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城市规划论文

摘要: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只有了解了规划设计的特点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的做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旧城创新规划设计探讨

本文作者:龙彬、张菁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战略要求,长沙镇原有的城市中心的主要功能依规划将逐步转移至新的城市中心,城市结构将相继产生变异,城镇规模扩大,人口分散等使得旧城中心区经济活力正面临日渐衰落的危机(图1)。长沙镇旧城区面积约40万m2,其中本项目所在山花街地块占地面积3万m2(45亩),位于旧城区中部,为其镇政府原所在地。项目用地包括南北两个地块,北部地块长约180m,宽约76m,用地面积约1.35万m2;南部地块长约225m,宽约64m,用地面积约1.63万m2。现状总建筑面积6万m2。周围教育资源集中,邻近镇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空间和景观核心,曾是长沙镇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在未来规划中也处于镇文化教育中心地段。

现状分析与设计条件解析

功能———从多样走向单一。山花街地块内部包含15m宽的城市道路(山花街),地块内建筑以临街线性分布的2~4层居民自建房为主,其形式多为底商上宅。随着政府的搬离,由政府机能所带动的地块生命力逐步丧失,商业功能没落,仅剩的居住功能也由于建筑老化,环境落后等原因在逐步衰落,只留下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成为了山花街生活场景的主要人群。这一情况与我国大多数小城镇中心地块十分相似,即复合功能向单一功能转变,建筑品质下降等都成为了旧城衰退的诱因(图2)。

空间———从丰富走向衰落。山花街地块作为沿街形成的线性地块和道路交叉口,道路与建筑之间形成的交往空间自然成为了街区公共、半公共的场所,内部街道成为了居民的主要生活场景。围绕着街道邻里熏肉箱、夜间的小烧烤摊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山花街以“街”为主的空间传统和生活习惯。然而随着90年代以来的房地产的开发,地块外侧的高层商品房建设将地块内部的自建住宅孤立,外加居民擅自建设及乱搭乱建的情况严重,整体环境变差(图3)。

机遇与危机同在,位于本地块东南侧的陈家中学是镇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东北侧的桔子广场正在进行改造,旨在创造出适宜公众的公共空间,其中的戏台、广场等重要节点的塑造正是植根于当地特有的娱乐活动;同时西侧的现有过境路向城市内部道路转变所形成的商业氛围也为本地块提供了商业潜力。如何结合文教功能与公共交往空间,合理重置本地块的功能成为本更新的重点问题之一。同时现状的低层高密度也给更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形式束缚。

更新改造模式

通过上文对于山花街现状的介绍,可以发现,对其进行形如大城市的居住区规划是不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大城市的旧城更新为居住区规划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两个导向:及时,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多是以房地产商的资金为经济依托,通过高容积率来达到经济效益。这样的规划策略在小城镇是不适用的:高的容积率在小城镇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效益,对小城镇的传统肌理产生破坏。第二,以景观效益为导向,强调居住区的景观优势,多为单一的居住功能和少许配套功能。这种规划策略在长沙这样的小城镇也是不适用的:山花街本已单一的社区功能如不在更新规划上加以补充,将使社区无法延续其原有的生命活力。因此该方案提出以下更新框架:在规划上结合新旧绑定开发的政策手段,引入商业的多样化功能,采取点式高层的住宅以满足更新开发的经济压力,同时运用建筑裙房的空间塑造来延续地块文脉,给予居民宜人的交往空间。

政策引导———新旧绑定开发的政策手段。长沙镇山花街更新因地块较小,原住民较多的情况,采取大规模激进式的开发模式在地块经济性和更新可行性上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原有容积率高于2.0,依据现有的旧城拆迁还房的经验以及长沙镇现阶段地价和房价之比,“拆一建三”①才能基本满足房地产开发有利可图;然而,若单一地采取以开发商利益为主体的政策导向,必定会导致不符合小城镇现状的城市格局和不符合原有居民居住习惯的建筑形制。故该次更新改造积极探索适应长沙镇发展需要的多元共存互补的更新模式:在政策手段上,建议政府对开发商采取“新旧绑定”的政策,规避开发商利益优先的问题,在给予新区容积补助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旧城更新的容积率压力,将山花街地块的容积率压力降至“拆一建二”②,同时加强对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原住民提供可选择的居住地,这样才能带动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

开发策略———以商业为导向的开发方向。如前文现状分析中提到,山花街现状的单一的居住功能是地块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的概念曾明确提出了若要一个地区保持活力,就必须保障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好是多于两个。这些功能可确保人流的存在[3]。该次更新正是基于对于山花街地块多样性的分析,结合周边环境提出以商业为导向。这里设置的商业并不是巨大的商业综合体,而是适宜于小城镇发展的小企业(小规模功用),这些零售业、文化和娱乐业等服务行业的入驻,确保了分时段的人流的存在:区别于单一的住宅区所导致的同时段出行,多样的零售业可以将学生流聚集与此,文化与娱乐业也可以吸引晚间来广场散步或娱乐的居民。同时商业导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开发商的利益,也为原住民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

建筑设计策略。由于在更新模式上选择以高层点式住宅来满足“拆一建二”的开发经济压力,对于裙房的建筑空间的营造则成为了延续城市文脉,满足居民交往需求的主要途径(图4-图5)故在设计中提出以下两个建筑设计策略。生活场景的保留是延续城市文脉最现实的思路,而街道正是山花街地块中大部分生活场景的载体。设计中保留“街”这一空间主体,以一条曲折的街形成两侧线性的商业界面,并在转折处形成“院”式节点,设置室外的交往空间,以进一步完善街道空间的品质,增强其吸引力;用两层的商业裙房屋顶形成屋外平台,使得街道的剖面及视线效果更接近传统的街道尺度,二层的公共空间也起到了强化街道氛围的作用。步行空间作为提高小城镇旧城区公共聚集性,增强城市公共生活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4]。对于小城镇,步行不仅仅是交通方式,也是一种交往方式。在该设计中,步行成为了主要交通方式,车辆由场地进入地下停车库,裙房之间步行空间与交往空间交错布置,在这样的步行空间中,人们聊聊家常,熏熏腊肉,老年人拥有了夏日乘凉的地方,孩童们上下学从这里穿过。这样的街道融合了日常生活的多样性与各式各样的使用者,也就越能得到人们随时随地的包括经济上的支持。

结语

旧城的中心地块由于小城镇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再开发的命运。规划师和建筑师如何在这样的效率与公平的利益权衡中协助政府建立“合理价值的评判体系”;积极发挥开发商参与的优势,规避开发商利益为主的弊端;创造出激发城镇活力、延续城市文脉、满足社区利益和居民交往需求的宜人空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山花街更新的实践正是从现场调查、政策分析、开发定位,到传统生活场景和交往空间的营造,尝试了复杂的小城镇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的主要过程,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小城镇旧城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城市规划论文: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论文

一、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多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

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

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

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

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

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

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

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

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多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多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多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

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

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

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

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

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

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是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经济部分,本文有关问题的探讨仅系浅议粗见,只期对增加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性而有所启示,限于时间、水平,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指正。

城市规划论文:宜居城市规划论文

1“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是宜居城市理论基础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规划建设宜居城市应参照城市及自身发展的历史,按照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城市发展阶段,合理设置不同时期的宜居目标,注重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握宜居是永恒的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尊重城市历史的烙印,尊重后代,发展的时候能够保存和更新,最终实现宜居城市这一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规划建设相比,其规划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

2)社会稳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文化为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并为人取得自身发展提供了可能;

4)舒适的居住和怡人的景观提供给市民更多的享受空间;

