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实用13篇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1

1国际贸易的内容与特点

1.1国际贸易的内容

国际贸易便是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一系列的商业合作与经济交流,说的更为通俗一点就是同世界各地的人做生意。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被拓展与丰富,从传统的商品货物之间的流通,直到今天的技术贸易,文化贸易等新的国际贸易形式,可见国际贸易的发展迅速,内容丰富。

1.2国际贸易的特点

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内容进行了简单分析,笔者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对于当前国际贸易的现状进行了了解,经过研究分析国际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1]:国际贸易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这是不难理解的,首先经济贸易本事就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国际经济贸易便将活动的空间进行了扩大,这就使其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国际贸易复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经济贸易面对的对象众多,例如,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工厂加工,经过经销商直到售出,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差异性大,这就导致贸易的复杂性。其次,国际贸易中因为许多过程都是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这也就使得各个对象之间容易产生纠纷,这也增加了贸易的复杂性。对于国际贸易而言,除了上述两条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规定,习俗与风土人情,这就使得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以上便体现了国际贸易复杂性的特点。2)干扰性:简单来说国际贸易所受的干扰性较大,这里所指的对于国际贸易的干扰因素是众多的。国际贸易经济活动空间与时间跨度都是很大,这就使得其所受干扰的因素较大。首先,对于国际贸易影响较大的有政治干扰因素,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必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这就决定了国际贸易受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的影响大,例如,两国之间的关系因为某一政治事件而恶化,那么两国之间的贸易必然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中美之间如果某一时期关系不好,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就会变多,美国对于中国企业的限制也会加大[2]。其次,一些其他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干扰也是很大的,例如,自然天气的干扰,贸易对象的社会不稳对于国际贸易的干扰等,以上便体现了国际贸易所受的干扰大而多。3)周期长:国际贸易,顾名思义,就是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人进行贸易活动。那么与传统的经济贸易相比,其时间跨度长,也就是贸易周期长。笔者认为,国际贸易周期长主要有一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国际贸易的空间跨度大,是不同市场之间的交流活动,与传统的贸易比较而言,其空间跨度大,因为传统的贸易至多也就是在一个市场之内或者是相近的市场之间的活动,空间跨度大,交流沟通过程也会加长,这就使得国际贸易的周期变长。其二,不同市场之间的规定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法规不同,要进行国际贸易,必然会有众多的流程和审批程序,这也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周期。以上便体现了国际贸易周期长的特点。

2市场营销的内容与特点

在对国际贸易内容与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为探究二者的共性,紧接着对市场营销的内容与特点进行研究。

2.1市场营销的内容

市场营销是一个经济活动中的概念,就是只对商品的贸易过程就行控制与经营,其目的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的方式方法越来越丰富,美感与理念也在不断地丰富。

2.2市场营销的特点

在对市场营销内容进行了简单分析的基础上,紧接着对市场营销的特点作以分析,经过研究市场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1)过程的长期性:市场营销具有过程长期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营销过程较长,经营程序较多,见效过程过慢。长期性的特点是由市场营销自身的特征属性所决定的,这是因为一商品或者商品类型的经济产物在被制造,运输,销售的成果本身就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市场营销是对这个过程整体的控制和改造,从而对新的产品打开市场,或者对已有产品扩大市场。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就是长期性里面也包含见效慢的特点,因为一般的市场营销开始都是大量的投入,直到经济效益的产生通常需要一段过程,例如,滴滴出行在最先的市场营销初期,都是大量的投入来占领市场,在后期才会慢慢盈利[3]。以上便体现了市场营销长期性的特点。2)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对于市场营销而言,其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直接关乎其本质特征。首先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市场营销具有程序多,步骤多的特点,那么对于每个程序和步骤都有许多不同方式方法可以选取,尽管不同的方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但也可以简单地用数学中排列与组合的思维去思考,就可以探究出市场营销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3)竞争性:市场营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是不断扩大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的方式方法就是打开市场,为对象产品赢得市场,这就能明显地反映出市场营销所具有的竞争的特点。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繁荣的背后便是激烈的商业竞争,尤其在市场营销领域,因为每一个同类型的商品都需要市场,以便体现了市场营销具有较大竞争性的特点。

3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的共性

笔者通过对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在内容与特点方面的分析,以此为主要研究内容,来发现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的共性所在。通过上文的研究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紧接着对于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共性的体现作以总结。

3.1内容复杂,过程周期长

不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市场营销,其所涉及的内容或者内涵都是十分丰富,对于每一过程所用到的方式方法都是较多的。另外一方面而言就是国际贸易的贸易过程也可以说是贸易周期较长,同时市场营销也具有过程周期长特点,这是上述二者的共性之一。对于这种共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最终的效果。国际贸易周期长,其所受干扰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最后的贸易结果是不利的。市场营销也是同样的道理,周期变长,意味着见效越慢,也就是对于经济效益有不利营销。因此在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这一特点,积极弱化这种特点。

3.2不确定因素较多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贸易对象属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市场,加上其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决的那个贸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其与国际贸易的共性之一。

3.3对于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际贸易加大国际合作,是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体,这样就使得全球经济“捆绑”在了一起,风险与机遇并存,但笔者认为,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这样可以促进贸易公平的进展,也可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贸易战,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4结语

本文研究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的共性体现,通过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生产企业应该对市场营销工作增加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刘美城 于彩云 邹爱琳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朝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34.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2

1.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1)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以商品国际交易或交易服务为基础、以国际物流和相关金融信息服务为载体,为商品展销和交易服务提供全面现代化的运输、金融、商业等综合,提供全天候现代通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转让、资本运作以及相关科技、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国际贸易产业链。

(2)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特征。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与传统国际贸易中心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一是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以最终产品为主,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中间产品贸易、最终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二是贸易枢纽方式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海上运输,港口是重要的枢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海港、航空港、信息港的集合,特别是服务贸易主要依赖信息传输的方式。三是贸易网络方式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实体贸易网络,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以虚拟网络来支撑实体贸易网络,虚拟贸易网络决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四是贸易中心的承担主体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以国际贸易企业为主,企业经营主题单一,同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独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除了国际贸易企业参与经营以外,还包括跨国采购商、跨国渠道商、国际品牌制造商等。这些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联系在一起,也使得贸易内容、贸易方式更具有多样性[1]。

(3)中国国际贸易的地位与影响。从总量上看,近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98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81.2亿美元,排名第26位;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3位;2008年,在世界排名中持续保持第3位的水平。这表明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4)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新态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国际贸易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格局,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尽管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超低利率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逐步走稳,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见表1)。

从长期来看,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表现出下述特征:一是国际贸易结构日趋高级化。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其中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最快。二是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三是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四是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2]。

2.国际贸易形态变化对国际贸易中心的城市功能产生的影响

一是国际贸易形态经历了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最终产品和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中间产品出口功能,逐步向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功能、贸易功能和贸易网络转换的过程。

二是国际贸易中心从原来以贸易集聚为特征的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向以功能和网络为特征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转变。就城市吸引力而言,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对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自由化的贸易体制环境已成为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已成为在世界城市贸易网络体系中起中枢功能的城市,因而对城市功能的要求更加完备和多样化。

3.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特征

(1)贸易要素配置功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都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市场机制,即交易市场品种齐全,交易机制高度市场化。如纽约就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信息枢纽之一,通过纽约交易所等生产要素市场、商品期货市场,每天产生着难以计量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贸易市场的实践活动,使得数据、信息升华为指导全球贸易的风向标,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贸易要素的配置。

(2)贸易主体中枢功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通常依托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成为全球贸易神经中枢。国际贸易中心正是跨国公司最为密集的地区。2007年世界500强全球总部地区分布中,东京有47家,伦敦有22家,纽约有20家,香港有4家。这几个中心城市大都通过实施引进国际总部的开放型战略,发展外向型服务业,改善经营环境和法制环境,全面改造与提高投资环境与生活质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与总部入驻。

