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实用13篇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1

1.Greeting(打招呼,这是基本步骤,一定要和学生或者听课的老师打招呼,声音好听响亮面带微笑)

2.Warm up(热身,主要是小歌谣类的TPR,最好有动作,老师要放的开)

3.Presentation(演示,教授新单词新课,最好有闪卡,机构会提供,如果自己做更好。导入有创意能加分。)

4.Games(游戏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最最简单的就是比赛,指单词或者跑卡类的)

5.Wrap up(收尾部分,很重要,复习教授过的单词和句子,最后再以Goodbye song结尾的歌曲来结束课堂。有头有尾很重要)

还有很多小细节的问题我就不说了,太多东西。

第三,有的考官会让你展示才艺表演,比如唱歌跳舞之类的。(和少儿英语相关的就可以,比如儿童歌谣)。

有的学校和机构有笔试,只要你的英语不错,根本不用担心。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2

 2.在在拟真的生活情景中领悟英语语言美

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他的语言素材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最终目的也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常把教材作为框架,以学生面临的情景为舞台,适时增加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师生进入自然的交际状态。这样生活化的活动缩短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生活的美语言的美。

 3.在歌曲儿歌中体会英语语言美

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和儿歌。我在教学时不时的根据教材选择相关的歌曲和儿歌,并且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而又幽默诙谐的歌曲或儿歌。比如在教学到动物时,我就选择了一首“Old Macdonald”。我让学生分组轮唱,边唱边叫,这儿小鸡唧唧,那儿老牛哞哞,一会儿小鸭呱呱,一会儿小猪噜噜。绕口令似的词,和越来越快的节奏,学生们唱得、笑得气也喘不上来。欢乐的气氛充满着整个课堂。

再如在教学句型How many…?时,我出示了一幅Country Park的自画挂图。在学生运用已学句型自由谈论图片后,放了一首优美的儿歌:Look, look. What do you see? What do you see? I see five dogs. I see two frogs. Count, count. How many cats? How many bats? I see three cats. I see ten bats. 学生们看着图片上可爱的动物,借助动作很快就朗朗上口地朗读这首儿歌了。在他们能熟练地朗诵儿歌后,请他们就图片内容编一个去郊野公园的小对话,课堂气氛再一次热烈起来……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3

该怎样引导孩子走上自主阅读之路?我开始了家庭读书的探索之旅。

一、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我觉得一定的家庭藏书量,是引导孩子踏上阅读之路的基础。家庭里,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藏书量,让书柜成为家庭里重要的一个区域,让书随处可得,才能够有读书的氛围。而且,只有藏书多了,各种类别的书多了,才能诱发出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只有藏书多了,才可能辨别出书之“优劣”,毕竟对童书,普通家长并不专业,读过的、知道的太少了。

于是,在原有一排书柜的基础上,我们又购置了一大排书橱放在客厅中间。现在,家庭藏书量达1000册,读过的大部分都放到了书房里,未读过的,把大人读的书和童书都分门别类放在客厅书橱里。

有了藏书,孩子才能自由地选择、翻阅,空暇时间,家庭有了读书的氛围。

我的伴读之路——“书香家庭”活动申报材料

图书馆,更有取之不尽的图书资源,我们办了5张借书证(4张南京本地图书馆,1张网络图书馆)。我们常会带女儿去图书馆,一、二年级里,累计借阅量达500册以上(绘本为主)。

二、通过家庭阅读活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首先是家长个人的阅读习惯,只有家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带动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闲暇时间、节假日,我们都会静静读会儿书。女儿也随时会翻阅我正在看的书,互相还会聊聊正在读的书。

其次是通过有规律的家庭的阅读活动,培养家庭阅读习惯,也带动着孩子在自主阅读路上越走越宽。

3、 诵读:诵读诗歌,以校本课程《日有所诵》和古诗词为主,另选了金波、金子美铃、纪伯伦、泰戈尔等优秀诗歌。

4、 读书比赛:1年级寒假时,为激发女儿自读,我们和女儿开展了读书比赛。采用积分制的形式,每读一本书(刚开始以篇章计算),按书的厚薄来积分。女儿好胜心强,我们用这种方式,激发女儿开始了自读。

5、 读书记录:每人读完一本书,我都会随手在新浪微博上简要做个记录(2013年读书记录,详见附件),偶尔也会选择一本或一类书,写写读后感。

以下节选自我的新浪微博-伴学之路:

《窗边的小豆豆》(17.5万字)。假期共读的第二本书,我们一起聊了聊人物性格特点,讲了讲印象深刻、有趣的情节,读了读后记。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尽早发现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逐渐衰退吧?”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兔之眼》,一个年轻的老师与班级中一群特殊孩子的故事,既有课堂教学细节,也有生活中的事情,涉及理想的教育观、社会观以及幸福的根源的探讨。

《爱哭鬼小隼》,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的遗作,以其自己童年生活为基础的小说,故事性不强,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变化有较多描写。小隼很幸运,有个智慧的爸爸,认为“玩也是成长”;有个通情达理的妈妈;还有帮快乐、互助的哥哥们。

6、 评选最喜欢的一本书:根据读书的记录,评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三、参与到更多的阅读活动中,交往同伴

阅读需要分享,在交流和分享中提升自己,也结交更多的喜爱读书的同伴。我一直参与一些活跃的阅读群的活动,组织单位的图书漂流活动和亲子阅读沙龙讲座,也带女儿参加一些课外阅读活动。

读书,并没有改变我们什么;读书,也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附录3:部分共读绘本目录

附录4:读后感——我读过的那些育儿书

踏上伴学路后,因为确实不懂教育,也没有实践经验,我就杂七杂八读了些育儿书。以下我分类介绍我读过的育儿书,要说明的是:分类纯粹是我个人的分法,介绍的也不一定是该书的精华,更多是我个人在现阶段伴学的体会。

第一类、家教类:主要是一些综合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估计很多妈妈都看过了。因我是爸爸,刚开始看书名我没有去读这本书。这是尹健莉16年的伴子手记,实在、用心,从幼儿期到学生期都有介绍,很多细节都值得体会。读完后,我第一时间发的微博汇集了一些要点:①爱在有心而无痕:不管就是最大的管;在孩子面前做个听话的家长;平等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记功不记过。②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大量阅读;学习古诗词;生活中游戏式学习;反对暴力作业;不考100分。序文中的标题:“爱在有心而无痕”,我记的最深。爱要用心,大多妈妈都是如此,但不着痕迹,却是大部分家长都忽视的。

2、《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胜在平实,贵在用心。全书分成生活篇、学习片、品格篇、心理篇…,涉及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贴近普通家庭,书的前面还特别汇总了一些常见问题。书中提及的给孩子择校问题,给我些思考,我甚至庆幸没能上“名校”,那样说不定我孩子就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刘称莲老师不用特别高深的理论,只是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让我深感“育儿即育己”。封面上的这句话:“爱在自由里,用全心的爱去陪伴,静静等待和欣赏”值得反复体会。

3、《快发现孩子的天赋》:书的内容我个人觉得一般,感兴趣的可深入关注多元智能理论,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专长,尤其在艺术类爱好方面,不要走强制、代办路线。有爱好,啥时都可以艺术。