5)城市设施的安全体系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

6)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

2县域“宜居城市”规划优势与条件分析

21新化概况

湖南新化是位于湘中腹地的千年古县,踞雪峰山南麓,跨资水中游两岸,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栖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且属于亚热带,本身俱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合居住,且属于亚热带季内气候区,气候宜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集公路、水路于一体,新化北抵安化,南依新邵,东接冷水江、涟源,西连溆浦、隆回,本身具备适宜建设宜居城市的自然条件。

2.2区位分析

目前,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部级改革试验区,正成为湖南经济腾飞与发展的极核与引擎,作为3+5城市群——娄底正处于两条经济轴的交汇处,且新化县作为湘中冷、邵、娄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前景十分乐观。

2.3交通优势

新化县域交通集公路、铁路、水路于一体,湘黔铁路、S217省道、资江纵贯县域南北,S312省道、S225省道横穿县域东西,规划中的娄怀高速、沪昆高铁也将穿过境内。新化东距娄底市98km,冷水江市15km,南距邵阳市78km,西距怀化市200km左右,由此可见,新化县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2.4资源条件

水资源丰富:新化县位于资江中游,柘溪水库上游,水资源及所蕴藏的水能资源都相当丰富,新化境内仅资水的一级支流就有15条之多。

新化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发现矿物36种,可开发的有26种,主要有煤、铁、瓷泥、锑等。

新化县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根基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县城上梅古镇,依山傍水,古城遗风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城北有清代北塔,青砖铁瓦,雄伟壮观,城南有维山,蓊郁挺拔,滔滔资水,绕城北去。顺资水而下,有天子山、十指岭、七餐天桥、香炉岩等。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得益彰。其县境北部有大熊山森林公园、群峰竞秀、物种丰富。麒麟洞内有阴河,常年流水不断,钟乳石如白玉遍布洞内,千姿百态。

2.5地域人文分析

新化梅山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天华、谭人凤、爱国将领方鼎英,教育家、社会学家成仿吾,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或有史传巨著,或有故居,留于县境,富有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古迹,如龙潭古桥、仙如寨、桃林寺、天马山、格虎亭、西团书院、文昌阁等,亦是难得人文景观。

新化县为古梅山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优美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旅游开发前景甚佳。

2.6问题与不足

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新化县的商贸流通业主要面向本县城镇和周边城镇,缺乏更大区域流通体系,很多出口商品如山茶子油、羽毛、化工原料等处于滞销状态。科技信息业发育不足,文化设施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品质次接待服务设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化本身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资源优势,且交通便捷,未来经济发展看好,具有良好的地域历史人文特色,是规划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理想雏形。虽然仍然存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但都可以在实践中得以解决。4规划建设县城宜居城市的思考

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实现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的这一美好理想,需要诸多资源因素的整合,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诸多领域的共同推进。但是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将新化分阶段规划建设成为现代宜居城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抓住经济发展机遇,调整好产业布局,增强经济实力,为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从新化县总体规划可知,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2.1%,到2020年达到230.1亿万,人均16275元。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按照“发展要有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规划如下:

1)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劳动工业化;重点发展服务业;

2)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和辐射带动功能,多方位经营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强化中心城市和优势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支持保护体系;继续抓好扶贫攻坚;

4)大力推进民营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建设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建立功能配套的市政设施体系;建立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信息体系;

6)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创新;

7)健全保障体系和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妥善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拓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竞争能力,多方位加快与国际贯例接轨;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9)坚持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加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根据总规,新化县到2020年新化县城市人口30万人,居住用地960hm2,占城市总用地的31.6%,人均居住用地32m2,规划拟建多层次,不同格式的居住宅区,把新化县建成一个具有社会风气良好、环境优美、个人融入社会的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见图1,具体居住区规划结构如下:

城东:规划在上梅东路以北,资江以东和青峰山以西集中开发,中档居住区,在上梅东路以南沿资江集中开发品质居住区。

城中:以旧城居住改造为主,规划在北环线以北成片开发品质居住区。

城西:采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连措施,形成中档居住区。

此外,在工业用地规划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方面,强调环保原则和以人原则,为宜居城市建设打下现实的基础。

3.3做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绿色环保宜居家园

做好城市内部的绿地景观规划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根据新化县城滨水临江的特点,应从“水”与“绿”两处上做好规划,极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滨水小城,具体规划构思如下:

1)绿化系统:主要是城区公园,路带、滨江绿化带、山地风景林等组成内部形成点--线--面立体绿地网络,具有包括狮子山公园、跑马岑公园、资江风光带等重要绿带的建设,见图2。

2)“蓝线”(水景系统)——包括资江、大洋江、望月湖、新月湖等水系,要合理分配岸线,对规划内划定保护的山体、水体,禁止任何挖山填水行为,要立法保护,为子孙后代造福。

3)“红线”(建筑系统)——规划重点控制梅苑北路、梅苑南路、上梅中路、上梅西路、上梅东路、天华北路、天华中路、天华南路、白沙洲路、大甫路等街道的各类建筑立面、高度,商店的橱窗、招牌、标志以及绿化系统等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了统一协调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观大道。联通山、城、水空间,贯穿三维视线,构筑:东西向:山——城——水——城——山;南北向:山——城——山——城——山的生态城镇框架。天华南路规划平面见图3。

敞开资江岸线,开辟滨江风光带,综合游览、观光、休憩、娱乐、交通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结合园林、雕塑、建筑小品、道路建设,特别是断面设计,要创造条件给人们较大限度的接近、接触水面。使环境设计与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滨江路成为和谐的风景艺术长廊。

利用周边高,中间低的地势,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使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水景绿地相互渗透,形成向心的视觉景观和空间。同时,提供更多的观水视线。重点处理街道对景点,界面的空间部位,在城市绿廓和主要道路的重点部位适当地敞开部分空间,达到丰富城市空间的效果,对城市的重点节点应加以强化处理,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或现代化的景观节点。

在横向联系道路近江、山端头,亦应敞开空间,以满足生活在城市空间里的人们对广阔的自然空间的需求。

3.4传承历史人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新化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方文化。其历史可追逆到距今约四千年的中国上古时代。悠久的历史加上莽莽苍苍、绵延千里的梅山,孕育了古朴清纯的梅山文化,滋养着一代代新化儿女。

3.4.1新化县历史人文特点

1)梅山文化:梅山地名源于历史所说“此山古已有,因多产梅,故名梅山”。古梅山人,蔽屈原,笃信巫,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2)民俗风情:新化县古村,梅山十峒,瑶苗杂处,摘山射猎,民性勇武、刚烈,民俗淳厚奇特。所辖范围民族众多。主要以瑶族为主还有苗、獠畲、巴(即土家)等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在千百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梅山文化。

3)武术:新化人素以阳刚之性著世,俗有“新化蛮子”之称,武术教育更是长盛不衰,素有

“武术之乡”的美誉。

4)瓷文化:陶器在新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便有生产,到了近现代更是发展迅速,品种更是多样化。

5)茶文化:新化的茶叶早在古代已名驰遐迩,所产“渠江薄叶”“以名而香著”,在明朝时为贡品。

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城市之魂,品位的竞争,最终是文化品位的竞争。

4.4.2历史人文特色与文化建设

以梅山文化、新化武术等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掘新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以电子、陶瓷等传统支柱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地方产业文化。以大熊山、资江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线,精心营造新化“生态旅游文化”以新化区位优势为依托,能动联系外界的开放型文化。

近期内规划实施措施如下:

1)科学规划,确保城市有序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兴建文化市场、文化公园、音乐厅、青少年宫、博物馆、完善娱乐中心。

2)开辟产业文化陈列馆。

3)在城东建设体育文化中心,开辟滨江风光带和休闲广场。

4)改造一批城市雕塑和主体建筑。

5)改造和保护古城路街道。使其融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情景合一。古街让西方人看到了东方的风韵,让北方人看到了南方的景致,让现代人看到了古代的神范。

