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管理实用13篇

文化产业园管理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1

文化创意产业,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都建有文化产业园,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近300家。本文从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十朝历史文化园案例的研究,总结其运营管理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并为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一、我国文化产业园区概述

国外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相对较早,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基本达成共识,如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是将文化与娱乐设施集中在地理区位内,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NolapotPumhiran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这些集群由文化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组成。在我国,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起步较晚,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根据我国具体实情,结合上述国外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诠释,可以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对外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旅游吸引力的特定地理区域。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呈现了蓬勃发展态势。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我国产业文化园区主要形成了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重要区域,这些地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有着传统的产业基础,同样有着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从园区业态类型上看,有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和地方特色型五大类,其中产业型、混合型和休闲娱乐型为主要形式。从园区发展形式上看,有些依托城市核心的功能区进行兴建,有些依靠某一个细分的行业、产业进行集聚,有些则围绕遗址文化资源形成特色园区。从运营模式上看,主要有企业开发主导型、政企联合开发、政府主导下公司制、政府专设机构主导等模式,这些模式都具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其发展的优势。当前我国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是约70%的文化产业园经营状况不甚理想,大部分园区的发展动机、盈利模式、发展战略都是非常粗糙、不成熟的,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持续发展路径。

二、十朝历史文化园区发展情况

国内外一些案例显示,很多成功的文化园区是以老工业厂房、仓库为区位依附的。John.Montgomery认为,一个文化园区最适合的活动空间应倾向于有一个半径为400米,建筑平均5―8层,在10米范围有非常少的街道(包括人行道)。应该有非常多功能的公共领地提供人们聚会交流,有几个具有活跃、渗透性强、临街地带的活动结点。

十朝历史文化园是依托原南京钟山手表厂厂区进行改造的,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以多层为主,彼此之间的距离较大,总面积为21000平方米,园区内还有着近20亩的草坪和一座小型文化广场。园区主要整合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南京“十朝都会”的历史精华,打造具有鲜明历史文化旅游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整个园区由展馆区、文化经营区、户外景观区、商务研发办公区和演艺区5个区域组成,具备展览展示、文化交流、商业总部、公益活动等功能。2011年,该园区被列为“南京市文化产业标志性工程”;2014年,园区被评为“创业创新创优基地”。

三、十朝历史文化园区运营管理特点分析

1.以企业运作为主导,建立了以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2004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南京钟山风景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该工程的主要实施单位之一。南京钟山手表厂厂区处于整治红线范围内,钟山风景区公司对其搬迁后明确了该区域的发展定位。为了能够成功运营该园区,钟山风景区公司以股权招标方式吸引了两家各具特色的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钟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该园区后续的项目策划、投资建设、整体招商和运营管理等工作。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等内容。与政府主导相比,以企业为主导对园区进行运营管理,能够更加机动灵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而与国有制相比,混合所有制有助于改革国有企业授权经营体制,有助于优化产权制度,有助于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以国有资本为主的钟山文化发展公司的成立,能够搭建平台促进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有效合作,是符合园区内在发展要求和时展趋势的。

2.园区主题鲜明,开放性和公益性特征明显

南京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跨度达1720年的建都史(229年至1949年),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非常需要一个地方系统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和城市性格,这就是十朝历史文化园的创意所在。园区内的主要景观如十朝鼎立、朱元璋雕像、佛光塔影、文苑英华、成语长廊等,主要展馆如十朝历史文化展览馆、明孝陵博物馆、貔貅馆等,都折射着南京十朝文化。其中十朝展馆由钟山文化公司自己运营,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十朝历史文化园是完全开放性园区,没有任何墙体分隔,直接通往钟山风景区核心景区―明孝陵的大金门入口处。园区内设有很多的公共活动区,如户外大草坪、成语长廊等,这些区域渗透性、活跃性强,可供人们聚会交流、互相走动。园区内所有展馆都是纯公益性、免费向市民开放的。

3.园区出租率高, 储备客户资源充足

园区除去公益性展馆部分,可出租面积仅为13000平米,建筑高度平均3-5层,总容积率非常低,根据上述John.Montgomery的理论,这种城市环境和空间布局非常适合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出租率为100%,配套的100余个停车位每天也基本呈饱和状态,园区资源非常稀缺。

此外,十朝园区还有一批储备客户,这些客户看重这里的办公环境、公共空间,入驻愿望迫切。为了能够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钟山文化公司积极谋划,整合资源开辟新区域,如十朝展馆改造过程中增加了临时展厅,可针对性地开展展览展示活动。

4.依托景区发展,着力打造“十朝”文化品牌

目前园区人流量的提升依托于钟山风景区,主要通过完善导引系统、增加园区的活动组织来吸引景区游客、周边市民到此参观、体验,增加园区的知名度。园区业态正在调整升级,主要方向是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做钟山景区的配套项目,如今年刚刚引入的可拿塔咖啡、古岸美术馆、十朝书吧等,都是景区做休闲旅游所迫切需要的。

十朝历史文化园也在积极挖掘自己的品牌价值。整合园区资源搭建公共平台,开通了“南京钟山文化”公众微信进行宣传推广。利用“十朝”潜在的品牌效应,研发文创产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进行自主经营和推广。此外,钟山文化公司依靠自身力量编辑出版了《图说南京十朝历史文化》一书,生动阐释了南京十朝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展示南京的历史文化魅力。

四、十朝历史文化园区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十朝历史文化园的运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这些都影响着运营管理效率,需要研究探讨解决途径以推动园区进一步发展。

1.为了满足公益性需求,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总体规模有限,同时又承担了很多的公益,如十朝展馆建筑面积就有2000余平米,而且建设、运营、维护、人力等全部费用均由钟山文化公司承担。钟山文化公司一方面要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保证各项公益性设施正常运营;另一方面还要最大化股东收益,尤其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在实际运营中,每年投入公益性部分的运营费用有百万余元,这就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从而摊薄了公司利润,减少了股东回报,增加了经营压力。

2.商户宣传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推广合力

钟山文化公司虽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介入已较晚,各商家基本上在运用自己的自媒体资源向客户进行推介。而且,园区内多功能空间也没有充分发挥其活跃性、渗透性强的功能,各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足,导致即使在同一个园区里,信息也不能流畅和共享。这样不利于园区的整体宣传和策划,难以形成创新资源。园区的本质之一就是提供一个物理整合空间,优化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散发出巨大的集群活力。但是在十朝历史文化园区内,目前产业链上各相关内容的整合尚不完善,与一些孵化器相比,尚没有建立起项目运作快速反应能力,这种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增值服务不足,主要盈利模式仍是租金收入

国际上最新的创意产业发展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产业园区,其中平台收益应远大于房租收益。但园区的盈利模式仍是租金收入,以及附属的停车收入。园区的总体规模较小,租金增长弹性有限,仅依靠租金收入难以实现园区的跨越式发展。运营商应以搭建企业平台为己任,致力于提供法律、财务、培训、企业管理、高层交流等增值服务。当前,钟山文化公司已开始脱离“二房东”角色,开始向着文化运营、服务提升的方向转变,但是这方面的增值服务还不足。事实上,园区内有现已有律师事务所、策划顾问、建筑设计等单位,基本具备了配套增值服务的条件,只要加以整合、搭建平台、做好沟通,就能很快形成园区发展的内部支撑要素。

4.运营人才缺乏,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有待提高

人力资源短缺是目前很多园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具备策划、活动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特质的复合型人才。十朝历史文化园的户外大草坪、明孝陵停车场区域、展馆区域、书吧、美术馆等多处均可开展活动组织,趣味性、娱乐性、文化性的都能举办。比如文创产品展示、微电影拍摄、传统艺术创作、路演、创意交流等活动。通过内请外引,整合园区经营商户开展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园区知名度,还可拓展盈利渠道。但是目前园区这一块的资源尚未挖掘到位,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缺乏,没有合适的人去落实这些事情。

五、进一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的策略

针对当前运营管理中的制约因素,作为十朝文化产业园的运营管理方,应当继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

1.加强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

争取各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减免,既能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增强企业内生力量,又可以搭建在政府平台上进行园区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影响力和关注度。首先,要认真梳理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做好项目谋划,积极进行项目申报工作。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阐述园区的发展设想,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希望得到的支持和帮助。现在园区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十朝书吧,已与市阅读办达成共识,作为“书香南京”的重要活动基地;十朝展馆,已与区团委达成共识,作为中小学生的重要社会实践基地。

2.多种措施并举,形成统一的对外宣传形象

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自媒体的宣传能力,与商家建立线上线下的交流空间,商家的最新活动和产品信息,可以同步搭载在园区的宣传媒介上进行推广。二是强化与媒介的联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园区的形象宣传,如十朝展馆迎来了中学生自愿者、南理工学生社团组织了“百米画卷”大型公益性活动等。三是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商业伙伴的各类宣传活动,宽领域展示园区的风采形象。四是邀请各政府部门、合作对象、股东单位到园区参观、考察、观摩一些重要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

3.努力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的增值服务体系

强化“软性”服务理念,以“高端文化”产业服务来提升园区的内涵和功能,关注园区企业的全方位需求。根据园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首先建立法律咨询、产品策划、包装设计等方面的增值服务,后续完善税务、企业管理、高层交流等服务,从而增加企业粘性,实现园区持续的现金流收入。当然,还要不断地探索、总结企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基于园区的优质服务不断积聚一些优质客户,从而实现园区健康、跨越发展。

4.重视人才战略,增强园区的活动组织策划能力

人才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十朝历史文化园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事业,如何扩大园区经营收入反哺公益,是需要优秀的运营管理人才努力去做的。钟山文化公司应该共建企业与员工共赢发展机制,通过外引内训逐步增强人才竞争优势,增强园区的活动组织策划能力。一方面,多种渠道引入一些有经验、有能力、有资源的运营管理人才,使其快速充实到园区的需求岗位上;另一方面,挑选有潜力、高素质、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员工针对性培训,从而建立与园区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梯队。

参考文献:

[1]常克.景区商业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管理分析.科技资讯,2014(2).

