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实用13篇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1

(二)打造特色产业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着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的农畜产品,稳定基本农田,重点发展以谷子、荞麦为代表的绿色杂粮杂豆等农作物,种植业要向特色型转变,重点发展牛、羊、猪、鸡、鹅的养殖,畜牧业发展要向设施型转变。发展农牧业企业,生产特色产品,创立知名品牌,逐步向资源深加工方向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实现农业与工业的有效对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多元化工业,巩固壮大金、铁、热水、油页岩等开采业,着力发展风电、热电、生物质发电等能源产业,依托中心镇和重点镇大力发展农畜林产品加工业,适当发展机械制造、食品业、新型建材业等,完善工业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餐饮服务业,重点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文化旅游业。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2

1 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内涵的多角度分析

1.1 理解“城乡一体化”是理解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前提

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实质是体育的城乡一体化,因此,理解“城乡一体化”是理解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前提。恩格斯最早分析了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道格拉斯认为在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城乡联系的良性循环是乡村内在推力通过一系列“流”与城市的外在辐射扩散力相交合形成的。在我国,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骆子程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有分工、有协作、多层次、开放型的社会经济统一体。”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再次提到议事日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首要的就是城乡统筹,即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总起来讲,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发展新思维,有利于城市与农村打破分割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1.2 城乡体育一体化主要是指群众体育的一体化

一般认为,我国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个部分,并且这种划分不仅为体育新闻媒介所广泛传播,而且在许多体育理论专家、学者中也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定论或范式。本文所指的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主要涉及群众体育领域,竞技体育之所以不被列入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是由于我国竞技体育的运行模式主要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竞技体育的开展多是以城市为举办地,以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为参与对象,以获得奖牌及优异成绩为目标的活动,仍然呈现出“举国体制”的特色,因而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不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把学校体育排除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领域是因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归教育部门管辖的体育组成部分,《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想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学校体育可以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走向城乡均衡发展。因此,我们所说的城乡体育一体化主要是指群众体育的城乡一体化。

1.3 城乡体育一体化是针对两个“二元结构”的一体化

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理解城乡一体化思维的逻辑起点,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两种类型是由存在着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的两种形态决定的。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存在着传统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以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的新形态。传统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两个地域,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资金投入、体育政策制度、体育指导员分布等体育资源的演进性差距,从而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形态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是指城市里社会群体的“二元”,这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大量来自农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从而与城市居民共同形成了城市群体的二元机构。与城乡体育二元结构的两种类型相比,城乡体育一体化也应该有两种类型,即城乡之间的城乡体育一体化以及城市群体的城乡体育一体化。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众多农民工的体育状况直接制约着我国体育的整体发展,因而只从城市与农村两个区域维度研究城乡体育一体化是不够的,还应该研究城市内部社会群体的城乡体育一体化。

1.4 城乡体育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公平性发展

平均化发展是一种呆板的、单一的、狭隘的发展模式,形式上的平均最终会导致实际上的不平均。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农村人都成为城市人,农村都变成城市,农民都成为农业工人,而是经济社会的城乡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不是单纯的“农村城市化”。同样,“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城乡体育一样化”或者“农村体育城市化”,因为我国地区差异、环境差异以及社会群体差异存在着的客观事实,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永远不可能一样化、平均化发展。全面的平均化其实也就是另一种不平等,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更是一种和谐发展,而全面平均化发展则是一种制约性发展。其实,城乡体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体育的发展有了最广阔的不竭之源,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中,“一体化”既是手段又是目标,一体化作为手段强调的是城乡体育的双向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互助,一体化作为目标强调的是缩小城乡体育的差距,实现城乡体育的公平。因而,城乡体育一体化的表述是手段性表述与目标性表述的统一,即“用城乡体育一体化的手段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的目标”。具体来看,城乡体育一体化应当包括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政策制度、体育资金投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硬件与软件维度的城乡体育的公平性发展。2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的多维度分析

2.1 硬件维度:困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城乡体育硬件资源的非均衡发展一直是困扰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资金投入、体育指导员的配备等几个方面。体育场地设施是城乡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根本保障,虽然城乡体育场馆设施总量不足,但是有调查显示:“群众体育设施城市仍然明显好于农村,市民中有52.9%是在公共体育场地上运动的,而农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奇缺,只有14.6%的农民在公共体育场地上运动;在公共体育场地运动的市民比例是农民的3.6倍。”体育经费投入是城乡体育开展的动力因素之一,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对城市体育经费的投入都远远高于农村,浙江省2005年省和市级群众经费是2.5亿元,而农村体育经费仅仅只有7 860万元。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对公众进行体育教育、技能培训的主要力量,但目前来看,城乡差别仍然很大,有调查显示:“就分布区域而言,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90%以上在城镇,广大的农村只占了10%以下。而且东西部的农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一个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群体”,他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遭受到如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和地域空间等多维的社会排斥,有调查表明农民工所在单位很少建有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城市里公共体育场地上也很少有他们的身影。

2.2 软件维度:制约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核性因素

漫长封建社会中的农村传统文化,由于受自然经济的生产特点、聚居方式的制约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虽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但根基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制度,但由于农村存在的封建传统文化、农民功利思维的价值取向等导致了农民体育价值观念的落后,在软件维度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阻抑。2010年我们到江苏农村考察,依然发现许多农民从心理上不接受体育运动,在他们看来体育运动是“玩闹”、“不务正业”,是“赶时髦”、“出风头”;在苏北一些经济落后农村中,许多农民在空闲时宁愿打牌、搓麻将、闲聊天,一些老年人甚至喜好蹲墙角、晒太阳、看热闹。有典型调查对比发现,“即便是在发达地区,57.1%的市民一年中有过体育消费,而农民只有28.6%,市民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明显高于农民。”农民工虽然大多数时间身处城市,但是思想的内核因素依然制约着大多数人的体育参与。一项对珠三角农民工的调杏显示:“在农民工最希望企业给他们提供的文化服务中,选择电视的占30.3%,图书报纸占20.9%,电脑占17.1%,卡拉OK占13.4%,看电影占11.7%,而选择羽毛球、篮球等体育活动的只占了lO%。”调查结果反映了农民工对于体育价值和功能认识还很不充分,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2.3 政府维度:服务职能没有积极发挥

我国体育政府的主线即国家体育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到地(市)、县各级体育局,人员编制只到县级,没有延伸到乡镇,基层乡镇是以文体站的设置进行体育的管理。从目前来看,政府层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首先,地方政府(特别是一把手)的体育政绩衡量观念改观不大,政府关注度更高的还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由于群众体育工作对象多、涉及范围大,工作业绩显效过程慢,很难受到领导重视。其次,政府存在着对城市与农村体育管理的分割机制,没有从功能区划上、空间布局上统筹规划城乡体育系统,而是分开规划、区别对待,把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作为两个分离的子系统。城乡体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明也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阻力,主要体现在省(市)体育局不能有效发挥积极作用,造成中央政府越过省级直接对基层城乡体育进行统筹,这种直接的统筹和管理措施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乡镇体育政府由于缺乏资金、缺少编制,发展农村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形成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基层阻力。再次,城乡体育一体化的推进不仅仅是体育局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规划、建设、卫生、环保、宣传、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共进,然而,由于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不力,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诸如体育场地规划不合理、体育场馆设施边建边拆或者只拆不建等问题。

2.4 社会维度:广泛参与仍然形成不足

经过新公共服务改革运动,国外地方与基层政府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转换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偏离问题日益突出。从学理上讲,政府功能转换的方向是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发展。地方与基层政府既不“掌舵”,也不“划桨”,而是服务。政府只是公共政策的参与者,并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引导着社会前进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的方针,其主要涵义是:“尽可能调动全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潜力,包括参与体育活动,参与兴办各项体育事业,参与、占有与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体育”。城乡体育一体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体育资源,政府无力全部承担,其余社会化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在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体育社会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及时反映、更好满足城乡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然而,目前来看,社会组织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占有几乎全部公共体育资源和权益的政府部门,独家经营,管办合一,政事不分,身兼资源的所有者、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者和经营者、服务活动的管理者等多种角色。”政府的“行政垄断”,造成了社会资金、组织、人才等资源难以融入体育事业发展的行列;形成的体育市场缺乏规范与秩序,难以发展壮大。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体育一体化更好的发展。