此外,加强城市居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等城市软环境建设也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以满足县域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全国各地宜居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但基本上是以打造单个城市的宜居为目的和重点,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笔者认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超越城市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形成区域性的宜居和环境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构筑,促进社会的发展。

摘要:现代宜居城市的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分析探讨了县域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并以新化县为例,从多方面对县域宜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县域;城市规划;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论文:浅析高层建筑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不断扩张,城市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大潮中不断涌出。高层建筑为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带来了更多的绿地,也带来了高雅丰富的城市规划,使得城市越来越美。然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多高层建筑的建造忽视了城市设计,孤立的存在于城市环境中,没有亲切感,使人们对之产生畏惧感。再加之交通问题,高层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已成为目前城市设计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解决就要以高层建筑的产生、发展作为切入点,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城市设计 尺度 融合

一、高层建筑成因分析及存在的理由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但城市空间仍然局促。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也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出堆积。从商业上,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高层建筑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建筑的底部必须与街区的城市结构联系,并与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当。其设计应该对周围建筑的场地范围予以密切注意。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但如果退后尺度不当,高层建筑就变得与街道分离了,并可能变得与其环境失去联系,还有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不要仅仅作为行车道路,而应该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但每个建筑都必须拥有各自的特点,这样除了丰富空间外,还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使周围建筑与之相协调,但不能过多的采用保护建筑的元素,以免削弱原有保护建筑的特征,如泉州清净寺街区的改造。

3、整体尺度(建筑本身及造型方面)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明确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使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三、总结

高层建筑影响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集中注意高层建筑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对城市及周围的影响,这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方案一样,对设计者都是根本的问题。高层建筑设计必须用协调环境的方法以尝试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高层建筑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大厦,创造着城市引人注意的轮廓线,它们限定着创造城市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为城市中人们的活动提供布景。

城市规划论文: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特点的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然后结合当前城市建筑特色探讨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1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

1.1设计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城市是人的城市,供人居住于其中,城市是我们人口聚集的中心,因为它能为工作提供便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是交流、学习和发达的商业活动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也汇聚了物质、精神和创造的能量。正因为“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长期性的大型居民点”,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1.2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1.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 1/6 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1.4城市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

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它不仅包含城市的形体环境形态,而且包括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当地风俗民情反映出来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现代城市更注重其自身独有特色.

2 城市建筑的设计中体现城市规划特色

在我国,一个好的城市建筑设计,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好标志,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将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举措,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城市周围的现有建筑设计相呼应,立面上虚实进行对比、色彩的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要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物局部的小环境进行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进行城市的规划。

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建筑设计带动城市规划的趋势,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使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突出,使城市更加的,从而也可以因一个好的城市可以构建一个好的社会和风貌,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这种小的环境就是城市的主源泉。

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设计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的“龙头”作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城市设计的开展,为提高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质量提供了规划条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前提;城市生态规划的开展,为城市生态的保护和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小城镇规划的开展,对小城镇的合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为建筑设计建设了一批内涵深刻、功能良好、造型独特的建筑,初步塑造了具有城市规划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城市新面貌,这种面貌要靠建筑设计来体现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设计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总结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建筑的设计体现着城市规划的特点和要求,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地进步,不断的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加强建筑设计严格的体现着城市规划的特点,作为不断创新的我们我们要始终跟着时代的前列,追求创新,追求发展,使我国的建筑更加的强大。

城市规划论文: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导向设计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导向设计的主要流程,然后重点探讨了城市导向设计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导向设计流程方法

城市导向设计的研究也不是孤立的,他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导向设计的类型、方法、要素;导向设计与区域的人群、整体规划设计;导向设计与视觉特点;导向设计与心理研究;导向设计与区域文化等等。

1、导向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因导向设计是为不熟悉的人群在城市中能够快速定位寻找方向,故而传达的空间信息是导向设计的基本要求。所以导向设计系统的建立首先是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视觉表述语言,再按照统一的规则、相应的比例规范化的表现出来。作为空间引导指引的工具,导向设计的表述语言要方位内容简练。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歧义的发生,如烟斗形状在有的地方表示吸烟室,有的地方表示休息室甚至男卫生间,这是不可取得,至少在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应统一。另外就是语言的简练,导向设计首要功能像是地图,但它与地图不同,对于一个标识牌我们应有针对性的标识出其要表现的重点。还有道路上的很多指示牌,因车速很快,所以要求指示牌应字数简练,字号、字体易识别。

“”是导向设计的基本要求,“快速”则是导向设计的一个主要自标。规划让群众能够快速的获取对空间信息的识别是我们城市导向设计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标识牌的材质、颜色、图形、尺度、光源、位置、使用、维护等等都需要一个周密的规划,严谨的设计,使导向设计形式简洁、清晰,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统一性,确保易读易懂。同时注重设置位置与设置方式的合理性,位置上不仅融于环境更在环境中显得突出,同时导向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运用的艺术语言可不仅仅是视觉的,还可以结合听觉和触觉。

另外,与整体环境相和谐,体现出其间的文化内涵是导向设计的深层次要求。导向牌要不仅能指引方向还要兼容与环境,这对于一个旅游区的标识牌尤为重要。导向牌的设计是要人们在这个空间环境中游玩时不被人注意,需要它指引方向时又能快速清晰的找到识别。另外,通过导向设计也可以同时传播特定环境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导向设计的艺术语言向群众传播此区的文化背景、人文精神,使人们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达到统一。导向设计不仅指引着方向,也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着城市的品牌形象。

2、导向设计的原则

2.1系统性

系统性就是指导向设计中的各种标识各种元素应该得到必要的统一。系统性的东西会令人感到整洁有序更便于寻找目标,而不至于元素过多导致混乱。如同一功能的公共建筑上具有统一标志或街道取具有特殊有序的名字,那么即使及时次进入这个城市,也会很易的找出规则。系统性是信息表现的重要原则,是保障信息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关键。城市导向设计系统性的表现最突出的是信息设置的连续性与标识表现形式的统一性。为了便于人们对信息的寻找,在设置信息时我们要系统而连续。这样即可避免使用者行动过程中获取了信息,但由于记忆的短暂性造成信息记忆的不,而引起利用者的不安,也可以使信息不足的使用者获得必要的信息,并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大量出现。在信息比较复杂的环境中,标识表现形式的统一性可以使人们能够迅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2.2标准性

标准性主要针对导向设计中的图形、文字、色彩。城市导向设计为人服务,它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传达正确的信息,使人能迅速的对自己定位并找出到目的地的有效路径,其内容应一目了然。故而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要求信息单纯、明了,图形、符号、字体、色彩、表现形式应按一定标准统一规范。不严格导向是不易被广泛认知的,会影响到导向的功能。在导向设计中,应严格按照统一性和规范性原则。导向系统的各方面设计中坚持最标准,最规范的图形与文字,以达到效果。因此城市导向设计一般在图案样式上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志,字体上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汉语和拼写规范等。

2.3艺术性

导向设计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可读性。为使不同的人群使用应有很强的整体性和标准性。但是导向设计即是属于设计的范畴那么它就有一定的艺术性,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其美观性、文化性,特别是非视觉性导向。艺术性和标准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美观的导向系统不但可以给人以导向引导,其本身还可以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植物园内,木制格子的独立路标塔既可用于装饰,也有实用价值。具有本地文化的内涵、体现地方特色、某些特质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导向设计,往往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认知。它从一个方面反映着城市的文明特性和人文特点。如标识牌的式样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风格,材质可以选取特有的树种、石材。但应注意城市导向设计的重点在于理性化的分析,其次才是个性化的设计。我们在考虑导向设计的个性、美观性、艺术性时,应在它们满足系统性、标准性的前提下。不然容易造成元素的混乱,而使人不能迅速找出需要的信息。

