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实用13篇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

关键词:VisualFoxPro6.0;医院信息系统;药品管理

管理系统是一个医药企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各类生产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药品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数据处理手段。使用计算机对药品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医院药品流动及库存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1引言

1.1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1.2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1]。

1.3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持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2]。

1.4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的系统。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的结合才能使系统在管理中发挥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强有力的数据处理工具与手段,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要使各级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从各种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决策工作中去。现代管理方法很多,但都离不开数据和信息,而且要采用数学方法对决策问题进行求解,为此,还必须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如果只有方法而没有相应的手段,仅仅依靠人工是难以实现的,因而,现代管理方法必须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二者的结合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管理系统是一个医药企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

各类生产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药品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数据处理手段。对医院药品的各类信息及数据进行处理,做到数据管理及分析,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一个适用的管理工具[3]。

2医院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2.1医院信息系统的定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按照MorrisF.Collen所给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patientcareinformation)和行政管理信息(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的收集(collect)、存储(store)、处理(process)、提取(retrieve)和数据交换(communicate)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Authorized)的功能需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HM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减轻事务处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医院能够以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像财务系统、人事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等就属于HMIS的范围。

2.2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达国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至今有了长足的进步,有许多举世公认的成功的系统在医院有效地运转着。像盐湖城LDS医院的HELP系统、麻省总医院的COSTAR系统、退伍军人管理局的DHCP系统。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算起,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其中经历了单机单任务的阶段,多机多任务的阶段以及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的阶段,应该承认,这期间我们有了很大进步。HIS的应用已经涉及许多方面,有些系统的功能(例如财务账目管理、药品库存管理、住院病人管理等)也日趋完善。但是,正如在1994年5月于武汉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医药信息学大会上卫生部陈敏章部长所指出的:“我国还没有在一家部级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真正实现完整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对信息的需求永远是HIS发展的原动力。刺激我国医院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因素已经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广泛与强烈[4]。

3系统简介

3.1系统树状图见图1。(略)

3.2系统内容简介本系统具备数据处理、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具体作用有以下5点内容:(1)用统一标准处理和提供信息,排除使用前后矛盾的不完整的数据;(2)完整、及时提供在管理及决策中需要的数据;(3)利用指定的数据关系分析数据,客观预测未来;(4)向各级管理机构提供不同详细程度的报告,缩短分析和解释的时间;(5)用最低的费用、最短的时间提供尽可能精确、可靠的信息,以便使决策者选择最佳的实施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系统共分两大部分(子系统),即:门诊管理子系统,库房管理子系统。图1系统树状结构图(略)

3.2.1门诊管理子系统门诊管理子系统包括两个模块:医生信息管理、医生工作管理。此子系统主要是监控药品在门诊的流程,做到每一盒药品在进入患者手中时,有明确的路径可查:(1)医生信息管理是对医生工作档案的统计及管理,所含统计要素:医生编号、姓名、科室、职务、职称。此模块可使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快捷,使医院领导针对全院医师的情况做出更加周详的部署[5]。(2)医生工作管理主要是针对医生对药品的操纵情况,即:在每位医生的名字和工作档案下对其每天工作日所开药方做详细记录,可极大地防止商业贿赂。

3.2.2库房管理子系统库房管理子系统包含两个模块:普药库存管理、处方药库存管理。此子系统是对在库房里的药品进行统计、查询的管理。普药库存管理的第一功能是库存信息查询。其所查询的要素包括:编号、药品名、剂型、主治、单价、有效期、剩余量、是否过期。其主要功能是后两个统计要素,即:剩余量和是否过期。可以让库管人员正确把握库中现存的普药应该进货的时间和及时清理的时间。普药的库存信息查询模块下还有两个模块,即流入、流出:(1)流入是在可以了解到某种药品基本信息的前提下记录此种药品每次的进货情况。其记录的要素包括:①编号、药品名、主治、剂型、单价、有效期。②进货日期、药品编号、厂家、负责人、数量[6]。(2)流出同样是在可以了解到某种药品基本信息的前提下记录所有医生对此种药品的每次开方情况。其记录的要素包括:①编号、药品名、主治、剂型、单价、有效期。②开药日期、医生编号、普药编号、普药用量。处方药库存管理的功能和系统结构与普药库存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4界面及功能简介

4.1使用界面简介运行程序首先进入的就是登录界面(见图2),知道密码才可进入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查询统计等。输入密码即可进入操作系统主界面(见图3)。此界面是个过渡界面,单击上方相应标识即可进入相应子系统(见图4、图5)。图2系统进入界面(略)图3系统主界面图4门诊管理界面图5处方药库存管理子系统界面(略)进入此界面显示为请输入编号——查看库存现状——返回;输入编号点击确定即可显示药品信息和统计结果,即:剩余量、是否过期。单击下方两按钮:查看处方药进货记录查看、处方药流出记录,即可进入相应界面(见图6)。单击相应按钮即可打印出各部门报表(见图7)[7]。图6处方药信息及进货记录界面(略)图7打印各部门报表界面(略)

4.2功能简介

4.2.1查询以门诊管理为例,点击搜索按钮,弹出搜索框(见图8),该查询特点可按单一元素查询也可按多元素查询,即在左面字段选出所查询项,多个选项同时查寻要选上两者关系(系统涉及“与”,“或”关系),然后选择操作符其中包括等于、不等于、小于、大于、包含等,然后点击搜索即可找出所查询结果[8]。

4.2.2添加记录对于单一表单的,点击添加按钮即可在表单中添加,添加内容后点保存即可,对于如图9所示多项表单`要选择添加对象(父表、子表、或是两者都添加)。

4.2.3支持打印点击打印按钮弹出(见图10),选出输出类型(打印表中列表、文本文件、导出表、HTML文件等)、选择打印机类型(Windows默认打印机、VFP默认打印机等)、选择记录(包括全部、当前、其他选项)。下面选择来源,数据位置即可点击确定按钮即可打印,要求外致设备打印机一台(注:各个系统界面类似不一一展示)。

5结论

5.1系统评价

5.1.1开发系统所用计算机资源条件CPU:2.0GHz,内存:256M,硬盘空间:20G,操作系统:WindowXP。使用的开发工具:VisualFoxPro6.0。图8搜索框界面图9多项表单要选择添加对象界面图10打印界面(略)

5.1.2本软件遵循软件工程规定的设计方法和步骤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分析技术,对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它不仅涉及的数据量巨大,而且还具有比较高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其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安全性。此系统可取代手写式的记录,便于对记录信息的查找、统计工作,从而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支持打印则利于对计划传达和审查工作的进行。系统所占资源少、操作简单、便于企业的应用[9]。

5.2本软件特色本软件是笔者经过翻阅大量资料和实践考察,根据医院具体需要并针对药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而设计的。它最大的特色是对药品监控严密,从药品进入医院到彻底离开医院的每个环节都记录详细,并且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医院对药品的管理周详紧密,防止了医院工作者的营私舞弊和商业贿赂。可让医院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患者谋取更多利益,为国家节省更多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

2黄重阳.信息资源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45.

