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实用13篇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1

1.3金融业务的特点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特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以网络银行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推出的金融业务模式的相似性上,只要一种网络金融产品风行,就会有多加银行相继在网上银行中推行此业务或者积极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建立联系,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多个网上银行的兼容就是网络金融业务广泛性的特点表现;网络金融的不受时空控制性也表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即在网络银行中进行支付、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银行卡所在地的影响,网络模糊了银行系统的地区差别,使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间完全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凸现出来的问题

2.1金融平台建设问题金融平台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下的金融平台包括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贷平台等。这些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的作用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网络金融平台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存在失衡的问题,例如网络银行能够承办的大笔存贷业务数量远远小于现实银行,这就意味着,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即便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上金融的认知度还远远低于其他日常生活行为。

2.2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金融安全的风险越来越严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进行金融业务依靠银行单据,信票是纸质的,并且由三方保存,能够保证金融行为的妥帖,但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交易双方不见面,所进行的交易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换,交易双方也不能产生即时的、可以当做凭据的信票,金融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篡改,金融交易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造成交易一方的巨大损失。

2.3金融业务载体的统一性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载体与现实金融载体的不统一。金融载体即人们实现金融交易时必须使用到的工具或者信息,如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需要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网络银行登录方式不一致,有些银行采取U盾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账户密码结合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手机校验的登录方式,虽然不同的登陆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但每种登录方式都与现实银行金融业务载体不同,一旦人们要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办理金融业务,就需要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载体,这阻碍了网络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的相互转化和有效联系。

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

3.1网络金融平台的综合建设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止于在网络上实现一系列日常活动行为,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完全的网络化时代。在网络中实现一切事务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打破网络银行独占鳌头、第三方支付平台单一的局面。综合性更强、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进来的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题。网络金融平台建设将实现多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或手机银行的整合,使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在同一个金融软件上显示出来,人们打开软件就犹如到了网络上的“华尔街”一般,只需要登录一次账号,就能够实现在多个金融机构中的金融业务办理。

3.2网络金融安全保障更细致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仍以2进制代码编程为基础,但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各种生物科技也许能够参与到其中,每个人的网络金融数据信息将以特殊的,非代码式的保密形式加以保护,如个人在办理银行卡的同时写入指纹,而在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金融平台上也写入指纹信息,网络金融客户端的指纹信息与银行卡所记录的指纹信息一致,该银行卡所包含的一切网络金融交易才有效,这样就能够妥善保护网络金融客户的信息安全。

3.3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伴随着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众多网络工具都越来越简便和小巧,人们倾向于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虚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精致和高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们对网络社会发展的追求,即网络金融与现实金融的载体相统一。例如,网络银行的登录方式与现实金融业务的办理所需要的文件相同,使客户不受复杂的文件信息所困扰,又如,银行卡写入网银信息,使客户可以通过扫码登录网银,进而实现网络金融交易。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是网络金融业务与现实金融业务统一的必经途径,也是网络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2

正如上述,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是当前网络传播新出现的发展趋势;以下就以移动化趋势为例,简要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心趋势。就通信技术而言,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的标志,应是移动网络4G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3G技术的到来,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极好的承载,但因其通信技术存在着某些不足,致使这种通信技术未能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由3G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4G网络因其网络速度可高达100Mbps的下载速度而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建设;这种具有高速传输的4G网络,可把以前3G网络时代备受网速困扰的手机电视、视频电话等应用进行成功解决。在4G网络下,凡是可在网上实施的业务,都将借助这种高速传输的4G网络而成功地进行无线上网。由此可见,互联网不断移动化将是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新趋势。

