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实用13篇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

区域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已经逐渐成为富有潜力的新增长点,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体现更为明显。但是纵观目前各省(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仍存在着明显缺陷,如对文化产业属性认识不足,在规划过程中经济分析的缺失,导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思路单一,结构雷同。该市在现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也面临着如何结合其他相关地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把区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以推动衡水市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

针对衡水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探索出有衡水特色的区域特色。

1 立足于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努力实现体现区域特征的现代区域文化产业结构。通过深入调查我市现有的地区文化传统与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区资源优势,如中国丝网之乡,皮草之城,衡水湖等品牌优势,以这些既有的文化名片为依托,以拓展新的文化为重点,通过资源重组,技术保障等手段,争取实现创意新颖,具备市场开发潜力的区域文化产业体系。在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应以现有的文化品牌为基础,以“旧瓶装新酒”的创意为出发点,重点强调如何赋予这些现有的文化品牌更多的活力与市场价值。

2 跨行业联动模式的重组与联合

区域文化产业的跨行业联动模式,不应考虑行政区域内的跨行业模式。在具备发展共性与相似文化特征的相关行政区域内,可以通过跨行业互补的方式平衡不同区域内的不同区域文化产业特色,通过这种更加有效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对于相邻区域见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投资渠道和金额可以通过这种跨行业联动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人力、技术等重要资源也可以在这种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

科学的跨行业联动模式并不仅仅指相邻区域间相似区域文化产业间的联动模式。这一模式首先要求行政区域内对区域文化产业的进行整体认知与规划,强调核心基础文化的同时,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文化与相关文化多渠道式发展,拓宽三种文化之间的外延,争取探索出与相关文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组织建设科学的电子商务发展平台。现代化科学的区域文化产业必须有成熟完善的平台为依托。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不同区域文化的跨行业联动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最有效的技术支持。最后,行政区域内的跨行业联动模式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否则,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模式将很难变为现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来进一步完善区域间的文化产业重组,这也必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长远的增长点。

3 准确市场定位,确立区域文化品牌

该市应重点开发本地既有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鼓励既有文化品牌和产业通过品牌创意和市场开拓,赋予既有品牌新的市场和活力。并逐步培养这些既有文化品牌走出区域性发展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调研,拓宽品牌的省际、国家乃至国际效应,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电子商务平台把区域性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能够代表区域经济的一张名片。

4 支持发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事业是也区域文化内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本身就有植根于群众的优良传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道路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并符合时代要求。群众文化生活必须走社会化发展之路,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不切实际的。群众文化事业的自发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市场性特征,不同的街区,不同的年龄层次群体对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不同的需求。各种运动休闲场所与设施的完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更适合走社区化发展的道路,以点带面,以少聚多,健康积极,丰富多才的群众文化事业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更多专家与大众的认同。但是,文化产业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并且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要求呢。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极其不均衡的国家,如何通过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我市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又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切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体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力争构建一个科学的均衡的区域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2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巨大动力。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写到,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各自擅长的领域,引领了一场席卷世界的创意经济浪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有关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总的商品贸易量的7.16%,从1980年的953.4亿美元一跃到1998年的3879.27亿美元。在英国,2001年,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125亿英磅,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在美国,到2001年,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GDP的5.24%;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在韩国,2003年其影视、音乐、手机及电子游戏4个产业都有二位数的增长,出口额已经超过钢铁。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并开始成为推动某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北京市2012年产业规模去年达到1989.9亿,将近两千个亿,占北京市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2%,区县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总收益是8108亿,2012年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已经完成197亿,同比增长36.1%。2012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全市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9%。在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中,动漫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等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产业,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平均增速将近30%。①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目前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竞争,而是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而通过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主要途径。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发扬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经济基础发展和传承区域中的特色文化和经典文化,提升和进一步加强区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例如以电视广播产业为主导长沙代表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为优势行业的京津豫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网络动漫游戏产业为龙头的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等。这些文化创意的发展都是能够把文化传统转变为经济价值,从而为本区域的软实力提升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直接的使命,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物质支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不仅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指导方针。

(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加强区域居民身份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的因素。而文化产业更是跨越了国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文化已经盛行全球,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电影市场的同时更传播着美国文化。

文化本土化,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升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文化意识,也是各个区域中实现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实现文化本土化一方面能够让区域居民了解本区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深化对本区域的文化认同,增强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能够为文化产业的继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条件,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例如,西安的古都文化、福建的武夷山茶文化,三明的沙县小吃文化等等。只有让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对其当地身份具有认同感,才能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其区域文化形象,从而提升其在文化上的“软实力”,最终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占据竞争优势。

综上,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区域文化的构建以及区域居民的身份认同,为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促进区域内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区域的软实力水平。

二、三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认清区域的资源优势

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关键是充分认清区域的资源优势,并结合区域的独特资源,确定区域文化产业重点发展行业。

三明现有泰宁金湖、将乐玉华洞、宁化天鹅洞、梅列瑞云山等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泰宁古城、永安安贞堡等历史古迹;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沙县小吃文化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沙县肩膀戏、泰宁梅林戏、傩舞等别样的民俗风情资源。如此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决定了三明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深入开发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率。

(二)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同质化、同构化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速度。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文化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与竞争优势。文化就是差异,这意味着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通过深度挖掘和开发三明地区的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可以大大提升三明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

目前三明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并不明显。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三明地区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沙县小吃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大多以博物馆、展览馆等陈列的形式存在,没有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三明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也大多是处于初级开发水平,缺乏文化内涵,属于生态观光的层次。依据异化发展策略,三明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名山名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整理一些民间传说、重现名人名事的方式来增加生态观光景区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在这些名胜风景区融入客家文化风情民俗,展示客家特色饮食、服饰、建筑文化,并设计一些让游客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使游客既欣赏了秀丽风景又感受了特色民俗文化风情,也让游客从静态的观光式旅游变为了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旅游。

(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品牌意味着特色、影响力和竞争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要走品牌化的道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明的文化品牌不多,除了品牌泰宁金湖比较知名外,其他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均未形成品牌。三明可以以泰宁金湖为龙头,整合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为主题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树立精品意识,利用三明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打造客家祖地特色文化品牌。塑造泰宁金湖与客家祖地成为响亮的品牌,利用其辐射作用,带动三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三明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与区域特色。

(四)有效延伸产业链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和互动效应,创造巨大的附加值。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产业链经营。文化产业的产品可以进行有效的产业链延伸,比如说可以将一部经典动画片可以做成电影、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等其他不同的产品,也可以开发制作这部动画片的文具、服饰、食品等衍生产品。美国迪斯尼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涉及影视、音像、游戏、出版等多种行业的产业链,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短、规模小。以三明旅游产业为例,区域内的旅游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大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住、乐、购等高附加值环节较薄弱,没有形成吃、住、行、玩、乐、购等各个环节都开发完整的一个产业链,极大地影响了三明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三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三明的区域优势是秀丽的山水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色的民俗风情,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吃、住、游、乐、购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并开发主题公园、大型实景演出、大型文化歌舞等多样化旅游产品,从而促进集约发展,拓展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链,为三明地区创造巨大经济财富。

(五)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为三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以市场为基础,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与服务的支持。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需要改变观念,将文化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创新管理体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平台、宽松环境。一是要增加活力,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政府服务管理为辅,积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的政策法规,规范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维护正常的市场发展秩序,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增加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制定相关投资、融资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四是要完善人才机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多方位、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地区的企业、专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来培养人才,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外来人才,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结语:

三明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认清区域的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有效延伸产业链、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等相关举措,可以提升三明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突出区域优势,更好地推动三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