在某空间场所中导向标识设置位置可遵循直接、简单、连续的基本要素:直接即从入口到达目的地的距离,愈短愈好。动线改变方向(l80度或90度)的次数愈少愈好。简单为动线方向的选择尽量不犹豫,指引移动的标识越少越好。此外,尽量减少动线之间的交叉点,以消除移动干扰。连续是动线必须连续,保持专用路径,不要被其它非活动区所隔断,在联合开发场地需要特别注意。此外,在动线各环节之通行容量,应保持连续一致,避免形成导向信息的断链。

3城市导向设计的流程

由于城市导向设计内容的复杂性,如按照它存在的位置,我们就可以交通场所导向设计、市街地导向设计、游园地导向设计、公共建筑导向设计、还有一些非公共场所的导向设计。根据场所服务对象的不同、还有设计工作者的不同导向设计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故而,我们在此仅讨论一下导向设计的流程。要建立一个导向系统,需要几个步骤:导向标识的规划、设计、制作、安装以及投入使用后的维护,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互为影响、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导向标识的规划和设计。规划是进行导向系统设计制作及安装的指导思想,是城市导向系统工程的及时步,是一个城市导向系统产生的前提。在进行导向系统规划时,我们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定位,研究城市的整体规划,在《城市规划法》及导向设计的相关理念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导向系统规划布局我们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城市导向系统是城市环境中的组成部分,它的布局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限制,因此城市导向系统的规划应融入到城市大环境的规划当中,从位置、大小及外形上力求与城市规划统一、和谐。从微观上看,每一个导向标识又是整个导向标识系统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导向标识都应该与整个导向标识系统有着可追溯性、延续性,在整个导向标识系统中,每一个导向标识都应该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导向设计的可操作性以及实施的规范性,是决定导向系统设计能否实施的关键环节。而且设计的合理性、美观性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使用。在进行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考虑分析环境、了解地域文化、乡土民情、建筑风格、城市人员状况、流动人员多少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导向标识的内容、形式造型、材质、制作安装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导向设计是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们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城市规划论文:浅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扩展。过度的扩张已经引起了城市很多居住环境的不良反应,威胁到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重点。本文对按照城市规划中的一些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城市规划中,治理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城市居民

前言: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下面主要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甚至会让整个城市都被烟雾包围起来,让城市的居民被迫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且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在下雨的时候,随着雨水降临到地面,腐蚀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剧建筑物、铁路、桥梁的腐蚀与破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

(二)废水污染

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l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现有的数据已经很明显警告我们,如果我们在持续不关注水污染的发生,那么能够使用的水资源会越来越少,我国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另外,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

(三)噪声污染

噪声有高强度和低强度之分。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城市的居民不能够因为需要享受当前的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各种生活,而忘却了给子孙后代带来幸福的绿色天地。目前,人们慢慢的明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探寻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各大城市规划都将城市中污染严重的工业污染源,搬出城市的中心,集中分配到城市的郊区,并在郊区建设不少污水、污气、废品废料处理厂等等,并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厂房所排出的各种污染物。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中,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之一,在新建的道路、住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里,城市规划都会种上大量的花草树木,防止各种污染的再次发生。

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针对城市规划中受到的污染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大气排放。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有效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加强遏制污染源,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倡公共交通,推广新型能源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选择耐污性好的树木品种,有效达到植物净化;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二)做好水污染控制规划。根据各个城市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城市规划应该采用下列措施进行:

1.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市居民重复利用废水。并把不能在用的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在倒入排水管道。

2.划分区域用水,对于城市的每个重点区域都建设废水处理厂,利用各种自然净化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采用新的科技和方法将水净化,不能让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从国内水污染的情况来看,限制排污量应该从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上着手,实现少废、无废工艺的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水排放量,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最终做到有效保护水资源;

(三)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四)提高居民自身素质修养,培养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加强普及、宣传生态意识,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三、小结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论文:浅析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引言: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如何保障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发展

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目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划分标准,这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极不相称,导致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和区域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定位趋同,城市间缺乏应有的产业分工,16个中心城市中,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跳出城市自身,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城市群分工体系,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和旅游市场等。

从城市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上谋划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延缓了农村小康的实现,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谋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交通、道路、商业、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各项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布局的统筹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个性特征

从城市化的客观选择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许多建筑遮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但如今却被大型商场和高耸的塔楼逐步代替,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西方很多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打好“环境牌”,彰显空间特征。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处于苏北平原的宿迁市,发挥华东净水、净土、净空的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宿迁”的发展战略,以“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为区域生态定位,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烟波水世界,绿色梦家园”,城市环境特色十分突出。

打好“品位牌”,彰显艺术特征。城市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工艺品博物馆,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市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三)生产力布局

从城市化的内在要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城市规划应当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定位,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根本保障。合理布局专业园。园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园区以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为纽带,以创新型的政策为保障,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园区经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要着眼于园区经济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与建设。在专业园区布点上,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与城市功能定位、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相协调;在园区企业布局上,要做到各具特色、适度集中、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合理布局产业群。产业集群是城市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支柱,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当采取产业集群的基本战略,培育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发展产业集群要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区域经济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规划发展产业群要着眼于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三级层次上构筑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构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地区优势;着眼于跨区域联合与合作,通过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整合,发展空间和泛空间的各种形式的城市联盟,在区域贸易和各种形式的贸易区框架下构筑产业集聚的新的发展态势。

合理布局服务区。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反映着城市经济趋向,是城市价值活动和价值流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新城市经济模式。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反映。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未来城市的价值取向。在城市规划中,要优先布局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区、现代物流区等现代服务区,以此提升城市竞争力。

结束语:从城市化的战略需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展示馆开放性设计趋势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个城市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建设方兴未艾。我国的城市规划展示馆作为一种新的专题性展览馆,不论是建设规模和数量都远超于国外,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国外实例,而国内对其的理论研究也近于空白。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使得在一些城市的规划展示馆建设中出现了盲目建设、片面追求形象以及使规划展示馆成为冷漠的政绩工程等不良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开放性设计趋势进行研究,以期从建筑设计方面对今后的城市规划展示馆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示馆开放性设计空间

正文

城市规划展示馆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成为构建大众规划的重要“摇篮”,担负起向公众传播规划基础知识、引导外来者了解城市市情、沟通政府决策与公众信息的责任。而这种功能的实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开放性。

1、提高对城市的开放性

图1宁波规划展览馆

(来源:作者自摄)

图2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来源:作者自摄)

城市规划展示馆是展示城市风貌亮点,是公众与政府交流的平台,进行城市公共活动的“城市客厅”,是城市旅游招商的“城市名片”,应该对其所处的城市区域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设计将内外公共空间一体化作为户外活动的自然延伸,室内外公共活动的互渗、内外公共空间一体化成为一种趋势。除了在室内公共交流场所引入宜人的自然光和绿化植被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馆内外公众直接的视觉接触和活动接触。

2、改善展厅的开放性

流线与展示空间是展厅的两个主要构成因素。规划展示馆展厅开放性的一个趋势是把交通服务空间与展示空间结合在一起。不再将楼梯、通道这种交通过渡空间与展厅脱离单独设置,而是彼此交融。甚至把交通空间也作为一个美学要素加以突出,大量运用斜坡道、天桥等,增强了空间的戏剧效果。交通过渡性空间也被结合展品成为特殊的展示场所,使艺术融于建筑流线中。

