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方法论实用13篇

风险评估方法论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1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

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2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如图2所示。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3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 发展 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 社会 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 理学 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 科学 与 艺术 ,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 理论 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 影响 ,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 经济 特点及运行 规律 ,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 企业 qra的主要工作 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 分析 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 历史 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 研究 (hzops)、故障模式与 影响 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 网络 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因电力 工业 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 法律 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 方法 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 理论 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 计算 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 经济 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 规律 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4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5

1归纳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系数不高的缘由

水利工程潜在安全隐患系列问题主要有主观人为和客观因素引起的。主观因素是指工程作业过程中由于人为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人为因素包括国家在施工时对该领域政策的变动和水利建设技术落后;客观因素是指自然天灾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风险,主要有雨天沙石滚落和山体崩塌等。水利水电工程历来是国家重点的扶持对象,如果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国家政府工程税收变动、或是一些财政政策的积极或消极变动,都会对工程本身产生双面影响,增大其的风险程度。当然还有人为因素中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不合理的投标、不周全的地质勘察和不恰当的选址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案与现实可行性相差甚远。

2简析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

2.1利用统计学基础知识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者要熟悉工程地质在不同时期的状态,要对该地可能会紧急出现的风险状况做分析和评估,并且加以统计概率。根据该地出现的一种状况适用于每一种方案的损益情况,简洁明了地作出损益图表,对主观不能改变的要构建补救方案来降低损失,对可能带来不同风险的损益情况列出概率统计图。初步了解工程可能会发生的每一种灾害,才有更大几率设计好水利水电工程补救方案,降低损失,提高水利水电的安全系数。

2.2借助主观评分法管理

聘请有这领域工程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在实地检测该大坝工程后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预测该工程每一项风险评估值范围,这种方法虽然存在很大的主观臆断性,但是不可否认这是编写紧急补救方案的参考数据。在现有的风险数据上利用德尔菲法公式计算,参考众多风险评估家的观点进行分类统计,并且收集他们对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共同点。

检测该项水利水电工程是否具有很大的可用价值,风险评估概率高的灾害是否可以容易改善和被接受,若是该项工程是价值高、利用率高,灾害容易解决的便可投标该工程建设。修建好后,要进行后期保养,在一定的年限里,一般5-10年间要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接受一定的风险除了不能接受的后果。

2.3案例分析

澳大利亚东西水分布不均,而人口集中在东部,大牧场在西部,人类和牲畜对水需求大,刺激了水利水电程序日趋完善,澳大利亚在水利水电领域的管理系统是其他国家的“教科书”。目前澳大利亚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它已经建立了周全的风险评估系统,也成立了相关的政府部门: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水利水电管理工作首先是确定目的和研究计划,收集该项工程的相关数据进行风险评估,d大概计算风险后设计该工程的就可容忍L险准则,依照这个准则作出相关措施。

3结论和展望

水利水电工程风险有不确定因素,对其评估更具模糊性,很难精确描述出数值,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以便水利水电工程持续正常运行,。我国目前对淡水需求量大,一些地区已经存在严重缺水问题,所以对水利水电工程风险评估系统理应更加重视,当然我们每个人也要珍惜水资源,杜绝浪费水资源。

参考文献:

[1]袁文杰,陆晓佰,胡明.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及其应对思路的分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05(6):197-197.

[2]王晓东.诌议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及其应对思路[J].中国科技博览,2005(29):164-164.

[3]李聪波.基于风险矩阵和模糊集的绿色制造实施风险评估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01):209-214.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6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7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 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 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转贴于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 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8

〔摘 要〕针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问题,提出一种熵权理论与模糊集理论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模糊集理论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造各因素所对应评判集的隶属度矩阵;然后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风险因素权重以减少主观偏差并输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量化评估信息系统风险,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熵权;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糊集合;指标权重

信息系统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涉及国家和信息系统用户的根本利益,然而就在整个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技术进步为大家带来惊喜的同时,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亦日趋严重。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与正常运行,则须找出可能导致其瘫痪的重大缺陷,而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则是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BP神经网络法、灰色综合评价法和矩阵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4]。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涉及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风险识别和风险大小的量化等,工作极富艰巨性。其中,风险的量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对风险状况的正确认识、安全投入的多少和安全措施部署的优先顺序[5]。由于信息系统风险包含大量模糊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且相互关联,相应信息不完全,使得运用传统方法评估其安全风险存在很大困难,极易降低评估的准确性。因此,针对该问题,在已有的多种评估方法基础上结合信息论中的熵权理论来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进行新视角的定量分析[6]。

1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基础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源自自然或人为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7]。根据BS7799标准[8]定义,风险是指威胁主体利用资产的脆弱性对其造成损失或破坏的可能性。信息安全风险R被表示为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的函数,即R=g(a,t,v),其中:a为资产影响;t为对系统的威胁频度;v为脆弱性严重程度。GB/T20984-2007将资产影响、威胁频度、脆弱性严重程度均定义为5个等级[9],具体表述为:很高、高、中、低、很低。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9

资产评估行业作为为特定时点资产提供公允价值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国的产权交易、企业并购、抵押贷款等资产业务提供了价值参考,为我国的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财务会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业务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对资产评估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将被提上日程。对资产评估风险的控制,需要法律环境的健全和完善,更需要资产评估机构自身对于资产评估执业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尽量减少资产评估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风险管理理论

所谓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的结果包括收益,当然也包括损失。正是由于未来的收益或损失的发生很难确定,所以就产生了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论即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管理学科,人们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降低未来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

