的产业是寿险业。

此外,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都已决定采用明晰后的国际审计准则,具体时间表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中。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负责制定印度的审计和鉴证准则,并积极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印度希望在2010年12月实现和国际审计准则的完全趋同。加拿大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AASB)在2008年3月宣布完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并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的体例修订加拿大审计准则,新的加拿大审计准则将和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准则的生效日期一致,并积极参与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的修订过程,提供重要的评论和建议。可以看出,所有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的责任方都需要尽早考虑准则的应用问题,并积极制定计划保证会计期间开始于2009年12月15日的财务报表审计都能够有效地运用明晰后的国际审计准则。

四、关注与启示

关注国际审计准则的利益因素,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认识,关注国家未来利益,加快参与国际审计趋同的步伐。回顾历史,以往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来自于各国家及其准则制定机构的反对。一旦某个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接受与支持,可以预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国际审计准则在趋同的同时还要关注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同类审计惯例在具体应用中也有差别。即使审计惯例与国际准则相一致,并有意识遵循这些惯例,但在某些具体应用上也可能存在国际差异。欧洲的审计准则一般是比较基本的、基础性的规定和要求,而美国由于实行的是案例法,所以美国的审计准则制定得都非常的详细,尽量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情况。而现在国际审计准则制定采取的是欧洲模式,美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证券委员会都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准则不够详细,这类似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上的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之争。

众所周知,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投资者往往需要由第三方进行审计,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而审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所采用的专业规范。各国审计师资格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审计质量的差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曾发表过一个取得审计师资格的教育标准,而实际上只有少数的审计师符合这个标准。各国在教育程度、实践经验、资格考试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在趋同过程中,区域化与国际化并存的局面还要存续一段时间。各国审计环境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要求IAASB建立一个世界各国都接受的国际审计准则应当循序渐进。政府机构的强制力与民间组织的专业能力互补。在充分发挥职业界独立性和技术性的前提下,适当借助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审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民间职业团体理应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也可防止过多的政府干预削弱审计职业界的独立性。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才是审计准则权威性的根本,所以趋同还必须与政府机构相结合。借助国际性会计公司,以审计实务来推动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性会计公司在各国执业,必然会受到所在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审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准则,通过国际性会计公司在审计实务上实现的趋同“引领”各国审计准则朝全球趋同的目标迈进。

毋庸置疑,审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所采用的专业规范。尽管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于国际审计准则认同均持积极态度,但高质量准则最终与公众见面还需要一段漫长而充足的时间,因为只有充裕的时间才能保证“趋同”的高质量,才能对会计、企业以及其他行业能否适应“趋同”做可行性论证和分析。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以提高各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国际审计准则是一套国际专业审计标准,用于规范财务审计操作,并推动各国审计准则趋同。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一致,近年来中国会计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国际市场融资,海外投资者迫切希望了解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成为必然,我国将于2012年1月1日执行新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这对广大与审计工作相关的财会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与借鉴必不可少,我国继续加强与经济资本大国,特别是美国,要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证监会频繁沟通,关注其在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方面选择的道路,加强与美方的沟通交流,一方面推动美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另一方面相机抉择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我国能否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一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改革中抓住机遇占据主动权和增强话语权,对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经济出版社,2000.

[2] 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关于会计信息管制的经济学思考[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金星.会计国际趋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刘金星.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进展评析[J].财会学习,2009(8).

[5] 程华.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在各国的反应[N].中国会计报,2009-04-27.

[6] 朱锦余.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6).

[7] 唐少华,陈龙伟.IOSCO:认可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成果[N].中国会计报, 2009-06-26.

[8] 李学柔,秦荣生.国际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9] 林启云,田丽艳.审计报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0] 钟标.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新动向[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6).

[11] 文颖华.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模式与思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8).

[12] 刘庆龄.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3).

国际审计标准篇6

我国坚持以政府为主体供给会计审计标准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会计传统,通过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是中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二是政府作为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既可以保证标准的权威性,又可以减少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缩短制定过程和实施推广过程,提高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效性。三是在大型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及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也是政府制定会计审计标准的重要原因。

2 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具有强制性。根据我国家林毅夫的研究成果,制度变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所引起的获利机会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后者是指政府命令或法律的引入、实施而引起的现行制度的变迁或替代。由于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方面的传统,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审计标准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审计标准变迁的优点在于,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从实践来看,为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政府专门设立有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国家机关实施的强制性监管。

3 制度的变迁具有渐进性。体制改革的进行,改变了中国银行业作为政府“大出纳”的使命,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建立起了统一法人。在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市场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转向股票等直接金融产品, 银行的传统业务开始受到冲击;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传统的优势被打破;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不断推出等。

二、中国上市银行的会计和审计问题研究

1 中国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中国资本的迅速发展,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为各有关方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成为上市银行会计标准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对上市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就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会计标准本身而言,已经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具体表现在:

第一,注重资产质量。根据我国有关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上市银行必须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并在期末披露“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各级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必须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须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对不能使银行受益的待摊费用,“应当将其摊余价值一次全部转入当期、费用,不得再留待以后期间摊销”,银行分支机构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不论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 均应冲减净资产并在年末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全面体现了谨慎性会计原则。一是收入确认谨慎,按“双90天”确认利息收入。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二是上市银行必须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不实资产及时、足额计提呆坏账准备、短期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以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第三,实行国际通行的会计与相分离的做法。根据会计制度计算的成果是会计利润(利润总额),按税收制度计算调整后的利润是计税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在我国,上市银行要使会计制度得以很好地贯彻,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必须遵循会计和税收相互分离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如有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应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作调整。比如,上市银行提取的各项准备的规定,提取比例由银行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这就必然会出现会计制度规定与国家税收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在计算应缴纳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如果不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会计原则将无法贯彻。

2 中国上市银行的审计。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行为的实施。从目前情况看,上市银行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一般由专设的稽核部门实施;外部审计包括监管当局的审计和的审计。

监管当局的审计,是指中央银行、证监会、国家审计机关、财税部门等监管当局为履行监管职能,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方式,对上市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及任期经济绩效进行监督检查。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上市银行股东大会根据国家监管部门的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所进行的独立审计。如前所述,中国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审计,需要接受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审计”。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标准是《国际审计准则》。

3 中国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分析。从已公布的2000年度审计报告来看,三家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二是差异表现为同向,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理性上分析,会计信息的境内外差异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标准本身的差异;二是运用会计标准时所产生的运行差异。由于中国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所以,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表现为会计标准的运行差异,即会计职业判断的差异。可以说,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越接轨,会计审计职业判断越重要。因此,银行会计实务者和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

三、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

1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改革目标

根据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刘玉廷博士的研究,中国金融会计改革的目标有三:一是通过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完善稳健的会计制度,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具体到商业银行,就是要推进和适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清晰产权、分明权责、科学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二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 防范金融风险。三是适应WTO的要求,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方便我国银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2000年度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分析比较表 单位:亿元

2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会计标准国际化与银行业内部会计标准的统一

如前所述,中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会计标准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对建设主义市场经济和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将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银行业内部统一会计标准,摒弃现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趋势二:会计大集中

适应统一法人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工具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银行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上集中摆放、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趋势三:的应用

趋势四: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中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ATM、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助性银行业务的运用。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三是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四是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五是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四、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 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加快改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步伐,按国际通行的规范公司制即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审计未来发展的主题趋势就是审计标准的国际化。

