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实用13篇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1

一、充分认识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一)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站得高、看得重、落得实、抓得紧。多次就扶贫开发进行视察调研,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站在党的使命、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明确、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即: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贫一批。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是新形势下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完善和升级,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精准扶贫开发新格局。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词就是“全面”,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掉队、任何一方群众落伍。加快扶贫攻坚,关乎“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尤其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以全面小康的时间表倒逼扶贫攻坚的路线图,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引领扶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以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营造扶贫攻坚的良好环境,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绩筑牢扶贫攻坚的政治保障。教育系统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紧扣“精准扶贫”主线,把总书记的战略思想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各项教育工作中来,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务实有效的举措,推动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使贫困地区孩子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共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二)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教育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2012年,十闭幕不久,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又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014年6月,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着重强调了贫困地区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今年教师节前夕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总书记又再次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昨天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又强调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10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扶贫日活动新闻会上,宣布了5条很重要的扶贫措施,第一条就是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视和肯定。同时,更是对教育在消除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提出的殷切期望。

(三)教育扶贫对于我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 7个省级重点县,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15个州93个县,是全国片区县、重点县最多的省份。2014年末建档立卡有贫困乡镇476个、贫困行政村4 277个、贫困自然村98 393个、贫困户195万户574万人,贫困发生率15.49%,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2014年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 299元和7 45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24%和71.08%。在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2.99%,其中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高达28.17%,傈僳、佤、景颇、布朗、怒、基诺、德昂、独龙、拉祜、哈尼等部分少数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综合分析我省4个片区贫困原因,大体涉及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等多个方面,尤其是滇西是典型的素质性贫困。现展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对生产要素的组合,除当地既有的自然资源外,还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两者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发相对富足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丰厚的人力资本,不断引入新观念、新思维、新资源,有利于打破既有的内部要素均衡,可以提高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连片扶贫目标。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力有限,我省的贫困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从我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两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迪庆州、怒江州、临沧市、昭通市、红河州、德宏州、普洱市、版纳州、临沧市等片区州市均距离规划目标有较大差距,昭通、怒江、迪庆、临沧等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各项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全省教育系统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上肩,提早介入,掌握基数,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把贫困家庭的教育兜底问题解决好、落实好,让能考的考出去,能学的学出来,彻底斩断贫困复制链条。

二、准确把握教育扶贫全覆盖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2013年7月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2013〕86号),明确提出了教育扶贫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同时,国家层面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20项教育惠民政策。我省还启动实施了怒江州、迪庆州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试点,两个州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均能获得免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全覆盖教育扶贫政策中:既有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总体部署,也有具体支持项目;既有面向学生的举措,也有服务于教师的政策;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技术教育;既有面向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也有专门针对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区的特殊政策;既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也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通过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的实施,努力办好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孩子。

在形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教育全覆盖政策体系之后,关键是要把政策落实到位。因此,教育部决定依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结对帮扶为抓手,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力图举全教育系统之力,建立各级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和学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具体内容包含以下7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在县域内建立“县―乡”和“乡―村”两层结对帮扶关系。

(二)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市级义务教育学校、市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县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教学点,在县域内建立“市―县”“县―乡”和“乡―村”三层结对帮扶关系。

(三)普通高中结对帮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区域内优质高中分别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在县域内建立“省―县”和“市―县”的“二对一”结对帮扶关系。

(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教育部统筹安排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对口帮扶片区地市级职业院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各县中职学校,在市域内建立“职教集团―市”和“示范校―县”两层结对帮扶关系。

(五)高等教育结对帮扶。教育部结合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会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1所部属高校或东部高校+1所省属高校”的形式对口支援1所片区高校,在省域内建立组团式结对帮扶关系。

(六)继续教育结对帮扶。国家开放大学统筹安排东部地区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县广播电视大学。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公益性继续教育,打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国家开放大学升级版,为片区县每一个行政村培养若干后备干部、创业青年和致富带头人。

(七)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依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动员大学生志愿者与片区农村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志愿者与片区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

这7个方面的结对帮扶,总体上以学校对学校层面为主,同时包括了志愿者与贫困学生的“一对一”帮扶,以及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国家、省、州(市)、县、乡到村各级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结对帮扶网格体系,是一项需要上下协同、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同时要做好20个项目。

三、迅速掀起教育扶贫全覆盖工作的新热潮

(一)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教育扶贫全覆盖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教育厅各相关职能部处室、各州(市)县教育部门、各支援方和受援方,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系列扶贫思想的高度,认真抓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各部门必须强化责任担当,着力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各级各类教育结对帮扶体系,真正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合力推进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尤其是支援方和受援方作为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的实施主体,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支援方要讲担当、讲奉献,充分动员自己的优质资源,动真情、使真力、真扶贫;另一方面受援方要消除等靠要思想,主动对接,找准着力点,充分挖掘和用好支援方的帮扶机遇,不断增强自生发展能力,最终缩小与支援方的差距,同进步、同发展。

(二)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摸清贫困基数,打好全覆盖基础。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摸底。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各州市和县级教育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职责,对本系统和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和贫困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为开展结对帮扶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各级各类教育薄弱学校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师资、缺理念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做到因校结对,精准帮扶;要对各类贫困生和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排查,区分因灾、因病、因学或缺劳力、缺技术致贫等情况,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和网格化管理资料,建好省、州(市)、县(市、区)、乡、村五级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监管系统对教育薄弱学校、贫困学生、贫困学生家庭和扶贫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基础数据和需求信息互联互通。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2

为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强化四“严”保障机制,通过工作力量的进一步充实,形成“上下衔接、协调联动、聚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开展党员干部帮扶结对行动,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和帮扶人。要以切实提高贫困户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户数量为主要扶贫工作考核指标,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和问责机制。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贫困群众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委政府单打独斗不行,各行各业各自为战也不行。必须要加强统筹、转变思路、形成合力。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做到长短结合、点面结合、主次结合,使扶贫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更好体现扶贫的社会性、底线性、公平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强大社会合力。要创新精准扶贫帮扶模式,号召全社会合力共建,积极动员私营企业主、社会团体、在外地的本籍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各尽所能、伸出援手,结对子、想点子、捐善款、当义教,献一片爱心,点一盏希望,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向小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二“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在于“精神扶贫”。它不是简单的对扶助对象“授之以鱼”,更多的则是“授之以渔”,引导受助者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养,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辅助”作用大于了脱贫的“扶助”效果。

但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对“教育扶贫”的理解失之偏颇,将“教育扶贫”形式化、表面化。为了追求短期政绩,给自己脸上贴金,往往采取“过节送礼、寒冬送衣、捐书捐物”的方式,让受赠者感恩,表面上能解燃眉之急,“立竿见影”,实则忽略了扶贫的根本在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

为贯彻落实对小学生的“教育扶贫”,开学初,也农村贫困户按国家政策实行了免费,享受免书本和学费政策,“教育扶贫工程”的另一表现是对农村村建远程教育设备的投入和村建图书室的捐赠。远程教育设备的有效使用。但是,如果对投入的设备和捐赠的图书不能有效利用,而只在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做做样子,这样的投入不只造成物质上的浪费,还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还有一些地方,对贫困地区学校投入大量实验器材、图书资料,但由于学校教学人员的不足或学校硬件设施的缺乏,只能造成器材和资料的闲置。有的村小教学点专业教师缺乏,便由中心校指派教师“走教”;一些学校对不能正常入学的“三残儿童”实行“送教上门”,但对“走教”和“送教”的老师没有建立激励机制,教学人员只图完成任务,“走教”“送教”流于形式,校长在上级检查的时候“面子”有了,还可能被上级表扬“有创新”,但这样的“扶贫”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贫困,这样的“扶”不能很好的将“辅”贯穿于扶贫过程,所起作用是很小的。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要让专业人员对他们悉心辅导,让贫困者树立脱贫致富的意识,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它更不是面子工程,而要求我们真抓实干,只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才能使贫“脱贫攻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三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然而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四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五同志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为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施策。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编制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着力完善综合性扶贫政策措施和健全脱贫攻坚保障体系的规划,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落实到规划中,确保精准施策、实招更实。一是建设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在精准识别上摸实情,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基础。精准识别既要体现静态的精准,把现在的贫困人口找出来;又要体现动态的精准,把脱贫的人口退出去,把返贫的人口纳入帮扶对象。二是建设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和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拓展扶贫投入渠道,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在县一级,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加强资金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扶贫开发规划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相融合,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三是建设乡村扶贫脱贫落实工作平台。在贫困乡建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保证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四是建设社会扶贫对接平台,以社会扶贫网为载体,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和社会扶贫资源有效对接。