三、资产评估机构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构建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五大功能模块:资产评估风险识别模块、资产评估风险估测模块、资产评估风险评价模块、资产评估风险控制模块和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评价模块。

(一)资产评估风险识别模块

风险识别是确定哪些因素会给资产评估结果带来风险。资产评估风险类型大致分为业务承接风险、评估操作风险、撰写评估报告风险。

1.资产评估机构承接资产评估业务的风险主要来自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在承接资产评估业务时,有的评估机构不惜以降低服务费标准、满足客户的不合理要求等来争取业务,对于客户的基本情况、相关的权证、涉及到的法律条款以及自身是否胜任该项评估业务等都没有作充分的考查。这些因素都为资产评估业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2.评估操作风险主要是资产评估人员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与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相关的风险。职业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执业不规范,不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遵循合理的评估程序,在评估过程中人为操纵评估结果;专业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评估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例如在评估过程中无法正确分辨委托方提交材料真伪,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参数的能力等。评估操作风险将直接带来评估业务的风险。

3.撰写评估报告风险是指由于报告撰写不规范导致的使用者误用评估结果的风险。资产评估结果的使用者是通过资产评估报告来了解和使用评估结果的,因此,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质量是评估结果使用者正确使用的前提条件。有些评估机构在撰写评估报告时缺乏必要的评估结果的假设、依据及相关事项的说明,评估报告不规范所带来的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最容易被查证的风险。

(二)资产评估风险估测和评价模块

资产评估风险估测和评价模块主要是在资产评估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量化,预测和评估风险大小,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资产评估业务涉及到的资产类型众多,市场条件复杂,以上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资产评估风险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资产评估风险的度量需要明确资产评估风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

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的度量主要体现在承接评估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过程中。资产评估机构的胜任能力涉及到众多因素:资质、规模、人员素质等,这些因素很难简单的量化处理。资产评估的价值是在特定时点、特定市场条件下的价值。特定的市场条件决定了评估人员在模拟市场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依赖客观的历史数据,还必须对未来的市场条件、资产状况等作出预测。在预测的过程中,价值类型的选择、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参数的确定方法都需要依据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经验和职业道德水平,而对于这些影响因素要准确量化,难度非常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评估风险预测和评价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分析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多且难以简单地进行定量处理。例如,对于评估机构胜任能力的各影响因素的描述,一般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判断。鉴于资产评估风险的以上特点,很难去假定其所服从的概率分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处理没有明显数量界限问题的有力工具,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处理。

(三)资产评估风险控制模块

资产评估业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资产评估风险的控制应该贯穿于整个资产评估项目阶段。

1.在评估业务承接阶段,正式签约之前,评估机构要对客户及要评估的资产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审查:关注资产业务性质;自身胜任能力的判断;了解委托方的基本情况,如委托方的信誉;重点审查有关资产的权证情况;明确双方责任等。力求在评估业务承接阶段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在评估操作阶段,要注意对评估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风险控制。首先,要确保信息的搜集和来源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信息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度量和控制;其次。要慎重选择评估假设,科学把握资产交易的市场条件和资产的使用状况;再次,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考虑资产的状况、数据占有情况和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

3.在报告撰写阶段,评估人员应当按照资产评估报告的标准格式将评估基准目、评估假设、价值类型、评估内容、评估依据、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等重要内容都写入评估报告,评估人员一定要确保将评估假设、评估依据以及必要的说明阐述清楚,规避风险。

(四)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评价模块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10

3.整体性风险评估框架尚未建立随着整体性治理理念的推进,西方政府普遍建立起整体性绩效评估(管理)框架以推进绩效管理的发育成熟[5]。这种做法同样可用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既体现治理理念,也可将其提供的操作流程与方法作为风险评估的使用指南。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一般应包括原则、主体、流程、指标、方法、问责机制等核心要素。理论研究对上述要素都有所涉及,也充分认识到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提出了“政策环境风险”、“政策制度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伦理风险”等指标[6]。然而,零星、分散的研究并未构建起整体性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框架。

4.跨界研究处理不善毋庸置疑,源自管理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能够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开展提供借鉴和便利。与此同时,基于风险识别和评价强数理、强技术的要求,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也必须利用其它学科的方法。由此,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及其研究就成为一种跨界行动,如何实现政策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效对接是一项颇具难度的挑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将风险评估引入和应用于政策分析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确实提供了很大的益处,但偏重技术分析的政策风险评估与规范意义上的政策分析之间的鸿沟也日益显现[7]。现有研究已经开始移植项目风险评估模型等尝试方法技术上的挖掘,但效果并不理想。将管理科学关于风险评估的做法引入政策分析时形成了“两张皮”,一者是公共政策风险要素的分析,另一者是套用技术模型从宏观上谈如何对风险进行评估,离极具操作性的风险要素识别、监测、控制等还有相当的距离。此外,有些研究者对技术模型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这样的研究肯定无法深入,只是做表面的花哨处理而已。

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局限的成因

就上文的分析,公共政策风险评估虽已引起关注,但研究并不深入,高质量的成果相对有限。剖析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将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和突破策略,推进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实践提供指引。

