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实习老师实用13篇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1

记者 马朝宏 ——访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 在这个人人都在学习的社会中,对从事着“特殊职业”的教师群体来讲,学习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的命运与前途和教师教育息息相关,而且,教师教育不只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不用去分析枯燥的数据,老师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就能认定这样一个事实:近几年,教师职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教师开始成为竞争性职业。 如果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教师职位供求从总量不足转变为地区、学科、学段结构性矛盾和对高学历教师的需求,教师质量问题凸现。 这样的事实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对于个人来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才有不至于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可能;对于国家来讲,提升教师学历十分紧迫,教师教育必须提高办学层次。 教师教育正处于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管司长就与教师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中国教师报:各种各样的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反映,有些培训并不能起到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出现﹖ 管司长: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分离。教师的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教育阶段,却由两个互不相干的系统来完成。两个系统与两个载体相对应: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前者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教师,后者的主要任务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两个系统缺乏联系和整合,学习内容缺乏衔接,很多在师范院校学过的东西,职后培训还要再学一遍。 第二,原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现在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了,很多教师在师范院校出来已经具备了本专科学历,但是如果对他进行在职培训的教师的学历比他还要低,就会形成水平倒挂。 教师教育应该起到先导和示范的作用,职后培训应该给教师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知识。但是如果培训机构用的是老套的、过时了的内容和教育方法,却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新的教育理念,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些培训中找到它所需要的东西? 过去,在教师的学历都比较低的情况下,在补偿学历方面教师培训机构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如今整个教师队伍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培训机构和体系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中国教师报:怎么改变这种现状? 管司长:“教师教育”取代教师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把这两个系统整合起来,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现在,教育部正在着手积极推进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的一体化,具体的方式途径可以积极探索,但是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一体化肯定是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的整合更有利于教师的学习。 中国教师报:是不是以前的教师培训机构就要被淘汰了? 管司长:绝不是淘汰,也绝不能简单地撤消,而是积极适应新的要求,整合优质资源,在改革中得到新的加强,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各有优势。但在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两个系统分离的状况下不适应教师教育的要求。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在于:很多教师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培训专家,比较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实践经验丰富,而这些正是师范院校所缺乏的;师范院校的优势在于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这些正是独立的教师培训机构所缺乏的。如果把二者整合起来,现有的教师培训机构加上大学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教育整体水平就提高了。 中国教师报:在教师队伍引入竞争机制的今天,教师逐渐认识到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但是,提起继续教育,很多教师苦不堪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的问题。请问管司长,教师继续教育应该由谁来买单?教师教育是否会增加老师的负担? 管司长:教师教育是国家事业,教师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教师教育决不能市场化。要立法规定各级政府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渠道,并按照一定比例予以保障。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教师培训总体上应该由政府来买单,培训经费主要由财政经费予以保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培训既是国家行为,同时也是学校行为,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教师个人行为。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教师通过提高培训得到了个人的收益,个人收益甚至可以超过社会收益,所以教师应该为这种收益而付费。教师教育是教师所在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措施,学校也是受益者,所以也应该负担一部分费用。政府、学校、教师三者共同来负担教师教育的费用,是目前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所以应当建立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区分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出资方式。教师学历学位提高培训以教师个人付费为主,政府适当支持;非学历提高培训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少量的收费必须严格控制;新课程师资培训等专项培训必须由政府来负担全部的费用,培训经费要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证。因为新课程的培训是国家行为,社会效益远远大于个人收益,政府应该全部付费。 中国教师报:教师教育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但也是需要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事情,如何才能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管司长:一方面是动力机制鼓励措施,首先他的学习要跟他的入职——教师资格相联系,不参加学习,就不能取得教师资格,或者不能取得高一个层次的教师资格;学习还要跟教师职务的晋升挂钩。 另一方面是形成教师学习提高的压力机制,教育部《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规定每个教师要在5年之内达到240学时的继续教育,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会在职务的晋升、年度的考核、奖惩方面得到体现。对于新课程的培训,教育部总的原则是“培训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不学习、教学质量不好的老师在教师队伍中将难以生存。 中国教师报: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会有很多老师将被淘汰? 管司长:刚才讲到的这些措施的真正落实都取决于人事改革的深度。这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制度保障。只有用人机制改革了,不学习的教师就不能继续留在教师队伍当中,教师的终身学习才会有动力。我们面临一个学习型社会,所以,肯定地说,在将来,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坚持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提高的教师是要被淘汰的。 中国教师报:我国城乡差距比较大,教师队伍也是如此,农村教师是最需要学习的一个群体,但又是一个最没有条件去学习的群体。对待农村的教师教育,除了经济上的支持外,教育部有没有其他的措施来支持农村的教师教育? 管司长:首先必须强调对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培训应当予以必要的倾斜和支持。同时要强调

这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各级政府要保证教师教育的经费。 教育部正在为农村教师教育作两件事:推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教师培训五年计划,对于骨干教师的培训予以支持,建设教育教育的政策环境。在农村的区实行教师“培训券”制度,经费不是直接给到培训机构,而是直接将培训券给到教师个人,他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选择他所需要的培训机构和课程,去选在她认为比较好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最后拿着所收的券到结算中心领取他们的回报。 中国教师报:去年教师节前夕,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正式启动,您是否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并且展望一下在这个项目完成之后,一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这个网络里得到什么具体的好处? 管司长:高水平的大学是有限的,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来说是杯水车薪,要想满足教师的需求,就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 这个网络是为了组成天网、地网、人网,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教师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问题。 建立这个网络的目的就是为教师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培训平台,让老师充分地利用这个平台去学习。有了高水平的平台,教师培训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没有网络,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教师教育的提高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而网络就可以省去其中很多环节。 但是任何机器和技术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所以网络联盟也不能代替各级教师进修学校,学校的存在是为了进行面授、辅导等,他们的工作和网络联盟计划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国教师报:提高教师素质,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外,不断输入新教师也是关键,但是现在的师范院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来吸引优秀人才,教师作为一个行业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您认为,如何才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管司长:过去我们靠的是保护政策,师范院校的学生免交学费,毕业后包分配,但是现在这种措施没有了,并轨了。我个人认为,这种并轨措施实行得太早了。 现在还是需要一些特别的保护措施。比如,可以设立专业奖学金来奖励那些报考师范院校的优秀学生,奖学金要等该学生毕业后当了老师之后发给本人,之前以贷款的方式支付学习费用。奖学金的数额要有一定的吸引力,这需要国家安排专项经费。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人说,中国的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是因为老师的地位太低了,您怎么看? 管司长:近几年,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县级单位,只要是能做到不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老师还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职业。但是,总体上来讲,教师现在的地位离他应有的地位还相差很远。 我主张在我国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在国外,教师公务员制度几乎是通例。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的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在美国教师属于地方公务员。美国可以说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美国的中小学教师是在市场之外的,为什么美国要这样做?为什么没有将教师作为普通的劳动力参与市场竞争?想必是不行的。 实行了教师公务员制度,老师的待遇要比现在高,职业会相对稳定。作为公务员,教师的行为要对政府负责,因为他承担的是一种公共责任。这对增强他的责任感、提高师德水平都有好处。而现在的现实是,教师没有公务员的待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职的各种保障,没有提供退休的保障,但又要求他们从事一种国家的公共事业,履行一些公共责任,这是不合理的,也是行不通的。 在中国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是早晚的事,我断言:必定有这一天,必定要走这条路。 中国教师报:您谈了这么多的想法和具体的措施,都很好。那么,怎样才能保障这些想法和措施的具体执行? 管司长:加速教师教育法制化进程,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创设制度环境; 制定《教师教育条例》,使教师教育步入法制化轨道; 制定《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对承担教师培养培训任务的教育机构进行评估鉴定、质量监督; 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教师教育课程的功能、任务、内容、目标、实施要求和评价体系,确保教师教育质量; 制定《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监控教师教育的过程和效果,确定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等级评价标准,规范教师教育行为,形成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2

