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投资策略实用13篇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1

(一)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缺失

现阶段的政策性投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如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是通过补助、贴息、奖励三种形式,支持有产业基础、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或产业项目,但资金数额有限,难以满足众多中小文化企业的需求。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单一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重点企业,多数是由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形成的,如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支柱产业,政府投入仍占相当比重,在企业的发展中,融资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运用证券市场融资的大型文化企业仍是凤毛麟角。吸引外来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在扩大发展规模上,融资渠道也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

(三)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不畅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有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由于融资平台搭建尚不完善,文化企业又缺乏专业的融资团队和融资理念,多数文化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银行借贷为辅,利用其他融资方式获得资金的文化企业为数较少。

二、解决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困难的建议

(一)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准入政策,加强文化产业政策与投融资政策之间的协调,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细则,确保文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之间的衔接,提高政策的协调配合与执行效率。

(二)完善文化产业政府投资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财政投资政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额度,通过政策性投资对有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市场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投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或产业资本进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同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还应建立对投资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确保财政投资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建立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

建立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需要有政策性银行支撑,支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需要有政策性银行跟进,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兴起,支持文化产业规模发展。

(四)构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

加强银企之间协作,为文化企业构建融资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完善文化产业融资政策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衔接,建立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建立文化产业重点优质项目数据库,提供金融专家为文化产业的咨询服务,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银企洽谈会,促进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双向对接。

(五)加强文化产业融资市场管理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2

一、理论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融资必要性的论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往往具有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它们对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十分重要。然而这些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偏好相悖,导致这些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较弱。latimerAsch(2000)认为在商业性金融机构眼中,中小企业所需资金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贷款的规模效应,可图之利甚少。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麦克米伦提出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麦克米伦缺口”开始,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政策性金融手段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纪琼骁(2003)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质是一种市场失灵,这一问题只能通过组建致力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政策性融资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各级政府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的政策性支持,或政府为了支持新兴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的融资行为。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政策性融资在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等方面都比其他融资方式有很大的优越性。Arrow(1962)指出通过政策性金融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资助可以有效地缓解商品市场的非有效性。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初期,政府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如果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很多核心技术很难实现突破,更谈不上产业化。财政补贴是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发展的常用手段,但大量的研究表明,政府直接资助企业创新的政策手段,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产出效率并不高(如安同良等,2009)。陆国庆等(2014)指出尽管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贴十分重要,但补贴方法和效率有待改善。政府如果过度干预企业补贴资金投向,会扭曲资金使用效率,致使大部分政府补贴资金流向产能投资领域,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的产能过剩就是最好的例证1。相比之下,政策性融资是财政支持金融化、市场化的有效途径。国内部分学者从政策性融资的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剖析。顾海峰(2011)提出了“两体一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即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金融资源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王伟、魏寒(2012)提出,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应建立在以政策性银行为中心、以信用担保机构为基本手段、以企业发展基金为补充的基础上的市场化运作体系。总之,以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其融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政策导向。尽管国内学术界关于政策性融资促进产业成长的理论研究积累了很多成果,尤其是政策性融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研究也并不鲜见,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融资这一课题仍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实证方面的检验,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入性不够,例如政策性资金配置效率、政策性融资的最优模式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融资方式分析

从我国来看,政策性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的培育主要方式包括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发放的政策性贷款,政府通过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方法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信贷倾向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和政府设立的专项扶持基金等。

(一)政策性贷款在我国,政策性银行是发放政策性贷款的主要承担者,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是我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需要中长期性的资金支持,定位于开发性金融的国家开发银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2010~2015年期间,国家开发银行先后为我国民用航天领域遥感卫星、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航空产业链和中泰化学循环经济等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和深圳“四省一市”试点探索新型平板显示、基因工程、数字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公布的年度报告,该行2010~2015年间累积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12582亿元,不仅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工程等领域提供了发展资金,同时也为推动先进制造业整合和开发、构建银企合作机制助力。

(二)政府专项基金近几年,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各大部委分别建立了扶持产业发展的基金或专项,如发展改革委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科技部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这些扶持基金通过无偿补助或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各部委之外,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如2012~2014年,浙江省财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7.4亿元,支持107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广东省财政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银企合作专项资金,在2011~2015年期间安排50亿元,通过贷款贴息方式,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对科研项目的财政支持多遵循“点对点”、“项目对项目”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科技企业的研究及成果转化的促进效应有待科学评估。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由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通过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或以股权投资模式直接投资创业企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初创期、早中期新兴企业的发展。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把政府的货币资本与社会的人力资本、民间资本有效结合起来,把公共政策的效应与市场化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该项基金不仅实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且将进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纳入“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支持范围。截至2015年末,我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已累计支持设立206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557亿元,该投资基金对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政策性融资担保政策性融资担保是通过各级政府投资或控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如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起到了很好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从我国现有的担保机构来看,尽管数量众多,但是平均注册资本金小,在保余额小,且大多为商业性担保机构,有些尽管以政策性担保公司名义,但实际上政策性不足,承担不了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职责。根据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总共注册资本为9311亿元,在保余额1.91万亿元,平均资本仅为1.11亿元,平均每家担保机构在保余额2.27亿元,放大倍数仅为2倍,乘数效应难以发挥,并未形成全国性的担保机构,这种分散性降低了担保公司的公信力和银行认可度。在这8402家担保机构中,国有控股占18.7%,民营及外资控股占81.3%。也就是说国内的担保公司大部分是商业性的。即使是以政策性为名义的担保公司,由于需要接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公司绩效等方面的考核,在开展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时因缺乏政策性扶持而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浙江省成立专业性科技型担保公司,为省内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浙江省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2015年云南率先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由省级财政筹措资金20亿元,组建云南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甘肃省在《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管理办法》中提出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型产业。但总体看来,尽管政策性融资担保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因此短期内很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性融资效应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与样本的选择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主要从政策性贷款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两个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融资效应进行考察。其中,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研究的政策性贷款数据仅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另外,本文的实证分析立足于宏观角度,故从产业增加值和发明专利授权件数两个方面来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规模。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分别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开发银行年度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统计分析总报告》。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提出年限尚短,且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有限,其中部分指标在2015年的数据官方并未公布,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考察的样本区间为2010年至2014年5个年度。其中,计量分析中所采用的各指标变量及含义见表1。由于本文的样本期间较短、变量较多,为降低模型的拟合误差,本文的模型采取逐一变量回归、纵向比较的建立方式。其中,产业增加值的政策性融资效应比较模型为式(1)、(2)、(3),发明专利授权的政策性融资效应比较模型为式(4)、(5)、(6):

(二)实证结果分析1.政策性贷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分析。从政策性贷款方面来看,2014年国家开发银行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2182亿元,其中2011年最高(2825亿元),2010~2014年的平均增速为29.78%(见图1)。但比较来看,2012~201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发放增速明显要低于同期政策性贷款发放总体的增速,且以2012年相差最为明显。通过政策性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可以反映出政策性银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图2的结果可以看出,政策性贷款总余额占GDP的比重大致在12%左右,而政策性银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放的贷款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14年是4.49%,其中最高为2011年的11.67%,近年有递减的趋势,这说明政策性贷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放增速要低于战略性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两组数据比较来看,政策性贷款对GDP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度。2.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从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来看,截至2014年末,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资金规模574亿元,2010~2014年的平均增速为52.25%,最高为2011年的93.58%。相比之下可以看出(见图3),明显高于同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的总体增速。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性融资效应回归分析。利用样本数据和模型(1)至(6)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来自于Eviews6.0,整理如表2所示。从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政策性贷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效应不明显。表2可以看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贷款(sEil)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sEiAV)、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sEiAVP)、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sEiiPA)及其占比(sEiiPAP)的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下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政策性贷款(nDRl)与GDP、境内外发明专利授权(iPA)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置信水平的检验。这说明,政策性贷款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科技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融资效应不明显。第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明显的融资效应。表2可以看出,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资金(sEiVC)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sEiAV)、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sEiAVP)、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sEiiPA)及其占比(sEiiPAP)的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均通过了相应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sEiVC每增长1%,sEiAV、sEiiPA会分别增长0.54%和0.27%,这说明国家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在财政科技支出(EsT)与GDP、境内外发明专利授权(iPA)的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也分别通过了1%、5%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EsT每增长1%,sEiAV和sEiiPA会分别增长0.95%和1.17%,即国家科技支持的科技、经济效应也是显著的;将以上两组结果比较来看,第二组数据要高于第一组,这说明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融资效应要高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融资效应。第三,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融资效应不等于融资规模的扩大。同样从表2可以看出,如果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在财政科技支出比例(sEiVCP)提高的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sEiAV)、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sEiAVP)、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sEiiPA)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占比(sEiiPAP)均会显著提高,分别为15.82%、0.55%、7.51%和0.63%。但政策性贷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放占比(sEilP)对上述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下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如果仅仅依靠提高政策性贷款投放数量,不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到撬动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性资金的投放规模有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放增速低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增速。同时,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融资效应不能仅依靠政策性资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放规模增大,而应考虑如何提高融资效率、创新融资模式、健全政策性融资体系。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融资优化策略