4、《牵着蜗牛慢慢走》:这本书好像不算畅销,一位妈妈在其子入学耶鲁后总结的育儿手记,我也认同其“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该“亲力亲为”。她认为家庭教育遵循“提前一点点”和“有趣”两项原则。

与其它家教类不同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具体家庭教育方法,还有求学耶鲁的一些介绍。关心具体学科学习和孩子留学的家长可关注。

当然喽,不见得都适用,正如作者一开始就说:“无论哪种教子方法,都不应该盲目地推而广之,只有根据自己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因材施教才是根本。家庭教育中,家长也不可盲目追“家”。

5、《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讲》:这本书主要讲述如何与孩子沟通,我在读这本书时,是断断续续的,先是体会到要“共情”,再是“多描述事实”。另外,我还有个收获,就是常和孩子聊聊天。总之,这不光是用来读的一本书,需要去体验,去练习;这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伴着孩子的成长,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关于这些沟通的技巧,不光是与孩子沟通需要,工作中同样适用。

第二类、阅读类:关于阅读以及亲子阅读和绘本解读方面的书

在以上的家教书里,大多提到阅读的重要性。但具体如何亲子阅读?如何让孩子“渴望阅读”?不同阶段读那些书?不同童书的读法?这些就有必要再去钻研一些阅读类书籍了,而且儿童文学类和图画书类都需要适当了解。

6、《朗读手册》:这本书估计很多家长读过了,我也不多介绍了。这是我踏上伴学路的第一本书,跟着目录就买了些书回来,开始读书给女儿听。

“大声为孩子读书吧”,和孩子共读一段时间后再重读一下此书,肯定又会多些感受。

现在,《朗读手册2》和《朗读手册3》也已出版,这两本书分类别节选了一些适合小学中低段和中高段孩子的书的文学作品。这两本书能作为孩子的睡前故事,书中还有作者介绍、同类书介绍,可作为选书指导。

7、《绘本之力》:第一次读时,我没有读完,因为那时我还没有读过几本绘本。看了一些绘本后再读,有了很多的感受。松居直更清晰地表达了绘本的概念以及绘本的创作;其他两位老师则谈了很多读绘本的体验。

松居直认为:“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孩子听的时候,“用眼睛看画、读画,然后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故事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绘本体验”。

再摘录河合隼雄在书中的一段话:“日本过于强调对孩子的知识的灌输,认为谁能被更多地、更早地填塞进知识,谁就会赢,可是孩提时代并不是这样一种形态,而是情感的、感性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8、《小学阅读能力决定孩子一生的成绩》: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言了。其中有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不同类型书的阅读方法以及孩子阅读中的阅读障碍介绍,还附有分级阅读能力诊断。不过,这是韩国翻译过来的,我觉得还不太适合国内。

9、《故事知道怎么办》:通过讲故事来纠正孩子的行为。该书既有故事治疗理论介绍,也收集了很多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还有专门篇章讲解故事创作技巧和讲述技巧。故事大多比较短小,我只读了一些就没有继续了。

亲子阅读,起步很简单,拿起书读给孩子听就行。实践一段时间后,再去看看这类书,就会感受更多些。

图画书的阅读方面还可以适当关注相关书籍,如《幸福的种子》(0-3岁亲子阅读及相关图画书介绍)、《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关于绘本阅读技巧以及60多篇绘本的解读)、《好绘本如何好》(应该说更适合相对专业些的读者了)。

绘本的选择和阅读真的是有很多学问,家长们慢慢深入。先实践,再求学。

第三类、专科类:关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专科学习的书

10、数学类:《10岁前,培养孩子的数学脑》,作者是一位韩国师范大学数学教授,讲述他如何培养女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崇尚人性教育理念,这本书告诉我:数学不只是算术,而是一种思维能力。注重在生活中培育孩子的数学思维。

11、英语类: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介绍自然拼读法,以母语方式启蒙英语。启蒙三步曲:语音输入、亲子阅读、自主阅读。适合孩子年幼些的家长,作者有在加拿大生活的经历,又家有学童,因此该书对北美教育体系也有些介绍。

12、英语类:林克妈妈的《我陪女儿学英语—林克妈妈亲子英语培养手记》,林克妈妈自己陪伴女儿学习英语的手记,适合家有小学生的家长。除了介绍其英语教学经验,作者还对商业英语培训机构进行了考察和批判,提醒我们不要简单依赖机构教学。

还是前面说的那句,关注教育,就该亲力教育。

还有北外曹文的《英语,儿子教我学》,我还没有拆封,可关注。

13、财商类:只读过《快教孩子学理财》,书中的方法不一定适用所有家庭,但理念值得一学。因国情不同,我们可能做不到与孩子独立,但该尽早给孩子一些自理、自立的机会,还可以把大人工作、生活的一面展现给孩子。

生活就是教育,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与家庭的教育割裂了。

还有本《建构儿童的科学》(学科学,还是做科学;接受科学知识,还是探索科学),我也没读,但值得关注一下,我们普遍缺乏探究的能力。

第四类、教学类:一线教师或专家们写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书

这类书我原先没有注意到,但读了一些后,我个人更喜欢这类书,一是,老师看到的学生比较多,遇到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会让我们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育儿问题;二是,我们不必羡慕外国教育,不必单纯抱怨国内教育体制。如何看学校的教材与教学、如何与老师沟通,这些在孩子上学前、上学后都要关注。

14、《教室,在书信中飞翔》,是新教育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新作,我一晚读完,而差不多整晚,我脑海中浮现的都是“MS.常”和“小蚂蚁们”。

这本书看上去只是常老师信手拈来的一堂“中澳两地书”课程,也就是师生们的书信往来集,可却展现出了“小蚂蚁班”精彩、丰富的教学课程。

常老师抛开课本来教学,引领孩子们穿越“卓越的课程”(晨诵、整本书共读、经典文本阅读、诗歌之旅、生日书、童话剧、班级交响乐团、道德的六个阶段、还有准备筹划更多的,如健身课……),让孩子们充足地成长。

而且书信中,师生们交流的话题以及旅游途中的见闻,已远超出学业范畴,引领孩子们更多地思考世界、人生,启发我们教育要“品格为先”。最后,还附有对澳大利亚教育的5点认识,以及“道德六个阶段”中“我要遵守规则”的“班级币制度”。

顾老师多次提及“现在的孩子很难静下心来”,这或许和社会环境,和家长的心境有关,而其中关于做作业方面的习惯,也提醒家长注意。尹健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反对的是“暴力作业”,而当下大部分学校小学中低段作业量并不大,因此,还是要适当指导(并非替代)孩子作业。

16、《重建师生关系》:我新近读完,作者史金霞现在苏州一高中任教。她的语文课堂可谓:“有思想的深度,有文学的气度,有历史的厚度,有现实的广度”。

而这本书里,其落脚点在“关系为先”上,实例讲解以“爱、理解、对话、尊重”重建师生关系。最后一章写出了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困境和突破。

父母和老师一样,天生容易滋生权威意识,因此,“关系为先”也适用于家庭教育。

17、《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许多学校不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是培养考生的场所”。事实已不仅是学校了,家长也热衷于让孩子考级。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讲述自己的教学历程,而她和一群六年级的小学生,四年学完课本,课内海量阅读,师生诵读、精读了大量文、史经典,充分说明了阅读的神奇力量。