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大稽核的趋势。在组织管理架构上,实行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体制,对总行统一法人负责,审计机构与人员独立;在审计内容上,将会计信息审计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合规合法性与提高盈利能力和防范风险结合起来;在审计方式上,将事后的审计监督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大非现场稽核比重,使风险控制重心前移。总之,通过加大稽核力度,创新稽核手段,树立稽核权威,建立起由业务常规稽核及后续稽核、调岗离任稽核、专项稽核、内部控制制度稽核、非现场稽核和电脑稽核等组成的大稽核体系。

国际审计标准篇7

一、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制定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并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环境审计业务。

1992年,英国标准协会(the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制定了全球第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标准bs7750。欧盟(european union)则于1993年了另一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及审核体系(emas)。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1995年第15界大会上专门讨论了环境审计,并分别于2001年、2004年制定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以及《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其中《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对环境审计准则有比较成熟的阐述,其从基本原理、基本准则、实务准则和报告准则四个方面阐述了29条审计准则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1993年10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其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系列主要包括: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三个部分。该标准是目前环境审计规范中最全面和操作性最强的准则,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标准。此外,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 荷兰、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都在积极开展环境审计,探索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总体来看,目前国际上对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相关的标准(准则)也相对完善,尤其是intosai制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和iso制定的与环境审计方面有关的三个标准均表现出较强的操作性。而我国在对环境审计准则研究上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尚未得以系统化,迄今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环境审计准则研究框架,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是一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讲,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我国环境审计体系的重要基础

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当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与环境有关的会计准则共同起到贯彻环保法规的作用,而国家环保法规又是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在上述四个相关体系中,企业环境评价体系已显雏形;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毕竟初步建立,例如我国新颁布实施的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已经零散地分布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之中。然而,作为环保法规主要贯彻者的政府审计准则尚处于空白状态,这应是我国整个环境审计体系的一大缺陷。

(二)实现环境审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条件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的环境审计准则建设落后于环境审计实务的开展。具体来说,政府审计机构已经开展了多项具有环境审计性质的审计实践活动(如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审计调查、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在此期间也草拟过近似于环境审计准则的文件如《重点区域水环境审计规范操作指南》等),但最终并未形成一个比较规范化的环境审计准则或指南,长期这样下去,极易使环境审计实务孤军深入,难以得到有效的基础支持。

(三)明确环境审计责任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审计中,环境管理和环境会计责任与环境审计责任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制定准则的方式,在准则中明确规定审计机构的环境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会计责任。环境审计发挥着对环境信息合力保证的作用,环境审计人员对这种保证要承担特定的审计责任,而不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申明书承担环境会计责任。同时,环境审计准则还需要规定解除环境审计责任的最低要求,规定环境审计人员违反准则后的法律责任。因此,环境审计准则既可以保护环境审计人员、解除其审计责任,又能够确定其应承担的环境审计责任。

(四)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客观需要

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作为政府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核心环节,在环境审计运行体系中应起到巨大作用。环境问题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社会“经济警察”的审计,有义务担当起治理环境的责任,而且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责任的界定、审计机关和公众的沟通,以及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否都有赖于健全、切实有效的环境审计准则的支持。然而目前,由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缺位,造成政府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审计人员在进行环境审计时无据可循,久而久之,不仅会增加环境工作的随意性、工作量与风险,同时也使环境审计不能深入开展。

(五)积极应对国际审计界的压力、提高我国审计机关国际地位的有效方式

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是不争的事实。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美国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展了具有环境审计性质的审计业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也于1992年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并在1995年第15界大会上专门讨论了环境审计,2001年(intosai)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该指南对政府环境审计准则有比较成熟的阐述,其从基本原理、基本准则、实务准则和报告准则四个方面,阐述了29条审计准则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我国最高审计机构作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审计界有着较为成熟行为规范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做法即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亦即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同时,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对于推动国际环境审计准则的改善也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并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审计机关在国际审计组织中的地位。

三、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当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前瞻性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实践是在环境会计尚未完善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环境审计的对象、范围以及研究内容明显涵盖过小。所以,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应具有前瞻性,不仅要对目前进行的环境审计活动进行规范,也要对目前没有进行而在将来会开展的环境审计活动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功能,并引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组织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审计实践中。

(二)考虑到综合性与具体性

综合性是指在涉及环境审计基本准则时,应综合考虑国家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共性,从而提出能兼顾三者的基本准则;具体性是指今后在制定具体准则时,要充分考虑政府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个性,分别制定与三者有关的具体准则和职业规范指南。

(三)要具有可操作性

一定程度上讲,环境审计准则是用来联系环境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桥梁,它既是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成果,又是环境审计实践的直接指南,因此环境审计准则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借鉴国外理论研究成果时,必须考虑我国的环境保护状况、相关法规以及审计人员的现有素质等因素,再就是要考虑我国环境事项、环境保护投资、相关环境项目的特点。

(四)注意划分层次性

环境审计准则与其它基本审计准则体系是一样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笔者认为,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框架体系和要素体系两大部分,并且每个部分都有自己严密的层次性。从框架体系来看,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应该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职业规范指南三个部分;从要素体系来看,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该包括审计主体要素、审计行为要素、审计报告要素和审计技术要素等。

(五)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和体现中国特色二者相统一

为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间相互认可,我国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应当符合国际标准的基本要求,按国际标准规范操作程序。然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与其它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不少共同点,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应把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与国际标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准则,就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包括《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国家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等审计方面的法律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四、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初步设想

政府环境审计准则是规范政府审计人员具体执业行为的技术性规范,未来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应以国家审计准则、iso14000系列标准及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从内容上看,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主要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执业规范指南等。政府环境审计基本准则是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对政府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范,它是政府环境审计具体准则和执业规范的制定依据;政府环境审计具体准则指对政府审计人员如何计划审计工作、获取审计证据,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范;政府环境审计执业规范指南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方法,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从事专门环境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如图1所示,未来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的层次有三:一是环境审计基本准则;二是环境审计具体准则,三是政府环境审计执业规范指南。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

(一)分类制定政府环境审计准则

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分别制定环境财务审计准则、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和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等。不同业务的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均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规范指南三个层次。在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中,具体而言,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可以专业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方式颁布,这样既符合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组织形式,又可以使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具有针对性。

(二)优先制定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

首先,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要是由政府审计为主导,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和完善,而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则相对滞后;其次,由于环境审计标准和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目前主要以合规性审计和财务性审计为主要方式,较少涉及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对这些现存准则修订、补充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待时机成熟时再考虑制定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准则和内部环境审计准则,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更好地指导环境审计工作。

(三)积极探索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准则

环境绩效审计是政府环境审计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考虑到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需要,我们可以先行考虑成立“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研究”的专家小组,以便进行各种设计与论证工作。其任务有二:一是研究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基本准则的设计与制定问题;二是待条件成熟时,再系统研究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准则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55-61.

[2] 辛金国,李青.环境审计准则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6):13-16.

[3] 毛洪涛,张正勇.现代风险导向观下的注册会计环境审计[j].会计之友,2008,(9):50-51.

