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实用13篇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1

当今中国,广大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到议事日程。管子说:“衣食足则知礼仪,仓廪实则知荣辱”。江南一带“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民谚,也反映了人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便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上千万人参与休闲旅游的情况,就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享受着过去只有少数富人才能拥有的闲暇,生活的内容向更高级的精神消费提升。根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在总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1985年为8.2%,1999年已提高到12.3%,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众文化消费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

中国文化要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出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在塑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一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化加快了文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发达国家的文化,都是伴随着产业化的过程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的。可以说,文化产业化是文化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产业化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向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促进了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的现代化,使文化作为精神生产活动能够生产出满足现代人需要的精神产品。目前,在文化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的科技产业、大众传播业、艺术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体育产业等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事业相比较,文化产业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引领人们的文化消费时尚。比如互联网是现代人享受、消费文化产品的最具时代气息的新手段。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如帮助人们进行网上阅读、信息传递、心灵交流、接受教育,通过网络游戏进行娱乐等。它把科技产业、大众传播业、艺术产业、娱乐休闲产业等方面的文化成果集中起来。可以说,互联网是由这些文化产业共同建立起来的。没有文化产业提供支持,互联网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标志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

其次,文化产业化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上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现象都渗入了产业化的因素。奥运会是世界体育文化的最高殿堂,北京能够成功地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大手笔,是政府行为和商业运作的结果。没有产业化提供商业支持,单靠政府行为是根本做不到的。在表演艺术方面,一些商业性质的文化机构,把我国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现代的优秀艺术成果介绍到世界各国。

再次,文化产业化能积极地引导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文化发展的方向性蕴涵在它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当中。民族性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科学性使文化摆脱愚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大众性塑造了大众文化,使文化发展更加具有方向性。大众文化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大,消费人群广泛,传播的速度快,消费需求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经常改变。正是由于大众文化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单靠政府去引导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商业运作,才能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文化的大众性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

2.文化产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在我国现有的产业布局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而在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除了第一、第二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要进行调整之外,还应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来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其运行质量。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也已经显现出来。美国的影视业已经成为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以与其航天工业、航空工业、现代电子工业并驾齐驱;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娱乐业的收入与汽车工业的产值大体相当。在推行积极财政,以消费拉动需求,进而带动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的政策环境下,我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据统计,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多亿元,到2005年达到6000亿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5200亿元,这意味着从2000年到2005年这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量当中有5200亿元是由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同时,化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引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它会使我国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进而使我们离完全意义的小康社会更进一步。

3.文化产业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助推器

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它首先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及其相关的政治舆论、政治信息作为文化产品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政治法律思想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依据,它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水平,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进程。文化产业能够提高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舆论、政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内在质量,保证政治制度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进而提高政治的文明程度。比如现代大众传播业、出版业已经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它们除了承担着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传播任务之外,还承担着社会政治舆论的传播任务。传播的内容就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由于大众传播的介入,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舆论、政治信息的公开程度增强,使它们的真实性、健康性更能得到保证。随着大众传播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进步,传播范围的扩大,社会舆论、政治舆论的公开、公正程度的加大,不健康的舆论信息将被有力地阻挡在传播路径之外。这将会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走向民主与文明。

4.文化产业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它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实力的总和。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不仅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包括含有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不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当中,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力的竞争始终都表现为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的竞争。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施加巨大压力,而且还在文化上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甚至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推行强权的同时,也不断地推行他们的文化霸权。

与霸权文化的渗透力相比,发展中国家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能力较弱。其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差,制约了文化国力的提高。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大量文化产品在发达国家被作为工业产品生产出来或被直接作为精神商品投入消费领域,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还将面临如何应对文化霸权的问题。我们要提高综合国力,除了其他方面的竞争力要继续保持不断增强的势头之外,还必须加快发展包括科技在内的文化产业,提高科技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文化产业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人们通常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部门的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产业”,就是以创造和销售某种文化观念、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化”,用一句通俗简单的话说,就是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产业一样经营。说白一点,就是用文化来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文化。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说:“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逸闻趣事。”这就是说,一个以满足心理需要、文化需要为主体的新世纪正在崛起,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就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即使是物质上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结实、耐穿,而是更多关注美丽、时髦和品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叫“经济文化化”。在经济文化化的同时,要求文化经济化,即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这就是“文化产业化”。

如今,“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日本为例,1995年娱乐业一项生产经营收入就高达35万亿日元,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总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更发达,1996年仅版权产业的产值就达425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7%。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年收入高达几十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好几个大企业的年收入总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已发展成为年收入20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进展。据统计,1999年全国文化市场产业单位已达27万多家,从业人员113.4万,固定资产价值315.7亿元。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文化产业还处于低迷状态。以1998年的统计为例,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数的0.4%。而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2倍,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人数的5%。在我国现有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只占3%,仅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1997年我国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到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能力达6000亿元,增长空间极大。数百亿元的实际消费量与数千亿元的潜在消费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说明在21世纪,“文化产业是财富之源”一点不假。

[摘要]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又是文化产业弱国,实现文化产业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必然性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从世界来看,近年西方文化产业正酝酿着更大的发展,当代信息产业正在向创意产业(创造性产业)快速迈进,在美国,新经济中的文化要素构成了创造性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国正在迅速崛起,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

从我国来看,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为我们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创造了条件,也逼迫我国文化产业不得不进入国际大循环。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进入小康社会的现实态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内在的需求;特别是高新技术如IT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文化产业需要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而文化创新则和技术创新一起,构成了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同时,作为成长中的经济大国,中国面对未来世界,需要也必须规划和大力建设发展中的文化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重建“中国形象”和中国产业形象。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必须辅之以新的文化形象与文化策略。中国需要全面重建文化。而在文化建设中,首先推进国内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改革并准备外向的产业发展姿态。

那么,中国成长为未来世界文化产业大国是否具有可能呢?在当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美国实际上是一国独大。现在能够与美国抗争的只有欧洲法、德,未来可能在文化上具有发展潜力的是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在要素组合中目前中国处于相对有力的位置。这包括1.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大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2.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具有巨大潜力;3.中国在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范例和经验;4.中国近年网络等高科技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5.中国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待开发人力资源;6.中国自身具有的巨大文化市场,等等。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观念上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文化无关国计民生的“形象”,全面调整对文化在社会转型与总体结构中位置及意义的认识。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或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文化和文化力的竞争。

其次,我们必须把文化作为生产力来重新认识,探索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的道路。文化生产力观念表明,今天的文化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就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趋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含量。同时,文化作为先进生产力,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世界兴起的先进生产力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文化生产力。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向前发展的。当代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体化包含的两大趋势——经济的产业下游化与公民需求上游化、高级化,就是以人的不断变化提升的需求为根本的。所以,当代以体验经济,心理产业,精神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为趋势的文化经济或新经济

但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困境。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体制上延续计划经济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着的四大壁垒:所有制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市场化程度很低;并且,毋庸讳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文化产业发展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协调等众多问题。

运用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开展文化体制创新

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全面贯彻16大精神,落实16大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运用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开展文化体制创新。

