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实用13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西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逐年上涨,农村百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加之城市化发展进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其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而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又是怎么的呢?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谈以下几点:

一、学校现状

通过近五年的灾后重建工作,当地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受各方援助,如今的陇南各县学校,教室教具配备基本充足,计算机教室,图书,体育器材,多媒体教室,各学科仪器可谓是应有尽有,加之近年来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学生食宿得到了最大保障。但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甚至胡乱施教,误人子弟。在笔者所在的县区,曾经就出现过好多闹出笑话的老教师,如把平行四边形说成是“扯边形”的,还有分不清“末”与“未”两个形近字,在教授解方程时,把“未知数”说成是“末知数”。其次是部分农村教师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缺乏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更谈不上创新与教学研究了。最后由于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特别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专业的进修与学习,没有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不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形式下的教学改革,导致教育科研和教学创新的步伐永远带后。

二、家庭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2

在这种农村人员大量流动,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态势下,孩子被留守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时代下,我国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关乎国民基本教育问题的要素。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以教育为本,在学前教育这个教育初始阶段,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们的教育质量不容忽视。下面,我们先从各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的界定入手,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状况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在农村由祖辈或亲友照看的3-6岁儿童的教育,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3-6岁的留守儿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留守儿童”一词的来源留守儿童的现象一般只在中国被提及,也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打不风为夫妻一同外出,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把孩子留在家里。这种现象在80年代由我国一位学者提出,称这批留守在家里的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需引起重视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长期滞后,造成农村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学前教育不受重视,经费严重匮乏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家长观念的陈旧,政府职能部门的忽视,积重难返。农村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有些父母认为学前教育不影响孩子的教育,而祖辈们根本没有学前教育的意识,部分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学前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看护或简单的拼音、识字和算术的知识传授上。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现今社会需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农村留守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纳入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学前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应特别关注这一儿童群体的成长发展。进一步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规模,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同时建立多种灵活简便的托幼机构,加强对其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子女入园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困难流动儿童给予入园补贴。

参考文献:

1 向冬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叶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刘继强;杜学元;;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修国先;;“留守学生”问题浅析[J];内江科技;2007年02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3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具体表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父母的辛勤劳作对孩子来说是双面的,可能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会使儿童感觉读书无用从而辍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表现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任性、自私、冷漠、内向的性格特点,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留守综合症”。这种症状长期发展下去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公安部公布数据:全国未成年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集中在农村且以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代管监护人舍不得管,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并且代管监护人大部分是文盲且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儿童卷面成绩而忽视了留守儿童在智力和能力上的教育,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2.学校教育的失职

学校教育只注重学业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各级财政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项经费,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持,而且农村中小学师资尚缺乏,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最终引发社会问题。

3.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有效监督,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很难形成。并且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其旺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当面对可能的伤害与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容易发生各种危险事件。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吕绍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未来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更应该督促教育部门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家庭自内向外,全面监护

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孩子多沟通,学会理解孩子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等。代监护人不能只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更应该关注他们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培养;多与孩子、孩子父母、学校进行沟通。

3.学校由松到严,丰富监管形式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学校丰富教育活动类型和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加强监管,提高留守儿童的生存能力。

4.社会提高认识,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层层把关、净化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要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5.儿童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素质

留守儿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正确地认识各种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发展与解决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五个方面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解决好这一问题,使他们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2.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0(10):15-18,5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4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生活情况。

留守儿童的主要形式分别为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以及父母双方均外出工作。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日常和监护人生活或独立生活,分担做家务的责任,经济状况欠佳,生活条件偏低。在一些偏远山区仅能维持基本温饱水平,某些家长只看重眼前利益,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便迫使孩子辍学,回家干农活、打工挣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安全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可供留守儿童娱乐的场所甚少,在水库等危险地带都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护栏隔离,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心理状况。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亲情和安全感,缺乏家庭归属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当他们有快乐、悲伤、恐惧、焦虑等情绪体验时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疏导和安慰,久而久之不愿意向周围的人诉说,容易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胆小、自卑,长期积压在心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低。