国际审计标准篇8

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审计准则的共享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中,有超过70%的非英国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的13000多家公司中,有1000多家为外国公司。2002年4—5月,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已成为对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绝大多数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标准能够统一。统一“会计语言”,不仅可以提高交往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更好地起到财务信息的“交流媒介”作用,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调整和翻译”的成本和误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全球企业兼并步伐的加速。然而,由于企业财务信息不可比,增大了相关成本。在著名的德国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案例中,戴姆勒公司1993年的经营情况,按德国会计标准计算是1.68亿美元的利润。而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计算,却是大约1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差异如此悬殊,更加凸显了通用商业语言建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第四、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家公司的经营失败不仅可能对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对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联动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造成的一连串影响无不与区域内国家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准则的质量较差等状况有关。据联合国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没有正确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第五、公司治理的趋同化改革为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趋同奠定了基础。“股东积极主义”原则的确立、中小股东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增强以及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模式。有助于迫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提供有用且可比的财务信息。

总之。全球趋同的会计审计准则,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从经济危机的教训中提炼出的宝贵成果。同时,国际相关准则委员会的改组也为趋同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事实上,相关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由原先作为各国准则的协调者变为全球准则的制定者。

二、

经济新、会计审计新。2005年我国会计审计界的一件大事是,紧密配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将基本构建起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并着力构建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趋同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着两个标准:一是商品技术标准的全球化;二是资本技术标准的全球化。从会计审计层面检视,后者的标志就是会计审计准则的充分趋同。趋同,实际上是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和谐。

三、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时代意蕴

关于早期的国际协调(internationalharmonization),ArpanandRadebau曲(1992)认为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严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DoupnikandSalter(1993)认为是减少国家问会计实务的差异;Choi,FrostandMeek(1999)认为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NobesandParker(2000)认为是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Saudagaran(2001)认为是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由是。我们可以把国际协调的特征概括为:国际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旨在限制和缩小会计实务的差异,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可比。

与协调的目标不清与力度较弱不同。当下的全球趋同(globalconvergence)则是向着一致性目标的迈进。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思路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2000年实施重大改组的过程中逐渐强化、逐渐清晰的。2001年4月开始运作并取代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展现了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愿景。

根据IASB2002年7月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章程》,IASB的目标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且强制性的全球会计准则。这套准则要求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高质量、透明且可比。有助于世界各种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2)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3)积极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促使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很显然。IASB已经使IASC这一会计准则协调者的使命终结。并明确树立起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战略目标。

在会计审计国际化的驱动下,各个国家如果要想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正视准则趋同的现实。而不能刻意强调本国的特殊情况而“独善其身”,固执己见有时是坚持落后的代名词。

在对待会计审计国际化的问题上。我们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单独制定所谓国家化的会计准则或审计准则:二是既要会计审计的国际化。又要本国特色的国家化:三是顺应国际准则趋同的特征,使之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会计发展战略相契合。

时移事易。我们不可能背离转型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恢弘背景,不可能罔顾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共享,而一味闭门造车。单独出台一套区域性和对抗性的会计审计准则,不仅会增大投资者的理解成本,阻碍境外资本的流入,降低对外筹资的效率,更会成为国际上低估我国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标尺,有违我国加入WTO的初衷。一些到海外上市的我国公司,既要按照国际、国内准则编制两套财务报表,还要接受境内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审计。自设壁垒。徒增成本。此外。忽视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对出口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因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而导致出口价格低于公允成本。进口国可能据此对我国企业实行反倾销制裁,进而削弱我国产品出口。由此可见。强调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对立将是一种让冲突替代和谐的不智尝试。

至于“既要……又要……”的诉求。首先是一种中庸的论调,不具有证伪性,无法判断对错;其次,人们在会计审计准则中所看到的某些特色。多是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正是需要改革的对象。何况从现实的演进看。追求双重目标的结果。往往会滑向会计审计国家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Rappaport就在《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一文中指出:“对规范公司必须报告什么和如何描述其经济活动的准则制定过程来说,需要以一个更宽的眼界-而不是传统的技术会计角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立法者们必须具有更宽广的视野。仅仅作为一个会计专家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既谙熟会计,又能洞悉会计在经济环境中的作用及会计决策对经济环境的影响。”的确,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后果的直接延伸。

就是和谐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四、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框架与行动

IASB取代IASC之后,新的准则已经改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此前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IAS)中仍然生效的准则名称在具体使用或引用时。仍然沿用原来的名称和编号-第×号国际会计准则(IAS)。现行国际准则主要包括IASB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尚存有效的IASC原来的准则两个部分。IASB正在对后者进行大幅度的修订,以便形成符合IASB战略目标的准则体系。

迄今为止,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仍然构成国际准则的主体。IASC自1973年成立以来至2000年3月完成使命为止,先后41项国际会计准则,仍然有效的共31项。IASB了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基于股份的支付》等6项IFRS.

为了改进国际审计准则。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在制定审计风险准则方面成效显著。1998年,由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准则制定机构和学术机构成立了联合工作组。研究与审计方法有关的问题。2000年,联合工作组出版了名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的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基本的审计风险模型并没有完全失效,但需要改进。联合工作组同时建议准则制定机构根据研究结论修订现行审计准则。在上述背景下,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美国审计准则理事会各自成立了审计风险项目小组。之后。两个项目小组合并成立了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制定共同的审计风险准则。

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于2002年10月了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项目。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东京召开的会议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最后修订,并获得委员会通过。审计风险准则于2004年12月15日正式施行。

由于大多教国家和地区的职业组织扮演着制定本国或地区审计准则的重要角色,因此,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其直接执行国际准则,或在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制定本国或地区准则。如英国将直接采用国际审计风险准则,欧盟也考虑在2005年上市公司中采用国际审计准则。

五、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悖论

趋同,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存异。相反,了解现状,理解差异,化解冲突,谅解困难,才能更好地实现会计审计趋同的战略目标。

悖论之一: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与我国转型经济的差异会计审计准则的概念源于西方国家,它代表着一整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目标、原则、程序及方法。换言之。它是内生而非预设的。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相比,我国的经济成分是多元的,发育程度是多级的,专业教育是滞后的,市场监管是不足的。商业伦理是浑浊的……要想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使国际相关准则及背后的理念、惯例与我国会计审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则需要一个“化”的过程。

“化而裁之谓之变”,“化”不是生硬移植,“化”倾向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悖论之二:国际相关准则产生背景与我国法律传统的差异

国际相关准则通常沿袭美英国家的会计审计范式。例如,在会计审计准则的措辞中。更多地提及当事人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刚性要求。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主张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等会计原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资产的确认主要强调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收入的确认强调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在实施审计程序和评估审计风险方面,更多采用举例的方式阐释“因果律”,而不是试图穷尽所有可能性:一部国际审计准则。几乎是注册会计师“考虑”的集成……

上述理念、原则的形成与美英国家同属于普通法系、遵从判例法不无关系。我国的法律体系接近于大陆法系,司法判决更注重法律条文而非“辩论”。缺少依赖律师和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的传统。甚至,准则提供的判断空间越大,利润操纵的力量就越大。另辟蹊径的努力就越大。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近年来,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范式有向英美普通法系转化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德国与法国等相继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我们应及时跟踪,未雨绸缪,找寻法律与会计审计联姻的新形式。

悖论之三:高规范成本与低环境质量的差异

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得再好、再先进,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就成了一纸空文,就成了“两张皮”。因此,实现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化,一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审计准则执行机制。整合监管资源。防止监管不足或过度;二是要让会计审计人员完整、准确地掌握准则的精髓,不搞“玄学”,不搞“神秘化”;三是尊重、体认来自于实务界的职业判断,引导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总结、提炼职业判断,使之成型后推广。

