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新技术实用13篇

新闻传播新技术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1

传媒新技术改变了媒介环境,影响了媒介消费习惯。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三足鼎立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一般都是被动的,即接收的信息都是传者预先设定好的。而现在,数字电视、数据广播、网络等新技术能够让受众实现信息的主动选择。如数字电视所提供的编辑节目列表、预订节目等服务,让观众的电视收视少了随意性,多了计划性,收视行为日渐主动。网络更是可以使受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浏览网页时,网民可以从海量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而剔除不需要的,并可以传播信息。比尔・盖茨曾说:“我年轻的时候只是被动地看电视,他们给我什么我看什么,没有选择。”但是今天,网络等传媒新技术打破了这一媒介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分众化日益明显。

传媒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的方式。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这一理论指出:大众传播的各种技术形式正在改变着日常生活的经验内容。传播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影响了人们理解与思考的方式,而这种影响对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最大。多媒体声像并举的媒介使人在轻松的媒介消费中获得感官的满足,而无须像书本阅读那样强调严谨思维、仔细推敲,因此,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与之相应的是网络大行其道对认知和学习习惯的改变。多数大学生表示,偏爱网络中轻松、明了、易得的快餐文化,反感那些需要费心思索、深刻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虚拟世界的影像扩大了人类的感知能力,使人形成了另一种思维方式,与互联网的海量性、快捷性相对应,直接知识的快餐模式替代了早先需要消化的知识的反复推敲模式。千龙新闻网在兰州曾对9所高校进行了“网络时代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结果有近3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然而,有10%的大学生每天课外的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读书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不到13%。调查表明,大学校园中蔓延着轻读书、重上网的习惯,“浅阅读”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①

传媒新技术对受众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可阻挡的技术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和每个个体,因此今天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也不同以往:他们获取信息更主动,并注重视觉感观的满足,希望获取更多、更深的信息而不用过多思考。所以,在新技术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新的要求。

具体来说,传媒新技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应有以下素养:

树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传媒新技术让受众有了主动获取信息甚至传播信息的自由,过去直线单向的传播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受众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职业传播者的权力、地位在削弱。这种相对自由还带来了“分众化”的加剧。优秀的新闻传播者要有吸引受众的能力,就要树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传播思路,变高高在上的单向传播为平等的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将传播重心由传者向受众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适应新媒介消费习惯,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实现传播价值。

能文能武的“多面手”。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新技术下的专业素养和专长,会技术(能武)、精业务(能文),并在中文、经济、体育等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多面手)。传媒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新闻传播人才也要与时俱进,会用网络整合资源,会用数字视音频广播技术和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传播信息,满足受众自主和视觉感观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掌握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传播内容服务,现在的媒体竞争讲究内容为王,精通新闻传播业务是新闻传播者的立足之本。信息社会,深度信息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他们已不满足仅仅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是渴望了解相关的各种背景,主体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各方反应,以及主体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等更多的内容。这就需要新闻传播者精通采编业务,有思想深度,同时还要在中文、经济、体育等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把信息做深。

有新闻道德。传媒新技术在带来传播自由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网络强大的搜索引擎为新闻的制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如果记者为了图省事照搬人家的资料就有可能侵权。再如,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可能被用来进行图像处理,制作假新闻。所以,新闻传播者在面对新技术时,应具有新闻道德和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都是面对变化时非常重要的支撑,否则就有可能滑向商业化、庸俗化,最终导致诸如扭曲、杜撰、造假、侵权等一系列丑恶现象的发生。今天的受众希望获取更多、更深的信息而不用过多思考,新闻传播者更应从自身出发,把好关。

注释: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2

1.多元化的生产主体

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尚在襁褓中时,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主要是媒体自身。各大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新闻专业人才,而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则吸纳了大量的新闻从业者,通过循环往复的理论学习和总结、实践探索与尝试,中国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这一批专业人才,因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当新媒体超越以往所有媒体的发展速度,异军突起时,新闻的生产也开始发生极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就是新闻生产者,即信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借助新技术的便捷、平价、智能和简单易操作等特性,给更多人提供了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中的可能性。观念的开放和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受背后重大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越来越多的年龄、身份、背景等各不相同的人,不再受技术限制,可以张开怀抱、热情地拥抱新闻生产活动。正如魏然提出的“市民新闻”的概念,其实就是建立在技术主义的路线之上,过去来自于媒体自身、占据强势地位的信源,受到了巨大地冲击,过去传统的新闻内容接受者和消费者,已经有很多蠢蠢欲动,正跃跃欲试,准备或已经投身于新闻生产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信源的数量规模。而技术发展对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最大冲击,是人工智能的到来。人工智能、电脑技术已经替代过去职业的新闻生产者,开始从事一些比较简单的新闻生产工作,并且这项技术还在不断地研发和提升。

2.缤纷异彩的技术支撑

如果说新闻生产主体的变化,还受国家法令等条件的限制(这里指国家广电总局禁止在网络直播制作新闻节目等),因而其发展必然受限。但AI人工智能新技术已开始强势地进军新闻生产行业。VR技术带来了新闻内容呈现形式的全新视角。在VR技术的支持下,新闻的生产和呈现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既可以穿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也可以上天入地或360度的完全突破人眼视觉的限制,全方位地记录和呈现方式,让新闻变得精彩绝伦。广泛普及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实现了普通人的飞翔梦,也在新闻呈现时,提供了一种完全异于传统新闻的观察记录方式。航拍虽然是低空飞行,但是这种高度像飞翔的鸟儿,也更接近上帝视角。在运动与静止之间,既呈现了辽阔的影像,也传达了旷达的精神气质。而被戏称为人类“器官”的手机,更是让普通人能够随时、随地、随心地进行新闻的拍摄制作。在今天,几乎呈现了至少人手一部手机的盛况。同时,不论是何种品牌,只要是一部智能手机,只要电量足够,随时都可以开机摄影。

3.优质网络和多平台实现新闻传播的新途径

喻国明教授曾指出,手机成为第一媒体,社会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的“最后一公里”。互联网转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巨大的流量优势。当手机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更好更优质的网络,让人感觉自己和世界更接近,从而可以更便捷地进行新闻生产。除去移动网络的迅速升级,百兆光纤入户的逐步普及,不论是媒体还是个体,在新闻内容的分发阶段,不论是上传还是下载或是在线观看,都变成眨眼之间的事。而“互联网+”时代,快速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网站,通过设置专门网站(如网页版土豆、优酷)、单独制作品牌APP(如今日头条等)或者借由第三方软件来推广和“吸睛”(如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的方式,为新闻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不论是从网站的入口进入,还是从社交网络(如微信)等接口进入,个人的力量被无限放大,成为关注者的同时也成了被关注者。在这场变革中,个人的资源被最大化利用,也得到了最大化回馈。在信息传播的同时,不仅实现了新闻内容的推送,还实现了人际互动、人际交往,意见趋同者更容易结成联盟。借由这一切便利的条件、先进的技术,使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囿于传统媒体的传统生产模式之中,而转变成了一件综合运用多种技法、全媒体形式下,信手拈来、不费工夫的事情。

二、技术主义倒逼新闻传播语态的改变

基于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大量的受众流失,转而成为新媒体的庞大用户群体。因此,新闻传播不能仅限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的视角,必须要主动拥抱新媒体,在与新媒体相融合的过程中,将有价值、有态度、有意义的东西传播出去。