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贯彻落实同志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继续深化贫困县考核、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等精准扶贫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贫困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为精准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大力实施七项专项行动,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教育扶贫行动,确保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确保医疗救助缓解一批,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减轻其医疗负担,努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金融扶贫行动,拓宽扶贫投入渠道,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实施劳务协作对接行动,推动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探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统筹扶贫脱贫的新模式;实施交通扶贫行动,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交通条件,为其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实施中央企业与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实施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营造社会参与扶贫氛围,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强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把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改变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致富产业;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对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转移就业成效;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帮助贫困家庭发展生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帮助贫困地区打开产品销路;实施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工程。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3

2014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要求结合不同地区扶贫工作特点,创新扶贫思路和扶贫办法,改变以往粗放型扶贫方式,实施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全新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的基础和保障,在精准扶贫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精准扶贫可以解决贫困地区最重要的人才短缺问题。当前,贫困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国家扶持资金不到位等问题,而是人力资源短缺。教育精准扶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二是教育精准扶贫是贫困地区建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智力保障。贫困地区要想建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离不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参与。贫困地区初步脱贫后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更需要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三是教育精准扶贫是其他精准扶贫政策推进的基础。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为经济产业扶贫、资金扶贫、技术扶贫等其他扶贫政策的落实与推进提供基础。因为所有精准扶贫策略要想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扶贫效果,都需要优秀人才的参与。 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缺乏专项资金与足够师资力量

当前,在推进我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视度明显获得提升,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重视度的提升,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以往相比获得明显成效。很多贫困地区扶贫部门及人员认识到教育扶贫可以改变贫困地区孩子的命运,让他们的家庭受惠,进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例如2016年,山东省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中,提出教育精准扶贫是未来五年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各地应当制定教育扶贫具体推进计划。我国其他地方政府在制定当地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中,也纷纷认识到教育精准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和最根本的扶贫方式。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中,教育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全国上下解决扶贫困难问题的共识。当前,我国各地区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既有共性也有一定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短缺、不到位。资金短缺、不到位是当前影响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首要问题。一些地方制定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但是受制于财政专项资金不足问题,导致一些计划在推进中并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有的地方政府为当地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些财政资金保障,但是上述资金在拨付中总是存在挤占挪用等行为,导致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不到位现象。2015年,湖北省制定《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打算用五年的时间加大全省精准扶贫力度,让教育精准扶贫真正成为地方脱贫工作的保障。但是由于Y金短缺、不到位,很多地方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缓慢,如果不能获得及时解决,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将会举步维艰。

第二,教育精准扶贫缺乏足够师资力量的保障。要想推进地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参与。湖北大冶市2015年在推进当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呼吁当地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地方教育工作,但是响应者并不多。很多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向东部发达地区省份求职,那里福利待遇要高很多,发展空间相对更大。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大冶市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般月工资收入在人民币2800元左右,而同期浙江、上海等发达省市达到6000元以上。总之,师资力量不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战略推进的重要问题。

第三,教育精准扶贫优惠政策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我国要想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中央和地方出台更多教育精准扶贫专项优惠政策。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脱离实际,并没有结合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尽管这几年全国各地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重视度明显提升,也出台制定了相应的扶贫优惠法规政策,但是,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存在一定落差,有的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或者变相折扣执行。 创新完善各项教育精准扶贫法规政策,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

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员脱贫的根本之策。但是,要想真正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积极作用,需要重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更多应对方案。只有不断解决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教育精准扶贫达到更好的效果。

拓宽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严格的资金专款专用制度。拓宽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是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应当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筹资渠道,在继续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扶持的力度上,更加重视汇集社会资金共同致力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资金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杜绝各种对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对待一些私自占用、挪用专项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人员要进行严厉查处,必要时可以提请法律诉讼。

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加大高素质教育师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必须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福利待遇,保障贫困地区一线教育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贫困地区教师资金专项管理机制,可以适当上浮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同时,还必须加大高素质教育师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贫困地区要想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必须为他们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提升新入职教师的工资待遇。要与全国各地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进行紧密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认识到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投身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最后,要不断开展贫困地区教育师资人员的培养,提升教育素养,能够胜任地方精准扶贫工作。

创新完善各项教育精准扶贫法规政策,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创新完善各项教育扶贫法律法规,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地方扶贫工作实际出台制定更多地方性法规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开展贫困地区的深入调研,真正掌握当地贫困人员致贫的原因,同时考察地方在脱贫工作中存在的优势资源。这样才能结合地方贫困特点,并集中地方优势资源共同致力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二是要不断开展各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经验的交流,互相学习对方的成功做法,不断修订自己现有的扶贫政策法规等。三是要广泛吸收社会专业人士的合理建议,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地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以空前的力度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为中国扶贫实践的指导思想应时而生,且在脱贫攻坚实战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充实,逐步成为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精华和新时代具有独创性、时代性的新思想,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随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做出决策部署,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工、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工作思路,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六个精准”等为主要内容[2],精辟阐述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在关于脱贫问题时多次强调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并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扶持谁”就是要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确定好扶贫对象,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调查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谁来扶”就是要针对贫困现况确定扶贫工作的执行者,从基层到主管部门、个人到团队,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同时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自扶贫工作执行者到扶贫对象建立起勇担当、善作为的强大队伍;“怎么扶”就是要找准路子,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措施。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严格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如何退”就是确保精准脱贫,要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县摘帽评估机制,明确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和后续扶持政策,重点了解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群众满意度等,确保脱贫结果真实。

(二)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

提出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八个最新论述,其中之一就是“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内因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智和志其实就是内力、内因。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明确指出,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扶志”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人的奋斗精神。在福建工作时就指出,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自暴自弃,要看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积极面对现状、改变现状;“扶智”是学习知识与技术,对教育欠发达地区,对缺少知识和技术的群体,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从根本上说是从“输血型”扶贫变为“造血型”脱贫。因此,做好“扶志、扶智”工作,要改进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的给钱、给物的做法,教育和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其内在活力,培育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最终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三)六个精准

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不准违背程序、漏评错评。精准识别扶持对象,是精准扶贫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

项目安排精准,不准盲目决策、脱离实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深入调查研究,征求群众意愿,科学安排项目,着力破解“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金使用精准,不准贪污浪费、截留挪用。要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的整合,对存量资金进一步盘活,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资金投入新格局。

措施到户精准,不准政策棚架、有失公平。要用足用活行业扶贫政策,紧密结合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梳理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着力解决“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帮扶措施不偏离政策、不违背群众意愿。

因村派人精准,不准应付了事、形式主义。组织部门要加强指导调研,结合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情况,围绕需求,因地制宜,把政治素质高、担当意识强、工作能力棒的优秀骨干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不能滥竽充数,消极应付,走形式图过场,避免扶贫“中梗阻”。

脱贫成效精准,不准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聚焦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全面落实兜底保障,增强脱贫实效,严防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真实可靠。

二、精准扶贫思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长期以来对中国扶贫伟大实践的思考,集历史高度、理论深度、实践维度于一体,它继承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国情[3],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因此,在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时期,更要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引,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最终胜利,达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坚持以精准为标尺,做好贫困村、贫困户清查摸底工作,找准“扶持谁”,做到扶脱真贫、真脱贫,防止脱贫成效反复化。十八大以来,全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西宁市所属的湟中、湟源、大通等贫困县也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但还存在个别贫困户未脱贫或贫困户去年脱贫了,今年又陷入贫困的现象,故必须得把好“精准”的标尺,再次进行清查摸底,精准识别扶持对象,抓住主要矛盾的“牛鼻子”,排查清楚谁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如何、致贫原因是什么等基本要素,不落下任何一个真正贫困的人或户,坚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坚持以精准为标尺,明确“怎么扶”,切实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确保扶贫产业稳固、快速向前发展。一些贫困村的扶贫产业还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周边什么产业“火”就跟着做,造成扶贫产业脱离乡村特色,耗资耗力,收入不佳;同时贫困户自身基础不稳固、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放,“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脱贫成效不稳定。故政府部门和扶贫工作执行者要依据各贫困村致贫原因、乡村地理气候环境、人文特色等科学指导、统筹规划本地的扶贫产业,确保扶贫产业稳固、快速向前发展。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内生动力、提升贫困地区脱贫软实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让贫困户有志气、有技能、能主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永久的脱贫。没有志气、智力这些内生动力,仅靠外在帮扶,再多也富不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故要从内在的精气神开始脱离“贫困”,进而积极主动学习技能,达到自身乃至全家脱贫。政府部门和扶贫工作执行者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总结推广脱贫致富成功经验,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积极引导群众,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完善基础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培训体系,让贫困地区处于义务教育年龄的孩子都能接受学习教育,进而靠知识改变命运;让超过义务教育年龄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门技能,成为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爱国敬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贫困地区真正落地生根,进而提升贫困地区脱贫软实力,调动扶贫工作团队积极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5

