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论文实用13篇

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篇1

在实践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我们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厦门卷烟厂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此,不敢有丝毫麻痹。笔者感觉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都是一个如履薄冰、负重前行的过程。近几年,厦门卷烟厂的经济效益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高喊科技兴国、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等口号,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好高骛远是会耽搁企业发展前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经营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这也是厦烟人的经营理念。

产品是品牌的实物载体,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厦门卷烟厂视质量为生命,高度重视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一直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塑企业优秀的品牌。近年来,厦门卷烟厂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不仅要求结果出精品,更追求过程出精品。1998年导入iso9002—94版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1998年第四车间被评为“全国样板车间”;1999年第一、三车间被评为“福建省样板车间”,设备管理达到国家二级管理标准;2001年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换版——iso9001-2000版,进一步规范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在行业内首创产品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的“五书”制度,即:产品设计和开发建议书、任务书、策划书、鉴定书、批量投产准许书,以此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2000年以来,厦门卷烟厂大力实施品牌、营销、管理和服务“四大工程”,夯实产品、市场、管理和服务“四大基础”,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厦门卷烟厂正在进行新厂建设,投资8亿元,力创七个一流:管理一流,工艺一流,产品一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力戒两个一流:花费一流,享受一流。要求每个员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形成“现场就是市场,做过程精品,每一道工序质量零缺陷”的认识,从单一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厦门卷烟厂还特别注重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烟草研究机构和烟草公司开展技术合作,1986年率先与美国雷诺士烟草企业(现为日本烟草)开展合作,以此提高企业管理、工艺、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厦门卷烟厂制定了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即向烟草行业同等规模中最具竞争潜力、最有活力的企业行列迈进。

总结厦门卷烟厂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厦门卷烟厂是在实践中塑造一种适合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必定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素质管理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为此,厦门卷烟厂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厦烟人很清楚,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

厦门卷烟厂决不做一红就死的“螃蟹”。厦门卷烟厂创建于1954年,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如果从其前身华康烟厂(解放前的一个私营企业)算起,历史就更长了。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以后,厦门卷烟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特区的两大优势——区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厦门卷烟厂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烟草企业先进行列,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前15位左右,是烟草行业“36家重点发展企业”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素质、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厦门卷烟厂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把“变”的思想、“变”的观念植入员工的头脑之中,让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狠抓敬业精神,培养认真习惯。厦门卷烟厂要求企业员工牢记这样一个理念:不认真工作者就是“小偷”,在“偷”企业的钱(工资)。员工所做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是最起码的信用关系。企业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敬业习惯:操作认真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习惯。

(三)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利润的增减上的,而是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厦门卷烟厂倡导团队精神,倡导团队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发展个人才能发展团队,进而发展企业。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四)狠抓机制搞活,注重制度创新。我们认为,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从宏观层面讲,具有厦门卷烟厂的国情特色,但从微观上讲,并没有中外企业之别。企业机制搞活无非就是解决“原动力”的问题,而“原动力”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机制”。基于这种考虑,从2000年开始,厦门卷烟厂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改革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入市场经济手段,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为保证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新厂搬迁后,聘请了一家国内外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结合管理流程再造,要求他们设计出既符合国情、厂情,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还符合员工利益的崭新的运行机制。全方位、脱胎换骨地搭建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舞台,提升厦门卷烟厂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企业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人的追求。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属于是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思想的革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中外企业概莫能外。

(一)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航标”。有人说,先改变张瑞敏,再改变海尔,张瑞敏改变了,海尔也就改变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厦门卷烟厂在企业中经常传播6种文化,责权文化、亲和文化、制度文化、乐观进取文化、廉洁自律文化和艰苦奋斗文化。

(二)员工主体的价值观。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是企业的主人还是雇员?传统的说法是,国企员工具有二重性,既是主人也是雇员。无论是主人还是雇员,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以员工利益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所有的赢利,所创造的价值,无一不是员工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企业要对他们负责任,不能对不起他们。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发展、员工的自豪感都是企业的财富,同时也是以员工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必然体现。

(三)团队的价值观。团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系统对企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好的价值理念、好的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厂兴我有利,厂衰我有失”、“爱企业,爱产品,爱岗位”、“视厂如家”的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

(四)管理的价值观。笔者认为,从管理的文化梯次看,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层次。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科学管理就勿谈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厦门卷烟厂对这三个层次的管理价值观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第二,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是改造人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人本管理就是要关心人、体贴人,一切为了尊重人的责任感服务,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第三,文化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制度、机制是文化管理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江、黄河没有人管却能东流到海,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机制保障,是中国地形加河流的机制。厦门卷烟厂怎样才能像长江、黄河那样,不需要管理就能自然成功?同样需要一种机制。厦门卷烟厂目前正在和一家管理公司合作,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管理机制。

文化建设论文篇2

建设政治文化,铸就政工灵魂。政工部门,首先必须要有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政工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原则。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常性地对政工干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激励警示教育,强化理想信念与实践锻炼教育。要组织政组工干部进行红色教育、传统教育,努力实现有功劳时不伸手、有苦劳时不计较、有疲劳时不抱怨的崇高思想政治境界。要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入心入脑,规范作为。

建设行为文化,提升服务水平。要坚持以理论学习为突破口,实行每周集中学、每半年理论考试督促学、每年树立标兵激励学的“三学”制度。当前主要加强“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的学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加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以规范政工干部行为。要开设“政工论坛”等行为文化活动载体,努力从形式、内容和制度上保证政工干部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要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和影响政工干部的一言一行,使政工干部内正其心、外正其行。要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政工干部下基层、谈心谈话、与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让基层群众切身感受到政工干部务实之风。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正确地引导,发挥政工文化的精神导向作用,使政工干部的智慧和能量达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建设制度文化,提升管理水平。制度建设是国家科学发展的生命。历史的经验证明,制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核心。不但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也要把人们的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社会才能走向文明。同样,政工干部优良品质的培养与形成。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因此,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政工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靠制度强管理。要建立理论学习、文明办公、岗位目标问责、首问责任等制度,建立各科室分工协作机制,使政工工作程序更加规范、职责更加明确。要建立健全机关各项业工作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的业务工作机制,开展经常性的业务练兵和比赛活动,切实把政工干部打造成既懂政工管理,又懂业务知识的“多面手”。要坚持和完善诫勉谈话制、开门评议制和监督员制度等,以监督约束人,使政工干部的行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要实行一把手接待日制度,以“约谈制”的形式,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干部职工,使严格的制度在轻松自然的文化氛围中得以贯彻落实。

建设环境文化,提升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标志,要通过人本文化的建设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而人本文化的基础是环境文化建设。政工文化建设要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手。坚持软环境、硬环境两手抓,注重以活动引导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环境陶冶人、以感情凝聚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文化要素转化为政工干部的追求目标,为广大政工干部创造和提供展示才智的平台。要克服一切困难,改善办公条件,配齐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构建大政工网络平台,用环境文化建设推动人本文化。

建设家庭文化,提升幸福指数。繁忙的工作往往使政工干部无暇顾及家庭。要关心关爱政工干部。努力提升其家庭幸福指数,要建立政工干部家庭“五必访”制度,即迁入新居必访、有特殊困难必访、家人有病必访、遭遇意外必访、出现矛盾纠纷必访。每年要举办春节团拜会,邀请政工干部家属座谈联谊,畅谈家庭琐事,倾诉生活酸甜,化解家庭矛盾,提升幸福指数。

建设心态文化,提升健康发展。心态决定智慧,心态决定成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进程中,人们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思想压力在不断沉积,战胜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因此,心态文化建设在“四个全面”推进中十分重要。要通过拓展训练释放心理压力,通过人文关怀释放工作压力,通过文娱活动释放精神压力,以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论文篇3

在实践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我们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厦门卷烟厂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此,不敢有丝毫麻痹。笔者感觉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都是一个如履薄冰、负重前行的过程。近几年,厦门卷烟厂的经济效益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高喊科技兴国、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等口号,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好高骛远是会耽搁企业发展前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经营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这也是厦烟人的经营理念。

