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与防范实用13篇

创业风险与防范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1

(一)创业企业常见风险

1、创业机会风险。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一段时间内只能干好一项事业。所以,创业者选择创业也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原先所从事的职业,这就是机会风险。所以做出创业决定需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可能落得“鸡飞蛋打”,连谋生的职业也失掉,但是也不宜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而错失良机。

2、创业资金风险。对于新创企业,资金缺乏是最普遍的问题,如果创业者不能及时解决,将可能会对企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还有,国家金融财政政策的调节和整体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创业技术风险。在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因技术因素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技术从研究开发到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障碍,都将使产品创新“功败垂成”。而且技术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寿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所以企业的研发部门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还需要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产品不仅与时俱进,还要保持优势,所谓“胜一次不难,难的是一直都能胜下去”。

4、创业市场风险。创业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其盈利和损失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一种新产品,如果没有好的市场战略规划,在价格定位、用户选择、上市时机、市场区域划分等方面出现失误,就会给产品的市场开拓造成困难,给企业带来巨大困难。

5、创业法律风险。近几年,中国企业不断遭遇法律风险,企业的平均寿命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企业在遭重创或破产清算时,很多企业家也面临牢狱之灾。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和企业家在关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关注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6、创业管理风险。大学生创业者一般是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人才,但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经验尚浅,而且决策是从个人偏好出发,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伴随着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往往会对创业者的管理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或是用人不当,都可能使一个原本欣欣向荣的企业瞬间倒塌。

(二)创业风险的防范分析

为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每个创业者都应花大力气进行风险预防。创业风险是繁杂多变的,创业者应选择那些发生概率大、后果严重的事件,进行重点的防范。

1、创业投资风险的防范:

创业投资风险是指在创业投资过程中由于对外部因素估计不足,或对创业投资过程无法控制及控制失误,造成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并导致利益损失,致使创业投资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1)搜寻信息。创业者首先做一个创业计划,包括开展业务的方式、存在的风险、资金的运用、投资项目各个部分的关系等,搜集到相关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降低不确定性。

(2)使投资最小化。创业者要降低投资的风险,就要尽量使不可回收的投资最小化。比如可以通过租赁而不是购买来满足对某些大型、回收率低的设备。

(3)保持灵活性。要是企业的投资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做出及时的应急反应,或是扩大生产或是迅速撤出,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4)多元化投资。投资者可以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在不同的项目上,或者投资一个风险度不同的、相互之间独立的项目组合,这样即使在某个项目上遭受损失,也可以保证在其他项目上获益,不至于一下子破产或者是血本无归。

(5)增强投资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寻找具有收账、催帐等专业知识的合伙人一起投资,这样可以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措施,和专业人士合伙可以更可靠更踏实。

创业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

(1)保险。创业企业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的保险费,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失败,员工意外受伤、公司财产意外损失等,都可以在责任范围内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2)转移风险。通过技术转让、技术交易等方式,向其他主体转让风险。比如新产品在生产阶段失败时,就可以将技术卖给有能力生产该产品的人。

(3)风险分散。通过多元化经营,开发多个项目,使风险得到分散。

3、创业市场风险的防范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创业企业不一定有最好的产品和最先进的技术,但是一定要拥有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最好的营销策略。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除了要进行切实细致的市场分析和经济评估外,还要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可能引发的风险,制定合理的对策。

(2)加强营销管理。对于售后服务、市场推广的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克服。强化售后服务意识和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是防范该类风险的有效办法。

4、创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1)为防范财务风险,创业者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选好投资项目。比如对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收益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降低失误,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2)创业者要通过优化资金配置来降低财务风险,同时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监管体制,理顺内部各种财务关系。做到权、责、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明晰清楚。

5、创业法律风险的防范

法律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因此,商业活动必须依靠法律的规范,企业应该建立起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遵循“事前防范为主、事中化解和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构建企业法律风险的“防火墙”。企业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必须得到强化;建立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建立定期审查公司法律风险的制度。

6、创业管理风险的防范

在创业中,人是管理的主体。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对于防范管理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1)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创业企业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等不同的专业人才,这是必备的条件。

(2)要有杰出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创业者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从系统整体观念出发,统筹、协调、控制和优化各项资源。

(3)要有创新意识。成功的创业者们具有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能力,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选择新的思路和方法,找到企业发展的捷径,在“新”字上做文章,为消费者提供新商品,为自己创造新市场和新机遇,在商海中占据主动。

总之,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事,何况对于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只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把握,并不能保证什么,创业的风险与诱惑还是同在的,它引诱着、也激励着一个个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精神的创业者去成就心中那一份光荣与梦想,去书写一个个创业的传奇!

参考文献:

[1]韩国文:《创业学》,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夏清华:《创业管理》,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2

所谓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在种类、范围、工具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变革。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起源于 2 0世纪 60年代并延续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一统的人民银行独家经营模式、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的专业银行模式,发展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商业银行模式,银行业务也从简单的“存贷汇”发展到多层次、多品种、多方位的综合服务,业务创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营绩效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从简单模仿和复制新产品、增加业务品种向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渠道、交易工具和交易市场四个方向发展。

在服务方式方面,正在从大众化、标准化逐步走向专业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服务。以理财服务为代表,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优化客户结构为目的,以满足不同客户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个性化服务,正在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服务方式创新的主要方向。

在服务渠道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使得高效率、便捷化的交易通道快速发展。以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为代表,以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无地域限制、无时间限制的全天候服务通道,正在快速发展。

在交易工具方面,与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方式相对应,交易工具(产品)从简单粗放逐渐向复杂精巧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发展各类衍生产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在尝试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组合。

在交易市场方面,国债、金融债和次级债市场不断发展,离岸金融交易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部分银行正在积极尝试建设场外交易市场。

上述创新活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优质的服务要通过有效的通道才能实现,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要有相应的市场才能进行交易。反过来,高效的交易通道和市场必须有适宜的交易产品和服务需求,才是“有水之渠”、“有容之器”。可以预见,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电子银行、银行卡、衍生产品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等,将是我国银行业务创新的活跃领域。

二.银行业务创新的风险表现

业务创新在帮助银行提高效率、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需要严加防范。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过度竞争造成信贷增量风险和存量风险加大。业务创新大都是以表外业务的迅速扩张为特征的,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主要有银行的中间业务,对外担保,贷款承诺和新的交易工具的产生。表外业务的发展,导致银行业务交叉加剧,业务功能综合化、同质化。由于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透明度差的特点,表外业务竞争的加剧将冲击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影响金融运行效率,甚至危及自身生存。表现为银行机构滥放贷款,投资不当,经营出现困难,信贷增量风险扩大,存量资产风险累积,甚至导致银行破产。

2.金融监管失效风险。业务创新是对原有金融监管的削弱或取消,创新的监管措施又没有及时跟进或还不完善,在金融监管上往往出现监管“真空”,使资金创新活动难以规范,甚至过度竞争,加大了金融运营风险,造成某种程度的金融秩序混乱,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3.资产多元化及货币替代品增多造成泡沫经济的风险。业务创新的直接后果即是金融资产多元化,货币替代品增多,货币量的范围扩大, 再加上业务创新活动中的趋利性,可能导致或加剧泡沫经济的风险。如新的资本工具的出现,银行可以利用业务创新工具如信托业务机构使资金过多地参与炒地产、股票、期货,使经济出现虚假繁荣。