2 关于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

2.1 传播渠道的移动化,促使信息传播由即时传播和大众传播转变为实时传播和个人化传播

1)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即时传播向实时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是互联网的移动化,大大模糊了有关线上和线下的差别,促使信息能够全面包围用户。这这种信息传播发展为实时化之时,让公民随时随地进行报警成为可能,这就把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基于手机这些移动终端,可把任一地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现场传播,随便一个人,都有机会让自己成为实时信息者。就当前的移动传播来看,不仅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同时还兼具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特点;不管是哪种社会议题,只要它们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这些信息就可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等模式进行快速扩散,这样就极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先后参与讨论此社会议题,最终带来了规模极大的群体互动。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不管是哪个社会问题,一旦演变为网络言论,就将变得极为尖锐,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能够极为快速地对信息进行传递,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极大地增加了网络舆情的监管

难度。

2)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个传播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舆论非中心化。伴随着日益成熟的信息传播技术,将使得诸如“数字鸿沟”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有效解决,不管是用户所参与的信息生产、还是广大用户所参与的信息传播,其门槛都将大大降低下来。从用户这个位置来看,用户可基于个人所特有的爱好和兴趣来对相关微信公号进行关注,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对自身所感兴趣的公共账号信息进行被动地接收,而且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主动发出指令来进行相关信息的索取。此外,用户也可以亲自创建微信公共账号,并进一步做好自己所创建的这个媒体平台的经营,在完成信息采编之后,再向对此信息进行订阅的用户进行推送。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移动化,使得网络传播由大众传播发展成为个人化传播,这就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2.2 传播渠道的视频化,促使动员式传播的产生

由于视频声影并茂,因而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在当前这种社会化分享形势之下极易出现动员时传播,从而出现规模极大的群体轰动和互动效应。众所周知,视频自身不仅具有极高的冲击性和真实性,而且还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因而极易把社会公众的情结点燃起来。在这方面,就有国外的专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表明,正是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应用声音和图像这两个通道,可把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同步进行有效刺激,因而能够得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相比于以往的纯文字传播和纯图像传播,视频传播的背景信息不仅更为完整,而且也更为生动,这样就可让广大网民有可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位对所发生事件进行感知,致使社会公众能够更为自觉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这就大大提高了公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议题的传播效果。立足于当前这种快速传播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既可像文字一样进行快速传播,同时还可像图片一样快速地进行传播,这样就使得政府对有关网络舆情的控制,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实践表明,立足于影像力量所完成的视听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穿透力,即使把文字、语言、图像、声音等叠加起来,也无法与这种穿透力相比拟。

2.3 网络传播的数据化,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

正是网络传播的数据化,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够有效融合进网络舆论管理,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当前所研究的网络舆情,更多的是聚焦于网络监测,特别是针对某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监测,这种监测不仅包括其传播范围的监测,而且还包括对其影响力的研判,不仅可有效了解所发生事件的过去,而且还可对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所有这些,都是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在网络时代,大数据的核心内容,就是预测;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可对整群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处理,克服了以往的依赖数量众多的随机取样;借助诸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参照以往的所积累的人工经验,就可对未来实验舆情进行预警,对未来网络舆情所将产生的影响及态势进行有效研判,这样就可对网络舆情进 行精准化预测,这是以往仅靠人类所积累经验所无法完成的。

3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传播新时代的到来,将对网络舆论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公众话语表达的表层,而将进一步深入到公众社会话语的表达及相关社会诉求的预测等;因此,在当前全球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一形势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可让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舆情现状、并进一步做好趋势预测。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3

目前,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传统的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研究的深入,一些运动子网络,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所以,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是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研究高新移动互联网络技术是现在的主要任务。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1.1 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

传统互联网络技术是以数据通信作为最初设计,这种网络理论与协议都能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对网络协议适应性、可靠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互联网络理论与协议已经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的需求。因此,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传统的路由协议的基础是以最长前缀匹配为原则,一旦运动主体发生位置变化,IP包就会出现错误投递。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不能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1.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接入方式、链路形式和通信与应用模式等与传统的固定网络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一般更加稳定,并且承载的无线链路也比较多。一旦某一段子网络受到制约,就会形成更加稳定的运动主体。因此,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而不能照搬传统的互联网协议和理论。

