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化事业发展实用13篇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篇1

(一)群众性公益文化事业长足进步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自身正确的三观,同时培养以“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内容的民族文化事业精神。现阶段的我国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形式繁多,包括各类文艺汇演、群众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等,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这些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学校文化、街道文化、青年文化等群众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了极佳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群众性文化事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类文艺团体坚持走进基层,向基层人民群众表演艺术作品,用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来传播先进文化思想。与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各类艺术团体共同努力,建成了大量文化设施,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工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积极创作精品扩大群众文化事业的影响

在我国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过程中,通常采取自主探究和引进先进文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并且各级政府和各类艺术团体组织不断加大文化作品的创作力度,从多个角度探寻符合新时代、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我国通过影视、期刊等多种形式宣传先进的文化事业,以此为日后商演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截至目前,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文化艺术团体研究出了一套以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式旅游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我国各地具有特色群众文化的绝佳手段。比如,以当地传统的民间老艺人的技艺为核心,扩大宣传力度,吸引大批对此感兴趣的人群前来旅游,以此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民间传统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

三、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要想更好地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必须有完备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文化艺术团体要重视完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法规和政策,不断更新现有各级领导干部和艺术演员在新形势下建设群众文化事业的观念,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保证群众文化工作各方面有条不紊地开展。通过分析可知,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理论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出发,在了解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寻能够促进我国群众文化事业长足进步的措施。

(二)增加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国家设置的用于处理相关事物的机构,国家在每个财年均划拨资金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并且为了做到专款专用,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所用资金的来源、用途进行核查,保证其使用的透明性。但是由于国家财政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不足,使得用于与群众文化事业相关的资金投入较少。因此,国家财政部门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在充分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需求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扶持;由于群众文化事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企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因此各个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赞助力度,并与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做到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提高对服务群众文化建设事业设备的采购力度

为了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艺术团体就要大力采购能够服务于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各种设备,例如满足人民群众歌舞需要的音响设备、满足人民做艺术操需要的呼啦圈、满足人们文艺汇演需要的舞台搭建设备等。但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在采购设备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实用的原则,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设备需求的同时,着力确保各种设备能够被高效的利用,以此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在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时,还要与时俱进,与现代化的科技相结合,以保证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篇2

——实施专项培训与引导,强化官德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的文化意识,提升领导干部为文化发展服务的本领

说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面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弘扬先进文化的要求,需要大批有道德、懂文化、能够指导文化发展的干部队伍来贯彻落实。为此,我认为通过如下措施开展工作:一是在基层组织中开展了主题教育。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干部下基层”、“党性修养教育”等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二是开展了全公司范围的文化大讲堂活动。请文化名师、聘文化名人,以多种形式将文学艺术、文化专业、本地文化发展等内容传播给广大干部,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干部的文化素养。

——以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依托,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组织文化的服务能力

一是以基层单位和班组建设为载体,全力开展一个班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基层文化活动圈。逐渐建立起文化书屋等,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投入,扩大文化广场规模、投放体育器材、加强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覆盖到各基层单位中。二是以基层组织为单位,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以基层党组织为主要领导者,利用基层组织阵地,引导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运动会、演讲征文歌舞比赛等。同时在基层中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如道德模范评选、文艺赏析、徒步节、采摘节等,积极探索“文化下基层”的新形式和新途径,组织开展节庆文艺表演、书法绘画展、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展示平台。

文化事业发展篇3

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还有很大差距:专业艺术工作发展相对缓慢,文化投入水平依然偏低,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经济政策还需进一步健全和配套,专业艺术人才老化、管理人才匮乏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四有”公民为目的,以繁荣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文化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来办,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增长因素来抓,把文化环境作为投资环境的主要内容来建,实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奋斗目标是:按照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的要求,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建立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包的城市文化环境、协调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基本建成文化强市。

二、主要任务

令后五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解放思想、创新务实、与时俱进、奋勇争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努力建设具有冀东特色的先进地域文化,在省内率先建成文化强市。

一一构建我市文化三大格局:即构建不同成份、不同层次共存的社会大文化格局;构建以国有成份为主导,国办文化与民办文化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

一一实施七大文化工程:

(一)狠抓精品工程.打造唐山地域文化品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立足唐山文化底蕴,不断拓宽创作领域,提倡题材、体裁、形式、方法、风格的多样化,创作出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能角逐文华奖、群星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又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今年内打磨唐剧《人影》、乐亭大鼓,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并力争取得好成绩。两年内实现我市戏剧梅花奖零的突破。五年内创作演出新剧目10台,再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

着力抓好中国评剧艺术节、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等大型文艺活动,创新运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唐山文化品牌活动。

(二)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社区为重点,进一步实施假日文化、彩色周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大文化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十五”期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有独立图书馆、文化馆。

(三)实施文化市场繁荣工程。调整文化市场准入政策,提升入市企业的层次,积极发展现代流通形式,努力把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文化市场由数量增长和粗放增长为主,转变到规模发展和集约发展为主。打破市、县(区)之间的壁垒,强化演出市场、出版物发行市场、娱乐市场、文物监管物品市场的管理。建立文化经营行业管理协会,强化行业自律。

(四)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开发利用。配合我市四大兴市工程,搞好文物的勘探、挖掘、开发和利用。

