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实用13篇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

一、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提出时,一度时间很多人不甚理解,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人片面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可能与经济有直接联系;到80年代末和90代中期提出了“补文企业”和“以文养文”的说法,在认识上进了一大步,但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仍不被人认同,直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有关文化产业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大力提倡时,才使人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处于和社会文化事业相互交叉而又独立的形态,使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上看,实现了阶段性的转变,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很长时间以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一直有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包揽供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单位创办的公司企业应运而生,一批“能人”的出现,带动了文化企业的一时兴旺。但好景不长,由于管理者缺乏市场经营素质,经受不住市场竞争,一个个败下阵来;到20世纪后期,文化产业写入中共中央文件,以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身份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营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大兴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大兴创新“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从文化产业规模上看,实现了新的跨越,走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近几年来,我县紧紧抓住深入改革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人才和闲置资产资源,改革人员分配制度,面向市场重新开发,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博业、电影发行放映业、广播电视广告、旅游业、培训业、信息产业等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同时,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把演出、创作、辅导、培训、展览、图书销售、音像销售、娱乐、印刷、广告、旅游等产业与市场接轨,按产业模式运作,并向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延伸,变社会需要为文化产业效益,使文化资源变为有形资产,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目前,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从文化产业经营上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过渡,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二、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实体436家,从业人员5204人,其中文化系统280家,从业人员1010人,固定资产总量达到4458万元。文化娱乐业空前繁荣,全县共有娱乐场所37家,从业人员18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260万元。2006年,印刷业达56家,从业人员340多人,年经营收入2490万元;音像业42家,从业人员56人,年经营收入48万元;县属院团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走到经营服务第一线,每年县剧团下乡演出由原来的50余场增加到150余场,观众达30余万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给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在电影放映逐年滑坡的情况下,保住主业,发展产业。积极举办“爱教影片进校园”、爱国主义影片回顾展等,放映优秀国产片,每年放映影片5064场;县影剧院不断培育演出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演出档次,2006年接待大型演出团体19个,演出场次76场,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80余万元;广播电视服务、电视广告及有线电视网络从业人员208人,2006年经营性收入达1281万元;民办培训机构8个,从业人员50余人,年培训收费55万元;广告业、文化用品业、工艺品业、信息中介业2005年数量达277家,从业人员达2299人;目前就文化部门来讲,全县文化产业收入突破660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固定资产4400多万元。县演艺中心积极拓宽演出市场,2006年剧团演出收入48万元;影剧院营业性演出每年达80万元以上;2005年以来,网吧业发展迅猛,由当初的38家发展到75家,从业人数达222人,固定资产总值1092万元,年经营收入740余万元;图书发行59家,销售收入2900多万元,软件销售2家,年娱乐税48万元,返还文化部门17多万元;信息网络服务超常发展,“十五”期间固定电话投资达1.25亿元,移动公司固定资产达7680万元;旅游产业地位明显确立,全县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格局,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抗日山风景区、罗阳垂钓中心、厉庄谢湖有机茶观光基地等规模景区奠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基础,2006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近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亿元;目前,全县有旅行社1家,旅游企业6家,全国农业示范点3家,开发的紫菜、粉丝、茶叶、板栗、狗肉等旅游风味产品40余种。文化产业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势头,从数字上分析,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具有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

三、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县文化产业的初步兴起与发展,冲破了以往传统文化体制格局和管理模式,从过去单一的社会公益型文化向多元化服务方向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诸多不利因素,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不解放,紧迫感不强。长期以来,国办社会文化的优势,造成了有些单位对发展文化产业思想认识不高,事业单位机制形成的惰性一直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一度无所适从,没有紧迫感,改革力度不够。

2、文化产业基础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单位正处于求生存状态,文化产业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底子薄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文化产业只处于“低、小、散”的状况,如目前我县尚无大规模综合的文化产业实体,文化消费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类文化产业分布较为散乱,县城较为集中,乡镇则较松散,出现分布不均匀、不合理现象。

4、文化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人才贫乏。近几年来,从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学历太低,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滞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提高。

5、文化产业投入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重视程度不够,有重教育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产业的情况存在。对文化产业扶持投入不够,省政府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目前尚未完全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的文化产业集团化管理体系,投资文化、经营文化较为单一。

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1、发展文化产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实现建设文化大省这一目标,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当代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文化实际出发,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对文化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还必须树立文化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社会生产力的观点,把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2、发展文化产业,要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的经济部门要在中长期计划和短期年度计划中作为硬性指标来编制,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指导文化工作。二是有利于增强对各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能够促使其真正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三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统一,使人们认识到,文化消费应该作为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

3、发展文化产业,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一是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作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二是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筑国办、民办一体的“文化产业方阵”。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2

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通化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脚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可观的基础条件,因此通化市要充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本地的稳健发展。

一、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通化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新生力量,2016年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共实现产值约35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在全市GDP中的比例约为4%,吸纳就业人数3万余人。在看到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以生产文化创意产品为主,在文化创意消费方面存在着营销手段欠缺的问题,导致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和消M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制约了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因素

(一)积极因素。1.基础条件。通化市区位条件优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在通化市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通化市政府在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以及文化娱乐等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均得到了良好发展。2.人文资源。通化市是我国高句丽文化以及满族萨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化市在高中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二)消极条件。1.专业性的组织和人才储备不足。通化市虽然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专业性的文化创意队伍以及人才数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相比仍较少,制约着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化市高中等院校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2.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体发展中呈现出整体调控不科学、发展不协调的状态,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机制与扶持政策缺乏科学规划和明确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缺少联动效应,分散存在,没有形成经济型链条。

三、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政府科学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通化市政府部门应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本地经济结构中的支撑产业。

(二)坚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战略。政府部门将对松花石以及集安玉等优势资源和企业进行组织协调,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促进品牌文化创意产业的壮大。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化市可以将本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以及金融业融合发展,进而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规模,形成具有通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四)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既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具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通化市政府部门及文化企业要通过组织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展览会等活动,为该领域的人才交流提供平台,通过优厚的条件吸引其他地区及海外等具有先进视野的文化创意产业优秀人才,为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储备充足的力量。

(五)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政府部门要在不断改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由政府主导建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本地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四、结论

通化市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面既面临着优越的基础条件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也受到专业性组织和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缺乏科学统筹规划等制约。本文认为通化市要通过科学引导并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坚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战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软环境建设等措施,促进通化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04):26-35.