(3)贸易辐射功能。贸易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进出口和内贸规模较大,转口贸易在口岸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口岸贸易在该国贸易和世界贸易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新加坡21世纪以来的转口贸易额在总的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已达47%以上;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成为全球转口贸易中心,转口贸易已经占到香港整体贸易额的96%。

(4)与贸易相关的城市功能。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货物的集散方面,而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城市除具有货物进出口功能外,与之相关的物流、仓储、会展、金融、保险、商业、法律等服务功能都高度发达。制度环境优越,信息基础设施良好,教育娱乐等生活环境优良。正因为如此,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业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尤其是金融服务功能十分突出。如伦敦是主导全球金融最大的交易市场,占外汇交易额的1/3以上,纽约占16%左右,香港也占到4%的份额

[3]

(二)国家关于上海发展“两大产业”、建设“两个中心”战略的安排

国际贸易中心作为连接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桥梁与中间连接点,是“两个中心”形成的支撑基础和发展前提。国际贸易带来大量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是引发资金融通、航运物流等大量衍生需求的源头。以大力培育现代国际贸易产业,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为切入点,将会有效促进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国际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有助于上海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机遇,在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引领和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金融、物流、会展、商业等相关服务业快速提升,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大大推动上海贸易便利化、市场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促进国内商业中心与消费中心发展,加快长三角、长江流域内外贸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推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内需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三)上海关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部署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六个层面:即口岸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现代国际化采购交易中心、国际购物天堂与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其中,口岸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现代国际化采购交易中心、国际购物天堂是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功能,国际服务贸易中心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延伸功能之一,也是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球国际贸易要素在空间实现高度集聚,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强国际贸易资源配置能力,对外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联结东亚香港、东京、新加坡等主要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贸易影响力和辐射度遍及全球,在全球贸易网络体系中发挥重要的集散中心和枢纽中心作用;对内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联结长三角,辐射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形成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具有面向全国的贸易经济辐射能力和贸易服务能力,呈双扇面放射型的现代国际贸易网络体系。

国际国内贸易规模不断做大,国际贸易及与此相关的各产业间的生态关系高度协调,新兴贸易内容和现代贸易方式不断扩展,高能级贸易主体集聚,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产业形态,可提供金融、航运、信息等多方面服务,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可完成多元贸易业务所要求的现代国际贸易产业体系。

贸易体制和政策创新程度较高,贸易体制创新不断强化,成为全国先行先试的典范;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贸易便利化程度和贸易环境不断优化;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制度完善的现代国际贸易服务体系。

(二)基本思路

按照“建设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在思想观念上要有重大转变,在发展思路上要有重大创新,在空间布局上要有重大调整,在政策措施上要有重大举措”的要求,浦东建设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是:坚持陆、海、空三大优势资源“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遵循要素统筹配置、产业统筹规划、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的“四个统筹”的建设宗旨;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特色发展”的规划思路;妥善处理好浦东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关系,浦东发展与上海中心市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内陆腹地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培育七大核心功能,建设一条长江岸线国际贸易带,打造三个特色功能园区,完成十项建设任务”的发展目标。

(三)功能定位

1.商品流通功能

一是商品贸易功能。具体表现为批发贸易企业在商品流通中地位突出,批发额占商品销售额比重较大。二是外贸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大幅度提升,商品进出口额在地区贸易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三是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全市外贸总量中比重较大,进出口涉外收支总规模上升。四是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功能和作用更加突出。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加工贸易,并且高于总体贸易进出口增长水平,由加工贸易型城市向贸易服务型城市转变,贸易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服务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日趋明显。

2.商品集散功能

浦东应该努力成为全球多种实物商品和全国各地进出口商品物流集散的桥头堡和转运中心。为此,需要做强一批综合贸易中心,壮大发展专业龙头市场,大力拓展港区转口贸易,重点发展会展贸易。将浦东建成对内立足长江三角洲、辐射长江商贸走廊、服务全国的进出口商品物流集散桥头堡和转运中心,对外成为立足东亚、辐射亚太地区、联接欧亚大陆桥的国际商品物流集散的桥头堡和转运中心。

3.信息集成功能

浦东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首先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借助不同行业的信息技术进步改变国际贸易方式,使信息化进一步渗透到国际贸易的装卸、运输、仓储、展览、金融等各个部门和环节,提升国际贸易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进而加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繁荣。其次必须完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各类新品信息中心,推进形成2~3个具有较强定价权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如积极培育上海石油交易所做大做强,鼓励开展具有“准金融”性质的连续现货、中远期交易形式,适时推出原油、成品油交易品种,并在原油、成品油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石油大宗商品定价中心之一。借助上海钻石交易所这个国内惟一的钻石交易平台,拓展其钻石信息、培训、展览、展示、鉴定中心功能,使之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钻石交易中心。支持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发展中远期交易和电子商务服务,使之成为中国大宗农产品的交易中心、结算中心、物流配置中心和信息中心。发挥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中心和展示中心对国际贸易信息化的作用,使浦东商务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4.辐射吸引和资源整合功能

浦东应以国际贸易和综合服务需求为龙头,通过其辐射吸引作用系统整合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物流、制造业等资源,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创新、商务模式创新和价格发现影响国际市场。首先浦东的国际贸易发展能够吸引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带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而辐射全国,在金融、航运、国贸等方面同步发展,实现整合全球资源发展。

5.经济发展推进功能

浦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其国际贸易规模和结构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上海城市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加工型产业结构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服务型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上海较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又将进一步激发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进而影响全国。

6.综合服务功能

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要求浦东必须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发挥中枢神经的功能作用。为此,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必须与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服务、总部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等同步发展,使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同时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业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7.改革示范先行功能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浦东“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要求浦东必须起到率先垂范、先行先试的作用。

(四)业态选择

1.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产业选择

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离不开区内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浦东要想建成为真正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就必须大力发展域内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扩展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各类延伸服务业。实践证明,实物贸易量并非是国际贸易中心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国际贸易中转量、发展贸易金融、强化贸易信息等支持功能才是衡量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此,浦东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战略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质量,继续引进微电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以知识应用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浦东的综合竞争力。

2.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贸易服务

新业态,使国际贸易的主体形态也日渐多样化从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贸易形态发展来看,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以最终产品为主,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中间产品贸易、最终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而且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浦东地区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业、以洋山港和外高桥保税区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业和其他诸如会展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不仅为浦东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加大了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单纯的国际服务贸易(如浦东众多外资银行业的中间汇兑业务)等的比重也将日渐上升。目前,浦东一般贸易占出口的45%左右、进口的30%左右,加工贸易等占出口的30%左右、进口的15%左右,而这两种贸易形态中都包含为数不少的服务贸易。从伦敦、纽约和香港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经验来看,国际服务贸易,尤其是金融和物流服务的比重将逐步增大[4]。

传统国际贸易以国际贸易企业为主,企业经营主体单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独立。现代国际贸易除了国际贸易企业参与经营外,还包括跨国采购商、跨国渠道商、国际品牌制造商,甚至包括跨国制造商。这些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联系在一起,也使贸易内容、贸易方式具有多样性。目前浦东外资企业集聚,外向型特征明显,随着总部经济的发展,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到浦东。同时,随着浦东内引外联作用的进一步体现,很多国内企业也会将其进出口办事处和公司设在浦东,浦东的贸易主体将日渐丰富。

3.现代国际贸易新业态对核心功能区的枢纽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海上运输,港口是重要的枢纽,但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的集合。由于中间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不同,所依赖的贸易设施就不同。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通过航空运输的方式,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则通过海上运输和公路运输方式,而服务产品则通过信息传输方式。浦东拥有深水港—洋山港和国内首屈一指的空港—浦东国际机场,加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外高桥保税区等辅助枢纽,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浦东各种形态的贸易枢纽得以同步发展。

4.现代国际贸易业务运行的虚拟化对企业组织形态的网络化提出了新标准

传统国际贸易主要依赖实体贸易网络,现代国际贸易以虚拟网络来支撑实体贸易网络,并通过虚拟网络选择不同的实体贸易网络,虚拟贸易网络决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浦东地区应制订引导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交易;重点扶持大宗商品BtoB电子交易,做大做强上海石油交易所、上海大宗农产品中远期交易市场,吸引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向浦东集聚,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的电子商务运营企业落户浦东,使浦东成为中外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运营中心。