(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性银行我国目前已建立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在近年来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但由于自身的分工、职责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都不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其重点扶持的对象,它们在该领域所扶持的多为部级重点项目或者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政策性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从国外经验来看,建立专门服务于产业的政策性银行已有先例,如韩国于1954年成立的韩国产业银行是由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政策性银行,自1990年开始担任企业金融作用开始培养高科技产业。因此,可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设立以产融结合为出发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性银行,从而打通社会资金流通渠道,扩大政策性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覆盖面和规模。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3

1从政策投资到价值投资的转型

(1)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地方国有企业除了承担经营国有资产创造利润的经济性目标之外,一般都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产业政策服务、为地方公共事业服务的政策性目标。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一直以来都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政策投资是其业务基础。

政策投资的实际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而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作为其载体发挥一个国有部门的作用;政策投资的资金来源一般是国有资本,资金不足时会获得资本注入或资产划拨;政策投资的目的是促进政府经济发展、扶持重点产业、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盈利不是主要目的;政策投资的项目来源一般是政府指令,而不是市场需求;政策投资的决策程序由地方政府主导,即使投资失败,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也并不承担责任。

地方国有企业重组实现了地方政府通过发展重点企业集团来调节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的新架构,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直接干预程度大大降低,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弱化,加之地方投资控股型公司在重组中地位下移,也不再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产业政策服务、为地方公共事业服务的政策性目标作为直接的和首要的目标。因此,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必须进行业务升级和战略转型。

(2)向价值投资转型符合核心能力扩张的企业内在要求。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战略转型应遵循核心能力扩张的原则。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积累了投融资、股权管理、资本运营的经验和人才基础,有良好的政府关系资源,自身和重组成立的集团公司有相当数量需要培育、调整、剥离、重组的股权资产,这些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决定了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在重组后并不适宜开展某个特定产业领域的实业经营业务,而应从股权管理和资本运营的核心能力出发,将业务模式从政策投资、被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升级为以价值投资为导向的资本经营业务,在战略上实现政策投资向价值投资转型,成为以资本与产业的有效整合为途径、以股权转让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利润中心。

(3)向价值投资转型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

旺盛的资金需求呼唤价值投资。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以间接融资体系为核心,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需求对银行与信贷产生巨大依赖,导致了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缺陷。结构性的缺陷使得社会资金筹集渠道狭窄,银行始终面临信贷扩张的压力,流动性问题日益严重并且蕴藏经济泡沫的风险。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逐渐会减少对银行的依赖,而从更多渠道融集资金。从资本市场看,股权分置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拓宽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但是资本市场的容量决定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通过股票和债券方式融资,很难满足多数企业资金需求。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快速增长期,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必然在市场当中带来很多的价值投资机会。

通过股权多元化提高治理水平的需求期待价值投资。很多未上市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除了解决资金需求之外,还有借助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改善优化企业治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投资机构培育和输送优秀的上市公司。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价值投资市场机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整合的重要市场,国内产业整合的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艰巨,需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产业整合和兼并收购、培育骨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过程中,有大量价值投资的市场机会。

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为价值投资提供更多退出机制。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法律制度环境逐步完善,尤其是创业板即将推出,为股权投资提供了不断成长的市场退出通道,股权投资越来越成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一种高效率的资本运营业务。

2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1)价值投资区别于政策投资。

投资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多现金流入而现在付出现金的行为。不论证券投资还是产业投资中的生产性投资、金融性投资,都体现了投资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为目的的属性。

价值投资的概念是在证券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对影响投资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行业发展前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要素的分析为基础,以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以及发展潜力为关注重点,以判定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为目的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在投资活动中实现价值增长。

相对于政策投资关注项目的政策目标而轻视项目的经济回报,价值投资则完全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进行投资决策,是基于价值的判断对目标资产做出买入和卖出的决定。

(2)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

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关注企业未来时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创造,通过对未来各期的预计现金流量、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两个决定企业价值的基本因素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实现价值最大化不取决于企业在以往时期里所获得的收益,而是取决于企业在未来时期里可能获得的现金流量的多少、企业投资活动风险程度的大小,以及未来存续期的长短。

风险可控。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保留较大的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是价值被低估的部分,是资产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

依托资本市场实现退出。价值投资一定不是长期持有股权资产,完整的投资过程是从现金到现金的闭环操作,价值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未来能否有通畅的退出渠道。

(3)价值投资环节和原则。

价值投资的过程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相应地,价值投资有三个核心环节。

一是选择投资项目、发现价值的环节。选择价值被低估的项目(根据项目所处行业和阶段的不同,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发现一个投资项目价值被低估或者有高于市场预期的成长性就是发现投资价值);选择有成长性的项目(不是利润率高的企业,而是有增长潜力,而且增长潜力的预期能够被资本市场反映的项目);选择风险可控制的项目(较大的安全边际)。对于存量项目的追加投资,也需要按同样原则进行评估,不符合标准则通过市场进行外部融资。

二是投资后管理和培育项目、创造价值的环节。价值管理是通过投资后的价值创造活动实现价值的提升,而不是满足于投资资本的时间价值带来的价值增长。股权投资者一般通过在董事会层面参与投资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发挥重要作用。如实施积极有效的监管,包括采取有效的报告制度和监控制度、参与重大决策、进行战略指导,改善投资企业治理,释放治理价值;促进投资企业业务、资产、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重新分解、聚合;引导投资企业商业模式优化、创新,推动投资企业的快速成长;利用专业优势帮其建立资本市场需要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构架,满足投资企业未来公开发行或并购重组的要求,创造上市条件,将投资企业引入更高估值水平的市场体系。

三是项目退出变现、实现价值的环节。股权投资者关注投资的中长期(通常3-6年左右)价值增长和回报,主要方式有IPO上市(进入新的估值体系,释放市场预期的企业价值)、战略出售(与集团体系内成员企业协同和对接)以及其他方式。

3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战略转型的实施

(1)实施价值投资战略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一是存量资产调整战略阶段。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一般有数量较多、业务散杂的股权资产,以存量资产为基础,把存量资产进行分类,确定持有时间(出售时间)、整合涵养方案、价值增长目标等。对因资金不足导致价值低估、占有稀缺资源、风险小的项目进行投资,通过投资带动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尽快创造出售变现的条件;对投资大、风险大、现金流长期为负的项目进行外部融资;对部分仍在价值成长过程中的项目,继续关注、培育和等待时机。

二是外部交易扩张战略阶段。在内部存量项目资源不再能支持价值投资业务内生增长的状态下,争取利用多年政府背景积累的资源,与PE基金等市场化程度高的投资机构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寻求外部市场机会,通过收购股权、出售股权的外部交易过程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三是多元化股权投资战略阶段。随着经验积累和核心能力的增强,投资选择不再局限于集中的行业,以分散投资风险和扩大选择投资项目的视野,可以在多个非相关行业领域进行投资。多元化投资过程中延展业务链条,如介入和主导企业并购重组,战略性并购上市公司,开展对投资企业的增值服务(管理咨询等),成长为有重组并购专业能力、有行业影响力的股权投资企业。