[2]王丽芳.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52-53.

[3]董菊华.关于促进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5,(05):16-17.

[4]董晓日.万寿岩“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0-11.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3

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及艺术保护"的结项成果,《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所进行的学术尝试。这本书可以说是盘点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状况,标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前沿水准的开风气之先之作。

《报告》立足于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现状的宏观评析及对具体文化产业的微观研究,在体例、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力求出新,进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话题,并且针对中国的现实予以回答。贯穿于全书之中的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全景的鸟瞰式介绍可称的上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状况的一本全息相册,使得读者很容易穿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象,获得一种全面而不流于浮泛,具体而不失梗概的立体而鲜活的印象。其内容涉及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文化思潮的深入剖析,又有文化形态的具体描述,内容全面而详实,语言通俗而生动,形上的理论概括与详实的细部分析的结合,使得本书的学术气息浓厚却不枯燥乏味,通俗易懂而又内蕴哲思。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该书都称得上是一本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沉"不单单是指它的煌煌六十万言、四百五十多页的容量以及大十六开的装帧所给我们的质感,更重要的是撰写者所赋予它的那种追求沉稳详实、言之有物的文风的学术旨趣,这同它的沉静朴实的深蓝色的封面可谓相映成趣:表里如一,不事张扬。

就其内容而言,该书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一是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及艺术保护策略。但其创新之处在于这两部分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由此使得它的整体框架统分结合,别具一格。如书中对于电视、电影文化产业的分析与对于影视艺术的文化保护的探讨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此外,编撰者在框架、体例等小节的安排上也是颇费苦心的,如每章以正副标题对本章内容加以强调,随之以简明扼要之语句题注来标示出本章的重点所在,这些颇有文采的语句与词语点缀于各章之间,使全书避免陷于诸多学术著作体系森严、易于沉闷之通病,并起到了某种导读的作用。其中,第一章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剖析,第二章关于九五期间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加上最后一章--我国当代艺术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可以看作整本书的骨架,它是全书的理论支撑点与生发点。转贴于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4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社会产业链中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起到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让文化形成一种产业促进文化领域体制创新及机制改革,让其形成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对市场、增强活力”为核心,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的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产业在英语里是“Industry”,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能都把它理解为工业,其实它也有产业的意思,是对从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行业的统称。

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通常是指向广大人民群主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一切活动,以及跟这些活动相关的总称。

(二)文化产业的特点

1、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平均发展速度,已经成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国家标志性品牌,旨在全面提升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传播文化产业的载体,并成为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焦点,而传媒行业却有明显的垄断趋势。

4、文化产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的是广大人民的文化,并因大众群体的大而呈现出泛娱乐化趋势,满足各个层级间的人们需求。

5、国际上美国在文化产业上一枝独秀,影响很大,国际文化竞争已经日益激烈。

6、国家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越鼓励、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越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较其他国家来讲,发展步伐已经较晚,大概时间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进入快速发展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并在GDP中占比逐年增大,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相,主要原因在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的暂时不发达注定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在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指标进行测算以后,将相关指标和资料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是贡献率仍然很低,从文化产业单位方面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偏小、普遍存在文化经营性企业单位负债经营的状况,在人才结构中,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重偏低、文化事业单位的支出远高于收入等情形。

(二)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我们在衡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之中的比例,美国是465%、英国为780%、加拿大是381%;考察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对于本国GDP的比重,美国在576%左右、英国为738%、加拿大379%;在考察的国家中,如果这两个数字比例达到1:1或接近或略超,再看我们国家,这一比例达到16:1,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给社会经济创造的价值能力偏低,后续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我国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

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很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且这种地区差距已经比GDP所产生地区差距大很多。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文化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各环节和链条层层相扣,密不可分,相互之间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要保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市场中发展壮大,必然要遵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融入市场,寻求消费群体的心理和生理偏好,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要立足于消费需求,尽可能给予满足。同时,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商品的产业,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发挥产品的优势和价值,并将这种优势投入市场,在市场中检验研发的文化产品是否适合国民需求,如此二者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特色原则

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文化企业单位充分发展,发挥文化产业的积极影响,关键是打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放眼世界强势文化的发展,都是由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地区风格而受到其他国家民众的喜爱,而文化特色正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习惯迥异,这就造就了我国多样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将这些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必然能够赢得广泛关注,从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优先资源保护原则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文化产品的大力研发是不可避免的。而文化产品中的许多资源是脆弱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如红色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等,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我国已经出现了文化资源过度使用的情况,如果不加以保护,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将遭到破坏。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保护更要走在前面,只有坚持优先资源保护的原则,才能保证文化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永续发展,才能使文化产业在关键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追求效益原则

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特点,也是不可回避的特点,即效益最大化原则。文化产业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就是因为其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还能够在这种统一中协调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大背景下,追求社会效益是核心,经济效益是根本,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提出对文化产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之后的制约,我国的文化产业出现了起步晚、规模小的现状。因此,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具体政策推行显得十分迫切。

(一)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兴办。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精神,大胆试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基础上,破除思想禁锢和观念上的保守,打破部门、地区和行业界限,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实现多方联合,借此将文化产业机制激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发展文化产业还应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国门,拓展对外文化产业经营。

(二)鼓励大型文化产业优先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规模小,组织形式也较为分散,没有大型的文化企业做支撑,很难形成广阔的发展局面。大多数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的产品也并不都能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要,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冲击不具备抵抗力,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培育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很有必要。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发的优势力量在于国有的文化产业单位,而这一格局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等,为现代大型文化企业的出现奠定政策基础。此外立足地区实际情况,将基础好、实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如市场发育健康、国内外需求广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产品的报刊出版、电视广播、广告展览、文化娱乐等行业建设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充分发挥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特点各异,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也十分广泛。然而,由于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投资限制很多,投资主体也较为单一,市场在文化资源的配置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对人才、技术、项目、信息、资金等文化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因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保证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现文化服务市场规范化