4.业务创新工具风险。从商业银行自身而言,业务创新工具有三种风险:一是业务创新失败风险,作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结果创新工具不适合社会需要,创新失效。二是业务创新政策风险。三是业务创新缺乏有效保护,使创新工具一出台就成为大众工具,失去了其独特性和创利空间。

三.明确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的辩证关系。既要“未雨绸缪”,又不能“因噎废食”。

转变“业务创新与化解风险无关”的观念。一般而言,稳定并增加存款,减少不良资产是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降低其财务风险,但用旧办法、旧机制、旧渠道稳定和增加存款毕竟有限,而相当部分的呆坏帐又必须靠新增盈利来消化。所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可以更有效地稳定和增加存款,减少不良资产;健康的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增大盈利量来化解存量风险——在这个意义上,业务创新不仅与化解风险密切相关,而且是化解存量风险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金融创新是改善资产结构,化解风险的最佳途径。银行通过发展新业务,加快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盈利性和流动性来补偿资产的安全性,并充分利用这三性的均衡与相互补偿,来达到银行总资产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将银行资产在资产种类和客户上尽量分散开来,从而避免银行资产单一,过分集中于某几种或某几类客户所造成的过大风险,减少银行的坏账损失,进而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国外金融发展史也表明,金融创新与开拓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并回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转变“业务创新必会增大风险”的观念。金融业本就是高风险行业,业务创新伴有风险更勿庸讳言。问题是在创新过程中能否规避风险和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只要准备充分,内控科学、有效,外部监管到位,业务创新就不一定伴随着高风险或实际地发生风 险。退一步讲,如果风险不可控制或不能承受,立即停止就是了,但不能不允许尝试,不允许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不创新就可能失去竞争力,从而失去市场,面临被淘汰的“最大风险”。

业务创新是为了有稳定的和长期的收益,但如果成本风险控制和资产风险控制不利,就会使开拓市场的初衷落空。防范风险、强化管理和业务竞争、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不顾全局。所以,要把追求发展的速度与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统一起来。讲效益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讲发展必须量力而行,讲创新必须内控先行,超前预测分析风险,坚持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中防范风险的举措。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业务创新风险防范的重点将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防范风险的举措无章可循。商业银行经营学中认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体现在其资产负债的总体经营及其各项业务中,突出风险的预测和内部控制。

从预测角度出发,首先就要加强我们的监管力量。

1.坚强完善监管法规,改进“主要依文件,依领导讲话监管”的监管实施方式。对银行业金融创新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确保投资的安全性。稳定、连续、透明的监管法规,会使被监管主体产生清晰,长期的创新预期,否则会抑制其创新冲动,增大其创新成本。

2.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建立务实、高效的监管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业务创新的动态,增强对业务创新变化的敏感度,充分评估市场需求对业务创新业务的接受程度,建立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稳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增强监管工作的主动性,建立预警机制,防止出现恶性竞争;加强协调和引导,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业务进行引导和约束,帮助商业银行建立自律性管理制度,培育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做到竞争与稳定,效率统筹兼顾。

3.提升监管队伍素质。作为监管者,首先要对监管的主体熟悉,熟悉他们的操作流程和运作规律。同时,又要能高屋建瓴的做出指导,特别是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阶段,既要做好“引导员”,又要做好“裁判”。这些都要求监管人员必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要熟悉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和市场状况。提升监管队伍素质不可轻视。

从内部控制角度说,就是要加强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防范。

(1)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银行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联动其他金融部门,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首先,员工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在进行业务创新开拓时要考虑管理制度的配套,对现行制度与新业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应结合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逐个部门落实安全责任制,比照《金融违法处罚管理办法》,细化各项基本制度和内部管理处罚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使内控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其次,充分发挥银行监察部门的案件防范作用,抓好“三道防线”建设。如果说,风险管理部门是从业务本身防范风险,银行监察部门就是从人员入手,把好人员的风险关。监察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人员遵章守制行为。定期召开案件分析会,择取典型案例加以讲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建立起人员防险的“三道防线”,前台一线人员要把好业务操作风险关,业务职能部门重点监督一线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并针对制度与业务不适应的地方提出具体措施加以改进,稽核部门检查全行业务拓展情况和人员合规经营操作情况,将风险的苗头扑灭在萌芽之中。

(4)要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要有集中、统一的调节和控制,要对其规定业务范围及各类业务的规模和审批权限,加大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资金流动的管理力度。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3

作者简介:王 锋(1976-),男,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学生工作部政工师。

一、创业风险的提出

美国着名创业学专家Timmons在其提出的Timmons创业模型中认为,创业过程就是创业机会、资源、团队之间高度配置适当的动态平衡过程。但随着时空的变迁、机会模糊、市场不确定性、资本市场风险及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冲击,这三个要素也会因为相对地位的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称为创业风险。对于风险的理解,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强调了风险表现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一是强调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前者属于广义上的风险,说明未来利润多寡的不确定性,可能是获利(正利润)、损失(负利润)或者无损失也无获利(零利润);后者属于狭义上的风险,只能表现为损失,没有获利的可能性。风险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采取适当的防范策略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在智慧认知和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意义将更加深远而重大。鉴于此,大学生创业风险是指在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因创业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创业机会的复杂性,创业企业的多样性,大学生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的能力不足,以及创业投资者实力有限等因素而导致创业结果的不确定性。

二、创业风险的识别及方法

既然创业风险是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那么直面风险并化解之,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风险识别是应对一切风险的基础,只有识别了风险才可能有化解的机会。同时风险也是一种机会,应该开拓、提高它积极的作用。(一) 树立正确的创业风险意识

创业风险识别是大学生创业者依据企业活动,对创业企业面临的现实以及潜在风险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大学生创业者都必须掌握风险识别的能力,并不断提高这种能力。作为大学生创业者,应该正确树立识别企业风险的基本理念,具备以下意识(1)未雨绸缪的观念。创业风险需要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创业活动的迹象、信息归类,认知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仅要识别风险所面临的性质及可能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也是最困难的)是识别创业过程中各种潜在的风险,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2)有备无患的意识。创业风险的出现是正常的,带来一些损失也是正常的,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骄兵轻敌。关键的问题是要密切监视风险,减少损失,化解不利,甚至转化为盈利的机会。(3)实事求是的精神。虽然风险识别是一个主观过程,但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风险识别十分复杂而细致,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标准、方法科学有序系统地分析各种现象,对企业的面临的风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4)持之以恒的思想。由于创业风险伴随着整个创业过程,同时风险具有可变性和相关性的特点,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必须要有“持久战”的准备。风险的识别工作应该是连续地、系统地进行,并成为企业一项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发现和识别风险,是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如果大学生创业者在企业未发生损失之前就能够识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那么这个风险是可能被管理的,因此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点。