[2]彭真,旷天伟.江西省旅游景区商业服务设施初探.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经济管理,2014(7).

[4]杨红英,童露.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宏观经济研究,2015(1).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2

1、高标准建成西游记博览馆。西游记博览馆的建设,坚持高点定位、高端设计、总体规划。展馆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自20__年元月开工建设,4月份土建完毕,共用时不足4个月。5月初布展工程开始,7月中旬顺利交付,共用时两个月。这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质保量按期完工,我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每天加班加点,做到工地每天都能施工16小时以上,每个施工环节都有人监督。每晚7点坚持开工程进度及质量安全例会,明确工作任务、提出第二天的要求。尤其在内部装潢布展期间,为了确保布展质量,我更是每一个施工环节都亲自在场监督,每一个软件都反复调试,每一个布展效果都一改再改,甚至每一块展板上的色调,展板上的内容都邀请专家仔细商榷斟酌。20__年1月至8月我是一心扑在工程建设上,早7点到工地,晚上9点才下班,每天奋战15个小时。没有休一天假,没有一句抱怨,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始终严格执行监管制度,分工协作,发扬不畏难、肯吃苦的工作精神,让整个项目掌握在受控范围内。西游记博物馆自8月份开放以来已经成功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已经成为景区一个亮点。在接待各级来宾的同时,积极参与于西游记有关的学术论坛活动,扩大影响力。继10月16日开馆后,又成功加入中华文化促进会, 10月分我们还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国内研究西游记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印度尼西亚、泰国、英国、日本等国外研究西游记的学者齐聚西游记博览馆,共同探讨西游文化、深入挖掘西游内涵。在促进文化大繁荣的同时,更好地展示了清河新区的建设成果。为了能使西游记馆发挥最大效应,还积极加强与楚天极目动漫有限公司、上海长三角旅游公司的合作,在现有西游记博览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动漫公司、旅游公司的市场资源、旅游渠道、营销理念,丰富本馆文化娱乐内涵,重抓娱乐、文化层面拓展开发,扩大本馆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2、开展活动,搞活长荣大剧院。大剧院自去年建成以来,除了接待少部分政府的会务活动,很少对公众开放。下半年,我们调整思路,拓宽渠道,积极将大剧院融入景区的大文化氛围中,除了继续做好会务接待工作外,尽快恢复电影放映和积极组织对外演出接待,提高景区人气,提升景区文化气氛。半年来,大剧院共接待会议十次,其中“清河发展论坛”八次,区委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一次,西游记动漫高峰论坛一次。恢复电影放映工作,大剧院现在可以和全国各大影院同步上映国际国内大片,随时可以放映一线大片。七月份以来电影接待放映十余场。下半年共举行文艺演出四场,荀派艺术馆开馆时,还联合长荣京剧院邀请了黑龙江省京剧院、南京市、宿迁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及我市的地方领导和著名京剧票友在大剧院举办市金秋京剧演唱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特邀了扬州日报记者、日报、淮海晚报、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媒体朋友参加演出和进行报道,并首次对所有观众实行免费观看。演出当天,盛况空前,六百八十人的座位来了一千多名观众,通过这次活动,大大提高了景区和大剧院在来宾、尤其是外省市来宾中的知名度。大剧院是一个公众性的场所,在这些会议接待、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的工作中,随时会有突发性的事件发生。为此,每次有接待任务时,都将准备工作要周到细致,制定好应急预案,确保接待任务万无一失。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剧院功能,充分展示京剧艺术,我们还在大剧院内增建了“荀派艺术馆”项目。该项目工程周期极短,为了保证在美食节期间对外放,我们与施工人员一起加班,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在短短的十五天施工时间里将一个全新的荀派艺术馆呈现在人们眼前,顺利的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

3、积极参与文化生态产业园区管理工作。产业园区是下半年刚成立的单位。我主要是协助领导开展好景区的日常管理、领导参观、旅游接待,以及景区的运营。在日常管理中我是边干边学,参与制定了园区管委会若干规章制度,时常跑现场查看了解情况,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请教前来参观的领导及游玩的游客,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景区的运营过程中,积极参与寻求运营模式,经过了解市场行情、考察旅游公司、洽谈合作方式,最终成功将整个景区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得整个景区的人气、知名度、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廉政纪律执行情况

能够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以及中央和省、市、区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没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不“跑官要官”,没有收受和赠送现金,代币购物券、礼仪储蓄单、债券、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消费卡、购物卡、电话充值卡、商品提货单等各种支付凭证和高档耐用物品、金银制品等贵重物品;没有以明显低于或者高于市场的价格买卖商品房、违规购买经济适用房等情况;没有为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或以各种方式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

正当利益的情况;坚决执行不准用公款报销应由本人及配偶和子女支付的个人费用等规定;没有用公款大吃大喝、用公款高消费娱乐和健身活动等情况;没有用公款出国(境)或国内旅游的情况;严格对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三、年度学习情况

本人能注重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积累,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区委组织的各类培训、参加发展论坛等一系列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阅读大量和当下工作密切相关的西游记、景区创建及旅游产业、展陈等方面书籍文章,撰写各类读书笔记2万余字,合作西游记博览馆展陈文案12万余字。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3

(二)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特征

到2013年11月为止,宁波已建成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园区24个左右,其中部级园区5个。此外,还有11个园区正在建设中。其具体特征为:

1.园区的业态类型丰富多样

从行业分布看,基本涵盖文化产业中所有的内容产业。在已建成的24个园区中,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行业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2%,其次为文化信息传输类、文化休闲娱乐类。同时,大多数园区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复合业态。虽然已建成的24个园区尚未涵盖工艺美术品生产类,但在建的“慈溪周巷天元古旧家具(古玩)一街一城”以工艺美术品生产类为主,将进一步丰富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业态类型。

2.园区的区域特色鲜明

宁海等地较多地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相应地开展文化艺术类园区的建设,如宁海大观园文化园,象山则利用较好的海洋资源,结合原有的影视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余姚、镇海、北仑等地工业制造比较发达,因此,这些地方则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有意识地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类、文化信息传输类等园区的建设,如阳明188文化创意、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等。中心城区虽然不具有土地资源优势,但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心地带,具有良好的人才、科技、创意等县市区所难以企及的资源优势,因此成为多类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集聚地,主要是文化创意和设计类、文化信息传输类等园区,兼及文化艺术类、文化休闲娱乐类园区,如江东的和丰创意广场(全市工业设计中心),鄞州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所产动漫作品是宁波动漫业的最佳代表),宁波文化广场(宁波休闲娱乐的新地标)。

3.园区的开发由政府主导

根据开发主体的不同,产业园区主要分为政府导向型、企业导向型以及艺术家导向型三种。政府导向型园区的开发主体以政府为主导,这类园区一般业务类型多元,规模大,有区位优势。企业导向型园区的开发主体主要是企业,一般是由主导企业联合多家企业进行园区开发。艺术家导向型园区主要是艺术家集聚自然形成的产业园,如北京798,这类产业园区是艺术家自发集聚的结果,艺术家在园区内自由创作,作品富有创意,对年轻的消费者有吸引力。目前,宁波文化产业园区中以政府导向型占据绝对优势,约占总数的70%,如宁波和丰创意广场;企业导向型园区则占到30%左右,如创新128园区;尚无艺术家导向型园区。

二、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亮点

(一)园区文化企业占比较高

文化企业数在园区全部企业的占比是园区“文化”定位的直观说明,按照《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要求,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要占到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综观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构成,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是明确的,其企业数总体占比在60%以上。在一些已形成规模的园区中这一比例则更高,以5个具有部级园区为例,经初步统计,文化企业数平均占比在80%以上。由此也可看出,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力。

(二)政府支持力度较大

目前,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致可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和以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客观而言,总体上园区的发展应该更倾向于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但考虑到当前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情况,对于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文化产业园区而言,来自政府的主推力量不可或缺。因此,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70%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政府成为主要推动力,对于园区初期的发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在立项审批、发展资金、政策优惠等传统保障方面更易获得较好支持;二是有利于统筹规划,对于园区发展主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途径有较好的规范和引导;三是有利于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园区发展业态以内容性产业为多

从上述园区的业态类型可以看出,宁波园区发展业态以内容性产业为主,其中又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和“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上。这一业态特征总体上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符合文化产业将以内容产业为重点的发展导向。内容产业以高附加值、低能耗为显著特征,是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目标所向,同时也是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内容产业为辅”这一结构性缺陷的纠正和补偏。因此,内容性产业(尤其是信息消费、信息传输服务)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保障;其二,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趋势。无论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还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都缺少不了科技的支撑和文化的创意,这两个业态既得益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从发展效益来看,也是那些以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文化产业园区更胜一筹。

三、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园区建设存在同质化倾向

目前宁波市文化产业园区虽然在业态类型上较为齐全,但各业态占比很不平衡,从业态分布情况中可以看出现有园区中,文化创意和设计类、文化信息传输类占据了71%。在5个部级园区中,这一比例进一步放大,达到100%。在县(市)区园区建设中也存在这种功能定位雷同、业态同质状况,如余姚市5个文化产业园区(含1个在建园区),主要业态也是文化创意和设计类、文化信息传输类,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虽然作为内容性产业,这一发展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园区定位过于集中在同一业态,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也不利于产业园区集聚化、规模化的形成。

