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实用13篇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1

(二)探索新课题因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红线。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者终身追究制度。笔者认为,自然资源的重点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因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全口径预算决算、债务审计;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对同级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实行全覆盖,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时效性,实行全覆盖,对绩效审计和未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实行全覆盖。

(四)国务院及部门规章制度出台因素

1、中央七部委出台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

根据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七部委(中央纪委机关、

中央组织部、 中央编办监察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审计署、国资委)于2014年7月27日出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重点检查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民生改善。

2、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2014.9.21。

明确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的财政补贴等支出按性质纳入相应政府预算管理,有效地控制化解地债务风险。

3、国务院出台《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

其目标就是构建政府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其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二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 4、环保部出台《关于开展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3.6)。

主要目标是探索并逐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符合实际的审计规范,明确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责任界定、审计结果运用等,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用“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方式来强化环保,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新认识,这意味着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不再仅仅是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职责,而且也还是同级党委(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职责,并且将列入其考核的体系中

5、财政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

其任务:一是健全内控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尚未建立或不健全单位,必须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控建立和实施工作;二是加强内部权力制衡,规范内部权力运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和定期轮岗;三是建立内控报告制度,促内控信息公开。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情况应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进行报告。该意见规定由财政、审计、监察等协同推进内控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

(五)新增机构、编制审计因素

2013年8月,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中央编委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将编制管理情况纳入审计内容。2014年3月,国家审计署印发《关于加强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审计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机构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2014年7月,中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资委联合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再次明确将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作为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由“经济责任”“单审”升格到连同“机构编制责任”“双审”的新常态

(六)新增反腐高压线因素

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能不能担当起来,关键在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字”抓没抓住。明确了“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其目的就是要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反对铺张浪费,简化办事程序,各级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源头持腐,坚持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三公经费”审计,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上述六大政策因素的调整,引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方向。实际工作中,审计思路的确定,就是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确定。体现了刘家义审计长的讲话精神: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制度形态。

(一)在实施审计方案上下功夫。一是围绕当前政策背景下政策调整因素,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审计内容。二是围绕<实施细则>审计的主要内容,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确定审计内容。三是要围绕当年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确定审计热点。四是要围绕重大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确定审计重点。五是围绕群众来信来访的内容确定审计难点。

(二)在完善考核机制上下功夫。经济责任审计在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情况下,应该采用新体制用新办法,老体制用老办法进行定性评价。采取新办法:一是根据该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照中组部六个方面的考核内容,确定评价重点,删去没有考核内容的指标。二是根据当年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结果评价完成的好坏程度。三是对机构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进行评价,那些职能存在空缺,那些职能在政策执行上没有到位,对职能发挥作用的好坏进行评价。四是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五是夯实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

(三)在落实审计整改情况上下功夫。一是要建立审计台账。将近几年已审计的部门、单位、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审计决定等统一汇总到审计台账中。二是检查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边审计边查看那些问题整改了,哪些问题没有整改。对没有整改的问题,继续取证,列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按《问责办法》严格问责。三是将审计整改总体情况列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一审三年(近三年),将以前年度常规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为审计整改情况列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以更全面地、连续性掌握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为组织部门考核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四)在政策跟踪审计上下功夫。政策跟踪审计就是保障国家重大政策落地生根,排除经济运行风险隐患,维护民生。审计人员要跳出传统审计范畴,在政策层面上摸清该单位涉及到哪些国家重大政策?明确政策的运用方向,借鉴政策绩效评估的经验做法,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分析政策的执行环境、政策的传导途径及政策的完成效果。重点揭露简政放权政策落实方面是否按规定执行?项目建设及管理落地方面存在那些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在党组会议纪要查阅上下功夫。党组会议纪要讨论的都是该单位的中心工作、重大事项、人事任命、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工作中发现那些问题需要纠正?在重大项目资金上需要从那几个渠道筹集?对照审计实施方案,筛选与审计有关的事项,重点核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在探索机构编办审计上下功夫。根据“三定方案”的原则,查找单位内设机构及内设机构的具体职能,在操作中注重这些职能是否发挥了作用?那些职能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到位?那些职能形同虚设?那些职能违规操作?所有内设机构是否经过了编委审批?是否存在擅自设立机构,盲目用权?在人员编制上,是否实名制?是否存在混编、混岗的问题?是否存在大量使用临时工?是否存在未退休兼职的问题?一句话,机构编办审计就是要嗮“权力清单”。

(七)在探索自然环境资源审计上下功夫。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一个新课题,基层审计机关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审计评价体系,解决审什么?怎么评价的问题?其次要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摸清自然资产现状。同时,将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列入审计OA系统,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做好数据资料储备,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再次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现状,结合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能来

明确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如对林业部门要着重检查林业政策执行情况,结合政府目标责任制,重点检查完成植树造林指标、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采伐监督、林权林地管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等情况;最后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根据审计结果,对肆意追求经济利益、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将进行终身负责、终身追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八)在责任界定变化上下功夫。责任界定在坚持“权责一致”原则的基础上,明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根据职责分工,把握“四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主持谁负责,

谁签批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定责要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及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承担责任。同时,审计组应依法提出责任追究建议,报领导小组和纪检、组织、人社部门落实追责

一是突出“全”字,对审计的项目计划全覆盖。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严重不足。搞好项目计划全覆盖,应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采取整合审计资源,项目“一拖N”模式,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强化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控制,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的办法,制定审计项目限时进度表,明确审计项目进点日期、现场预计结束日期、发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预计日期、审计项目资料交法规审理科审理预计日期、审计报告代拟稿预计上传内网日期。审计组应根据计划确定的时间要求和核定工作量,保证质量、按期完成。因审计实施情况变化,确需延长现场审计工作时间、调整审计方案实施内容的,项目主审应书面说明原因,经分管领导同意,局长批准后才能延长。

二是突出“严”字,对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全覆盖。审计组审计进点前,严格按审计程序,做好审前调查记录,摸清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业务科室的职能范围,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制定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按照《湖北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要求的内容进行全覆盖审计,同时既要突出审计重点,强化宏观政策的落实情况,以“面”查“点”,审查单位重大项目决策情况。又要创新审计方法,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确定新的审计内容。把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改善民生、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建作为领导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2

目前,不少企业会计报表没有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处置极不规范。要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加大对问题多、反映比较大的单位的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加大对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特别是由行政机关转制为集团公司的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加大对掌握资金调拨权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根据两个《暂行规定》,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以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基础,通过对其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做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纪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查考核,分清本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要紧紧围绕被审计人所负经济责任展开审计,而不能将审计范围扩大到所有责任。