3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5-26.

4唐久耕.实现企业管理电脑化教程,第4版.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33,98.

5宋广森,董安怀.VisualFoxPro6.0中文版入门图解.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34.

6木林森,高峰霞,路洋.中文VisualFoxPro6.0使用与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87.

7曹国钧.最新VisualFoxPro6.0中文版实用编程手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43.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2

1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

蒙医药学知识作为一个组织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分享、整合、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蒙医药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累积,成为蒙医药学组织中智慧的循环。这种循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蒙医药知识管理系统来完成,进而使蒙医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得以不断地转化、综合、升华,使蒙医药学不断壮大和发展。

2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已发表、出版的蒙医药文献信息的管理,即通过记录、整理、数据库建设,形成一支蒙医药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通过信息的检索、分享、开发利用等,形成蒙医药学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升华。例如:我校近年建成的《蒙药文献全文数据库》,完成了我区蒙药文献的储存和管理,同时为全校师生、全社会提供蒙药文献信息服务。

3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中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对依附于人头脑中的蒙医药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迈氏定义是这样描述的,“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个人技能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综合的结果。个人经验的提升、转化,单方、验方的开发在蒙药领域已经有许多的成功案例,然而,还有许多蒙药的单方、验方,只存在于特定场景中,没有被开发出来。“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即对蒙医药隐性知识创造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也包括蒙药知识的专业论证、鉴别。隐性知识不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也包括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隐蔽在一定空间,未被公知公用知识。许多蒙药单方、验方是按照蒙医药理论、技术、方法组方的,经过实践检验,取得疗效的,然而,个体单独实践难免狭隘片面,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论证,阐明其优劣成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显性知识体系。也有些蒙药知识由于语种限制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形成相对的隐性知识。这些蒙医药知识需要交流、验证、分析、整理、综合,形成新的思想、新见解,上升为显性知识。尽管任何新思想都是由某一独立的个人产生的,但其成果的取得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人的协助有关,因此创新理论与实践证明了群体合作的重要性。 蒙医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同样离不开群体合作的元素。

4 蒙医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关系

如果说显性知识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那么公开发表的文献信息都属于显性知识,却都来源于隐性知识,是由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经验提炼、升华出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其大脑中属于隐性知识,通过著书立说,出版了影响世界科学理论的巨著《相对论》,就形成为显性知识。又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通过阅读《相对论》,受到启发,经过实践又形成新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本,被用于改造世界,建设世界。蒙医药知识存在于大脑中的属于隐性知识,单方、验方没有公开发表,没有经过科学程序论证也不能算作显性知识,只能算作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一个阶段性知识。有些蒙药的单方验方虽然经过一定范围的一定人群的实践检验,但是,对其合理性缺乏科学的论证,在治疗应用中只有特定的医生,特定的环境,才能有效,也不能完全属于显性知识。没有公开的成方的单方验方,需要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科学技术的论证,把经验提升到学术研究的状态,才能算作把经验变成知识,把隐性知识升华为显性知识。

数据库的可视化系统,知识图谱化、聚类分析等工具具有鉴别、管理显性知识的功效,能够鉴别信息的质量,统计学术成果的数量。例如,文献出版形态的分类,文献内容的学科分类,对文献信息的质量就有鉴别功能。期刊论文的级别(核心与否)、会议论文的水平是否是部级、文献的索及率、引用率、下载率等均可作为鉴别的指标。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隐性、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速度也急剧加快,离不开数字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蒙医药知识也只有加入到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才能实现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5 结语

蒙医药知识管理工程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蒙医药知识管理的前期收集整理,分类、组织和存储,可视化图谱的多层次揭示。也包括每个个人的实践探索和各种组织、单位的研究的知识,还包括政府的基金项目的投入导向,都属于这个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这些研究探索中有依据传统蒙医药理论进行的,也有依据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药学形成的,这就使蒙医药研究文献丰富多彩、同时也具有复杂性,需要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现行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对文献信息的整合、检索、获取已经很容易给出。蒙医药知识通过数据库、搜索引擎的整合、知识图谱化、聚类分析等手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揭示,大幅度的提高了蒙医药知识管理质量,为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从而更快地促进蒙医药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隐性知识 [DB] 百度百科 / 2013-11-1

[2] 朱祖平 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 科研管理 2000 (1)19-25

[3] 知识管理_百度百科 / 2013-11-6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3

[

关键词 ] 现代化;医药药剂管理;管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72-02

[作者简介] 梁浩(1974-),女,河南洛阳人,本科,药剂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学。

药剂部门是医院的三大服务骨干部门之一,其运行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医疗水平。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药剂管理工作也渐渐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药剂部门在吸收现代医药管理理论的同时,要将理论成果充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医疗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现代化医院管理具体是指把现代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现有的知识与成果运用于医院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中。文章探讨了如何把现代化医院管理运用在药剂管理中,具体如下。

1 传统药剂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漏洞控制制度

医疗系统在药物采购、存放、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突发情况,但在传统药剂管理中,没有有效的应急制度,无法及时对漏洞进行有效控制,更不能全面把握采购、存放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类突发状况,这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用药情况[1]。如果采购时没有强化控制,那么药品的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如果对验收没有规范的操作制度,就更无从保证药品质量。因此药品从采购到使用的各环节都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管理内容。

1.2 药品信息掌握较差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药品信息,很可能误将失效或过期药剂投入使用,严重影响医疗水平,因此需强化对药品信息的掌握。在存放过程中,要做好药品分类,通过信息系统,详细记录药品信息,及时清理失效及过期药剂。

