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城市公共设施实用13篇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篇1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电话亭、指示牌、邮筒、垃圾筒等,如果把城市还原成一个构成体,那么这些公共设施可以看成是点的元素,他的色彩可以做为城市整体色彩的点缀色,是城市色彩环境的点睛之笔,对城市的人文色彩环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是从细微处体现城市色彩设计的别具匠心。

城市整体色彩体现了城市的整体环境和主色,整体色彩包括了建筑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和自然景观的色彩等,其中点睛的色彩就是公共设施色彩。美学性、区域文化性和协调性是城市色彩设计必须重视和强调的,应该在认真研究色彩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运用和创新的设计来满足公共设计的色彩要求。优秀的公共设施色彩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的就是合理性。

确定城市公共设施色彩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美学设计,体现出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点;二是整体协调性,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都要体现出人性化和情感化的特点;三是区域文化协调性,要保证城市色彩和文化的连续性,不仅需要时间连续还需要空间连续。公共设施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色彩分布规律和色彩发展历史,某种颜色很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例如对色彩相当重视的城市――印度,在印度西部有四座城市可以分别用四种颜色代表。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原则分析

1规划原则

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体现出来,我们应该着重分析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胜利特征,才能真正让城市公共设施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在人们休息时坐下,这是种生理需求,而在休息是人们会有意无意的与其他人隔开,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在设计休息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时,可以将设施的高度设计得略微不同,又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2整体协调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和其色彩都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色彩空间与城市公共设施相互影响、共同生存又相互融合,公共设施的定位决定了城市色彩的设计标准,而城市色彩的协调性又影响着公共设施的具体设计。目前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包含卫生系统、交通系统、信息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和活动系统等,每个系统下又包含了多种公共设施,根据不同公共设施的作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出公共环境的人性化和情感化,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

区域文化对于城市公共色彩设计至关重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色彩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应该重视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用色彩来宣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和人们的情感,因此城市公共设施色彩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含义。

4美学性原则

对于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采取不同的色彩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其辨识度,还能确保公共设施的功能性。对于儿童座椅,应该选择比较鲜艳的颜色如红、黄、蓝、橙等,针对儿童的身体特点应该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并且减淡座椅颜色,方便儿童识别,对于城市街边的LED路灯,应该根据区域不同选择不同的颜色设计,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城市中的健身器材,颜色应该选择鲜艳活泼的颜色和红色,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能给人们带来健身的动力。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一个整体和宏观的色彩,而城市色彩标识系统能够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并且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人们会对城市的街道、建筑和其他设施产生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城市色彩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设计者应该给城市色彩划分不同的种类和层次,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范围内普及色彩设计。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目前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两类,即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城市的不断发展让城市色彩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确定城市标识色,但是色彩标识系统并不仅仅是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整体色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城市自然景观、建筑外观和气候条件等,设计师在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时应该全面且充分的考虑。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分区色彩则是根据城市的不同分区来确定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节点色彩,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是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也不应该太过凸显节点色彩,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结束语

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设施设计包含了很多方面,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色彩设计,色彩设计的质量对城市空间视觉形象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决定着公共设施能否发挥其功能性。综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体现出城市对人民的重视程度,做好城市色彩规划和公共设施色彩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城市不断进步。

城市公共设施篇2

“家具”一般是指安放在室内,用于满足我们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的器具,“城市家具”实际上就是城市公共设施,是将家具的范围扩展到室外及半室外空间,形象地表现了城市公共设施与人们的亲切的关系。希望人们在公共场合使用那些公共设施时,能像在家一般舒适。

2、目前城市发展现状

数字信息时代,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观导向,使得科技理性的价值观肆意张扬,自然的人文精神关怀却逐渐消隐退场。这是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失调,文化发展与经济利益的失调。毫无疑问,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光纤和无线通讯技术已经突破了贝尔时代的梦想,它正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将人们联系在一个更紧密的空间,世界仿佛一夜之间变小了。现代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量西方建筑理论、设计思想、许多新潮的风格流派蜂拥至我们的面前,现代的、传统的、后现代的、新古典的、新理性的、解构的、乡土的……然而等到我们静下心来却发现,我们在哪?我们的文化又是在哪?趋同化已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过再改造的城市都是似曾相识,如冯骥才所说:“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别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城市发展中已出现“特色危机”,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面临激烈的竞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要得到市民、旅游者、投资者的认可与信赖,必须鲜明地表达该城市的特色,通过有效的途径传达城市的特征信息,加强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

3、城市家具设计原则

3.1整体性。国内目前的城市家具设施随意性大,品质低,缺乏美感,与城市风格不协调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普遍存在。街道充斥了杂乱的招牌,各种尺寸和形状的灯柱、悬头顶的电缆线以及广告牌和各式各样种类和材料的垃圾桶,没有考虑它们组合在街景中的效果。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与城市风格吻合,城市家具的细节要考虑到与城市建筑风格吻合。高品质的公共设施可将公共空间布置得如同温馨的家园,创造人与环境和谐氛围,使人们生活变得舒适惬意,而不是杂乱无序的空间和严重的视觉污染。城市家具设计实际上应该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整体,它是一项设计活动,而不是当一个事后的附属物品,或者是装饰物。