还应看到。与国际相关准则趋同的代价是执行成本的提升。比如。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在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测试方面比以往测试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而委托人却没有做好增加付费的准备。在目前会计服务市场竞争加剧、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追求理念的现代性、不求执行的纯粹性恐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悖论之四:利润导向与资产负债导向的差异

我国企业一向对业绩指标非常重视。利润表导向明显。无论是企业首次股票发行上市、增发配股、发行债券,还是国有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一直都突出收益率等指标,利润发展水平比现金流量变化更受重视。而IASB制定的IFRS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更加重视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表达,提供的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可以说。我国现行的侧重于利润表和IFRS更关注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会计观。

悖论之五:文化的差异

西方国家倾向个人主义和宗教。信教人士比较中立和诚实,行事谨慎,体现在会计审计上,法治的成分大。我国倾向集体主义和东方的中庸哲学,权力距离较大。透明的成分少,人治的成分多。

六、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实务考量

我国已的准则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至少存在以下差异:(1)在存货准则对采购成本的计量上,国际准则采用净价法,我国准则采用总价法;(2)在建造合同准则中,国际准则允许将因订立合同发生的、与合同直接相关的费用作为合同成本的组成部分。我国准则要求将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3)在固定资产(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准则中,国际准则对非同类固定资产交换产生的固定资产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利得或损失。我国准则要求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允许确认利得或损失。对于固定资产处置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国际准则允许计入当期并包含在经营活动损益中,我国准则要求列为营业外收支;(4)在租赁准则中,国际准则对“公允价值”、“经济寿命”、“使用寿命”、“租赁投资总额”等术语作了定义,我国准则对它们未作定义。在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区分的判断上,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我国准则强调账面价值;(5)在收入准则中,国际准则仅规定了收入计量的一般原则。即收入以其已收或应收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准则却对销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利息收入等确定了单独的计量原则;(6)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国际准则没有对“专门借款”作出定义,我国准则对此作了定义,国际准则允许资本化的对象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我国准则仅包括固定资产;(7)在关联方披露准则中,国际准则所指的关联方不涉及合营企业,我国准则将合营企业视为关联方。国际准则对某些情况下(如已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受国家控制的企业等)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作了一定的豁免,我国准则没有这样的豁免;(8)在投资准则中。国际准则要求将投资成本与投资者所享有的在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的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并按商誉的规定进行处理,我国准则将投资成本与投资者应享受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摊销并计入损益;(9)在或有事项准则中。国际准则要求按资产负债表日履行现时义务所要求支出的最佳估计值的折现金额来确认一项准备的金额,我国准则规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负债,其金额应是清偿该负债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并采用了“预计负债”的概念;(10)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对于资产交换产生的无形资产,国际准则要求区分同类与非同类资产交换,并要求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我国准则要求根据非货币交易准则,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等等。

既然趋同就是向着一个目标的靠拢,那么,应尽最大可能靠而拢之。暂时无法靠拢的,可加大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如根据需要适当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项目具体化;扩大附表和报表附注的信息容量:增加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次数,缩短财务信息公布期限。我国现行采用的“双轨制”,即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逻辑上分析,不利于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因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各自的繁简程度不同,法律的效力相等、规范的对象一致但规范口径时有出入,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审计方面,尽管国际审计准则没有国际会计准则那样有影响力。但是,我国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程度还是高于会计准则。这一方面表明审计准则的利益相关度弱于会计准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审计准则一开始制定就站在了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平台上。并且从未动摇。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的重要基础与迫切需要。比如,尽可能削除可能危及审计独立性的各种情况;公开审计服务的费用;由公司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向管理层和治理层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定期轮换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等等。

七、结语

国际审计标准篇9

二、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审计人才缺乏信息系统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但我国现在大部分审计人员并不熟悉计算机是如何进行经济与会计业务处理的,不知道计算机处理与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什么风险、怎么样的控制才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也不掌握如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计算机技术人员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比较熟悉,但他们又不熟悉会计、审计知识,不知道要审什么、该怎样审。而开发实用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人员也很缺乏。

2. 法律法规不完备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对象、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准则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指导和规范信息系统审计的实践,而新的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的程序标准、准则和法律还没有出台或并不完备,有些甚至还是完全空白。例如,电子凭证、电子合同、数字签名等的法律效力和保存要求;数字认证机构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计算机犯罪适用的法律;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审计机构的权力、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义务等。从近年情况看,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建设工作才刚起步,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关和组织颁布或制定了一些准则和规范,但是,这些准则和规范还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性和结构性。不仅缺乏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系统功能审计方面的规范,还比较概括、笼统,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信息系统审计尚处于摸索阶段的我国审计人员来说,显然还缺乏具体的指南。

3. 技术水平落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企业交易事项的大部分内容由系统自动运作完成,人工轨迹遗留较少,传统审计线索荡然无存。这就要求信息系统审计必须参与和融入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在执行测试时必须穿越信息系统,以确保对连续监督程序和输出结果的控制。在我国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尚不具备充分的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审计人员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质量。

三、发展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对策从上述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的概要分析中,作者认为,响应国际发展趋势,在信息系统控制和审计领域推行COBIT 标准无疑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具体实施时可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COBIT 标准具有系统的和完备的框架体系,它的运用首先定位于信息及其相关技术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它在整体上表现出IT 业的大量相关技术。这就意味着运用COBIT 标准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人员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培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在人员培训上,要求对低层次人员培训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未来人才的培养进行统筹规划。对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重点可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的功能或应用程序审计、网络安全审计和审计软件的开发等方面;对未来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IT 和电子商务等内容,不仅要把信息系统审计列为必修课,而且应对这门课的要求或大纲达成共识。审计机构的管理人员也应意识到,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审计人员的培养。我们可以培训审计师成为掌握必要IT 技能的人员,但很难要求他们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因此,审计机构要改变以往由会计师独唱主角的情况,计算机与网络专家、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专家将在审计组织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审计机构应注意吸收这方面的人才,并进行审计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能与会计师良好合作,更好地执行信息系统审计任务。

2. 完善审计准则从国际同业的实践看,COBIT 标准已经逐步成为通行准则。我国应遵循国际标准或规范,把COBIT 标准作为核心标准, 同时, 借鉴ISOPIEC17799、ITIL 、PRINCE2、COSO、SOX 法案等其他国际标准和原则,进而确立适合自己的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对象、范围、方法、流程等。进一步完善与信息系统审计有关的法规和准则,要在法律法规上,确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有权审查被审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安全措施,有权利用网络和审计软件进行审计,被审单位应对审计人员的信息系统审计给予积极的协助。在建设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时,可以借鉴ISACA 的做法,也采用三个层次体系结构,以基本准则为核心,统领具体准则和执业指南,从而使整个准则体系不断扩展、完善。内容划分方式可分为审计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三大类,并按这些类别来制定准则。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准则体系,各项具体准则要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在准则的制定、上,应当遵循务实原则、接轨原则、配套原则和科学原则。ISACA 的做法是,先规划出基本准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按照现实需要出台各项具体准则、指南和程序。准则采用分项制定,完成一项,一项,实施一项。这有利于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全面顺利的实施,也有利于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循序渐进地正确掌握这一系列准则,从而促进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在实务中迅速发挥作用。我们在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制定、上,可参照ISACA 做法。同时,对国际上已有的成文准则、习惯做法、专业术语,应当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尽量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

