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论文实用13篇

食品文化论文
食品文化论文篇1

二、现状与问题

1.活动涵盖面受限,育人内涵拓展不够。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离不开“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这两个核心主题。但随着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食品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活动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艺术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问起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时,发现他们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谈则不知所以然。活动缺乏系统的文化内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层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 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关联文化,而整个活动的各个版块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文化活动的学习效果并不深刻,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2.活动参与面受限,育人效果凸显不够。高校专业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在主办高校,而应该带动其他相关院校和单位部门,产生广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扬食品文化,宣传食品安全的实质作用,拓宽社会影响。而在现行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牵头来主办,举办地点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到了活动规模,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办方经费有限,组织实力较为单薄,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参与少,使活动规模、活动地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参与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效果辐射到校外乃至更广的范围,导致社会影响力受限。

3.学生能力提升受限,专业性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沉闷的状况。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群体。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本身既含有丰富的专业元素,又含有活泼的文化艺术元素。因此,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是在高校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行由大学生群体自主策划、筹办与参与的模式,这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快乐性、民主性。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缺乏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有效的专业指导,活动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延伸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寻求多方支持,实现强强联合。同一地区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筹办一场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扩大其影响效果,单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质高校或含有相同专业的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文化活动。高校更可以将每一届的专业文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地方教育厅,以省级专业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开展,针对面拓宽到全省高校大学生,宣传效果也会增大。同时,多个高校合作可以争取更多方的赞助方合作,确保资金支撑并逐渐扩大规模。

2.挖掘文化底蕴,实现内涵延伸。把握时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环境,着力熏陶文化氛围,是加强专业文化活动人文艺术性建设的重要点。食品安全的教育则应该挖掘时代热点与大众的关注点,例如,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食品文化艺术节中将世博会的各大展馆与艺术展结合等,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达到育人效果。此外,随着精神文明意识的逐渐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而在以往的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较为缺乏的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关联文化,食品文化不仅仅是食品原材料、工艺的文化,烹饪工具、烹饪技巧等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选择主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精读和广度,不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方向。配合性地挖掘关联文化同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食品文化论文篇2

文化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核心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第二自然,是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具有明显的共享性与规约性。处于相同文化语境下的群体,不仅拥有普遍遵守的共同生活准则和情感,而且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共同的文化为参照,做出自己的各种决定,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在“文化符号”的叙述中形成共同的叙述内容与叙述方式。因此,“人是文化的存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必然决定着特定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在今天,了解文化,特别是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差异已成为企业品牌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现代市场活动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对食品物的消费,开始追求“感性的生活”,其消费实践往往意味着一种文化选择,折射出其对高层次精神追求的需要。他们购买符合自己文化需要的风格化、感性化商品,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更要享受精神与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从而获得某种身份的确证与认同。因此,食品品牌要打破现有市场的品牌壁垒,必须有针对性地传递文化,努力开掘企业内外的一切文化资源,将丰富的文化意蕴融注于食品品牌创意之中,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即把单纯的商品信息变成品牌文化信息,以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和对人精神需求的迎合和满足为核心,在人文文化的特定语义中寻找和倡导一种品牌观念、品牌情感,表现品牌生活形态下的丰富体验,以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巨大的品牌增值效应,打动消费者。

食品品牌的文化叙述策略

作为品牌传播的一种形式策略,文化叙述必须采用消费者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价值观。它既体现在对社会价值观、思想方法、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流行时尚、民族传统等诸方面,甚至还表现在文化符号、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食品品牌要赢得广大受众的青睐,必须依据品牌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概念,注入与品牌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与扩展,从而形成丰富而独特的品牌文化个性。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倡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是一种大众生产和消费的商品性文化,它标志着一种普遍实践和热烈追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食品品牌应及时追踪流行文化,以社会时尚为创作的话语资源,在塑造流行生活模式的参与中,“攻目标消费者的心”使之产生情感共鸣。现代社会中,具有后现代消费色彩的消费观念、生活模式、行为方式正日益为众人所效仿。关爱生命、提高生活品质、提倡绿色环保、追逐名星和视听刺激等已然成为人们,尤其是中青年崇尚的潮流。因此,食品品牌可以将环保、生态、营养、安全、健康、运动、活力、方便、时尚等具有现代感的流行文化作为创意基点。如农夫山泉迎合现代消费需求,以“天然健康”为核心,将产品实体利益与环保、健康等结合演绎产品的存在价值,引起消费者共鸣。喜力啤酒坚持以流行文化的叙述方法进行传播,举办摇滚音乐节,赞助自由式滑雪的世界杯赛,表现其年轻、时尚、富有情趣的时尚魅力,使其迅速成为流行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唤起广大青年的追崇和向往之情。

(二)引领前锋文化

引领前锋文化是一种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前沿性、前瞻性的超前文化,常常表现为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而呈现出的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等,在特定时期和环境下,它也可能会发展与衍化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异域文化蜂涌而入,食品品牌不仅要表现时尚,更要关注消费者新的精神品质、思想观念、社会时尚、生活主张与方式趣味的变化,积极地引领前沿文化,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

“劲王野战饮料”抓住酷文化中个性、自由、理想的价值内涵,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广告语,配以迷彩背景、中间悬挂一白色五角星军用挂件的包装。其张扬叛逆的口号,火红的底子,雪白的字迹和前卫、独特、充满激情的广告表现,一下子切中了青少年成长期渴求独立的焦灼心态,激起了目标消费群心中的驿动,成功地实现了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振的愿望。星巴克针对特定知识分子群体,以精致纯正的咖啡文化作为叙述载体,使商品的高尚定位与文化价值理念得到完美的体现,咖啡的品饮被“消费梦想、影像与”所充斥,给消费者带来尊贵和品位生活的超值享受。三)展示地域文化

品牌文化总是依附于特定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受社会发展、经济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自己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性巨大,食品品牌应积极挖掘产品的地缘文化优势,以特定区域的风物、习俗、人物、历史、建筑、服饰等人文景观为背景,表现地区文化的差异美,不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和忠诚度。

“上海老酒”选取石库门这一极具浓郁地方特征的象征性符号,彰显中西合壁的上海弄堂文化和海派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情味中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赋予广告丰富的文化内涵。云南红葡萄酒巧妙而充分地与自己特有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其产品包装和广告以清纯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的蝴蝶、带着晨露的葡萄、椰树、大象等等构成一个美妙奇异的世界,渲染出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从而在众多品牌的壁垒中异军突起。而姚生记瓜子之“花样年华篇”,以1931年的上海为背景,在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迷朦烟雨等象征符号诠释下,表现了姚生记瓜子独特的江南韵味,一种地域情结和江南文化流动其中,感人至深,实现了强势地域文化逐渐向产品或者品牌转移甚至增值的效应。绍兴的咸亨酒店、孔乙已茴香豆更是巧妙地借用了鲁迅作品中的人物而身价倍增。