传统的空间组织模式是单元式的展示空间通过线性的走廊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次组织在一起,参观的路径是固定的,展示空间以一种静态、独立、完整的方式存在。在新的规划展示馆建筑中,展示空间与交通空间通过一种动态的方式相互渗透,相互混合,展示空间以不同的方式渗透进公共空间使空间的功能分界模糊化,展示空间也不再以单元式的方式组合,而是呈现出多样异质的特点。展示空间与交通空间的不可分的关系使空间更具流动性、模糊性与戏剧性,不可预知的空间体验使人们保持参观的热情与兴趣,不同的流线相互交织也为艺术品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观赏角度。如宁波规划展览馆内流动的交通空间(图1),以及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共享中庭(图2)。

3、库房和制作区的开放趋势

图3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媒体演示沙盘

(来源: )

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库房和制作区对观众开放,目前还没有实例。但根据博览建筑总体的发展趋势,将内部部分功能对外开放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规划展示馆的库房和制作区对观众开放有其有势:首先,规划展示馆的展品绝大部分是人工制作,价值不太高,因此库房和制作区对观众开放不存在文物保护的问题;其次,规划展示馆的展品(如总体模型等)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完善不断更新的。展品的制作过程中焕发着城市规划中的成果与经验,同时规划模型等的制作过程,对一般观众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内部使用空间对外开放的倾向将改变规划展示馆内部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截然分开的做法,使两者在功能上相互渗透。

4、开放性的新媒介技术的引入

新媒介技术是一种以数字为代码的电子技术手段。它通过电子介质手段从视

图4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时空隧道

(来源:作者自摄)

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个感观层面营造着特殊的空间“情景”,以刺激参观者的心理,为展示空间创造了新的“读取码”。新媒介技术所链接的图像、声音等媒介都是最直观地影响参观者心理的通道。新技术与新媒介组合的运用,无疑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展示形式,以其声、像、色、光的组合产生新形式,包涵了丰富的视听信息,备受各国展示艺术设计家的追捧,也使今天的展示艺术更有魅力。更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展览活动更加强调交互性、模糊性、创造性和共时性,而且媒介能力的提升使展览空间的可塑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空间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增强。如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内令人惊叹的多媒体演示沙盘(图3)。

新的城市规划展示馆建筑中,新媒体设备已经成了展示空间不可或缺的设施,墙壁、地板、天花等所有的建筑构件都变成了数据传输和多媒体展示的装置。建筑内部随处可见巨大的媒体墙,半透明的投射表面,和布满视频影像的地板与坡道。传统展示空间的界面的分隔被化解了,地面和顶棚都可以作为展示面,展示的信息充满了整个空间,展示排除了漠然态度的可能性,要求观众积极参与。在这样的展示空间中,参观者的每一次转身都面对着视觉和感官的“威胁”,不允许有一丝的怠慢和懒惰。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内则设计了一个将天花、墙面、地面融为一体的时空隧道(图4)。

5、结语

笔者对我国十几个大中城市新建的规划展示馆的调研、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进行阐述,目前的研究深度也十分有限。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建筑师的参与,它更需要行政部门、规划部门、文化部门、建设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让全社会都来参与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建设,才能将城市规划展示馆建设成为受到全社会欢迎的建筑。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城市规划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密切相关,城市规划着眼于城市资源空间的利益分配,以促进城市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较大化为目标,其思想方法和根本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本文论述了城市规划的和谐理念,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城市规划 ;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到2020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建设汇集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依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上述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目标和主要任务都与城市规划的内容密切相关,其主要原则也正是城市规划所必需遵守的原则,所以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3 如何发挥城市规划在构建和谐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要编制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发展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其最终目的是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正义,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来发挥城市规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3.1坚持以人为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中,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又以各社会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基本劳动主体生存需求不容忽视,他们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其就业、生存环境等都是和谐社会所要考虑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向弱势群体和弱者倾斜。如果社会各阶层过渡分化和对立,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大局。必须认识到分化和对立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和谐社会要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小康生活条件和公共资源享有权。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还需要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

3.1.1总体规划阶段。总体规划的成果,其编制主体是当地政府,体现的是满足规划期限之末时全体市民的现实需求,反映的是城市的整体较大效益,内在是当地政府的价值偏好、经济追求的动力和规划编制人员的技术素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应避免使其演变成当地政府圈地点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应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着重研究城市的空间框架,维护自然的山水格局,并留有发展余地,使发展模式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上,从追求量到量与质并重,以质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发展上完成从粗放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3.1.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立足我国国情的一项规划编制技术,是对城市开发的有效控制和城市建设的有效管理手段,目前主要从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以及行为活动等六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控制。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控规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的是一种模糊的需求,在当前的规划管理模式下,实际是管理者的需求,便于落实总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宏观政策。在此阶段的以人为本容易异化为以规划管理为本,而忽视了市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应加强法治建设,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使规划成果真正成为管理者和市民之间的一项契约,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

3.1.3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在详规阶段,主要是体现人的现实需求,既要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公共利益,又要为特定地段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为人与人的和睦共处创造有利的物质环境和空间环境。如校园规划,要促进老师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社区,则要重新拾回以前的邻里梦,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特别是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上,更要突出这一点。

城市规划论文:浅谈管线综合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中管线种类还会继续增多。现代城市日益重视利用地下空间,工程管线大都埋在地下。有些城市还有地下铁道、地下街、各种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所以城市管线的综合规划在城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线综合规划

1 管线综合规划的分析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中管线种类还会继续增多。现代城市日益重视利用地下空间,工程管线大都埋在地下。所以城市管线的综合规划在城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年进行的规划。城市工程管线规划必须遵循科学合理,超前意识的原则,各类管线要统筹规划,综合安排,执行各专业布置技术规定。城市工程管线综合所说的各类工程管线系就是市政工程中的常规管线,即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等工程管线。条文中所谓统筹安排,主要就是采用城市统一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总体上安排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以免发生互不衔接和混乱的现象。需要综合协调能力,就是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城市道路走向,相邻工程管线平行时的水平距离和相互交叉时的垂直距离,工程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所要求的距离,城市设施的安全以及环境的美观等要求,协调解决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使其各得其所,方便其工程的运行。在确定城市管线的时候,要注意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问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同时由于城市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很强,涉及面很广,迫切要求有系统的城市管线综合规划,来统筹安排好各专业管网系统的建设,协调好管线之间的矛盾,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网路系统性差,管网间特别是交叉口管位矛盾突出,管线建设返工多,投资浪费等问题。

2 管线综合规划在城市中的规划

在城市中,城市管线的综合规划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这方面,我们应该从管线的设计上进行考虑,主要的原则是:城市中的架空线路和地下管线一般都沿城市道路敷设,并尽可能布置在绿带、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范围内。管线一般与道路的中心线平行;道路交叉口的管线交叉点越少越好;管线之间以及管线同建筑物、构筑物、行道树木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以满足技术、卫生和安全等要求。各种地下管线从建筑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在地下管线交叉时,管线之间要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如发生冲突,通常是拟建的管线避让已建的管线;内部有压力的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的管线;小管线避让大管线;易弯曲的管线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临时性管线避让长期性管线。在城市建设中应尽可能先敷设地下管线,再铺筑道路路面,尽量避免因敷设地下管线而开挖路面。把城市的主要地下管线集中设置在地下管线廊道中,既可避免因各种管线的建设时间不同,反复开挖路面,又便于检修,减少占地。但建设费用往往比较大。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宜相对固定。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等确定。分支线少、埋设深、检修周期短和可燃、易燃和损坏时对建筑物基础安全有影响的工程管线应远离建筑物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工程管线在庭院内建筑线向外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和埋设深度确定,其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信、污水排水、燃气、给水、热力。当燃气管线可在建筑物两侧中任一侧引人均满足要求时,燃气管线应布置在管线较少的一侧。沿城市道路规划的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其主干线应靠近分支管线多的一侧,工程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工程管线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应设置在机动车道下面,其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施工、行车荷载和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以及当地的冰冻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敷设工程管线支线的综合管沟,应设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其埋设深度应根据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以及当地的冰冻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城市规划区内沿围墙、河堤、建(构)筑物墙壁等不影响城市景观地段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应与工程管线通过地段的城市详细规划相结合。沿城市道路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其位置应根据规划道路的横断面确定,并应保障交通畅通、居民的安全以及工程管线的正常运行。