(二) 创业风险的类型

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划分,创业风险一般可分为主观创业风险和客观创业风险。按照创业风险的内容划分,创业风险可分为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和其他风险等。(1)技术风险是指大学生创业者经常以其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生产等方式创立科技创新性企业,技术含量高、投资风险大。因为技术成功、技术前景、产品生产、技术效果及技术寿命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技术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越性乃至被淘汰,引发投资贬值或投资失败。(2)政策风险是指生产产品或生产技术不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环保政策、能源政策、科技政策等等,或因为海关限制,无法获得产品、生产设备、辅助材料、技术方法的进口许可等等。(3)市场风险是指市场情况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市场接受能力、市场接受时间、产品扩散速度和竞争能力的不确定性。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缺少资金和强大的销售系统,能否在短时间内占领市场都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大学生创业者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估计市场能否接受及接受的数量。(4)生产风险是指主要表现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为生产工艺的不合理或现有工艺落后导致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原材料供应短缺、生产周期过长或生产成本过高;产品检测手段落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等。(5)管理风险是指因创业企业管理不善产生的风险。大学生因为管理企业经验的缺乏而导致的管理制度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营销管理风险等等。当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以后,对企业管理的需要就日渐凸显,管理不善会导致内部消耗巨大、重要员工流失、产品销售不畅等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6.其他风险主要指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足够的资金、优秀的管理等不可或缺的条件。企业作为组织本身是在宏观的外部环境中活动的,宏观环境中的自然地理因素、人口构成流动因素、技术革新因素、政治与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导致既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会对企业造成潜在或直接的威胁。创业风险种类繁多,贯穿并交织于整个创业过程,但是这些风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识别风险和应付风险的过程,风险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创业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创业所依赖的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它们不断变化、发展甚至变得难以预料,造成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创业有着成功或失败的两种可能性,创业风险具有盈利或亏损的双重性;随着影响创业因素的变化,创业风险的大小、性质和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另外创业风险与大学生创业者的行为紧密相连,同一风险采取不同的策略,将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三)创业风险评估技术

大学生创业者要系统、科学、全面和准确地对企业的总体风险,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必须根据不同性质与条件,按照一定的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实施。比较重要的风险识别评估的技术包括:SWOT分析法、ATA事故树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层析分析法等。

1.SWOT分析法。SWOT方法指列出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将这些风险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联系起来考察,以发现各种潜在的危险。风险涉及创业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实物、金融、无形资产等,尽可能列出创业企业需要的其他设施、条件,以及企业的宏观环境(自然、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和微观环境(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和竞争者等)。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明确企业面临的机会及威胁,发现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采取相应对策。

2. ATA事故树分析法。ATA事故树方法,指利用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等,运用逻辑推理,对创业中涉及的主要风险事件,按时间顺序和事件的成功或失败因素组合在一起,确定系统最后的状态,发现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本方法有利于对各种系统性危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了解创业过程中风险的动态变化。

3.模糊综合评价法。由于有创业过程中随机事件的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和企业本身状态的不模糊性。在这种认知不确定的状态下,基于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再分别确定个因素的权重和隶属度向量,获得模糊评判矩阵,最后进行归一化的模糊运算并得到模糊评价的综合结果。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及非确定性情境下企业风险识别及评价问题。

4.AHP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按企业风险的性质和企业的总目标将此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分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并构建多层次的分析模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足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在运用上述评估技术时首先要通过调查、问讯、现场考察等途径获得;其次,需要敏锐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对各类数据及现象作出处理。根据对于信息的分析结果,确定风险或潜在风险的范围。根据量化结果,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假设、模拟等方法,进行风险影响检验评估,预计可能发生的后果,最后提出方案选择及确定处理风险的方法和行动方案避免损失时间、精力和资源。

三、创业各阶段风险与防范策略

风险贯穿于整个创业过程,各个阶段的创业风险既有共同的特征,也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创业风险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笔者根据不同创业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针对性的提出了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方法,并从大学生创业促进体系的主体层面如大学生创业者自身、高校、政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

(一) 创业准备阶段的风险与防范

创业准备是指在打算创业到创业初期的这个阶段。这一阶段所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等方面。本阶段损失的风险达到60%以上。例如产品如何从构想、概念或初始形态发展成产品;企业人员较少,只有创业者或少数几个技术人员,没有或没有胜任的管理人员;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大学生创业还未充分理解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及要求等等。在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时,企业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AHP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从大学生创业者个体层面上主要是增强学生个体的创业风险识别能力、创业兴趣激发等。根据ScottA.Shane的观点,信息在创业者机会风险识别中起了核心作用,大学生创业者需要拥有从新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识别有价值想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适当的思维方式等等;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在创业准备阶段可通过创业课程、创业竞赛等教学训练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促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创业技能。如吉首大学把“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和“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量表”引入课堂,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使学生科学地作出职业规划。为使讲授内容在更大范围推广,讲师团成员将教案进行整理编撰成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色教材《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奖励、允许休学创业等办法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层面在这个阶段应加大指定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创业激励方面的政策并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使潜在的创业者大学生能得到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

(二) 创业初级阶段的风险与防范

在创业初级阶段,大学生创业者要把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创新或商机通过设立企业变成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等。企业开始制造生产少量产品,一方面是通过实验进一步试排除技术风险;另一方面要进入市场试销、接受市场的检验与信息反馈。开始生产时,因技术或规模的原因,生产成本往往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短期内无法迅速扩展市场至预期水平;加之一些预料之外的因素等;创业者无法有效管理、无法吸引优秀经理人等原因,损失的风险在50%左右。在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时,适宜采用SWOT分析法和ATA事故树分析法去评估创业初期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对大学生创业者至关重要,创业者必须要快速获取并整合实际创办一家企业所需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高校可以通过创业沙龙、创业基金、创业联盟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同时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或贷款担保,利用高校科技园提供孵化服务等等,比如吉首大学在湖南省内高校中率先建立SIYB培训基地,开展了SI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项目沙龙式培训。它包括“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GYB)、“创办你的企业”(Start Your Business-YB)、“改善你的企业”(Improve Your Business-IYB)、“扩大你的企业”(Expand Your Business-EYB)四个部分,完全模拟创业实际过程演绎并合理设计案例,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方面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为新创企业在登记注册、信息服务、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税收政策、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如2003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制定的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三) 创业成长阶段的风险与防范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4

Key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Business innovation; Defence agains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大型银行重返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建立,农村信用社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在此背景下,农村信用社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必将加快创新步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创新往往是与风险相伴而生,在获得较大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因风险控制失灵遭受损失。因此,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是摆在信用社内部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1. 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的现状

创新的内容包含很广,涉及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信用社的业务创新,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与发展较完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创新环境较差,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创新意识缺乏足够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目前,农村信用社由于对自身的具体情况、市场定位以及发展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创新活动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纳入整体的经营发展规划之中。也就是说当前农村信用社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是为了发展而创新,创新活动与经营规划严重脱节,完全不具备前瞻性。农村信用社创新往往是为了实现阶段性的目标或为了解决阶段性问题而仓促上马,在不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下就匆忙推出,完全不具备科学性。1.2 产品创新缺乏准确定位和整体规划

受到多年来市场定位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目前产品缺乏特色,金融工具品种少、结构简单。同时产品创新严重缺乏自主定位,往往是跟随和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现已成型的金融产品,致力于与 其他金融机构争夺潜在客户群体,如大型企业、高收入阶层等,而恰恰忽略了对急需提供新型金融产品的存量客户的维护,如“三农”客户群、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这使得农村信用社一方面由于缺乏整体竞争力在客户争夺战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由于减少了存量客户的服务投入导致客户的流失,一旦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农村信用社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1.3创新机制和体系对创新缺乏系统保障性