3. 加强审计方面的IT 技术对于审计领域来说,COBIT 只是一套成文的信息技术控制标准,它只是向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但究竟如何才能成功通向胜利的彼岸,却有待审计人员自身去开发高效快捷的通向目标的方式,尤其是在信息系统审计这样一个高专业化、高技术性的审计业务领域。首先,应注重软件的开发,如开发数据采集软件,建立一种能够容易访问被审计单位不同介质、不同编码、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以便打通采集信息系统所需原始数据的瓶颈;在软件的研制方面,还要考虑审计作业发展趋势,如在现有审计软件基础上开发、研制新的适用信息系统审计的分析工具。其次,联网审计的加强,它是方便快捷地运用COBIT 标准的有力举措。这种审计方式成功实现的关键是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提供标准化的审计接口,因此,信息化的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宣传,提倡甚至是严令监督企业提供数据接口,以便联网审计的展开。最后,就是专家系统的构建,它能将基于COBIT 标准的成功案例进行积累和专业化,更好地为我们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服务。放眼未来之路,如何借鉴COBIT 标准开展适应国际趋势的而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系统审计道路,需要新时代的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中国审计人员将以倍增的热情,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充满豪情地投入到审计技术创新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 ]李 丹. 信息系统审计———传统审计的一场革命[J ] .中国审计,2002 (1) :57 - 58.

[2 ] 钱 艳. 信息系统审计———网络架构、测试与评价[D] .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 ]管亚梅. 信息系统审计———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的构建思路[J ]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12) :78 - 80.

[4 ]陈婉玲,杨文杰. ISACA 信息系统管理准则及其启示[J ] . 审计研究,2006 (增刊) .

国际审计标准篇10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全球化时代的经营和管理需要先进的理论及实务,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也必然走向全球的协调与共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应充分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先进的理论、技术及经验,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融入国际内部审计的一体化之中。本文试图通过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寻找二者的差异,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比较

(一)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规定的内部审计的定义。IIA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是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理事,根据反馈的意见,经过反复推敲,通过的上述内部审计新定义。这个定义由6组概念组成:1、独立性和客观性;2、保证性和咨询性;3、增加价值;4、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5、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6、组织目标。新定义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的发展。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定义。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总则中是这样定义内部审计的: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我国对内部审计所下的定义,是在科学认识内部审计的发展状况、借鉴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内部审计现状的情况下作出的,对我国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比较上述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二者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基本职能、性质等方面的理解有较大差异,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外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和水平。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完成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并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它们重视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的目标也从服务于管理当局发展为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我国仍处于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过渡的阶段,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局限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审计的重点是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比较

(一)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国际内部审计确定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只要是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都应该遵守准则。根据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因此,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则具有国际性,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

(二)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都应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执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执行。这一规定是否符合我国内部审计运作的实际,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我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中国范围内的组织,不具有国际性。

三、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比较

(一)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规定的内部审计准则框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公布的国际职业实务框架(IPPF)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强制性指南、实务咨询与发展与实务支持。

1、强制性指南。强制性指南是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都必须使用的准则,它包括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这是内部审计的职业基础。

2、实务咨询。实务咨询是内部审计准则的第二个层次,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建设性的条款,目的是对新准则的解释和运用提供详细的建议;同时,还包括一些新的信息,如IIA的内部审计准则公告(SIAS)和新近流行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关注项目、风险管理的细则、咨询准则、信息的安全准则等。

3、发展与实务支持。发展与实务支持是指那些最近发展的实务,IIA往往以专题报告、研究报告、参考书籍、研讨会文集、教育培训项目等方式来推荐这些参考性意见。

IIA公布的强制性指南在法律上有约束作用,而IIA同时也强调说,强制性指南中的职业道德规范更是重中之重。实务咨询部分起到指导内部审计实务的作用,发展与实务支持部分提供了对内部审计的建议,并不做强制要求,发展与实务支持则是仅供参考。

(二)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框架。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1、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

3、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依据基本准则、具本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的规范制定,则对内部审计各个方面的理论进行了规范,在权威性上虽弱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但也具有法律约束力。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制定,目的是为了理论上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四、内部审计准则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比较

(一)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独立性和客观性。IIA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是独立的,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实施业务和提交结果方面不受任何干扰。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即内部审计师应该有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并避免利害冲突。不仅如此,IIA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还规定,如果独立或客观性实质上受到损害或看起来受到了损害,应将损害的细节向有关方披露。

IIA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认为,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或客观性的情形有:1、内部审计师应该避免评价自己以前负责主持的特定的经营活动,如果审计人员为自己在以前年度负责的一项业务提供鉴证服务,那么便可以认为客观性受到了损害;2、对由总审计师负责的职能进行鉴证时,应该由内部审计以外的另一方进行监督;3、内部审计师可以为曾负责过的经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4、如果内部审计师提供咨询服务会对独立或客观性产生潜在损害的话,那么,内部审计在承接业务前应向客户说明。

(二)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没有对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定义和情形做单独的说明。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控制审查过程的独立性、审计结论的独立性。内审工作的实践证明,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内在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的业务开展,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是领导者的“眼睛”和“监控器”,而内部审计部门要真正发挥好这种监控作用,就必须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应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它只接受最高层如总经理或董事会的领导和授权。只有这样,它才能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其次,它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具有对下的权威性,才能不受干扰地实现有效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客观性是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客观性是真实性的前提。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控制的全过程必须做到审计目的、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为领导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所以,对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界定在内部审计准则中非常重要。

IIA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从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含义出发,列举了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几种可能情况,并规定必须向有关方进行充分披露。独立与客观性在IIA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不算什么新概念,但他们却提供了特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该准则虽然试图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在所有鉴证业务上不受干扰,但是总审计师的报告责任却可以是十分灵活的,以适应组织的不同形式和规模。而我国的准则对独立与客观性的规定比较笼统和抽象,只是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独立性,什么是客观性,也没有对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情形予以列举,更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目前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形势下,我国应充分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先进的理论、技术及经验,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融入国际内部审计的一体化之中,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S].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国际审计标准篇11

2.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成立以来,为我国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在国际先进内部审计实践的影响下,对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进行了积极的、艰苦的探索,加快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我国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实务发展和理论探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秉承“服务、管理、宣传、交流”的工作方针,以推动内部审计发展为己任,推进“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与发展”统领工作全局,倡导准确把握内部审计新理念,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审计新模式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理论创新,组织经验交流,深化准则建设,提高培训水平,扩大国际交往,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二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了《内部审计基本了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9项具体准则和5项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初步形成了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三是为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2年4月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分别规定了评估目标、评估依据、评估主体、评估人员、评估内容、组织方式、结果利用等规则、流程、方法,对各类组织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为有效提高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执行力,切实推进我国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

二、内部审计质量的溢出效应

(一)内部审计质量和溢出效应

1.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词最先应用于对产品好坏的衡量。《礼记》中的“考工记”曾记载:“令百工审查五库器材之质量。”按照《辞海》解释,“质量”即为优劣程度。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罗斯比认为,质量是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质量是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现代质量改进之父戴明认为,质量是顾客需要和想要的任何东西。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的标准是每次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内部审计是以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为目的,为组织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活动,本质上是组织内部的一项专业服务活动。狭义的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服务的硬质量,也就是内部审计服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程度。广义的内部审计质量还应包括软质量,也就是利益相关各方所感受到的审计人员的形象、态度、知识、修养等文化因素,以及对审计机构的整体印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质量反映了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发挥的好坏,或内部审计成果满足审计委托人需要的程度。