(2)实施价值投资战略的三个结构性策略。

一是时间维度的时间滚动策略。在时间上采取滚动投资方式,不是一次对若干项目集中投入、几年后集中出售变现,而是根据现金流能力安排好逐年滚动投资,从而保持现金流的稳定,同时也保持投资业务持续性,便于及时把握投资机会。

二是项目维度的投资组合策略。对投资项目建立组合,形成一定规模的项目群,从项目群的整体角度做出价值投资的选择和判断,这样通过容忍和承担风险获得价值投资收益,增强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控制能力。一些投资项目成功获得高收益的同时是以其他一些项目的失败为代价的,因此,对投资项目收益率的考量和决策不应只针对单个项目,而应针对一个阶段或者一个规模资金所投资的多个项目的组合。

三是产业维度的产业递进策略。把握产业周期的规律性,形成核心层、培育层、关注层的产业梯队,首先投资于现有存量范围的、成熟的产业,为企业发展提供现实的现金流、利润和动力,其次通过培育新业务领域、尝试进入新行业进行投资,逐步补充和替代衰退的行业项目,并关注新兴产业、储备未来赖以发展的项目“种子”。

4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战略转型的基础体系建设

(1)以投资决策为重点的流程化管理制度体系。价值投资业务的管理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投资决策管理,建立权责分明、运转有效的决策流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决策首先是对多个方案比较选择的过程,在选择项目时,一要对目标项目进行选择和可行性审查,对项目的商业模式、潜在市场和成长性、管理团队、估值和预期回报、退出机制进行考察和设计;二是进行法律调查,了解企业是否涉及纠纷或诉讼、土地和房产的产权是否完整、商标专利权的期限等问题;三是投资方案设计、达成一致后签署法律文件,投资方案包括交易结构、治理结构、业绩对赌、退出策略、其他合同条款等。决策过程也是把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中的过程,战略、财务、法律等业务单位要出具专业意见,由内外部委员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研究确定专业的决策意见,最终董事会决策。

作者简介:李卉欣,女,湖南双峰人,中级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研究方向:房地产。(2)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具有复杂性、潜在性和动态性,加强体系建设,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对开展投资业务至关重要。投资业务的特点决定了所要规避的风险面广量大,加之管理链条较长、对投资企业的管控力度较弱等因素的影响,要从战略管理、决策管理、财务管理、法律管理、流程管理等方面,逐一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风险识别、监控、分析、评估和应对体系,提高监控水平和预警能力,完善以法律、财务、审计和纪检监察为主体的监督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切实从多个环节、多个层面规避和控制风险。

(3)基于公允价值的信息系统。采用由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估算的公允价值作为投资股权的价值进行反映,而不是以帐面价值或成本价值反映,能够全面反映投资股权的实际价值和发展潜力,是价值投资决策和价值管理的有效支撑。一方面,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反映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更加具有预测价值,即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预测未来的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地验证市场的预期,更加有利于提高价值管理绩效。

(4)对投资企业的管理和培育体系。加强关键要素管理,建立包括战略与规划、决策、财务、人力资源、经营成果等要素的监管体系。重视对投资企业的培育和服务,通过主导或参与制定企业战略、提供资金及后续融资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社会关系资源支持、主导企业资本运作等,为最终退出并实现价值增值收益创造条件和建立基础。

(5)以价值投资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的体现,是各项管理的思想基础。没有统一、鲜明的企业文化,会在管理中引发冲突,削弱整体合力,甚至成为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要大力营造与价值投资理念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氛围,如培养价值创造、关注长期、鼓励创新、控制风险的价值观,逐步将企业文化渗透、融化到各个层面,成为全体员工自觉遵守的意识规范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4

资产配置是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解决组合收益的90%左右,因此资产配置形式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收效。投资组合保险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部分企业采用了此技术,但时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本文为更好地讲述企业财经管理对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先从投资组合保险的背景和应用空间说起。

一、投资组合保险的背景与应用空间

投资组合保险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的三家金融机构在实践中获得的,传入到我国在保险等一些企业中得到运用,但是整体来说来处在初期阶段。从国际上的应用来看,投资组合保险在使用时主要用作股票风险波动大、投资者风险意识强以及获得低风险回报率等三种情况。在现资理论中证券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而言,通常使用投资组合保险技术来尽量避免,而非系统风险一般是使用投资组合进行分散。投资资和保险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对于股市走向不明确的金融机构而言能够保障本金的安全。

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空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现在的银行低风险投资市场还不够成熟,相对而言股票市场风险投资比较大,这些因素非常适合风险组合保险的发展要求。其次我国股市在2005年之前抑制不景气,在2005年7月出现牛市,但是波动范围非常的大,为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因此投资组合保险就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再次我国具有良好的大的股票市场,在很多方面如人民币升值等还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投资者来说,盲目撤资不太明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组合保险就有了发挥控制风险投资的作用空间。

二、企业经营管理对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

1.定量分析模型

企业在应用投资组合保险技术时,难以满足所需要条件,因此就容易造成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之间的偏差,另外股票波动率也是投资组合保险的一个关键因素,基于种种情况,本文主要研究有关简单参数的组合保险策略。将上述参数引入投资组合保险中,就可以制定普通的TIPP。具体而言,先设定底值,用公式Ft=aMt+bert(0≤a≤1,b≥0)(1),式中r是指无风险利率,Mt=Max[Wter(1-т)],Wter(1-т)是指在t时刻前т时刻的无风险下的组合价值,当a为0.9时,组合保险得到最大值90%,在投资者没有额外附加时b=0,本文为简化计算取b=0。

防护垫是指资产组合的总价值减去底值,公式为Yt=Wt-Ft。风险资产投资额是防护垫乘以一个放大系数,即At=mYt=m(Wt-Ft),放大系数m是确定风险资产投资额的重要因素,不能取任意值,也不能无限的增大,受到约束条件At=Mn[mYt,Wt]限制。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CPPI的计算与时间固定比例性组合保险TIPP不太相同,CPPI计算是先确定底值,Ft=F0ert,也就是相当于式(1)中的a=0,b=F0的情况。对于买入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一开始就确定了买入持有策略就相当于a=0,b为常数的情形,此时m=1。对于恒定组合策略而言。从投资开始就存在风险,此时底值为0。

对组合保险进行实验模拟,假定资产期初价值为100万元,可以随意选择风险投资与安全资产投资,风险投资定为股票指数,安全资产定位年利息为5%的债券,设定交易成本为交易量的0.5%,风险波动大时需要调整幅度,为更加贴近实际,取为1%、3%、5%、8%,保底率定位0.9,采用固定比例投资组合风险CPPI策略a=0,b=9万,对于时间固定比例性组合保险TIPP策略,a=保底率,b=0,m值从1至5变化,计算二者战胜大盘率的差值。

2.数据分析研究

由于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之间有差别,因为需要针对两种不同投资进行分析,对于短期投资而言,当风险资产下跌幅度大于trigger时投资组合采用TIPP策略以保证组合安全。投资期限为1年,采取调整后的保险策略能够获得最大的受益,当trigger为0.03与0.05时能够取得最大收益。在股市上涨时,为更好的参与获利,需要调整组合保险策略,若是股市市场下跌,调整方法能够很好地保护资金,投资时由于TIPP的底值还与组合最大值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提高TIPP策略的底值需要调整组合粗略,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TIPP投资策略比较适合于短期的投资,相对于长期投资来讲,由于有着更大的风险变化,比动幅度变化也比较大,有时会出现风险资产持有量为0的情况,一旦风险资产持有量变为0,就意味着完全丧失了市场上方获利的机会,因此长期投资不宜单独采用TIPP策略。在股票市场上升的时候,CPPI策略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此效果要比TIPP投资策略好得多,但是在市场下降时,由于TIPP具有保护资金的作用,因此投资效果要强于CPPI。整体而言,投资者在采取长期投资时,在风险资产上政府度大于trigger时宜采取CPPI策略来获取最大的受益,但是当涨幅幅度要大于trigger是需要采取TIPP策略来保护资金,也就是或采取调整的组合保险策略能够获得做好的效果,随着trigger的增加,这种优势表现得更加明显,在m=3,trigger=0.08时,这种现象表现得最明显,调整策略与单独采用TIPPeeeP策略获得收益差值达到了11.87%。