3 现实的乌托邦――城乡体育一体化全面实现基础

3.1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实现的物质基础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前提条件,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对体育的发展具有支配作用。当前,我国仍然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些地区的农村中甚至还存在着绝对贫困的现象,农民的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马斯洛认为:“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吃、穿、住等生理的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农民为了基本的生产生活已经耗去了很多的生物能量,在农闲或生产间歇之余再让他们蓬勃地开展体育运动不符合实际。农民工到城市就是为了打工赚钱,他们本来就勤俭节约,因而很难再拿出钱去消费体育,整日劳作的疲惫状况也很难让他们再消耗体力参加体育活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居民收入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只有农村经济提升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福利保障增加

了,体育场地设施改善了,健身氛围繁荣了,农民才能从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时间和精力,同市民一样,在闲暇时段享用体育公共服务,快乐进行体育活动,从而不用像以往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经济基础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3.2 城乡群体的社会整合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实现的社会基础

整合是指个人同地方的、地区的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的联系的纽带被减弱,同时与庞大的城市及工业网络组织的联系加强了,这种关系的变化为弹性社会中的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当前我国社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呈现分化加剧的局丽,传统的弱势群体主要是一些孤、寡、疾、残人员,如今农民、城市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构成了弱势群体的主体。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主要是来自社会本身的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分工,因为分工破坏了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特征的道德规范,使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同质性降低,从而削弱了传统社会的机构团结的纽带集体意识。国家体育制度对城乡体育提供的空间不一样,并且缺乏规范体育利益博弈的制度安排,造成了体育资源不断地向强势群体的积聚。同时,与强势群体相比,弱势群体在权利方面、发展机遇方面、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的劣势带来了他们参与体育的障碍。目前,国家采取的诸如下岗工人再就业措施、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及实行的城乡居民户籍制度改革等等,都是在加大城乡不同群体的社会整合力度。换句话说,只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完成,进入社会整合阶段后,城乡体育一体化才可能完全实现。

3.3 体制上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实现的制度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协调性日益明显。当然,体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并非宣告它已步入“寿终正寝”,而是要在国家发展大环境下在改革中坚持,在发展中完善。现在看来,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引领着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而适应这种趋势,则需要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反过来说,如果体育管理体制不进行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改革,那么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如同“空架子”,只能是“空喊口号”。从机构设置上,体育管理部门应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从而形成宏观指导、政策支持、过程监管的服务功能。从权利划分上,体育政府应逐步放权让利,转变职能。管理学认为,管理体制是由管理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既然群众体育以事业为主体同时兼有部分产业性质,那么在管理方面就要有所不同。属于事业部分主要由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进行调控,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属于产业部分的则进入市场,采取社会管理型,由社会向人们提供有偿服务。各级政府还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建立。同时废除不公正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城乡体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使城乡居民真正的共同享受公共体育资源。

4 从现实走向可能――努力形成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4.1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资源

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经费投入、体育指导员配备等公共体育资源是体育发展的基本载体,要形成体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布局这些资源。首先应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与规划局、建设局、土地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协同布局公共体育资源,这是整体的布局原则;其次按照公共体育资源的不同类型进行布局,体育场馆设施的布局应在遵循一定原则基础上加大对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建设力度,同时积极与公司企业协商,共建适应于农民工体育的场馆设施。体育经费投入要调整体育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群众体育财政投入比重,通过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均衡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政能力,促使区域间公众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体育资源和服务,特别是加大对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社区村等农村区域体育财政的投入力度,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群众体育。在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进一步完善体育指导员登记和注册制度,实行体育指导员定人、定职和定岗分类管理,建立体育指导员定期再培训和考核机制,逐步引导体育指导员立足社区、行政村以及企业单位,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加大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体质监测力度。

4.2 明确不同层级体育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政府在城乡体育一体化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掌舵者”的功能,要使这种功能充分发挥,首先应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划分,强化省、市政府的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职能,城乡体育一体化在空间意义上具有国家层面、省、市、县以及小城镇、行政村多个层面,如果国家越过省级政府直接对城乡体育进行统筹发展,由于起点较高,可能发展的效果欠佳,而县级政府层面由于所处层面较低,财权小而事务重,特别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差异性问题,因而也不能很好地统筹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所以还需要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充分调动省级政府、市级政府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减轻中央政府与县级政府的管理压力。其次还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群众体育社会化大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战略,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求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在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大背景下,应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要求,实现推进依法行政,向城乡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体育建设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城乡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4.3 健全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保障及行政问责制度

体育政策制度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航灯”的关键作用。当前各地政府应该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制度与政策,并努力延伸到各县、乡镇,甚至是各行政村;同时,制定监督、评估体系,并纳入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考核,坚决兑现,维护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国内一项研究认为缺乏可靠稳定的制度保障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的立法建议,因此可以借鉴这一建议,研究并制定《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条例》等,这样就可以确立城市与农村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法律地位。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政策的执行需要一定的监督。因而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城乡体育政策制度的制定实施的过程,向普通群众提供表达自己需求的平台,并接受广泛监督,从而使政策制度的落实、执行更透明、更阳光,更有利于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

4.4 帮扶城乡社会群体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3

(一)制度建设。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民政局发文确定了村民议事会组织规则和具体实施规范。

一是明确村民议事会的职责。村民议事会受村民会议委托和监督,根据授权行使村级自治事务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其决定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监事会负责监督。村民议事会的议事内容主要包括: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规划、集体资产使用和管理、村级财务收支、扶贫开发项目、村级公共服务项目等。

二是村民议事会成员由选举产生。议事会成员为村内居民(包括在本村长期居住的户籍在外地人员),由村民“一户一票”选举产生。为保证议事会成员的广泛代表性,每个村民小组有两个以上村民议事会成员名额,每个村的村民议事会成员不少于21人,其中村组干部不超过50%。监事会成员由议事会成员担任并由议事会讨论决定。

三是议事程序民主公开。成都市推行村级资金使用的“六步工作法”,即:宣传动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议决公示、实施监督、评议整改,要求村民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在确定村级公共服务项目等议事过程中,邛崃市创立了“三步量分法”,第一步按照“一户一表”界定实施范围,第二步“议事会票决”界定实施项目,第三步“一户一票”决定实施先后顺序,公开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二)组织保障。成都市对村支部书记采取“公推直选”的形式确定,确保村书记在村民中的公信力。村民议事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党组织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严把会议召集。村民议事会召集人由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确保议事会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规范议事。

二是严把议题审查。村党组织负责接收和审查村民议事会的议题,不符合村民自治权限、违反政策法律的议题等不予上会;涉及本村长远发展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大议题,在提交议事会决议前,召开党员大会,提出建议方案。

(三)议事保障。议事会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保障了“有事能议”,但要真正议出效果,还得益于以下两点:

一是群众有热情。成都市议事会制度的探索和完善伴随着一系列村民关注的利益分配。如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分配救灾物资过程中,一些村庄摸索出村民议事制度;成都市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由议事会协调解决,由于关系到切身利益,激发了群众关注和参与议事过程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民主议事不再走形式,议事效果也比较好,得到群众认可。

二是议事有效率。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常态化地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比较困难,成都探索建立人数较少的议事会制度,解决了这一难题,既做到了“有人议事”,又提高了议事效率。村民议事会成员由其所属村民小组选出,村民小组选民可以罢免任期内本村民小组的议事会成员,这增强了议事会成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议事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四)经费保障。2008年成都市设立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对每个行政村给予不少于20万元的经费,由各村自主决定用于本村的道路、农田水利、文体活动、环境整治、社区管理等支出,2013年这一补助标准已提高到40万元以上。再加上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常态化投入,使村内“有事可议”、“有钱办事”、“议则受益”,同时也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共财政投入的使用效果。

二、加强乡镇公共服务,集中推进小城镇建设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政府,是政府职能的最终承担者,适应乡村治理变迁的需要,推进乡镇政府改革,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均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乡镇政府有意识地避免大包大揽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方式。乡镇经济发展职能主要体现在发挥农村资源与市场主体对接的服务和纽带作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再由村级组织直接参与经营,而是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等市场化形式实现,政府不再承担市场风险可能引发的矛盾。随着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的增多,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得以完善和加强,群众普遍受益,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一)多策并举推动乡镇转变职能。一是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成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将县级部门的城镇管理、镇村规划等事业站、所及派驻机构归口镇政府管理。乡镇因事设岗,配备必要编制,在机构设置上促进乡镇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提升行政效能。二是创新乡镇领导选举方式。成都市新津县推广乡镇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制度,增强党组织书记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三是扩大小城镇管理权限。在选拔任用中层干部、评议考核派驻干部、选用新进人员等方面赋予小城镇一定权限;将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领域涉及县级部门的96项审批、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乡镇,使小城镇“看得见、管得到”,提高了行政效能。