(五)狠抓文化产业开发工程。加大文化艺术资源、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配置,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力争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左右。一是筹建渤海文化大厦,盘活现有土地、人才、物资资源,加大建华西道文化一条街开发力度,筹建高标准文化超市。二是抓住北京承办奥运机遇做好“奥运经济”大文章,形成较完备的体育市场体系。三是发展报刊、出版、印刷业。积极申请成立唐山出版社。四是加快建设唐山公众信息网及一批骨干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发展网络文化。五是构筑现代广电大厦,创办音乐调频广播,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六是开发文化旅游业,依托“两沿一中心”(沿长城、沿海、市中心),建立文化旅游区。重点抓好乐亭三岛、滨海度假新城、翔云岛、清东陵、曙光山庄、青山关等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七是繁荣文艺演出业。组建公司、演出经纪公司、艺术人才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扩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六)建设文化标志性工程。结合城市建设,突出抓好市博物馆、广电大厦、报业大楼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七)狠抓人才培养工程。激发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主体意识,广开渠道,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尖子人才和管理人才。改善市艺术学校办学条─5─

件,扩大招生规模,五年内争取办成大专艺术院校,使其成为培养我市文艺人才的基地。鼓励有条件的院团开展社会办学,强化在职人员的专业继续教育。

三、保证措施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文化艺术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一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要从直接经办文化事业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转到管宏观、定政策、作规划、抓监管上来,转到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推进事业单位逐步向社会化发展。

一一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单位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单位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路子,不断壮大竞争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一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分配制度,允许实行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办法。提倡文化艺术人才的社会流动。在市县两级文化事业单位积极推行人事制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一一调整我市专业剧团布局。组建唐山评剧院。组建唐山皮影集团等一批非国有文化艺术团体,营造多种经济成分的文化团体并存和竞争的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一一各级政府要将文化事业投入纳入年度财政计划,重点扶持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的幅度,对十六大提出的“四个扶持”的方面和原则有重点地支持和发展。

一一扶持具有我市鲜明地域特色,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团体和文化项目。按国家提出的分类分级管理的政策,对我市评剧团、唐剧团、皮影团在定额定项财政补助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支持剧团的发展。对我市专业艺术团体参加省以上有关赛事和活动的剧目生产等经费,财政要给予支持。

一一从已开征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中,拿出一定比例设立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用以扶持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在发展我市文化艺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为我市赢得荣誉的有关人员和单位。

一一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保护。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我市玉田泥塑、乐亭曲艺、乐亭大鼓、冀东民歌等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以利于整合我市民间艺术资源,创新传统民间艺术,树立我市民间艺术强项名牌。

一一扶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市博物馆、唐山公众信息网、市数字图书馆和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唐山分中心的建设。

(三)健全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

一一资金扶持。在文化产业组建和发展初期,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享受文化事业建设费、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事业补助费等,用于改善事业发展条件,增强走向市场的能力。

一一融资政策。允许文化产业单位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通过多种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文化产业和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一公益性补偿。交由文化产业性单位承担的公益性活动和政府性任务,实行政府采购制或经济补偿制。

一一税费减免。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执行划拨方式,文化事业可免征配套费,电影院等减半征收。

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和赞助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单位凡为文化事业服务的,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免征营业税,上缴的所得税返还用于文化事业和扶持文化企业。

文化事业发展篇4

成功举办“*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共有24个国家的44部影片参加评比。举办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推进*音乐名城建设。举行第十二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艺术家、12000多件作品参展,专业画廊和国外展商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开展*上海演艺文化月活动,推进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和共同繁荣。杂技剧《西游记》、音乐剧《星》、话剧《南越王》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获国家奖项。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积极开展“公益文化春风行”活动,文艺演出380余场,5000余名群众登台表演;“走进新农村”新春送戏下乡演出为n个镇送上百余个精彩剧目;举办第三届全市文化馆(站)文艺汇演,共演出300多场,观众达80万人次。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竣工建成;*歌剧院、*新图书馆项目进展顺利;*电视台新址工程、*报业文化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按计划推进。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稳步推进*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已完成83万户。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部完成。加快移动数字电视发展,目前我市出租车安装移动电视接收终端超过7000辆,占全市出租车总量的40%;在北京路步行街等公共场所安装300个楼宇移动电视接收终端。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建设示范点60个。

(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

文化事业发展篇5

20__年10月1日,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社会正式开放。____县和____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826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个;建成社区文化中心82个,占社区总数的98%。____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____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____区的电建社区、花园街社区,____区的龙源湖社区和____区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__年,____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全国仅有5个),孟州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全省6个),经过紧张工作,到20__年底,我们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随后几年,我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断对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硬件设备进行上档升级,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20__年底,我市所辖各县市区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乡村基层网络建设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乡镇(办事处)服务点,建成村基层服务点1847个,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的市、县、乡、村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20__年以来,我们重点对各县市区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导,确保各服务点发挥作用,并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

“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目的,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让广大农村群众免费观看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市以豫剧和怀梆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所到之处,均收到了高度的赞誉。20__年至20__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务267场。20__年我市承担演出任务64场,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20__年,列入市定十项民生工程内容的“百场演出送基层活动”,由市财政出资40万元,购买100场(戏剧、歌舞各50场)演出送基层,也将在11月底前完成。

(三)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资,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我市实施始于20__年,20__年建设任务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10月中旬通过省新闻出版局验收。目前,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992家,实现对行政村的全覆盖。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由中央财政拿出资金补助,使每一个乡镇都建设一个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我市自20__年以来开始实施,至20__年底全部完成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58个乡镇都有一座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五)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

我市有公共博物馆(纪念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58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市于20__年已经全面进行,除博爱县博物馆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而未能实现免费开放以外,其余各馆均已实行免费开放。

____市博物馆20__年进行了陈展提升,推出文物陈列“山阳瑰宝——____市文物基本陈列”,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各界好评。市群艺馆于20__年元月20日搬入东方红广场东侧原市总工会办公楼,结束建馆以来始终没有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的局面,目前馆内各项公共设施及培训课程已对社会免费开放。20__年10月1日,市图书馆实现对社会试运行。至20__年底,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三、文化艺术创作和影剧演出