(三)学习情况。

根据监护类型的差异,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四种类型,据调查隔代监护的情形占比约70%。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相比,某些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有效指导,祖辈知识水平有限、精力有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逃课旷课、作业不认真完成、迟到早退等。随着科目增多、课程y度增大、成绩偏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学习信心。即使在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形下,留在家中的成年男性或女性要承担家庭生活的全部劳动,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某些偏远地区群众教育观念滞后,对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只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掌握一门赚钱技术就够了,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不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追溯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由此对应的城市和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及学籍制度。在这一体制的引导下,一方面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的形成。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入学率、在校率、辍学率方面都处于不利境地。基于“马太效应”,某些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只能从事一些相对低端的职业。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城市公立学校、城镇私立学校、乡村中小学。相比而言,城市公立学校远离乡村,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最优越,是城市儿童的首选,这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要选择公立学校,将付出远比城市儿童大的上学难度、高的成本和久的时间。城镇私立学校相较乡村中小学而言学费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大多数留守儿童更倾向于选择门槛低、收费低的乡村中小学就读。但是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却难以得到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校环境等方面。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矛盾。乡村学校受办学经费限制,教师工资相对偏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愿意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乡村学校仅能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很多教师一个人即负责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学科教师严重缺编,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容易造成素质教育的单向发展,无法接受较好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另外,乡村学校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三)家庭教育缺失。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人的关爱,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父母在外打工,与留守孩子仅能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交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感。而隔代教育往往因为祖辈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代沟,教育观念和方式滞后,通常只是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模仿父母的行为及为人方式,而某些留守儿童因与父母日常交流不多,缺乏家长的榜样教育,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四)某些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在家庭管理方面有所疏忽,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自律性差的留守儿童沉溺在网吧、游戏机房等场所,导致品行和学业下滑。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发挥职能,促进教育公平。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须破除城乡二元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离家较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行对学生的集中管理,统一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整体协调学校的教学任务和课后活动,既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日常交流,又可以减少留守儿童接触不良风气的机会,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孩子尽可能在父母的身边上学。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出台减免学杂费等留守儿童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家庭予以资助,对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予以奖励;强化农村中小学的服务意识,将对留守儿童管理状况的关注纳入考核体系。

(二)学校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设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合理安排留守儿童的课程设置。学校要通过考核、培训等渠道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切实给予每一位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必要帮助。特别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理羁觯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留守儿童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

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监护人定期沟通的制度,确保双方联系渠道畅通,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孩子情感的诉求也应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尽量避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注意回家的频率,定期与子女通过电话、信件交流和沟通,听取孩子汇报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外情况,加强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夫妻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家长在监护人选定问题上应优先将孩子寄放在教育氛围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家庭中。

(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发挥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合力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如村委会可组织党员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交流谈心,通过家访向监护人宣传家教知识;借助种类繁多的教学媒体,加快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资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改善农村人文环境,优化文化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6):15.

[2]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3-1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5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一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镇打工、就业,他们无可奈地把子女留在农村家乡,从而促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或不适应,或感到孤独无助,有学者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现代化的弃儿”。所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变得至关重要。而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其教育现状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若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为此,本文选取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仁怀市小湾中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并尝试提出若干解决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以期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相关的参考。

2仁怀市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2.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致使学校管理压力巨大

根据2013年12月《仁怀市小湾中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统计表》得出,仁怀市小湾中学共有留守儿童546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4.96%。个别班级留守儿童数量高达全班人数的73%。从年级分布来看,九年级人数最多,由于目前中考生必须要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致使15%流动儿童重新变成了留守儿童。由此可见,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2.2以隔代和单亲监护为主

从现监护人类别来看,目前主要可以分成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式隔代监护和以母亲为主的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三个类别。其中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共占95%。由于临时监护人在财力、精力上的匮乏,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监护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2.3学校管理薄弱

在所调查的仁怀市小湾中学,学校为迎接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相关统计,也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其形式化现象过于明显,据调查显示该学校未设置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规划专门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更谈不上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其实学校也深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与迫切,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本身就缺师资、缺经费,再加上他们还要面对残酷的升学率竞争,学校也深感无力。

3仁怀市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

3.1学习问题

以小湾中学级最近一年(2012-2013)的期中及期末成绩分布来看,有少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优异,长期稳居年级前列,但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其中有部分学生会因为父母管教的相对缺失而成绩下滑,致使学习效果不突出甚至很差。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致使部分孩子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他们开始憧憬打工挣钱,故而学习不求上进,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习观念淡薄化。