一、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课改的

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二、熟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1、课堂的观念变了。

①课堂不在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②课堂不再是对对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

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④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

3、评价方法有所改变。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以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通过这此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选择权让给学生,授于鱼不如授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 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课堂追求一份诗意,让孩子们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新课程教学重点计划制定二

(一)总体思路

20__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x大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本市列入__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__年计划完成搬迁50户20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__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__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__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新课程教学重点计划制定三

在金秋时节,紧张而忙碌的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年的工作,争取更大了成绩,现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运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期,要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1-0036-05

我国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由过度依赖外需拉动向更多依赖内需转化,这是一种时空压缩型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是支撑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社会底层向上流动,从而优化社会结构,建立起与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精准扶贫”是达成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升人力资本,实现阶层流动的职教扶贫,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扶贫领域的有效探索。职业教育如何在服务于扶贫攻坚的同时,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并真正发挥其促进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的功能?本文以湖南省已成功实施3年多以来的教育扶贫项目“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以下简称“一家一”)为案例,来分析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复杂关系,探讨职教扶贫在促进社会流动、优化阶层结构方面的路径与方式。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研究综述

“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社会学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拥墓叵翟谥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长久以来,“科举”制度既衡量着人们在教育阶梯中的等级地位,又与财产、权力等级发生叠加累积效应,共同影响我国古代社会阶级地位的划分。“士农工商”依次派位的文化传统与现有政策叠加,强化了职业教育这一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教育类别倍受冷落的倾向,在经历了建国前发展的“三次高潮”之后[1],目前职业教育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关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不同的取向:其一,认为职业教育能提升受教育者人力资源状况,能够促进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谢治平、周德义肯定职业教育对于弥补高等教育不公平,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特别指明了其在加速最低阶层向中层甚至高层流动的功能[2]。吕景城则认为职业教育是大众化与平民化的教育,既能够为不适合学术性学习的个体提供发展机会,又能适当保障底层群体受教育的基本权利[3]。

其二,认为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无力改善社会阶层结构[4]。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由于就业岗位薪水低、缺乏“专属性”职业地位、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与空间狭窄等原因,导致他们仍然处于社会分层的底部,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并未得到提升。有学者认为,在教育类别的筛选过程中,职业教育充当着“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合法化的工具”[5]。钟云华等的实证研究发现,特定的社会阶层某种程度上与特定的教育分层相对应。由于社会中上阶层掌握较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有能力为子女获取优势教育资源,而来自社会下层、底层家庭的子女则只能入读高职院校[6]。职业教育由于收费高而回报低,意味着穷人花高价钱去接受低质量的教育,从而形成逆向剥夺。出现的奇怪现象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选择空间看似在逐步扩大,但社会弱势阶层的选择余地却渐趋缩小,由以往对生计取向或地位取向教育选择的考量,退化到对求学还是辍学的抉择之中[7]。

作为调和上述两种观点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职业教育成为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流动的机制,尚需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那么,这种条件和机制是什么?在何种情形下发挥作用?本文试图以“一家一”项目在湖南的实践为例,来探讨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促进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的可能路径。

二、案例介绍:湖南职教扶贫项目缘起与发展

湖南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总量大的八个省份之一,要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存在起点低压力大的困难,亟须探索适合湖南特色的扶贫路径。自2012年起,湖南统战系统将教育扶贫作为服务“大湘西”板块为主体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湖南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省扶贫办负责牵头,湖南中华职教社具体组织,各派、无党派人士、非公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共同启动了“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

项目最初的主要目标是计划在5年内筹措资金4000万元,资助10000个贫困家庭的子女入学就业。项目采取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公益资助:在大湘西地区选择10000个贫困家庭,每户资助1名学生就学就业,从而持续性地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状态。在就学模式上,按照企业委托培养方式,资助学生完成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帮助其获得符合企业发展总体需要的一技之长。

从项目资助的提供方来看,以非公企业和有能力提供帮扶的统战人士和党外人士为主;而受助方则是大湘西地区贫困家庭的适龄子女。在精准扶贫中体现的是社会中间阶层与社会底层群体的互动:一方面,贫困家庭子女获得了接受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及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机会,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由于职业教育的学费由资助方提供,有效避免了贫困家庭无力出资的难题。不仅如此,企业还为培训对象提供就业机会,部分影响了贫困人口对子女教育的选择,改变了过去“不上学一辈子穷,一上学马上就穷”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储备了更多优秀人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非公企业的竞争力。总体来看,项目有效聚合了底层群体和中间阶层的合力,赢得了很大的社会参与面。

由于项目实施对接了湖南省“大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极具精准有效性,湖南省扶贫办自2014年起介入此项目,并安排扶贫专项用于支持项目发展。目前,项目的覆盖范围已经从湖南武陵山区拓展到罗霄山区,由37个县增加到51个县,资助对象从国内延伸到海外,创办了“香港致公班”、“新加坡致公班”等。截止2015年底的3年时间内,共有13000余名贫困家庭的子女获得项目资助,参与该项目的非公企业、社会团体及公益伙伴达到70多家。2015年,项目首批受助学生600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三、优化职教政策的阶层视角,明确职教扶贫的定位

“职教扶贫”的提法有一个基本的预设:职业教育是参与扶贫促进脱贫的手段。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并不会因为参与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战略就得以保证,恰恰相反,要审视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在职业教育扶贫出成效的同时,也要逐步探索职教规律,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其在促进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方面的功能。

(一)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和促进国家转型的重要支撑。教育影响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8]。虽然代际传承等“先赋性”因素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但“获致性因素”仍是影响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在诸多“获致性因素”当中,受教育程度与方式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教育也是国家转型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工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要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其关键之一就是提高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成果的市场适应性,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有效投入,另一方面要优化对各个教育门类的定位。“学历主义”伴随着文凭排斥封闭功能的强化,客观上使职业技术教育学历相对贬值,进而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生源和教育教学质量,并逐渐在此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据此,要弱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国家要调整职业人才发展战略、引导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观念,消除阻滞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不平等机制”[9]。

(二)职业教育政策应以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相呼应。自新中国建立60多年以来,职业教育经历了几个发展高潮:建国初期,为服务经济建设这一头等大事,主导教育方针“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甚至被写入《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1951年政务院颁布新学制明确设立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期。1977至1997年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职业教育迈入了恢复和发展期。新世纪以来,与我国工业化转型升级的需要及“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相适应,职业教育领域又有一系列政策出台,与行业、地方结合自身特色进行的探索一起,形成了职教发展的良好势头。

职教领域社会政策的整体联动,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还将有助于社会结构的良性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在宏观方面存在着政府、企业、学校及个人权利与义务分配之间的不合理性因素,微观方面存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缺少规范化和科学性”等问题[10]。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要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社会流动、优化社会结构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提升受教育者(包括贫困人口)人力资源状况,促进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还需要社会政策的合力推进。而只有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分层和流动,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明确职业教育的实践取向,服务其他社会政策改革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事,还需要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合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教扶贫需要将职教政策和扶贫政策的优势叠加。职教扶贫既把职业教育作为提升贫困家庭学生人力资源,实现家庭脱贫的方式,职教行业及职业院校也要抓住这一契机,调整发展思路,将参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作为职业教育回归其本源推进职教改革的重要机遇。在本文的“一家一”案例中,通过由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捐资助学,一方面扫除了贫困家庭在对孩子职业教育选择上的经济障碍,另一方面通过资助方的社会网络,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实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

四、加强职教制度改革,为精准扶贫提供制度支撑

如前所述,职教扶贫是职业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服务精准扶贫的有效探索,是职教政策与扶贫政策的良性互动。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的问题逐步显性化:一方面是职业院校生源不足、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能人才。要想回应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职业教育自身做起,将精准扶贫作为重要的政策机遇,深化职教领域的改革,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职教扶贫要真正能够达到实效,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以发挥其增进人力资本、促进阶层流动的基本功能。

(一)调整办学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合作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长期以来是“学校模式”,即国家出资办学,这种模式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和行业无法形成很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职高[2006]16号)中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但实践中尽管有部分职业院校与行业、部门联合办学,但此种办学模式所占比例很小,无法形成规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贡献并不明显。在“一家一”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采用了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如由万婴幼教机构与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合作创办“致公万婴班”,为万婴机构培养的首批100名幼儿教师目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二)调整教学模式,推动职教模式创新