1.技术带来对等的关系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海量的信息中,既包含了正确、积极、正面的东西,也有很多错误、消极、负面的东西。总书记谈到新闻舆论工作时曾提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对具体工作的指导,而是为新闻传播工作指明了应走的道路和要求。而达到这个效果并不是简单照搬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思维和工作方式,而应面对当下的现实状况,细致地分析新闻传播的新环境,既不丢掉新闻工作的本质规律,也能响应时代召唤。但现实问题是,新媒体发展态势迅猛到没有丝毫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新闻传播者就不得不“被推着”去接受和面对新闻传播工作的新挑战和新局面。在这千头万绪的现实状况面前,首先看到的就是传统新闻传播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大量的受众流入新媒体,他们在接受信息、参与娱乐的同时,更是可以随时参与制作、传递信息、分享文明。用户突然发现,自己可以跳脱出传统媒体固有的“中心化”式的新闻传播模式,与去中心化的新媒体环境又有着天生的区别。因此,新闻传播工作需要针对受众需求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规律。梵迪克曾说过:“话语是一种思考权力、知识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方式。”②而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新闻语态就是一种通过媒介实现的话语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表达方式,是将新闻信息与语言这门学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能够提高传播效率的语言形态。”③但是这种语言形态,通常伴随着对象和平台的变化。纵观如火如荼的新媒体掀起的层层巨浪,都体现了一些类似的特征,如:共享、交流、沟通、服务等。这些词语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对等或带有强烈服务意识的关系,这种关系应当通过对话来建立。“我在说,你在听”或者是“你在说,我在听”,这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网络沟通方式,极具去中心化特色。因此,理论上来说,新闻传播要想面对这个新情况,就需要放下身段,一改过去中心化的话语方式,将新闻的生产传播过程,在不违背新闻制作原则的前提下,选择性地通过加入互动、点播、直播等方式,改变过去做新闻节目所裹挟的强势媒体的强势话语权,降低身段,回归到地面甚至是泥土里,改变新闻节目的语态,完成一次积极探索,也是有必要的尝试。

2.“平等对话”的前提

现阶段,在媒体融合、“互联网+”等席卷大江南北的现实状况下,我国媒体属于国有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是我国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必须肩负的职责使命。同时,新媒体的准入门槛低,用户素质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了百态众生相,既有面目可憎的,也有真实可信的,真假新闻充斥其中。正如阿尔都塞所言:“在意识形态中被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左右个体生存的现实关系系统,而是这些个体与他们身处其中的现实关系的想象关系。”因此,网络看似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主要特征越发明显,人人被调动起来,从荧屏前走到幕后,充分参与到制播的环节中,海量资源就愈加爆发,那么湮没在信息中的用户就越无暇顾及去明辨是非,攫取真相和知识。也因为这种平等和自主感,往往遮蔽掉了辨别真伪、美丑、善恶的欲望和意识。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应“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也就意味着,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更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荡涤那些虚假、消极、负面、丑陋的东西。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个个体都很难同时具备强大的辨析力、公信力以及非同一般的传播力。而传统媒体几乎是天生就具备了这几个特征,所以大量的求证类节目出现。传统媒体更应紧紧抓住新兴技术的切口,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化身国家和社会的定音鼓。

三、坚守新闻传播原理下的技术把控

赵月枝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科学技术本身并非中立的,而是主体意识形态的外化表现。霍克海默在思索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时,曾经做出论断“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像启蒙精神所承诺的那样,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中性的工具;它可以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是注定要为人类造福的善的力量。相反,科学技术成为自律的、总体性的统治力量,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政治统治力量更为强大的力量,甚至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④这段话也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并不能成为某一种独立于社会体制之外、独立于世的存在,正如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样,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决定的。因此,新闻传播工作不能脱离对技术的把握和引领。内容的传播、技术的支持,都是在同一思想意识形态的统领之下保持思想性的统一。但是技术的应用、研发、完善,并不能脱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革,也不能逾越技术自身的规律。

1.充分利用现有技术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3

新闻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经历了纸质、广播、电视媒体后,近年来,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趋向数字化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媒体以其独有的性质为新闻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新闻传播具有重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闻传播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基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形成了集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如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普遍性、互动性等信息化发展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新闻传播带来了变革。据《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指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微信公众号类型的25.4%和29.1%。”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新闻机构通过开设专属的微博、微信平台,以及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反馈和传播,许多媒体机构通过对数字技术的革新应用,进一步实现了新闻传播的跨越性发展,提升了传播的效果。通过分析与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发现有以下几种:第一,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应用。据调查显示,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新闻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传播与浏览,如“人大新闻群,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这条微信新闻在推出之期,其浏览量达到500万之多。第二,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中可视化新闻的应用。“两微一端”利用数字技术将文本可视化,实现了新闻内容可视化的应用,从而带动了新闻的传播与发展。第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直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直播技术是《人民日报》中“中央厨房”最先推出的新闻传播形式,它将新闻内容与多种媒介综合后在微信上进行传播。据调查显示,这种新闻传播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新闻的浏览量和阅读量,实现了新闻内容的有效传播。第四,VR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摄影设备科技化的发展,全景摄像机已应用到新闻采集与传播中,实现了新闻信息可观化与清晰化。与此同时,VR数字媒体通过手机VR专题应用,使受众观看到全景式的新闻报道,实现了新闻的“再现”。

三、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也优化了新闻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等,同时也加剧了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的透明性和自媒体的考验。(一)使传播效率更高数字媒体中的微信、微博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广泛性、更新快速性,实现了新闻的快速传播。微博、微信简化了新闻工作者在纸质新闻、广播新闻中撰写、修改、报道的过程和内容,新闻工作者用精简的话语将新闻内涵表现出来,尤其是面对突发性新闻时,有利于其实效性、及时性的传播,也有利于新闻工作者的跟踪报道,从而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二)使传播内容更广泛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同类新闻或是同一条报道的不同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向。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以及新闻机构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了同一条新闻的多样性报道。与此同时,由于不同新闻机构对新闻主体报道的侧重点不同,进而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例如,在大数据背景下,一些新闻客户端通过新闻资源的整合报道,使受众在浏览新闻时(如新浪新闻客户端的浏览),当输入关键词或是某一主题时,会出现不同的新闻报道,可以使受众更全面地了解新闻,同时也给予了受众更多的选择。(三)优化了传播媒介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新闻传播媒介。针对传统的纸质媒介,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印刷技术,并建立了数字媒体采编业务网,从而提高了新闻采编的速度,缩短了纸质新闻报道的周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介而言,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实现了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人们的视听率。(四)舆论监督透明化在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及其普遍应用的环境下,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与娱乐、广告、言论之间的“阻隔”,从而使新闻报道日渐趋向娱乐化和趣味性,进而改变了新闻报道的评判原则。与此同时,由于受众的话语权不断得到满足,人们通过数字媒体在微信、微博上针对所传播的新闻给予了有效的回馈,从而对新闻报道作出了规划与调整。此外,媒体机构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开展专题评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受众可以利用自身的数字工具,有效地对新闻进行评选与监督,从而实现新闻舆论监督透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五)来自自媒体的考验数字媒体技术虽然为新闻传播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革新,但也面临着一定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自媒体。所谓的自媒体,就是指受众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数字媒体对新闻或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受众成了“媒体工作者”,受众的微信、微博成了“传播媒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作用和以往掌握独家新闻资源的优势。目前,“自媒体”已成为媒体行业关注的重点。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4