产品是品牌的实物载体,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厦门卷烟厂视质量为生命,高度重视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一直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塑企业优秀的品牌。近年来,厦门卷烟厂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不仅要求结果出精品,更追求过程出精品。1998年导入iso9002—94版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1998年第四车间被评为“全国样板车间”;1999年第一、三车间被评为“福建省样板车间”,设备管理达到国家二级管理标准;2001年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换版——iso9001-2000版,进一步规范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在行业内首创产品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的“五书”制度,即:产品设计和开发建议书、任务书、策划书、鉴定书、批量投产准许书,以此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2000年以来,厦门卷烟厂大力实施品牌、营销、管理和服务“四大工程”,夯实产品、市场、管理和服务“四大基础”,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厦门卷烟厂正在进行新厂建设,投资8亿元,力创七个一流:管理一流,工艺一流,产品一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力戒两个一流:花费一流,享受一流。要求每个员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形成“现场就是市场,做过程精品,每一道工序质量零缺陷”的认识,从单一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厦门卷烟厂还特别注重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烟草研究机构和烟草公司开展技术合作,1986年率先与美国雷诺士烟草企业(现为日本烟草)开展合作,以此提高企业管理、工艺、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厦门卷烟厂制定了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即向烟草行业同等规模中最具竞争潜力、最有活力的企业行列迈进。

总结厦门卷烟厂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厦门卷烟厂是在实践中塑造一种适合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必定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素质管理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为此,厦门卷烟厂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厦烟人很清楚,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

厦门卷烟厂决不做一红就死的“螃蟹”。厦门卷烟厂创建于1954年,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如果从其前身华康烟厂(解放前的一个私营企业)算起,历史就更长了。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以后,厦门卷烟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特区的两大优势——区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厦门卷烟厂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烟草企业先进行列,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前15位左右,是烟草行业“36家重点发展企业”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素质、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厦门卷烟厂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把“变”的思想、“变”的观念植入员工的头脑之中,让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狠抓敬业精神,培养认真习惯。厦门卷烟厂要求企业员工牢记这样一个理念:不认真工作者就是“小偷”,在“偷”企业的钱(工资)。员工所做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是最起码的信用关系。企业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敬业习惯:操作认真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习惯。

(三)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利润的增减上的,而是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厦门卷烟厂倡导团队精神,倡导团队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发展个人才能发展团队,进而发展企业。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四)狠抓机制搞活,注重制度创新。我们认为,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从宏观层面讲,具有厦门卷烟厂的国情特色,但从微观上讲,并没有中外企业之别。企业机制搞活无非就是解决“原动力”的问题,而“原动力”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机制”。基于这种考虑,从2000年开始,厦门卷烟厂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改革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入市场经济手段,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为保证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新厂搬迁后,聘请了一家国内外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结合管理流程再造,要求他们设计出既符合国情、厂情,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还符合员工利益的崭新的运行机制。全方位、脱胎换骨地搭建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舞台,提升厦门卷烟厂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企业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人的追求。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属于是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思想的革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中外企业概莫能外。

(一)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航标”。有人说,先改变张瑞敏,再改变海尔,张瑞敏改变了,海尔也就改变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厦门卷烟厂在企业中经常传播6种文化,责权文化、亲和文化、制度文化、乐观进取文化、廉洁自律文化和艰苦奋斗文化。

(二)员工主体的价值观。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是企业的主人还是雇员?传统的说法是,国企员工具有二重性,既是主人也是雇员。无论是主人还是雇员,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以员工利益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所有的赢利,所创造的价值,无一不是员工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企业要对他们负责任,不能对不起他们。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发展、员工的自豪感都是企业的财富,同时也是以员工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必然体现。

(三)团队的价值观。团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系统对企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好的价值理念、好的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厂兴我有利,厂衰我有失”、“爱企业,爱产品,爱岗位”、“视厂如家”的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

(四)管理的价值观。笔者认为,从管理的文化梯次看,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层次。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科学管理就勿谈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厦门卷烟厂对这三个层次的管理价值观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第二,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是改造人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人本管理就是要关心人、体贴人,一切为了尊重人的责任感服务,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第三,文化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制度、机制是文化管理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江、黄河没有人管却能东流到海,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机制保障,是中国地形加河流的机制。厦门卷烟厂怎样才能像长江、黄河那样,不需要管理就能自然成功?同样需要一种机制。厦门卷烟厂目前正在和一家管理公司合作,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管理机制。

文化建设论文篇4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就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目前,如同企业文化一样,医院文化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有不少医院管理者开始注重医院文化的建设,也有不少人在进行医院文化方面的研究,更有一大批医院工作者在谈论和关心医院文化建设,亲身参与医院文化建设。但是,据了解,不论社会医院管理者还是其他医院工作人员,对什么是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了解和认识还处在十分肤浅的层面上,在具体推进医院文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够有力,效果也不是十分明显。所以,很有必要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相关话题做进一步的阐释。

一、医院文化的涵义

医院文化是从企业文化衍化而来的,是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并很快流行于世界的一种最新管理思想。所谓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服务经营活动中集体创造的、逐渐形成的并为员工认同的群体意识及社会公众对医院的整体认知。

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层次的产物,也是医院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高度的标志。它的形成需要时间和积累,需要一代又一代员工的持续不断的创造和传承,是医院在运行、管理活动中不断总结、提炼、培育、升华的结果。它是社会文化在医院的集中体现,在内部具有共性化、在外部具有个性化。

医院文化通常是有医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构成。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文化,也即所谓的显性文化,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如医院的建筑、各种服务设施和标识;行为文化是在物质文化之上的、体现在医院全体员工身上的文化,如言谈举止、仪表仪态、语言文明、优质服务等等;制度文化是以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规范表现出来,如各种技术规范、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同时还包括了制度的执行力。精神文化是医院的核心,主要包括医院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精神面貌、行为取向、工作态度以及由本行业制定、并得到社会各界一直认可的、要求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服务理念等。

二、如何建设医院文化

目前在我国,医院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医院的文化建设还比较薄弱,内容空洞,形式简单,缺少结合实际的、有目的、有策划力和强有力的引导,医院文化建设的效应也不太显著。这与我国大部分医院历史不长、文化积淀不深厚,社会主流意识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化较大、人们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如何做好医院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医院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下面,结合医院的文化建设实际,谈几点具体的感想:

(一)充分认识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深层动力,是医院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它对于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影响。有人在谈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时说:“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制度,大企业看文化”,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医院也一样。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保持文化上的自信和优势,谁未来的发展机会就是无限的。正像一些学者断言的那样,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一个医院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的东西,不是它的技术和设备,而是它的文化。一个医院生存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也不仅仅靠它的技术,而是技术、服务、员工的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水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要认真理清思路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得知,医院文化是分层次的,那么,医院文化建设也应该从不同的层面入手。

1.抓好医院物质文化建设,这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作为医院新时期的领导,应把医院的建筑布局和保障设施建设作为新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和规范,力争做到医疗区、办公区、后勤保障区、生活区、区域划分明确、规范,在不影响医疗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大力种植美化医院,使院内的绿化达到规定的标准,医院的绿地面积至少达到政府部门规定的35%绿化面积,各种服务和保障设施达到医院建设规范要求,为医院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患者创造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医院的住院大楼和床位编制应具备一定规模,同时具备各种用于检查的大型医疗设备,并且具有居全国领先水平的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和层流洁净手术室,硬件建设走在医疗系统前列。

2.抓好行为文化建设,这是体现医院形象和服务水准的重要标志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医院要有行之有效的举措,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办起自己的刊物,发往各兄弟医院、上级部门以及周边地区;急诊科开通绿色通道;实施“行为工程”建设,包括文明用语、服务忌语、言谈举止、仪表仪态等,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标准,严格组织实施。定期开展“精神文明十好”的公开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精神文明是十好个人,大张旗鼓的给予宣传和表彰,使此项活动常态化。坚持一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两个满意“患者满意、员工满意”、坚持不懈地开展“三观三义”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服务、礼貌待患、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爱岗敬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有力推动医院职工文明服务意识的提高。