(四)融注传统文化

成功的品牌总是其民族文化的对象化,只有体现民族的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才更易获得消费者心理上的共鸣。食品品牌建设时应巧妙利用传统的民族道德情感与价值取向,表现与弘扬民族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礼仪风俗、民族艺术与文学,艺术地传达人对物的心理要求,以民族文化丰富品牌的内涵。在长期的封建宗法农业社会熏染下,华夏民族形成了浓重的家国意识、乡土情谊、孝亲忠信仁和等富有人伦情感的民族特点,因此,品牌文化创意时可具体从“忠信文化”、“家文化”“福文化”、“礼文化”、“和文化”、“名文化”、“财富文化”、“情义文化”、“爱心文化”、“健康文化”等方面进行诉求,创造产品的附加值。

非常可乐坚持“中国人,当然要喝自已的可乐”,激发起消费者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喜之郎将美味果冻布丁的产品功能扩展为“传达亲情”的产品理念,借青少年、情侣和家庭相聚为表现形式深刻地表达了喜之郎“亲情无价”的品牌理念和主张,传达出人们对亲情的期盼。金六福酒则始终以“福文化”进行品牌核心诉求,从个体的福,走向民族的福,最后定位于世界人民共同的福,让消费者不断感受“好日子离不开金六福酒”、“喝金六福酒,运气就这么好”、“喝了金六福,年年都有福”、“金六福,中国人的福酒”、“奥运福•金六福”等美好的品牌体验与回忆,达到情感与理智的认同。这些广告都与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有着极强的情感感召力。

品牌文化不仅需要融注传统文化思想,还可通过特定的传统生活场景、传统修辞方法、叙述方式等来表现。南方黑芝麻糊的挑担卖食品,杜康酒的曹操煮酒吟诗等借用历史生活场景进行现实诉求。可口可乐、水井坊等甚至直接以中国结、石狮、龙等抽象符号进行表达,赋予品牌鲜明的文化个性内涵。

食品品牌文化叙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品牌文化应外化与吻合目标消费者的偏好

品牌文化是消费者文化的充分演绎与展示,应体现特定消费者群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追求,以获得消费者心理上的认同。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消费文化追求日趋个性化。食品品牌文化建设应从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入手,深刻理解中国老百姓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心理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欲望和消费者心理,通过对目标市场文化心态的分析,把握文化的发展趋势,驾驭文化消费的差异性,使品牌文化个性契合其心理需要,促进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

(二)品牌文化应体现与阐释产品物理属性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契合于产品特点,才易被消费者自然接受。应充分发掘产品自身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传统文化内涵。根据消费者的认同需要,选取产品历史上、地域上、品牌上、功能上、制造原料或工艺、设计、包装上的不同文化特征作为品牌文化建设的要素,探求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或文化情愫,提供一种物质性基础上的精神向心力,以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深刻理解和共鸣。

(三)品牌文化应凝聚与升华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精神上的关联点

消费者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归属体验和价值认同。食品品牌成功的精髓在于对消费者群体心理以及自我意识进行准确把握,将品牌信息传达与消费者认同的形象、情感、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赋予其特定的象征和情感,甚至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促使品牌成为象征符码而被文化地接受并被文化地消费。其中,对产品与人之间某种关系的全新发现和诠释是品牌文化创造的关键。

(四)品牌文化应结合与统一企业内外部文化资源

品牌文化是由品牌本身的资源(如企业名称、商标、CIS系统等)所形成的文化与企业文化外部资源两部分组成,应充分整合内外部各种文化资源,使品牌对外表达和传播的内容,与企业内部文化理念一致,确保内外部文化的一致性。

食品品牌应当借助审美与文化,紧跟时代消费文化思潮的流变,不断创新文化的叙述话语,构筑鲜明独特的品牌文化,从而形成品牌效应,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建立.广告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食品文化论文篇3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概况

食品类专业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也是多家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也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轻纺食品大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目录内这类专业具体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在目录外这类专业具体包括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及管理、食品检测及管理、酿酒技术、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乳品工艺、发酵技术、食品工艺与检测、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工艺技术、畜产品加工与检测,合计共19专业。这19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要进入食品企业工作。本文所指的食品企业不仅指从事单一食品生产与营销的中小型食品企业,更多的是指类似卡夫集团、双汇集团、洋河集团、三全集团等具有完整食品产业链的大型食品企业。为了使这些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背景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职食品类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先进食品企业文化传承的责任,要把为食品企业(行业)培养职业素养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有文化品位的人当作自己的使命。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明确指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阐明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必然性。笔者认为,努力提高食品产业链从业人员的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肩负着为食品产业链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所以说在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中深度融合先进的食品企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路径

(一)融合食品企业理念精神,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大多数的食品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要到食品企业就业,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技术的适应问题,还有如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问题。为此,要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食品企业家、技术大师和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使专业建设指导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食品企业需求,要想更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要融合食品企业理念精神。例如“我们相互信任”、“我们要做主人翁”、“我们力求简洁”、“我们开放,我们包容”、“我们实事求是”、“我们做事理智,也听从内心”、“我们探讨,我们决定、我们实现”是卡夫的七条核心价值观,也是卡夫集团文化的核心部分。作为全球零食领域的强大集团,作为创新、营销、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领先者,卡夫集团倡导把员工看成是一家人,在卡夫食品,没有他们,只有我们。在多次合作的基础上,笔者所在的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抢抓先机,与卡夫食品(苏州)有限公司共办“卡夫”订单班,在“四个合作”中实现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将食品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敬业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融合员工培训类课程,架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架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本着“立足苏北,面向行业,为食品行业及相关产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沿着“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促发展,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食品产业链,努力做强优势专业群。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食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在课程体系架构时除了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公共课,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技术、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我们还在人文素质拓展课中融入了优秀食品企业的员工培训类课程,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等,并聘请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总经理助理等管理人士作为这些课程的兼课教师,建构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融合优秀食品企业文化内涵,丰富课堂内容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她建议各类职业学校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校企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营造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可见,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合优秀食品企业文化是提高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笔者在讲授《食品质量管理》这门课程时,经常提到禾丰集团的6个“永远不”质量方针,即“永远不采用不合格原料;永远不使用不正常设备;永远不允许不规范操作;永远不生产不达标产品; 永远不忽视不满意客户;永远不容忍不完善服务”。在讲授《食品原料与加工技术》这门课程时,经常提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新希望集团的经营宗旨,“耕者”是指广大的农民朋友,是企业员工,是农牧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耕者谋利”就是帮助农民朋友富起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合作伙伴发展;“食者”就是全国食品消费者,“为食者造福”就是作为肉、蛋、奶食品的制造者和供应商,肩负起历史和社会的责任,让全国人民吃到更多的放心肉、放心奶、放心蛋。

(四)吸纳食品企业元素,重构校园实物文化

高职院校兼有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双重属性。高职院校不能复制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环境模式,要吸纳先进企业文化元素进行实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侧重宿舍、食堂、普通教室、实验实训教室等生活学习场地的建设,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努力营造校园环境的企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