1.研究的背景

1.1社会需求大量合格养老人才

据统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4.8亿人步入老年,占总人口数的35%左右。2016年10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共同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目前约需养老护理人员1000多万。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100万,其中,经过专业训练、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10%。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不足百万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养老产业发展。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护工以40多岁、50多岁的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为主。她们普遍存在学历低,缺乏专业护理技能,有些甚至是半文盲,即使参加培训,也拿不到国家要求的上岗资格证。但承担养老服务主力的民营养老机构却面临护工短缺的尴尬,不仅专业护工缺乏,满足日常照料都人手紧张。专家认为,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如何更好地“养”老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足百所,招生规模都相对较小,有的学校仅有专业没有学生,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

1.2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培养更多合格养老人才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论述中,特别强调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2014年,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组织保障。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三部委联合下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部署了9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加强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1.3学校培养的养老人才从业能力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开设老年与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足百所,最高学历设置为高职层面。最早开设老年与服务专业的院校为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学校于1999年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后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运学院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先期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相对师资和实训设备较为完善,后续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大多在师资和实训设备上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该专业的实训室建设都不完善,虽然不少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都较为先进,但被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很是有限,故该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也相对较弱,大多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养老机构岗位的实际需求。

另外,学生的从业心态不稳定,从养老机构流失率特别高。这虽然与养老行业的整体待遇和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有关,但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教育和培养不足也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体现出该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毕竟是学了几年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若不能从事养老行业,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1.4养老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明显不足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高职院校在逐年重视教师引进,但由于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开设本科以上层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所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相关专业跨转而来的,教师的知识系统性存在一定不足。加之当前国内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没有形成一批专家型和高水平的专业养老人才队伍,高职院校无法从企业聘任到合适的师资。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队伍虽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更多的“老服”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技能,高职院校若造就“双师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还有较大难度。

1.5养老机构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利益共赢是校企协同育人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企业能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前提是使企业获得收益,但现实中有不少养老机构不愿意与学校合作,认为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服务,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还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操作事故风险,同时还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来协调管理实习学生,尤其是大多教学实习都是时间较短,机构刚把学生培训入手,又面临实习时间结束 ,由此造成养老机构主动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动力不足。目前,较多校企合作育人形式属于签订一纸框架合作协议,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标准,养老机构大多是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场地,在教育教学、技术技能指导方面合作形式多于内容,缺少规范,企业的育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

2.1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养老机构的岗位能力需求,重新定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学生企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突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构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2.2“工学交替-511”定义解读

在三年制学生教学过程中,前“5”个学期每学期最后“1”个月到养老机构进行实践学习,最后“1”学期(第6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第1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涉老”机构,认知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的各个岗位,属于参观实习;第2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具有康复训练室的养老机构或医院康复中心,提高老年保健、康复训练的实践能力,正确熟练使用保健康复设备设施;第3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学徒制的方式实践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护;第4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尝试独立担负对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第5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涉老”单位的行政岗位,提高办公、活动组织,沟通能力;第6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

2.3学生企业实践期间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在企业期间,管理上采用双重管理方式,学生既受企业以准员工模式进行管理,还要接受带队教师的安全和教育管理。带队教师对学生实践期间还要按照校企合作制定的企业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企业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实际操作培训,同时进行企业制度和文化教育,使学生对养老行业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为毕业时更好地适应养老机构岗位需求打好基础。

3. “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破解的问题

3.1提高养老机构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学历层次不高或非养老专业的人员,其中有不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员由于没有什么技术能力,所以工资待遇不高,这样对于务工人员离职成本较低,故企业流失率较高。尤其是遇到收割季节和逢年过节期间(大多都在高校每个学期末的时间),大多在进城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心思更重,容易造成养老机构阶段性人力紧张。如果采取校企合作,尤其是在每学期末让学生进入养老机构进行实习,加之与暑假或寒假相续,可以缓解养老机构的燃眉之急,在时间长度上也更能为养老机构所接受,可以解除企业刚把学生培训上手,实习教学就结束的顾虑,从而也更能提高养老机构的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2实现高职“学徒制”教育的良好途径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以教职成〔2014〕9号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校企双方要紧密结合,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校企合作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按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每个学期学生进入机构的一个月,由机构集中培训,可有效利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由养老机构有经验的员工带领学生就某个养老护理业务进行传帮带,对提升学生专项业务能力有很大作用。

3.3有利于提升养老人才的专业技能

当前,大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接触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机会十分有限,这样无法真正掌握老年人养护方面的专业技能。“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更多的接触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资源以及老年人群体。大多养老机构在养老设施设备上都比较完备,这可有效弥补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在养老机构实训期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养老设施、设备进行动手实践,同时在机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4有利于打造高职 “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十分重要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过程中,需要老师带队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把带队老师作为下企业挂职锻炼进行考核对待,这样可以解Q教师在学校不能进行企业实践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学校考核任务。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需求,扩充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校打造出更多优秀的“双师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同时,在教师锻炼过程中也使教师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

3.5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率

“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的效果和水平,让学校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善,进而培养出更多能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企业岗位需求相符合的技能型人才。“工学交替-51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实训与实习过程中,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和熟悉,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适应社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于晓杰.校企合作模式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6(05)

[2]张俊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3

课改十余年。在方向上、理论上、理念上、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它倡导的生本理念,推崇的人文关怀,在实践层面仍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价值取向问题。一些人认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变了、改了,必然会引起教学质量下降。二是能力、素质乏力的问题。课程文化如何构建、课程管理如何实施、合作探究学习如何操作,部分领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评价制度滞后的问题,现实中综合素质评价仍然让位于学业成绩。教学目标仍然直指知识技能……同时,还有研训工作针对性不强,比如重学科研究轻课程研究,重技术指导轻价值引领,重教师使用轻教师培养等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专门机构、专业机构必须予以正视和积极回应。这需要我们带领和组织一线教师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务实的行动研究和持续的反思拷问。当前,我们应着力于开展:三级课程有效开设及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研究;“卓越课堂”的内涵及基本教学形态的研究;“三分教育”(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有效路径及推进方法的研究:考试及评价改革研究;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此外,我们还要下工夫指导片区、学校开展基于教学过程的研究,认真落实课改过程中的备课、磨课、上课、说课、评课等多种课例研究。

二、指导:助推课改有效践行

研究是为课改寻求科学的方法和路径,研究成果要真正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惠泽学生发展,需要研训机构不遗余力地指导一线学校、一线教师的有效实践。

指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工作,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的核心问题在课程,课程的核心问题在课堂,课堂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方式。可以这样说,只有教学方式适合学生,才会有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教学方式科学,才会有科学的教育。因此,研训机构应把着力点、突破口放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用标准引领、指导教学方式的转变:要认真开展“课改合格课”达标、“卓越课堂”构建等针对性活动,帮助学校培育课程改革的先锋和典型,促进教师主动转变教学方式。要着力指导教师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有效教学方式,切实解决合作学习中的时机、内容、方法及探究式学习中的探究价值等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尊重学习主体、关注学生思维兴趣、适合学生发展需求。要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指导,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交流、质疑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特色化,引导广大教师主动去探寻教育规律与教育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进行创造性教学,让教师从中体味到教学的真谛与乐趣,实现其教育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指导教师变革评价方式,规范教师价值取向,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评价改革尤为迫切。因此,应着力指导学校建立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个性发展的评价制度。在教学评价上,既要评教又要评学。“评教”主要看,教师是否科学处理好主体与主导、预设与生成、形式与内容、互动与调控的关系,是否教得轻松、智慧。“评学”主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自主合作学习的效度、问题探究的深度、思维发展的程度,是否学得主动、有效。在学业水平评价上,既要评价结果又要评价过程:既要看某阶段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把评价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综合素质评价上,既要评学业水平,又要评价素质素养,除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发展情况外。更要关注学生的独立人格、理性精神、责任担当、平和心态、开放视野等现代公民素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同时。教育评价的主体要打破内部评价的封闭状态,引入教育社会评价机构,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专业机构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以更加开放的视野、科学的方法,促进学校、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服务:促进课改深入进行

