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流程实用13篇

科研课题的流程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1

1.目标的双重性

小课题研究既然是一项探究活动,那么依据科学探究的本质,它的目标应当是双重性的: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比如《 绿豆、赤豆、黄豆制作豆芽菜的比较 》(以下简称《 豆芽菜 》)小课题研究目标,首先具体的问题是能够把这3种豆子制作成豆芽菜;其次未知的问题是这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后的结论。如果离开了这两个目标,接下来的研究过程就如盲人摸象漫无目的了。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比如在《 豆芽菜 》研究中,要探索的具体问题是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从而得出这3种豆子最后制成豆芽菜时哪种时间最短、哪种产出率最高、哪种制作最为简单。这个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2.内容的趣味性

可以说,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原始的科学兴趣,而小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日常中,一些内隐或者外显的带有科学性的活动的频度大大超过了普通成人。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对于研究内容的兴趣是首要的,否则枯燥的研究活动,学生研究的过程必然是被动的,获得也可能是低效的。例如《 豆芽菜 》研究的缘起,就是科学课中“食物”课外的延伸。在这个研究中,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3种豆芽菜制成后,还要制作成菜肴,进行品尝,从而鉴别这3种豆芽菜哪种豆子制成的味道最好。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始终在一种盎然的情趣中进行。

3.准备的充分性

这里所说的“准备”,具体是指小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工具的使用、资料的查询等一系列研究前的工作。只有这样,接下来的研究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从而避免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是,小课题研究,最终结果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科学精神,所以准备工作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二、研究过程与细节: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能力

小课题研究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主,使他们能够真正投身到实践中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掌握研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序以及各个步骤,发展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技能。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方法的针对性

小课题研究内容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着多样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决定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采取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讲,就小学阶段科学小课题研究而言,“实验研究法”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它的基本过程如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例如《 豆芽菜 》中,学生发现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芽菜是用绿豆做的,但是也有用赤豆、黄豆做的豆芽菜,所以作出的假设为“绿豆最适合”做豆芽菜,然后制订计划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黄豆其实更适合做豆芽菜”。

实验研究法还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加入特定的人工控制,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情况,比较精确地分析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实验研究法”可以重复验证,从而证明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2.工具的有效性

一项科学实验活动,不仅仅是使用感官所能解决的,要涉及多种研究工具的使用。实验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工具,就能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提升研究的实效性。在《 豆芽菜 》实验中,首先使用的三种工具分别是金属筛子、金属饭盆、透明塑料袋。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豆芽菜到处乱长的情况。于是,塑料袋不能用了,需要使用一种四周不见光,只有上面能见光的工具。一开始考虑的是小的塑料桶,但是使用了几天之后,发现桶不是透明的不方便观察。于是找来了一种透明的塑料桶,终于解决了边实验边观察的难题。所以,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工具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它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方方面面,比如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数据、实验的结论等。

3.证据的重要性

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以及对提出课题的验证,主要是表现在科学研究的证据上。所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收集课题研究活动的证据要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在《 豆芽菜 》实验中是对3种豆子制作豆芽菜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这个结论。那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关于3种豆芽菜的萌芽时间、长短比较、生长速度等方面,要记录相当多的数据,还要拍摄一些照片进行对比。这对于最后的结论,就有了直观的比较,也能合理、有力地去验证这个小课题研究的正确性了。

三、研究结果与获得:领会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形成了科学能力。但是研究结果同样是终极目的,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结论,学生在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科学本质的领会上会更加深刻,从而培养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

1.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应当是严谨的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虽然可以是形式活泼充满趣味的,但是其终极目的却是通过研究过程得出科学结论,应该有其严肃性。实验前,应该向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这个“严谨性”的特点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豆芽菜 》实验中,首先明确了本次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对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任务是实验操作、过程记录、证据保存等一系列工作。所以,过程要求是细致的、客观的,因为它影响着最后实验的结论。

2.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必然是合作的

小课题研究是一项严格而紧密的科学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提出的有关研究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然后得出实验结论,达成研究目的。《 豆芽菜 》实验中,研究小组内学生每天对研究所得进行细致的交流,在对比中进行问题的发现、变量的控制、条件的改变等一系列合作性学习。同时,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获得了锻炼与提高,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合作这个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3.小课题研究的结论不妨是开放的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2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范。中小学一线教师怎样做教科研,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学习、调研和组织指导教育科研活动的实践,谈谈对教育科研方法、途径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浅见。

一、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应以“小问题、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为主线,分层、分类深入扎实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老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新理念,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整体规划、专业引领、科学评价是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策略。有专家说:“一线教师搞科研,研究什么?最切实可行的,就是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莒南县一些学校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各类小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

要立足教育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遵循“教研出课题,科研育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思路,倡导“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在全面推进中提高科研质量。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确定龙头(主导)课题,以此凝聚人心,使龙头课题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主动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推进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科研,使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

(一)科研成果的分类

在推广应用优秀课题成果时,可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运用方法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生艺术教育和特长能力培养”,该成果在2003年结题后一直被应用;“探究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益”于2005年12月结题后,其成果被评为临沂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直沿用至今,作为指导识字教学的依据。

运用策略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体验三段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其成果现已普遍运用到这几科的教学中。

学校办学特色类的研究成果。如我校的校训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自然”,因此,有关读书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和“课外阅读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成果将会一直运用下去。

对成果的后续研究。如:“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结题后,组织申报了“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研究”,使学生的作文更具个性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及规律的实验研究”结题后进行了“小学科学课中的活动与教学研究”,在后者结题后,又接着进行”科学课中实验探究过程的研究”等。

对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于2011年结题后,我们打算将其延伸到科学课中,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二)科研成果推广的方式

要强化“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推广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

科研成果的推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课题研究式推广”,就是将成果推广的运作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成立课题组,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研究。在推广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广,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推广方式目前在我县中、小学校进行得比较普遍,是我县科研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它使得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受益。我们以市级立项课题“县域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研究”为抓手,以几项已结题的优秀课题深化研究为载体,以市级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为基地,分层推进课题深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切实贯彻落实莒南县教育局“教研出课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科研一体化思路,教育科研氛围浓厚,初步形成了“成果进课堂”的良好势头。

“科研成果课程化推广”,就是将科研成果编成讲义和教材,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让科研成果成为特色课程,进行课程化推广。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成果的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操作方式。将科研成果课程化,把优秀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进修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最生动、最现实的教育理论学习,也是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学习。

“主体扩展式推广”,就是把学生作为推广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运用成果的基础上去丰富、充实成果。这种成果的推广解决了成果推广的局限性,把成果作用于学生身上,使学生直接受益。

(三)科研成果推广的步骤

1.制定计划

分年级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成果推广计划。

2.召开课题推介会

我们首先针对要推广的课题举办课题推介会,让每位教师初步了解课题内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实施环节、特征与条件、相关的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等,让每一位教师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该课题,明确成果推广的具体目标。

3.举办课题成果进课堂活动

这个活动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活动展示课题成果,并且通过评课、议课活动完善提升成果。第二个层次是每位教师学习践行成果后的汇报课。

4.召开经验交流会

在课题推广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经验交流会,做好经验总结。

现以正在全县推广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研究成果: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模式。

1.读物推荐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明确主题——赏析片段,激发兴趣——推荐读物,拓展延伸

2.读书方法指导课

教学流程:确定阅读篇目——自主阅读——合作交流——释疑点拨

3.读物鉴赏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揭示主题——课内指导,佳例示范——学法迁移,自主赏读——畅谈心得,拓展延伸

4.交流汇报课

大致流程:出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心得——全班交流,梳理提升——师生小结,拓展延伸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3

1 系统分析

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用户权限共有三种,分别是普通教师、科研部门管理员以及评审专家。其中普通教师有科研课题立项、科研经费申请、科研课题结题申请以及学术成果申报功能权限;评审专家有审核科研课题立项以及科研课题结题功能权限;科研部门管理员用有科研经费审核管理以及学术成果审核登记功能权限。三类用户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1.1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课题管理由科研课题申报、课题流程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结题三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