2、要注意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和确认

一般来说,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相对比较好界定,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就比较难。党政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经济责任界定越难。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中的党委书记经济责任的界定就更难。经济责任、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理应包括宏观、中观经济责任及微观经济责任。宏观或中观经济责任主要考核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财政收入、投资决策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情况、物价与消费指数、社会商品零售额、劳动就业等经济指标;微观经济责任则指对本地、本部门或本单位能通过会计核算反映的全部国有资产及其经济活动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在目前的审计队伍中,能够站在宏观经济的高度认识问题的人才很少,从整体结构看,审计人员多为会计、审计专业人员,懂计算机、懂金融、懂综合经济和其他高新专业知识的人员不多,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在界定领导干部宏观或中观经济责任的责任上,尚有一定的难度。有的经济责任属于集体行为,具体到由某个领导承担,就很难划分。这是因为审计查出的许多违规行为都是所谓“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的,难以分清是直接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也就无法确认承担者。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审计工作者认为,经济责任的界定是在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审计结果的进一步分析,从而确认责任者应负的经济责任。确认责任时,要注意“可控性”、“不可控性”和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对经济责任确认的影响。所谓“可控性”是指特定的责任主体有能力且必须独立承担的责任;所谓“不可控性”,是指特定的责任主体无能力且无须独立承担的责任。具体讲,要注意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在界定审计责任时,可以“顺藤摸瓜”向责任关联方延伸,同时确定关联方在重大或主要问题上的责任。这样会使被审计人的责任更加客观公正。如在界定和确认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时,注意区别董事长作为法人代表和总经理作为法人代表的责任;区别法人违纪和法人代表本人违纪的责任;区别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区别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不能不分情况都罗列在企业法人代表一个人身上。

3、要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切实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依法审计,认真履行审计的披露、监督、鉴证、服务职能。同时还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审计部门在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时,应主动讲明审计是为了监督和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审计部门有依法实施审计的权力;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有依法接受监督的义务。同时应指明审计人员会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八不准”,企业领导和职工也有权监督审计部门的工作。还要指出实施审计和经营管理都是对国有资产所有者负责,双方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以此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顺利开展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3

1.审计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当今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一个信息顺畅的环境,一个细致的分析,加上一个明智的决定,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而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至关重要。审计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收集审计的相关信息是为了准确获取相关的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归集、整理、分析,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单位和经济责任人的业绩,分清单位经济责任人和相应人员应负的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可以通过分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执行财经法规信息、各种经济悬案资料及有经济的资料,落实悬案发生的时间,曾作过的努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单位财产物资的清查、盘点情况来获取所需的审计信息。

2.经济责任审计程序需要进行再造与重构。1983年以来,审计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的“三段式”审计程序为基础的稳定审计模式。事实证明,这种20年如一日,一成不变“三段式”审计程序,面对纷繁复杂、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审计对象,显得十分僵化,特别是在面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课题时,更是显得缺乏实用性。因此,重新塑造审计程序不仅能为现行审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提高审计程序对审计主体的约束力度,进一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要求。审计基本程序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的管理程序。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程序应由计划、准备、实施、报告、终结五个阶段构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程序是审计小组组织项目审计的业务程序,也是审计小组进行取证的现场工作程序。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程序包括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方案、测试内部控制系统、测试查证审计对象、分析、汇总、整理审计证据、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编制审计报告书几个阶段。

3.审计对象级别逐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普遍对象是县级以下领导干部,显然层次太低,对象过窄,作用不大,而且使审计机关及有关部门给人造成“不敢碰硬”的印象,认为他们只有打“小鬼”的能耐,而没有打“大王”的魄力。

事实上,级别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其作用或危害越显著,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越为必要,也越是老百姓期望的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健全等原因,违纪违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造假使资料严重失真,特别是随着择优、竞争、凭实绩选用干部机制的逐步建立,一些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中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追求所谓的“实绩”;同时,由于领导干部享有对本单位人、财、物的支配权,有些干部被腐蚀了,滋生了腐败现象。个人权力不受约束,便会产生腐败。作为领导干部,不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都要被置于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越是职务高、权力大,越要对其进行审计监督。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有必要向高层次延伸,拓宽到负有经济责任的所有政府官员,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在干部管理和考核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责任审计的若干创新思路

1.经济责任审计要突出重点。,不少报表没有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处置极不规范。要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加大对多、反映比较大的单位的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加大对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特别是由行政机关转制为集团公司的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加大对掌握资金调拨权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根据两个《暂行规定》,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的,应以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基础,通过对其任期内经济的指标完成情况、做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纪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查考核,分清本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要紧紧围绕被审计人所负经济责任展开审计,而不能将审计范围扩大到所有责任。

2.要注意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和确认。一般来说,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相对比较好界定,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就比较难。党政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经济责任界定越难。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中的党委书记经济责任的界定就更难。经济责任,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理应包括宏观、中观经济责任及微观经济责任。宏观或中观经济责任主要考核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财政收入、投资决策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情况、物价与消费指数、商品零售额、劳动就业等经济指标;微观经济责任则指对本地、本部门或本单位能通过会计核算反映的全部国有资产及其经济活动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在目前的审计队伍中,能够站在宏观经济的高度认识问题的人才很少,从整体结构看,审计人员多为会计、审计专业人员,懂机、懂、懂综合经济和其他高新专业知识的人员不多,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在界定领导干部宏观或中观经济责任的责任上,尚有一定的难度。有的经济责任属于集体行为,具体到由某个领导承担,就很难划分。这是因为审计查出的许多违规行为都是所谓“集体讨论决定”的,难以分清是直接个人责任不是集体责任,也就无法确认承担者。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审计工作者认为,经济责任的界定是在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审计结果的进一步,从而确认责任者应负的经济责任。确认责任时,要注意“可控性”、“不可控性”和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对经济责任确认的。所谓“可控性”是指特定的责任主体有能力且必须独立承担的责任;所谓“不可控性”,是指特定的责任主体无能力且无须独立承担的责任。具体讲,要注意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在界定审计责任时,可以“顺藤摸瓜”向责任关联方延伸,同时确定关联方在重大或主要问题上的责任,这样会使被审计人的责任更加客观公正。如在界定和确认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时,注意区别董事长作为法人代表和总经理作为法人代表的责任;区别法人违纪和法人代表本人违纪的责任;区别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区别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不能不分情况都罗列在企业法人代表一个人身上。

3.要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切实处理好几个关系。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依法审计,认真履行审计的披露、监督、鉴证、服务职能。同时还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审计部门在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时,应主动讲明审计是为了监督和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审计部门有依法实施审计的权力;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有依法接受监督的义务。同时应指明审计人员会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八不准”,企业领导和职工也有权监督审计部门的工作。还要指出实施审计和经营管理都是对国有资产所有者负责,双方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以此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二是自身审计力量与其他监督力量的关系。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涉及的年限长,延伸审计任务重,审计部门自身的力量明显不足,这就要求处理好与其他监督力量的关系,工作中注重发挥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利用其监督成果。三是财务收支审计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在审计实施中,要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并将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人格化。不仅要查出会计信息不实和单位或个人违纪、违规问题,还要关注企业的重大决策、资产质量,搜集有关问题发生的背景、决策程序等审计证据,以落实和界定相关的经济责任。

