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实用13篇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1

模块的选择

关于贸易便利化环境对国际采购和贸易的影响,有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国际供应链竞争中,同一地区国家之间贸易便利化的数据测评。(2)贸易便利化环境如何影响某种特定商品供应链的案例分析。(3)同一地区国家之间贸易便利化在某一领域的计量分析。(4)多国家多种贸易便利化因素对国际贸易影响的计量分析,其中也包括其他因素,如关税、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于贸易便利化政策,经济环境和供应链状况与国际贸易增长的关系,研究方法多样,且各有建树。

标杆测评

最简单直接的研究方法就是将一国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即标杆测评。虽然这种方法无法反映贸易便利化指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能够为政策制定者和供应链分析人士提供建设性指导。如果某一国家的某种贸易便利化指标(如港口效率)大大低于其他与之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这表明该国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麦恩使用了针对某一国家和针对某一产品的国际贸易数据(输入输出数据和经济环境数据)等进行分析。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使用贸易便利化标杆数据来制定或完善政策,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最大化和全球供应链参与度的最大化,集中分析主要的出口产品及主要的贸易便利化指标,无疑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地制定贸易政策,提高全球供应链竞争力,麦恩从腐败、交通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政策约束、海关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六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国家的经济环境。首先,使用研究工具测评了被研究国的特色国际贸易模式。这能够帮助其了解该如何选择供应链,选择当前供应链体系中最热门的产品或者即将成为热门的产品。其次,关注对产品供应链的哪种投入最能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例如对女装行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的投入就非常不同。这可以帮助被研究国了解什么样的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第三,选取与贸易便利化及国际供应链相关的六个方面测评一个国家的贸易环境,并根据不同的产品选取不同的环境指标。这可以帮助被测评国了解本国贸易环境的优势和劣势。麦恩所作的三个层次的测评互相关联,可以帮助被测评国确定在其最关键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哪种环境因素对该产品的供应链影响最大。测评结果将显示何种贸易便利化改革会带来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最大化,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国际贸易业绩。

案例分析

第二种分析贸易便利化成效的方式就是案例分析。供应链各个模块之间高度独立,针对特定产品的案例分析能够提供有关商业关系和生产成本等模块的详细信息。但案例分析的目的和贸易便利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因为分析案例关注的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做生意,而贸易便利化则关注如何推动改革以改善经济环境。此外,案例分析只针对某一特定产品,而政府需要的是能适用于大多数产品的改革方案。即便如此,针对某一国家贸易便利化改革的案例分析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能详尽地分析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案例分析可以作为贸易便利化如何有力提高国家贸易环境吸引力的重要例证。特定国家特定商品在全球供应链中表现的案例分析,包括汉弗莱(Humphrey)和蒙米杜维克(Memedovic)的汽车案例,卡普林斯基(Kaplinsky)、蒙米杜维克(Mededovic)、毛利斯(Morris)、利德曼(Readman)的家具案例,吉瑞夫和蒙米杜维克(Gereffi&Memedovic)[1]的女装案例等。特定国家和特定贸易便利化类型的分析有威尔逊(Wilson)等进行的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的国家研究,以及由供应链职业协会(CSCMP)赞助的多项国家研究。特定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改革案例分析能够详尽体现改革的成本和效益,因而重要性非常明显。但是,特定国家的分析结论往往难以适用于其他国家。如今案例分析愈来愈多且具有连贯性,因此无论是对政策制定者还是对国际供应链网络中的公司而言,其价值都日益明显。

贸易便利化的深入分析

第三种方法是对贸易便利化的深入分析。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数据的粒度可以有效控制,例如,通往港口主要公路旁的公司密度、网络服务商的数量等,同时可以分析具体贸易便利化政策的改革对全球供应链或潜在国际贸易国的影响。有大量的研究关注了港口和交通的贸易便利化改革以提高供应链竞争力,例如,施佩尔德(Shepherd)[2]关注了道路交通网络的质量,费克(Fink)[3]分析了港口服务竞争力降低的原因,霍斯曼(Hausman)[4]研究了相关物流和运输时间,发展银行(IADB)则关注了拉丁美洲的港口和相关基础设施。另外,一些研究则关注了网络沟通和全球供应链的关系,包括弗里德(Freund)[5]的网络研究,费克[6]的交流成本研究和福瑞(Ferro)[7]的网络使用情况研究等。深入分析的另一个方面是标准的确定。马内斯(Moenius)等关注双边共享标准的影响,陈(Chen)[8]研究了遵守海外标准的益处,施佩尔德关注了纺织品的行业标准,威尔逊等回顾了食品行业标准,福瑞[9]则关注了遵守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则如何影响出口商利益。对于那些参与国际贸易的公司而言,遵守标准无疑是国际贸易成本的一部分,所以,政策制定者需要把标准带来的贸易壁垒当作贸易便利化改革的一部分。这些深入的研究,虽然范围不广,但对政策制定者和公司都很有价值。当然,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因缺乏和其他领域的对比性,所以研究结果很难准确评判贸易便利化改革是否最能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参与度。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的粒度并不与产品种类和产品领域相关,而是与经济的整体情况相关。例如,阻碍食品加工行业国际贸易的因素表面看来可能仅是因为缺少冷冻集装箱,但是仅仅研究运输方面的问题很难确定整个供应链的最薄弱环节。

贸易便利化的计量模块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2

1.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电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分销零售、专业技术等市场将按照我国在世贸组织谈判中的承诺,按照规定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时间表,逐步实行开放。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技术贸易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国际技术贸易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重要,因此,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环境因素之一。

2.科学技术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是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一个全球性现象,指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科技发展融合的过程。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以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现今它已是一种趋势。科技全球化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内容的全球化;二是科学研究手段的全球化;三是科学研究组织和研究设施的全球化;四是科学研究资源的全球化;五是科学承认与评估的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是各国研发投资的全球化以及国际战略技术联盟和国际技术贸易等的发展。在科技全球化的发展下,各国贸易迅速发展,这个过程中。国际技术贸易成为全球贸易交流的一股洪流,因此,科学技术全球化成为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环境因素之二。

3.技术创新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化是企业最强的生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的创新需要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国际化生产和经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说国际技术贸易使高新技术发生转移,给我国企业带来技术扩散和外溢效应更为重要。主要表现在:外国公司通过与我国企业的技术贸易往来,向我国企业传授知识和技术,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引进等将技术的使用权在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进行买卖,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技术创新化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进行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环境因素之三。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对比

1.发达国家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特点

高科技产品技术与稀缺的自然资源一样,被一些国家置于经济安全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严格限制甚至禁止相关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贸易管理法或专门的技术出口管理法予以管制。例如:1970年法国《关于与外国人订立获得工业产权和技术知识合同的法令》、1977年葡萄牙《关于调整技术转让规则的第53/77号命令》、1973年西班牙《关于调整技术转让的第2343号法令》等。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出口技术贸易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例如,1979年的《1979年出口管理法》、《出口管理条例》等通过出口许可证制度、出口管制商品清单等,对出口技术进行管制。2007年6月19R,美国商务部下属的产业安全局了三项新规。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和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管制新规所列的产品“黑名单”涉及31个大类和有关技术、软件的20种产品。具体包括飞行器、飞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激光、光学感应纤维、数组天线、无线接收设备、认证软件、高性能计算机、电力系统合成器、贫化铀、水下摄像机和推进系统、某些复合材料、部分电信设备、空间通信和防空设备等。