3.2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由于其年纪相对较小,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校园安全在学校老师的管理下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在学校与家之间的空白时间空白地段,由于脱离父母的监管与照顾,自以为已经长大了的他们受社会上不良习气影响,致使逃学、抽烟、喝酒、早恋等不良行为发生率大大提升,甚至出现过早地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措施导致留守女生过早怀孕,从而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3.3心理问题

正值青春期时期的留守中学生,由于生理的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其心理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身体外形的发展,使得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摆脱童年时期的一切,但由于受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发展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其社会经验十分欠缺,尚无法真正实现独立,因此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主要表现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又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断找寻朋友又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等等矛盾心理,再加上随着其学习压力的日益变大以及朋友同学相处方式的转变,他们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由于隔代监护的他们与长辈有着深不可越的鸿沟,他们缺乏归属感,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学校,但农村中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少的现状,使得相关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每一个学生。再加上现行的教育考评制度只看升学率,极易忽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3.4道德问题

由于初中生模仿能力较强,接受新鲜事物速度较快,但其判断能力还不十分完善,加之他们极易冲动的特性,遇到冲突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不计后果,最后可能沦为失足青年。再加上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极易用物质来补偿这种愧疚,一些留守儿童便有了支配自己财富的权力,他们心理的空虚极易用金钱来填补。有的留守儿童崇尚名牌,追求享乐,喜欢显摆自己,为了追求金钱,他们渐渐学会欺骗,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仁怀市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构成的这个教育系统的失职。

4.1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

相关研究发现,临时监护人在文化程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和父母以外的监护人生活在一起使其心灵上没有归属感。代养人只能解决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觉得无能为力。由上文可知,留守儿童多被爷爷奶奶辈抚养或父母一方留守在家抚养,因此隔代教养或单亲监护的状态比较突出。他们或被承重繁琐的农务占用过多的时间,或因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有效地监督引导孩子,导致任何一种监护状态都不可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业做好关爱和监督,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随着父母外出打工,一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下滑,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父母的想念和随之产生的孤独和寂寞感。

4.2学校方面

4.2.1学校教育资源有限

实际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多方面原因综合起来的结果。首先,农村学校可利用资源较少,师资力量较城市相对薄弱;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没办法兼顾个体,导致教学质量差;再次,留守儿童在学校难以得到除学习之外的必需关怀。以仁怀市小湾中学为例:某班主任老师要管理一个64人的班级,要担任学校政史地教研组的组长,要负责本校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等相关问题,还要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此外还要上三个班级的政治课。所谓的心理咨询室只不过成了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4.2.2学校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课程表上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实际操作时心理健康的“专题”课大多安排语数外的老师上,学校默许他们上自己科目的课,只在偶尔规定几个主题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交上来以做材料。

4.3现行教育制度的无奈

现行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优于农村,加之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即使留守儿童有能力进城入学,课程也无法和之前连接。再加上受政策限制,目前很难在异地参加升学考试。虽然很多城市都在尝试探寻一条适合异地中高考的政策,但迄今为止,这些政策都还没有大力实施。并且现行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使农村孩子无法承担城市高昂的择校费、无法参加城市的升学考试。就算父母有经济能力把孩子带在打工地就近入学,大多数的流动儿童还是要面临升学考试又回到原户籍地,再次成为留守儿童。

5解决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自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被提出以来,已有许多学者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入手根据所处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5.1家庭方面

众所周知,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面对中国当前留守儿童父母角色情感缺失这一实际情况,父母应该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如不得已外出打工不能亲自监护,也要妥善安置孩子,寻求合适的临时监护人予以代养,除了交代孩子日常生活,还应该强调对孩子的教育。其次,若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务必通过电话等多渠道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再次,父母不必因为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而心存愧疚,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补偿。父母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接孩子到自己所在的打工地小聚,这样通过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此外,还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父母的辛劳与努力,利用这一契机教育孩子更好地努力。最后,面对当前利益与孩子教育之间的取舍,父母更应从长远利益着手,打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孩子才是未来,才是父母最大的投资,把子女教育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