(二)依靠并服务于市场力量发展农村经济。调查发现,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少了行政性的直接介入,开始更多地体现在扶持、引导和服务各种市场力量在农村的发展。例如:成都市进行了农地确权,为市场化的农地整理创造了清晰的产权条件,并对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租赁等不同方式实现农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民出租土地、打工收入和股权分红等收入来源多样化,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三)协调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既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又需要政府的规划引导。成都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一是统筹编制土地、产业、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大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梯次衔接、以大带小、功能配套的产业分工和发展方向。二是推进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群集约发展。在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配置上,优先支持符合规划要求和产业定位的重点项目,为城镇化提供有效的产业依托;配套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农民就近向城镇集中居住。三是整合农村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新增建设用地。成都市运用“耕地增减挂钩”政策,整合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节约出的土地用于城镇的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海口市也开展了30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琼山区规划整合乐来、谷桥两个行政村468亩土地资源,引进项目开发,一方面解决了城镇化发展的用地问题,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增加了农民和集体收入。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成都市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一是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成都市已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消除城乡在社保制度方面的差异。二是推进社会事业一体化。2008年,统一城乡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卫生、文化投入也向乡村倾斜。三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耕地不减少。为保护耕地和提高农民参保能力,成都市县两级财政从土地收益中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按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的标准奖励农民,并鼓励农民用于购买养老保险,在保护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四是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为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铺平了道路。2010年,成都市全面放开农民到城镇登记入户政策,实现了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五)创新社会服务方式。一是村庄便民服务直接向村内延伸。邛崃市通过建立市、镇和村三级政务大厅,便民服务采取村委代办制,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村庄便民服务定点定时向乡镇集中。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要求逢集场日,村(社区)干部轮流到乡镇和乡镇干部一起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群众利用到乡镇赶集的时间即可办理所需服务,既比村级代办更快捷,又可节约增设村级服务人员和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等成本。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城镇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城镇化的发展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市新津县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返乡大学生、失地农民等组建物管公司、家政技能培训中心等各种社会组织,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将道路保洁、景观绿化、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大幅降低了财政支出,提高了服务效果。南充市顺庆区各乡村成立了“乡友会”、“村友会”、“和事佬协会”,充分发挥本乡本村能人的带动、协调和教化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困难和问题

(一)推广村民“议事会”制度存障碍。一是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只在成都市层面给予了制度规范,缺少上级法律制度的认可和规范。二是缺乏财力支持。目前我国大部分村庄为“空壳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如果缺少类似成都“村级公共服务资金”等公共财政常态化的支持,议事会制度将面临“无事可议”、村民不关注、议事成形式等情况。

(二)农业经济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传统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弱、信息来源渠道少,大部分即便成立了农业合作组织,还是缺少信息、技术和市场销售渠道,目前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类似服务的很少,许多农民没有真正感受到专业合作社带来的收益,加入的积极性不高。而合作社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成为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二是大资本投入农业农民受益少。目前农业生产受益少,这为大企业低成本地投入农业创造了条件。一些地方领导反映,这些投资短期内增加了农民收入,但这些企业一般与农民签订了长期的土地租赁合同,农民很难再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

(三)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需完善。一是进城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处置难。农民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享受城市各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后,是否应该放弃其承包地和宅基地,地方对此有不同看法。如果进城农民仍然保留土地资源,确实不利于耕地的规模化经营,造成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浪费;农民要放弃其土地权益,就要研究农民通过市场交易或者通过政府赎买等方式获取合理补偿的政策,而不能强制农民放弃损害其利益。二是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不明确。现有土地制度规定:不得以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等方式提供给非本集体组织成员用于非农业建设。地方反映,利用农民宅基地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如果保留集体用地性质,存在与现行政策相违背的风险,如果采取征地变为国有,农民将难以获得持续的土地收益,形成资本对农村新的盘剥,成为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城镇化配套措施所需成本较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限于财力,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标准较低,而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软件方面考虑得更少。这既降低了人们到小城镇就业居住的吸引力,又很容易造成转移到城镇居住的农民无业而贫困化。因此,要统筹推进城乡、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间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建设,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乡村自身创造的财政资源少,大部分地方财政难以承担,需要中央层面加以支持解决。地方反映,目前各部门下达到乡村的项目资金种类增加很快,但整体规模不大,多属于要求基层配套的硬件建设,很难与地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不但解决不了农村面上的问题,还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分散、浪费。

四、几点思考

(一)探索村级治理新机制。随着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日益增多,经济发展带来农村土地等资源的价值快速增长,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农村资源被家族势力等少数人掌控利用,形成新的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前提下,把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公共事务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才可能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因此,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政权稳定的基石,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组织保障,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果的有效方式,是新时期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目前,各部门都在开展涉农项目,但绝大部分是抓少数的“点”,很少研究可在面上推广的政策新机制,造成资金的分散、浪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成都等地的议事会制度建立了一个农村建设、经济、文化、服务和谐发展的民主决策平台,各部门到农村的资金都可以运用这一平台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益,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则为这一平台发挥作用提供了基本的财力保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作为探索村级治理新机制的一种模式加以总结推广。

(二)研究促进小城镇发展新机制。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让农民就近进城,是城镇化的主要趋势。德国有60%的人口、80%的中小企业分布在2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中。成都市和海口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也表明,依托大中城市产业分工,产业定位更具特色的城镇化非常具有生命力,是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居住的有效实现途径,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同时,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要尊重产业和人口自然聚集的市场规律,不能是圈地搞建设,也不能再走大拆大建的造城、造村运动。城镇的发展要保持长久的活力,必须坚持量力而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科学合理、定位准确、功能完备的城镇规划,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引导,更要建立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和调动城乡社会资源的体制机制。为此,有必要探索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新机制,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小城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构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地方政府管理、城镇居民参与的财政资源整合使用平台,促进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高小城镇政府服务和管理能力。

(三)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径。党的十提出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其中之一,就是要减少行政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的管理,在财力保障到位的情况下,让大多数公共服务由县级基层政府来提供,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大,对于乡镇的发展定位要因地制宜、分类处理:一些乡镇经济比较发达,少数乡镇人口、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等,甚至超过中等县市,这类乡镇要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以及提供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履行职责所需的必要财力,支持其向中小城市发展;对于欠发达的乡镇,过多的机构设置反而促使有限的财力用于养人,造成人浮于事、管理僵化的局面,可以考虑改乡镇为乡公所等政府派出机构,重点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并与村民自治等社会组织相互补充,形成高效的乡村治理机制。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4

一、深刻领会省、市新型乡村化会议主要精神

全省新型乡村化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的主要精神是走特色的新型乡村化道路,去年月日。必需掌握3个着眼点,走出7条新路子。会议认为,推进新型乡村化,一要正确掌握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科学制定工作目标。二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做大做强区域中心乡村,加快发展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三要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四要大力增强乡村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乡村产业集聚发展。五要全面提升乡村综合承载能力,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健全乡村平安保证体系。六要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七要不断创新乡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包括投融资体制机制、土地管理制度、乡村管理体制等。八要切实加强推进新型乡村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领,抓好组织实施,加强考核评价。会议明确将列入全省人口集聚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快的25个中等城市之一。

全市新型乡村化工作会议在邵阳召开。会议认为邵阳市的新型乡村化发展路径是以东部区域为龙头,今年月日。走群为主体的乡村化新路子;以打造生态市为目标,走“两型”引领的乡村化新路子;以市区420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示范工程为试点,走城乡统筹的乡村化新路子;以宝庆工业新城为先导,走“三位一体”乡村化新路子;以完善投融资体系为重点,走机制创新的乡村化新路子;以宝庆区域文化为特色,走个性发展的乡村化新路子。要准确掌握发展态势,科学谋划发展路子,突出抓好工作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会议明确将县城列入邵阳市“1+1+3乡村群的卫星城之一。

从实质内容上讲,省市会议的主要精神。推进新型乡村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两型”带动,坚持新型乡村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可继续集约发展,以乡村群为主体形态实现大中小乡村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深刻领会新型乡村化的基本内涵,着力提高领导新型乡村化的能力和水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推进新型乡村化的各项工作。