市场是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的载体,因此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行与良好发展将决定文化产业的经营状况。文化市场流通渠道不通畅,市场形态零散分割,无法形成市场网络的协调统一是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在这样的文化市场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整体来说,我国文化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发展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调控显得尤为必要。

1、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地域差异化较大,使得整个文化市场不够成熟,从沿海到内部呈现出依次减弱的趋势,在细分文化市场领域,很多都还是空白,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因此要区别对待,重点培育出符合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势的领域,并逐渐适度量化,避免出现大方向性偏离的态势,要重点把握发展趋势,对症下药。

2、调整文化市场秩序。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较为落后,而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日渐上升,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严重不平衡。这种状态的出现造成了不法分子投机倒把,扰乱文化市场秩序。因此,积极推动非国有制经济广泛参与到文化市场中、制定完善的政策成为现阶段的迫切要求,在文化市场中形成开放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扩大文化产品供给,使非法的文化产品经营活动无处立身,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配合逐步完善的法制建设,加强依法管理,才能逐步改善文化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3、坚持依法治理文化市场。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深入,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逐步落实和完善,在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由于文化市场涉及广、变化快,产生的问题较为复杂,所以规范文化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受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当前形势下,应当尽快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法律为准绳,以制度为保障,各部门都能有效的履行职能,严格执法。

(五)推进文化贸易的保护与开放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迫切需要开放文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国外的文化服务商品大量涌入,对我国文化产品产生威胁,尤其是对国民意识形态的影响,后果难以估量;但是,我国的文化商品不能因此止步于国内,仍然要积极推动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抢占份额。因此,文化贸易的保护与开放是共存共生的,都应当得到重视,积极扶持开发基础性文化资源的项目,从而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在国际文化市场上要想获得更多消费者需求,就要将外国消费者的需要考虑在内。因此,加强文化产品创新与再创造,支持符合多方消费需求的优势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成为文化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六)加大文化产业研发力度

创新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所在。因此,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就要已鼓励创新和指导创新为首要,使文化产业的每一个机构和个人都肩负起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和义务。

1、为文化创新指明方向。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着眼点,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提出创新课题,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个人,实事求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经市场的检验,决定成功与否,并对成功者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2、为文化创新分担风险。一方面,国家要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帮助和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文化产业企业,自主设立研究机构,投入人力物力,为单位增强实力、开拓进取、迅速成长奠定基础。

3、为文化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从长期以来的实践可以得出,文化产业的动力机制是科技投入、文化创新、商业运作三大机制,作为科技含量大、高消耗、高投入、重装备的产业,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展览产业受科技开发成果的影响很大。基于目前的发展情况,许多高校和地区已经拥有自己的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和他们合作,提供场地、资金、信息和市场等相关服务,引进留学归国的高科技人才,帮助这些创新的文化产业组织做强做大,共享科技成果,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

总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许多方面的共同发展,首先是综合手段的调控与布局,其次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创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文化市场,在此,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实行有重点的文化产业政策,从而使文化市场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发展。

未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本身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贸易实现利润增长,同时还能够产生带动效应,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技术创新做支撑。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为它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发挥文化产业调结构、促消费、保就业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缓解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体现着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潜力,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战略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J Huang, S Rozelle. Technological change:Rediscov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ural econom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2]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5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文化、贸易和全球化》的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从本质上讲,它们与文化有关而且是不可触摸的,一般通过著作权来保护,并且以商品或者服务的形态出现。”据此,文化产业可理解为从事以生产和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为主要内容、有投入有产出的经营性行业,涉及文艺、图书、出版、音像、旅游、广电等诸多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因而被视为21世纪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

二、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绍兴的文化产业已经有了雏形,并与GDP增长相当的速度向前迈进,业已形成了以文化服务业为主体,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文化产品销售业为重要内容的包含教育、信息咨询、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艺术、媒体传播以及文体用品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和文化用品销售的产业群。

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占GDP比重有所上升。市区电影实现票房总收入1867万元,比2008年增长35%,观众达68万人次。市文广系统继续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实现全覆盖,全年共为农村放映电影25599场。市新华书店完成销售额6897万元,同比增长10%。孑民演艺广场演出360余场。浙江泽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绍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城”,其中工艺品、礼品市场书画板块和袍江书画村已正式营业。

尽管如此,与周边杭州、苏州等城市相比,绍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究其原因,其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化产业化的意识相对薄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绍兴和全国一样基本上“采用政府办文化的体制,靠财政支持或社会福利来运作,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事业而非产业”。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相继制订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而绍兴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意识还不够强烈;居民去图书馆学习和查资料以及去博物馆增长知识的习惯还不够普及。

2、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相对短缺。文化产业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借助高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再提升,从而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型高层次高技术高素质人员,而当前真正在市场上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绝大多数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绍兴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员只占30%-40%,远不能满足高层次高技术高素质人才规划需求。

3、文化产业产品开发有待加强。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绍兴的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目前绍兴虽已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如兰亭书法节、西施故里、咸亨酒店等,但在绍兴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民间文化中,还有许多可供挖掘的素材和文化品牌,有些虽已开发转化,更多的却还在沉睡中。绍兴现有的文化资源中少有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处于一定的劣势。

三、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鉴于此,要使绍兴文化产业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实现《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把文化产业早日培育成为绍兴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的目标,我们必须正视绍兴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和战略选择,以实现绍兴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6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2002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2003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2004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经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100余万元。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

9、组建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应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10、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应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实现政府由“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管文化”的转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情,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1、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7

一、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一)独特的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是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也为建设河北文化大省的目标提供了丰富资源。河北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迹遗存众多,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同时部级文物和省级文物拥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河北省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一批以西柏坡、白洋淀、狼牙山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纪晓岚文化旅游园区、承德塞外风情影视基地等;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滨海度假、草原风情、燕太山水、温泉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遍布全省,河北梆子、乐亭大鼓、评剧、皮影戏、丝弦等独具特色对中国戏剧事业贡献卓著;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是众多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中的知名品牌,享誉海内外。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构成的独特燕赵人文风情是河北省文化产业的魅力所在。