科研课题申报流程分为两步:首先由教师填写科研课题申报表,并上传Word电子文档作为附件,然后评审专家可以下载申报表的电子文档进行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

课题流程管理分为两个部分,科研课题进度管理以及科研经费管理。承担课题的教师每季度填写项目进度报告,科研处管理员进行随时登陆平台追踪课题进度;教师在平台上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申请,由科研部门管理员进行审批,并实现与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完善课题经费报账机制,实现经费报销记录管理以及经费余额管理等子功能,。

科研课题结题流程与申报流程基本一致,首先教师填写科研课题结题申请,并上传结题报告的电子文档以及成果材料作为附件,评审专家下载结题报告和成果材料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审意见。

1.2 科研成果申报

提供教师申报通道接口,教师用户提交学术成果的申报材料。由科研部门管理员认定科研成果后记录在数据库科研成果信息库中。同时为科研部门管理员提供对科研成果的分类查询、统计以及报表导出和打印等功能,在系统中将科研成果分为论文、设计、课题、讲座、着作、学术成果获奖以及专利等七个大类。

2 系统设计

系统使用SSH框架按照三层架构模式开发,分为数据持久层、业务逻辑层以及表示层[3]。表示层采用Struts框架,使用action控制器与页面进行数据交互;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框架,负责系统复杂业务逻辑的处理;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框架,调用JDBC模块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4]。整个架构层次清晰,将数据库操作代码、业务逻辑代码和页面显示代码分开,提升了代码的复用性,降低了代码的耦合性,从而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下面重点介绍科研项目管理中三个重要功能模块设计,分别是科研项目申报模块、项目流程管理模块和科研项目结题模块。

2.1 科研项目申报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申报模块分为科研项目信息提交、申报书上传、科研项目审核三大功能,由控制器DelareAction、UploadAction和VerifyAction通过调用业务层和持久层代码来完成。控制器中函数及其功能如表1所示。

2.2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由三个功能构成,分别是课题基本信息管理、课题经费管理以及课题进度管理。通过控制器Finish、FundsManageAction和ProgressAction调用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代码完成,控制器函数及功能如表2所示。

2.3 科研项目结题模块设计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4

一、长远规划,构建稳定体系

课程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及复杂性,注定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体系的初步建立、反复修正、逐步完善,到日臻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反复积淀、提炼、总结、修正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纵观历届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结果不难看出,在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入选数量上,老牌院校比新院校强,学历教育院校比任职教育院校强,长期积淀的老课程比新开课程强。因此,时间是精品的刻刀,时间锤炼是打造精品的必备要素。应该充分认清课程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忽视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而拔苗助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围绕一个稳定的任务,着眼一个恒定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建设下去;切忌在课程建设上发生方向问题,导致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经常改、经常换的问题,不利于课程的长期、稳定建设与发展。

二、依托学科,打牢发展根基

学科建设是院校教育的龙头,也是课程建设的支柱。任职教育是本科后教育,对学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建设是任职教育的基础,没有学科理论支撑,任职教育就只能在技术训练的低层次徘徊;同时,任职教育院校的学科建设,要从学历教育单一注重学术性研究、侧重培养学术性人才,向同时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侧重培养应用性人才转变。任职教育课程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将学科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学科前沿理论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打造学科基本课程,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理论应用等问题研究,融学科理论知识和理论应用知识为一体,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通过打造学科基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科与课程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一是以学科为依托打造学科基本课程,有利于汇聚学科领域的雄厚师资力量,形成优势、形成拳头,打造精品;二是通过课程建设的引导,系统梳理学科研究方向,引领教员全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保持学科优势。

三、教研一体,优化教学内容

一流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任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另外,从课程形态划分看,任职教育课程属于问题中心课程,采用提出问题与展示解决问题多种方案的方法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注重重大现实问题的提出、分析、研究,着力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因此,问题中心课程的开发源于对问题的研究,注重运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据此,任职教育课程建设要立足“课程―专题―课题”三级课程结构,切实建立教研一体的教学科研互动运行机制,即以教学需求为牵引,建立科研主线,设置科研项目,以科研创新为动力,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真正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一起,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 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发展道路。同理,任职教育也应该彻底改变以往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按照“基础理论教材―相关领域辅导教材―专题研究讲义”的思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基础理论教材”、“相关领域辅导教材”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而重点把有限的资源投入用于“专题研究讲义”等动态性、研究性教材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的研究更新。

四、选建兼顾,打造一流团队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课程团队,就不可能打造一门真正的精品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筹建一支业务精湛、梯次合理、发展后劲足的一流的课程团队。课程团队主要包括课程负责人和建设成员,对此,建设重点各有差异。一是对于课程负责人重在“挑选”。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其作用举足轻重。精品课程实现“名师立课”,要求课程负责人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直接影响着团队的精神风貌。二是课程组成员重在“培养”。要着眼梯队建设,通过调整、充实、培养、提高等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要积极适应任职教育教学需求,通过调研、代职等方式,改善教员的知识阅历结构,要针对教学岗位实际需要,通过专题培训、以老带新等途径,强化教员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技能。

五、完善机制,强化建设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投入精力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这对课程建设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美国兰姆博特等著名课程专家提出了“课程领导”的思想,即课程的管理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化管理,还是一种文化管理、情感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应体现出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理念。一是要建立项目管理模式,即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二是要建立“循环验收”的长期管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周期进行复查验收,促进其不断改进完善。三是要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四是要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于泽元.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课程改革的辩与立》.查有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5

㈠、组织机构得到完善

县教育科研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及基层学校负责人代表组成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由邰秀丽副校长为主任的科研办公室,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主任委员,部分学术骨干教师为委员的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负责筹划和指导全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县实现了县、乡、校三级科研网络,为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稳步的运行。

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选派了一线业务骨干教师领导到教育科研所工作,目前,教育科研所现有专职科研人员五人,负责指导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

根据我县教育发展的需要,早在10年前,我们就要求全县各基层学校建立科研室,并设专(兼)职科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担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为了整合全县教育科研优质人力资源,从分发挥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开展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建立了科研专家库,兼职科研员队伍,确定了热爱科研,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十名科研专家和十名兼职研究员,为全面做好我县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办公条件基本满足需要,今年装修了办公室,并为每位研究人员配齐了电脑,投入了大约两万元满足了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了比较晚善的信息网络,建立了教育科研网页,与全县各中小学校(园)实现了网络连接。教育科研网页设立了科研管理、培训、校本科研、信息、简讯、动态等栏目,及时向全县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科研信息和培训资源。

三是图书资料满足需要我们依据进修学校不断充实理论和信息资源,订阅了较为齐全的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今年新购置了图书册,供科研员及学校教师吸取教育信息及教育理论。

㈣、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教育局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工作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克服全局资金短缺实际困难,逐年加大投入“十二五”以来为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聘请专家讲课,名师送课,添置办公设备等,投入资金约三万元,为科研所配置办公室投入两万元,此外,我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所隶属于进修学校科研部,所以没有设立独立的帐户。

㈤、科研管理规范

在认真吸取了“十五”期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十二五”期间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的课题研究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分别出台了《县科研组织管理制度》、《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极管理职责》、《县课题管理条例》、《县教育科研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基地校的建设与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我们把培树实验校和发挥实验的辐射功能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建立了25小学、2小学、县实验小学3所县级科研实验基地校。同时我们确立了搜登站中心校为市县级农村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为发挥基地校的辐射做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成果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例如今年我们就分别在25小学和2小学召开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和“十二五”立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会等,以此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用科研工作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升位。