科学谋划下阶段新型乡村化工作

二、认真总结年新型乡村化工作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年来。以新型乡村化建设为方向,以“城建城管年”活动为契机,一手抓提质扩容,一手抓规划管理,全年实现城建投入4.23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投入3.89亿元,同比增长15.6%扩展城镇面积2.7平方公里,同比增长15.3%城镇化水平达到36.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城主干道改造工程被评为全市十大精品工程,城镇建设目标管理获市一等奖。主要效果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城镇发展质量。注重规划的前瞻性、透明性、权威性,

第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合理引导城镇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节奏。强化规划修编,全面完成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着手编制生态产业园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强化规划评审、规划执法,积极开展规划执法集中行动,加大对违章违规建设的预防和查处力度。去年依法强制撤除焦化厂内、文体路和宋家塘等地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筑,获得广泛好评。

促进城镇提质扩容。依照适度超前、完善配套、突破瓶颈的原则,

第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握紧拳头,重点倾斜,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不时完善乡村供水、供电和信息网络,提高公用设施履盖率和保障率。下水道改造主管网2.1公里;管道燃气项目铺设主管网27公里、支管57公里;乡村生活污水处置厂动工兴建,敷设污水收集管网5.8公里;无害化垃圾处置场完成80%工程量。二是加强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县城主干道路改造,兴和路、金龙路、昭阳路、衡宝北路共计7.5公里道路完成路面改造、绿化灯化、人行道板铺设、红绿灯电子眼铺设和重胶沥青铺设等,县城品位进一步提升。县城出租汽车特许经营权出让顺利完成。三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北苑、南苑广场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百富广场改造工程竣工;广泛开展“捐植爱心树、绿化我县城”活动,共募捐469棵樟树、265棵桂花树,分别栽植在兴和路和昭阳路,县城新增绿化面积12000余平方米。

塑造城镇良好形象。坚持“建管并重、规范有序”原则,

第三、以规范管理为目标。加强乡村管理综合执法,大力整治城区交通、摊担和卫生秩序。一是完善城管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关于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环卫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细化了管理目标,落实了管理责任,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乡村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管、环卫工作取得新的效果。二是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开展摊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取缔零散流动摊担,纠正店外经营,取缔马路市场,全城10条主要道路基本无占道经营。开展县城客运交通秩序集中整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城区车辆停放逐步规范。开展清理违章搭建集中整治,撤除遮阳蓬、棚架、违章建(构)筑物。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对城市道路、广场和专业市场、集贸市场、摊点、停车场等公共场所确保17小时全天候清扫保洁,城区环境卫生明显好转。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新改造的兴和路和衡宝北路等路段开展军警民共建平安文明示范街活动,努力形成讲卫生、讲秩序、讲安全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县城品位。

推进城镇和谐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维护民利作为推进新型乡村化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一是开展廉租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对县城15个社区1753户低收入家庭进行登记造册,第四、以民生民利为根本。腾退公房6323平方米,作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3420平方米。划拨土地17.28亩,作为廉租房建设用地,10000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即将竣工。二是扎实抓好征地拆迁安排工作。筹集资金2000万元,共征回土地672亩,支付征地款1440万元,保证了会议文化中心、四完小、亿利金属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三是深入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平安督查。对县城所有的建项目进行了5次现场平安大检查,提出隐患整改意见100多条,及时发现和消除了平安隐患,全年没有发生建筑平安事故。

县的新型乡村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年来。但与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县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示是局部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不强,缺乏讲卫生、讲文明的自觉性;乡村管理中乱倾乱倒、乱涂乱画、乱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城建资金严重缺乏,局部重点项目因资金缺乏进展愉快;部门配合有待加强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齐抓共管的合力不够。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5

1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当前,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理想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城市与乡村分离的发展方式已无法解决城乡空间利用冲突的矛盾,因此要求我们以城乡一体化视角重新审视城乡关系,以整体观念协调城乡空间发展,引导城乡空间的有机协同。

南浔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部,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极度辉煌,是全国罕见的巨富之镇,而如今南浔区经济社会发展却在长三角地区处于后进位置,历史上区域核心地位荡然无存。究其原因极为错综复杂,但不可否认地是,南浔区长期以来忽视城乡空间格局的优化成为限制其快速发展的樊篱。在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冲破樊篱,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本文基于此,试图针对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完善问题进行探讨。

2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现状解析

2.1基本情况

南浔区下辖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善琏、旧馆、千金、石淙等9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区域面积716平方公里。2012年,全区人口共144150户、491029人。近年来,南浔全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建成区面积达14.5 平方公里。同时积极培育练市、双林、菱湖三大中心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2主要问题

2.2.1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据统计,在南浔区7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920个村民小组,平均密度为5.6个/平方公里,村庄分布相当分散。另外,现状21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中城镇规划区、园区范围外工业用地面积3.5平方公里,占总工业用地的17%,几乎每个乡镇都在城镇规划区之外存在工业飞地。

2.2.2城镇体系结构松散

南浔中心城区规模相对较小,首位度较低,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力有限,难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次,区域内大部分城镇规模小、实力弱,条块分割,空间上各自为战,不利于空间集聚。另外,农居点量大面广,不利于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

2.2.3产业发展空间不足

目前,南浔区产业平台建设总规划面积71366亩,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只有39548亩(占比55.4%),其中已开发面积28927亩,可用面积只有10621亩。最大的是南浔经济开发区,可用仅剩5929亩,其他平台相对小而散。相比周边先进发达地区,南浔区平台建设不论是现有规模,还是可利用空间都相当小,亟待在全区层面进行统筹空间布局。

2.2.4规划体系有待健全

近年来,南浔区精心组织编制了各类规划,基本形成了从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从专项规划到控制性详规的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切实做到了建设有蓝图,发展有方向。然而,与快速变化的发展形势相比,现状城乡规划体系逐步显现出难以适应的状态,最明显表现为缺乏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域规划指导,同时,各类规划之间存在衔接问题,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缺少与相关专项规划的沟通衔接,导致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的矛盾。

2.2.5规划监管有待完善

随着城乡规划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往往都比较重视规划编制,而规划监管方面就有所忽视,规划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规划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力量不到位。另外,“阳光规划”开展力量不足,公众参与程度较弱,公众监督制度尚未发挥真正作用。

3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3.1突出一个理念――规划全覆盖与管理全覆盖

从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来看,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统领,把全域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局工作的首要抓手、重要动力和实施保障。另外,仅仅依靠规划实现不了城乡统筹,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系统政策机制配合规划的实施,需要不断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以规划为先导,以管理为保障,两者必须协调并进,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与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

3.2明确一个目标――活力城乡、幸福城乡、绿色城乡、宜居城乡

结合南浔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以“江南文化胜地、水乡魅力之城”为其整体形象定位,全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与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城乡”、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绿色城乡”和空间布局合理与居民生活便利的“宜居城乡”,实现城乡一体、统筹和谐发展。

3.3绘好一张蓝图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调,结合南浔区自身与区域发展背景全方位的分析,建议今后应以“中心集聚、分区集中、特色引领、四化互动”作为空间战略,妥善解决集聚和分散、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科学安排建设空间。着力构建以南浔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东部城镇集聚发展区、南部特色生态文化区和西北部边界协调区三个发展分区为重点,以多个功能组团为补充的“一城、三分区、多组团”的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南浔中心城区-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集中农居点”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的五级城镇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

4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为优化完善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应抓住契机,全力以赴,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力求把城乡地域全部纳入规划管理的范畴,使规划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与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两个“全覆盖”。

4.1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南浔全域规划为纲要,加快优化完善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科学安排产业、居住、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用地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功能配套、生态优化,形成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

4.1.1抓好城乡规划统筹

按照“功能区域划分科学、人口空间布局合理、城乡产业有机对接、公共服务相互配套”的要求,建议南浔区组织编制南浔区全域规划,整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划定城镇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区域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落实,保证区域长远稳定发展。

4.1.2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4.1.2.1不断强化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特色规划

坚持 “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规划理念,按照“生态、文化、特色、精致”的要求,强化完善南浔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重要地段以及重要区域的城市设计工作,同时,不断强化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统筹与突出城市建设特色。

4.1.2.2积极推动城区单元控规和专项规划

按照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南浔城区控规单元编制工作,夯实规划基础,基本实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一轮控规单元全覆盖。同时,以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绿道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为重点,推进一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项目,科学指导城乡建设。