(五)功能布局

按照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和特征,依托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条件,通过空间置换、设施建设、规划和政策引导,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建议采取“一带三区”的发展格局。

“一带”:沿长江岸线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发展带。从外高桥、临空地区至临港新城和洋山港,发挥口岸货物集散作用,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功能,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形成贸易新增长带。发挥内外贸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环境优势,进一步集聚跨国公司营运中心,建设对外辐射的贸易专业平台,拓展中转、分拨、采购、销售等货物贸易功能和研发设计、产品测试、售后维修、技术服务、设备租赁、商品展示与交易等服务贸易功能,使之成为面向长三角和亚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配送中心,以及跨国公司在东北亚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节点。

“三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板块,依托高档商务楼宇、会展资源、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要素市场、贸易金融,形成若干个以大企业营销总部、大宗商品交易、高端零售、会展贸易、专业服务为主的贸易集聚区。“一江两桥”高新技术产业区板块,“一江”即张江高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为主导功能,重点发展微电子、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两桥”即金桥出口加工区,以现代制造和出口加工为主导功能,大力提高技术含量,做大产业规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和现代农业,在产业和功能上与张江相衔接。三林地区板块,延伸陆家嘴功能,释放世博效应,吸引和集聚贸易流通类总部、国际贸易组织和贸易促进机构,发展会展贸易和服务贸易。

三、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规划建设重点

加快推进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时空上点、线、面联动,为此,需要重点推进以“一个自由贸易港区、一条区域合作贸易走廊、两大国际服务门户、三个现代商品市场、四项商务服务环境”为重点的“11234”功能环境建设工程。

1.积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

以建立自由贸易港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浦东的对外开放水平,使之成为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的区域载体。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是要从系统的政策设计角度,对经贸法规进行专项研究,及时制定出善措施。如推行“积极不干预”原则和一系列经济政策,提高自由贸易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等[5]。

2.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全方位构建长江流域商贸走廊

以现代物流的理念,联手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江海联运商贸业硬件和相关服务功能的跨地区、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软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浦东进出口贸易和服务。

3.重点加强两大国际门户功能区建设

加快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城和张江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借浦东改革先行先试动力,形成上海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国际金融服务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做大做强三大现代商品交易市场

做大做强“现代商品交易市场”、“国际会展市场”、“产权技术交易市场”三个交易市场,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东亚最大商品、会展和技术交易市场,为上海发展国际商务提供宽厚的平台。要克服并根本扭转以往光展示无交易的状况,以促进商品市场交易为主导,以增强交易服务功能为方向,以行业为单元,从体制和机制上全方位规划设计推进“三个市场”的会前会后的商品交易与交易服务功能,探索人民币交易结算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技术服务交易的大平台,活跃相关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商务活动。

5.努力创造四个方面的商务服务环境

努力创造良好的商品交易服务、资本市场服务、转口贸易营运服务条件,从系统的政策设计角度,加快推进“商贸法规实施环境、商务交易信用履行环境、管理和服务技术创新支持环境、国际商务复合人才成长培养环境”的服务环境建设工程。学习借鉴纽约、东京、香港的商品交易及其服务、资本市场建设、转口贸易服务营运发展的有益经验,加强改善四大商务环境建设,及时制定出善措施。

(二)主要建设任务

1.加快培育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

目前浦东的金融保险、物流航运、信息与会展等与国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由2007年的数据来看,浦东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达到52.2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到了58.29%。预计2020年,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将会达到GDP的80%以上,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

2.进一步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世界重要贸易中心在初期发展阶段,大多是凭借优良的港口、便捷的交通、齐全的设施、广阔的腹地等因素成长起来。虽然这些因素仍然影响着贸易中心的发展,然而,随着国际贸易中心城市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政策的透明度和灵活性、法制的健全和规范程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甚至城市的文化特色等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都将成为吸引国际贸易商的关键因素。随着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的进一步落实,浦东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应进一步加强贸易制度和环境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3.尽快提高与贸易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

化水平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往往是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最密集、电子商务普及程度最高、商务资讯传播最迅速和自由的地方。应该看到在这方面浦东与香港等城市的差距,要加快浦东与贸易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做好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整体功能设计和科学规划,做好重点地块动拆迁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完善各功能区的商业配套服务等。

4.建立有助于自由贸易的政策安排

应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综合配套改革功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使自由贸易政策安排完全达到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要求。

5.加快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往往人才集聚,尤其是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目前浦东人气已经比较旺盛,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端人才,随着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的进一步落实,2020年的浦东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其人才集聚能力应进一步增强,以成为各类高端人才,尤其是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6.创造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往往环境优越,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各项事业发展全球领先,如香港被誉为购物天堂,纽约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文化功能独占鳌头(纽约的电视、戏剧、广告和音乐等单项被评为世界第一,电影、设计、时装等单项被评为世界第二)。浦东应建设成为中国国际贸易最繁荣的地区,商业发达,不仅成为人们购物的天堂,其生活环境、文化事业等方面也应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准。

7.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要素的空间集聚效应

着重引入五类机构:第一类是国际贸易总部机构。近期要争取吸引贸易经营和贸易服务集团等重量级国际机构在浦东发展。第二类是新型国际贸易组织和机构。密切关注国内外贸易组织和机构的设立情况,特别注意吸引跨地区的国际贸易组织,及时把新设的国际贸易机构引过来。第三类是台湾国际贸易机构。第四类是外资电子商务和网络运营公司。

第五类是知名贸易中介配套服务机构。

8.探索构建依托国际贸易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系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各类服务业的产业联动,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国内贸易组织,组建不同产业链的产学研商产业联盟,推动国内一批有潜力的科工贸企业在浦东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这一国际贸易平台参与国际竞争,走向国际舞台。探索国际贸易与科技、国际贸易与制造业、国际贸易与其他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争取集聚产业资本,积极推动金融、航运与国际贸易的联动发展。

9.加快功能转换步伐,全方位提升核心功能区的功能水平

一是沿功能链演进路径,由国内转口带动国际转口阶段逐步过渡至国际转口带动国内转口阶段;二是产业链演进路径,形成转口贸易—国际中转、水水中转—离岸金融—离岸服务—离岸生产制造的城市和区域产业链;三是市场链演进路径,逐步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转口国(地)市场三种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完成转口贸易的市场定价中心功能,实现带动国际市场商品的集散功能,成为国际市场(供给)—上海转口贸易市场—国际市场(需求)的重要链接点;四是贸易价值链演进路径,遵循空间价值—时间价值—信息价值—综合价值的发展层次,按照转口贸易产业的价值增长的路径延伸,培育和促成转口贸易功能的形成[6]。

(三)制度创新与政策保障

1.授予自由贸易区的立法权,特别是要提高国际贸易和国际法律方面的立法水平。按照国际惯例尽快试行“自由贸易区”政策,为全国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与国际规则接轨,创建公平、透明、高效的制度环境。

2.适当扩大浦东在贸易管理方面的事权,包括投资审批权、会展业审批权等。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3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5396亿美元增加至7130亿美元,年均增幅15%,而同期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趋势,从4.16万亿美元降为3.95万亿美元。

目前,外资准入限制是世界各国限制服务贸易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发展服务贸易,各国实行了服务业逐步开放政策。我国通过设立自贸试验区试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服务领域的开放。此次国家新增7个自贸试验区,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最为直观的是,自贸试验区数量攀升,服务业开放范围和领域扩大,将大幅减少我国服务市场的准入限制,促进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快速攀升,扩大我国服务进口规模。

同时,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反过来将有利于换取服务贸易伙伴加大对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为我国服务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此外,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投资贸易自由化措施,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也将便利我国服务企业“走出去”,促进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

促进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发展

我国新增的自贸试验区将聚焦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带动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发展。

根据定位,新增的7个自贸试验区侧重于不同服务领域的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

辽宁自贸试验区主要集中于高附加值的国际航运服务、国际物流服务,以及支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发服务等领域。