总而言之,对于投资者来说没有一种组合保险策略能够始终优越于其他策略,从以上分析中得出只有结合使用几种不同组合保险策略,才能获得最大的效果。在短期投资的情况下,为最大的获取利益,可以依照市场上涨能力,采取TIPP策略进行投资,若是长期投资可以使用CPPI与TIPP策略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转换策略时由于是在风险投资和无风险投资之间的转换,因此容易对交易成本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调整投资组合策略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投资组合保险的背景与应用空间,重点定量分析了企业财经管理对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随着我国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投资组合保险要也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者来说,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才能获得更佳的投资收效。

参考文献:

[1]林丽霞.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在企业财经管理中的实际应用[J].建筑施工,2006(03):171-174.

[2]章晓霞,梁冰.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在保险公司中的应用与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8(04):68-71.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5

【作者简介】唐丰收,浙江万里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浙江宁波315100)

现有对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仅局限于规范性很强的理论分析,结论基本上是中小企业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务战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试图了解成长型中小企业在未来几年总体倾向采取什么样的财务战略及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调查方法是在宁波市经贸委举办的EMBA研修班上发放问卷。该研修班的学员都是中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这些企业都是被宁波市经贸委认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调查共发放60份调查问卷(每个企业一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在调查对象中,董事长占65%,总经理占20%,财务副总经理占5%,非财务副总经理占10%。

一、样本情况

1.样本行业分布。被调查的54个企业基本上属于工业企业,其中机械类企业26家(占48%),电子类企业16家(占30%),纺织类企业8家(占15%),其他类企业4家(占7%)。

2.样本的成长性分布。调查分别从资产规模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等三个方面考察被调查企业三年以来的成长性(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80%以上的企业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处于增长较快或很快的成长区间,说明绝大部分的样本企业三年以来,在规模和效益上,一直都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

二、关于经营战略

财务战略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为了分析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适配性,有必要了解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调查从企业战略意识、企业未来5年经营战略方向、企业未来竞争策略选择等三个方面来了解成长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

1.成长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意识较强。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54家中小企业中,有45家企业有3年以上比较全面的发展规划,占84%,仍有9家企业还没有制订3年以上的比较全面的发展规划,占16%。发展规划是战略意识具体化,我们认为,对未来有没有制定比较全面的发展规划,反映企业战略意识的强弱。84%的被调查企业都制订了3年以上比较全面的发展规划,说明总体上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战略意识比较强烈。当然,在经营环境变化节奏加快的今天,还有16%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没有制订长期的发展规划,这一状况不容忽视。

2.专业化经营成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未来几年的主流经营战略。调查发现,97%以上的企业目前仅从事某一种产品(业务)经营。当问到未来五年内经营产品(业务)的选择时,有19家企业选择“专门在现有产品(业务)内从事经营”,比例为56%;有11家选择“逐渐扩展与目前产品(业务)相关的领域”,比例为32%;有4家企业选择“在几个与目前产品(业务)不相关的领域扩展”,比例为12%。这说明成长型中小企业坚持的总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专业化发展战略。

3.差异化竞争策略成为多数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选择。企业竞争的策略主要有“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调查发现,对于未来五年企业竞争优势的定位,有75%的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其中有28家企业选择“产品创新差异化战略”,占51%,有13家企业选择“产品质量差异化”,占24%;而前两者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有9家企业选择“低成本优势”,占17%,有4家选择“营销差异化”,占8%。调查结果说明由于竞争环境的变化,多数成长型企业的竞争策略取向通过提高技术研发能力的途径,实现产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近年来,宁波市的中小企业在民工荒、能源紧的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与能源成本不断上升,过分依靠成本优势的竞争策略已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提高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改变一直以来所依赖的低成本优势,这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在观念和战略上可喜变化。

三、关于投资方面

投资战略是财务战略的核心。根据企业投资方向的重点不同,可以将投资战略分为内涵投资战略与外延投资战略。前者是围绕内涵扩大再生产,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盈利能力的投资,包括在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开发,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的投资。后者是围绕企业外延扩大再生产,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

1.成长型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内涵式投资。为了了解成长型中小企业在未来五年的内涵投资情况,我们设计了问题:“贵公司在未来五年内,主要在以下哪些方面加大投资(限选三项,并按重要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调查结果表明,①技术改造、开发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内涵投资的重中之重:67%的企业将技术改造、开发列为第一位的投资,30%的企业将其列为第二位的投资,10%的企业将其列为第三位的投资。这与大多数企业将未来的竞争优势定位于通过提高技术能力的途径实施产品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是一致的。②健全管理制度也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内涵投资的一个重点:19%的企业将健全管理制度方面的投资列为第一位的投资,16%的企业将其列为第二位的投资,15%的企业将其列为第三位的投资。通常中小企业在成长阶段初期,往往不太重视管理制度建设,随着企业的成长,管理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多数成长型中小企业意识到该问题,在未来打算投入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③对员工培训的投资也是未来几年成长型企业内涵投资的重要部分。说明在产品、技术、服务等被要求不断升级的外在环境的压力下,成长型中小企业意识到员工素质、技能的改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开始重视通过员工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总之,大部分企业在未来五年内,主要投资于技术改造、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员工培训,这说明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内涵式投资成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主流。同时,内涵投资的这种偏好顺序也体现了中小企业未来对竞争优势的选择:技术能力和质量差异化。

2.成长型中小企业外延式投资战略的偏好

(1)绝大多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选择扩张型的外延式投资战略。我们设计了问题:“贵公司未来五年内是否会加大外延式投资?如果加大投资,贵公司未来的外延式投资主要采

取何种方式?”来了解成长型中小企业外延式投资战略的特点。调查表明,97%以上的企业在未来五年都会加大投资,说明成长型中小企业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形势看好,因此,采取了扩张型外延投资战略。

(2)成长型中小企业外延投资方式的选择体现出其与经营战略的一致性。对于投资方式策略的选择,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在企业现有基础上,直接扩大生产规模”,有39家企业,占72%;排在第二位的是“通过并购同行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有10家,占18%;排在第三位的是“通过参股,投资其他行业”,有6家,占10%。这种结果表明,无论是通过直接扩大规模还是通过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多数中小企业还是坚持“专业化”经营战略。在如何扩大规模上,多数企业选择“在企业现有基础上,直接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是通过并购途径来扩大规模。原因可能在于,并购的投资策略尽管有利于迅速扩大规模,节约现金流,但会带来相应的整合成本。只有当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增强时,通过并购,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对成长型企业更有利,风险更小。总之,调查结果表明,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资战略在整体上与其经营战略是吻合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选择与其专业化经营战略相一致的“在企业现有基础上,直接扩大生产规模”或“通过并购同行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策略。

3.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资战略决策程序日趋民主,有助于提高投资战略的科学性、准确性。投资决策是关乎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中小企业的产权通常是高度集中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这常常导致决策过于集中、独断。因此,决策过程的民主性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调查发现,有60%的企业(33家)在重大对外投资决策时,采取“董事长提议,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然后下达执行”的方式。当然,还有20%的企业(11家)采取“直接由董事长决定,下达执行的方式”。采取其他方式决策的占20%。在投资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于重大的投资决策采取个人拍脑袋、独断的决策方式,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准确程度。