本文系三明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项目名称基于区域特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三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项目编号Y1202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趋势.来源:中国渭南网http:///life/gdxw/201303/t20130301_512058912.shtml

[2]陈少锋,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4]蔡静、杜建国,浅议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

[5]陈少峰,区域文化战略与文化产业模式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3.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3

(一)专业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对文化产业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教授认为,虽然全国大大小小有文化产业专业的学校超过700所,但是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也很落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学科建设的革命,不能用传统学科的思维来面对文化产业。信阳师范学院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正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而不断完善的。以信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在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经营企业以及文化市场,从事文化管理、文化创意、文化产品营销、文化经纪、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此外,在培养规格里,提到该专业为应用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市场营销、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了解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的历史与现状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有较强的文化市场公关、调研、开拓、决策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备一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作为新兴的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不仅强调学生要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还要在了解行业前沿的前提下,具有调查研究、开拓、决策、整合、创新和写作等较强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特点

我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8%,选修课占总学分的32%。其中,选修课又分为专业拓展平台课和素质拓展平台课。《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这门课,属于素质拓展平台课,于第二学年秋季开设。共18周36个课时,课外学时两周。本门课程是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全面研究,主要从文化资源、行业分类、地区分布等方面,综合讲述河南文化产业的发生和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河南文化产业,具体包括文化政策法规、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市场供求与交易,熟悉行业整体概况和代表;分析比较(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评估预测其发展走势;结合调查实践、组织考察、调查,引导创意,具体形成自己的创意或决策。对学生在收集整合资料、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不同于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及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通过三个学期的通识、专业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团队协同学习和研究的素质与能力,该模式的创新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拓展提高。

(三)学生的特点

文化产业管理近三年的新生基本都是“90后”一族,“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了解他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从大二到大三的学生,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这一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增强。和之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一方面对新生事物具有更大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容易产生对落后事物的厌倦和传统的质疑。他们又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此外,90后大学生又是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她们不喜欢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形式和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但是,对于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又有普遍的惰性。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专业、课程和学生三方面的特点,依据国家相关精神和教育政策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本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高等教学改革始终是主要内容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教学方法应该随着时代和现实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课程属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一新兴事物,它以河南文化产业十几年来的发生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文化产业本身涉及到传媒、出版、影视、广告、网络、动漫、旅游、会展等众多领域,学科交叉性非常强,对河南文化产业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整个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学生收集、整合资料、提炼主题、创新观点、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开展能够从以上几个方面充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便有一些学者提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老师则发挥启智导学的作用。从世界教学改革成果来看,无论是国外的发展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自治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参与交学法,还是国内的研究型教学、渗透教学法、三主原则、异步教学论、自学辅导法等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主动作用。从这点来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三)具体改革形式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

本次教改活动各个环节的具体细节以本院制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指导。方案强调该专业应用性较强,要求毕业生应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掌握文化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和政策;有初步的科研和质量评价能力;有从事调研、写作、文化管理、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经营和文化上传运筹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教材的选择和征订、教学形式及考试方式的创新,整个教学过程都参照培养方案而来,较为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面向我院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班全体学生,共计128人。他们正处于大二下学期,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作为90后,他们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追求也较高。此次教改工作从教材入手,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师生任务有不同分工。

(一)教材

文化产业今年新兴专业,而河南文化产业开始兴起至今也不过近10年之事,所以,2011级之前,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征订教材。教学内容主要依靠教师大量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而成,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这种情况下,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安排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说明显过于紧凑,所以,不可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鉴于对这种情况的改善,我为2011级学生征订《河南文化解读》作为参考教材,督促他们以此教材所介绍的内容为基础,展开对河南文化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学习。为课堂互动和讨论争取时间。

(二)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门课程以往的教学,由于受课堂内容的制约,没有逃出全程、单纯“一对多”的课堂形式。这种形式之下很难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全部18周的课程中,教师用时不超过10周,学生用时不少于8周。在时间上充分保证改革的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其引导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任务首先是负责铺面,铺河南文化产业之面,包括河南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情况等。其次是介绍学习和研究文化产业的方法,然后是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并负责制定汇报环节的评分标准,并监督评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学生自我分组,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研究专长等自由组建研究团队。避免了老师按照宿舍或者学号顺序硬性分组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施展自己的专长。其次,各研究团队研究内容的选择不受老师的影响,只要是在河南文化产业的范围内,无论是资源、政策、融资、行业、区域对比、正反面案例等,什么都可以选。再次,在研究报告形成之后,每组派出一到两个学生在课堂上向全体师生研究成果,可以采用多媒体互动的形式进行,并接受台下师生的提问,形成有效互动。最后,每个团队派出一名组员,组成研究成果展示效果评议小组,依据老师制定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团队的展示效果进行打分,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相加取平均分为本环节最终成绩。

(三)师生在课程中的主要任务

教师方面,如上文所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主要任务为铺面、介绍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组织研究成果的课堂汇报,制定评分标准,监督评分工作等。在不超过10周的时间内,全方面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生和发展,介绍与学科、行业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点进行深入的团队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汇报研究成果,并制定评分标准,监督评分过程。学生方面,其主要任务包括分组、选择研究内容、用研究报告和课堂展示两种形式研究成果、成立评议小组对汇报效果打分评价。以上诸多任务都要求学生团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此外,在学期结束阶段,老师负责组织卷面考试,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各自独立完成试题。以上具体措施,把传统的“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形中演化成了“多对多”,其实质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改革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等先进理念为指导思想,一切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出发点,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可。无论是在学生积极性提高方面,还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师生关系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选题的主动性和对课堂汇报的积极性都出乎预期。学生对研究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开放视角,他们不仅对古都、民俗、钧瓷等传统文化资源相关产业内容感兴趣,而且对演艺行业中的魔术、茶文化产业中的茶艺、及饮食文化中的老字号等也较为关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以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内容,能够抓住旅游及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思考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等较为前沿的学科问题。在课堂汇报阶段,同学们更是尽情施展团队创意,研究茶文化产业的同学会身穿旗袍,把茶艺表演带进课堂;研究赵庄魔术的组会现场给同学们表演一场魔术;还有的组自己制作一小段视频辅助课堂内容。听他们的课真的让台下的我们体会到“课堂有限,创意无限”。