上面几本,都是一线教师写的。理念上,其实与专家的言论大抵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他们探索出了教育的路径。这是我喜欢的。

18、《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前期发表的“语文之痛”(对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课文的批判)的集结;另一部分,是根据其陪女儿读书的经历,介绍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转一段我微博上特别摘录的作者叶开的关于阅读分级:青少年阅读需要明确的分级推荐:学龄前,以童话、故事的阅读和听诵为主;少年儿童期,阅读以幻想、科幻、魔幻文学作品为主;青少年阅读,要有选择地加入历史和哲学读本来开拓视野,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我觉得还该加上童诗,总的来说,孩子阅读该符合这进程,选书面宽些好,也不要被“经典名著”所限。

还有本书,《给教师的建议》,有位也读了不少育儿书的家长跟我说不错。我收了,但我还没读,只提一下。

第五类:人文类:严格说,这类不算育儿书,其实是自己闲读之书,不过都能发现“教育”与“育儿”的篇章,伴学路上,其实是家长自己的眼界、视角需要拓宽。

19、《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的家庭生活纪实散文集,记录了两个孩子婴幼儿期的一些成长片段。读来让人感觉真实,书中没有一点说教,而从她俩孩子写的两篇“跋”中,更能感受到浓浓的真情,育儿最大的影响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培养孩子重在培养品格和习惯。

20、《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与其儿子-安德烈的专栏书信汇集。因为儿子已经长大了,并且文化也有差异,很多家庭可能出现“闭门”,甚至“锁心”了,龙应台带我们思考:如何认知已经长大的孩子?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该留给孩子什么?

在此之后,龙应台还有篇《目送》的散文集,涉及教育和孩子方面较少了,在此就不多提了。

21、《奥数是个替死鬼》:其实不是讲奥数的书,是一自由教师从其奥数班教学见闻说起,反思:孩子的痛苦反映了整个社会愈演愈烈的忙乱,倡导纯朴自然的生活。

另外,书中有段关于其自己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的V形大反转,我觉得关心孩子成绩的也应关注的更远些。

封底语:“通过学习,我们要获得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一个有主见的头脑。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依靠它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财富故事中,抓住自己的生活。”

奥数是个替死鬼,而全球的商业化背景下,教育其实也无法独善其身。

22、《虚实之间》:芮成刚侃侃而谈众多大人物、大场面,那种对世界之巅的亲近,让我首先感受到了高度;其次感受的是宽度,话题宽泛,新闻、时事、经济、人物,甚至教育、人生;掩上书,更多感受的是角度。真相=事实 角度。“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

芮成钢当年是高考状元,英语特棒。涉及到教育的有几篇,比如关于出国问题(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关于英语口音(不必在意发音),关于英语学习(背诵经典)。

23、《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这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杰作”,它不同于一些心灵鸡汤,它告诉我们“人生苦难重重,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而为人父母者更应踏上“心智成熟之旅”,因为“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病人在幼年时期失去父母的关爱程度以及时间的早晚,有着直接的关系。”

全书四章,分成三部分:自律、爱、个人信仰,到现在,我还放在床头,准备来次大摘抄。如果认可“育儿即育己”,那该读读此书。

24和25、纪伯伦的《纪伯伦诗集》和泰戈尔的《新月集》:这两本诗集放在一起说一下,很多篇章随意读读也会觉得获益匪浅,我微博里摘录了一些。

前面已分享了五类,还有一类:童书类:

这一类不在我的“育儿”书单里,可陪读过程中,会发现“童书非童书”,好多绘本中有深刻的寓意;好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和谐家庭,有正直的父亲,有宽容的母亲……,也让我们更了解孩子的情趣;很多童书中寓含的普世价值观也该是家长需要反省的。

童书类,容易被家长们忽视,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选书。其实,家庭教育该从家长陪孩子读童书开始。

就以上我读过的那些育儿书里,我个人推荐三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这是偏重育己,这个时代,或许多多少少有些心理病;《教室,在书信中飞翔》,偏重品格为先及课程建设,更了解学校教育,更积极去面对学校教育;《朗读手册》,偏重阅读,亲子阅读,先实践,再求学……

刚开始,书越读越惶恐,因为发现自己不懂得太多,要学的“技术”太多。而真正陪读一年后,我反而静心了很多。“孩提时代,情感的、感性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只想着和女儿一起长大就好,各种技术,不去强求。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4

她是北京外语广播能用中英文双语主持节目的外籍主持人,她叫Gail,来自以色列,中文名叫高玲。认识Gail是在北京电台举办的一次活动上,与她邻座,交谈间了解到她的一些有意思的经历,比如:她不仅能说流利的中文,还在微信、微博上用汉字与人交流,还有不少粉丝;她喜欢玩儿,去过不少国家,在中国各地旅行,北京她几乎跑遍了;当初来中国时一句中文都听不懂,后来在北京学习汉语言古代文学,最终选择主持节目作为自己的职业……是什么吸引Gail来到中国?又是怎样的机缘让她与广播结缘?出于好奇,于是有了这次采访。

被美食节目吸引到中国,在中国旅行了一年Gail生长在以色列,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十几岁就开始背包旅游,去过很多国家。“之前我对中国一点不了解,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介绍中国美食的节目,就跟妈妈说想去中国,妈妈说好好玩吧。一周后我就买了机票,一个人飞到了中国。”

那是2003年,以北京为起点,Gail开始了在中国的旅行。最初,她一句中文都听不懂,“在大城市,我找能讲英语的年轻人帮忙;而在甘肃、云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区,我就用手势、画画与人交流。”Gail坦言,一个人旅游挺好的,可以结识不同的背包客,能有机会与当地人接触、交流,让她通过体验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和那里的生活。“我会了解中国人什么时候吃饭,到人比较多的饭馆吃饭,看别人买什么,我就要什么,有时候(买的东西)好吃,有时候不好吃……”Gail笑道。

在外语广播当了一次嘉宾后爱上了广播

一年的时间,Gail走了17个省市自治区,其间学会了一点中文,“我觉得中文特别好听,非常想学习中文。”于是,Gail回到北京,进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后开始专业学习,“我本科专业是汉语言古代文学。”Gail表示,她对语言很感兴趣,这个专业虽然学起来很难,但特别有意思,学好了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代语言。Gail说,因为是优秀毕业生,她获得了硕士奖学金,学的是比较文学。

读硕士不久,有朋友告诉Gail,北京电台外语广播正在找外国人做节目嘉宾。“《咚咚腔儿》是个双语节目,需要有外国嘉宾,Gaff中文说得挺好的。”时任《咚咚腔儿》栏目主持人、现为外语广播副台长的曹军生介绍说:“我跟她聊了以后,觉得她反应机敏,口才不错,知识面、阅历也很丰富。”就这样,Gail得到了参与广播节目的机会。

“后来曹老师问我想继续做吗,我说好,我试试吧。”Gail坦言,连续上5年学太累,所以她决定休学半年,看看广播工作到底是怎样的,然后再回去完成学业。“第一次上直播是2008年11月,到现在也没念完。”Gail说,第二年她就正式开始在电台工作了,她喜欢做节目,不想放弃这份工作,而毕业论文随时都可以写。