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度探索,将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很多院校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能力培养,在职业院校推行的实习制度也容易流于形式,职业院校将“岗位实用型人才”而非“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培养。在培养目标上与社会的需求发生错位,导致培养对象达不到社会需求。在“一家一”项目中,调整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标准。“一家一”项目的专业设置均着眼于切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如张家界旅游职业学院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契合了国家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能为大湘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在宁乡师范学校开办的“幼儿教育”专业,则着眼于填补幼教行业发展与现有政策的巨大需求空g。二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实操性。通过采用“预备员工”制,学生具有身份双元(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预备员工)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行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评价,定向就业,学校与企业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机制。此外,针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少职业教育特色的问题,在“一家一”项目中,企业派骨干员工担任班级教师或班主任,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的有机结合。

通过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使接受培训的对象获得符合市场、符合企业需要的一技之长,有效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力资源水平,帮助其顺利就业,并进入较高层次的职业门类。这个过程不仅在制度上实现了企业与市场的对接、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对接,还帮助贫困家庭切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如“一家一”项目的首批班次毕业生去年6月全面成功就业。

五、探索职教扶贫工作机制,完善阶层合作制度体系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扶贫结合并达到职教扶贫的目的,就应当既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的内在规律,又要考虑到贫困治理的实际需要。由于贫困既是物质和资源欠缺的后果,也是精神和心灵贫困的必然结果,物质匮乏和精神贫困之间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因而贫困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切断这种恶性循环的内在机制。职教扶贫在具体运作中(如“一家一”项目)旨在将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不仅注重从物质上帮助贫困学生,使其不会因贫困而失去获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还注重在精神和心灵方面为贫困学生赋能,帮助其增强自信,顺利地融入团队和社会。项目以“扶人自立”为根本目标,家庭脱贫只是其必然结果之一。如何将此种成功的实践变成职教扶贫中的普遍做法,还应当从政府制度供给和主体的制度化参与方面多做探索,特别注重从工作机制上找到落实之路。

(一)优化职教扶贫组织机制,丰富阶层合作主体来源

扶贫长期作为国家战略,政府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在制度供给方面也要注重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新世纪以来,国家在职业教育相关领域密集性地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但在这些政策文件当中,为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职教扶贫预留的空间不多。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后的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见[2013]86号文件),提出要发挥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能力的作用,但对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参与职教扶贫着墨不多。

职教扶贫的组织过程中,除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之外,应广开门路,吸引其他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公民个人等参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一方面能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2013]86号文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的相关条文,预设了“阶层合作”的空间。“一家一”项目也通过党派、工商联等组织体系,开展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在教育资源、生源等方面的合作,开拓了阶层合作的新领域。

(二)优化职教扶贫协同机制,建构阶层合作的工作网络

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相关性,要求职教扶贫中不仅要建构起职教系统内部的网络(如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通道、教师培养协作体系等),还要求职教系统优化与社会的协作。一方面这种合作为受资助对象提供支持网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能更好地接通地气,实现长远发展。

政府政策要为职教扶贫协同机制预留空间。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一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立足本省,放眼全国技能性人才发展需求,并以此来布局省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现实需要,及时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给予职业院校相应自,从而为其他主体参与职教扶贫提供制度空间。

注重发挥职教扶贫社会资助者的参与度。如“一家一”项目的社会资助主体大部分是统战成员,这些派无党派人士、非公企业代表人士及社会贤达对国家制度、现有体制都有较多的正面认同。职教扶贫既是党外人士贡献自身服务社会的方式,也是其了解社会接受教育的过程。如“民进・汪涵班”、“致公・万婴班”、“民建・益丰班”等,以企业和资助者姓名命名班级,不仅是对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就的褒扬,对社会也能起一种正面示范效应,还是加强阶层认同,促进阶层合作的有效方式。

在职教扶贫操作中注重发挥资助对象的自主性,优化职教扶贫效果。注重发挥贫困家庭及资助对象对职教专业、学校等的选择权,特别是与学生的学业特长、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使贫困学生认识到接受资助并非“接受施舍”,而是“因为优秀而值得被资助”。除此之外,扩大社会主体参与学生的求学过程,如“一家一”项目的校企合作班吸引了一大批术有专攻、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党外人士担任“爱心大使”,增加了阶层互动的机会,增强了贫困学生对外部社会环境的认知度,帮他们找到自信。

(三)优化职教扶贫评价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沟通

与其他教育门类不同的是,职业教育着重市场取向,企业和社会是职业教育成果的使用者。职业教育的对象只有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才有可能实现脱贫。因此与对基础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同,职业教育评价当中应引入社会化机制,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深度沟通。一方面,要引入用人主体和受教育者参与职业教育评价。在指标设立上,“要多层面、多维度建构指标观测群,兼顾用人单位、学生、学校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11]。并通过科学赋值、做好分值转化等将职教扶贫的利益相关方纳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配合对精准扶贫的评价,优化职教扶贫评价流程控制与监督,使职教扶贫评价本身变成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向标。在评价目标的建构上,不仅要考察职教扶贫对受助对象人力资源的提升状况,还要考察职教扶贫在阶层合作方面的成效;在评价方案商定中,要吸纳资助方、用人单位及受助对象的参与;确保评价渠道开放、评价信息向社会公开,避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彭干梓,夏金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中的三次高潮[J].职教论坛,2009(10):61-64.

[2]谢治平,周德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3):5-7.

[3]吕景城.论职业教育在当代社会分层流动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0-31.

[4]罗明丽,聂伟.社会分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探微[J].职教论坛,2012(25):4-7.

[5][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9.

[6]钟云华,沈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5):51-61.

[7]周正.个体选择职业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91-94.

[8]庄西真.社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通讯,2005(2):10-12,27.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7

二、工作目标

按照精准识别、分类施策的原则,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构建覆盖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的资助体系,保证其子女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通过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提高就业致富能力为重点,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机会全覆盖;通过构建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建档立卡家庭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

三、实施对象

所有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生、大学生和农村中小学校。

四、主要措施

(一)构建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

1.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学生资助政策,推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资助全覆盖。

2.市、县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结合市县扶贫办对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进行全面摸底,按学段分年级做好我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工作,并与市、县扶贫办的基础数据对接和系统互联互通,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一个不少。按照定人定向原则,精准施策,跟踪救助,构建到户、到人精准资助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

3.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完善资助对象的评定办法,建立与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联动的学生资助监管体系,克服和杜绝扶强不扶弱的情况。注重发挥资助资金的效益,按资助对象家庭贫困程度区分资助档次,切实解决“济困不解困”的问题。

4.切实完善资助政策,建立健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残疾幼儿入园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积极推进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全面落实高校国家奖助学金政策,保障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及时发放学前教育入园补助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中职国家助学金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免教科书费,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实行免教科书费、教辅资料费。

6.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将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纳入各类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范围。

7.切实加强对各县市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市直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各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项目进展情况、政策落实情况等监督检查,并作为对县市区、学校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责任科室、单位: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基教科、学前科、职成科、督导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列前者牵头,下同)

(二)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1.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全面改薄”专项资金,2018年全市计划投入1.2亿资金,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0所。投入资金5000万元,改造建设62所义务教育标准化教学点,力争到2018年底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

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四改三化”(改食堂、改寝室、改旱厕、改澡堂,净化、亮化、绿化)工程,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生活设施、体育场所达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及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情况。县市重点建设的公办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级示范校及以上标准。

3.结合省、市级“全面改薄”专项督导,继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建立健全公开公示、定期通报等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全面改薄”专项督导,确保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

责任科室、单位:基础教育科、督导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三)推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计划

1.加大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力度。实现贫困地区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园率,2018年全市计划投入3000万元,改造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18所,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

2.开展贫困村幼儿园全面排查,消除危房和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对贫困村幼儿园的指导,配足配齐幼儿园办公设备、室内外玩教具及图书等,改善办园条件,满足保教活动需求,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3.规范办园行为,基本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责任科室、单位:学前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四)推进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计划

1.足额安排培训经费。按照不低于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的1.5%安排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农村学校应按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8%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确保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2.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7-2020年),实施扶贫地区校长教师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对扶贫重点村小学(教学点)校长(园长)、教师进行轮训。支持贫困村小学开展教师培训,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

3.逐步扩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要根据乡村学校教师“退员补员”的实际需要,制订好公费定向师范生中长期需求计划和年度培养计划。建立完善与国家免费师范生相衔接,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确保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有编有岗。