(二)学生期末总成绩普遍较好

《河南文化产业研究》为考试课,满分100分。课堂汇报环节占20分,研究报告10分,期末考试试卷70分。三种形式的赋分,不惟试卷论,也不惟表达论,较好地考察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课堂汇报成绩总分20分,由学生评议小组自主打分,从结果来看,最低11分,最高18分,分数区别较大。较好的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研究和表达能力。研究报告部分,学生成绩区别不大,一般7-9分不等,反映出学生在资料搜集、论文整合、文字表达等方面差距不大。试卷部分,本次考试围绕《河南文化产业研究》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际出题,突出重点,检验了学生识记并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科学规范,题型多样,能较好体现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考察。从卷面成绩来看,60-69分14人,70-78分29人,79分以上85人占总人数的66%,90分以上26人,经学校试卷分析系统分析,符合各项指标范围。三项成绩汇合总分结果是90分以上有5人,80-89分有73人,70-79分40人,60-69分有10人。对比各项变化数据可以得出,此种教学和考试分值改革方式不仅能考察出学生传统的识记和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更好的考察出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成绩也比以往的单纯卷面成绩定乾坤的局面更有说服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三)师生关系进入新境界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体会到,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由于之前的课程中没有征订教材,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达给学生河南文化产业的信息。课堂上,学生主要在消化老师所讲,对课堂内容的参与程度较小。由于没有教材,不能事先预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也不甚理想。有限的课下交流也不能弥补课堂上现场互动和参与的不足。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切自主,全程参与,不仅时刻走在课堂的前面,在汇报环节还能引领课堂。课下交流时间增多,交流的深度和多样性大大超出之前,师生关系在交流的火花中更加良性。特别是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课堂汇报的环节,因为角色的暂时互换,更能体会到老师在平时克服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4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2007年陕西省人均GDP为12843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9.3%,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但是,由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还相对低下,造成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本文试图对陕西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做好政策创新,制定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积极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还可以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文化竞争能力。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2号)、《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总产值只是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产值则更低,而且还存在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分散化状态,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力度,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加快陕西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制订积极优惠的文化项目引进政策。我们建议在省政府的权限内免除与文化创意项目有关的收费,完善相关的财政优惠政策。国家的法定税种我们不能动,但是地方性的各类收费地方政府有权力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尽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相关政策,对进入文化产业区域的项目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以增强对相关文化项目的吸引力。第二,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人才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纵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人才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文化人的事业”,但是“文化产业更主要是企业家和商人的事业”,即把文化做成自己的事业这是“文化人的追求、情结”,把文化做成产业是“独具慧眼的投资人、企业家和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所致”。在文化产业人才问题上,我们建议一定要制订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同时,一定要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制定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方面特殊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分配体制上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使人才的流动无后顾之忧。

二、强化风险投资主体,组建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各地成功的经验是,文化创意产业初期发展一定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后续发展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会有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对进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有着较高的门槛。例如,据调研,成功的动漫公司流动资金要求基本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要求后续资金的支持。

我们建议,“由陕西政府财政厅、国资委等部门牵头,联合省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参股成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为保证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效率,建议部分高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目前,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文化产业项目和风险资本的结合还和薄弱,对于风险资本还不具备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看得见的手”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批准,以及设立风险资本的准入门槛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实现真正的结合。

三、建立西安影视产业园,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以西影集团为中心,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陕西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使其原创价值,逐步转变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文化遗产和推介陕西文化的社会功效。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内容选材方面,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文化历史剧。陕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主要是汉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意义深远的革命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汉唐文化系列影视剧,关中文化系列影视剧,红色文化系列影视剧等,形成具有鲜明“陕派”风味的电视作品。第二,在生产运营方面,建立影视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寻求规模效益。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市场发行方面,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开捃多种营销渠道,实现影视产品的风险分散化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陕西卫视、西部电影频道、陕西四套影视娱乐频道作为播出的第一层窗口,通过版权授予,将其他省市台作为第二层窗口,网络为第三层窗口,最后通过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实现发行效益最大化。

四、以优势媒体以及出版机构为龙头分别组建陕西各类传媒集团,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

新闻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且灵活的传媒市场。如何突破资源发展瓶颈,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早在2001年,陕西省成功剥离原分属省、市、县三级的广电网络,组建了全国首家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陕西省传媒业纳入到了一个正规的发展渠道,展现出了强劲的发挥势头。在做大做强陕西省的传媒业,加快陕西传媒公司的组建和上市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当将组建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和陕西广播电视、西安广播电视等优势媒体为龙头分别组建混业经营的各类传媒集团,并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其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对文化传媒资源的倾斜政策,整合目前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的广电资产和媒体业务。如果集团公司能联合上市,无疑可以在打破报业与广电行业的竞争壁垒,产生规模效益,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提高传媒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从而带动我省整体文化产业迈入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戴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观点,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再造短期优势。因此,传媒业应当将目光放在多元化的媒体间组建上市公司的投资战略上,试图通过组建传媒上市公司来降低传媒产品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以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陕西传播上市公司也正是基于“跨媒体的运营服务商”的发展战略,突出传媒重点,兼顾多元化的综合传媒已经成为媒体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样的战略调整可能使集团面临高转换成本的风险,以及来自政府管制方面的风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组建陕西传媒上市公司对于今后企业融资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媒产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培育文化产品品牌,延伸陕西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陕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赡的地方。西安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四大世界古都”;咸阳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第一个国都;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韩城有“文史之乡”的美誉,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宝鸡以“炎帝故里”、“陈仓古道”闻名天下。关中平原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悠悠远古到近世当今,三秦大地一直都是产生时代英雄、文化名人的风水宝地。秦皇陵,兵马俑,秦直道,明城墙,大小雁塔,乾陵,汉阳陵建筑和装潢的宏大壮观,尊贵威严。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址。分布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自古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文化、鬼文化及后来的西域文化的熏陶,留下了丰富的遗存,使陕西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陕西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单一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无论如何丰富。如果不能被充分开发和发展,使之规模化、产业化,陕西的传统文化就会因为缺乏了市场动力,面临文化传承和增殖的困境。

我们建议,将陕西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按照相关的模式,以创新性表现方式,通过“品牌经营”、“特许经营”、“品牌扩展”等战略延伸产品链,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

六、突出陕西高校数量众多的优势,建立首家“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陕西各类高校百余所,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发达。建议陕西省政府以高校集中区建立“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这种人才资源,就近大学城,建立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个院校设立文化创意公司,为大学生创意、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周围省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5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在陕西,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100万人,这一强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开发,也一定应该开发。如果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意和创业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将这种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这将是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具体工作有:第一,鼓励大学生在电影、音乐、广告各个方面的尝试原创工作。第二、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产业园的文化创意成果的执行与推介工作。第三、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开展各种创意比赛。如DV摄影、剧本征集、flash设计、彩铃设计、广告设计等,同时举行各种文艺汇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将这些创意成果进行拍卖。定期开展大学生文化创意博览会,展示大学生的创意成果,吸引国内外投资方,推动产业园的健康长远发展。

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广告业撬动陕西动漫产业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80年代流行一时的《聪明的一修》、《铁臂阿童木》等著名的动画片,都是由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人员完成的,也就是说萌发和激活动漫产业的杠杆产业之一就是广告业。

以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方式为鉴,我们建议,可以引导陕西的广告公司从制作动画和周边产品开发营销两个方面促进陕西的动漫产业发展。根据统计陕西的广告业三项指标“经营额”、“专业公司”和“从业人员”在国内均居15位以内,也就是说陕西的广告业态在国内居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首先。培养广告设计人员的动画制作技术,促使部分广告公司向动画制作公司发展。其次,开发动画周边产品的设计营销。在制作成功动画的基础上,广告公司负责进行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宣传活动。比如《铁臂阿童木》就有阿童木造型的玩具、文具、服装、模型等等。广告公司在转型为动画制作公司之后,可以与玩具制造商合作,开发动画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超级秘书网

八、做大做强陕西会展产业和演艺产业,打造会展和演艺时尚之都

现代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集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以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成为交流文化、商品和展示品牌的平台。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展会展业必须依托城市的现实基础。首先,陕西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还包括便捷的交通。其次,陕西具备现代会展业要拥有优势产业,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并且具备良好的开放度和国际知名度。第三,陕西具有完备的展览场馆,优良的配套设施。西安是我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每年举办100多个有规模的展会,目前已经拥有了陕西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具备举行大型会展的场馆。这些产业优势应该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发展演艺产业方面。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根据西安本地的特色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地方节庆活动、地方文化艺术节、引进外来演艺团体来活跃、繁荣西安演艺市场。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较为集中,高校中的艺术团体和艺术专业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西安大唐美蓉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就是成功的例子。

九、打出申请开办“迪斯尼乐园”等现代化的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的旗帜,将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元素融入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中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5