3.2人性化。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 而现在的设计理应更重视人与物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设计。注重环境设施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加强对公共环境中人的行为方式应得到尊重。无障碍设计是人性化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也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如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和音箱指示器,在路边设置一些金属扶手,上面有凹凸的盲文, 帮助盲人读出街道的名称以及方向等。但是盲人道的铺设在目前仅就引导的方式来看,既有曲线的,也有直角状的,还有途中突然消失的以及材质和形状发生变化的等,没有统一的要求规定。还有一些盲道在设计后成为了“忙”道,种种占道现象十分严重。在步行中容易发生磕碰,绊倒及滑倒等事故的楼梯、台阶以及横穿道路的斑马线之前,虽然铺设了带有警告意义的盲人道,但是这些地方铺设形式也是千差万别,与台阶、人行道之间的距离有长有短,而且,盲道的本身铺设宽度也各不相同。有一个城市经过7年营造,已经达到“山水园林城市”标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32m2。但在炎热的午间,没有遮阳篷的公交站点让等车的市民很难驻步;街面上铺设的花岗岩板只注重图案美观,忽视了这种材料容易吸热,使得街道的地面温度要比周边地区高出好几度,形成了“热岛效应”。而遇到梅雨季节,由于路面排水处理不当,形成的积水使得行人们同样会感到步履维艰。我们在街上还可以看到在街旁绿地边上竖起的一排铁栏杆,目的是不让人踩草地,行人累了只得坐在栏杆上面,结果栏杆坏了,绿地也没保护好。如果为了更好地保护绿地,适当地将绿地的挡土墙做得较为宽一些,再提高40-50cm 成为一种隐性的座椅给行人使用则更好。目前在设置健身器械时已经开始注意符合人体科学,在摆放座椅时要求没有棱角,以免老人儿童被碰伤等等都已经引起设计师的关注。如何更好地让“城市家具”人性化,是设计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3.3文化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色文化,是历史积淀和人们创造的结晶。任何“城市家具”形态都可以暗示使用功能并完全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我们从“旧”的景观元素中可以得到巨大的满足感,找到随着时间流逝在建成城市环境与景观之间形成的连续感。城市要有积淀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所发展。“城市家具”在城市景观环境中起到传承文化脉络和承载城市景观环境地域特征的作用,地域性的城市家具常见于具有历史性的景观中。“城市家具”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亦反映了市民对文化认知水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接纳新文化的能力。南京汗中门广场以古城城堡为主题,辅之以古井、城墙和遗志片段,采用经过六朝石刻精品抽象而来的石灯笼等避邪图案作为环境小品。漫步广场时,带有历史符号的城市家具,不断在眼前呈现,广场的内涵和地域特色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使人们感受到超越时空的连续感和浓郁的人文气氛。同时在文化气氛中找到历史文脉的痕迹。在上海复兴公园园门的重建设计中,模拟数十年前的公园园门,具有法国乡村风情设计,这样的大门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与联想。

例如:在秦皇岛市的街道两旁行走,常常会发现脚下有凹凸不平,碍眼的下水道井盖。造型一般都是简陋的圆形或方形,颜色单一,一般为铁质本色,很少涂有彩漆。一成不变的井盖设施,难免会引起市民的审美疲劳。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井盖设计更加人性化,具有隐藏性、美观性、安全性、装饰性等特点,表现在首先日本井盖设计在材质上采用与道路路面接近的材质,使井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次井盖表面覆有沥青,保障了路面安全性,同时使得马路保持平坦整齐,避免了井盖暴露在外影响交通。最新颖的部分是井盖均以彩色花纹涂饰,装饰花纹主要以日本文化为题材,富士山、仙鹤、樱花甚至动漫形象等都被融入到井盖花纹中,古典的图案和现代的色彩,将微不足道的井盖设施上升为日本“城市家具”的重要标识。艺术设计已经融入到市政设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井盖、邮筒、灯杆甚至是公厕的马桶,既贯穿了设计美学的理念,又传达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同时具备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秦皇岛市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城市家具”上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这样不仅打造了属于自己城市的“名片”又可以让中外游客“游过不忘”,记忆深刻。

“城市家具”的设计既不能脱离前人和原有的人文环境去凭空架构,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创造历史,在更新文脉的过程中发展文脉,才能使人们在现代与历史完美交融的文化环境中,共同体验形态空间之美。

3.4生态性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上世纪人类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开始怀念和谐的生存空间。因此,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提倡一种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对城市家具也越来越要求环保、自然、节能、生态。例如街道中的垃圾筒,在德国出现了电子垃圾桶,内设感应装置,当人们投放垃圾时感应器会发生反应并自动播放音乐,日本则出现了分类回收与自动处理垃圾桶,给垃圾的处理与环境污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在“城市家具”设计上也采用了和自然息息相通的材料,使“城市家具”的质感与自然和谐融合,这种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表现手法,使“城市家具”的营造充满活力,更富魅力。

3.5艺术性。艺术是人与社会、自然、城市产生的影响互动和心灵对话,更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艺术拥有丰富的心理与情感体验功能,艺术具有独特的能量。现代城市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对“城市家具”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艺术逐渐地体现在“城市家具”等各个层面,使艺术信息渗透到各种空间环境设计中去,所有这些有效地增强了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感和依赖性。“城市家具”的种类和材料将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单一和形式简单,注重了功能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对于设施的艺术性所创造的价值,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和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城市家具”与城市之间通过艺术去沟通人类,建立与人类的亲和关系,实现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的栖居”。

城市公共设施篇3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近些年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建设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而且无论是在体育设施建设的数量、类型还是在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要确保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科学、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注意跳出公共体育设施单体建设的视角,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根据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布局安排,进行统筹规划。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单而言,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和限制。城市发展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影响和限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和限制。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公共设施下属的一个大类,其建设工作的开展必须要符合城市公共设施分级配置的要求。二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限制。城市只有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够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公共体育设施,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三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受城市用地情况的影响和限制。一般来说,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所占的面积都是比较大的,如果城市用地比较紧张,无法提供足够的用地面积,那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无疑就要受到影响和限制。

其次,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是,城市公共体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文化形态建构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发展的名片,标志性的体育设施往往能够让人更好的感知和了解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二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大型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往往能够通过场馆的合理分布,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并起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目的。三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文化是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而发展、形成,并传播开来的,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成之后,体育活动就会增多,相应的体育文化也会得到更好的传播。