在校园实物景观建设中,可借鉴中大型食品企业建设经验,利用独特的食品雕刻艺术展现高职食品人严苛精准的职业文化素养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文化精神;在学校主干道上创建“企业文化灯箱”,将教学楼群、道路、广场等用食品企业冠名,多方位展示食品企业的价值理念、用人标准、发展趋势等职业内涵;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室悬挂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家寄语、行业成功人士资料、著名食品企业的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等;在阅览室、校史陈列室布置卓越食品行业校友的事迹资料等。

(五)创建“灵活型”订单班,优化班级育人文化

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提出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笔者所构想的“灵活型”订单班可以突破专业、年级和规模的限制,进行灵活组合,学生平时按照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或假期接受企业根据需要设定的集中培训。笔者所在的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就设立了“候鸟型”订单班,以适应食品行业淡旺季明显的特点,即淡季时学生在学校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到旺季时学生在相关企业接受先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文化熏陶。“灵活型”订单班既可以满足学校教育的规模化、周期性和标准化需要,又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小批量订制、即时性和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与食品企业深度合作的可选之路。

(六)模拟企业真实情景,拓展实习实训文化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要重视仿真实训环境的营造,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工作氛围,使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体会企业文化的要义。在多次调研蒙牛集团、洋河集团、双汇集团、雨润集团、卡夫、喜之郎等大型食品企业的基础上,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12000平方米的“校中厂”—食品科技园,园中设立了焙烤食品生产车间、乳制品生产车间、肉制品生产车间、饮料生产车间、发酵调味品生产车间、啤酒生产车间、黄酒生产车间、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生产性实训车间,这是目前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食品类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在这些生产性实训车间里,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真切、客观地感受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环境熏陶,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生产安全的食品,注重遵守规章制度,杜绝非规范性操作,注重清洁卫生,注重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按时就餐、接受消毒等行为细节,增强学生对食品行业的认同感,自觉养成科学文明的工作生活习惯。

(七)集聚多种社会资源,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地方高职院校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以及地方高职院校之间深度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地方高职院校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设置有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食品科学和营养科学方面的专业优势,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与食品企业共同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合作开展食品加工新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营养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食品安全教育,帮助设计营养健康食谱,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食品文化论文篇4

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检测3个专业。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离、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

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是培养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及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根据各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的不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由原先68学时压缩为64学时,将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食品加工技术保持68学时课时提高总数,缩减理论课时,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由原先68学时提高至72学时,整合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试验,压缩4学时理论课并增加4学时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

3.2根据教学侧重点,选择满足专业需求的教材

根据专业对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差异,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检测为主,选择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荣瑞芬主编的《生物化学》,重点介绍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营养元素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等相互关系,并对其生物代谢过程和色香味化学进行了介绍,理论部分强化静态生化内容,简化动态生化内容,突出支撑检测技术应用的知识点,实验技术选择适合产品分析检测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食品加工技术选用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刘靖主编的食品类《生物化学》,强化食品加工过程中物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及运用,了解生物氧化和代谢过程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夏未铭主编的《生物化学》,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和高职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的实际需要,重点介绍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结构、生物学功能、代谢规律、相互关系和特点及主要脏器的生物化学等知识点,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检测、酶的特性研究、脂肪转化糖等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实验技能,熟练实验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仪器设备[6-7]。

3.3设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要求[8],食品科学系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减少了验证性演示实验,重点突出了生物物质的提取、分析检验、代谢加工等内容,并参照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化学检验工等职业技能的要求,在理化分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考工考证相结合,重点放在专业必备技能熟练及常规理化分析仪器使用上,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涉及的技能包括生化基本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比色分析技术、酶活力测定、酵母提取技术等。

3.4探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改革,食品科学系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建设过程中,结合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岗位需求调查,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生命科学基本营养素模块、生命体中的能量变化模块、生命体中营养素的代谢模块、生物化学实验模块等,结合各专业技能需要,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专业要求和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加入了专业针对性较强的生物质提取分析纯化等的操作训练。并且,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基础模块是不同专业共选的内容,综合性实验模块则是整合实验内容,开设出融合多种技能的大实验(如将单纯的酶特性的验证实验,整合成酶的发酵生产、提取、分离、提纯、性质检测和生产应用等技能融合的大实验),供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的内容,整合从而使同一课程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面对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要求生物化学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教学高质量。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科学知识储备,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其专业教学质量,而教师专业知识积累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教师要上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就要吃透各专业生物化学重点和难点,自身要有扎实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加工、食品营养分析与检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各学科生物化学关注的方向,比如仅生物化学检测技术,不断在更新、提高。即使是最新版本的教材内容与企事业单位实际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就会严重脱离学科发展前沿。因而,注重高技能素质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师要站在专业科学前沿,关注本学科研究进展,准确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经典与前沿的融合,努力使动物生化课程变得兴趣盎然,而不是枯燥无味[9]。教师只有勤于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让学生敬佩的生物化学专业教师。

5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生物化学授课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时间越久,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培养,也使教师逐渐失去授课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成效显著[10]。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掌握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影等技术融合到教学手段中,以生动的语言和多彩的画面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化学变化过程,将繁冗的生物化学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明,变枯燥为生动,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食品科学系教师在生物化学的授课模式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启发式、“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5.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是利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在讲授课程时,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食品科学、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已感知的、感兴趣、最常见的实际问题。如讲述“糖的代谢:糖酵解”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以引起学生学习糖酵解的兴趣;讲述“维生素与辅酶”时,提出“为什么有人会得夜盲症”;讲述“生物氧化”时,提出“为什么一氧化碳会致人窒息”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让学生感受生物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生物化学不再是空洞知识,而是生活中时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食品文化论文篇5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是基于食品知识宣传、食品安全教育、食品文化传播、食品技能培养的一种专业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提升审美修养,提高职业情操为目的。它在构建良好食品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高校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作为全国较早开设食品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食品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自2002年开始,连续十三年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该活动以源远流长的中华食品文化为基础,以独具匠心的活动形式,诠释了食品文化的精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食品艺术的创造性,本文笔者拟立足于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对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特色、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高校开展食品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育人特色

1.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食品制作、展示、艺术表演、品尝、观赏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多种多样灵活新颖的形式来表现中华传统食品文化,让大学生把在第一课堂里学到的专业理论,通过食品文化活动予以运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将专业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实现专业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活动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克服了传统专业教学活动的单调性、枯燥性和机械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无形之中让学生牢固树立了专业思想,提高了专业技能,强化了专业素质,提升了专业境界,弥补传统专业教育的不足,实现专业发展与活动育人的有机交融,更好地促使大学教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现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食品文化传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比如,大学生们用各种日常食材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真的艺术作品,通过亲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盘等,有力地宣传了中华美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知识的普及、理解和传承。

4.实现院企合作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依托“学研产”良性互动的办学优势,充分挖掘与学院联系密切的企业资源,十三年来,邀请国内近二百家食品企业前来活动现场展示校企合作产品、企业产品,同时举行人才招聘。不仅为企业做出良好的宣传,促进了院企合作和双向交流,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而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和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现状与问题