从美国国际贸易技术法律相关的制度规定我们看出,美国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这是因为:

一是确保其技术领先优势,而这种技术领先优势所支撑起来的强大国力,为其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套取全世界的财富,创造了条件。

二是防止其他国家将相关技术运用到军事武器研究方面。威胁到美国的军事霸权地位。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与强大的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是美国吸引全球资金涌入并让其有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

三是牢牢地控制技术发展优势,意在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因技术资源的紧缺而贱卖自然资源换取外汇,从而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颁布限制甚至禁止稀缺资源出口的法规,坐享中国的稀缺自然资源。同时,使得新兴国家由于研发能力弱、技术落后而沦为最廉价的加工车间,既帮助美国分担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得美国可以用少量的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换取大量的最廉价的商品和服务――中国需要卖掉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2.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特点

发展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规定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其国际技术贸易法的主要内容是以技术引进为主。例如,菲律宾在1978年制定了《为建立工业部技术转让局以执行第1520号总统法令第5节有关规定的条例》;多米尼加在1978年制定了《关于外国投资和技术转让的第861号法律》;1976年哥伦比亚制定了《关于技术转让合同批准和登记的第444号法令》等。

发展中国家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法规主要从技术引进管理着手,对国际技术贸易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其主要的内容涉及到技术、技术转让、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合同审批及审批机关,法律的适用范围,技术引进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处理等。发展中国家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主要从技术引进管理着手的原因是:

一是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贸易时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技术溢出和技术创造,这对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是更好的服务于本国经济。随着国际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发展中国家的计算机、通信等技术产业受到深远的影响,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三、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内容及案例分析

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等。

1.国际技术贸易合同

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主要有两国之间签订的许可合同、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合作生产合同、设备合同等,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的法律制度指的是为了实现双方的利益通过签订有关技术转让而形成的

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

(1)许可合同研究分析

首先。许可合同是国际技术贸易中较为通用的技术转让合同,它是技术的提供方向技术的受用方提供有偿使用其技术的授权合同。因此,许可合同又分为独占许可合同、排他许可合同、普通许可合同、可转让许可合同、交叉许可合同等类型。

其次,许可合同的重点项目有:合同名称;合同的编号;合同的签订时间、地点;当事人法定名称和地址:转让技术的内容和范围;技术改进和发展的交换;技术文件的交付;技术价格与支付;保证;其他条款等。其中,合同名称要真实的反映出合同的内容;合同的编号也要反映出许可方的国别、被许可方的名称和部门及签约年份等:签约时间和地点签约时间、地点非常重要,其涉及到合同的生效时间、法律适用地等问题;当事人法定名称和地址则关系到法院的管辖权等;转让技术的内容和范围涉及到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明确规定转让技术的内容、方式、规格、性能等;技术改进和发展的交换是对原有的技术进行发展,创新,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对技术发展改进的所有权应有明确的规定,以确定改进和发展技术所有权归属;技术文件的交付条款是文字性的技术文件,它涉及到技术文件的内容和参数、交付时间、交付地点等;技术价格与支付是技术贸易合同中受方人对技术转让所支付的费用,支付周期、支付方式等;保证条款则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一般包括两项:一是权利保证,二是技术保证;其他条款主要包括不可抗拒的力量、合同附加条款等。

此外,许可合同还有可能包括专利保持有效条款;考核验收条款等。

(2)关于国家技术贸易合同的案例分析

上海A公司与美国B公司进行技术贸易合作。签订了关于氧化铝陶瓷基板流延成型技术和设备合同。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之前,上海A公司也曾多次去美国B公司场地进行考察,对技术进行了解。经过谈判后,双方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但是A公司进行生产时,经B公司技术人员多次调试依然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合同条款中却没有明确规定B公司转让技术不能正常投入生产的索赔项,使A公司和B公司不但没有合作成功,也给A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案例启示

合同是进行国际技术贸易交流的必要工具,合同的签订关系到双方的利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为此,在国际技术贸易合同要严格按照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要求,遵循平等、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同时对合同条款中双方的义务和责任要十分明确的做出规定。

2.国际技术贸易知识产权

弗里茨,马克卢普所著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该书系统阐述了知识生产的相关理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可见美国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国际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的法律包含以下方面:

(1)专利法

专利法是用以调整由发明创造活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专利权是专利法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国家专利主管部门,依据专利法授予发明创造人或合法申请人对某项发明创造人或合法申请人对某项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间内所享有的一种独占权或专有权。专利权的内容主要有制造权、使用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进口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规定专利是“由政府机构或代表几个国家的地区机构根据申请而发给的一种文件。文件中说明一项发明并给予它一种法律上的地位,即此项得到专利的发明,通常只能在专利持有人的授权下,才能予以利用(制造、使用、出售、进口)……”。专利权的形成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具有排他性、时间性、地域性等。技术性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

专利案例分析:2001年北京新创科技公司与美国凯创通信公司进行技术贸易,美国凯创通信公司有5项专利售价210万美元转让给北京新创科技公司,后经过法律程序认定,其中有2项专利已经过期,为北京新创科技公司挽回了巨大损失。

(2)商标法

商标顾名思义是商品的独特的标志,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同他人的商品相区别而在其商品上所加的一种具有显著性特征的标记。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对法律确认并给予保护的商标所享有的权力。商标权的内容包括商标专用权、商标续展权、商标转让权、商标许可使用权等。商标权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商标所有权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商标权可以合法转让。其继受人同样可以成为商标的主体。商标权的客体是商标权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一般是注册商标。根据商标法的构成要素,应依法律规定,不能自由选取。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识,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商标权也具有排他性、无形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其可分为三类:制造商标、商业商标和服务商标。

商标案例分析:2003年日本丰田与中国吉利的知识产权商标争端使得人们在国际技术贸易过程中,认识到商标的重要性。丰田认为中国吉利的车标酷似“小地球”造型,对他们造成了侵权,于是将吉利告上了法庭。2003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丰田败诉。这主要是因为丰田与韩国、意大利、德国等汽车设计公司已经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在汽车设计上已经拥有了造血功能。

(3)案例启示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中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更好的保护我国技术知识产权。

四、总结

国际技术贸易法是为了规范技术转让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其具有双重的特点,一是技术转让的当事人,包括企业法人、自然人等,具有经济性;二是技术转让与国家的竞争力、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国际技术贸易与其他贸易行为相比,所带的政治色彩更浓厚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技术贸易必然会成为一种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贸易形式。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技术进出口的法律制度侧重点不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国际技术贸易法律来维护本国的利益,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为此,本文结合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的背景因素,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际国际技术法律制定及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规范:知识产权法,技术贸易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进出口贸易管理法等,本文对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结合案例进行了重点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3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回忆、梳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家乡可持续发展的实例,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含义;通过对“三北”防护林、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的学习,认识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基本国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学习身边的地理;搜集家乡的或我国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资料,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涉及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搜集、分析和对比图文资料,认识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运用各种资料说明中国在近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感;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材分析