3.抓好制度文化建设,这是医院发展的基本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与现代医院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医院精神、医院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要建成以人为本,要把维护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制度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科学性,体现它的权威性和约束性,使医务人员能自觉遵守,自觉维护;要为医院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要使员工都能明白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鼓励和提倡干什么,反对甚至禁止干什么,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医院应结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制度,定期地对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程进行修订和完善,保障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抓好医院精神文化建设,这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精神文化体现在医院的办院宗旨、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经营理念、医德医风、工作作风、文化生活等方面,是医院共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各种广泛认同的文化意识。医院的精神文化包括医院精神、医院道德、价值观念、医院目标和行为准则等。在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点要突出创新性、责任性与协作性。创新性即医院文化必须把创新精神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人性化服务,尊重人,关心人,从管理模式到医学模式,都必须把人放在首位;责任性即医院精神文化中的职业道德、管理工作、医疗服务都必须把承担社会责任放到首位;协作性即医院文化必须突出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必须体现全体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

5.抓好医院品牌建设,这是医院全体职工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文化力的体现

医院的品牌文化建设是指以发展医院的特色专科为中心,把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为理念,并以医院的形象塑造为途径,具有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与医院管理机制等因素组成的医院文化。品牌文化即具有和其他医院共同的本质特性,同时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色。出于每一个医院的历史传统、医院的性质和职能、医院职工的素质和外在形象都不尽相同。因此,塑造医院文化最根本的要从医院实际出发,尊重医院历史、职工的价值观念、习惯风格、行为准则等个性化的基础,继承和发扬本院优良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疗特色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如果一个医院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很难吸引病人,医院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为此,医院突出个性就要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如管理品牌、服务品牌等,有效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振奋医院精神,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三、搞好医院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1.医院文化建设需要策划

医院文化建设不应是一种自发和自然行为,而影视一种自觉行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有效的措施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正因为如此,医院文化建设就需要认真策划。要对医院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以便在医院文化的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要对医院文化建设目标进行设计,包括理念识别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各种标识设计、办公用品设计、服饰设计等;要有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

2.医院文化建设要立足对医院服务对象的认识

文化建设论文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43-04

一、教学文化的含义

教学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正是因为新生事物本体特征的朦胧以及学者探究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对教学文化概念的多重界定。

首先,从教学文化概念的定位来说,教学文化最先是作为学校文化的下位概念出现的。有学者把教育的组成按照要素的形式加以划分,认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学文化都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文化被看成是由学校的独特价值、规范、行为模式等构成的学校文化的亚文化。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熏陶中所具有的文化性格使得教学实践具有了相对稳定与独特的文化品性。教学文化一旦形成,又会持续地作用于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的教学行为。

其次,从教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来说,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教学文化自提出之日起就被作为文化学与教学论学科的交叉领域中的课题加以审视。教学文化被认为是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其基本内涵一是用文化学的理论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对教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文化学思考;二是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学,描述师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诠释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实现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再次,从教学文化的类型和组成成分来说,国外一些学者对教学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切割与分层。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Andv HargreaveB)认为:教学文化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内容包括由长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所共享的态度、价值观、信念、习惯、假设以及做事的方式等;教学文化的形式是指文化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方式,体现为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ed culture)、合作的文化(col-laborative culture)和硬造的合作文化(contrivedcollegiality)四种样态。我国学者对教学文化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教学文化在不同的维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课堂文化、一种活动文化、一种关系文化、一种显性与隐融的文化”;有学者从结构层面把教学文化的组成要素划分为核心要素(教学生活方式)和支持性要素。(教学集体无意识、教学风俗习惯、教学制度、教学思想)。

因为任何文化样态都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覆盖层面,所以对教学文化不同维度的审查对于教学文化的概念澄明和教学实践的理性理解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人类社会的教学实践来说,它从来就体现为一种活动状态,因此,一些学者把教学理解为教育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交往活动,教师的现实教学生活被划分为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都是教学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一种外显的教学文化状态。但是,从根本上说,师生的教学认识与教学交往并不是随意而为、杂乱无章的,在教学行为的背后,有支撑教学活动的信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一种内隐的但却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教学文化状态。我们可以将外显的、活动状态的教学文化称为行为状态的教学文化,将内隐的、思想观念形态的教学文化称为观念形态的教学文化。行为状态的教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教学文化的外在表现,而观念形态的教学文化是行为状态的教学文化的思想根基。这就好比是艺术作品与其所承载的美学理念之间的关系,作品的成功在于对美的追求和体现,而美学思想也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展示和成就自身。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外显的教学活动与内隐的思想观念并不具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显性的教学活动不一定能够真正反映隐性的文化品质。某些教师出于制度的规约而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由于缺少对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深刻洞察而流于机械操持、无理性内涵和价值承载的境地。虽然显性的教学行为不一定能够明确表达隐性的教学思想观念,但隐性的教学思想观念却必须借助显性的教学行为得以呈现。教师的个人理论、缄默知识是即便主体自身都无法清晰表达的,是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与说明,通过常规的沟通渠道进行信息的组织交流与传递的,但却真实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缄默知识和个人理论既然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外显,那么,我们对它的认识就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探究和体味。正是由于外显的教学行为与内隐的教学思想观念之间具有这样的非对应关系,而教学文化追求的又是“形与神的统一”,要求“形具而神生”,因此,无价值承载的教学行为与无行为表征的抽象观念都不应是教学文化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教学文化应是教师群体共享的教学的价值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教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文化不应看作是一种概念,也不应被当作一种供参考的原则,而是体验和把握教学总体问题的一种方式。唯有探明教学文化的发展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提升精神境界

很多一线教师和教师教育者都把优秀教学的标准简化为一个“怎么做”的问题,围绕着教学的策略、技巧和技能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失去心灵的力量,产生很深的职业倦怠。在现实的教学实践层面,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开展本职工作的最低水准,而专业价值的认同和专业精神的感召是教师专业水准提升的不竭动力,是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在价值多元、传统道德价值失范的现代社会,尤其需要从教师的精神世界引发出教育的力量。

教学活动的成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因素,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专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知能的培养,而相对忽视情感、精神世界等对人的发展具有更根本影响的部分,使专业教育越来越呈现一种残缺不全的状态。现实的专业教育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却没有形成对教师专业的深刻认识,没有激发和维护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志趣,教师在专业知能水平不断提升的条件下,却面临着专业精神的失落。

教学文化的建设在根本上立足于教师的内心世

界,目的是有效激发能影响外在教学行为的教师的心灵力量。通过教学文化的建设,我们可以有效提升教师主体的文化品位和教学热情,使教师产生对教学事业的神圣感和现实责任感,从而在根本上加强教师对教学职业的价值认同和对学生的精神感召,使教学真正地远离知识和道德的训练,使教师的心灵不仅知道如何去教导,更知道如何去感知,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关爱。

(二)增进交流与合作

由于学校班级教学组织的“蛋篓结构(egg―crate―structure)”,教师几乎没有机会观察和理解其同事的课堂教学,每个教师都在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课堂里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封闭的教学环境在屏蔽了他人对教师个人教学的批评和指导的同时,也阻隔了他人对教师教学的支持和促进。孤立的教师几乎得不到他人对自己教学的价值、重要性、优势与缺陷的反馈。而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师的教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即便是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技能,在面临复杂环境的时候也有雕琢与审视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心理上打破封闭与孤立。