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是追求并占领其他机构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他们的每一项创新活动都要经过系统详细的策划、全面的市场调研、科学的研究分析,在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技术支持、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方能产生一种新的产品。而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则多是为了在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或者根本就是为了争取短期效益,在尚未能把握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而直接将其他金融产品拿来使用,根本不能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完全有效地融合,从而严重偏离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并且由于对新的产品和业务的研究不足使得风险游离于控制能力之外,这必将带来较大的损失。1.4创新的环境对创新缺乏持续推动力

农村信用社创新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的环境条件支持,分别是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条件因素则包括新型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广、后期评价等环节的人员支持,以及上级部门对此项工作在政策、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外部环境因素则包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信用体系。但是,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创新的环境不够理想,整体人员素质偏低,部分政策的束缚力度较大,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较差,这些均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创新。

2. 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和风险状况分析

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整体情况要求较高,这一点恰恰又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相背离,那么农村信用社需不需要创新,而在开展创新中又面临哪些风险呢?2.1开展金融创新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要性

主要从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需要两部分进行分析。

2.1.1 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创新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三农”经济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在大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还是支农服务的主力军,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阶段,规模化农业经济产业、农户经济产业的大面积兴起,农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均是金融新产品推出的肥沃土壤。同时,这是农村信用社的巨大压力,一旦其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那么客户将选择“用腿投票”,寻找能够满足要求的金融服务机构,最终造成客户的大量流失。

2.1.2 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需要

二是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进驻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增多,严峻的现实必将迫使农村信用社加快自身建设的步伐,而金融创新恰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信用社应该把创新融入到基础战略中去,大力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从根本上强化自身的竞争力。2.2 在金融创新中蕴含的风险金融创新在一定层面会分散、转移、减少或降低传统金融产品和业务中的风险,然而,在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随着创新活动的复杂化和不规范化,使得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等传统成熟业务中不很明显的风险都将日益凸现。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5

通常,相比成熟企业而言,企业创办初期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是信用风险及筹资风险。此外,在创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也会因财务管理、市场等因素影响而带来其它财务风险。

(一)信用风险

创业企业面临资信等级不高,尤其是以大学生创业者。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新创企业面临很大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获得政府、银行及合作企业、上下游供应商等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很难得到政策资源及银行、投资机构的货款或投资。从内部来看,创业企业经验不足,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财务信息无法做到规范透明,资产单薄,导致资信等级不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筹资风险

对于初创业企业来讲,资金永远是一大难题。信用资质不够,无法通过债务或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方面:通过债务向银行融资一是手续复杂,申请困难;二是抵押类贷款条件是必需有房产等高价值抵押物。大学生刚刚创业,实力较弱,很难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得不到有效的抵押贷款;三是信用还没有有效建立,不能得到信用贷款;再加上经营风险,投资效果不好,金融机构和个人不敢轻易向大学生创业者放贷。在权益融资方面,创业初期企业还没有步入正轨,企业在设施设备、人工、市场开拓等需要大量的现金支出,企业财务方面可能比较紧张,留存收益、资本公积等不能转化为创业者日常生产经营或者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风险比较高,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参股入股,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三)创业资金结构风险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创业企业一般对现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一方面会降低企业的资信能力,另一方面增加融资成本,进而加大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成本与资金流动性风险

创业大学生群体中多没有系统学过财务方面的知识,在创业初期缺乏全盘成本意识及对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能力,从而导致产品或服务成本过高,带来成本风险。同时,创业初期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的大量付出,现金回收的流量很小。创业初期的企业从产品服务的开发、整体设计与规划、生产、市场开拓等全部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支付大量成本付出;且企业初期产品、服务尚处于开发推广阶段,不能立即被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小,企业的无法迅速获得现金流的回收,如果不能及时注入补充资金,很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

二、创业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提高融资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中了解一些必要的融资途径与融资知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明确对于在创业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降低创业财务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十分重要。

在大学生创业的启动阶段,企业规模不大,发展不成熟,管理不完善,风险较大,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并不多。

1.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种形式的创业基金。由于创业企业的资产规模有限,信用等级也无法评估,难以获得银行货款额度。但可利用国家为扶持自主创业的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其中就融资方面,大学生可争取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设立的创业基金。二是吸引风投基金。风投公司不仅可为新创企业注入资金,很多风险投资公司还会为新创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等提供一定的咨询和帮助。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有可行的创业项目,完美的创业计划,高素质的创业团队,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

2.利用商业信用,适度负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节约现金流支出。如在进料时不用现款提货,争取更长的信用期限,在此期限相当于无息使用对方资金;在售卖商品或劳务时可用现金折扣的方式,可以吸引客户提前还款,加速资金的流入速度;以租赁形式获取开业所需的设备或其它固定资产。

3.股权融资。即通过设立股份的形式筹集资金。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创业初期资金特别紧张,成立一个团结的团队,团队成员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股本,以分散风险。当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企业具有一定的信用基础和竞争实力后,且因业务进一步开展所需求资金数额也相对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银行信用、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员工融资等规范的多元化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在此阶段,因公司发展较启动阶段稳定,风险也相对变小,股权融资仍然是不错的融资方式,此阶段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

调查表明,创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财务风险客观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已发展成熟的企业,只要有财务活动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创业大学生生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财务管理知识,即使是财务专业学生,也由于财务经验的缺失,难以充分意识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因此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对创业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财务是企业重要资源部门,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技能不强,财务意识薄弱,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缺乏敏感性,就会增加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规划,做好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自我保险等风险管理控制规划;建立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于关键财务指标设定预警线并定期对其进行监控,及时评估和预测财务风险,有效识别企业财务状况,帮助创业者尽早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规避或化解财务风险。

(三)加强成本意识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6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推出的每一种金融产品都关系着它的信用,存在信用风险。但与传统的储蓄和贷款业务相比,金融创新类的产品存在着更高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一些创新透明度不高和表外业务而言,因为这些业务杠杆性强、自由度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监管手段,对业务对象约束不足,一旦风险爆发,将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

(二)技术与操作风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大量应用,有力推动了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信息化和服务数字化的发展,并且金融创新正是依托新技术的典型的代表。但是这些新技术本身的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会转移到其应用的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首先不完善的技术和技术缺陷引发的风险。其次,由于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会使原有的技术很快过时而产生的技术摩擦风险。再者,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信息失密、失真、过时、不全等问题。第四,操作人员对新技术的不熟悉,引发的操作风险。同时,相关不法分子,利用新技术的缺陷和业务特点,从事非法侵入、盗取、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项目开发失败风险

由于对于金融市场的认识不足、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技术支撑存在缺陷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创新项目的失败。金融创新项目的存在市场认知度较低、商业银行缺乏开发和管理经验、技术复杂等问题,都会影响金融项目开发的成功率。一旦项目开发失败,那么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将不能产生收益,甚至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四)管理风险