5.2学校方面

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学校应该着手构建一个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扎实可靠地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方案。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认真了解每一位留守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开设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面对生活,以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变化。此外,在对教师的考核方面应该多渠道多因素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分数、升学率。学校的教育经费里应该为老师适当地考虑一些通讯费,以便老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即时有效地取得联系。最后,学校还应该看到留守儿童生活的积极面,可以利用学生留守这一现状积极引导,开展各类活动对他们进行励志、感恩教育。

5.3社会方面

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打破现行的一些与教育实际不相适应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留守儿童现行问题相宜的新体制。此外,相关教育部门也应关注到留守学生这一庞大队伍。当前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教育制度、教育资源的天平似乎都偏向了城市。因此,教育资源的分配应适当向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倾斜。对教师对学校的考评应从单纯的分数看教育成绩中走出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勿忘教育是培养人。

6结论

仁怀市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安全、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和父母角色的缺位、学校管理及课程的设置、现行教育及户籍制度不能适应当前人口流动的发展等原因造成的,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统合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32(1):29-36.

[2]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37-40.

[3]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477-479.

[4]胡小爱.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5):119-12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6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村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因为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某些偏重,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没读完初中仅具备小学文化的和读完了初中乃至更高学历的,绝大多数的学生,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因为土地有限,又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只好在家里闲着或四处流浪,形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重要因素。

其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学生的辍学情况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政府的统计数据。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是家庭贫困,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是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另一方面,受到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辍学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自身发展的长远定位所致,而这些又和老师在教书之外德育方面正确的引导有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万“大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留守儿童多具备以下特点:

(一)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年龄偏小。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居多,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方,人多地少,一些农民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工业项目不多,经济不发达,农民务工渠道少,机会少,再加上用人单位在年龄上的选择。这就导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年龄随之偏小。

(二)委托监护难以到位。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任务几乎都落在了祖辈的身上,少数还是以大带小。像这样的监护,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从监护的情况看,他们只能给予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在精神上、心灵上的安慰、文化、道德上的教育都难以到位。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从以大带小来看,本身就还没成人,自己的行为不能自制,更不能教育好小的。

(三)缺失家庭温暖。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的儿童没有给予照顾,关心不到位。有的甚至几年没有回家与子女团聚,也很少打电话,导致留守儿童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此与父母没有感情,甚至对父母有怨气和不理解,有的还埋怨父母为什么要生下自己。而留守儿童的这种情绪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转移到社会中去。

(四)心理缺陷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无论做什么事,不管做得对与错、好与坏,无人鼓励,再由于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导致他们开始离群、自我封闭。这就造成他们形成了过激的自我意识,以及孤僻、冷漠、自私的性格。

(五)家庭管教不力,学习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家长的严格管教,行为上没有任何的约束。学习的自觉性差,又怕苦又怕累,还总认为读书没用。父母们没读什么书,外出打工同样能赚钱的思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据调查,在留守儿童中多数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仅有12.3%是优良的。

三、留守儿童的德育在农村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2.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巨大的,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孔子曰: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这个最佳时期,很多家长却忽略了,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如果只把德育教育仅仅当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一)社会因素影响着留守儿童人生价值观定位。

1.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生活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大气候,充斥着黄、赌、毒、暴力。现在的刑事犯罪人员多数来自于农村的“无业游民”,有些甚至加入了黑恶势力横行乡里、威风八面。只要你在农村住上几天,这些都是可以亲身体会到的。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长期的耳渲目染会对很多的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形成错误的影响。所有这些促使一些学生也养成了很多急需纠正的不良行为,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任务加重。