四、关于融资方面

1.扩大生产规模成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需求;技术改造、研发也成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需求。我们设计问题,“贵公司有融资需求吗?如果有,希望通过融资来解决哪些问题?(限选三项,并按照其重要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调查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需求主要是用于扩大生产,63%的企业将扩大生产列为首要的融资需求,30%的企业将扩大生产列为第二大融资需求。这是大多数成长型中小企业实行扩张型外延投资战略的必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30%的企业将技术改造、研发列为第一大融资需求;65%的企业将技术改造、研发列为第二大融资需求。这说明,一方面成长型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动机比较强烈,另一方面成长型中小企业还存在缺乏技术改造、研发资金的现实问题。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说明,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体现了它们未来的投资战略。比如,不少企业需要资金用于技术改造、研发,这是与上述成长型中小企业内涵投资战略重点选择是一致的。

2.向银行借款是成长型中小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我们设计问题“贵公司在筹资时,会依次选择哪些筹资方式?”。调查表明,向银行借款是首选的筹资方式;其次是吸收外资。56%的企业将向银行借款列为首要的融资方式;26%的企业将吸收外资作为首要的融资方式。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原因,我们设计问题“在需要长期资金时,贵公司是否愿意通过让出一定股份的方式获得?”来了解成长型中小企业让渡企业控制权来获得资金的意愿程度。调查表明,表示“愿意”的只有16家,占31%,“无所谓”是8家,占14%,占“不太愿意的”或“很不愿意”的有30家,占55%。这说明,大多数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老板因担心采取权益融资的方式会导致控制权的削弱而采取银行借款的筹资方式。而外资参股,通常对企业控制权不会构成威胁,因此,也受到一些企业的青睐。此外,调查还显示,绝大部分公司(占80%)在未来五年内还没有到股票市场中小企业板融资的计划,反映成长型中小企业对通过发行股票融资的方式不看好。也在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板块)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增强其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吸引力。

3.绝大部分的企业有意识地安排长期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意识较强。相当一部分的成长型企业在筹资风险上选择低风险偏好。资本结构反映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偏好程度。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公司(有44家,占81%)有意识地使长期负债与公司自由资金的比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说明绝大部分成长型中小企业财务意识较强。没有该意识的有6家,比例是19%。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经营战略上,成长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意识较强;专业化经营成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未来几年的主流经营战略;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是通过技术差异化)成为多数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选择。

(2)在投资战略上,成长型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内涵式投资;绝大多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选择扩张型的投资战略;投资战略决策程序日趋民主。

(3)在融资战略上,向银行借款是成长型中小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绝大部分的企业有意识地安排长期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意识较强。

(4)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在整体上与其经营战略相吻合,如对外部投资方式选择体现专业化经营的经营战略;内涵投资战略的重点体现了企业对未来竞争优势的选择。

(5)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体现了与竞争环境的适应性。调查表明,技术改造、研发、健全管理制度、培训员工的内涵投资战略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现有或未来的经营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筹资战略也体现了投资战略的要求

(6)中小企业在实施财务战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较弱。部分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尚待提高;部分成长型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信心不足。部分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战略实现遇到困难。部分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不足。

2.建议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6

本文基于价值投资的理念,提出了一种根据市盈率变化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方法,并分析该方法下在价值投资者获得合理收益的情况下规避风险的可能性。

二、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分析

动态投资组合保险就是根据资本市场的变化情况和一定的调整准则对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动态的调整。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投资者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对模型中相关参数和调整触发时点的设定,动态地调整资产组合中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而使得享受资产价格上涨时风险资产带来的收益又能将其可能产生损失控制在承受的范围内,规避市场由于系统性风险出现的负向变动,投资者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就是动态调整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以及降低风险资产仓位后资产价格却出现进一步上涨的情况而无法获得的那部分收益。

(一)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CPPI)策略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CPPI)策略首先设置一个底线金额,投资者按照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来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并运用数学公式在不同时间段动态地调整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的头寸,进而达到保险的目的。CPPI策略的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1)

其中At为第t期投Y组合的总价值;Dt为第t期投向于无风险资产的价值;Et为第t期投向于风险资产的价值;m为风险乘数,Ft为第t期底线金额,r是单期无风险利率。

在上述策略中,底线金额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At-Ft就是投资者能够接受的最大损失,该底线金额有一个无风险利率的增长,已有的研究中通常是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风险乘数反映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该数值越大,投资者期初投向于风险资产的资金越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就越大。

(二)时间不变投资组合保险(TIPP)策略

时间不变投资组合保险(TIPP)策略与CPPI策略相似,主要是在CPPI策略的底线金额上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其底线金额并非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只有无风险利率的增加,TIPP策略中将底线金额与投资组合当期的实际资产价值相关联,通过设置一个固定的保本比例来综合获得,那就能够提前把向上变化资产中的收益进行锁定。其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2)

其中At为第t期投资组合的总价值;Dt为第t期投向于无风险资产的价值;Et为第t期投向于风险性资产的价值;m是风险乘数,Ft为t期要保金额,f是保本比率,即f=F0/A0,r是单期无风险利率。

在上述策略中,关于风险乘数的设置是与CPPI策略相同,该数值越大,投资者期初投向于风险资产的资金越多。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两个策略的主要区别在于底线金额的设置,TIPP策略中的底线金额不会低于CPPI策略,同时也考虑到资产增值时对收益进行实时地锁定。

(三)投资组合保险策略(Valued Portfolio Insurance)

从CPPI和TIPP两种策略的模型思路来看,CPPI策略要比TIPP策略更加激进,只要风险资产的收益率高于无风险收益率,CPPI策略就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风险资产中,那么在市场情况不好的时候通过CPPI策略进行投资就会出现较大的损失;而TIPP策略会实时地关注到资产的变动情况,随着资产价值的增长不断地抬高底线金额,及时锁定已经获得的收益,因此,TIPP策略能够更好地保护本金,但是在多头行情下对收益的捕获能力要弱于CPPI策略。因此,本文考虑结合资本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情况在不同策略中动态的进行调整,更好地去把握这两种的优势。

m然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断推出新的与国际接轨的政策,但目前仍然属于新兴市场,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平均市盈率PE基本在15~60倍的区间内波动,合理的价值中枢上证静态PE大约为24~28倍。

表1 2006~2016年上交所月度A股静态平均市盈率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图1 上证指数与月度平均市盈率变化情况

随着中国GDP增速的放缓,市场全流通时代的慢慢到来,以及注册制的逐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PE估值的重心必然是一种逐渐下移的趋势,与国际成熟市场所接轨。目前美国、香港等成熟的资本市场PE估值在8~22倍的区间内波动,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上证市场PE估值将会下移到10~30倍(当时1949点的静态PE为10.55倍),合理的价值中枢就应该是PE20~22倍。因此,本文考虑利用上证PE值的波动来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保险策略,选择上证PE值是基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大多为大盘蓝筹股,其稳定性要优于中小板和创业板。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核心思路如下:

(1)若上证周静态平均PE值小于20,则选择CPPI策略

■。

(2)若上证周静态平均PE值大于20小于22,选择CPPI策略且选择较小的风险乘数(例如2或者3)。

(3)若上证周静态平均PE值大于22,则选择TIPP策略

可以看到,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能够在上证周静态平均市盈率较低的时候选择较为积极的CPPI策略,就可以在资本市场表现较好的时候更好地把握风险资产带来的收益,一旦周静态平均市盈率达到20后,首先通过风险乘数的取值减少在风险资产投资的比例,逐步减弱风险资产的表现状况对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的影响,特别是周静态平均市盈率达到24后,就采用TIPP策略,及时的锁定已经获得的收益,提升资产的安全垫。从2015年上交所A股周静态平均市盈率看到,本文提出的策略在2015年20周前采用CPPI策略,通过市场的积极表现获得资产价值的上涨,而在2015年第23周前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之前改变采用TIPP策略,锁定期初投入的资产价值和已经获得的部分利润,通过付出交易成本以及后期上涨收益的代价,及时规避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目前上证市场PE估值为16.62,可以继续采用CPPI策略持有投资组合。