2 现代化药剂管理方向

2.1改变传统管理观念

要想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需要先转变各科室管理观念,确保药剂师能够朝着新方向管理药剂,以观念的转变带动服务技术的改革[2]。医院要全面提高药剂师对于各类药品的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为实现药剂管理的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

目前,药学工作的内容及服务模式均发生了剧烈改变,从以往单纯药品保障逐步朝着技术服务型方向转变,从药物管理转变为病人管理,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亲自参与到临床中,强化科室和药剂师的信息交流,促进合理用药管理。药剂师不仅仅是负责配药发药,还需要为病患提供专业服务,主动将不良反应汇报。药剂师坚持以患者为服务中心,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提高治疗效果。药剂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药品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提升责任感,同时还要与医师及护理人员组建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3]。

2.2培养高素质药剂管理人才

如果药剂管理人员缺乏对新药剂的了解,将对医疗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现代化药剂管理要求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国内外最新药品信息的动态,紧跟现代医改脚步,不断完善自我,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4]。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院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并运用药物经济学与循证医药学理论指导和规范相关人员的临床诊治、护理实践,使培训和实践同步,提高药剂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

2.3构建药品管理系统

构建药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药品管理模式,可高效掌握药品信息,统计快捷方便,使得药品管理具有良好的规范性及实时动态性。该系统还会对药品入库、价格变动、盘点、处方分类及发放等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基于用药安全性,还可对药品有效期、存储的环境及温度进行自动预警。通过现代化技术,使药品管理更具安全性和实效性。

2.4 构建规范化药品管理制度

西药房推行现场管理制度,对工作现场进行规范管理,使西药房药品摆放整齐且有条理。制定定期清理责任制度,专柜、发药台、冰箱、冷藏库等均设立专门的清理人员,保证西药房环境的整洁。在药剂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避免差错[5]。医院药房应借助信息化管理,明确各个病区使用药品的种类、剂量及流程,分装药品使用自动分药机进行分装,确保配药无误,保证住院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卫生。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在临床疗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采购过程中,一定要货比三家,严保药材质量。要规范管理在库药材,做到分类存放,定期养护、监控药材安全。药库是医院药品的管理中心,其管理质量的优劣、药库信息的准确性都直接对医疗质量造成影响。在工作实践中,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

在门诊药房设置专门的咨询窗口,由高资质药师负责,对患者提出的各类用药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推行药剂师下临床的制度,通过查房的方式对住院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发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应及时和医师商讨,从而选取最佳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用药经济、安全、有效[6]。

2.5构建临床医学资料室

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药剂相关人员可在其中收集整理资料,对国内外最新的药学发展动向有所掌握,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药学信息库,为相关人士查阅资料提供方便[7]。同时也为会诊、药物评价及药学监护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

药物种类在医疗科技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变得日渐丰富,新医改为医疗管理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基于此种情况,传统药剂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所需。药剂管理是关系到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因此,新时期的药剂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使命,不断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新时期需求。总而言之,实现药剂现代化管理,是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药剂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使医院不断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与完善。

[

参考文献]

[1] 祝芳,孙婷,陈章哗,等.全自动口服摆药机模式下提高药品质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 12(35):6969-6971,6987.

[2] 孙婷,郭晓东,祝芳,等.2011年度住院药房退药情况的调查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7):5369-5371

[3] 孙婷,郭晓东,刘秀芳,等.门诊西药房药品报损率的调查与分析[月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6):5173-5175,5166

[4] Beatty SJ, Beale DJ, Rodis JL, et al. Current trends in outpatient pharmacy services and billing[J].College of Pharmacy, 2012,52(2):154-160

[5] 陈冰璞,王蕊.新医改背景下药剂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药,2011,6(2):75-76.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30-0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才能长足发展这种能力的不断归纳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医药文化理论,哈尼族也不例外。哈尼族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哈尼族没有医药,但在调查挖掘整理过程中,发现不但其有自己的医药,而且还独创一家,自为一体的哈尼族医药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哈尼族人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医病的理论、诊病方法、治病原则和用药识药的规律。这些认识和理论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对医药的认识虽然有些粗浅,但简单,易学、易传。

1 哈尼族医学思想

哈尼族传统医药思想深受其传统哲学的影响。哈尼族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天、地和人构成的。天中有天神居住在上层世界被称为奔梭哈海(相当于现代天堂),天地之间有神、鬼、自然和人,人和万物居住在中层世界被称为涅峻磋海(相当于现代地球表面)[1],鬼神居住在下层世界被称为罗梭梭海(相当于现代地域)。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整体世界。人之所以产生疾病是由于人与天、地之间未能自然和谐相处或者三层次间的整体世界被破坏,而导致风、寒、热、湿等邪气侵犯人体的各管道,或因先天、后天不足。同时,哈尼族受其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相信“万物皆有灵”。因此,哈尼族医学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及其矿物等均具有药物的功用。这正是朴素的哈尼族医药理论“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医学思想[2]。

2 哈尼族人体结构的二统学说

哈尼族医生认为人是由起支撑作用的骨骼系统和输送各种营养物质的管网系统构成,两系统间以骨骼为中心,盘根错节的相互穿插相互盘绕,构成了人的整体叫做人体结构的二系统学说。其中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又分为大骨头和小骨头,贯穿于人的全身,人的个子大、小、高、低就是由骨头的长短决定。胖瘦由管状网络系统决定。管网系统分为大、中、小、微管等4种,4种管网大小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管网间互相盘结环绕形成大小不同的软柔的网状团块(相当于现代的肌肉)。各种大小管道之间处处相通,人所吃进去的食物经口里咀嚼细后进入大管再分配到中管、小、微管最后又由微管、小管、中管汇聚、流入到大管或中管排出体外。哈尼族医生认为:在组成上如同小溪―河流―汇入大海。由微管组成小管,小管组成中管,中管组成大管,管与管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吸收区(相当于现代半透膜)的形式相通;人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由大管进入,主要是口中摄入的的各种食物,在被摄入的液体物质和气体物质的推动下在大管中不断向前流动,逐渐分散到下一级别的管道中,从大管进入中管、小管,逐级分散到人体的各个部位,最后在微管中混合交流,吸收利用,多余的废物又不断地汇聚从微管流向中管、大管最后排出体外。

物质交换与循环简图:口―大管―中管―小管―微管―物质交换―微管―小管―中管―大管―排出体外。

因此,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健康必须保障这些管状系统的畅通与活力。只要管道受阻、断裂、损伤、病变、坏死、老化就会生病,根据病的轻重程度也就是视为不同的病种和病症。而且不同的部位生病也就称之为不同的疾病。如头痛证明头部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肚腹疼证明该部位出现病变或外伤。