1.活动涵盖面受限,育人内涵拓展不够。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离不开“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这两个核心主题。但随着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食品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活动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艺术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问起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时,发现他们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谈则不知所以然。活动缺乏系统的文化内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层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关联文化,而整个活动的各个版块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文化活动的学习效果并不深刻,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2.活动参与面受限,育人效果凸显不够。高校专业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在主办高校,而应该带动其他相关院校和单位部门,产生广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扬食品文化,宣传食品安全的实质作用,拓宽社会影响。而在现行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牵头来主办,举办地点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到了活动规模,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办方经费有限,组织实力较为单薄,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参与少,使活动规模、活动地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参与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效果辐射到校外乃至更广的范围,导致社会影响力受限。

3.学生能力提升受限,专业性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沉闷的状况。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群体。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本身既含有丰富的专业元素,又含有活泼的文化艺术元素。因此,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是在高校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行由大学生群体自主策划、筹办与参与的模式,这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快乐性、民主性。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缺乏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有效的专业指导,活动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延伸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寻求多方支持,实现强强联合。同一地区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筹办一场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扩大其影响效果,单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质高校或含有相同专业的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文化活动。高校更可以将每一届的专业文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地方教育厅,以省级专业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开展,针对面拓宽到全省高校大学生,宣传效果也会增大。同时,多个高校合作可以争取更多方的赞助方合作,确保资金支撑并逐渐扩大规模。

2.挖掘文化底蕴,实现内涵延伸。把握时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环境,着力熏陶文化氛围,是加强专业文化活动人文艺术性建设的重要点。食品安全的教育则应该挖掘时代热点与大众的关注点,例如,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食品文化艺术节中将世博会的各大展馆与艺术展结合等,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达到育人效果。此外,随着精神文明意识的逐渐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而在以往的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较为缺乏的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关联文化,食品文化不仅仅是食品原材料、工艺的文化,烹饪工具、烹饪技巧等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选择主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精读和广度,不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方向。配合性地挖掘关联文化同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加强专业指导,实现“学”、“玩”结合。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展开,实现专业文化特色和活动育人紧密结合。那么,应将专业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实现全程指导。活动应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参与筹办,还参与引导。同时,专业的内容、思维、视野和标准应贯穿其中。从专业的角度去筹办活动,才会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专业内涵,提升和巩固专业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娱乐性的活动内容也应该进一步探索:以节日食品的制作与创意为内容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娱乐游戏、节日食品分享馈赠、诗文吟诵等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动等。只有运用专业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举办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学”与“玩”的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

4.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周密部署。要积极探讨食品文化的育人内涵,分析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紧扣专业和学科特色,科学设计和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从活动宣传、人员安排、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各环节要精心组织。活动前期要精心策划、广泛宣传。尤其要通过媒体、网络平台、海报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前、中期宣传活动,广泛发动,提高全校师生和周边社会居民参加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当天人力物力及时到位,保障现场秩序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谢蓝华,侯爱香,夏延斌.探索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

[2]姚劲松,汪黎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指向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2012,(4).

[3]李冬娜.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4]糜红缨.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双效互动[J].教育与职业,2009,(36).

[5]张斌,王洪光.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校园文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3).

[6]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7]黄群,杨万根,麻成金等.浅谈食品类专业大学生食品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

食品文化论文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品种极大丰富,消费需求不断走向多样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与此不协调的是我国由企业社会责任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连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令民众更为担忧。从2006年“苏丹红”、2008年“毒奶粉”到2011年“香精包子”、“染色馒头”,再到2012年“3.15”晚会曝光的麦当劳旧货换新装、家乐福“返包”销售过期食品,诸多的事件使食品似乎要与毒品划上等号。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也直接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公众及学术界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这些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食品安全问题是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而产生的,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政府监管不到位。由于食品企业数量庞大,涉及面广,食品监管方面存在死角。同时,政府监管队伍素质较低、人员少、装备落后,责任意识、执法水平都亟待提高。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食品行业法律法规仍存在漏洞,并且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与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力度不够。第四,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这直接导致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滥用带来新的危害。第五,消费者错误的认知趋向。在走访一家羊杂汤店的过程中,老板以骨头汤的熬制为例给我们介绍,消费者都认为又白义浓的骨头汤才是“高汤”,可实际上骨头汤即使熬很长时间也不容易出现消费者所谓的“高汤”状态,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后,骨头汤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变得又白又浓,深受消费者喜欢。所以,使用食品添加剂,生意变得更红火,而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生意就惨淡,“聪明”的老板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对食品安全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首先应该是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要符合“食品”的起码要求,食品生产企业用什么生产、怎样生产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和社会公众的健康。因此,食品生产企业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肩负的责任与其他环节的企业相比是更重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依法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律,构建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从企业文化到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各个方面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真正把企业责任贯彻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企业文化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可或缺的依托与载体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社会压力和法律约束的产物,更应该成为企业的自律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可或缺的依托和载体,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它在潜意识中规范员工的行为,并且在长时期内不断延续下去。食品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指食品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就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企业文化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周三多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划分为: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表层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中介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活文化,而深层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目标、组织宗旨、组织精神、价值标准、组织道德、团体意识等观念文化。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风格。这一风格蕴含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它内化为企业做事的方式,具有本企业的独特性。张大中等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也凸显了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特点,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生活表现出来。企业观念居于主导地位,不同的企业文化常常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融合。它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规范企业行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

企业文化的功能来源于它是一种控制系统,它是对那些指导群体内的所有人。按相似规则行事的处罚和奖励措施的反应,体现出企业文化同质性或一致性的实质。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长远目标的企业同样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不仅明确了企业的最高目标,而且能够把企业成员的个人目标引导到共同目标上来,使企业成员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同时激发他们的事业心与成功的欲望及工作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从靠策略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的目标转变成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所形成的竞争力更加持久。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这种约束和规范不是硬制度的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对一个企业来说,即使有了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而企业文化能使员丁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能够产生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约束效果。当一种企业的价值观被该企业的员工认同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思想、情感等各方面把其成员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总起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人们共同拥有的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聚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成企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交往的方式。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最根本途径是从企业文化人手。

在食品安全受到大家广泛关注的现实背景中,食品企业必须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在这种趋势下,企业必须思考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与方法。在企业文化中渗透社会责任是其必选的角度之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将社会责任的内容内化为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够有效影响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同时,企业文化所包含的责任价值观如果能够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认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会作出对企业有利的决策和行为。企业不仅要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更要从战略的角度系统地统筹内外,促进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有机融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双赢与发展,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绩效。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张德(2009)曾提出可以从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制度行为与企业符号三个层面进行设计,本研究对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是在以上三个层面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展开。