三、管理建议

本文提出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根据上证A股周静态平均市盈率PE值,动态地对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调整,在周静态平均市盈率较低时投入相对较多比例的风险资产,能够在市场上涨时充分参与来实现投资收益,同时也能随着PE值的增加及时调整策略锁定资产和部分收益的安全,规避下跌风险,符合投资者的需求。在实际操作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不同的投资者可以关注不同市场下的平均市盈率值,风险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在中小板或者创业板的投资者,关注对应板块的平均市盈率值来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而将上证的平均PE值作为辅助参考指标。同时,投资者在配置风险资产的时候,可以考虑主动选择市盈率相对较低的行业,进一步规避市场风险的影响;

第二,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局限于按照每周的静态平均市盈率值,一方面在大的趋势中参考月度的市盈率值,通过调整风险乘数来适度变化在风险资产中的投资比例,较少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时,关注每日的市盈率变化情况,一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及时调整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以避免市场性系统出现时产生“跳空”而无法及时变化仓位的情况;

第三,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直接假设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为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并没有作深入的探析,而作为一名投资者除了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外,也需要考虑其流动性,那么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只能作为参考指标而无法真正去做定期存款。现有市场的债券类产品逐渐增多,可以根据资金的流动性情况选择国债、国债逆回购、企业债、银行通知存款或理财等多种产品,实现无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很好的补充投资者实施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时考虑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相结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Black F,Scholes M.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637-659.

[2]Rubinstein M,Leland H.E.Replicating Options with Position in Stock and Cash[J].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1981,37:63-72.

[3]Black F,Jones R.Simplifying Proportion Insurance [J].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87,(14):48-51.

[4]程兵,魏先华.投资组合保险CPPI策略研究[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5,25(3):284-298.

[5]投资组合保险CPPI运作机理、策略优化及实证研究[J].袁鲲.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2):44-52.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7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

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四、结语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即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8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着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

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 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

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四、结语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即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9

(一)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国外对营运资本的研究开始较早,且主要集中在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研究:即营运资本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营运资本策略研究及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研究。本文拟讨论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属于营运资本策略研究的范畴,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Herbert J.Weinraub 和 Sue Visscher(1998), Afza和Nazir(2007)。

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方面较为落后,且对于在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方面在2006年以前主要停留在规范研究层面,这之后学者才陆续开始对其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而对于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的关系研究方面,唯一能找到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吴娜和韩传模(2010)。

(二)问题提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指标的选取上,它们都是基于传统的财务报表观。实质上,管理用财务报表视角下,将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分类,分为经营性和金融性两类,这种重分类更符合财务战略的思想。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管理用财务报表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具有显著稳定性

假设二:营运资本筹资策略具有显著稳定性

假设三: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7―2011年沪深两市的62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二)指标选择

1、投资策略

选用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作为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指标。该比率越高,表明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越宽松。

2、筹资策略

选用易变现率作为营运资本筹资策略的指标。易变现率越高,筹资政策越宽松。

三、实证研究过程

(一)描述性分析

本文对2007―2011年沪深两市62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流动资产/营业收入比率和易变现率按年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投资策略的描述性分析

从经验值来看,0.90082的总体均值水平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较为宽松,而2007-2011年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的均值依次为0.8408、0.874、0.9446、0.9098、0.9349,从五年均值来看,呈现出波动性上升的趋势,说明投资策略随着年份的推移表现的越来越宽松。同时,笔者发现五年均值比较接近,初步判断该比率虽然呈波动性的上升,但是变化的较为温和,即随着年份的推移策略选择比较稳定。为了进一步验证五年来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稳定性,我们按年分别对五年样本与总体均值0.90082进行了T检验(检验过程略),得出2007-2011年的T值依次为 -2.324、-0.535、1.434、0.311、1.075,得到的相伴概率依次为0.020、0.593、0.152、0.756、0.283。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只有2007年的均值与总体均值有显著变化,其余年份与总体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变化。综合以上分析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投资策略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

2、筹资策略的描述性分析

根据上表可知,0.5975的总体均值水平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筹资策略比较激进。而2007-2011年易变现率的均值依次为0.5764、0.5746、0.6039、0.6293、0.6033,从五年均值来看,该比率呈现微弱上升趋势,说明筹资策略有向宽松发展的意图。为了进一步验证五年来营运资本筹资策略是否存在显著性上升趋势,我们按年分别对五年样本与总体均值0.5975进行了T检验(检验过程略),得出2007-2011年的T值依次为 -1.546、-1.679、0.463、2.462、0.418,得到的相伴概率依次为0.123、0.094、0.643、0.014、0.676。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只有2010年的均值与总体均值有显著变化,其余年份与总体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变化。可见,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筹资策略的上升趋势不显著,这表明从2007-2011年,其大致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3、小结

通过对各年样本与总体均值进行T检验,验证了假设一和假设二。

(二)相关性分析

对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和易变现率两个指标分年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和t检验,得出2007年分析结果,见表一。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知,2007年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与易变现率的相关系数为0.150,且当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说明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与易变现率显著相关,且表现为弱的正相关关系。

对2008-2011年做同样的分析(图表略),得出两指标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124、0.158、0.204及0.216,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依次为0.002、0.000、0.000及0.000。可知,2008-2011年,两指标均显著相关,且表现为弱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呈显著的弱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不支持假设三,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将营运资本投资策略放宽松时,会选择将营运资本筹资策略也放宽松,两者的相关性在0.12-0.2之间。

四、实证结论及思考

本文以2007-2011年在我国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24家制造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各自的变化趋势及稳定性,并且用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又用分组T检验对二者的相关性做了进一步分析。在指标的选用方面本文是基于管理用报表观的,这样的指标选用是对传统分析指标的重大改进,更符合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要求,这种对指标的改进是以往学者都未曾尝试过的。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选用上较为宽松,在筹资策略的选用上较为激进,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营运资本策略运用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他们不会随意改变自身的营运资本投资或筹资策略。通过研究还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呈显著的弱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10

(1)国家通过支持科技进步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表现为有直接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支持,有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突出扶助,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免征,以及对于无形资产入股的营业税优惠、个人科技贡献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等等。但关于税收法律政策如何具体支持以及如何有效支持科技发展仍然存在着问题,如混淆高新技术企业与自主创新企业,税收法律政策没有规定如何具体支持自主创新;如中小企业发展障碍重重,难以推动整体经济繁荣;再如对自主创新的主体——人的创新积极性激励不足等等。

(2)国家通过支持环保产业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上,有国家对于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还有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及专项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以及个人环境保护贡献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等等的鼓励。但这些举措是我国刚刚开始鼓励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道路的表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做好环保产业仍任重道远。资源税改革已经启动,但仍亟需发展完善;与环保产业政策目标背离的产业缺少有效制止手段;能源扶持的税收法律政策仍集中于传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缺乏具体扶持等等都是存在的问题。

(3)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鼓励金融资本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税收法律政策且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性文件中都有资金支持的手段,但多数是针对政府的公用资本、中央及地方财政预算等,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也没有有效刺激金融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再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资本投入多的特点,一般企业要进入该产业在融资上都要遇到一定困难。

(4)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庞杂散乱、条文效力等级低、文件变动频繁、部分税收条文解释权模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分散在各个税种的单行条例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零散的税收政策中,且更新频率高,条文庞杂无序,缺少系统性协调性,经济活动中运用起来易缺漏不全或旧文当新文;另一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效力层级比较低,解释权模糊混乱,条文缺乏系统性,无法全面实现税收宏观调控的作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对税收法律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并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等助其成长,其中税收政策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手段具有覆盖面窄、单一零散不成体系、无法凸显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导向,以及远远不足以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