(二)地缘优势明显

河北省内环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两大城市,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同时也为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消费市场和先进的经营模式。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地缘优势得天独厚,是其他省、市、区所不能相比的。这一区域交通发达,拥有1亿多人口的巨大直接消费市场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京津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尤其是京津冀同属燕赵文化圈,“京津冀一体化”对提升河北省的文化形象作用明显。近年来,首都经济文化圈和环渤海湾经济文化圈已经形成,各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这种态势对河北省秦皇岛、唐山、廊坊、沧州、保定等乃至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都将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相对落后

文化产业被称作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首先河北省的主要经济增长来源目前仍然是依靠第一产业,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而且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其次,地方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有关方面的人才扶持、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同样制约了文化产业的经营效益和持续发展。再加上有些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存在的吃财政大锅饭的问题,文艺剧团、新闻出版、体育等领域体制改革的力度较小。

(二)资金来源匮乏

河北省国有文化产业中的一些优势文化项目,由于产业资本投入机制不健全,不能吸纳并且合理利用国内外的商业投资,仅靠政府扶植和自身的微薄收益使优质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限制了其深层文化价值的提升其发展空间;一些处于一般状态的文化企业本来就存在基础薄弱、管理松散、收益状况时好时坏的先天缺陷,只有靠吸纳外部投资和信贷才有可能改变现状获得较大发展;一些民营文化企业表面上虽然显得有生气,但多数只是个人持少量资本进入,又由于很难通过担保一关,无法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企业往往后期发展活力不足。

(三)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河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社会、文化进步的表现。近年来,在国家的号召下,河北省政府文化部门开始大力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宣传推介、招商引资、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环河北”地区和先进地区相比,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总体水平不高,尚处于“盆地”之中。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链的上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中游企业实力虚弱,下游消费培植不足,主要表现为各文化企业在策划和营销方面的投资明显不够,前期策划与调查用力不够,文化活动往往先天不足;历史遗迹保护、景区观光旅游、广播影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体育产业等传统文化产业虽然各有发展,但还处在各自单打独斗阶段。产业链没有形成,企业没有互相扶持、互相宣传、互相整合的整体意识,因此在各自的长期发展中难免会受到制约,最终也很难形成品牌效益。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文化产业意识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进一步繁荣河北省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仅仅把文化的作用局限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旧观念已不再适用,要树立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破除把文化仅当作经济装饰品的旧观念,要树立文化不仅要搭台,也能够唱大戏的新观念;破除等靠要的依赖观念,树立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新观念。河北省只有在未来十几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才能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文化能盘活经济,增加经济效益,激活经济链条。将文化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可有效提升该区域文化品位,提升该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河北省文化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特点,认识到树立文化产业意识的重要性,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河北省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促进合作,加强地域间的交流

河北省内环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与北京、天津有着天然良好的地缘关系。尤其是京津冀同属燕赵文化圈为“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文化消费圈提供了可能。河北省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环绕首都和直辖市这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京津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消费等各种资源优势,强化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应强化河北省文化大发展的战略规划,提高文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使京津冀人民感到同是燕赵儿女,但又有地方特色。

(三)与时俱进,重塑地方性特色

河北具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这为河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文化企业要依托和整合本省、本地人力资源、文化信息资源、资本资源和材料、技术资源,在资源利用的过程当中要凸现特色,降低成本,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在利用和开发河北省的资源时,还要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塑造主导产业集群。同时,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与工业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的,是文化、科技和消费的产物,文化产品复制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及消费提供了条件,也为重塑地方特色提供了条件。之所以称为“重塑”,是因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需要经过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对文化资源的重新打造成文化产品,最终使文化实现产业化。对于河北省而言,在对燕赵文化资源进行传统开发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和关注社会需求,提升其商业价值,形成新的特色和增长点。

(四)重视高校,加快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地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高校文化建设在区域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文化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高校的文化优势,加大对高校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投入,积极参与到河北省“文化强省”的建设中来,通过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提升我省的文化形象,增强我省的竞争力,为实现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同时,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生命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构建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通过创新才能活跃产业链,充实价值链。随着技术沿着硬件―软件―互联网―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这样由于信息化的带动,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就显现出来,超越传统文化企业,使得文化产业链的水平迅速提高。创新在文化产业链、价值链的塑造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好的创意、好的创新之后必须注意相应的生产跟进,缩短创新到生产的周期,同时某环节产生成效时候着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衍生文化产品,延伸价值链。

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要求,河北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合理化开发文化产业项目,需要合理定位,需要研究者结合河北文化资源禀赋和提升民众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确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打造品牌,做强龙头,带动其他,使河北文化产业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有方略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文辉,胡敬坤.浅谈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及战略对策[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58-61.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8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既有以殷墟、甲骨文、周易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红旗渠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安阳市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市以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市区为主、辐射全市各县(市)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五”以来,**市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先后建设了林州市“三馆”、滑县文化娱乐中心等一批基础文化设施。截止2004年,全市文化系统国办文化机构总数达到115个,其中,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1个、文化馆15个,影剧院13家,乡镇文化站92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4个。在建设完善县(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基础上,2001年,正式启动了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项目。“两馆”项目占地102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预计2005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3月,为配合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了殷墟博物馆工程。该工程将于今年8月底建成完工。目前,我市正在筹建和建设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中国文字博物馆、大型雕塑《商魂》等。中国文字博物馆选址在我市洹河北岸,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文物征集)。建设工期3-5年,分三期建设。大型青铜雕塑《商魂》是突出展现殷商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选址在殷墟附近的殷墟路和纱厂路交叉处,总投资2000万元,该雕塑长26米,宽14米,高8米,设计方案2003年获联合国世界和平艺术展金奖,目前该项目正在规划和筹建中。