一、引言

区域文化产业经济已通过赢利性的文化基地产业的形成一个体系。经济学家,地理学家,文化政策学者等学科学者对文化产业的运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我国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快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构建文化产业体系转变生产方式,成为地区发展和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文化产业的规模,特征、整体的绩效并不能完全超越区域经济的整体规模。除了传统的定义界定以外,文化产业能容纳的就业能力仅仅是区域经济就业人数的较小部分,雇员大部分并不直接从事文化具体的工作,超过50%的文化工作者都是个体经营,并不能计算到就业统计之中,然而他们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具有本地化和外向化,创造了大量可观的收入,许多文化工作者为非文化产业服务,许多生产面向当地市场以便获得来自国家和当地政策的支持,同时在区域消费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区域研究文化产业的结构、目标、运作系统。这个理论假定文化产业的经理、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和文化产业政府管理者,非盈利的文化团体在组织、引导、规范、服务于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经理收益来源于公益机构推荐过来有熟练技能的文化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们从各个经济部门形成聚集。艺术家们被假设为在各个行业有着不同的经验,但是他们能利用这种独有的个人经历进行独特创造并获得较好收益。

作为文化经济产业研究的框架补充,职业分析是用来追踪文化工作者获得技能和其它区域其他产业组织的协调。这个理论调研了北京和广东的的大量艺术家,尽管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在商业领域比其它部门收入多,但他们也会花费相当部分的时间在非盈利组织上。

二、文化产业的界定争议研究

近二十年来,地理学者、经济学家、政府决策对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化产业被定义为社会生产的一种模式。文化产业被界定为影视、电台、摄影、新闻、杂志和书籍出版,唱片业等等。但是这些界定忽略了文化工作者和非盈利文化产业对社会文化丰富以及价值创造。

文化产业的巨大的包容性不能完全在区域文化产业进行统计,但是这些研究都显示了这些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少数的员工从事文化工作。艺术家只占5%,在广告公司文化创造的职业人员只占有10%。文化产业雇佣者有许多行政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如果把文化的内容解释为整个产业的存在显然是不成立的。

更为严重的歧义是文化产业是区域文化经济的一种表征,北京45%的艺术家是个体经营,只占整体区域经济就业统计的8%,因此,统计并没有显示在雇主为基础的职业就业统计。许多艺术家也在为其他经济产业工作,并不包含在文化产业里面。在经济统计年鉴里几乎是被低估了。北京的艺术创作者自我就业率往往低于广州统计的艺术者的就业率的22%。

通过以上分析,以艺术家为核心的文化人员的只构成区域文化经济的一小部分,有很高比例的艺术家是自我雇佣,而非文化产业的就业者更依赖工作行业和就业市场,而这些文化生产这更愿意与文化产业公司进行松散的合作关系,基于职业分析的角度,生产的艺术产品更具有广阔性,地方政府也希望从文化绩效上与其它地区进行比较。在一个国家中如果仅仅只按照文化经济统计的就业人数来分析文化经济产业的规模,那么显然艺术家和他们的文化产品和收入是被远远低估了。

三、 基于区域经济的文化结构分析

职业分析重点关注创意人员的行为,理论化了文化经济的动态。在多个文化经济产业区域中,艺术家可以选择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生活和创作自己的艺术形式,花多少时间投入到创作

,becker (1982)指出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关系网络,包括艺术公司老板、分销商、评论家和专业的购买者。这些因素区分了商业组织、非盈利组织,公众和公共服务部门。在这些部门中文化活动受法律、文化、经济的发展演变,文化活动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活跃反映。

(一)盈利性文化组织结构。

商业部门包括盈利性企业雇佣艺术家,企业为他们的服务签订合同,购买他们的产品,包装,和市场分销,这些公司在文化产业中比重较小;许多非艺术公司也雇佣艺术家帮助进行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员工关系维系。这些商业部门也包含在艺术市场(画廊,艺术展览,在线网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场所(戏剧,音乐俱乐部,餐厅),使艺术家与他们的观众直接交流。许多视觉艺术家直接在因特网上出售他们的艺术创作。同时,艺术家可在培训机构、工作室里进行教学。商业文化活动受经济微观主体的驱动。艺术家、中介机构、画廊业主、公司经理构成微观经济体组织进行生产并对营销的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进行考虑。商业公司面临直接盈利的需求,那么收入必须超过支出费用。基于资本运营理论,他们要有良好的资产负债。此外,至少每五年一次,他们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才能冲销成本与税收。商业艺术企业面临着在同行更成功企业的业务竞争,这也是一种商业组织化。

文化公司同其它区域企业一样也有成本意识和时间意识,许多公司挣扎于生死边缘,除非保持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产品质量,营销也是商业经营中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有更大的财务灵活性和良好的现金储备,可以使它们承担风险和损失而不至于使公司陷入资金恐慌。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意味着在相对复杂组织系统工作的工作,生产受到严格管理,他们的工作则更强调技能和专业流程化,几乎缺乏创新的空间。

因此,在商业领域的艺术产品是缺乏创新和特色的,但却能迎合消费市场快节奏的变化,而显得有利可图。商业市场艺术作品市场是高度细分的,许多文化传播公司因为一个项目损失导致整体公司的破产,资源分散到其他部分也是导致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二)非盈利文化组织结构。

非盈利的文化产业组织,往往比盈利文化产业组织在税收、法律有优惠倾斜。这种组织模式让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有宽裕的创作空间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家扶持的博物馆、乐团,歌剧院。非盈利的艺术工作包括宗教礼拜活动,非盈利的演出等。

非营利性的文化组织和盈利性组织可能面临困境有较大区别。非盈利文化组织往往由较高声誉的志愿者领导,而不是通过由业主或董事会成员领导,组织成员包括各类的艺术家、专业爱好者和慈善人士。它们的运营成本仅仅包括场地租金,艺术家和其他组织正常开销,艺术活动和表演,专业老师的工资支付,以及宣传费用等等。非营利性的文化组织成本比商业文化组织成本更低因为几乎很少的税收,而仅仅只需要5%-10%的资金回报率。

非营利性的文化组织资金回报率低,管理需要艺术家和领导具有非常专业的管理技能和专业的生存技能,如何应对融资、组织的大小;编制管理服务费用的收入支出平衡,除此之外,还要应对未来舞台科技的发展的挑战包括更贴近观众的新技术,增加多媒体的使用。

没有了短期高额收益的压力,非盈利文化只注重艺术质量和社区宣传发展,资金投入只能支持那些生活紧张的艺术家和行组织生存发展。更多的志愿者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用。

一些专家认为,非营利文化组织可以提供艺术自由和长期稳定性,因为它厌恶风险,因为较高的社会声望能弥补市场盈亏的担心。虽然非营利文化组织并不关心资回报率,但他们必须在服务于社会时,获得满足生存的收入,除此,还可能面临资助者的考核或者非营利文化组织可能改变原有的发展。

(三)非正式文化组织结构。

非正式文化组织结构是由演员组成的非正式的、民间的、盈利或非盈利的文化活动。以社区艺术家为对象的前沿研究分析了这第三个领域,包括变化特征,以及产生的非正式收入。它包括涂鸦和其他公共艺术、青年文化活动、非正式的社交网络等等,许多艺术家通过交流学习开始了他们艺术气质的发展。这种社区艺术活动,没有规范的盈利设置,也不容易被法律所规范。总的来说,非正式文化组织的活动是无正式