1.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政策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范式。政策评估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环节和分支,也日益得到重视,旨在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8]。有学者提出,如果政策评估的标准或方法不科学,那么具有明显的负向排斥性政策将可能评价为好的或者合乎正义的政策[9],这将引致很大的风险。然而,他们只是点到为止,把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作为政策分析的一部分,淡化了其重要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2.问题意识不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定义什么是公共政策风险,而是如何找到风险源,进行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这就决定了理论研究需厘清公共政策风险的特殊性、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其它项目(活动)等的风险评估有何本质区别,哪些可靠的技术手段可用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管理等问题。然而,现有研究花了大量的笔墨为公共政策风险下定义,以无争议的粗线条方式阐明公共政策的风险源在政策系统内外部或者政策过程。如此一来,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并非基于明确的研究问题,而是把公共政策和风险评估进行简单叠加。理论上的“自说自话”显得空洞乏味。

3.研究者学科背景受限从现有情况看,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主体大多来自于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较少受过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专门训练,这不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意思的是,部分研究者具有经济学、管理科学的背景,在公共项目风险评估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可他们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公共政策分析训练。然而,更好的风险评估比较来自于信息交换,而不是依赖技术模型进行定量信息的比较[10],选择适当的技术之后需考虑如何对结果做出解释。所以,研究者的学科背景限制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将价值理念、语言表征及技术工具进行有效地整合。

4.研究的压力与动力不足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大体形成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研究者个人基于兴趣、社会热点等方面的考虑进行研究尝试,以文献研究居多,重复生产的意味较重,质量不高;二是研究团队获批纵向课题后开展研究,虽说引入多学科的方法,也运用了大量的模型,但是理论解读和推导居多,基于实践的总结与提升较少。因为纵向课题通常只需提供公开出版的论文、著作等就可以申请结题,深入实践的压力几乎没有,动力也就无足而生了。当然,这跟研究者鲜有机会接受政府的委托进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有关。以教育政策的风险评估为例,由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组成临时性风险评估团体是政府的惯常做法,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是依附于政府参与评估工作,无独立性可言,压力和动力自然也有限。缺乏实际操练机会的现状很难促进研究者投入力量组建多学科背景的成员进行研究,这又怎么习得风险评估硬本事?如果研究者还是按照前文所述提提一般性的对策建议,这又加剧了地方政府对专家、科研机构独立评估的不信任,研究人员更加难以深入到“评估市场”中去。

三、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突破

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跨界对接工作,理论研究更加需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得理论成果真正指导评估实践,增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工作的成效。借鉴项目风险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等较为成熟的做法,研究者从“黑板”、“电脑”走向“政府”、“市场”将是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基于这个大方向,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以实现突破。

1.树立研究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政策是一系列方针、策略的统称,是党和国家的治理工具。任何的执政理念都要靠各项公共政策来落实。很显然,对公共政策进行风险评估,不仅关乎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社会质量的改进。通过对未来的预测,把不确定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等于政府掌握了主动权。可以预见,政府将越来越重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者应该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前景抱以乐观的态度,相信不仅可以有所作为且可以大有作为,提高研究激励。共识一旦达成,就可促使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为研究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2.增强“市场”意识从前文分析看,研究者因承接政府委托项目少,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实践有限等导致了理论研究不充分。要想推进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还得回归“市场”。这里的“市场”并非纯经济的买卖市场,而是基于政府是委托人,研究者是人形成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市场。在这个特殊市场中,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研究者基于物质利益的考虑和理论研究的需要等承担具体政策的风险评估工作,这将促使他们带着明确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所以,要想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研究者必须改变“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做法,主动接触政府,“推销”自己的成果,寻求与政府的对接。只有增强市场意识,受到市场的刺激,研究者才会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投入研究,体悟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在理论成果有所转化的同时进一步修正、充实、完善已有的研究结论。此外,研究者需与政策制定机构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沟通以增强信任感,因为价值判断是专家风险评估途径的内在特性,目的是提供关于危害的综合信息以满足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利益,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对待不确定性决策问题[11]。这有助于提高获取市场操练的机会。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11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所面对的体育教学风险,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动作行为上、意识上、思想上的风险。由于其产生的事故责任、赔偿可能性和法律纠纷等问题,其管理目标限定在减少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高校体育教学风险存在时间较久,近几年问题凸显,其根源一方面在于应试教育的重智轻体,导致近几年我国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再加上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的落后,使大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增多。由此,在高校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风险评估是十分有必要的。

2 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理论的内涵

2.1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理论的发展

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对于风险评估理论的分析,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而对于评估的操作环节也持有不同的观点。这样使得风险评估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作为支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也就导致了研究推进缓慢的结果。

通过查阅有关风险评估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类似于这样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深入研究后发现,目前的研究只停留在表层的研究中,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风险,如何去正确评估的研究还很不完善。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风险存在由来已久,认真地分析和定位才能够准确找出风险发生的缘由,进而加以预防,因此,此类研究还须进一步加强。

2.2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仅仅局限于以风险危害安全为主要的任务,缺少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要转变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要对体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针对高校体育教学风险存在进行深刻认识,把运动伤害事故转化为风险的收益。通过这种认识将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很好的提高,还能为人类的身体健康、愉快的工作、提高身体素质、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以及为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保障。

2.3体育教学风险的评估

风险评估,即安全评估,通过综合考虑风险产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及其他相关因素来估算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程度。基于发生的损失数据,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某一(或几个)特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或频数)和风险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做定量分析。

3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评估的实施策略

3.1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是由上述主要因素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全国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是为了评估出主要存在因素,根据评估出来的要素来研究如何评估,评估实施过程要合理,要有针对性。

3.1.1评估的目标

风险评估有了目标,才能选择评估什么内容,才能确定风险评估人选,决策评估的合理时间,并运用最好的评估方法和手段。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目标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水平,加强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效益,使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呈现良好的运行模式。