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演出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安阳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企业和单位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安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2004年,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15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33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33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06家,电子游戏5家,演艺场所5家,台球厅16家,溜冰场3家,保龄球馆2家,KTV量贩9家,综合性娱乐场所3家。年营业收入为3650万元,上交营业税260余万元。

国办文化“以文补文”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市国办文化单位从业人员达149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89人。在艺术教育、文化娱乐、演出策划、文献信息等领域,国办文化单位占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近年来,市群艺馆和各县(市、区)文化馆依托自己的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艺术教育、民间艺术培训等为内容的文化产业,起到龙头和带动作用。如:市群艺馆积极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文化设施优势,常年开办少儿舞蹈培训班、交际舞培训班、书法学习班、美术专业高考培训班等,开展艺术教育和培训。近年来培训各类艺术人才近万人,其中有100余人考入中央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国家高等艺术学府,在安阳市享有很高声誉,已成为全市艺术培训教育叫得响的品牌。仅2004年,该馆的三产收入就达90万元。林州市文化馆利用群众集资、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开办多媒体阅览室、歌舞厅、健身房、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主动为当地企业、部门搞演出策划、商业演出,搞灯光音响租赁服务,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不仅锻炼了队伍,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增加了收入,弥补了单位自身建设的不足。此外,一些国办文化单位在广告策划、装裱、幼儿教育等方面也有所发展。

文物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安阳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博物馆、纪念馆5个,殷墟等AAAA级风景区3个,文物专业保护机构8个,馆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馆藏文物一级品17件,二级品601件,三级品8500余件。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为安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一申四创”工作,投入资金1.8亿元,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了袁林一期保护、天宁寺保护维修、仓巷街明清民居等工程,使各文物景区的文物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近年来,连续举办了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带动了文物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民间艺术产业蓬勃发展。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汤阴剪纸,内黄农民画,曲沟抬阁等,在全省乃至国内外都有着很高的声誉。汤阴剪纸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被部级、省级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作品有1000多件。进入21世纪,汤阴剪纸又相继被运往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出,受到高度赞誉。内黄现代民间绘画近年来多次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到国外展出,引起很大轰动效应。曲沟抬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巡演,引起极大反响。目前,汤阴剪纸、内黄农民画等已初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1993年、2003年,内黄县(现代农民画)、汤阴县(剪纸)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第二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看,发展还很不充分,特别是规模偏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都需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阻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基层文化单位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不够。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上,还存在着片面认识,担心一提发展文化产业,财政就会“断奶”,不愿创新和改革,这一点在一些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是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市各县(市、区)文化设施仍很不完善,文化活动阵地少,基础设施欠帐多。如市少儿图书馆至今有馆无舍。除林州市外,其它县(市、区)都普遍存在有馆无舍、馆舍陈旧、条件较差的现象,乡镇文化站达标率低,有的甚至名存实亡。

三是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市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近些年,县乡两级财政用于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少,县乡文化单位基本处于“守摊子”的状况。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根本起不到作用,同时,也造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特别是国办文化单位经营普遍缺乏活力,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能得到充分应用。

三、我市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措施

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以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二)制定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在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和最后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搞好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四)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以影剧院脱困为重点,加快影剧院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影剧院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分为三步:一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努力为离退休干部职工、在岗职工提供医保、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联合有关部门,对现有影剧院进行资产评估,为整体开发做好准备;三是吸收国内外经验,吸纳社会资金,盘活现有资产,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利用,解决影剧院生存困难的问题。同时,加快全市文物资源的整合、开发、改造和利用工作。

(五)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既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大力发挥安阳市现有文化资源优势,把汤阴剪纸、内黄农民画、曲沟抬阁等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推向市场,形成产业规模。

(六)培养文化产业的人才。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队伍。

四、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从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纲要,明确今后目标和各项具体任务,不断加快推进全省和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9

一、现状

(一)发展体制基本建立,良好环境逐步形成。近年来,宁夏树立了“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自觉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把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协调会议制度,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同时,各地相继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近几年,创排30多台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优秀演艺产品,创作了大型交响音乐与原创动漫作品。有些作品推向市场受到观众欢迎、反响强烈,成为宁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深受市场欢迎,对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挥了作用。

(三)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涌现。星海湖国家文化产业园、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夏文化城、新科动漫被文化部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基地。命名了银川文化城等18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各类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共评出星级文化企业55家。

(四)对外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日益扩大。近年来,相继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宣传周等文化展会。先后成功举办中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与埃及、苏丹等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协议,扩大了宁夏对外的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投入严重不足。总体上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不能有效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

(二)体制机制关系不顺。文化产业按行业分类,事业与产业没有分开,造成组织管理上行业及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如文化部门产业发展职能较弱,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健全,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体系还不完善,统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滞后,影响着统计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统计宏观调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网络文化和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改造的紧迫任务,尚未形成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特色不鲜明,对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民族区域特色文化研究不透、挖掘不深,优势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粗放式经营,利用率不高,品牌培育不力,优势产业专而不精、特而不强;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集中度、关联度不高,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整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四)企业产品竞争力弱。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无一入选自治区百强企业行列。民营企业普遍呈现“弱、小、散、乱”的状况,企业实力不强,在产品研发、衍生产品生产、文化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普遍缺乏创新创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尚未形成品质互补、价格互补的产品结构,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和品牌产品不多,文化产品吸引力小,文化消费选择性少。

(五)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产业社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大多集中在一般性的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创意性较强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文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文化名家、名导、名师、名角屈指可数,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对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全国各省市都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且逐年增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每年不少于50%的递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重点支持部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整合,支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支持产业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取得突破。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0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协调结合

从现代旅游产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文化底蕴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而旅游的经济结局又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生产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协调发展中,完成对文化创意领域内部的创新建设,这对于定量的区域描述来看,都成为了创意产业阶段的一项重要组合结局。而具体的信息产业表现,其创新的体现,就在于对空间协调作用的补充,并以此来完成对互动界面之间的联系贯彻,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文化创意的有效改善。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统一特征