化工作的人进行组织,活动没有连续性,也不需要正式的场所。

同样,这些非正式文化组织也面临资金的困境,人格冲突、松懒、管理的缺失都会使这种活动无法维持可持续性。

第四类组织是政府或公共部门。在中国这些艺术家在文联或画院,他们达到资格才能被国家和地方政府录用,获得稳定工资收入。这个部门不同于其它三个部门。但是艺术家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于政府,根据文化统计方面的年鉴可以知,被规范为非盈利部门进行会计归类。

四、建议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报告表明,政府决策者应该深化对区域文化经济的认识,把培育文化产业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应该组织培养全方位人才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利用非文化产业,非营利基金,教育机构,文化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等,来构建一个区域文化生态圈和培育产业群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提高地方的文化声望,对于地区政府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资金的供给决定上,政府决策者可以权衡区域文化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各个领域的贡献。在公共和非营利艺术空间,投资一些些艺术中心,艺术家的创造基地,以便于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者:西北民族大学2012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林宪生,曹静静.海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1):108-112.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6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经营的模式比较落后。一方面,行政化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存留在我国文化企业中,很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其跨区域发展都是政府行政手段催生的结果,不具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从根本上无法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区分开来,因此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经营管理模式,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都没有完全以营利为目的,无法有效吸纳社会资金且无法进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导致文化企业市场化运作效率非常低下。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中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00万,但调查表明,文化企业中既熟悉企业内部资源又良好把握市场发展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却非常缺乏,这使得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缺乏内在驱动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的本土化障碍比较突出。文化企业在所属区域经营时都有自己的主营方向和品牌定位,当进军异地市场后,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消费和风俗习惯进行调整,此时企业如何在融入异地市场和坚持品牌定位中进行取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沟通和交流中,都比较倾向于对当地文化企业的保护,可能对外地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制定排他政策,这会阻碍文化产业的跨区域良好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合作模式

跨区域合作模式是指文化企业与异地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双方就人才培养、经营策略、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一般而言,跨区域合作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进行资金层面的合作。通过兼并联合、上市融资等方式,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能够快速实现资本运作的全面提速,从而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资金层面的合作对于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充足资金,确保文化企业整体产品结构,实现了各子公司产品的单一化生产;另一方面使文化企业的技术研发具备充足资金,从而确保文化企业能够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二种是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进行业务层面的合作。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通过业务层面的合作,能够保持各自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从而以合作的方式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在2009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下,湖南卫视和青海卫视就进行了业务层面的合作,这使得青海卫视能够充分借鉴湖南卫视在频道运营、技术创新、广告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保持自身文化多元的特性,从而使改版后的青海卫视让人眼前一亮,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创建模式

跨区域创建模式是指文化企业直接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此来延伸本企业在异地的技术、管理及人才理念等。一般而言,跨区域创建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通过在异地设立一个能够独立承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能子公司,文化企业可以确保子公司离开母公司的市场辐射范围,成功打开异地市场。但值得注意地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时,需要对当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此种方式适合管理结构完善、组织架构完整和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企业。

第二种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文化企业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然后以企业文化和经济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为半径来形成一个经济圈,从而在此经济圈的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作为母体的延伸,分支机构能够提高母公司在异地的经营管理经验,同时促进母公司在经济圈的有效扩张。

三、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保障对策

(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化产业要致力于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性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除了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文化企业还要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竞争平台,从企业内部挖掘既有技能又有领导才能的全能型人才,让员工用创业者的心态参与到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中,从而发挥人才在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资本市场让资金集结到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上来

一方面,文化产业现有的融资模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财政性拨款和风险投资等,但银行贷款在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过低,这就要求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要大力吸引民营资本,将民营资本的生机和活力引入到企业跨区域发展中,促进文化产业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高度融合。

(三)行政区划限制的放宽

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政府要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放宽行政区划的限制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异地优秀的文化企业到当地来进行发展,从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良性竞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有跨区域创建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两种,每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结合市场环境和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模式还将更加多元化,这有待于日后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7

1、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

创意产业的理念最早由英国提出,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此理念提出的意义在于强调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此提出后虽然被普遍认同,但各国根据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使用的具体名称和界定至今都还没有统一,其他常见的提法还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概念不尽相同,但总结起来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注重文化内涵。以文化内容作为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②强调创造性。在产品中融入创意的元素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也是与其他产业的最大区别。③强调知识产权。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④强调财富创造性。财富的创造是创意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目标。

我国不同城市对于创意产业的提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创意产业”,主要以上海为代表,包括广州、重庆、西安等;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以北京为代表,包括南京、杭州、成都等。北京市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九个类别。

2、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雄厚,已经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城市。2005-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文化创意企业达到5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近8000家,从业人员114.9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仅次于金融业成为第二大支柱型产业。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地处首都的特殊区位带来的市场、人才优势等,使北京市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天条件和雄厚基础。

2.1 文化资源丰富

北京市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明显资源优势。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融合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和众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代文化与古老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会处,具有任何一个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化汇集优势,为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无形资产。

2.2 市场空间广阔

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3万元,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北京市恩格尔系数在全国最低,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和需求越来越强。据新华网报道,2010年北京地区电影票房达11.8亿元,连续4年获全国票房冠军。“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出版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年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品种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每年都举办众多的艺术节、音乐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国内文化品牌的推广和出口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3 文化创意人才集聚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北京市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文化名人、文学家和艺术家;此外,北京市高校众多,又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北京市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密度均大大高于其他城市。为了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于2006年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并且北京的多所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工业大学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

2.4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根据国际经验,产业的集群式开发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产业的空间集聚形式能够发挥很强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提升区域竞争力。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北京市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数量达到30个,而各县区的集聚区更多达10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仅促进了资源整合,实现了科技、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也提升了知名度,更能引起社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

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北京市推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增长效应

北京市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4-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了近1000亿元产值,年增速达到19.7%,对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断增大。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文化创意产业跃居北京市第二大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2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北京市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但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北京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相对于传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所依赖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文化传统、创意观念等,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能在很少甚至不损害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2006-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高于全市经济增速7.5个百分点,在财富创造能力上显示出强劲的实力,并且缓解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理选择。

3.3 就业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不但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更是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相当显著,2006-2009年的从业人员年增长率达到了8.7%。

3.4 相关产业带动效应

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是人力、知识、信息等无形的生产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度,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比如文化娱乐业将推动旅游、餐饮、交通、演艺市场的发展;广播影视业将带动音像、通信设备、广告等产品及服务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能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的建成,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不仅促进了道具、房屋等租赁服务业,还将创意文化融入民俗旅游等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4、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设

知识产权保护是使得创意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如动漫、影视等作品一经公开之后,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刻录复制,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创作者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创作者无法从自己的劳动和投入中有所收获时,创意的积极性也就无从激发,从而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美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全面实施版权战略,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完善的版权保护,使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创作激情不断进发。

4.2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融资难的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特点,从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渠道积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创意企业打造良好的融资发展环境。目前北京市政府已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陆续推出文化创意金融产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对加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4.3 注重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已相对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和运作规则,在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壮大与成熟。

参考文献:

[1]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弘,王俊红,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8

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目前,创意文化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基于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200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13.6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10.1%。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8.8%。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12.1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10.3%。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2.3%。

从2004年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7%,远远超过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创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天津市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主要做了这几方面工作。一方面,实施文化大项目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培育了一批产业集团。另一方面,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聚集区。这些措施对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30%,远远快于天津市的GDP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33%。

在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通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合作,建成了一批部级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落户天津的部级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已经达到了八个。包括已经建成、开园的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正在建设中的有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等。一批部级的文化创意园区的建成,为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集中表现在,发展规模增长较快,文化创意产业体也在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河北省提出了“四带一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沿海文化产业带”、“环首都文化产业带” 、“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塞上草原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带”及“冀中南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自2004年以来,山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每年增长幅度都超过百亿元。到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山东省GDP比重超过3%。