新时期,媒体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标志性技术而对电视信息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加之媒体技术的应用,节目的信号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在进行新闻传播的时候,电视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使得电视媒体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得以发挥。但是,新闻传播中采用媒体技术,还会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电视媒体技术多元化发展,与其他技术之间相互融合。电视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其发展特征是螺旋式上升的,对电视信息的传播具有同步性、跟踪性和实时性。当进入到电视媒体信息多元化传播的时候,使得电视媒体技术的多元传播适应了时展环境。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中,不仅含有信息技术,还含有微电子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有的传统电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电视媒体技术被用于应用领域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使得信号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都受到影响[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使得电视媒体的信息处理功能更为强大,从而使得电视新闻传播更为有效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需求。当信息传播中,信息技术被用于电视媒体中,对于电视的数字信号就会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电视信号的传播起到更好的作用。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当电视信息处于传播状态的时候,就需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即只有具备了技术保证,才可以让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均能够安全地运行,新时期对新闻传播中电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使得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受众接收电视信息也不再局限于观看电视机,而是登录网络电视平台,就可以用电脑观看节目。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这种新闻传播方式迎来了发展机遇,伴随而来的就是挑战。

2.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新时期,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地创新。电视新闻媒体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更新信息传播技术。这就意味着,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直接面对各种挑战。

2.1电视新闻媒体以单向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互动性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是单向线性的,传播信息的形式是以电视台为中心向四周围覆盖。这种单向传播使受众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并不能对所获得的信息以反馈。电视媒体的地域性是非常强的,这种传播方式会导致电视新闻媒体与终端的受众之间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使得信息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都会有所降低。

2.2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内容单一,缺乏原创性

从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情况来看,存在着明显的雷同性。新闻节目无论是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传播形式上来看,都存在着大同小异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要借由热播的节目提高自身的收视率[2]。但是,电视媒体没有以自身的新闻特色吸引受众,而是采用了模仿的方式,就会导致新闻内容单一化,难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从新闻节目的传播形式上来看,内容单一是一大缺陷,很容易让受众感到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就会逐渐地失去受众群体。

3.电视媒体技术的因素

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种媒体实现了融合,电视媒体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实时性,而且还实现了跟踪传播、多元传播,并且还实现了同步传播。对于生活节奏快捷的受众而言,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地形成了多样化的传播意识,同时还可以随时与电视媒体之间互动交流。新时期是微电子技术的时代,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电视信息信息传播技术。首先,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电视新闻信息的处理能力逐渐增强。电视媒体大量地吸收数字化技术,使得电视新闻的信息化程度加强,且传播速度加快,使得电视媒体能够高质量地传播电视新闻[3]。其次,现代的媒体技术促使处理数字新闻信号的能力有所提高,确保新闻信息在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增强,从而确保了信号持续而畅通,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质量。

4.新闻传播中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在新闻传播中使得新闻内容更能够吸引受众的,使得新闻传播中所传播的内容和所传播的环境都逐渐地焕发。在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新闻媒体。

4.1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可以使得传播透明度得以增强

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都是新时期需要考虑的问题。按照传统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信息传播速度慢,而其还会导致信息传播缺乏有效性,即电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并不是受众所关心的内容,逐渐地,就会失去大量的公众群体。新时期,新闻媒体要提高电视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就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调整传播策略,了解受众所感兴趣的话题,能够通过新闻切实为受众解决民生大事,让受众能够及时地了解国情,使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话语传播热点信息[4]。此外,在新闻信息传播上,还要增加电视信息传播的透明度,使得受众能够获得话语权。

4.2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注重新闻传播的沟通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不止于用电视传播,现行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打破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而实现了互动传播,即新闻信息采用电视媒体技术传播出去之后,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增强了电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使得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在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电视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传播的同时,还要将互联网有效利用,开通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与受众近距离接触,让受众有机会在观看新闻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间接,甚至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电视新闻节目中。在民间有各种类型的微信息源,具有一定的受众群,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对这些民间的资源吸收、整合,让他们加入到电视节目的编辑和制作中,成为媒体人[5]。民间的记者与受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对受众的信息需求及时掌握,从而使得电视天新闻传播中能够针对性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增强新闻节目对受众的感染力。

4.3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将网络储存充分利用

新时期,新闻媒体就要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力求内容新、形式新,将自身的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出来。提高对互联网的利用率,电视新闻媒体要将网络信息平台利用起来,提高新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能力,扩大节目存储量,一方面可以使新闻被重复消费而提高新闻媒体的利润,另一方面可以使新闻品牌在其他媒体上传播,有助于后期工作的推广。

4.4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注重新闻资源整合

新媒体技术不仅快速地融合到电视媒体中,而且还不断地升级并更新换代。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电视新闻媒体要满足受众的要求,同时还要提高行业竞争力,就要将各种新的媒体技术以利用,将各种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充分利用,包括各种手机电视,诸如IPTV、移动电视、CMMB等,都要根据电视媒体的实际需求利用起来,对于新闻信息资源要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整合,以使得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符合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做到新闻信息有效传达。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新闻传播中能够提高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质量,就要对新闻传播所具有的影响力予以重视。处于传媒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需要新闻传播中所采用的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地更新信息传播手段,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新闻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程金海.数字媒介与跨文化交流,一种批判性的传播学视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01-105.

[2]冯蕾.新媒体时代的企业新闻传播[J].通信企业管理,2014(05):81.

[3]成倍.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主播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路径[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报),2012(03):61-62.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5

VR技术其主要内涵就是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形成一个相对比较逼真的世界,从而让人们从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个角度获得不同的体验,其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创建一个具有体验式的虚拟世界,来得到真正的仿真效果,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技术的快速发展。自2015年很多大型的电子厂商都相继推出了拥有自己特色的VR头戴式设备和技术。而直到现今VR技术的热度还处在最热的时期,并且也成为了很多电子设备展览中主要的技术形式,并且业内也将2016年定义成VR元年。

VR技术主要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来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视觉、触觉以及听觉的体验,借助对三维世界进行模拟和创造,并形成一个新型的交互系统。通过运用计算机来生成模拟的环境和世界,通过该一种多源信息的有效融合形成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最后实现对实体行为的一种仿真。VR技术因其自身独具特色的优势,被很多行业所重视起来,也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不同的领域当中,从而更好的借助VR技术实现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2]。

2 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运用现状

VR技术是2016年最为热门的关键词,在 2014年由FB出价近20亿美元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收购,VR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且也成为当前人们和相关行业最为重视的信息技术之一,其发展趋势也正向顶峰所发展。并且在2016年高盛集团中提到:“VR技术和增强现实业务很有可能会像电脑的出现一样,逐渐变成一个游戏规则”。而从实际角度进行分析,被改变规则也并不仅仅是在娱乐游戏领域当中?M行,VR技术的运用也会向新闻传播领域发展,从而为人们营造出不同风格的新闻媒体传播时代,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稳定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率先进行尝试的就是《纽约时报》,通过推出Virtual Reality新闻客户端NYT VR的形式,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相关新闻内容的报道。体验者感受到被放置在了一个场景里,并且还能近距离地观看新闻和周围的人,通过360度的声音环绕,能够给体验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传播媒体来说,会对新技术报以非常强烈的热衷态度,表现最为明确的就是在面对媒体转型的时期,这样的热衷表现是最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新闻传播领域应该有效的运用VR技术,明确其主要特点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全面有效地推动新闻传播领域的稳定发展。

3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VR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

3.1 实现身临其境的新闻体验效果

在新闻传播领域当中运用VR技术,其最为明确的特点就是在运用计算机技术来为大众营造一个“拟态环境”从而让观众能够在其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眼镜或是头盔等可穿戴的设备来完成整体的新闻传播,从而真正实现新闻报道与VR技术的良好融合,进而让观众切实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使得受众不用到达新闻播报的现场,就能够感受到现场整体的状态,从而更好的拉近受众与新闻报道现场的距离。在新闻播报中文字和印刷等媒介的融入,使人们视觉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延伸和拓展,而广播新闻播报的形式也正是人们听觉能力的拓展,而人们视觉、听觉以及触觉能力的综合发展就是电视所形成的。指导VR技术的诞生,在新闻报道当中能够同时、有效的实现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整体延伸,并且还能给受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新闻播报的主要形式,还能让受众真正全身心的沉浸在新闻报道当中。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很多的记者并不能都将所有的新闻报道出来,使得新闻当中很容易欠缺一定的细节内容,甚至还会对整体的新闻报道效果带来影响,但是对于VR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所有信息进行还原,并且通过在VR技术当中营造出一个场景,进而让受众进行分析,从而在VR新闻报道当中去挖掘不同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新闻报道整体效果和水平,对促进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3.2 创建立体式的新闻报道形式