制度决定长期的社会经济绩效。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出现不对称或不平衡,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或严重滞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文化产业之间不平衡,要求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求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的首要问题是计划体制与市场方式的矛盾,文化的市场改革将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思考和规划。稳步有序地向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放开文化市场准入限制;努力锻造在内外两个市场上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等在经济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应在文化领域积极推行和实践,经济、管理领域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大量人才应全方位进入文化创新领域。总之,应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管理上的经验,逐步消除壁垒,在市场经济的主导框架内推动体制改革。

内容产业的历史性登场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历史性登场。

近年来,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飞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讯、信息技术给当代社会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文化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不仅文化艺术领域内部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如电视、卫星电视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像电影这样一些昔日文化艺术界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转而成为电视业、音像业的补充,而且网络文化从根本上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法国学者阿曼德.麦特拉在其《国际图象市场》一文中指出的:“文化部门的不断的商品化以及相应的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已将文化置于产业结构与政治结构的中心。对于欧洲大部分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十分新近的情形。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进入原先只集中于文化与国家关系的论争之中,并且已产生与现存文化定义的决裂。”这就是说,现代传媒高新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生态格局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导致所有传统文化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文化形式。

知识经济与数字化曾使世界欣喜若狂,巨量的资金投入了网络业,全世界各行各业都争相到网络业来“烧钱”。在知识经济的泡沫吹破之后,人们痛定思痛,深刻地认识到,在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经济环境中,文化发展如果不与这种高新技术与经济的革命性突破相结合,就会被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淘汰出局。反之,在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达成之后,在传播或发送的方式解决之后,传播或发送什么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上帝”的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消费什么,成了发展的关键。没有千百万人需要或喜爱的文化的内容或节目,高新技术与新经济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事实证明,正是缺乏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知识经济才落入低谷,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无疑,当代新一阶段的技术革命迫切地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

因此,建设与未来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协调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就成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文化产业需要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需要文化产业——内容产业。于是内容产业便历史地、合乎逻辑地登场了。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3

1.1文化需求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当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发展性需要就被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纯粹的物质性和经济性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文化性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可以说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拓展和挖掘。创意产业正是有了文化,才显出了灵气和品位,从而才有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1.2技术创新性

文化要展现自身的巨大价值,单靠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很难的,必须依靠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文化创意产业是把与文化有关的信息服务技术都纳入其范畴,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再包装,而非简单的复制。可见,技术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方式和创新渠道。

1.3收益高额性

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是用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需求,涵盖了科技和文化的因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同时,好的创意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使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焕发新的生机,获取高额利润。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相应的教育水平及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地增长,这对我国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创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创意人才增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创意产品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另外,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易于吸引各种创意产品;最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生产成品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

2.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劣势

我国的起步较晚,创意观念较为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沿海与内陆对创意产品的需求不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薄弱,创意产业政策保护确定;创意人才的相对匮乏使得大陆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另外,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也是其一大劣势。

3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成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

至今为止,我国还未明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这样,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难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以及规模化的产业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加快组织机构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主要职能,包括:基于本国实际,以国际化的视野,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引导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科学划分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审批手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则;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协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形成各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和要求。总之,政府应当全面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着力理顺产业体制,积极打造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平台,从而形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培育出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品牌。

3.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个地区的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不仅仅是传统的旧厂房与艺术家的简单组合,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外国的做法,而应该以现有的地区资源为基础,加强行业间的协调合作,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资源整合,建立起具有地区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应包括从事文化创意设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产品生产与交易、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企业的集合体。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市政府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制定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及策略,逐步形成以“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各个设计创意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比如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就结合了浦东软件园,整合分散在各区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和影视后期制作业,集中体现了“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形成优势,实现共赢。

3.3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一切的发展都只是空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实行。一方面,设立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放宽贷款政策,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引导基金,降低新兴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利率或进行政府贴息,支持区域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扶持符合区域发展定位及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区域文化创意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完善投融资环境,吸引企业、民间和外商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制定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中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集聚的效应。

摘要: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最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成为各国积极思考的产业策略模式。在这种趋势下,以高创意附加价值、结合创意、文化、艺术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日渐成为中国选定发展或已颇具规模的新产业形态。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特点,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特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素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经济前瞻,2006,(9).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4

二、超越资源禀赋:以人才为中心

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却相对落后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起点低,基础差,支撑文化产业发展软硬件系统跟不上,市场化程度严重滞后,没有形成特大型的文化产业企业与国际文化产业集团抗衡。这一现状提醒人们,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业优势,资源优势要真正转化成产业优势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确,在西部经济发展进程中,曾经过度依赖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并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西部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产要素依赖较高,教育和科技的支出较低,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创新也较落后。由于其他现代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应有的运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西部许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依赖资源的高消耗,在“拼资源”的前提下求得产业的进展,产业附加值却较低,往往产业发展效果不佳,这一局面不应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再度出现,否则西部文化产业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可能失去宝贵的战略机遇期。西部地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固然要充分发挥利用的文化资源优势,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但切不可把文化资源当成本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天然边界”,仅仅在当地具有比较文化资源优势的范畴内开发文化产业,却不敢大胆涉足其他类型的文化产业,如此很容易落入“资源决定论”的窠臼,宝贵的文化资源反而成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包袱,禁锢了产业决策者的思路,限制了各级各类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创新精神。相比其他的一些传统产业,文化产业表现为一种软驱动的产业:钢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通常表现为硬驱动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土地、资金等为主导驱动,当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发生约束,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不利情形时,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比较优势。而文化产业在总体上则是一种“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它对于资源和区位等要素的依赖程度较低,因而资源、区位等因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明显降低,而智力、知识和技术等软性投入对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则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从动态角度考量“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不难发现资源禀赋对经济比较优势的影响固然很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要素禀赋对某一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的,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并在短时期内重新集聚,为某一有活力的区域所利用。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完全变更了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要素禀赋组合,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对传统资源禀赋的超越,进而借助其他要素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不能只盯住自己的文化资源,本地有什么就开发什么,这种惰性很容易陷入资源主导型的粗放式开发的窠臼,尤其让那些缺乏文化资源的地方陷入心安理得、无所作为的境地。在开发文化资源时,必须树立“两条腿走路”的意识,即本土资源、外来资源均可为我所用,本身具有资源的地方可立足于自主开发,而缺乏资源的则要大胆地借鉴和引进。当前,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在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均处于稀缺的状况,有必要迅速加强。有人鉴于西部地区资金普遍短缺的现状,提出应当着力优化西部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具体而言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以鼓励多元资本迅速进入西部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投入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但是,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整合各种要素禀赋,使之协同转化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资金在其中固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人才在其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才的集聚和储备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提品、服务的力度和精度。特别文化产业是一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智慧型”产业,其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包括创意和设计人才、生产制作技术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等。拥有充足的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善于经营文化产业的企业家人才,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这些人才可以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吸引资本、开拓市场,缓解这些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准确区分人才与劳动力资源。西部地区缺乏高精尖的策划、创意人才,但拥有大量的平凡的,又充满激情和创作的歌舞演出人才、民族民间艺术人才等,大量的民间艺人、技术工人等,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可以参与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只能在其过程中担当劳动者、生产者的角色,无法担当领军人物的角色,积极推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换言之,他们只能被动地跟随着文化产业而动,却不能主动地引领当地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如果满足于这样的劳动力资源群体,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可能再度延续其他产业已经走过的发展路径:由于人才队伍的匮乏,无法占据产业的高端地位,始终只能扮演“追赶者”的角色,时时跟随东部地区、国际上的发展潮流,甚至是亦步亦趋地跟进,跨越式发展无从谈起。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许多人士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要突破文化产业人才瓶颈,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开展高层次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和资助,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民间文化经营人才、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真正要提升、优化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与配备,最大限度推进西部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高端人才,尤其是策划、创意人才和经营人才等队伍的建设、引进作为重点,文化产业提升期待着人才,要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离不开高素质、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现阶段,西部自身的文化产业高端人才队伍培育能力存在较大的欠缺,但并非没有解决的途径,一个便捷可行的举措是借助外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合作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如有学者提议,我国西南地区可以与东盟国家全面开展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并将共同储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作为重要合作领域,其运作路线是发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资源方面业已存在的互补优势,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交换培养与交流学习等,构建其较为完善、系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三、以创意支撑西部文化产业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其核心竞争力。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具备创新性特点的创意才能被用于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形成原创性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此,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在充分整合各种现代生产要素、促进要素禀赋合理聚合时,应始终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利用各种要素禀赋,着力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涵和质量,以内容优势赢得产业发展优势。在此过程中,创意是最为重要的支点,承担着提升资源、塑造内容、拓展市场等职能。