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人员共创作不同风格、题材的剧本50余部,创作小戏、小品、曲艺类作品100多个。我市青年剧作家、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任总编剧的《快乐星球》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三等奖,并在20__年9月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创作的豫剧《常香玉》,在20__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并获20__年省“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杨林任编剧的豫剧《女婿》由省豫剧三团搬上舞台,获得20__年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创作的话剧《红旗渠》由省话剧团演出,获20__年省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和文华剧作奖。杨林继20__年凭剧本《霸王别姬》获“曹禺剧作奖”后,20__年9月凭话剧《红旗渠》再获此奖。剧作家范光创作的电视剧《好人谢延信》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历次省戏剧大赛中,沁阳市怀剧团演出的怀剧《王东明》、孟州市豫剧团演出的《三迁记》和____市豫剧团演出的《曹谨》、《访帅出征》、《青天泪》、《杨门风云》等先后荣获金奖、银奖、铜奖、“文华剧作奖”、“文华演出奖”、“文华剧目奖”等。

20__年,我市8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全部按要求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其中,市直2家演出团体转企改制,沁阳市怀剧团划转为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另5家县级演出团体撤销。目前,相关后续工作仍在积极开展中。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文化事业发展篇6

有了上述分析,我们就不难认同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追求文化产品和服务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应注重从基础、底蕴等本质层面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回报的能力。一些文化建设尽管有时只是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状态的改善,但它最终仍将通过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创造力而实现经济社会价值。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切急功近利的创作至多只能算是“文化快餐”,应景敷衍只能增加“文化垃圾”。有些以“文化”为包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甚至还蜕变为拙劣的骗术。真正的文化必然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质。因此,当我们致力于地区文化建设的时候,那些传承不衰的文化经典,那些植根于群众的传统精神,无疑都能赋予我们再创造的灵感。

第二,文化作用力有自身的辐射半径,它可能跨区域也可能跨行业。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注重对文化圈的研究,不仅追求单个产品、景观的收益,而且应当追求文化的带动作用和城市的整体升值。在文化建设中,文化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它是以某个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景观或其他载体为核心而形成的一个特殊发展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不但文化自身具有厚度和活力,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接受文化辐射而具有一定优势和整体特色。所以,在文化圈中,无论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都不是唯一业态。它与其他服务业态、经济形式和社会组织一起构成“文化共同体”。我们应当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导引、激活功能。

第三,文化的产出常常是曲折的、间接的,在很多情况下,文化的产出与投入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有的受益者并不因受益而考虑拿出钱来向文化产权单位投入。因此,政府作为地区利益的代表就必须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来考虑文化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例如,保护重点文物、古都风貌是全民受益的功德之举。但如果让文物单位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借助市场的力量自求平衡、就地平衡,其结果只能是文物不保、风貌不存、城市整体价值衰减。如果上一级政府能够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跳出“文化”,从更大范围内考虑土地和资金的平衡,那么“文化”就有可能逐步走出朝不保夕的困境。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拿文化来卖钱,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化作为背景自然地作用于经济。特定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同时又是既定的、自发的。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曾描述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齐国“其俗宽缓阔达”,邹鲁“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燕赵“丈夫相聚游戏,女子游媚富贵”,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换言之,经济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渗透着来自“背景”的力量。

第二个阶段,文化作为手段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企业文化是一种出于直接经济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企业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权限内进行企业建设,既吸收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积极因素,又引入某些外部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整合、生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部文化环境,从而激励、凝聚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商业文化,就其狭义而言,是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中的文化价值,并随着商品交换而传递给消费者。由于文化价值大大提升了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因而商业文化成了唤起并满足新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

第三个阶段,文化经济相互交融。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在左右需求中的作用便越来越突出。人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背景、素材、手段,又要将文化的繁荣作为最终目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单纯的经济利益,也要重视经济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有的人一提文化资源,就是遗产;一提文化发展,就是保护遗产、开发旅游。如果这样理解文化的话,我们就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被动的守夜者。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概而论之,约有三种情况:

文化事业发展篇7

2我院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和基本框架

回顾十余年来,我院组织文化建设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考试院成立之前的奠基阶段,考试院成立之后的深入推进阶段,以及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的拓展延伸阶段。

2.1建院之前的奠基阶段

我院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是从1996年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新领导班子上任到2000年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成立之前。为树立招生考试中心的声誉和威望、凝聚人心,新班子上任后采取了从精神文化建设入手,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引导,着力统一干部职工思想的工作思路。这一时期,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针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实际,提出了以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发扬“三严作风”(管理严格、办事严谨、态度严肃)、树立“两个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主人翁精神)和确立“一个观念”(与时俱进)为核心的招考机构工作人员思想行为准则。“四三二一”思想行为准则的提出和有效落实,迅速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想涣散、事业发展受阻的不利局面。当前,“四三二一”思想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天津招考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第二,针对招考工作的特点和需要,提出了“万无一失、滴水不漏”、“永远是第一次”和“公平、公正、公开”等工作理念,以及正确处理好交往与交换、坚持与热情服务关系的基本原则,着重加强了廉政勤政教育。这些工作理念和廉政勤政基本原则的提出与有效贯彻,在促进干部职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上文化建设的初步尝试及其积极效果,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建设在促进招考机构组织成长和事业发展中的巨大促进作用,我院组织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的历史阶段。