当然,在现实的教学世界,几乎任何学校都制定了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听课评课制度,但是,由于教师在心理上固守着保守的、个人主义的教学文化,教师更加珍惜自己熟悉的范围和习惯的经验,依靠这些经验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他们就觉得安全、舒适、稳妥,而一旦逾越这个“舒适地带”,他们就感觉可能遭遇困难、麻烦、危险和挑战。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常规性和较高的重复频率下进一步强化了无反思的工作方式和保守的文化特征,使教师成为一种在自我封闭的空间中寻找安全感的职业。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使我们建立了专业共同体的教学制度,也只能造就如哈格里夫斯所说的“硬造的合作”文化,导致了在评课与教研活动中常见的“一团和气”现象:“传统的‘一团和气’准则,夹杂着竞争的专业基准,就产生一个令人觉得说和听都十分危险的社会精神特质。”教师固守着自己的学术王国和心理空间,对于他人的课堂和教学奉行基本的不干涉主义,即使在制度性的听课与评课活动中,也是习惯于做表面文章,一来可以为同事留足面子,二来也不愿意为了他人的发展而劳心费神。

要打破教师封闭与保守的心理空间,首先要改变教师自甘平庸、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培养其发展的动力与动机,这样就能自然地引导教师走出封闭与孤立的心理世界,借助集体的力量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因此。只有从教师的心灵中引发合作与共赢的欲望,才能引导教师真正走出自己的“蛋篓”。为此,在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承继自己以及他人以往的历史经验,并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反思以往的价值观念,从而在教育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等层面达到互相促进与提升,并进一步提升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教师群体有基本相同的意识结构,有基本相同的生活世界,而且同一所学校的教师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教育问题,这就为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三)强化职业价值认同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开展,教师的职业培训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培训的级别(校级、地市级、省级、部级)与频率、投入也不断加大。但是,通过对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对教师的大力培训并没有带来预期的、与投入相应的回报,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并没有发生所期望的彻底改观。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功能主义”的培训指导思想,它把教师看作是一台需要装配特定内存和程序的计算机,只要装配上特定的程序和软件,教师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电脑是受程序驱动的,而人的主体却是自我驱动的,这是人脑与电脑的本质不同。对于以教书育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业的教师来说,他们比任何职业都更加需要主体自身的价值认同,也只有以主体自身的价值认同为中介,外来的思想才会内化为主体的个人知识,并最终影响主体的行动,而此时的行动才是理性的和价值承载的。正如帕尔默(P.J.Palmer)所说的:“好的教学来自自身认同而不是教学技术,但是如果允许我的自身认同指引我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技巧,那么技巧能够帮助我更充分地表达我的自身认同。”

当然,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并不意味着脱离外部理论和技术的引导,为师之道的神圣之处就在于从终极关怀的立场出发,以主体的价值体认为中介,不断改善自身及他人的生活世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Weber)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愿意为工作献身,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种“天职感”,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事业的一部分,为了信仰而劳动。“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成为现代工人的特征,如同相应的对获利的态度成为商人的特征一样。”大凡富有“天职感”的教师。他们不仅仅追求对他人的外在行为的影响,而是在对他人的性情陶冶中获得了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很少计较报酬、在乎功名,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为追求一个完美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生存的意义,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和自我满足。但凡具有精神追求的教师总是在教育活动中寻求人生哲学的阐发和自身存在价值的证明,他们单凭自己的哲学信念和教育追求而感到快乐,并愿意以生命为理想的追求护法。在他们看来,教师职业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理想的舞台。他们通过对他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表征着对教师职业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教师为本

教学文化既然是教师群体共享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那么,在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就是天然的主体。也就是说,任何学校的教学文化建设,都必须依赖教师集体的自恃与反思。一方面,教师必须不断检视自身具有的文化生命力,即教师要具备能够引导整个人类文化生命的主体人格力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行为的外在表现真正符合真善美价值的统一。

随着新时代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的勃兴和文化研究潮流的兴起,很多学校开始在不同层面上认识到教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置身于一些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时,我们也能在明显的标示处感受到学校教学文化的“告白”。然而,那些在标语和口号中宣泄的教学文化往往是领导者管理理念的表征,对于很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教风和学风等口号与其说是教学文化的表现,不如说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对教师和学生的内在信念的渗透,既然是渗透,自然是随着宣传力度和主体认识的不同,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主体身上体现着不同的内化程度。有一些教师即便是凭借自身的道德价值体认,也能够在教学生活的琐碎之中拥有超然的心境,而对于一些仅仅把教学当作一种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的教师来说,我们即使把教风与学风

的标语弄得满眼都是,也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因为教学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价值体认,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工作价值与人生价值真正地融通,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外在的规范如果不能得到主体的价值认同,便不能产生使人“心向往之”的精神感召力量。

(二)观念创新

教育实践不应是单一活动的量的无限重复。教师作为教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自主和批判意识为根基,主动、负责地检视并改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只有教师真正具有观念创新能力,教育世界才能变成不拘一格的人才的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人类是有限的存在,但人类在有限的历史中不断地突破单一的量的循环而生成新质,同时在这种不断进入新质的进程中肯定自己,从而指向着一种真正的无限。”正是教师作为主体性所具有的观念创新能力,使得教育世界变成不拘一格的人才的生长和发展的土壤。教师要使得自己的教学拥有“整体的文化”的力量(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待传递的文化和主体人格的精神文化力量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将教育者所拥有的人文理解和观念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

文化建设论文篇6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性,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每个行业都应践行的行为依据。八荣八耻是行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同样具有广泛影响性的行政文化建设,也应以八荣八耻为理论指导,以搞好行政文化的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社会风气,最终达到赢得民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性的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步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八荣八耻是对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使道德尺度明晰化、具体化、条文化,使广大民众有了行为的依据,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研究八荣八耻有利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将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二)有利于党风廉正建设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应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先进的文化、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行政文化建设要以此作为思想指导,因为党员的行为作风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关系到党的荣辱存亡。而八荣八耻则是在三个代表思想之后的再发展,为党员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及精神动力,有利于党员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防止腐败,有利于形成廉洁、公正、服务大众的健康思想。

(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八荣八耻则对每个人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总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八荣八耻作为广大民众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局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外来思想发生碰撞不可避免,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时刻准备对我国进行不良、腐朽意识的渗透。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国民提供了行为的依据,可以此很好地分辨、抵触各种不良的腐朽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行为习惯,为实现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从而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行政文化相关概念辨析

(一)行政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行政文化是相对于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而言的一种具有行政特点的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家行政主体在实践行政活动中,影响甚至决定其行为的一系列行政道德、行政理念、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各种道德现象、心理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积淀性、隐蔽性、连续性、普遍性、渗透性,它是一种巨大潜在的无形力量,其影响是持久的、无所不在的。

(二)行政文化的功能

1、引导作用。即引导受众群体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价值观向行政人员个人价值观内化,使行政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行政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行政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行政人员,能够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行政组织保持相同的取向。

2、规制作用。由于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规则等因素,因此,行政文化在道德上具有良性的引导作用,在行政规则上具有导向、规范、甚至强制执行作用。

3、保障作用。由于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规则、行政理念等既成因素,因而为行政执行、学习人员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板,为其行政行为提供了底线。因此具有保障正常行政行为执行的作用。

4、辐射作用。行政文化可以通过行政主体与外界的交往,把其作风、精神面貌辐射到整个社会,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见行政文化作为行政主体的思维方式、目标导向、约束机制,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措施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

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理念、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而八荣八耻显然是行政道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于行政道德,具有很现实的理论指导性,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与其一脉相承,并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用这些先进的理论指导行政文化的建设,以确保正确的行政文化建设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政文化建设的深度性、广泛性、高质量性。

(二)严格加强行政主体道德思想建设

行政主体是行政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受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行政文化的受众者及行政政策的执行者,其言行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政策是否能够得到顺利落实,行政主体是否秉公行事,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系到政府行政目标的实现及政府形象的树立。为此必须加强行政主体的道德建设以培养行政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思想境界,而八荣八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行政主体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有利于防止其思想滑坡,一心一意做好人民的公仆,避免腐败思想、行为的出现,促使其形成牢固、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大局观,最终为良好行政文化的形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民大众可通过多种媒体途径获取相关所需信息。国家相关媒体应借此良机,利用其广泛的受众性,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健康、和谐的道德思想,以不断使行政主体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使其能够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为自己的言行躬行自省,并通过其行政行为的影响,利用其示范效应,为行政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四)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