1.创意是西部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掘的根本,有效提升了文化资源的附加值。

西部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遍比较丰富,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产业发展要素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们是构成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原材料,但如何真正使之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商品与服务,仍有赖于优质的创意,高质量的创意可以增强文化商品、服务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司空见惯的文化资源转换成不同凡响的文化消费品,以此赢得市场份额和产业发展空间。

2.创意为文化产品、服务塑造了唯一性与独特性。

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存在着近似之处,例如不少地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高度雷同,其产业化开发面临着同质化的弊端,但经过不同创意人才的塑造,其产生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在品质、模式上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形成具有独特性,乃至唯一性的文化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人曾以河南为例,分析该省境内具有相同“古都”文化特质的安阳、洛阳等城市如何开展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安阳着力突出本地的殷商文化特色,依托当地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殷墟大遗址公园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以此为资源基础,并整合羑里城、曹操高陵等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洛阳则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源泉之一的河洛文化,以当地已形成规模的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发展旅游、节会、影视、演艺、会展等相关文化产业。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也应借鉴“错位发展”的思路,在创意阶段即构造出个性化的特色,使自己的产业优势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3.创意是促使文化产品或服务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

先前人们经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仅仅道出了民族文化资源具有走向世界的基本潜质,并不表示它们必然能占领国际市场,赢得外界消费者的青睐。在西部文化产业开发中,如果创造出的文化商品、服务过分强调民族性、特色性、地域性,它就不能有效占据市场,即使能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因其只能满足小众化的消费需求,难以在广阔的市场空间里扩展,要真正占领大市场,就必须具备现代元素,与现代主流文化结合,使这些文化产品或服务具有人类共享文化价值的内涵。换言之,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开发应切实把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使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有机结合,达到用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表达传统文化精神的目标,使之符合广大消费者内心的情感抒发,在此基础上推出大量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而这同样离不开高质量的创意。有学者分析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数据后认为:创意产业特别擅长转换思想,改良产品并使之成为市场畅销产品。

4.创意的价值还体现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过程中。

文化产业集群对于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层次、形成区域整体力量和整体优势,强化对外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打造文化产业园,但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仍在沿用传统的工业园区或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模式,只关注入园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关心园区GDP总值的快速增长,在吸引企业时一味强调“来的都是客”,大量引进产值较高、体量较大的非文化、非创意类产业,少数文化产业园区甚至借文化发展之名,低价圈地,大力开发房地产等,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国家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初衷。其实,忽视文化资源及其文化创意要素的开发,必然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文化驱动、创意驱动等特征被屏蔽,最终致使文化产业园区被虚置,沦为一般的工业园区。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仍需要创意先行,这种创意是园区规划层面上的创新性思维,其核心使命是萃取并开发当地最为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传统等,并与现代产业紧密对接,锻造成具有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再将这些文化企业合理配置在适当的园区内,有机组合成区域文化内涵鲜明、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才是发展的正途。此外,由于有价值的创意充分考虑了产品、服务对消费者的独特价值,前瞻性地估量了其市场前景,往往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包括风险投资在内,许多投资者都愿意为这些具有潜在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提供资金,缓解其资金短缺难题。因此,高质量的创意可以有效支撑文化产业的各个生产要素,使要素禀赋之间实现良性整合互动,全面提升西部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其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5

    目前,我国每个地区都设立了专门从事音乐产业发展的部门,也慢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体制,这给现代化建设阶段里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1.缺少自主发展以及穿凿能力,造成竞争力低下由于音乐长时间都受制于传统体制,几乎不具备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虽然音乐出现了很多新产品,但是有价值的确很少,有些音乐企业只是看重生产,并不关注市场情况,一味的投入忽略产出,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对内容只是进行仿造,缺少接近大众的好产品。使得整个音乐市场都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制约了音乐市场的前进,造成竞争力下降。

    2.缺乏高素质音乐人才,造成原动力不足音乐人才是音乐发展的主要资源,现在我国的音乐产业人才还很少。由于原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影响,我国音乐产业的人才量、结构以及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音乐产业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缺少具备音乐知识与技术、经济的综合性人才,造成创作的原动力不足,影响了音乐产业的发展。

    3.缺乏健全的法律体制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它的版权维护问题也是文化产业的问题。最近几年,虽然一些唱片公司给其做了很大的投资,也创造出了精品文化,但是却让一些盗版商偷窃了,造成唱片公司大量的经济损失。除此以外,由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音乐文化也被在网络上公共使用和下载等,这些都给传统音乐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音乐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迫害。总结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关键还是有关音乐文化产业的一些法律体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缺乏操作性,监督管理也不好。

    三、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造音乐品牌来提升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进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更是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健康、迅速发展的基础。品牌经营是音乐产业形成的开端,最后慢慢再发展成产业经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展音乐文化的时候不但要将这个优势充分利用,还要不断创新,将时代的新元素融入到音乐当中,创建出真正属于我们的品牌。所以要将音乐创意品牌和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精品,形成的品牌。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市场的宣传,将自己的品牌推入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音乐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6

不管是业界还是业外,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电影正在回到社会文化舆论的话题中心。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不再只是在副刊中间隔性地为电影提供学术性的“影评”篇幅,而是开始高密度地刊登电影的投拍消息、明星花絮、导演行踪;而在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听媒体中,对电影事件和电影人物的报道也愈来愈占据文化娱乐栏目的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关于电影创作整体动向和导演个人艺术行为的议论分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地来自从事娱乐报道的媒体记者,而少数专家学者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之中已然不复往日的荣耀。的确,从总体而言,电影在经历了一度的边缘化之后,正在重新位移到人们谈论的焦点区域。

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是,在引起社会舆论热情关注的同时,电影界也正在遭遇出于种种目的的责难。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责难似乎集中在了这样一个话题:每年拍摄的这么多国产片为什么不能经常在电影院看到?有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甚至用“迷失”、“消失”、“失踪”这样的富于文学性的字眼,作为文章的关键词;而有的报纸则更是赫然以《出得了电影局,进不了电影院》、《银幕“废”电,千部国产片有“影”无踪》作为文章的标题。于是问题就变得严重起来:与若干年前相比,电影是否真的开始迈向繁荣了?改革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二、历史中的现实