在人体的所有管道中,都充满了不同的液体或气体。只要被弄破都会流出不同的液体,小破小出,大破大出,这也是说明人体由管道系统构成的佐证。认为液体都是人从口中食入的物质,气体是人从鼻中吸入的空气。在人体的所有管壁上套着一层薄薄的肉眼都难以看见的半透膜,起到保护管道、传递神经信息和过滤的作用,其受损就会出现疼痛或病变等。

3 对发病的原因认识

3.1 饮食因素与发病 民以食为天,人体从外界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生成各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正常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饮食失宜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饥饱失调:饮食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损伤机体的改变、导致各种排送管道的受损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导致气血不足、营养缺乏,热能不足,抗病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2)饮食过量(暴饮暴食):超过人体各种管道、脏器、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影响肠胃功能的消化与吸收,导致疾病的发生;(3)饮食不洁:食用不洁生冷瓜果,误食禁忌食物,易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3.2 天气变化与发病 (1)气候变化致病: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哈尼族医生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关系很密切,气候的变化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哈尼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令,气候变化之时,人易患疾病,如插秧季节多见鸭赖,桃花开时易患桃花病症等;(2)风、寒、湿、火致病:风或火在管网系统中、积留或赌塞,流通不畅,导致机体的发病,如膝盖好冷痛为寒气所病;一切热症均为火而起。长久居于潮湿处所而为湿气所因,骨节肿痛等;(3)过度劳动致病:如虚劳性疾病,人体久耗气血,虚损而病,如肺痨,劳损等;(4)外伤:跌打损伤,外伤、蛇伤、虫伤、兽伤等;(5)情志致病:常见的怒气伤肝,而引起的郁气病;(6)气滞血瘀致病:气、血是人生存的生命物质基础,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环,气非血不和,气非血不运,内行脏器,外走毛窍,供给各种器官的动力,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必需依靠气、血来完成。气血壅阻,过度劳累、情志变化或导致气血壅阻,从而发病。

此外,个人的体质因素不能忽视,常见胖人多喘病,瘦人多痨病,体内调和平衡、和谐,气血调和,是为正常人。

3.3 骨骼系统和管网系统的发育 哈尼族医生认为生命起源于父母,骨骼系统和管状网络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骨骼系统和管状网络系统中包含了物质与意识两个方面,强调了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物质性与意识性的关系,这在民族医药学理论的认识中是难能可贵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由多种组织(骨、筋络、管道)组成,在男女体内存在两种不同的特殊物质,骨骼、体内管道、机体组织(也就是男女之间的区别)等。认为骨骼系统和管网系统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是后天失养均可致疾病的发生。

4 哈尼族医药的理论核心

基于哈尼族人民对人体结构与发病原因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其医药理论的核心:土杰毛若,毛若土杰(相当于现代中医中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一样具有风生火、火生热,热生风;风生凉,凉生寒,寒生风;风归风。见图1。

此图的含义是人身与自然是和谐相通的,在自然界中,风给自然界带来了万物的生机与灵气。风进入人体后变成气,有气才能生火,有火才能给人带来冷热。因此,风进入人体后,才能给人带来了温暧与生命,使人体内物质燃烧,形成人体各方面的生命活动。人出生后形成生命就是因为吸到了风,才变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哈尼族医生认为人是否生病就是人体各管道内的风、火、水、气与自然界的相通或平衡,否则产生疼痛亦为病。

5 疾病的诊断方法

哈尼族人民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疾病的侵犯,遭受痛苦,为了解除疾病的痛苦,就寻求、摸索、总结出诊断疾病的方法,这种认识疾病和解决疾苦的方法,逐步地积累、总结、提高找出一定的规律,在民间传承下来。哈尼族医生诊断疾病也注意人体内外、体质的变化,根据年龄、神色及脉象来正确的、综合的判断疾病,主要用3种方法。一看(看诊):就是哈尼族医生借助眼睛观察患者的1种方法,也是哈尼族医生最常用的诊疗方法。(1)患者的精神(看患者的神气、常态的反常变化、神智);(2)患者的面色、行动以及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二问:是哈尼族医生和患者或患者家属以问答式的谈话,从正面或侧面了解有关疾病情况的一种方法,如问患者的生活环境、家属史、疾病的发展和演变情况、患者的自觉症状。三摸:就是哈尼族医生用手在患者的身上或痛处触摸疼痛位置,摸手中的脉相(脉搏或脚上的脉搏),通过脉相的跳动轻重、快慢,决定病情的严重程度;了解到患者内在变化和体表反映,脉相的盛衰等诊断出病因或那几根管网出了问题,是堵塞、损伤还是断列等,再结合患者家属的询问为辅助参考诊断疾病。

6 哈尼族医生的用药原则

6.1 哈尼族医生治疗方法 哈尼族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归纳起来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根据疾病的情况采取内治法和外治法或内、外治疗方法同时应用。内治法(内服药物):根据患者情况主要是以药物内服的方法治疗疾病;外治法:是指除内服药物之外,根据发病的时间、地点、部位从体表或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哈尼族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哈尼族特色的治疗方法,总结归纳起来有薰蒸疗法;洗药疗法;包药疗法;拔罐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6.1.1 薰蒸疗法 是指哈尼族医生根据病情配取药物(多用鲜药材),将药材切碎,放入锅内或者桶内加水使之产生药物蒸气,让患者坐浴盆或捅之上,使药之蒸气薰蒸患者身躯(发病部位),从而达到发汗、通血脉、祛风除湿、止痛的目的。由于主要适用于因体内风、水失调而导致的疾病,风寒感冒、皮疹、排酒毒等。

6.1.2 洗药疗法 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选配一些药物煎煮取水将药液倒入桶或盆内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患者的病变部位浸泡患处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感冒、皮肤病、中风偏瘫及后遗症等患者。

6.1.3 包药疗法 是指根据病情(多用鲜药),将药物冲细、粉碎或者调成膏状,加酒或水炒热以患者能耐受的温度为宜将药包敷于患处,主要适宜于风湿病、外伤、骨折、疔疮肿痛等患者。

