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实用13篇

文化思想
文化思想篇1

一是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还亟待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还认识不够。二是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增多,对宣传舆论引导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三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战斗力亟待加强,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网络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五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要在总结继承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党的领导,转变工作思路。一是各级党委必须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二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各地区各部门党委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形势、负起责任,抓紧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确保意识形态领域不出问题。三是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良、熟悉宣传思想文化规律和特点的工作队伍,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队伍和人才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基层群众。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践行“三贴近”原则,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到最基层,做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去。只有这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做到根深叶茂、活力四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强化阵地意识,拓宽宣传载体。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不断拓展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尝试和运用新的载体,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媒体宣传工作格局。一是巩固发展已有的思想文化阵地。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引导,充分发挥都市类报刊发行量大、受众面广的优势,使之成为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形成完整、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抢占新兴宣传阵地。主动运用和管理好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办好重点新闻网站,丰富宣传内容,拓展服务功能,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尤其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密切关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动向,尽快熟悉并运用信息传播的新技术、新业务,使之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文化思想篇2

思想的科学本质:思想是我们一直捉摸不透的东西,而按照信息论假说来讲,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规则排布,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就是产生电流,引起脑细胞的活动,这便是思想的本质。现实中我们所谓的思想还要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需要通过一个完整复杂的调节机制将其表达出来,这个调节机制对于人类来说便是神经系统,因此只有我们能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出来;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文化思想篇3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替代,但是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又都担负着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任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许多共同点和交叉点。

第一,“以人为本”是二者共同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企业文化建设是以人为中心来强化企业管理工作的,它反映职工在企业中的重要位置,培养职工的主体意识。把全体职工的价值观同企业经营者、企业组织者的价值观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价值利益和基础上的共识,这种价值观所关注的是人。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本来就是做人的工作,旨在用先进的思想和时代的精神来培养职工队伍,提高职工素质。因此,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引导人、发展人是二者共同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第二,二者的目标要求一致。培育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增强职工的光荣感、自豪感的责任感,把全体职工的思想凝聚到为企业发展做奉献上来。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用共同的理想教育激发职工的爱企热情,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引导职工,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相辅相成。培育企业文化是由个体文化向群体文化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企业管理者要从群众个体文化中发现优秀精华,加以总结、提练、升华以形成企业文化,然后再以这种文化去教育转化职工的观念,使优秀的文化从个体文化扩展为整体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排除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思想干扰,从而使企业文化得以巩固和持续,这就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之开道和导航。另外,企业中一旦形成统一文化,就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对每个职工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和领域。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达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目的,必须有效地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探索新方法与新形式实现融合创新,使两者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因势而动,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效应对企业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推进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的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政策导向,使企业文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靠正确的思想教育去统一;企业文化建设氛围的形成,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提炼和升华,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进步,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网络优势、队伍优势、宣传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全过程,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文化思想篇4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与思想多样性的必然性,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正确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

2.1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必然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而且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传播将更加迅速有效,因而各种文化之间会加速影响和融合”,而文化视野的拓展势必引导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产物,又对经济全球化有反作用。

2.2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既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而它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讲“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唯一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3.1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以真理一元性为基础

人们对同一个现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一个和它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人实际上是主张真理多元化,不承认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不承认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认识,那样建立在这些基础说的真理理论,就会导致是非混淆,真假不辨。指导思想多元化违背了真理的一元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在哲学上是讲不通的。

3.2统治阶级的思想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我国当前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但从社会形态看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3.3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这些观点都是误导。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乱阵脚。

四、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的途径

思想文化多样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4.1深化理论研究,夯实引领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要实现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有效引领,首先必须使自身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其中的关键在于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其基本原理,研究、回答和解决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理论特色更加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4.2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学、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引领功能,正确认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价值观。

4.3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流价值观引领多样化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主张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形式满足个体多样化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对大众进行价值观念的渗透,使其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趋近、相认同。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用主流价值观引领多样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葛剑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应并行不悖[J].世纪.2001(01).