全章内容由“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中求发展”两目组成,以我国“区域差异大”和“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两大国情为主线,从家乡到国家,再到全世界,明确不同区域的差异,寻求发展的方法,回扣本章“走向世界的中国”的标题。整章内容行文简练,内容简洁,给出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为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情况整合拓展教材留足了广阔的空间。

第一框题“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一段正文、一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突出了我国“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及“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合作”的解决途径。其中,对“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理解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教材首先利用正文简洁地点明我国“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接着通过图组9.1的两幅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例证:用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实例说明结合自然和人文区域特点,把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用“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实例说明加强区域联系,治理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呼应标题。最后,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案例及全国典型案例,从家乡到全国,分析探究区域差异、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基本技能,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第二框题“在世界中求发展”:包括三段正文、两幅图和一个“活动”,是上一框题在空间上的延伸,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结合点,突出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另一基本国情及其在世界中的发展之路。其中,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教材通过第一段正文点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因而“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中国要在世界中求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因此第二段正文介绍了经济全球化及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措施,用“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图(图9.2)让学生直观感知理解经济的全球化,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图(图9.3)来证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其中,图9.2表明某型飞机的生产需要多国合作共同完成,直观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飞机零部件生产国多是发达国家或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是竞争的结果,说明融入经济全球化,要在竞争中求发展。我国融入全球化,也必须参与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教材第三段正文介绍了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我国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活动”的三个问题分别与三段正文相呼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验证三段正文所阐述的观点,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图像系统不多,仅有3幅,但对探究理解我国“区域差异大”和“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融入世界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章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4

图表式选择题是以图表加文字说明为载体,主要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此类题的命制主要是借助于表格、图示或图表加文字说明等方式,把要反映的现象表达出来。考生通过分析表格或图示,得出一些经济学结论或启示。由于命题者是围绕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设计图表,所以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理解图表所涉及的基本事实,从提供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并结合《经济生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解题指导

(1)审题:①认真阅读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文字信息等内容和要求,尤其要注意图表中的归纳性语言。②分析图表纵横关系,找出图表中蕴含的显性或隐形信息。如果是两个以上图表,还要分析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③分析图表下面的注释,因为注释是对图表内容的补充或说明,对理解和把握图表的整体内容起到帮助作用。④分析题干的指向或要求,建立与教材知识的对接关系,实现课本知识的迁移。

(2)解答:①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结合设问的指向性,将图表中的定量数据分析转化为定性的经济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②结合题意,对照题肢,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题肢,选出正确答案。

3. 例题分析

①VIP供给更有限,需求更旺盛,因此单价高于普通区 ②关键场次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因此单价高于一般场次 ③套票折算的单场平均价格低于各场次单价,有利于提高球票销售总收入 ④不同位置的球票是替代品,降低普通区球票的价格将会增加VIP区球票的销售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分析:选A。本题考查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供求关系影响价格。VIP区的球票供不应求,其价格高于普通区球票,①正确。价格影响需求。套票折算的纬∑骄价格较低,会增加套票的需求量,从而提高球票销售的总收入,③正确。关键场次的球票需求量大,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②错误。普通区和VIP区的球票互为替代品,普通区球票价格降低会减少VIP区球票的销售量,因此④错误。

二、图像类选择题

1. 命题特点

图像类选择题通常提供1-4个图像(或图示),内容一般为当年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要求考生在阅读图像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图像所表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选出正确答案。图像类选择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语言转化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图像类选择题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

2. 解题指导

(1)明确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量变是什么,即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弄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因为在经济学中,函数图表有横轴代表因变量,竖轴代表自变量的说法,这与数学的表示法不同;弄清曲线所代表的实际内容。

(2)根据图像题题干的说明性文字,联系教材知识,弄清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纵横坐标,把握曲线变化趋势;有的题还要明确是点移动还是线移动,如果曲线发生平移,可添加辅助线,分析引起平移的因素,借助辅助线比较判断。

(3)比较不同曲线的差异,确定不同数量关系对应的图像及其曲线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要学会图文转换,把图像表达的意图转化为教材知识的内涵。

(4)分析题肢的内容,联系教材知识,依据设问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判定并选出与图像意图相同的题肢。

3. 例题分析

分析:选A。一般说来,价格与供给成正比关系,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材料信息显示,国家对该类制药企业实施生产补贴,这意味着生产成本会降低,商品本身的价格没有变,商品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侧移动,这就可以确定选A项,排除B项。C、D两项显示的是价格变化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三、图表填空式主观题

1. 题型特点

图表填空式主观题以图表形式命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列举材料,二是让考生分析其《经济生活》依据。此类题属于原理运用型、因果型试题的混合运用,其亮点是材料与观点准确对照,所以考生在解题时只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明确考查方向并把材料折射的原理揭示出来即可。

2. 解题指导

(1)审题。解答图表填空式主观题首先要审材料,概括大意,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其次要审清设问,明确设问类型、设问的指向性、所用的原理内容以及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2)解答。解答图表填空式主观题首先要研读示例的内容和答题方式,并根据示例的模式和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在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这样才有可能把与该材料相关的经济学道理联系起来分析,然后根据设问的提示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教材中的观点联系起来思考,对照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3. 例题分析

例3 (2015年重庆卷)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参战国。面对外敌的入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消灭并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不仅保卫了国家,而且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2014年,我国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隆重纪念活动,以此铭记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

分析: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概括大意,找出材料中的“和平年代,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等关键词,然后根据设问和示例的要求并联系《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和平环境对增加财政收入、发挥财政作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①在财政方面,有利于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加,有利于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发展民生经济。②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融入经济全球化。

四、图表型主观题

1. 题型特点

图表型主观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为背景,列举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数据,以图表、图示或数据的形式命题,要求考生解读图表提供的信息,通过比较思考,纵向比变化,横向找差距,动态把握表格中的数字变化,然后让学生归纳图表反映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题型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便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2. 解答方法

(1)审题:①审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图表所要说明的内容,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和中心,为解答试题指明了方向。②审图表内容。分析图表内容要做到“三比较”,即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表与表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事物自身的变化发展趋势。横向比较是对不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其内在联系,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③审注释。注释是图表的延伸和补充说明,它往往对组织答案有较大的影响。注释有两种情况:一是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二是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答案的重要来源之一。④审设问。通过审设问,明确设问类型和要求,并根据不同的要求组织和生成答案。图表类试题的O问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图文解读类,如图表(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问题),此类设问属于“是什么”方面的问题。二是关系揭示类,如“图、表(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此类属于“为什么”方面的问题。三是认识类,如“谈谈你对图、表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此类也属于“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四是措施类,如“……应采取的措施(做法)”,此类属于“怎么办”方面的问题。

(2)组织答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炼教材中的观点或结论,根据设问的要求,把材料中信息转化为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和认识,也就是由定量分析转化为定性分析。在生成答案时要遵循从数据到术语、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在组织答案时还要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表述规范等。