6.1.4 非药物疗法 包括针刺、拔罐、刮痧、按摩等。在哈尼族医药的治疗方法中针罐疗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哈尼族民间医生是只有针罐不用药物,且功效卓著。推拿按摩疗法是指根据病情,用适度的推拿按摩方法对患者进行在治疗,是哈尼族医治疗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中风偏瘫、感冒全身酸痛等。

6.1.5内外合治 将药物(鲜品)捣碎绞汁后口服,外用药主要以中草药组合成方剂,煎煮后用药液薰洗伤部或将中草药捣碎调和后直接敷于患处。

6.1.6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起源很早,哈尼族民间医生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至今广泛在哈尼族民间流传,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疗效快,不花钱和少花钱就可治好病,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刮痧的机理是通过拔刮皮肤使局部充血,使小血管的循环加快,宣通透泄,疏利筋络,促进发汗,调整气血平衡,特别是通过局部刺激背部督脉和挟背膀胱经,进而调整脾胃等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6.1.7 形象类治疗及用药 在中医药中,也采用形象类的方法诊疗疾病,这说明哈尼族传统医药与中医药学是相通的,说明了哈尼族传统医药是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同样这种方法也在其他民族的医药学中广泛应用。①以黄治黄:如黄疸型肝炎,哈尼族医用黄姜、黄连、田基黄、黄藤等黄色的药物进行治疗;②以红治红:如妇女月经不调,哈尼族民间医生常用月月红、红牡丹根、红牛膝、茜草等,贫血者用鸡血藤、血参;③以白治白:如妇女乳汁不通或者是乳汁少,哈尼族医用白浆木瓜和猪蹄脚顿吃;④以黑治黑:少年白发,哈尼族医用黑芝麻、何首乌、乌骨鸡顿吃或用黑芝麻、何首乌泡酒内服;⑤以毒攻毒:用毒性大的药物治疗疾病,如无名肿毒,用新鲜重楼、粉葛根冲细外敷等;⑥哈尼族的药引:放不同的引子治不同的病,指同一剂药如三台关音(三台红花)加酒引破气;加糖引凉;加草果提气、生姜等提热。哈尼族医生认为“药走筋骨、酒走五筋”(药借酒力、酒助药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6.2 哈尼族医药急救措施

6.2.1 小夹板固定 哈尼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在生产活动中外伤患者较多,伤势过重,而医疗器材又极为缺乏的危急时刻,哈尼族民间医生发挥自身特殊的优势。就地取材,用小板,小竹板、树枝等对受伤部位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

6.2.2 内服外敷 对骨折或被重物压迫,出现瘀血,挤压综合症,脏器衰竭;民间医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芷、归尾、血竭各适量,水煎通过内服,外敷消肿解毒。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6.3 单方验方 在哈尼族的传统医药中,单方验方居多,即便是复方,药味也很少,往往只是3~5味药。这些单方验方是哈尼族传统医药长期医疗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使用简便,疗效神速。如用“虎掌草”治疗腰腿痛、胃痛,用“苦楝子”治疗内外痔、湿疹、烧伤、皮肤溃疡等,用“五眼果”治疗各种眼疾等单方验方,疗效显著,如皮肤顽疾“银屑病”,用哈尼族传统医药的验方,内外治法结合,疗效显著,用哈尼族传统医药的验方治疗疟疾及恶性脑型疟,其疗效不亚于现代医学治疗疟疾的物资药“青蒿素”,且后遗症轻。丰富的单方验方且疗效显著是哈尼族传统医药的又一大特色。

7 结语

哈尼族医药以其民族的独特性而独特的存在于世,其不仅为哈尼族人民生息繁衍提供了健康保障,也为人类医药思想与疾病诊治提供了新的启迪,从而为疾病的诊治、医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保留祖国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哈尼族医药,填补哈尼族医药理论的空白,具有较高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

参考文献: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5

1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根基不固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为国家培养约30万中医人才,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1]。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医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中,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文(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难以培养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功夫更无从谈起。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  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特色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众多医家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药历来重视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则重视病因、病理、病位;中药强调性味归经,西药则重视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的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据统计,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很少,其中有些项目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因此,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  医疗管理模式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2]。可见,中医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西医院是分科管理,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如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大多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从事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导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4  现行法律法规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实质上,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治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则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按我国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I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乳交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  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中医科研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也不多,有些项目应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  医疗模式和标准西化,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3]。可见,中医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如中医的半里半表病及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如西医院是分科管理,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是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都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自己的标准化战略的发展,导致了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4  有关政策法规导向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可以说现行法规政策的有某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制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药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如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有效制止了伤寒传播。明代永乐年间多次大疫,吴又可提出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论,对有效防止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理论就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传染病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ⅰ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纵观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当代的中医名家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也无一不是来自民间[4]。有许多民间中医具有一技之长、掌握特技疗法,他们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中医特色,而且效果好、费用低,民间中医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视和整理提高,有很多成果可成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但按现行的《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

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学科专业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认为应成立专门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机构,从抓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制定一套长远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氛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医药原创性成果;逐步建立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体系,合理搭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平台。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机构基本情况[eb/ol]. satcm.gov.cn/lanmu/jiaoyu/index.htm,2006-12-12.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 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中医科研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也不多,有些项目应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 医疗模式和标准西化,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3]。可见,中医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如中医的半里半表病及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如西医院是分科管理,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是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都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自己的标准化战略的发展,导致了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4 有关政策法规导向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可以说现行法规政策的有某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制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药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如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有效制止了伤寒传播。明代永乐年间多次大疫,吴又可提出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论,对有效防止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理论就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传染病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ⅰ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纵观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当代的中医名家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也无一不是来自民间[4]。有许多民间中医具有一技之长、掌握特技疗法,他们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中医特色,而且效果好、费用低,民间中医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视和整理提高,有很多成果可成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但按现行的《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

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学科专业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认为应成立专门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机构,从抓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制定一套长远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氛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医药原创性成果;逐步建立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体系,合理搭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平台。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机构基本情况[eb/ol].www. /lanmu/jiaoyu/index.htm,2006-12-12.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8

2结果与分析

2.1发表文献的数量年度变化情况1995-1999年药学服务相关文献年度发表量相对较少,2000年开始迅速增加。药学服务相关文献的阶段发表量与构成见表1。

2.2作者机构分布情况按文献第一作者的所在机构对对1840篇药学服务文献的出处进行汇总分析,见下表2。排名前五位与后五位文献出处机构的省际分布表,见表3。从表2可见,我国的医疗机构是非常重视药学服务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占总发表文献量的88.9%,高等院校及研究所是开展药学服务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时,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也开始重视药学服务的管理和法律问题。从表3可见,总体上,17年间经济发达地区对药学服务的关注度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药学服务的研究关注度最高的为北京,最低的为,发展最快的为江苏省。