课程改革要深入持久推进,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管理创新,又需要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优化。因此,作为专门的教育教学研训机构,我们应致力于为教师师德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最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增强课程改革的源力、动力和活力。

1 服务于教师师德建设

教育是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呼唤,可见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责任心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推进速度和实施质量。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抓课改就要抓教师,抓教师就要抓师德。这是治本养根的行为。也是在很大层面上被教育人忽视的地方。作为专门的研究和培训教师的机构,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服务于学校的师德建设。一是帮助学校将课改的着力点从关心教师专业成长的单轨制转向既关注教师专业更关注教师师德的双轨制上来。二是帮助学校探索师德建设的有效渠道,比如:“少要求,多示范;少说教,多影响;少空谈,多实干”等等。三是研究探索终结“工厂化”管理,开启“人性化”管理的节点和切入点,帮助校长“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举起旗子”。生成老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四是创造一切机会,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老师才华,实现老师价值,放飞老师的理想,让老师心有所属,干有所旨,劳有所获,生成老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 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充分运用进修校研训一体的优势,针对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培训的专业性、有效性。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指导学校加强校本研修的“反思、互动、引领”系统化建设,引导个人多做教学反思、团队多做互动交流、骨干发挥辐射引领,实现自我反思规范化、同伴互助制度化、专业引领经常化、校本培训全员化,让广大教师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骨干引领下完善自我、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中概括提炼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4

计算机的海量存储技术使得存取速度大大提高,内存大量教学资源,动辄有上千GB内存,加上现在的云共享技术,使得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的教学资源都可以相互传阅,老师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携带学习教学资料。另外,多媒体技术丰富了传统图书馆的构成,一台具有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可以具有几千GB的阅读能量,便于读者在线阅读,人们只要通过电子客户端进行查阅就可以直接引用,弥补了馆藏图书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不足。首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远距离教学,教师和学生通过视频画面的切换可以远程讲课,其效果与现实中的课堂讲课一样,因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图形与文字以及声音进行综合处理形成逼真的教学场景,方便学生和老师互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现代教育的方式具有很大冲击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克服了原有教育中老师或者学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原有教学中学生学习课程只能单项接受老师录制好的课件,这就使得远程教育缺乏反馈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弥补了这一项的不足,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再局限于时间与地点,学生与老师互动教学。其次,CAI的大容量存储功能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绘图功能表达其深奥的内涵。学生在和老师双向交流中,就自己练习或者作业的知识掌握情况迅速的传给老师,老师通过发放网上的练习试卷,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关键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意识的调节学习节奏,加强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的训练。最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突破了原有课堂的束缚,尤其是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学校、培训机构、大大激发了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兴趣。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实现途径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要想成功实现,需要两方面的支撑,即计算机硬件部分和计算机软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含路由器、交换模块、服务器、网络管理。软件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老师教学课件系统和老师学生同步授课系统。下面详细阐述硬件与软件部分的构成与作用。在硬件部分中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将计算机与Internet上的网络资源相连,交换模块其实质是主干交换机、集线器和网络电缆的组合体,通过交换模块才能实质性的将信息以数字装换的形式通过网络传输到所用设备。相应的服务器就是收集、分类管理传输过来的信息资源,它是远程教育中承载信息的最终实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客户端。而网络管理模块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整个网络的监控,尤其是对网络资源计费模块的监控和网络安全的监控。软件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系统:语音视频交互系统,同步浏览系统,网络答复系统,作业批阅系统,课件制作系统以及远程作业与批阅系统。各个系统的作用不同却又紧密联系着,例如课件自作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不会熟练使用编程的老师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上的素材进行构建自己的教学课件,但是该系统与语音视频交互系统与作业批阅系统紧密挂钩,这样学生听完课件,可以根据进行完成网上课程练习来到远程作业模块,做完作业后相应的作业评阅系统会给出测评结果对您学习的基础是否牢固做出评价,并反馈到老师的网络答复系统,老师通过答疑平台,对学生在远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的困惑通过该平台进行答疑。

三、结束语

随着科技进步将来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会更加发展,毕竟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在远程教育的应用中也无法避免的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多了距离感少了情感上的交流,让传统教育上的师生情分逐渐淡化,这也是其存在的很大弊端,这方面来说,传统教育自有它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享受多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学习便捷与海量的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更好地领略到真正的教育精髓,毕竟教育并不是生产产品的工厂而是为了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人类文化的基地。

参考文献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5

一、新媒体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1.新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多数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得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方式不能彻底剔除传统教学手段,新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工具,不可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些老师只看到新媒体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认为不使用新媒体技术就无法上好一节课。这种观点过于强调新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点,忽视课堂教学内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老师授课能力有所减弱,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课件必须科学合理

实际教学中,采用新媒体设计课件时,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不能存在违反科学性的效果,否则不仅无法发挥辅助教学的目的,也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正确处理教学各要素的关系

采用新媒体教学时候包含教师、学生、媒体、教材这四个要素,必须把四要素进行合理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有机整体,从而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依据皮亚杰学习理论的阐述:老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新媒体可以创设所需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完成知识的建构,不要使用老师向学生灌输使用的办法和手段。

二、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新媒体教学与教育教学策略合理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重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新媒体是采用网络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完成信息的收集、交流、探讨,从而获取所需的知识。上述学习模式重点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学习,从而打破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媒体教学时必须重视设计真实的背景。知识是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取,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真实的资料,它能反映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便于学生形成自己便于吸收的认知结构。

2.新媒体、新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新媒体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丰富教学内容。老师采用先进手段精心创作丰富的电子课件,将新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不需要每天携带地球仪、三角板等繁杂的教育,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片、声音、影像相结合的课件,更好的发挥多媒体网络功能,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机构、学生认知结构等效果。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星期,刺激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生脑力协调发展,是学习效率有所提升。采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

3.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用新媒体展开教育教学,学生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学会采用计算机搜集或检索信息,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学校使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学习、操作计算机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的自己进行错,如此学生会觉得学习的是自己迫切需求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而不是老师灌输得到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同时也可以多端反馈周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4.丰富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等教育新技术的发展,新时期以网络为基础的智能教育软件会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收集与管理,确保教育资源在大范围内进行共享和交流,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学校必须重视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设置专人实施统筹规划。同时,安排熟悉计算机草的老师对本校的校园网资源库进行维护和管理。学校应该想法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老师整理网上教育资源库,采用局域网资源对本校的教育资源库了展开建设。老师把自己搜集到的教学资源展开合理分类,同时老师把以设计好的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源采用扫描仪。音视频编辑系统等展开改造和加工,使之成为满足教学要求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有目的的对信息展开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教育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网络卡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对于网络教学结构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求。对于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众说纷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网络教学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学习活动趋向于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必须依靠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在研究中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极大的帮助和支持,简言之就是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现阶段,学校所用的教育软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适应性不佳、交互性不强等问题。随着网络、虚拟、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新时期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在教育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克服当前教育软件业存在的问题,开发适应学生发展和需求的教学资源成为资源建设重点研究内容。同时,为确保教育资源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进行共享和交流,教育新技术研究成为近期的热门问题。我国有些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必须强化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确保所有老师都能熟练应用新技术进行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功能,对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文中从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新媒体、新技术在在教育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实际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中秋.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3,(01):33.

[2]周玮.浅谈网络新技术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2,(01):49.