她认为主持人一定要有丰富的阅历

Gail在《咚咚腔儿》主持了两年;2011年参加竞标成为外语广播另一档节目《听世界》的主持人之一,从2012年做到2015年;今年开始与北京小伙儿李伊搭档主持纯英语节目《悦生活》,主要介绍京城的老外都在玩儿些什么、吃些什么,京城的涉外机构都为外国人提供了哪些服务和帮助。

Gail有着丰富的阅历,她去过很多国家,来中国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兴趣爱好广泛,上过各种培训班,她善于学习和思考,对一些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再加上有不错的口才、工作认真敬业,还有重要的一点――热爱北京,使她7年多来一直在外语广播主持节目并能适应不同节目的风格。

“如果自己生活经验不丰富,还是别做主持人。”Gail认为,主持人不能只是照搬资料,引用他人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听众能听出来哪些内容是主持人从报纸、从网上搜集的,哪些是主持人根据自己的体验得来的。如果都是别人的东西,听众为什么还要听你的节目,上网看看就都知道了。”Gail说,她主持节目时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嘉宾、与听众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也是节目吸引听众的一个原因。

经常参加活动、喜欢旅游,玩儿也是为了工作

“经历丰富、爱好广泛,做主持后也要一直保持这个状态。”Gail上节目夕余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和各式各样的培训,比如南美之旅红酒品尝会,艺术交流、主题旅游活动,攀岩等;她常利用假期出国或到外地旅游,“去旅游可以体验不同的东西。”即使旅游时,Gail也参加学习。有一次她去泰国旅行了4天,其中有两天专门学习做泰餐,“在节目里我可以和听众分享自己的这些经历和体验。”

周末没有直播时,Gail常和几个朋友去北京郊区爬山,“我们不光去运动,还会走进山村,看看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Gail介绍,他们往往在郊区留宿一晚,住在不同的宾馆、度假村、农家乐里,她会与当地人或投资者交谈,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想法,“一些度假村都建立了综合旅游项目,其中有的是年轻的中国人从国外带回来的概念,吸引了不少游客,给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就像Gail所说,她出去玩儿也是为了工作,认识不同的人、亲身体验不同的事物和文化,可以在节目中把这些新鲜的感受带给听众。

希望将来能做一档介绍美食的电视节目

除了节目上交流,Gail还在外语广播的(网上)聊天室以及微博、微信上与听众互动,介绍与节目相关的信息,分享学好外语的方法与经验、自己的见闻,当然还有各种美食,各地的特色美味和她自己的手艺。

“外语广播的一些听众问我如何学好英语,和他们的互动交流也是我练习(中文)口语的机会。”Gail说学中文写是最难的,而她不仅能看懂中文,还会写,“我可以用中文编辑稿件,很多外国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让Gail很是自豪。Gail表示,对她来说增加词汇量最重要,她经常看书读报,如今借助手机、Ipad等可以随时学,不会的词语她就记下来回家后查字典。

自称特别爱吃的Gail遍尝了中国各地的菜肴、美食,“我爱吃中国菜,特别是四川菜、湖南菜、广东的点心,当然还有北京烤鸭。”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5

全书正文12节,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词汇和词义习得”,分三节。

第一节,开始说话。按照儿童语言的发展顺序首先介绍其早期词语习得。以Christian零到五岁的真实语料为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Christian从零岁时的“哇哇大哭”到五岁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语言究竟是如果发展的?这一过程是神奇的,但是我们不能问孩子自己“你们是如何学习语言?”我们也忘记了自己学习语言的过程,我们所能做的是记录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资料,然后分析特点,寻求内在规律,得出结论:“儿童学习语言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该过程中儿童所犯的错误是有规律的,不是凌乱的,是为建立语言规则系统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儿童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能理解几个单词,并用身势语或者语调和周围的人们进行交流。也就是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发出他们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语,开始用语言进行交流,所以本书研究的语言是从儿童一岁开始。

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儿童早期习得的前50个词语具有以下特点:一、都是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二、绝大多数是表示事物的,而且这些事物大都是他们可接触到的、比较小的(shoe)、能拿到的(key)、可移动的(car)或者有声响的(clock);三、也包含表示动作(give)、修饰 (dirty) 以及交际词语 (bye-bye)。这一阶段儿童习得词语等于成人语言范畴。

第二节,寻找词义。儿童学习新词时,有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两种现象。当儿童使一个词的使用范围超出成人语言的范围时,是词义扩大;当使用范围小于成人语言的范畴时,是词义缩小。词义扩大有三种类型:一是范畴性的,即用表示甲事物的词来指称乙事物;二是推理性的,即用表示甲事物的词来指称与之物理性质或功能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三是陈述性的,如用表示事物的词来表示与之相关联的处所等。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个部分,这一过程伴随人类始终。儿童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习得词典里的所有词汇,但是在5岁以前,儿童自己的词汇库里已经有成千上万个单词。1973年,Clark对父母记录的儿童的语言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尽管这些记录来自于不同的语言,但得出同一结论:儿童早期语言均出现词义扩大现象。关于词义扩大现象,Clark指出:根据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儿童的词义扩大现象不大相同。但是这一分析太概括化,不能清晰地解释所有的词义扩大现象。儿童的词义扩大通常是他们对周围世界感知的一种反映。这种词义扩大不仅仅是根据事物之间物理的相似性,有时还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同功能来扩大词义。

分析儿童早期词的意义时,必须注意当儿童使一个词的使用范围不等于成人使用范围时,我们并不知道当时儿童使用这个词时,头脑里想的是什么。这也并不是说儿童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可能有其他如下原因:一、儿童知道该词,但由于该词发音比较难。故有意回避该词,而选择另外一个相似但发音较容易的词来代替;二、某个词临时记不起来,会选择一个相关的词来代替;三、儿童把一个复杂的话语形式减缩为一个词,或者用一个词去代替这个词所处的位置。

第三节,构建词典。本节主要介绍儿童对动词和形容词的习得以及他们是如何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的。由于相近的动词之间差别非常细微,如put和give,儿童容易混用,这一现象恰是儿童逐渐学习词与词之间微小区别的一个反映。1972年,Clark发现空间形容词比其他形容词更难习得。空间形容词指空间的延伸或者尺寸的扩大,具有相对性,只是在和其他物体比较时才表现出大、小或者高、低等,因此,空间形容词都有反义词。同年,Clark构建了空间形容词习得顺序(见表一)。

表一 空间形容词习得顺序

高/矮 宽/窄

大/小 ―― 高/低 ―― 深/浅

长/短 厚/薄

三岁到四岁的儿童词库构建主要是区别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一年龄段的词语习得错误指出儿童已经开始观察或者验证自己母语的规则形式。儿童掌握一个新词,就需要把这个词放在一定的词汇系统中,要学习词语之间的意义联系,这比孤立的学习一个词困难。儿童不断地在已有的词汇中加入新词,建立词语之间的联系,就逐渐构建起自己的词典。