三是突出了“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管理。为了加强立项课题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提高课题申报立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将“十二五”期间正是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列入科研目录,出台了《县“十二五”科研课题管理目录》,这样就从源头上清理了立项课题管理的混乱状况,确保了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十二五”开局,我们确立了“用科研的理念和方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的科研思路,通过论证,确立了12项部级课题,35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等重点课题,对所有立项课题逐个进行认真审阅,从题目的确立,课题的论证,方发的使用,步骤的安排,成果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审查,并与以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协调学校进行改进和完善,课题申报的质量有了明显得提高。

㈥、咨询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

多年来,我县教育科研所始终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主动开展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承担了“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此课题是为了配合我县全面实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配套研究课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县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开展不均衡的现象,我们深入基层学校调研,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材料及与主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交流等程序,形成了翔实的分析报告,提交给了教育局,为全面了解全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状况,如何扎实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

教育科研所还有效利用《教育通讯》定期为行政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㈦、课题研究与校本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扎实开展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把科研员能够承担科研课题,做为对科研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我教科所三名科研人员承担了县级课题“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此项课题现已进入全面研究与实施当中。由主管局长、进修主管校长具体负责承担的“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等部级课题取得了预期成果,已通过结题验收。

二是加强课题研究实验校的管理与指导。通过专项调研、参与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形式,对“十二五”期间,承担市教育科研所主持的规划课题研究实验的十二所学校;承担部级课题“青年教师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研究”的五所学校;承担部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性格培养”、“小学生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两所学校;“十二五”期间,承担市教科所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县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其他各类立项课题的单位,进行了跟踪指导,先后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课题研究过程实录》,为学校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依据。通过鼓励和引领及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帮助学校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83%承担的“十二五”部级课题十二项,现有十项已结题;省级三十五项,现有十三项已结题达到结题率37%;市级课题十二项,十二项结题,结题率92%。

三是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制定了《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要求学校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今年我们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县教科研室与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交流会,从而提高了全县科研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自年月市教育局启动“校本科研工程”活动以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形成了以一把局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实施“校本科研工程”活动方案,同时召开了由业务校长、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参加的“校本科研工程”启动大会,县中小学校共有22所学校参与一期工程研究。经过一年扎实有效的研究,经过市教科所的过程验收,全部结题。市教科所在县二小学召开了市校本科研一期工程现场会,县校本科研工作受到了市局、市所的高度认可。为此县教育局、教科所均被评为一期工程实施工程先进单位。

年月,在认真总结我县校本一期工程做法和借鉴其它市、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市所总体要求和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了校本二期工程。确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的校本科研理念。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⒈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局把深入实施校本科研工程纳入局工作重点,加大教科研工作在目标管理检查中分值比重,进修学校从整体工作部署出发,整合科研与教研工作。强调科研与教研有机融合,建构校本教研制度进而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⒉强化教研,科研的引领

定期召开科研主任会议,提出工程实施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工作,了解各校校本科研工作情况,针对实施进程中出现的困惑,盲点及时予以指导与相应的建议或意见。搭建平台,开展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⒊开展扎实有效地“菜单式”培训

校本科研“菜单式”培训,是结合我县科研培训工作现状而创新出的一种科研培训模式。它的做法是基层学校把在校本科研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困惑的问题提炼出来,由校长提名培训人准备相关问题,,并将此问题上报科研所与我们相互交流探讨问题,形成共识,即可在校本教师学习团队中予以培训。科研所的相关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所培训内容要进行点评与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⒋建构校本教研制度,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在整体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可供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总是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委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校本教科研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究,进一步反思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在这一流程中教师经过自己的反思与实践行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与困惑,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对于整合、重构自己的专业生活,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行动为转变,促进校本教研、科研向纵深发展和飞跃,意义重大。

⒌共同抓好“两个带动,推进工程的整体进展。在推进校本科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和培树一批先进实验基地校,其中2小学,25小学就是我县实施校本科研工作中的先进校典型代表,我们以2所学校为例,引领并完整的展示他们在校本科研工作中的案例思考和做法以及成果。抓好农村基地校建设,培树点小就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搜登站中心校被命名为市农村教育基地校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⒍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程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校本教研目标向新课程实施后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受、体验及生成目标的的达成转变。

二是校本教研手段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小课题研究、自我反思为主转变。

三是校本教研内容向备课组、学科组对学生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转变。

四是校本教研内容向新课程实施后的以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境为主转变。

(八)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为使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和行动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采取“预约式”服务深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例如:李嘉安《教育深度叙事》、《小课题研究》。王精诚的《科研档案管理》培训材料等,此种“预约式”培训讲座,主要是配合“菜单式”培训讲座同时进行,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基层学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诊断式”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北京师范大学及省教科院,市教育科研所组织的各类培训。组织学校积极订阅《普教研究》、《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动态》、《中国教育学刊》等科研刊物,以满足学校教师学习要求。

(九)学徐交流丰富多彩

我们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县科研成果评选办法》规定,我们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及总结工作表彰会,年度共评选出县科研先进单位7个,教育科研优秀课题组6个,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7人,优秀科研骨干教师20人,优秀科研成果,按论文、随笔、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教学专著,校本课程教材及课件,研究报告等7类共324项成果。有力的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动全县教育科研工作整体发展。

围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县域性教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课题“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管理研究”,几年来,我们坚持召开阶段研究交流会和研究成果总结推广交流会,对于其中优秀研究成果,将其推广发表在《教育通讯》上。

今年月份,我们还召开了市所“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并在《教育通讯》上发表了综合报道,对于推动“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科研年会制度化,每年召开一次,并列入学校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这样自下而上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十)科研成果逐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我县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邰秀丽副校长参加了中国首届农村教师队伍论坛,所撰写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初探”获最佳演讲者称号,我们撰写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获教育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小学研究的《以责育责的特色管理研究》课题,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课题研究一等奖,并在我县召开了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现场会,所撰写的结题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结题报告。

几年来,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科研者的勤恳工作,我县科研所取得了一些成绩,被市教科所评为校本一期工程标兵教育局,先进科研所。

二、点滴体会

在多年的科研所工作实践中,我们能够从我县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实践,扎实有序地开展了科研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的重视与带动是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比足发展,有效发挥科研作用是前提。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可再造的课程资源给予足够重视。年县教育下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简称“两个办法”)《意见》中明确阐述把教育科研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重要位置。强化科研对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在方向引领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鲜明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按照素质教育呵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育局提出了“校校有研究题目,人人有研究问题(课题)的科研工作目标,明确问题(课题)工作化,工作问题(课题)化的科研工作思路,树立“教师既是研究者”“科研走进课改”,“问题既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校本教科研理念,瞄准教育创新与改革这个大方向,有效指导科研的开展。

突出重点,把教育科研作为领导干部和名优骨干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我县开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把是否有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

第二龙头课题做引领

我县“十二五”立项的课题,重点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以倾斜农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确立课题研究内容。例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研究”“中小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关于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县域和普发展的研究”等等

我们还根据当前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系列需教育科研引领的问题。因此,在“十二五”科研引领新课程改的研究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研究”“反思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叙事研究”等课题,使教育科研深入到学科领域,加大了科研引领新课改的研究力度。力求增强科研兴教的力度,这也是我县教育科研的较大的增比点。

第三、搭建平台、交流互动,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

我县通过《教育通讯》“教育科研网页”和“教师博客群”等媒介,为教师展示交流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阶段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我们的《教育通讯》从年月开始创办,至今已创办第期,每期当中都有教育科研的专项板块,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等;我们在教育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教育科研网页”并在设有课题管理系统,此外,还有个栏目,共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在这里共享;我们还于年月创建了“教师博客群”,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纷纷自觉自愿地申请注册,在个人博客撰写中,有相当比例是用来撰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反思、教学随笔等的。我们的做法分别在“首届中国教师论坛”会议上和“省教师进修院校培训部主任高级研修班“上做了题为”创建教师博客,实现思路共享“的交流发言。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还将我们的”教师博客群“做了向连接

三、反思不足,采取对策,促进科研整体升位。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77-02

2012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从刘延东同志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教学—科研互动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内容。

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建设为例,抛砖引玉,介绍如何通过教学—科研互动来提升课程质量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学—科研互动的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是以工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在产学研实践方面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课程教学团队所在的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含碳物质的气流床气化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项目和省部级及企业横向项目,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气流床煤气化研发基地。本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成功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称号,已推广应用30余家企业,并成功出口到美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2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的陪同下视察了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延东同志对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煤气化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殷切希望实验室全体师生:“攀登科学高峰,为振兴中华作贡献!”