(二)集聚效益和经济贡献值偏低

从集聚的角度而言,目前园区的集聚主要是地理意义上的集聚,未能有效形成产业链。在现有园区中,无论是在园区内部企业之间,还是在园区之间,都缺乏较为清晰的产业关联性。此外,同类型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过多,但大多数园区间缺乏沟通,尚未建立科学的分工与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经济贡献值而言,园区总体规模有限,企业平均产值不高。园区内文化企业基本上属于小微企业,产出有限。以市内5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园区为例(表4),除鄞州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的企业平均产值略高外,其他都在1000万元以内。根据最新版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所列的划分方法,即使发展较好的园区企业,其产值也基本属于小微企业类型。

(三)园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是扶持政策缺失。早在2010年,国家文化部就出台了两个关于园区的专项政策文件——《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相关意见。一些文化产业先发城市则对这项工作进行得更早,如早在2008年,杭州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圳颁布了《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以及《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但宁波目前除了2014年出台的《宁波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外,还未见其他关于园区的专项政策文件。二是服务平台缺失。据统计,上海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有121个公共服务平台,深圳目前有109个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并且体现出专业化分类,例如,高新技术的园区侧重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与交流服务,高端工艺美术的园区则侧重展示展览、交易服务。而迄今为止,宁波专业化的园区服务平台还较少。服务职能主要是由园区管理者承担,但多数园区在服务园区企业上只起到了“房东+物业”的作用,而在科学规划、招商引资、产业链拓展等专业化经营管理方面偏弱,忽视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法律平台等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园区发展不平衡

一是中心城区与县市区之间的不平衡。园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指海曙、江东、江北、鄞州以及宁波国家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占比56%。各县(市)区(指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镇海、北仑等地)园区数量相对有限,占比44%。二是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余姚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最快,已初步建成4个文化产业园区,还有1个正在建设中。北仑目前已建成2个园区,还有1个园区在建中,在县市区里发展仅次于余姚。宁海、象山、镇海等地拥有的园区基本是1-2个,数量有限。而慈溪虽然有3个在建园区,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已建成的园区。

四、推动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现阶段,宁波文化产业园应通过理顺管理体系、强化规范建设、提高集聚效应、夯实发展保障等做法,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成立自上而下的园区管理机构,理顺园区管理体系

当前对园区的建设管理,主要以县域统筹为主在操作,今后应在县域统筹的基础上加强市域层面的规划设计以及园区层面的自我管理完善,按照“市县(区)共建、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系。一是市级层面管理。参照深圳、杭州等地做法,进一步增强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园区的统筹管理,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制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负责对园区的认定、授牌和年审等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负责每年对各县市区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督察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对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考核范畴。二是县(市)区级层面管理。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为本区域内园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市级要求,研究制定相应的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对区域内园区的指导,并协同相关部门对园区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以及经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考核。三是园区级层面管理。在园区内成立相应的管委会或者办公室,加强园区自我管理和服务。其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运营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园区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提升交流合作、宣传推广、产业融资、产权保护、后勤保障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二)完善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强化园区规范建设

当前着重要完善总体实施意见和专项考核等政策:一是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具体围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目标(包括总体目标、阶段目标)、组织管理、认定程序以及优惠政策支持等方面予以逐项明确,以使宁波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有章可循。此外,对于一些重点园区,可以实行“一园一策”,作为总体实施意见的配套政策,以推进园区的差异化发展。二是制订宁波市文化产业园区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文化产业园区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而言,应重点围绕产业增加值、资产负债率、产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方面考核,从社会效益而言,应重点围绕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人数、员工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考核。

(三)推动园区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提高园区的集聚效益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要以龙头企业或品牌产品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链接为一体,形成从创意源头到终端消费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大凡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都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利用文化资源的投入及对内容深入挖掘从而达到反复产出的目的,相关产业均可以形成较高的市场附加值。一要重视引进不同环节上的企业。在招商引资时,应注重园区内各企业的协同效应和上下游链接,避免文化企业类型单一化。如对于动漫园、影视园,其园区内最好有出版(漫画、剧本)、影视和动画节目制作、影视动画技术企业、衍生产品开发等,不能仅仅是几家动漫企业或影视企业的集聚。对于宁海民俗文化园、茅洋民俗文化村等,可以引进与民俗相关的一些技艺制作、民俗表演、宣传营销、票务经纪、旅游中介、艺术培训等企业,而不仅仅是民俗展销。二要重视两个“战略环节”——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因此,产业链要特别重视这微笑曲线的两端。其一,要加大对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的支持力度,注重培育和引进高级创意人才、文化营销人才;其二,要注重园区文化品牌的建设,通过“一园一品”等项目引导园区完善品牌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4

一、产业园区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产业园区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任何单位的存在,只要有运营就一定会有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运营后果,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同样,在产业园运营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监督。大多数产业园运营都会有内部控制制度,只是这个制度的完善程度或缺陷程度会存在不同,而不完善的和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岗位职务分离不够、采购流程制度存在缺陷、物业管理不够细化等问题的存在,是很容易产生舞弊和风险的。另外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即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和内审制度同样也是产业园战略决策和运营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如内审部门内部的审计职能基本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也是很难起到实质性监督和威慑作用。另外内审部门通常是实施事后审计居多,而包括事前和事中的全面审计偏少,也很难发挥真正的审计职能赋能作用。通常来说产业园区项目周期比较长,涉及各周期内容侧重不同,如审计部门只在运营阶段的事后审计,不能对产业园区内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和提出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建议等方面和发挥应有的内部审计职能。

(二)租户的引入和跟进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大多数产业园区中,对于入园企业的引进,在事前、事中和事后,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在事前考察中,对入园企业的背景调查大多停留在较为粗略地察看营业执照等表面性的文件,流于形式;在入园后的管理,对入园企业的运营发展,包括对入园企业的营业收入、运营问题、发展情况及对租赁空间有无更多需求等问题,没一个较好的跟踪服务和管理机制;对于退租离园的企业,对于其退租原因和搬迁至何处等没有一个详尽的事后分析总结,相应地,也很难作出有针对性问题的管理改善。因产业园需要集聚相关高成长性或成长潜力较好的产业企业或产业相关上下游及配套企业,才会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生态发展圈,产业园才可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一套较为完善的租户引进和跟踪服务管理机制,对产业园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三)应急处理方案机制不够完善

产业园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会受到市场变化波动、政府的政策变化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当这些问题出现时,产业园区如果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还会导致产业园区管理的混乱,甚至影响产业园运营的成败。比如园区出现数据网络全部中断或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无法在现有场地办公,大多园区管理方是没有后备办公地址等应急处理后备方案的。因此,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虽然大多数产业园区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在遇到应急问题时无法迅速开展相应的应急处理的备选方案,善后工作也难以顺利开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业园区相关决策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经验,应急处理方案机制不够完善。

(四)投资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现阶段产业园的投资决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就是缺乏健全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首先,鉴于产业园项目投资大、回报慢等特点,产业园项目的投资决策通常会较慢,需要有充分的前期尽职调查包括投资区域、区域总体规划、土地问题、政府政策和政府扶持程度等方面,也需具有战略眼光和决策果断性等一些无法通过数据量化的关键因素等综合评价后,才会对一个产业园项目是否投资进行决策。这些不能数据量化的关键重要因素,也是风险较高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健全的产业园投制决策机制,这恰好也是决策产业园投资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其次,目前市场上专业的产业园投资机构还不是很多,鉴于产业园项目的特殊性,对投资决策项目团队的专业性和知识面等方面要求也是较高的,所以也缺乏专业性的投资团队和投资专业人才。最后,对于已投资的产业园项目大多没有投资跟进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防控与投资反馈机制,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出现,就是在产业园区相关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项目计划或者是项目的具体流程会被随意更改,导致项目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导致产业园区经营方向偏离定位。

(五)产业园区信息化水平不够高

在这个“万物互联、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影响各行各业,同样,对产业园区在建设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虽然国内的信息化程度虽然发展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大多数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程度仍普遍不够高,信息系统和数据不完善或者是在传递的过程中存在滞后等问题,就会影响产业园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给产业园运营决策带来较大的影响。而就现实情况而言,产业园区普遍存在信息管理不够完善或接地气的问题。首先,从基础信息的收集和优化使用方面来看,就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不畅通及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其次,信息化程度基本局限在园区管理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未覆盖运营管理的主要方面,比如楼宇的物业管理、楼宇安保管理、设备管理、租户投诉管理等。最后,在园区运营系统升级或者更换过程中,易出现老系统中的信息保存和查询及信息的延续性等不能查询或使用这些常见问题,上述这些信息管理问题,对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营影响也是较大的。

二、加强产业园区内部控制建设措施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内控永远不会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因而,根据产业园的管理实际情况,在产业园区内部控制建设也是一个断完善的过程。在产业园区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所以,与大多数行业一样,产业园的内部控制管理,首先要把内部管理控制作为“一把手”工程,需“一把手”高度重视和关注。内部控制是为业务服务,因此增强内部控制的作用力,弱化反作用力,正是内部控制的功能所在。加强在全体职员思想上的宣贯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相关人员自觉严格遵守和执行公司内控等制度成为日常习惯,养成一种工作习惯、培育一种企业文化。习惯成自然,习惯造就文化,从而内部控制将日常管理中具有控制作用的思想和行为整合成一种管理流程,进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环境。其次,在产业园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分解细化就是流程体系问题,内部控制解决的是流程问题,包括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中的风险控制,解决企业可以“正确的做事”问题,对产业园区内部控制关键业务处理的流程进行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梳理和细化,将产业园内部控制理念和思想嵌入到各业务流程中的具体业务活动,融合在产业园的各项标准化流程之中,使产业园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自发地防止错误和风险,确保管理合规和真实,从而合理保证产业园管理目标的实现。再次,对重要的岗位职责、不相容的职位进行足够分离,构建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体系,进而降低或避免在关键流程产生舞弊和风险的概率。最后,不断改进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建立全面审计和专项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内部控制主要有管理层和内部控制措施、内部流程控制及内部审计三道防线,内部审计是第三道即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和职能也是极其重要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能动性,避免内部审计监督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的发生,使审计监督真正成为揭示产业园运行风险的“晴雨表”和防范风险的“保安员”,为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从而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入园企业的跟进服务机制