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中存在的监督反馈机制的缺乏、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会计制度的不科学等问题,都会产生极大的风险。某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过于激进、不重视内部管理的建设,内部管理跟不上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影响了金融创新业务员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风险,导致了市场营销投入扩大,人才缺乏、管理混乱、会计失准等问题,造成严重的损失。

(五)法律风险

为了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我国逐渐放松了金融管制。但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对金融领域都会重点关注,并颁布了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这使得商业银行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实施金融创新,一方面,某些金融创新业务可能会对法律认识不清,而触碰碰到法律边界,引起相关法律问题。另一方面,某些金融创新业务可能会被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而被叫停,造成损失。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创新体制

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风险,不能为眼前和短期的利益所迷惑,而过于激进,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首先,在金融创新决策时,要充分调研,回避决策风险。其次,在产品营销中,要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如分散、转移等。再者,在创新业务的实施中,要避免从事高度风险业务,对风险实施足够的控制。最后,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影响,自上而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要实现风险常态化管理,就应该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对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创新风险至关重要。在风险管理体系中,要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的正确性、传播效率和利用率。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实施专门的管理,并负责全员的风险意识的提高和相关风险防范技术的培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相关的防线信息,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管理,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会计信息,通过对相关风险的科学处理,获得对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发现存在的重要风险问题,及时进行消除和解决,保障金融创新业务的顺利进行,减少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金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国当下金融创新业务不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吸收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实施正确的激励,提高的他们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快金融立法创新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领域,必须有科学的监管体系,金融创新离不开立法的创新。首先应该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立法。其次,在进行金融立法时,要充分考虑,权衡得失,进行充分调研和听证。再者,要加强立法的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足够创新空间的同时,也能加强监管,权衡和保护参与各方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7(5):43-47.

[2]陈华.金融结构扭曲与国有银行脆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102-105.

[3]潘敏.金融开放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防范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08(10):88-90.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7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18-02

一、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动因分析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带来的审计风险

1.创业板上市企业经营业务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着棘手的技术风险。高科技产品在开发出来后,是否能够投产成功,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继续研究和开发,现有的技术可能迅速过时而被淘汰,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和利润波动较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受到行业影响比较显著,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境外市场,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品收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使得行业业绩急剧下跌,刚上市两个月的晶盛机电,业绩迅速变脸。使得投资者对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提出疑问。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受行业限制的影响。无形资产比例过大无疑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2.企业管理层的投机心理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入市门槛低,监管不严格,甚至相关的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良莠不齐。由于证券市场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管理层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粉饰报表,财务造假,甚至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以谋求成功上市。一旦上市成功,他们又着手套现,从证券市场为自己圈钱。因为“深口袋效应”,一旦所有者利益遭受损害,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会受到法律诉讼,这给会计师事务所也带来巨大的诉讼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带来的审计风险

1.执业能力不强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我国创业板一般IPO审计中,不仅仅会涉及到会计方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信息产业、农业、建筑业等不同的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些已经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辅助审计的话,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是难以估计的。近年来,证券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新增了内部控制审核业务,但是相关的具体审计程序、审计范围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但由于不健全的市场环境,具体的操作性不强,在实务操作中更多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没有足够的职业关注很容易导致审核失败。

2.职业道德丧失造成的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公司治理结构等不够完善,在IPO前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进行上市辅导,很容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和上市企业形成审计合谋。因为保荐机构的利益来自于创业板企业顺利上市的中介费用,注册会计师的收入来源于相关的的审计费用,只要对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包装,使企业顺利上市,他们的利益才能实现。一些动机不良的发起人和上市公司的高管很有可能利用创业板市场较低的发行标准,恶意包装骗取上市资格,进而圈钱套现。

(三)审计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创业板是个高风险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创业板市场本身在我国设立时间不长造成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限制了一个较低的标准。主板市场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但创业板仅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 000万元,最近两年增长率不低于30%就可以。主板要求连续三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 000万元;而创业板只是要求连续二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 000万元。这种“宽进”的政策,使得一些抗风险能力不强,或者发展不稳定的企业得以上市。也使一些无良企业在上市之后恶意套现,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能否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关键。因此,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要求。一方面,要做到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咨询、会计系统设计、纳税筹划以及IPO前期辅导上市的注册会计师不能隶属于最终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负责审计和被审计的企业没有太多利益的往来,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该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性。在创业板审计中,会遇到各个中介机构相互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某个中介机构“偷懒”或者“搭便车”的现象。所以,进行审计前,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合同约定书中明确各方责任,从源头上控制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减少因此而引起的审计失败。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一方面提高从业者的审计技能;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政策新规。使注册会计师从业者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次,要严格控制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时间。注册会计师在参与对企业的审计前必须经过足够长的从业时间,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以保证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合规与否需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而这些特殊的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

(二)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1.健全内控制度。创业板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期,在IPO之前普遍存在内控缺失,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现象,所以在IPO前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上市辅导,如果在此过程中,切实为申请上市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各部门提供充分有效的企业信息,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保证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这样可以从源头上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有效地防范发生审计风险。

2.提高创业板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上市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更好更快地发展。创业板中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必须把健全人力资本结构,吸纳和引进全方位人才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环境的政策监管

1.认清市场的局限性。仅仅依靠政府及法律监管来约束注册会计师、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制定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出现或者还没有出现的所有可能性的问题,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但是在创业板市场,没有人能够对下一秒发生的事做出精准的预测。

2.完善监管部门审批制度。首先,把好入市关选择优质企业上市。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不良企业上市圈钱的可乘之机。而在2014年3月21日,有关我国创业板IPO改革中,再一次降低了入市的盈利标准,允许收入在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盈利一年就可以申请上市。较低的标准给市场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首先要求监管机构在创业板IPO上市时加大监管,确保在审核中能够过滤掉滥竽充数的不良企业,在创业板入口处降低风险。其次,由于创业板自身特点,企业发展不稳定,这就需要在审计时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测试。一方面对创业板的运营风险进行提示;另一方面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Chang S. J,Hong J.Economic performance of group-affiliated companies in Korea: intra group resources sharing and internal business transac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3).

[2] Laffont J. J, Tirole J.. Adverse selection and renegotiation in procurement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Wiley Blackwell, 1990, 57(4).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8

早在199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非国有制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仅2014年就出台了多条关于存进大学生创业的促进政策:1月14日出台了《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京教十条”);5月14日《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5月22日《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等,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在2014年下达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任务指标的通知,通知中要求确保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

以上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但是大学生创业总体而言进展缓慢,创业的比例和成功率较低。教育部最近的一项报告也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继续生存。

依托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浙江省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方式研究》,笔者对300名在校大学生及30名已创业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创业意向、创业风险认知及评价的问卷调查,综合已掌握大学生创业实际案例及被调查者对于创业风险的认知,将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点:

1、创业机会识别风险:但大学生对市场的了解程度浅显,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热潮的引导。如果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论证和自我能力的充分认知,仅凭个人兴趣和想象决定投资方向,或凭对于创业偶像的个人崇拜以及盲目模仿,易造成创业失败。

2、财务风险:融资困难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难题。初次创业的大学生在融资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选择到正确的融资途径。为了能够尽快筹措资金,有的创业者不惜低价转让自己的创意或者股权,也有的创业者通过高利率的非法民间借贷方式取得资金。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财务机制不完善,加大了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而最终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转的概率。