2.2建院之后的深入推进阶段

我院文化建设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建院到2010年建院十周年这段时间。2000年考试院正式成立之后,我市招考事业同兄弟省市一样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组织机构的变化和事业的较快发展,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客观上需要组织文化建设及时跟进。这一阶段,我院文化建设在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都得到扩展和提升。从内涵上看,从一般性思想行为文化向核心价值观、组织发展目标和组织使命等深层次内容推进;从外延上看,从精神文化层面扩展到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层面,初步形成适合招考特点的组织文化基本框架。这一时期,我院文化建设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形成了全院干部职工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的招考理念及符合国际质量管理理念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体系。2.2.1核心价值观和组织发展目标的探索与成型2001年,结合“十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我院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创新为魂、服务为本、质量为先、和谐为基”的核心价值观。“创新为魂”的核心理念,探寻到我院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服务为本”的工作基调,打造了我院的品牌形象;“质量为先”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我院对于工作品质的要求;“和谐为基”的心境态度,营造了天津招考院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在“十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中,我院顺应招考事业发展的大势,确立了核心发展目标和组织使命,即“经过五年奋斗,把我院建设成为‘信息化、多功能、开放型’的招生考试机构,使其成为服务于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教育招生和考试中心、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相适应的终身学习服务中心、同国内外考试机构有着广泛联系与合作的教育招生考试对外交流中心”。在“十一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中,则进一步发展为:“把我院建成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习型、开放型、专业化教育招生考试与评价机构,为我市构建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优良服务。”2.2.2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初具雏形第一,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除了明确核心价值观、组织目标和使命之外,最重要的成就是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招考理念。我们提出,要在“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前提下,着力拓展招考机构的评价服务功能,使自身功能逐步实现从单一招考组织管理向招考组织管理与教育测评服务并重的转变。第二,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一是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参照,对原有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进行全面梳理、修改和完善,制定了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手册》在内的三个层次文件,初步形成规范化、文件化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党务院务公开制度,推进民主管理。凡涉及重大改革事项及职工利益等大事要事(如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发展规划、干部职工聘用方案等),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努力做到论证充分、决策科学。第三,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一是贴近招考工作实际,相继提出“零失误”、“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质量观,“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以及“试卷安全是生命线,考试安全是生存线”的安全观,引导干部职工以高度负责、极端认真的态度及更高的标准完成好各项招生考试任务;二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几点措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招生考试工作廉政规定》等文件,修改完善了有关招生监督管理、考试巡视工作等方面的制度,使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要求更加明确,规范廉政行为的具体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第四,在物态文化建设方面,抓住时机促进组织文化落地。一是以新院区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院区环境文化建设规划,使我院文化形象和文化理念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得以展示和外显。二是以庆祝建院十周年为契机,建成了我院的荣誉室、考试文化展览馆,编印了以员工工作经历和感悟为内容的《经历•感悟》文集、以我院职工对外交流主要收获为内容的《开放•记录》文集和以我院职工科研成果为内容的《科研成果论文集》。2.2.3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晰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院逐步深化了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个组织发展的灵魂,文化价值的感召力体现了事业发展的竞争力,也蕴含着一个组织内部的软实力。基于这一认识,我院在2007年制定了《关于招考院文化建设的近期安排》,提出了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推动招考事业改革发展、提升招考队伍素质进行;要以和谐文化建设为主旋律,基于招考院的历史积淀和全院职工的认同与期望;要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招考人员行为准则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关键,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要注重多种形式、多种载体的交互作用,使其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立体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覆盖;要坚持持续性和群体性,将其作为招考院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创设全院职工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氛围。总之,这一时期我院文化建设成果斐然:招考理念从传统迈向现代,招考管理从“经验化”发展到“制度化”,招考功能从单一拓展到多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激发了干部职工在推动招考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我院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功能拓展以及内部制度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诸多突破和进展。

2.321世纪新阶段以来的延展深化阶段

201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我院文化建设进入到延展深化阶段。2011年,院党委下发了《关于紧密结合招考实际推进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办人民满意的招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着眼于院本文化建设,又拓展到整个招考领域,逐渐形成具有招考特色的文化体系。2014年11月,我院第二次党代会又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加强和推进院本文化建设”的新路径。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是优化了组织发展目标和使命,推进了招考领域文化建设,院本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扎实。2.3.1优化组织发展目标和组织使命经过两个五年规划的探索,我院组织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在制定“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两型两化(学习型、服务型、信息化、专业化)”招生考试机构的组织目标,以及构建“三个体系(符合创新型人才选拔和培养、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招生考试体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求、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服务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具有天津特色的教育评价和学业质量监测体系),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招生考试和测评服务”的历史使命。2.3.2推进招考领域文化建设针对招考领域文化建设,提出了积极推进具有行业特点的招考领域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围绕一个理念,建设两个体系”。一个理念是“服务是招考工作之本,诚信是招生考试之魂”。两个体系是服务体系和诚信体系。理念用以支撑两个体系的建设,两个体系的建设宗旨在于推进招考领域的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指紧密围绕“三服务”,即服务考生、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促进服务理念形成、加强服务能力培养、推动服务文化外显。诚信体系建设是教育诚信、社会诚信的重要内容,诚信文化建设主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基础,围绕“三公”,即公正、公平、公开开展。公正重在标准统一,公平重在机会均等,公开重在程序透明。2.3.3加强院本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加强院本文化建设。一是力求通过开展院训征集活动、《职工文化手册》编发、考试文化展览馆的完善等院本文化建设活动,努力形成具有招考机构特点的物态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内部文化氛围,提升干部职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意识。二是通过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办好网络文化专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搞好院区环境文化建设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引领正确价值取向和健康生活理念。三是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推动改革发展、保持清正廉洁等方面,不断注入新的动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新的成效。以上三个阶段的简述可以看出,由于各个阶段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不同,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要点也各有侧重。但是,连续十多年的探索,使我院文化建设的内涵日趋丰富,外延得到拓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招考特点、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组织文化体系。