入园企业的质量好坏,也是直接影响产业园运营质量的一个关键事项,因此,产业园区需要加强入驻园区企业的背景调查和完善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机制。产业园除了对入园企业的企业注册资金、相关执照及许可证件等背景调查外,还需对入园企业运营的实质业务、专业人才及其运营发展情况及财务情况等方面需进行全面深入地、重点地进行背景调查,还要考虑企业所在行业或其运营是否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是否是行业内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等重要因素,在事先就做好“招商选商”工作,就可以尽可能地降低产业园运营风险,提升产业园运营质量。另外,对于一些重要退租企业,对于其退租原因、退租后的新地址甚至退租后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精益管理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理方案制度

产业园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应急制度和处理方案,当外界发生较大波动时,产业园的运营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或不能保持正常运营。所以在产业园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以外,还需不断加强应急处理方案制度方面的建设,提升抗风险打击的能力。具体来说,产业园区在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现实情况,统筹全局立足实际,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进行细化梳理,并且制定相对应的处理方案,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演练。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园的投资决策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解决的不仅是流程问题,更要解决战略决策问题和应急事项问题,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其实应更偏向于前端。通常,产业园项目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产业园项目的投资风险比较高,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进一步优化产业园的投资决策体系是产业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首要之事。产业园区项目投资风险的内容比较多,包括:风险分析、评估以及决策等。具体来说包括:产业园的选址、拟投资区域的总体规划、配套情况、土地情况、政府的政策和扶持情况、产业园区定位、产业园的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产业园区的后续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等。需要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的相关投资预期和风险应对机制,才会对影响产业园运营的上述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评估与应对,防止重大决策失误和出现重大危机等。在充分掌握这些信息之后,再对产业园项目投资进行决策,可以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另外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和完善设置产业园投资决策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并配备复合性的产业园投资专业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投资项目跟进管理体系,对已投资的产业园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管,尽可能地降低产业园投资风险和实现投资预期目标。

(五)进一步提升产业园的信息化水平和有效信息传递体系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产业园运营的改善和决策,同样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产业园需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流程再造或改进,不仅可以提升内部控制能力,也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关于提升信息化体系方面,首先产业园需要结合实际,构建“接地气”的有效信息化系统,解决信息系统“不好用”的问题,让信息系统能真正为业务所需,为业务服务。其次,在产业园运营的几个关键板块,如停车场管理、物业大楼的运营管理及入园企业的动态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方面,建议从停车场开始推行信息管理,然后在物业大楼管理及入园企业的动态管理等方面逐步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这样可以大大提升产业园管理效率和质量。当然,是否采用全面信息化管理,也要考虑产业园的规模和管理要求。最后,在某一板块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比如停车场的管理,就一定要做好该板块或模块的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性和畅通,即该系统“要好用、要灵敏”,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产业园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水平,为产业园运营服务,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背景下,产业园区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在产业园区在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园区企业的运营能力、竞争力和风险防范力,促进产业园的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莉.加强产业园区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3):217–218.

[2]肖洪光.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财务战略探讨[J].商业会计,2017(18):32–34.

[3]刘聪.试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过程财务风险管理控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1):19.

[4]刘磊,张敏,周鹏,韩力强,李乐来.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重点问题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10):1256–1260.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5

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剖析中,可以悟出如下规律:其一,文化创意产业同样是具有产业链性质的生产经营活动。谁掌握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当地经济就产生了支配效应、引领效应和高附加值效应;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同样面临产业组创新的任务。文化创意产业若不具备规模效应,同样会在同业竞争中失去成本和质量的优势,而要实现规模效应,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实行专业化分工,在构建供应链关系的基础上,扩大环节型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组织规模;其三,无论从产业的集群配套需要,还是从资源共享程度提高的需要出发,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走园区化之路。园区化是规模化的必经之路,它有利于深化劳动分工,有助于将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化,将跨区域性专业分工园区化,能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其次,正确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消费低耗化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型、高耗型消费正在走向“精神文化”型的低耗消费。上海中心城区二产的萎缩和三产的扩张势头,更多的原因是这种低耗化趋势所引发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结果。这种结果隐含的深刻意义是,在以知识为基础的财富创造系统中,劳动力的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日益降低,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丧失,知识技术资源的优势正在取代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资源优势的替代性变化,又折射出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产业结构演化轨迹与资源配置结构演化轨迹的一致性。把握这一变化之后,就不难理解都市型产业的崛起,既有资源结构的因素,更有消费层次的因素。这里既有需求引导供给的原因,也有供给引导需求的因素。例如,高尔夫球场是高端消费群体需求引导的产物,而“达人秀”则是供给引导消费群体的具体体现。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占20%左右,我国尽管是一个新兴国家,但由于基尼系数的高位态势,导致各类消费层次均不乏自己的消费群体。随着我国 “强国富民”之路的不断拓宽,全面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二是产业集中化趋势。要彻底克服生态危机,我国工业化走“以较少用地,实现较多产出”之路已势在必然。随着建设用地的日趋制约,粗放型的经济“水平扩张”之路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集约型和园区式的经济“垂直扩张”之路。这里的“集约型”,指的是产业的高附加值和低耗低排型;“园区式”,是指产业的集群和集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集中”,应当是指集群配套之下的集聚。目前我国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多达500家之上,这里既有土地制约因素的驱动,更是集群出高效的规律所致。

三是产品高附加值化趋势。我国制造业的净利润率在2006年不足5%,2007年更是不足2%。其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偏离了国际专业化分工中的高附加值的非制造业环节,这些环节多半是知识型的行业,诸如研发业和金融、设计等生产业,其中不乏创意产业。这种分工转向已成全球发达国家的一种趋势,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只创造全部利润10%的汽车制造业转向亚洲地区,而将占90%利润的非汽车制造环节 (设计、研发、生产等环节)留在本国。中国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文化创意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中争占一席之地。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经济新的制高点。

再次,正确把握自身的优势资源。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并非取决于资源禀赋的程度,而取决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因而常常是“富裕的贫困”和“贫困的富裕”现象并存,诸如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富有而经济贫困,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贫乏而经济富足。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地区就算拥有交通枢纽、商务区辐射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淀等优势,也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转化成为现实的优势,尚有一个配置的过程。以交通优势为例,若仅凭借传统的交通枢纽条件,而经济上缺乏有效关系整合的话,其交通枢纽地位所“借到的光”是很有限的。

最后,努力接受后世博效应的辐射。后世博效应的把握和利用,是发展中国家重视后发优势的表现。根据世博效应的特定规律及其上海 “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需要把握的后世博效应主要有:世博永久性场馆设施在长效管理期间所释放的旅游、会展、会议等综合性效应,应当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供需互动格局;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提升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势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更为规范、稳定和持久的对外经济合作关系;积极引导园区企业消化吸收各国在世博期间所展示的、与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可供利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旨在提升园区的产业层次和整体竞争力。

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莫入“误区”

由于功能定位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普遍存在三种“混同”现象: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混同于普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混同于房地产开发;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混同于旅馆餐饮区。对此须引起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成功与否,与政府职能是否到位息息相关。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关系,彼此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凡是能有效体现互补关系的运作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均会良性发展,反之,园区建设往往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园区的有效性管理不仅体现在有没有“服务”意识,还体现在有没有“依法管理”。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的几种路径中,可以看出市场与政府之间摆正位置关系之重要。第一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由文化人自发集聚的文化创意村落。其发展路径是,传统工业的衰败所形成的闲置厂房被文化人廉价租用。在园区一度蜚声海内外之后,当地政府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段,施以非经济性干预,通过房地产开发商将知识型园区的长远获利模式短期化。结果,高企的房价赶出了园区建设的主体,终使一些创意园区归于破产。第二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商人牵头组建的园区。这种园区的特点是,有市场眼光的文化商人租用经济落后的地区作为基地,选择具有市场需求前景的文化创意产品,广泛组织和利用廉价的能从事复杂劳动的技术人员,组建起集创意、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专业化分工的流水线作业。其中成功的典型是占据全球60%油画市场的深圳市龙岗区 “大芬油画村”。其成功之道是,政府职能和市场功能实现了有效的互补。政府斥巨资为园区完成了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形成了经典的 “市场主导,政府辅导”的管理模式。第三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企业投资开发建设的园区。这种园区的比例极少,具有代表性的是民营投资的南京板仑街1号的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园。其特点是市场为导向,企业自负盈亏。这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均在于政府职能的缺位。由于政府职能缺位,园区免遭行政性的非经济干预;也正是由政府职能缺位,放大了经济外部性的制约,致使园区发展明显受制于周边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功能的配套。第四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政府为主导的园区。当前,我国绝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属于此类性质。政府主导的园区虽有其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优势是便于选址,容易规划,又有投资能力,前期推进力度大。但缺陷是,投资回报缺乏压力,往往论证不够充分,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因而园区缺乏特色,市场需求不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企业生存困难。我国当前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2/3成本难以回收者,基本上集中于这种模式的园区之中。由于功能定位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出现过三种 “混同”局面:第一种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混同于普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致有五种定位:创作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消费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市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原生态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按文化产业的类型区分,大致有资源型文化产业、创意型文化产业和制造型文化产业 (如体育用品、乐器、工艺美术品等),它们对于产业的知识技术资源的要求、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人文环境资源的追求,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可及性和成本的渴望等,均有别于普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运作机制和招商策略也均会有经纬之别。第二种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混同于房地产开发。这是一种常会发生的现象,其原因是地区政府财政的拮据,导致无力承担园区基础实施之后的开发项目,故而导入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如前所述,其后果是提高了企业入驻成本,挤压了企业获利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期与产出期的周期关系及其企业启动资金的实力,均非制造业企业可比,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更是以微型企业为主体。因此,企业进入成本要低,即便是政府建造的标准用房,许多地区也是采取“头年免租、次年微租、三年后实租”的让利办法进行招商。新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均会碰到同样的难题,即随着园区成熟度的提升,厂房租金上扬之后企业获利的空间被挤压。此外,有关部门不能沿用纯粹房地产管理的模式去面对产业园区的旧厂房改造,尤其是园区内的不确权建筑。第三种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混同于旅馆餐饮区。在产业园区、文化产业与服务业之间,生产业与生活业之间,大众化服务业与个性化服务业之间均应保持一个合理的生态比例。否则,不是喧宾夺主,就是供求失衡,使园区变味。目前,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此类毛病,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园区往往是旅游者集中光顾之地,如上海田子坊已有此况。这种趋势的失控,会导致园区生态指标下降、人文环境受损、治理成本上扬。这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6