文化思想篇5

在马克思著作中对“文化”一词使用频率很低,也没有对“文化”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同时也缺少关于文化本质、文化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完整系统科学论述。但这并不意味马克思在文化问题研究方面的空缺。马克思之所以很少提及“文化”一词,是因为马克思所处时代文化问题尚未凸显,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机器化生产所导致工人失业问题以及深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所以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多在剖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矛盾,并未有把目光过多放在文化问题上。其次,在18、19世纪的德国思想界,“文化史”观念泛滥着唯心史观,马克思为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线,不得不刻意避免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为什么尽量回避使用“文化”这一概念。

二、马克思文化思想来源

马克思对文化问题的研究虽很少直接使用文化一词,但是马克思作为一种新历史哲学的创立者并没有忽视文化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世界的哲学分类中明确文化的来源及其哲学地位。马克思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分别是自然界与人类。自然界是不依靠人的意志存在的,是未经人类活动影响的客观存在与现实,同时也是人类实践的客体和对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类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文化就产生与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关系之中。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到:“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中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里“精神生活”即是文化,论述了在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形成文化。“正是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马克思这里说到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类存在物,认为自然被人通过能动的改造后为人所服务。

三、马克思文化观的发展与完善

马克思在科学的论证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文化观。《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还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在内的综合性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运动的内部规律。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认为社会不是由单个机构或个人简单组合而成,而是由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充分肯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构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思想、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他们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有机体,它们的对立统一则促进了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和发展。马克思生动的描述了包括文化在内的各要素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研究,使马克思文化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晚年通过对史前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研究,对文化发展多样性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从历史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性来论述文化多元性的,他认为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部落或种族之间文化交互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较落后地区的文化出现了文化跃迁的现象;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地区种族间的文化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也就形成了在共时态上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因此,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发展亦不是单线的,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吸收和借鉴较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是可以跨越发展的。

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家之间的综合竞争力也越发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带给我们新的挑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实践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要事无巨细的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做好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工作,使理论走到人民大众身边,做到妇孺皆知,切实成为人民大众的生活规范。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特征是“文化魅力”,它不是靠强制实施,而是凭借她的自身感化力发挥作用。当今世界越来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而文化介于两者中间,兼有两者的共同特点。伴随传媒、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文化的认同性越来越代替了文化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要保护好民族文化。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提高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中国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保持话语权。

文化思想篇6

“文化自觉”一词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优秀人才尽力争夺,对外文化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比较中华文华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纽带,在新时期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只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在高校中,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视了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思想政治德育课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应该相辅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隐蔽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课是艺术性的课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咄咄逼人,目的性、说教性明显,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产生抵触情绪。它可以采取温和多样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伦理、思想与宗教等和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爱情、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孝心勤奋等主题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性与感染力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文化课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触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动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的时候,才能做到不惊慌、不震惊,守住自己的道德与伦理底线,也有思想武器与其对抗,经得起西方腐败思想的诱惑。

文化思想篇7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道家则更进了一步。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语言,甚至图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图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为禅宗南宗的鼻祖。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与此相应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实……举不胜举。

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

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4]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这同样是错觉。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错觉的根源。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独立、互不牵制的。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政治学方面的著作。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情趣。

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独有偶,司空图早在《诗品》里就说过:“离形求似”,可见这是一个传统。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们回味无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苕溪渔陷从话》前集,卷十五)坡对王维的定评,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上,何独王维的诗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不正是一幅用饱醮忧愁的笔墨描绘出的图画吗?又何独王维的画是如此呢?敦煌壁画中的佛像,那种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纯净;既莞尔而笑,又庄严静思的神态,不正是一首绝妙的诗吗?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

至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占优势,西方在近代占优势呢?这个问题迷惑过不少人,包括爱因斯坦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奇。我以为,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来的不同的优势。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第一,确切地讲,科学不等于技术,前者是指一种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体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创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术创造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近代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既然古代科技形态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显然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大显身手,而西方人的语言思维就相对逊色了。所以,中国能够成为四大发明的故乡四大发明基本上是技术创造。

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主要也是技术方面的,《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对明代手工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对中草药的功能与用途研究的记录。另外,中国学者在理论体系和学术概念上的潜在性、模糊性、玄奥性表现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是别具一格的,但与生性精确的近现代科学理论背道而驰。这或许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一落千丈的一个深刻原因。而以语言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西方科学家,却正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中独占鳌头。牛顿的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体系在近代科技史上显示出了语言思维在这方面的优势。