浙江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过程,将建设集大宗商品交易、国际结算、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交易平台,推进海洋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国际物流等服务贸易的加快发展。

河南自贸试验区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重点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和信息等领域服务贸易发展。

湖北自贸试验区主要围绕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和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

重庆自贸试验区重点推动航空服务、国际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服务贸易量和质的突破。

四川自贸试验区重点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

陕西自贸试验区主要围绕航空物流、文化旅游和能源、金融等领域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以上7个新增自贸试验区通过在各自的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开放和自由化,积极对接高标准的国际服务贸易新规则,为我国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提供规则保障,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新增7个自贸试验区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自贸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二者的优惠政策,为保税展示交易、供应链管理、商业保理、保税中转和大宗商品延迟交付等新型贸易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拓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中转服务、研发、国际结算、分销和仓储等服务出口功能,带动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拓展与主要伙伴的服务贸易

新增7个自贸试验区根据各自的定位,将面向特定的国家和地区,重点开展服务贸易自由化活动,从而提升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发展。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4

国际贸易课程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这四个部分当中,国际贸易的历史主要涉及到了二战后,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联系,这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主要涉及到了成本、产业、贸易等相关理论内容,该理论部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发展特征[1]。国际贸易的政策涉及到了自由贸易、保护贸易以及管理贸易等相关政策,国际贸易的政策,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相关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主要涉及到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等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对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握,从而保证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平稳发展和进步。

(二)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了以下两点内容,一是关联性较强;二是联系密切。关联性较强主要是指国际贸易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以经济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2]。在学习国际贸易课程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整体角度,并能够对影响国际贸易的部分进行把握和分析,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有效地了解。实际联系密切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国际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与当下时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并且理论更新速度较快,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坚持与时俱进,更好地对国际贸易的现实问题进行把握。

二、现阶段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缺失

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国际贸易内容了解较少,加上国际贸易这一概念较为庞大,学习较为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再者,国际贸易课程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并且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这样一来,由于课程自身的问题以及学生主观意识问题,从而导致国际贸易课程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3]。

(二)教材与实际联系较差

国际贸易课程需要利用教材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但是教材在设计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较少。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从现阶段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情况来看,理论性教学占据较大的部分,并且教材内容更新不能够与现阶段国际贸易发展情况保持一致性,这就导致相关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轨,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发展需要。例如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关税变化最为明显,各国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教材对这一方面的改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4]。

(三)教学方法较差

国际贸易课程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了最终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枯燥的教学内容很难被学生接受,这就导致课堂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和取得预期的效果[5]。同时,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未能够得到有效发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课程的发展和进步。

(四)缺乏实践指导

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讲解过程中,理论教学不能够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缺乏实践指导。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弄清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忽略这一问题,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低下这一问题存在。

三、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来看,国际贸易课程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在进行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分析中看出:

(一)保证课程设计科学化、合理化

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保证课程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在对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分清主次,保证学生能够对国际贸易课程重要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际学习当中[6]。

(二)加强教材与实际的联系

教材选择以及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教材与国际贸易实际发展情况之间的联系,保证教材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进行结合,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最近信息进行把握,将其编入教材,从而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此,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成为国际贸易课程课堂实践教学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课程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例如利用项目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使学生能够更好投入到学习当中,对国际贸易课程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7]。

(四)加强实践指导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5

1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特点分析

1.1 整体增长速度快,但波动大

结合相关数据可知整体上国际经济贸易是增长的趋势,且增长的速度很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2000年达到最高点,统计发现当时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为6456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2.5%,但到了2001年,在“911”事件后,国际经济贸易数额快速下降,相比2000年,整体上减少2650亿美元。“911”事件淡化之后,国际经济贸易又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直至2004年又到达最高点,此时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为92181亿元,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又出现了大波动,在2009年下降后又出现了增长的趋势。

1.2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新兴经济体逐渐发展

在国际经济总量中,美、日、欧大概占整体经济总量的66.7%,但自从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就变得越来越慢,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率是1.3%,美国是3.5%,欧洲是2.2%;在21世纪的前十几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率变为1.5%,美国为2.5%,欧洲为2%。显然到21世纪,国际经济主体增长率变慢。上述三个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经济体,因为经济发展起点高,国际经济贸易出现金融化、人口老龄化等情况,进而使得经济发展缓慢,但与此同时某些新兴经济体逐渐开始发展,如中国、印度等,统计数据显示这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大概占据国际经济总量的35%左右。

1.3 多边贸易发展比较缓慢

当代社会,国际经济贸易开始向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但以往传统的贸易形势还留有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这样的政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很慢,进而使得贸易政策冲突加剧,这样就出现了很多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使多边贸易谈判出现问题。

1.4 服务贸易发展迅猛

在20世纪60年代服务贸易就有了很好的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增长率可达7%,此时的商品贸易增长率只有5.9%。特别是在21世纪以后,其年增长率高达9.5%,因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 基于国际经济贸易角度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策略

2.1 改善出口贸易的结构与方式

整体上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经过了多次的调整,但是结合政策导向不难发现主要的贸易战略依然还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的发展中出口贸易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出口贸易的获胜在于规模,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比较单一,竞争力不高。所以,国家应该进一步调整出口贸易战略,增加对重要出口部门的技术改造,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对外贸易产品实现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引M技术外溢效能比较的项目,进而实现提升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目的。

2.2 加强对进口贸易的重视

同出口贸易一样,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关键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进口贸易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进口贸易不但能满足市场需要,最重要的是还能对出口业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应该加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要加强对进口贸易的重视,就需要进一步扩大进口业务,同时调整进口结构,使用先进的技术,健全相关政策及设备等,重点强化对稀有资源的利用,以此实现进口资源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3 实施战略贸易政策

国家应该大力扶持竞争力较弱的产业的,比如,钢铁及汽车等产业。整体上而言,现阶段这些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且核心技术源于进口。因为上述产业对国家工业体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这类产业的保护。国家要大力扶持科研机构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机构,培养有实力的高科技产业。

2.4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也是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内容,服务贸易能体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水平。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等。因此在,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应该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加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此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同时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非常重要,所以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明确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然后以此为依据完善对外贸易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实力,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6

(一)观念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首先表现为各国对外贸易观念上的创新。它具体包括: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因此,贸易开放度成了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基本标志。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浪潮,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始是这场浪潮的排头浪。对外贸易作为最古老的对外联系方式在当代重新焕发了青春。2.客观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国家都重新认识了对外贸易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相继逐步放弃了“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旧的经济发展思路,越来越重视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贸易外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国际环境中,由于“贸易外交”的“和平性”和“发展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对外贸易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并通过贸易促进、贸易限制和贸易制裁等方式来调节对外关系。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克林顿政府执政后,很快把对外贸易提到“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高度,并到处挥舞“贸易报复”、“贸易制裁”的大棒,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谋求所有的贸易伙伴对美更大规模地开放市场,并以此来调节和制约双边关系的其他方面。观念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规定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方向,而且还决定或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其他方面。

(二)格局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的创新上。它具体包括:

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进入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运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起步阶段。上述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基本目标的三大贸易集团的基本形成和相互对峙,标志着国际贸易集团化发展格局的初步确立。

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的趋势,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欧洲经济区正在实质性地考虑向东向南的延伸,北美4自由贸易区已经按照最新一轮“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的决议向全美洲扩展,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有意向南美洲伸展。这种大型贸易集团对外扩展的趋势本身就是贸易集团化格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全球贸易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它不仅表明了贸易集团化和贸易一体化之间的逻辑和历史联系,而且标志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国际贸易重心已经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的单一重心的格局。随着国际经济多极格局的形成,国际贸易重心也相应出现了分散化的特征。但是,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重心有从多重重心逐步向亚太单一重心收缩的倾向。格局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典型标志,它标志着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标志。它具体包括:1.世界贸易组织的创设。根据“乌拉圭回合”签署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新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临时适用”40余年的关贸总协定,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制度创新方面的最大成就,标志着国际贸易制度向完善迈出了十分艰难的实质性的一步。是因为:国际贸易从此有了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组织机构;比关贸总协定预期更大的权威性、更强的约束性和更高的运转效能,将更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协调和自由化发展;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的部分货物贸易(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被真正纳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安排之中。2.区域协调的迅速增强。随着区域性贸易集团的纷纷建立,区域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协调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个最大特征。区域内协调不仅起着在全球协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运行的条件下部分地发挥全球协调功能的作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全球协调制度的创新。3.国别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流行。在美国带头推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后,“管理贸易”制度逐步成为流行于各国的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它构成了当代各国对外贸易制度上的共同的最鲜明的特征。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它构建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框架。