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地党委、政府也纷纷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有力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一项重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雷同,文化含量低,浪费资源;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给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挂牌”,而忽视其条件和内涵;有的地方以文化产业之名违规占地,搞房地产及其它产业开发;有的地方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偏差;众多城市竞相上马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基地或文化主题公园。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控,势必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现就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健康发展

本通知所称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指主要从事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基地。当前,尤其要将动漫产业园区、基地和动漫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作为调控和监管的重点。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按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行业,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市场空间、消费水平、比较优势、文化生态、资源禀赋等条件,明确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布局、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

要坚持命名和认定的标准,科学调配公共资源,严格调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数量,严格控制新命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数量,坚决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哄而上、过多过滥。坚决防止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切实际地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命名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或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名义开展与文化产业无关的建设、经营活动。

二、严格建设程序和条件,有效遏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盲目发展的势头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从规划、内容、投资、建设、运营等环节全方位对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强指导、引导。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由文化部负责认定,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投资1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由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认定或审核后报文化部备案。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须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要求,严格按照核准权限和投资规模履行政府核准手续。在核准过程中,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对申报的项目提出核准意见。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具有明确的文化内容和定位,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向上;发展目标明确,具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符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本辖区内是否存在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同类型园区;投资和经营主体是否明确等内容。

文化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要及时抄告发展改革、土地、城乡规划、公安、工商等部门。文化行政部门要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的要求,将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审核意见告当地有关金融机构。对未通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核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文化行政部门要及时告知当地有关金融机构,请其谨慎评估申贷项目风险。各文化企业在按照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81号)申报专项资金时,涉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企业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提出明确审核意见。

三、扶优扶强,发挥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壮大文化内容突出、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通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国内外影响大、文化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管理规范、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及园区内文化企业要重点扶持,按照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81号)和地方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其申报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绩效奖励等资金;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在投融资方面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将示范园区、基地内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和项目推荐给与文化部建立部行合作机制的银行机构,积极促成优质文化项目进入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融资,大力培育、辅导并推荐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联合金融机构探索针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内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

四、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与服务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与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管理与服务。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土地、城乡规划、科技、教育、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商务、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

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指导和监管工作。对存在严重问题或已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相关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要明确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开展定期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对问题突出、不能发挥示范作用的,要及时撤销其命名。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7

我国的园林行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在市场经济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园林行业的市场化操作加强,园林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园林行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被推上了潮头。园林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据统计,2012年年底我国拥有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约1.6万家, 其中已经获批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有873家,而2012年底的园林绿化的市场容量就已经达到将近3000亿元。虽然园林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但园林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拥有跨区域施工能力的企业较少,任何一家园林绿化企业占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随着行业内的上市公司渐渐增多,利用资金优势和资本市场的品牌优势与政府直接沟通,并通过人才招募,不断进行兼并收购等,改变了园林行业的格局,增强了园林行业的活力,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园林行业前景:

城市园林绿化主要用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居住质量,这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因此园林产业的发展被人们广泛的看好;其次,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园林覆盖率未达标,需要大量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从而拉动了园林绿化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拉动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旅游产业的的发展等等。在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各级政府对城市绿化越来越重视,很多更是把创建“园林城市、宜居城市”作为重要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市政园林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据估计,“十二五”期间仅市政园林的市场规模就将超过5000 亿元。因此,我国的园林产业正处于起跑与飞速起飞的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园林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目前,我国园林行业呈现南北、东西发展不平衡,行业间竞争激烈,地区间行业壁垒和外地企业准入门槛高等局面,因此,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同时,资金实力薄弱、苗木资源、跨地区施工能力缺乏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园林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2、近年来,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招投标仍存在的围标串标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阻碍了园林行业的发展。且仍存在管理机构不统一、工作人员变动大、专业人员缺乏,城市园林绿化体制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一些市、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尽相同,有林业和公用事业管理局、园林管理局、城市管理局等不同部门行使城市园林绿化行政管理职能,影响了园林绿化工作的连贯性、法律法规执行的严肃性。园林绿化行业亟待制订或修订出台国家层面的新法律法规,对园林从业人员资格、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企业资质、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等做出明确规定。

3、园林绿化技术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园林科技创新成果较少,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导致建设管理水平低、成本高、质量差,也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同时,园林绿化工程业务规模的扩张对工程项目配套资金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工程项目配套资金规模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工程施工规模及成长状况,但园林行业作为一个轻资产的行业,资产结构主要为流动资产,很难进行抵押,资金门槛是限制园林类企业快速扩张最主要的的因素之一。

三、园林行业经营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其独特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概念获得愈来愈多的认同,园林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大问题,与国际水平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笔者认为要想在行业中占居主导地位,在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1、实施差异化战略。园林行业新企业的不断出现,企业要想在行业立足,就当不断树立一流的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细分市场要求和不同客户群体,实施差异化战略来避免行业内恶性竞争。从东方园林和棕榈园林来看,他们分别在市政园林和地产园林中具有一定的领头地位,形成了品牌力量。

2、加强企业科研水平,掌握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全面提升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基础,企业不可能真正走向成功。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才能掌握在竞争中的话语权。

3、强化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在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软件,也就是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要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包括与院校合作、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培养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等。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园林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改进空间,因此,就要求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加快引进优秀技术人才,只有管理能力的增强,企业才能够驾驭更大规模的业务;只有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人才,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人才竞争力,毕竟企业间最大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

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园林企业要实现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企业应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关键技术、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的对待员工、不断创新的经营方式,通过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使命感和归属感,使企业产生积极的因素,进而使企业产生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8

1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

培育校园文化市场,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特别是解决校园文化市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市场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设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市场产品才具有时代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给予人们充足的精神营养;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市场产品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繁荣兴旺,才有广阔前景。

同时,还要提倡多样性,这既是党的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在校园文化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大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更是文化主旋律本身的要求。因为文化主旋律内涵丰富,反映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要求多样化,而且更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产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

2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娱乐师生两个功能,要坚持用健康、文明、格调高尚、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优秀精神产品和娱乐方式,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负有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消费,提高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宣传介绍高雅文化、严肃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以重大“红色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爱国运动等为契机,用征文、演讲、辩论、革命歌曲演唱等形式,加大校园政治文化、高雅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层次。要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先进性为先导,以广泛性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精品战略,组织好校园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通过实施校园文化精晶战略,创造一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学校特点的,深受师生喜爱并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力作,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冲击力。

同时,要抓好“雅”、“俗”兼顾工作,雅的主旋律的东西是实现校园文化教育性的需要,而校园通俗文化也是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娱乐性的需要,它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它有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特殊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缓冲器”、“剂”,同样不能被忽视。要针对校园娱乐场所、设施不足的现状,在学校政策措施导向下,重点用市场的手段,实现校园文化娱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适应和满足校园娱乐文化市场的需求。

3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严格有效的管理是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校园文化市场就难以健康地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繁荣。而这种有效管理是建立在校园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基础之上的,离开繁荣和发展的管理,就失去了工作的中心,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桎梏。抓管理,首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的法规和制度。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市场进行界定和规范,并制定和颁布管理法规;另一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部门,要结合各高校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市场行为,让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其次是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打击校园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的正当权益。再次是要坚持“扫黄打非”,净化校园文化市场。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非市场化管理,即那些不能被市场所包容的文化因素的管理,诸如政治文化类、思想教育类、纯艺术类等内容,校园文化管理部门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保证其在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不能让“俗”的挤掉“雅”的,非主流的冲淡了主流的。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所在。对高校而言,问题在于校园文化有没有产业化的条件和可能。应该说,有一部分校园文化是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如文化演出团体就可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演出产业公司;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科研院所也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开拓科研文化产业,形成研发一体的产业集团;还有图书出版发行产业、体育服饰、设备产业、音乐美术品产业等等。

在建立校园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以前归属学校管理的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文化单位进行产业化改造,变主要靠学校经费投入为通过产业化改造达到经费自给自足,变高校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5认真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校园文化的市场效益