1完善科技税收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和发展方向。所以要发挥税收法律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从而正确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与自主创新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等同。高新技术企业只是表明其现有技术是高新技术,并不代表其目前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创新趋势[1]。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已另有不少税收法律政策扶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为代表并有一些税收规范性文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们需要界分高新技术企业和自主创新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同时积极扶助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明确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具体鼓励哪些方面和限制何种行为等等;同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时候,也要具体区分企业自主创新的类型,属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根据创新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税收政策支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果政府缺失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将导致社会创新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极高,且善于技术创新又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在所有企业中作用巨大。但基于其与大企业之间各方面的差距,例如规模小、技术人才不足、资金紧缺等,使其发展障碍重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重要,尤其是税收政策的扶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23条,明确提出“国家在有关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为国家制定、完善和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对该类企业在自主创新、人员聘任、借贷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此外,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小型微利企业进行了专项税收优惠,是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典型,但小型微利企业仅仅是中小企业中的一小部分,此条文也没有具体规定扶持小型微利企业的产业导向,这样产业导向性不明确、手段单一,且未形成体系的税收扶持无法为中小企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支持,从国外促进中小企业的税收法律政策来看,应有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税收法律政策贯穿中小企业创办发展的始终[2]。

科技进步、社会创新的关键在于参与其中的人,对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最终还要反映到对创新主体的激励上来。我国现有的这方面的税收法律政策不多,且大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挂钩,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对科技创新的人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个人所得税激励不够,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必须放宽税收优惠创新人员的范围,不论身份,不管行业,不分地区,只要有自主创新成果,就应该享受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支持,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另外,需要完善激励措施、做到鼓励方式多样化,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发展环保税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源能源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构建完善的资源税制势在必行。201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表明我国呼吁良久的资源税改革进入了实际运行阶段,之前一刀切的“从量计征”正逐步转向“从价计征”。虽然这种转变仅是从石油、天然气开始,对煤炭、有色金属行业等调整力度有限,但却是我国资源税税制改革的一大步,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资源税改革成熟之后,有望扩大到其他领域,也可以通过部分省份试点的方式扩大从价征收的范围继而扩大到全国。

我国有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很多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却没有做好奖励与惩罚并行并用。在经济发展指数成为多数人至高追求的当下,大力度惩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很难做到,但却相当重要。可以在发展科技、鼓励创新的税收支持同时,对高能耗、高污染等淘汰限制使用的落后技术,实施重税限制,也可以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取消或者降低这些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率[3],从反面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凸显创新税收政策的积极效应。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通过上文对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梳理,能看出国家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意图,特别是风能的专项规定也体现了国家支持环保产业的倾向,但我国现行关于能源扶持的税收法律法规仍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矿山、煤炭等传统能源,表明国家对于能源产业的支持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重点,也没有非常明确地对能源产业的方向给予规定。这些缺憾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进行弥补。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的规定调整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引导。《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能源问题置于急需解决的重点领域,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优先主题。该产业政策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需要我们大力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扶持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战略性产业。

3税收支持融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风险投资,其投资机制的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4]。

近年,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与国家对产业的投资引导和市场的调节紧密相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模式有三种:一是政府投资,即政府完全通过财政支持来投资公共物品,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二是政府引导的、企业参与的投资,政府给与优惠政策和投资准入制度,由企业和社会出资;三是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引导投资[5]。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及国家一些政策性文件的引导,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或民间资本无法和无力进入该产业,最终无法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机制的灵活性。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现阶段它的投资主体首先应该是政府,但社会和民间资本在未来新兴产业投资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机制的多样性,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该产业的投资;同时政府要对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税收扶持,例如,可以对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进行减免税收,鼓励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该产业上[6]。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极高,搞活中小企业利于繁荣经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利企业在成立初期,资金、人员、经验、技术等往往不足,同时由于其风险成本、信用成本等比较大,一般金融机构不愿对其开展融资业务。虽然企业所得税法对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给予特别的税收优惠,允许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款,但投资方向的限制,使得不在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行业投资的中小企业无法享受创业上的直接税收优惠,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只能依赖加速折旧等其他税收优惠的辅助。需要通过税收政策引导鼓励各种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展信贷品种多样化,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税收法律政策整理

1清理汇编税收法律政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统筹梳理相关税收法律政策,以便于宏观引领和归类清理。但现实经济活动中,各部门不同的规范性文件、部门间各自的规范性文件、后文取代前文或前文部分废止的规范性文件并行存在,使得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一个区域的税收法律政策散乱无序、不成体系,为税收法律政策的调控和企业等主体的使用带来不便。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紧跟税收法律政策变化动态,群策群力、及时更新,将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税收法律政策清理归集、分类汇编,使其便于操作、实用公开。

2明晰税收条文解释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11

    (1)国家通过支持科技进步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表现为有直接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支持,有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突出扶助,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免征,以及对于无形资产入股的营业税优惠、个人科技贡献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等等。但关于税收法律政策如何具体支持以及如何有效支持科技发展仍然存在着问题,如混淆高新技术企业与自主创新企业,税收法律政策没有规定如何具体支持自主创新;如中小企业发展障碍重重,难以推动整体经济繁荣;再如对自主创新的主体——人的创新积极性激励不足等等。

    (2)国家通过支持环保产业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上,有国家对于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还有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及专项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以及个人环境保护贡献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等等的鼓励。但这些举措是我国刚刚开始鼓励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道路的表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做好环保产业仍任重道远。资源税改革已经启动,但仍亟需发展完善;与环保产业政策目标背离的产业缺少有效制止手段;能源扶持的税收法律政策仍集中于传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缺乏具体扶持等等都是存在的问题。

    (3)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鼓励金融资本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税收法律政策且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性文件中都有资金支持的手段,但多数是针对政府的公用资本、中央及地方财政预算等,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也没有有效刺激金融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再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资本投入多的特点,一般企业要进入该产业在融资上都要遇到一定困难。

    (4)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庞杂散乱、条文效力等级低、文件变动频繁、部分税收条文解释权模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分散在各个税种的单行条例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零散的税收政策中,且更新频率高,条文庞杂无序,缺少系统性协调性,经济活动中运用起来易缺漏不全或旧文当新文;另一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效力层级比较低,解释权模糊混乱,条文缺乏系统性,无法全面实现税收宏观调控的作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对税收法律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并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等助其成长,其中税收政策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手段具有覆盖面窄、单一零散不成体系、无法凸显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导向,以及远远不足以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

    1完善科技税收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和发展方向。所以要发挥税收法律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从而正确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与自主创新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等同。高新技术企业只是表明其现有技术是高新技术,并不代表其目前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创新趋势[1]。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已另有不少税收法律政策扶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为代表并有一些税收规范性文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们需要界分高新技术企业和自主创新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同时积极扶助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明确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具体鼓励哪些方面和限制何种行为等等;同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时候,也要具体区分企业自主创新的类型,属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根据创新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税收政策支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果政府缺失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将导致社会创新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极高,且善于技术创新又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在所有企业中作用巨大。但基于其与大企业之间各方面的差距,例如规模小、技术人才不足、资金紧缺等,使其发展障碍重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重要,尤其是税收政策的扶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23条,明确提出“国家在有关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为国家制定、完善和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对该类企业在自主创新、人员聘任、借贷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此外,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小型微利企业进行了专项税收优惠,是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典型,但小型微利企业仅仅是中小企业中的一小部分,此条文也没有具体规定扶持小型微利企业的产业导向,这样产业导向性不明确、手段单一,且未形成体系的税收扶持无法为中小企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支持,从国外促进中小企业的税收法律政策来看,应有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税收法律政策贯穿中小企业创办发展的始终[2]。

    科技进步、社会创新的关键在于参与其中的人,对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最终还要反映到对创新主体的激励上来。我国现有的这方面的税收法律政策不多,且大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挂钩,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对科技创新的人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个人所得税激励不够,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必须放宽税收优惠创新人员的范围,不论身份,不管行业,不分地区,只要有自主创新成果,就应该享受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支持,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另外,需要完善激励措施、做到鼓励方式多样化,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发展环保税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源能源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构建完善的资源税制势在必行。201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表明我国呼吁良久的资源税改革进入了实际运行阶段,之前一刀切的“从量计征”正逐步转向“从价计征”。虽然这种转变仅是从石油、天然气开始,对煤炭、有色金属行业等调整力度有限,但却是我国资源税税制改革的一大步,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资源税改革成熟之后,有望扩大到其他领域,也可以通过部分省份试点的方式扩大从价征收的范围继而扩大到全国。