践行实践八荣八耻是一个人行为伦理性的集中体现,而伦理是道德建设的灵魂所在。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也就是要突出行政主体对道德观念感知的自觉性,使其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羞耻感,能够自发按照道德要求特别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言行在生活中能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遵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礼仪伦常,不腐化堕落;在工作中能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于律己、秉公行事、惩恶扬善,不搞小团体主义、不徇私枉法;在学习中能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与时俱进、忧国忧民,并坚决反对封建愚昧落后的言行,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言行,以为行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规定,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八荣八耻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人们言行准则的重要创新性经验总结,是党员、行政主体、广大民众武装自己头脑的重要思想武器。

因此要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并且要着重关于八荣八耻行政文化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使其不断充实完善、内涵更加丰富,以充分发挥其对行政主体以及广大民众的言行指导作用,避免不好甚至违法乱纪的言行出现,以促进我国行政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六)树立典型的践行者

事实证明,生活中良好的典型模范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能够激励其成为像典型、模范人物。因此应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现践行八荣八耻的榜样人物,并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带动更多的人成为八荣八耻的忠实践行者,特别要发现行政主体、共产党员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典型人物,以树立其行政主体、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最终通过以个体带动群体的良好效应,为积极的行政文化观念特别是八荣八耻的落实及不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如在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方永刚等众多好党员、好干部、好榜样,他们的高尚品德为其他行政人员的言行提供重要的参考坐标,是行政文化中靓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共产党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言行的风向标,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因此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视角下行政文化建设研究,以不断丰富、充实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文化建设论文篇7

一、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过硬的本领和能力,而且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实践证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领导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育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其次,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培养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健全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以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和创造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基础。第三,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应在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努力营造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要落实“五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

明确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贯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将企业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上来,进一步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组织领导到位

一是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公司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二是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强化部门宣传教育职责,保证点上工作的突破和面上工作的全面推动;三是安排专人负责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主管部门牵头协调、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参加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廉政文化创建格局。

3.责任明确到位

制定出台《企业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和《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联系点制度和廉政文化建设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关制度,把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并将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超级秘书网

4.督导服务到位

成立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督查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督查制度》,定期对各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分类指导,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总结各类典型经验,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健康顺利开展。

5.宣传造势到位

在企业内部开辟廉政文化建设专栏,创建了一个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组织干部观看廉政电教片、有条件的到劳教所开展现身说法警示教育、编演廉政文艺节目等,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

三、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关键要注重的问题

文化建设论文篇8

二、群众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行政改革及其职能转变的目标取向,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的需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且是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自身特有的公益性事业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的理念。做群众文化工作,就是做为群众、为社会服务的工作。应当把保障群众享受文化的基本权利、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发展群众文化,特别是在社区推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有活动阵地、活动队伍和辅导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各种功能的活动阵地和活动设施,如文艺演出活动所需的排练场地,无论室内、室外的都属于文艺活动阵地,排练演出所需要的灯光、音响、道具等都属于文艺设施。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建起来了,要有活动队伍,才有人去使用这些活动阵地和活动设施。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需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方式,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加的歌咏、读书、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等,不断创新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三、创新群众文化建设新模式

目前群众自觉组织、参与的各类型文化体育活动,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群众参与活动比较普遍,涌现了曲艺队、交谊舞队、国际舞队、舞蹈队、歌咏队、话剧队、棋艺社、诗社、书画社、摄影协会等众多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队伍。这些队伍,有很多是群众自我组织、自发参与的。形式虽然灵活,但缺乏组织性和品牌效应,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转变旧的管理思路,创新思维,进一步培育和打造好文化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形成规模,办出特色和影响。促进群众文化健康发展,使其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微薄之力,这是政府不容置疑的重要职责。政府在主导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集体、个人在群众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坚持由群众文化向文化社区的发展方向,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强与社区内单位和经济主体的横向交流,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区域共驻共建、共建共享网络。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群众文化服务领域,实现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基础文化设施,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区延伸,对已有的重大文化设施,要运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方式扩大开放度,提高使用率。

总之,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增强群众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促进社区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黄金德.宋珊萍.社区文化活动组织手册[M].中国社会出版,2004.

文化建设论文篇9

(一)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宗法文化和封闭文化、专制文化为基本内容构建起来的。高度发达且源远流长的封建制度使这一文化积淀深厚,发展充分而影响深远。

1.儒家道统的消极因素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影响: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台理民众”,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在儒家道统的发展中,经过历代的不断修正,抽去了其坚持“用正”来管理社会的带有辩证思想的方法论精神,演化成循规蹈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专制的方法论原则。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勇猛精进;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放弃积极进取,免作“出头椽子”已成为许多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一文化观念与我党一贯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相径庭。受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固守传统和经验,满足现状和已有成绩,不思进取开拓而放弃创新精神,给坚持和弘扬党的思想路线带来极大危害。

——封建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引申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的思想障碍之一。在封建社会里,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形成了完整的“家长”式统治:皇帝是全国的“大家长”,各级地方官员则是以“父母官”自居而成为“中家长”或“小家长”。所有黎民百姓则是这个大小家庭中的“子女”。“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这一文化取向在现实中,给作风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观念支持。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颐指气使,权力不受限制,思想一贯“正确”。即使是正常的工作部署安排,也要摆出居高临下“作指示”、“发命令”的威严来。而下属只能对他惟命是从。严重的甚至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什么党内民主,什么“密切联系群众”、“当人民的勤务员”,早巳被他们弃如敝屣。

——儒家“仁、礼”范畴构建的道统中某些内涵变异的道德操守,成为坚持党内正常的组织关系、同志关系的严重思想障碍之一。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范畴的儒家道统,良莠掺杂。其所包容的内涵,虽然今天仍有一些营养,但不容置疑的是,在时展的进程中,确有许多道德、价值取向已经落后甚至走向反动。如这一道统中的“忠”,其本意是规范封建君臣关系,要求臣下尽心尽力,毫无保留地侍奉君主。这一态度推展于各级官吏之间,下级无条件地服从上级也是“忠”。这在封建时代官僚政治中是维系封建专制体制的客观要求。封建时代“忠”的对象是个人,是上级,是皇帝;而我们共产党人要求“忠”的对象是民众、是组织、是国家和民族。一为个人,一为整体,泾渭分明,不容混淆。但现实中,这一道德操守被一些党员干部拿来混淆组织、事业与个人间的范畴与对象,在要求党员干部忠于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时候,更热衷于个人之间、上下级关系中的“绝对服从”,甚至以其对自己个人的“忠诚”与否为惟一标准。因此,抵制和反对下级对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更容不得下级有任何违背自己、反对自己的言行主张。由此助长了“家长”作风、“独断专行”作风和“帮派”、“团体”等不正常关系的蔓延。

2.封建官僚制度中演化出的消极因子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影响。我国封建官僚制度不仅时间久远,且发展完善,其中许多内容在时展中演化成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积淀在现实社会之中。

——封建制度中的“官本位”文化,成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严重思想障碍之一。为维护封建统治,我国古代建起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官位、官权、官员“三位一体”的官僚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内,人们的价值追求在于做官。因为“官贵民贱”,有官即有特权,官越大特权越多,因此,寒窗苦读之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探索真理而是“学而优则仕”。由此形成的“官本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社会单位及其所属人员,不论工作性质如何,一律参照和套用政府机关和官员的行政级别与待遇;不同级别的人,其工资、住房、医疗保健等相应的待遇区别明显,诸如参加会议、阅读文件,乃至死后追悼会规格、骨灰安放地点等等,都要以“官阶”的高低来确定。“官本位”泛化到社会各个领域。很多时候,官职和“级别”变相成为人们评价人生价值的最高尺度,常常异化为对成功人土的一种奖赏。无论哪种行业和岗位的人,如果工作出色,往往会获得“提职”、“提级”的奖励,从而使党员干部放弃宗旨,淡化岗位责任,怀着谋求官位从而获得特权和个人实惠的目标和心态,挤进党员和干部队伍,给党的队伍素质提高带来潜在的挑战。