2.溢出效应的概念。

萨缪尔森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动可能在市场交易之外有利于或有损于其他人的利益,即存在着不发生经济支付的经济交易。这种现象被称为溢出效应,也称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又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当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好的影响,而另一个经济主体不能给与相应的补偿,也可以称为积极的溢出效应。外部不经济是当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坏的影响,而另一个经济主体不能获得相应的赔偿,也可以称为消极的溢出效应。内部审计职业协会以促进实现内部审计职业正价值为目标,以职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方式,引导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塑造先进的内部审计职业文化,帮助企业组织强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促进公司善治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提供职业化服务并不以营利为目标,职业组织获取的回报与其输出价值的不对称性,使其具有类似公共产品的性质,从而符合溢出效应的基本特征。

(二)职业化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1.职业理念培育内部审计的精神品质。

职业不仅是每个人的谋生之道,也是每个人享受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因此,现代职业应该给人带来崇高感,这也是现代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方向。这种理念要求从业人员通过创造优秀的工作成果,努力实践自己的职业价值。这种理念激励内部审计人员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增强重大风险的识别能力、审计问题分析能力和审计建议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将会在客观上提升内部审计服务的品质。

2.独立精神成就内部审计的职业特征。

职业化要求成立专业、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从机构设置、人员、报告权限、经费等方面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是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内部审计结论客观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核心是内部审计机构的报告对象在组织治理中的地位。实践表明,报告对象缺乏权威性,内部审计工作容易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干扰,进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另外,内部审计必须能够获得履行职责所需的足够的资源,因为拥有财务自由,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重要保证。

3.职业标准建构结论公认的制度基础。

一是确立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审计标准,也就是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是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也是衡量内部审计服务质量的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持续完善的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全球内部审计活动提供了最佳蓝本。二是内部审计应促进组织建立业务标准,这是审计人员作出客观判断的评价尺度。内部审计的职责在于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因此需要确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的规范,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审计活动依据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组织整体利益的业务标准是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基本前提。业务标准则经过适当的程序,得到组织最高层的批准,是审计评价权威性和审计结论获得被审计单位认可的制度基础。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原会长王道成在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座谈会上表示,内部审计部门代表董事会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制定相应的标准。IIA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也明确:“评估控制需要依据适当的标准,以确定目标和目的是否实现。内部审计师必须确认管理层制定适当标准的程度。”在具体审计活动中,两个标准缺一不可。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内部审计活动确立规范,是建立内部审计服务获得外部信任的客观基础。业务标准是内外部制度的精华,是组织内部业务和管理规范的灵魂,是衡量组织业务和管理活动是否规范的内部法律。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标准和业务标准是审计结论权威性的保证,也是内部审计赢得组织公认的制度基础。

4.职业团队凝聚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

内部审计是对管理者的再管理,监督者的再监督,必须要有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内审人员来完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职业化的内部审计团队是现代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持续提高的团队胜任能力和职业形象,建立现代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依靠自身的努力,提升内部审计职业的社会价值和职业形象,增加内部审计的职业魅力,共同创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受人尊敬的现代职业。内部审计职业化为内部审计搭建了经验分享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的广阔平台,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学习国际领先实务,掌握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技术,增强学习创新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职业化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内部审计队伍,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5.职业方法提供职业胜任的工具选择。

“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是现代内部审计的特征之一。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趋融合的背景下,风险管理方法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之一,促进了内部审计技术的创新。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内部审计管理和运营当中,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审计对象信息化的推进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创新审计手段,实现由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转型。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指出,作为内部审计部门来讲,必须要提高审计项目的管理水平,必须要改进审计的技术方法,加快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强化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的规范化水平。职业化响应了内部审计的要求,有利于在内部审计方法和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巩固自己的优势。

三、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和质量提升之路

(一)共享职业成果,加快内部审计知识体系建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发展和深化,需要内部审计业界在积极探索、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加速内部审计知识体系建构,逐步提升内部审计职业含金量。企业组织与职业协会应积极互动,加强职业国际交流,实现全球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借鉴中外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知识体系,为内部审计服务层次和质量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二)信守职业道德,提升内部审计职业社会形象

现代内部审计发展需要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执业人员持续提升自身素质,信守公正、客观、保密和胜任的职业规范,塑造独具特色的职业形象。职业协会可以通过职业资格分级管理,提高高级审计人员的职业资质要求,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声誉机制,提升内部审计职业社会形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内部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监测、职业操守的考评,建立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准。企业应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参与职业交流,增强对内部审计职业化成果的吸纳能力,不断改进审计服务质量和效果。

国际审计标准篇12

经济全球化目前是世界经济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首先,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中最主要的活动主体,它既是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其不断发展的推动者。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经济环境要远远复杂于其他形式的公司,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的不同严重地影响了信息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流通,进而影响了跨国公司的决策效率,尤其是在众多处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合并时,统一的经济准则显得尤为重要,统一的经济准则在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随着资本的跨国流动,投资者不满足于在本国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跨国投资和信贷的决策往往更依赖于被投资国家的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准则的差异对于投资者依赖财务信息及时正确地做出投融资决策通常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制定统一的审计准则对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更为迫切。

2国际组织的内在推动

如前文所说,跨国公司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而服务贸易亦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之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审计服务的实体,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形成了跨国承接业务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事务所有的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承接业务,有的是承接同一企业在不同国际和地区的业务,不同的审计准则对于注册会计师承接这些业务无疑是增加了难度。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也影响了审计准则的国际化。从本世纪初期开始,IASB和FASB合作建立财务报告联合概念框架,联合概念框架的建立有利于衡量审计客体的标准趋于一致,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使用同一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采用统一的审计准则去评价。

审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各地区都意识到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各个国家唯有消除障碍、紧密合作才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举措。

1国际审计准则的产生及发展

自1977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APC)诞生起,它就致力于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IAPC陆续了多项指引,并且在1993年将此前的国际审计指引予以汇编,形成一套国际审计准则。根据IAPC网站提供的资料,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126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或以国际审计准则为基础制定其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为审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推进了一大步,但是一些国家和地区为其本国政治和经济目的考虑,审计准则国际化的推行并不顺利。

2欧美发达国家审计准则国际化状况

由于目前美国审计准则的制定区分为适用于公众公司的审计准则和适用于非公众公司的审计准则。适用于公众公司的审计准则由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负责制定;适用于非公众公司的审计准则由ABS制定。由ABS制定的审计准则的目标目前已经明确,更倾向于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而由PCAOB制定的审计准则并没有表示出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立场,相反其更注重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执业质量问题。随着PCAOB制定的准则越来越多,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也可能越来越大,这对审计准则国际化无疑是不利的。欧盟已经以法律形式确定原则上采用国际审计准则,但是其成员国采用国际审计准则却是有条件限制的。目前欧盟对于采用国际审计准则的形式还没有具体地做出决定,欧盟内部对于国际审计准则对中小企业审计的适用性、引入的具体机制、是否在引入国际审计准则时允许“加减”等问题,仍有不同的声音。

总之,审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即使在政策上各国依然采用本国的审计准则,但是一些国际性的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在使用国际审计准则。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国对于审计准则国际化表现得并不积极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国都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都想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中获得话语权,但这只会拖延审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并不能逆转其趋势。