3 管线综合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对于城市规划中的管线的综合规划,首先就是道路竖向规划,确定各道路交叉口的竖向标高,为管线综合规划的提供基础。 给水规划 。需提供各道路下给水管道管径,及现已铺设的给水管过交叉口的平面位置、管径及标高。 排水规划的时候要求能提供道路下污水管雨水管起点及交叉口标高(包括管道交叉时各支管的标高),现有管线需提供平面位置及过交叉口的管径及标高。电力方面的运用中需要提供各条道路下电力电缆的孔数及过道路交叉口时采用钢管或重型PVC管的管径、竖向穿越空间,及现状已铺设的电力电缆过交叉口的平面位置及标高。综合通讯规划 :规划要求能提供各条道路下通信电缆管孔数、过道路交叉口时采用的钢管及重型PVC管的管径、竖向穿越空间及现状已铺设的通讯线路过交叉口的平面位置及标高。燃气规划 :需提供燃气管道的管径、平面位置、经过交叉口的竖向标高及各条道路上规划的燃气管道的管径,过交叉口的竖向要求。在编制管线综合规划前,需要有根据以上要求编制各专业规划,只有在详细的专业规划基础上才能编制管线综合规划。城市工程管线规划必须遵循科学合理,超前意识的原则,各类管线要统筹规划,综合安排,执行各专业布置技术规定。才能方便城市的管道线路建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城市规划论文:如何提高城市规划的生态化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规划的生态化的关注程度也是越来越高,故本文便从“GIS法”在规划中的应用和“瓶颈指数法”在规划中的应用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

一、“GIS法”在城市景观格局规划中的应用

1.1 GIS法的应用过程

GIS作为一类分析与处理空间资源数据和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具有空间特征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转换及显示功能,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规划中。尤其是测定城市生态敏感区,GIS的空间分析法、多信息叠加处理能力可以非常便捷的完成这一工作。

1.2景观格局的低碳策略

GIS法在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应用是:可以通过 GIS的数据分析,结合规划方案,建立城市碳汇系统。利用生态系统实现碳的自循环。通过这一自然过程,使得碳的排放和吸收达到动态的平衡,减少环境压力。建立规划城市 “廊道”、 “斑块”、 “基质”三级景观体系。

1)斑块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完整性和独立性。斑块指的是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如居民区、草原、湖泊等。作为嵌入式斑块,保障其处于完备的形态最有利于进行物质能量循环,使得景观系统实现正反馈输出。如果数据分析显示的敏感区域和城市形态所反映出的区域有所偏差,就需要设计师进行方案调节,尽量协调好城市形态和敏感区两者的关系。

2)第二点便是廊道,这里要考虑到的有两个方面,及时个是隔离性,另外一个是防卫性。廊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结构,它和相邻两边环境是不相同的,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河流。根据生态学的经典原理,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一个边界受到污染物污染,那么这个污染会十分快的在这个生态系统的另一个边界出现。所以,设计师一定要保障廊道的完整性,防止上述事件的发生。廊道分多种,也就是说廊道是一个统称,以水为边界,称“蓝廊”,以绿化为边界为“绿廊”。

3)第三点是基质的建立。对于基质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到适应性和修复性。众所周知,基质是基础的东西,所以,它的分布范围也会是很广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的列举,设计时可能要引入新的物种,所以,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就要进行恢复。所以,要注意,引入物种不能引起系统的冲突。

二、“瓶颈指数法”在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中的应用

瓶颈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这里的瓶颈指数法,就是根据一定的计算,发现优势性的因子和限制性的因子。以这两种数据作为基础,便能做出一定的策略调整。

2.1确定影响城市发展的限制和优势性的因子

在考虑城市的产业布局的时候,及时步要做的便是要将这个城市的资源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对比,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找到限制和优势性的因子。这里我们简单的对瓶颈指数进行简单的划分,定义为极强、强、较强、弱、无5级。对于城市的大产业而言,它是城市的主体,是优势因子,所以,对于它的评估应该是强或者是更高,但是对于那些制约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子,它的评估就会是弱或者是更低的无。

2.2调整或更新产业布局

对一个产业进行评估,如果发现这个产业是处于瓶颈的状态时,我们就一定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如果让这个产业继续发展的话,可能会偏离相应的轨道,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的不利的。对于调控来讲,一般是两个方面,及时个方面,就是在供给上进行控制,通过技术或者是能源等等,提高供给,第二方面就是在需求上下手,对于那些利用率低的技术落后的,可以进行一定的合并,然后通过技术的改良提高自身。

三、结论

城市规划的生态化的提高,这是一个崭新的尝试,所以,看似简单但是却很复杂,首先就是要有技术的支撑。所以,在本文中,便举出了两个例子,分别解释了一种城市规划的技术。要知道,在城市规划中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文中的两种,只有多个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使得规划更加的系统化,所以,不断的利用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城市规划的生态化不断的提高。

城市规划论文:高层建筑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不断扩张,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层建筑也随之在城市建设大潮中不断涌出。高层建筑为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也带来了高端的城市规划,使得城市越来越漂亮。然而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城市高层建筑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高层建筑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划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措施与建议,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规划设计;尺度;影响;融合

引言: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由于部分高层建筑的建造忽视了城市整体的设计规划,导致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存在一些缺陷。如何使高层建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层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不断向城郊及周边扩展,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

高层建筑在为人们创造更多使用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创造了城市景观效应,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处理好高层建筑建设与城市规划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及时,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合理限制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避免其过分集中分布,造成交通荷载过大。此外,还应尽量控制好其层数和高度,与此同时,规划设计时还要对街道进行扩展,增加其通行能力。

第二,高层建筑的建设应与城市规划发展相融合、相一致,应遵循城市的整体规划的要求,而不能无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整体规划随便建设,而要将高层建筑切实融入整个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去,进而真正实现良好的效果。

高层建筑对城市的影响

及时,地面沉降问题。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过多的高楼会增加地面沉降的可能性。目前,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在带来经济的繁华的同时,导致地表不堪负荷,陆地沉降现象时有发生,这一问题对地铁和高楼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影响城市气候,导致城市风灾。城市高层建筑的另一弊端就是会造成城市风灾,这种风灾,在高楼越密集的地方愈加明显。高楼之间的间距过密,就会产生峡谷效应,瞬间成倍提高风速,甚至会形成街道暴风。一座城市是由楼群和街道构成的,高楼之间的涡流、角流和过堂风区相互作用,诱发出瞬间风力很大的楼群风,楼与楼之间道路如同狭窄的管道,稍微有些风,楼群风就会明显地增加,据科学家现场测试,楼群底层的过道里,瞬间风速能达到环境风的3-4倍。过高的楼房会产生风动效应,改变局部的的气候。

第三,高层建筑对使用者的影响。城市高层建筑体量大,往往会给人一种压抑感,造成人主观上认为空间过小,人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会给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对人的身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过小的楼间距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导致小区内空气污染严重,不利于与人的身体健康。

第四,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在城市景观环境方面,过密的成块状、带状高层建筑群也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是整座城市的体形。这个体形应该是适度的,过高、过胖、过瘦都不行。否则,错落而无致,就会产生乱和烦的感觉。与此同时,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对人们的心理环境也会造成一定影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家里是一个封闭的小环境;来到大街上,两边连续林立的高楼,又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郁闷感和压抑感。如果长期处于这么一种环境下,对于始终处于充满着竞争和高节奏工作生活状态的现代人来说,要调节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很困难的。