责任科室、单位:教师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五)构建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1.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进行调查摸底,并充分利用基础教育信息管理平台,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营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校园氛围。

3.建立家校定期交流沟通制度,依托家长委员会,开展家教宣传、家长走访、讲座咨询等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向留守儿童父母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指导其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履行好监护人的责任。

4.办好“留守儿童之家”。指导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专门建设或结合现有功能室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配备图书和阅览设施、计算机、亲情电话等,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等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

5.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教育,继续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各地要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即明确一名教师、一名村干部、一名家长或监护人帮扶一名辍学学生,逐一对辍学学生进行劝学。建立工作台帐,实行销号管理,劝返一个销号一个,推动落实各地各学校落实控辍保学任务。确保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下,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1%以上。

责任科室、单位:基教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六)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支持平台

1.根据扶贫攻坚工作需要,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增加职业学校有效供给,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2.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脱贫需要开展招生。征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意愿,引导他们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就读专业。以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实施“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精准脱贫”。

3.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习就业档案,指定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任教师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帮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和扶持贫困家庭学生自主创业,优先推荐农村贫困毕业生就业。

责任科室、单位:职成科、基教科、计财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七)扎实推进“点对点”结对帮扶工程

继续推动实施“点对点”结对帮扶工程,进一步引导城镇中小学与农村贫困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已开展结对帮扶的市直中小学校要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结对帮扶效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全力跟进,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

1.教育教学帮扶。实施联合教研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联合教研会议,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活动,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科课程实施水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课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学校管理帮扶。推进实施管理人员挂职交流活动,结对帮扶学校每年至少互派1人挂职。指导受援学校建立健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日常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3.办学条件帮扶。根据学校实际,尽力向受援学校捐赠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改善受援学校硬件设施;向受援学校学生开放图书馆、功能教室、运动场所、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教室指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责任科室、单位:机关各科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城镇以上中小学校

(八)建立贫困村教师补充、交流和帮扶机制

1.建立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流轮岗。每年交流到贫困学校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20%。

2.加大贫困地区特岗教师招聘力度。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满足招聘特岗教师需要。要保障特岗教师的工资及各项待遇的落实,为特岗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

3.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农村教师倾斜,稳定和吸引优秀教师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任教;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足额发放乡村教师津贴,教师体检常态化,加快贫困地区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教师生活条件。实施教职员工扶贫工程,开展“千名教师扶持行动”,让教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开展“乡村最美教师”评选表彰活动。

责任科室、单位:人事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市、县、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汇聚合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市教育体育局成立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王德华同志任组长,喻玲玲同志任副组长,局班子其他同志为成员(具体名单见附件)。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幼儿园)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教育扶贫工作的领导,确保完成各项任务。要切实加强与扶贫办的沟通联络,会同统战部、总工会、团委、妇联、人社、民政、工商联等部门,抓好教育助学扶贫工作,形成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主体责任。各地、各学校要根据教育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市教育体育局相关科室和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根据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改革举措、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帮扶对象落实到具体学生、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时间。真正做到教育精准扶贫在政策上重点支持、项目上重点安排、资金上重点帮扶、工作上重点推进。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8

一、基本情况:我局20__年定点帮扶村是__县__镇__村。该村共有6个社cc人,耕地__亩。主要依托__河的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以网箱养鱼和稻田养鱼为主,兼以发展生猪、獭兔及家禽养殖和传统种植业。主要经济来源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种、养殖业收入。经过我局近一年的定点帮扶,现已完成新修村党支部活动室1个,近30平方米;完成新建水窖3口,机井33眼,集中供水站1处,年新增蓄水近1000方,解决了近200人的饮用水困难;发展獭兔养殖15户,生猪养殖5户,蔬菜种植21户近300亩。实现对口帮扶户人均年增收500余元。

二、主要做法:在20__年的定点帮扶工作中,我局结合__村的种、养业结构、经济状况和地理条件,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帮扶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明确责任,强化了定点帮扶工作人员的责任:出文明确了综合科为扶贫定点帮扶工作责任科室,主要负责扶贫定点帮扶工作的组织实施。__同志为扶贫定点帮扶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帮扶工作相关情况的收集、上报等日常工作和“一对一”结对帮扶具体措施的跟踪落实等工作责任。

(二)健全组织,强化定点帮扶工作的组织保障:成立了“__市__局扶贫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__同志任组长,副局长__同志任副组长,综合科科长__同志、事业科科长__同志为成员,并落实了综合科__同志为具体承办人员。为定点帮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调查研究,科学确定了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局长__、副局长__先后5次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到帮扶村和联系社区,逐户走访,座谈了解,摸清了帮扶村的种养殖业结构、经济状态等基本情况,做到了“四深入四了解四明白”。一是深入致富能手和贫困户家中,了解帮扶村经济发展现状、农民增收渠道、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明白该村今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二是深入党员、村干部家中,了解村“两委”班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白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三是深入科技示范户、双文明户家中,了解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情况,农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实用技术、法规法纪情况,明白帮扶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重点;四是深入有上访、矛盾纠纷的农户家中了解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白如何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学校扶贫工作总结2北庭镇中心学校 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北庭镇中心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办法,开展学校“手拉手”扶贫帮困对口支援活动,我校进行“手拉手” 扶贫帮困活动。

我北庭镇中心学校,该校办公经费紧张,教学资源有限,给教育 教学带来了居多不便, 该校有一部分贫困学生, 需要社会各界的援助。

我校按照教育局的扶贫帮困工作部署, 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 之路, 开展各种帮困活动, 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 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师生大力支持。

为了抓好扶贫工作, 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 由董晓英校长任组长、王汉峰书记任副组长,教导处、大队部、后勤处、工会、各班主任、广大教师积极响应,明确思路,有步骤的实施。做好宣传工作,在教 师例会、学生大会、班主任工作会、教研组长会做好了动员,发动广大师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争当扶贫帮困的积极分子,同时,在师 生中征集扶贫帮困的好点子,广集思路,共同搞好此项活动。如王尚 海老师提出的“城乡学生手拉手”、钟广宇老师提出的利用学雷锋活动 开展捐赠活动等都得到了落实。

二、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到学校。

对于扶贫帮困工作, 我校做了详细的分工, 比如党支部负责联络、交流;办公室负责对贫困生进行摸底;少先大队部负责募捐款项等。

在联络工作中, 王书记为首的党支部一班人经常性地与小学的教师交 流, 听取他们的意见, 尽可能的解决实际问题; 在贫困生摸底工作中,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生都能 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多次组织校骨干教师去小学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还对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慰问走访,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报答社会。

三、节约一天零花钱,扶助贫困学生。

学校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月中号召全体学生“节约零花钱,扶 助贫困学生”的捐款活动,个别班的学生,家庭很困难,但还是将自己积攒钱捐了出来,正是这种精神感染了全体学生,他们踊跃捐款, 纷纷掏出自己的零花钱,献上一片爱心。在向灾区捐了自己存下的十多钱,每当老师问起时:“灾区的孩子更苦,以尽我自己的一点心意, 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走出灾难”5 月 16 日,我校教师 为四川灾区捐款 9500元,学生捐款 1715 元。

四、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学校大队部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真诚地交朋友、解 决生活中的难题。在双休日,这些好朋友,相互走访,孩子去村里体验生活,并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学习进步。” 教导处在教师中组织了“互帮互学”活动,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辐射带头作用,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的成长。我校的教师利用 空余时间一起探讨教育教学的工作方法,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并定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们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情境 创设等方面的探讨和创新,增强了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在课堂上取到 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骨干教师搭建了展示教学才华和教研能力的 舞台。

在这些活动中,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活动中,教师都 能积极参与,认真听课,互相交流,尤其是骨干教师不仅在课前对青 年教师进行相关的辅导,而且在课后还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指 导, 青年教师受益非浅, 也带动了其它教师积极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学校扶贫工作总结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倡的扶贫政策,根据县教育局的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多种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

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会计室、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每名教师进十家,温暖送进每一户”号召,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

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通过第一阶段摸底工作我校确定赵静等9名同学为上一年度扶贫帮困助学金发放对象,在上学期末由刘世攀副校长、教务处徐进文主任、以及团委陈涛书记等亲自将助学金送到贫困学生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同时确定凌杰等18名同学享受团县委希望工程捐助对象。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为患病的林春敏同学捐款,短短半天时间,就筹集捐款7000余元。当把这笔捐款送到林春敏同学家中的时候,他的父母连声感谢。林春敏同学自己也表示一定会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学校、社会和父母关爱。