3. 例题分析

例4 (2016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1)解读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6年伊始,中资企业的几笔海外并购令人瞩目,并购的领域侧重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的对象是拥有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并购既可以使中资企业迅速切入高端市场,也可以使被并购企业借助中国企业的关联渠道,特别是依托“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展销售渠道和全球影响力。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5

1 引言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今环境研究的热点,也是地球信息科学的应用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与气候、生态系统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全球变化,它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心内容。在全球尺度,土地覆盖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这些变化影响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所以它们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景观空间异质性动态、人类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反应,我们至少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数据:①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景观综合图和其它土地覆盖的间接证据;②反映近期土地变化的遥感数据。

为了整理来源于遥感和景观综合图等的有关信息,并在一个公用的空间框架中为地理、文化、政治、环境和统计数据提供输入、储存、处理、分析和显示能力,我们需要地理信息系统。

为了预测地球系统的变化趋势,数学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学模型包括基于变化格局外推的诊断模型和基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动态集成模型。现有的数学模型综合了景观变量和变化的近因,可以进行短中期预测。

全球变化的长期预测需要分析土地覆盖变化在不同地理和历史背景下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分析气候变化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影响。这些分析需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的案例研究,通过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对这些大量典型案例研究的对比分析,在区域尺度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一般结论。为了使这些研究从区域尺度上升到全球尺度,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空间异质性、技术创新、政策变化和城乡动态等问题[1]。

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我国已有很多研究成果[2~4],同时也已产生了许多研究方法。例如,叶笃正等提出了全球变化的预研究方法[5];张新时等改进了 holdridge 模型,并据此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植被的可能影响[6];李克让等开发了气候—森林响应动力学模型[7]。本文主要从地球信息科学的角度,讨论我们对全球环境变化系统研究方法的一些认识。

2 数据获取

第一手数据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手数据有问题,那么下面的所有分析和预测都将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8]。早在 1960 年代初,作者之一(陈述彭)利用海南岛航空像片对包括坡度、土地利用、植被、土壤、坡向、地貌和地质多要素解译及地面实况进行了三级比例尺验证。在航空像片综合利用与农业综合制图的实验中,主张以地理的综合方法作为解决热带航空像片分析与农业制图的基本途径,即:按照地面控制考察与航空像片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研究区域自然综合体的自然历史过程着手,摸清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利用航空像片,相互阐明,彼此印证。根据像片判读和量测的可能性,试制了大北部试点地区的 6 种基本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图:微地貌结构图、坡度组合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土质图和农用地形图[9]。

1978~1980 年间,中国科学院组织全国 80 多个单位,在云南腾冲地区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航空遥感试验。这次遥感试验分为 33 个专题进行,包括地质、农林、水资源、测绘制图等各个专业的解释制图工作,以及各种遥感仪器检验和波谱测试工作。在土地管理方面,根据地物波谱特性和遥感图像的亮度系数,对土壤进行聚类。通过彩色红外片的色散分析,鉴别主要森林树种,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立地因子,回归估算森林材积量和评价宜林地。利用彩色红外像片,从图像上直接解译 20 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特性,确定植被覆盖率、森林和各类植被的覆盖面积,划分植被类型,确定森林植被的郁闭度、分层和高度等数量指标,分析生态环境条件并分出优势树种。在这次试验过程中,通过地面实况观察和航空像片解译,编制了试验区的自然景观图;结合应用土壤、植被、水分等参数,通过航测地形图的数据量测,建立了腾冲地区数字地形模型[10]。

1981 年,在渡口—二滩开展的第二步试验中,以航空遥感资料为基础,从土地覆盖和环境污染着手,试验多源的数据采集与空间配准的方法,探索了信息专题化和数字化的技术途径[11]。其试验内容包括:①彩色红外正射影像地图的编制;②土地覆盖图的编码;③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

1970 年代末以来,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例如:大地构造学理论与板块学说的验证,水、气动力学现象与自然历史轨迹的分析和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环境科学的应用[12],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遥感应用研究[13],资源环境动态遥感与模型分析试验研究[14],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研究[15],城市遥感[16]和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17]。

遥感图像和数据是现代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18]。遥感图像是一种综合性的地理信息源(包括各种地理要素),同时,又是一种空间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定位、定量的数据。遥感数据比地图更进一步强化了地理综合体的形象和概念,它提供了具有全息性质的交织在一起的可见景观实体影像。人地关系错综复杂,难解难分,通过其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可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超越直接的形象,借助于间接的标志,从中获取极其丰富的二次信息。因此,遥感是一种运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技术。在 20 世纪和 21 世纪之交的今天,遥感技术不再是孤立的系统,已达到了与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水平,可以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多维和动态的网络数据。

3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可划分为 4 个相互重叠的阶段[19]: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中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开拓阶段,197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初期是政府资助研究和正式试验阶段,1980 年代初期到 1980 年代后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产业化阶段,自 1980 年代后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进入工作台站网络化和多媒体阶段。我国自 1960 年代初期跻身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试验和发展以来,在研究方面基本上保持着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水平[20]。

从历史发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脱胎于地图[21]。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都是地理学的信息载体。其所以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因为它的特定性质属于空间型,以区别于其它统计型的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每个数据项都按地理坐标来编码,即首先是定位,然后是各种定性、定量属性。以这些定位数据库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具备愈来愈完善的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统,则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22]。它的基本构成包括三部分,①地理基础:按经纬度、地形图格网或行政区划、流域等来建立格网的或多边形的地理坐标;②标准化和数字化:将统计数据、地图或影像加以规格化和数字化,以适应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以便于人文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对比与相关分析;③多维结构:实现三维的空间信息结构并按时间序列延续,从而具备信息存储、更新和转换的能力[23]。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多层次数据结构、多功能综合分析能力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可把全球或地球的大量自然因子和人文要素的属性,按照地理位置建成关系数据库,再加上遥感卫星的周期性大范围扫描数据以及结合经济统计的实时传输,使数据保持在经常的更新状态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理系统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对全球环境变化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24]。

4 数学模型

建立新一代空间动态模型是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1],而总结和评价现存的有关模型是新一代模型必不可少的基础。为此,我们自 1998 年 7 月开始进行数学模型文档库建设。由于资源环境数学模型的复杂性,有关模拟系统质量的隐含和明确假设对模型用户常常并不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标准化数学模型文档库中的每一个模型包含有 6 个层次的信息,它们所包含信息的详细程度逐渐提高。即:①注册信息层:包括有关模型的整体信息,例如摘要、作者联系地址和参考文献等;②科技信息层:包含层次 1 中的所有信息以及模型的详细科技信息,例如,模型的数学方程、参数变量、隐含假设和资源环境背景等;③数学信息层:包含层次 2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数学基础;④过程信息层:包含层次 3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构建过程或论证过程;⑤程序信息层:包含层次 4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原程序;⑥案例信息层:包含层次 5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应用案例。