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想法: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原始思维研究证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累。我认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科技形态;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原始经验的联系,使之另外开辟出一块天地,从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态。西方科技在现代社会的优势已为人们所共睹。其实,中国的传统科技,尤其中医学,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去挖掘。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的两朵奇葩,互有优劣,各具独特风貌,在历史上争奇斗艳,各领。因此,不能笼统地划分谁好谁坏,贬低一方,抬高一方。那种贬低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抬高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的论调,事实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二、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是文化的更深的层面,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反映了各个文明的不同风貌。在我看来,哲学和宗教的含义,是一个需要重新界定的前提性问题。这两个概念都来自西方,所以,一般人观念中的哲学与宗教,都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可谓之狭义的哲学与宗教。以这种狭义的哲学与宗教来考量中国的学术思想,严格地说,中国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宗教。如果一定要以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来分析中国学术思想,我们当然可以找到类似于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依此,或许可以这样说:西方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分离,印度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合一,而中国思想的特质在于以哲学代替宗教。各国的宗教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但在中国,哲学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不需要宗教来扮演这一角色。中国哲学通过两条途径来安顿人生,一是自然,二是人自身,它们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它们都为人生而设,所以都具有人文主义特点。就此而言,我们又可以说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人文主义。

不过,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讨论中国的学术思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束缚,在更超越的层面上去理解哲学和宗教,对这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我想,如果把“哲学”看作关于世界根本观点的学说、关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如果把“宗教”看作关于人生的学说、关于信仰的体系,那么,那么就可以说中国思想具有哲学和宗教的两重性;它既是哲学,也是宗教。中国思想立足于人自身,所以这种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这种宗教也是人文主义的宗教。

中国传统思想的这种特质,是殷周之际经过一场以人为本位的深刻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形成的;这场思想风暴,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建立。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从探究人的本质即人性(德)开始的。透过这场宗教批判运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是从原始宗教中转化出来的。

西方的情况完全不同。西方哲学尽管也萌芽于宗教,但它是从探究客观世界开始的。所以它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然后才转向人,从而具有人文主义性质。不可否认,西方早期的这种人文主义和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有许多一致之处。例如,伦理学一度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主要课题,研究形上学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这和先秦哲学家的思路不谋而合。

中西哲学不但出发点不同,而且发展进路迥异。希腊哲学没有经过殷周之际那样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这就为宗教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在希腊哲学发展的后期,哲学终于和来自东方的宗教合流了,由此导入中世纪。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没有经历过殷周之际那种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始终禀性各异。其哲学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其宗教是非理性的、神本主义的。终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哲学与宗教又一次分道扬镳了。就这样,西方重新确认了久违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跨入近现代社会。可以说,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是西方人的思想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结果,所以它表现出对中世纪激烈批判的意识。

但是,由于经历了殷周之际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思想就一直是人文主义的。正因如此,中国没有中世纪,也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就象不存在奴隶社会一样。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没有必要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重新认定人文主义传统,因而也不可能象西方那样经历文艺复兴运动。

多少年来,在西学的一片凯歌中,学者们千方百计地用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来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尽心思地寻找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煞有其事地猛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主义,……所有这一切,皆迹近无的放矢。诚然,中国古代社会有它的弊病、有它的缺陷,甚至严重的弊病和缺陷。然而,这就是封建主义吗?这就是****主义吗?对此,需要重新考量。我想,中国古代至少没有西方那种封建主义和****主义。如果说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主义的话,那应该是斯大林主义传入以后的事情,而是其顶峰。所以,中国的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直面现实,不要总是把账算到古人的头上、总是把祖宗当作替罪羊、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切实地提高自己,发展社会。

三、形上学

形上学不但是某种哲学的核心,也是某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所以它最能反映一种学术思想的特点。

形上学所探讨的最普遍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是与现实世界无对的。这就是说,它完全由人心所设。这样,我们就无法回避心这个概念。

上文谈到,心包含生命之心和认知之心两个层面。我认为,相应地形上学也有两种类型,即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它们分别由生命心和认知心所构造。前者乃生命根本特质的投影。哲学家们把他们对心(或者说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把握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然后用它来规定心、安顿心。后者乃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投影。客观世界的根本特质首先投射到认知心,然后又由认知心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

由于哲学家们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对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6]这里,我要接着他的话说:存在(最普遍的存在)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既然最高形上概念为心的投影,所以,存在的本体,也就是心的本体;“工夫”的不同,决定了心之本体和存在之本体的不同。“工夫”,当然是心的工夫。

中西传统的形上学属于不同的类型。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爱智”的学问,由此形成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用科学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把握的,这当然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或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立足于生命的价值,因而其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生命形上学。儒道佛三派形上学的最高范畴分别为天、道、真如,这些范畴的实质分别为善、自然、空。就是说,三派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分别为善、自然和空。不过,宋明新儒学中的程朱一派的形上学则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它虽然声称其最高范畴“理”具有普遍性,但在实际论证中更侧重社会人伦的一面,所以与西方的认知形上学有所不同。