4.1.2.3逐步完善村镇建设规划

建议适时启动各镇镇域全域规划,并积极修编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城镇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南浔区魅力水乡的创建工程,逐步编制村庄建设发展规划。

4.2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

4.2.1优化规划实施机制

4.2.1.1建立城乡统筹规划实施平台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城乡统筹工作委员会,总体负责南浔全域规划实施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工作。在具体执行中,要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机制,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

4.2.1.2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一方面,自上而下调整优化规划体制机制。区级层面将区住建局乡镇规划管理职能进行优化整合,区住建局规划科与南浔规划处实行联席办公,做到“两条线、一个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大统小分”的目标。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充实壮大规划管理队伍。建议各镇、开发区结合成立专职规划员队伍,促进规划相关专业人才“回流”到擅长岗位。同时,组织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规划人才招录、培养和选拔力度,形成梯队,在保持基层规划人才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合理流动和适度调配。

4.2.2完善管理制度

4.2.2.1创新管控手段

在城市管控方面,加快制定《南浔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密度、体量等指标进行控制,引导城市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在城镇管控方面,建议制定《南浔区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表现方式明确整体空间形态布局、街道宅间设计和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内容。在村庄管控方面,重点加强村庄规划的实施管理,农民建房严格实施“一书一证”规划管理,对违反规划乱批、乱建的行为严肃查处。

4.2.2.2强化规划监督

一是完善阳光规划制度。加强对规划的宣传,让全社会树立自觉敬畏规划、自觉执行规划、自觉维护规划的良好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吸纳公众参与,寻求社会各界支持、理解和监督,着力打造为民规划、阳光规划。二是建立规划督察专员制度。建议成立南浔区城乡规划督察专员办公室,代表区政府行使规划监督、督察职责,确保城乡统筹规划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规划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通过借助外力监督,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和随意变更规划。四是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调整规划、违反规划审批用地的,除予以纠正外,对有关责任人还要坚决查处。

5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区域发展的主流趋势,较大程度地会影响到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空间布局。目前,如何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优化完善空间布局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南浔区的实例,从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一些优化完善城乡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其他地区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伟.城乡一体化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空间结构构建―――以淮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6

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拉开帷幕。199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城市化战略。2004年,率先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纲要。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率先提出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2012年,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

新型城市化核心要义是推动城市化的科学发展,基本内涵是坚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

“1998年以来是城市化建设由自发推进转为快速推进阶段,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城市化战略,伴随着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大中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明显强化。2003年以来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阶段,以率先在全国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为标志,全省确定了积极推进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略,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2008年以来至今是统筹城乡发展进入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人大财经委同志介绍。

2010年4月,随着一份气势恢弘的蓝图——浙中城市群规划的火热出炉,“浙中城市群”首次展现在聚光灯下。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中地区是继杭州湾、温台两大城市群后,最具集结空间潜力的城市群落所在。

据介绍,我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编制实施了环杭州湾、温台、金衢丽三大城市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浙中城市群规划等。在规划的引领下,环杭州湾、温台、浙中三大城市群正在加快形成,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区初显雏形。

城市群的“涟漪”在扩散。我省把县(市)域总体规划作为统筹县(市)域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总平台”,编制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实现了县(市)域范围城乡规划全覆盖、要素全统筹、建设一盘棋,得到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充分肯定。全省200个中心镇中,2/3以上完成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改。27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完成总体规划修改。

生产要素在流动,发展能量在聚合。随着新型城市化推进,城市的集聚功能得到加强。目前,占全省陆域面积2.6%的城镇建设用地承载了全省79%以上的GDP总量。杭、甬、温三大城市市区集聚了全省16.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3的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城市生活和生态功能建设得到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全面提升。”省人大财经委调研指出。

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志介绍,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导向是着力优化城市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区为主体,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支撑,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城乡互动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浙江城镇化建设呈现三大亮点

早在2010年4月的上海世博会上,宁波滕头村的“乡村案例馆”在主题为“城市让明天更美好”的展会上,表达了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展示是短暂的,但滕头村留下的思考却发人深省:城市和乡村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城乡之间如何互补互动、融合一体?

2013年5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城镇化专题调研选定浙江作为实地调研的重要一站。调研组高度肯定近年来浙江城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着重强调了浙江城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注重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二是浙江重点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加快小城镇建设;三是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了农民就业非农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驱动”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浙江下大力气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自2003年开始,启动了两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龙头”,把村庄整治建设与“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的实施结合起来,积极培育823个中心村,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6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和“幸福乡村”。其中,湖州安吉县还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称号。

浙江省农办负责人介绍,在浙江,所有村庄的村容环境整治都被纳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同时,“美丽乡村”以美为形,更要“以业为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繁荣乡土文化都是‘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曾有人对中国城乡之间繁荣与衰败的巨大落差作出这样的描述。如今,人们在浙江看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见证着浙江正在走一条统筹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6年4次强县扩权改革的基础上,2008年浙江又全面实施扩权强县改革,加强市一级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合公共资源等方面的职能,市县统筹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大力培育200个中心镇,对27个人口数量多、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宁波市选择7个镇开展卫星城市试点,温州市选择5个镇开展“镇级市”培育试点。

“2010年12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选择了27个‘特大’镇,通过科学定位、规划引导、功能完善、政策扶持、体制创新等举措,加快“特大”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目前,这些镇已展现出全新发展态势、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省人大财经委有关同志介绍说。

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是浙江城镇化之路的着力点。近年来,浙江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国人大财经委城镇化专题调研组指出,浙江的城镇化发展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水平。

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同志介绍,我省探索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管理有效、流动有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9年全面推行了居住证制度,加快完善与之配套的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政策,目前全省已发放居住证20万余本,11个市以及90个县(市、区)均明确了居住证申领条件、申领程序和持证人可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全面取消县(市)及以下地区的户口迁移限制,近5年全省城镇建成区净迁入人口达300多万人。

此外,在农民工落户、就业、居住、卫生健康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通过试点突破、示范引领,着力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率先推进社会保险“五费合征”,率先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率先构建“3+1”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率先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

统筹城乡发展需破除现有体制机制束缚

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城乡二元体制彻底打破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建设取向”的片面倾向,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批土地、上项目、搞建设,对新型城镇化过程涉及的人口导入和农民市民化等关键问题缺乏整体考量。对此,省人大财经委建议,国家对此应予以重视,进一步引导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规律,将推进重点从有形的城市建设转向无形的制度改革,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使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实现叠加效应。

浙江是农民工流入大省,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吸收大量外来农业人口转移进城市的问题。省人大财经委建议从全国统筹的角度逐步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建议中央财政考虑安排专项转移支付,同时采取发放教育券、医疗券等“钱随人走”的方式,将中央财政相关补助资金支付到农民工输入地。在土地问题上,建议中央考虑建立相应的机制,对跨省流入的农民工大省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数量。

此外,省人大财经委建议还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尽快形成有利于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土地收益制度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探索实行城乡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人口的数量挂钩,合理安排不同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以土地联动带动人口联动,防止“城扩人不增”。

相关链接

全国各地对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探索

长三角地区率先推动城乡规划对接,重点发展县域及中心镇,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政策制度框架体系不断健全。如江苏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重,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珠三角地区以解决外来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为重点,通过积分落户等制度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建设。

天津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进“三区联动”(农民居住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三改一化”(村改居、农改非、村集体股改,城乡一体化)。

山东通过“城中村”改造或者城乡接合部“村改居”等方式,盘活集体土地资源,让农民在变成市民的同时变成股民,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7

二、明确条件,民主选举成立组织

为了使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在产生后能真正发挥作用,从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产生到理财、议事过程都必须充分体现出“民主”两字,为此,我们首先经群众大会表决,制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民主议事会成员的资格条件,即:必须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参政议政能力和相应的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乡党委要求各村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都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各村的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选举都必须由管区第一书记负总责,亲自严格把握选举的各个环节,真正把民主落到实处。乡党委还规定:各村的两委干部不得成为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要按照村民的居住区域或生产区域,按照各个姓氏宗族的大小,按照文化年龄层次等几个原则分配名额,每户一张选票选举产生。在经民主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后,及时明确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求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定期评议村委会成员,对多数村民代表不信任的村委会成员,可劝其辞职或提请村民会议予以罢免;改变或撤销村委会不适当的决定;讨论决定本村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方案;参与讨论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向群众宣传,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上级决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的重大事项;支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联系群众,融洽关系,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现在全乡33个行政村全都选举产生了由10-1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