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来说,其呈现的主要是二维的报道方式,借助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和音频等技术的进一步加工,来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而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受众对这样的传播形式已经产生厌倦感,失去新鲜度,所以新闻传播领域应该有效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从而为受众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新闻报道形式,让受众在观看新闻事件时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而让受众眼睛、耳朵等其他感官能够跟随新闻事件的脚步,从而让受众通过第三个角度去见证新闻事件的发生[3]。在新闻报道当中运用VR技术,能够有效的取消中间角色,能够让受众切实的感受到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从而更好的吸引受众目光,引导受众感受新闻事件发展状态。所谓三维立体新闻报道形式,不是单一的运用文字或图片等来呈现新闻内容,而是让受众进入到报道现场当中,亲自感受和体会新闻的具体发生,进而从中感受到不同的体验,让新闻报道更具趣味性,进而吸引更多的受众观看新闻内容。

3.3 实现及时与受众间的反馈与互动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6

一、目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计算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对世界信息传播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也由此迈入了信息时代。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的诞生,电视媒体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作用远没有之前那么大,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优势。电视媒体的这种发展状况,要求我们进行电视媒体技术的改革,以保证其健康的生存与发展。而由传统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转变为数字信号接收和发射,这一变革也为电视媒体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①。当前,电视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应用更广泛。

二、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努力成果

迈入信息传播的新时期以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视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在大潮流中,抓住机遇,积极反思,进行不断的技术革新与改造,在万千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创新中,电视媒体技术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片段式播报,而是将新闻的发生背景以及后续事迹进行跟踪调查报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将信息更加完整高效地传达给大众,具有了连贯性,呈现的不再是片段式的新闻播报;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将更加灵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时进行录播、快进或者快退,大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节省时间,提升大众的满意程度。而且在移动端方面,很多电视台都开发了属于自己的APP,并在不同版面进行了新闻分类,使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电视媒体也借着互联网这一“东风”,开发了许多新客户②。

三、目前电视媒体新闻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挑战,只有战胜这些困难,电视媒体才能得到又一次大发展,顺应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一)互动性较差、传播方向单一

电视媒体大部分是单向线性传播,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媒体单方面传播信息,不了解群众喜好与对新闻的反应程度,因而不能对群众呼声做出及时反馈。这与网络新闻传播有很大差别,特别是现代网络网页版新闻、微博等,网友都可以在新闻下评论,新闻者可以很快得到反馈,这使得电视媒体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同时,电视媒体传播也有较强的地域性,有时看来,这也是一个缺点。这会导致电视媒体与大众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有效快捷沟通,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是个障碍。

(二)内容与形式单一

无论从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电视媒体传播状况来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传播内容单一,主要借助新闻热点博得收视率,电视媒体没有自身特色来吸引观众,因此收视率不稳定③。而且这种单一的内容,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它们往往都是采取模仿的方式,使大众有种听不听看不看都无所谓的心理,逐渐失去一部分客户,对于这种状况一定要引起电视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否则后果难以承担。

四、增强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传播透明程度与互动性

新时期,新媒体运营得到很大的发展,它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印象,对新闻的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革新,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可以增加例如弹幕的方式获取大众的评论,得知受众群体的反馈情况,一定程度增加电视媒体的互动性。另外,增强透明度也是电视媒体革新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增强互动性与透明度,才能从大众那里获取更多信息,为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优势。

(二)提高存量资源

新时期,在电视节目创作和方式提供方面,电视媒体会展现更多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各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空间,电视媒体应该顺应潮流像新媒体一样建立自己的网站,使自身的新闻能够在其他不同种类媒体身上进行重复消费,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还要求电视媒体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手段的创新提升资源存量,尽可能做到信息的全面完整,注重实效性与真实性。

五、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一)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透明度

新时期电视媒体传播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电视媒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有很多缺点,传播速度慢、有地域性限制等导致信息传播时效性差,有效性差,传播内容不是大众关注的内容,逐渐的就会失去这一部分客户④。在新时期,不但要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也要从新的角度出发调整策略,通过新闻解决大众的一些切实的问题,使大众能够更加信任新闻媒体,依赖电视媒体。

(二)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沟通效应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7

事实上,加大新闻技术教育力度、加强新闻人才培养与传媒产业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几乎是从我国开办新闻教育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提及、不断讨论—当然,由于各个时代技术特征不同,新闻传播模式对技术的依赖性亦有所差异,因而以传统媒体为重的时代,技术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像现在这么明显和突出。而当前,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现代媒体技术对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意义、媒介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人所共知与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却未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新闻院系进行新闻教育变革,技术教育的普遍欠缺仍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瓶颈问题之一。原因何在?纵观近年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趋向与路径,不难看出现代媒介技术教育困境的产生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关联密切。

第一,专业扩张速度过快,产业化经营思维居主导地位。教育产业化浪潮使得不少高校以盈利经营的思维模式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扩张专业招生的同时并没有开展相应的学科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有数据表明:1994年我国开设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分布于29个省市自治区;到1998年专业点增长到了88个,四年间的年均增幅不到10%;而到1999年,这个数字就迅速上升到了140多个,几乎是翻了一番;到2006年,全国就已有460多所各级各类高校共开设了661个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到现在,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或相关课程的各类高校已高达六百余所,几乎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境界。而这其中就有不少学校既无师资又无设备更无学科发展规划,只是乘着新闻媒体机构广泛开展体制改革,新闻人才供求紧张的专业发展热潮,迅速开张大量招生,以抢占生源、提高收费来获取短期利益的恶性办学行为。

在这种产业化思维与管理模式下,作为新兴热点学科的新闻传播专业,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中,往往才开办,就陷入了学科观念老旧、基础设施投入少、专业师资匮乏、教材教学体系陈腐、实践技能培训缺失、毕业生不受工作单位欢迎的僵局和困境之中。同时,由于短时间内新闻传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对整个的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也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与整体削弱的自毁性循环。一方面,一些知名的老牌新闻院系就受到这突如其来的无序竞争浪潮的冲击,在不良的竞争环境中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不少新办新闻专业的学校,由于办学之初便意在追求热点学科的经济效益,因此一旦效益受损,或低于预期,便有可能将新闻学科的投入与建设排除在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外。两方面现实结合,新闻传播学科想要良性发展非常困难。况且在学科发展与竞争失序的情况下,再要加大学科基础建设、提升媒介技术技能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重建新闻传播教育的声誉,在大多数财力有限的地方性高校看来,不仅花费巨大周期漫长而且见效缓慢,难以迅速改变现状,是极其不划算的。因此,虽倡导者众,然决策者往往并不为之所动,或亦心有余而力不足,强化技术教育变革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便成空谈。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数字化编辑、广告以及新媒体领域对技术装备的要求都非常高,演播厅、多媒体实验室等现代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场所更是所费不菲,并且需要不时更新,以跟上现代传媒发展与媒介融合趋势,这对于资金财力不够雄厚的高校来说,也是极其沉重且现实的压力。因此,新闻传播教育要广泛开展或提升现代媒介技术教育,短期内难以成为现实。