3、管理者个人风险: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大学生创业者的经营管理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在理财、营销、沟通、管理等方面普遍不足。此外,创业者个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较低,无法承受创业过程中的起落变化,缺乏勇敢面对困境解决难题的能力也将造成创业的失败。

4、人力资本风险:大学生创业者,尤其是具有一定个人才华的创业者易出现恃才傲物的情况,从而忽视团队的重要性,在团队管理过程中出现一言堂的问题。奖惩制度设置随意,薪酬制度无法科学的衡量当前企业的薪酬水平。对于用工、招聘、签约、以及解约过程的不熟悉也会为新生企业带来风险。

5、风险教育的缺失:目前社会、学校、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多停留在创业激情的拉动上,近年来,在“全民皆商”的风潮之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热情空前高涨,而针对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估及防范的教育较少。对新生创业者来说,在最初的创业热情逐渐褪去后,要面对的是国内宏观经济调整与国外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以及产业升级、人力资源、融资困难、发展后动力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对这些风险的教育缺失或评估不善,也会为大学生创业之路埋下隐患。

二、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在大学生小微创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在风险管理的综合评价中,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现象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评价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现象和模糊概念。因此,在综合评价时,常用到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定量化处理,确定评价指标,本文将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来确定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估指标。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构建出大学生创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一级指标与相关的二级指标,我们期望这些指标能对于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因素进行真实、有效、具体的描述,有助于我国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起到预先警示及自我评估的作用:

三、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防控的作用

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的本质。对高校来说,开展积极有效的创业风险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不仅能弥补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带来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创业优势和技能,以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1、培养创业精神、识别创业机会

创业应是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创业者通过资源整合来达到创业目标。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应该着重于学生的创业思维教育,体验从供应商思维到客户思维的多种思维的转换。学校创业教育教会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从危机中寻找机会,从机会中看清危机,培养大学生准确有效地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可以避免因盲目冲动造成的损失。

2、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创业实践

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注重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

学校可通过项目资助加导师结对的模式,设立学生创新基金,资助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活动。通过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指导,帮助学生们走进实验室、走进农村、走进工厂,锻炼实践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学校可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以创业培训加考证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及考证活动。学生通过这些培训亲身感受企业运营管理的团队分工、战略规划、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掌握在真实企业运营中会遇到的各种决策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和运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使学生对企业管理中的各种知识技能有更深切的体会与感受,进而提升综合管理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功创业校友开设创业讲座等帮助学生获取创业相关知识,分享成熟经验或失败案例。通过例如大学校园、校园创意园区实体店铺经营、淘宝店铺及微店的开设等多种方式来创建全真环境让学生体验“从0到1,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行业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环境风险等客观层面的创业风险的认知程度与规避能力。

3、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初期,由一群各有所长、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将个人想法变为现实需要一系列的技能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个人能力,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能使创业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但与此同时,风险也就蕴含其中,团队的力量越大,产生的风险也就越大。在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团队合作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组织策划、沟通妥协、聆听配合等方面的能力。

4、内化专业知识、拥有自主技术

企业在生产中掌握了关键技术和核心理念,就可能具备主动发展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可能。在学校教育中各专业课教师应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业教育内容,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鼓励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化知识并开发具有特色的自主技术或独有理念,从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创业点。

5、提升综合素质、注重生涯发展

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并不是创造企业家、大老板,也不应该针对个别学生,而是应该面相全体学生通过教育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挖掘自我潜能,并在将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保创新意识和创业人格。学校的创新教育可采用开展理性与感性结合的体验式学习。如开展生涯人物访谈、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目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体验、招聘会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从而升华和完善学生的自身人格、创造性格和创新品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2]李君.成长:小微企业的生存图景[J].印刷工业,2012(2):33-35.

[3]彭凯,向宇.我国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的困难和对策[J].西南金融,2010(6):59-61.

[4]田耘.后危机时代中国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30-32.

[5]汪兴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J].金融论坛,2012(9): 20-25.

[6]张国俊,苏存.夯实中小微企业发展根基[J].银行家,2012(6):60-62.

[7]郑九歌.积极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26(1): 80-84.

[8]赵卫冲.大学生创业风险规避[J].经营管理者,2010 (11):247.

作者简介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9

(一)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集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于一体,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那么在进行企业内控管理时,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保障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管理者可以依据财务资料来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的各项内部措施落实到实处,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但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风险防范的范围受到限制等,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体现

企业内控管理程度不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表现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企业在内控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即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企业应加大对内部控制建立上的资金投入,随时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内控的相关政策,减少企业资金浪费和工作重复的现象发生。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建设内控资金的投入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逐渐健全完善,企业内控中的风险防范也会增强,风险会随之降低,但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受到影响限制,出现价值创造降低的局面,企业的收益也会小于成本的支出。2、在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控体系。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内控的管理,减少企业成本费用。而且,适度的内控体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创造价值也会大于成本费用支出。总之,企业在内控管理上,应该本着企业内控成本效益的原则。

(三)企业内控运行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创造于风险并存。如果一个企业害怕风险,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正确地辨别风险,无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而风险与价值创造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所以,企业必须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权衡。如图1,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OA阶段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首次执行期间,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良性运行期间,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处于过度运行期间。假设随着时间不断的向前推移.企业用在风险防范上的执行成本逐渐增加。(见右侧图1)

图1 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关系分析

二、增强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首先,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理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加强企业内控执行力度。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细则,企业管理者应将人员、制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流程结合起来,制订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另外,企业实施奖罚规则和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可以保障企业内控措施落实在实处。在内部控制制度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企业工作人员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使内控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二)合理组织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

根据以上所讲,过度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减少,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好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合理控制好风险防范的资金投入成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时刻要权衡各项经济活动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当估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反之,就会减少或放弃。只有对企业的实际面临的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企业管理者才会对执行企业内控产生的执行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权衡。所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10

(一)信用风险

银行最重要的就是信誉问题,没有信用的商业银行是生存不下去的,商业银行的每一款金融产品,都是银行整体信誉与产品信誉相互绑定在一起的,二者都不可缺失。但是与传统的贷款、储蓄业务来说,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信誉风险。因为金融产品相对自由,杠杆性强的特点,一些监管制度不完善的商业银行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银行带来威胁。

(二)技术与操作风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率先走进商业银行。而金融创新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金融创新工作很难开展。如果商业银行存在信息系统不完善的情况,或者自身的信息系统存在风险,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受到损失。目前,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这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信息可能存在失密,失真、被盗窃等问题,另一方面,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也来越高。对于更新的信息技术,业务人员需要快速掌握和熟练应用,否则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三)项目开发失败的风险

项目失败一般是因为以下因素:项目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技术运用不到位或者技术存在缺陷、对金融市场调研不充分、市场认识不足等。实行金融创新,就一定会伴随失败的风险,这是必然定律。

(四)管理风险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求十分严格,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和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很难成功实施金融创新。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银行缺乏监督反馈机制,内部控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银行的潜在风险,影响银行的收益,也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实施。银行过于重视抢占市场,而忽略内部管理建设也是存在问题之一,为银行带来严重的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的长远收益。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的作用