我国审计准则国际化状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审计准则出台得比较晚,直到1992年我国才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报告规范。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尤其是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这才客观上催生了我国各种经济规则的发展,审计准则亦在其中。中国会计师执业标准国际化经历了借鉴、接轨、趋同3个阶段,实现了改革探索、稳步推进、实现质变3次飞跃。(1)《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随着1990年和1991年沪深两市相继开业,民间审计在我国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1992年深圳爆发了“原野”案、1993年中水长城国际集团披露虚假验资报告以后,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来。经过一番努力,1995年12月26日,财政部颁布了第一批《独立审计具体准则》,这些具体准则标志着我国制定审计准则迈出了第一步。(2)《独立审计准则》的修订。《独立审计准则》诞生后,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还不够清楚,所以我国实行以“挂靠”方式举办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事务所具有智能部门的色彩,成为单位下属的一个附属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事务所挂靠的弊端充分显现出来,各种舞弊案的发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审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2003年,财政部根据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修订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此次修订的准则多达18项,这次修订主要反映的是入世后我国审计工作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问题。但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审计准则还停留在借鉴审计准则的阶段。(3)《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诞生。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背景下发生的。当时被誉为“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郑百文在被查出存在虚假上市、虚假披露信息等一系列违规事件后,监管部门意识到必须要强化管理层的责任。2001年8月,“银广夏”事件被查实,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意识到要下决心全面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实行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审计准则。2006年,财政部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次修订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一套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审计准则迈入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新阶段。(4)《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10》出台。在经过了长达4年的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新旧准则平稳过渡,这使得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对我国推动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努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催生了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阶段的到来。2010年11月1日,修订后的38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由财政部,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吸纳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明晰项目的成果,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动态趋同。在审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虽然中国会计师协会早在1997年就成为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员,但是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我国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话语权还不是那么多,这也是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差异存在的原因之一。

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已经进行了上百年,市场的运行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成熟度都要远远高于我国。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各项经济制度都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投资者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认识不足,这样导致我国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信息极其不对称,而独立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则对审计结果依赖程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从而直接照搬国际上的审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排异反应。(2)所有制体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体制。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国有股份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就使得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时不得不考虑政府的因素。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所以我国审计准则的制定就需要政府部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保护国有资产又保持审计的独立性。(3)司法环境不同。从西方发达国家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审计准则执行的坚实基础,它为民间审计运行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与欧美法系不同,条文对司法的判决影响更大,因此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影响。而缺乏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很难被社会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审计准则的制定。(4)文化不同。西方人的思想受宗教影响较大,在行为立场上更中立,而国人受中庸思想感染较深,更为注重集体利益以及人情冷暖。因此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判断过程中,其固有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审计结论,在制定审计准则过程中,这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

国际审计标准篇13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1.从抵制到消极合作。1973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英国成立。虽然美国是IASC的发起国之一,但是IASC的秘书长长期由英国人担任,因此,实际上是英国主导了IASC。此时美国并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好的会计标准,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资本市场,其财务会计准则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所有到美国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的外国公司,都必须按照USGAAP编制财务报告。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资本市场的领先地位与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保持一致,美国开始重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注协(AICPA)在比较国际会计准则(IAS)和美国会计准贝U(GAAP)的文件中指出,如果两者之间不存在重大差异,则表明美国的GAAP遵守了IAS;如果有重大差异存在,AICPA将敦促FASB尽快考虑与IASC协调。但是,AICPA并允许在美国应用与GAAP相背离的准则。1988年,FASB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了当时的IAS&1991年,FASB发表了一份“开展国际活动的战略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在美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取得更大可比性的目标,并明确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但美国SEC主席ArthurLevitt于1997年在泛美发展银行发表讲演时强调:“国际会计准则要获得普遍认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准则必须包括一套核心的会计文告,可以构成全面和公认的会计基础;

(2) 准则必须是高质量的,能够导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这实际上是为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的推行设置障碍和寻求不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借口。作为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SEC,担心在IASC与(IOSCO)达成制定“核心准则”的协议后,一旦核心准则得到IOSCO的批准,SEC就没有充足的“理由”来限定“核心准则”在美国的应用,特别是那些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和去欧洲及其它地区上市的美国公司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从而对SEC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权威性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SEC总是反复强调,“核心准则”能否在美国应用,取决于这些准则的质量。即使IOSCO在1994年度报告中巳明确指出,对“核心准则”的评价应等到所有准则完成之后才进行,而SEC仍然坚持,IOSCO的认可和批准不等于SEC的认可。以此为借口,SEC以国际会计准则质量不够高为理由,将其

拒之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

2.积极协调,争取主导权。美国一方面寻找种种借口以阻挠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的实行,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美国会计标准的精神,从而使其在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多受益。1998年12月,IASC了“重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一公告广泛征求意见,旨在重组IASC,以平衡各个国家的利益,更好地推广国际会计准则。重组计划最后于1999年11月获得通过,在美国的主导下,新的改组方案“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利益。I〇SC02000年5月17曰,正式宣布IASC的39个核心准则项目巳通过了评估,并要求其各成员允许跨国发行证券者使用IASC的核心准则作为证券跨国发行和上市的依据。面对IASC核心准则的完成,美国认为FASB不可能取代IASC,SEC也不可能绝对控制I0SC0,但可以凭借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优势,控制新改组的IASC,使其今后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向美国GAAP靠拢。2001年4月,IASC成功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SEC主席ArthurLevitt担任了提名委员会主席,美联储前主席PaulVolker担任了第一届受托人委员会主席。在14位IASB新理事会成员中,美国的代表占据了5位,这表明美国在改组后的IASB中巳占据主导地位。2002年9月18曰,FASB和IASB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诺沃克市的联席会议中承诺尽最大努力:(1)使现有的财务报告准则在可行范围内尽快实现一致可比;(2)协调今后的工作方案,使实现的可比性能够保持。通过会谈双方决定实施短期趋同项目消除GAAP和IFRS准则中的个别差异。2002年10月29曰,FASB和IASB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诺沃克协议》,承诺共同制定适用于国内公司和跨国公司财务拫告的高质量、可比的会计准则。这标志着他们朝会计准则趋同的正式承诺迈出了重要一步。2004年10月,FASBandIASB增加了在原有财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发展通用的财务概念框架的合作计划。2006年2月27曰,FASB和IASB再次了一个新的谅解备忘录(M0U)新协议包含了双方重点合作计划的“路线图”的主要内容和时间表,预期在2008年完成。2007年SEC取消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在美国发行证券的外国公司应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表的规定。2008年4月的联席会议上,双方再次重申了制定高质量通用准则的目标,双方一致同意合作项目以制定通用的、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为目标,预计在2011年完成合作项目。

(二)美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果

在共同制定适用于国内公司和跨国公司财务报告的高质量、可比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下,FASB和IASB的合作主要分为短期趋同项目、概念框架、重点合作项目的趋同三个方面,通过自02年至今的努力,巳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短期趋同项目(Short-termConvergence)。该项目旨在消除GAAP和IFRS准则中重点合作项目以外的个别差异,包括五个部分。其中存货成本(第151号声明,2004年11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153号声明,2004年12月)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154号声明,2005年5月)三个项目巳经完成。每股收益项目正在进行中,最新的征求意见稿在2008年8月(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12月5日)。资产负债表分类项目决定延期执行。

2.概念框架的趋同(ConceptualFramework)。该概念框架趋同在于制定一个通用的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

的概念框架,这样的一个概念框架是为了实现FASB和IASB制定原则为导向的、内在一致的、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依据这样的会计准则制定出来的财务报告才能给投资者决策提供依据。该项目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范围、财务报告主体、计量、财务报告列报、财务概念框架在GAAP中的目的和地位、对非营利性组织的适用性。该项目在2006年开始启动,在2008年更新了时间表。