实验室建有多套用于流体力学研究的实验装置,拥有诸如激光多普勒动态粒子分析仪、热线风速仪、粒子图像测速仪、高速摄像仪、马尔文激光测粒仪、马尔文雾滴测试系统和旋转流变仪等一大批先进的流体测量仪器,还拥有Fluent 6.1、Phoenics 3.0等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和DELL高性能计算平台。这些流体力学方面的软硬件条件为流体力学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供师生参观、学习和开展教学—科研互动。

本授课团队长期从事流体力学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已经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流体力学相关的学术论文10余篇,涉及射流、撞击流、气流式雾化、气力输送等研究方向。授课团队成员长期参与产学研合作,将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相结合,这为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科研互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教学—科研互动实施方式

1.授课中的教学—科研互动

流体力学课程中有的知识点偏重基础理论,有的偏重生活常识,还有的偏重实践应用。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以采用不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互动。对于偏重基础理论的内容,比如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欧拉方程、湍流和流动显示等,可以结合流体力学的学术研究向学生讲述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介绍这些流体力学科学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有益的基础。比如湍流,这是流体力学中100多年来公认的难题,但是近年来关于湍流模型和标度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因此在讲述湍流时,授课老师可以一方面介绍近年来湍流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向学生演示本团队用高速摄像仪拍摄的各种流体流动图像和利用热线风速仪采集的湍流脉动信号,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本上湍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也了解了湍流研究的最新进展,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研中湍流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流体力学课程中也有不少和生活常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比如日常生活中自来水输水管网涉及流动阻力分布规律、龙卷风涉及旋涡知识、汽车的风噪涉及绕流阻力等。对于此类知识点,授课老师可以从网络和科普读物中收集相关素材制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比如,在讲授绕流阻力时,授课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年代的汽车外形设计图片以及对应的绕流阻力系数,还向学生讲解了为何表面粗糙的高尔夫球能飞得很远,为什么穿上表面有纹理的“鲨鱼皮”泳衣能游得更快。通过将生活中的现象和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点结合,使课堂授课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也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流体力学课程中有些知识点是和工业应用密切相关的,比如流体压力和流量测量、管流阻力损失、流体输送机械、射流等。对于这些知识点,授课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工业现场照片和工业应用案例来强化教学、科研的互动,让学生深刻领会流体力学知识是如何应用以及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

2.教学—科研互动的实践环节

(1)开设专业实验。除了流体力学实验课之外,本团队还开设了热能工程专业实验“水煤浆流变特性测定”和短学期实验“液体雾化滴径测量”。通过开展这些实验,学生掌握了旋转粘度计和激光粒度仪的测量原理、使用方法,同时对热能工程中重要的水煤浆流变特性和粘性流体的喷雾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将来从事热能工程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实验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之外,指导老师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带着批判精神做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校每年开展各种级别(校级、上海市级和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并进行一定的经费资助和跟踪管理。为此,指导老师每年开展多项流体力学相关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这些课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完流体力学课程的学生根据兴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自拟研究课题,如果项目可行性通过指导老师审核即可立项。另一类课题是从本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挑选的内容,供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创新实验课题巩固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教学—科研的互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3)开展毕业环节。每年指导老师会从本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中精心挑选合适的课题供大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这些课题和流体力学学术研究或者工程实践相关。学生通过长达一学期毕业环节的训练直接参与了科研项目,得到了从查阅文献、搭建装置、实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完整过程的训练,基本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教学—科研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素养

社会上流传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尽管有些绝对,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自身素质对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在教学和科研互动环节中,重要的一点是授课老师要有比较良好的科研素养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否则,即使授课方法再好,教学—科研互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配套硬件条件

进行教学—科研互动应要有一定的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和相关的科研项目作为支撑。长期以来,大学里的高级科研仪器为老师和研究生所使用,真正向本科生开放的高档仪器和设备很少。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学里的高档仪器和设备主要服务于科研,而非用于本科教学和实验;二是本科生的专业知识还不足以掌握这些贵重仪器的操作和使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扭转科研仪器只为科研服务的思想。这些仪器和设备可以在教学—科研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指导老师和研究生的帮助下逐步向本科生开放。

3.监督机制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KJ-2012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6-02

2007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二级学科首次招生,“高等流体力学”首次开课,授课人数20余人,随后几年间授课人数逐年增长。2012年我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又增设了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高等流体力学”授课范围扩大的同时,授课人数也增加到60余人。但是鉴于我校研究生数量较少、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方面的原因,课程教学的教材只能选用已有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基本理论、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偏高、工程应用方面涉猎很少,或者有些工程学科专业的相关研究生教材又往往缺乏理论深度,工程应用背景针对性强,有的强调高速气动、有的强调水动叶栅流动、有的强调涡动力学等等。鉴于此,作为行业类非重点高校,在“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我校电力特色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一、课程教材的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此次教学研究工作,课程组首先对高校相关研究生专业的“高等流体力学”教材进行了调研,分别对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国内若干所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及内容做了简单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所有高校都对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很重视,主要教学内容均包括了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流体运动学、势流理论、涡旋流动、理想流体流动、粘性流体流动等,目的是使研究生通过学习流体的运动规律,掌握研究流动的方法进而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流动问题。同时,各高校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还注重与自身学科研究方向的结合,课程的某些重点内容与培养方向相接轨,突出了自身的特色。通过调研发现,“高等流体力学”作为研究生学位课,其教学内容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要与自身的相关学科研究方向相结合,在注重通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我校授课对象的情况分析

做好此次的教学研究工作,还必须对我校的授课对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目前,“高等流体力学”已列为本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尽管上述三个二级学科涉及能源、动力、机械等宽广的工程领域,但结合我校的电力特色,这三个二级学科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而在电力行业中流动现象多存在于流体机械、动力机械、换热设备、容器、管道等部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在透彻讲解流体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偏重于讲解流体在上述部件中的流动以及与这些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招收6届研究生,通过向历届学生了解发现有以下情况存在:部分同学跨专业(如:数学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等)考入学校,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即使是研究生与本科专业背景相同的同学,他们也普遍认为”工程流体力学”较难,硕士入学考试时,大都不选考“工程流体力学”,这也使得他们可能在大三、甚至大二学完以后,再也没有系统地梳理过流体力学知识。由于各高校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大部分同学对电力行业内的流体知识也不是特别了解;考入学校的学生多数为调剂生,入学成绩整体不高。这些情况都表明,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流体力学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讲授深层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提醒。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基于以上的调研和分析,课程组首先对教材进行了选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

1.教学目标的明确

“高等流体力学”是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以及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学位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长期本科教学的经验,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层流边界层与紊流流动、理想可压缩流体等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撰写打好理论基础。

2.教材的选用

“高等流体力学”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一门传统课程,有很多课程教材可供选用。通过调研比较,西安交通大学有关电力生产的学科研究方向与我校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其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中的学位课 “高等流体力学”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一书作为教材,课程组通过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也一致认为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比较适合我校侧重于电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决定选用该书作为本校“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与此同时,将调研中搜寻到的各有特点的教材作为参考书目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参考使用。

3.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进行“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时,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既照顾到经典流体力学的通用知识,又重视课程知识的针对性、行业应用的特殊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与学校其他研究生课程的关联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奠定扎实基础。“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在加深学生对流动所伴随的物理现象的认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分析的同时,还应努力加深学生学科知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水平及能力。

(2)突出电力生产特色。针对我校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学科与电力生产流程和设备的结合,强化学生应用流体力学知识,认识并解决相关电力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的相对平衡。