既然生命心的功能是对其自身的体悟,所以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归根结蒂它是主体性的实际承载者。这正是中国哲学主客合一特点的根源。与此相反,对象化是认知心的鲜明特征。它总是把客观世界作为对象去认识;即使对自身,它也是先将其对象化,然后再去认知。换言之,认知心与客观世界本来二分。另一方面,认知心与作为主体性实际承载者的生命心与本二分。这就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特点。

由于中国哲学脱胎于早期宗教,所以它难免带有中国早期宗教的特征。就象在原始宗教中人的命运是由天所赋予的一样,在中国哲学中,人性也是由天、道等最高形上实体赋予,从而内在于人自身的。这一点,也是与西方形上学大相径庭的。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近代以来尤其现代以来怀疑、否定传统形上流的实质,在于对认知形上学的背离和对生命形上学的靠近。这样,一些西方哲学家自觉地从中国哲学中吸收养分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从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分析了中西学术思想的特点。事实上,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第7页,商务印书馆版。

[2]杜威《思维术》第174页,中华书局1933年版。

[3]《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第20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文化思想篇8

一、物欲与崇高:两种不同价值的冲突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商品交换中,参与交换的每一方都是以自己最大的物质利益的获得为目的。正是对最大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得以发动的价值论基础。在交换中,买者总是想以最少的金钱换取最好、最多的商品,而卖方则总是企图以最高的价格把剩余的或最不受欢迎的商品卖出去。尽管迫于一定的供求关系的压力,通过讨价还价的争斗,双方都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但双方的出发点都始终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除非买卖双方是精神病患者,否则在买卖中决不会出现买方总想多付钱,而卖方总想少收钱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中是不能学雷锋的。因为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只关心别人、心中唯独没有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而市场精神则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以牺牲他人利益来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的“自利精神”。只有在市场经济活动之外才会有雷锋精神和雷锋的行为。我们不能指望靠市场经济塑造和培养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只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才能形成。例如,香港很多富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受灾人民都做过无私的捐助。这是雷锋精神,但他们的这种精神决不是由市场经济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他们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结果。这些市场经济时代对社会无私捐助的“雷锋”,在经济活动(如商业谈判)中同样会斤斤计较、分文不让的,否则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必然破产,因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的铁的规律。

市场经济自然选择的运作逻辑对人性自利给予了系统培植,并使其渗透于各个生活领域,反过来,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又成为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基础。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都是从自利心出发的。正是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激励着人们为实现最大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消灭了自利心,就不会有正常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形成以利益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功利主义价值观包括三个主要原则:第一,利益原则,即经济活动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最大物质利益。第二,选择原则,即趋利避害。这里的“利”是物质利益,这里的“害”是对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的损害。通俗讲来,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利大就大干,利小就小干”。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规律,决定了它的经济主体必须按照动物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去行动才能获得生存。第三,实效原则。为了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迫使经济主体必须注重行为的实际结果。“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实效原则的经济实质。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我们说思想文化“不应当”市场化,首先根源于市场经济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价值观的冲突。

决定市场价值的唯一的因素就是“量”。市场经济是以量对质的支配为特征的。它首先抹去了商品千差万别的质的差异和特征,把商品在价值上的差别仅仅归结为量上的差别。商品之间的比较和交换,完全依据商品的量的规定来进行。当商品所有的质上的区别都被抹掉之后,剩下的就只是生产这些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的量了。因此,劳动时间就成了评价商品价值的唯一的尺度。商品的价值被归结为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这样,在商品经济的规律中,与粮食、电脑与萝卜、化妆品与导弹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他们的唯一区别就是生产他们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的数量上的区别。不同质的商品被当作同质的商品来对待,其结果就是彻底消除了商品价值在质上的对立。为此,市场找到了作为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货币成为不同商品的共同的价值象征,所有的商品价值都可以放到货币的天平上得到确认和度量。

而人文的思想文化价值在性质上却同商品的价值根本不同。思想文化的价值注重的是“质”的方面,是以“质’夕对“量”的支配为特征的。文化价值首先确定的是真、善、美同假、丑、恶的区别,即在质上的区别,然后才有量的区分问题。如果在认识上不分真与假,在道德上不分善与恶,在艺术上不分美与丑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文化价值可言?思想文化的价值,是超越功利的,是对崇高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它以“真”反对“假”,以“善”反对“恶”,以“美”反对“丑”,是以崇高的理想价值反对低俗的否定性价值。因此,如果把思想文化纳人市场,抹杀了文化价值的质的区分,让其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运行的话,就等于彻底抛弃和背离了文化价值。这正是思想文化不应当市场化的根本原因。