1.胡梦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审计,2003(8)

2.马海英。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思路。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3)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4

一、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审计机构不健全。

据调查,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审计工作都是与财务部或者其他部门合作的,没有属于自己专业的设计人才,使得审计工作的重点倾向于财务,而忽视了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一些高职院校根本就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使得审计工作开展时没有可靠的依据,没有一些对其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的不规范。许多刚成立不久的高职院校,其审计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职的,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于其他的审计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涉及的范围较广,其难度也很大,只有一些有经验的人员才能胜任。所以像这些高职院校应着力于较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二)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少相关法律条文的规范。

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家颁布了两条关于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律条文(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但是它们只对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容、范围以及原则做了一些简单的概述,只能从整体上规范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它们没有对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审计评价标准。因此,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参考的依据就很少,工作效率低。

(三)高职院校的领导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大阻力来至于学校的上级领导。上级领导没有意识到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学校的其他的部门也不是很配合,限制了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每年给审计处划拨的经费非常有限,不利于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领导很少了解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展;分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是学校一把手领导,而是二级领导;人员上也没有配备有审计资格的人,人手不足,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时精力不够。

(四)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偏重于财务收支状况的方面,对于经济效益状况方面没有引起重视。高职院校的审计部门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没有调查清楚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程序、经济效益以及经济责任人遵纪守法的情况,而是直接对被审计本门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使得审计结果只限于账面,不能够完整地反映真实的情况。虽然说账本上也能看出一点问题,但是现在对账本的舞弊手段非常的现进高明,天衣无缝,根本无法查出实质的问题,失去了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意义。

(五)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

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对被审计单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得出了一些与事实不一致的结论,导致被审计单位的直接经济损失,从而使得审计单位不得不承担这种错判的责任。大多数情况下,经济责任设计的风险比其他的审计要大很多。引起这种风险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外部原因,比如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不健全,使得审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从而审计人员做出了错误的判定。其次,人为原因,比如参与审计的人员不够多,不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可能有造假的嫌疑。

二、高职院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国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国家要尽快建立健全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细则的法律法规,确保高职院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的法律条文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有法可依,大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需要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为保障。

(二)加大对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单独设立审计机构,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审计处网站来加大对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工作人员可以将学校的审计过程的进展以及审计结果公布在网站上,并附上相关的法律文件,让全校的教职工对审计工作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除此之后,高校可以将经济责任设计的内容、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报告在校内大范围公开,以加强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于审计工作的全面理解。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当前许多学校对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的本质特征缺乏正确理解,把机构设置在财务管理范围内,这样无法监督财务部门的工作。因此审计部门应是高职院校中的独立部门,与财务部门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职责的监督部门。

(三)充分利用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高职院校要将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纳入人事考核当中,从根本上杜绝的现象,尽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肃清学校领导的不正之风,加大廉政建设。

三、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

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设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不同,其范围与难度都比较高,下面简单谈下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立项。

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建议审计事项,一种计划的管理方式,实际工作中要重点注意 “一个依据,三种立项方式”。一个依据主要是指审计部门要依据学校人事部门提出的任务建议书安排立项工作。三种立项方式分别是综合立项、单独立项、相关立项。

(二)审计方案。

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案出了一些基本常规内容之外,还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审计范围的时间性和审计事项的延伸性要明确。对于干部的审计要重点审计最近三年的,对于出现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追根究底。审计事项的延伸性是指要对被审计对象进行一些相关事宜的调查,从而确保设计结果的可靠性。

(三)审计通知书。

在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的前三天,要对被审计者和其所在的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且要取得被审计者以及其单位接收审计通知书的回执单。审计通知书除包括常规审计的内容之外,还应包含审计事项的时间和范围,并要求被审计人所在单位提供相关事项的有关资料。

(四)实施审计

首先,应该对被审计人所在的单位进行财务的收支情况的审计,要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当对被审计人的行为进行取证时,至少要保证有两名审计人员,保证取证过程的公开性。

(五)审计报告。

审计组在向学校提交审计报告之前,要征求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对其审计报告的意见。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应当在收到报告后的10天之内将意见提交给审计组。审计组收到之后,再对审计意见进行核实,最后送往学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的领导应该要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本文中,笔者主要提出了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足以及一些改进措施,希望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5

一、要纵深拓展审计内容,关注效益审计

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在从核查基本财务状况入手揭示查处损失浪费问题的同时,把审计内容向纵深拓展,关注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就业保障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把效益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探索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管理效能为内容的绩效审计,通过对资金投入所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指标分析,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和对资金的“问效”有机结合,使对效益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部门单位负责人、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履行效益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有效地防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规避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同时,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将环境效益审计引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关注环保、国土等资金管理和使用效果为主线,合理评价领导干部在环保、国土开发利用等方面应负的经济责任,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审计思路,重点向账外延伸,实现审计目标“五个转变”

审计组采取征求信访线索,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开展效益审计,延伸审计触角。在审核被审计单位相关会计账目的同时,重点向其主管的二级单位、行业协会和业务往来单位延伸,加大审计的力度和深度。继续完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格局。适应新形势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积极实现审计目标“五个转变”: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关注资金向关注制度和政策并重转变;从偏重个案监督向重视分析共性问题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从发现和揭露问题向更好地解决问题转变;从关注真实性、合法性向关注效益性转变。

三、要规范审计评价,建立合理的审计评价标准

完善包括政策性标准等在内的多项评价内容,细化评价方法。同时,还要重新规范审计报告格式,编写审计报告范文,对审计情况通报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要进行统一规范。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研究制定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规范,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责任界定和评价规范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各部门之间的差异,确定出不同性质的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等次,使审计评价更加准确直观,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直接运用创造条件。

首先,慎重评价领导人接手后的单位资产增值情况。目前,对领导人接手后的单位资产增值审计存在着就审计论审计的情况,就是不问数据成因,机械、简单看到资产数字增加,就评价为“某某领导在任期内资产大幅增值”,这就不能历史的、客观的、从合法性角度做出正确的评价:一是对接任前已经存在、接任后国家逐步规范将原先没有估价登记的房屋、地价、车辆、办公设施等登记入账增加的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未能剔除,而这种增值比重较大;二是对主管部门存在摊派性质的、将二级单位或者下级单位出卖土地、房屋获得的收益通过收取管理费的形式购买小车、土地等引起的增值缺乏必要的说明。因此,应当针对资产增加的具体情况,客观予以评价。

其次,慎重评价领导人的管理责任。按照组织分工原则,所谓管理责任就是领导分管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责任。有的领导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而是副手分管,有些具体问题甚至不知情,如果简单地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违法行为统统归结为领导人的管理责任就有失偏颇。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评价应当区别对待:在主要领导人确实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评价为“负有领导责任”;在领导人直接授意下的,评价为“负有直接责任”;在集体决策下的,评价为“负有管理责任”。因此,评价领导人管理责任时,要分清现实责任状态,区别情况予以评价。