让我们先来做一点简单的回顾和对比。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影体制的整体创新,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其负面效应甚至延续到了2001年——这一年,连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拍摄的20来部16毫米胶片电视电影计算在内,全国的故事片产量总共才88部。与影片产量减少相伴而行的是:电影观众人次以每年近10亿的速度下降(而1979年我国电影观众的人次曾经达到过293亿),专业电影院在渐离主营业务的同时数量也不断减少,一贯享受拍片特许权的电影制片厂度日艰难。至此,长期被作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与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的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200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2001年12月,又公布了新修订的《电影管理条例》。这两个法规性文件,在总结实践和履行引导职能的基础上,对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做了调整,开始从某种程度上显现出开放搞活的胸襟。而政策的部分调整,渐渐使电影的局面有了变化——2002年,尽管整个电影市场票房涨幅不是很大(总票房约9亿元,在前些年的基础上止跌略升),但国产故事片的生产数量却爬升到了100部;其中,由非国营制片单位(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的故事片达到34部,较上一年的19部增长了12%。与此同时,全国23个省市以“合纵连横”方式组建的30条院线横空出世。院线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放映发行跨地区经营的壁垒,有效整合了多种资源,其规模效应在下一年度的票房业绩中很快就有了显现。

2003年可以说是电影产业化改革初见成效的一年。随着上一年《关于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细则(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影片投资和拍摄进一步向全社会开放。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更加明晰,电影的生产和市场活力得到了激发。这一年,尽管经受了“非典”的严峻考验,但国产故事片的产量达到了140部,较上年增加了40部;国内票房达到1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亿元。

2004年和2005年,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随着《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03年12月)、《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1月)、《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2004年7月)、《电影企业经营准入资格暂行规定》(2004年11月)等几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全面确立。在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资本(包括境外资本)积极进入的政策环境下,电影的创作生产、影院经营、市场发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活跃的多主体投资局面,从而使得整个行业呈现出迅猛攀升的势头。2004年,国产故事片的产量跃升到212部(其中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100部,较上年的49部增长了近500%);国内票房达到15亿元,较上年增长50%;电影的主业收入(包括国内票房、电视播映、海外销售)达到36亿元,较上年的22亿元增长66%。而到了2005年,国产故事片产量又上升为260部(其中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172部,就资金数量论,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在全年16亿元制片投资总额中占到了80%);国内票房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33%;电影的主业收入达到48亿元,同比亦增长33%(参见表1、表2)。

表1.2000-2005年国产故事片产量统计表年份总产量国有制片厂出品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

(部)数量(部)百分比数量(部)百分比

2000年916875%2325%

2001年886978%1922%

2002年1006666%344%

2003年1409165%4935%

2004年21211253%10047%

2005年2608834%17266%

表2.2002-2005国内票房及主业总收入情况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国内票房9101520

主业总收入(含票房、不详223648

电视播映、海外销售)

同样是2005年,国产影片的单片票房最高纪录和国产影片的总票房,继上两年之后第三年超过进口影片;18部影片在24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32个奖项。与此同时,院线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入院线的影院数量较院线制建立初期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的院线数量达到37条,下辖影院达1,243家,银幕总数达2,668块①(参见表3)。

表3.院线情况统计表院线数量(条)所辖影院(家)银幕总数(块)

2002年308721,581

2004年361,1882,396

2005年371,2432,668

毫无疑问,从上述简略的回顾和对比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由于产业化改革的持续推进,近年来的中国电影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产业规模,都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升。而电影市场上扬的势头,还仍在持续显现之中。据《中国电影报》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4.0623亿元,比2005年同期的2.9086亿元增长39.7%,比2004年同期的2.2565亿元增长80%;观众人数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1.7%,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47%。②而春节后通常被认为是淡季的二、三月份,也通过对营销手段的挖掘,出人意料地呈现“井喷状态”——情人节档期票房达2000万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2%;新开发的三八节档期,票房比2005年同期激增110%,观影人次增长84%。③由此看来,改革,也只有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改革,中国电影才能不断获得和保持发展的动力和生机。

三、市场辨析

在做了上述历史的审视之后,我们再来对所谓国产电影“市场失踪”问题进行一番辩证的审视。在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时代,国产新片一般都由各级发行公司通过统一排片的手段与影院观众见面,唯一不同的只是影片映期或长或短。但随着统购统销局面的彻底打破,影片的制片、发行、放映各方都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作为市场主体,制片、发行、放映各方既可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以统一档期的形式向影院供片,也可以通过某条院线或某个地区在不同时间段以分销的形式向影院供片,这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必然。由于影片供销方式和市场需求变得日益灵活多样,因此,就会出现有的影片在全国不同步放映甚或只在局部地区放映的情况。这大概就是影迷和关心电影的媒体产生“新片在影院上映数量太少”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某部影片未在某个地区上映,并不能说明该片未能进入影院市场。据《中国电影报》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片增多,全国院线在2005年发行新片180部左右,其中国产新片125部”。④这125部国产新片,有的进入跨地区院线,有的进入局部院线,而院线还不是全国影院的全部。如果按另外至少有40部影片以各种形式进入二级市场统计的话,2005年在影院上映的国产新片数量应该达到165部左右,占当年产量的63%。诚然,近些年确有一部分影片由于艺术质量问题而未能为市场所接纳,也有一部分影片由于缺少后期推广资金或版权纠纷问题暂时没有发行,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国产新片还是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影院,因此,所谓绝大多数影片拍摄完成后就扔进了仓库的说法,只是部分媒体从局部角度出发的一种臆断,与事实并不相符。

在谈到影片是否进入市场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辨明一个观念:对于电影产品来说,影院放映虽然是重要的营销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营销渠道;其票房收入也并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市场成败的唯一标尺。世界电影产业发展到当代,传统的以影院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越来越为多元盈利模式所取代,影院放映、电视播映、碟带发行、网络点播及其他新媒体开发,共同构筑了电影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市场空间,从而也使电影拥有了更多的产出方式。与此同时,影院票房在电影产业综合收入中的比重也处于不断下降的位置。以美国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票房占整个美国电影产业总收入的90%,1980年这一数字下降为76%,而到了1990年和1995年又分别下降为32%和30%。在票房比重下降的同时,各项后电影开发的收入则大幅度上升。目前,在美国电影总的产出结构中,非银幕收入已占到80%,形成了典型的“二八结构”。而即使在票房收入这一块中,美国近年来的情况也主要集中于少数影片,即以2004年为例,美国电影市场共投放影片400部左右,其92.14亿美元总票房的90%来源于排在前40名的影片。这也就是说,其他数百部影片在分切剩下的10%票房的同时,更多是依靠影院之外的多种渠道来回收成本或获得盈利。由此可见,在盈利渠道日趋多元的情形下,电影产品的市场效益不能完全凭其是否上影院或影院放映规模、影院观众人次来判定。就我国而言,有的制片方由于投资规模较小,出于节省拷贝印制、宣传推广等后期成本的考虑,采用投放局部影院或直接进入电视播映、音像发行等非银幕市场的方式销售影片,也属正常现象。如果这种方式能够使相当一部分制片方维持投入产出的平衡,或由此获得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恰恰是我国当代电影产业从总体上走向成熟的表现。

四、乐观的预测

2005年3月,国内知名投资机构易凯资本在其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国电影市场当年的产值规模预期能够达到41亿元人民币左右。当易凯资本的CEO王冉将这份报告亲自送到默多克手中时,这位传媒大亨说:“41亿元?这么少?”