(一)金融创新可以分散风险

通常情况下,将同一单位的金融资产、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等同质地分成若干等分或不等份,可以将风险分散,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另一种常用的风险分散方法是,通过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方法与金融手段等创新,将同一单位的金融资产分摊到多个金融产品之上,然后再将风险分摊到不同的金融市场或多个金融产品上,从而降低风险。银行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配置,将风险分散,将一种较大的风险转变为多股较小的风险。或者一种风险有多个主体分散承担,也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二)金融创新可以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将某一风险的承担着,通过创新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另一个承担着,从而摆脱风险。采用风险转移是因为一方面原风险承担者可能无法承受这种风险,必须转移,另一方面从风险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因为自身实力强大,能够不畏惧这种风险,从而追求高收益,所以愿意接受被转移来的风险。通常采用这种风险转移方法时,原风险承担着会给风险接收者一定报酬,或放弃一些权利来获得无风险或小风险的稳定收益。一般情况下,使用金融创新对风险分散时,常常伴随着风险转移,但是与风险分散的情况不同的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风险转移分散,也可以将分线转移与某一承担着身上,使风险更集中。

(三)金融创新可以转化风险

所谓的风险转化,就是将一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风险,改变原有风险的形态。一般来说,风险来源、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的组合结构、风险期限的长短、风险的承受主体和风险的损失大小等方面是风险构成的几大要素。而金融创新就是对风险构成要素进行改变,重新组合等方式,将一种量度的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量度的风险,从而为银行的金额机构留出预防风险的余地,提高收益。一般说来,转化风险属于广义上的风险转移,但是二者还在一定可区别的不同,例如风险转移着重于风险的空间转移,即风险的承担者变了,但风险的形态没有变化,而转化风险是作用于风险本身,风险形态、种类、量度变了,但是风险承担主体没变。这是二者的区别。

(四)金融创新可以消除风险

众所周知,在金融行业风险具有普遍性,所以对风险是无法根本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将风险转移或对风险进行转化,将某一风险承担者的风险转移或通过转化将原有的风险形态消除。但这种消除风险方式只是相对的,风险从根本上并没有被剔除,而是被转化了另一种威胁较小的形式。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风险管理理念,规范金融创新的体制

金融创新一定存在风险,这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和提前预料这些风险,并且眼光要放长远,不能为短期的眼前利益所迷惑,要结合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金融创新。这就要求银行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进行市场调研,规范金融创新体制,回避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要结合银行的长远利益进行取舍,不能贪小利而失大局。最后,商业银行还要规范体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金融创新制度,有步骤,有流程的进行金融创新,从而结合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影响,进行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

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风险管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如果我国金融创新不适合业务再造流程,往往就会造成层次多、权力集中的问题发生。同时银行金融创新要摒弃传统计划经济的不利影响,要面向市场,按照银行自身的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同时,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也应当改进,建立使用当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模式。银行的金融创新只有适应业务流程再造,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金融创新的目的。

  (三)合理利用信息系统技术

金融创新依赖于信息系统的运用,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及时获取信息,从事实现高效管理,为决策提供便利。但是,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升级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才能达到减小金融创新风险的目的。通常,对风险评估依赖于一手资料的真实与有效,如果资料失真,不仅影响金融创新工作的实施,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商业银行在保证信息系统完善的情况下,建立预警系统,对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后,发现的风险问题要及时提出规避措施,从而保障金融创新业务的顺利进行,减少银行的风险威胁,提高银行的整体利益。

(四)培养和引进专家型人才,发展中坚力量

在金融行业中,金融创新与传统的银行业务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没有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无法完成金融创新工作的。 银行从事金融创新工作的人员必须重视金融产品的研发管理、交易管理和风险管理,而且要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所以,银行必须重视对金融创新的培养。

21世纪发展之最终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金融市场也一样,高素质人才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银行必须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养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丰富经验的,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促进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

四、结语

金融创新不仅在国内商业银行广泛运用,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发展的潮流。但是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风险,二者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商业银行若想高质量的实施金融创新政策,必须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规范创新制度。虽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探寻金融创新的同时只要注意相应的风险防范,就能规避风险的,获得较高效益。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11

2009年长钢公司加盟首钢集团后,党政主要领导针对高风险防范单位,因势利导创新实践,加强了廉洁风险防控。

在监督执纪工作上结合企业实际,推行了具有长钢公司特色的派驻纪检组长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干部和有业务处置权人员的近距离监督。在强化纪检监察职能,创新工作机制上,迈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步伐。

在推行派驻纪检组长工作机制的探索实践中,长钢公司党委先后制定试行、充实完善了《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派驻纪检组长管理办法》,形成了派驻纪检组长制度体系,明确规定了派驻纪检组长的工作原则、人员选拔管理、任职资格、工作职责、考核任免等内容。

三、派驻纪检组长机制的实践成效

长钢公司派驻纪检组长以来,协助驻在单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使“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一)受理查处问题线索,建立廉政微信平台

2016年3月正式派驻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纪检组长后,当即在营销楼设立了举报信箱,短时间就受理了2起举报问题线索,很快得到了查实和处理。其中举报采购中心某职工私自占用一台电焊机等物品长期不还,企图与公司解除合同后据为己有,查实后追缴回了电焊机,并给驻在单位下达了整改建议书,考核了相关负责人。

2017年3月,对易发廉洁风险管控的废钢采购环节上,针对废钢品种质量符合率一度不达合同要求的情况,派驻纪检组长主动出击深入查找风险管控线索,先后组织采购中心、质量监督站和废钢供户等单位,召开废钢采购协调会、诚信经营座谈会,明确规定对废钢符合率不达合同要求,再降一级的结算考核,制定了废钢检验现场警示通告牌和公开举报电话牌,并要求供户写出《廉洁承诺书》。当年累计降判4300余吨,降判扣罚累计金额400余万元。在派驻监督过程中,还为驻在单位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微信平台,经常性的在微信平台上提醒教育大家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目前长钢公司所属单位建立微信廉政平台全覆盖,廉政警示教育常抓不懈。

(二)从制度抓起,源头监督,促风险防范

在制度建设上,首先从公司纪委制度建设抓起,先后修订完善了《派驻纪检组长履行职责工作规则》、《监督执纪问责操作规则》等纪检监察工作制度19个,为公司各单位抓制度体系建设带了头,目前公司各单位制度建设已形成了闭环。如2017年7月,派驻质量监督站纪检组长,协助该单位抓制度建设的同时,监督协助该单位撤销了派驻山东日照港口的检化验室,监督拉运回来了检化验设备,该单位不仅精简了检化验机构,同时减少了人员,理顺了业务流程,而且撤销驻港化验室后,每年为公司节约费用20余万元。

(三)抓廉洁风险防范,关键岗位实行调岗、轮岗

长钢公司党委针对廉洁风险易发腐败问题的单位实行调岗、轮岗制度。2017年9月,首次对采购、销售工作时间超过6年的2名副处长进行了岗位调整。截止2019年底,有20余人工作年限超过6年以上的副处级干部进行了调岗。2019初,针对存在廉洁风险苗头性问题的煤焦检化验岗位28人,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轮岗,从各单位挑选出思想品德好、工作敬业的优秀党员、先进职工,经过短期培训后从事检化验岗位。这些做法使廉洁风险防控得到了很好的预防。