2. 重点合作项目(MajorJointProjects)。该项目的目标是制定出通用的、高质量、可比的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包括11个方面的内容。FASB和IASB巳经制定出部分通用准则并达成一致意见,或者正在努力达成共识。在其他项目中,FASB和IAS巳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正在努力减少准则差异。

二、美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在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方向发展的同时,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核心业务准

则的审计准则也必须以国际化为目标进行调整,从而增强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心,加快经济融合。高质量的、统一的审计准则在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效果和确保资本国际化有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的有效保护提供重要保障。美国的审计准则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及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0B)这两个机构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做出的努力。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长期以来,AICPA负责制定美国的公认审计准则,并成立了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具体负责审计准则的制定。目前AICPA在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中有2名委员,多年来AICPA—直积极参与国际审计准则的研究制定,与IAASB在多项审计准则项目上开展密切合作,并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萨班斯法案颁布以后,AICPA失去了制定上市公司审计准则的权力。随后,AICPA调整了自身的定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非上市公司审计准则的制定上,并加大了审计指南和风险提示(向审计师提示风险领域)的制定力度。同时,AICPA进一步加强与IAASB的合作与协调力度,在积极参与国际审计准则研究制定的同时,加大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力度,并率先在审计风险准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3月AICPA新了8项风险评估准则(SAS104-111),为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可能由错误或舞弊导致)建立了规范,同时为相应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提供了指南。在这8项准则的开发过程中,ASB与IAASB进行了密切合作,其征求意见稿根据IAASB的风险评国际审计准则(ISA)做了修订,在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上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同时,AICPA,AAAandIAASB启动合作项目,研究如何更好地理解基于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报告等。在上市公司审计准则方面,AICPA虽然失去了准则制定权,但仍然积极组织会员对PCA0B的准则草案反馈意见,并在PCA0B的咨询组中派驻观察员,充分反映行业和协会的意见。

(二)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根据萨班斯法案规定,PCA0B取得制定审计与鉴证准则、质量控制准则、道德准则和独立性准则的权力。相比之下,PCA0B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显得比较消极。为了显示其对于会计职业的独立性,PCA0B没有在AICPA的ASB中派驻代表或者观察员;在制定上市公司审计准则时,也只是吸收AICPAASB的代表作为咨询组的观察员,刻意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国际审计准则的研究制定方面,PCA0B只是在IAASB中派驻了观察员。目前,该委员会并未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职业组织洽谈准则趋同或等效认同事项。

但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PCAOB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2007年3月,PCA0B主席马克奥尔森与欧盟委员会委员迈克里维举行了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在审计师监管方面加强合作,并制定推进合作的路线图。双方指出,要在2009年之前建立起“独立的、严格的、彼此充分信任的监管系统”。与此同时,PCA0B的官员同亚洲的会计行业监管者举行了一次为期一周的会谈,PCA0B主席马克奥尔森和委员会成员査尔斯聂梅耶会见了曰本、韩国以及中国的会计行业监督机构的官员,以推动美国与外国监督机构之间的更进一步协作。奥尔森和聂梅耶还出席了在东京召开的独立审计监督机构国际论坛(IFIAR),以讨论有关两个团体之间协作的问题。奥尔森在会议中表示PCA0B将会成为最新成立的IFIAR的完全会员。

2007年5月,PCA0B在华盛顿组织召开首届审计师监管国际会议,来自40多个国家的审计师监管组织及政府部门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在为期两天半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听取了PCA0B对其执行萨班斯法案有关情况的介绍,并就PCA0B在准则制定、执行过程和国际合作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PCA0B主席奥尔森指出,他们坚信各国审计师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全球资本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他希望这次会议能增进审计师监管机构之间的理解,并促进在各国之间开展跨国合作。2007年7月29曰,PCA0B与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ASIC)签署跨境监管协议,以加强对同时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执业的审计师和事务所的监管合作。2008年4月21曰,PCA0B宣布和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签署合作监管协议,通过书信往来,双方确定了对同属PCA0B和ACRA监管范围的事务所实行合作监管。

三、美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原因

(一)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科技、通讯手段的进步,资本市场巳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由于各国政府对各自资本市场控制的放松,为了提高投资业绩,投资者对国外证券市场越来越感兴趣,跨国上市、跨国收购兼并,跨国证券交易所联盟开始盛行,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然而,这一发展却遇到一大障碍,即由于各国会计、审计准则存在差异,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审计信息严重缺乏可比性,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带来了麻烦,增加了金融工具发行者的发行成本,增大了各国金融监管者的监管难度。以美国为例,任何想要到美国资本市场寻求机会的上市公司都必须按照USGAAP对其财务报表进行调整。美国会计准则体系非常复杂,这些公司需要作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这种情况给非美国的投资者增加了附加的成本,一些投资者不愿意忍受这些附加成本,于是很多非美国公司不得不放弃在美国资本市场寻求机会,转向伦敦、法兰克福、东京和其他任何地方。从而削弱美国作为世界第一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二)国际准则受到广泛认可的压力

欧盟率先承诺从2005年1月1日起,欧洲7000多家上市公司在合并拫表中必须采用IFRS。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宣布从2005年起执行IFRS,这比欧盟单纯要求上市公司在合并报表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走得更远。英国ASB巳决定并开始不再制定和新准则,而直接采纳IASB的IAS/IFRS的相关准则。2005年开始,在加拿大上市的国外公司可以采用IASB的准则,而不需调整为加拿大的准则。2006年6月,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ACSB)了((将IAS/IFRS融入加拿大GAAP的执行计划》。曰本证券市场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于2004年6月建议,允许上市公司按IAS/IFRS编拫财务报表,同时说明与按日本公认会计原则编表的主要差异。2006年2月2曰,曰本会计准则理事会发表《关于日本在日本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中取得的进展的声明》,披露了曰本在固定资产减值、建造合同、以公允价值披露金融工具等方面趋同工作所取得的进展。2002年,俄罗斯宣布从2004年起要求国内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拫告准则。

同时,IAASB也在努力制定高质量的审计、审阅、其他鉴证业务、质量控制和相关服务准则,促进各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ISA)趋同。IAAS巳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各国直接执行国际准则,或在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制定本国或地区准则。如英国将直接采用国际审计风险准则。欧盟颁布的第8号公司法指令规定,成员国应当要求法定审计师和审计事务所在执行法定审计时遵循欧盟委员会采用的国际审计准则。当欧盟委员会未采用某一事项的审计准则情况下,成员国可以采用该事项的国内审计准则。

这些情况表明,IAASB的努力以及IFRS、ISA巳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得到了许多国家证券市场的有力支持。如果美国准则与国际准则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而其他国家开始向国际准则趋同,美国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将被削弱。

四、结论与启示

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发展过程,特别是其专业标准国际趋同的过程,是美国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采取灵活的博弈策略,扬长避短,谋求其国家利

益最大化的历史过程。世界经济强国之所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中国经济的参与,是缘于中国国力日益壮大的事实。我国正处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能否有效地把握机遇赢得挑战,取决于是否能充分发掘自身经济特有优势,采取科学统筹、平衡稳健的应对策略。借鉴美国经验,推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化,应本着从本国实际出发的原则,发掘自身优势,尽一切可能争取国际发言权和标准制定权,主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作法,取长补短,择其善者而从之。具体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