第二,职业技能教育理念欠缺,传统高教模式积重难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之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逐渐从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而且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激增,毕业生就业加力急剧上升,就业市场很快就从过去精英教育时代话语权和主动权由高校掌握的卖方市场转化为大学教育平民化后的由用人单位掌握评判标准和话语权的买方市场。对大多数的毕业生而言,所谓人才市场上的双向选择,更多时候是用人单位的单向选择—招聘岗位与人数、录用要求与标准、考查方式等等规则的制定与最终决定权都在用人单位手上,双方的地位与权利不可能真正平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育本应适当考虑提升原有教育模式与体系中的职业化教育比例,淡化过去精英教育模式中的理想主义特色和书斋气质,增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实用性教育,参考和借鉴就业市场或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与需求缺口,对自身角色和功能重新进行认知和定位。

但尽管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境日益窘迫,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倡技能化教育,但大多数高校却依然鲜见有效变革,或是有所动作却少见实效。技能教育、职业化教育等建议仍然是流于座谈而少有效动作。这一方面固然与新闻传播学科开展现代技能教育和职业化教育所费甚巨有关;但另一方面,公办高校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性地位以及过去新闻专业与党政宣传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和学科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职业教育理念迟迟难以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更为深层的内在原因。在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教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实现全社会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高校的自我优越感便难以完全消褪—虽然现在大学已不再可能像1980年代一样保持精神贵族的姿态,但至少在公众面前大学仍是社会高端之一,是知识教养及学术权威的代表与象征,还没有似乎也不大可能就到了需要随行就市的地步。因此,在这种垄断与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形势下,高校总体上依然可在相对自足的校园内自行其事,它也就难以产生自我变革的动力,传统培养模式也就仍然有充足的生存空间来,自然就积重不返了。

第三,高校体制壁垒阻隔新闻传播教育与传媒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中国的大学长期以来都有象牙塔化的传统,后虽经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功利性思想较之过往有明显增长,但其自身体制的自足性与封闭性并未被完全打破—就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在各自的产业化改革之前,学界与业界同受相关部门的管辖,彼此关联密切,常有切磋和交流;到学界和业界都进行产业化改革之后,学界自说自话与业界自行其是两不相干的格局便日益成型。与业界运营、发展模式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而日渐灵活相反,高校因为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的日益量化和机械化而越来越僵硬。重学历、重学科背景、重科研成果—重一切可以数量化和形式化的成绩,这显然与业界重技能、重综合能力、重经验与创意思维、重现实收益的务实路径完全相反。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业界精英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下常常显得不值几文,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业界眼中也往往不堪一用。原应是唇齿相依相互合作互相推动的两个领域,现在不仅各自为政、相互批评;而且越到地方性院校,就越缺少常规性、机构性的交流合作渠道,许多有价值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就越来越不正常地萎缩为教师或学生的个人行为。

事实上,纵向考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其学科发展的源起和终极目标都根源于现代传媒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它原本就是一个无法脱离业界实践而单独存在和发展的技能型、实践型专业。与业界的隔离,只会阻断其发展更新的源头活水,使之丧失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当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中青年教师的背景大多就是从高校到高校,鲜有新闻从业经历或相关背景的;机械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也使得他们大多只能埋头于书本报刊、现象数据之间做文本化的学术研究,根本无力或无法开展或胜任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技术教育任务。因此,尽管大学里高学历人才聚积,但技术性操作型师资力量极度匮乏,要开展现代技术教育困难重重。这时若能直接延请业界人士进入技术讲堂,进入多媒体实验室,则将是高校短期内改变补足技术技能教育欠缺或滞后的最佳方案,而且是低成本高收益的—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同时有利于高校新闻系学生先期进入业界视野,从而有效推动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另外,新闻院系与传媒业界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可实现各取所需,共进共赢的良好效果—学院理论可对业界实践进行思想与眼光的提升,业界实践可帮助学院技术型与实务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并为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有机构成。高校新闻教育、新闻人才培养与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可依此建立,现代媒介技术教育也将不再是一个难以落实的问题。但这些愿景却往往因高校体制壁垒的客观存在而化为泡影,这无法不令人扼腕叹息。

总之,不健全的教育产业化思维、高等教育的垄断地位和高校用人机制、评价体系的壁垒,从各个方面影响或阻碍了现代媒介技术教育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顺利展开,使之成为现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致命瓶颈。而要打破僵局,就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直面这三方面的问题与弊端,重新审视和规划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及高校教育管理思路等问题,并以彻底革新的勇气对现状主动加以扭转和改变。否则,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优胜劣汰的法则终会以现实的结局来表明其效力。

而问题的破解之道往往也就潜伏于问题自身的根源之中。首先,从宏观的教育发展战略来看,产业化思维并非全无益处,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明确短期求利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区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公办高等教育从来就不应当是一项追求短期回收效益的事业,只有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特征与需求,立足长远规划,才有可能使得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媒介技术的更新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技术推动,新闻传播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缺少技术教育环节的新闻传播教育既不完整亦难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若不重视媒体技能的发展,不对现代媒介技术技能实验室进行必要投资和建设,不开设相关的技术技能实践课程,只在课堂里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则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届时,兴办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闻传播学科,恐怕也不得不面对“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现实命运。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8

大数据(bigdata,megadata),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以多元形式,通过多渠道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这些数据的数量过于庞大导致无法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其进行提取并整理、归纳,无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中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筛选、获取、管理等方式整合成人尖可以读懂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能够依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比如说各种视频、海量的图集以及各种电子表格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大数据技术的作用是能够在庞大的数据信息当中高效、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能够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方式将收集到海量的、驳杂的数据信息以及媒体文件进行分析、整理,并将数据进行提纯。

3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3.1大数据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就是体现在数据规模的大小方面,通常情况下的数据量都保持在10TB以上且形式复杂,数据的传播与交互也相当迅速,这些数据也被统一为4V(即数据的体量大,形式多样、价值密底不高、传播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说广告行业、电子商务、金融、以及新闻媒体等行业。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在保障传播质量与效果的同时也能够让广大从业人员在不良信息的清除方面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3.2大数据改变新闻传播的内容

在新闻传播行业中,传统的媒体在排版的规格以及使用的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经过筛选所得出的信息内容完整立意准确,可是在信息传播量上并不理想,读者并未具备自主选择的权力因此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群的阅读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无论在题裁上、内容上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的视听效果让广大群众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而且在新闻也变得全面性、真实性,更加贴近广大群众的生活。不同的受众可按照自身的喜好自由选择喜欢的新闻类型或者话题。比如说财经类、娱乐类、军事类、科学类、体育类、国际局势类等等,所有人都能够按照自已的意愿进行自由转发、评论,并实现即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促进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

4.1大数据时代的新闻需要多方配合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完成,就必须要编程人员、数据分析人员以及记者这三方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三方合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各种复杂的信息数据转化为记者所能识别的电子表格,在分析过程中配合程序员将表格转化成可视的文字、图片形式。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纸质媒体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各种数字媒体开始强势地进入到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相比较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数字媒体无论是在成本的投入或者在新闻的阅读体验上都具有明显的便捷性,数字媒体不但便于保存,而且阅读的方式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也能够能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为了能够保障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与数字报刊共存、共发展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唯一方式,而且在业务的推广上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4.2新媒体成为发展焦点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也成为了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重要核心。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让不同媒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并构建了全新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当前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若能够发现自已的潜力并能够将自已的优势进行表现那么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当前的市场需求决定了电视媒体在未来的走向,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想要顺利地走出困境就必须要摆脱无价值的内容,因此也需要从内容方面着手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机制。