第二部分“语法”习得,分四节。

第四节,组合句子。本节开始介绍儿童语法习得,首先从组合句子开始。我们分析儿童所说的第一个句子时会从这个句子所包含的词、词义以及用途来分析。儿童在“独词”句阶段,一个词就是一个句子,一个陈述,甚至一句话,表达的意思要比这个词的内容要复杂。两岁左右的儿童,一旦在口语中掌握了前50个词,就开始把“独词”组合在一起,形成句子。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儿童的句子仅仅包含两个单词,所以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为“双词句”阶段。儿童句子出现的词都是必需的、能表达意义的词。这种词叫做实词(content words),一般指人、物、行为、特性。通常情况下包含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然,偶尔他们也会遗漏这些词中的某些词。例如,某一动作的执行者“人”,但是当时的语境可以明确地显示这一执行者。同时,我们还发现,儿童所遗漏的词在语法上是必须的,但并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这种词叫做功能词(function words),包括:冠词、介词、谓语动词、助动词。所以,儿童早期的句子具有电报话语,即简洁的特点。电报话语是Roger Brown 1976年提出的,一直是描写儿童语言的最佳方式。然而如果我们用这一方式来描写儿童大脑内部的变化,那将是一种误导。因为,在电报中,成人省略了功能词,问题是成人知道自己省略了什么,但是儿童在“电报话语”阶段,远不知道自己省略了什么。

虽然儿童在造句阶段通常会遗漏一些词,但是,他们句子中所用的词序跟成人句子中的词序相同。当孩子把英语作为母语习得时,这一现象被广泛证明。在英语学习中,词序是相当重要的。例如:Bill kicked Fred.和Fred kicked Bill.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词序是我们了解who kicked who的唯一方式。

1976年,Roger Brown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儿童“双词句”。发现不论儿童们所用的词序如何,其语义关系都大致相同。虽然词序偶尔会因国家、地区、儿童的不同而不同。语义关系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施事――动作”(daddy kick)、“动作――影响”(throw stick)、“施事――影响”(me ball)、“动作――处所”(sit chair)、“实体――处所”(spoon tabel)、“所有者――所有物”(daddy coat)、“实体――特性”(Kitty big)、“命名”(that cake)、“重复”(more ball)以及“否定”(no ball)等十种类型。然而这种语义分析也不是万能的。例如我想让你关上窗户。我会用Close the window.或者 I’m cold.两个句子来表达。用上面的语义关系分析这两个句子分别是“动作――影响”和“实体――特性。但是这种分析不能看出两个句子其实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总之,儿童两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构建句子。早期句子仅仅包含两个单词,其特点是简洁,犹如电报话语,大多使用实词,如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早期句子用两种方法来分析:一是语义关系;二是句子用途。

第五节,造长句子。双词句阶段之后,儿童的句子不断加长,开始有了功能词,但仍然具有“电报句”的一些特点。这些句子是把两个有关系的双词句合在一起构成的。这个阶段,儿童已经不是完全按照语义来组合句子,而是开始使用语法规则。把语义和语法区别开来的原因是这个阶段语义关系已经不能解释英语语言工作的所有原理。对其他语言也是如此。如果儿童继续使用语义关系来组建句子的话,这种语言发展是走不远的。儿童这个时期出现的错误,都是主动建立语法规则的尝试。然而儿童如何构建这种抽象的规则系统一直是个未解的问题。

这一阶段儿童的语言与其说按年龄来划分,不如按阶段(stage)来划分。因为正常的儿童在使用句子结构的时候,可能会存在几个月的差别。在双词句阶段结尾之时,孩子开始说出更多的三词句或者四词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句子产生了。然而,并没有三词句阶段,接下来,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当惊人。早期的三词句,四词句仍然具有“电报句”的特点,一些功能词依然被省略。动词通常缺少过去时或者第三人称结尾。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儿童开始使用一些介词、冠词了。句子也更加完整了。

双词句阶段之后,儿童用两种方式扩展句子:其一,儿童经常一连串说出三个句子。每一个句子都表达同样的意思。前两个句子合起来已经包含了所要表达意思的所有语义关系,第三个句子把所有的语义关系合在一起;其二,扩展已经存在的部分。

第六节,否定与提问。本节讲述儿童对英语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在英语中,助动词的习得对英语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至关重要。

否定句的习得。要经过三个阶段。儿童一开始把否定词no或者not放在句首或者句尾;第二个阶段学会把否定词插入句中使用;到第三个阶段否定词前出现助动词,但儿童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习使用助动词do和与否定有关的其他规则。

在问句系统中,儿童首先习得是非问句,即一般疑问句。英语的是非问句,助动词需要出现在句首。儿童一开始的是非问句不使用助动词,随后才出现助动词。在特殊疑问句中,儿童一开始就会把疑问词放在句首,where, what 出现最早,接着是why等特指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中的助动词与主语的倒装现象,要比是非问句出现的晚。

第七节,成为造词者。儿童在“电报句”阶段,名词、动词常常没有词尾。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词汇在增加,从两岁半开始,儿童开始学习构建新词,其方法有合成法、转化法、前缀、后缀等,通过这几种方式逐渐习得构词法和构形法。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是通过这几种方式构建的。为了满足人们讲话的需求(其实所有的语言都在变化),当新词被需要的时候,人们会根据就近原则用现有的词来组建新词。两岁半的儿童已经具备这种构词能力,而且相当具有创造性。这部分是因为儿童的词汇处于不断增加的过程之中,当儿童有表达愿望的时候,想用那个词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词已经存在,或者暂时忘记了所要用的词,这个时候,儿童就会创造一个新词。正因为如此,就出现了后来的“过分概括”现象,即把不规则形式改为规则形式。其实,在双词句阶段,儿童已经开始注意动词的时态词尾和名词的复数词尾。“过分概括”这一现象绝不是模仿的结果。因为成人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这就证明了儿童语言习得不是被动地模仿,而是主动探索建立规则的过程。儿童一旦构建了某一规则(如动词的时态词尾),就会经常使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意识到了不规则动词的变化,“过分概括”现象逐渐减少,曾经所创造的“规则”动词也随之消失。

第三部分“儿向语言特点介绍”第八节。

第八节,会话。本节主要介绍儿向语言的特点以及儿童会话技巧的发展。成人会话所谈论的话题一般都不是眼前所能看到的,摸到的。他们所谈论的事件要么是已经发生,要么是还没有发生的。在会话中,他们经常使用代词,说话速度快,而且很少重复。那么,成人在和儿童交流时,所用的语言是否有改变,如果改变,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在很多文化中,父母、成人或者照顾儿童的人都会用一种不同于成人交流的语言和儿童交流,这种语言被称为儿向语言。儿向语言一般具有音高较高、语调夸张、语速较慢、多停顿、吐字清晰、重复、重叠、较少使用代词、语句较短的特点。在会话过程中,成人关心的是同儿童的交谈能否顺利进行,较少指出儿童的错误,即使指出,也多是词汇错误。成人同儿童交谈的话题,多是现时的或者现场的,随着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父母才开始同儿童交谈已经发生的或者未来要发生的事件,即“抽象”事件或话题。一个成功的交流者,不仅要懂得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懂得会话技巧。儿向语言对儿童发展影响很大。儿童就是通过儿向语言的引导来习得语言和会话技巧的。