[3]崔迪.数字星球的多维应用深化地理新课程改革[J].新课程,2012,(07):52.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6

3.质量培训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质量的培训框架包含着两种审核标准,这是全澳大利亚所有职业机构、培训机构正常运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的重要性在于:认可课程的机构标准是在以澳大利亚证书框架为基准下提供的,是所有职教老师对于职教中培训课程的质量保证;注册培训机构这一标准能够对整个澳大利亚所有注册过的培训机构进行指导、申请,并提供审核标准,以此来保证所有的培训机构能够达到统一的质量要求;是国家培训机构中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着质量的统一,使得澳大利亚职教培训在全球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中澳高职教育的差异

1.培养模式不同澳大利亚高职院校中的专任职业性教育老师主要是在大学中通过培养发展出来的,曾经主要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先开设三学年制的课程,主要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再开设一年制的课程,主要学习教育专业的相关内容,用这样的方式来担负和培养专任教师的职责。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流行使用另一种方式,即专业知识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同时开设、同时进修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澳大利亚非常注重提升作为未来教师的学历水准,让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充分学习进修,以获取学士学位,然后再用一年的时间继续深造,来获取荣誉学位,并以此鼓励和激励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进修,以读取硕士和博士学位。澳大利亚对专业的任职老师,不仅仅要求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环境教育和运用现代教学工具的能力,老师不仅需要自己编写教学计划,讲授理论课程,还需要带领学生具体实践。在澳大利亚,职业任教老师必须要具备至少三到五年的从事该行业的相关经验,为了丰富任教专业老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学校一边加强与企事业用人单位沟通联络,让更多学生能够到企业车间去真正的实地实践、考察学习,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吸收和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聘请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为广大师生做相关知识的讲解,请技师到学校为学生做规范专业的实习指导。我国对教师的培养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即培养普通老师的方式,在大学课堂里理论学习的时间很多,导致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太短,很多新教师在刚任教时期,对新的工作环境和性质一无所知,缺乏实际工作场景的训练,无论是师范大学还是综合型大学,因为我国教师的教育目标总是侧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所以在培养师资时总是侧重学术型,太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科的应用、实践,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会教书,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也根本无法应用到教学中。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我国很强调培养教师兼具专业工程师型的人才,并且对这样人才的培养要求数量很高,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就现在我国的这种人才数目来看,所占的比率是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的,而且近几年的比例甚至呈下降趋势,这一差异的形成正是因为我国培养模式的不当。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7

体育教师;中小学教育;教师专业化;现状;对策

在现代化教育当中,体育锻炼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可以让我们的身心随时保持一个活力而清醒的状态,还有助于发展思维。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体育教学促进了身体的循环,为日常学习甚至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习惯和物质基础,磨炼人体的意志力,增强个人的自信心。体育教学让中小学生的体能更加强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这也是终身受益的事情。所以发展中小学体育老师的专业刻不容缓。

1何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

所谓的专业化,说到底就是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能力和专业的技巧。老师们不仅仅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自己也要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从每一次的实践当中收获新知识,获得进步,让自身能力逐渐提升,教书育人的素质不断增强。老师的专业化指的是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学习从而成长为不只有专业的素养,还有专业的方法和能力的一个过程,每一个老师要从非专业化过渡到准专业化再到真正专业化的老师。现在的教育形式和社会形式其实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还是更加看重卷面的分数或者是一些课堂之外的特长。体育在他们的眼里甚至就等同于不学无术浪费时间。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之下,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是看起来很强壮的,或者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的,体育课甚至是一种可上可不上的节奏,老师们也没有激情和欲望。体育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有太多因素限制,如果要得到进步和改革,老师的专业化将会是必要的也是影响巨大的。如果老师本身的素质不够专业也不到位的话,教育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全面发展。

2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现状

2.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了之后,中小学体育老师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的10几年里,那段时间,初建国,师资力量十分缺乏,随着逐步的发展,第一所体育院校建立,专制于中小学的体育老师的人数曾一度达到了一万余人。第二个时期是著名的,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培育工作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在那个时候几乎算得上停滞不前,中小学的体育老师的数量严重退后,质量也开始渐渐下滑。第三个时期在结束之后,高考的恢复也让教育事业逐渐走入了春暖花开的时期,体育老师的队伍重新步入发展渐渐又开始壮大起来,不管是专业老师的培育,还是老师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并且逐渐步入到现代化进程。第四个时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培养专业化的教师的相关制度有了更好地发展以及进一步地完善。体育老师也把他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层面上去,而这也是未来发展所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总而言之,这4个时期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未来的进步是要站在以前的基础之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取教训,才可以不断得到进步,让中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更加先进的未来。

2.2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严格来说,现代中小学的体育老师专业化的水平是还够不上社会对其的实际要求的。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学校和相关的机构还没有完整适合的专业化的培训体质以外,在体育教学上面,老师对于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本身这个学科的老师在群体内的地位就不那么高,也没有太高的科研能力,所以面临课程的全新改革一下子就容易慌了手脚,而且有效的评价以及监督体制的缺少也是一大问题。(2)有一部分老师,在主观的层面上,是有想要往专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想法,但是客观的实际条件却让这一切变得很困难。其实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对于这一个举措是支持的,但是真的落实之后发现,不管是从专业的知识还是实际的能力,或是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都最终导致整个培训陷入一种形式化当中,发展受阻举步维艰。所以,如果老师们没有办法改变现状,跳出既定的圈子和模式,就没有办法开发全新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源。(3)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进一步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绝大多数是因为外部的压力致使,比如评职称这一方面,让老师们不得不为了自身有更好地发展而继续学习。只有一小部分的老师继续学习是为了让自身的价值有更好的提升。所以说,现如今的中小学体育老师的专业化进程还非常严峻和遥远,要从多个角度来努力,促进改革。而目前相关的培训机构的单一化,培训的目标过于宽泛也是导致专业化培养滞后的一大原因。

3如何进行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3.1培养的机构

首先,对相关的机构进行一个改头换面的优化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要让体育教育的专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以及改变布局是至关重要的。要慢慢地达到一种体育专业的院校为主,师范类的学校作为中坚力量的支撑,综合类的学校作为后备补充力量的结构的培养机构。专业招生这一个环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这直接关乎到未来人才的质量,结合不同学校的特色以及优势,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合作,打造更加专业化的品牌,得到综合性的提高。其次,在体育教学当中,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一门,所以课程的设置需要得到重视。只有合理平衡的设置,让专业类以及文化类两者有一个综合的配比,才能够让老师的知识和能力都有更加综合且全面地发展。最后,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的体现。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过程当中,要让老师达到更好的专业化的水平,培养老师的实践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让教师的能力得到一个更好地提升。

3.2社会与学校层面

首先,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是整个社会的事,对整个社会都会有极大影响,所以社会各界都要对这一事情提高重视,认识到专业化是存在着非常现实而且重要的一样事业。学校和社会都要在培养老师专业化的同时,激励老师,并且为其减轻心理和思想上的压力。

3.3老师本人层面

中小学的体育老师,在面对挑战的时候,要勇于应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思想上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鼓励自己不断前行。

4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老师的专业化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下还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所以社会各界都要不断努力,从机构到个人,全面推进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周爱凤.抚州市市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

[2]南江平.山东省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8

机械设计;翻转课堂;MOOC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源自于美国,由于其在美国的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近几年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颠覆了老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新型的网络媒体工具,将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另外,也有些人担心,美国的教学中,老师有相当大的自利,教学安排相对灵活,而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延续千年,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老师都按教学大纲统一安排课程内容,内容确定,可供老师发挥的余地很少,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入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很有难度。这一担心不无道理,但也印证了,这样教学模式的因素最好呈阶段化。大学教育是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生长开花的沃土,应该率先尝试。其一,大学教育中教学内容相对灵活,容易实现课堂的翻转;其二,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其他年级的学生更为广泛。在机械专业的教学中,“机械设计”算是一门非常适宜翻转课堂的课程。因为就机械设计而言,实现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灵活的设计思维。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更多的是老师讲授结构设计的知识、方法,学生被动的全盘接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意愿,只会应付考试,求解正确答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僵化了思想。鉴于这样的现状,金城学院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展开了翻转课堂的尝试。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为此我们作了大量工作:

一、教师

翻转课堂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课堂展开讨论,必须要求老师具备更丰富的工程经验,有能力设置切合实际的讨论主题,对讨论的多种可能结果了然于胸。所以,我们相关的老师课余时间走进了研究所、工厂,自己亲历、实践,并参与工厂的课题研究,部分老师假期进驻工厂做访问工程师,丰富自身的工程经历,为翻转课堂做好了能力储备。

二、课堂

教学地点:传统的大学教育,课堂上老师借助多媒体讲解,时间短、信息量大,学生以听讲为主。作为机械设计这门课来讲,很多零件、机构只能通过图片、动画展示,学生看得见、摸不着,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把课堂搬进了实验室,对着运动的机构讲,对着实物零件讲,课上每个学生都能拿到真实的零件,增强了对象感。这种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变得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也特别愿意动手搭建一些机构。教学组织方法:机械设计课程由于内容多,课时紧,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是灌输式教学。翻转课堂之后,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老师在课堂上仅仅花少量的时间介绍最核心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次课的内容设置讨论题,把学生分组,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以借助实验室的器材、利用网络等途径,最后学生提交讨论结果,老师点评。这种过程的变化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探索,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没有讲的很多细节的知识,甚至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发散性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其以后成为一个更好的结构设计师。

三、课后

翻转课堂之后,课堂上留给老师讲解重点、难点的时间少了,有些同学如果还有难以消化的知识怎么办?所以翻转课堂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配套条件,就是课后的补充学习。我们建立了课程网站,设立了讨论版,学生可以在线提问,教师在线答疑,为学生在网络上的讨论创造了环境。同时针对课程中的难点,老师也录制了一系列的微课视频,例如:带的弹性滑动与打滑、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难点攻克。当然,我们吸收了目前流行的MOOC形式,录制了完整的教学视频,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补充学习,另一方面,满足其他非机械类的学生对某些专业知识的需求和成人教育的需要。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9

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是行为的内化,指导人的行为选择;行为是动机的外显,人们任何有意识的行为过程都是动机的结果。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教学管理部门有效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基础条件[1]。为激励大学生学习与创新,很多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有关[2];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其成就动机、学习满意度有关系[3];也有研究提出了一些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和方法,如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等,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更加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热爱大学生活[4];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减少消极反应、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学习能力[5]等等。但大多聚焦在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上[6],对于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实习阶段的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动机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少见报道。本文以某医学院校为例,对实习学员不同实习阶段的动机、对医院及带教老师的评价和满意度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完善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提升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6年某军医大学实习学员。2016年3月(实习前期)发放问卷513份,有效回收486份(94.7%),其中男450人(92.6%),女36人(7.4%);临床医学五年制332人(68.3%),海军临床医学五年制90人(18.5%),海军全科军医五年制60人(12.3%),麻醉学四年制4人(0.8%);年龄21~27岁,平均(22.74±1.236)岁。同年11月(实习后期)发放问卷513份,有效回收479份(93.4%),其中男410人(85.6%);女69人(14.4%)。临床医学五年制291人(60.7%);海军临床医学五年制123人(25.7%);海军全科军医五年制65人(13.6%)。年龄21~28岁,平均(23.23±1.312)岁。

1.2方法

自编问卷。包括实习动机强度、对所在医院的总体评价、对医院各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对带教老师各方面的满意度等。其中实习动机部分,以大学生学习动机简易评定量表(WorkingMotivationSimpleInventory,WMI)为基础,根据实习情况进行适当修改[7]。该量表有12个题目组成,根据各题得分之和将学习动机分为较强、中等和较弱3类,该量表简便易行,适用于对我国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满意度和评价部分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采用不记名方式。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百分比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

2结果

2.1不同实习时期动机与成绩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实习前期,还是实习后期,动机不同的实习学员在校期间成绩有统计学差异,成绩优秀的学员实习动机中等的比例最高(16.6%,34.0%),成绩良好的学员动机较弱的比例较高(52.6%,57.4%)。

2.2不同实习时期学员动机与对医院各项风气评价之间的关系

实习前期和后期不同学习动机的实习生对所在医院各项风气的评价均有差异,见表2,在实习前期,动机较强的学员对所实习医院的医疗风气、教学风气、实习生的学习风气的评价均较高(59.6%、61.4%、62.9%);在实习后期发生了变化,动机较强的学员对医疗风气、教学风气、实习生学习风气的评价分别下降为27.9%、27.9、26.5%,这时动机中等的学员对教学风气、实习生学习风气评价最高(36.9%、39.7%),而动机较弱的学员对医院的医疗风气的评价最高(41.0%),对实习生学风的评价也相对较高(37.7%)。

2.3不同实习时期学员动机与对医院各项教学工作评价之间的关系

实习前期不同实习动机的实习生对所在医院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带教老师安排、食宿条件、各项教研活动、岗前教育与出入科教育的评价均有统计学差异,动机较强的学员满意度均较高;而不同动机学员对所在医院教学条件及其他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实习后期不同实习动机的学员对教学条件、各项教研活动、岗前教育与出入科教育、其他工作的评价有统计学差异,动机较强的学员不满意的比例较高,而对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带教老师安排、食宿条件的满意度没有差异。

2.4不同实习时期学员动机与对带教老师各项工作评价之间的关系

实习前期不同实习动机的实习生对带教老师带教水平、带教方法的评价均有统计学差异,动机较强的学员满意度均较高;而不同动机学员对老师的业务素质、带教态度及其他方面的满意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实习后期不同实习动机的学员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带教方法及其他方面的评价有统计学差异,动机较强的学员对业务素质的满意度最高,而对带教方法及其他方面不满意的比例最高,对带教水平、带教态度的满意度没有差异。

3讨论

3.1实习期间是学员动机、思想波动的过程

实习是将医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将前期的学习投入转变为临床产出、是检验医学生所学本领、使其真正能为病人服务的重要过渡阶段。但由于实习点分散、不易管理,目前对医学生实习阶段的相关调查分析并不多见,仅有文献分析了医学生实习动机的强度。其实,在医学生为期一年的实习中,动机、对医院的医疗风气、教学风气、实习生的学习风气的评价以及对医院各项教学工作、对带教老师各方面的满意度都有变化,实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3.2实习动机与医学生在校成绩并无明显关系,与实习前期对医院的评价相关

无论是实习前半段,还是实习后半段,成绩优秀的学员实习动机并不强,属于动机中等。可见,实习期间医学生动机与在校成绩并无太大关系,大多属学生把实习当成一个崭新的学习阶段重新看待。实习前期,动机较强的学员对所实习医院的医疗风气、教学风气、实习生的学习风气的评价均较高,这一时期学员对医院实习还有新鲜感,整体评价较高;在实习后期发生了变化,动机较强的学员对医疗风气、教学风气、实习生学习风气的评价分别由59.6%、61.4%、62.9%,下降为27.9%、27.9、26.5%,说明学员对医院各方面风气的看法有所下降,实习新鲜感消失,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实习身份不被医院、老师、病人认可,考研日益临近,带教老师方法不当、实习考核不严自己没有动力、行政管理松懈干多干少一样等等,初期对实习的各种美好期望没有实现,这时在心理有所失落。也就是说,实习动机的强度只能影响到实习前期医学生对实习医院的评价,而后期的评价与实习教学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学员心理带来的影响有关。

3.3实习前期学员满意度受医院外在条件的影响,后期受教学内容影响较大

从实习不同阶段医学生对医院各项工作的满意度来看,实习前期动机较强的学生对所在医院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带教老师安排、食宿条件、各项教研活动、岗前教育与出入科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实习后期动机较强的学员对教学条件、各项教研活动、岗前教育与出入科教育等不满意的比例较高。可见,实习前期,学员比较在意的是医院的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带教老师安排、食宿条件等硬件条件,而随着实习生活的推进和深入,教学条件、各项教研活动等与教学相关的软件条件更受医学生重视,而动机较强的医学生对软件条件的满意度较低,也说明其对实习的期望较高,目前实习工作还没有满足其学习需求。