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规律;一是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关系,教育者不具有强制力,受教育者具有自主自愿的较大自由度;二是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三是关注热点,紧跟时代。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效益等方面。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和把握这些规律,重点要做好这样几点: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受教育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提供什么,即校园文化建设要时刻以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需求为中心来开展。同时,时刻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它决定着我们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目标,决定着校园文化市场的有无及大小,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第二,要注重校园文化产品的“包装”。这主要是从形式上要求校园文化要形式多样,为广大受教育者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有了好形式才能承载更多更好的教育内容,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校园文化市场建设要弘扬传统文化,高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具有无限神往,又具有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因势利导,把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转化为现实的需要和行动。

6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

市场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而校园文化市场目前却是条块分割的、封闭的。这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市场的客观存在的结果。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高校间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竞争、共同提高。可以以省市为单位,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协调下,对高校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协调配置,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各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社会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

7用市场文化激活校园政治思想文化市场

校园政治思想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政治态度、思想和感情在高校校园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和深化主流政治思想文化在大学生中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如何更加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呢?我认为可以借助市场文化激活大学生对校园政治思想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在理性思索中接受和认同主流政治思想文化。

这里所谓市场文化是指观念形态在市场中的积淀和积累,是社会文化市场中的精神和魅力。就是说一旦建立了文化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对各类文化产品、活动、现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吸引力、渗透力、辐射力的综合效应,具有一种非人为的张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作用下,可以激起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思索。而且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等,都是同政治思想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和观念,这本身也会激发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兴趣。由此可以推论,我们借用市场文化观念,或许会对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思想文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9

一、项目背景

第一,旧城改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开封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需要对旧城进行持续的改造,这也是程式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旧城改造能够重新规划定位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开封市的城市格局早已形成,有着浓厚的古城风貌,并且有着悠久历史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不过古城区当中的居民住宅主要是五六十年的建筑,危房以及旧房数量众多,乱搭乱建的问题非常突出。当前在开封老城当中,仍然有数百万平方米棚户区等待改造。因此开封市决定彻底拆迁老城区当中的棚户区,同时改建老城区为休闲旅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重现北宋的“汴京风采”。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开封市的老城区改造工作吗,并将其称之为“千亿豪赌”。

第二,文化资源丰富。开封有着悠久的立时,是有名的“六朝古都”,尤其是宋文化的内容多姿多彩,宋代历史遗存非常丰富,部级保护单位包括铁塔、东京城遗址以及繁塔。省级的保护单位包括相国寺以及宗公祠等,市级的保护单位包括古州桥遗址以及午门石狮等。地下历史遗址包括古州桥遗址以及新郑门遗址,同时还有珍贵的馆藏宋代文物。除此之外,各个朝代的文化遗存还包括开封城墙、刘青霞故居、开封东大寺、延庆观以及龙亭等。开封城拥有的宋代的文化名人数量众多,例如赵匡胤以及包青天等。开封市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14类共80项。

二、项目目标

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的开发目标主要分为土地以及文化两部分。第一,土地开发目标。开封市的文化产业资源集中分布在老城区,规模比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政府批准,从而实现统一规划并且审批获得土地,然后进行一级开发。因为土地所有者属于开封市政府,所以在建设园区的过程当中,政府通常会通过二级开发从同企业进行合作。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二级开发的过程当中主要目标是商业地产以及旅游地产。

第二,文化资源开发目标。开发文化资源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资源再生产,也就是将文化资源当作原料,借助于一系列的建设开发操作,让文化产品面向市场,通过这样途径获取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开封市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过程当中,将宋文化当作出发点,在已有历史遗迹的前提下,塑造有着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从而拓展文化产业的内涵,并且具体文化产品的重要也比较多元化,例如宋宫廷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当中转换文化资源成为资本,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在各个文化产业园区当中,从总体上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开发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文化旅游业。将宋文化当作园区旅游的支撑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景点。第二,文艺演出业。这也是园区当中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文化产业,并且品牌产品以及演艺资源比较丰富,优则会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三,书画工艺业。这也是园区重点开发的文化产业,比较典型的包括书画、宋绣以及朱仙镇年画等,这部分工艺美术品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艺术品牌。第四,饮食文化。开封的小吃全国文明,尤其是夜市受到游客的普遍赞扬。除此之外还包括会展、收藏以及休闲娱乐等,都是在宋文化为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

三、基本流程

第一,管理运营流程。园区管委会在管理组织的过程当中,转变过去政府办文化以及政府管文化的模式,实现了“管办分离”。具体而言就是在园区管理的过程当中,政府抓哟负责出台政策、做好规划以及后期的监督监管,其中的实务则由企业来具体负责。鉴于此,古城文化园区成立开封市旅游投资公司以及宋都古城投资公司,由两个公司来当作管理运营的机构,具体负责园区文化产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建设管理。园区当中的管理组织借鉴一套人马以及两块牌子的模式,形成园区管委会以及城投、文投工作人员根据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通过独立干礼的机制,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园区项目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融资流程。资金可以说是策划管理文化产业园项目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属于战略性的园区,因此在开发的早期阶段,最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不过因为整个园区需要的投资金额规模庞大,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无法满足要求。为了确保园区能够正常完成开发建设,开封市政府借助于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融资社会资本。在此过程当中,开封市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投资融资扶植政策,并同时借助于市场机制实现项目策划以及融资渠道之间的衔接对接,从而力求能够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园区项目的建设当中。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满足文化产I的信贷需求、丰富融资渠道、降低信贷门槛、完善金融支持的奖励机制。在具体运营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的重点项目同社会资本进行深度的合作。例如清明上河园同海南置地公司联合成立股份公司,御河水系则由宋都水系公司同建业集团联合开发。这些项目在开发以及管理的过程当中都搭理吸收民营资本。

四、商业模式

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商业模式放,首先由政府进行规划,然后进行开发建设,有着典型的行政特色。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的范围是古城墙当中的所有区域以及古城外部清明上河城基地、生态度假区、大宋博物馆、朱仙镇文化旅游区。园区将宋文化当作买点,将全城一景作为特色,以两环以及八区当作布局,建立起一城两环八区的商业模式。第一,一城。将古城区建成成为宋文化公园,将宋代的建筑当作主题,修缮保护当前的各种文物古迹,根据内在时尚以及外在古典的要求,来兴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成为全城一景的主题公园。第二,两环。将城墙当作主体开发环城风光带,同时将六河五湖当作文化景观带。城墙为主的环城风光带通过整治附近的环境,改造护城河并且复建四个角楼以及豁口,来实现墙体的贯通。通过治理疏浚护城河,达到城外河以及城内水系的疏通,这样一拉就实现了健全的城墙规划格局。

第三,八区。开封古城文化产业园共包括宫廷文化区、府衙文化区、开封府、大相国寺、铁塔文化区、延庆观、鼓楼商业文化区以及清明上河城影视基地区等。依托种类丰富的文化资源,古城文化在产业园区当中将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区,一方面明显丰富宋文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类型。根据这一布局理念,并且借鉴其他文化产业园区的经验,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选取了“园中园”的商业开发模式。宋都古城产业园区在2011年被批准为部级的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企业来参与运营或者是投资建设,从而推进了大批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取得非常理想的收益。2016年春节黄金周当中,开封市一共接待接待游客将近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3.6亿元。

五、风险及对策

第一,旧城改造方面的风险及对策。开封市的宋都古城产业园区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同旧城改造实现了合二为一,因此同普通意层面的城市建设规划存在这一定的区别,最为关键的是思路是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来实现产业化的运作。从开发的主体而言,是由政府来从整体上负责项目的规划以及管理,并且分步实施。在此过程当中根据不同项目的条件实施不同的政策,提供相应的优惠措施来招商。重要的园区文化产业项目则由文司进行策划,在必要情况下需要控股管理。从开发对象而言,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当中将宋文化当作核心,从而打造文艺演出、文化旅游、饮食文化以及书画工艺美术等产业,实现土地开发过程当中旅游地产以及商业地产之间的结合。从开发的机制而言,管理运营以企业作为主题,融资的机制是通过出台投资融资的优惠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宏观层面的文化产业园区能够概括为政府规划、项目包装以及企业运营。这一模式在开封文化产业园区策划管理过程当中的效果令人满意。

第二,开发模式方面的风险及对策。清明上河园属于部级的主题公园,是由开封市政府以及海南置地公司联合开发的一个项目,在此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地你给的风险。从开发的主体而言,海南置地公司在参与之前,清明上河园是由开封市政府负责开发。在海南置地公司参与之后,开发的主体就是企业以及政府联合成立的股份公司。政府仅仅是指导性提供政策支持以及管理支持。从开发对象而言,开发文化资源是对宋文化中当中的各种民俗文化实现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土地开发则主要是开发旅游地产。从开发机制而言,管理机制是将市场作为导向,由企业来管理运营,其中融资机制是政府使用土地入股同海南置地公司展开合作。在后期运营当中,融资模式是滚动开发。

第三,古城保护方面的风险及对策。为了充分保护古城风貌,并且有效改善古城区的景观,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经济,开封市政府先后组织水系工程开发。其中大宋御河属于二期工程,开发过程是政府主导的资本运作以及资源整合。水系工程开发以及旧城区改造是同步进行的,因为涉及棚户区的拆迁,所以只能通过政府主导将展开。除此之外,作为市政工程的一部分,规划设计同城市发展战略需要相互融合,有政府审批通过。从开发主体的角度而言,御河开发是由政府成立的公司当作主体,社会企业t能够参与协助。从开发对象的而言,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是营造北方地区的水城特色。从开发机制而言,运营管理是将宋都水系公司当作主体,融资途径是政府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从而政企合资进行开发。水系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宋文化内涵,连通城区的主要景点,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不过开发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水质差以及水系边商品化过度的问题。

开封市借助于大手笔的资源整合以及旧城改造实现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同时借此提升了城市品位。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模式的选择,应当结合地区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经济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项目的目标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理念也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赵汐.风险控制视域下的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及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3(1):451-452.