文化事业发展篇8

1 文化构建的含义和作用

构建一词的含义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当今社会,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文化体系,是符合社会发展。

2 图书馆的作用和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图书馆起着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作用,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参与社会教育、传递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等职能。

一直以来,图书馆的存在,对人类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现在,图书馆正作为类似于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等机构存在于社会文化体系当中,推进着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文化发展和繁荣。

3 图书馆在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3.1 图书馆是文献资料和信息中心

图书馆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最大的知识中心,它拥有的文献资料多种多样、内容齐全,以纸质、电子文档等多种方式保存。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群都能够通过图书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图书馆,历史将显的不再神秘,先进科学技术将不再显得遥不可及。图书馆发挥着文献资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作用。

3.2 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文化知识越来越渴求,接受再次教育的期盼日益强烈。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很强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丰富的馆藏和各种媒介,传播先进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在帮助群众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全民学习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这里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年龄、文化层次的限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4 加强建设,发挥图书馆在文化构建中作用最大化

文化构建意味着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促使文化建设成果得以体现,使得文化育人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4.1 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鼓励人民群众阅读

在文化事业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设有相应的目标和计划。我们需要扩大图书馆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和图书馆有更方便的接触;增加图书馆文献资料储存,吸引更多的人们走进图书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图书馆的建设提高到和大众离不开的衣食住行一样的高度来认知,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在实际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认识当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根据当地实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措施,制定符合情况并且能满足要求的目标。使图书馆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更多民众能够普遍均等地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和阅读权益。

4.2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调整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在当前社会文化事业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接挑战的关键在于调整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是时展的鲜明特征。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为读者开展优质的服务工作,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最大效益地利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传统的简单借读工作方式的不足,进一步改进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实际方便群众的各项阅读活动。在做好基本的阅读服务工作的同事,要广泛开展先进的惠民服务活动,构建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传播高效、服务便捷、管理规范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平台。同时,积极营造阅读文化,开展各项阅读活动。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加强图书馆建设事业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队伍的培养与管理,为服务工作打下最坚实的基A。

4.3 加强文化共享建设,加大区域间图书馆合作交流

加快图书馆建设步伐、创新服务理念是我们服务好广大群众的基础,但是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仅仅依靠个别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正是在此基础上,国家制定实行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项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相关报道我们了解到,该工程自启动以来已惠及亿万群众。“十二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已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创新工程和惠民工程。作为图书馆从业者,应该坚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扩大文化共享成果。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宗旨,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全力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继续发挥共享工程建设的创新性、导向性、带动性、科学性,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建设科学的工作机制为保障,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开创共享工程建设的新局面,不仅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知识需求,同时使读者接收到了新知识、新文化、新科学,对提高群众素质,服务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4 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步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数字化、网络化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也正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摧毁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走进图书馆翻阅纸质资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步伐,图书馆正面临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严峻挑战。但这种挑战同样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图书馆的发展应积极向数字化、网络化靠拢。如何建设面向用户的、全方位发展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已成为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将极大的增加先进文化的推广力度,更多的文化内容,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阅读者,使他们更快更方便的接收到更多更新的文化知识。同时作为文化共享工程的载体,数字化图书馆平台的建设情况将决定文化共享建设的成果。提高数字资源的质量、构建精品数字资源体系、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等一系列措施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小萍.浅论高校图书馆对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2.林斌.关于在中小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教学研究及新课程改革,2008,(4);

文化事业发展篇9

别小看这小小的20万元,它实际是县委、县政府为繁荣全县文化事业,而抛出的一个“火种”。有了这个“火种”,我们就开始了精打细算的运作,用它搭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繁荣的舞台,把蕴藏在群众中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聚效应,一下子就让##的文化市场变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起来。2003年春,我们仅仅动用了专项基金中的5万元,推出了“爱我##、兴我##”系列文化活动。参加精品文艺节目调演和民间艺术大展演的单位多达82家,创作编排的节目达312个,直接参与演出的群众8000余人,汇演24场次。汇演中推出的##采茶戏《梆儿声声》,被市文化部门选送参加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囊括了剧目银奖、组织奖、编剧奖和演员表演奖等四项大奖,先后公演20多场,并在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中获得特别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靠着这种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运作思路,2004年一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各类群体性文艺演出40多场,送戏下乡70场,放映电影1068场,不仅极大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让##的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了新的魅力,找到了新的舞台,为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条好途径:筑巢引凤,借鸡生蛋

靠着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文化活动开始热闹起来,但仅仅是热闹起来,离产业化和高效益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光靠政府的20万元,很难做大做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何融入大量新鲜的血液,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市场,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一手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

近几年来,我县多方筹资2500多万元,新建了全省一流的县级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大楼等重要设施。引进外资2400万元,兴建高达15层的影都大厦。配合国家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采取与企业联姻等多种方式,组织流动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逐步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2004年实现创收23万多元。组建了##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下设19个分公司。公司组建后,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管理,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去年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提高了全县电视收视覆盖率,夯实了文化产业经济基础,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演出、娱乐、电影、电视等项目的同时,我们还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文化和旅游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全县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优势,与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九江分公司合作,投入500万元,首次在全市县级同行业中开拓了电话、互联网等电信业务,目前已发展用户1500余户。采取多种合作、合资的形式,精心包装推出的杨洲(佛教文化)、太平山(道教文化)、九宫山、柳山、豫宁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五大风景区,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促成了旅游与文化建设的完美结合。今年到目前为止,接待游客万人次,收入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和%。