(3)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关联性方面,首先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恰当的分工和衔接,其次要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在自身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方面,既要注意到对数学知识回顾和补充的必要性,又要对工程中不常见的复杂流动概念的介绍有所兼顾。

考虑以上几个方面,课程组将教学内容梳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安排了“矢量运算分析”、“场论知识”的回顾以及曲线坐标、张量分析知识的补充;第二部分“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组以及一些相关的重要定理;第三部分“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介绍平面势流,空间轴对称势流和理想流体中的旋涡运动,其中对平面势流里的复位势、叠加法、镜像法和保角变换法做重点讲解;第四部分“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中介绍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精确解,小雷诺数流动,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其中对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做重点讲解;第五部分“理想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分别介绍一维流动和平面流动,其中对一维流动做重点讲解。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

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学习好内容繁多的“流体力学”。

1.教学方法

“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课,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公式推导也比较多,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呈现都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对于传热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课程组以教材为蓝本编制了电子课件,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传统板书中能够清晰讲解复杂理论推导的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清晰生动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避免研究生在课堂上因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疲劳的问题,又有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尽管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但要避免“填鸭式”的讲授,要注重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组结合本科“工程流体力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几个注重:注重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物理含义的数学表示以及数学内容的物理解释;既注意严格的理论推导,又注意叙述的深入浅出;注重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在引进概念介绍方法时,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推理要点;注重从与教材不同的角度或思路来讲述同一教材内容,以丰富学生思维和联想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再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积累,搜集并提炼出了大量与电力生产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辅助教学

仅仅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套地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理基础要求高的“高等流体力学”课程。考虑到我校研究生教学的特点,课程组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编写了典型习题集。习题集力图做到习题具有典型性,能够对应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学生通过习题的练习,能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此外,习题集中的习题也尽可能地结合电力生产中的流动问题,帮助学生对专业关联工程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应该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为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程学习过程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课程组经讨论明确了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是2∶8。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几部分。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试卷从建立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实行考、教分离是一个较好的督促办法。为此,2012年课程组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组织编写了试卷库。试卷库中的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型一致,试题表述清楚,要求明确,无偏题、怪题,难易得当,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宽,能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情况。此次编写的试卷库共包含试卷6份,至少够三年使用,随着试卷库的使用,课程组还拟将对试卷库进行不断扩充。

五、结束语

“高等流体力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一个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高等流体力学服务于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提高该学位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本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服务,课程组将把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持续进行下去,搜集最新最前沿的相关信息以补充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对习题库和试卷题库进行更新。相信只要教师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点脑筋,多找一些教育学生的切入点,因材施教,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鸣远.高等流体力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董守平.高等流体力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献孚.高等流体力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松岭.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8

过去五六十年来,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主要西方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学科交叉。据统计,美国1/3的学者、科学家和工程师隶属于某一个或者几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属于跨大学的研究中心。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建有各种形式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跨学科教学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从选课制度上看,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给予学生很大的选课自由,跨专业、跨院系选课的范围要远远胜于我国大学。欧美各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很多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并据此设置了很多跨学科本科项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2016-2017学年,麻省理工学院设置的本科跨学科项目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文、人文与工程、人文与科学等4个学位项目,以及古典与中世纪研究、国际研究、天文学、大气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能源研究、创新与创业、公共政策、统计与数据科学、女性与性别研究、非洲与非洲移民研究、亚洲与亚洲移民研究、拉美文化研究、中东研究、俄罗斯与欧洲研究等15个辅修项目。这些跨学科项目一般是由两个以上的院系共同设计出一套培养计划。例如,创新与创业学科交叉辅修项目的培养方案由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和管理学院共同设计。该项目主要培养创新型经济所需要知识与技能,其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从4大类、40门课程中按照要求选修5门课程。这4大类课程的选课方案具体要求是,2门核心课程“创新工程:把思想转变成影响力”“风险工程”必修,从17门“创新创业背景”类课程中选修1门,从5门“领导力培养”类课程中选修1门,从16门“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中选修1门。“创新创业背景”类课程主要是从经济、文化等社会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信息科技、材料技术、能源与环境等某一个领域的社会背景。“领导力培养”类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工程师在一个组织或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则从实践和实战的角度出发设计一项创新创业项目。总体看来,上述培养方案的教学任务是工学院或者管理学院无法单独完成的。

除了产生新的跨学科培养方案以外,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改革亮点。作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标志,欧林工学院设立了课程集群。一般地,课程集群由多名教师组成一个跨学科教学团队来完成教学,把项目(project)和一系列传统课程(一般为2至4门)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集群以项目与实践为载体,应用传统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使学生在理解学科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课程集群可以综合多门技术类课程,也可综合多门技术类课程和非技术类课程。例如,“生物W”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结合组成课程集群,通过关于克隆研究的项目,研究生物学与克隆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材料科学”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结合组成的课程集群研究重建保罗・瑞维尔的铁匠铺;“信号与系统科学”与“商业基本原理”结合组成的课程集群研究电路板的产品设计。与欧林工学院类似,马里兰大学的“世界课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其主题包括:微生物、土木工程、管理和政治专业教师讲授的“阻碍进程:尼罗河、科技、政治和环境”;数学、音乐和建筑学专业教师讲授的“创造性的动力:音乐、建筑学和科学中的创造力”等。

二、学科交叉要做到多学科有机融合

为什么学科交叉能够显著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交叉教学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科制度有助于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学科制度过分强调学科分化,将必然地导致人类认知活动的孤立性、封闭性、片面性。学科交叉活动的广泛开展,使科教活动从孤立、封闭、片面走向了协同。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等的学科交叉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科制度的弊端。课程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基于一种基本的假设:最优秀的学生不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掌握精深知识,而是基础牢固、善于同他人共同工作、善于学习新事物并形成新能力的学生。跨院系的学科交叉项目、课程集群等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合作创新的平台。

学科交叉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学科之多,而在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目前,各国大学教育一般都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学生都会学习很多学科。因此,每个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会接受很多学科的教育。但这种多学科的教育并不等同于学科交叉教学。

学科交叉教学与多学科教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要求相对广博的学科基础。二者的区别在于,学科交叉教学强调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涉及到的多个学科应该是有机相融的。多学科教学则强调学科知识面的完备性,其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相融程度远不如学科交叉教学。当然,一份合理的本科培养方案会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多学科之间的前后连贯性和整体协调性。但是,如果没有高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体系差异很大的各个学科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系,那么学生并不会将多个学科融会贯通。因此,很多学生虽然储存了大量知识,但是并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这一缺陷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与专业工作中所出现的真实问题越来越复杂,必须依赖于多学科协同解决。因此,具备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更善于创新,更善于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以复杂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是真实问题)来牵引多学科的有机融合,这就是学科交叉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的教育学机理。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推进学科交叉教学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教师因素是推进学科交叉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在学科交叉教学中更是如此。根据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科技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协同过程,科学家有合作的天性。这种协同与合作是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因此,现代大学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必须首先研究其具体的办学环境是否鼓励教师协同合作。

三、系统推进学科交叉的本科教学改革

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程科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3年以来,北京化工大学以学科交叉班为龙头,启动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系统地在本科教学中推进学科交叉能力建设。

1.师生构成的多学科化

实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具备跨学科研究、教学的经验和能力。我校学科交叉班的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实验室或高水平科研团队,由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领衔,跨学院、跨学科组建了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教师指导小组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交叉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还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实践。每个学科交叉班由10~20名本科生组成,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拔,这些学生至少来自3个不同学院且不同学科专业。学科交叉班学生的本科阶段学籍保留在原学院和原专业,确保学生在打牢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多学科研究和学习。

2.课程体系的跨R祷

学科交叉班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之余,在指导小组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专业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的学科交叉课程学习计划。学生通过“跨专业选课计划”,选修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获得基本的跨学科知识,打下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学科交叉班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研讨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研讨课的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授课采用案例、项目等形式,教学内容围绕科研团队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学科交叉领域设计研讨课主题,师生就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开展充分的交流和研讨。