因此,按照组织分工原则,慎重评价领导人的管理责任。所谓管理责任就是领导分管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责任。有的领导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而是副手分管,有些具体问题甚至不知情,如果简单地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违法行为统统归结为领导人的管理责任就有失偏颇。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评价应当区别对待:在主要领导人确实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评价为“负有领导责任”;在领导人直接授意下的,评价为“负有直接责任”;在集体决策下的,评价为“负有管理责任”。因此,评价领导人管理责任时,要分清现实责任状态,区别情况予以评价。一定要坚持依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评价,不得超越审计权限、超出审计范围、脱离审计事实进行评价,注意评价可能引起行政争议,防范评价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6

经济责任审计由计划经济时期以来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和责任审计而来,到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模式,其产生的根源是我国传统监督体系的不完善进而导致的行政和经营问题。经济责任审计在树立党的威信、保护国家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错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和依法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离任审计,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增强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在促进廉政建设方面起到了显著成效,是国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要深入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并在加深认识基础上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尽管开展的时间不长,行政事业单位的离任审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与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密切相关。经济责任审计为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提高财政和财务收支的效益型、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审计范围广、要求高、环境复杂等,加之缺乏统一的操作模式和评价体系,尺度难以把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中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由于审计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和切身利益,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审计应当更加引起重视与加强。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出发,考察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借鉴。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产物,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完善了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监督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变化,尤其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也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监督管理、克服短期行为的重要要求,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的问题。同时,干部管理部门对干部的考核使用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责任,通过审计,可以掌握真实情况,避免失察失误问题。目前,不少地方的干部管理部门已经积极开始运用审计手段对干部进行离任经济审计,并将结果作为评价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另外,审计实际上是一个量化手段,能够更加科学评价干部业绩,完善了干部监督管理体制。综上,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还是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二是有利于促进干部自律和责任感、履职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等事项前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以往则几乎缺乏经济责任考核,领导干部缺乏责任感,前后期的经济责任划分也不清晰。有鉴于此,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客观公正,对某一干部在一定任期内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严格规范,既形成奖惩依据,又为继任干部明确经济责任提供了条件,并起到预警作用。同时进行的履职情况考核还能使政绩突出干部得到肯定,促进了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自觉遵守财经法纪。

三是有利于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查清干部任职期间收支情况及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等、发现线索并及时揭露和查处经济问题。责任审计以收支审计为基础,目的在于分清干部财务收支中的真实性和效益性问题以及是否违反财经法规问题,这会促进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较长,内容较全面,能够发现一些大要案线索、查出隐匿较深的问题。总体来看,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十分有必要,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政治经济良性运行,有助于加强干部监督,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事业单位错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离任审计,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增强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有重要意义。尽管开展的时间不长,行政事业单位的离任审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与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密切相关。经济责任审计为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提高财政和财务收支的效益型、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审计范围广、要求高、环境复杂等,加之缺乏统一的操作模式和评价体系,尺度难以把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中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由于审计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和切身利益,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审计应当更加引起重视与加强。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促进组织实现管理目标,增加组织价值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人事晋升制度的完善,也帮助组织整体经济效益水平提升。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为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但目前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审用脱离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内办理调任、转岗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但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先离后审,审计报告提交给委托部门的时效性不强,基本上对被审计领导没有多大影响,这造成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只是停留在接受审计报告,而对审计结论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关注少,审用脱离问题普遍。

其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匾乏。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借鉴审计机关法律法规,独特性却没有兼顾。实际上国家审计和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差异较大,工作环境、思路、审计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截至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缺少统一评价体制和标准,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甚至没有经济目标,这对被审计领导完成审计评价是难上加难。

再次,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高。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基本内审机构人员少,而经济责任任务过于繁重,人员配备与审计任务不匹配,审计项目批量且对象特殊,时间性强,内部审计部门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国家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很多问题实际上难以界定,加大了审计难度。而组织人事部门则没有审计成本意识,随意性较强,审计资源浪费的问题存在。另外,由于经济审计需要按审计程序进行,并降低审计风险,这也就会造成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浪费。事业单位审计项目的时间过长,限制了组织人事部门对结果的运用,审计效果和审计作用未发挥。

第四,方式方法单一落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只限于账面审计,即审计真实合法情况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没有实现审计的综合性和政策性。同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掌握多种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不多,这也导致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陈旧,深度光度不够。

第五,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度不够,业务知识和理论基础较弱,主观上认识不强,这也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较强,另外,审计人员的指示水平各异,职业判断审计中存在诸多问题。

四、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部门或人员在审计中存在判断失误的问题,并发表了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结论,从而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更大,这是因为审计关系到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因此要特别重视,并正确评估和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有几个特点:一是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对象人格化,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而审计时间又紧,对评价事项敏感,从而促生审计风险。二是客观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客观存在,存在于审计工作各个环节,任一环节失误都会导致审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经济责任计风险不能确定发生环节,这是审计前难以准确预测的,审计风险增加。四是潜在性。审计风险有潜在性,即损失的可能性,潜在风险随时转化为现实风险,带来名誉及经济损失。五是可控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和工作程序完善规避,并将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但不能完全消除。

五、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事业单位审计风险控制以达到理想的经济责任审计效果而采用的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在审计中要采取分类识别方法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审计人员识别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十分重要,一是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当前个别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审慎态度,取证不严谨、证据不充分的问题存在,从而造成评价失真,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二是有效避免复议发生。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报可以申请复议,如果工作疏忽导致的审计评价失真,复议会使审计部门声誉受到影响,因此要严格依法审计,避免或减少审计复议的发生。事业单位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有几点: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治理审计环境。要制定切合工作需要可操作的细则,克服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困难,要提高审计结果运用,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需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保证工作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二是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要使各界对审计工作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得到被审计单位及领导的全力配合,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发现更多问题,从而效的控制审计风险。

三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薄弱,要完善领导干部内部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真正建立起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

四是加强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对执行具体审计业务的范围作出限制,在审计时评价要保持相应的独立性,以制约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控制好审计风险。

五是要进行准确定性与客观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查明被审计领导应承担的责任,对问题的定性和责任人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但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解释,还要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准确定性与客观评价。

六是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围绕应承担主管责任,侧重事业单位的特性,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要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注意收集线索,坚持内查与外调相结合,查账与查实相结合,减少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卫建国,李洪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J].财会研究,2009,(8)

[2]赵润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管理观察,2009,(2)

[3]黄永林.浅谈政府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升[J].财务管理,2009,(10):21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7

(二)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查出的问题,加强成员单位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我们对查出的问题及时与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沟通,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的优势,组织部门教育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教育惩戒等。各成员单位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融入自身的日常工作之中,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做到齐抓共管,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及时利用。