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方面,山东省已经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包括孔子文化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影视剧制作产业基地等。初步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聚集区,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聚集区,及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黄河文化产业聚集区。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辽宁省也是我国文化大省之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工业文化等独具特色,优势明显。此外,辽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完备,经济实力雄厚。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2009年增长30%。到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了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特点

1.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创意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创意产业的效益不断提高。在产业的资产规模、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等指标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焕发出新的活力,快速发展。而动漫、网游、多媒体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创意产业的新热点。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与提供就业机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2.电信软件、设计服务业、咨询策划目前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

从环渤海区域创意企业的数量、从业人员数、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四个指标来看,电信软件、设计服务业、咨询策划这几个行业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四个行业之和占据了创意产业总量的70%以上。

目前,广告、企业策划、工业设计、动漫游戏、软件等行业的市场空间大,国家与地方支持力度也较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从创意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两项重要财务指标来看。以北京为例,企业资产总额低于5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超过40%,而年营业收入低于5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60%。

中小企业目前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主力军。

三、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资金少,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由于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原因,很多文化创意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2.创意产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来看,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时期。集中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平衡。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所占比重较高,而创新性和原创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影视传媒、工业设计等行业发展不足。此外,“创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推动力,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表现在真正具有“创意”与“创新”性的产品不多,而“大同小异”或“模仿”性产品比较普遍。

四、对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面的建议

1.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做大做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分工与合作,是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区域各省市的产业合作,是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品牌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区域产业一体化的进程。

例如,在影视产业,采用联合投资、跨省市人员合作、共同开影视产品,从而达到共赢。目前,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开发、制作的影视产品已经占到电影制作的50%以上。这当然与影视行业高投入、高风险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通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旅游市场相互开放等方式,来做大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产业。

2.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

第一,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在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迫切需要做好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文化创意企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主要资产与核心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在我国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不完善。目前,企业主要还是通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来获取金融机构贷款,这就影响了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出新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满足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第二,扩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的投入。逐渐形成企业投入、基金扶持、金融信贷、证券融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适时地通过证券市场融资。

第三,一步降低民营经济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门槛。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门槛,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3.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要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文化附加值来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这个产业需要大批创意型人才。

针对目前环渤海区域重点发展的创意行业,如工业设计、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目前紧缺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提升创意企业产品的研发能力。此外,充分发挥环渤海区域北京市、天津市的科技资源与教育优势,对高等院校与创意相关的专业进行扶持,以培养更多的创意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9

计量模型与数据

本文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处理联立方程组时经常采用的似然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方法进行检验,以克服异方差和自相关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江苏泰州和浙江台州两个城市地级市建市时间较晚,在本文计量区间内数据缺失年份较多,所以予以剔除。所有数据取自1992-2006年《中国城市年鉴》及各市统计年鉴。

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设定检验1992-2006年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

ggdp=c0+c1cul+c2i+c3h+c4f+c5(cul*i)+c6(cul*h)+c7(cul*f)

上式中各变量解释如下: ggdp为14个城市统计1992-2006年人均真实gdp增长率,反映了各市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绩效,本文中ggdp为被解释变量,其余变量均为解释变量;cul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指数,由于缺乏各城市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数据,根据掌握的数据,本文以广播电视电影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等四个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当地gdp比重来代替; i为国内投资规模指标,用各市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来衡量; h为人力资本指标,选取的人力资本变量为各市高校人数占总人口比例; f为利用外资规模指标,用各市年实际使用外资数量增长率来衡量。

本文引入如下交互乘积项以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 cul*i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内本国投资规模的相互作用;cul*f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利用外资情况的相互作用;cul*h为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相互作用。交互乘积项的使用也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变量间内生性问题。

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分为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两部分,前者采用14城市的数据检验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者使用所辖城市的数据对各省市进行逐个检验,分析这种关系在三省市的不同表现。对整体分析模型和三个局部分析模型进行lm检验的结果均拒绝采用ols的原假设,接受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备择假设。从huasman检验结果看,总体分析模型的p-value为0.000,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三个局部分析模型的huasman检验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无法拒绝原假设,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一)文化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本文采用逐步引入法,逐渐扩大解释变量的个数并删除不显著的参数,分析对比各解释变量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使用逐步引入法的回归分析共包括七个模型,由于篇幅限制,文中略去计量结果。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

cul的系数始终为正,而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计量模型中的r2多在0.3左右,即该模型自变量的变化只能解释因变量变化的30%左右,说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教育、金融、信息等关联产业发展相对成熟,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经济基础雄厚,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大,虽然如此,该地区文化产业依然属于弱势产业。

h在七个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已逐渐走上内涵式增长道路,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交互乘积项(cul*h)的估计系数均在10%水平以上显著,表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

i在各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吻合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基本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的事实。在引入文化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交互乘积项(cul*i)的模型中,该交互项均在5%的显著水平以上通过显著性检验。长三角地区不断扩大文化产品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政府的倾斜性扶持政策,在本地区掀起了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潮;另外,由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动优势,吸引了大量区域外的资金。

f在各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验证了多年来长三角地区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引入文化产业发展与利用外资规模的交互乘积项(cul*f)的模型中,该交互项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能有效地借助外资的力量。

(二)区域分析

下文将分析长三角地区不同省(市)文化产业增长效应的差异。为避免截面异方差和自相关,在分析中采用sur的计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

上海市变量cul的系数估计值(0.401)小于江苏和浙江的估计值(0.526和0.483),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效应没有江浙两省明显。上海的“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就把文化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对象之一,再借助于其经济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使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较高,基数相对较小的江苏、浙江两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就相对更大。

上海市变量cul*h的系数估计值(0.120)大于江苏、浙江两省(0.029和0.089),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和人力资本相互促进的作用更明显。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产业拥有江浙两省短期无法超越的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市集聚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本,产生了更显著的增长效应。

cul*f在分省市的区域分析中,只有上海市的数据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再次验证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低关联性;cul*i系数估计值显示,江苏省的数值(0.634)高于浙江(0.412)和上海(0.367),说明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内投资的相互作用没有江浙两省明显。

结论和建议

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使用1992-2006年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显示,即使在当前准入门槛较高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将影响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针对计量的结果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计量结果显示,文化产业不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起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出于文化安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维护等原因,现行政策对体制外的资本进入采取了选择性极强的进入限制。为了使文化在履行社会职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发挥经济职能,就必须将经营性、竞争性业务从当前文化事业部门逐渐剥离。

(二)在现有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高地,应把这个优势延续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相当成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激励、示范-模仿、产业关联、人力资本流动等技术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带动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

文化产业,尤其是以内容开发为核心的核心层,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化产品多数由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而是要经过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发展文化产业,要特别注意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积蓄。

(四)增加产品互补性和区域整体性

分析的结果显示,上海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走在了长三角地区的前列。在后续的竞争中,江浙两省必然会加大对人才、资金、fdi等方面的争夺。因此,三省市必须结合本地比较优势,选择重点发展的业态,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新一轮低水平竞争的发生。要重视区域内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协助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使局部性文化产业规划与整体性文化市场一体化规划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业兴起与我国工业化转型[j].经济学动态,2007(11)