一个好市场:花钱看戏,成为时尚

投入这么大,收益如何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花了大量的精力,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转变观念,着力倡导“文化消费不可少”、“精神需求更重要”的社会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精心培育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

为了让老百姓有文化消费的需求、有花钱消费的愿望,我们一方面利用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让广大市民群众关注文化、热爱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已经建成的好平台,发挥名人、名节目的效应,大胆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一批知名歌星、影星和外地演出团体请进了##。先后邀请了香港影视明星万梓良、内地歌星李琼、白雪等一批名人到##演出,创收18万多元,收到了“市场搞活、产业受益、群众满意”的“三赢”效应。万梓良来演出的时候,最高的票价卖到了140元一张,当时有人提出来,恐怕老百姓接受不了,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上千张票,一个下午就抢售一空。

不仅老百姓舍得花钱看戏,一些团体和单位也对文化投入开始热心起来。2003年,我们同样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先后举办了“昂泰杯”首届青年卡拉OK大奖赛、戏曲山歌专场晚会和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拍摄制作个人专辑、单位部门专题片、技术讲座等,仅此一项就实现全年创收6万余元。一个群众乐于参与、舍得花钱的文化消费市场已露峥嵘。

一套好机制:宏观引导,微观放活

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良莠不齐,同样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了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我们按照“宏观引导、微观放活”的思路,建立了一套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的好机制。

文化事业发展篇10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对照“市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总体要求,已建成“八馆六园二中心”的体系框架(八馆即金坛博物馆、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殷雪梅纪念馆、苏皖区一大陈列馆、文化馆、图书馆:六园即奥金鳄鱼庄园、江南农耕园、江南孔雀园、尧塘公路花园、盛天生态观光园、民俗风情园;二中心即花山国防教育训练中心、金沙影视中心),除市政府直接投入1.2亿元以外,其余均由海外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形成了“多轮驱动、多元投入”的良性发展机制。注重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全市8个镇区均建有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文化站,其中指前、朱林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更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成为全省镇级文化设施样板工程。全市157个行政村在2007年底全部达到“文化示范村”标准,现已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星级文化示范村”创建工程,我们将在今年实现各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力争明年实现“星级文化示范村”全覆盖。为全省推广提供创建经验。

致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们依托“三送”、“四下乡”、“五进社区”等实践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按照“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组织策划了以“唱响主旋律,实施‘风雅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以“百人挥毫、千人吟唱、万人读书”为主题的系列艺术活动,将健康清新、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和专题展览送到田间地头。同时,组织6个文艺宣传队,分赴各镇村自编自演反映发展新成就、倡导文明新风尚、体现和谐新生活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们每年送戏下乡100多场、送电影1800多场、送图书10000多册。广场文化是金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以“早春序曲、仲夏放歌、秋冬交响”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深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主题晚会、抗震救灾等专题晚会、“中华情,相约金坛”等选题晚会以及今年推出的“欢乐金沙――广场文化月月演”活动,更是为广大群众奉上了精美的文化盛宴。每年举办社区邻里节和“中秋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使社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倾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继大型剧目《少年华罗庚》获得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之后,大型现代儿童剧《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第五、六届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电影《在茅山》、电视剧《水乡人家》荣获江苏省第18届、21届“金凤凰奖”。人物传记《华罗庚研究》和长篇小说《都市漂流》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歌曲《雪梅赞》、图书《人间烟火》等一批作品入选常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还有一批舞蹈、小戏、故事作品在省级专项评比中获金银奖。书法、美术和摄影更是锦上添花,有多件作品在全国获得同行业最高奖。金坛刻纸、金坛抬阁、封缸酒酿制技艺和董永传说4个项目被确立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市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常州市级12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运作机制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坚持内部改革与转企改制相结合,不断深化文化体制各项改革

积极探求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新路子。2006年。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保持活力”的要求,我们对金坛市刻纸研究所进行了改革。在管理制度上,整体保留原集体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保留财政差额补贴经费渠道不变;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同时面向社会新聘3名刻纸艺人;在薪酬制度上,突破原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结构。把职工的待遇与各自的贡献及整体效益直接挂起钩来。改革以后,该所组织专门力量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长29米、宽2.008米的刻纸长卷《中华魂・奥运梦》、《从雅典到北京》姊妹篇的创作刻制,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并被中国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专门致信给予高度赞誉。此外,全省17个试点单位之一的指前镇文化站,其“多元化投入、股份制合作、公益、经营性运作”的成功做法,多次获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并在全省得到推广。

勇于探索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新模式。前几年,我市即着手对锡剧团进行改制。在充分酝酿改革方案、有序安排人员分流、合理处置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公司化改革、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改制新模式,实行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的管理制度、由指派型向聘用型转变的人事制度和由固定型向灵活型转变的薪酬制度,通过完善考评机制、扩大业务总量,健全绩效机制、提升产品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寻求剧目增量,同时督促该团全力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致力增强剧团的造血功能、着力发掘文化艺术人才的潜能,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跨越的良性发展之路,其做法分别在省和常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目前该团凭借“校园三部曲”已赴全国各地演出37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称之为“中国戏剧界的神话”,《新华日报》则以“文化创新:金坛‘演出神话’的范本启示”为标题在头版作了专题报道。

文化事业发展篇11

以市文化馆、图书馆、文体中心、广播电视台为龙头的我市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格局已经形成,发挥了“两馆一中心一台”群文活动、培养文化人才,全民健身、培养体育人才,思想宣传媒体导向的作用。引领、辐射和带动全市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丰富多彩、快速协调发展。