3.学术交流的常态化

学科交叉班建立了“学术交流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某一交叉领域的最前沿科研学术交流。同时,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在课程中邀请本领域前沿的科学家主持讲座或研讨。比如,在“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专题”研讨课中,除了由长江学者担任主讲教师之外,还邀请了来自奥克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的学者和专家,就不同的主题开展了研讨和讲座,激发了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浓厚兴趣。

4.科研实践的优质化

学科交叉班建立了“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依托科研团队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平台。学科交叉班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真实项目的研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等高水平部级项目的科研实践中。学校还组织学科交叉班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撰写会议报告、科技论文。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9

2、完善课题管理机构,是使课题研究过程更规范、扎实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为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管理,使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怀柔教科所组建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组”,负责对全区各级各类课题的建档、督导检查、成果推介等工作。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区注重加强校科研室建设与指导,充分发挥科研主任的作用,使其在基层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建立项目负责制,科研人员参与研究”是课题管理的最好方法

“十五”期间,怀柔区教科所将十一项“十五”课题都分别指定了联系人。联系人对每项课题从开题论证直至结题,参与整个过程的研究与管理。指派联系人相当于项目负责制,对于重点课题只靠教科所科研人员的笼统管理是不够的,要使每项课题都能扎实开展研究,取得预期研究成果,采取项目负责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怀柔区教科所为科研人员指定、确立了责任课题。

4、开展“问题式培训”,是做好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的重要经验

开展“问题式培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让教师与课题同成长是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是怀柔教科所科研人员在该方面通过多年对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指导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

对一线教师的理论培训是科研人员的应尽义务。一线教师的最大不足是理论欠缺,而教科所的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应注意的是,科研人员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能只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要从教师的研究课题立项开始,就与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参与研究过程中发现他们切实需要补充哪些理论知识,然后与一线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师潜移默化的理论培训。这种深层次的培训方式,非常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易接受。通过这种培训方式,一般一项研究课题结束后,就会诞生一批科研骨干教师。

5、进行“交流反思式指导”,是搞好课题研究指导的重要途径

交流与反思是教师成长、搞好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要搞好课题研究,一是要多读书、多浏览。丰厚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理论,是搞好教育科研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求研究人员要多读书。二是要多交流、多反思。

在交流中反思。在研究过程中多与专家、同行等他人交流,在交流中可以借鉴他人经验,并对照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认真的思考、比较,从中得到启发。

在实践中反思,在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经常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进行理性化、自觉化的总结,从中可以提炼出经验性、规律性的东西。

如,教科所科研员在指导“……主动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在实验老师实施教学模式基础上召开研讨会,教师逐个展示自己的做法让大家观摩,看这位教师是如何落实每个环节的。然后,大家坐在一起,介绍经验体会、谈见解、分析效果。通过研讨交流、相互鉴赏及比较、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做法。在《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中,教科所科研员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们设计了《教学反思》表,为教师提供进行重要反思的框架。倡导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如相互观摩;写教学日记;写教学案例,专题论文;积极参与各类研讨活动等。

6、“典型引路”,是深入开展区域性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由于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所在的环境不同,因此对于同类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我们在课题研究管理实践中摸索出了“典型引路,引导课题深入开展”的方法。此方法在对全区的课题研究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怀柔“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这一区域性课题。教科所科研员以怀柔一小为试点,在该校先行研究二年取得经验,然后分别召开低、中、高三次研讨会,进行成果推广、典型引路。在研讨会上一小课题组人员介绍了如何组建队伍、如何培训队伍、如何组织本校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并确定了研究过程的九项操作措施等。使其他学校在研究过程中有可借鉴之处、有方法可依,少走弯路。由于典型引路,该项课题研究在全区开展得非常深入,并取得了优秀研究成果。

7、“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学校开展自评”是实现科研工作自我诊断有效方法

在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评价中,我区建立了较完善的《怀柔区中、小、幼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每学年度,各校对照评价细则,针对科研情况,进行逐项自评,并打分。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因此,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干部教师。在评价工作过程中,让干部教师了解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让干部教师认真自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改进措施,实现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功能。教科所科研人员帮助、指导干部教师准确依照评价细则客观且科学地诊断,帮助干部教师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组织干部教师思考、设计改进措施并依学校需要提出建设性意见。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依此细则,学校的干部教师可以全面了解,研究学校科研工作,对每个项目或具体内容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发现学校科研工作的成绩或经验,准确查找、认识科研工作的不足或问题。有了这个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学校干部教师才能深刻认识自己开展的科研工作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才能客观冷静地思考已有成果、经验与目前存在的问题,既不为成绩沾沾自喜,又不为存在不足而灰心松懈,真正为学校干部教师起到导向作用。

8、唤起学校干部教师教育科研的内驱力,是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最佳途径

多年的教育科研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具备下述条件的学校,课题研究的就扎实、教育科研成果就不断涌现,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首先,校长、学校领导集体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要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是办学特色的需要。

其次,校长应当是研究的内行。他们对课题研究不是做简单的要求、布置和提供经费,而是亲自承担课题或参与指导课题,营造研究氛围。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10

校本教研原则要突出“实”“小”,即:真实、实际、实效。从“小现象”中发现“大问题”进行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重心即由原来的管理者的角度下移到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上。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为本。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在教师素质提高与教学质量提高之间构成良性循环。

在这些思考和定位中我们形成了学校校本教研操作流程:

分析教学中的教学现象、相互交流——提炼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研究主题——拟订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课例——确定主题研究课例——课、研并举(多人一课、一课多轮)——反思互动、总结提升(反复循环过程)。(如下图):

在实施流程管理时,我们牵着教师的手前行:先提出具体的意见要求,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同时在检查中,依照要求检查到位,既善于发现问题,更注重解决问题,反馈及时,多帮助教师排解问题的原因,设计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每个流程具体操作如下:

一、启动:原生态的“主题论辩”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很多的教学问题还没有解决。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教学方式需要改变,教学方法需要探索,教学质量需要提高,甚至教材怎样使用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些构成了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为了彻底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研究观念,我们要求每个学科年级组,遵从“重心下移”“小现象中发现大问题”“从关注师生需要出发”的原则,拟订一个教研主题,并将之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

流程1——分析教学现象,提炼教学问题(课题论坛) 即年级学科教师围绕教材、教师、学生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有困惑的教学现象,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其中的问题根源、实质,同时还要研究这些教学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可以作为问题研究,在全体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年级学科研究主题,制定计划,申报学校并准备课题。

流程2——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方向(课题) 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在认真阅读课题研究计划后结合平时对该年级学科检测、听课中发现的教学现象,准备相关资料及问题,对该学科的教学研究主题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求全体组员参加,过程中每位组员要针对课题论证组的问题给予回答、说明、论辩。整个论辩过程中形成校长、主任、教师三层面的互动,在互动中,使教师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二、研究:高效能的“课例研讨”

流程3——多人一课、一课多轮课例实践研究(课堂实例) 每个月各教研组根据主题确立课例,采取“多人同上一课”、“一课多轮”等方式进行研究,对于“课例”的课,要求组员一个不落地参与备课、听课。在听课前组内教师明确分工,翔实记录要研究的不同的教学片段,然后在听课中边记录,边对记录的片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邀请相关学科年级的教师参与、互动、分析。以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研讨,这样就会人人有话说,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也容易发现。

随着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研意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办公室里,同学科任课教师围绕某一教材或教学内容展开研讨交流,以求化解教学疑难、探讨教法学法;同班级任课教师或原任教师经常针对某一班级现象或某一方面表现进行现象透析、探讨教育之方;还有很多教师下课回来后放下书本,一手端起茶杯,一边兴奋地向同事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更有一些教师在讲课后,诚恳、主动地邀请听课的老师给说几句;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有的甚至不惜两个教学楼地奔跑去和同伴交流……虽然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和过程,但却影射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情绪状态,这些被我们称之为校本教研的“自发性”教研活动。实践也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自发”的教研活动,有利有弊。