3.1.2风险评估的对象

风险评估的活动者即为风险评估的客体。要对风险评估的个体活动进行评估,也要看活动过程是否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对课题评估的结果是否准确无误。一方面要考虑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考虑评估的结果对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存在风险的程度大小,风险存在的影响是利是弊。

3.1.3评估权重的设置

评估权重设置要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评估的侧重点不同,评估主体首先设置学校在风险评估中风险指标体系风险量的大小。评估主体预先设定的各单个指标分值占指标体系分值的比重。因为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主体构成的不同,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预先设置的目标大不一样,所以评估指标的方向也会有所变化。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主体不同,评估指标的设置也不能完全固定,由实际操作者对主体的不同进行预先的设置。

3.2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模型是对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它的建构基础是在一定的评估层次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前提下,结合相应的分析理论和统计学学科知识,逐步搭建的评估体育教学风险的模型。

3.2.1设定风险评估指标权重

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本模型采用1至9标度法,请有关专家填写判断矩阵。假设建立的判断矩阵为B=(CKL)P×P,其中CKL表示对于上一层元素而言 BC对 BK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建立了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对判断矩阵分别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一,明确单个排列的权重。评估体系里的多个指标权重,可以运用和积法进行换算。

第二,得出结果要对其是否一致进行检验。

第三,计算层次总排序。

3.2.2模糊综合评估过程的实施

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模糊综合评估过程,通常运用一些有关的高等数学理论和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分析整个评估过程,具体操作如下:确立评估指标和要素,规范评估行为;明确有关于风险评估的定语;预设风险要素体系权重向量;确定风险要素的隶属度矩阵R;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3.3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运行

3.3.1评估方法的确立

帕累托分析法是根据评估分析内容制定方针应使用帕累托分析法,针对不同形式、不同类别开展排列分组,根据内容标注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再根据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制定行动路线。

收集数据。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根据分析对象和分析的内容开展材料整理,最终以要点的要求进行整理。

数据处理。根据要点的要求、性质分别对资料分析处理,分析面广且包含内容多,如:累计数值到什么程度、数值所占比例。

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制表分析。

3.3.2评估过程

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过程包括:确定目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确定目标:体育教学风险评估先制定最终预想结果,根据预想结果制定策略、方针、整体思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选择合理路线。

资料整理:预想效果制定后,根据要求分析数据、取其精华,利用合理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采用方法可用多元化的实地考察。

预期效果:数据进一步研究后,制定预期效果,并获取相关数据,并将相关结果对外告知他人。

3.3高校风险评估的要求

评估要求的立足点根据多元化的形式探讨风险评估,因需求不同采取方式就不同。多元化的因素取决于那个主体对象是制作者还是使用者;想要关注实施过程还是所要效果或是对其的力度面,都要仔细思考。

第一,应具有高风亮节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优良的团队,这几项是风险评估的重点要求;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多与他人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第三,选取的课本应适用现代教学目标,可选用多种类型的课本适合体育教学大纲等,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

最后,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通过实践,首先要素是教育实施过程管理,风险评估效果最终是以管理效果来反映。因此,指标的设立要充分反应风险管理的力度。

4 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评估理论的仔细梳理,把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基本理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的整合,形成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新的模式。在新的模式下,根据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要素体系,以及形成的评估执行的准则,对体育教学中风险进行评估归类,最后得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估体育教学的风险模型,对体育教学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依据得出的结果,说明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苗,石岩.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与风险防范理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06).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12

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的定义,至今国内并无定论,但是对资产评估风险涵义的阐释一般在以下几点是相同的:

第一,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评估项目信息或说明的不确定性、计价的不确定性、评估项目后果的不确定性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评估风险的发生,至于何地何时发生、发生何种类型的风险、发生的程度如何等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是由于评估事项引起的,具体来讲就是对评估标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判断,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经济损失,由此引起了法律诉讼。

第三,资产评估风险的承担主体是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资产评估风险一旦发生,其后果是使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 资产评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可能消除评估风险,但是可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2、资产评估风险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由于资产评估活动涉及经济领域的广泛性,因此,资产评估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类,即不可控风险和可控风险。

2.1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又称刚性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本身不能直接控制的,但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发生错误或重大偏差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无法控制。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法律法规欠缺带来的风险。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评估行业本身也没有制定完整的法规体系。我国评估监督体系尚未形成,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也很难验证。评估人员缺乏充分的执业法律依据。

(2)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管理职能和制定执业标准时造成政出多门的局面,影响了资产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特定目的干预评估活动,强行参与评估,甚至人为操纵评估结果,严重影响了评估结论的公正性,造成资产评估值严重失实。

(3)市场信息不完善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很难找到公平的估价标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市场交易信息、相关技术参数不充分,信息的可靠性不高,增大了评估师的评估风险。

(4)行业自身发展不成熟产生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尚未形成,使评估师缺乏充分的执业依据而带来风险。

2.2 可控风险

可控风险又称柔性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能够控制和防范的风险,这种风险取决于评估机构内部评估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和评估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评估机构内部管理不健全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个别评估机构法制观念淡薄,将某些不合法或有争议的资产也进行评估;采取压价、垄断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在承揽业务时违规操作,为关联方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提供评估服务;评估机构规模大小、人员结构、执业水平等因素与评估目的存在差距等。这些状况都可能给评估机构带来风险。

(2)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执业过程中,有些评估师过分依赖委托方提供的信息资料,忽视对资产价值尺度判断的市场性,无原则地满足委托方的不当要求,明显高估或低估委估资产价值等等,由此导致评估风险。