三、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一)在企业文化理念中渗透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理念层设计,就是按照有关的程序总结、提炼或确定理念层次的各个要素并表达出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企业文化理念包括企业目标与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与企业作风。食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实现对社会责任的渗透,首先,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把食品安全作为首要的社会责任。同时,要把价值判断引入到管理活动中,使企业建立起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双目标体系。企业还要从双目标体系逐步向多目标体系(比如利润、消费者、感兴趣的领域、增长、育人、好公民)的过渡。在食品企业的愿景设计中要有企业共同的愿景,这种共同的愿景是企业员工接受的愿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企业存在使命的认识(食品企业要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为第一使命)、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达到目标的手段。其次,要树立以食品安全为主要社会责任的群体价值观。价值观决定着人们追求什么、放弃什么、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它构成了企业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随时随地影响着员工能动性的发挥。再次,要确立食品质量是健康、食品安全是生命的企业哲学。这种企业哲学并不是对企业每项工作的具体规定,也不是强制性的措施,而是作为工作的最高原则和基本规律被广大职工认识和掌握以后,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成为他们思考问题、采取措施和开展工作时自觉遵守的原则和规律。最后,企业经营理念中要把确保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负责放在第一位。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的基本依据,食品企业的经营理念要特别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并用它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还应该使“爱岗敬业、保质保量、信誉第一”成为食品企业的企业道德规范,并形成良好的保证食品安全的企业作风。

(二)在企业文化制度行为中渗透社会责任

在企业文化制度行为中可以从四个方面渗透社会责任。第一.在工作制度中渗透社会责任。在制定生产管理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配料等因素,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的投入和生产工艺上都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第二,在责任制度中渗透社会责任。对企业内部的每个单位、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考核并与经济利益和奖惩挂钩,如在原材料购入、食品生产和成品保存等三个关口加大抽检力度,对检查出的不合格产品实行问责制,根据不合格率的高低分别进行扣发奖金、调离岗位直至开除的处分。对合格率连续保持较高的授予其诸如食品安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或小组“流动红旗”或食品安全先进车间“流动红旗”。第三,在特殊制度中渗透社会责任。企业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可以设计出更多更有效的特殊制度。为了更好地在食品企业文化中渗透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意识,我们可以根据食品企业的特点设计出诸如“每日考核制度”或“百分百安全”制度,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集中体现食品企业追求食品安全和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第四,在企业风俗中渗透社会责任。企业风俗是指在企业长期的发展中延续下来的约定俗成的活动、节日、习惯、仪式等。食品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定期开展一些诸如食品安全生产月、质量安全标兵评选等活动。对考核评选结果在企业的醒目位置于与公示,以此来激励和培养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举措,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企业和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食品文化论文篇7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教育学论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教育学论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教育学论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 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食品文化论文篇8

《金瓶梅》中对“欲”的描写是作者对芸芸众生观察的结果,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时代氛围下的产物。因而《金瓶梅》并非一部单纯表现食色性的书,而是通过描写宴饮和日常饮食这两大典型场景下的饮食,来异化饮食的权力功能,从而传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即不节制、且不被礼所束缚的饮食终会衍变成一股毁灭性的力量,导致以幻空为结局的人生。终趋幻空,说到底还是因为不节制,赋予本来处于最基本层次的饮食以权力功能,打破了应有的平衡。不节制不仅是人生终幻的原因,也是《金瓶梅》饮食文化的最大特点。接下来就从《金瓶梅》饮食文化的基本形态——主食、茶酒、点心,去分析其饮食文化背后的权力功能。

一、《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

《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对作品之人生观的影响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就显性而言,《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构成不节制、逾礼节的饮食观;就隐性而言,《金瓶梅》中出现的茶酒、食物名称,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描述性意象,而是作为象征性意象,成为具有性别色彩的功能载体。

(一)饮食描写的基本形态

欲分析《金瓶梅》饮食描写的权力功能,先总结其饮食描写的基本形态,以西门庆一家为代表。第二十二回写西门庆吃早餐时是“一碗蹄子,一碗鸽子雏儿,一碗春不老蒸乳饼,一碗馄饨鸡儿。银厢瓯儿,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西门庆陪应伯爵、陈经济吃了,就拿小银钟筛金华酒,每人吃了三杯”,可见这顿家常早餐是以荤腥为主,油腻且偏甜,而且西门庆有饭后饮酒的习惯。第三十四回写他与应伯爵在翡翠亭享用的午餐:“先放了四碟菜果……第二道,又是四碗嗄饭……落后才是里外青花白地磁盘,盛着一盘红馥馥柳蒸的糟鲥鱼,馨香美味,入口即化,骨刺皆香.西门庆将小金花杯斟荷花酒,陪伯爵吃”,同样午餐也以肉食为主,且吃饭必喝酒。日常饮食尚且如此,更何况宴饮。饮食描写之细令人震惊,也是《金瓶梅》区别于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的地方。历史演义小说中虽也有酒宴的情节,但并不写吃喝本身,如单刀会。英雄也不屑于谈吃,两三斤牛肉、半桶酒便可饱餐一顿,但对于西门庆这样的暴发户来说,膏粱凝脂、男女性事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才能带来及时行乐的快感。因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吃喝本身,使《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具有多种形态。

其一,“三汤五割[1]”类的肉食。这些是筵席的基本习俗,尤其是“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以鹅馔为尊,以鹅菜为重的礼俗[2]”,故鹅是酒宴上一道主要的大菜。但据《枣林杂俎》中“和集·巡台私从”中记载:“巡按向独身赴任,祖制:行李八十斤,出不马,食不鹅”,所以做买卖起家的西门庆即使后来买官做到了五品武官,按照礼制也是没有资格在筵席上动辄“割烧鹅”的,因而西门庆餐桌上的鹅,与其说是一道菜品,不如说是炫富摆阔、彰显地位的象征性物象。

其二,品种繁多的酒水茶水。酒是西门庆家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全书酒类31种,共写到29种酒名……实有酒名为22种[3]。《金瓶梅》中出现的酒可谓丰富,饮酒似乎也成为了西门一家必备的基本功,但显然酒只能刺激他们的感官。因而《金瓶梅》中的酒并不符合中国古典小说中普遍的叙事逻辑,酒既不是落魄之人逃避现实的武器,也并非是显示英雄气概或是名士风流的前奏曲,而单单成为发泄欲望、放大快感的兴奋剂,因为《金瓶梅》中的酒往往成为色的先导,醉意与淫欲相互交织,最终导致欲望的释放。作者正是以这种异于常态的叙事逻辑对酒进行解构,并不动声色地进行了反讽。和酒有同样解构功能的是茶,诸如《金瓶梅》里出现的茶名如八宝青豆木樨泡茶、梅桂泼卤瓜仁泡茶等等。这些茶的名称复杂,制茶方式也不简单。那么这些茶的味道如何呢?第七十二回写西门庆到潘金莲房中,“妇人点了……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欣喜”,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西门庆常喝的茶并不是清茶,而是添加了很多果仁的甜茶。茶本是作为清口清胃的饮品,但是在西门一家的饮食中,却变成了甜品。这种颠倒的安排,不应当单纯地理解成是当时饮茶习俗在文本中的反映,而是作者有意通过描写不合理搭配的饮食和异化的食品功能,达到塑造病态人物的效果。

其三,各式各样的点心果品。《金瓶梅》中的点心,分为两类。一类是市井上常卖的,一类是自制的精致点心,后者如西门庆赏雪时吃衣梅。衣梅是用各样药料、蜜炼制过的,滚在杨梅上,外用薄荷、橘叶包裹,才有如此味道,可谓食不厌精了。