(四)政策创新。

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内容。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逐步地相对地退入低潮。在全球性的自由和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在总体上有向自由化倾斜的趋势。保护主义势头尽管不减,但它已经从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泛滥猖撅的高潮中回退下去。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从总体上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单纯的关税措施和直接的非关税措施都在相对地和绝对地减少,其作用也在明显地减弱。但是,各种间接的非关税措施却依然阻碍着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步伐。而且,各种新型的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并开始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的主体。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他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由于贸易和其他经济领域包括某些非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增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影响到一国其他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目前,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倾向。4.区域内的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共同的贸易政策往往意味着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它是区域内成员在获得共同保护承诺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由贸易利益的基本政策选择,因而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反映和具体化。

(五)构成创新。

贸易内容构成上的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方面。它具体包5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调整。它表现在: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或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了新的多边贸易的范围,并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并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构成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最显著的方面之一,它清楚地揭示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内容构成上的本质特征。

(六)工具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还包括国际贸易工具的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的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国际投资的增长和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知识产权的推动。2.现代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手段。这突出地表现在edi(电子数据交换)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遍的运用。而正在掀起的全球性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将进一步便利国际贸易数据的交换和处理。3.国际贸易惯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国际商会《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生效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出版物)的实施以及其他机构有关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变更都更便利了国际贸易的发展。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集装箱运输的普及使传统的“港一港”运输逐渐让位于“门一门”运输,进一步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5.各国政府为促进或便利对外贸易发展而实施的各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和手段也是国际贸易工具创新的重要内容。如各种便利的和优惠的贸易融资方式、贸易信贷担保方式等。工具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实现手段方面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现实基础,因而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政治神经的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6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点。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融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渗透,进一步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部分和领域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他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而且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他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一7旦各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间题便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都面临着下列共同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是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二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地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上述两个方面的间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及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三、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般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如前所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括了从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同时,上述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创新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的创新也往往涉及许多更具体的方面和内容,共同构成了立体式的创新局面。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手段或一种表现,它自然应该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继起性。但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一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8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撅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又表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又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从发展趋势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还会顺延一段时期,在内容上可能还会扩展,但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在制度创新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方面可能还会有新的突破,如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联合等。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上,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何合作的诚意。与此同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许多特点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被进一步地突出出来,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特点。所有这些方面,都要求密切关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便及时加以分析和概括。

四、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影响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和正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趋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着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推动着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带动了当代国际经济的大调整、大转变。它表明国际经济前一竞争时代的结束和新的竞争时代的到来。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实力正在发生变化,整个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重新的分解和组合,正在构建着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孕育着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在国际政治“无格局”状态中,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成了各国积蓄和显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国国际地位重新排定的过程。从历史上看,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利益与矛盾最终都会表现为国际间的政治利益与矛盾,甚至还会表现为极端形式的直接的军事对抗。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这4次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基本上都源于当时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并且在事实上划分了世界政治的不同发展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充分地展示被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所掩盖的国际间的各种深刻的经济贸易利益矛盾和斗争,并依此重新划分和集结国际政治力量,孕育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和基本框架。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贸易自身发展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大发展时代的到来。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辉煌时期只存在于六七十年代,在其余大部分时期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缓慢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支配的陈旧的际贸易念、国际贸易制度的缺乏或不健全,国际贸易政策的强烈的保护性和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稳定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兴起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上述诸因素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制约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贸易可望迎来一段相对繁荣的发展时期。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充分显示了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激励着世界各国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并更有效地发挥对外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启动了新一轮的国际经济大发展,它表明国际贸易这种最古老的国际经济形式仍然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它又使世界各国都更注视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更重视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

其三,国际贸易政策与利益的区域协调和全球协调将成为制约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核心间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形成的以集团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一经确立,将有一个相当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益能够得到自动的协调,相反,在新格局、新制度下,它们还将长期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它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7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人,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自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八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

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8

从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结构构成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相比于以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导的出口贸易,目前我国的出口已经转向了以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结构。由资料数据可以看出,在2001年,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的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为五成,到了2010年,这两种产品所占比重已经达到63%。从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上世界80年代中期到2010年的这二十几年时间,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物品构成中,油籽及含油果实和植物油增幅明显;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制品和蔬菜及水果进口份额略有增长;食用畜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份额则略有增加;糖、糖制品及蜂蜜和烟草及饮料制品份额略有下降;非食用畜产品进口份额明显下降。其中,大豆和棉花在进口中所占比例很大,是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口的重点。

2.市场结构变化特点

在以往,亚洲地区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所占比例达到七成以上。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到2011年为止,亚洲地区在我国出口农产品所占比例有七成下降到六成,并且欧洲地区所占比例也有14%上升到21%左右,对其他各州的出口也在逐年小幅上升。从出口国家的角度来看,对主要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市场——日本、中国香港的依赖程度也正在逐步下降。从我国农产品进口趋势来看,在二十一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对农产品进口的来源表现出一定的发散的趋势,但仍处于相对集中的阶段。

3.国内区域结构变化特点

就国内的区域结构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省份依旧是东部传统农业省份,同时,其他地区也正在发展,但增幅不大。就具体的省份来说,山东的农产品出口基础最好,并且相较其他省份的差距正逐年扩大。从农产品进口的省份分布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前5个省份的份额正在逐年下降,这说明我国的其他省份的进口幅度正在逐年上升。

4.贸易方式结构变化特点

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仍然是一般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八成;其他方式的贸易,比如加工贸易,所占份额不足二成。

5.贸易主体结构变化特点

传统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国有大型企业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外资不断涌入,而且民营资本也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打破。农产品出口的主体中,私营经济体的经济成分已经开始进入,并平稳发展。在农产品进口的主体中,外资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并占有较高份额。

二、对相关政策制定的一些建议

针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特点,可以对相关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制定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需要及时有效的调整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着力发展一些水果、蔬菜等高收入的农副产品,并大力发展相关农产品的加工、深处理,提高农场品出口的档次;并且不断优化农产品整个产业链的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出口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要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并且通过进口国内缺乏的农产品,补全我国农产品的供应需求。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9

1.简化贸易术语的分类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相较于2000年的版本,在贸易术语的应用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将2000年通则中E、F、C、D四组13种贸易术语简化为“所有运输方式”和“水运方式”两类11种贸易术语,使得贸易术语的整个框架更加的简洁明了。例如,将2000年版本的“Prdvisionofgoodsinconformitywiththecontract/Paymentoftheprice”简化为“GeneralObligationsoftheSeller(Buyer)”。

2.取消了“船舷”的界限

2000年的解释通则使用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来规定买卖双方在水上运输时承担的贸易风险,《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为了使买卖双方的风险、责任能够相对称,取消了“船舷”的界限,以装上船舶为界来进行风险的明确划分。

3.增强对贸易安全责任的规定

由于全球恐怖主义的泛滥和海盗的猖獗,国际贸易越来越注重对贸易安全责任的确定,保证国际贸易中货物的安全。因此,国际商会在《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增加了与安全有关的国际贸易术语。例如,“Licenses,authorizations,securityclearancesandotherformalities”中增加了卖方提供安全清单的义务,保证货物信息的安全性,符合国际上对贸易安全的要求。