(二)“六大工程”有序推进

1、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并以实现全面免费开放。两年半来投入1137万元重点完善了设施配套,加强了文化管理人员和文化队伍骨干的辅导和培训,充分发挥了管理服务作用。

2、农家书屋工程:年实现农家书屋在全市183个行政村的全覆盖,提前完成了183个行政村的规划任务。年至今新建社区书屋25个,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3、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年至今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2个,完成规划任务90个的36%,新建全民健身路径67条,完成规划任务10条的670%。

4、广播“村村响”和“户户通”工程:继续加大“村村响”和“户户通”建设力度,年至今新建广播“村村响”101个,完成规划任务104个的98%。实施“户户通”28600户,完成规划任务43000户的67%。

5、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确保了183个行政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放映。年至今公益电影放映6537.4场,完成年规划任务5490场的119%。

(三)“一个体系”逐步完善

1、城市文体活动广场建设:马木河文化休闲公园、城北文化广场相继建成,进一步满足了城市居民户外文化活动需求。

2、乡镇文体活动广场(含小型剧场)建设:先后有3个乡镇建成3个文体活动广场。不断满足乡镇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四)“五个品牌”争创效果明显

1、文学精品品牌。认真组织、协调文学艺术协会、全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积极参与文学艺术创造;通过评比、赛事、展览、研讨等活动来调动、支持、鼓励、保护文学艺术创作者积极性;年以来先后获得部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5个。我市表彰优秀文艺作品10件,表彰金额6.3万元。

2、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稳定和壮大社区、企业、校园、村(社)常规文艺队伍和文艺骨干。年以来新建各类常规文艺队伍10支。重点宣传了籍军旅作家陈道斌。打造了乡土农民画家马世明,本土油画家罗布等文艺骨干。

3、日常文化活动品牌。以单位、社团为基础,城乡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为载体,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重点内容,先后举办了保保节、飞翔节、龙狮灯比赛、农村村级社区文艺调研、迎春长跑、全民健身日等450场次的文体活动,把重大节庆活动、庆典活动和常规性文体活动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4、保保节之乡品牌。一是坚持开展保保节民俗特色文化活动,开发利用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启动了保保节争创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以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用,三是已发掘、挖掘、收集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报市政府审批公布。

5、三星堆文化品牌。围绕三星堆文化,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刊发三星堆文学杂志6期,先后举办歌曲、舞蹈、书画、摄影等比赛展览15场次,推动了文艺创作。

(五)“一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培育和发展城乡业余文体演出队、社会文体社团、义务管理员、体育辅导员、文化新闻市场社会义务监督员等,建设一支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网络人才并服务于群众的专兼职文体新服务队伍。市文联年3月成功换届,各专业协会积极开展活动,我局先后举办了各类文化人才培训10期,各类体育人才培训12期,文化新闻市场培训18期。

继续实施奥运争光计划、苗子计划,实行体教结合,抓好抓实业余训练,培养一批新生代的体育后备人才,两年多来,我市培养的运动员获得省级赛事银牌2枚,铜牌3枚,级赛事金牌15枚,银牌11枚,铜牌13枚。

二、文化产业稳步推进,文化消费多样性日益形成

(一)以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为重点内容的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产业得到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实体,两年多来,新建文化娱乐市场经营户30家,兴建包装印刷企业15家。逐步形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产业格局,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以文体中心为全市体育产业发展重点,争取资金、项目,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探索社会资金投入、人才参与、开发服务项目和服务管理,构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为主体、部分项目成本消费产业服务模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网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先后进入文体中心开发服务项目,以成本消费模式服务运行。两年多来体彩销售达到4700余万元,名列市各县市区前茅。

(三)以电视台、广电网络分公司为广电产业重点,加大技术改造,提供高清画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增加了收视群体。

(四)两年多来,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服务产业发展速度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协调发展,实现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及其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4亿元,实现规划任务(2.56亿元)的55%。

三、问题、原因及措施

文化事业发展篇12

第一,在追求文化产品和服务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应注重从基础、底蕴等本质层面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回报的能力。一些文化建设尽管有时只是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状态的改善,但它最终仍将通过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创造力而实现经济社会价值。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切急功近利的创作至多只能算是“文化快餐”,应景敷衍只能增加“文化垃圾”。有些以“文化”为包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甚至还蜕变为拙劣的骗术。真正的文化必然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质。因此,当我们致力于地区文化建设的时候,那些传承不衰的文化经典,那些植根于群众的传统精神,无疑都能赋予我们再创造的灵感。

第二,文化作用力有自身的辐射半径,它可能跨区域也可能跨行业。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注重对文化圈的研究,不仅追求单个产品、景观的收益,而且应当追求文化的带动作用和城市的整体升值。在文化建设中,文化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它是以某个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景观或其他载体为核心而形成的一个特殊发展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不但文化自身具有厚度和活力,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接受文化辐射而具有一定优势和整体特色。所以,在文化圈中,无论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都不是唯一业态。它与其他服务业态、经济形式和社会组织一起构成“文化共同体”。我们应当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导引、激活功能。

第三,文化的产出常常是曲折的、间接的,在很多情况下,文化的产出与投入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有的受益者并不因受益而考虑拿出钱来向文化产权单位投入。因此,政府作为地区利益的代表就必须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来考虑文化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例如,保护重点文物、古都风貌是全民受益的功德之举。但如果让文物单位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借助市场的力量自求平衡、就地平衡,其结果只能是文物不保、风貌不存、城市整体价值衰减。如果上一级政府能够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跳出“文化”,从更大范围内考虑土地和资金的平衡,那么“文化”就有可能逐步走出朝不保夕的困境。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拿文化来卖钱,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化作为背景自然地作用于经济。特定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同时又是既定的、自发的。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曾描述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齐国“其俗宽缓阔达”,邹鲁“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燕赵“丈夫相聚游戏,女子游媚富贵”,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换言之,经济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渗透着来自“背景”的力量。