2.3研究领域分类情况药学服务文献研究主题内容归为3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其他类。其中,理论研究包括介绍药学服务相关概念、理论、准则、方法、分析模型和管理等但不涉及具体疾病或药物分析的文献;而将药学服务在医院、疾病、药品和社会药房、社区和卫生应急事件中应用的实践经验分析以及药师职责转变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文献列入应用研究类;将对国外文献的翻译和教学实践等文献归为其他类。从表4可见,我国目前药学服务理论概念研究文献占32.6%,应用研究文献占65.3%,其他类占2.1%。在理论概念研究中,我国学者将引入价值链管理、6σ管理、品管圈、质量管理、象形图示等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药学服务研究中,不断丰富了人们对药学服务的内涵和层次的理解和药学服务质量评价的手段[5-11],具体见表5。药学服务应用研究的主体为医院,文献报道涉及综合性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院、儿童医院、军队医院等多层次医疗机构,覆盖面较广。尽管社会药房和社区药学服务实践文献占总文献量的4.5%,但近两年人们对社区药学服务研究关注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我国人口的老年化和慢性病问题密切相关。信息技术在药学服务实践中的应用从开始的医院信息、病案信息系统的引入发展到自主软件的设计[12]。其次,我国学者也对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药学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临床实践和高等药学教育系统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报道。

2.4我国药学服务文献覆盖的疾病和药品类型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对哪些疾病和药品开展了药学服务实践活动呢?表6和表7对文献中覆盖的疾病种类和药品类型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表6、表7显示,医务工作者对呼吸系统、重症感染、心脑血管的药物治疗问题和抗菌药、中药的合理使用及药品的不良事件重视程度更高。

2.5我国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情况对医务人员、患者和社区居民对药学服务的认知状况社会调查文献共计48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3-24]:

(1)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开展的主要药学服务工作包括处方点评、药师参与查房、药物信息服务、用药咨询、药品不良反应收集、监测血药浓度,设计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2)未来医院药学发展方向是药学服务,药师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药学服务,大部分调查的医院、临床医生、患者支持药学人员开展药学服务;

(3)医师最希望从临床药师处得到的药学信息为药品的适应征、正确使用方法、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新药的信息、同类药物比较、特殊人群用药调整等方面;

(4)患者最希望临床药师提供的药学系信息为用药选择、用法用量、用药咨询、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用药宣教、药物贮存方法、药物的价格、药品报销范围;

(5)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目前最欠缺的知识体系为:疾病知识、临床知识、药物治疗知识和联合用药知识缺乏。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9

文献是用于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管理就是对加工整理后的文献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完整的保管, 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中医文献是中医学传统性的主要体现之一。

1 中医文献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医文献是指导中医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通过中医文献的管理与研究又会产生新的中医文献,推动中医发展。几千年来,中医作为一种文化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对中医文献加以科学管理使之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 历年来中医文献管理方式以及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中医文献管理是将收录来的中医文献进行登录、编目、贮存、提供使用人借阅查阅,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文献进行清理和保护。由于中医文献具有分散,数量大的特点,查阅人需要一个知识点往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纸质文献也不利于贮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文献的管理和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 ,具有文献管理功能的数据库系统已经在中医文献管理的多个方面得到了应用。

2.1 在方剂的组方研究方面

中医药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它的辨证论治,而且组方用药也千变万化。古今名医用药看似平常,实际上蕴涵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规律。在发掘古今名医辨证用药规律中,用数据库系统对方剂文献进行整理和收集,通过快速地检索、查询、统计,发现名医组方用药规律,使方剂学向着计算机化迈进。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医方剂编码及文献数据库系统”,收录了古今方剂 10 190首,该系统可以进行方名、书名、处方药物、功能、 主治等的检索。“中医历代常用方剂数据库检索系统”,收录了中医历代常用方剂10 000余首。

2.2 在中医古文献的收集整理方面

古代医学各个流派的学术思想浩瀚如海,各位医家对四大经典的校译也偶有区别,这就为后人正确理解古医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在《内经》、《素问》的首篇―― 上古天真论篇中“……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3个短句,在《黄帝内经素问校译》中做了如下翻译:“……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而在最新报道的文献中又有新译为:“……那些能精通并掌握自然规律的人们,均能严格遵守天地阴阳变化自然规律、人体本身生理性阴阳变化规律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规律,主动并能保持符合客观自然环境规律与人体自身自然属性规律……从而到达生命应有寿命,安享百年长寿。”在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古代医籍文献中,通过人工翻阅学习的方法得到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医学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对中医文献的校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医药古文献数量庞大,著录又比较分散;文献中的字词含义古今差别很大。首先要对大量古文献进行筛选,将中医药古文献中所含的知识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中医药文本语言,实现更加灵活的中医药古文献知识检索,从而使中医药古文献所蕴涵的信息价值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中医古文献可从中医基础理论的医籍《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金匮要略》四大经典作为古籍文献的善本,将其扫描校对获得电子文档作为语料的来源,之后对这些语料进行标注与检验,在切分标注过程中,还要根据中医药古文献不同类型的行文风格进行提取归纳、反复修改、检验校对,直至对语料的切分标注达到理想的效果。

2.3 在中医病案的管理方面

长期以来,纸张作为病案的主要载体,存在着占用空间,提取信息困难等缺点。由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在国内各地区医院的推广普及,尤其是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和中医病证分类TCD编码的应用,将中医病案中反映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证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对其进行分析,对研究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疾病构成,发病原因提供依据。如,某医院2009年共收治中风病患者7 784例,其中风痰阻络型7 687例,男性4 959例,女性2 718例。2008年共收治中风病患者6 544例,其中风痰阻络型6451例,男性4 082例,女性2 369例。该院中风病患者以风痰阻络型为主,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临床开展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3 中医文献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3.1 应用于临床

中医临床的诊治过程十分复杂,要求医生通过四诊,运用所学理论对病症进行分析综合,以进行诊治,而医生仅凭记忆开出的方剂有时不准确从而影响了中药处方的质量,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能将中药方剂“十八反”、“十九畏”等设计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诊病时,只要将患者所开方剂输入电脑即可判断患者所用方剂是否合理,是否违反了开方原则。患者再次就诊时,医生可以很方便地从程序中调入上次所开方剂进行辨味加减,对医务人员开方起到提示作用,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普及,提高中医诊治准确率。

3.2 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让世界了解中医

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使中医药通往世界的大门进一步敞开,世界了解中医药的想法越来越迫切,一些网络爱好者通过互联网将中医经典文献上传,方便世界了解中医,研究中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用户可对中医文献知识点进行检索,系统会将检索到的一切相关信息进行输出,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3 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开展文献管理

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类信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库不仅能对存储的信息进行查询,而且可以对查询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挖掘。中医古代文献数据量大、内容复杂,应用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可以节省用户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便于中医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涛,李克乾,陈茂华,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中医文献管理和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52-2854.