——封建世袭制和宗法传统演化出任人唯亲的官僚门阀观念,成为坚持党的“任人唯贤”选人用人路线的障碍之一。中国千百年封建制度中的宗法观念,是“任人唯亲”门阀观念的根源。虽有“科举”这道门坎,但考试录取诸环节仍顽强缠绕着“人情关系”这根极敏感的官场神经。而在及第后的选拔、考核、任命诸环节中,更将“关系”、“亲人”的观念贯彻始终。欲挤进仕途并步步高升者,必须依靠“朝中有人”这条路。演化发展到今天,不仅使“关系学”成为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学科”,而且诱使许多人热衷于按人划线。在上者选人热点在“圈子里”;在下者为人选要不择手段挤进“圈子里”。由此上下沆瀣,形成拉关系、走门子、跑官要官,直至买官卖官的丑恶现象。

3.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影响。由上古民间图腾、巫师、方士推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预测祸福、观测风水及至求神拜佛、寄托生死的迷信思想,为封建最高统治者自神其位找到了最有效载体。他们为显示其“奉天承运”的尊严,热衷于造“祥瑞”,“封山川”,拜神仙,演化成一整套妄测吉凶、算命相面、观测风水与及时行乐的文化体系,以此来麻醉人民,愚弄百姓,借以巩固专制统治地位。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当今社会又沉渣泛起,并不断侵蚀到党员干部队伍之中。一些党员干部放弃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而笃信神仙菩萨。这些人或无趣于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却孜孜不倦于研读“麻衣神相”、凶杀色情;或不急民生疾苦却乐于烧香拜神,建寺庙修“金身”;或不顾自然规律,诚信方士,看手相,问仕途。有些、分子甚至找到巫士“神仙”,为自己禳灾避祸,希冀逃避法网惩戒,永享富贵荣华;有些官员招聘员工也需请来相士当考官,以目测应聘者之面相。或拆除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种种丑态,不胜枚举。

(二)来自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变异的挑战

改革开放使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大量外来文化快速涌入我国。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过程中,既滋补了我们文化的阵地,闪现出许多火花,给我们未来的文化发展带来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垃圾,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碰撞后变异成消极文化因子,成为党风建设在文化方面的新挑战。

1.打着破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恋观的幌子,滑向西方“性解放”,追求性、性放纵的糜烂生活。男婚女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受到有损人性的摧残和压抑,这一反动文化礼教早已被有识之士作了彻底批判自不待言。今天,我们不仅观念上已经从那种被摧残和被压抑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而且国家已有日臻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使人们健康科学的婚恋得以保障。西方当年在与神权、宗教斗争中进发出的“性解放”理念,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表现出了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积极意义。时展到今天,演化成极力追求性放纵、性的观,则有悖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发展目标。这一文化理念进入到我国大陆后,与我们传统的观相碰撞,异化出了一股颇有能量的“性解放”文化逆流。一时间,鼓吹“走泰国‘牺牲一代少女’,开放‘红灯区’以搞活经济”之论者有之;标榜所谓“前卫”文化艺术,大搞色情活动以混浊世风者有之;更有暗娼、色情场所随时引诱人们在、性乱生活中寻欢作乐。凭借这股文化浊流,一些党员干部打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性和谐”、提高“性质量”的幌子,沉湎于色情文化氛围与生活追求之中。思想上倾心于谈“情”论“色”,品茶佐酒必以“黄段子”为能事;行动上醉心于寻花问柳,“包二奶”、“养情夫”、寻“”几成官场时尚。见诸媒体竟至有包养情妇、情夫几十上百人而使闻者咋舌,二百多人创当代官员狎妓之最者。

2.在强调尊重个人利益、鼓励个性发展环境中,与西方“个性解放”文化理念相碰撞,异化出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摆脱了极左思潮下忽视人文关怀、忽视个人利益的阴影,注意引导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对个性价值发展的保护。与此同时,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个人利益的文化理念伴随开放的步伐进入我国而备受欢迎。理论上,全社会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权利寻找自己发展和获取个人利益的机会。可见这一文化理念符合人类人文关怀大目标而具有积极因素。但这一文化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们久受压抑的发展个人价值与利益初获尊重与保护的心灵相碰撞,人们的兴奋点自然落在“个人利益”、“个性发展”和“自由享乐”等内容上,对实现这些热点的前提、相关环境与条件,则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由此,异化出中国传统小农褊狭自私自利与当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疯狂追求个人享乐的文化价值观相结合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这一文化毒瘤。在这一文化理念诱导下,一些党员干部尔虞我诈、以邻为壑,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放弃、破坏乃至侵害他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利益,巧取豪夺,鱼肉百姓,满足自己精神物质过分膨胀的私欲,走上贪图享乐、的道路,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的被审判者。

(三)市场经济体制折射出的文化阴影对党风建设的影响与挑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培养起来的文化理念与新的经济体制运行中折射出的文化理念相碰撞,许多文化理念给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1.表现在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挑战。不言而喻,市场经济以竞争性、交换性、求利性特点,实现由市场完成资源有效配置,保证经济良性循环的目标。这些特点在经济领域是积极的、良性的。但作为一柄“双刃剑”,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竞争性、交换性和求利性等“游戏规则”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如果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中,则难免异化而给社会良性发展带来挑战。实践中我们看到,随着这一文化理念向社会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极端利己主义和权力寻租等现象,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极大干扰。

2.表现在经济生活领域的挑战。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一大二公”老框子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做法。这一方面有力调动了各地区、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竭尽全力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蛋糕”做大;另一方面,面对日益突显的差距和激烈竞争,也使人们在为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寻求更大的捷径之时,容易选择放弃原则、放弃大目标、大集体、大利益,而理直气壮地奉行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价值原则,由此异化出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追求理念。这一文化理念反映到党内来,势必给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不可忽视的干扰。

3.表现在党内关系领域的挑战。市场经济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的同时,组织对其成员的硬约束机制变弱。例如,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与成员间关系采取的是组织包揽一切的做法。个人与组织如此紧密的依赖与联系,自然容易使党的意见主张贯彻较少障碍。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成员的许多实际问题不能再单独依赖组织,相反要到市场中去解决。这就异化出组织建设中简单照搬市场原则的做法和讨价还价、讲待遇讲回报的价值追求。使“一手包揽”体制下形成的紧密关系变得相对疏松,从而使党员干部对旧有的“角色约束”自我放松,给党组织有效管理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课题。

二、按“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筑党风建设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

文化方向代表着一个政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党的建设,包括党的作风建设,总是从先进文化建设中汲取营养。这是我党几十年作风建设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要摆脱消极文化的干扰,战胜不良文化因素的挑战,实现作风建设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要按“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

1.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先进文化建设实践中迎接挑战。不言而喻,“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反映了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按“三个代表”来统领,这是客观必然。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互相对立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文化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自然异常激烈。对这一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毫无疑问,我们按“三个代表”要求统领先进文化,以迎接不良文化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惟其如此,才能使文化既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既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有效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和毒素;既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精神成果,又成功抵制其有害的、消极腐朽的思想意识。经过这样的文化创新,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必胜的信念迎接挑战。