[2]侯方园.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风险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4):163-164.

[3]陈璐.从项目策划看湘潭红色资源如何多元开发[J].中国商论,2015,5(30):106-108.

[4]王华.“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策划的运营分析[J].当代青年月刊,2015,3(9):150.

[5]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研究--以蓬莱市八仙过海旅游公司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16,33(4):125-129.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10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的今天,文化的“软实力”越来越表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了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科技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引擎,其文化特质更是深深影响着园区乃至周边区域的发展。

徐庄软件园历经十年发展,已迅速成长为南京软件名城格局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园区。2011年以来,徐庄既面临着“人才、科技、教育、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和二次创业的广阔前景,而园区文化建设,不仅是徐庄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塑造园区竞争优势的核心构件。如何通过园区文化这把钥匙来引领发展、推动发展、加速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二、 徐庄文化特质与实现路径

1. 徐庄文化的内涵。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群体、特定的阶段和特定的区域。即便是对于科技园区这样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其文化内涵也不断变化,往往体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追求。在目前的转型发展阶段,徐庄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吸引力:一种理念——建设幸福企业是企业的使命,让企业幸福是园区的责任。园区发展的起步阶段,最需要的是对产业、人才的集聚。基于此,我们引入了社区文化的概念,借鉴社区“委、居、站、办”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法律等综合;另一方面,通过人才联席会等互动平台可满足企业沟通交流、信息共享、自我管理的主观愿望。这种“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导向下的“徐庄模式”服务体系,使徐庄园区在宏观政策环境日趋一致的激烈竞争中,凭借政务环境的差异性打造出新一轮发展优势,并成为园区集聚产业、人才的直接推动力。

(2)凝聚力:一条纽带——人才成就、企业成功、园区成名。

人才、企业、园区是徐庄发展格局的三大核心组成要素,三方立场定位不同,决定了其目标追求也不同。“人才成就、企业成功、园区成名”这一理念的提出,首先阐述出人才、企业、园区三方共存共荣、相互支撑的紧密联系;其次重点突出了人才在科技型企业及园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新一轮经济发展由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资源要素投入转变的时代特征;三是将园区文化建设与园区的经济发展使命紧密结合,有力契合人才与企业自身最初的发展诉求。

(3)创造力:一个追求——创业致实、创新致远。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徐庄软件园现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各方面矛盾、诉求累积叠加,更加需要一个主题鲜明、积极进取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鼓励企业及人才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徐庄追求——“创业致实,创新致远”。创业致实是徐庄发展的目标追求,“实”兼有务实、殷实两层含义;创新致远是徐庄发展的理念追求,是园区和企业共同的生命力。园区不断要创新管理模式、服务理念,企业要不断创新核心技术、发展思路,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携手并进。这一理念不仅决定了徐庄未来的发展导向,同时明晰了“创业”、“创新”两大主导实施路径。

2. 徐庄文化的结构。文化建设相较于载体、产业来说,并不是十分具体、直观,但却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我们借鉴企业文化层次论原理,将徐庄文化结构大致分解如下:

(1)物质层:主要指的是园区的硬件载体和物理环境所表现出的器物文化。徐庄毗邻中山陵园风景区,有着适合激发创新灵感的天然生态优势;且入驻人群以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的青年群体为主。因此,徐庄在做整体形象设计时,除了统一标识形象、模式,在设计方面更强调现代感。

(2)行为层:主要包括园区总体发展目标和制度文化两个方面。徐庄在目标体系方面,不仅有基本的产业产出和载体建设指标,同时也包括创新能力、高端人才、企业孵化等指标,对园区的产业规划及孵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制度文化方面其职能定位及组织架构逐步由以管理为核心向以服务为核心转化:首先是服务性部门在管委会内设机构比重在不断增加,且日趋专业化;其次是服务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并进行绩效考核;再次是在原有制度框架下,对服务工作的规范建立清晰、规范的制度体系,包括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定期回访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等。

(3)精神层:主要指执政理念、经营理念、价值观理念等意识形态。徐庄目前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前期的政府主导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弱化,而企业的成长壮大则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因而在现阶段,管委会的主导执政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企业优先原则,即“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干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其次是兼蓄包容原则,体现的是“包容性增长”的思路。基于这一理念,管委会更倾向于通过产业联盟、企业商会等平台模式来促进产业间合作和文化的兼容并蓄。

三、 徐庄文化建设难点分析及现阶段成果

1. 徐庄文化建设难点分析。徐庄园区的文化建设一直以来是由管委会来主推、主导,但起着主体作用的,是园区的企业和人才。政府的主导方向和企业、人才的文化诉求在很多具体环境下并非完全一致,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冲突:

(1)初创企业创业压力与文化的投入冲突。在徐庄的产业结构中,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孵化期,在这一阶段,企业对经济收益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管委会是园区文化建设的主导、主推者,但企业作为参与方,免不了人力、时间甚至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投入,这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形成了阶段性冲突。

对于这类企业,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更为重要,需要更接“地气”。为此,我们一方面注重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联系,以文化交流平台的形式促进产业内部的分工合作和要素流通;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充分挖掘其自身潜在的文化闪光点,使企业尤其是创始人能够主动认识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创业创新精神与社会氛围的冲突。南京的发展历程,始终是置身于南北地域的对话、江海水域的冲突、历史震荡的焦点之中,使得南京的城市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使得南京人在朴实无华、包容宽厚的同时,也缺少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使得南京的城市自豪感较为缺失,多种历史文化的层叠充斥和南京“无主调”的兼容涵摄性,无法形成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定力。

2. 徐庄文化建设成果。在徐庄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园区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转型提升”的目标路径愈加清晰,“二次创业”的前进步伐更加坚实,园区对内凝聚的硬实力和对外辐射的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显著提升:

(1)对内硬实力:文化对内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内部的更加有序和高效。徐庄目前一是高端人才汇聚,累计培育和引进国家“”人才12人、省“双创引进计划”人才19人、省“333工程”人才12人,市“321计划”人才53人,各类高层次人才累计136人次;拥有部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和市级院士工作站各1家。二是产业发展迅猛,入驻企业230余家,容纳从业人员近3万人,已形成以软件产业为支撑,物联网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为核心,电子商务、生物医药、数字文化为特色的五大主导产业格局。三是载体配套成熟,园区现已建成研发、配套载体约141万平方米,园内主干道绿化及景观绿化达60万平方米,生态园区形象全面形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创业支撑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共同构成了具有鲜明徐庄特色、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园区服务“软环境”,实现产业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三态合一”。四是管理运作规范。管委会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由建设初期的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事业平台、国资平台的职责分工日渐清晰;

(2)对外影响力:园区文化的对外扩散是园区外部、社会各方对于园区文化认同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园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并带来园区自身对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支撑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对外合作广泛开展,先后与欧美同学会、中科院微电子所、南京大学等合作成立创业创新基地、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创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一批创业创新载体;与南京证券、南京市文投、紫金创投合作成立科技金融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多次融资、IPO上市、并购整合等各类服务,为“知本”向“资本”的转化提供支撑,政、产、学、研、金合作机制日趋成熟,并逐步成长为园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品牌建设不断深入,凭借着产业高端化、专业化的优势,徐庄已经迅速成长为南京软件名城格局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园区。2012年,徐庄在江苏省经信委组织的26家涉软园区综合评比中,以排名第二的成绩荣获“江苏省软件和信息化产业园示范园”称号,此外,园区还名列“国家版权示范基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市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南京市十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此外,园区探索构建“产业社区”的党建新模式,作为南京市“三争一创”创新范例,得到中共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的专门报道以及市委杨卫泽书记的专题点评。

文化与经济的有力结合,不仅推动了徐庄的快步转型,更让园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人才、企业、产业、平台、项目、载体等等发展主体和要素在园区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下,有序聚合,效能倍增,并显现出鲜明的徐庄烙印。

四、 徐庄未来文化建设延展性探索

1. 把握好园区文化建设的趋势特点。一是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徐庄文化发展规划应与产业发展规划、载体发展规划同步设计和推进,并通过相应的制度框架和平台项目予以支撑。二是文化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从个体到群体,观念转化、认同、统一、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管委会用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引导,通过园区的一草一木来浸润。三是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在现有园区文化布局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起文化的动态发展机制以及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机制。

2. 把握好园区文化建设的角色定位。管委会始终是园区文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是园区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观念决定思路,进而决定出路。园区目前面临的复杂局面、未来发展的高远追求,都要求管委会对自身的定位及职能有更为清晰的界定。现阶段,我们对管委会文化建设角色的定位是:组织推动者,服务提供者、创新引领者。

3. 把握好园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步骤。通过三“联”结构,强化企业、人才、管委会以及园区外界相互之间的沟通互动,凝聚、吸引更多的发展要素及力量:一是人才联席:抓住人这一文化的核心载体,通过人才联席会、人力资源培训等人才交流培训平台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园区文化的感染、渗透,培育园内从业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二是企业联合:旨在进一步强化园内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共用、品牌共塑,实现徐庄企业的集群化、一体化发展;三是产业联盟:充分运用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园内产业集约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园内、面向园外,鼓励产业链通过产业间合作、产学研合作向园外延伸。

园区的文化特质决定着园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在时代脉搏快速跳动、产业格局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下,园区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调试完善,以适应园区发展需求和外部环境要求,我们唯有在比对中找差距、在起点中找方向、在追求中找力量、在奋斗中找目标,建立起适合自身禀赋和发展需求的园区文化,才能推动园区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赢得主动。

参考文献:

1. 宋田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江南论坛,2005,(1).