二、 城市发展视角下城市公共体育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两元结构之间的矛盾是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一大障碍,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同样也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发展的需求,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合理安排,来以城带乡,促进我国城乡体育的共同发展。

其次,要注意根据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突出城市的个性化特点。城市的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征,也是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的关键。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却可以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宽,所有的城市都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却被逐渐的湮灭其中。而这种状况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理念和内在需求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开展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突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例如:西双版纳体育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傣族传统的竹楼,通过在常规的体育馆和傣族传统竹楼之间寻找结合点很好的体现出了西双版纳的傣乡风情。

最后,要注意根据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统筹。每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此处所指的自然环境既包括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景物也包括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现象。在开展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与城市生态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利用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开展建设工作。例如:日照的帆船基地就建设在万平口自然泻湖始端,很好的利用了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

城市公共设施篇4

城市中心公共设施是城市的组成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活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城市中心公共设施与城市市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中心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造型群体组合等方面反映了当代城市的面貌,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准与要求,可以说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城市中心公共设施规划的原则

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主要是在确定公共设施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公共设施不同的性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性和地区性一级的中心公共设施进行用地分布、组织城市和地区的公共中心。中心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具体要求如下:

1、结合生活居住用地分布的原则

多数类别的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的服务项目是与居民日常生活直接相关,但相关的程度却不同。应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居住用地分布的原则设置中心设施。免费论文。

2、结合城市交通的原则

公共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区往往也是城市中主要的交通产生学有所长吸引点,人流、车流非常集中。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的使用性质不同,其交通生成量和交通流的特征也不相同,例如体育场馆、俱乐部、博览中心、会议中心等,在布置时必须考虑用地周围的城市干道是否有足够的通行能力,是否能方便快捷的集疏人流和车流,要根据不同公共设施区别对待,尽可能地避免城市中心交通拥挤和阻塞。

3、考虑各类公共设施之间关系的原则

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等级不同,其配套内容也有所区别,在布置各等级的公共设施时,应以满足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需要为目的,使各中心设施要有合理联系或分隔,在使用中避免互相干扰,又要便于集中管理经营,方便使用。例如:学校、医院和科研等中心设施,要求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不应与影剧院、游乐场等建设在一起。

4、服务半径合理性原则

城市中心设施服务半径是指某类公共设施到其服务范围最远处的直线距离,它是检验中心公共设施建设布置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影响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的因素很多,在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需求量大的地区,相同规模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比人口密度低的地方要小一些。按照国家有关对居住区的划分标准,居住小区级中心公共设施服务半径要小一些,居住区级和市级的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就要大一些,还有自然条件、交通方便程度等也是影响中心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的因素。这些都是在建规划中心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5、环境协调的原则

城市中心公共设施本身既作为一个环境形成因素,同时它们的分布对周围环境也有所要求。例如:医疗中心一般要求有一个安静清洁的环境,露天剧场或体育场就要考虑自身发生的声响对周围的影响。可通过不同公共设施和其它建筑的谐调处理与布置,利用城市地形等其它条件,组织街景与景点,以创造具有地方风貌的城市景观,使城市中心设施与城市的固定环境相协调。

6、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的原则

老城市中心公共设施内容、规模与分布一般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它的特点是:布点不均匀;门类余缺不一;用地与建筑缺乏;同时建筑质量也较差。具体可以结合城市的改建、扩建规划,通过留、并、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与充实。

二、城市中心设施的组织与分布规划

城市中心指城市中各类大、中型公共建筑相对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城市居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商业、金融、娱乐等社会生活活动的中心。它是城市居民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方。这里群集有城市许多重要的公共设施,为了发挥城市中心的职能,和市民公共活动的需要,在中心往往还配置有广场、绿地以及交通设施等,形成一个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紧凑的地区或地段,它是城市面貌集中表现的重要场所,因此城市中心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可按使用功能对中心进行如下分类:行政中心;文教、科研中心;体育中心;商务贸易中心;金融、保险中心;综合性中心等,如图1所示。

城市中心设施用地是现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使城市中心占地与城市规模相适应。英国的J•M汤姆逊曾统计了世界各地20个城市的中心区规模,最大的是伦敦,占地27.3平方千米;最小的是哥德堡,占地0.9平方千米。20个城市中心区的平均占地规模是8.6平方千米。我国有关专家学者也曾对6座百万以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进行调查,城市中心区平均用地规模为4.9平方千米,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2.16%,城市中心用地规模的扩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口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是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显示出上升趋势。城市从产业型向信息、服务型转化,商业、商贸、体育保健、金融、服务、行政办公越来越向城市中心汇集,使城市中心规模不断扩大。从我国情况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城市中心区的规模也在有组织地或自发地扩大。在实际规划中,要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各城市变化的总体趋势,总结发展规律,提出引导政策和办法,合理确定城市中心用地规模,合理规划城市中心设施。

三、城市中心的规划布置

1、城市中心的位置与布置

城市中心位置,应根据城市规模、性质、地形条件、主要交通设施的分布、城市中用地分布的特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城市改造中,城市中心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追求中心设施的大而全,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条件,尽是避免大量拆迁,节省建设资金。城市中心的基本布置方式有下列三种:

(1)广场式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通过广场形状和周围建筑物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别城市中心的性质和风格。城市政治、行政中心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这种方式窨组织层次比较丰富,城市景观效果好。

(2)沿街和片区布置方式

这种布置方式商业服务气氛较浓,常见于城市综合商业服务中心。

2、城市中心交通组织的基本要求

城市中心是城市中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人流、车流量较大,是城市交通的主要产生源和吸引源,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区域。因此布置城市中心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掌握城市中心用地所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与中心区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通行能力的宏观平衡,以避免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阻塞。