二、文化产品的一次性:无法交换的文化价值

物质产品的生产是重复性的、大量的生产。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生产此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时间。因此,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可以确定的。但是,人文的思想文化的生产是“一次性”的。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只有它们的创作者的创作活动才是生产,而他人和后人学习、阅读的活动就不在是生产,而是消费了。《水浒》的生产者只有施耐庵,其他人抄写、阅读和印刷就不是生产了,而是传播和消费了。正因为这些思想文化的生产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大量的”和“重复的”,因而对它们的生产不存在社会平均时间。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交换价值。既然它们的交换价值都不能确定,而交换价值的规律又是市场经济进行交换的基本规律,因而思想文化不存在进人市场进行交换的基本条件,我们是不能把这些人文的思想文化纳入市场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

说到这一点,人们可能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黑格尔的《逻辑学》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两本书的后面不是明确写着定价吗?怎么能说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交换价值呢?而且这些书每天都在书店中出售,怎么说不能纳人市场呢?一个农民卖了80斤玉米,用这些钱去书店买了一套《红楼梦》,这不是粮食同《红楼梦》的交换吗?

在这里,提这个问题的人是把《红楼梦》或《逻辑学》内含的思想文化同承载这两本书的物质实体等同起来了。思想文化的存在,总是要有它们的物质载体的。但它们的文化价值并不等于它们的物质载体的价值。曹雪芹花了毕生的精力创作的《红楼梦》的文化价值肯定不限于这本书后面的定价的价值。这本书的定价只是此书的物质载体的价值,即印制这本书的成本和利润,而不是《红楼梦》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如果你买的不是一本现代印刷厂印刷出来的,而是手抄本,那么,这手抄本的《红楼梦》肯定要比印刷厂印制出来的书要贵得多,因为手抄本的形成要花费更多的劳动,其成本就高得多。但是,即使比这贵得多的手抄本的价格也不是这本书的文化价值。书店卖的《红楼梦》是用工业的方法批量“制造”(而不是创造)出来的。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生产”和“重复性生产”。因此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的交换价值是可以确定的。但思想文化的产品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作为思想文化的“创造性”产品,因为创造它们的文化生产是“一次性”的,因而其交换价值是无法确定的。

不仅思想文化同物质产品在交换价值方面不存在“可比性”,而且在消费价值或使用价值上也不存在“可比性”。人们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是“一次性”的,如一双鞋子穿破了就不能再穿了,就得去买新的。而人们对思想文化的消费却不是“一次性”的。孔子的思想我们现在仍然在学习,经过了2 500多年,它的(使用价值)消费价值仍然不减。不仅如此,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它的文化价值还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加。恐龙的化石在白里纪时代可以说没有什么价值,而现在它却具有了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文化的价值是无限的,即“无价”的。因此,从使用价值或消费价值上看,思想文化同物质产品也不具有“可比性”。既然思想文化同与物质产品(商品)在交换价值方面和消费价值(使用价值)方面都不具有可比性,因而思想文化是不能市场化的。

三、文化媚俗:文化功能的丧失

从思想文化的功能上看,思想文化具有如下社会功能:

第一,教化功能。它是人们灵魂的净化器。它通过信仰、理想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从短浅的、世俗的功利主义价值目标中解放出来,去追求崇高的、神圣的、美好的价值理想。净化人的心灵,平复人的本能冲动,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人文思想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正是道德的社会功能。

第二,思想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它为社会文化提供统一的终极解释原则。这个终极的解释原则,既是一个本体论原则,也是一个终极价值原则。因此,它是社会的神经中枢,起着维护社会各个方面统一的作用。这正是哲学本体论和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三,为个体生命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为牛命提供终极意义。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活着,应当怎样活着?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死亡?什么是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人生观的问题。

要保证思想文化的社会功能的真正实现,其前提就是必须保证思想文化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思想文化被功利主义所左右。一旦思想文化被功利主义价值观所俘虏,它就必将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功能。那么,怎么保持思想文化的纯洁性呢?避免思想文化市场化是保持思想文化纯洁性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如果把思想文化市场化,就必须使思想文化按照市场经济的本性和规律运行,从而使思想文化被功利主义所左右。这是因为:

第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而思想文化是不能使经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超越功利的。它的功能就是要把人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的价值追求中解放出来。思想文化的价值是“目的性价值”,而非“工具性价值”。因此它不能成为市场经济增长和个人获得物质利益的工具。不仅如此,由思想文化的超功利性所决定,思想文化本身的建设也不能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如果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就必然使那些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文化设施和机构被排挤到可有可无的境地,从而陷人生存危机。一般的学术刊物都不能获得利润,它们的存在只能依靠补贴来维持。博物馆也不能靠自身获得的利润来维持。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博物馆的存在也是无法维持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大多数都不能依靠利润来维持,以至于出版学术著作要作者自己掏腰包。如果要把思想文化市场化,学术、文化价值越高,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就越困难。具有文化价值的高雅文化,大多不能靠利润最大化来维持。

第二,如果要把思想文化市场化,就必须使思想文化适应消费者的要求。这是市场交换的一个基本原则。你要把你的东西卖出去,你的东西就必须是买主所要求的。所谓的“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那样“火爆”,从事这些活动的明星们之所以比专家们、学者们有更多的崇拜者,赚更多的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是适应消费者需要的。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媚俗”。如果不“媚俗”,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文化产品就卖不出去,就无法在市场中生存。文化“媚俗”的结果,就是思想文化完全失去它的社会功能:文化不再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再是对崇高理想的向往,不再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而是成为商品经济的附属物,使文化领域成为文化商人的舞台,成为这些人发财致富的手段。为了把思想

文化思想篇9

欧美现代文学的文化转捩“水仙子”,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沉迷于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以至落水求之,化身为水仙。人们长期坚信,世上存在更具有价值的东西,直到有一日,突然发现终身追求的只不过是虚幻之物,因而转顾对自身的爱怜。这时的自恋自怜倾向真正成为一个问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整个现代主义文学,撇开其他方面,在涉及人和人的命运时,其实不外乎描写人如何成了“水仙子”,然后再思考是如何堕落到这种地步的。在荷马笔下,奥德赛英武绝伦。这种英雄性格产生的基础,乃是那个社会对其男性力量的需求以及对其力量辐射所产生影响的认可。当远征归来,见到妻子被人纠缠,他可以面不改色地杀无赦,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

此后,历代社会又相继对人的精神力量产生过需求,哲人、宗教领袖、政治家等各种权威陆续登上英雄的宝座。一直到现代派文学产生之前,这些英雄形象始终占统治地位,成为生命价值的体现物。然而,到了现代派作家詹姆斯·乔埃斯笔下,奥德赛成了布鲁姆,成了都柏林街头的小行商,传统的英雄形象变形了。最新鲜,最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是他们对同样处境的不同处理。布鲁姆回家后,明知妻子毛丽对他不忠,当发现妻子和勃伦在家中幽会时,他不仅没有恶向胆边生,怒杀什么人,甚至连理论一番的勇气也没有。和奥德赛借赛西显示自己的男子味大相径庭的是,布鲁姆逛窑子,原来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挺乐意被毛丽所耍弄。布鲁姆的“堕落”只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无可奈何。在大工业面前,男人的机体力量无足轻重;在严密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当中,男人的进取精神也变得微不足道。于是,布鲁姆对妻子及其情人的任何举动,首先要考虑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又考虑诸如婚姻制度、女权运动等等。他不仅没有可能冲动,甚至连基本的反应都失去了。布鲁姆受到的压力是双重的,除了角色改变产生的失落感,还存在对旧角色的双重心理期待。其中既有来自他对象的,也有来自他本身的。在当时,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一个文学化了的真实写照。