4.3强化可视化与交互图表的运用

网络技术的普及也让电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而这些移动设备的普及也将新闻的表现方式变得更加生活化,这也给传统的新闻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将简单、直接的新闻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才能够保障获得关注度够高。为了适应未来新闻媒体的发展,将新媒体与传统媒进行结合,新闻传播的方式也从单一的群体传播模式开始向着受众之间的交互化、社交化模式方向延伸,不但能够全面性地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而且对于新闻质量也能够有所保障,同时还能够成为广大受众解读一些复杂的新闻信息的一种全新尝试。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9

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人才”。新闻传播由事业型传播向产业型传播拓展,媒体形态的变化正如美国新媒介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所说:“……新媒体决不会自发和孤立地出现――它们都是从旧媒体的形态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去适应并且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①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专业的职业要求,如何去适应新闻职业的变化并继续深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至为关键的一环。

信息高速公路宣告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展示了新的传播观念,正如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那样: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竞争实力体现在知识的资本上,尤其是信息知识的资本上。全球境况下的新闻传媒业,越来越重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传输手段的变化,与信息化息息相关。在传播方式上注重信息的全球性、个性化和共享性特征,把传媒业适应市场、满足受众需要作为首要的任务;现代传媒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及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模拟技术,智能方法正在取代线性方法。从节目的策划直到制作完成,所有的程序均可用数字技术完成,而且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提高了成品的质量。所以,高职高专的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在传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强调掌握与信息化社会相关的应用技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站在行业的前端。

专业能力要求

中国的新闻媒体具有以下几种功能:舆论工具、信息媒介、交流渠道、舆论监督、教育载体、社会论坛、服务中介、娱乐休闲等,同时,还面临着海外传媒在文化与科技、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所以,高职高专的新闻专业能力应有以下新的要求:

一是具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生动地融于各类新闻传播方式中的能力。新闻传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性地体现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并具有特定的政治敏锐感受能力。所以,我们要首先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政策水平,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感受能力,这是新闻专业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发达国家无可阻碍的传播技术与政治文化攻势面前最应具备的能力。

二是培养既具有传统又具备现代思维习惯的新闻叙事能力。中国的新闻叙事方式与传统的文学叙事方式是相同的、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时间为序,讲究首尾相连,一以贯之。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对于现代青年人来说,传统的观念和思维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他们虽然也接受传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新的传播方式更乐于接受。所以,新闻叙事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新闻专业学生要既具有传统又具备现代思维习惯的新闻叙事能力,把新闻做精、做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和发扬媒体的优势,立足于其人格化魅力,引导受众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当务之急。

三是具有各种新闻文体的书写能力和规范的语言范式运用的能力。语言是人类存在和交往的重要工具。在用汉语作为载体进行交流的中国新闻媒体中,怎样用规范的民族语言传播民族文化,是新闻专业教育之本。如何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保持民族特色,不受外来文化侵蚀,体现民族内涵和民族感情,不仅是专业新闻教师,更是所有汉语教师在授课中要时时体现出来的。

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调整

针对新闻职业的转变,新闻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也应随之相应地调整。

一是压缩理论课内容及课时,增加必要的新的实践课科目。以往,新闻专业除公共课以外,各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几乎占到80%以上,而且,一些学校的基础课(如文学或语言课)的课时大大超过了其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所以,我们主张传统的中文类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概论等课程,在新闻专业就不宜分得过细,尽量综合并以大纲形式讲清脉络即可,把学科基础课的部分内容以作业的方式下放给学生自学或讨论,既压缩了部分课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增加必要的、新的科目。比如,网络传播实务,广播电视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编辑,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新闻栏目策划与制作,社会调查方法,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读者学、观众学,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新闻心理学等,这些科目大都是为满足目前新闻职业的新要求而开设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开设这些科目是十分有必要的。各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设新课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职业要求的内容。

二是增加实习、见习、实训的内容和学时。由于职业需要,新闻专业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内容,因此,我们建议:尽量增加实习、见习和实训的内容与学时。原因有二:

一为一些学校由于资金、师资等原因,无法大量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而新闻专业新的课程要求却把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有必要增加实习、见习的时间,尤其是在实习外,可以每学期增加一至两周到新闻单位见习的课时,也可以在每学期灵活掌握见习的时间,比如可以在学校所在地的新闻高发时段集中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能力。

二为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检验已学的知识和技术,以便对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我们的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往往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新闻工作突发性强,对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灵活。所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个体差距与问题,在实习结束返回学校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和补充,缩短就业时的工作适应期。另外,实习时学生的指导教师大部分都是一线的新闻从业人员,和在课堂上的教师相比,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这是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但又是极其宝贵的知识,所以,增加见习时间,等于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职业技术日趋重要的当今社会,作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因其实际性、快捷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建设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和完善。这是新闻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问题。

注释: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10

最近几年,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比较迅速,影响力逐渐增大。电视媒体技术逐渐在新闻传播开始应用,这有利于新闻媒体提升综合实力,扩大媒体传播能力,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时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使得电视媒体技术更好地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提高新闻传播的效力以及影响力。此外,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各个媒体都在积极采用新的传播手段,克服自身的不足,提升实力寻找出路,相信一定能够成功经受时代的考验,真正成为竞争中的强者,拥有自己的一份新天地。

1 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以及局限性

近一段时间,电视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直接冲击先前传统的媒体群,影响力逐渐增大。电视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优势,它是综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画面形象生动,最能吸引人的眼球,也组合成了新的媒体传播方式,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跟大众互动性大大提高了。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结合了网络传播技术,把网络传播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了,电视媒体技术互动性比传统的新闻媒体大大提高了,让更多的大众参与中来,传统的媒体是讲诉如何成功,而电视媒体结合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传播具有双向性,大众可以随时参与进来,一起评论,发表个人观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积极性,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一旦有了大众的参与,那么电视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当前,电视媒体技术进行传播,电视媒体的信息量逐渐扩大,这比一般的媒体大得很多,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电视媒体具有一个信息平台,信息量很大。电视媒体技术被人称为在语言、文字、印刷术、无线电话之后又一次信息革命。然而,电视媒体技术拥有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优势和局限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也相互制约的。就我国现阶段来说,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电视媒体技术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缺乏有效的内容控制,当前电视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辩。对于受众而言,拥有真假难辩的信息与完全没有信息是一样的。而传统的媒体技术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新闻内容在之前要受到层层把关,这些传统的媒体责任意识很强,新闻内容具有真实性保证,不良新闻就相对来说会比较少。

2 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电视媒体技术更趋向融合,在电视媒体进行传播时,电视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很大的。电视媒体的传播呈现出螺旋式发展,形成了实时性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多元性传播等多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以及影响力,很容易使大众接受这种传播意识。

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因此,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就是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新闻传播中,一个刚刚告别铅与火的传媒时代又匆匆迈入了一个告别印刷、告别发行的广播电视传媒时代。说实话,这就是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影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因素很多,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处理功能逐渐增强,当前计算机技术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大大提高,信息化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技术不断提高,这有利于电视媒体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其次,另外一个因素是数字信号处理能力的提高,这样可以保证信息不容易扰,也就是说提高了电视媒体抗干扰能力,保证信息和信号通畅,方便电视媒体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为信息的以及传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最后,影响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因素是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创新,接口技术的不断改进,让很多电脑用户可以访问更多的网络电视。

3 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的应用

新浪网总裁曹国伟曾经说过:“现在,你不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或者说不能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发展你的媒体,将会在媒体行业慢慢消失。”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采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不可抗拒的。由于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把最新电视媒体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有利于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不断丰富媒体传播形式。电视媒体新闻可以根据不同的新闻,采取与众不同的传播形式,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当电视媒体进行播放新闻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全程流式传输方式,及时快速地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同时可以保证画面的清晰以及连贯。而当电视媒体进行重要事件播放时,要采用流程式传输方式,这有利于用户可以得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在观看中随时快进以及后退,实现新闻视频的及时播放,也可以把自己想要看得东西再播放一遍,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新时期电视媒体应用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当前是采用网络以及手机短信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信息并进行传播信息。就是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体很难对信息进行审核,无法保证信息的客观以及公正,也无法保证信息的及时和真实有效。通过新的电视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传播时,会碰到大量的虚假信息以及垃圾信息,因此当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时,应加强对这些信息的注意以及审核。加强培养合理的法制法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赢得大众的信赖。面临竞争激烈的电视媒体环境,面临大众多元化地信息方式,在这个文化竞争日趋加强的时代,我们媒体人必须时时注意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4结论