四、留守儿童的德育思考

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学校和政府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则由老师们去负责。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双方的责任,家长应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和学校之间形成密切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对孩子成长期的教育。家长认识方面要得到提高,就得靠老师日常的家访和政府的宣传。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家长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及心理变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16-02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盗吭龆啵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增长。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较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缺乏,这些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对柳州市融安县桥板乡良老村、阳山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教育状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桥板乡位于广西柳州市融安县东南部,是区级贫困乡,乡政府所在地―― 桥板村,距离县城 60 公里。全乡下辖桥板、良老、阳山等 10 个行政村,总人口为 17929 人。桥板乡的良老、阳山等部分偏远山村的交通极不方便,信息闭塞,主要特点是地少人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贫困人口基数也较大。据 2015年统计的数据,全乡的贫困人口数是 6891 人,占全乡总人数的 38.40%。近年来,桥板乡近三分之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村寨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桥板乡良老村、阳山村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教育状况进行专题调查。发出调查表 100 份,收回有效表格 93 份。走访对象为生活相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一共走访了 30 户家庭。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年老体弱又是文盲,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不良风气等,因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一)情感教育的缺失。从以上各表可见,有 71% 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由母亲和父亲照顾的只有 15%,其余的寄宿在亲友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爷爷奶奶或亲友,这些监护人平时缺少和孩子的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情感的交流,这导致留守儿童变得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甚至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反抗。

(二)学习教育的缺乏。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排在中等或偏后的位置。由于临时监护人大多数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年老多病又是文盲,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有 40% 的儿童说临时监护人是通过责骂或打骂来进行教育的。由于受到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读书不如打工;随着网吧在乡镇及村日益普及,留守儿童在双休日或课外时间经常去网吧,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失去了学习热情。

(三)师资力量的薄弱。由于良老村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利,是一个比较闭塞的壮族村寨,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良老村民大部分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大部分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给学校。据调查,良老小学共设有一年级至三年级 3 个班级,在职教师 5 人,其中大专毕业 1 人,中师 4 人。最年轻的老师年龄 34 岁,其他老师的年龄均在 49 岁以上。而在阳山小学,在职教师5人,大专毕业1人,中师4人,其中代课教师 2 人,年龄在 49 岁至 56 岁之间,共设有 1、2、3、4、6 年级 5 个班级,因生源不够,五年级无法开班。贫穷、落后以及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的不重视,加上老师数量少,结构不合理,负担过重,学校除语文课、数学课外,许多课程形同虚设。

从宏观看,当前很多制度制约了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难以满足所有留守学生寄宿求学的需要;二是农村教师编制偏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三是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对教师在管理留守儿童中的加班加点费用,学校没有财力进行奖赏和补偿,这直接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四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调,这些因素对农村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发展极其不利。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需要进行制度改革,通过制度激励将教师个人化关爱行为变成自觉的集体行动。

三、对策与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齐抓共管。

(一)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家长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家长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其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以择近在本地务工,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二)重点关爱“留守女童”和“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包括留守女童,双亲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妈妈一人外出家庭的留守儿童等,他们应当成为人们关爱和关注的重点。

1.建议实施“留守女童关爱计划”。针对留守女童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以及留守女童家务负担普遍比较重的特点,实施全社会范围内的留守女童关爱活动。

2.建议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计划”。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开展社会救助、学校关爱和结对帮扶制度。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积极开展各项有意义活动。如开展“关爱留守孩,千里传佳音”活动;每年举办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利用寒、暑假组织需要探亲的留守儿童开展集体探亲活动等。建立高校学生与地方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结对互动模式,以高校的院(系)为单位,每一个院系与一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的镇乡结对。首先,由高校院系安排,每 20 人为一小组,每小组负责结对乡镇的一所村小。其次,根据农村小学的编班情况将这 20 人机动分组,如某村小一共有 10 个班,则将这 20 人分 5 组,每组负责 2 个班。最后,由这些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负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成长性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等,此项活动主要以书信、电话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项活动可以和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结对村小成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使这项活动长久地进行下去。

(三)努力发挥教育部门主渠道作用。建立寄宿制学校运行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教师编制等方面向寄宿制学校倾斜。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经费支持力度,增加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编制;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应急机制。

融安县在帮扶留守儿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师生结对帮扶、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加强监护人培训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融安县桥板乡 2014 年春季开展“100 名教师帮扶 100 名留守子女”的关爱教育活动,既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状况给予关爱帮扶,又对他们给予生活和经济上的资助。

(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新家。融安县桥板乡的主要做法是以创办和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基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将学校营造成“温暖的家”。(1)聘请生活老师。为帮助寄宿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融安县教育局每年聘请生活老师,指导帮助住宿生铺床叠被、洗脸洗澡、洗衣服等,以提高学生自我生活能力。(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为合理安排寄宿制学校下午 4:30-9:30 之间的漫长时间,寄宿制学校普遍实施课外“四个一”活动,即“一小时文体活动”“一小时处理个人事务”“一小时观看电视节目”“一小时学习书本知识”。(3)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8