2.确立“破立”结合、“疏堵”兼顾的文化建设方略,在消极文化批判整肃中迎接挑战。毋庸赘言,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树立先进文化的旗帜作引导,也要消极落后的文化观念做反面教员,使人们在正反对比中看得更清楚。所谓“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同时,必须着力于对那些消极文化的本质做出深入系统的批判和肃清,从正反两方面掌握迎接挑战的主动权。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时,就明确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任务:“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他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改革开放20多年来,思想文化战线建设的实践表明,对这些消极腐败思想的整顿“肃清”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在这个实践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继承”和“学习”,而对那些掺杂其中的消极、落后甚至反动的价值观念,却较少深入系统研究,更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说服力的宣传、教育、引导。因此,在面对党风建设中这些消极文化挑战之时,要求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宣传教育部门主动自觉地承担起“肃清”的使命,既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也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外来文化中的消极表现,进行系统的深刻的理论分析,以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目标。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脚踏实地地做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继承、改造利用工作,并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传诸社会,传诸群众。这样,人们不仅了解“是”,而且知道“非”;不仅知道“美”,而且看到“丑”;不仅明确“善”,而且洞悉“恶”;从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肃清封建残余思想和外来消极文化的自觉性。

文化建设论文篇10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一个企业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当下的社会目标,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大胆尝试新思路、新方法,为企业的健康稳步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新时期油田企业文化精神: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因此,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所起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首先,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一个员工具有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和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规范标准两个方面。如果企业的价值取向不能更好的为和谐社会服务,如果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与企业的价值取向不一致或违背企业的规范标准,企业文化就会将其纠正,并且将其引导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标准上来。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他就有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标准。其次,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思想心理、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不仅仅是传统的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更重要的是来自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大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约束。道德规范是从伦理角度、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和共同的习俗、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来约束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的行为。如果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违背了道德规范的标准,就会受到众人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并且自己的内心也会感到内疚和不安。在胜利油田的“三老四严”道德规范,即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一直约束着广大大庆石油人必须严格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标准管理、严格公司的规章制度,打造油田企业文化品牌,实现持续发展。再有,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拥有什么关键技术、关键设备、运行机制和人才的竞争上,要更好的建设企业必须还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塑造公司员工的团队意识,如调动起公司员工积极性,让公司员工为公司的建设、发展献言献策,提合理化的、有益公司的建议,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使得公司员工觉得自己就是企业建设的一份子,在认识上与领导者保持一致,从而在行动上与企业的步调协调、一致。还有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在我国油田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创业、创新、竞争、发展。而经营理念则是以人为本,科技领先,效益至上,竞争发展。那么这些油田企业是如何做到的呢?那就是鼓励员工发挥内在动力,深入挖掘并发挥他们的最大的潜力以达到员工心理需求的更深层次,比如在企业内部举行各种竞赛活动、演讲比赛活动、技术大比拼、评比先进和技术职称的晋升等等来激励员工,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提升自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企业文化提升整个企业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精神面貌和品牌形象。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是靠时间的积累,当然也是这个企业文化的积累。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而独具特色的,个性鲜明的有正确价值观的优秀企业文化将能够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胜利油田的文化理念和经营,它是用各种鲜活生动的方式进入到每一个油田员工心中的,这样胜利油田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这个经营宗旨。再比如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已经有50年了,为什么大庆油田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经久不衰,还保持着强有力的竞争力?那是因为它培育和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并且仍然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可见,树立企业信誉,打造品牌形象,进而扩大企业影响,是一个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三、我国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较迟,企业文化在我国引起关注开始于八十年代中期,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误解。这些误解和问题有可能成为发展健康、高效的企业文化的阻碍,从而减慢我国企业发展的脚步。比如片面的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的;企业文化没有属于自己的鲜明个性,抄袭模仿或照搬其他企业的,创新能力差;企业文化缺乏群众基础,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与普通员工无关;企业领导者想要在短期内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等等。

四、企业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一天比一天激烈,各企业的领导者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都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1)不断提高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素质,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2)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勇于创新,建设有个性化、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如大庆油田近期实施"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创建百年油田"战略,这必然对油田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3)要有耐心,要不断传播企业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毕竟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文化建设论文篇11