4.注明交货地点

2000年的通则中没有注明交货地点,对于地点是用虚线的方式来表示,容易在贸易的过程中产生应地点问题产生的纠纷。《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就认识到了注明交货地点的重要性,因此,在其中使用“insertnamedplace”来强调地点的重要性。《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通过CPT、CFR、CIF等术语,将贸易双方的交货地点和风险划分点进行明确划分。

二、国际贸易术语的应用策略

国际贸易中的买卖方通常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使得货物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因此需要明确双方在不同情况下的责任和承担的风险费用。通过正确的使用国际贸易术语能够很好的明确双方的责任,尽可能的减少交易中的摩擦,使交易能够顺利的完成。我国的贸易工作人员应当掌握《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贸易术语,并在交易中正确应用,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1.恰当选择适用所有运输方式的术语

不同的贸易术语在交货地点和风险分界点上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国际贸易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例如,如果卖方的所在地不是港口,并且由卖方负责承担货物运输的费用时,可以使用CPT或CIP术语,但CPT术语中的卖方没有货物运输保险单而有着极大的运输风险,因此,卖方应当尽可能的使用CIP术语。如果贸易双方的距离比较接近,则可以选择使用DDP术语,既能够降低卖方的成本,又能够节省买方的时间。

2.恰当选择进口和出口贸易中的贸易术语

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在选择贸易术语上也有着不同的使用标准,因此,在出口贸易中主要使用CIF或CIP术语,而在进口贸易中主要使用FOB和FCA术语。国际贸易人员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应当尽可能的适合卖方进行运输和保险等方面的安排,同时促进本国有关行业的发展。

3.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由于国际贸易双方在时间和地点上的差异,货物在运输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适当的术语来规避国际贸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例如,如果是我国以租船的方式来运输进口大宗货物时,我们应该使用FOB术语,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卖方勾结船方来骗取货物。

4.将贸易货物的特点考虑在内

国际贸易中进行交易的货物品种极为的繁多,不同的货物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运输要求,因此在使用贸易术语时要将货物的特点考虑在内。例如,如果是散装之类的大宗商品时,可以选择DAP或是DAT术语,根据卖方是否承担卸货的费用进行灵活的选择。除了货物量的大小,还需要考虑货物的价值和货物运输所需要的费用等问题,使贸易术语的使用能够尽可能的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10

近八年,浙江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稳定在76%以上,高出全国平均30多个百分点,与广东贸易方式结构完全相反,独树一帜。没有一般贸易,就没有浙江外贸。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数量贡献,更在于它是在中国加工贸易型外贸中、在沿海主要省市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花丛中,一株勃勃生长的绿草,对发展一般贸易出口具有标杆与示范作用。

2、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主体是民营企业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体,近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99年到2006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中,国有企业占比从71.57%下降到20.74%,下降了50.8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从14.77%上升到25.91%,上升了11.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从13.66%上升到53.35%,上升了39.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去了国有企业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替补了国有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部分地位与作用。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越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整个出口占比也随之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此后四年一直成为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的绝对主体,2005年起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超过了全省的一半。发展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靠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3、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2006年浙江省11个市中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贡献最大的是宁波、杭州、绍兴,占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都在10%以上,特别是宁波,一个市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

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来看,高于全省平均的有温州、湖州、绍兴、台州、金华、衢州和丽水等7个市。其中温台地区占比在90%以上,与这个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轻工、机械产品为主相关,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在9%以上。宁波自身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与全省平均基本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浙江外贸特征。近年来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对杭州加工贸易的强劲拉动。外商投资改变了杭州的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杭州的外贸结构,基本上成为加工贸易型,在浙江省走出了另一条出口发展道路。

4、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以纺织品、机电产品为主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36.9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61.75亿美元,近7年年均增幅达到32.3%。年增速最高为2003年,达到46.48%。1999~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纺织品、服装所占比重在33.8%~40%之间,基本上为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但总体上比重在回落,2006年占比被机电产品超过3.5个百分点,退居第二。2001~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在81.86%到88.6%之间。即,浙江纺织品、服装80%以上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加工贸易出口的只有10%多一些。近7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比纺织品、服装年均增长率高出7.3个百分点,是一般贸易出口项下增长最快的大类商品。

二、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成效

总体来看,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利用国际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效益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因此,全面认识浙江一般贸易出口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1、产业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一般贸易出口企业扎根于本土,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几乎都取自国内,涉及国内的产业链比较长,对国内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强,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力大。如化纤面料的出口,除了织造、印染企业得益,也带动了聚酯切片、化纤纺丝企业,各个环节都增加劳动就业、产生经济效益。2006年绍兴市纺织品出口占比达到67.3%,正是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拉动了绍兴纺织业的技术改造,使绍兴纺织业得以发展与提高,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与内资企业产业关联度低,国内配套水平低,“两头在外”,被称为“飞地工业”或“候鸟经济”。而且由于缺乏当地产业力量的支持,往往难以超越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的阶段。

运用EVIEWS软件对浙江与广东两省出口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浙江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26,表明浙江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026%;广东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19,表明广东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019%。由于支撑一般贸易出口的产业比支撑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链更长,其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要高。广东外贸对内部产业的边际效应也小于浙江。加工贸易主要局限于部分地区参加国民经济的“体外大循环”,企业往往在诸多业务环节价值链中只从事简单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所得利润低,出口品牌战略更无从谈起。

2、产品附加值高,外贸顺差的质量更好

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只获得工缴费,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除获得工缴费,还实现了产品增值,出口附加值相对加工贸易要高。如服装加工贸易的行业平均工缴费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开展服装加工贸易业务活动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合计只占出口价格的10%。而一般贸易服装出口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占出口价格的20%以上。可见,一般贸易出口的附加值相对要高于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顺差质量要高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基本上是依托国外原材料实现“大进大出”,往往表现为规模较大的进出口量和外贸顺差的转嫁。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引起的,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全国贸易呈逆差状态。从浙江的情况来看,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2006年浙江来自一般贸易的顺差占总顺差的89.2%,来自加工贸易的顺差仅占19.9%,两者之比为4.5∶1。而全国一般贸易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之比为1∶2.1。从出口收汇率与结汇率来看,浙江明显高于广东、江苏等地。因此,浙江一般贸易顺差表现为高质量的产业外向度和外汇净收入。从近年对资本流入的监测来看,境外投机资本流入我国有大量是通过贸易顺差特别是加工贸易顺差来实现的。据高盛、渣打银行等估算,2005年我国顺差中约有2/3,即600亿美元属于隐蔽的资本流入,这主要反映在加工贸易顺差中。

3、出口波动性小,抗国际市场风险更强

一般贸易主要靠国内自产的原材料加工后出口,企业拥有独立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灵活调整市场和产品,获取从生产到销售的主动权和更多环节的利润,企业具有市场选择和价格竞争力的双重选择和双重优势。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受市场波动性较弱。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可能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比较缓慢、不那么显著,但其作用发挥持续性强、稳定性高。加工贸易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显著,而与国内投资、消费的相关性不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起伏吻合度不高,甚至可能背道而驰,这也增加了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波动性。

2001年沿海主要省市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幅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广东下降了5.39%,全国也仅增长了6.4%。这一年全国总出口同比增幅也仅为6.78%。当年全国外贸增速猛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贸易增速显著下降,且降低幅度超过预期;二是国际市场一些商品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但这一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仍实现了18.57%的增张速度,浙江出口总额增长也达到了18.2%。这也证明了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更强。

4、有助于缓解内需不足,消化产能过剩效果更好

浙江轻纺、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加工能力强、技术成熟、比较优势突出,但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通过一般贸易出口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产业获得了生存发展,加工能力与潜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和释放,有效地缓解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出口是国内商品市场向外延伸的结果,是消化国内产能过剩、缓解内需不足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规模过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产业积聚的产能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加工贸易受制于“两头在外”,并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多数以看重我国廉价的要素价格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加工贸易也以简单组装或装配为主,缺乏消化国内产能过剩、解决内需不足的动力与效用。因此,要真正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最终必须通过一般贸易出口来实现。