通过比较分析文档库中的模型,对现存建模方法的局限性和尚待创建的数学模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因此派生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模型。例如,以综合生物多样性模型[25]为核心的景观空间异质性动态模型体系,以生态系统稳定性模型[26]、连通性模型和基于植被指数的土地生产力模型为核心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模型体系,以数据挖掘模型[27]为核心的气候变化模型体系和以土地管理虚拟系统[28]为核心的人类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反应模型等。

5 地学信息图谱

发展和完善一种方法来反演 (backcasting) 土地利用

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过去和预测 (forec asting)其未来,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具体目标之一[1]。地学信息图谱正是迎合这一研究目标的有效可选方法之一。

地学信息图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等当代先进技术和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图谱生成过程智能化的系统理论。地学信息图谱吸收了景观综合图简洁和数学模型抽象的特点,它的发展经历了景观制图实验[29]、图谱概念的提出[30]、图谱方法的

应用[31、32]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33]的形成 4 个阶段。地学信息图谱由征兆图、诊断图和实施图组成。征兆图是信息提取模型对有关数据的运行结果,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28];诊断图可表达为各种基础图的不同组合,可反映资源环境动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34];实施图以诊断图为依据,通过改变各种边界条件,分析推理不同控制条件下的决策方案,可为进行规划实验提供依据和预案[35]。

图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方式,主要运用图型语言进行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表达与分析;地学信息图谱则是应用地学分析的系列多维图解来描述现状,并通过建立时空模型来重建过去和虚拟未来[33]。也就是说,地学信息图谱不仅应用于数据采集和数据开发利用,而且服务于科学预测与决策方案的虚拟。地学信息图谱具有以下 4 个重要功能:①借助图谱可以反演和模拟时空变化,即可反演过去、预测未来;②可利用图的形象表达能力,对复杂现象进行简洁的表达;③多维的空间信息可展示在二维地图上,从而大大减小了模型模拟的复杂性;④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图谱有助于模型构建者对空间信息及其过程的理解[35]。

6 讨论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全球环境变化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一些专家认为[36],为了解决全球环境变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最重要的方面:①优化卫星观测系统和地面监测网;②建立有效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源于野外工作、航空照片、卫星影像和地图的有关数据;③构建和发展地球物理与生物过程模型、优化气候模型中的生物圈参数,以分析卫星观测的时间序列数据;④发展基于卫星观测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分析模型的全球变化预测理论。有的专家

提出[37],重建过去的生态景观过程、模拟当前的景观动态、分析其驱动因素、发展典型案例研究支撑的地理信息系统是最有前途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方法,数字影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的集成为我们更准确全面地监测和预测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精确、详细的全球尺度空间数据,所以空间抽样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1]。例如,根据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敏感性以及我们现有的数据基础,我们可以首先对全球变化有重要意义的以下 4 个热点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1)黄河三角洲:它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湾口,地处 37°20′~38°10′n、118°7′~119°10′e,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它沉积矿床,已建成我国第二个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地面农业资源多种多样,拥有丰富的水沙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和广阔的滩涂,生产潜力很大。但由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缺乏全面的认识,以及旱、涝、盐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生态平衡一度遭到破坏。为了为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遥感监测系统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1985 年 10 月国土资源卫星协调小组将黄河三角洲列为试验区之一[38],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时空动态遥感数据系列。

(2)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南亚热带最大的冲积平原。自 1978 年以来,成为我国层次最高、发展最快的改革开放先行地区[39]。未来的珠江三角洲将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经济区和城市密集区[40]。为了保证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即将启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1∶1 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并运用 1m 分辨率以上的各种卫星数据,建立包括 1m 分辨率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多分辨率数据库。

(3)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它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给黄河下游的海防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为了全面了解土壤侵蚀状况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情况,为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985 年我国起动了“黄土高原遥感系列制图”课题。根据调查结果将黄土高原分为剧烈侵蚀区、强烈侵蚀区、高强度侵蚀区、强度侵蚀区、中度侵蚀区和轻度侵蚀区、建立了黄土高原 1∶100000 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数据库[41]。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6

一、调整教育目标,从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以前,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大多停留在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方面,倾向于低、中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一般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等基本会计技能的操作,很少或基本不参与决策分析和企业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下,要求会计除了具有反映功能外,更多地是要应用于企业管理;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化、网络化,会计人员将逐渐从过去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预测、决策、分析等企业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能完成一般核算业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加入WTO后,要求会计人员还要具备处理跨国公司会计业务的能力和参与跨国经济管理的能力。所以,加入WTO后,会计教育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适时地调整不同会计人才的培养比例,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以前,我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纯专业课方面的内容,其他相关课程和一些基础课的设置较少,而且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不高。比如外语,除了一些国际会计专业对此要求较高外,一般会计专业都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低,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就很难适应跨国经济业务的需要。因此,加入WTO后,会计教学的课程除了要保留必要的基础课和会计专业类课程以外,应适当地减少纯会计课程,相应地加大相关课程的设置比例,包括经济、财政、管理、市场、金融、投资、法律、决策分析等等;此外,在基础课程上还要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处理、外语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增设有关跨国经济、国际文化及国际惯例等方面的内容。对基础课、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课时比例加以适当调整,使会计教育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2.选用高质量的教材。

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教材五花八门,水平层次不一。2001年6月,《中国财经报》曾对我国会计教育状况作过一次调查,从对全国十四所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对所使用的教材是不满意的,学生们渴望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总体倾向于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和名牌高校教材。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也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在会计教材的选用上,也应尽可能地按照国际会计的要求,或者与国际会计保持一致,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会计基础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上更好地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弥补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和相应的高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提高我国会计人才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适应现代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采用各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适应对具有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决策果断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其次,强化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的会计教学多采用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接触实际业务,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凭证,不会写简单的财务分析的情况屡见不鲜,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入WTO后已对会计人才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材料设计一些模拟练习,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同时对会计业务及其处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国内外案例加以分析、讲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充分做到把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处理。学校可以和部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些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处理的机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联系一些单位,积极参与实际业务的处理。这样通过实际业务的亲身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过去单一的“黑板式”教学手段,多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另外,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要,在教学手段上可改变过去单一的汉语教学模式,而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7

一、《国际商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是一门研究为满足个人及组织需求而进行的跨国界交易的科学。该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国际商务学研究的是跨国界的活动;二是国际商务学研究的是国家、企业或个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商业性经济活动,而不是非商业性的跨国经济活动(例如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这门学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它涉及面很广,与其他学科(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组织学及心理学等)有很多交叉。

传统的国际商务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并且与很多国际商务课程内容重复,如果任课老师缺乏实践商务经验,就更容易照本宣科。在教学手段上,虽然许多院校已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课件的制作平铺直叙,容易造成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则由教师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将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简化、抽象等加工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大部分案例都是来自于国际商务实践,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因此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国际商务》课程案例教学的设置

在教学中,教师们应积极探索一种在课堂教学能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结合国际商务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的、师生互动、良好交流的实践过程,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对贸易理论进行验证,对贸易政策的实施情况深入了解,对贸易主题角色还原。