优势:一是主动性。这样的研究往往由教师身边的某一个现实问题切入,较多关注这一问题的“热心观众”就会不自觉地“卷”进来。二是主题突出。这样的研讨往往是以工作中遇到的鲜活的实际问题为话题展开的,内容较宽泛,氛围宽松,而且教师对某些教学事件有亲身经历、对某些学生比较了解,“聊”起来感觉“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所以教师愿意参与。三是具有实效性。在宽松的氛围中,教师感觉“放得开”,可以敞开心扉交换不同的观点、说出心中的疑惑。在碰撞中生发思维、共享智慧。由此形成的解决问题方案,往往可操作的程度很高。

问题:一是教师们没课时经常聚在一起,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聊天毕竟是聊天,过于随意,缺乏理论高度;三是说完就过去了,没有及时整理,很多闪光点转瞬即逝。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11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今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1]。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加快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高职学院刻不容缓的建设项目[2]。科研管理系统就是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这个课题进行研发,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帮助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科研课题管理,并且提供教师学术成果申报接口。

1 系统分析

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用户权限共有三种,分别是普通教师、科研部门管理员以及评审专家。其中普通教师有科研课题立项、科研经费申请、科研课题结题申请以及学术成果申报功能权限;评审专家有审核科研课题立项以及科研课题结题功能权限;科研部门管理员用有科研经费审核管理以及学术成果审核登记功能权限。三类用户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1.1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课题管理由科研课题申报、课题流程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结题三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

科研课题申报流程分为两步:首先由教师填写科研课题申报表,并上传Word电子文档作为附件,然后评审专家可以下载申报表的电子文档进行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

课题流程管理分为两个部分,科研课题进度管理以及科研经费管理。承担课题的教师每季度填写项目进度报告,科研处管理员进行随时登陆平台追踪课题进度;教师在平台上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申请,由科研部门管理员进行审批,并实现与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完善课题经费报账机制,实现经费报销记录管理以及经费余额管理等子功能,。

科研课题结题流程与申报流程基本一致,首先教师填写科研课题结题申请,并上传结题报告的电子文档以及成果材料作为附件,评审专家下载结题报告和成果材料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审意见。

1.2 科研成果申报

提供教师申报通道接口,教师用户提交学术成果的申报材料。由科研部门管理员认定科研成果后记录在数据库科研成果信息库中。同时为科研部门管理员提供对科研成果的分类查询、统计以及报表导出和打印等功能,在系统中将科研成果分为论文、设计、课题、讲座、著作、学术成果获奖以及专利等七个大类。

2 系统设计

系统使用SSH框架按照三层架构模式开发,分为数据持久层、业务逻辑层以及表示层[3]。表示层采用Struts框架,使用action控制器与页面进行数据交互;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框架,负责系统复杂业务逻辑的处理;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框架,调用JDBC模块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4]。整个架构层次清晰,将数据库操作代码、业务逻辑代码和页面显示代码分开,提升了代码的复用性,降低了代码的耦合性,从而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下面重点介绍科研项目管理中三个重要功能模块设计,分别是科研项目申报模块、项目流程管理模块和科研项目结题模块。

2.1 科研项目申报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申报模块分为科研项目信息提交、申报书上传、科研项目审核三大功能,由控制器DelareAction、UploadAction和VerifyAction通过调用业务层和持久层代码来完成。控制器中函数及其功能如表1所示。

2.2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由三个功能构成,分别是课题基本信息管理、课题经费管理以及课题进度管理。通过控制器Finish、FundsManageAction和ProgressAction调用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代码完成,控制器函数及功能如表2所示。

2.3 科研项目结题模块设计

科研项目结题模块功能由课题结题申请提交、课题结题申请书上传以及课题结题申请审核三个功能组成。通过控制器Finish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提交功能,Upload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书上传功能,CheckFinashExpertAction完成结题申请审核功能。具体功能模块的函数及其功能见表3。

3 结束语

科研管理系统的研发对改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管理方式能够起到作用。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科研课题管理,能够方便科研管理工作者实时掌握学院科研整体情况,对提升高职学院科研能力有所帮助。该系统根据作者所在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实际需求进行研发,在高职院校中具有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宋嵘嵘. 刍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3): 24-28.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12

近年来,我校完善“课题实验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拜师结对制度”、“教科研评估细则及奖惩办法”等相关制度,形成“一主三翼”网络运行机制,以教科室为主,整体规划管理课题,依靠教研组、培训组、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计划。采取周通报制、月汇报制、月量化制、学期评价制、期终奖惩制的“五制”措施,保证课题研究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序走向有序。学校开源节流,优先保障课题研究活动经费,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组织教师校内比武,选派教师外出参赛,奖励教师获奖成果,每年专项投入资金不低于5万元。民主的管理体系,科学的运作机制,以及专项资金保障,为课题实验研究奠好基、铺好路。

2.学习引路

课题实验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

全新的思维方式作引导。实验教师只有站在科研的最前沿,站得高,才能开阔视野。我校尽其所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服务于教科研,每年都要新增图书、光盘、报刊、杂志等供教师培训学习时选用。利用双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将教师按学科分成八个培训学习小组(语文、数学各三个组,英语、综合学科各一个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切磋学习体会,将自己的想法、体会、疑虑展示于众,以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提高自悟能力。我们还为每组教师建立学习资料册,让每位教师主动获取信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经验总结归类建档,以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历程进行理性思考,并自觉运用反思结果去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

3.骨干带路

由于农村教师年龄差异较大,研究水平不一,我们对不同教师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老年教师,重在抓好学习,组织听取课题研究讲座,阅读有关课题资料和研究报告,使其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掌握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取一个课题参与研究。对于青年教师,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研究范围可以小一些,可以是一节课的流程设计、一个教学片断的剖析、一种教学方法的探讨等,研究流程只要基本符合科研要求就行,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会研究。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外出学习取经,借助“他山神奇”的力量推动课题研究的开展。这样既保证重点,又达到全面练兵的目的,较好地处理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关系。

二、更新举措,让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创新服务

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研究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应用于课题研究之中;课题实验研究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形成常态化研究;课题实验研究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薄弱学科的快速发展;课题实验研究应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实验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让全校师生受益。

我校在课题研究中,以问题科研、行动科研、生本科研和全员科研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创新为中心,聚焦课堂,使我们的课堂逐步向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讲堂、生命的殿堂迈进。

1.问题科研

我们主张教师选题,以应用研究和微观研究为主,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敏于问、善于思,及时捕捉课堂中发生的一些带共性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用教学反思的形式描述出来,一是记困惑之点,二是记败笔之处,三是记成功之举,四是记再教设计。当教师个体自我反思难以探求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时,便可寻求同伴互助。教师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进而用研究的思维、方法去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存在的缘由、解决的途径,教师的行为自然会印上研究的影子,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科研”。

2.行动科研

我们在行动科研上下工夫,引导教师研究教室课堂、校园课堂和社会课堂,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加强集体备课和说课评议

学校每月定时组织教师开展分组分年段的集体备课,在集体确定单元尤其是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教学策略和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实行课时备课分工,每位教师按照集体意见写出详细教案,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特长和学生学情,添加个性化教学设计,最后形成上课用的预案。然后授课教师在课题组内说课,做好课前预演,组内教师参与研讨交流。

(2)倡导课间研究行动

学校极为重视营造课间研究的氛围,行政人员分科包组,参与教师学一点、摘一点、写一点、问一点、议一点的“常规五研”活动。让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使办公室既是教师的工作室,也是教师的研究室。

(3)定期开展课堂研讨和说课活动

每个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开展家常课、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评课时,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特别注重评价课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质疑,是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评课安排有中心发言人书面交流,其他教师尽可能人人发言,这样既督促教师认真听课,又激发教师积极思考,认真甄别教学得失,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少课题研究中的问题。