[2]张颖,杨钧,刘建平.计算机技术促进中医发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218-219.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0

0引言

制度经济学强调从组织层面研究制度的形成、变迁和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制度的作用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规则、规范来降低组织经济的复杂性,提升组织运营的理性计算、理性预期合理的程度。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费用亦不断增长,特别是药品费用激增,同时药品的安全性、合理性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医疗组织的药事管理系统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医疗组织药事管理系统诞生以来,其在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之提供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药品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对加强医疗组织的层次建设,提升医疗组织的整体服务水平,有效减少医患纠纷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基于单纯为了按照相关要求设立药事管理系统而盲目设立的思路,很多医疗组织在建立药事管理系统后,忽略了其组织内涵的建设甚至是纯粹摆设不加利用。这种现象很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服务问题。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含义、管理内容和主要作用

1.1 含义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即医院药事管理。医院药事管理是结合现代医院药学和临床药学实践,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医药学等学科理论,以医院药学技术和管理工作为对象,通过医院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以药促医的系统工程。

1.2 管理内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运行、支持和扩展三个基本分系统组成[1]。这个系统是各个部分相互制约与促进的统一体,也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医疗机构药学部门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以及如何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功能。其内容很宽泛,有药学部门的人才组成、组织机构设立、人才素质高低、技术人员配置、专业技能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养、领导方法和管理等。②对药品的购置更换、药品调剂、药品临床使用、药品质量监督、药库质量管理、医疗机构药物制剂管理、新药信息、药品安全性检测和不良反应报告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利用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职能部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培养和教育、发展与提高。③制定相应的药品临床使用规范手册和药品使用注意事项,建立健全药品质量检测体系,特别是形成一套规范的药品检测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④根据药品采购和使用要求,对保证药品质量所需要的检测设备和仪器进行标准化评估。⑤运用药品经济学理论,正确评价药品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为患者提供经济合理的药品。⑥合理建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信息网络,在不铺张并且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建立能及时反馈药品信息,保证药品供应和合理指导药品临床使用的基本信息网络。

1.3 主要作用①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规章制度规定范围内,通过药事管理委员会设立专职药品采购人员,研究制订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目录和药品处方集,确保临床常用药及时按需供应。②协调与各临床科室的职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系统的日常工作由医疗机构药剂科承担,药剂科应定期与临床科室统筹规划阶段性的药品需求,由药剂科进行药品采购。③指导各临床科室合理用药。药事管理系统中的药剂师承担着为医师临床用药提供可行性方案的重要作用,有权审核医师开出的处方,并且善意指导医师使用经济合理的药品。④为医疗机构提供国内外先进的药品资讯,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当前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制度与缺陷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1月21日颁布新修订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第2条规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内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第4条规定“医疗机构药事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工作实际需要,应设立药事管理组织和药学部门”[2]。基于此,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二级以上的医院都成立了药事管理组织如药事管理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除外)也都成立了相应的药事管理组织[3]。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在监督、指导医疗机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药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考虑到我国医疗机构数目庞大,利益诉求不一致,城乡、区域医疗机构发展水平差异大,医疗卫生政策滞后且连续性不强等因素影响,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系统的职责和法规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当前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过程缺陷主要表现为:

2.1 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系统缺乏医院高层领导的重视我国的大多数医院,药师中的90%仍从事调剂及生产供应,仅有5%~10%的药师从事与临床药学有关的药学服务项目[4]。缺乏医院领导的重视,不转变医疗机构发展理念,是很难真正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活动延伸到以病人为中心这一主题上去的。

2.2 药事管理系统中的药剂科服务职能没有落实到位尽管2009年4月新医改开始推进实施,但是我国大多数医院仍没有转变医院药房经营制度,这导致药房仍以核实处方、配发药品为主要职责所在,没有深入到患者中,为患者提供药品使用咨询服务。

2.3 药剂科人员素质不强 我国从1994年施行执业药师制度规范药师职业门槛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强化了一定时期内药师的执业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药师再教育的不完整和学习理念长期没有更新,依然导致药师的素质能力不强。加之传统的以配发药为主要工作职责的思维束缚,药师没有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1

社会和管理药学(SAS)在药学领域属于新兴学科,它主要利用相关社会科学(主要是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公众在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与制度保障等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现代药学、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现代社会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产物[1]。社会和管理药学与药事管理学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其内容已经超出了传统药事管理学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药学、交流学、伦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应用和药物滥用学、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内容,它是社会科学属性的药学发展的高级形态,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生产、流通、使用、监督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

1 高等药学院校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的意义

1.1 《社会和管理药学》已成为加强药品管理的重要手段 社会和管理药学对药品管理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除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过多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3]。不少发达国家都认识到,社会和管理药学作为保证药物在社会公众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既安全、有效又经济应用的重要工具,对合理利用药物资源、提高药物使用宏观调控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使药学生掌握《社会和管理药学》相关理论对于药品的管理与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1.2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步占主导地位。;一切面向患者的医学模式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和管理药学的研究人员主要以药师为主,他们对社会和管理药学研究所需的知识掌握得还较少,因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利用社会和管理药学理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还没有建立。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该适应形势,加快教改步伐,从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和管理药学理论。这不但能提高药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现状与形势,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药学人才,以迎接医学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