措施与建议

其一,把握好建筑的整体尺度

所谓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的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所给人带来的感觉。合理且协调的建筑比例,能够在满足使用者正常需求的同时,更容易地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把握好建筑物的整体尺度至关重要,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各个部分尺度比例设计要协调。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的结合。当三者合理处理比例尺度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统一时,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适感。然后加以适当的装饰,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中之重。

城市规划论文:韶关小城镇城市规划特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历程,广东许多小城镇经历过城市数量激增与规模扩大后,韶关的小城镇基本都步入了追求质量的新阶段,但也日益暴露了一些问题,亟待改革和提出对策,来促进韶关小城镇的持续发展。本文以韶关小城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区域规划的重要性,概括了韶关市小城镇城市规划的现状,并以其他地方的成功发展模式为例,提出了韶关小城镇城市规划的对策与创新。

关键词:韶关,小城镇,城市规划,对策

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

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论断后,小城镇逐渐成为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的热点研究问题。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后,目前以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的小城镇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日益凸显出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新对策来促进发展与成长。在韶关市的发展过程中,小城镇是在整个大都市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韶关市小城镇城市规划的现状

当前,韶关市位于广东省的北部,是一个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是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粤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韶关市至今有2000余年的历史,其城市范围内共有9个街道办事处,94个乡镇,1204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总面积1824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约153人,每行政村约1645人,14.16平方公里。现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两个县级市。与全国小城镇发展的相应统计指标对比,韶关小城镇发展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韶关市小城镇也面临这以下问题。

(一)宏观市镇设置制度阻碍着小城镇的发展

解析现今小城镇面临的问题,在宏观层面的市镇设置制度和模式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证明,1984年制定的设镇标准造成了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对发达小城镇的发展失去指导意义,于是各发达小城镇开始寻求行政升级和行政转型。当前在我国设市模式中,“市带县”不适合小城镇升级为市的发展,“整县改市”用于县城关镇类型的小城镇撤镇设市,但因为涉及到上级政府的自身利益难于审批通过。所以这些管理体制受阻,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城区管理模式制约着小城镇的发展

在过去一般把小城镇看成是农村社会经济管理的中心,传统的村镇模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了。在一定程度上说,影响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模式,体现在小城镇建设项目的效率降低。

(三)规划编制滞后和规划管理不善使得小城镇建设失控

2008年初实施的《城乡规划法》规定,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法定依据都要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因为之前的小城镇普遍对城乡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充分,规划编制晚于城镇建设,体现更为明显的是控规编制滞后,控规覆盖率偏低已经成为现今韶关小城镇所面对的突出问题。

三、以其他地方的成功发展模式为例

(一)“龙潭总部城”模式

借鉴“龙潭总部城”模式的做法,对老工业基地转型总部经济城做出了大胆有效的探索,其在城市规划、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方面所探索出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成都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及时,区位优势。成都西部广阔腹地,能够和周边形成生产、制造、总部的链条关系。第二,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经济基础。当前,成都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食品(含烟草)、冶金建材、石油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和家具、制鞋等特色产业集群,支撑总部经济发展的专业服务居全国第9位。第三,人才优势。现今成都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9万人,科技人才数量居西南地区及时位,能够为总部经济提供人才保障。是成都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了产业形态以“工业设计研发”为主要发展方向,主导产业以“机械装备、电子通讯设备设计研发”为重点发展领域,同时根据成都市环保产业规划,积极发展壮大环保科技和环保服务总部集群。

(二)借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城市共同体、江阴一一靖江联动开发模式以及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建设机制等经验,摸索广东省小城镇合作发展的新范式,包括区域基础设施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区域产业布局以及多个城镇共同合作共同建立产业园区等机制。

韶关市小城镇城市规划的对策与创新

在总结了韶关市小城镇城市规划的现状、重要性及其他成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韶关市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四方面提出对策与创新。

积极摸索体制改革,优化韶关小城镇发展的软环境

把改革户籍制度做为一个突破口,从而使韶关小城镇的户籍只当做登记制度,在户籍制度中的附属制度分开捆绑,其中包含:子女就读、找工作和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制度。还需要积极实行相对应的配套制度改革,大力引导韶关市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解决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协调性,提升韶关市小城镇发展的软实力。

(二)合理选择发展模式,构建韶关小城镇发展的新格局

借鉴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不同类型小城镇的区位条件与基础,总结提出韶关市小城镇发展的三种发展模式,他们分别是:功能片区模式、专业镇模式与新市镇模式。培养专业化城镇既是一种提高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实现城镇范围内分散产业的集聚群。

(三)加强空间规划与管理,分类引导韶关小城镇经济增长和发展

针对当前韶关市小城镇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规划覆盖率低、编制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依照不同的整合模式分门别类,突出重点地科学编制空间规划,引领小城镇建设各种科学活动。着重编制覆盖整个片区的控制性规划,从大城市市中心展开的编制片区发展战略规划。整合管理方面所采用的城区型管理模式,加强城市规划力度,提升规划服务水平。

(四)认真贯彻保障措施,落实小城镇快速稳健的发展

有效促进韶关市的小城镇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合理的政策措施,从需求出发,适应韶关市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提出一些政策保障措施。改革现今依靠GDP、财政和税收等指标体系,建构以依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前提的绿色GDP等为核心的新型责任框架。

结语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一是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动韶关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韶关市小城镇与中心城区一起肩负着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任务。

城市规划论文:浅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做好城市规划是保障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满足人们高质量生活要求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对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在推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城市规划设计,首先要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障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环节。这既要充分认识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又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建设长期的健康发展。

1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我国施行城镇化战略以来,各地城市蓬勃发展,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成绩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由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够,城市规划设计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现将近几年来笔者接触和了解的情况,归纳如下:

1.1城镇化问题

有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片面追求城镇化人口指标,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化,大量圈占、征用集体土地,大搞开发区,大搞“造城运动”的房地产开发,造成盲目的城市建设和土地浪费现象。

1.2城市发展目标和规模盲目偏大的决策问题

有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盲目拔高城市性质和职能,不少城市提出“国际化都市”和建设中央商务区(CBD)等目标,不少小城市硬要按“大城市”的指标来进行规划,有些规划目标是盲目效仿或者是没有实现的条件和可能,其结果必然是脱离实际,难以实现或者劳民伤财。

1.3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

有的城市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理解考虑内涵少,追求形式多。造成“欧陆风条街”和“西洋建筑”规划设计风。

1.4旧城改造问题

有的城市在规划控制目标和规模缺乏深入的科学论证,出现许多盲目行为,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往往对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甚至对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进行面目全非的翻建、改建、新建、扩建;使历史街区、古建筑、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和有纪念意义的遗存等受到冲击甚至不同程度的损害。

1.5风景区保护问题

有的城市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往往被当前经济利益诱入误区。在风景区和园林绿地内搞房地产开发甚至在风景区开山采石、水泥厂、石灰厂等,将风景区景观搞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1.6“阵风”建设问题

多年来,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个人意志的影响下,一些城市总体规划等法定规范受到“概念规划”等非法定规划的挑战,给依法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带来困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大搞开发区、汽车城、大学城、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大建城市雕塑等形式主义的规划建设,很多雕塑起不到好的效果。

1.7盲目建设问题

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未同步配套建设的不合理现象,地下电缆、供水、供电、电信、煤气、排污等设施以及交通标志等设置未能协调一步到位,同步配套建设。这些地下设施铺设部门随心所欲,在建设竣工的街道上随时想挖就挖,又未能保障按原质量恢复。

1.8房地产开发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房地产开发一味无节制地大上快上,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和积压空置现象。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低价大量圈占不按规定上市的城市存量土地,闲置多年未进行开发利用,或许开发建设时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为城市长远发展着想,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笔者以为,必须对这些违法占地进行清理,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房地产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2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应从以下几个万面去深化贯彻、遵循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落到实处。