(3)评估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执业能力不足而带来的评估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但是,实际中评估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评估经验总是有限的,而评估对象及面临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会使评估结果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即使执业经验丰富的评估师,也可能由于评估对象和环境的复杂性出现判断失误而引发评估风险。

实际工作中,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有些可控风险的产生就是源于不可控风险。

3、资产评估风险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评估类型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把评估风险形成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3.1 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缺陷

资产评估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备。目前,我国只有国务院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办法、条例作为资产评估师的执业依据。资产评估管理中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由此形成评估行业多头管理、法度不一、执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无形中加大了评估机构依法执业的风险。

3.2 科学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滞后

日益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业务发展趋势为评估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也对评估师提出了更专业、更综合的要求。但是,目前除了财政部已实施的两项基本准则和一项具体准则之外,其它评估具体准则、评估指南等尚在制定和修订之中。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不完备必然会造成评估师执业本身的高风险。

3.3 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操纵

资产评估管理中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 造成了行业性的垄断和资产评估行业的条块分割局面,使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一块领地,资产评估失去了自由竞争的土壤。在一些兼并、合并和转让等评估事项中,政府行政部门出于各种情况的考虑,会干涉、操纵评估机构对资产的公正估价,从而客观上增加了评估机构的风险。

3.4 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目前很多评估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监控制度,对评估中的项目接洽、协议签署、资产清查与鉴定、具体评定估算以及评估报告的编写等各方面缺乏质量监控,致使评估人员在评估操作中只注重工作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视评估的质量。风险意识淡薄是评估机构质量监控制度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此外,评估机构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评估质量的好坏与评估人员的利益不挂钩,难以调动评估人员讲求评估质量的积极性,往往会给评估机构和人员带来潜在的风险。

3.5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低下

为了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多做业务增加收入,评估师往往未能格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滥用评估假设,弄虚作假,随意选择评估参数,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从而为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资产评估要求评估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执业能力。但是,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起步较晚,资产评估理论还不很成熟,评估人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相关培训工作不到位,因而造成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执业能力有限,直接导致评估风险的产生。

4、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对策

通过上述对资产评估风险成因的分析,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防范资产评估风险。

4.1 加快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评估准则体系建设

(1) 统一立法,加快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步伐

鉴于我国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统一,资产评估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辖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制定《资产评估管理法》,将国有资产评估和非国有资产评估都纳入它的管理范围,以此作为资产评估全行业管理的法律规范。其次,为了加强注册资产评估师队伍的管理,更好地发挥注册资产评估师维护各类所有者权益的服务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

通过统一立法管理,将资产评估纳入法制轨道,使资产评估人员有法可依,以保证和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 尽快建立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鉴于许多评估领域还没有执业规范,导致评估工作中的主观性、低质量、高风险,评估协会应积极推动和开展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操作方法的研究,在目前已实施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评估具体准则、评估指南、评估指导意见和资产评估质量控制准则等,建立起我国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使资产评估师掌握起执业的武器,减少资产评估的风险。

4.2 政府应当为评估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和支持中介服务业的发展,评估机构执业不受行业和地域的限制。政府要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评估机构进行宏观方面的指导和监督。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为资产评估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评估机构走企业化的自主发展道路。政府行政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中介服务业服务的意识,禁止行政干预和人为障碍。

4.3 资产评估机构应加强对评估风险的防范

评估机构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从长远利益来看,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

(1)建立一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资产评估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用工标准,招收已经考取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人员。着意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力量,同时注意队伍的梯队建设。资产评估机构应定期举办有效的培训,鼓励工作人员自学,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指导,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评估机构要建立对评估人员的奖惩制度,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执业质量,而且还会对防范风险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

(2)招聘资产评估专家作为机构顾问

由于资产评估涉及的评估范围大,而每个评估人员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因此,评估机构聘请资产评估专家作为自己的顾问,非常必要。评估机构可以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主要评估领域,聘请在财务会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法律以及特殊资产等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作为自己的顾问,就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咨询,定期接受资产评估法律法规、执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和专业指导。设立资产评估顾问,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质量,防范评估风险。 (3)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及格式。

在评估实践中,由于存在评估人员在报告书中表述不当而在诉讼中败诉的事例,因此评估师应当按照不同评估范围来规范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内容及格式,做到报告书中的数据资料都有据可查。同时,在资产评估报告书尽量增加一些保护性条款或内容。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要做到格式统一、内容规范、表述准确、语言精炼。完善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内容及格式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

(4) 建立资产评估风险保险制度

为了降低资产评估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借鉴国内外同类行业的做法,评估机构应建立评估风险保险制度,如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自身建立职业风险基金,进行自保,或者向保险公司申请设立评估执业责任保险,等等。

(5) 加强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资产评估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整详尽的标准化执业程序,如:执业操作规范制度、项目负责制度、内部审核制度、风险评价制度等,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和评估人员的利益,把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建立评估全过程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评估业务受理、评估前期准备、具体评定估算、出具评估报告以及评估档案管理在内的整个评估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每个阶段都规定出评估工作的重点和质量,以及评估人员防范风险应注意的问题。建立评估过程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规避评估风险的关键性措施。

4.4 资产评估人员应大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了防止被停止执业等风险,评估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取得个人事业的长足发展。

(1) 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评估风险意识

资产评估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资产评估风险是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和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评估人员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和实践水平。