基本思路是案例设置要具有参与性,避免与国际商务课程教学的内容有重复,我的看法是建立一种立体的案例教学法,不必拘泥于课堂。

1.课堂案例教学。初步的思路是在学期的开始,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选题或领域,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在学期的中后期展开,使案例教学具有全程性。根据案例与教学环节的联系,可分为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外思考案例;根据案例与讲授知识的联系可分为描述型案例、问题型案例和混合型案例;根据师生在教学中扮演角色的不同,可以分为插入型案例、讨论型案例、模拟型案例;根据国外案例教学,案例分为:一般个案、导入个案、哈佛式个案、事件过程法、行动个案。目前应用的国际商务案例多是从网络或图书馆搜集的,信息过时,综合性案例极少,甚至与现行法规惯例有不符之处。应该拓宽案例来源渠道,比如近期的报纸期刊、电视广播报道或者直接从企业搜集案例等,这类资料数据新颖、真实,贴近现实生活,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教师也可以自行编写案例。尤其要注意搜集和撰写能再现国际商务全程的综合性案例,整合经济学专业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案例教学中迅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案例教学。教师给予商务模拟情景和相关互联网网址,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数据进行案例讨论,并且提供案例报告。这种做法,学生主动性更强。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培养其高层次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评鉴能力及在特定情境中的决策能力,而且影响教师的教学,促使教师思考本课程的架构与组织,案例与理论的关连性,以及学科整合等问题,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比如教师必须倾听、回应及沟通,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促使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辩证分析及深入洞察。

三、《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几个例证

通过真实的商务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商务活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将晦涩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他人在商务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昭示给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下面我举两个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案例一:Tom想购买一台DELL笔记本电脑,他在DELL网站上选型订货,并通过VISA卡支付货款。Tom的订单在马来西亚戴尔笔记本工厂得到处理,在这里员工从附近的供应商那里获取组成戴尔笔记本30个主要零部件。TOM的电脑的整条供应链,包括各级供应商在内,涉及大约400家公司,这些公司主要位于亚洲,但也有位于欧洲和美洲的公司。请根据你的知识整理一条DEII的国际价值链。

分析:

这个案例就是通过情景再现,要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解国际商务价值链的例证。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不但能更好地理解价值链的含义,而且能熟悉DELL的价值链过程,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时间奠定基础。

案例二:世界银行资助建立的《全球经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数据()提供了175个国家商业法规和其他执行情况的衡量方式。公司可以使用这些衡量方式鼓励或限制投资、生产和发展。访问该网页,选择两个新兴市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各国在建立公司、招聘员工和开展跨国贸易贸易方面容易度排名如何?(2)建立一个公司需要多长时间?(3)缴纳税赋需要花费多长时间?(4)回顾其他统计数据,找出哪个国家最宜经商?

这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要学生作的一个小的可行性报告。通过这项案例作业的完成,学生能深入了解世界市场,并且定期掌握消费者市场、技术更新和全球化长期趋势并制定计划的技能。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国际商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案例教学的特点,合理设计案例,通过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达到国际商务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8

地理位置特征描述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描述,要求准确、完整、唯一,即透过答案能够准确反映出该地的地理位置。

例1 读乍得湖及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1 乍得湖地理位置简图 图2 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简述乍得湖地理位置特征。

解析 区域的地理位置应从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和周边位置等)方面分析。

答案 地处非洲中北部内陆,位于低纬度、热带,周边有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个国家。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解析 地理位置的描述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根据图示:该地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位于北半球;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84°附近,为西半球;位于低纬度地区;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答案 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位于低纬地区(或位于热带);东临加勒比海,西邻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点拨 掌握地理位置特征分析的一般思维:

①纬度位置:经过特殊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具体表述(含方位)或跨纬度范围;所处热量带或气候带;所处半球和纬度带(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

②经度位置:所在东西半球;跨经度范围;时区等。

③海陆位置:所处大洲及方位;濒临海(洋)及方位。如大陆东西部,太洋东西岸,岛屿、半岛、临海、离海较近,深居大陆等。

④相对位置:陆上邻国与隔海相望的国家(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行政区相邻、隔海相望等);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含方位)。

二、地理位置意义描述

地理位置意义描述主要围绕经济、社会、环境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关键是表述完整,要点全面。

例3 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解析 阿根廷地理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则结合材料总结这三方面的特征分析各自带来的影响。

答案 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任答两点即可)。

例4 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距我国大陆约330千米,距我国台湾省基隆市约170千米,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面积约4.3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面甲图为我国地理位置及其周边海域等深线分布图,乙图为我国大陆至地形剖面图。

说明的地理置特征和地理意义。

解析 地理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结合材料可从资源状况,战略价值(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就业、文化、旅游等),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 位置特征:地处低纬,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背靠亚欧(祖国)大陆,面向太平洋,南近宝岛台湾,北临琉球群岛。

地理意义:列岛及其周围大陆架上拥有丰富的石油和海洋渔业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在海洋经济区(领海)划界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扩大军事防御纵深,建立各种军事基地等)直接或潜在的军事价值;是我国进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列岛之间的海域是天然的避风港(任答三点即可)。

点拨 掌握地理位置意义描述的基本思维:

①战略价值:政治地位(首都、省会),经济价值(资源状况及资源开发价值、市场影响),军事价值(军事防御纵深、咽喉之地、军事基地建设或中间补给站)。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9

我们的定义是,潜在商机等于“万物互联”兴起所创造的净新经济价值加上将从落后公司和行业转移到那些充分利用创新的公司和行业的价值,再减去实施成本。根据分析,“万物互联”有潜力在未来十年将全球企业利润总计提高约21%。

我相信,迅速把握“万物互联”优势的企业和行业将得到利润增长的更大份额的回报,这一回报将是以那些观望或不能有效应变的企业和行业的损失为代价的。这正是潜在商机“利益攸关”的原因——这是一场真正的争夺战。

我们的经济分析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分析了包含有切实数据的使用案例。没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的原因是,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力提升和GDP增长方面的广泛假设。其使用的部分案例涵盖多个行业,例如采用协作技术和增加的远程办公等,而另一些案例则针对某个特定行业。

需要注意的是,此分析仅侧重于全球私营企业潜在商机。在此基础之上,如果同时考虑到它能够为市民、社区和国家带来的社会福利以及消费者获益,将会看到“万物互联”在提升生活质量以及带来更丰富体验、新功能和更高经济价值方面的出色潜力。

我们致力于了解不断增长的联接将如何影响客户。我们已经就未来十年全球业务面临的机会展开这一经济分析,并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就此做进一步的研究,深入探讨2013年全球企业之间的最新联接情况。这一信息将有助于业务领导者了解他们获取14.4万亿美元商机份额的进展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64-02

1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供应链战略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供应链战略就是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考虑供应链的全局性规划,它确定原材料的获取和运输,产品的制造或服务的供给,以及产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方式。供应链战略突破了一般战略规划仅仅关注企业本身的局限,通过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规划,进而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供应链战略管理所关注的重点不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本身给企业增加的竞争优势,而是产品或服务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中运动的流程所创造的市场价值。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则是整合全球性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的流动,企业的作业流程需要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同时还要符合各个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供应链的设计可以在全球范围寻找机会的同时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风险。