(2)城市中心既要与城市干道系统有可靠的联系,以疏散车流、人流,又要避免将城市主要干道两侧都布满大型公共建筑。免费论文。

(3)在城市中心地区应商业街内部设置步行交通系统,并在其周围设置适当规模和数量的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

(4)城市中心要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和市内公共交通系统有便捷的联系。免费论文。

现在我国出于城市大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城市改造日新月异,利用城市原有基础,规划好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用地,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拆迁,节省用地、节约资金,以搞好城市中心公共设施建设,使城市成为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城市市民的愿望。

城市公共设施篇5

1规划原则

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体现出来,我们应该着重分析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胜利特征,才能真正让城市公共设施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在人们休息时坐下,这是一种生理需求,而在休息是人们会有意无意的与其他人隔开,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在设计休息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时,可以将设施的高度设计得略微不同,又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2整体协调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和其色彩都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色彩空间与城市公共设施相互影响、共同生存又相互融合,公共设施的定位决定了城市色彩的设计标准,而城市色彩的协调性又影响着公共设施的具体设计。目前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包含卫生系统、交通系统、信息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和活动系统等,每个系统下又包含了多种公共设施,根据不同公共设施的作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出公共环境的人性化和情感化,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

区域文化对于城市公共色彩设计至关重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色彩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应该重视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用色彩来宣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和人们的情感,因此城市公共设施色彩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含义。

4美学性原则

对于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采取不同的色彩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其辨识度,还能确保公共设施的功能性。对于儿童座椅,应该选择比较鲜艳的颜色如红、黄、蓝、橙等,针对儿童的身体特点应该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并且减淡座椅颜色,方便儿童识别,对于城市街边的LED路灯,应该根据区域不同选择不同的颜色设计,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城市中的健身器材,颜色应该选择鲜艳活泼的颜色和红色,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能给人们带来健身的动力。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一个整体和宏观的色彩,而城市色彩标识系统能够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并且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人们会对城市的街道、建筑和其他设施产生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城市色彩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设计者应该给城市色彩划分不同的种类和层次,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范围内普及色彩设计。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目前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两类,即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城市的不断发展让城市色彩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确定城市标识色,但是色彩标识系统并不仅仅是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整体色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城市自然景观、建筑外观和气候条件等,设计师在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时应该全面且充分的考虑。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分区色彩则是根据城市的不同分区来确定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节点色彩,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是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也不应该太过凸显节点色彩,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城市公共设施篇6

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城市整体的环境印象,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以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它的设计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本质上讲应以人为本,兼具生态性、经济性与文化艺术性。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诸多功能上的要求,丰富了城市的户外生活,突显了城市的人文特征,就是遵循了如下几种基本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具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

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2010年8月,上海市设立首批残疾人汽车无障碍停车位,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2)生态化原则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提倡一种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生态化原则主要是指在其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以及安全向题。具体而言,就是应该考虑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加工制造技术,减少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优化产品使用寿命及产品的报废系统。例如在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采用和自然息息相通的材料,使城市公共设施的质感与自然和谐融合,这种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表现手法,使城市公共设施的营造充满活力。

(3)科学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要采用国际通行的标识;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汉语和拼写规范、符合英语习惯书写规范的中英双语文字标识。[2] 公共设施中的指示系统、公共座椅、垃圾箱、路灯、公共厕所、候车厅等,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例如上海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要注意照明系统的防雨措施。

(4)艺术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虽然体量一般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并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3] 。上海市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和材料将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单一和形式简单,更注重功能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对于设施的艺术性所创造的价值,上海市已经认识到通过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和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如果我们能从街区、局部地域、整体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各种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将有助于构建一个融都市特征、文化、品种、便利性和装饰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优美环境。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公共设施,既是美化环境的花架,又是自行车存放处,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5)历史性原则

上海市在保护城市公共设施作过很大的努力。陆家嘴中央绿地旁那幢风雨斑驳的“陈家宅”,如今成了陆家嘴中心绿地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它与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等摩天楼形成的有趣对比,吸引了无数旅人的目光。同样的事例还有复兴公园东南门口的那座老消防龙头。三十年代建成的这个金属制品,粗看上去是那么生硬、那么笨拙,又横拦在公园大门口“丢人现眼”。但主持公园大门重建的著名建筑师项秉仁聪明地保留了这个“老家伙”,搞了一个玻璃罩将它罩起来,再配上一段说明它来历和历史功劳的铭牌,如今这个消防栓成了复兴公园最出色的景点之一。

我国逐渐意识到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国内的公共设施投放情况来看,产品普遍存在外观设计缺乏创新,设计不够人性化,以及产品设计与周边环境没有协调统一的造型美感;目前国内公共设施的设计对生态的考虑也存在着不足,产品材料、功能设计、产品生产、报废过程还未考虑到生态的问题。[4]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创新和生态发展,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寻求合理的产品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要加强对公众意识的关注,将公众意识转化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设计,在给人们带来生活方便的同时,必定营造出人人共享成果,人人参与其中,人人受到尊重的和谐的城市公共设施气氛。

参考文献:

[1] 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城市公共设施篇7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政府逐年加大对公共设施修建的投资,在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城市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公共设施具体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其一,交通系统:城市示意图、路牌、街灯、交通信号、道路护栏、公交车站、停车场等;其二,商业系统:电话亭、邮筒、书报亭、售货亭等;其三,休闲系统:厕所、休憩座凳、垃圾箱、花坛、阅报栏、街头钟、健身设施、游乐设施、公共艺术等[1]。