第四部分“儿童语音习得”分两节。

第九节,学习发音。本节介绍儿童语音习得。儿童早期发音通常会出现四种现象:其一,词尾辅音省略(deletion of final consonant);其二,遇到辅音串时省略其中一个辅音(cluster reduction);其三,在连缀的辅音之间,或者词尾插入元音,或用元音代替音节辅音(N, L, R)形成“辅音――元音”或“辅音――元音――辅音――元音”的结构(addition/ substitution);其四,在一些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中,儿童通常会遗漏不重读的音节。这四种现象看起来是不同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四种现象反映出一个普遍模式,即:儿童早期语音习得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被称作儿童早期语音习得过程。此处需要阐明一个概念,即:辅音音节。在英语中,大多数音节包含一个元音,但是偶尔辅音N和 L能单独形成一个音节,尤其当其处于词尾的时候。笔者在此把这类音节称为辅音音节。辅音R在美式英语、英式英语的一些变体中同样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也被称为辅音音节。通常情况下,对习得英语的儿童来说,容易用元音去代替这些能独立成为音节的辅音。

第十节 语音习得。本节继续介绍儿童的语音习得。在语音习得中,儿童也用一个辅音代替另一辅音。这有多种情况:其一,儿童倾向于用发音位置相同的塞音代替擦音,而且用清塞音代替清擦音,如用[t]代替[s],用浊塞音代替浊擦音,如用[d]代替[z];其二,在成对的清浊塞音中,如[b] / [p] 、[d] / [t]、 [g] / [k]等,儿童倾向于在词的开头用浊塞音,在词的末尾用清塞音;其三,同化,即用词的末尾的辅音,同化词的开头的辅音:如将dog 发成gog,是词尾的g把词首的d同化为g,这是全同化;再如将sam发成 nam ,是词尾的m将词首的s同化为n, n是舌尖鼻音,m是双唇鼻音,发音方法相同,但发音部位不同,这是半同化。

第五部分“调查儿童语言注意事项和研究儿童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及其主要流派”分两节。

第十一节,探究儿童语言:计划。本节针对初接触本领域的学者,或者学生十分有用。作者列举研究儿童语言应该注意的9个事项及18种可供具体参考的方法。

第十二节,出发点:主要论点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节主要介绍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些理论和流派或者方向。儿童为什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母语,一直没有圆满的答案。行为主义者主张“后天说”,用模仿和强化介绍儿童语言习得。乔姆斯基主张“先天说”把语言习得看作是儿童的积极创造,并认为在人脑中有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皮亚杰主张“认知说”,把儿童语言的发展归因为认知发展的带动。这些理论虽然各有价值,但都难以对儿童语言习得作出完满的解释。本节最后提出了五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6

2 开展英语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造意识,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少儿时期是大脑发育逐步完善的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正从简单、片面向着丰富和完整过渡。爱因斯坦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老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激发鼓励并引导,学生就会情绪激昂,思维活跃,产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每当学生学完新的一课,我就要求他们联系新内容和旧知识,设想一个情景,编成对话或小品表演,让学生充分“玩味”课文。有时,我组织学生出版英语小写作专栏;有时,组织学生在班会、校庆会或和校外朋友联欢会上表演自编自演的英语节目。我经常启发、要求学生把英语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设计英语贺年卡、生日卡、教师卡、衣物饰品、房间摆设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是主人,他们能自由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新东西,并能以产生成就感的喜悦心情更热情主动地投入新的学习。我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过:“A Happy Birthday party." "It's you, little Jean!”“Let me help you, Grandpa!”等节目。在“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学生献演了自编的英语短剧---“On Sunday",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家长的好评。学生很受鼓舞,也更激起了学好英语、再创更佳成果的决心和信心。

3 开展英语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少儿期是身心蓬勃发展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好胜心都强。教师应精心组织并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竞赛、表演活动或做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又在活动中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去争取集体荣。

我每学期都组织一两次人人参加的英语小品比赛。比赛规定:同桌两人或前后桌三四人组成一个表演组。每组选定个专题。如到商店买东西,到同学家一起做功课,买了新玩具和同学共玩等等。评优标准为综合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多,语音语调句子正确流利,情节合理,情景逼真,富有表情。这既需每个人的努力,又要相互间的配合。每次赛前,学生们都认真构思,翻阅课本,反复操练。赛后同学们余兴未尽,感到收获很大。

4 鼓励中外儿童相互交流,拓宽视野,培养具有开放意识,面向世界的人才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7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一度忽视对现代的实用性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这种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已经引起英语教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教学,应成为我国教育各阶段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而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无疑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笔者在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中,尝试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教授,有机渗透本土传统文化,补充中国元素的教学。

二、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一)课前小点尽享。一节英语课仅有短短的40分钟。虽然日常的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但教师应有效利用和紧紧抓住课堂的每一秒钟,特别是课前伊始的预备两分钟。往常的这段时间,按惯例是齐诵平日所学的儿歌。低年级儿歌较多,经常更新还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但进入三年级以来,由于教材中儿歌数量明显减少,再加之孩子们年龄特征的变化,每天单调的儿歌诵读已经渐渐成为机械的重复,几乎没有达到应有的热身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两分钟时间,起着反作用。经过一番思索,为更有效利用这段时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称之为“课前小点”,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是旅游景点开心数:假期前后,我总是由假期的旅游引入对中国著名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的介绍。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实践,学生总会很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地址名称。如五一假期回来,一名孩子向大家汇报说,自己去了榜罗会议纪念馆,并和一位老外用英语进行会话。用英语来向游客介绍榜罗会议而感到很自豪。二是传统小吃香课堂:假期旅游时我们会品尝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即使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中餐也是丰富多彩,颇有情趣。师生间的问答让我们的课堂芳香四溢,孩子们沉浸在这样一种充盈着中华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英语学习的欲望也被充分激发了起来。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8

我的家离补习班很远,只好住在老师家,有一天,老师突然和我说了他中学时,有女生给他写情书这一事件(我们的英语老师是男生),并嘱咐我说:“我们这个年龄是不可以谈这些的。”我当时很疑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些,但是,我知道,这一定有他的用意,只是我现在还没有想到而已。在老师和我说这件事还没多久,那个14班的男生,突然邀请我去农校打篮球,而且那里有不少我班的同学。在老师家待了很多天了,正想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我便答应了。下午到了那儿我却惊住了……

到了农校门口后,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走,便给他打电话,他让他的一个哥们儿出来接了我,他不久也来了,他一来,那帮人就沸腾了,在农校大院里大喊:“哎,水哥(他们都管他叫‘水哥’),介绍介绍啊,别不好意思啊!快给我们介绍介绍我们的水嫂呗!”这么一句话,我就听出点不对劲,我看着他,他脸红了。待了一会儿,我就回来了,因为那帮人的一切都是冲着我和他来的。

我的同学们都问我,你和水哥居然擦出火花了?

你真是走桃花运了!

那么优秀的男生居然喜欢你,好嫉妒哦!

11班语文课代表和14班的英语课代表居然发生了这种事儿,太不可思议了!

他们两个,不用猜就知道会发生这种事儿!