(三)在确定审计事项时,明确审计时限、范围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大部分领导干部任期时间较长,需要投入审计力量多,审计成本大的特点,经领导小组确定,我们一般都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任或离任时最近三年为限,如有重大问题向以前年度延伸审计。审计中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和纪委、组织部门要求审查的问题,这样做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四)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前调查时,都要到组织、纪检、财政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收集被审计对象的背景,任职期间职责权限、单位情况、组织结构、经济活动状况、个人廉政及有关部门检查监督的情况等。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认真分析,确定审计目标和实施步骤,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把审计方案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大家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就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基础,明确了审计方向。

(五)认真取证,恰当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进行界定与评价,是一件极严肃的事。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对涉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经济事项的决策背景证据、关键环节的证据认真取证,做到充分扎实。对未进行审计的事项不评价,对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对评价事项采取写实手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

二、注重成果运用,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有效途径

我们每年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报送审计报告的同时,都要将所审计的全部项目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归纳汇总制成表格,同时报送主要领导,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8

我省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步早、起点高,审计署领导认为“代表了中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方向”。早在2006年我省就出台《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较完整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工作思路。2009年又开展了县(市)委书记县(市)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试点,探索形成了同步审计的基本模式。

同步审计的工作目标。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探索新时期规范书记县(市)长权力运行的有效形式,提高地方党委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

同步审计的工作原则。一是以书记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同时审计县(市)长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二是以经济工作为主。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状况。三是以重大经济决策为主,区别党委决策和政府执行两个方面的不同责任。

同步审计的工作思路。一是以梳理被审计者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为起点。按照发展思路查找决策事项,从决策事项开始实施“自上而下”的审计。二是以决策、决策执行和决策执行结果为审计切入点。分别查找不同环节的问题。三是以把握总体、突出重点、展现特色、分清责任为工作要求。四是突出对科学决策、民生改善、持续发展、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等方面责任履行的评价。

同步审计的重点内容。按权责对等原则,突出对县(市)委书记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看发展思路、看工作措施、看实施效果。在审计中重点关注决策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规范、透明,决策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上级的规定,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决策实施的效果是否利于科学发展。对县(市)长的审计,则按照党委管重大决策、政府贯彻执行的原则,突出对执行党委决策的审计,看执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建设性。关注政府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民生建设、政府投资、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内容。

同步审计的方式方法。书记县(市)长同步审计作为一个审计项目实施,同步进点和实施、一个审计报告、分别征求意见、分别出具结果报告。在审计过程中,一是重视民主的方法,注意听取多方面的意见,通过访谈,广泛听取对书记县(市)长工作思路、作风和效果的评议,同时利用审计进点会开展书记县(市)长任期内的政绩测评。二是突出民生的内容,对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进行重点审计。主要看对民生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民生状况的改善程度。

同步审计的履职评价。一是通过对资金、资产配置审计。重点关注决策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民主、公开以及决策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对书记县(市)长决策的科学性进行评价。二是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审计,重点关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建设等是否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对书记县(市)长的民生发展责任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对经济发展要素审计,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财政风险、土地风险和环境风险,对书记县(市)长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责任进行评价。四是通过对权力运行关键点审计,重点关注政府投资领域、土地出让、特许经营权出让等环节,对书记县(市)长在推进反腐倡廉、构建惩防体系建设方面履职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廉政责任进行评价。审计评价结论中既有对成绩的肯定,也有对问题的披露。

同步审计的责任区分。从“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确立“共同承担与各自承担相结合”的责任划分原则。凡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书记和县(市)长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它问题根据性质分别确定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贯彻执行中央和省里政策的事项、对事关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事项,从决策的角度,书记应负主要责任。对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以及贯彻执行党委决策中的事项,从执行党委决策和政府履责的角度,县(市)长应负主要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应区别对待,合理认定,不搞一刀切。

在开展县(市)委书记县(市)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我们通过试点工作模式,为全面开展同步审计提供基础保证。从审计的实际效果来看,思路做法总体上是可行的。但从落实中央要求、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高度来看,目前的审计目标其整体性、系统性不够,指向具体而明确的阶段性审计目标还没有清晰确立起来,与之紧密联系的还有审计重点内容需要进一步突出和细化,与新规定所明确的结果运用要求相衔接的评价体系还需作出具体规定。

树立科学理念。

明确同步审计新目标

审计署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的审计工作要以推进“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地方审计机关在推进本地区规划目标实现中担负重要责任,必须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从浙江实际出发,我们要始终遵循“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三”理念。

充分发挥审计“三个最大”的作用。一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最大程度地服务发展大局。二要在完善经济治理机制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风险。三要在推进审计全面转型中最大幅度地提升社会效应。

切实推进审计“三个转变’’的落实。一要由事后查处与事前预防并重,逐渐向事前预防为主转变。二要由微观操作与宏观管理并重,逐渐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三要由传统审计与责任审计并重,逐渐向责任审计为主转变。

努力实现审计“三个目的”的要求。一要在发挥审计作用中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二要在推动审计发展中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公开化。三要在提升审计价值中体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按照“三个三”的理念,为进一步发挥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在提升审计价值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十二五”时期同步审计的工作目标是:大力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积极谋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党管干部服务的实现途径,通

过揭露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和操作行为规范化,力求做到决策透明、运行规范、监督到位。

确立这样的新目标,一是有利于审计工作促进“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只有改变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直接配置重要资源等突出问题,政府才能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二是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免疫系统”功能。权力高度集中、掌握稀缺资源和自由裁量权过大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只有在权力运行公开上取得突破,才能提升审计价值,真正发挥免疫功能。三是有利于促进审计监督与纪检监督、组织监督的有机结合。“十二五”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应是各项监督合力的有效形成,前提是同步审计结果可信、可靠、可用,以增加审计监督在干部管理监督中的话语权,这取决于审计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和操作行为规范化的能力与水平。

突出审计重点。

发挥同步审计新功能

面对艰巨任务和资源现状,同步审计要实现前述工作目标,必须突出审计重点。审计重点的要义就是针对党委书记经济决策权和行政首长经济管理权的运行,在权力高度集中、掌握稀缺资源、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领域查找重点审计事项,揭露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问题,以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和操作行为规范化。其核心内容是推进公开,即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资源公开、配置公开、利益公开等。公开应当成为一种价值共识,一种制度设计,一种自觉选择。在过去的审计实践中。确定审计重点的思路经历了较大变化,例如从按照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管、用、效的各个环节来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发展到按照被审计者的履责思路来确定重点审计内容。我们将前一种称之为“从下到上”的审计思路,即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将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者经济责任挂钩;将后一种称之为“从上到下”的审计思路。即从被审计者履责思路和决策开始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评价履责情况。“从上到下”的审计思路显然更符合同步审计的特点,审计内容的针对性较强。但前述确定重点的思路方法大都是针对完成具体审计项目任务而设计,对实现前述的审计目标还显得不够。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明确的是,哪些权力的运行应该公开化、相应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哪些资源的配置应该市场化、相应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哪些履责行为应该规范化、相应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十二五”期间,同步审计应积极促进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发挥好“防范”功能;加强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金融等领域的审计,发挥好“监督”功能:依法加大对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监督力度,发挥好“护法”功能;落实重大经济疑案、重要批示信件和重点责任领域必审要求,坚决查处利用公共财产管理和运用各种资源管理权获利的违法违纪行为,发挥好“惩治”功能;把领导干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效果作为审查和评价重点,积极回应社会呼声,发挥好“服务”功能。