公共设施犹如城市的家具,是城市细节的体现,公共设施设计不当便会影响整个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而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作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影响到整个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同时公共设施色彩对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完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强调的是内容传达性、视觉舒适性、整体协调性等方面,色彩设计应通过对色彩的创新设计和灵活应用来满足对公共设施的要求。目前中国色彩设计并不规范,在很多城市都存在着色彩污染的现象,大部分是因为过分追求自身色彩的标新立异造成整个城市色彩环境的混乱。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必然是在色彩关系的组织中良好地贯彻、体现了色彩设计的要素。

具体阐述,可分为如下三个要素:

一、整体性协调要素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组成的一部分,在色彩设计中要遵循整体城市空间的整体色彩设计规划。通常在城市色彩规划中背景色为自然环境色彩及人工环境色彩,自然环境色彩多指天空的颜色,是城市色彩的背景色;作为背景色的人工环境色彩指主要建筑色彩,道路色彩及大面积的绿化色彩等。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中的数量及位置按照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进行排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如果色彩与整体不相匹配,或是杂乱无章,势必会造成色彩污染。所以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其作为城市色彩的辅助色,色彩要强调有序复杂性,并非指单一、统一和单调,而是在相对统一整体的色调背景下,赋予公共设施色彩新的内涵,既起到点缀城市的作用,又要与整体城市背景色相协调。如果城市背景色颜色丰富,城市公共设施颜色在设计中就要简单、含蓄,多以低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反之,色彩运用中可以丰富、艳丽。如图1所示,为彩色座椅,背景色为蓝天绿地,背景色彩简单,在设计座椅是选用了高明度、高彩度的橙色、红色、黄色等色彩,与周围背景色搭配和谐,并在此空间内起到了点缀作用。

图1 公共座椅

二、地域文化要素

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地域文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城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间,是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沉淀积累形成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代表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与其民族性文化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色彩图谱。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更要考虑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包括逐渐形成的传统用色习惯,其他还有社会风尚、传统习俗、、文化艺术等因素[2]。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运用适宜的色彩设计将文化传承,也就是保护一个城市自己的精神家园,防止造成“历史文化的记忆断层”现象。一种颜色,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情感,代表着祖祖辈辈的思想的延续,所以一个城市的色彩设计不仅具有一般的美学意义,而且更多的是拥有深刻的思想含义。城市色彩设计要以城市的文脉色彩为依据,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更要以此为依据,并且在继承中进行创新。

三、人的心理感受要素

人们在观察不同的色彩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由于人的生理构造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存在许多共同点,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就表现出许多的共性,例如颜色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距离感、涨缩感、愉快忧郁感、兴奋沉静感、疲劳感等。“色调”是从色彩对人产生本能的心理感受来进行定义的,是色彩的一个重要属性。色调在冷暖方面分为暖色调、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调, 象征着太阳、火焰。绿色、蓝色、黑色为冷色调,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黑白灰为中性色调,象征着白天、黑夜。 冷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冷。

色彩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应用的得当适宜,对人的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使用不当也对人的心理产生消极作用,近年来常提到的色彩污染就是在城市中色彩使用不当造成的。例如红色,使用时常让人联想到太阳,从而感到崇敬、伟大。红色应用适宜会使人感到温暖,但是红色应用不当,观察时间长或是天气环境闷热时,又会让人感到烦躁,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严重的时候还会给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又容易引起兴奋、激动、紧张,这样的红色又被看成危险、灾难、恐怖的象征色,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红色使用要谨慎,尽量避免大面积使用,可将红色应用为点缀色应用于局部。而白色和黑色这两种色彩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应用中也比较普遍,白色给人感觉明亮而纯洁,利用白色可以营造出一种朴素、高雅、真诚的环境氛围,像路灯、垃圾箱等公共设施会采用白色作为基色调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黑色则给人感觉沉稳而庄重,但如果大面积使用黑色时,则会使人产生压抑、抑郁、伤感、恐怖等消极的心理感受。

图2白色路灯

结语

本文提出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三个要素:整体协调性要素、地域文化要素和人的心理要素,并从这三个要素展开阐述,简要分析其对城市公共设计色彩设计的要求。

城市公共设施篇8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大中城市无论在城市基础建设及规模的扩展上,还是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增加上都有着空前的飞跃。其中,公共设施的使命是与市民生活,社会公益和公共领域的现实需要密切联系的。通过观察公共场所的每件设施和景观的设置的细节就能反映出该城市居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态度,从而引领人们感受不同城市独有的气质。

从最基本的定义来说: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它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内外部使用的设施。

公共环境设施与建筑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并随着城市文化和机制的要求发展变化。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一套技术和艺术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反映最新的科技、文化及人类思维的同时,又愈来愈多的使各学科和专业相互交融。它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处于不断消亡和产生、更新与变异的交替演化之中。

面对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欲了解和认识一个城市,不但可以从它的历史文献,城市资料入手,而且可以通过城市给人最强烈、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来了解它。它呈现给人们的街道、广场、建筑、城市轮廓以及不同的景观布局,尤其是那些典型的个性化的公共场所、公共建筑群和其中包蕴的别具魅力的艺术化景观,使人们把对它们的关注与一座城市的记忆及印象密切的联系了起来。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和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为现代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看点。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特点而不能使它孤立的存在。它是有机的,恰当的,而不是硬性的添加和堆彻。一般要在色彩,材质,功能等方面与周围协调一致。只有各设施自身与整体环境,包括文化氛围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

城市具有强大的包容力,我们的公共设施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关心残疾人及老年人和儿童。所谓的无障碍设施就是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便利,能象正常人一样穿行在城市各种环境和场所。我们现在常见的有坡道,盲道等都是为了便于轮椅的行走。为了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2.5米以上。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施发展的更加完善,以美国为例: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都修建了无障碍通道或者在台阶旁修建了轮椅升降装置,总统办公地白宫和国会山庄也修建了无障碍通道;所有厕所都有方便下肢残疾人的坐便器;出入门口都安装了位置比较低的启动开关;所有电梯门口和升降开关都有盲文;在停车场有转为残疾人设置的停车区等。