三、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努力,周边的好几个企业主已经答应向我校的林浩男等同学每年捐赠600元,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各村委会也各自负担相应人数的贫困生,为他们勤奋学习解除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千方百计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学校扶贫工作总结4我校按照县教育局的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多种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财务处、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每名教师进十家,温暖送进每一户”号召,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通过第一阶段摸底工作我校确定赵晓彤等9名同学为上一年度扶贫帮困教育金发放对象,在上学期末由____副校长、教务处____主任、以及团委____书记等亲自送到贫困学生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同时确定____等3名同学享受民政部门捐赠的学习型电子辞典。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为患白血病的____同学捐款,短短半天时间,就筹集捐款9000余元。当把这笔捐款送到____同学家中的时候,他的父母连声感谢。____同学自己也表示一定会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学校、社会和父母关爱。

三、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努力,周边的好几个企业已经答应向我校的李浩男等同学每年捐赠1000元,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各村委会也各自负担相应人数的贫困生,为他们勤奋学习解除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千方百计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学校扶贫工作总结5为了积极响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大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力度的号召,我校与__学校结对帮扶,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诚恳学习,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使得我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缩短了城乡差距。现将此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严密部署。

城乡结对帮扶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这对于提高我校教育就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得此项活动自始至终始按照有序有效开展着。

二、开展各项活动开展,给我校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

在学校工作会议上,校长多次向老师们阐述结对帮扶工作的意义。因此,在受帮扶过程中,我们虚心学习,真诚面对,以心换心,以情促行。在工作中具体做到,主动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提高我校办学效益。

1、领导互访,更新办学理念。

学期开学初,两校领导共同交流学校的发展规划与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就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共商学校发展大计,确定工作重点,相互协调,制定帮扶实施方案,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教师互访,取长补短。

自开展活动以来我校派优秀教师到__学校指导实际教学,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专题讲座共同切磋教学技艺,提高了我校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展示,提高能力。

20__年9月,在主管领导和__学校领导的关注下,带领语、数骨干教师为__学校师生上了4节示范课。简明新奇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受益匪浅。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4、网络交流,友谊永存。

通过一年多的相互了解,使得我们两校之间、教师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并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教学信息、教学方法、解疑释难,使得我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心理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三、加强学习,不断进步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9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标准,坚决扛起自己的责任担当。

脱贫攻坚是念兹在兹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挂帅、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进、亲自督战,锲而不舍抓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系统展现了关于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当代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带头学深悟透,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坚决扛起职责担当,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一、深刻认识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生动记录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总结了攻坚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准确把握和回答了新时代扶贫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深刻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深刻阐述了把解决贫困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的必然性。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的深厚情怀。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担当,又是对历代先贤和革命先烈先辈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向往的回应,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深厚的爱民情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成就,成为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人类发展,提出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准确把握教育扶贫的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并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之一,帮我们理清了教育和扶贫的内在关系和工作要求。

第一,抓好教育是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明确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贫困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早在福建工作时,就强调,发展经济要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指出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教育在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真正可持续脱贫致富上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把握。

第二,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法。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影响社会分层和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之一。要防止并改变贫困人口的阶层固化、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发展教育。

第三,发展教育可以促进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教育资源享有上的不平等,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

三、坚决扛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总书记关于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标准,坚决扛起责任担当,不断修炼过硬“内功”,守好“三尺讲台”主阵地。

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同志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好老师要树立崇高职业信念,既要做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积极传播者,用好课堂讲坛,用学识、阅历、经验和实际行动激励广大学子,特别是其中的贫困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10

一、贫困群众的思想状况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在精准扶贫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把扶贫工作做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但在这一过程中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群众的思想贫困成为了制约精准扶精准脱贫成效的主要障碍,表现为:一是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徘徊观望。如有些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认识不足,总是担心国家扶贫政策会变,抱着“先看看再说”的观望态度;有些群众对扶贫举措半信半疑,自己没有思路和想法,只是随波逐流跟着大众走;甚至有些群众把脱贫看成是党和政府的事,是政府行为,自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面心切切、下面无期期”,“干部干、群众看”;二是群众的被动参与,部分贫困群众虽然有脱贫致富愿望,也具备一定条件,但他们或心存畏难、或不知从何处着手、或消极等待政府帮扶,因而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三是群众的急于求成心理。部分贫困群众有比较强的致富愿望,但却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缺少从头做起、从小处做起的务实态度,经不起等待。四是部分群众依赖思想严重。有些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因循守旧等意识根深蒂固,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懒于自我发展,“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茫然无措;有的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宁肯整天抽烟、打牌、搓麻将,也不愿自食其力干点事情,总指望政府救济和扶持,“守着老屋子,抽着老旱烟,蹲在墙根晒太阳”的现象略见不鲜;有的满足现状,温饱即安,进取精神不足,奋斗动力不强;有的没有财富积累观念,挣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往往是政府的帮扶计划处于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等等。正是由于这种内在思想观念上的贫穷落后,使得一些贫困群众年年扶,年年贫,有的甚至越扶越贫,直接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成效。

二、贫困群众思想贫困的成因分析

思想贫困不仅具有外在表现,更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一)劳动力素质较低

经济学家已反复证明,对经济增长绩效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是人力资本禀赋即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禀赋不仅是带来科技进步的研究与开发中的关键投入品,而且也决定了吸收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与速度,从而对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用受教育程度为主要指标反映劳动力的素质。正如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结果所表明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的高低关系密切,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最高,达到了21.3%;而中专以上的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只有7~8%。显然,在贫困地区,教育――这种通过科学知识传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农民处于严重的知识贫困的状态,对农业实用技术反应迟钝或本能排斥,对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认识不清,农村劳动力中有95%以上的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的农民。其次,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一部分贫困县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尚不理想,初三学生实际辍学率较高。另外,在贫困县区,90%以上的初、高中学校没有推行3年基础教育完成后加1年农业适用技术教育(即3+1教育),或两年基础教育后从第3年开始加设农业适用技术教育课,或两年基础教育后分成升学教育、农业适用技术教育。因而教育与农村经济严重脱离。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思想相对保守,干事创业动力不足。正如西奥多・舒尔茨指出的:“土地本身不是使人贫困的重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困的关键”。

(二)贫困家庭对教育投资的意愿不高,投资的量不足

受贫困地区社会整体发育水平的限制,贫困家庭通过一定的投资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所谓人力资本,往往不能投入生产过程并转化为财富。他们在基础教育中所获得的有限知识,也因为“没有用”而逐渐丧失。这样,教育投入能为个人带来追加收入的经济现象在贫困地区没有充分体现。从而影响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意愿,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另外,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时滞效应,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取决于这一代人所受到的教育,但教育的提供与否决定于上一代人的收入与消费。这就是普遍存在的这一代的贫困人口对后代的教育投资意愿普遍较低的根源所在。而且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对下一代的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低,知识资源存量少,交流知识能力匮乏,从而衍生为轻视知识、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再加上窘迫的生活,就更难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教育之中。

(三)长期囿于贫困之中,形成的贫困文化具有巨大效力

特定的文化根源于经济生活,但是特定的文化体系、文化观念一旦形成,又具相对的独立性,并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影响着经济生活。如果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那么贫困人口适应社会的主动性将降低。这部分人口在一个日益边缘化的自我封闭的空间系统中,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中,正逐渐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远离,形成自我的一整套价值体系,甚至形成自己的消极的亚文化,并通过代际影响成为一个长期的文化现象,造成贫困行为的长期持续。正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梅尔所分析的那样,“如果农民完全满足于他们的所得,他们就不会改变现在的做法去增加生产和投入”,“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缺乏控制就会导致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创新”。 在这种文化体系下,面对贫困,他们或由于屡战屡败,丧失信心,不存希望;或是已经自愿地生活于这样一种环境中,害怕激烈的竞争,不愿作改变现状的尝试。根据在贫困地区的意向性抽样调查,对目前所处的贫困境况,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是“没有办法”的,经年累月,导致他们甘于贫困而无力自拔,在他们心目中,脱贫致富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置身贫困地区封闭环境之中的人们,其社会经济关系也仍然较多地围于家庭、宗族、邻里、亲友、村落等血缘与狭小的地缘社区的范围。在生活方式上,节令岁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以及建屋乔迁等节庆礼仪,给单调贫困的生活带来了变动、期望和某种节奏感,但其间的无度浪费与非生产性超额支出,却直接阻滞着一些有限积累以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 经济贫困、文化滞后、观念保守陈旧,三者相互影响制约,互为因果条件,说明贫困实际上是一个范围更大,内涵也更为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而,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扶助或减缓贫困的努力,不应只是帮助贫困者暂时增加一些收入,还应包括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传统人格与行为的重塑。