我当时难受极了,我怎么可以发生这种事儿呢,回想起长辈们以前和我说的千万不能早恋等话语,我的头都大了,再想想我上学的不容易,为了考上这所中学,我几百个晚上都没有睡过超过5个小时的觉,最后终于考上了,如果我现在和他在一起,那我的这一切不都完了吗?不!不行!我不能这么做!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9

首先,中西方在日常的问候与道别(greetings and partings)上就是其中一例。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的客套话是“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啊”及“你结婚了吗”、“你一个月挣多少”。如果一个不了解英美风俗习惯的人,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和别人打招呼,比如:“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他们就会认为你在多管闲事,这些对于他们来讲是隐私,认为“这不关你的事”(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快,其实和西方人问好一句Hello或Hi就可以了。西方人道别时用的用语也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常说“您走好”、“您慢走”、“请留步”等。这些话如果对西方人说,他们会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和西方人道别简单说声“Bye”,“Bye-bye”,“see you”或“So long”就可以了。

另外,在西方文化中还有一个与东方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熟人之间为了表示亲近,一般都直呼其名。即使一些较大年纪的人也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字。这在我国文化中是绝对行不通的,是非常不礼貌的。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如果直呼姓名,人们会认为你对他不敬。对于女性,如果一位男士要直呼其名字的话,其他人就会认为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但在西方文化中,较熟的人之间常常直呼姓名,较生疏的人之间,一般在其姓名之前加上“Mr.”,“Mrs.”,“Miss”,“Ms”表示对其尊重,如Mr.Black,Mrs.Green,Miss White等。

其实,中西方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如婚姻、金钱、政治等,所以我们在和他们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差异,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这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二、吃透英语教材,寻求文化信息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文及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课文更是会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如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教材Unit 3 Topic 3学习了一些西方的食物名词;八年级上册Unit 4 Our World Topic 3出现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名词,如the Statue of Liberty和the Eiffel Tower等;九年级下册教材中Unit 6 Keep in Touch一单元中Topic1和Topic 3就分别谈论到西方的星座和毕业典礼;8A Unit 3中出现一系列的地名,如the Harbour Bridge、the Opera House及the White House等。像这些课文教师就可结合课文,介绍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

三、把握词汇教学,渗透文化内容

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词义。了解这些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如“peasant”一词,如果用它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常为farmer。又如“dog”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常比喻人,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a lucky dog(幸运儿)。

四、利用语法教学,介绍文化现象

教师在介绍某些语法结构时,同时可介绍其功能和意义以渗透文化知识。比如学习有关“天气”的话语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How ’s the weather today?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

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China/the USA ...?

英美人士喜欢用反义疑问句的方式谈论天气,常常加入一些个人感觉的评论。例如:

Lovely day, isn’t it?

It’s turning warmer, isn’t it?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10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的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在国际交往中,除了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①。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具有鲜明的、稳固的民族个性,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记录和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起着制约作用。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并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成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

介绍中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介绍他人和自我介绍是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际礼仪,是众多互不相识者得以会面或结交的重要桥梁。②在英美国家,当引见人在社交场合将互不相识的两人互相介绍给对方时,事先要征得被介绍者的同意,以避免尴尬。介绍者本人的态度、举止要大方得体。介绍陌生人相见时,要注意先后顺序,以示礼貌和尊重,一般的惯例是:先向年长者介绍年轻人,向地位高的介绍地位低的,向女士介绍男士。介绍有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在正式场合进行介绍时,在姓名前要加上适当的头衔称谓进行介绍,以示礼貌、尊重,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戴维斯在中国讲学期间对许多人称他为“Mr・Davis”(戴维斯先生)感到十分不快。因为在美国,先生是对一般人的称呼,对有头衔地位的人应加以头衔来称谓,以示尊重。他喜欢人们称呼他为“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所以,戴维斯产生了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由此看来,英语中“Mr”一词与汉语中的“先生”并不完全等同。在中国文化中,先生一词实在没有贬低之意,先生是对老师、年长而有学问的人、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人等既严肃又尊重的称呼。通常,对那些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也会使用先生一词来称呼,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杨绛先生”。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用汉语中“先生”的含义去对应英语“Mr”一词,就产生了这样的误会。平时介绍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称谓。介绍过程中,介绍者要尽量自然得体、不宜用命令语气;作为被介绍者,也要表现出认识新人的热情和礼貌,一般要面对对方,举止自然,言辞得当。

称呼语上的差异。称呼语是日常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它最能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起着保持和加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呼体系和使用规范。③不仅如此,不同的称呼语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还标志着不同的感彩。④对于中英文中的称呼语,有的可以找到相应的词语,但有的却缺少其对应词。按字面意思去直译不仅会带来意义的不准确,同时也会使人产生误解和不解。此时意义的准确是相对的,维持交流的功能才是重要的。

从亲属称呼系统来看,中国的亲属称呼系统比较复杂,有着丰富的称呼词语。常用的亲属称呼主要有:父系、母系亲属中比自己长三辈的有“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长两辈的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一辈的有“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姑姑、姨、舅舅”等;平辈的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堂哥、堂姐、表哥、表姐”等,在一般情况下,无论堂、表,一律用哥、姐、弟、妹相称呼。亲属称呼均长幼分明,根据排行冠以数字或用大、小来加以称呼,如“大伯、二叔、三姑、小姨、大哥、二姐、五弟、六妹”等。姻亲中通常用“亲家、岳父、岳母、姨夫、舅妈、大伯子、小叔子、大姨子、小舅子、嫂子、表嫂、姐夫、妹夫”等,有的只作称谓,有的既作称谓又作称呼。对小辈有“儿子、女儿、大儿子、小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曾孙女、曾外孙、曾外孙女”等称谓,在家庭成员内部,长辈常用名字称呼小辈。

而在英美文化中,对于家庭成员、亲戚,除了称父母为“father,dad,mother,mom,mum”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之外,一般都直呼其名,有时对于年长亲戚的称呼,一般不用姓,只用名;而与同辈的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之间,一般相互称呼名字。汉语中的堂、表(哥、姐、弟、妹)亲属关系的称谓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关系,同时也可以用作称呼语来使用。英语中对应于这样的亲属关系通常用“cousin”一词来加以统称,但“cousin”一词此时仅表亲属关系而不做称呼语使用。英语中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属关系都用“in-law”这一构词法构成新词来表达,如“father-in-law”,“mother-in-law”。这些词通常只是称谓,不做称呼语用。英语中向下按次序称谓有“son、daughter、grandson、great-great-granddaughter”等。它们通常只做称谓用,长辈对下辈通常直呼其名来称呼。而对下辈非直系亲属的称呼语中英语通常用一个词加以统称,仅表示亲属关系,不做称呼语用。

对于非亲属关系,汉语中有以下几种称呼类型:按职衔称呼,如“李部长、张主席、王主任”等;按职称称呼,如“杨教授、徐工程师”等;按职业称呼,如“李医生、何教练”等;按年龄称呼,有时会借用亲属称呼,如“(李)大爷、(王)奶奶、(周)大哥”等,以及用“老”或“小”冠在姓氏前,如:“老李、小王、李老”等。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如年轻人对长辈称“(张)叔叔”“(李)阿姨”。在英语中,“张叔叔”、“李阿姨”、“王大爷”这样的泛亲属化的称谓不广泛用于社交,一般直呼其名即可。

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文化内涵,但很多词汇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事物在不同民族心理上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英汉语言中有很多颜色词汇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喜庆的色彩,庆典时礼仪小姐穿着红色的旗袍,剪彩时用的红色彩带,在婚礼上使用大红字、红蜡烛、新郎系着红绸带、戴着大红花,就连菜上也缠上了红纸条,一切都给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同时,红色在中国还有革命意义。在英语中,红色有喜庆的含义,但也有“战争、流血、恐怖、愤怒、困境、、危险、停止”等很多负面含义,如“paint the town red”(指夜生活中狂欢作乐,饮酒胡闹),“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在英语民族文化中“dragon(龙)”是一种生性凶残、凶猛、会吐火伤人的怪物。《圣经》上把“dragon”看做是邪恶的象征,恶魔撒旦被称之为“the great dragon”。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来指人时常含贬义,常指“凶暴的人”。而在中国,“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dragon)”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有“龙吟凤鸣、龙腾虎跃、真龙天子、望子成龙”等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这些词的文化内涵在汉语文化中得到美好的解释。