绿化在城市环境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它改善环境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功能。在城市环境中,大多数的绿化都是人工配植的。但其中有的显示自然形态,有的因修剪显示人工形态。这些绿化植物根据自身的特点,品种,配植方式与所在的环境融合,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在四季轮回变化形象,为城市环境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容貌。设计要以简洁的

城市景观和环境设施设计中最有魅力的主题。常见的有喷泉,人造瀑布,水池,水道。现代的水景,单纯的视觉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光看不玩的表层体验了。所以,现代的近水,亲水,戏水,用水是组合景物的重点,如果人们能够身入其中,就能达到参与和娱乐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受大众欢迎。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公共环境设施也将会更加完善和普及。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在现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需要更多的考虑到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必须为公共空间制定一个崇高的目标,在保留其功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起本身的艺术含量,打造出更理想的城市环境。相信未来的城市在高品质的公共环境设施的缀下会更加充实和丰满。

城市公共设施篇9

1 交互设计与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1.1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源于英语Interaction Design,[1]是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式产品。“交互”,是指人与设备、系统、网站等的直接或间接的通信过程。就应用开发而言,目前的发展从面向功能的开发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它更注重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1990年,IDEO设计公司的创始人,Bill Moggridge提出交互设计的概念,并率先将交互设计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Terry Winograd将交互设计定义为“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使用环境的共存以及交互场所与空间的构建。[2]在此后的10多年里,交互设计逐渐从少数人从事的一门狭窄、专门化的学科发展到今天在全世界拥有数万名从业人员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人类工程学、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等。

从城市公共设施角度理解交互设计,即满足城市公众、公共设施及城市环境三者之间信息传达、交流体验感受的双向反馈需求,使得城市公共设施充分发挥其服务公众、构建便利、轻松的城市功能。

1.2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指国家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广义上的城市公共设施包含学校、医院、影剧院、博物馆、公路、体育场等。从狭义上而言,城市公共设施即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家具”。主要包含:信息设施(指路标志、导游图、电话亭、邮箱等)、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公厕)、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巴士站点、车棚)以及艺术景观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3]

随着智能终端、无线网络以及云服务的进步,很多城市中已经陆续出现了基于数字平台、借助计算机二维码的公共设施,如越来越多的感应式灯具、LED大屏幕、智能公交车站、智能导游查询机等。它们作为“智能城市”的一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文化与发展,同时担当着公众与城市环境的纽带,构成“使用者物环境其他人”的系统。

2 更新中的城市公共设施

2.1 更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焦点在于关注使用者与公共设施之间、使用者与其他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信息的多向反馈,从而满足人们传达信息与分享体验的需求。从交互设计角度去更新城市公共设施过程中应考虑4点问题:

(1)市民使用的便利性。城市公共设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市民生活,使用的便利性即易用性成为公共设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公共设施的便利体验将直接决定了其使用频率和存在意义,交互设计理念介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目的是更直观快速地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并建立信息的双向传导,因此市民使用的便利性是其最基本的需求。

(2)交互信息的多向反馈。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应用时从用户即公众角度出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建立“市民―公共设施―市民”之间多向对等的信息反馈系统,既能为使用者提供个性信息的传达与互动体验平台,同时可以让使用者将其分享给处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的其他市民。

(3)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空间的因素。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设计与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因素,并将城市文化符号与地域性符号融入公共设施的设计中。给予使用者与周围人群以亲和、轻松的氛围。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公众使用设施过程中挖掘公众的交互需求。

(4)公共设施与个人终端的衔接。个人终端不可替代的多功能性使得人们已经无法拒绝使用它。城市公共设施与个人终端的关系应为相互补充与相互辅助的关系。在每一种类型的公共设施上通过不同的方式衔接好使用者的个人终端将是城市公共设施重回公众视野的关键,也是信息个性化与信息共享化的纽带。

2.2 更新中的案例

(1)New Concept of POS(Point-of-Sale)项目。[4]现代人的购物方式很大程度上会依赖网络,这使得去商场选购的习惯逐渐淡化。在Intel与美国Frog Design合作的“New Concept of POS(Point-of-Sale)”项目里,设计师通过重构商场的导购设施,使人们传统的购物习惯与智能终端进行了结合。让人们从电脑桌旁回归到公共空间。

在使用者体验过程中,该设施会根据他们的需求、以往的购物经历及选购现状作个性化的信息反馈,并按使用者的需要检索其他用户的推荐和评论,存储或输出针对性商品销售信息。因此,客户在整个过程中将获得一个有效的、知识性和流线型的现实生活购物体验,同时也感受了网上购物的便利与满足个性需求的体验。

该项目的硬件设计运用了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充分体现了智能终端的可升级性和多样适应性。管理者可以配置系统的功能和样式,以适合更多的使用者。同时,终端通过智能交叉销售工具,数字标牌和有针对性的广告以提高对其周围每一个人的关注度。

(2)Eye Stop项目。[5]Eye Stop公交车站是一个允许乘客做更多的活动不仅仅是闲置的概念装置。麻省理工学院SENSE able城市实验室设计的这个智能车站配备了触摸屏显示器,将显示必要的信息如巴士时间表或某个目的地的最短路线。更多的使用者将能够浏览网页,检查空气质量,看到自己想要的确切位置,如巴士、电话亭等。它与个人移动终端交互使用后亦作为一个社区留言板公告和广告。最重要的是,该智能车站必将改变人们对于传统公交车站的态度。

用户通过一个手指的触摸即可表明其理想的目的地;然后系统将显示在他们和目的地位置间最短的公交路线。以不同强度的发光信号来代表公交车辆的距离远近。乘客和路人可以在电子公告板上广告和社区公告,以提高它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中聚集各种相关信息平台的功能。