(4)引导教师养成总结典型案例的习惯

我们还要求教师上完每节课都要及时地反思,写出教学后记,记录于《教学笔耕》,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形成完整的案例或论文时,再撰写于《课改足迹》上,打上自己实验探索中的烙印,最后收集、整理这些实践素材放入个人实验资料册,以便其他教师学习借鉴,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生本科研

学生也是课题研究中的主体,我们必须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充分显现课题实验研究的活力。每学期我们都要分学段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组织学生学习方法经验推介会,和学生交流课堂教与学的得失,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将培优辅弱落到实处”、“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乱’的调控”、“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校本课题均来自于学生的交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书香班级”的经典诗文诵读、一分钟演讲、剪贴画报、习作展评、名言书签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调查、采访……语文的课本剧编排、小记者行动、写读书笔记、电影评论……数学课中的问题生活化,英语百事通等等活动,都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融入校园,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嘴去评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脑去感悟。德育校本课程中的《我爱我的班级》、《可爱的校园》、《小小园艺师》、《交通安全牢记心》等篇目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形成的。课题实验研究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实验研究的空间,实验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4.全员科研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竞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课题研究需求,我们构建了一个竞赛评比的平台,每学年都要围绕“全员科研,选项研讨”的活动主题,重点选定课堂研讨,现场教学设计、微型讲座、说课评优四项内容供全体教师选项参评。我们从竞赛的结果中欣慰地发现,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一年比一年有所提升,说课教师能从文本解读、三维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到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程序的设计作精彩的分析和陈述。参加微型讲座的教师能结合课改理念和课题实验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案例作深刻的剖析。现场教学设计在环节过程的预设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法决定教法的原则,有的教学设计还附有环节过程的设计意图,凸现了教学设计灵活、规范、科学、创新的特点。课堂研讨更是让我们看到“冲模破模”带来的可喜变化,教师组织指导合理,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三维目标训练到位,激励评价效更明显。这些比武练兵的成效,更加坚定了我们依托教科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信念。

三、更新评价,让课题研究为学校和谐发展导航

为了加强对研究过程的指导和研究效果的评估,我们注重行政人员蹲点实验小组,及时掌握活动信息,指导解决研究中的问题;为每位实验教师建立跟踪记载卡,依照《课题实验工作考评量化细制》进行目标量化;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定期展示课题实验工作并开展互评;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课题组或实验教师个人,采取下发失误通知单和重点谈话的方式,督促整改。

1.激励评价

(1)政策倾斜

学校对为课题研究作出贡献的教师优先安排外出学习。优先考虑评先晋级,将科研成果作为专项业绩在教师年终综合考核中累计加分。

(2)精神表彰

学校利用橱窗、广播、例会、横幅等形式对课题研究先进教师进行宣传、表彰。

(3)物质奖励

当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奖时,学校在市教育局、学区兑奖的基础上,再按照《市教科研成果奖励方法》对获奖教师予以奖励。

(4)选送进修

学校每年都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教师进修指标,安排科研骨干脱产学习,为学校未来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5)媒体推介

我们还组织专班撰写宣传名师的文章,向报刊等媒体撰稿。这些以师为本,体现人性化情感关怀和人文化教育方式的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投身于课题研究活动的热情,他们能真实地感受到付出有回报、科研有价值。

2.述职评价

学校每个月底都要召开一次课题实验小组负责人述职评议报告会。会上首先由实验教师通报本课题本月研究重点是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研究所取得的效果怎么样,研究中有什么困惑,以及下个月的研究重点、观摩活动的主题是什么等。再由课题领导小组根据各小组述职发言,作出定性评价。这样的述职评议不但起到了横向交流、相互监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将实验教师日常研究环节工作纳入成果评价范畴,创新了“效果即成果”的评价思路。

3.多员评价

科研课题的流程篇13

1995年以来,随着我国“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一大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强化有序竞争机制,注重投入效益,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2]。教育部在2016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3]。在此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召开了9次专题研讨会,确立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努力将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校长期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学科建设,根据ESI数据统计[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截止2017年5月,我校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为15,列我国高校第10位,全球机构中排名341位,学科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因此,我校提出了ESI倍增计划、学科突破计划及战略性学科支持计划。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的最佳结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为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进中高端,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4]。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改革和发展机遇。因此,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过程中,高校必须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改革,加大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的力度,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而不懈努力。

本文针对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课程建设及改革的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首先强调“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设计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及基础医学专业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验技能教学、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结合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发展现状,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使之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并通过及时调整和优化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1公共课程

包括外语课程(主要为英语和德语)、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学校从1994年3月3日开始举办人文讲座,随后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使理工科学生接受系统的人文教育。从1995年开始,学校要求全校所有新入学的学生(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都必须通过《中国语文水平测试》,以硬性规定促使学生学习中国文化。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此后,医科学生也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人文教育,提高了医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时俱进、科学合理设置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增进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顺应时展的知识和技能。正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5]。

1.2学位课程

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前沿及学科交叉课程等。在夯实研究生基础理论、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让研究生充分了解基础医学的前沿知识,引导研究生进入学科前沿和学科制高点。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交叉学科发展,形成新知识、新学科,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如我校“双一流”建设立项的学习记忆与机器学习课程,是交叉学科研究生高水平的实验课建设课程,由基础医学院牵头,联合计算机学院申报的。该课程以长短期记忆网络为导向,使神经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融合。本课程不仅有助于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一般知识,帮助学生理清人工智能的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加深对脑和神经网络的认识;而且能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人脑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了解学习记忆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课程以实验为主,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合理选择人工智能方法模拟人类学习记忆,将有助于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学科知识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研究环节

包括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及学位论文等。

2调整课程目标

在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与时俱进、根据国家和社会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技能要求和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目标,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落实。适时合理调整课程目标是完善课程结构、确定教学方法和更新课程内容的前提,也是课程开发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基础医学专业中的代谢与疾病基础研究实验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我校“双一流”建设中立项的交叉学科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教学团队基于多学科整合优势,结合临床研究、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研究,从不同层次(包括整体、器官、细胞、分子)、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理病理学等)开展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代谢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启发学生寻找代谢性疾病新的防治靶点,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符合未来转化医学的模式。

3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6]。当前,在我国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与考核主要取决于其科研经费与发表SCI论文的质量等,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大愿意在教学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更不愿意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研究生对学习的要求。因此,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促进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已迫在眉睫。我校医学教育历来十分重视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尤其是在本科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7,8,9,10,11,12,13,14]。十多年来,通过3轮的PBL立项建设与完善,目前,基础医学学科拥有成熟的PBL教案有23个,能满足研究生课程教学需要。与PBL教学法一样,Sandwich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也在本科教学中经过多年的广泛应用,并举办了多期全国性的教学法培训班,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14]。除了讲授、讨论等课程教学模式外,近些年来,随着我校对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日益重视,PBL、Sandwich、案例教学法等在研究生教学中也得到了灵活应用,为研究生的学习增添了乐趣。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也在研究生的基础医学课程中进行了试行。当然,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不是完全排斥传统讲授,而是根据教师本人的教学特长、学科特点、具体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14]。总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潜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精心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学习、研究和能力培养的良好教学氛围。

4拓展教学内容

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除了指定的教材和专著、参考教材外,还应包括学科前沿文献资料、新兴技术及实际应用、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等。这些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内涵丰富,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要注重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组织形式,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既可以采用基于问题凝练教学内容的PBL教学法,或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也可以通过典型病例将疾病的分析、研究方法和策略用Sandwich教学法来呈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等。

基础医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前沿性及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例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我校“双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的学科,在研究生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将本学科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进展融入课堂中,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结合研究生的科研需求,给学生讲解科研思维的基本方法;如何进行论文的选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而通过科学实验进行证明等,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增强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把骨干优势学科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进展、成果与教学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部分知名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合理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科研资源成为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有利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