默多克感到吃惊是有道理的。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水平,电影的产业规模还实在是太小。但从默多克此话的背后,我们或许也能读解出中国电影产业还应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之意。

根据国外的经验,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时,文化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当前,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随着产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电影也将获得一个更为乐观的产业前景。从可以预测的角度而言,在未来几年中,中国电影在产出方面是有可能持续增长的。

(一)银幕放映市场

银幕市场的票房产出,大部分来自城市中的影院设施。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影片未能在银幕上获得放映收入,很大程度上也与影院银幕数量太少有关。我国现有影院3,000多家,除37条院线下辖的1,243家影院2,668块银幕外,非院线影院以1家1块银幕计,全国银幕总数大约为3,600块左右。按城市人口比例,我国的银幕数量与美国的30,000多块和韩国的约1,500块相比,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从过去的几年看,我国大城市的影院投资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业外民营资金和境外资金正在不断涌入这股投资热潮中(这之中也包括房地产商在商业设施甚至居民住宅区中的影院投资)。在传统影院数量增多的同时,我国的数字影院也呈急速增长之势(参见表4),数量已处世界领先地位。

表4.数字影院银幕数量增长表(单位:块)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3454146211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股影院投资热潮可能会很快向中小城市辐射。在影院环境改善和银幕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近4亿城市人口若每人每年看一次电影,按每次15元计,影院票房也有可能达到60亿元。

此外,我们也不可忽视农村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目前,我国在农村传统的16毫米胶片放映之外,正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电影的放映。新研发的dMs系统在试点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和市场效益。随着广电总局和当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农村电影放映将进一步普及,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我国现有9亿农村人口,若每人每年看0.5次,按每部5元计,其市场规模也有可能达到20亿元以上。

(二)非银幕市场

如前所述,当代世界电影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正在日益多元化。随着技术革命和各种新媒体的发展,电影的视听终端不断增多。在家庭电视机接收和录像机放映之外,新的非银幕方式的视听终端至少包括:影碟机、电脑(包括机上DVD和网络下载)、楼宇电视、公交和列车移动电视、航空器电视、酒店VOD点播、手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视听终端的增多一方面使得电影的消费人群增多了(而不是相反),另一方面也使电影“作为节目”而越来越成为“内容产业”。而当电影一旦成为“内容产业”,无疑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仅以电影的宽频网络下载一项而论,我国现有1.1亿网民,若按一半人有在网上下载看片的习惯,以每部1元每月看两部计,全年也应有11多亿元的收入。⑤在知识保护环境得到改善的前提下,电影的各种新媒体传播收入的前景,可谓未可限量。

五、必要的正视

当然,预测还只是预测。尽管中国电影近年来的产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整个文化娱乐产业中,电影当前还仍然是弱势行业。中国电影更大发展的整体拐点尚未到来。而在迎接这个整体拐点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至少还面临以下一些有待改善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作质量

毫无疑问,在影响人们电影消费欲望的诸种因素中,影片创作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近年来国产影片在生产数量快速递升的同时,在创作质量上还缺少整体的提升。平庸和劣质的影片屡有出现,甚至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平庸和劣质影片的产生,除了某些制片商的投机行为所致之外,创作观念的陈旧和艺术功力的缺乏也是其中一大原因。与此同时,一些影片虽然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探索,但由于主创人员过于沉醉干个人化的生活体验及其影像表述,也使得作品缺少市场竞争力。此种现象,在已经有过多年拍片经历的“后第五代”导演身上显得较为普遍。而问题还在于,对于这些相对年轻的导演来说,他们的影片不仅经常“手法跟不上想法”,而且其所表现的内容也常常显得“老气横秋”。在接受《中国电影报》记者的采访时,多次来华的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沙吉·罗塞克如是说:“在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第六代’拍出来的电影不一定就是年轻时尚的,虽然他们掌握了前卫的表现手法。”⑥应该说,沙吉·罗塞克的批评确实不无道理。

(二)产品结构

当前中国电影的整体产品结构,低成本或较小投资影片的数量过多,而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和票房在1000-1500万元之间的中等片,在产品数量上和整体产值中并没有起到中坚作用。只有中等规模影片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扩大,电影的整个产业基础才能得到有效的夯实。如何使中等规模影片在获得良性循环的同时增加生产数量,应该是投资商、发行商、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共同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投资体系

尽管业外民营资本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电影业,但目前较完善的电影投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一个完善的电影投资体系,至少应该有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贷款的积极介入。而目前,由于版权交易不规范、知识产权状况不佳、数据统计手段匮乏及统计信息不透明(包括偷漏瞒报现象严重)等原因,电影业还较难获得风险投资和金融贷款。而缺少既熟悉融投资业务、又深谙电影行业规律的职业经理人,以及国有电影企业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的机制和经验,也是中国电影在突破资金瓶颈时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政府的资金支持机制方面,目前的一些做法或许也有需要适当改良之处。国家对主旋律重点片、科教片、儿童片、动画片、纪录片、少数民族题材和农村题材影片,通过“政府购买”、评奖、补贴等方式给予资助,当然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这些影片在得到政府资助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全部或部分的公共产品功能,而作为公共产品就有一个如何使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在政府资助环节,还应该建立一种效益评估机制,对资助对象的前期预算报表、生产周期计划、目标市场分析以及后期的推广手段和效果,进行较细致和严格的审核,这样才能使资金使用决策进一步科学化,同时也才能更好体现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平性和导向性。

(四)知识产权保护

与以上几个方面相比,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该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作为“内容产业”,电影的市场交易说到底是一种版权经济。但是,在电影产业链日益延伸并日益开拓出可观的增值前景的同时,各种形式的未经权利人许可的盗版、盗播行为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国内电视频道(尤其是各级地方频道)所播出的电影节目,绝大多数均属盗播行为。而光盘盗版也屡禁不止,并且极大地冲击了音像市场的合法交易,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音像企业的生存⑦;电影版权拥有者与音像经营机构业已经初步建立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至于在各种依靠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中,损害影片权利人利益的非法行为更是极为普遍;尤其在网络宽频业务中,肆意盗播和免费下载电影节目可谓触目惊心。上述种种盗版、盗播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一方面自然与提供者和使用者版权意识模糊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违法成本过低和维权成本过高。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关部门尚需加大行政投入和司法力度,建立真正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这样方能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生产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⑧

注释:

①2005年全国电影院线较上一年新增加影院55家,新增银幕272块。据《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2期《解读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一文估算,2005年我国在影院建设上的投资总额应不少于10亿元。

②范丽珍《数字解读春季影市》,《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16期。该文所列全国电影总票房,仅限于已加入计算机联网的影院的票房数据,不含未加入“联网”的影院票房和买断影片折算票房。

③朱玉卿《水涨船高,增幅喜人——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市场评述》,《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14期。