创建评价体系,

实现权力问责新突破

按照理论研究的一般结论,责任机制就是回答“是否做了正确的事和是否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同步审计在实施完成特定的审计内容之后,必须依法得出审计结论,审计结论依靠制度保障启动责任机制的运行,最终实现规范权力运行的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9

3、突破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到被审对象所在单位查查账的思想认识,在审计途径和方法上,实行由到被审对象单位单一查账向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运用转变。当“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到被审单位查查账”的思想认识在一些审计干部中刚露头,审计机关就应通过案例教育,使审计干部充分认识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事项极其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破除这一旧认识,确立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查明真相,强化对领导干部审计监督的新观念,在审计方法上实行由单一型向多类型综合运用转变,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查账与座谈、调查相结合。除采取审阅、核对、复算、盘点等查看被审单位账、款、物是否相符,债权是否真实,搞清被审单位家底外,还通过与被审单位干部职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等方式,了解被审对象任职期间在财政财务管理、经济活动的表现情况,以利于在审计中发现疑点,查证核实,弄清真伪。二是审查所在单位与延伸审查所属下级单位相结合。由于主管单位和所属下级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主管单位的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审查所属下级单位才能查明真相,弄清事项的来龙去脉。三是查看被审单位经济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资料与查看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统计资料相结合。就是既到被审单位审阅有关财务账册、报表、年度工作总结,看其税收、财政收入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确实完成,又到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看其上报的经济指标完成数与实际是否相符。四是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在保持腿勤、眼勤、脑勤、手勤“四勤”,做好手工审计的同时,为适应地区财政体制改革,成立地区会计结算中心的需要,审计机关应量力而行,添置必要的计算机、手提电脑,引进新软件,可根据审计工作需求,直接从会计结算中心网站下载资料,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4、突破对经济责任评价停留于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在评价方法上,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经济责任审计评中审计干部往往有畏难情绪,容易产生将就点、做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审计机关应要求每个审计干部都要对组织和被审领导干部本人负责,在审计评价上摒弃笼统定性评价的思想认识,确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观念,实行由笼统定性向按照科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转变。审计机关在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都认真把好评价的四要素,以对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评价。一是评价的依据。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责任人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责任人任职主要经济指标,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等。二是评价内容。按照《意见》列出8项具体内容进行评价,重点围绕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财政财务收支,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执行财经法规,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三是评价方法。运用写实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寓评价于其中。对被审对象工作业绩评价,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以前的对比来评述;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的责任,通过叙述问题形成、产生的过程来分清。如,当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对象反馈审计结果,对责任人作出履职责不充分的抽象定性评价时,对方常常难以接受,而当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等经济指标均低于计划指标的事实,以数据来来评价其业绩时,他便感到评价切合实际。四是评价原则。在评价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划清三个界限。其一划清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凡属社会环境或不可抗拒力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不应由领导干部来负责,属领导干部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则由其本人负责,追究其责任。其二划清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集体负责,一把手应负领导责任。由领导个人决定造成的损失由领导个人负责。其三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由领导干部直接或亲自指挥别人做的,负直接责任;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干部只负主管责任。

5、突破仅向一方面报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思想认识,在审计成果运用上,实行由向一方反馈,向多方反馈转变。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促使被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被审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更是地区党委、政府强化干部监督和加强对地区经济监督的有效手段。因此,审计机关应要求审计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上,突破仅向党委组织部门报送,仅让独家享用成果的思想认识,确立向多方面反馈,成果共享,充分发挥审计成果效用的新观念,实行由向一方反馈,向多方反馈的转变。在审计成果运用上,应做到“三反馈三服务”:一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被审领导干部反馈,为促使其自我反思,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提高领导工作效能和水平服务。如,为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前不久区审计局先后向被审区某街道、某企业领导干部反馈了现金支付工程款、对外担保数额过高、对外投资效益低和少缴个人所得税等苗头性问题,促使其查原因找措施,明确了健全重大事项需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与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复合决策机制,严格遵守有关财经法规的整改方向。二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被审计单位反馈,为其完善财务收支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如,区审计局2003年先后向11个被审单位反馈了审计中发现的预算外资金未入财政专户管理、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登入明细账、政府采购项目未按规定办理申请报批手续等问题,并向其提出现任主要领导应加强对本单位执行预算外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加强对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的检查,发现违规问题,督促纠正的建议。三是及时将审计情况及发现问题向地区党委、政府反馈,为其摸清家底,了解问题,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经济发展、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决策服务。如,区审计局除了每年定期向区委、区五部委联席会议报告、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外,去年还采用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摸清了南湖、南苑、兴隆和沙洲、双闸、江心洲共6个被调查街道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创税情况及存在问题。11月向区长办公会作了专题汇报,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少数街道财务支出打“白条”、招待费居高不下等问题,提出了由区财政部门制定完善支出管理有关规定,杜绝“白条”支出,有效控制招待费支出的建议,为区政府抓好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税源建设,督促区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保证经济工作的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6、突破采用应急型保证措施主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思想认识,在审计保证措施上,实行由应急型措施向长效型措施转变。“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机关不能满足以往只要党委组织部门一批需审的领导干部名单一下来,就采用集中骨干力量和手提电脑先进设备扑上去的应急措施的想法,应要求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确立注重运用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等长效型措施,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支撑的新观念,在审计保证措施上,由采用集中人力、物力等应急型保证措施,向注重运用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等长效型措施转变。目前应着力抓好审计队伍三项建设,使审计干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有敏锐的头脑、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作风。一是强化思想建设。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审计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重中之中。做到计划上有安排,年度学习计划排出全年学习内容;时间上有保证,每月集中学习两次;效果上结合审计工作、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谈心得体会,破除旧思想,确立新观念,新观念,特别是牢固树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实现地区党委、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中心不放,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二是强化业务建设。组织审计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定、新出台的财经法规,以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认真学习和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三是强化行风建设。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行风建设责任制,按照行风建设规划的要求,着重抓好领导班子表率作用的发挥,依法审计和实行审务公开,坚持“两卡一查”制度(审前发放公示卡,审后发放征求意见卡,对有违纪违规、不廉洁审计干部进行查处。)的三项行风目标的实施,并实行责任风险抵押,按照分级负责制,层层签定责任状,以确保行风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应该说,笔者在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方面的探索还属于一种粗浅的尝试,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包括指导思想、目标、重点、方法、措施等方面,特别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法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机审计软件和“五部门”协同配合的保证措施等方面,还有待于审计干部不断去作出新的探索。并且,从本源上来说,审计机关领导干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地突破旧认识,确立新观念,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还必须做到四要四破:

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破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殊”论,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问题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只有掌握和应用科学的理论,才能把握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牢固确立经济责任审计为经济发展中心任务服务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10

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范围广、内容复杂,涉及铁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财经法纪遵守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情况等多方面。但以下几项是在铁路企业审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资产账实不符。如:更新改造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不验收转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工程虚假验工计价;债权不及时清理,造成大量呆账、坏账。

(2)运输成本费用支出审计。运输成本费用审计要避免太“琐碎”,要着眼于成本结构优化、成本(资金)投入与运输生产任务相匹配。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原因,有的单位追求过多的设备,从而增加了设备使用的成本负担;有的单位以大修代替维修,或以加强维修代替大修,影响了资金的正确使用和设备的正常使用;有的单位通过多经、集经承包和层层转包本应由运输主业完成的大修、维修项目,甚至承包给外单位、个体户。这些做法,都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负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工资管理问题。如:违反规定提列工资,不通过“应付工资”科目发放工资和发放不统计。

(4)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活动是难以有序进行的。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防护性审计,是加强铁路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5)联系生产实际,发现经济效益增长亮点,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人员要下功夫熟悉、研究铁路企业生产业务流程。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是很多的。如:机车车辆单位开拓机车车辆简易厂修(段做大修)能力;供电单位降低机车牵引供电、企业供电电损率;供水单位保证生产生活用水收费完整;供热单位保证生产生活集中供热收费完整;物资供应单位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运营单位压缩汽车运用维修费用和电话费用;车务单位客货运输收入的堵漏保收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2、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

目前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传统的“财检+评议”模式的缺陷。如果不摒弃这种审计思路与方法的狭仄,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效果就难以发挥出来。2000年6月,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重新修订了会计要素的定义,财政部陆续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审计如还抱着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旧观念、旧做法,就适应不了会计工作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需要。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要把经常性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经济责任审计要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审计为基础。为了完善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严格履行审计程度。严格履行审计程序是落实审计内容的有力保证,只有全面履行审计程序,才能完成计划的审计项目内容。为此,需要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保证必需的外勤工作时间。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11

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范围广、内容复杂,涉及铁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财经法纪遵守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情况等多方面。但以下几项是在铁路企业审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资产账实不符。如:更新改造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不验收转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工程虚假验工计价;债权不及时清理,造成大量呆账、坏账。

(2)运输成本费用支出审计。运输成本费用审计要避免太“琐碎”,要着眼于成本结构优化、成本(资金)投入与运输生产任务相匹配。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原因,有的单位追求过多的设备,从而增加了设备使用的成本负担;有的单位以大修代替维修,或以加强维修代替大修,影响了资金的正确使用和设备的正常使用;有的单位通过多经、集经承包和层层转包本应由运输主业完成的大修、维修项目,甚至承包给外单位、个体户。这些做法,都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负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工资管理问题。如:违反规定提列工资,不通过“应付工资”科目发放工资和发放不统计。

(4)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活动是难以有序进行的。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防护性审计,是加强铁路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5)联系生产实际,发现经济效益增长亮点,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人员要下功夫熟悉、研究铁路企业生产业务流程。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是很多的。如:机车车辆单位开拓机车车辆简易厂修(段做大修)能力;供电单位降低机车牵引供电、企业供电电损率;供水单位保证生产生活用水收费完整;供热单位保证生产生活集中供热收费完整;物资供应单位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运营单位压缩汽车运用维修费用和电话费用;车务单位客货运输收入的堵漏保收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2、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

目前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传统的“财检+评议”模式的缺陷。如果不摒弃这种审计思路与方法的狭仄,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效果就难以发挥出来。2000年6月,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重新修订了会计要素的定义,财政部陆续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审计如还抱着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的旧观念、旧做法,就适应不了会计工作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需要。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要把经常性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经济责任审计要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审计为基础。为了完善铁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严格履行审计程度。严格履行审计程序是落实审计内容的有力保证,只有全面履行审计程序,才能完成计划的审计项目内容。为此,需要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保证必需的外勤工作时间。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12

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困难、评价难度大、随意性较大的不足,应探索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和策略,划清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影响的界限,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客观公正、规范统一、稳妥谨慎、全面衡量的原则,可以尝试从以下指标入手:任期内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能力,任期内完成经济指标的效果,财政财务收支中违规违纪不足应承担的责任,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其保值增值情况,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

注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一是审计成果应服务于内部规范管理,力求做到查出一个不足,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方漏洞。二是审计成果应服务反腐倡廉工作,对审计发现的违法乱纪典型不足和线索,一查到底,追究责任。

三是审计成果应服务干部培训和选拔。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纳入干部档案,作为考察评价的依据,同时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党校培训内容,提高领导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的水平。

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范本。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思路篇13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的活动。它聚焦经济责任,客观评价,揭示问题,促进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落实,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和担当作为,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促进组织规范管理和目标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始于1985年的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是成立审计组,开展审前调查,下达审计通知书,实施现场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交换意见,下达审计整改通知等,大多是人工处理。由于审计人力资源有限,经常出现审计效率低,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情况。2018年5月,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2019年7月7日起施行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有计划地进行,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和审计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推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同时明确提出推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与深度。当前,审计机关面临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审计资源有限,审计难度大,按照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审计方式方法进行审计,难以真正做到审计面面俱到。首先是“既定标准”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在环保、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审计工具落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采用信息技术,仍然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开展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难以实现审计的目的;第三是审计难以达到全覆盖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但包括被审计人的整个任期的主营业务活动,还要包括中央八项规定遵循情况、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涉及被审计人及其所在单位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巨大,需要搜集的审计数据证据很多。

二、大数据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一)大数据技术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借鉴

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证据载体——政务信息,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共同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该指南要求加速构建国家政务信息与数据共享平台,在政务方面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工信部数据显示,政务信息是行业大数据软件应用最广的领域,高于排名第二的交通运输业和排名第三的金融业。2016年,英国政府利用大数据技术稽查发现偷税超过200亿英镑,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借鉴大数据所带来的新的政务处理平台模式,高效准确地完成审计任务。