如果剔除加工贸易进口重复统计部分,来测算出口依存度,2006年,浙江出口依存度是46.2%,全国是24.5%,江苏是31.9%,广东是50.4%。除了广东因近年强势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发展,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0%,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幅上升,导致出口依存度高于浙江,全国和江苏都低于浙江。这一点也说明浙江经济的外向度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带动更实在。

5、有利于“富民强省”,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更有动力与条件

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积累贡献更大,是“富民强省”的有效途径。通过一般贸易出口,一大批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打拼中成为行业龙头,获得了财富积累,同时也惠及老百姓。而在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型的地区,基本上以外资经济为主,有“只长骨头,不长肉”之称。以温州与苏州对比为例:温州的出口额只有苏州的1/12,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却高达94.8%(苏州的一般贸易出口只有5.1%),温州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发达能够给当地贡献一定的就业和财政收入,但最大利益获得者是外商,劳动者为外资企业生产加工服务得到的只是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前者“老板经济”,后者“打工经济”,两种贸易形式下付出与收益不难比较。可以认为,只有一般贸易为主的外贸出口才能实现既“富民”又“强省”,一般贸易出口是实现“创业富民”的有效途径。

此外,一般贸易出口为产业升级提供外汇,为进口国内短缺资源、能源提供支付能力,对创造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三、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

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与形式是由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的。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道路,与其产业、区位等特色有关,是浙江外贸的必由之路。

1、浙江经济特点决定了一般贸易出口。浙江经济发展具有“轻、小、民、集”的特点。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绍兴化纤面料、诸暨袜子、嵊州领带、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品具有创新快、低成本、多品种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出口90%以上采用一般贸易形式。“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为相对较长时期内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浙江企业所有制特色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先于其他省市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浙江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浙江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步伐不断加快。伴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是,大批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别于广东、江苏等外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模式。外资经济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进大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贸结构,民营经济的特点则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入世”以后,大量浙江民营企业加入外贸经营者行列,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第一大主体。民营企业出口91.3%采用一般贸易形式。

3、浙江的区位特点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从区位来看,浙江不同于广东、福建与港澳台毗邻,也不同于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承接港台、日韩制造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不足。在本世纪前,浙江外商投资方面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省份。引进外资相对滞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部级开发区数量也相对较少,造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相对较小,民营企业无法过多依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展国际化经营,只能靠承接国外的OEM等代工业务开展生产和出口,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低、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格局。

4、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浙商精神”,也是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之一。浙江企业和浙江经济的成功靠的就是“浙商精神”,即浙江商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吃苦忍耐品行。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敢为天下先,大胆“走出去”,满世界跑。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靠着爱打拼的胆量和“抱团”精神,浙江企业构筑起了纵横全球的“跨国网络”。百万浙江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他们把浙江的市场网络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浙江人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和现代化的谋略,纷纷组建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实现了浙江民营企业的腾飞。如今,浙江民营企业纷纷与跨国公司联姻,合作经营,借助跨国公司的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浙江生产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生产能力。

在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地方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发展方式,其适应性更强、积极效应更明显,其特点和形成,值得其他地区在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人大出版社2006年7月

2、郑恒、董波《浙粤两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统计与预测》2003.6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11

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实践;热点;焦点;理论体制;未来展望

全球化,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而在全球化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甚至是各个国家联系走向更为密切的风向标,因此全球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是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各个国家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也将本国的国际贸易作为主要的政府工作甚至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国策进行经营,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然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只有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去,才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成长,才能够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尤为重要,而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之前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以及实践活动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各个国家关注的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也从单一化发展为多边化了。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内容也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并有了新的研究价值。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选择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一侧面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番剖析和论述。

一、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

全球化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局面。就国际贸易而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可谓是给其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下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问题,首先是在新的全球化发展状态下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领先地位会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上有怎样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是国际贸易所主要涉及的商品跨国交换中在交换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采取了何种相应的具体措施使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能够获得双方的认可,以及国际贸易全球化体系下跨国公司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带来的影响;而作为国际贸易中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WTO,当中国加入这个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之后,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冲突和矛盾,而进出口贸易政策也随之发展了怎样的改变。而就具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说:第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国际贸易也就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了,而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改革也牵动着国际市场上相关政策和交易活动的改变,这也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其中有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机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机器解决措施研究、人民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杠杆作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在发展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只有贸易协定以及应对贸易冲突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势必产生交易不平衡,也势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本土夕阳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加剧竞争,贸易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的不断转变也势必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相应的产业中进行贸易保护壁垒的建立,而在贸易保护体制和理论下,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和交易中就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才能够在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下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能够更好的获得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势必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各个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制定的规则各不相同,在具体的国际贸易过程中,虽然有相应的国际交易规则,但是涉及到一些内容还是存在法律方面的漏洞,而这也会给许多国家之间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其中也就衍生了类似与驰名商标保护及海关边境措施的使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法律效力的辨析,垄断法以及反垄断措施所面临的若干调整和VTO反倾销价格承诺规则和使用方法等热点问题;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给各个国家在交易中发生争端,这些争端的解决机制和具体措施则直接影响着贸易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国际裁决这些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国际贸易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而在加工贸易是当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劳务和商品所在,而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贸易方式和生产机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升级则是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是否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给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道路;而如何在科研投入和制造业中加大投入,使得加工贸易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每一种贸易方式都与货币息息相关,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易涉及到货币之间的兑换,而这也使得货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以及国际货币对于国际贸易顺差的走势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特点和需要关注的焦点,总而言之,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思路、新动力,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新热点,我们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从国家政策层面以及国际合作的大局观出发,做好国际贸易的相应实践活动以及理论研究和发展,那么就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迎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百花齐放美好局面。

二、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

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体制。H-O-S定理和多边贸易体制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内容。H-O-S定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要素价格均等说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是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是要素价格呈现均等化趋势。萨缪尔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即WTO所管理的体制。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是多边经济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织方,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的管理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能够及时有效在体制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各个交易方的自由、平等贸易;在WTO事务中,多边贸易体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不产生不良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一方面意味着消除壁垒,另一方面意味着保证个人、公司和政府了解世界上的贸易规则是什么,并使他们相信,政策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化。《WTO协议》是涵盖范围广泛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文本,冗长而复杂。但几个简单而根本的原则贯穿于所有这些文件,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多边贸易体制主要有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以及是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而经济一体化则是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多边贸易体制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推动的。总的来说,国际贸易在理论体制方面的不断丰富给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发展有指导作用,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据可循。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未来展望

全球化的推进对于丰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而国际贸易理论不可能一层不变,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则会不断的给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案例和改变的原动力。具体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新方向和新未来来说,首先,是贸易保护政策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国际贸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化,最大化分配,通过贸易活动让各个国家的输出产品和劳务能够在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能够获得产品技术上的引进和提升,因此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其中的夕阳产业保护理论等这些明显有着保护本土产业发展而拒绝外来产品进入本土市场的政策需要进行相适应的调整,需要从大局观的层面有效的进行产业改革和升级从而为国际贸易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活动提供更好的保障;其次,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合作必将更为紧密,而在这些合作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然和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系很大,而各个国家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则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内容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直接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意味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系到未来各个国家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组织WTO,在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中,建立全球贸易保障机制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WTO成员,各个国家可以通过本国进口增长、关税变化及反倾销措施等情况对贸易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WTO成员承诺约束现行贸易开放水平,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并每两年向WTO通报一次落实情况。事实上,WTO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扮演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遏制者"和"终结者"的角色,为全球经济避免滑向深度衰退设置了一道"安全阀"。在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而这些变化则将与实践过程中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必然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内容和新趋势,但是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合作中做到共生共赢,那么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都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作者:汤洪平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知桂.比较利益原则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贡献[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