旅游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点,也是文化创意表现的一项重要体现。在这一类的文化旅游发展中,经济产业是一切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做好对旅游产业的需求性创意建设,就成为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对于这一协调发展的形式来看,国内外的发展行情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首先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看:第一,将旅游业与文化的五行产业进行联系促进,可更好的缓解对旅游产业的有序建设,并可完善对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善;第二,在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产恶意的增速,应高于旅游产业的增速,且更为稳定,同时也会带动后续的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在稳定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显著促进,在旅游业与稳定的发展阶层上,也更好的促进了对旅游产业的更新完善,这在产业的创新水平上,也都极大的提升了产业的和谐发展力度。因此,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协调性,就在于其在创建过程中的经济依靠作用,通过协调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基层结构形态的有效创建。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结构

本次的研究数据,以2000—2014年期间的湖南旅游局调研结果来进行对比分析,经湖南旅游局对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设计,从具体的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当地文化创新设计的结构,从而进一步的完成对创意产业的有机化研究。在此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分布结构的研究对以下的集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一)指标分布体系

从现代旅游的产业本质来看,旅游的本质就在于对资源的凭借标准,并根据旅游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规划目标,实现对旅游服务的满足,并争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合理经济效益配合。就目前的旅游产业生产水平情况来看,应用单一的指标风阀进行旅游业内部的产业比认证,并根据旅游投资的比例进行控制,即为指标体系的调控手段。在旅游业的出口分布研究中,根据实际的旅游产业水平研究,进一步实现对现有设施的内涵管理,从根本的结构建设角度上完成对基本信息的创建完善,从而实现旅游产业水平的稳固发展,并结合实际生产理念进行景观、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人口四个层面的多个指标进行创新改建,并依据文化的产业创意进行经济全球化背景内部的核心创建,从而实现在文化创意领域内的产业化运营管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全球性发展行情来看,创新就是其生产的核心动力,并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创新,从而实现在产业的运作形式上的文化因素创建,并完善对产业新型行情上的创作建设,实现对广播影视音像技术上的革新。就当前的文化发展策略来看,对于检测所得的测度信息,也存在数据上的指标定义失调,分析抑制的数据指标信息,并进行信息策略上的再调整,实现对产业影响规模上的调控,对于影响因素的调整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创新产业值指标,就需要建立在对产业就业机会上的调整,并以此来研发对投资项目金额的调控。

(二)产业布置的分析因子

在进行产业的布置中,针对其产业分布的因子进行分析调整,分析其因子所产生出来的原始数据信息,并根据统计信息来进行变量上的信息认知。结合实际的生产变量依据对隐藏性的因子进行分析。在产业分布的变量关系中,对于因子的布置情况,在原始的数据上,存在一定的矩阵关系,这在因子个数的应用中,就需要根据载荷的矩阵规律完成其不同因子的排序分析调整,从而更进一步的实施对信息的分析。

(三)协调模式环境下的信息模拟判别

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形势来看,理想的状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例如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值空间进行调度,即可有效的完善对差距信息的补充,从利益以及协调的显示生活发展情况进行文化的创意产业建设,既能够在显示生活的发展基础上完成对创业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可达到一个二者相互协调的理想数值,对于后续的模式建设发展,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其设施的发展建设。其定义的协调发展环境,就应从不同的学者以及定量研究体系上实现对协调度的认知应用。在应用信息的模拟分析中,其定义域的协调度分析,主要以C=(X+Y)/(X2+Y2)1/2为基准,其中X为产业的综合生产水平,Y则代表创意产业的水平指数,C则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生产水平结果。依据已知的X、Y值分布变化情况,在协调过程中,主要分以下几类结果:创意高于综合水平,阻滞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高于综合水平,产业过剩;发展基本满足经济需求,出现增长;旅游业高于文化创意,初夏时期产业过度,增长过快;创意与文化系稳定发展实现了和谐发展策略。

三、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后发展策略展望

依据湖南省近年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对于综合指数的运行计算,存在一定的模式缺陷,但总体来说,符合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路线。其产业的分析展望如下:

(一)湖南的旅游综合指数分析

从湖南近年来的旅游综合指数来看,其创意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展望,就需要结合实际的算法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应用SPSS16.3统计软件来进行本次的综合指数分析,其中数据的卡方矫正则以t或X2来检验,当P<0.05时,表明其增长具有统计意义。而从行业的转型结构来看,在综合信息的分布上,也存在以下几点差异。首先,在旅游业的影响因子中,导致其主要诱因发生改变的主因,在于入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人均花费的比率上,而在这一形式的个性变化中,从业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因子分布,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改变。就湖南近年来的旅游产业水平调整变化结构。

(二)湖南旅游产业文化的创意生产综合指数验算

为完成进一步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调整,从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格上进行全面的掌控分析,并完成对软件程序的全面指标管理,选取合理的数据因子进行调控后,根据文化的创意反应环境进行特征分析。并根据其文化的创意类型进行综合文化特征分析,结合实际的生产依据进行创新产业领域内的综合评价分析后,其作用效果,即可得到有效的管理调整,这对今后的信息认证来说,均具有较好的完善效果。

(三)旅游产业的空间文化分布

为达到湖南省旅游产业认证,从协调的空间差异形态上,完善对省内数据的空间分析,并根据湖南省的州市环境产业应用,从而实现对文化创新产业的综合指数控制,并依据湖南省的信息调度,从而实现对省市情况的分布监管。根据湖南省的经济分布结构来看,从产业的量化生产来实现对经济旅游的有效发展,并促进乡镇的和谐发展。通过政府的文化发展鼓励,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对环境的改善,实现就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完美转型。结束语通过文化创新产业的合理布置,并结合旅游产业来实现对经济形态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根据省内部的经济产业发展形态进行考察创建,依据相应的空间分布形态架构进行领域内的创建分布调整。第二,依据现有的产业分化情况建设有效的经济发展区,根据文化创意的产业领域进行协调调整,从经济的便利形态进行推动发展,并结合经济的供应渠道实现新型文化产业的全面推动。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非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目的,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必然能够极大的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佐,瓮晶波.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13-114.

[2]易华,易小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7(06):98-101.