    我国有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很多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却没有做好奖励与惩罚并行并用。在经济发展指数成为多数人至高追求的当下,大力度惩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很难做到,但却相当重要。可以在发展科技、鼓励创新的税收支持同时,对高能耗、高污染等淘汰限制使用的落后技术,实施重税限制,也可以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取消或者降低这些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率[3],从反面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凸显创新税收政策的积极效应。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通过上文对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梳理,能看出国家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意图,特别是风能的专项规定也体现了国家支持环保产业的倾向,但我国现行关于能源扶持的税收法律法规仍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矿山、煤炭等传统能源,表明国家对于能源产业的支持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重点,也没有非常明确地对能源产业的方向给予规定。这些缺憾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进行弥补。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的规定调整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引导。《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能源问题置于急需解决的重点领域,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优先主题。该产业政策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需要我们大力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扶持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战略性产业。

    3税收支持融资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12

潍坊滨海是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既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规划的“四区三园”中占据“一区一园”,又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集约发展区。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潍坊市制定了《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发展规划》,潍坊市委也做出了《关于突破滨海加快蓝黄战略实施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举全市之力突破滨海。滨海经济开发区也提出了“一城四园”的规划结构。这为滨海新区的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发展规划中突出要建设滨海水城和七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融资困难无疑是在新区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融资策略进行研究为进驻滨海新区的企业找出适合自己的融资策略,解决多数企业的融资困境,从而为产业园区建设献计献策,为突破滨海,拓展融资渠道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投资融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意义

1.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滨海新区的“一城四园”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企业的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直接导致银行业负担过重,增加不良资产和坏账比例,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本论文旨在研究在园区建设中能够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多种融资策略,为企业搭建更为广泛的融资平台,通过构建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来为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建设保驾护航。

2.提高经济效益,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通过对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融资策略的研究,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企业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

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以海洋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为主。海洋高科技产业是充满风险的产业,因此依靠银行来支持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多种多样的融资渠道来满足海洋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4.选择合理的融资策略,实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内各企业自身的特点不尽相同,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策略,使企业能够在控制融资成本的同时,保证企业资金的充足。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建设还应该以大局为重,不仅是要解决现在产业面临的问题,更应该以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滨海建设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融资策略研究

1.内源型融资策略

内源型融资策略是园区内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实现的融资策略。该策略来源于下列几种情况:(1)个人存款。个人存款主要是指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自己的储蓄。该融资方式由于是企业内部融资,因此具有融资成本低、资金使用方便的优势。(2)亲戚朋友借款。即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和内部职工从亲戚朋友处筹借款项。该融资方式一般需要通过合同的方式来界定合同双方相应的权力和义务。(3)私人投资者。园区内成长性比较好的中小型企业会吸引一些正在寻找合适投资途径的投资者,他们投资于该企业对双方都是双赢的。

2.债务型融资策略

该策略通过第三方的担保或企业的信用来取得资金供给方的资金使用权,并以一定的利息作为对资金供给方的回报。该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是海洋产业园区内企业常用的融资策略。该策略适合园区中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难以贷到。(2)发行债券融资。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3)商业票据融资。该模式要求票据发行人具有很高的信用级别,因此该模式适合大型企业,不适合信用级别低的中小企业。

3.股权型融资策略

股权型融资策略是企业面向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常用融资策略。该策略可以通过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方式来实现。(1)直接上市融资。符合发行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国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来上市,也可以通过香港市场上市,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海外上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选择创业板市场来上市筹集资金。(2)间接上市融资。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内多数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且多数不符合直接上市的条件,可以通过借壳的方式来间接上市募集资金。企业通过购买某上市公司部分股权来获得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通过优化资产配置使上市公司的利润获得高速增长,从而达到再融资的条件。对产业园区内中小科技企业来说,间接融资是比直接融资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4.吸引风险投资策略

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主要以新型海洋高科技企业为主,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适合该策略。风险投资主体主要有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两种。

(1)风险投资公司。该公司是专门向新兴科技企业投放资金,从事融资和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

(2)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新兴高科技企业,而滨海产业园区内以新兴高科技企业为主,政府可以出面组织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来支撑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投资策略篇13

企业投资项目不是盲目的,随意性的,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来制定,切实保障企业投资战略与企业发展的整体性战略目标相一致。企业投资项目的基本战略有两种,一是基于企业创新业务和创新领域的创新发展性投资战略,二是基于企业稳步发展,健康运行的稳定发展性项目投资战略。企业在制定投资战略时,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市场的动态前景等各方面的因素来科学决策。企业投资战略的选择首先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产品与市场,从投资方向上来保证投资战略的科学性。其次,要合理的进行项目竞争力和优势的分析,保证投资战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在确定了企业项目投资的战略基础上,才能够合理优化投资项目,合理的选择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投项目选择和决策。

二、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决策

企业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项目投资战略来进行,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去寻找,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核心,以企业投资能力作为前提,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主导,科学合理的选择企业投资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基础和标准也有不同分类,其项目选择方式方法也不一样。

(一)以企业投资战略为基础的项目选择与决策

企业投资战略有创新发展性与稳定发展性之分,项目选择的投资战略为企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前提,明确了方向。创新发展性的投资策略要求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突破原有的业务范围,企业原有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做好原有业务,保证质量。加强开拓创新,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开拓更广泛的市场,甚至是突破企业的发展领域,开拓全新的投资领域。稳定发展性战略则要求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以企业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和核心,围绕现有业务领域,针对现有产品进行改善,现有服务进行完善,针对现有市场进行多元化、多样化的投资。稳定发展性投资项目选择时,需要根据现有的产品和市场进行横向或者是纵向的选择,延伸产品的功能,扩展产品的市场,细分产品的市场,促进产品的丰富多样性。

(二)以企业投资能力为基础的项目选择与决策

企业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时,必须切实的考虑到企业的投资能力,只有在企业投资能力范围之内,才能够有效的项目选择和有效的投资决策。企业投资能力主要是指企业现金流能力、企业的资金实力、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等等,企业的投资能力是企业投资项目选择和决策的基础,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投资的方向和规模。首先,企业的投资能力,企业的资金状况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宏观投资规模,决定了企业投资的界限。企业投资不能够超于自己的投资能力,否则就是不切实际,不能够实现的。在企业有投资能力的情况下,还要充分考虑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充分做好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尤其是对单个项目的投资时,要切实把投资项目的规模构建在投资能力基础之上,切实的考虑到分散投资风险的需求。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项目选择与决策

企业的投资项目选择必须切实的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进行,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考虑投资战略,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投资项目选择的核心,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必须切实的构建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市场的开拓,产品的创新和改进。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企业品牌影响力、人才储备竞争力等。根据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是比较有效的策略。如果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的项目选择最好是以稳定发展性投资战略为主,围绕品牌影响力,在现有的业务领域内,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不能够过度的偏离原有的业务领域,否则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无法实现有效的辐射作用。再例如,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资源,那么就必须加强资源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开拓市场,可以适当的把投资项目延伸到其他领域,充分发挥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论

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选择之后,企业还必须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要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自身的项目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只有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才能够做好企业投资项目的决策。企业在投资项目选择决策时,要切实的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投资能力、选择项目的的风险、经济效益以及可行性来决策。合理的对企业发展进行定位,科学决策企业发展的投资战略,决策企业是选择创新发展性战略还是稳定发展性战略,然后再进行优化投资项目,保证投资项目的科学选择和决策。

参考文献:

[1]郑明望.关于中小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思考[J].中国商贸.2009.1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