新生的电视媒体技术直面庞大的传统媒体群,已发出强大的冲击波。有着很强的注意力,吸引力也比较大,电视媒体技术有着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样一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加快电视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应用,这样媒体能够真正努力去应对挑战,寻找出路,相信一定能够成功经受时代的考验,真正成为竞争中的强者,拥有自己的一份新天地。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11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全面革新一种强大的势态引领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涉足到新闻传播的行业中来,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形态很多,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纸,以及即时通讯器械等如今都很常见。而数字动画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正是大势所趋,数字动画技术将临时性新闻内容与时间敏感性的新闻事件以动画虚拟的直观视觉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来保证新闻内容的及时、有效的传达。

1数字动画技术与新闻传播

(1)数字动画技术的概念。数字动画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动画技术能够再现现实世界中立体的场景或物体,比平面图形更直观的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它通过电脑软件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空间,将需要表现的对象按相关形状、尺寸等数据交由制作人员,在虚拟空间中建立起模型或场景,再根据要求设定动作、摄影机运动等动画参数,最后附上材质、设置灯光等,并生成直观的视觉画面。

(2)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范围。近年来,数字动画技术在动画电影中得到广泛普及性应用,扩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的视听奇观感受与虚拟现实体验。随着计算机硬件及计算机图形学的不断完善,数字技术模拟真实场景画面和特技效果愈见逼真。除此之外,数字动画技术因其自由模拟表现真实的特点,更被应用于建筑规划、虚拟城市、产品演示,以及相关行业的情景再现等诸多领域。

(3)数字动画技术在新闻传播的基础应用。数字动画技术所具有的真实精确的表现力,以及无限发挥的虚拟性,可以表现现实无法展示的内容与效果。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真实的反映客观事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数字动画虚拟利以更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与更快速度的“到达”事发地点,丰富了新闻报道内容,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增强了新闻视觉呈现,激发了媒介传播潜力。通常人们习惯性的将数字动画划归于动画虚拟艺术门下,而不会将其与纪实性的新闻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动画作为一种言说与叙事方式,不仅能够用于虚构,而且可以用于纪实。用虚拟真实性来演示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以弥补事件发生的即逝性,达到新闻信息及时传播的效果。这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与敏感新闻的报道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也有助于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了解。

2数字动画新闻生存性分析

(1)传统媒体传播的补充。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向人们传播即时信息的媒介,是对新近新闻事件的报道。由此,电视新闻必需具有真实性、即时性。然而电视新闻实拍的某些局限性,导致展示出普通拍摄无法实现的新闻视觉效果并且,一些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与真相现场稍纵即逝,现实拍摄基本无法真实呈现。如此一来数字动画技术应用于电视新闻具有诸多优势和积极意义。数字动画技术将这些新闻内容运用数字动画表现,同时还可以降低高要求特殊场合(如海底救援等)的拍摄的制作成本,为新闻传达信息做更有效补充,而数字动画技术具有模拟真实性和丰富表现力,其顺理成章地成为纪实性电视新闻传播的得力助手。

(2)公众的心理预期及接受。数字动画新闻在传播形式上是一种技术与意识创新,其更加直观、生动、全面的将信息传递给大众,满足受众了解和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与传播媒介之间的融合,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趋丰富多样,接收信息数量也急剧增加。在人们密切关注的热点与突发新闻的时刻,数字动画技术为人们带来了新闻事件的某种“真实”的模拟再现,在对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心理满足层面上很有价值。数字动画技术在新闻信息中的生动补充恰恰满足了观众的某些心理期待。动画虚拟出更加生动直观的画面,借助影视语言的运用,使得新闻更具亲切感,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求。

3数字动画新闻的主要问题

(1)动画开发时效性问题。即便是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较之摄像机的即时记录与实时传送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由于数字动画制作需要经过建立模型、设定动作、帖附材质、渲染输出等多个环节,从新闻事件发生到数字动画新闻的制作完成是一个相对耗时的过程。这会影响到数字动画新闻的时效性。数字新闻动画需要相对固定的制作模式,以缩短虚拟新闻的制作周期,提高制作与传播效率。比如,建立起数字动画新闻常用的场景模型、动作等素材的资源库,提高制作效率;吸纳专业制作人才形成行业队伍,使数字动画新闻的制作更趋专业化;开发专门针对数字动画新闻的制作软件,以适应数字动画新闻的简单、快捷的作品要求。

(2)新闻表达真实性问题。毫无疑问,制作数字动画新闻需要尽可能的去“还原”真实现场,而制作人员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失真”。动画本身是一门表现性和主观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表述与叙事语言,如镜头运用、色彩搭配、细节描绘等因素都会营造出特定的情绪氛围。这种失真首先表现在制作人员对未曾亲身经历现场的推断与理解之后,对人物动作、表情以及场景的模印。动画制作时在镜头运用、色彩搭配、剪辑处理、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的虚拟描绘与选择处理上也有主观因素的干扰,造成信息传播的失真。因此,数字动画新闻制作时应尽量运用相对客观的虚拟表现语言去呈现新闻事实。

(3)动画制作规范性问题。少数媒体运用动漫方式呈现新闻这一行为的主体意图是以动漫的生动形式和敏感内容吸引大众眼球,以偏激的方式渲染新闻,这已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与道德底线,不再单纯的是补充平面文字新闻的不足。事实上数字动画新闻已经在国内众多的电视媒体中现身,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然而如果过分夸大其地位作用,势必会影响其积极价值的发挥。尊重新闻事实,并在制作环节遵循合理的规范,数字动画新闻就完全会发挥其应有价值。相反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手段,如果替代了新闻本身成为吸引公众眼球的噱头,甚至喧宾夺主扭曲新闻真相,那么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4总结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发展的带动下,数字动画新闻是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革新,数字动画新闻对传统新闻传播策略做了有益的补充,使得电视新闻传播更趋人性化,是对现实主义的另类挖掘。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们,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基础上,深入挖掘数字动画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潜力,以此来提高电视新闻的制作水平与传播效率,让国家的新闻传媒事业不断创新,日益精进。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12

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简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以下简称“河职院新闻网”,域名:http:///news/index.php,)是由中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宣传部主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主办,以网络为载体,河职院新闻的校园权威信息机构。下设“新闻中心”、“菁菁校园”、“校园新闻”、“校园视频”、“时事学习”等五个子栏目。

河职院新闻网紧紧围绕学校的各项工作展开新闻报道,其视点覆盖学校的方方面面,并不断探索网络新闻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在宣传河职院的改革与发展,树立河职院的良好社会形象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突出表现在对学校各项重大活动的及时全面报道上,包括对河职院第二届党代会、河职院挂牌十周年校庆庆典、河源市校园十大歌手总决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都作了详细的专题报道。新闻网的报道不仅为广大师生获取学校的资讯服务,更为社会各界了解河职院开辟了一扇窗口,同时也为各大媒体宣传报道河职院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二、河职院新闻网的功能分析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河职院越来越重视通过新闻网来开展新闻宣传。河职院新闻网主要的功能有:河职院信息功能、校园形象塑造功能、学生思想教育功能和校园文化积淀功能。