电子商务、产品多样化、供应资源的多样化和日益提高的客户要求对现存的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优化供应链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快速做出应对方案。本文以IBM企业为例,分析跨国企业供应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2 IBM全球供应链战略面临的挑战

目前,世界经济存在太多的不稳定因素,企业所面对的供应链问题将更加的复杂和多样化。IBM的全球供应链支持的产品线多、面对的市场范围广、业务环境复杂。在对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得出,IBM供应链正面临着五大挑战。

(1)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本身是指商品、服务、信息、技术和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并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全球化最终表现为市场、生产、投资、金融和科技活动的跨国界联系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正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设计自己稳定的、高效的、全球合作的供应链结构,如何在全球性的环境中寻找机会都是企业要面对的挑战。

(2)成本控制(Cost Containment)。在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面对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剧烈的竞争,成本控制事关企业生死存亡。愈演愈烈的供应商与劳动力的成本增长、环境保护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扩大,都阻碍着供应链在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地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与体系,以适应新的竞争需要,确保供应链持续保持竞争力。

(3)客户需求(Customer Intimacy)。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所追求的市场,只有充分了解了客户的需要,才能抢先赢得市场,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很多公司宁愿选择与他们的供应商在产品设计方面合作,而不去听听支持他们的客户的声音。有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供应链设计工作中而没有真正将他们的客户放在第一位。现代竞争中,企业应该要更主动地去了解客户。

(4)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及供应链管理相互依赖性加大,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复杂、更加紧迫。尤其是在跨区域、跨国界的供应链操作中,风险的危害性、不可测性更加大。企业供应链设计中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日本在2011年3月爆发了地震和海啸,由于日本占有全球芯片生产市场1/5的份额,此次地震影响到了数十家半导体工厂,特别是生产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热门产品的储存数据的闪存芯片厂家。这场灾难将引发市场中的芯片供应短缺,更严重的是有些电子企业的整条供应链面临瘫痪。各相关企业如何启动紧急预案来恢复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利润和发展。

(5)商业智能(Intelligent Business)。智能化的商业模式是指在大量的数据中评估和解释,为决策者提供:①适当的警告信息。例如,告诉决策者什么时候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②供应链中一些中间环节的状态信息。③通过一些数据模型、数理统计、分析、仿真模拟来预测未来的问题。当今的供应链管理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如何去提取有效的数据、如何做到实时分析和数据转换,将数据变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对供应链中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都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IBM全球供应链战略应对策略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升企业供应链结构,IBM的供应链战略主要考虑了五个方面。

3.1全球化的应对

全球化不仅仅是指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技能方面对企业产生影响,全球工业指数也正改变着企业经营的环境。跨国企业必须有计划地去减少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新机遇,提升竞争能力并向节约型经济转型,确保能在市场能力方面将中央集中做到最优。

通过分析发现,国际市场中潜在着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和利润价值。全球化意味着可以选择将工作移去最适合的地点,通过运用这种模式,可以大大消除在同一个国家有多个企业集团的机构冗余,从而实现工作流的全球最优化。IBM具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①通过全球采购,大大提高采购过程中选择供应商的能力,并利用“全球的价格信息”来缩短部件的周转时间,从而扩大成本节约的机会。②将采购流程和工具延伸到一些偏远的国家,开发新的供应商和新的利润空间。③在IBM内部按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来整合组织架构,如建立全球性的采购中心、财务处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充分利用各区域优势来优化业务流程。④在发展中国家部署基于Web的订单发票系统,通过数字化购买和发票传送,大大减少内部的采购及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当地政府立法来消除掉纸质发票的限制。如印度、中国、巴西、墨西哥和俄罗斯。

3.2成本控制措施

IBM全球供应链部门主要是通过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来让工作流程更简捷,减少劳动力成本。通过减少浪费和过度消耗,提高重用和回收的机会,从而实现成本节约,提高整体的利润率。供应链部门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具体措施有:①整合IBM的服务提供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②提高系统工具的效率,简化流程,消除手

工操作,充分提高人工作业的价值。③通过使用决策辅助工具帮助实现采购成本节约。该工具可以用来统计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将相同或是类似的需求汇总在一起。当和供应商沟通时,将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提高对价格的影响能力,降低采购成本。④通过降低原材料的库存量,尤其对采购BOM表中高价值的物料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库存成本减少。⑤简化硬件的BOM结构,通过控制IBM的生产零部件的数量,提高物料的重用和共用性来降低生产上的成本。

3.3客户需求挖掘

尽管供应链管理部门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与客户去面对面接触的部门,但IBM的供应链运营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并能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当IBM在选择供应商、制造商、送货或任何与客户面对面接触时,有许多的机会去理解客户的需要并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适当的与客户在某些方面进行合作将大大帮助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增加IBM的收益。促进与客户之间关系的一些关键点在于:①对于采购服务来说,通过合理的采购方案来帮助客户实现成本节约,从而也提高IBM在投标中的中标概率。②工程技术方面,帮助客户在技术上或是新的原材料选择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客户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③物流配送方面,了解客户的需要,提供最适合客户的配送方式。

IBM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客户的满足度:①开发一个全球共用的开支和成本节省的管理平台。利用这个数据平台帮助实现公司及客户对成本节约的数据跟踪和预测,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换。②通过丰富客户的信息资源和帮助提高客户在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为IBM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③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商及产品部门合作,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更有竞争性的解决方案。

3.险预警升级

新的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中,企业所面对的风险也更复杂。IBM在企业内部通过提升风险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新的挑战:①财务方面。建立一个新的流程和系统工具对当前正在使用的或是新加入的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行业对比、区域对比,通过分析做出一些预防性的动作。通过这一措施提高了IBM对重要供应商的财务数据评估,确保IBM的业务的稳定性。②环境方面。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方面问题的解决,保持IBM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领导地位。通过推广无纸化、电子化传输,大量地减少纸张的使用。大约每年减少了2100万张A4纸的使用。同时鼓励IBM的合作伙伴共同来推行环境保护活动,相互分享好的实际运行经验。③运营方面。建立全球的物流控制中心,通过系统监控来减少配送过程中的风险。例如,IBM建立全球集中式的logistic control tower来监控物流的操作流程。让第三方物流公司Geodis(乔达公司)更好地注重在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和运营问题上的处理。

3.5商业智能优化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11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针对经管类学生特点,在概率统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数学与身边经济现象的结合。通过使用与经济问题相关的引例、例题、习题来剖析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经济问题。下面介绍两个教学案例。

    1.1.1案例1:古典概型的案例教学

    在以往古典概型一节的教学中,往往举一些取球、排队等陈旧的例子,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也不感兴趣。近几年,我国开始发行,笔者就尝试用这个身边新出现的经济现象讲解古典概型,效果很好。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排列组合方法先计算的各种买法中中奖概率的大小。比如,福彩35选7的中奖概率等于弃,足彩1;场比赛的中奖概率等于弃,而3D的中奖概率等于而石石。通过此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熟悉了排列组合各种算法的不同,而且在比较各种中奖概率大小与政府关于奖金设置方式的联系中真正体会到中返奖率、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具体的数学依据的。笔者以作为案例教学并不是提倡学生投机,而是希的建设,扩大建模课的普及范围丁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理解数学理论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12