综上,《金瓶梅》中饮食描写的两大典型场景是宴饮和日常饮食,而二者的基本形态是“三汤五割”类的肉食、品种繁多的酒水茶水和各式各样的点心果品。那么作者大肆描写“金瓶梅宴[4]”的用意何在?这些“无事之事[5]”的存在价值体现在哪呢?接下来,就分析《金瓶梅》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作者抓住日常的饮食,不仅高频率地写,而且细致地写,这种不节制的饮食生活到第七十八回达到顶峰,之后便是“乐极生悲”,关于饮食的描写一回少于一回,作者仿佛失去了刻画饮食生活的耐心,明显加快了叙事节奏,最后二十回的时间跨度长达十一年,与前八十回关于饮食起居的“耐心描写[6]”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描述态度的转变,是因为“在小说世界里,越有意义的生活密度越大,叙事速度相应放慢。在《金瓶梅》的文本世界中,饮食与性交之类的活动无疑是有意义的,而这也恰恰是西门庆的价值观[7]”。诚然西门庆一生的追求无非是感官的享受,包括鱼水之欢和口腹之欲,即使是追求权力,也不过是为了拥有更好的声色之欢。所以在前八十回,饮食描写是高密度地出现,被反复地描绘。对于西门庆等一干人而言,饮食是欲念的象征;对于作者而言,饮食不仅是叙述人物生活之必须,也是他创作思想的体现,正如浦安迪所言:“中国最伟大的叙事文作者并不曾企图以整体的架构来创造‘统一连贯性’,它们是以‘反复循环’的模子来表现人间经验的细致关系的[8]”。一个家族每日制作精巧的菜式点心,还经常性地举办大型的宴席,这些都是以财力雄厚、时间富余为前提的。这些“无事之事”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里的饮食也不再是单纯的描述性意象,更多的是象征性意象。

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有言:“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9]”。宴饮之所以被反复描写,是因为宴会往往是人性的展览馆,在这里,官场的利益亲疏和日常的人情冷暖昭然若揭。因為《金瓶梅》中的饮食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被赋有财权夸耀、情欲追求等意义,成为叙事的暗线索。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出现频率过高让观者觉得乏味,但这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一张经纬线细密穿插的罗网。关于宴饮的描写越多,这张罗网的叙事密度就越细腻。这种近距离透视生活的叙事聚焦和接近原生态的反复描写,就是伏笔。伏笔运用得越多,描写对象的特征就愈鲜明,作者的用意也就越清晰,因为伏笔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潜藏着他的人生观,因而更具有暗示性和张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瓶梅》的结构就是宴会的总和,关于宴饮的描写与其说是流水账式的描摹,不如说是章回内部细针密线式的串联和呼应。

作者正是通过“吃看大桌面”的反复描写,突出了《金瓶梅》不节制的饮食观。用一句话来形容西门庆一天的生活,“吃了一日酒”就是最直接的概括。《金瓶梅》中频繁开宴,有时一天之内大宴小宴轮番举行,从早饭后开始,不到“一更”“二更”“掌灯时分”决不收场。这种从早吃到晚的饮食方式和琳琅满目的饮食种类构成了《金瓶梅》奢靡过量、不节制的饮食观。

二、饮食的权力功能

饮食本是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人获得一定快感的载体。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人性欲望的放大镜,衍变成获得权力的途径,最终演化成具有性别色彩的权力载体。

(一)饮食和女性权力

在古代社会,女性依附于男性,欲获得一定的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母德母教来教化家族里的男性,以支持他们对功名的追求。男子扬名,站在他们背后的女性才有资格得到社会的承认。二是以美色侍他人,让男性在食色性里获得快感,从而捕获男子的身心,依靠男性的宠爱在家族里争得一席之地。统观西门庆府中的妻妾,显然没有能力辅助家族男性夺取功名,那么自然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将女性权力和食色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金瓶梅》中的饮食往往带着浓厚的情色意味。

其一,暗示或隐喻男女性事。《金瓶梅》中的食物或以谐音或以形状来代指身体的某个部位,尤其是喻指带有情色意味的性器官,从而超越食物本身的含义。如第二回中,西门庆到王婆子家打探潘金莲,王婆子说:“他家卖的拖煎河漏子,干巴子肉翻包着菜肉匾食,饺窝窝、蛤蜊面,热烫温和大辣酥”。这自然是指男女性爱时的快感。再如潘金莲用腊煮鸭子来暗指西门庆性爱后疲软的性器官。通过上面几个例子,可以说明《金瓶梅》里的饮食描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将饮食和身体的某个部分相联,通过活色生香的描写,使食物成为情色的象征,从而将食物从代表人们口腹之欲的层面上升到情色欲望,这些情境下的饮食不仅是满足食欲之需要,也是增添情色意味之必须。

其二,为男女发生性关系创造氛围。食与色是互动的,一场饮食活动的结束,往往意味着男女性事的开始;而男女交合的结束,又是一场新宴饮的开始。前者如第十三回,李瓶儿摆酒设宴答谢西门庆,“妇人双手高擎玉斝……吃得酒浓时……两人上床交欢”。可见饮食是二人交欢的助推器。再如第七十八回,西门庆与林太太偷欢,亦是先饮酒吃菜,再入房中。后来西门庆与郑爱月、宋惠莲的开始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下去的,似乎西门庆的每一次偷欢都以饮食为发端,在酒色朦胧中释放欲望。而欲望释放后,也要沉浸在酒食中回味一番。西门庆的一生都在食与色的交攻中度过,直至最后过用胡僧药,在食欲和性欲的交攻中消歇。

其三,成为妻妾争宠的手段。饮食作为女性争夺权力的载体,亦有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就前者而言,是将饮食作为情色放荡的诱因。或是以食物暗示女性身体的某个部位,刺激男性的爱欲;或是借助饮食为男女交欢创造氛围,使男性在性交中有更大的快感。但是从显性层面来说,是指女性把饮食当作笼络男子,捕获男子身心的工具。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潘金莲,她没有出身和财产,获得权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凭借美色美食争得西门庆的宠爱。以自制的茶和点心让西门庆满心欣喜。从“满心欢喜”这个神情描写和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来,此刻的他对潘金莲是十分满意的,潘金莲利用食物笼络西门庆身心的目的成功达到,从而加强了她受宠爱的程度,巩固了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女子利用饮食控制男子的口腹之欲,诱发情色暧昧,又基于家庭成员的结构因素而演变为妻妾争风吃醋、争宠夺爱的工具与手段,于是围绕家室的饮食与情色体现出欢愉与沉溺,占有与征服。所以在西门府中,饮食成为女子获得权力的载体。

尽管女性可以通过食色争夺权力,获得物质的享用、欲望的满足和一定的发言权,但是这个权力是男性赋予的,一旦女子的食色为男子厌倦后,女性通过争宠得来的有限权力便岌岌可危,饮食所承载的权力功能便也不复存在了。

(二).饮食和男性权力

如果说女性视角下,饮食所承载的权力功能是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将男性的口腹之欲引向更深层次的身体欲望,从而获得一定的权力;那么对于男性而言,饮食所承载的权力功能便是在开放的外交环境中,通过饮食使商场、官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力。