本次调查我们也请学员对带教老师业务素质、带教水平、带教态度、带教方法等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同实习阶段均进行了不同动机水平之间的比较。实习前期动机较强的学员对带教老师带教水平、带教方法满意度均较高;而后期动机较强的学员对老师业务素质的满意度教高,但对带教方法及其他方面不满意的比例较高。这暴露了目前教学医院欠缺的方面,应当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加强带教老师的遴选和培养,业务素质强并不等同于带教方法好,教师是一门专业,医生需要经过培养和发展,才能成为临床带教老师,防止医生“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虽有高超的医疗技术但不会教授学生。应定期组织带教老师培训、提升带教老师资质,带教老师应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过硬的专业素质、科学的带教方法赢得学生的肯定。同时,无论是实习前期还是后期,动机较强的学员都非常重视岗前教育与出入科教育,并且在实习后期动机较强的学生对此不满意的比例较高,提示这项工作的重要,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何振中,李子丹.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1):127-128

[2]杨丹,梁三才,吴海梅.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希望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55-259

[3]张建育,李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与成就动机、学习满意度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562-565

[4]李春生.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机理及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25(4):17-19

[5]应小萍.参加体育活动越多生活越满意?-大学生体育活动动机研究[J].青年研究,2015,38(6):46-54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10

同课异构;以赛促教;项目化教学法;课例教学

基础课在中职学校远不及在中学里受重视。一是学生由于在中学里受到挫伤,不太喜欢上基础课。二是学校把专业课作为重中之重,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另外,技能比赛设置的项目也极少见基础课,各种省培和国培也没有基础课教师的指标。在这样的环境里,基础课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比专业课教师要多费更多力气。但这并没有阻挡我们砥砺前行,笔者学校基础一部(教授语文、英语、德育、体育等四门课)做了一些实践探索,以“团队—个人—团队”的模式来提升基础课老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一、同课异构,博采众长,夯实专业教学的基础

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文化水平,为了更好地完成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对接,老师们共同探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打造自己的课堂,如何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提出了各学科开展“同课异构”的听课活动。基础课有着与专业课不同的特点:各个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基本相同,因而教授同门课的老师较专业课老师多,给基础课老师提供了“同课异构”的可能性。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按照语文、德育、英语的顺序,分两个学期完成“同课异构”活动。语文课共有11位教师参加,选定了士兵突击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两篇课文。德育课有8位教师参与了活动,分别选定哲学与人生第五课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第二框题——“善于同犯罪作斗争”。英语课由15位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分别讲了Favourite food、Weather、The Artist and The Beggar及语法。活动中,老师们运用的教学手段呈现出“新、活、多”的特点,讲活了课堂,吸引了学生们求知的目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授课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们深入了解了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的引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使整体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二、抢抓机遇,搞好教研,以赛促教,硕果累累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一部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学校以各种比赛为契机,督促教师学习、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他们明确教学思路、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强化为专业服务意识的转变过程。笔者学校教师首次参赛是2012年河北省“创新杯”教师说课大赛,共获得英语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语文一个二等奖,德育一个二等奖。这次参赛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让老师们打开了眼界,知道了备课重点不是教学过程,而是教材分析、学前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学校采用火炬接力的方式,争取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各种形式的比赛,然后一棒接一棒地传递教学能量,使教师从教育理念、专业技术水平、师德师风等方面都有提升。2013年,笔者学校的教师参赛成绩有了更大的进步。一位语文教师荣获“创新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秘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一等奖,另一位德育老师获得“创新杯”全国德育课心理健康分组赛二等奖。2015年,又一位德育教师获得“创新杯”德育课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国赛一等奖,一位体育教师获得体育课国赛二等奖。笔者学校教师还利用学校资源网的平台,及时上传课件、教案及各种教学视频,让每位教师都能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近距离接触,共同进步。在各位老师学成归来后,学校会组织基础一部所有的任课教师聆听他们的心得体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共享学习资料。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11

如今,” 双减 ” 政策正式落地一个多月了,作为 ” 双减 ” 工作试点城市的广州,在这个 ” 试行政策 ” 的暑期窗口期,学生、老师、家长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双减 ” 政策下,他们迎来了怎样的变化?新学期将至,他们又将如何去应对?

学生:有人拍手称快 有人坦言减负要看 ” 两头 “

7 月 24 日,” 双减 ” 政策正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作为教育的主角——广大中小学生——对于 ” 双减 ” 政策各有感悟。

刚从小升初 ” 杀出重围 ” 的小艺告诉记者,” 双减 ” 让她松了一口气。小艺说,她从一年级开始就参加各种课外拓展和培优。小学六年来,她的周末被各种学科类和素质类培训班排得满满的,在妈妈车上吃饭和睡觉是家常便饭。今年小升初,小艺被广州外国语学校录取,但这个暑假她还是被妈妈报的培训班安排得满满的。对于 ” 双减 ” 政策下不能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的规定,小艺给了一个大大的赞。” 我最爱看科幻类小说了,放假终于有时间看书了。”

五年级学生小六成绩一般,妈妈从三年级开始就给她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的校外培训班,不过小六连校内作业都完成得很辛苦,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完成校外培训班的作业。” 每个周末都跟大家一样赶集似的去上课,但学了什么回来我基本也忘记了。” 对于 ” 双减 ” 政策,小六坦言:” 作业是老师布置的,课外班是妈妈报的,只有他们减量我们才能真的减负。”

从小就是 ” 学霸 ” 的华附高一学生小林表示:” 鞋子合不合穿只有自己知道。” 小林告诉记者,校外 ” 加餐 ” 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兴趣爱好做选择,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学习负担并不太重。” 如果一定要追求绝对的平均,那我担心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吃不饱’。”

家长:点赞 ” 官方带娃 ” 期望学生评价机制更多元

7 月 9 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表示今年暑期期间开始校内托管服务试点工作。全市十一区陆续暑期托管具体实施细则。7 月 19 日,广州 ” 官方带娃 ” 正式开启。

不少双职工家庭对于暑期 ” 官方带娃 ” 拍手称快。家长李女士工作很忙,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面对小升初的压力,在暑假前一个多月,她已经给孩子报好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校外培训班。” 整个暑假时间排得挺紧的,为了让孩子放松一下,我们还在暑假初期安排了一次外出旅行。如果早点通知暑期校内托管,我们可能会尝试着让孩子在学校完成暑期作业。”

王女士是广州一名高校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女儿在暑假过后要升五年级了,儿子从 9 月份开始读小学一年级。” 双减 ” 政策落地后的这一个多月,她都在关注相关报道和政策解读文章。

王女士说:” 我觉得‘双减’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确实是解脱,现在教育‘内卷’太厉害了。就拿我女儿来说,在她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很焦虑了,因为听很多过来人聊小升初前的准备,他们说要想读广州比较好的初中,奥数和各种杯赛成绩是标配。我们也尝试着让女儿去学奥数,可是她真的不感兴趣,我们为孩子简历上没几个拿得出手的数学杯赛成绩苦恼和焦虑了很长一段时间。”

与王女士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谢女士的女儿今年小升初,她的优势是英语,但从四年级开始,为了上广州一线初中,她开始硬着头皮学奥数。谢女士说:” 我女儿不是那种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但她贵在勤奋和要强,会为了自己定下的目标努力奋斗。说实话,看到孩子学奥数很辛苦,我们家长风雨无阻地接送也很辛苦,我曾无数次想放弃,但最后为了小升初,大家都咬牙坚持了。”