④刘嘉、丁一岚《解读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2期。

⑤根据中华传媒网()转载的《传播渠道整合趋势下的电影接触情况与评价量表》(作者:张洪忠、许航、何艳)一文调查,北京地区大学生有91.3%通过电影院、电脑、电视等各种渠道在每个月看过至少一部电影,其中,看过1-2部的为22.3%,看过3-5部的为36.3%,看过6-10部的为23.4%,而平均接触率达到5.74部。而通过网络下载方式和使用VCD、DVD方式在电脑上看电影的比例,分别达到46.83%和23.30%。根据这个调查推论,目前中国1562万在校大学生,若平均每人每月在网上看1.5部电影,以每部1元计,此项收入也可达到2亿元以上。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7

1.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发展也从探索、起步到培育的初级阶段。发展情形主要得益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

加入WTO以后,中国文化产业收到了巨大的挑战。我国文化产业同西方发达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以一种崭新的方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文化产业,而中国文化产业在这一时期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文化产业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一方面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自主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促进文化形成集群效应,进而全面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规模效应面前,以创意权提升文化实力。

2013年上半年,中国中国电影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以往的特质,那些贴近生活的题材与所谓的传统动作大片,正在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尽管诸如《不二神探》、《分手合约》之类在好莱坞影片中占据比重较小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内地都受到了好评。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真实的谎言》算起(1.03亿),迄今为止,我国票房过亿的影片达到177部之多,仅2013年上半年,就以有22部之多。

尽管如此,我国文化产业在会展和动漫等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尽管国产影片正在朝着世界方向前进,海外销售再创历史新高,海外佳绩不断在扩大,但是期间的差距同样不能忽略。尤其是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冲击下,中国电影的精华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些文化元素的变迁,也使得中国民族文化的元素在发生变异。如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影片虽然包涵有大量的中国元素和保留了大致类似的故事情节,但是它却对木兰进行了改写,在其身上注入了美国文化的内核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1.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1.2.1体制改革落后,市场发展混乱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考虑,文化体制改革长期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产业的供求比例失衡,使得中国国人的精神需求趋于上升。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和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关系密切。没有健全的体制做保障,文化安全问题成为一大隐患。文化经营组织的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不同使得文化的整体竞争力长期落后于世界文化强国。资源潜力无法转变成产业优势,产业链条脆弱,文化创造力匮乏。

1.2.2文化产业布局不合理

我国文化产业的边界尚没有明确的划分,产业事业发展不合理,政策体系和整体面貌比较破碎。西文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更新和文化链条以及核心价值都比较明确,产业布局融合和经济活动都围绕产业“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发展趋势前进,主导优势明显。

1.2.3市场不成熟,经管体制落后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只要制约点就是规模发展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而从发展问题来看,市场主体不明显,人才匮乏、资金后备不足、市场运作缺乏监管和指导等弊病长期存在,作品质量和水准长期区域落后。

1.2.4产业观念淡薄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学术层面,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只停留在理论界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宣教功能,忽略文化产品本身应有的功能,极大的削弱了我国文化本身的经济性。在文化观念理解中,除了“文化大国”观念作崇外,传统自治思想与文人心态的流弊以及匮乏的创新才能,都成为文化发展的流弊,文化软实力意识不足。

2.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思想上,坚持不懈的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催生文化事业发展,同时将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文化实力的见证。

2.1以文化体系建设提升文化资源价值

在文化发展机遇面前,明确发展意识和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国企业文化的骨干作用,以具有实力的文化产品和平拍,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系成立的关键点是文化资源,也是民族惊魂,而外来文化是粘合剂和力合控制器。汲取文化精华、创造文化生产,以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表达思想,创作出生产价值的文化产品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文化产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格局的必然要求。

2.2扩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局定性因素就是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在主流文化内容面前,文化传播的战略重点就是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加大对主流媒体的投入,是以政府扶持政策,实现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文化传媒的影响力宣传,可以是报纸、书刊、影视、广播、通讯等功能的传播,也可以是文化企业的舆论宣传。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以发展文化体制,宏观调控体制,循序渐进形成文化格局,有小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以市场化宏观发展条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扩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插U怪那波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以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影响整个世界的文化进程,努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2.3注重效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必须予以合适的引导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弘扬我故宫文化主流价值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将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浩大工程,是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的主体作用,也是在社会领域内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应将和谐文化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要弥补中国文化产业起步晚的弊端,就必须在文化经济手段的开发上下功夫,以促进文化产品与文化发展和满足人民实际需求相适应。将那些唯利是图、功利化、庸俗化,损害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行为予以摒弃,将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以经济价值指标和社会价值指标评估体系相称,最终会保持和促进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创造力的不断发挥,优质的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 化,优质的文化产品将不断涌现。

2.4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将文化输出战略作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进行加强,摒弃以往中国祖先为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客观的对文化差异实施必要的管理。中国的宣教文化,是在中国社会进步和战略国策上形成的,也是客观反映人民生活现状。文化企业的发展,是一项朝阳产业,建设中国美好明天,建立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必需品。以文化软实力,减弱中国在文化领域的积弊,是纠正偏差,克服文化价值错误认知的必要措施。制定文化战略,以文化输出实现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是走出民族桎梏,面向全人类的发展战略。

2.5是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文化元素与时代融合的必然结果,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是在复杂的文化产物中,实现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以爱国主义、时尚主义和新兴主义为创意的文化节目中,包括《星光大道》和《中国好声音》在内,都是期间比较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从收视率,影评到观众呼声,在不同的娱乐选秀节目之间,掀起了对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的热潮。节目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到那从录制上下功夫,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共识。一些明星的巡回演出和港台投资商踊跃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都使得中国影视节目迎来了创意的新气象。诸如NBA、世界杯、国外频道的入驻内地以及娱乐圈新星的不断涌入和娱乐档节目以及演员的卓绝演技,使得中国文化传播的创意在与时俱进中渐渐趋于完善、成熟,更加保质保量。

2.6完备的政策体系支撑

政策体系的组织领导,可以更加完善文化企业的工作机制,对文化企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综合监管,这样在社会范围内,以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公共服务支撑获得全面发展,比较优势也就凸显了,尤其是我国边疆文化。

2.7辩证性看待国外文化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精魂的深刻体现,也是民族真正力量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产业模式里较为突出的一部分,批判性继承国外先进经验,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样的融合和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比较地位,才会在行业发展中催生新业态。

3.结束语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拉动GDP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文化的软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要求,扩大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扩大内需,创新工艺,全面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企业发展,在政策带动下,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尤其要以科学谋划,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积极探索西方文化产业的精华,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统一到社会发展之中,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N].新华时政.2011

[2]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文化建设案例选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8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力度投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是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尤其注重文化产业输出,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法国的特点则是国家扶持和庇护文化产业发展。实行文化信贷、文化合同制等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链予以连续支持,甚至直接资助。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增长并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近几年来,非洲国家如南非、摩洛哥等也逐步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而给予了一定重视,使得非洲的文化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我国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年来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南京、青岛、大连等中等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像鄂尔多斯、攀枝花等小城市也充分结合城市特色积极发展各自特色文化产业。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当前我国理论界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仍停留在局部探讨阶段,对文化产业的针对性政策理论分析较少,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这种一直以来理论研究的不足已经成为指导实践发展的“瓶颈”障碍。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步调参差不齐,表现出大城市发展迅速,广大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东南部地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城市文化基础雄厚,但是发掘利用程度不够,城市文化产业仅处于起步阶段,文化资源浪费严重;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三、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之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综观当今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我们可以看出,城市文化产业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带动着城市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也最恰当的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那么我们要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势在必行。其次,我国当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存在严重不足。第一,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实践中表现出资源极度分散和经济效益不突出的特点,使得城市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第二,我国城市文化产业的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突出。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尤其是传统文化产业表先出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竞争中优势难于发挥。第三,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尤其是创意文化的发展,这才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是最能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但是在这一层面上更多的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当前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要求。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9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875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10