[3]陈国生,彭文武.湖南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效应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荆楚学刊,2015,(4):41-48.

[4]阳琴,陈国生,王成云等.湖南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03):180-181.

[5]吴小平.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刍议[J].科技广场,2014,(04):219-223.

[6]肖雁飞,赵佳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81-82.

[7]彭希林.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背景分析[J].文教资料,2015,(10):54-56.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实现文化的巨大发展与繁荣,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博物馆在文化产业担当着重要角色。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产业也称“文化工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内涵有不同的描述,而外延也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异。博物馆文化产业是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交叉,是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博物馆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博物馆的文化产品较为丰富,产业外延宽广,涉及的行业也比较多。尤其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传统与现代交融,必然会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并且,不断被挖掘的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本身,更是其背后逐渐壮大的一个可以彼此互动的产业链。其次,博物馆文化产业具有专业复合性。博物馆能够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博物馆旅游项目;能够与教育、劳动部门协作,开展各种博物馆教育服务项目,可涉及自然、科技、人文等诸多领域;能够实现文化产业链条内与外的合作,即与相关专业的单位携手。最后,博物馆文化产业具有民族性。博物馆文化产业是以本馆的藏品及其文化为基础的,博物馆开发的文化产品必然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而每个博物馆都是本国的或本地的,因此这些文化内涵必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所以,博物馆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产生民族文化意义。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设置了文化产业开发机构

为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博物馆设立了馆属企业,这些馆属企业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使得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更为方便。故宫、首博、辽博、国博等博物馆较早做到了这一点。

2、产品类型多、实用性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其中许多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首先是旅游纪念品,它们是针对普通观众和游客的需求而开发的,通常价格便宜,包装精致,携带方便,且蕴含着该馆的独特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纪念品销售量大的特点。其次是高档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针对庆典、会议、出访等团购需求而开发,通常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准,与纪念品相比实用性较强,产品档次高、品质优良,因而该类产品产品也有着制作成本高、销售价格高的特点。

3、文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多样

当前,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而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博物馆的相关部门进行独立的文化产业设计与开发,将设计成果委外给外部企业进行加工生产;第二,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全部委托给合作企业,博物馆不直接参与其中;第三,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环节中,博物馆与企业展开充分合作,而设计结果由企业负责生产。在开发生产模式虽然存在不同,但无疑所有文化产品都符合一个原则,即反映该博物馆的独特性以及相关文物的内涵或相关艺术的特征。为达到这一要求,许多博物馆都努力把握“内涵关”,即注重文化产品从开发到生产的内涵和品质,因此,这种责任往往转移到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要求上。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模式与市场化要求不符

主动融入市场、接受文化市场的检验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走的路,当前,市场经济状况十分良好,是博物馆完善经营管理模式以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最佳时期。然而,当前许多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内部部门通常肩负了较多责任。在强大的体制的压力与束缚下,博物馆文化产业在人力、经费、产品及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博物馆相关部门往往不能在经营管理中对市场状况有及时的了解并作出反应,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缺乏多元化的市场投资

当前,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大多数博物馆得以运营的主要依托,这不仅使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化发展上无法获得大量的社会资金的支撑,而且资金的渠道也非常单一。一方面,博物馆通常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而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使得资金短缺的状况十分普遍;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维持博物馆的运营,博物馆也就因此越来越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直接抑制了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壮大,也将不利于博物馆保持和提升对市场供给的敏感性。

3、宣传开发平台过于单一

许多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宣传上存在不足,力度不够大,范围不够广,效果不够好。究其原因,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正因为博物馆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在宣传和包装工作方面做得不到位,因而对其文化产品进行参观和消费的人数必然无法达到预期,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其品牌的树立和影响力的扩大。

三、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探析

(一)积极引入新理念,开发优质文化产品

创新对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更是如此。审视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创新贯穿于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在文化产品开发阶段最为必不可少,而我国文化产品做得较好的博物馆也是由于创新工作突出的结果。

(二)努力获得政策支持,建立科学运营管理机制

在西方欧美国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倡导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及利用政府职能采取有利于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我国在支持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略有不同,当前的税收等相关政策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够突出。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是国有性质的,因而政府拨款是它们得以正常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即使博物馆具备创收的能力,其积极性也往往不高,社会资金无法被合理吸收进来,而事实上,包括博物馆在内的诸多文化产业发展都与资金投人状况有内在联系,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受到了旧有的政策、机制的抑制。

(三)拓宽营销策略,建立博物馆商店

在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博物馆商店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建立博物馆商店时,一要注意博物馆商店的空间布局,二要重视其周围文化氛围营造,三应注重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博物馆商店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参观场所、休息场所的整体布局,将它们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延续游客的参观体验。在博物馆商店的面积上,最好在博物馆总开放区面积的8%以上。文化产品销售点应设在参观展览线路的醒目处,以引来更多游客的驻足观看。还可以建立产品营销网点,例如在其他兄弟博物馆、当地机场等地方。此外,博物馆可在网上注册商店进行文化产品的销售。

结束语

博物馆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我国博物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在经营模式、投资、宣传以及产品特色等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加充分发挥独特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积极融入市场,善于创新,开发有价值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逐渐以各种方式延伸和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2

坐落在长三角洲上的嘉兴,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还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嘉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期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坐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嘉兴,在这场环境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如何充分发挥环保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嘉兴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形式主要有: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业、环保技术服务业以及环境友好产品业。从嘉兴市的产业构成看,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仍然比例过低,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巨大。“十二五”以来,嘉兴市的环保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嘉兴市市环保相关从业单位共有150家,人数8 000余人,收入总额130.7亿元,固定资产104.2亿元。其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企业51家,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有35家,环境服务业44家,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企业20家。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企业102家,占比68%。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及环境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0.39%、11.05%、33.76%和4.8%。

二、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缺乏

就“铁哥们”环保主题公园而言,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环保艺术作品进行租赁、出售获得的费用,另一部分是嘉兴“铁哥们”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以及开设环保教育班的第二课堂学费的收入。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市场化的环保文化产业融资主体发育缓慢,融资能力较弱。