二、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

自从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于是,全国上下刮起了义务教育的新潮,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解决了当时农村家庭没钱上学的难题。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依然有很多的孩子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甚至有许多未成年孩子辍学外出打工,其中不乏有家庭经济困难者,但更多的是自己放弃教育机会。为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情况,此次我们再次以湘西花垣机司小学为实践基地,在学校和当地妇联以及村委的支持和前两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52人(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从所有儿童中随机抽取20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10男10女)进行义务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并对20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且我们团队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王春 2013年)在调查的20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抚养,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75%。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且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很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而且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要出去打工(有这一想法的多为男生),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对那些已经辍学外出打工的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的10人中,有6人是初中未毕业的,约占总人数的60%。而且很多孩子对学习根本就没兴趣又怎么会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原因:

(一)政府关注力度不够大,制度管理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得到政府资助资金少,政府机构不完善,制度管理也不完善,学校建筑物年久失修且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机司小学共开设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孩子们坐在破旧的双人桌椅上课。教室内陈设也极其简单,一些桌椅一个讲台一个黑板,课间娱乐也极其简单,水泥操场上只有爱心人士捐赠的两个篮球框架,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捐赠。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使现在国家大力倡导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完善,但总会有其缺陷,孩子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会让孩子们觉得多读书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

(二)教师师资力量不完善

据我们调查得知,机司小学只有四名教师,三名是代课老师,校长也是代课十八年,这十八年代课生涯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校长一人得知。上课采用包班制的原则,每一个老师会上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课程单调简单,基本就是语文数学循环,但是学生更喜欢看到不同老师上不同的课程而不是一味的无限循环。机司小学地处偏僻农村,海拔高,经济不发达,老师工资低,政府对老师的补助又很少,这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望而止步。师资力量弱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所以更多的孩子选择外出打工。

(三)监管人关注力度不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从调查的学生对象中可知,只有约60%的家长受过小学教育,大多数都已外出打工,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从没上过一天学,家长和监管人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看管不严且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很多人还受到农村传统思想的禁锢,认为读书只是纯粹的浪费钱,只有外出打工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尽管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农村,学生可以免费读书,中午还可以享用营养午餐,但营养餐也只是迫于压力在学校敷衍推行,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尤其是暑假农忙时节,大人都要进行田间劳作,孩子们一日三餐都得不到保证,更别说学习问题。学校也无法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于是毅然决定辍学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却没看到光有廉价的劳动力在大城市里是难以立足下去的,当醒悟过来时,时间已不等人。俗话说,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

三、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更加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机司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例,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完善提出三点建议。

(一)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义务教育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放,并做好有力地监督,使钱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只是空喊口号而已。据我们从麻校长那里得知,政府已慢慢加大对机司小学的帮助,去年完善了营养餐制度的推行,今年更是为学校安装好了电线路,购买冰箱,做饭所需要的厨具碗筷等。当然,政府也可以完善一些体育设施,定期为孩子们购置一批图书,让孩子们能跟得上外面世界的脚步,有更多途经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读书的重要,使义务教育普及到每一个人。

(二)提高教师薪金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

老师是祖国的园丁,没有老师,祖国的花朵也很难培养出。政府可以投资一笔钱在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上。据我们调研组在机司小学教师走访调查中发现,代课老师较多,每个农村代课老师一年的工资就相当于城市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学校没有安排老师的住宿问题,像麻校长每天就必须爬过一座山来给孩子们上课,风雨无阻,家里的农活都只能挤出周末的时间来管理。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用自己地区独有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有志人才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监管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极为重要,人才又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或他人传授知识,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机司村的学生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大,而且学校老师和监管人也是一种放任的态度,这也导致更多的学生过早的走入社会。此时学校就应该大力发挥自己的重要性,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开设一些心理课程,了解学生们心理的真正所想,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学习,政府、学校、家长三者就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担负起孩子教育学习的责任,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四、结语