案例教学应用普遍并且通俗易懂,在实际运用中的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也有一些差别。我们通过对多个班进行实验发现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不满足于做一个倾听者,他们希望自己在一定时段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选择一个小组的同学,要求他们按照要求完成教学案例的准备及课堂讲解工作。在实践中同学们踊跃参加,表现出了十分的热情,同学们制作的PPT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学生代表在五到十分钟的发言中,充分锻炼了表达能力,在讨论阶段,教师作为旁听者或最后的评述者,整个教室的气氛更加融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出的问题也更有启发性。例如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在学习国民收入计算的知识点时,我给两组同学布置任务,一组选择我国GDP被低估的观点,而另一组我国选择GDP被高估的观点,要求两组同学分别提前准备资料和课件,在课堂展开讨论。在实际的课堂讨论中,场面火爆,双方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其中部分学生指出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的前后矛盾,错漏重重,我作为仲裁人和教师,对很多问题没有及时发觉,倍感汗颜。俗话说教学相长,这是我的深刻体会。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主角积极参与其效果不言而喻。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篇13

当今地理学学科内部呈现明显的破碎化、离心化趋势,也有学者批评当今地理学面临着自然地理破碎化、人文地理经济化与社会化和地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化的危机[1,2]。传统地理学中“区域性”与“综合性”的学科特色与优势遭到了忽视与弱化,并且当今地理学面对的科学与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受人类活动扰动和改造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地理学科在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手段上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和制约[3,4]。例如在研究沙漠化现象中经常将沙化的原因归咎于干旱,综合研究指出沙漠化是因过度放牧、农业过度扩展和毁林造田而加剧的,而沙漠化表征的诸多现象是由其他学科鉴定的,例如过度放牧和农业扩展由农业科学负责,毁林烧柴则由环境科学负责,等等。而地理学在此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联结各组成部分的网络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过程中跨学科的综合与协同研究成为地理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数据”是自2013年以来兴起的一个热潮,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数据将会是个重要话题,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大数据的发展会冲击着许多行业,包括经济、环保、医疗、旅游等。一时间3V或者4V理论风靡全球,海量、多样、高速、价值(Volume数量,Velocity速度,Variety种类)这四个词概括了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的几个典型特征。卫星、无人机等测绘手段,为地理学带来了海量的大数据。大数据是快速数据,通过各种传感器网络,甚至可以提供实时亚米级影像。面临大数据的冲击,在地理学科中如何应对是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地理学科的传统研究思路和具体应用,从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入手,简要分析了如何在地理学科本科教学中进行大数据的应用挖掘和学习。

二、大数据与地理信息结合

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使得人们对于数据的要求从精确性的苛求转向数据的多元性和交叉性的需求。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相关性的认识比对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显得需求迫切。利用地理数据进行商业选址和消费者分类服务在全球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在中国尚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5,6]。精准的地理服务在中国将会有更大的需求和市场,例如肯德基、星巴克等全球连锁公司等专门成立了商业地理分析团队,帮助其在中国的店铺进行选址。另外,可以构建数据分析中心,进行地理数据的深度挖掘,从而寻找对企业有利的信息,提升企业的利润。例如现在蓬勃发展的物流行业,众多物流公司均加大对数据分析方面的投入,将大数据作为战略资源,深度分析客户需求,进而调整公司的运营策略,在公司战略规划、运营模式等方面做出合理部署。可以想象在未来,大数据不仅会在地理信息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同样在需要与大数据进行关联的其他行业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三、案例分析探讨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多源对地观测数据为其学科的变革提供了数据支持,而地理学科的多学科交叉属性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在地理学科大数据本科教学中在研究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案例挖掘和学习,逐步构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因此,本文选择以下三个案例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地理学科大数据在本科教学中的挖掘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

1.最优位置选择。在地理信息具体应用中科学选择最优位置是现代商业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对的商品放在对的位置上才能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在地理类专业本科教学中可以增加大数据在最优位置选择的商业案例进行分析。

具体案例:现有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该银行需要对未来中国西部某二线省会城市的网点开设方案进行规划。其要求是网点必须开设在银行顾客集中的区域,以方便银行业务的办理,同时需要避开其他银行过度竞争的区域来保证本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前景。

案例分析:最优位置的选择是商业地理分析最常见的案例。对于某个特定的地点是否复合商业利益,进行现场调查是传统的方法也是最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耗时耗力,对于面积人口较大的城市选出其中的重点区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凭借小团队的有限知识远远不够,因此就需要大数据来帮助完成这个任务。基本方案是利用该城市的矢量地图,同时加载信息更多更丰富的经济、人口等基础地理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来实现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可以建立适当的模型帮助我们在合适的城市区域内选择最优位置。

具体步骤:首先,目的是为了帮助银行挑选最有利的位置,可以从街道和临街商铺以及商业CBD等可能的位置进行初步分析。综合该城市的市区超过100个接到的常驻和流动人口统计数据、人口的收入数据、受教育程度的数据,包括分区内其他银行的分布网点位置以及营业年限,其他大型商业聚集区的辐射程度等地理数据,将市区按街道分区重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三个大类,新设的银行网点应优先考虑核心区。其次,按照建立的模型对数据进行收集,根据不同街道分区的特征和商业信息的分布与聚集以及?射度进行赋值,最终得到分区的最后得分,根据得分结合该城市市区已建在建/筹建楼宇列表选出网点的最优位置。

2.人口流动热力图。2014年春节期间,百度地图推出了一个基于手机定位可视化数据而制作的国内城市间人口流动实时地图。春运是短时间内极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行为,而流动人口所携带的手机如果开启了定位功能,那么这些定位数据反馈到计算平台,就可以相对准确和及时地表现出地图上任何一个地区人员的迁入与迁出状况。

案例设计:通过定位数据的分析,可以分析一天内某一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以西安大雁塔地铁站为例,如果把每一个进出站、开着手机定位的人作为一个标注点,那么点的密度与实际人数成正比。如果把手机定位的海量数据扩大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一座城市,就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信息,如分析哪个商圈在哪些时间段人流量大等。大数据对于商业区的宏观规划以及商家对于店铺位置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案例分析: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地用电子地图去查找商场与酒店。利用大数据制作的景区热力图,利用得到的实时人流数据,动态地展现人群的分布。而这些实时、动态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空间路线、识别潜在危险等。因此在未来本科教学中,可以从制图、信息实时集成、使用等角度展开挖掘。当然,要想更加精确、及时地在地图上呈现出某些信息,除了深度挖掘数据,还需数据分析的模型,对收集和运算的不同数据源进行叠加和融合,进而将深层次的信息准确地呈现和预测出来。

3.人口性别比分布。大数据往往存在不均匀、不规则分布的特征。资源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使得不同地区的各种指标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例如,一直困扰我国的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分析未来人口性别的平衡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