2.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出现了具有各地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其产业并非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没有技术与人才优势。但他们适应能力较强,显示出十分强劲的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以往的学者以网络经济、分工经济、规模经济的益处去寻找产业集聚区的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忽视了地域文化对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影响。事实上,离开了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制度取向,产业集聚区就不可能成长、壮大。曾被长期忽视的区域文化,在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文化是包括道德、法律、知识、艺术、风俗、信仰,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特定的集团和地理环境,正是在特定的集团和地理环境中,文化才能够得以凝集,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区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中意识形态和各种关系的总和,其具体内容具有随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稳定性和变化的动态性特征。产生于中部农区的产业集聚区,是一种具有极强区域文化“根植性”背景的经济活动聚合体。

区域文化对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阶段性

产业集聚区的成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泰勒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时间演进进程,以其内部市场、社会及企业联系强度为指标,将产业集聚区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见图1)。

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初期,由于各企业只是集聚一起进行产品生产,生产过程非标准化,企业只是以区内共享资源,从而获得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好处;在其成长阶段,集聚区内企业往往集中生产优势产品,缺少创新压力。集聚区内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投入到主导产业领域,导致知识、信息、技能等资源不断集中;进入成熟期,一批大企业开始转向集约化经营,以技术创新、创建品牌、树立形象为主要策略,并且开拓国外市场, 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也走向标准化。许多企业追求大规模生产,注重成本控制。

河南省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是成长于中部农区的典型产业集聚区。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遵循着生命周期规律。在各发展阶段,区域文化对产业集聚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对其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塑造作用。

(二)区域文化与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初期

区域文化使特定区域内的人群具有商业和经济的素养,使区域的人群表现出强烈的经商、创业精神气质。在产业集聚区萌芽阶段,区域文化的作用使当地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得到发挥,当地政府制定的合理经济政策对集聚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前后,河南一些回民集居区发挥传统皮毛加工的优势,一批富于创业的企业家大量涌现。由于受中原地区文化的熏陶,当地企业家具有勤劳朴实、乐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率先在各自家中办起皮毛加工作坊。由于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出面找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协商贷款,同时还在原料购进和产品销售方面解决了村民面临的实际困难。

中部农区人群具有的知识素养、当地企业家具有的现代经商观念、经营思路和乐于纳新的精神气质,以及当地合理的经济制度、政策等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形成主要内生动力。

(三)区域文化与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成长

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成长,需要加强集聚区的吸引能力,使产业相关的供应商、专业人才和产品销售市场不断发展。从而形成集聚区内产业、科研、金融、服务等主体部门所构成的网络体系。在产业集聚区成长期,集聚区内的协作与创新成为集聚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1

引言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大。作为各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比之下,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视则相对较低,有关研究也较少。然而国内外实践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目前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很少,且大多是从定性的层面进行分析,如熊耀平(2002)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通过规范化的途径,保障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2];马黎明(2010)对济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挖掘其中内含的文化产业发展机理,研究探讨了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也有学者从单个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王重远(2012)从文化创意的角度选取了21个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

已有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大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或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如创意等)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且大部分都是运用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分析。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进行测度并做相关分析,力求为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是指以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文化生存、文化繁衍、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氛围。它由多种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相互作用和由多种生命体及非生命体的空间客体构成。这个空间客体从广度上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在门类上包括人文、社会、政府、行政法规、市场等在内的多个领域。

本文基于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内涵及特点,在文献借鉴的基础上,从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关联产业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6个方面构建描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其中,产业资源环境包括艺术表演场馆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博物馆机构数、群众文化机构数、文化事业费、文化产业实际完成基建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共8个二级指标;基础设施环境包括邮政营业网点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卫生医疗机构数共5个二级指标;宏观经济环境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文化文物部门所属机构总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资产总额共6个二级指标;关联产业环境包括旅游产业、技术产业、教育行业共3个二级指标;产业创新环境包括地区R&D投入、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数、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高级职称人数共3个二级指标;政府政策环境包括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数共3个二级指标。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计算结果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相关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TATA统计分析工具,得到各地区2007―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分如图1所示(按平均得分进行排序)。

(二)结果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由表1可以直观的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区域差异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依存于一定的区域空间,在不同区域空间中,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等的不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

2.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动态性分析

由表1可知,2007―2011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排名和所属类型变化不是很大,但得分却存在较大的变动性。排名前六的地区在这5年间得分都大于2,而且其得分具有持续或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排名后七位的地区其得分一直都小于-1,且其得分都有持续或波动下降的趋势,使其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聚集性。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呈现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格局,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上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的不同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但与此同时,所处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各地区各具特色,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部地区资源相对更为丰富,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较慢从而更具发展潜力等等。因此,各地区必须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应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走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第二,从总体上看,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导致其差距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将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两极分化也逐渐严重,进而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时,相关政府应不同地区不同对待,结合各地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Alessandro Federici,Andrea Mazzitelli.Dynamic Factor Analysis with Stata [EB/OL].http:///meeting/Italian/Federici.pdf.

[2] 熊耀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2-35.

[3] 马黎明.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向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0,(6):101-103.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2

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花建(2005)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是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李宜春(2006)通过对安徽省的实证研究认为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模块构成。顾江等(2012)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采用AHP法对花建提出来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权重的确定。乐祥海(2013)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建立了产业基础、产业投资和产业收益三大维度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SD-ANP模型。

本文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建立在区域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得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以至达到最优,形成在文化产业中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优势、获取产业发展优势和获得文化产业增长动力的能力。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

借鉴前人对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考虑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本文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竞争力纳入指标体系。

通过设计问卷和专家意见调查法对最初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选取桂林各高校相关领域专家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18份,问卷有效率为80%。采用SPS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运用“Sig.(双侧)值”和“均值差值”判定指标测量属性,当“Sig.(双侧)≥0.05”且“均值差值>0”或者当“Sig.(双侧)≤0.05”且“均值差值

(二)基于ANP方法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应用ANP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将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因素层,第二部分是网络层,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集构成,即二级指标和下属的37个指标组成的,内部之间呈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见图1)。

通过Super Desicion软件中9标度法设计调查问卷,借助Super Desic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关于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控制层的四个准则指标(B1、B2、B3和B4)作为判断标准,对二级指标(C1-C13)进行两两比较,由于二级指标是相互独立的,即转化为用传统的AHP方法进行权重设计。关于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二级指标(C1-C13)为判断标准,考虑到三级指标中指标与指标因素间的相关性,根据专家意见构造两两判断矩阵,采用一致性检验方法来判断矩阵是否被接受,最终通过极限超矩阵确定三级指标权重(见表1)。

(三)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显示,影响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和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二级指标中以文化产业实力、文化企业经营能力、经济环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资本资源更为重要,说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依靠产业的内部驱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其次,经济环境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速度,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资本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金来源,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在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的状况下发展人文资源文化产业。

两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原始数据采集说明

在文化产业中,事业单位经费统计数据已将“销售税金”纳入 “经营支出”子项目,为避免对销售税金进行重复计算,人为降低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水平,本文提出文化文物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计算公式为:

关于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年增长率、文化产业平均收入增长率、文化文物单位经费自给率和文化产业平均资金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至2013年各省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在三级指标中,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的开发利用程度(C24)、文化行业协会的管理水平(C61)和文化企业经营配合程度(C63)为定性指标,采用九分制量表(1-9)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该指标水平越高。

(二)评价结果统计

在表1中,部分指标为带量纲的数值,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本市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等在内的15个指标,对这些指标数值采用级差变换方法进行标准化,从而消除量纲:

其中, I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无量纲数值;Xij 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数值;minXj 为第j个指标中所有样本的最小值;maxXj 为第j个指标中所有样本的最大值。计算得出两广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见表2-表4)。