文化思想篇10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企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1、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照党的纲领和不同阶级政治、经济的中心任务,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党员和广大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企业文化是产生于西方资本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通过培育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2、内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3、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及时予以解决。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树立企业形象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党的思想政治上高度统一,具有较要的共性特征;而企业文化是在宏观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主要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长期铸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4、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二者的活动主体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在党委集体政治核心领导下,专职兼职相结合,领导群人体相结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要是系统教育、正面灌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1、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强调自我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总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2、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思想动力。任何排斥、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都会背离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3、目的相近。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效益功能。建设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服从于服务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可见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4、途径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也适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等。这些途径和手段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使用的,几乎完全可以通用的。5、环境相似。无论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企业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生产经营状况、规章制度、产品结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公共关系、经济效益和分配方式等等因素;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调控、市场情况、社会责任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这种既确定又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的因素可能起积极的作用,有的因素可能起消极作用,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为企业文化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找好基点和提供条件。在同一环境中,在相似的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起点和程序,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以求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成果。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任务当前思想领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先导,以经济竟争为主题的崭新世界,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并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从国际政治斗争上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其害是动摇人民的理想信念。外国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和生活方式以及资产阶级的某些政治观点和社会学说,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作风产产不良影响也必然会有所增强,能否及时而有效地抵制和战胜这些东西,是对外开放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难题和新考验。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看,面临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小生产意识以及唯心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影响,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同时,改革是极其复杂的群众性的探索和创新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内和相当深刻的程度上展开,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因此教育人们正确认识改革,澄清各种糊涂认识和错误观点,变革思想观念,适应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任务。从当前社会变革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是独立的,但相通相融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结合点是很多的,因此,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互补,达到共同发展。同企业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企业群众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向灌输和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僵化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它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轨道,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两张皮”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下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经济工作融合在一起去做,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过去国家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靠指令性计划生产经营,企业没有自主性,企业的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职工就是做好企业领导分配的工作,缺乏独产性、自主性,不可避免地脱离实际,缺乏活力和生机。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弊端,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实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仅停留在理论灌输,口头说服上,形式比较单一,载体东西少。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企业精神,由企业员工群众所共同价值观念,是企业之魂,把思想政治工作所注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具体化了、企业化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保障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文化思想篇11

一、引言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三、当前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五、结束语

一、引言

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对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电信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与企业的经营效益。与此同时,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略。目前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着认识不统一、方法老化、缺乏创新等问题。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与理念在不断地提升,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的关注,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实际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够体现出企业文化的成效。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去,是当前电信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范畴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的内容,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文化范畴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的优良传统,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企业文化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它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等内容。

其次,从作用方式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宣传、教育、谈心等方式,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重点解决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问题,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以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文化主要通过文化手段,强调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点,通过加强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营造出企业特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与氛围。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影响员工的思想,制约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目的。

第三,从作用领域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作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企业文化则通过精神、物质、制度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影响员工。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员工的思想领域,而企业文化则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

2、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范畴、作用方式和作用领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从工作对象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员工,都是在做人的工作。两者都强调协调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

其次,从工作方向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思想。我国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自然要受到社会主义思想、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三,从工作目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员工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党建工作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最终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特有的文化环境的塑造,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得以发展。

第四,从工作途径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在很多工作手段上是相同的。比如思想政治工作通常会采用一些文体活动、座谈会、劳模表彰等方式开展活动,这与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方式基本相同。

三、当前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信企业的市场与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占领市场份额,如何开发新产品等一线工作方面,而在一定长度上出现了忽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当前我国电信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电信企业体制的不断改革,电信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企业党组织不仅要处理好与工会、职代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的关系。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造成了一些电信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要求,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2、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教育,统筹安排。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价值思潮和行为观念不断涌现,这正需要企业的政工部门及时帮助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目前很多电信企业在这方面的教育方式简单,系统性差,没有统筹安排,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相关人才与经济资源配备不足。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后备人才与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减员增效”思想的指导下,很多电信企业的政工人员都由专职人员转换成了兼职人员。另外,很多电信企业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越来越少,个别企业甚至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投入。

4、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老化,缺乏创新。很多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沿用几十年前的老方法,没有任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化、走过场现象严重,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会引起年轻员工的反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为电信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而言,具有以下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目前很多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脱节比较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而企业文化架起了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直接作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与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紧密的联系。

2、有利于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电信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委员会机构要比较健全,要包括企业各个部门的代表,并且一般由电信企业总经理或党委书记担任一把手。如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就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效果。

3、有利于借鉴企业文化的活动形式。企业文化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培训班、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技能竞赛以及文化、体育、公关、公益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对员工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这些活动形象、活泼、生动,易于接受,利于凝聚。电信企业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这些活动中,有利于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对敬业精神、道德情操等得到提高。五、电信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电信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员工的价值取向,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换句话说,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企业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征、主产经营风格、管理特色以及每个员工的个人取向。

比如电信企业可以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助于电信企业在内部建立和培育出创新的管理氛围,灌输一种超越对手、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争取最好的信念,鼓励员工不断的进行创新实践。

2、健全员工行为规范体系

电信企业员工的行为代表着整个电信企业整体的形象,特别是经常要与客户打交道的员工更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如果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就不可能在客户面前体现电信企业的整体素质。比如某电信企业就设计出了以下的员工行为规范:

(1)做人的要求:做富于责任感的人,“企业兴亡,我的责任”,在外我以企业为荣,在内企业以我为荣,营造企业与个人休戚与共互相依存的气氛。

(2)做事的要求:我们深知为了使利润最大化而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都是违背行为规范的。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保护和增加社会利益的行为。