三、规范运作,确保实现民主管理。

为了避免出现议事会产生后各村出现议事会事实上对抗党支部,甚至凌驾于党支部之上的情况发生,乡党委从三个方面对议事会进行了准确定位,充分体现出了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议事会是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关系。

1、定程序。议事会必须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决定并有3/4以上的议事会成员参加才能召开,议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成员列席参加。会议议题一般应在会前三天通知议事会成员,议事会成员要主动广泛征求村民对议题的意见和要求。在会上村委会主任要首先通报前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村级财务政务情况,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议事会要讨论如何确保任务完成,对村级的重大事项,议事会成员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

2、定议题。每次会议的议题要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决定,不能由议事会成员想议什么就议什么。会议议题应主要讨论决定村里的社会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宅基地的统一规划使用、解决影响本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矛盾的工作措施等。

3、定规则。议事会议事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要由与会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有效。凡议事会通过的决定、决议要向全村群众公开,由村委会负责实施,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或另作决定。议事会成员要带头宣传贯彻会议通过的决定,帮助支持村委会开展工作。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并存档备查。

为了使议事会充分发挥作用,乡里成立了一支由政工书记任组长,信访、经管站、土管所、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党建工作队,对各村的民主议事会实行垂直管理。要求每个村每月必须召开一次议事会,会后要把议事的情况书面上报乡党建工作队,并对各村的议事会工作情况不定期抽查,形成了一个对议事会长期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议事会的有效运行在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2月份,我乡西江店村决定抓住“村村通”这一契机,计划修建村级公路6.2公里,但在高达25万元的公路配套资金筹集和管理的问题上群众意见不一,修路工作难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组织本村民主议事会成员就修路问题召开了议事会,进行了讨论。到会的15名民主议事会成员首先一致同意修建公路;在配套资金筹集问题上,有的成员说可以全村群众集资,有的成员说可以卖掉村里的老学校和发包村集体果园。最后经过表决,以10人同意的结果通过了第二种方案;在修路款的管理问题上,通过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修路资金的管理,村两委只负责组织、规划、协调、实施工作。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及时向村两委和议事会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向群众公开。议题讨论通过后,西江店村的群众很快统一了思想,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现全村的公路建设已经完成。据统计,今年以来,全乡通过民主议事会顺利解决重大村务问题169个,解决村与群众矛盾问题16个,处理遗留问题29个,扫除经济发展障碍37处。

四、严格监督,切实推行村务公开。

我乡在抓好民主议事的基础上,狠抓了村务公开,各村设立1-3块固定的专用村务公开栏,乡分别为每管区选配了一名专职会计,各村民主选举了民主理财小组,每村明确了3名德高望重的社会监督员,负责对本村村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乡政府规定每月10日为“村务公开日”。各村将上月帐目以及其他村务集中公布,由监督员对群众进行公正解释,由管区会计拍照立据,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我乡实行“三严”抓村务公开,即严格公开内容、严格公开时间、严格公开程序。公开内容:村财务收支(要详细注明每笔财务收支情况)、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党员发展、宅基划分等常规公开内容,以及土地征用及补偿、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一事一议”筹资、村村通油路等政策落实情况。严格公开的程序:民主理财小组先行审核村委会的收支项目,而后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内容和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认,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公开方案进行审查,经村两委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进行公开。公开后,村两委成员虚心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解答有关疑问,对多数村民不满意的,涉及什么问题就解决加快,全市初步形成了“三纵五横”城乡道路交通骨干框架,每百平方公里已拥有上等级公路55公里,实现了镇镇村村通公路,道路全部达到刚性化或黑色化,各县级市基本实现“乡镇上高速公路不超过30分钟,穿越全境不超过1小时”。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资源布局日趋合理、配置不断优化,全市农村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农村致富带头人2万名,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已达到13.5年。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备预防保健人员,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每个县级市办好一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所卫生监督所,在每个中心镇办好一所卫生院、一所卫生监督分所。

农村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发展更加和谐

城市统领农村,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方面,苏州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规划制定,城乡一体。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些年来,无论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等总体规划,还是制定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口与就业规划等一些相关规划,苏州市都是按照以城市统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以谋求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交融发展。尤其是在生产力总体布局上,苏州市始终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打破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整和重组,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理念。

信息资源,城乡共享。苏州市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现代科技、人才资源、产业政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调控措施、投资环境、集约用地等,做到城乡联网共享共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8

2008年4月,嘉兴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所谓“两分两换”,有个精简的概括: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农民”可以变“市民”,住公寓,拿“退休工资”。这是嘉兴率先全国开始进行的尝试。

金锦山和两户邻居一起申请了置换。2010年6月,姚庄镇农房改造集聚一期桃源新邨社区正式建成,这是嘉兴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金锦山一家也搬进了桃源新邨的新家。现在,姚庄已有816户3200多名农村居民入住城乡一体新社区。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战略决策后,嘉兴市抓住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契机,开展以“两分两换”推进“两新”工程建设,促进农房改造集聚。“两新”工程,就是以“两分两换”为动力,以编制实施“1+X(即一个新市镇镇区加上不超过镇所属行政村数的城乡一体新社区)”村镇布局规划为引领,全力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建设。

之前,嘉兴市90%左右的农民还散居在855个行政村、17000多个自然村,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要素的浪费,间接制约了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迈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阻碍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社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两新”工程推动了镇村布局规划的全面优化。嘉善县姚庄镇原有行政村18个,该镇因地制宜规划了“1+3”模式,突出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村落的保护。该工程的推进取得了多赢的局面。

对政府而言,“两新”工程建设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改善各类基础配套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对农民而言,“两新”工程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农民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辐射。对发展而言,“两新”工程建设有效缓解土地要素等瓶颈制约,拓宽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2010年4月,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就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行视察。提出调整优化“两新”工程规划布局,提升理念、定位,注重特色、个性;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协调,整体推进;着力强化特色产业的培育与支撑等意见建议。

2011年7月,嘉兴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就该市经济转型升级、“两新”工程建设等需要政府加以重视或改进提高、推进的方面,向政府提出了五大项审议意见,面对面交由政府研究处理。嘉兴市政府将人大审议意见提上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落实。

随着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嘉兴市城乡环境面貌,优化了公共服务,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推进以探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

党的十强调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来说,是更加有质量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来自于良好的产业发展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良好的社会生态保障农村生活和谐。

城市居民能够享受的公共服务,农村居民也要能够享受。嘉兴市海盐县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过程中,并没有走“摊大饼”的城市扩张之路,而是在全县推进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此,海盐县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交村村通,县内城乡公交一票制,水务、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这只是嘉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在于从制度层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了让世代躬耕的万千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嘉兴开始向深水区探索。

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嘉兴启动实施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即在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的同时,联动推进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等九项改革,整个统筹城乡发展、现代新农村建设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监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2010年4月至7月,嘉兴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对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011年11月,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政府关于嘉兴市本级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并到现场实地视察。

2011年12月29日,秀洲区油车港成为嘉兴市本级首个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镇,标志着嘉兴市本级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为使老百姓乘坐城乡公交享受与城市公交一样的优惠政策和便捷,嘉兴市人大多年持续监督,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实现“零距离接轨”。2013年,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将市政府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列入主任会议议程,进一步推动嘉兴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一幅绚丽生动的统筹城乡画卷铺展在南湖儿女面前。

统筹城乡就业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试点,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被列为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从制度层面构建“全民社保”体系,被列为全国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9

二、明确条件,民主选举成立组织

为了使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在产生后能真正发挥作用,从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产生到理财、议事过程都必须充分体现出“民主”两字,为此,我们首先经群众大会表决,制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民主议事会成员的资格条件,即:必须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参政议政能力和相应的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乡党委要求各村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都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各村的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选举都必须由管区第一书记负总责,亲自严格把握选举的各个环节,真正把民主落到实处。乡党委还规定:各村的两委干部不得成为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要按照村民的居住区域或生产区域,按照各个姓氏宗族的大小,按照文化年龄层次等几个原则分配名额,每户一张选票选举产生。在经民主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后,及时明确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求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定期评议村委会成员,对多数村民代表不信任的村委会成员,可劝其辞职或提请村民会议予以罢免;改变或撤销村委会不适当的决定;讨论决定本村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方案;参与讨论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向群众宣传,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上级决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的重大事项;支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联系群众,融洽关系,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现在全乡33个行政村全都选举产生了由10-1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