(2)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就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行为、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资产评估师在承揽业务、评估操作和评估报告形成过程中,不能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要在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双重独立,避免评估报告使用人的不当指控。

(3) 大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资产评估人员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关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循资产评估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资产评估的理论以及各种类型资产评估的方法。资产评估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交流,提高评估过程中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⑴ 潘学模: 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财会月刊, 2003.B8

⑵ 徐海成: 论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及其管理,交通财会,2002.8

⑶ 王景升: 资产评估执业风险问题研究,财经论丛,1999.9

⑷ 程阳春: 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及其防范,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⑸ 王秀东: 王淑珍,赵邦宏: 资产评估风险防范与控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3

⑹ 王景升: 资产评估机构的责任与资产评估风险的规避,财经问题研究,2000.5

风险评估方法论篇13

【基金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2013 年度重点课题“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孔伟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与社会管理。

做好当前维稳工作,有必要在重大决策之前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然而,当前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实践和理论中都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流程和方法、评估体制机制等维度,就这些问题展开争论,并从战略决策、体制机制法制和实际操作三个层面,指出了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方向。

一、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争议

当前,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全国各地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都侧重于从操作层面建立和落实工作方法,缺乏进一步的理论深度挖掘,评估主体的界定、评估内容的确定、评估方法的运用、实际操作程序的规范、评估的体制和机制等还不尽完善,对此理论界存在诸多争议。

(一) 关于评估的主体

学术界关于(公共) 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有三种观点。

1.政府主导。董韦(2012) 认为,重大民生项目和举措的“稳评”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由重大事项的负责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政府和领导干部对“稳评”的结论和参照的结果负总责。杨雄(2010) 则将评估主体区分为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由各级党委、政府负责组织,主管部门具体实施;责任主体包括政策起草部门、项目报建部门和改革牵头部门。

苏娜(2012) 不同意政府单一评估,认为政府主导评估很难避免自评的固有缺陷。主观上,政府倾向于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故意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粉饰风险评估报告结果等。客观上,政府缺少具备风险评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2.专业机构评估。张瑶(2011) 认为,重点建设项目应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因为专业机构拥有专业的评估技术、评估经验和评估人才,且独立于政府组织,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客观,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顾德宁(2012) 和苏娜(2012) 反对专业机构单一评估的理由是目前我国专业社会风险评估机构发展刚刚起步,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估信息的搜集、数据的处理等不尽科学合理;政府与专业机构的委托—关系伴随着利益关系,使专业机构的评估结论在公信力上存在必然缺陷。

3.多元主体评估。付翠莲(2011)、赵庆远等(2011) 认为,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评估方式都是科学的评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种评估方式之间互相支撑和印证。苏娜(2012) 分析了包括政府、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和高校科研机构、普通民众在内的四类评估主体参与评估的优势与劣势,认为涉及多重利益相关者的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必然要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共评。顾德宁(2012) 认为,可在政府负总责的“稳评”内引入非营利和非政府的“第三方”。

(二) 关于评估的内容

根据评估侧重点不同,理论界关于评估内容的观点涉及对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结果的评估。杨雄(2010) 认为,评估内容是风险因素及其频率,包括造成社会失序、引发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或不稳定因素) 以及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频率。有的主张评估风险事件(董韦,2012)、风险的程度和可控范围(朱德米,201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4) 主张评估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方面造成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孙正等(2007) 持全方位评估的观点,即包括公共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及其本身的危险程度、重大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具体细节的风险评估。

理论界的观点如刘树枝(2009)、周世良(2011) 总体上与政府的评估制度一致,认为应当评估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有学者(杨雄,2010;周汉民,2011) 提出了应当评估不可行性的独到见解。还有学者(廉如鉴等,2012) 对四大评估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了异议,认为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不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而是风险评估的前置条件。

(三) 关于评估的流程和方法

1.评估流程。理论界关于评估程序的观点略有差异。杨雄(2010) 主张五步评估流程,即“责任部门进行评估、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决策者做出决定、决策者反馈决定情况、主管部门和责任部门落实维稳措施”,至少从字面上将决策责任部门、主管部门与决策者分开。刘树枝(2010) 从浙江实践中总结出四步评估程序,即“确定事项、提交申请;调研评估、提请审查;组织会审、做出决定;制定措施、控制风险”。张鹏等(2010) 主张实行六步评估程序,即“确定评估事项、成立评估小组、制定评估方案、开展评估民意调查、进行评估论证、形成评估报告”。

在这三种评估流程中,前两种都考虑到了风险控制环节,第三种仅限于评估报告的完成,后两种都考虑到了民意调查,第一种尚未考虑到,尚需完善。对此,张鹏等(2010) 认为,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过程中,了解群众意见与决策背景是基础,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是重要环节和落脚点。杨雄(2010) 也认为,目前的评估过程操作简单,民意表达渠道相对不畅。

2.评估方法。理论界(王银梅,2009;王智勇,2010;付翠莲,2011;刘尚华,2011) 普遍认为,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方法有定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两类,具体实施起来各有利弊(表1)。定性评估方法包括德尔菲法(专家预警方法)、主观概率法(经验归纳演绎法)、领先指标法、相互影响法和情景预警法。王智勇(2010) 认为,定性评估法还包括头脑风暴法、专题研讨会和专家论证法等。定量评估方法一般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等(刘尚华,2011)。王智勇(2010) 将定量评估法表述为频数法、人群分析法、坐标图法、风险函数、概率分布法、风险概率—影响矩阵和指标体系法。付翠莲(2011) 将定量评估法分为概率评估法、数学模型计算评估法和相对评估法(即指数法)。不过,顾德宁(2012) 反对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如此复杂的人文状况过于“专业化”和“数据化”。