    关键词:地方文献;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250  文献标识码:A

    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以便经营好文化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要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认真继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实践证明:地方文献不仅能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还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资源保障。本文试图从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和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方面,谈谈图书馆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利用工作,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1 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

    地方文献是以区域内容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反映该地区的文化深层的结构,其中包含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原始文化素材。

    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产业文化”。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对“产业资本”所作的详细解释,目前,在我国较统一的“文化产业”的含义,即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并使之市场化的运行系统。

    1.1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

    地方文献是史料性很强的文献信息,它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发展依据。任何文化产业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作为考证,在此基础上,无论新建设的产业项目,还是本地独有的传统名胜景点,才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才能更加显示出这些产业项目的独特魅力和风采,才会形成市场竞争力。如:宜宾长宁县竹业旅游的发展。长宁县的竹业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竹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查阅了大量的地方

文献,对长宁县竹业文化发展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发展长宁竹业旅游业的规划。这些年来,长宁县依托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蜀南竹海”大做竹文章,发展竹业旅游,让中外游客前来领略竹君子的风采,感悟竹子的文明。每年,长宁县接待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5亿元。旅游业现已成了长宁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反之,如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没有地方文献资源做先导,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就缺乏佐证,许多事就无从谈起。

    1.2 发展文化产业是地方文献价值真实体现的一个方面

    图书馆搜集、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使地方文献的价值得到真实体现,其例不胜枚举。如:宜宾的哪吒文化。相传宜宾是哪吒的发祥地,我国古代商周时,在两江终点、长江起点的三江口,哪吒惩治了利用水息兴风作浪的海龙王,才使江河畅通,地域变成泽园良田。从此,哪吒被人们尊奉为治理水息的神人。三江口也因此成了亘古洪荒水患得以治理的标志。总之,有关哪吒的神话传说和人文民俗胜迹

在宜宾这个古老的土地上俯拾即是、流传至今。今天的哪吒文化,正是在这些神话传说和人文民俗胜迹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才得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宜宾文化体系中一朵奇葩。现在宜宾翠屏山“哪吒行宫”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公认的哪吒祖庙,每年春秋两季、尤其是九月九哪吒传统贺诞,台港澳等地同胞络绎不绝前来朝觐,形成了宜宾在两岸特定政治背景与人文地理条件下的特色文化现象。哪吒矿泉水、哪吒酒也相继出炉,走俏市场。取得了旅

游业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可以说,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文持,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地方文献的内容。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存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

    2 地方文献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由于地方文献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反映了地方事物的真实面貌,因而它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主要有:

    2.1 地方文献是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

    杜定友先生在《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乡帮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在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乡土的教育活动中,地方文献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宜宾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纪念馆,由于珍藏和陈列有丰富的革命文献和文物,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国家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单位、学校组织前去悼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由于赵一曼是在东北抗日牺牲的,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东北人专程到宜宾来参观赵一曼纪念馆。

为纪念革命先烈赵一曼,宜宾市二中—— 赵一曼的母校,还编写了赵一曼母校之歌《共创辉煌》,作为该校校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2.2 地方文献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使之融入旅游活动之中:才能使旅游景点各具特色,才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地方文献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宜宾的焚文化开发。作为焚文化开发的主要景区、景点建设之一的珙县“石堡古寨”群

景点的建设,正是根据《珙县志》记载的“石堡古寨”群,其传“为焚人所筑”,“焚人避兵之所”(现属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石堡古寨”群,坐落在珙县罗渡乡天堂村,与苏麻湾悬棺隔河相望,有“马鞍寨”、“方岩寨”、“小

寨”、“躬背寨”、“宝塔寨”等五座。它们既各自独立于陡峭、挺拔的孤立石峰之上,又相拥成群,雄奇壮观。

各寨寨墙、寨门均保存完整。此处风景秀美,古寨林立,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没有丰富的地方文献的支持,“石堡古寨”群就成了一个空壳,缺乏人文信息内涵,就会失去了它应有的历史价值及观赏价值,“石堡古寨”群景点的开发也就空乏无力。

    2.3 地方文献可以为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提供原始史料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地方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内涵,它可以为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提供原材料。在进行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方面,更免不了以某一特定地方作为写作背景,或是以某些历史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如:1958年,宜宾川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川剧《宜宾白毛女》(后更改为《四川白毛女》,剧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就是取材于宜宾县凤仪乡罗昌秀的真实斗争生活。该剧演出后,受到省、地、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不仅省内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评价文章给予鼓励和肯定,戏剧活动家席明真还在1958年11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以《解放了的创作力— — 从川剧(宜宾白毛女)谈起》为题,高度赞扬了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打造特色品牌,不仅能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还能够提高本地区特色文化的商品价值,改善投资环境。又如:宜宾市的第三届竹文化艺术节,有国内外2000余人参会。其中,有1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及外交

官,22个国家的外商和国内15个省市的客商,有各友好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及工商界、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们,堪称盛况空前。

    除此外,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还很多很广,它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方方面面,如:“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灯文化”等等,包罗万象。因此,在各地大力发

展地方文化产业的强劲潮流中,在市场经济对文化信息的依赖和需求量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图书馆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搞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 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工作.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了解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如何对有关地方文化产业资源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开发,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地方文化产业的文献资源,建立地方特色文献专藏

    地方文献是构成图书馆藏书特色的重要因素之,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支持地方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民间艺术,搜集传统工艺、土特产、旅游等方面的文略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资料。常言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必须注意搜集它,将搜集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编制二次、三次文献,并析出各类不同的专题文献群,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专藏。如: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昔日的“西南半壁”,如今的西部开发的重镇,就有着许许多多历史文化资源,如果建立起一个宜宾特色地方文献专藏,就可以更方便地积累资料,了解“地情”,便于政府对文化历史开发做出决策,为宜宾的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同时,亦可为外商、外贸开发宜宾

文化产业提供指南。

    3.2 建设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实现县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3.2.1 县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当地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县市公共图书馆特有的职能。地方文献资源的内容有其独特的地域性,而且,地方文献专藏由于其内容的特指性,对县市公共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也是其他类型文献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县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是乡土乡亲,对地方经济特色、名牌产品、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信息都较了解,搜集较易,可做到轻车熟路。所以,县市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3.2.2 充分依靠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专题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联网

    网络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我们不仅要提供完善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还要提供各种专题文献全文数据库;开展各类二、三次文献的检索查询服务,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共同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完整的地方文献中心数据库,使读者在网上能够查找到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信息。在建设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同时,应考虑建设一个适合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专题数据库,提供全文数据查询服务,使之成为政府对地方文化产业开发的首选渠道。成为本地区独家地方文献文化信息机构。有条件的县市图书馆,都应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这样就能更好地方便读者利用,同时也能节约人力和经费。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发展文化产业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拥有丰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图书馆,在扶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应发挥自已独特的优势。图书馆在支持和参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的同时,又能丰富自身的馆藏内容,促进特色馆藏的建设,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图书馆要想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特色馆藏资源.提供特色馆藏服务,才能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I]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时代光辉[A].宜宾特色文化与文化产业研讨文集[c].2003.10.