三、规范运作,确保实现民主管理。

为了避免出现议事会产生后各村出现议事会事实上对抗党支部,甚至凌驾于党支部之上的情况发生,乡党委从三个方面对议事会进行了准确定位,充分体现出了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议事会是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关系。

1、定程序。议事会必须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决定并有3/4以上的议事会成员参加才能召开,议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成员列席参加。会议议题一般应在会前三天通知议事会成员,议事会成员要主动广泛征求村民对议题的意见和要求。在会上村委会主任要首先通报前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村级财务政务情况,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议事会要讨论如何确保任务完成,对村级的重大事项,议事会成员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

2、定议题。每次会议的议题要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决定,不能由议事会成员想议什么就议什么。会议议题应主要讨论决定村里的社会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宅基地的统一规划使用、解决影响本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矛盾的工作措施等。

3、定规则。议事会议事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要由与会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有效。凡议事会通过的决定、决议要向全村群众公开,由村委会负责实施,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或另作决定。议事会成员要带头宣传贯彻会议通过的决定,帮助支持村委会开展工作。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并存档备查。

为了使议事会充分发挥作用,乡里成立了一支由政工书记任组长, 、经管站、土管所、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党建工作队,对各村的民主议事会实行垂直管理。要求每个村每月必须召开一次议事会,会后要把议事的情况书面上报乡党建工作队,并对各村的议事会工作情况不定期抽查,形成了一个对议事会长期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议事会的有效运行在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2月份,我乡西江店村决定抓住“村村通”这一契机,计划修建村级公路6.2公里,但在高达25万元的公路配套资金筹集和管理的问题上群众意见不一,修路工作难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组织本村民主议事会成员就修路问题召开了议事会,进行了讨论。到会的15名民主议事会成员首先一致同意修建公路;在配套资金筹集问题上,有的成员说可以全村群众集资,有的成员说可以卖掉村里的老学校和发包村集体果园。最后经过表决,以10人同意的结果通过了第二种方案;在修路款的管理问题上,通过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修路资金的管理,村两委只负责组织、规划、协调、实施工作。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及时向村两委和议事会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向群众公开。议题讨论通过后,西江店村的群众很快统一了思想,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现全村的公路建设已经完成。据统计,今年以来,全乡通过民主议事会顺利解决重大村务问题169个,解决村与群众矛盾问题16个,处理遗留问题29个,扫除经济发展障碍37处。

四、严格监督,切实推行村务公开。

我乡在抓好民主议事的基础上,狠抓了村务公开,各村设立1-3块固定的专用村务公开栏,乡分别为每管区选配了一名专职会计,各村民主选举了民主理财小组,每村明确了3名德高望重的社会监督员,负责对本村村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乡政府规定每月10日为“村务公开日”。各村将上月帐目以及其他村务集中公布,由监督员对群众进行公正解释,由管区会计拍照立据,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我乡实行“三严”抓村务公开,即严格公开内容、严格公开时间、严格公开程序。公开内容:村财务收支(要详细注明每笔财务收支情况)、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党员发展、宅基划分等常规公开内容,以及土地征用及补偿、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一事一议”筹资、村村通油路等政策落实情况。严格公开的程序:民主理财小组先行审核村委会的收支项目,而后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内容和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认,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公开方案进行审查,经村两委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进行公开。公开后,村两委成员虚心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解答有关疑问,对多数村民不满意的,涉及什么问题就解决加快,全市初步形成了“三纵五横”城乡道路交通骨干框架,每百平方公里已拥有上等级公路55公里,实现了镇镇村村通公路,道路全部达到刚性化或黑色化,各县级市基本实现“乡镇上高速公路不超过30分钟,穿越全境不超过1小时”。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资源布局日趋合理、配置不断优化,全市农村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农村致富带头人2万名,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已达到13.5年。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备预防保健人员,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每个县级市办好一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所卫生监督所,在每个中心镇办好一所卫生院、一所卫生监督分所。

农村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发展更加和谐

城市统领农村,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方面,苏州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规划制定,城乡一体。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些年来,无论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等总体规划,还是制定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口与就业规划等一些相关规划,苏州市都是按照以城市统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以谋求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交融发展。尤其是在生产力总体布局上,苏州市始终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打破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整和重组,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理念。

信息资源,城乡共享。苏州市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现代科技、人才资源、产业政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调控措施、投资环境、集约用地等,做到城乡联网共享共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10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根据当前城乡运输发展的需要,为能够更好地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运输管理模式,改变原有的城乡公交分割的现状,减少城乡公交运输之间的障碍,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运输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也是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需要。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城乡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出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行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保障,目前相关的条件并不十分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不完善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加强农村和城市的联系,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刚刚实行,相关的规划并不十分完善,导致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并不十分严密,公交线路的衔接方面未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大部分公交车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是由于乡镇的村落分布并不十分集中,如何进行公交线路的选择才能更好地节省成本,提高公交运行的效率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缺少相关的资金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虽然农村的经济逐渐发展,但是公交一体化进程的资金仍然存在短缺的现象,这对于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实现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城乡实现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和农村公交管理的一体化管理,这部分资金由谁支付,这也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实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城乡公交运行中存在距离上的差异,如何对公交运行中的票价进行合理的规划,公交车运行的成本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研究问题。这些因素都成为当前公交运行中资金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保障城乡公交运行的资金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不完善

当前农村和城市之间有一些线路班车在运行,但是线路班车在票价、运行方式和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与公交车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很好的体现公交的公益性属性,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但是当前政府对于这一建设缺少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比如如何对原有的线路班车进行改造,如何有效地落实改造等等,由于政策的缺失,导致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合理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成为当前城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需要对城乡公交线路以及公交运行车辆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出详细的运行规划,这对于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公交运行的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村庄分布比较分散,对城乡公交运行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减少公交运行中的线路分布不合理现象,在节省资金的同时提高运行的效率。

(二)增加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资金支持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在今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为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一些社会人员对公交一体化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部门监督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资金使用情况,避免出现资金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保障资金的落实,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

(三)建设完善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交车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对公交车的运行进行合理的监管。对于公交车的运行线路,公交车的票价,公交车的车辆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这对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城乡公交车的网络化管理可以对公交车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公交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加强公交车城乡网络化管理可以保障公交车运行的有序进行,对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公交车的管理体系并不十分健全,加强网络化管理可以减少公交车的不公平竞争,对于城乡客运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相关的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政府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制定相关的规划目标,在原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公交班车,可以依据就近原则改变原有的线路,这可以有效地减少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阻力。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力量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进言献策,可以通过网络积极吸收和鼓励人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建设。

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城乡之间的客运量也随着增加,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城乡公交车一体化建设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交车一体化网络,合理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11

一、传达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1月17日,我市召开了20*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市委副书记、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建设厅厅长杨洪波,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秘书长*,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出席会议。会议总结了20*年城乡规划工作,对20*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城乡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规划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努力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不研究规划,不懂规划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要自觉加强对城乡规划管理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认识、指导实践,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二是要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全面提高城乡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和“三个集中”的原则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做到既超前规划,又坚持从实际出发;既遵循规划的一般规律,又突出优势和特色;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历史文化保护;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统筹协调,使各类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工业布局规划乃至交通、商业各个方面的规划,都相互融合、相互衔接,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各有关方面要切实做好工作,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步伐,确保今年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三是要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要完善规划调整和审批程序,确保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掺水分,不打折扣,不走样;要加强规划监督,坚决查处违反规划的项目。要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编制、审批、监督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城乡规划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切实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规划管理干部队伍,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市长讲话的主要精神

一是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年底前要完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市)县域总体规划,以及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等共800多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要切实做到各项专业规划符合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二是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监管力度。强化规划编制审查,完善城乡规划审批制度,各类城乡规划编制成果必须依法按规定程序组织审查、审批和备案。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自觉接受同级人大、上级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扩大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切实遏制违法违章建设。强化规划责任追究,建立城乡规划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城乡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严格责任追究,坚决遏止规划中的权力滥用行为。

三是进一步做好规划的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城乡规划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今年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推动城乡建设有序发展。各级政府负责同志要积极参加相关的规划培训,并努力学习城乡规划知识。各区(市)县要健全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及规划执法队伍,加快培养一支优秀的规划执法队伍。加强部门配合,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参与城乡规划的编制,自觉遵守经批准的规划。要重视经费保障,将规划编制和监督等有关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同时加大经费使用监管力度,确保各项城乡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效进行。