除了显示人为信息,Eye Stop还作为一个积极的环境感知节点,通过阳光供电,并收集空气质量和城市环境的实时信息。Eye Stop项目是一个为智慧城市作统计的项目,它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硬盘”,蜿蜒穿过城市,而收集的各种信息将用云服务的方式传播给每个市民。

Eye Stop旨在丰富城市最先进的传感技术、交互式服务、社区信息、娱乐信息。该项目是采用大面积覆盖的触摸感应电子墨水屏幕,为公众无缝连接地传递信息。用户可以在交互式地图上计划自己的出行行程,将相关信息在数字留言板上作社区交流、网上冲浪,监测污染物实时曝光以及使用他们的移动设备与候车亭界面进行匹配以下载公共开放数据。MIT SENSE able城市实验室主任Carlo Ratti是这样评论Eye Stop的:“就类似于IPhone如何改变我们的移动生活一样,Eye Stop的出现将会改变我们对于城市信息的访问方式。”

3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与城市网络设置的继续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将被置入更多的交互功能,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异地设施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与周围人之间的交流成为现实。科技的高速发展,富有感情的人机交互将不断出现。为了让生活变得轻松、自由,还有必要对城市公共设施持续展开研究,为创造应对灵活多变的尖端科技的交互媒体而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 https:///wiki/Interaction_design[DB/OL].维基百科.

[2] 李世国,费钎.和谐视野中的产品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09,30(1):137-140.

[3] 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Intel Point Of(Pos)Concept by FrogDesign[DB/OL] . http:///intel-point-of-sale-pos-concept-by-frogdesign/.

城市公共设施篇10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载体和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1]。随着我国经济地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包括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而建设资金来源成为国家政府和城市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现状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国家每年都计划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财政资金问题不到位,造成很多地方公共文化设施跟不上。从表1,可知国家每年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都在逐年增长,这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相吻合。然而,我国每年实际完成投资却远远达不到计划投资,甚至相距甚远,往往不超过计划总投资的40%,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而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自筹资金一般也是由各地方、各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自行筹措符合国家规定的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其他方式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国内银行贷款或者引进国外资金,从表2,可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投资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多来源与当地政府单位的投资。

2012年末我国城市人口达到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2.57%,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6年的6.8%到2010年的7.3%,不断地加大。现在城市居民已不仅仅只满足于温饱问题,而且逐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面对需求的上涨,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文化设施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很显然,单靠现有的融资方式是不能满足未来的文化设施需求。

2.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财政压力大

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融资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从表2可以看出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80%来源于政府,这给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另外,政府财政除了承担文化设施的投资任务,还肩负着医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投资任务,因此这也使得政府无法完成每年对文化设施的计划投资任务,造成文化设施的改善相对比较迟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供给不足,影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效率,阻碍着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2)金融机构支持不够

在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中,除了政府资金投入外,其余的多来自国内的政策性银行和外来资金,而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金额则比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特点不具备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条件。然而,研究国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融资,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方面未能充分利用金融机构这个平台。国外政府往往通过搭建合理的平台,制定相关制度将股票、保险行业、以及外资银行等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不仅解决公共文化设施资金问题,同时也给股票、保险等金融行业提供了较稳定的收益,实现“共赢”的局面。

(3)政府协调机制不善,资源配置有待提高

在现有的公共资本融资机制下,缺乏审慎的公共资本长期投资计划,容易造成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由于地方政府不享有进行市场化融资的合法体制通道,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难以通过外部融资得到合理满足。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设施领域融资的根本出路在于资本市场上,使更多的外部资金进入。现有的公共资本融资有待改善,需增加外部资金进入公共文化设施领域的融资平台,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

3.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的建议

3.1投资主体多元化

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行有控制的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改善公共文化设施融资的重要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获得一定的利润,同时也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公益性和效益性的双赢。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优势,正确地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比如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可以参照国际惯例,提高对捐赠者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比例;又或者通过对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周边土地开发优先认购权;政府积极联系大型慈善基金和慈善人士等一系列措施来带动除政府财政之外的一切资金参与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

3.2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活动的中介载体,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金融机构一般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外资、中外合资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相比商业银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更容易申请,这类银行的贷款期限长,能够解决长期建设的资金需求,缓解还款的短期压力。推动保险行业积极服务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保险公司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分散风险。开拓证券融资渠道,包括市政债券、文化设施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专项国家债券等类型,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募集社会闲散资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这种基金模式风险小、收益稳定、存续期长,更适合居民投资,有利于筹集大量资金。

3.3 扩宽文化设施融资渠道

(1)BOT融资模式。BOT即建设—经营—移交,政府通过签订协议授予私人资本投资设立的项目公司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回收投资并取得投资收益,特许权期限届满后,项目公司将该项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所有。BOT模式实现了私人资本和政府公共职能的有机结合,即满足了政府发展基础设施的公共职能,又满足了私人资本谋利性的要求,实现私人资本和政府部门的“共赢”。BOT融资模式的项目一般都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利润率较低等特点,这也使得BOT模式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TOD融资模式。 TOD融资模式作为城市规划领域上的城市经营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TOD是政府利用垄断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在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对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投资,使土地实现增值[2]。政府通过利用“生熟”地价差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进行补偿。政府通过低价收购“生地”,将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市图书馆、大剧院等建设完成后,该地变成“熟地”后身价倍增,政府再将未开发的地块出售来补偿文化设施的建设资金。

(3)ABS融资模式。ABS融资模式即“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收益作为担保,通过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3]。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投资的特点是未来有稳定的现金流、资产权益相对独立、收益稳定、风险小,这非常符合ABS融资方式,该模式将公共文化设施或项目未来的现金收入与原始收益人剥离开,过户给特定信托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通过金融担保、保险等方式获得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较高级别资信等级,然后以债券的方式出售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筹集项目建设资金[4]。ABS为公共文化设施的融资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汇集起来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解决资金问题。