因此,正是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贫困群众态度上的消极和行动上的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对此,我们必须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切实有效的思想引导,改善其认知、唤醒其愿望、增强其主动、激励其行动,全面优化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内因条件。

三、加强思想扶贫,激活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显然,解决贫困人口思想认识上的“精准”成为精准扶贫中的当务之急。既要把思想引导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性工作加以落实,又要把思想扶贫置于扶贫攻坚全过程自始至终加以坚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不同扶贫手段的叠加和综合,解决群众思想意识中的困惑和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的认识偏差和消极心态。

(一)思想扶贫要教育先行,改善精准脱贫的人口支撑条件

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低是贫困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对知识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对人口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将会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形成新的文化贫困。毋庸置疑,既然知识的缺乏或不足能引发贫困,那么,知识或者教育以及由此而改变的人们的态度、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也就具有一定的反贫困功能。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村贫困变动影响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各种因素中教育程度的提高对脱贫的效应最为明显。首先,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改变人们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改变贫困文化所具有的负面效力。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普及和扩展。贫困人口尤其是农牧民在接受更多的基础教育后,就可以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使其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因此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首先,调整教育结构,建立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为主体、化教育为辅助的新型教育结构,彻底打破农村教育沿用城市教育的模式。推动职业教育,让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当地的经济相结合。要把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大计,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真正拔掉“穷根”,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相传”。同时,要本着“实用、实际、实效”原则,把就业创业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最直接途径,让贫困群众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掌握技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依靠科技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二)思想扶贫要加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建设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要因素是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的能力建设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应该居首要地位。只有贫困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了,才能使他们有能力参加经济发展,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改变贫困群众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从被动参与的动员型参与向主动参与的竞争型参与转变,建立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参与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的过程中,即接受技术的培训,又进行参与能力的训练。在提高贫困群众参与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增强竞争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要大力向贫困群众宣传市场信息,宣传先富起来的典型经验和事迹,激发他们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贫困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了,才能使他们有愿望有能力参加经济发展。要把贫困群众从接受援助的被动脱贫者转变为自觉参与脱贫,自觉寻找脱贫机会的主动脱贫者,从被动参与的动员型参与向主动参与的竞争型参与转变,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

(三)思想扶贫要激发群众志气,发扬群众的自强精神

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文化意识锁定的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因此,扶贫必须先扶志,要大力转变群众观念,进一步发扬群众自身的自强自力精神,使贫困群众不仅吃饱穿暖,更要活出高质量和精气神。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的、保守的、僵化的旧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一是要引导群众打破其裹足不前的思想障碍,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理念。要引导群众打破扶贫是政府行为和干部责任的思想观念,自力更生,靠辛勤劳动来脱贫致富,而不是过度依赖政府扶持。二是破除群众的自卑思想,增强自信意识。要积极引导群众破除自卑思想,要鼓励他们看到自身优势,如生态优美、资源丰富等,从而使群众能调整心态,增强必胜信心。三是要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主动创造意识。要充分挖掘贫困群众自身优势和潜力,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思路和致富办法。四是要以脱贫致富的实际效果促成群众的思想转变。群众思想的转化最有效的莫过于群众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不断得到和扩大的利益。群众只有看到精准扶贫的实际成效,才会有最直观最切实的感受,才会受到激励,进而最大限度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思想扶贫要加大对政策和典型的宣传与推广

思想扶贫要持续加大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解决贫困群众因不熟悉政策而徘徊观望甚至无法参与的问题,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使群众更好的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可通过制作光盘、编印群众简明易懂的政策读本、宣传画册等多种方式,将精确识别扶贫对象、精确确定帮扶措施、精确配置扶贫资源等政策,及时传达到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充分理解实施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为落实和推进好各项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和营造舆论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加快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干劲。此外,思想扶贫还要抓好脱贫致富正面典型的宣传引导,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各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可组织贫困群众和致富带头人到扶贫和致富效果好的乡村观摩交流,取长补短,使贫困群众从典型的致富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感染。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典型经验的推广,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脱贫实效,从而以点带面,在全省营造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是一个机械的推进过程,更不能把群众当“看客”,一定要激活群众的思想活力和主动参与性,积极引导群众摆脱思路和意识的贫困,从“人的思想本源”方面解决好问题,才能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原恿Α保也才能使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共同为脱贫致富想办法、出实招,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推动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注释:

①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11

二、总体工作安排

我们以扎实开展“12345”行动为抓手,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摘帽攻坚战。紧盯一个目标。紧盯2020年县摘帽这个总目标,围绕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966万贫困人口脱贫和40个已出列村、9.78万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的目标列出工作清单,“对单销号”完成任务。坚守两个标准。对标对表“户脱贫、村出列”和县摘帽标准,精准施策,补齐短板。统筹三个平衡。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统筹“户脱贫、村出列”与整县摘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平衡,不断提升群众的整体满意度和县域整体发展水平。突出四大重点。突出产业帮扶,努力实现可持续增收产业帮扶项目全覆盖;突出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对所有农村危房应改尽改,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双基”提升,开展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电网改造等巩固提升行动,确保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突出贫困群众满意度和一般群众认可度,抓好扶贫政策落实和帮扶成效。强化五大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县乡村三级抓脱贫攻坚的组织体系,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强化力量保障,全力打造一支懂农村、会扶贫、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强化投入保障,用好土地增减挂指标跨区域调剂政策红利,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对我县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支持,确保全年脱贫攻坚总投入25亿元以上;强化作风保障,切实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强化纪律保障,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三、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政策落实情况和取得成效

(一)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保护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重点工程推进情况

1.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2020年发展到户产业项目93750个,户均2.48个,发放到户产业补助资金4176.55万元。发展到村特色产业项目415个,村均2.2个。发展17个贫困村“一村一品”项目,占比24%,超过省定20%的目标任务。完成省下达70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任务,今年30个出列村主导产业达标。117个示范区及示范基地、148家企业、269个合作社、大户以及897家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32484户,带动比例86%。光伏扶贫方面,涉及13个乡镇24个贫困村总容量3.972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于9月底前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资产收益扶贫方面,县财政拿出3440万元,对70个贫困村在去年每村投入50万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10万元,对137个非贫困村(社区)分别给予20万元引导资金,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均衡发展,全县207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社区)资产收益扶贫实现全覆盖,今年9396户、25067名贫困人口享受收益分红637万元。电商扶贫方面,累计开展电商培训50余场,培训5000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逾1500人次。完成70个贫困村村级服务站建设任务,建设电商扶贫示范基地6个、示范村站18个,带动贫困户农产品销售135.2万元。旅游扶贫方面,13个旅游扶贫“八个一”工程全部完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3011人、完成率115.81%,发展涉旅企业300多家,贫困户通过售卖农副土特产品、参与旅游服务,户均增收600元以上。

2.就业脱贫。完成技能脱贫培训808人,完成任务的310.7%;帮扶1075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脱贫,完成任务的118.91%;新招募就业扶贫基地22个,完成任务的146.67%;新招募居家就业扶贫基地73个,完成任务的486.67%;开发公益性岗位126个,完成任务的126%,安置贫困劳动者90人;开发公益岗位(辅岗位)620个,完成任务的310%,安置贫困劳动者就业336人。28个就业扶贫驿站已建成并开始运行。

3.金融扶贫。截至目前,扶贫小额信贷新增贷款23367.7万元,占省定任务19639万元的118.8%。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1001.91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1846.49万元。投入意外保险64.14万元、贫困人口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337万元。

4.易地扶贫搬迁。2020年省下达我县计划为546人,我县实际实施178户549人,其中集中安置119户338人,分散安置59户211人。截至目前,全县10个集中安置点全面完工,住房面积均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以内;搬迁对象已全部搬迁入住,入住率100%;搬迁户均已落实了后续帮扶措施,户均达到2项以上。

5.生态保护脱贫。完成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1.1万亩,实施国有林场河冲林区道路新建全长2.4km项目并完成验收。选聘7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累计完成生态护林员培训1088人次,占年度任务的119.3%。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带动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超额完成省定30户的目标任务。

6.基础设施扶贫。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82个项目362.318公里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5751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工程,实现农村安全饮水鉴定全覆盖,解决涉及22个乡镇164个行政村17872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总投资893.6万元,完成率100%。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涉及14个乡镇29个贫困村4.74万亩治理面积。农村电网升级改造2020年72个项目完成投资4397.67万元,其中11个贫困村10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及90%以上自然村电信光纤全覆盖,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