(二)环保文化创意人才匮乏

嘉兴市的环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很多环保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但由于缺乏市场的运作和推广,因而没有实现环保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环保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嘉兴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三)政府支持力度缺乏

以目前嘉兴市环保产业发展最好的“铁哥们”为例,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上,而最主要的手段便是实施减免入驻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就嘉兴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上看,总体上有利于文化创新企业的发展,但还是缺少对环保文化型企业具体的政策支持。

三、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优化结构,畅通融资渠道

编制嘉兴市地区环保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南,建立环保文化产业共同基金,鼓励区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环保文化金融产品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优势,塑造环保文化产业链结构,确定环保文化特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产业集聚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群,以及深化与台湾、及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完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进行的创新机制,保持区域环保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力求环保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从而吸纳外商入驻。加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优先发展一批环保文化产业主导企业,以其前瞻效应、联动效应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加快环保文化产业纵向经济联合体、横向经济联合体或企业集团的建设步伐,降低边际规模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以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鼓励创新,引进专业人才

一方面,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一批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环保文化创意人才来嘉兴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确定科研项目,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依托长三角研究院形成环保研发基地,探索建立高层次的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建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协调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端创意人才信息库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共同开发和利用人才,着力推动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同城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供政策,拓宽发展空间

制定满足环保要求、符合环保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及技术政策,定期产业导向目录。以环保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为重点,培育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环保产业协会信息平台进行成果会展、技术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对认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纳入推广目录,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第一,强调环保文化产品面向大众,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并为广大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这同时也是在培养潜在的消费市场;第二,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环保文化艺术门类提供帮助,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大大提高文化项目孵化和市场化率,并且提高对环保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认识,积极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3

当前人类正在进入文化时代,所谓文化时代是指各国在全球化中把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域的文化提高到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产业将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借助提升文化力来解决经济发展与增长和幸福之间的困境的时代。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整体上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参看表0-1),但从近几年的中国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呈现出步入文化时代的迹象,尤其是在发达城市和地区(参看表0-2、0-3)。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持续上升,并在有些发达城市和地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

在成都,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是4.3、46.2和49、5。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08.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8:45.9:50.2。如果人均GDP能达到9000美元,那将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期[1],按照现在的汇率来算的话,成都市地区的人均GDP达到了10395.83美元,成都市已经步入到文化产业大发展时期。而在《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成都的第三产业的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但就人均GDP来看,成都已经步入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并预计到2015年成都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二、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型产业体系。成都在动漫产业、旅游观光、会展广告、新闻出版、文物博物、电子娱乐等行业显示出独特的行业竞争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到2015年,成都将规划建设3个博物馆群,建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博旅游之都”。将新建3―5个大型综合性剧院,增加坐席数20000个,演艺娱乐业主要指标及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打造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动漫游戏研发运营中心、动漫游戏体验消费中心、动漫游戏实用人才供给中心和动漫游戏外包业务中心。出版发行业年总收入突破360亿元,打造全国领先的出版发行中心[2]。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前提,合理开发是关键。成都文化底蕴深厚,类型多样,针对不同资源又能采取不同开发模式并注重对资源的整合开发。在生态文化资源上,以大熊猫文化为代表,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包容的文化取向,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元素。2011年1月17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亮相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中大熊猫作为其中的文化元素出现在国家宣传片中。2014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成都期间参观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这一参观又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大熊猫的知名度。在历史文化资源上,以文博事业的“两中心,六体系”为代表,即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中心,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中心,以及古蜀文化体系、中国诗歌文化体系、帝王寝陵文化体系、川西民俗与建筑文化体系、道教文化体系,佛教文化展示体系、红色革命文化体系。这一框架将成都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的展示了出来,吸引来国内外众多游客。在民间文化资源上,成都将民间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资源附近展示民间文化,例如在杜甫草堂中有关于茶艺的展示,在文殊院附近有成都名小吃店,还建设了以文化资源为主题的博览馆,例如四川麻将与茶文化博览馆、成都川菜博览馆,以及将众多文化遗产合在一起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建设中的成都郫县蜀绣产业园。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再好的创意项目不能为人所知就不能进入市场创造价值。成都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将品牌塑造与形象宣传相结合,极大了提高了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例如在2014年8月6日至16日,以“全球彩绘大熊猫”作为2014成都创意设计周重要活动,旨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传播和提升成都作为国际化、现代化创意设计之都的城市形象,让大熊猫成为世界知名城市标识。

三、成都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成都文化产业的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中也存在不足:在政策方面,成都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在体制机制方面,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体制制约,机制不灵活,条块分割明显,在资金方面,政府、国企资本和民间资本比例严重失调。在市场扩大的同时,资金来源不足将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的风险评估及风险规避方面缺乏相应的措施,文化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如无保险业的积极参与,为其保驾护航,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必定缓慢。”[3]在资源开发整合上,存在开发表面化,整合力度不够,开发分散,同质化程度高,开发和保护不协调等问题。在企业培育方面,成都骨干文化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仅在传媒、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影响力和行业带动力的大型文化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匮乏,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中的政策应当及时更新,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对于一些束缚我们发展的体制机制应当及早突破,大力培育多元化复合型的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和壮大骨干文化企业,使其发挥引领、示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带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资金准入门槛,扩大民间资本注入,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创立文化产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使保险介入到文化产业的避险之中。还有就是对已经建设好的文化景观中存在的高度同质化的地方应当及早的找出该地区的特色,发展真正适合其自身特色的文化市场,而不能总是重复建设同质化景观。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也应当引起文化产业的重视,文化产业的产品需要消费者长时间身处其中,才能更好地领会其价值,感受其魅力,而环境一旦被破坏,文化产品则很难留住消费者。例如成都的“荷塘月色”在开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不到位而导致荷塘水质恶化,游客数量锐减。因此,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加大环保投入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成都的水文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将城区内的河流联系起来,可以借以塑造成都市内的水文化,若再将各景点通过水路联通起来,则可以推出“乘船游成都”的游览项目等。

参考文献:

[1]赵志.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城市经济―关于成都市发展文化产业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6):30.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