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在大山深处还有一群无法享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孩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教育条件差,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一定的保证。只有政府和学校真真正正为学生着想,实际行动多于口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们相信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的教育会得到改善,中国的义务教育也将会更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杨S.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201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9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1.2 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1.3 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2.1 家长应承担起教子之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_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10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依照家庭环境及监护性质,对留守儿童做如下分类:

(1)“自生自灭”型:这类儿童主要存在于那些生活条件差、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下的家庭。临时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给孩子做做饭、洗洗衣。到了农忙季节,很多孩子中午放学不回家,在学校啃干馍,或在校外游荡。在劳动力缺乏的家庭,部分孩子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则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天性,乖巧听话者让人顺心,顽劣淘气者无计可施。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任其自然、放任自流,故称“自生自灭”型。

(2)娇生惯养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事事顺着孩子,过分的庇护与溺爱使孩子心理发展畸形:娇气、任性,自私自利、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由于宠爱过度,家庭教育举步维艰。

(3)寄人篱下型: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又不敢当自己孩子一样管教,只能将就凑合,以不出大问题为原则。寄养监护人和孩子心照不宣,彼此“躲猫猫”。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行为表现越来越差。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据观察,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差且出现问题的儿童约占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少年儿童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23%,一年一次的为54%,两年一次的有2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1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西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逐年上涨,农村百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加之城市化发展进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其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如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而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又是怎么的呢?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谈以下几点。

(1)通过近五年的灾后重建工作,陇南市宕昌县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受各方援助,如今的陇南各县学校,教室教具配备基本充足,计算机教室,图书,体育器材,多媒体教室,各学科仪器配备齐全,加之近年来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学生食宿得到了最大保障。但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首先是优秀教师难以引进,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其次是部分农村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敷衍,更谈不上创新与教学研究。最后,由于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专业的进修与学习,没有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不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形式下的教学改革,导致教育科研和教学创新的步伐滞后。

(2)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大多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加之文化水平又不高,平时对于子女的学习状况无暇顾及。笔者记得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就发现,当问及其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学校表现时,父母竟然连自己的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部分家长虽然也准备辅导孩子的学习,但是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指导的,大多家长总怕因为自己的误导害了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很少进行指导。截至目前,仍有一些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极少联系的家长,还普遍认同读书无用论,很多家长认为农村孩子随便读读书,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多了也不起什么作用,大了还不是要回家种地,除非自己的孩子学习特别的好,家长还会考虑下,如果想要靠后天条件家长督促学习是很不可能的。

同时,大多数家长都还是用传统的观念来看教育,大家都想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所以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就想着没有希望了,读书没有出路了,还不如回家帮帮忙,还可以赚点钱。特别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大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便纷纷外出打工,很少有坚持上高中的。另一方面由于灾后重建,导致物价极速上升,因为无法满足巨大的生活开支,所以,大量的农民纷纷涌进城市务工,成为我们所说的“农民工”,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与老师交流、沟通;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厌学、逃学、甚至出现辍学,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关爱和教育。

(3)由于留守儿童是近些年在整个农村地区才出现的弱势群体,尽管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整个社会由于物力,财力,人力等不足的原因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商贩,在学校周围经营不正当的网吧,酒吧等,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这更使得一部分学生及早地离开校园。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手机的使用已不再是大人们的专利,“有事打我手机”已经成为口头禅。在课堂上频频响起手机铃声、不健康的垃圾短信以及由此引发的攀比心理等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感到担忧。但作为年龄较小的学生,活动面比较狭窄,自制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打游戏,发短信,这样很容易影响课堂秩序和他们的学习。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反叛期,手机的使用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的同时,也增加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鲁梦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学习状况实证研究―― 以咸宁市崇阳县天城镇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2(2).

[2] 言唱.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 以角色冲突、社会控制为视角[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3(4):83-8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12

        1.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2.上代监护

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3.自我监护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 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 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 饮食无依,亲情空缺, 心理极不健康, 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4.单亲监护

这种监护方式使得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和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 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 有的孩子营养不良, 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 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2.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3.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 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4.教育问题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 没有父母的管教, 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要严格管理,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其次,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另外,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篇13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管教方式存在漏洞,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同时上代监护也大多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使儿童较为任性。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亲情饥饿”。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还有些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因而在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3.监督弱化,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高低的状况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犯了错误学校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养责任。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误区,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其实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外出务工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和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还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3.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