(4)PFI融资模式。PFI融资即“私人主动融资”,是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赋予私营部门组成的特别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 SPC)以公共设施的特许开发权,由SPC承担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通过购回SPC建设的公共设施或给予SPC以收费特许权亦或者合作经营等方式来收回投资获得收益[5]。PFI融资模式使政府和私营部门达成联盟,发挥各自的优势,降低项目风险。私营部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效率。

4.结束

我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融资应该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不断地扩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设施领域。只有通过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资金力量,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所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问题,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艳, 邓尧. 河北省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对河北省文化设施建设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 135-138

[2]蔡亮.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1). 60-62

[3]夏丹. 浅析ABS融资方式. 建筑经济. 2011. (10). 70-72

[4]黄佳. 基础设施ABS融资模式研究. 国际经济合作. 2007. (7). 67-70

城市公共设施篇11

Key words: City; public fire control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D6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城区城镇规划中,不少地方存在着忽视城市发展中的消防规划、消防基础建设滞后、消防投入不够等问题,造成了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建设发展,消防工作未能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城市抵御火灾的能力不强,以致火灾不断等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工作,改善城市消防安全环境,确保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目前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通信设施落后。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消防部队通讯手段还保持以往水平,资金不够改善滞后的消防通信系统,在灭火战斗中落后的通信设施,将会影响火灾的有效扑救。

(二)、消防水池的闲置浪费,影响可取消防水源。目前各城市中许多建筑已建设了消防水池,但多数又是处在闹市区的街道两旁、单位的院内角落处,水池也只限于供本单位备用,很难被发现使用,致使许多消防水池长期闲置,火灾发生时又不能及时取水。

(三)、消防给水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消防栓很多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供水管网比较混乱,大多为枝状管线,供水安全性差,而且管径很小,万一发生火灾,出水量根本满足不了火场要求。

(四)、部分城区缺少消防通道。特别是旧城区,街道普遍窄小,而街道上乱摆、乱卖、乱搭、乱建现象严重,一旦发生火灾,路障重重,消防车难以到达火场。

二、城市消防规划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消防规划管理是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消防安全总体布局规划、重点区域消防规划、消防站规划、市政公用消防设施规划、消防通信及指挥系统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消防规划、社会救援规划等内容。从规划的落实效果上看,城市消防在规划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无消防专业规划或有规划而得不到落实。有的地方没有制定消防专业规划或虽然制定了规划但形同虚设,没有建立相应的落实制度和措施,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政府领导不重视,致使规划流于形式。

(二)、消防站规划滞后社会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城区迅速扩大,但目前大部分消防站都是按照多年前的规划设置的,存在部分老城区相对集中,而部分新城区数量不足甚至没有消防站的问题。

(三)、消防规划设计不科学、不长远。规划设计时没有进行科学长远的考虑,或是限于当地发展形势,采用简单传统方式,造成了已经建好的城市公共消防设施与新的城市功能不相符合,出现消防给水、消防通信等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

三、推进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一)、建立健全城市消防规划。要提高全社会对消防规划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管理、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和实施、城市资源共享、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作等方面入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编制切实可行的消防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实施。制定消防专业规划时一定要牢固树立超前意识、全局意识、开发意识和科学意识;要力求完善和可操作性,防止盲目性、先后不定性和重复建设;要通过规划,建设先进适用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在消防规划确定之后,绝不能因为领导人变更等一些人为因素干扰而朝令夕改。如果规划内容确有不完善或需调整的,也必须通过法定程序,确保规划工作的严肃性、法制性和长效性。

(二)、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减灾的通讯指挥系统。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和建立用于城市防灾、减灾的通讯指挥系统,同时实行资源共享。这样既可避免有限资金的重复投入,又可避免人力物力的多头浪费;既可解决消防通讯灭火指挥系统的需要,又可提高其他部门的应急通讯除障能力。

城市公共设施篇12

Key words: public facilities;humanized design;people—oriented;urb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075—02

1 公共设施的范畴

公共设施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城市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作用,为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共环境中一切具有美感的、有一定实用功能的、为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诉求的人为构造物。公共环境设施,在欧洲中它被译为“街道的家具”、“城市的道具”、“城市元素”。在日本,被理解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的装置”,也称“街具”。多种多样的环境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例如交通系统的公共汽车台、人行天桥等;为了创造生态环境而设置的花坛、喷泉等。在城市街道、公园、商业开发区、车站、广场、游乐园和各种休憩空间等公共场所设置的各种公共环境设施,将充实社会整体环境的现代气息,体现对人们户外生活的悉心关怀。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还能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

2 公共设施中的人性化设计

2.1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

城市公共设施篇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二、城市公共设施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三、信息时代对设计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WWW.133229.COM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对产品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体验功能就成为未来产品的必要功能。

四、信息时代下公共设施发展趋势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仅仅把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必备的“硬件”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的设计中应该更多注重“软件”的应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性功能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中国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在日本,人们可以看广告免费打公用电话,两家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在日本全国设置10万部免费公用电话。据了解,在拨打这种免费公用电话时,用户首先拿下话筒拨打电话号码,之后液晶画面上会出现约15秒钟声像并茂的广告,广告结束后电话就会接通。如果你拨打的是固定电话,你可以免费通话9分钟;如果你拨打的是手机,则至多只能免费通话1分钟。这种理念无疑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值得借鉴。

五、结束语

在21世纪,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公共设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于体验与互动的要求逐渐增强,设计的趋势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核心,创造有序、和谐、合理、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并且在设计中应用高科技元素,方便城市居民的使用,使公共设施脱离摆设的定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同时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对城市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