1.3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有利于完善现代医疗卫生学科新体系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为框架的学科群。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了纵横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医学科学也受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医学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相互渗透,相继出现了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和管理药学等交叉、边缘学科,这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理论医学新学科群,而社会和管理药学也因医学社会化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但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开设社会和管理药学的院校寥寥无几,这是由于缺乏社会和管理药学学科体系,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宽泛,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很少,同时还缺乏高素质的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队伍。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发展的不合拍,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对探索该学科教学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受教育者在学习结束后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获得哪些技能,受教育者接受哪些项目的培训)具有积极意义,将有利于完善现代医学学科新体系,为未来的社会和管理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对促进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社会和管理药学学科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汲取国外《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经验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的院校还较少,目前仅有中国药科大学已经正式设立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因此,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还很少,课程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而国外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比国内要早很多,我们可以试着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据美国药学院协会(AACP)统计,目前,在美国药学院校中有35%的课程与社会和管理药学有关[4]。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药学服务和卫生系统系开展的社会和管理药学本科教育则覆盖面很广,包括药学的定位(药师的作用,药学职业面临的问题)、卫生保健商议的原理、药学服务实践(专业交流,药物信息补充,健康观念,法律问题,处方处理,监督)、药房和卫生保健系统(药学服务的开展,社区/医院药房实践,药学工业的特征,药学服务过程中的经济学问题)、生物统计学和药物文献评价(生物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价方法)、药房实践管理(原理,库存控制,购买,定价,经济分析,人力管理)、药学实践中的法律和伦理学(与药学有关的联邦法律、规则、规范和法庭判决,影响药学实践的伦理学考虑)、与药学服务相关的病人/医生评估、病人自我保健(非处方药目录,社区药房中的诊断设备,使用替代药品)、急救机构的药房活动、社区药房管理、公共药房管理、药物利用评价和管理(包括适宜质量和最小成本)、药学经济和公共政策、纵向病人保健(专业人员间的联系,文化问题,与病人或病人家庭建立联系)。麻省药学和卫生科学大学药学院药学系社会和管理科学专业除开设有教育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药学信息、法律、流行病、交流、伦理学以外还开设有选择性/补充性康复调查,辅助药学服务(非药物治疗及其经济学)、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药物治疗学、专业药学实践(药学服务中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包括病人咨询、监测计划、治疗结果,强调药师在药物治疗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输液调配、临床协作、药物治疗学、体格检查、药源性疾病等课程[5]。

国外的学科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发达国家,药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医院药房,因此其社会和管理药学的研究重点在药物的使用领域,其课程设置则体现为涉及心理、伦理、合理用药等内容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我国培养的药学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入其他机构的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上。

2.2 努力培养一支《社会和管理药学》专业师资队伍 社会科学教学始终是药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学专家不懂药,药学院校科班出身的教师则很少关注社会科学的知识,无论从哪方面聘请教师承担社会药学的课程,都有自身的不足,很难将社会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进药学中。而且在高等医学院校中社会学的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少,社会和管理药学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因此既懂社会科学又懂药学科学的师资队伍更少。此外,国内医学界已经比较重视社会学和心理学,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公共卫生学院(系),研究和讲授社会医学,但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疾病和卫生保健,很少涉及与药物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培养一支社会和药学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社会和管理药学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开展这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药科大学已经正式设立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这是我国首次把社会和管理药学作为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进行设点专门培养本学科的高级人才[6]。相信随着这些学科点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和管理药学也会不断地进步。

2.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方法,也应是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首先,要认真讲解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基本理论,深入阐述社会和管理药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意义、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其次,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观察、调查并收集在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实践中的各种实例,以在课堂中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使学生以病人和普通药师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作为都是应积极指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允许学生开放式的辩论,并紧密结合当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部分药品价格虚高以及用药社会化等难点、热点问题,引导和开拓学生思考利用社会和管理要学理论思考和解决出现这些问题的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孟光兴,邱家学.谈社会药学的演进与发展现状[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5):304~307.

[2] 孟光兴,邱家学.社会和管理药学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J].药进进展,2003,27(6):375~377.

[3] 李 伟,宗东升,陈玉爽.药物经常学评价方法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4,7(3):53~54.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3

引言:当今,发展“绿色药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已成为人们消费的趋势,这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民族医药已逐步从区域的和自然经济的状态走向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整体研究水平不高、大部分消费者不认同、民族医疗机构及企业规模小、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及营销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民族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是我国少数民族防病治病智慧的结晶,民族医药的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创新和构建新的营销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民族医药产业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医药的内涵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讨论的民族医药指的是狭义概念,是指我国55个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的总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医学创造和医学积累,它以各民族医药理论与医疗经验为基础,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民族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与传统医药。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传统医药中医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民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

民族医药一般可按民族类别、学术形态、地理区域及医药属性进行分类。如按民族类别可分为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等;按学术形态分为第一类(理论与临床体系比较完整,拥有大量医学历史文献,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第二类(理论体系尚不完整,但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第三类(积累有医疗技术和经验,尤其在某些病种和疗法上具有优势和特色,但临床经验不够全面,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按地理区域可分为西北民族医药、西南民族医药、北方民族医药、南方民族医药等;按医药属性可分为民族医和民族药。

二、民族医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很快。2002年全国民族药品生产企业超过170家,年销售额约25亿元,其中以藏药和苗药发展较快。2006年,自治区17家通过GMP认证的藏药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3亿元人民币,2007年约为10亿元人民币,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50%,利润和税金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5%.2010年,苗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年销量已过亿,整个苗药产业年产值已超过60亿元人民币。

但是目前,我国民族医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民族医药研究方面大部分还处在发掘整理阶段,对已有的药物及临床医疗经验不能深入研究;在组织管理和法律法规方面,缺乏健全的民族医药管理体系及专门的国家层面法律法规来保障民族医药的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及中、西医的渗透,民族医药的应用逐渐被消弱,少数民族地区利用民族医药防病治病的传统正在被改变,对民族医药的传承思想也不断淡化;加之,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珍稀民族药用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对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我国民族医药还存在产业化发展程度低、规模小、营销能力弱等问题。如:2008年全国药企6524个,其中民族医药企业120个,只占1.84%;截止2011年12月,我国民族医疗机构有203所,涉及15个民族,远远少于我国保留并至今应用本民族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少数民族个数(约30个)。

三、民族医药营销模式的创新

面对当前我国民族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更好更快的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必须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牵头、民族医疗机构及民族医药企业为主体、各民族广泛参与的新型模式。

1.政府主导,建立专门的民族医药管理机构;健全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行力度,保障其有效的贯彻落实。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