西门庆在未发家之前,举办的多是家宴或是朋友间的聚会,但加官后的西门庆给独子官哥儿的满月酒举办了四日的酒席,饮食的奢靡便自此不可收拾。西门庆为了能获得更大的权力,宴饮便成了官商交往的重要途径,这样一来,饮食便与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第三十六回西门庆宴请蔡状元和安进士,酒饭之余还特意安排了戏子伺候,并于第二天在家中摆酒款待,送他们每人一份丰厚的礼物。蔡状元和安进士的款待尚且如此,更何论宴请宋御史与蔡御史,第四十九回写道:“西门庆递酒安席已毕,下边呈献割道。说不尽肴列珍馐,汤陈桃浪,端的歌舞声容,食前方长。两位轿上跟从人每位五十瓶酒,五百点心,一百斤熟肉,都领下去。家人、吏书、门子人等,另在厢房中管待,不必细说。当日西门庆典这席酒,也费够千两金银”。这场食与权的交易顺利进行,做买卖起家的西门庆终于达到了寻找政治靠山的目的。随后西门庆用一次又一次奢靡铺张的筵宴,换取了巨大的商场利益和官场特权,以饮食为媒介,构成了一张扩大权力、官商勾结的社会关系网。

所以饮食于西门庆而言,既是家中妻妾向他示好,助他达到性快感的兴奋剂,也是他新贵身份、丰厚财力的彰显,更是他实现官场商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从而使饮食透视出权力功能的深层内涵。

三、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生观

饮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于封闭环境内,食与色构成情色交欢图,衍变成妻妾争宠的工具和获得一定权力的途径;于开放环境中,食与钱权形成一种畸形的交易关系,成为男性扩大权力、保证利益的载体。因而《金瓶梅》中的饮食,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载体,透视出更深层次的权力内涵,

作者选取了典型的饮食片段,先是进行聚焦,使之清晰化。然后变焦,突出西门一家饮食的不节制、逾礼制。西门一家在酒与肉构成的世界里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每个人的生命在食欲和色欲的交攻中消歇,似乎都在做一场梦,在这个梦的世界里,真是烈火烹油般的热闹,除却加官进爵、男女性事是人生两大乐之外,再者就是大吃大嚼带来的口腹快感,因而作者将原本寻常见的,容易被人忽视的且处于弱势地位的饮食强化,将它放置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反复地进行描写,如一日三餐、各种宴席的具体化,从而达到一个更深刻的效果。

这个效果体现在人生需求的层次上,当人处在不满足的状态时,会有两种选择。其一,不断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但统观西门庆一家,都处于低层次的需求中,潘金莲争风吃醋使手段不过是为了占据西门庆的性,从而在家族里有一席之地。西门庆的一生都是在满足淫欲和口腹之欲,其买官进爵也不过是为了能够享受更好的性与食,所以对于西门庆而言,“食”与“色”这两大基本欲望是衍生其他生存欲望的基础,他对金钱、权力的追求不过是食欲的膨胀化和异化。其二,停留在某个层次举步不前时,会将这个层次做足做精。如西门庆一生都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但他对于食物的态度,与其说是“吃”,不如说是“嗜”,将美味和声色作为人生的第一需求。享受的欲念不再深藏于心底的深处,被“礼”束缚着,而是汹涌迸发。“肉食者鄙”的观念也被“肉食者荣”替代。西门庆一家面对这种可怕的力量,显然是不自知的,已经丧失了最后一点反思意识和觉醒精神。而这段虚构的人生恰恰是对芸芸众生观察的结果,即礼崩乐坏、民风淫靡。

食品文化论文篇9

大会活动现场颁发了中国食文化终身成就奖,秦含章、林乃燊、李士靖、王朝文、季鸿、王子辉、高成鸢、林永匡、王学泰、王仁兴十位同志获得此奖项。论坛现场,林永匡教授、王仁兴研究员分别发表了题为“风味美食与休闲旅游”、“中国食文化的历史传承——从一款红烧肉谈美食精品创造意识的传承”演讲。来自中粮集团、雨润集团、北京稻香村、金百万餐饮公司的同志与参会代表一起分别从各自角度参与了“企业家眼中的好食品”、“什么样的食品企业才有投资价值”、“食品、餐饮企业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营销”三个对话,会上还做了“中国好味道-北京稻香村”、“百岁人生--健康食文化”、“当今时代餐饮界的变革与发展”、“食品、餐饮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概况”等报告。

食品文化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58-01

1 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建设作为食品药品检验的软实力,在食品药品检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有效性:

良好的文化是食品药品检验有效性发展中重要的软实力,是食品药品检验发展中的重要内在动力。良好的文化是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内在力量源泉,是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内在动力。判定食品药品检验相关部门是否有效的质量检验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食品药品检验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如果缺乏良好的食品药品检验文化,必然导致食品药品检验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逐渐恶化,从而造成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扰乱市场,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1.2 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食品药品检验的管理水平:

优秀文化建设既是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是食品药品安全发展环境对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食品药品检验的发展得益于食品药品检验的管理者,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是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重要动力。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一旦掌握了管理的理念、方法、规律,认识到食品药品检验发展过程中人员在其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发挥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挖掘食品药品检验的文化潜能在促进食品药品检验发展中的作用,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食品药品检验的内部凝聚力,增强食品药品检验的外部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食品药品检验发展面临这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管理者素质的要求,食品药品检验的发展中更多的开始依赖于食品药品检验的软实力,而食品药品检验软实力的培养得益于管理者对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的把握程度,因此,食品药品检验发展面临的生存环境要求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注重文化发展与建设。

1.3 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文化具有群体性和传染性,文化行为的发展与建设也具有相应的群体性。优秀的食品药品检验具有良好的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建设扩散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使食品药品检验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提高文化行为的一致性,从而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文化有助于提高食品药品检验的综合素质,增强食品药品检验的综合实力,培养良好的食品药品检验发展氛围,发挥食品药品检验员工工作使命感的提高,促进食品药品检验的职责意识和优良作风的形成,以及食品药品检验良好形象和优秀检验质量的建立与维护。

2 食品药品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文化对于食品药品检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措施,对于促进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从而保障食品药品检验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2.1 注重塑造食品药品检验良好形象:

塑造食品药品检验的良好形象需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注重食品药品检验部门及人员的外在形象,通过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从而在视觉上塑造食品药品检验的良好外在形象。其次,信誉和诚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的资本,对于食品药品检验保持长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食品药品检验应该坚持诚信法则,保证公众面前的良好信誉。最后,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是食品药品检验的重要形象代表。食品药品检验形象的树立要有良好的管理者领导力,这是食品药品检验形象的重要载体。管理者要发扬优秀的社会责任与艰苦奋斗精神,同时保持谦逊稳重形象,沉着应对各种食品药品检验场合,从而使外界通过管理者认识到食品药品检验的良好的形象。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食品药品检验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食品药品检验管理理念最重要的是保持人力资源在食品药品检验的活力和生命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食品药品检验的薪酬制度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是食品药品检验职员辛苦工作的劳动报酬。食品药品检验要做好薪酬制度的优化,切实体现食品药品检验对员工利益的体贴与维护,促进职员的积极性,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其次,良好的学习培训机会。食品药品检验面临的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食品药品检验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要求员工的综合素质也逐渐提高。因此,具有优秀文化的食品药品检验会加强员工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激发员工学习的动力,保持食品药品检验的活力。最后,良好的文化氛围。食品药品检验氛围是塑造良好的员工工作环境,保持员工工作良好心情的重要保障,食品药品检验要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食品药品检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真正实现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人才为我所用。