2.顾伯平.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理论前沿,2005,(2).

3.黄俊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文化建设.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韩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透视.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

5.刘小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理论月刊, 2008,(4).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11

我市规划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区自设立以来,已逐步成为我市开放开发主阵地、改革创新先行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随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入驻企业和投产企业员工不断增多,加之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应急处置能力还较薄弱,企业业主安全生产理念和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亟待提高,企业“三违”现象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各级各部门和各产业园区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深化对产业园区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产业园区安全生产问题的研究分析,准确研判和把握产业园区安全生产发展态势,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积极主动抓好产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推进标准化建设,狠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升产业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产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

(一)强化统筹部署。各级各部门和各产业园区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本地、本部门、本园区重要议事日程,把安全生产作为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整体实施,同步推进。要认真制定关于加强产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定期研究产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协调解决产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完善产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强化产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产业园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努力预防和减少产业园区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产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将纳入市人民政府对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县、区(市)党委、政府要督促本地产业园区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明确产业园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各产业园区管委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产业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是园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园区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进行综合监管和协调指导,其它分管负责人对分管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相关单位负责人承担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各产业园区要自觉接受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确保产业园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向好。

(三)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各产业园区要明确由党性强、作风正、责任心强、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分管园区安全生产工作。要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具体的部门负责园区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并配备2-3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经费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强化各级领导和监管人员安全生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隐患治理、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工作水平。要建立完善园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工作奖惩机制,将安全生产履职情况与干部考察提拔、经济待遇挂钩,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重奖重惩,严格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提升监管执法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

三、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产业园区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

(一)加强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各产业园区每年要对煤化工、危险化学品、冶金、建材、电力、职业健康等行业(领域)企业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股东或出资人、实际控制人)、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进行2-3次安全生产强制培训,提高企业各层级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要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做到培训率、持证率均达100%;尤其是要重点督促企业抓好班组建设,促使一线从业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并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牢固树立“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思想意识,提升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能力。

(二)加强产业园区安全文化建设。各产业园区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为契机,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传播方式,认真开展“安全第一主题活动周”活动,通过举办安全生产宣传活动,组织应急救援演练,设立安全文化廊,建立安全警示室,设置宣传标语、展板、橱窗等形式,贴近企业、贴近员工,解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传播安全生产知识理念,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曝光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提高各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维权意识与事故防范能力,在园区和各企业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示范建设。各产业园区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园区内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指导,积极开展安全诚信企业、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典型,并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在园区企业中形成安全生产“学、比、赶、超”的良好态势,在企业从业人员中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态势,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增强产业园区的整体安全生产能力。

四、加强专项整治,严防产业园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各级各部门和各产业园区要坚决落实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的“四个一律”(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园区管委会)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将“打非治违”与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建设、基层基础工作、日常监督执法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错时监管、明查暗访等方式,对企业“三违”、“三非”行为严处,形成打非治违高压震慑态势,提升园区企业安全生产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各级各部门和产业园区要牢固树立监管不到位就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和查一处隐患就是预防一次事故的意识,把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必要手段,进一步细化量化产业园区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建立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督促企业认真制定并实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全面落实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生产班组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及时消除生产经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企业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实行政府挂牌督办,督促企业按“五落实”的要求认真进行整改消除,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经审查验收办理销号手续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严防重大安全隐患转变为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三)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行政问责。对产业园区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和相关部门要及时启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严防事故灾害扩大。要严格事故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谎报和瞒报行为。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严厉查处事故背后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查处情况要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发挥事故的教育、警示作用,促使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业认真查找本地本部门和本企业安全管理漏洞,完善安全管理措施,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五、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全面提高产业园区本质安全水平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12

一、研究区简介

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设在中宁县舟塔乡,是宁夏区一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2.1万亩,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GAP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既是枸杞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又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旅游观光团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县、市考察观摩团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园区枸杞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的48.1%,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总产量达8000余吨,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42.6%。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68%来自枸杞产业。枸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园区发展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相关园区的实践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特色农业科技园管理的经验,笔者针对特色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

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性产业,也是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惠。宁夏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健全宏观管理体系,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园区的科学管理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宁夏的农业自然资源享赋,突出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并有明确的管理重点。宏观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论证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切实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与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利用信息系统服务于宏观调控。

对现有园区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监测、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尽快形成系统的园区退出评审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业园区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现有园区数量,对名不副实的园区应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适时、适度给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特色种植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资金扶持(用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众多企业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园区的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从而摆脱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政府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强化服务机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

(四)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的基础。无论园区的承建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园区要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承建主体多元化,工业、商业反哺农业”的路子,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色种植业科技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园区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调动园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园区内部,运用工业经济的管理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本身是一次产业管理创新。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及奖惩制度等多种灵活的企业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园区科技服务组织

文化产业园管理篇13

一、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加快发展。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空前重视,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根据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历届毕业生跟踪得到的信息反馈所知,不少学生在企业上岗时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法。学生角色不能快速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就业的磨合期过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最终造成“下不去”、“用不上”和“留不住”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淡漠,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更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企业文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熏陶,特别是企业文化中管理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对学生的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创建校园文化融合的氛围使学生充分适应企业文化的“预熏陶”,强化学生在进人企业前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价值及行为取向最终被引导到今后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使他们要能够在企业里面具有组织群体意识、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旦成为企业员工,就能够迅速融入富有创造性的、积极性的以及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少对高职校园文化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系统研究,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更少[1],尽管有些学校和专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撰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但都属于初步的、不完整的认识层面,很难看到较为成熟、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高职校园文化过度边缘化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和教育资源(资金、物资、生源、师资)相对短缺等方面的不足,在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时,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也容易忽视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主要有几种形式:(1)认为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是浪费时间;(2)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开展校园活动而已;(3)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种讲座,搞各种学生活动;(4)认为只有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结果使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因频繁的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5)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在校园里堆砌着名人雕像而已。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二)高职校园文化过度本科化 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和中专升格而来,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如何开展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缺乏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成功范例。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简单照搬本科院校的常用做法,模仿本科院校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和学校教育毫无联系的文化移植到校园当中;校园文化中缺少了高职特性,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熏陶,这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三)高职校园文化简单企业化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一些高职院校认为,要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已经逐步认识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但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如何引入企业文化,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很多学校的常用做法是简单地把实训室改成厂房,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里按照一些企业标准条例与企业安全条例等管理,认为这样就实现了校企文化有机融合,进而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构建基于“教学工厂”模式校企文化融合平台 为了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必须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使校企文化融合从理论构想变为实际可行。2007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校、企三方采用股份合作方式,在该校宁海产学研基地建立标准化精密模具制造教学工厂,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2]学校提供4500平方标准厂房,师资和学生等,企业投入标准化模具生产线,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教学工厂为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产学研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以及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下设教学工厂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学工厂教学生产管理、产学研改革实施、技术研发和校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具体实施。该小组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分别是教学生产管理办公室、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校企文化管理办公室,教学生产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的安排,及对师生和企业员工的再培训,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负责教学工厂新产品的研发和行业新技术的推广引进;校企文化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的实施及效果监控。通过政校企三方产学研合作实现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相融合,教学场所和生产场所相融合,师生科研和企业研发相融合,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间融合有了良好的实施平台。 (一)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有机融合 教学工厂计划调度科成员由企业计划员与我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工厂中的计划调度不仅指企业生产计划与生产调度,同时,也包括了教学计划与人员(学生、教师)调度。通过以上合作使教师对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更加熟悉,对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和企业的需求更加了解,对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p#分页标题#e# (二)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有机融合 教学工厂内有两条生产线,一条为教学用生产线,一条为企业日常生产用标准化模具生产线。学生按照教学计划,首先在教学生产线上进行实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轮岗进入企业实际生产线上进行顶岗实训,由企业师傅手把手指导完成实训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时刻都在接收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即使学生又是技术工人,实现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企业氛围,实现由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角色转变。 (三)师生科研与企业研发有机融合 成立宁波模具研发中心,教学工厂整合学校和企业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模具研发人才,依靠教学工厂为其搭建科研攻关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工作与研发,成分感受真实的企业科研氛围。同时,把学校的学术氛围带到研发中心,使教师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研中学。 四、实现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合 教学工厂管理规范,为广大师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教学学习环境,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让教师和学生能更加真切地教和学,大大加快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对工厂真实环境的了解。在三种融合平台基础上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和进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 (一)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由于教学工厂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该工厂遵循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从而把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内感受真实的企业管理文化,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切地受到先进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 (二)优秀企业文化进课程 课程体系可以说是“教学工厂”的血液与灵魂。从教学工厂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市场调研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依据经济发展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开发课程。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任命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或企业人员为课程开发组长,吸收任课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这样,既能保证所开发的课程结构设计和课程内容顺序编排上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保证课程内容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要求。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要提请由“教学工厂”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与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还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修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与企业工程师通力合作,使课程与项目相融合。通过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地进行专业开发准备,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在此过程中,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课程。 (三)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 教学工厂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工厂既课堂,在教学工厂中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能力,要对职业岗位非常了解。在工作压力驱动下,一些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工厂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到教学工厂中挂职锻炼或实践,参加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参与或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获得前沿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对企业文化更加熟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学生进入教学工厂上课,首先安排为企业加工半成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教学改革指导小组负责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安排到企业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项目和企业项目开发,将项目教学贯穿始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上更加符合行业与企业的需要。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优秀企业文化贯穿整个课堂。 (四)优秀企业文化进生活 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多是在众多校园文化活动中度过,学校应根据教学工厂在校园内的实际情况,开展“精工文化节”和“质量文化月”等富有职业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使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得到提高。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共建“教学工厂”,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和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参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最终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行校园、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使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融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