(二)教育扶贫、健康脱贫、农村危房改造、社保兜底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7.教育扶贫。组织开展教育扶贫攻坚月行动,实现了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适龄儿童无辍学。春季学期,资助幼儿、义务教育寄宿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9375人,累计发放资助款1052.6875万元;减免普通高中学费2710人,181.47万元,发放助学金406.5万元;减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660人39.6万元。秋季学期,资助幼儿、义务教育寄宿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9716人,累计发放资助款1076.3375万元;减免普通高中学费2753人186.925万元,发放助学金412.8万元;减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732人43.92万元。

8.健康脱贫。出台健康脱贫政策补丁,实行“1578”补偿政策覆盖所有农村人口,对2014、2015年已脱贫人口比照“351”政策按县级90%、市级85%、省级80%进行再补偿。截至目前,全县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其中贫困人口代缴参合71384人。全县贫困人口综合医保补偿31.08万人次,共补偿1.5亿元,其中351政府兜底435万元、180补充医保332万元。贫困人口省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平均补偿比达90.03%,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平均补偿比例达95.27%。全县经核准的853例15种大病贫困患者救治管理率100%。全县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71384人,签约率100%。提供慢性病患者送药上门服务1020人次。

9.社保兜底脱贫。全县有农村低保对象17432户、24282人,发放低保金6608.77万元。农村特困人员6999人,下拨供养资金3222.1万元。全县共有失能特困人员620人,其中集中供养240人,占38.7%,共下拨失能特困人员护理补助等745.3万元。医疗救助4批,共1050人,发放资金366万元(不含代缴新农合和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救助资金)。临时救助820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43.4万元(其中拨付乡镇备用金76万元)。孤儿供养685人,共计拨付资金711.7万元。

10.社会扶贫工程。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扎实推进“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11家省直单位、30家市直单位、92家县直机关单位对我县70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全县8618名干部结对帮扶37785户贫困户。2020年共收到社会帮扶资金5337万元,其中芜湖市鸠江区帮扶资金1050万元,怀宁县帮扶资金1000万元,上海证券公益基金会帮扶资金1400万元,其他社会各级帮扶资金1887万元,主要是社会各级各界人士捐资捐物。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工作,引导81家民营企业帮扶70个贫困村,实现了企业结对贫困村帮扶全覆盖。积极开展产销对接会,签约2家企业、3所高校,签约金额50.875万元。

(三)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完成情况

1.基本公共教育方面。今年我县全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2%(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标准为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我县2017年已全面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方面。截至目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1868人,是全省平均水平4900人的242.2%。

3.基本社会保险方面。目标任务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19.63%。全县参合总人数为75.0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11.62%,其中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贫困人口代缴参合71384人。

4.基本医疗卫生方面。全县孕产妇死亡率0/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36/1000,婴儿死亡率3.09/1000,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5.基本社会服务方面。目标任务是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3张。2020年我县需养老床位5900张,需新增近2700张床位,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25%;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3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达到100%。截至目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5.3张;全县养老床位6298张,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为28.04%。全县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38.7%;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覆盖率达到100%,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12

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现状

学术界对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理论上强调民族地区教育与民族社会协调发展的关联性、迫切性与重要性。2.对不同民族地区教育的客观情况及民族社会贫困问题进行了描述与讨论。3.聚焦民族地区中民族教育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内在关联。4.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扶贫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逻辑。由此可见,我们能发现国内外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较多,但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这些研究多指向社会总体性的教育精准扶贫,还停留在面上的讨论,而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如何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方式、内容及政策等涉及民族地区特殊性的教育精准扶贫该如何实施等问题,尚未见到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二是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策略的研究,仍停留在现有各类各项民族政策的“普适性”框架之内,未能将提出的“精准”要求贯彻到实际的研究及行动中来。三是从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际研究内容上来看,诸多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两条线”的问题,即要么是从扶贫的角度来谈教育,要么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谈扶贫,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具有一定合理解释性、前瞻性、策略性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

三、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思路

(一)探索精准扶贫路径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实际,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以“精准”的方式将教育内容、形式通过合适、合理、有利的路径介入到民族地区的实际扶贫工作中来,聚焦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与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划的修改和研制上,为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持续支持力。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这些地区大多为国家及边疆省份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边境和民族贫困问题较为突出与严峻。二是这些地区面临自然人文资源富集与经济科技滞后并存的矛盾。三是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既能够促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也能够为全局性的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策略依据。因此,研究思路应是以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贫困现状和人文特点为基础,以他们自然人文资源富集与经济科技滞后并存的矛盾为出发点,探讨这些地区经济、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互动,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以何种方式、何种内容、何种路径以及何种策略同攻坚克贫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精准地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系统化解决,同时,建构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经济与人文共生的教育体系,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人的素质提升与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创新研究视角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建构一个全新的、基于边疆民族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与克服贫困求发展共生的精准教育体系,具体体现为:1.关系的视角。从“系统”和“场”观念出发,将教育置于强调克服贫困问题复杂性与长期性的基础上,强调自然、经济、人文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2.互动的视角。由过去单向作用思维方式转向平行互动思维方式,尊重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的自组织过程,同时强调自然、经济、人文与教育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以这种多向度的互动来克服贫困问题。3.时空的视角。从边疆民族地区地域空间的独特性出发,梳理边疆民族地区攻坚克贫的历史与现状,建构适宜边疆民族地区特殊需求,有效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教育体系。

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与国家主流教育扶贫工作相比,在内容、结构、形式、表征、政策及路径等方面都具有其内在的独特性。这些新现象同边疆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诉求紧密相关,也为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入厘清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定位并剖析其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内扶贫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联系,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构建与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及筑就边疆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第一,有助于在我国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一盘棋中厘清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重构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关系,从现实中获得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的切实依据。第二,在民族地区的各类精准扶贫形式中,教育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精准扶贫方式,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塑中具有重要功能,对促进社会团结协助、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第三,有助于反思和总结以往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强调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既需要开创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又需要通过扶志和扶智的教育形成脱贫内生力,为边疆民族地区内的少数民族主体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战胜贫困的支持力。第四,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少数民族主体传统文化重塑,增强民族自信心,巩固边防,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协调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向心力。

五、结语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不仅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而且也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途径”的使命,强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是国家的大战略。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是学界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势在必行。

作者:谢敏 单位: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篇13

(一)抓安排部署。年初制定了教育脱贫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了《2020年寒假期间开展教师“大家访”和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的通知,安排了假期“大家访”和结对帮扶的相关工作。 4月对各镇办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问题的镇村下达整改通知,限期销号。5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适龄儿童开展“四个系统”比对,进一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

(二)抓控辍保学。紧盯“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一刚性要求,完善行政、教育“双线”包抓机制和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新学期学生的变化,今年分两次对全区建档立卡6-15周岁适龄儿童进行摸排比对,确保底数精准。对发现疑似辍学的学生进行了劝返和送教上门。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周汇报、月考核、季度评比、“七长责任制”等10 项控辍保学制度,深入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和“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政策宣导,实时记录帮扶情况,对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扶志扶智扶心”帮扶活动,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不厌学、学得好。

(三)抓精准资助。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全区农村建档立卡学生资助面达到100%。2020年春季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资助总人数14861人785.04万元。其中,发放学前困难幼儿生活费补助2206人82.725万元,义务教育“一补”资金9079人343.9125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878人288.6万元,中职教育助学金698人69.8万元。

(四)抓政策宣传。加强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印发了《商州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扶持政策一览表》30000份,资助政策一览表宣传折页5000份。各学校(幼儿园)均采取教师会、班会、黑板报、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家访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及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传,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五)抓项目建设。江苏省援建的的药王坪幼儿园和李河幼儿园9月1日份已经开园。异地搬迁点的安置点(幼儿园)和谢湾安置点杨峪河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中我区53所学校的旱厕改造项目,目前53个项目,6月24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

(六)抓宁商协作。按照《2020年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工作计划。

(七)抓校地合作。春节前,学院开展文化扶贫送温暖活动,书法爱好者为七星村群众义务写春联。和政府协商并签订了《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度帮扶协议》,明确了双方职责。学院采取餐厅消费、职工福利、推销产品和校园零售等形式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累计消费农产品11万余元。合作共建的实验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重视第四幼儿园产学研基地建设,其办园特色成为幼儿教育的亮点。

(八)抓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问题自查自改,对于各级反馈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分管领导包抓,镇办中心校、区直学校具体实施,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实现问题排查彻底、整改清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辍保学合力不够。部分镇办、村级层面对控辍保学工作重视不够,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自身工作职责含糊不清,认为现阶段控辍保学工作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

(二)区外就读学生资助掌握不精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放区外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享受咨询函5164份,收回了1083份,回收率21%。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