    [2]骆伟.论地方文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9,(2).

    [3]吴谷云.县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1,(12).

    [4]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J].北京图书馆,2000,(I1).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11

地方文献是以区域内容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反映该地区的文化深层的结构,其中包含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原始文化素材。

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产业文化”。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对“产业资本”所作的详细解释,目前,在我国较统一的“文化产业”的含义,即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并使之市场化的运行系统。

1.1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

地方文献是史料性很强的文献信息,它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发展依据。任何文化产业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作为考证,在此基础上,无论新建设的产业项目,还是本地独有的传统名胜景点,才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才能更加显示出这些产业项目的独特魅力和风采,才会形成市场竞争力。如:宜宾长宁县竹业旅游的发展。长宁县的竹业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竹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查阅了大量的地方

文献,对长宁县竹业文化发展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发展长宁竹业旅游业的规划。这些年来,长宁县依托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蜀南竹海”大做竹文章,发展竹业旅游,让中外游客前来领略竹君子的风采,感悟竹子的文明。每年,长宁县接待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5亿元。旅游业现已成了长宁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反之,如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没有地方文献资源做先导,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就缺乏佐证,许多事就无从谈起。

1.2 发展文化产业是地方文献价值真实体现的一个方面

图书馆搜集、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使地方文献的价值得到真实体现,其例不胜枚举。如:宜宾的哪吒文化。相传宜宾是哪吒的发祥地,我国古代商周时,在两江终点、长江起点的三江口,哪吒惩治了利用水息兴风作浪的海龙王,才使江河畅通,地域变成泽园良田。从此,哪吒被人们尊奉为治理水息的神人。三江口也因此成了亘古洪荒水患得以治理的标志。总之,有关哪吒的神话传说和人文民俗胜迹

在宜宾这个古老的土地上俯拾即是、流传至今。今天的哪吒文化,正是在这些神话传说和人文民俗胜迹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才得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宜宾文化体系中一朵奇葩。现在宜宾翠屏山“哪吒行宫”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公认的哪吒祖庙,每年春秋两季、尤其是九月九哪吒传统贺诞,台港澳等地同胞络绎不绝前来朝觐,形成了宜宾在两岸特定政治背景与人文地理条件下的特色文化现象。哪吒矿泉水、哪吒酒也相继出炉,走俏市场。取得了旅

游业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可以说,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文持,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地方文献的内容。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存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

2 地方文献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由于地方文献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反映了地方事物的真实面貌,因而它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主要有:

2.1 地方文献是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

杜定友先生在《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乡帮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在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乡土的教育活动中,地方文献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宜宾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纪念馆,由于珍藏和陈列有丰富的革命文献和文物,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国家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单位、学校组织前去悼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由于赵一曼是在东北抗日牺牲的,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东北人专程到宜宾来参观赵一曼纪念馆。

为纪念革命先烈赵一曼,宜宾市二中—— 赵一曼的母校,还编写了赵一曼母校之歌《共创辉煌》,作为该校校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2.2 地方文献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使之融入旅游活动之中:才能使旅游景点各具特色,才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地方文献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宜宾的焚文化开发。作为焚文化开发的主要景区、景点建设之一的珙县“石堡古寨”群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12

“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他们主要从批判的角度理解“文化产业”,认为文化产业是商业资本对大众娱乐和媒体的垄断,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实行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文化产业”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的定义: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从事其生产经营、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三产业。这一定义概括了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文化的属性;二是产业的属性。

二、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

文化产品的效用主要决定于其精神内容或思想感情内容的社会属性,取决于它对人们精神需要或思想感情需要的满足程度。文化产品的内涵有真理与谬误、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反动、健康与腐朽之分,因而大部分文化产品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属性表现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因此,同一种文化产品,对于立场、观点、情趣不同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文化产品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任何政府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总是积极宣传合乎自身利益的文化产品,而努力抵制与之相对的文化产品。

(二)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大多数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者往往不愿为消费付费,即出现强烈的“搭便车”行为,使文化产品的供给者难以收回自己的成本。可见,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市场难以实现最优供给,政府需要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包括通过财政投入,保护文化资源,扶持公益部门,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兴办民营文化产业并对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给予必要的扶持。

(三)外部性决定文化产品必须要政府提供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负外部性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它涉及到诸多社会和价值方面的问题,在文化消费中不知不觉地向消费者传递和渗透文化产品所内涵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理念等,从而具有广泛的外部性。优秀的文化产品,会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生活,启迪思想,丰富美感,解除疲劳,满足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

(一)转变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到“管文化”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把对文化企业的具体的、微观的管理转到宏观管理上来,将经营权、人事权、管理权、收益分配权等下放给企业,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将精力重点转移到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出台各项扶持措施,培育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对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监管上来。同时,积极培育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等文化中介组织,推进文化产业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文化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完善各项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来说,函需予以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1.建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采取担保、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数额可暂安排每年一定额度,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不断扩大专项资金数额,并逐步实现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列入预算,以实现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

2.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对文化产业涉及到的税种,在政府的职权范围内予以税收优惠。包括:新办文化企业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收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列入政府鼓励范围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企业,可享受信息服务业有关优惠政策;公益性单位等举办文化活动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暂免征企业所得税等。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董为民,国化外文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04(10).

[3]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篇13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代表着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产业一词本是经济用语,文化产业与普通经济产业的差别之一便是生态化的机动就业形式。由于消费与生产的全民性特征,创意产业存在巨大的就业潜力和空间。从就业形势的大方向上来分析,传统产业的工作人员与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就业形态有着本质区别。脱离了传统形势的工业化就业模式,文化创意人才实行分散式就业,不以某发达区域为就业核心,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化的就业新局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不确定因素是由于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大前提下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性所决定的。其中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风险高、受益高的特点,这与高科技产业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高利润空间中必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不确定性给自身增添了无穷魅力。

在经济发展形式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及其相关消费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以文化、艺术相互结合而开发出来的创意商品逐渐走出地区范围,成为走出国界、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兴创意产品,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爆发点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对凤阳凤画的发展

在经济、技术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艺术与经济密切结合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凤阳凤画作为一种极有潜力的文化资源,应该探索出自己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笔者对凤阳凤画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如下几点设想,以便为凤阳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机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也是一种风险产业,它需要政府主导为文化创意产业和凤阳凤画的发展创造一个合理稳定、良好势态的积极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动力就是良好的政策。因此,政策扶持是它能够实现良好发展的前提。政府需要发挥不同的引导、服务和协调作用,充分认识凤画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与创造力,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与凤阳凤画的协调作用。由政府引领相关社会力量和企业,通过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设置文化创意产业与凤画的互联机构,对资源进行整合,对推进凤阳凤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以组织创意凤画协会和促进中心等来扶持凤画的发展。

(二)鼓励发展多种凤画产业形式,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鼓励凤画形态的多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民间传统文化附加值的提高以及发展也是有利的。近年来凤画产品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凤画与文化创意的链接,打破传统模式,将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依托凤阳地区资源,打造新颖且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提供展示及交易的平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经济人加入到凤画产业中来,并且与凤画的传承人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