两广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来看,广东地区文化产业要素生产力整体强于广西地区。两广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要素和产业资源要素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资本资源要素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在人力资源要素上,两广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和本市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在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文化产业占同业人数比重指标上, 2011年和2012年广东的负增长速度分别为6.94%和8.64%,表明广东具有高等学历水平的文化产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在资本资源要素上,广西的整体竞争优势优于广东。广东在文化产业开发投资上占GDP比重大,但广西在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年增长率上明显高出广东。这主要是由于广西自201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等政策,不仅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更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财政等政策保障。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来看,2010年至2012年广东地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整体强于广西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在文化市场占有能力、产业管理能力和文化企业经营能力上,广东的竞争优势明显强于广西。但是,在文化产业实力上,广东省的竞争优势比广西弱。

在文化产业实力上,由于广东省文化总产值总量大,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也高达5%以上。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12.6%,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在16.5%以上。但是,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广西。

(三)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来看,广东的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整体高于广西。2010年至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分别为24.14%、26.50%和 17.92%,广西分别为11.47%、14.17%和16.24%。

广东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不仅拥有经济起步早的优势,并拥有临近港澳台的优势,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其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不仅吸引了更多高学历从业人员,也获得了更多的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文化产业基建投资额,从而使得广东文化产业在环境竞争力上取得了比广西更好的发展优势。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来看,两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态势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状态,广东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整体高于广西。

在教育发展水平要素上,由于两广地区对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增多,且广东省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上财政投入较广西更多,广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大,但同时也导致两广地区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均出现逐年下降趋势,且广东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低于广西,2010至2012年广西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分别为12.75%、10.52%和10.32%,广东依此为15.69%、10.58%和10.28%。

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投资,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法制和政策的支持,文化产业也如此。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政府将已有的法制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所处的阶段不断完善政府政策和法规,进一步为广西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法可依、有秩序的竞争平台,从而为广西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推动广西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大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与全国31省市相比,2010-2012年广西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分别为17.4元/人、17.81元/人和18.21元/人,在全国排名连续保持在24名以后,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不仅落后于广东,且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大人均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增加居民文化消费可支配资金,刺激居民文化产业需求,培养居民文化消费行为,从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带动文化产品消费,促进广西文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促进文化企业间合作,提升文化行业协会管理水平

2011年广东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产业协会,入会之初共有350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组织。行业协会不仅具有组织、协调的职能,更有服务和监管的职能。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推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形成,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可作为文化行业整体代表,利用自身实力处理和协调好各方关系,从而达到减少单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有序开发、有序管理和有序发展。

(四)培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尤其需要具有高素质从业水准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在未来几年,应有步骤地开展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设立文化产业专业院系,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五)实行重点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主要分为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有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即在发展桂林高新创意动漫产业园和柳州市蓝海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动漫骨干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广东“广深佛莞文化创意产业圈”模式,实行重点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战略,立足于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特色,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3.顾江,高丽丽.我国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基于31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4.乐祥海.中部六省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13,3(31)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24-02

环渤海区域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五省市共同构成。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域五省市在文化创意资源开发及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环渤海五省市地域相连、文化背景相似,区域的文化创意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在文化创意资源整合与创意产业对接、分工合作方面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这两方面原因影响了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章将从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资源的整合及创意产业合作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五省市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和推动。在文化创意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聚集区发展情况

环渤海区域五省市都通过创意产业规划、创意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等方式,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北京市到2008年已经建设成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0个,目前,经过资源整合之后剩下19个创意产业功能区。初步解决了园区过去那种重复建设、定位模糊、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提高了北京市创意园区的竞争力。在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全国前列。

天津市到2011年底,已建成各类创意产业园区、聚集区49个,其中市级创意产业园区19个。代表性的产业园区主要有:天津凌奥创意产业园、6号院创意产业园、华轮创意工场等。

河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四带一区”的发展战略。“环首都文化产业带”、“冀中南文化产业聚集区”等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等10大行业。到2011年底,河北省已拥有7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4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山东省近年来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步伐。目前,山东省已经有3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0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近年来,辽宁省重点推动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2011年底,辽宁省拥有12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及12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1%,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天津市近年来创意产业年产值逐年递增。2006年以来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2%,2011年天津市创意产业年总产值达到近700亿元,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左右。河北省在“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成为河北省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增长迅速。在2007~2011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11年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比2011年增长16%。近年来,辽宁省以网络、软件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11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688.1亿元。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与优势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在文化创意资源资源开发、创意园区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这五省市在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有许多共同与相似之处,也存有不同与差异。这些需要进行总结,来更准确地对环渤海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

(一)环渤海区域五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特征

第一,环渤海区域五省市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五省市及区域重点城市大连、青岛、沈阳等都出台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纲要或规划。如《辽宁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在2010年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等。

第二,区域五省市都把创意基地(园区)建设方面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五省市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五省市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为各地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支撑。如天津市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的数量达到49个,河北省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达到了109个。

第三,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五省市文化创意产业都获得了较大发展。环渤海五省市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如天津市2006年以来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2%。

(二)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五省市文化创意产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无论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还是行业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此外,区域五省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人才优势逐步形成了其优势产业与特色行业。

1 北京市创意产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北京是一座享誉世界的东方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北京市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人才优势,初步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广播、电视、电影四大优势行业。其中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和新闻出版业这两个行业2011年实现的增加值就占到北京市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的51%,优势非常突出。

2 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在研发设计等行业优势突出。近年来,天津市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托天津本地工业与科技资源,逐渐形成了五大优势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时尚设计、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娱乐和演出。

3 河北省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优势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重点发展演艺业、动漫游戏业、出版发行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创意设计业、文化用品制售业等十个文化产业。目前,河北省在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销售这几个行业,具有较强优势。

4 山东省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较好。近年来,山东新闻出版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广播影视业发展较快。此外,山东省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也取得显著效果。

5 辽宁省在软件服务等领域优势突出。辽宁省以网络、软件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有了推动了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此外,辽宁的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具代表性如本山传媒。另外,辽宁省的文博、旅游、娱乐等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三、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五省市的文化创意聚集区发展迅速,在园区的入住企业数量、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方面都有较大增长,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支撑。由于多数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遵循政府导向的模式,导致盲目跟风建设现象。许多园区的功能和产业定位都不够清晰,缺乏特色,导致重复建设及互相竞争。

(二)环渤海区域各创意园区之间合作程度不足

虽然,近年来,环渤海五省市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环渤海区域各地方的创意产业园区分属不同的省市,缺乏区域性的统一规划。一方面,各创意产业园区主管单位又多缺乏联盟合作意识,不能有效筹措资金,联合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内各省市产业园区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此外,区域间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园区之间的企业合作与园区之间的分工合作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文化创意资源整合程度较低

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创意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五省市都在忙于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而区域五省市之间的文化创意资源的整合程度仍比较低。就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的信息共享、旅游市场的共同开发等进展还不够快。

四、推动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合作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从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环渤海区域五省市之间在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与产业合作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加强区域五省市之间的创意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

(一)做好区域各省市创意产业规划,依托本地资源,培育优势产业

北京市的出版、影视传媒等资源非常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因此,北京市应当重点发展软件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等优势产业。近年来,天津经济及开发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因而,可以利用开发区的科技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多媒体等产业。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在国际软件服务外包方面取得较大发展。相关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好、人才齐全,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软件外包、动漫游戏等产业。

(二)以环渤海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链建设与产业合作

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有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大连市、青岛市等,这些中心城市文化创意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高,发展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优势。此外,这些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小。这些都为这些中心城市之间创意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目前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合作的重点应当放在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链建设方面。

(三)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做大做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