第二个阶段,文化作为手段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企业文化是一种出于直接经济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企业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权限内进行企业建设,既吸收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积极因素,又引入某些外部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整合、生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部文化环境,从而激励、凝聚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商业文化,就其狭义而言,是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中的文化价值,并随着商品交换而传递给消费者。由于文化价值大大提升了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因而商业文化成了唤起并满足新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

第三个阶段,文化经济相互交融。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在左右需求中的作用便越来越突出。人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背景、素材、手段,又要将文化的繁荣作为最终目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单纯的经济利益,也要重视经济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有的人一提文化资源,就是遗产;一提文化发展,就是保护遗产、开发旅游。如果这样理解文化的话,我们就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被动的守夜者。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概而论之,约有三种情况:超级秘书网

文化事业发展篇13

一、当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品牌特色不明显

对于图书馆而言,除了作为藏书的重要公益机构以外,市场的发展也让其行业的发展进入到特殊的阶段,而改革也呈现出规模化品牌化的趋势。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品牌特色不明显,例如图书馆无法体现出其服务的特点,例如一些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或个性的信息产品,也许是特色的服务,这些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品牌特色,而且品牌本身也是图书馆对读者的信誉以及知名度的累积,可以帮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读者,此外,图书馆的事业开展还需要考虑更多公众的需求。

2.缺乏营销的策略

营销策略是任何行业发展的中心,对于一些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唯一的区别在于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产品,而对于图书馆来说,以往的定位往往是公益性事业,因而在经济方面缺乏一定的发展目标和营销手段,而且对于图书馆来说,要获取稳定的读者群,则必须也加大宣传力度,所以营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图书馆需要研究各种营销的手段,让读者能够清楚了解到目前图书馆的服务以及运营变化。

3.开馆时间的限制

对于大部分图书馆而言,开馆时间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例如学校图书馆的开馆通常为白天和晚上,但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晚上是闭馆的,而且开放为人员稀少的日常时间,周末也是闭馆状态,这也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图书馆要加大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对自身的闭馆时间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服务的高效性[1]。

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策略

1.推进信息化普及

信息化是目前时代的特征,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渐渐运用到多个行业,也让更多行业的运作更加高效化,而对于图书馆行业来说,信息化技术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推行信息询问服务,设置网络信息询问平台,而读者可以借助平台的功能获得需求的电子资料以及信息,同时也能通过网络向图书管理人员了解相关信息。此外,还可以推行手机终端服务,让读者通过手机软件登陆,而后通过手机搜索引擎获取图书馆内部的资料,同时可以获得增值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对于我国而言,手机图书馆也的开展已经有先例,即2005年在上海图书馆就公布了利用手机短信进行查询的手机图书馆咨询系统,即读者可以通过短信实现与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即了解开闭馆信息、书籍种类,同时提供自身的需求以及讲座预定,而管理人员则会根据信息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回应。而对于手机图书馆而言,还可以提供多样的服务,即2.1通知推送,图书馆可以随时向读者发送各类短信通知进行推送,例如图书过期通知、预约情况通知以及订阅实际通知;2.2查阅服务,读者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了解周边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同时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益;2.3便捷阅读,便捷阅读体现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系统,例如手机阅读器就是这样一类比辅助软件,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类软件。

2.发展图书馆营销

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一直都是公益的服务性机构,但是也让图书的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了瓶颈阶段,特别是对于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法,借助更多的平台作为营销的宣传。即2.1媒体平台,利用媒体平台的受众面广的特点,例如利用广播电视、刊物报纸等多种媒体,对图书馆的资源以及服务进行推广,同时定期对一些内部活动进行公布,采用媒体导报,让公众对图书馆的关注度提升;2.2内部关系,利用图书馆内部的公共联系进行推行,即像完成图书馆史的编撰,加强图书馆的讲座以及民众交流会,同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公众性,提供展览的场所;2.3区域关系,利用区域的关系,图书馆可以昂一些区域活动得以开展和推行,例如一些冬、夏利营;知识讲座,博览会等等[2]。

3.利用文化娱乐性

文化不仅仅是学习和发扬的一种无形资产,其实文化本身也有较强的娱乐性,从而增强民众的接受度,而图书馆则需要多多推行娱乐相关的文化活动,主要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推行相关的对策,即3.1设施的完善,为了保证娱乐文化活动的正常实施;例如完善展览、演讲等必须的设备,同时提供视听房间,提供文化相关的CD或者VCD等影视视频,同时增强电子阅览室,教会读者运用电子阅览软件;3.2娱乐性的基础,对于图书馆来说,为了能够体现娱乐性的氛围,例如娱乐阅览室的建设,其中配置多样的文史小说以及文学画册等等,以利于读者通过个性化的刊物,增强他们的知识积累以及文化水平;3.3个性的娱乐区域,对于图书馆而言,设立个性的娱乐区域也是其体现文化娱乐性的途径之一,例如设立“茶室”,读者在品茶之余可以翻阅一些茶文化相关的历史或者书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3.4公众娱乐活动开展,对于图书馆来说,要让其事业的发展能够对文化事业起到一定的作用,则需要考虑其公众娱乐活动的开展,例如花卉知识、健康宣传以及家庭装修的等等内容,从而民众能够更快从活动中了解图书馆提供文化的娱乐性,加大他们对图书馆的关注度[3]。

4.发展图书馆学教育, 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