内容提要:法院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文化及法院文化概念、内容、功能以及法院文化的发展历史、现状等的探讨,指出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法院文化建设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文化 法院文化 内容 功能 问题 建设 一、文化、法院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易经》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即由来于此。对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诸多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如《中国文化读本》(中国社科2000年版第125页)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①;又如我国的《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综合各家所说本文认为文化就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时期,通常是很长的一段时期,特定的区域和领域里形成的对外表现本群体的风貌、行为、道德、本质等,即将自己展现给外界,使本群体外的人或群体了解、认识、接受、肯定本群体;对内具有约束、激励、导向、遗传等作用的一种物质和精神形态的总和。“文化”本是名词,但文化必须经日积月累才能形成,因此笔者认为“文化”又带有动词的色彩。 (二)法院文化的含义 法院文化和普通文化一样,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所有要素,只是将其群体界定为在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判权及其相关的人员。根据一般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法院文化定义为就是以司法审判为职业及以司法审判相关的一群人,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审判色彩的对外展现司法公正、程序合法、高效廉洁、超然中立的法院形象及对内起约束、导向、激励等作用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以及承载这些精神产物的物质载体的总和。 (三)文化及法院文化的内容或者要素 文化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文化一般包括物质、行为和观念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承载行为和观念,是最基础的部分;行为向外展示文化内涵,是最关键的部分;观念即心理,根据内因决定外因的哲学原理,观念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观念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三个部分相互依存,互为整体,缺一不可。 法院文化同样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要素如司法文书、审判设施、制服着装等外在表现,它是法院文化另外两个方面的载体,没有了这些基础性的设施,法院就无从存在,法院文化也就无从谈起;行为则表现为司法审判人员的各种行为,如审判、内部管理、宣传教育、文体活动、社会交往等向外界展示法院工作本质、价值理念等的具体行为;观念即司法审判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群体精神等反应法官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样,物质是法院文化的基础;行为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直接展现给社会和大众,最容易被外界评价和议论,是法院文化的关键部分;观念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当人的道德观念高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在道德的指引下自觉的遵守法律,此时人的行为不再需要制度等外在约束,而全靠内在约束,因此观念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法院文化可具体表现为:法律之上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廉洁高效的行为规范、超然中立的思维模式、司法为民的价值观念等。 二、法院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即文化作用,是指一种文化对本群体成员和对外界的作用。根据文化学的一般理论,文化对内通常有以下几种功能:导向、激励、约束、学习、遗传、凝聚等功能,对外则有形象、宣传、辐射等功能。 法院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后,法院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渐显著,法院文化也就更加重要了。法院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在法院的日常审判工作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树立法院形象 基层法院的工作水平、整体形象、司法公信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在我国,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和案件数量大约占全国总数的80%左右,基层法院的工作量大而且艰 巨。司法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法院文化整合的一致性,并给外界一种亲情感,在视觉识别系统中,会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而被社会认同,接受。因此,科学先进的法院文化有助于向社会大众展示法院的工作风貌,提高法院的办案效率,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在有争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用司法程序解决,而不是其他渠道。这样法律在人们的心中才会有地位,进而法院在人们的心中也就有了地位。 (二)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司法永恒的主题,是法治文化的核心,更是社会公众追求的理想和对司法活动的期望。在社会各界特别是老百姓的心中,法院是天平的守护者,打官司也是自己权利的最后救济手段。在通过各种渠道如调解、协商等都解决不了争议的时候,他们相信法院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法律、法官在他们心中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因此,先进合理的法院文化有助于法律得到全面实施,有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法官才能树立权威,才会得到信任,也才能使法律得到全面公正的实施,从而加快法治建设的脚步。 (三)实现高效廉洁 在由人治向法治推进的转型时期,社会公众一方面期望和追求公正,另一方面,囿于个体或集团的利益又想方设法干扰阻挠公正,这就使得法院群体成员始终存在被腐蚀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审判人员个人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有可能直接影响法律的公正。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就需要先进合理科学的法院文化来武装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审判行为自始至终在自己内因的作用下自觉地完成,保持司法的廉洁性与高效性。 (四)宣传法律 法院是由司法审判人员组成的特殊群体,法院文化中的群体精神一定程度上必须仰仗法官的具体行为加以表现。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只有法官的正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社会意识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当然如此”的认识时,法官才能获得崇高的权威和普遍的信任,因而法官的公正理念是实现法治的最终保障②。从这个意义上说,法院乃至法官理应成为忠于法律、捍卫法律、遵守法律的模范,从而发挥尊崇法律,依法办事的宣传作用。 (五)宣扬法律程序的功能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只有程序公正了,才能实现实体的公正。法院在实施审判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法规定的程序来实施,这样就向当事人展示了法律的程序性,使其相信法律程序的公正,进而相信法律实体的公正。 (六)学习功能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各种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法律,每年都有许多新法颁布,要是不学习,就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司法审判工作。先进的法院文化需要具有学习能力,使学习成为建立先进法院文化的动力源泉。在法院文化形成一定的氛围后,让每个司法审判人员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习不但是法院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只有先进的法院文化才能培育出终身学习,百倍努力,发挥特长,体现个人价值的现代司法人。 三、法院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在解放前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院,法院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解放后,由于受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束缚,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法院文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法治建设正式进入了轨道。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后,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法院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法院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一)经费不足 我国现在的体制是法院的经费靠地方财政保障。要提高审判效率,必然需要相应的物质装备予以保障。基层法院的区域化,客观造成了基层法院在经费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我们并不敢妄言现代法院建筑与法治建设具有某种联系,但至少可从政府在法院建筑上的投入中窥见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许多基层法院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许多基层法院没有资金购买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摄像机、视频设备等一些现代化办公的必需设备。据说有些基层法院甚至连工资都不能足额按时发放,更不用说其他的保障了。法院经费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法院自筹资金,二是政府拨款。法院毕竟不是经营性单位,自筹资金的最终来源也是地方财政,因此法院的经费大部分还得依赖政府和有关领导手中的行政权,这样审判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③。 (二)司法队伍素质总体水平不高 司法体制改革的道路艰难而漫长,但最大的问题也莫过于法官的素质普遍不高,而基层法院尤为突出。由于 旧体制的原因,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司法者的任职未设置准入标准,法院的法官来源复杂,许多基层法院仍然存在为数不少的调干、招干、复转军人进入的人员,这就造就了这支司法群体在知识结构和法学理论水平上的良莠不齐④。司法工作人员实行统一招考也是最近几年才实行起来的。但由于基层法院待遇低薄,地位低下,工作条件艰苦,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法律人才,像基层法院里大多是本科,专科文凭,研究生学历的很少,博士生学历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这样就使得基层司法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以至于司法改革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法院社会地位淡漠 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现在已经起得一定的成效,但普遍民众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当然也就不会认识到法院的重要性了。法院公开向社会招考本意是吸引优秀的法律人才加入到司法队伍中来,但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基层法院竟然会出现无人报名而开考不了的局面。这与工商、税务、政府等部门人们争相报名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以说明法院没有这些部门有吸引力,法院的地位被淡漠了。近年来,一些年轻的法官改行做了律师,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其问题的源泉是《法官法》实施这么多年后,法官的职业保障和待遇保障仍遥不可及。 (四)行使权力地方化 由于法院的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保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法院的司法审判权依赖地方的行政权,这种现象在目前我国的法院体制下十分普遍。“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身分的自由。”这样法院在行使审判权的时候就会向行政权倾斜,从而使审判权具有学行政权的色彩,影响司法审判的独立。 (五)法院文化建设片面、庸俗化 根据文化的要素,法院文化建设自法院产生时就开始了,如审判法庭的建设,司法队伍的建设等。但法院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还包括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而且后者才是重中之重。在过去,一味的把法院文化建设看作是一些形式化的如建设法庭、佩戴徽章等,而不注重精神方面的建设。如果把法院文化建设仅仅等同于法院物质文化建设,那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将会导致法院文化建设的畸形发展,失去法院文化建设的实际意义⑤。 当前,酒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城乡的各个角落,在一些相对较贫困的地方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从日常接待到会议庆典,只要聚餐,就必然斗酒。人们视喝酒为一种交际的重要手段,不管领导、同事、还是亲朋好友,只要相聚,好像离开了酒就什么事业办不了。相反,几杯酒下肚,才显英雄本色和交情深厚。喝醉早已是家常便饭,喝废的也不少见。酒文化俨然成了法院文化的全部。这样法院文化建设就显得庸俗化了。 法院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各个层面制约了法院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法院文化建设的构想 法院文化建设任道重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辈司法人去共同努力。那么,在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综合诸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不管企业还是行政部门,领到的作用永远是最核心的。领导的决策可以决定该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风貌。在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领导的作用。 领导层相关的决策和有关领导的重视可以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必要时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来领导法院文化建设。 (二)建设学习型法院 文化的诸多功能之一就是能创造学习氛围,促使个人努力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建立学习型法院应包含两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对理论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总结⑥。司法审判是实施国家司法审判权的活动,需要司法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知识。在法律知识体系中,法官裁决对事实争议的解决具有终局性,法官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因此法官不论是法律原则的理解,还是法律规则的适用,都应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再加上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法颁布,这就给法官理论和书本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判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法官总结各种审判经验,学习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利于更好的开展审判工作,这就是法官对生活的总结。只有这样,在法院里才能形成一种学、比、赶、帮、超的竞争局面,真正建立学习型的法院。 具体措施如加大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人员的奖励力度,定期举行理论知识培训,开展审判经验交流会,组织各种知识竞赛等,创造法 院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具有现代司法理念的价值观念 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最高准则和目标,法院也是如此。法院的核心价值观,是法院群体本质精神的高度浓缩,是法院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现代司法要求法院做到:“公平、公正、中立、文明、廉洁、高效”。法院除了要求法官严格依照法律和法律程序办事外,还要围绕法院工作的本质创建法院价值体系,让每个人都按照这个价值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行为。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法官行为准则、进行司法宣誓、制定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及惩处措施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现代司法要求的“公平、公正、中立、文明、廉洁、高效”。 (四)完善规章制度、重视司法礼仪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单位部门都必须制定一些符合本部门实际的规章制度来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法院亦如此。如会泽县人民法院2007年初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法院的日常工作。 司法礼仪是法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观和感觉形象,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无以替代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具体表现为法官的衣着谈吐等。因此法官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严格依照法院司法礼仪来要求自己。 (五)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法院可以利用各种业余时间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组织各种球类比赛、文艺联欢会、登山、游泳、摄影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大家的业余兴趣,锻炼身体,交流感情,陶冶情操,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法院的文化生活,展示了法院干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同志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了解,增进了同志间的团结和友谊,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大家参与活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整个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单位开展友谊赛,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和感情,促进团结和协作,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就拿会泽县人民法院迤车法庭来说,几乎每个周都要和其他兄弟单位打一场篮球,既交流了感情,又锻炼了身体。这些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工作,反而大大促进了工作。 (六)积极开展司法形象建设 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司法救助、综合治理等工作,推动法院形象建设。如定期办宣传壁报,有条件的话可以发行期刊、开展司法建议、进行法制宣传等让社会大众了解法律,了解法院。 (七)创新、改革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最终都会被淘汰。法院文化建设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革创新,不时的给法院文化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法院文化建设才会不断的起得成效。 五、结语 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尽管已在全国各地法院中兴起建设热潮,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实践和理论加以丰富和完善,最终为培育先进法院文化,促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我辈司法人的努力,法院文化建设定能取得成效,从而推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注释: ①《中国文化读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②《法院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作者骆洪彬(安徽省郎溪县法院研究室),载于中法论文网; ③《我国基层法院现状及其模式构想》,作者滕威 ,载于中法中 华 励 志 网 ; ④《我国基层法院现状及其模式构想》,作者滕威 ,载于中法中 华 励 志 网 ; ⑤《法院文化建设任道重远》,作者徐爱民,在于中国论文库; ⑥《法院文化建设中的反思》,作者龚成,载于清流县人民法院网

文化建设论文篇12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文化建设论文篇13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