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等类似领域中,理论界对风险事件的分类方法、权重的确定方法与损失程度的估计方法讨论较多。李廷元等(2009) 主张按照底层指标归类风险事件,最后按照不同的评估方法要求,计算每个底层指标的风险值,由层次分析法、二元对比函数法或专家打分法(Delphi法) 确定权重。这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供借鉴。黄莉(2011) 将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如Delphi法等;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确定权重,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法等。认为主成分分析法比主观赋权法更能保证权重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损失程度的估计方法有历史资料法、类决策树法、集值统计法和转换法(李舒亮等, 2006; 马庆喜,2007)。历史资料法仅能估计一部分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后三种估计方法能够更好地估计风险事件最小估计损失额、预期损失额和最大估计损失额,利用0-1整数规划模型计算风险事件的损失额(马庆喜等,2007)。虽然他们讨论的是技术创新风险,但上述方法应用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域也有类似的优点与问题。

3.评估实践中的问题。各地评估实践在评估内容与评估技术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各地对社会稳定风险内涵理解不一,导致评估内容、评估模型差异很大,评估指标的选取、设置与赋权、风险大小的量化标准、具体测评技术等大多未经系统论证,具体评估工作的定位出现偏差。地方评估实践中下达考核指标、追求评估数量、忽视科学筛选的做法,可能造成“指标化形式考核”和“一刀切”,甚至形成新的利益链(朱德米,2013)。廉如鉴(2012) 指出,缺乏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地方评估实践中的问题之一。国内在风险等级划分方面也无统一标准,一些地方以参与群体性事件或上访的人数作为划分标准,这有失偏颇,因为社会不稳定不一定表现为群体性事件(付翠莲,2011)。此外,当前信息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效果。政府行为不透明、政务信息公开不及时等现象,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参与风险评估所需资源的获取,进而影响其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苏娜,2012)。

(四) 关于评估的体制机制

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制定出了相关评估条例和实施办法,但仍有少数省市区及下属区县对社会稳定风险不够重视,尚未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一些地方虽已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制度和实施办法,但真正列入评估的事项还比较少。而在现有的评估体制机制中,理论界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如何避免评估流于形式、司法制度如何与评估制度配套跟进、“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评估”的科学性、如何加强群众在评估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等( 《领导决策信息》,2011)。还有如何拓展公众和第三方参与地方政府政策评估的路径、有些具体工作环节应增强可操作性(付翠莲,2011)。

目前,各地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够重视,更没有将评估结果作为决策依据。从决策与风险评估的时序来看,一般是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的决策在前、评估在后,极少是先评估、后决策。也就是说,一般是把风险评估当作决策以后补充进行的“选择性”程序“走一走”,甚至可能是“认认真真”地“走程序”,而极少把风险评估当作决策前的“依据”,遑论“重要依据”(童星,2010)。

童星(2010) 还认为,当前各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其量只能算是“略占地位”,而非具有“战略地位”。如果的确发现有可能出现A级风险,目前的对策也仅限于:一是属于建设项目的,由发展改革部门请项目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项目单位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后重新上报,而不是“终止”或“取消”该建设项目。二是属于本级政府做出决策的,由承办部门就决策是否实施、是否暂缓实施,向有权做出决定的组织和机构提出建议,而不能享有“一票否决权”。三是属于上级政府做出决策的,由维稳办组织相关部门修改完善应急预案,然后“硬着头皮”去办,而不能(或不敢) 向上级建议暂缓实施或改变决策。杨雄、刘程(2010) 认为,对于可能引发重大风险事件、必须予以否决的决策,当前评估实践中的问题在于,评估结果对于做决策、出政策、搞改革、上项目不具有实际的一票否决权。

二、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方向

针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现有文献从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实际操作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建议。

(一) 战略决策层面

为了从源头上消除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应当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在公共决策的主体方面,当前的研究已从过去的政府一元主导走向多元化,即承认公共决策的做出是在政府、市场、公民等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胡娟等,2012)。龚维斌(2008) 提出,政府决策的参与性是民主决策的本质要求和体现,民主决策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科学决策。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需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而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决策事项,则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听取专家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群众代表的意见。

在公共决策的环节方面,龚维斌(2008) 认为,一个决策的形成包括从决策动议、议题审核、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到提出初步方案,再到方案审核和最终决策等若干环节。决策形成之后是否完善可行,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测和评估。由于重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人为因素很多,具有难以估计的复杂性,应当区分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在公民介入公共决策的程度方面,朱德米(2013) 认为包括信息告知(知情权)、在场(参与权)、声音(表达权)、协商与谈判(博弈权)、同意(决定权,通常所说的群众支持与否)。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公共决策应当采取介入程度较深的方法,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博弈权和决定权。

(二) 体制机制法制层面

针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应当深入进行理论探讨与体制、机制变革配套的跟进。

1.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一是需要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独立地位。这是保证评估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同时也是保证评估结果客观、科学、公平、公正的前提。二是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设立专门的评估操作程序。陈伟等(2011) 认为,如果要从源头上预警、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就要根据不同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的形成机理,采用特定的评估操作程序。三是在评估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的理念。畅通依法有序的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是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全面准确评估并化解有关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四是完善行政问责制。在明确决策与评估的职责划分基础上,明确问责主体、问责客体与问责办法。问责主体应该包括行政机关、人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付翠莲,2011)。凡是风险评估中没有发现问题而在重大政策决策和建设项目执行以后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严重社会不稳定的,评估主体及其责任人应当被追究责任;凡是风险评估中发现并如实提出了问题,却未被决策者所重视仍然付诸实施而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严重社会不稳定的,则应加大追究决策者责任的力度,并对评估主体予以表彰和奖励(童星,2010)。五是理性进行评估后的处置。有学者坚持“经济增长第一论”,认为在评估过程中不能一味求稳而延缓甚至阻碍重大项目上马以至于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陈伟等(2011) 坚持“社会稳定第一论”,认为对存在较大社会风险隐患的重大工程或改革等,应暂停推行。