王女士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幸运,正好赶上了 ” 双减 ” 政策,” 我觉得‘双减’对于我家这样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解脱。” 王女士告诉记者,大多数家长对 ” 双减 ” 政策的效果仍在观望,” 其实我们就是特别希望学校能够多维评价孩子,而不只是用分数来衡量。那些经历过小升初或者即将小升初的家长之所以如此焦虑,关键还是学校在选拔学生时主要看重成绩。如果学校能改变评价学生的尺度,家长的焦虑才能真正缓解。”

学校老师:看好 ” 双减 ” 政策落地 走出教育 ” 内卷 ” 怪圈

” 双减 ” 政策一出,不少老师纷纷点赞。广州某中学语文老师肖老师觉得,不少学生从小在校外补习过度了,上了高中就目光短视,急功近利。2015 年高考,他所教的两个班语文平均分都超过 120 分。对于肖老师来说,这份成绩单,既是对他冒险试水、苦心坚持三年 ” 深度阅读 ” 的交代,也是他 ” 用阅读而非纯应试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 理念最有力的注脚。在被 ” 短平快 ” 的功利主义控制下的中学课堂教育中,肖老师的尝试有着特别的意义。

但是,没过几年,当他再一次教高一时,肖老师发现他的深度阅读课已经上不下去了。”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发散知识点,建议学生多阅读、广阅读,甚至不提供书单让他们自由阅读时,遭到一些学生的反对。他们觉得我在浪费时间,语文课就应该讲重点和考点,他们没这么多时间看课外书,还有其他科目要学习呢。” 肖老师说。

肖老师在课下还专门找这些学生谈心,告诉他们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应该 ” 厚积 “,广泛阅读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很关键的一点。只有高一高二 ” 厚积 ” 了,到了高三讲考点的时候,学生才能比较好地运用之前所积累的知识去迁移和运用。” 尽管我苦口婆心地跟学生解释,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他们习惯了校外培训机构老师直接讲重点难点,要自己去梳理知识,他们不知从何下手。”

与肖老师有同感的老师不少,他们越来越感受到学生过多的课外补习和刷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不少老师也都曾建议学生减少校外培训,跟着学校老师的步伐走,但因为陷入 ” 内卷 ” 怪圈,人人都不敢停下参加校外培训的步伐,学校老师的苦口婆心劝说也收效甚微。

现在,他们看好 ” 双减 ” 政策的落地,因为这更加突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校外培训机构:关停、调整、转型 等待开学后的明朗政策

位于天河区岗顶的华晟大厦周围,几乎云集了广州最主要的几家教辅机构。以往的周末,这里人头攒动,大厅里的三部客梯远远满足不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每次在高峰期去 20 楼以上的机构陪孩子上课,电梯至少要等 10 分钟。

记者近日走访了这座大厦,在 ” 双减 ” 政策冲击下,大厦前门可罗雀,与昔日的人流如织形成鲜明对比。记者上楼走访了几家知名的课辅机构,以往机构大厅很醒目的成绩榜没有了,有的机构甚至直接大门紧锁,门上贴着停课告示。

记者以家长身份前去一家知名一对一辅导机构咨询。课程顾问的第一个问题是:” 请问孩子可以在周中上课吗?因为我们学科类培训只能在平时的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都没法上课,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孩子平时是否有空过来上课。” 此后,课程顾问也只是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并未推销课程,并让记者留下信息,等 9 月份开学后政策明朗了,再告知是否可以报班。课程顾问还透露,机构现已推出不少素质类课程,比如少儿编程和美术课,9 月份开学后的周末,这些素质类课程可以开课。

而在以往,他们通常会很热情地向家长推销机构的名师和课程,并称课程买得越多越划算。

” 双减 ” 政策下,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相继关停、调整、转型。近日,广州本土教辅机构罡得教育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致罡得学员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将于 8 月 31 日关闭所有门店,请还未申请退费的家长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到校区办理退费事宜。

仍想活下去并且尚有余力活下去的校外培训机构选择了转型,素质教育、校内外托管、职业教育成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升级的三大关键词。据了解,新东方、好未来、卓越教育等企业均已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布局。比如北京新东方成立素质教育成长中心,专注学生五育目标发展要求;今年下半年以来,好未来接连调整品牌结构,推出励步儿童成长中心和系列素质教育新产品;卓越教育今年不断深化探索 ” 素质教育 + 社区 ” 新模式,在围棋、舞蹈、美术等领域完成品牌布局。

机构老师:职业荣誉感骤降 有老师离开教培行业

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必须随之转型的还有机构的老师们。

黄老师是广州数学培优界一位小有名气的老师,近些年,他培养了不少竞赛尖子生。2015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机构,专做竞赛培训类项目。不少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直跟着黄老师学习。

” 双减 ” 政策落地让他面临挑战。” 我们这种小机构现在最担心的是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宣布裁员,但是周末和寒暑假不能上课了,明显课时少了,相应的老师的课时费就少了一大截。” 黄老师还说:” 以往社会对我们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有比较高的认可度,培训机构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确实潜心教研和教学。而如今这个职业的荣誉感骤降。”

黄老师目前已经被一所民办学校 ” 挖 ” 去当数学老师了,但他表示:” 现在民办学校也面临着转公办或停办的问题,我也想去公办学校当老师,但在公办学校如果没有编制,会有很大的落差。”

某机构数学老师小傅去年刚毕业,在 ” 双减 ” 政策下,他也面临出路抉择。目前他还在机构坚守着,小傅告诉记者:” 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现在只能周中的晚上上课了,看看新学期学生和家长的报班情况吧,实在经营惨淡的话,我可能会去考研或考公务员吧。”

近日,智联招聘《2021 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教培行业一线城市招聘收缩幅度大,7 月职位数比政策前的 3 月下降 32.4%。

专家建议:通过购买服务解决校内托管  保证学校老师教研备课时间

1.” 双减 ” 政策下,如何保证学校老师的休息和教研时间?

面对新学期即将来临的 ” 双减 ” 以及 “5+2″(周一至周五 5 天,每天校内课后托管时间至少 2 小时),不少小学老师很担心每天增加了 2 个小时的托管时间,老师的休息时间很难保证。

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校长陈峰建议,政府可以尝试通过购买服务和吸纳大学生志愿者进学校辅导孩子作业的方式解决校内托管问题。他提到,托管领域也是教培机构转型的方向之一。不少校外培训机构正在布局课后托管服务,学校也可以遴选购买他们的素质教育课程,将之加入校内课后托管的服务,毕竟培训机构在教研、师资团队培训也是很有经验的,校内课后托管可以吸纳其精华之处。

2. 学生不参加校外辅导,学校老师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广州市某重点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以往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校外培训上,” 这些学生超前学习了,上课不听课,甚至偷偷做校外的习题,下课没时间做校内作业又去赶班了…… ” 陈老师说,这些学生其实学习压力很大,学习成绩却不见得很优秀。假如他们能跟着我们校内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完全有信心把他们教好。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化学老师汪娜现任教高三,她觉得 ” 双减 ” 政策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最关键的是向课堂要效率,老师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透,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把难题解决了。

也有教育界人士提醒家长,不能把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归因于学校教育,家长也要付出家庭教育的责任,如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作息等,这些都是家长的责任。只有家校合作携手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3、” 双减 ”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教育焦虑真的可以缓解吗?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12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之下,国家鼓励高校教师介入专业社工机构的开展(郭慧,2013)。同时,这也是社工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和就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易松国,2011)。校办社工机构的民办性这一特点更为鲜明,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也基本上依靠社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志愿服务(周玉萍,2013)。与其他社工机构相比,校办社工机构更具可行性与专业性(朱静君,2011;闫建亮,2011)。从教育开始,通过机构培养人才,为社会人士成立类似机构提供示范效应,这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人士的使命(王思斌,2013)。但是目前学术界多从校办社工机构本身和制度背景进行宏观的研究,很少从微观的方面进行研究。