二、关于加强我区城乡规划工作的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规划

家宝总理:“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城乡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也:“城乡规划是城乡科学发展的基础。抓住了城乡规划和规划实施以及规划的监督检查,就抓住了龙头和基础,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国务院有关文件对规划定位作了新的明确,即: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调控各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领导们的重要论述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表述都阐明了规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最近,有香港经济学家对企业总部选址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当中列举了三个因素,一是接近中央决策机构,二是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三是优惠政策。调查结果如下:在北京,选择接近中央决策机构的企业占37%,选择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企业占46%,选择优惠政策的企业占17%;在上海,选择接近中央决策机构的企业占11%,选择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企业占73%,选择优惠政策的企业占16%;在广州,选择接近中央决策机构的企业占15%,选择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企业占76%,选择优惠政策的企业占9%。除了对不同地区的企业进行调查外,他们还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中选择了7个行业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选择接近中央决策机构的企业占29%,选择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企业占54%,选择优惠政策的企业占17%。上述结果表明,影响企业总部选址的因素主要决定于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对我区而言,区委、区政府了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形态中的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要实现这个思路,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必不可少,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因此,区级各部门、各街道要高度重视规划,在工作中切实养成关心规划、重视规划、支持规划和照规划办事的良好工作习惯,用规划指导工作,以规划促进产业发展,确保区委、区政府各项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科学编制规划

关于规划编制问题,各部门、各街道一定要破除传统的、惯性的思维,规划决不仅仅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更不仅仅是规划编制单位的事,它是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区委的要求,区第五次党代会和区人代会确立了“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中心城区”的宏伟目标和“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良好环境的吸引力、总部经济的吸纳力、城市精品的辐射力三大举措,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新经济形态中的总部经济两大业态,集中建设东大街沿线中央商务区、春熙路现代化中心商贸区、‘三圣花乡’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东部副中心起步区四大区域,着力在跨区域合作、经济结构调整、和谐社区建设、创意*建设和综合竞争实力上实现五大突破”的核心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规划,通过规划这个抓手来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道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全市总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框架下,加快推进我区各层次、各专业规划编制进程。编制中要结合市级部门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着重对我区重点功能地区规划和重点功能产业规划进行及时修订、完善、优化,同时整合和细化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交通布局、城区地下空间开发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区形态、功能和产业布局,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12

创新管理监督,强化执行力度,城市提质成效明显

该局结合县政府颁布实施的《县城乡建设规划管理若干规定》、《县制止和拆除违法建设规定》和《县城乡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在项目论证、决策、审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管理监督水平和履职能力。一是加强建设项目的论证审批。对重点工程的建设方案、土地征收、拆迁安置进行反复论证,依法审批了丽水山庄、中心嘉园、新外滩、原五中地块、内环路、迎宾大道、规划展示馆、电力调度大楼、移动公司等规划建设方案,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在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过程中,该局坚持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年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9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54件,批准用地面积2800亩,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89件,批准建筑面积91.5万平方米。二是拓展建设项目的管理深度。年,该局按照《县城乡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办法》,制定了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适用范围和调整程序的规定,深化了容积率审批和调整的管理。同时,在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批中增加了建筑立面造型和色彩的审批要求,突出了开发小区基础配套的管理,有效提升了城乡建设品位。三是推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为进一步规范规划审批和变更程序,2009年联合相关部门单位成立了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建立了专业设计、公众参与、专家评审、领导决策的规划编审工作机制,健全了审批规划项目和重大行政执法的民主审议工作制度,共召开县规委工作会议13次,研究审议城乡规划重大项目80余项。四是强化规范高效的执法监察。对规划监管实行精细化管理。健全了规划执法巡查片区责任制和建设项目批后跟踪监管制度,制定了《违法建设处罚标准》,切实规范了行政执法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实施了《双休日、节假日规划执法值班制度》,在巡查上做到了全天候,全方位,及时有效地将违法建设制止在萌芽状态。加大了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全年共完成现场核查225件,下达停工通知书173件、行政处罚决定46件,调解各类建设纠纷57起,沿江大道、攸州大道、长鸿路、攸州公园等16处违法建设共计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确保了规划的全面准确实施到位。

统筹镇村规划,协调城乡发展,城乡一体进程加速

该局以城乡同步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镇村规划建设的专项研究,编制各类规划,挖掘内涵,体现特色,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对镇村同步统筹规划建设。一是加大城乡规划统筹力度。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加快提升城乡空间发展布局规划,注重乡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已完成1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年又启动了鸾山、柏市、湖南坳、大同桥等4个乡镇镇区总体规划编制,切实加大编制力度,推进城乡规划全面覆盖。二是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以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城乡规划工作顺利开展,推动城乡建设有序实施。为落实《城乡规划法》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的要求,全县所有乡镇都组建了独立的规划管理和监察队伍。为切实提高管理实效和工作水平,提高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5月份组织举办了全县乡镇规划管理人员培训班,并为各乡镇规划管理办公室配备了工作电脑。三是强化城乡规划制度建设。为规范城乡规划监督管理行为,确保城乡规划严格执行,年5月该局报县政府批准颁布实施了《县乡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科学设定了乡镇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明确了办事规则,切实加强了镇村规划监督管理,保障规划严格准确实施,对城乡规划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紧扣重点工作,助推“三大战役”,规划服务全面提质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13

(一)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把城乡规划作为引导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20__年年底在我区召开的区委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把20__年作为规划年,完善规划机制,健全规划体系,提高规划效率和水平,强化引领建设发展的龙头作用。为落实市政府7月16日会议精神,由区领导牵头在8月1日成立了区重点规划编制指挥部,并制订了大干150天,高标准完成32项区级重点规划编制任务工作计划。我局还起草并通过了《武清区市政工程规划管理规定》和《武清区公路两侧规划管理规定》。

(二)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注重树立和推行科学规划理念,着眼于服务全区发展大局,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今年全区共编制各类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达32个,截止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规划编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经准备报批。而且为了完善新城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还启动了体育中心和教育园区的专项规划。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次分明、覆盖全乡的城乡规划体系,为促进“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规划保障。

(三)规划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围绕提升规划公共服务水平,贯彻以人为本发展观念,大力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和完善了由规划委员会、政府常务会、部门联席会、专家评审会组成的一整套规划评审机制,基本形成了“政府决策、规委审查、部门把关、专家咨询、社会监督”的管理机制。

(四)规划监管进一步加强。建立了规划编制和项目规划评审动态管理机制,健全了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评审机制,对规划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今年年初截至到目前为止,共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30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48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74项,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134项,“一书二证”发放率达到100%。

(五)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规划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结合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广泛开展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力普及城乡规划知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实施“阳光规划”,积极推行规划审批公示、公告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今年已经启动建设的城市规划展览馆项目,是区政府20__年重点工程,规划展览馆建成后将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基地,展馆将对公众全面开放,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以往城市规划的封闭式状态,以这种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好地扩大市民参与,提供与市民群众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从而增加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透明度,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进入新时期,切实提高规划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城乡规划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不够。一是修编频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但在规划编制时,由于对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不足,导致规划频繁修编,甚至有些规划刚经审批,却由于政策的变化,又不得不进行修编,规划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得不到保障。二是滞后现象仍然存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详细规划、专业规划设计相对滞后,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尚未编制,规划区的整体功能不够完善,城乡建设缺乏规划依据,造成了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三是地域特色不明显。尤其是乡镇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与本地地理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结合不够,未能体现我区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容易造成“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

(二)城乡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不紧。全区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城市设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由于部门规划发展方向和重点不同,又缺乏相应的衔接协调机制,这些规划往往存在很多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地方,相互之间不协调、不衔接,最终给实施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规划执法有待于加强。违法违章建设和随意改变土地功能性质、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乡镇规划执行不够以及部分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不少地方未经任何审批手续,违法用地、乱搭违章

建筑的情况仍比较严重。而且执法人员相对较少,规划管理工作无法向乡镇延伸,导致了规划执行的不彻底。三、意见建议

规划是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也是各级政府指导城乡建设和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抓好全区城乡规划工作。

(一)依法规划,完善规划体系。要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理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关系,明确各项规划编制的内容和重点,合理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

(二)科学规划,严格决策程序。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这一原则组织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委员会以及相应的专家咨询组织在规划决策审批中的前期审查和咨询议事作用。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在规划决策中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提高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要建立规划联席会议会议审议制度,规划编制完成后,应根据规划管理层次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审议。区、镇两级总体规划在报上级政府审批前,应分别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和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城乡规划一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