(3)准时的要求:任何上班迟到、开会迟到、会议推迟在公司内部均要受到重罚,从而强调“准时”、“一丝不苟”的企业作风。

(4)会议要求:拿数字、拿方案说话,杜绝传统文化中的凭感觉、凭猜测;在会议后将会议结果按授权级别及时在网上公开透明;在信息共享上按级别人人平等。

(5)公共礼节:上班期间严禁喝酒与聚会,无事不得扰乱他人安静的工作;能使用电话、网上联系的,尽可能采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3、加强民主管理建设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广大的员工,集思广益,广泛集中员工的智慧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加强民主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员工的创新。比如某电信企业实施的“员工提案”制度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案的类型包括一般提案、职务提案、工作改善提案等等。提案途径可以采用员工自行上报、责成各阶层管理人员向员工收集等。为了确保好的构想能够付诸实施,公司还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4、完善企业内部沟通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质成效,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所以企业内部的沟通必不可少。企业要尽量减少沟通层次,努力提高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有效性。比如某电信企业推行的定期谈话制度,有效地增强了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减少了工作误会和管理矛盾,加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时,员工与客户通过沟通建立起和谐、信任的人际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5、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文化思想篇12
文化思想篇13

1当前形势下,青年职工思想上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其成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庸俗腐朽的东西,各种观念交织,给人们的思想提出了挑战,对青年人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少数人身上甚至存在严重问题。

1.1理想信念不牢,缺乏奉献精神

不少青年职工对中国国情了解甚少,又不注意政治理论的学习,因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人认为共产主义十分渺茫,在经济与生活水平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片面对比,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人认为现在应多讲实惠,少讲理论。经济利益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人在工作中讲待遇、计报酬、怕出力、不实干,遇事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缺少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1.2遵纪守法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

不学法、不懂法,对社会上的一些违法犯罪现象听之认之,孰视无睹,片面认为经济要搞活,纪律就可以松绑,甚至觉得讲纪律守纪律反而受人讥笑,属于迂腐无能。有的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丑恶现象,认为老实人吃亏,守规矩无价值,从而造成自由主义严重,不讲组织纪律。

1.3文化生活和业余生活贫乏

以外无所事事,感到空虚无聊,没有信仰,苦恼烦闷,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不积极参加,有的精神颓废,闲暇时间东游西逛,出入不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参加及愚昧反动的宗派组织活动。

纵观上述问题,其成因既有教育不力的问题,又有社会影响的问题,也有青年职工思想上的问题。首先,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对青年职工的思想建设,淡化了树精神、扬正气的氛围,形成了一些问题上的思想混乱,思想阵地占领不牢。其次,由于受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加之青年人的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识别能力不强,部分青年职工思想上出现了反差,不能从正面分析产生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思想问题久聚不释,导致了一些消极现象的出现。第三,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些不健康的、腐朽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毒化和腐蚀着青年一代,腐朽思想不断侵入青年头脑,使广大青年缺少良好的精神食粮,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第四,群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对青年职工的教育。吸引作用有所降低,其威信在青年中有下降趋势,作用发挥不好,活动开展不力,工作成效不大。

2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青年人富有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求乐欲望强,可塑性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对青年职工要重在教育和引导。应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强化青工教育,提高队伍素质:

2.1领导重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党、政、工、青、妇要统一目标,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把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组织、引导青工开展一些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活动,培养高尚情趣,陶冶道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

2.2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和制度。努力构筑思想政治的新格局。如签订《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书》,以量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和目标;签订《职工遵纪守法合同书》,以明确行为规范,把约束与教育结合起来,将自律统一于实践活动之中。

2.3强化政治思想建设,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人的活的灵魂,是现实的而非空洞的。同志曾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要靠胸怀远大的理想,只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培育这种精神,就要强化青工的政治思想建设,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入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以及无神论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筑起一道抵御腐朽思想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坚强防线,从根本上提高青年职工的共产主义觉悟。

2.4开展企业特定文化建设,吸引青年人,塑造青年人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品位和青年职工的文化鉴赏水平。一是在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上,突出特色化,引导青工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倾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排弃无聊颓废、封建迷信的活动;二是在精神文化需求上突出特色文化,组织多种活动满足青工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需求,充实思想,净化灵魂;三是在业余生活上突出特色化,引导青工树立正气,在形形的社会影响中占领业余生活空间,在实现娱乐性、消遣性的同时保持思想性、文明性。

2.5努力净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