2.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

2.2在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上要适度

审时度势、把好尺度、是我们观察问题、顺应规律、有利发展的规划准绳。城市的发展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达到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分阶段实施的,只有前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了,才有可能为后个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

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较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较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加强住宅及交通、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措施、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城市的各项建设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论文: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运用的讨论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提出了在城市规划中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规划设计;运用;讨论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 具有城市生活的特点和活动。未来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需要很高的资源投入———水资源、燃料、土地、人类及企业所需要的物资和原材料,才能保障一定的经济增加以满足社会需求,如就业需求、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等。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偏重经济建设, 而相对忽略了社会发展,导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相协调, 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也严重地制约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发展、GDP 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指标, 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及时大能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1 可持续发展观点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1.1 如何确定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1.2 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障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1.3 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4 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城市规划的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在“一、五”期间约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一些城市按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障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发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代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既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既城市的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3.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障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是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3.2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

3.3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既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障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障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城市规划论文: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城市规划即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布局控制与设计,对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即正确处理好建筑绿化、水系、道路、人文风景等城市要素。建筑设计即主要解决建筑个体中的问题,趋向于独立性,作者在本文仅就城市规划中的几大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工作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有“模”可套、有“法”可推。

(4)目标的超前性。一般情况下,每幢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规划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2.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场地设计:场地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中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需要,基于现状,对场地中的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等进行后来规划,使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是除建筑单体外的所有建筑,包括单体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竖向场地工程设施等各要素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在建设流程中一般是开发商首先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报政府批准,以获得相应的土地,先对设计师提出设计任务与基本条件以进行设计。同时在具体设计前设计者都还要针对细部问题与开发商进行商谈,以确定设计内容。

①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其要求之一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对城市用地发展趋势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二体现在详细规划中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对场地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场地对控制规划中的土地使用,布局均要做出恰当的,实际的,细致的反应,以便达到合理利用,节约资源的目地。

②对用地性质的规划:控制性详细,总体规划对用地性质的规划限定了规划项目只能在某一区域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中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了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③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对建筑的控制。

④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在区域规划中一般规定不能越过红线,但同时又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应从红线位置退后一定的距离,同时在场地设计中也要按照规划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主要朝向等给予控制。设计中必须明确并严格遵守区域法与土地法等法律依据。

(2)城市规划的误区。有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许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难以区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结合环境。从城市规划出发,建筑的整体轮廓上应与周围现有的接见住相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想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通过人的心理和身体感受塑造空间。②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体现变化。③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用历史的痕迹。

3. 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及存在问题

建筑环境指由城市中的非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与建筑环境有关,因为当前城市中的全自然环境少之又少,但这也是时代的特点。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在复杂万千的环境中一切感受。在我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的划分,而每个区有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体不均质、粗犷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加速,开发商与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等种种失控现象的出现给高层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目前如何消除弊端使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空间是设计者们当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相融,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是否和谐,人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而不能跟着开发商的利润转,这同时也是对一个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职业水平高低的检验,同时规划部门对建筑的规范还有很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4. 应对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弊端的措施

(1)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高层密集虽然使办公更便利,但却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如环境的污染、交通与空间的拥挤、光照降低、气向不畅等因素。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度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使建筑环境、城市空间从更高层次上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

(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合理布局:建筑高层一般都分布在城市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段的交通负荷本来就大,高层的集中分布更是大大的增加了交通的拥挤,所以分布在街道两侧的高层要尽量控制层数与高度,同时还就在规划是对街道进行扩展,以加大通行能力。

5. 结语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只有了解了规划设计的特点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的做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论文:延安市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

一、现状情况

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中南部、陕西北部,距陕西省会西安350多公里,属黄河中游地区,规划面积188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约50万人。

延安市住建局辖宝塔区9个乡(镇),3个办事处,106个村庄,26个社区,其余11个乡(镇)和505个村庄的规划工作由宝塔区住建局负责管理。

二、规划发展思路及今后工作重点任务

“十二五”规划工作总思路: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任务,进一步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提升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全力推进重点镇建设;以“三山两河”治理为抓手,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旧城、城中村改造和山体、沟道的开展发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节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建筑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末,全市的城镇化率达到60%,宝塔区城镇化率达到65%。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国革命圣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陕北黄土风情文化、适宜人居的陕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做美好延安”的要求,做好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按“一主、两副、一轴、多点”结构。一主为宝塔区中心城市,两副为黄陵、洛川和子长,“一轴”:是西延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多点”:市域中心城镇和30个重点镇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按照“严格保护、注重利用;融入文化,塑造特色;进沟上山,拓展空间;交通优先,山绿水清,适宜人居”的城市发展思路建设延安。城区结构按照“西控、南调、东扩、中疏、北进”的思路进行管理,城市中心区按照“显山、露水、透塔”的规划理念进行建设。

(二)、全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延安市是省上确定的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市,要按照省上的《意见》和市上出台的《实施意见》,加快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工作,抓好杨家园则等5个重点省级标准镇、13个市级、13个县级重点镇的建设,全市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示范区,加快城乡统筹建设。2002年以来,宝塔区政府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先后投资6416万元,对南泥湾、李渠、姚店、蟠龙、青化砭、临镇等15个小城镇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宝塔区河庄坪镇被确定为重点镇之一,规划总面积1610.25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18亿元,近三年主要对道路、供水、河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

(三)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结构。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下,城市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城市的功能结构的规划设计将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结实的骨架。延安市城市功能结构为:一核、三川、四城一区。“一核”:三山围合部位作为延安市的标示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三川”:东川:城市主要功能拓展区。西北川:红色旅游功能整合区; 南川:城市综合职能提升区。“四城”:北城、南城、凤凰组团、柳林组团,承载城市中心、城市扩容、旅游服务功能。“一区”:东部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城市的产业职能。

(四)通过削山填沟造地、上山建设新城:削山填沟造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城市功能、设施上山(会展、博览、体育、宾馆等全市性公共建筑的配置;娱乐、旅游、信息服务、市场、教育、研发等);现有川道功能的疏解。山地将作为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载体。

疏解提升川道、保护革命旧址:川道疏解减荷,突出旅游功能、圣地环境。(与历史保护和旅游发展无关的城市功能向山地迁移;川道突出旅游职能、优化旅游环境;降低楼房高度,降低建筑密度,降低人口密度,缓解老城交通和环境压力;在历史旧址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历史环境的恢复和塑造;恢复、整治、提升与旧址关联的周边环境,塑造圣地整体形象;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川地作为体现“中国革命圣地、旅游城市”性质的主要载体。

(五)以“三山两河”治理为抓手,积极启动旧城改造、山体沟道开发整治,加快中心城区的市政建设步伐。2011年,将对延安城区旧城进行改造,启动二庄科、尹家沟、黄蒿洼等沟道的改造项目,实施一批街边、巷道、建筑物和山体居民的改造项目。把进沟上山作为延安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结合“沟道环通”的市政道路建设,进行整沟的整体开发治理,拉大城市框架。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进行整体整治,改善山体居民的居住环境,对影响滑坡、崩塌严重地质灾害区、文物保护区、影响山体景观区、居住环境恶劣区的山体居民进行搬迁治理,对适宜改造的山体居民区进行市政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居住环境。今年,人工湖的建成,延河河堤改造工程的完成,将极大改变延安城市的景观面貌,提高延安的城市品味,改善旅游环境。

(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优先原则,按照“过境分流,沟道环通,两岸双行,人车分离,增加密度,巷道升级,加大投入”方案要求,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宝塔山下、黄蒿洼至方塔新区的道路综合改造;二庄科道路、市场沟至黄蒿洼道路、马家湾滨河路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改善延安城区拥堵的问题。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