结 语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作为“地球村”的一个村民,我们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外语系)

注释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11

除学费外,就读该幼儿园,每月还得再交520元的餐费,每学期还得再交1000元的活动费。如果是新生,额外还得再交1200元的物品费。

算上这些费用,按年缴,即使享受年缴的优惠,就读伊顿丽都校园双语班,一年需要10万,国际班则需要12.2万元。这样的学费,几乎是同期北京很多大学学费的20倍。

各地频现“天价幼儿园”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学费,的确算得上是“天价”。与公办幼儿园不同,民办幼儿园主要贵在学费。如今,公办幼儿园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取消了,所谓的“天价幼儿园”问题便主要集中在民办幼儿园上。

根据公开信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家长身份采访了多家幼儿园。

在北京,汇佳幼儿园三元桥园、21世纪幼儿园在海淀区航天桥附近新开的国际园、东城区的艾毅国际幼儿园,学费在7万~14.07万不等。

在天津,位于南开区的华兰国际幼稚园,双语班首年收费也达82660元。而且“每一年我们的学费都会有所上涨。”该幼儿园的工作人员说。

在武汉,英国牛津国际武汉腾骏幼儿园,全托10600元一个月。该幼儿园一位姓杨的招生主任介绍,师资调整后,学费更贵,“寄宿的大约一年12万~15万。”这个费用不包括初入园寝具、校服、教材和坐校车的费用。

在深圳,福田区的英皇国际幼儿园,保教费为8000元一个月。

而在长沙、南京等城市,都出现了年学费在10万元上下的民办幼儿园。

家长多为生意人

“天价幼儿园”越办越多,老百姓消费不起,谁来供养?

记者实地走访伊顿国际幼儿园丽都校园了解到,送孩子入园的家长,有中资和外资企业高管,有做生意的老板,也有大学里的英语老师,甚至还有明星的孩子“光顾”。

记者以家属身份,向武汉腾骏幼儿园、21世纪幼儿园等幼儿园咨询了相同的问题。腾骏幼儿园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表示,该园的学生家长主要是高校教师和商人,也有少数外国人。而21世纪幼儿园国际园的工作人员则表示:“来我们这边上学的,有做生意的,有律师,还有公司里的高管。”

记者调查得知,“天价幼儿园”的“客户群”,基本上以做生意的老板、高校老师、企业高管为主。

家长的特殊需求

汇佳幼儿园隶属于汇佳教育机构,在该机构董事长王志泽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特殊需求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更好的英语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很多家长选择伊顿的一个原因。据多位学生家长介绍,伊顿丽都校园的老师平时都会用英语跟小孩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小孩已经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英语。“我们想让孩子融入大一点的氛围,见识广一点,最起码从语言,不要让她太陌生。”一位王姓家长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一位郑姓家长则表示,在伊顿这样的双语学校,会让自己家的小孩接触很多外国的小朋友,这会给小孩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同国外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太死板了。”学生家长赵女士如是说。

在赵女士的规划里,“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肯定是在国外上的”,幼儿园只是一个过渡。据记者了解,像赵女士这样的家长还有好几个。

“我老公是外国人,上完幼儿园我们就走了,所以上国内的公立幼儿园没什么意义。”一位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学生家长说。

人数和师生配比也是很多家长比较关注的。“他爸想找一个班上孩子稍微少一点的(幼儿园),不像其他学校一大班孩子就两个老师管。担心孩子太多,老师关注不到她。还是希望老师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注吧。”一位家住将台路的家长说。

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别墅”

办幼儿园的人深谙家长的需求,冠以“国际幼儿园”、“国际班”的名号是很多幼儿园的惯用做法。

在推介幼儿园时,很多幼儿园的工作人员都会向家长宣称“跟传统幼儿园不一样”。这些不一样,既包括教育理念、语言环境、师生配比等软件,也包括校舍、玩具和伙食等硬件。

在教育理念上,这些幼儿园几乎都宣称以国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孩子快乐成长。在语言环境上,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强调自己有专职外教,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平时也几乎是全英文授课。即使是中文老师,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些幼儿园还会打语言环境牌,武汉腾骏幼儿园甚至还准备雇用几个来自菲律宾的保育老师。这些老师算是外教,但不负责教学,算是生活老师。“他们在菲律宾是专门从事保育工作的”,学历是“学前教育本科”。

在师生配比上,很多幼儿园都声称一个班配有三四个老师,班级人数也不会超过15个人。

在伙食方面,武汉腾骏幼儿园更是宣称,孩子能够“享受六星级虹景会所大厨精心配餐,享受大厨亲自打造的营养健康美味”。

“我们的书本是从美国发过来的”,“我们的玩具都是从美国运过来的”。在玩具和教材方面,21世纪幼儿园国际园也“与国际接轨”。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12

这场比赛有500多名选手参加,大多是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这个一年级的小妹妹却一点也不发怵。因为她和“英语”小伙伴是从小玩大的。

小庭好的妈妈从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她对英语的兴趣,女儿的书包里一直放着一个存有英语阅读资料的卡通小喇叭。庭好对学习英语也很有兴趣,一闲下来就从书包里拿出那可爱的小喇叭把玩,渐渐地便开始跟着读了起来。妈妈也尽力给她打造英文的学习环境,用英语和女儿交流,并经常带着她接触外国人。所以现在的小庭好已经有了敏捷的反应速度和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

“比赛现场有一个3分钟的口语演讲,在赛前她也做了一点准备,那场比赛她的演讲题目是《我最喜爱的玩具》,是现场抽签得知的,接到题目后她思考了片刻,便以‘植物大战僵尸’里的一个动漫形象——‘寒冰射手’为例,开始了她的演讲。”庭好的妈妈介绍说,整个演讲过程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没有半点卡壳,评委们也都一致给予了好评,最后,小庭好众望所归地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边学边玩两不误

少儿英语自我介绍篇13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以“学雷锋、学赖宁”为中心的学英雄、讲礼议、创文明的教育,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作好笔记;讲“有关英雄的故事”,要求学生在故事会上人人讲一个不同英雄或同一英雄不同内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唱颂扬英雄的歌曲”,要求学生每人唱一首颂扬英雄的歌曲,或独唱,或小组唱,或表演唱,然后举行演唱会:“学英雄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乡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庭的小主人。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

2.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位于市儿童公园附近,班上所有学生都去过儿童公园,可一写有关儿童公园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可见,他们平日对一些景物观察没有留心,对一些游乐设施了解不具体。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再次游览儿童公园,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游乐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赏园中悬挂的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又如,沙头角镇退休工人陈观玉,几十年来如一日,做好人好事,不为名不图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被人们誉为“九十年代的活雷锋”。利用假日,我组织学生登门采访。回来后,让学生写《值得敬佩的人》这篇作文。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3.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