2.3 稳重创新,塑造个性文化:

文化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可持续发展的发挥力度的如何,文化建设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化的个性化体现。全球经济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食品药品检验面临的市场差异和社会政治环境差异都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差异决定食品药品检验应具有的文化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不同行业和类别的食品药品所需要的文化也不相同,因此食品药品检验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在稳重中求的创新,努力塑造个性化的文化。而传统的文化建设中严重缺乏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由此建设的文化在呈现相同或者类似的外在精神,而失去本文化建设的个性,发挥不了文化建设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造成食品药品检验严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食品文化论文篇11

2.1树立启发式的实验教育观念

要实现由验证型实验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应首先树立启发式实验教育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为知识传授与启发探索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启发式实验教育,能使学生变“模仿”实验为“探索发现”实验。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融为一体的载体,学生将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

2.2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以往填鸭式的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生只是在众多的知识当中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现象、原理、规律等,缺乏主动、积极地去认知、探究。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则在实验之初,介绍目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适合实验室应用的实验方案或对某个步骤提出改进方案,最终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和验证。实验过程需要学生在全过程手脑并用,并让学生在改进的实验与已有的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源。如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蒸馏与分馏实验,在教材中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基本实验操作,我们则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馏与回流的实验结果,得到蒸馏与分馏操作在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异同,从而得到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又例如在乙酰水杨酸的实验中,书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杨酸与乙酸酐的用量,计算收率。而改进后的方案为,设置不同剂量比例的实验组,让同学分组操作,不同实验组之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与收率,分析原因,通过对不同剂量组数据的分析,使同学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酰化剂的剂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一种探索研究性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步骤的设置原理,规范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为他们将来进行毕业设计、科研工作做准备。

3启发式科研训练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式被动开展实验,缺乏思考、分析、提炼和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启发式实验教学则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大二年级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感言:“有机化学实验很锻炼我们实验技能”。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启蒙教育,能主动以较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食品文化论文篇12

1.2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以往填鸭式的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生只是在众多的知识当中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现象、原理、规律等,缺乏主动、积极地去认知、探究。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则在实验之初,介绍目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适合实验室应用的实验方案或对某个步骤提出改进方案,最终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和验证。实验过程需要学生在全过程手脑并用,并让学生在改进的实验与已有的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源。如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蒸馏与分馏实验,在教材中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基本实验操作,我们则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馏与回流的实验结果,得到蒸馏与分馏操作在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异同,从而得到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又例如在乙酰水杨酸的实验中,书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杨酸与乙酸酐的用量,计算收率。而改进后的方案为,设置不同剂量比例的实验组,让同学分组操作,不同实验组之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与收率,分析原因,通过对不同剂量组数据的分析,使同学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酰化剂的剂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一种探索研究性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步骤的设置原理,规范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为他们将来进行毕业设计、科研工作做准备。

2启发式科研训练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式被动开展实验,缺乏思考、分析、提炼和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启发式实验教学则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大二年级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感言:“有机化学实验很锻炼我们实验技能”。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启蒙教育,能主动以较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食品文化论文篇13

黑色、白色这2种普通的颜色,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之后也逐渐有了其一般性意义的文化含义,但在特定行业领域,黑白无彩色文化含义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人群心中产生不同的认知,特别是在食品行业上。因为本质上,文化只是文明的表现形式,而文明来源于人们认同的价值观,所以,文化是承载着、表现着价值观的人们语言、行为的综合体。既然文化只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则不可避免地具有南北差异、东西方差异和古今差异,且一直都具有兼收并蓄和博览众长的动态特性。同理,对于黑白包装所体现的食品文化也一直是个变化的过程,需要采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来分析。严格来说,现阶段国内的食品包装或食品行业都不够重视文化战略。市场上所呈现的食品包装,一般都是从消费者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方面着手,把人类的五感(视、嗅、听、味、触)及食物本身的属性放在食品包装设计的首位,在“色香味俱全”的思想指导下往往强调包装的“色”,即从视觉上引起消费者的食欲和购买欲。这种包装思想和模式其实是最基本的,因为包装的食品本质上为商品,需要随着供求关系的调整而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的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消费,这迫使食品包装必须与时俱进地迎合此种消费观念,甚至引领消费观。从表象上看,与五彩缤纷的现有包装相比,黑白包装明显带着创新文化的标签,虽然黑白食品包装不能满足部分人群的消费需求,但黑白食品包装所呈现着的“酷”、“炫”等个性标签及潮流文化,能使其很好地迎合部分特定的消费阶层。从传统饮食文化看,饮食的最高境界为酌情,即讲究情调优雅、艺术化氛围,这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3个方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过一句古语:美食不如美器,意思是说美食如果有美器的衬托,就是美上加美。这句话对人们的启示是“器”承载的是其本身的艺术美和文化美,最高的饮食文化境界并不只是为了“味”这种层次的追求,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怡情,那就需要“器”的配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包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哲学意境,单在绘画中就有墨分五色一说:一种颜色可以把事物多彩变化的效果完美地呈现出来。从文化的蕴意上说,黑白模式的食品包装带来的“五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通感”,唤起了人们内心潜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认同感。食品文化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当把黑、白这2种普通但含有神秘感的颜色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结合在一起,形成黑白包装模式时,就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黑白模式的食品包装设计案例分析

食品作为特殊的生活必备品,在对其进行包装时,除了要保证食品如何能安全、高效地送到消费者的手中之外,还应该在包装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和心理、文化需求。食品包装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设计,需要根据有形因素(感官可感受到的形体、图案、材质等)和无形因素(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思想情感)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别,所以包装设计很难说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包装颜色的运用同样如此,不存在绝对的禁忌色和永远受欢迎的颜色,这同样需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迫使人们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再加以运用。根据文化的差异,案例以中外分开的形式进行考察,并兼顾包装设计方法,进行黑白模式的分类研究。

1国外成功案例研究 2国内食品包装中的初步应用 3国内外黑白模式在食品包装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黑白模式在国外食品包装设计中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而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两者在包装设计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对色彩语言模式的认知。西方世界受《圣经》文化的影响,对白色有着很多心理上的认同感;黑色虽然在西方有着沉重的含义,但由于黑色本身的神秘感也越来越受到青年一代的追捧。在国内人们因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黑白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其实,黑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被接受的场合,也有被排斥的场合,不能一概而论。随着人们心理意识的变化和对色彩语言认知的变化,黑白作为一种传统的正色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且有愈加重视的趋势。

黑白模式在国内食品包装中的前景分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