2.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一是明确评估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评估责任主体是指具体牵头负责进行有关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职能部门(维稳办)。该部门既是评估的牵头部门,也是经费的提供部门。评估实施主体由各级党委、政府负责组织,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各级维稳办负责牵头评估的监督和协调,初审事项、建议,会同批准部门督促落实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监督评估办法的执行情况。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切实发挥责任部门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付翠莲,2011)。二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陈伟等,2011;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2011)。

基于第三方评估在独立性与专业性方面的优势,决策者应委托第三方对项目实施评估。第三方应当是具有专业知识、理论应用研究能力和相对独立性的评估组织。第三方出具评估报告作为决策者决策的依据,并对评估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加强评估组织建设。三是确立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评估参与机制。重大工程或改革的利益相关群体、公民和社会组织都是评估的多元化主体。陈伟等(2011) 主张强化公众参与式评估模式。付翠莲(2011) 主张确立保护公民和社会组织自治的机制,建立公民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的机制。因为公民广泛、有序、实质性地参与是决定评估质量的关键因素(朱德米,2013)。

(三) 实际操作层面

1.明确利益相关者范围。风险评估机构首先要准确确定利益相关者(范围),否则将导致在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平衡时各方的力量对比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主要评估结论(有无社会不稳定风险或社会不稳定风险的大小) 的失真(付翠莲,2011)。

2.加强理论研究与人才建设。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套成熟的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因而需要经济学、法学、工程技术、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协同研究。因此,完善知识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是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当务之急(赵庆远等,2011)。

在加强理论研究方面,廉如鉴等(2012) 提出,从中央到地方应该组织研究力量投入到风险评估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构建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苏娜(2012)反对完全照搬企业风险管理的评估方法,主张认真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和健全法治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对于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方法的选择,需要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搜集民情社情的基础上加以重塑和不断完善。

在人才培养方面,廉如鉴等(2012) 主张政府部门应着手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例如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风险评估研究和培训基地,首先培养一批科研人员,再以他们为师资力量开展风险评估的教学培训并建议风险评估的资格考试体系。待时机成熟后,可以举办“风险评估师资格考试”,给考试合格人员颁发“风险评估师资格证书”,进而把风评师组织起来形成专业风险评估机构。

3.统一风险分级。关于风险程度的分级,有关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设定了不同的分级标准。杨雄、刘程(2010) 将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程度划分为三级。Ⅰ级表示重大项目可能引发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该项目必须马上暂停。Ⅱ级表示重大项目实施的社会风险程度高于社会稳定的承受范围,需要限期整改。Ⅲ级表示重大项目社会风险在社会承受力范围之内,对项目承办单位告知风险,并要求适当加强风险控制措施,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针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不统一问题,付翠莲(2011) 认为今后应当统一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风险等级划分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影响持续的时间、利益相关者对项目影响因素的接受能力等,依靠有经验的专家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评估结论,即对社会稳定风险的程度及项目可否实施的建议等予以明确。

4.加强信息建设。针对当前政府信息系统不完善,风险评价的运行效率受到影响的问题,苏娜(2012) 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系统,除涉密信息以外的政务信息要及时更新、通告,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参与风险评估提供信息便利。同时借助信息公开,促进与外界各主体的沟通对话,积极宣传政府的工作和政策,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淮安模式”[J].领导决策信息,2011,(32).

[2]陈伟,马帅,朱洁,黄有亮.各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比较分析与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3]董韦.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实证分析——以贵州省铜仁地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5).

[4]付翠莲.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龚维斌.互联网时代政府决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领导之友,2008,(5).

[6]顾德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能依托商业公司[N].江苏法制报,2012-9-17.

[7]胡娟,方可,亢德芝,朱爱琴,吴郁玲.城市规划视野下公共决策研究[J].规划研究,2012,(5).

[8]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构建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研究[J].价格月刊,2011,(12).

[9]李廷元,范成瑜,秦志光,刘晓东.基于风险事件分类的信息系统评估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9,(10).

[10]廉如鉴,黄家亮.关于“遂宁模式”的反思——探索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新思路[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2,(1).

[11]刘尚华.社会稳定的科学评估体系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12]马庆喜,贺武洲.技术创新风险损失程度估计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1).

[13]苏娜.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多元主体评估”模式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7).

[14]孙正,赵颖.社会矛盾与冲突压力下公共政策问题的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5).

[15]童星.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J].学习与实践,2010,(9).[16]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7]杨雄,刘程.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刻不容缓[J].探索与争鸣,2010,(10).

[18]杨雄.城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2010,(1).

[19]张瑶.海事系统重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J].中国海事,2011,(8).

[20]赵庆远,杜亚男,乐为国.工程咨询机构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与对策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2011,(4).

[21]周汉民.关于尽快建立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的提案[J].经济界,2011,(2).

[22]朱德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能走样[N].北京日报,2013-1-2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