(四)派驻关口前移,延伸监督机制

为使监督执纪工作进一步引深和覆盖,2017年9月,对财务、采购业务相对独立的瑞昌水泥公司和附属企业公司,两个子公司选派了纪检组长,加强对财务、采购等业务操作流程的监督检查,监督协助抓制度建设和制度的执行力,规范权力运行及操作流程。派驻后发现这两个单位存在制度不完善、潜在风险隐患等问题,先后协助驻在单位领导班子从制度建设抓起,协助督促指导制定完善相关制度,使驻在单位经营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业务操作规范化。

2019年6月,长钢公司针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食堂管理、蔬菜贸易市场管理及收费、公有房屋租赁等服务性单位---后勤服务中心派驻了纪检组长,派驻后牵头与8个相关专业部门组成工作小组,监督指导后勤服务中心完善制度,规范业务流程,重点对经营管理的24项制度进行了审核把关,提出了20余条修改建议。目前,该服务中心市场管理秩序有了较大改观,各项收费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赢得了广大职工家属较高的满意度。

(五)加大执纪审查力度,震慑违纪违规行为

在派驻工作实践中,派驻纪检组长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采取提出整改建议、提醒谈话、警示教育、纪律审查等方式查堵隐患、防患未然,发挥了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主观能动作用。

2016年至今,5年多来累计审查调查涉及7个派驻单位问题线索20余件,其中给予党纪处分4人,问责考核30余人,发现管理漏洞20余项,下达纪检监察整改建议书22余份,累计提出整改建议60余条。这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执纪问责,使高风险防范单位各项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从开展的工作看,对派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长钢公司派驻纪检组长的实践经验得到了集团公司充分肯定,在集团公司和首钢钢铁板块纪检监察系统会议上进行了交流,部分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借鉴经验,为企业经营生产创造了风清气正的经营环境。2016年至今,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指标名列行业前茅,实现经济效益逐年持续增长,2017年-2020年四年累计实现利润20多亿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逐年大幅增长,由2016年人均年收入4.7万元增长至2020年人均年收入9.2万元。长钢公司为高风险单位派驻纪检组长的做法,不仅推进了关键单位以经营生产为中心落实主体责任,而且发挥了公司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很好的预防了违规、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坚强的监督保障作用。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12

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成立时间短,各种法规政策、法律文件不健全,监管力度弱,使得有些上市公司违背道德风险,恶意炒作,谎报各类财政指标,虚假做账,不披露相关的信息,不履行应尽义务,从而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丧失对市场的信心,甚至使创业板市场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三、防范中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措施

依据中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市场风险,并结合国外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制度主要有创业板市场的准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保荐人制度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但是伴随着这几年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关创业板市场风险问题暴露出来,如若不能妥善处理,那么中国创业板市场必将崩溃。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全方面的监管力度,维护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1.设立更加严格的准入制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良莠直接决定了创业板市场运作的好坏,所以应该对申请在创业版市场上市的公司严格审查,从各个方面检查公司的运营状况,首选那些风险性相对较小、行业的行情前景乐观、占有一定的销售市场、有着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的公司,从而为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信息披露制度是为了方便对上市公司的审查,有利于投资者更好的了解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因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创业板市场的上市要求较低,如不能正确、及时的披露相关的信息,投资者将蒙受损失。因此信息披露的方面应该更加全面。

3.建立严格的保荐人制度保荐人制度是防范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制度。保荐人在创业板市场中起到一个中介的桥梁,由保荐人推荐满足条件的公司上市,并根据法律,承担相应的保荐人责任。所以审查保荐人的条件也是重中之重,专业敬业守信的高素质保荐人将能降低风险,保障投资人的权益。

创业风险与防范篇13

一、财务风险防范原则

财务风险防范本身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未雨绸缪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心在防范层面,因此这一工作开展中需要做到未雨绸缪,注意财务风险的预警分析,如果等到的风险发生再进行干预,很多时候一些损失以及负面影响很难进行消除。未雨绸缪要求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面需要注意分析风险发生的征兆,建立起来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将财务风险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及时进行干预,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或者即使不能避免,也可以分散风险、减缓风险发生时间,减少风险危害。

2.全员参与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不是仅仅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或者某些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管理层的配合,而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财务风险防范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需要企业将财务风险防范目标需要进行层层分解,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确财务风险防范中自身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从而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参与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中去,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3.动态调整原则

财务风险防范需要做到动态调整,对于企业来说,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目标不同,财务管理环境不同,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不同,这客观上也要求财务风险防范也需要做到动态调整,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财务风险防范策略的适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财务风险防范效果。反之如果财务风险防范做不到动态调整,忽视其与财务管理要求变化、财务管理环境变化之间的匹配性,财务风险防范效果必然会走低。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就是风险防范理念落后、预警缺失以及方法落后,具体阐述如下。

1.风险防范理念落后

财务风险防范理念落后是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落后的理念往往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走入歧途,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理念的落后往往就中在缺失风险理念、预防理念、创新理念,在这些理念缺失的情况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被边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更多的是被动应对风险,做不到对于财务风险的主动预防,同时财务风险防范过于僵化保守,防范工作难以做到不断创新,从而影响到了财务风险防范效果。

2.风险预警机制缺失

财务风险防范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在风险发生之后疲于应对,当前很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缺失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各种潜在财务风险做不到及时把握,从而贻误了财务风险防范的最佳时机,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财务风险因为没有及时察觉而被放大,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风险防范方法落后

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来看,很多企业存在财务风险防范方法落后的问题,依靠经营管理者定性分析估算财务风险的方法比较主流以及普遍,财务风险大小估计基本上就是依赖于管理者主观经验,缺少定量方面的分析。在财务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也更多就是事后止损、分类估算,很难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方面,需要企业紧紧围绕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不足,遵循财务风险防范的一般原则,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努力。

1.更新风险防范理念

财务风险防范理念方面需要企业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防范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具体开展,从而确保这一工作效果的持续提升。在具体的财务风险防范理念方面关键就是要树立风险理念、预防理念、创新理念,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需要企业客观看待,保持对于财务风险的警惕,高度重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同时要对于财务风险做到主动预防,未雨绸缪,通过事先做好大量的基础工作来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还有就是在风险防范方面不断创新,破除固有落后理念的桎梏,鼓励员工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去创新,推动这一工作更好的发展。

2.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需要注意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借助于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来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为企业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提供准备时间。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关键是要建立起来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确保预警指标体系的敏感性、相关性,从而通过指标变化来的及时的财务风险。同时要加强财务风险防范预案的设计以及演练,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可以根据预案及时的进行应对,减少财务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

3.创新风险防范方法

在财务风险防范方法层面,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引入更具效度以及信度的财务风险防范方法,改变主观经验为主的定性分析法,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风险防范方法的使用,举例而言,模糊分析、层析分析等等。同时在财务风险分散、规避、转移等具体策略方面也需要企业去积极开拓思维、解放思想,不断进行创新。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新的风险防范手段,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强化培训,来让其更好的掌握这些方法以及手段,从而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

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规避以及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未来企业需要注重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在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范理念前提下,积极借鉴行业内外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来一条更加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路径,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同煤集团同煤日报社)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