(二)大数据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要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要求领导干部学会数据的获取、分析和使用。审计人员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目前审计人员采取抽样审计的办法,有些问题可能因为没有被选入样本而被漏掉,易形成审计风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审计证据更多来自于大数据,通过跨单位和跨部门获得更加全面审计证据,是全样本数据。大数据可以摆脱数据样本的约束,全样本研究问题,传统的审计抽样技术将会被淘汰,大数据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的新思维是:从宏观角度,面向整个审计对象来考虑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快速实现对被审计单位整套数据进行检查,发现其中隐藏的偏差或不一致,挖掘出对审计有用的信息。传统审计通过检查、函证和监盘等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特别是书面证据,支撑审计结论,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运用大数据进行审计,容易获得直观、相互印证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证据可靠性,缩短审计时间,缓解审计数量与审计质量存在矛盾关系,审计结论更加准确。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渐成熟,职能大数据处理软件和职能审计程序的开发与出现,审计人员能以较少的审计人员审查大面积审计相关数据,在凭证审核等方面可以达到系统自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将实现精准全面。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依托大数据平台,对与被审计人员相关的资金流和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识别和获取,审计工具的自动化水平将大大提高。目前存在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审计知识和经验,而审计业务人员又不精通计算机技术的情况。这种情况不适应当前审计工作的形势。大数据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检查会计凭证、查阅领导干部在任会议记录等传统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除了掌握财会、法律、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掌握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技术,通过对数据分析、建模或可视化处理,发现隐藏的问题。

三、大数据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一)采集整理审计数据

采集审计数据时,依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分成行政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学校和政府控股公司等类型,填制不同类型的数据表。采集的审计数据应包括:政府审计在近年来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以及预算执行审计等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以及查出问题的整改反馈情况;省委巡视组巡视报告、信访举报线索、纪委收到的检举信息等。经济责任审计时采集审计数据一般按以下顺序进行:1.从项目建设、资金出借、财政收支、专项资金使用、土地出让、矿权管理、资产处置等方面梳理大类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拟定表格。目的是审计领导干部在公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是否履职尽责,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采集方式是从工商、社保、税务、财政等部门的数据库中提取,或者从被审计人员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复制。2.汇总梳理近年来被审计单位及人员的审计报告(含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审计的重点,指导一线现场审计人员进行详细的实质性测试。3.审计人员主动向巡视组、纪委、信访局等部门联系,获取线索,同时向规划部门、国土部门、测绘、林业部门等获得有关数据,形成数据库,便于下一步分析数据,挖掘问题线索。

(二)数据分析和应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查找疑点,指导现场审计组查证核实取证,思路如下:1.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大数据审计思路。传统审计在对围标、串标行为进行分析时,通常只能对中标信息、中标表、投标清单等进行分析,但是,单个项目的信息难以发现问题。在对某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通过大数据审计建立数据模型,将维度数据(招投标信息、工商信息、税收数据、社保数据)进行组合应用、交叉关联分析,发现交易资金量最大的六家单位,直接或者间接被同一个受益人控制。同时进一步关联税收、社保数据进行分析,六家单位里某些企业缴税少、没有社保信息,充分怀疑是皮包公司。通过进一步延伸核实,该项目的围标、串标行为被确认无误。2.大额财政资金支出业务真实性大数据审计思路。大数据除了利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还能通过简单的聚合、查询方式探索业务的真实性,帮助审计人员快速锁定疑点。在对某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利用大数据进行简单聚合后,发现某部门三年支付给一个私营的维修厂超过1000万的维修费,远大于正常维修需要的费用(1000万的维修费用已经超过车辆本身的价值)。维修费如此之高,但是如果只看单一信息有完整的票据、合同、维修、付款记录,完全正常,没有任何疑点。审计机关通过百度式的搜索工具,对汽修厂的信息进行了综合查阅快速完成了企业信息画像,发现汽修厂注册资本金只有6万元、五年纳税仅4700元,社保的在保人数最多的时候6个人。通过画像信息不难看出,该汽修厂不具备承接此类三年超过1000万的业务能力。该案例最终核实了该部门套取财政资金,形成“小金库”的违法行为。3.国有资源和资金审计大数据分析思路。首先,选取相关联的重点单位,通常包括发改、财政、规划、土地、社保、民政、农林水等单位;其次,设计基础数据表格,一般表格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表、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表、购置国有资产表、政府投资项目表、财政非税收入征收使用表等审计表格;第三,将国家、省级政策明文禁止的、有红线底线指标及约束性指标的,经比对形成疑点问题。一般包括违反规定进行土地使用权出租出让、地产公司土地开发、矿产出让、采购工程、货物和服务、出借财政性资金、坐收坐支财政非税收入等;第四,将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的疑点,发到现场审计人员予以核实。4.低保金及医疗救助资金审计大数据分析思路。低保金及医疗救助资金审计大数据分析,首先从民政部门取得低保家庭信息,然后从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获取死亡人口信息、税款征收数据、公安、机动车登记信息、工商登记、养老保险缴费和待遇领取等信息,审计通过身份证号进行关联比对分析,获得疑点。常见的问题有:名下有车还享受低保、缴纳个税还领取低保金、已经死亡仍然领取低保金、享受养老金的同时还领取低保金等疑点问题,然后对这些疑点问题汇总,发给一线现场审计人员予以核实取证。5.保障房审计大数据分析思路。从住建部门取得的保障房信息,从公安、税务和工商等部门获取数据:车辆信息、税款征收信息、房产信息、工商登记信息等,审计通过身份证号关联比对分析,常见的问题有:拥有多套保障房、有车仍有保障房、高收入还享受保障房等,对这些疑点问题下发到现场审计组予以核实。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工作的精细化、高效化,用技术换能力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也将看到愈来越多的大数据审计实践案例,审计也必将因为大数据成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基石与守护者。

四、针对大数据审计的局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大数据时代下未来审计的发展趋势,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结合课题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出台大数据标准规范

总书记提出要利用大数据协助决策,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条件是审计数据是规范、标准和安全的,目前,在审计数据的规划上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被审计单位职能和业务各不相同,财务数据接口不标准、业务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等现象尚存在,审计人员对数据进行统一的采集、清洗、转换、加工的过程比较困难。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探索出台大数据标准规范,将有利于推进利用标准数据共享,同时将大数据思想整合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顶层设计中,充分了解审计总体情况,从而使得审计工作不受过去审计思维的禁锢,提高大数据审计的效率效果,保证全面展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创新和发展新的审计模式

大数据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提供了实现路径和技术手段,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创新当前审计模式,同时也应出台新的审计模式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数据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尤其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面,未出台过具体的法规和指导意见,因此,有可能存在舞弊情形的出现,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切实发挥起监管作用,严格管理新的审计模式下审计工作,及时监控到实际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防漏补缺,不断完善大数据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建立起财务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是审计大数据发展阶段,不少地方面临“数据壁垒”的难题。各自独立的部门和应用系统使得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数据关联分析成为难题,部分部门内部的各业务系统之间也不能联网实时归集数据。建立起财务信息共享中心(平台)是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备条件,财务信息共享平台使各业务领域形成交互的网络,利用该平台可以获取可靠、安全和标准的数据,为审计人员实时抓取数据和及时分析数据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要加强该平台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而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