周廷勇(2005)认为在师生交往中存在着“唯功利”和“知识本位”的现象,缺乏情感上的交流。目前,师生之间“点对点”的交往方式减少,“点对面”的交往方式增加(曾令英,2008)。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吴江明,2005)。与小学、中学相比,大学师生关系一般比较冷漠(徐萍,2015)。校办社工机构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在机构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衍生出督导与被督导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赋权理论认为通过资源的提供与知识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能力的主动者(唐咏,2009)。在社工专业实习教育中,赋权是督导教师帮助被督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张恒,2015)。将赋权引入社工实习领域,可以发挥师生的创造性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程,推动师生双方共同成长(姚进忠,2010)。

综上,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术界缺乏对校办社工机构中师生关系这一微观层面的研究,

赋权理论为分析校办社工机构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定性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典型抽样与滚雪球的抽样方法,选取由H校创办的S机构,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式找到三位被访者。本文拟定了访谈大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在资料分析过程中,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严格遵守研究伦理,在征得被访者的同意之后录音,并保证参与者的匿名性。

四、研究?l现

(一)互动中心:学生

赋权为本的实践要求老师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让渡给学生,老师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学习与自主创造的过程。在S机构老师常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与项目组成员沟通,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将案主问题产生的背景、理论视角、介入方法以作业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学生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正如H同学谈到:

“我们实习与上课完全是不一样的,老师不会给我们讲大段大段的东西。但是他会出一些问题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思考总结的东西会印象会更深了一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同时,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与工作方式,大胆创新,自主互动。Z同学提到:

“在实习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什么活动模板,只是要求我们在活动设计时多思考为什么要开展这个活动。在我们做出活动设计之后,老师也非常尊重我们的想法。”

(二)互动形式:对话式

S机构实习使得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增加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频率,提高了师生沟通的质量。Z同学提到: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上完课就‘溜了’。我们好像也没有那种主动和老师沟通的意识。但是在实习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在每周的周会上轮流发言,老师会与我们每个人沟通。而且我们每周要提交实习日志,老师会非常认真的反馈我们。”

在S机构,学生能与老师进行充分的、及时的互动,并且每次互动的内容会逐步深入,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具体的、有效的。

(三)互动效果:理解和内化社会工作本质思想

1.能力视角的培养

能力视角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的资源与潜能,还可以运用这样的观念来影响服务对象,帮助其运用资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L同学谈到:

“上次我们在做一个关于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小组时,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优势视角。并且在了解对失地农民的政策优惠之后,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其实是充满希望的。于是我们开展‘达人秀’等活动,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运用这些优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学校上课时候,我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在实习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社工真的是非常有用的!”

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互动,能在实习过程中将专业价值与具体情境想结合,达致知、觉、行的统一,主动将社会工作视为“有责任的承担”。

2.批判意识的培养

批判意识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够听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呼声,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具备解读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制度性因素的能力。在机构实习期间,同学们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这也是同学们的兴趣所在与责任感使然。H同学提到:

“感觉在机构实习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说这些农民自己是没有错的。大家都想把生活过好。我们需要考虑深层次的问题。以前在课堂上也听过类似的话,但是我是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才真正地领悟了这句话。”

教育机构实习老师篇13

1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来源于就业岗位群

(1)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汽车系,在进行汽车职业能力分析时首先对汽车生产企业及维修公司进行调研和技术咨询。分别对沈阳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北盛(沈阳)汽车有限公司、沈阳三洋空调有限公司、辽宁汇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宝马4S店、福特4S店、一汽奥迪4S店等进行专业调研和课程研讨论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课程的教学目标。

(2)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系统维护保养、故障诊断和修理作业。包括以下任务内容完成:①发动机外部附件拆装及认知;②拆装更换发动机正时带或正时链条;③清洁发动机压力油道;④拆装检测发动机汽缸盖及更换发动机缸垫;⑤拆装检测发动机凸轮轴及轴承;⑥z测发动机汽缸体;⑦拆装检测汽车发动机曲轴及轴承;⑧拆装检测发动机机油泵;⑨拆装检测发动机活塞连杆组;⑩拆装检测发动机气门组;拆装检测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总成的拆装。

(3)该课程是根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的教学指导大纲开发而成。以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和原理为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各个总成的构造。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知识由课堂上课老师讲授,发动机各个总成结构及各个零部件结构和装配关系由实训教师讲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学与做”的教学模式。

(4)在实训操作中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实训任务,将每个实训任务分成若干个操作步骤,实训教师按照发动机维修手册要求逐步操作演练。依照4S店维修实际操作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学生在实训中按照每个实训任务的实训步骤来规范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训操作中更加规范化,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开发探索

(1)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针对各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来设计的,学生以学习发动机构造及原理为基础,完成发动机总成拆装为目的。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汽发动机结构,独立或协作完成不同类型发动机拆装能力。

(2)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设计主要包括:①教学目标;②学习目标;③任务描述;④任务分析;⑤任务准备;⑥学、教、做、评、练等6个环节。学生通过“学”:学习本任务的基本知识和零部件的基本结构;“教”:实训老师首先在实训场地现场操作,按照实训步骤细致规范拆装,学生见习;“做”学生首先填写实训老师的拆装操作步骤记录卡,然后模仿实训老师的操作过程进行做;“评”实训老师根据拆装过程评分卡的评分标准给做的学生评分;“练”为了巩固掌握学习的知识,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供学生练习。例如:对任务一――发动机外部附件拆装及认知课程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①认识发动机外部附件。

②掌握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

③掌握发动机外部附件装配。

④掌握发动机各部件的安装位置。

⑤掌握发动机各部件拆装工艺流程。

任务描述:发动机外部附件主要由发电机、起动机、节气门组件、进气歧管、氧传感器、排气歧管、机油滤清器、空调泵、碳罐电磁阀、PCV阀等组成。拆装时严格按照发动机维修手册进行。

任务分析:发动机附件都是结构复杂的零件或总成。附件通常都采用螺栓、螺母,螺钉与发动机的机体是连接的,拆卸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同时防止零件和工具掉下,把拆卸的部件及螺栓摆放整齐。

任务准备:直列四缸4A13VVT型发动机一台,发动机拆装工具一套,零件摆放案台两台,发动机维修手册一本。

学生首先学习发动机外部附件基本结构、作用、材质、安装位置。

教学生4A13VVT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过程,技能训练由实训老师首先现场操作,学生见习,基本训练如下:(1)发动机拆卸部件的选择;(2)发动机拆卸工具的选择;(3)发动机拆卸过程及部件的摆放。

学生做:模仿实训老师拆卸发动机附件过程,以直列四缸4A13VVT发动机外部附件拆卸工艺流程为例,一切过程要严格遵循维修手册进行。按照表拆卸发动机附件过程记录卡的相关要求,进行部件的拆卸。(1)学生首先填写拆卸发动机附件的顺序;(2)拆卸附件和工具的选择;(3)拆卸附件及螺钉螺母的摆放;(4)工具的清洁;(5)实训场地的清洁。

实训老师评:给学生拆卸发动机外部附件过程进行评分,主要考察操作关键步骤、拆卸注意事项、零件和工具摆放是否整齐、工具的清洁和实训场地的清洁等。

通过上面的学习环节,学生掌握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过程、正确的拆装方法、拆装工具的选用和使用、零件和工具的摆放,会查阅相关发动机维修手册,了解拆装过程注意事项。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课设计特点

在上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针对学习目标探索出学习任务,更加接近生产厂或4S店实际工作要求,体现了“学”“工”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理念。每一项学习任务都有实施的载体,这些载体就体现实训活动内容,这些实训活动内容是对生产厂或4S店维修工作过程的模拟体现。

4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服务的对象是该地区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汽车产业在辽宁沈阳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发展的地位,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对汽车的需求就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方向和课程设计内容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2)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的人群特点: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各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3)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发掘他们活波好动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进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