[2]朱应庚.从历史看西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1982

[3]周俊.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2

[4]赵亚平.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8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12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三者的关系,对国际贸易现象的产生提出了深层次的原因,阐明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动力、利益的来源等。而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更好地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为了追寻超额利润而推动国际贸易,为了更好地促进贸易发展而提供理论指导。两者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内容和对象上各有不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进程提供良好的借鉴,从而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二、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经济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后提出来的,应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借鉴与批判。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较为笼统地围绕着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这三者展开。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来科学地揭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由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组成,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背后,来统一地揭示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源于它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实践的探究,不是简简单单地解释表面现象。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出一个总体的规律。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资产阶级追求超额利润而产生的。对马克思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围绕着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可以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利润。这也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中心思想。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国际分工,再加上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这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要真正地了解国际贸易,就要更好地了解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出现,促进了各国的生产效率,使得各国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国际分工超越了社会分工的界限,如果没有了国际分工,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一直到今天,国际分工在国际贸易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国际分工,使一种商品可以在各国利用各国的优势,比如技术、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从而使成本较低,获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国际分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有些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是被迫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利润,通过战争等方式攫取落后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迫使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而这一现象,也是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这一点,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却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原因,只停留在经济手段上。除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与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有关。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原理,可以体现在国内市场,也可以体现在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其价值,就是要通过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体现。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不同,使得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开展国际贸易来获得差额。资产阶级通过国际分工产生的成本较小的商品,因为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不同,将商品放在国际市场上售卖,所取得的利润,要远远大于国内取得的利润。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或者是由于商品的独特性,使其拥有国获得商品的垄断权,竞争规律受到限制,垄断价格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这使得拥有国大大受益。因此,国际价值也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国际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巨大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是世界市场。

西方的资本主义,以殖民扩张的形式,将东西方国家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西方的经济可以不仅在国内发展,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大程度地获益。因此,可以说,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关键,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只扩大市场,这对资本家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不可或缺的。世界市场的联结,可以将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商品的国际价值。而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中,需要提到的理论家是卢森堡,她首创了世界体系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她在世界体系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这一理论抛弃了传统的国际政治领域,而是把市场延伸到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间的交换。资本主义间的交换,只属于内部市场的交换。而资本主义和被其剥削的非资本主义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换,就属于外部市场的交换,这属于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资本输出,这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了更深入地展开和论证。因此,从卢森堡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资本主义是不能独自存在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如果没有同非资本主义交换,就不能生存。也可以说,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说,国际贸易在社会生产下的作用,既是有利的,也是有弊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各国的劳动力、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国际交换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一国的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扩大,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并不是一个自愿和不流血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扩大世界市场,必然要迫使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如果生产的无限扩大和需求的有限减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矛盾,这必然会产生经济危机,这在历史上也已经证明了。

三、西方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

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开始,经过各个时代经济学家的补充,直到现在,已经大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可以提及的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贸易中,虽然提及的是自由贸易,但是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都是由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联结在一起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虽然有一定的保护主义,但主要着重的是自由贸易。而比较着重保护主义的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和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等等。西方经济学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这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呈现出国际贸易理论的萌芽,但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接着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对此进行完善,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完成的,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越来越无法满足新的国际贸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相对的每个理论都有其弊病,而需要应对新问题,需要多者统一起来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距离已经无法阻挡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渐渐地融入国际贸易的潮流,而面对这一情况,西方经济学也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从而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开始,都是围绕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中心来思考和研究的。如何在国际贸易这一浪潮中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来更方便地为资产阶级提高效率,这是西方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从早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开始,其主张认为一国积攒财富的手段,就是要增加贵金属货币财富,而为了获取货币,需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本国商品输出,实现本国贸易顺差。早期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有了贸易顺差的意识,扩大一国的出口,可以增加一国的财富,这为以后的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然而早期的重商主义存在着较大的局限,资本主义只是把眼光局限于货币上,而没有注意到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可以带来多大的财富。基于这一思想,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就把国际贸易注重在国际分工上,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各自的优势,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双赢。之后,相互需求论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贸易分析模式,它提出了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两国的需求强度上,需求强度如果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综合以上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瑞典科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这一理论,也为日后的新贸易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战之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如何来解释这些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试图用多方面多理论来研究,比如规模报酬递增理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的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贸易分工可以使一国扩大产业规模而获利,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与规模递增从而成本递减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来解释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新技术的创新,可以使一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率先获利,但是随着模仿时滞的克服,新技术传播到各国,一些落后国家也拥有了该项技术。这一理论也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形势。这些理论都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都具有片面性,无法解释全部的新特点。因此,新国际贸易理论只能解释表面现象,却不能挖掘国际贸易新形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中,总有率先崛起的大国,也有落后的国家。

如何让这些稍显落后的国家,如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润,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还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其主要的论点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的对外乘数理论,这些贸易理论为一个稍显落后的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各个主张仍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幼稚工业保护论中,在具体操作上对保护对象的选择并没有做深层次的分析。如果保护手段选错,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进程,中心-论提供了新的方向,发展中国家应该摆脱发达国家控制的体系,但其发展并不理想,中心-论抛弃了市场机制,想要争取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但是对于现在的经济状况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虽然组成的理论庞大,但是各个理论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各有其侧重点,不能一概而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体和分工上进行综合的研究,新国际贸易理论又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特点的不同解释,每一个理论虽然不同,但都有相关的关系。一个现象,可能是由多个理论来解释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对背后的经济现象作深层次的研究,只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取得利润,这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不同。但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深思,它为各国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指导,每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实践或多或少都借鉴了西方经济学,它对我们的影响重大。

四、比较与评价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后诞生的。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在深刻地研究了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国际贸易理论。两者的相通之处都看到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国际分工发展较快时,国际贸易发展也较快,国际分工还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的分工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家剥削落后的国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并没有把社会差异和历史范畴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而只是假设于参与国之间贸易位置的平等,通过这一方面来推导理论公式。可以说,在国际分工上,两者都注意到了,可是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国际价值上,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获得的利润更大,因此商品就更青睐于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思想,又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类似。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为不同国家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两者互相类似却又不完全相同。马克思揭示的是国际贸易商品交易的一般规律,是为了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要素禀赋则是通过了解各国商品相对差异,来更好地为国际贸易服务,出口该国相对富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可以这么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都有其可以借鉴的地方。两者相互关联,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提出为西方的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完善,而马克思通过研究这些西方的具体实践和相对应的技术,更概括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篇13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知识经济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力求实现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全面认识。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集中在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知识经济的第二大特征是经济决策的知识化。经济的决策和管理的知识化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决策对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指导意义。决策的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宏观经济的走向。

资产投入无形化是知识经济的第三大特征。知识经济通常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对于知识经济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通过资金作为支撑促使无形资产的转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无形资产投入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有可能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社会效益。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知识经济的第四大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将成为未来有形商品贸易的主体,其中最典型的应用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简化了对外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得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渠道正在悄然无声的发生着巨大转变。

1.2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7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我们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地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降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呈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2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它主要依据人力资本和知识资产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集约和高效的配置,运用知识和智力开发资源,进而形成以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资源,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1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多元化

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种独立的新贸易形式——国际信息服务贸易逐渐形成。它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简化了程序和过程,使得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渠道正在悄然无声的发生着巨大转变。据国外专业机构调查与预测,未来全球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都会通过网络贸易形式完成。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和渠道多元化发展,将促使贸易双方成本、运输成本大大缩减,反应和供货速度将会更快,这些都将促进贸易的更快发展。

2.2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技术化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逐步趋于高技术化。纵观全球国际贸易交易对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明显的特点:第一,高技术、高成分的产品成为未来有形商品贸易的主体;第二,高技术贸易所占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并且发展趋势逐年扩大;第三,信息产品与服务、金融服务、投资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迅猛发展。根据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预测,未来几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继续高于货物贸易,保持在10%左右。国际贸易交易对象的高技术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创新,重视人才的培养及成长环境。

2.3国际贸易协调贸易化

电子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也将日趋专业化、规模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又使得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向着贸易领域倾斜,逐渐从自然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国际贸易协调的范围和重点向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知识经济领域转变。这些趋势都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2.4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垄断化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效益上都发生了新的飞跃。由于跨国公司一般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80%以上和国际技术贸易90%的份额。因此,在国际交易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跨国公司逐渐成为新技术的开发者和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者《。商业周刊》报道,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45%以上;全球5万多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由以上统计数据足以看出,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剧。

2.5国际贸易贸易规则规范化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