河职院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公告通知等通过新闻网的,使得信息传播在连接英特网的广域网络中突破时间、地域局限,达到信息的实时快速传播。其次,河职院新闻网在传播校园新闻的同时也是在对河职院自身形象进行塑造,通过正面的、能展示河职院精神风貌的信息向外界传递河职院的正能量,把属于河职院特色的形象塑造起来。例如整个新闻网橙色主色调的应用、学校恢弘大气宣传片的推出等,这些都是河职院的“名片”。再次,河职院新闻网还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刊载的日常新闻紧紧围绕着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在引导校园舆论导向之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达到正面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思想教育功能。最后,河职院新闻网通过传播一系列的校园信息,也在传播和积淀校园文化,不断孕育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这是河职院新闻网具有的大学文化积淀功能。

三、河职院新闻网的传播定位

河职院新闻网的传播定位主要是面向全校师生群体,因为新闻网的传播内容为校园里发生的新闻事件,关心这些事件的人或多或少都和河职院有一定的关联。河职院网络新闻的受众主要包含三个群体:在校教职工、在校大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关心学校情况的部分校外人士(包括往届毕业生)等。这些受众群体接收河职院网络新闻的动机主要有:关注与自己工作、生活、学习有关的讯息,获取校园新闻,接受知识以及了解河职院发展动态。因此河职院网络新闻传播应立足于思想性、知识性、时效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立足于引导青年人健康成长的传播内容。

四、河职院新闻网的传播效果

河职院新闻网传播效果的好坏,能够检验出新闻网作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并辅以交流和谈话等方法,对河职院新闻网的传播效果现状做了一番调查,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①获取本校新闻资讯的主要校园媒体渠道;

②浏览河职院新闻网的频率;

③每次浏览河职院新闻网的时间;

④登录、浏览河职院新闻网的主要目的;

⑤对河职院新闻网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调查发现,有85%的受访学生和70%的受访教职工认为河职院新闻网是其获取本校新闻的最主要媒体渠道,经常性浏览河职院新闻网的学生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0%,近30%的学生只是偶尔浏览,更有近50%的学生表示他们只是在学校要求下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选课等特定功能的时候才会浏览。登录校园网的时间也比较短,90%的使用者每次登录时间在10分钟以内。浏览新闻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本校新闻资讯,尤其是和本人所在学院或者专业相关的新闻。他们普遍认为学校所的新闻及消息相对官方,没有太多自身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在里面。

而受访教职工的浏览比例更高些,有65%的教职工比较关注新闻网,大部分老师因工作需要经常性登录“数字河职院”学校办公系统而顺便关注新闻网,70%的使用者每次登录时间同样在10分钟以内。许多受访教职工认为新闻网资讯的时效性有待提高,内容较为严肃,如果不是因为和自己的工作内容或者兴趣爱好有关,一般不会去主动关注。

新闻传播新技术篇13

1.1提升新闻传播行业公信力

第一,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帮助新闻传播行业摆脱商业资本控制,从源头上减少生产不客观新闻及虚假新闻的动机。区块链为虚拟货币流通、点对点去中心交易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且通过加密算法减少了免费替代性新闻产品的数量和渠道,增强了消费者的付费意愿。因此,在这一系统中,新闻产品的生产者能够直接从消费者手中获得即时收益,跳过了传统的流量变现环节,基本摆脱了商业资本的控制。第二,区块链改变了新闻产品的审核及流程,依靠全民审核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新闻平台不再将新闻稿件收集到一个中心编辑部进行审核、筛选和编辑,而是将在新闻产品完成后,随机邀请多位不相关的用户对新闻稿件的内容进行评估。例如,美国的去中心化新闻网络DNN(DecentralizedNewsNetwork)会在撰稿人完成新闻稿件撰写后,随机选择7位匿名审稿人就新闻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进行审核评估,并根据编辑指南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3]。审核过程结束后,审稿人将获得平台自动分发的DNN代币作为报酬。在这一扁平化的系统中,编辑主观性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且虚假新闻必须通过的“关卡”由过去的一到两个变为多个,因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新闻行业后,虚假新闻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新闻的客观性也有望回归。第三,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降低虚假新闻的鉴别难度和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可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存储在该区块链的所有节点上,因此,从理论上看任何人都无法私自篡改或是删除新闻,所有的信源都可以被精准追溯;此外,存储下来的信息都将按照时间顺序自动排列。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消费者依据信源的身份和相关时间节点对新闻的真实性作出更准确的判断,降低虚假新闻的扩散能力,减弱其违规动机;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监管机构对新闻产品的监管成本和对虚假新闻的查证难度,加大违规阻力,进而帮助新闻行业重拾公众信任。

1.2促进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繁荣

其一,区块链技术能够增强新闻生产热情,让人们有意愿去生产新闻。区块链技术使得信任成本降到极低,用户不需要任何中心化平台,即可以与任何人直接建立信任关系,并进行直接交易。因此,通过区块链技术,新闻生产者能够直接从消费者手中获得即时性收益,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其二,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放权、赋能让更多的人去生产新闻。公共区块链平台,如以太坊(Ethereum),为实现新闻的平民化参与提供了基础设施。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区块链的一个节点、任何人都可以生产新闻,并有机会平等地作品、获得收益。因此我们有理由预想,与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实现融合之后,新闻传播行业或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三,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提高新闻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区块链是一项可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的技术,且能够实现全节点实时同步更新和存储。因此,利用区块链技术,新闻生产者们可进行多点合作,甚至跨国合作,这将大大降低收集信息的成本,同时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对于提升新闻的客观性也是有益无害。其四,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新闻的信任程度和消费热情。首先消费者可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新闻生产者直接建立联系,为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选题提供资金和信息支持。另外购买过某一新闻产品的消费者将成为该区块链中的一个节点,与新闻生产者所在节点存储着相同的全部信息,因此新闻的整个生产过程和资金流向对消费者全部透明,新闻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信息对称也得以实现。其五,区块链技术能够助力新闻学术研究。美国新闻史学家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Schudson)曾指出:“所有传播史研究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其基本研究材料的‘易逝性’(evanescence)”[4]。新闻研究往往需要依托大量文本,但新闻的特殊性使得其文本体量巨大、难以长期或永久保存,而文本的缺失则给新闻研究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但区块链技术在理论上能够实现信息的永久储存及各个节点的追溯,因此,在未来,区块链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庞大的语料库与新闻传播行业实现融合,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推动新闻传播行业向前发展。

2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融合的现实壁垒

2.1技术壁垒

作为一项最前沿的革命性技术,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还客观存在着一些技术壁垒。由于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征是去中心化,在与新闻传播行业的融合场景中,这就意味着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将被同时存储在区块链的所有节点上。这种共识机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中立性和不可篡改性,但区块链上的数据被无限期的存储,且不断地增加,必然就会造成巨大的技术成本。同时,这也会随之带来处理量低以及处理一个区块耗时长的效率低下问题。所以,目前的区块链技术门槛和成本都很高,但效率却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只有在对去中心化有极大需求,并且能够承担其技术成本和时间消耗的行业中,才能带来实际的价值。但遗憾的是,新闻传播行业并不属于此类行业。从现有的区块链新闻平台(如DNN、Civil和PUBLIQ等)来看,目前区块链技术的计算能力和反应速度都无法满足新闻传播行业对于时效性的较高要求,同时,大量冗余存储带来的高技术成本也将给新闻传播行业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另一方面,目前区块链技术的门槛很高,普通新闻工作者和民众实际上难以进入。因此,着力推动区块链技术走向成熟,提高其运行效率,降低其技术门槛是新闻传播行业与区块链技术实现融合的首要前提。

2.2虚拟货币政策壁垒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