1.3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

为了有效地防止传统移动网络在路由效率、地址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隧道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了终端运动问题,但是无法达到整个网络动态的要求。通过移动IP的应用,各运动子网中都设立了主机路由。由于移动IP的拓扑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其只对传统互联网进行拓展,而不会影响现有的协议。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动态变化,变革路由协议与理论是大势所趋。

1.4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对互联网络进行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连接运动子网与主机集合到互联网的无线技术和主机集合的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等。但是,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更加具有研究空间,并且有相关的技术支撑。然而,另外两种要素通过现代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

在对移动互联网中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进行研究时,需要分析路由协议的网络扩展需求,以实现络路由技术和理论的改进。同时,为了保证动态变化网络在有基础支撑网的环境条件下,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显得至关重要。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进行动态研究,不仅包括对主机的研究,还包括对限定子网络的研究,但是,能够实现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进行动态研究的前提是这些主置相对比较稳定。高速变化的拓扑关系会对网络流量分布和路由策略实施带来影响。同时,移动网络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也会对路由协议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不仅要对子网络的动态拓扑路由进行管理,还应该对移动网络主机运动进行处理。当然,为了实现对路由协议的有效设计,应该根据移动动态变化网络的特点,对运动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结构进行研究,以得到动态环境下路由协议和理论设计的要求。

2.2 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

由于新型移动互联网具有动态分布、大规模变化和拓扑频率高等特点,因而需要结合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对移动网络的系统结构、运动模型和分配策略等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描述时,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一定要保证将网络拓扑动态复杂高速变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使得其能够与移动网络运动主体拓扑复杂性相符合。第二,要充分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特点,对网络动态变化的路由协议具有较好的启发式。第三,在拓扑描述方式上新的理论应对传统网络前缀有一定的兼容性。同时,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特点。

3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现状的技术上,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旨在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现有互联网络的理论与协议只能满足固定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而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因而需要提出应研究新的互联网路由理论与协议,以满足现代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张宏科.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通信发展论坛,2013(10):5-8.

[2]李强.关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互联网,2014(24):75-77.

[3]周卫宁,刘友刚.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问题[J].信息科技,2012(2):210-211.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4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53-02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问政尚无较统一的、权威的定义表述。根据笔者的理解,网络问政的核心内涵是指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运用和依靠网络这个新媒介,就重大社会议题的决策问计于民,就公共权力的使用状况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了解把握社会公众的意愿和需求,从而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网络问政正以全新的方式和力量推动着当今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网络拓宽了群众发言渠道,便于群众监督政府,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修正错误,让群众满意。网络问政初步实现了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从广东省领导邀网民“灌水”“拍砖”,到地方领导开博听民意;从湖南“全球寻策计划”,到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问计网友;从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意,到总理两次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问政于民;从“两会”期间的网络互动平台,到“网络问政”被写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网络问政”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正以新技术日新月异般的态势和速度,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重要的执政内容和执政方式。

我国从1994年4月起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17年,互联网发展速度惊人。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覆盖面之广、辐射力之强、渗透性之深,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政治参与热情的不断高涨,目前,我国的网络问政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网络问政常态化趋势

有报道称:进入到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成为民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党和政府听取民意的重要途径。“两会”前后,先有总理上网与网友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后又代表委员开博客、公布电子邮件,征集民情广纳民意。人民网特别设置了“强国E两会”、“网民议事厅”、“小白闪报”、“G族看两会”、“微博报两会”等栏目,引起了网民热情回应和积极参与。“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时尚受到了政府和人大代表以及人民群众的热情追捧。事实上,网络问政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者是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留言,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与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分不开的。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4.57亿关口,网络媒体在社会传播中趋于主流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是媒体,更是政治;中国互联网不仅是传统媒体和生活方式的补充,而且已成为民意凸显地带。面对日益高涨的网民政治参与热情,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是大势所趋。正如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所说:“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今天,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作为地方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养成上网的‘第五习惯’,能够通过网络对社会舆情作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分析判断。”

二、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对接融合的新趋势

从2010年地方“两会”传递出的新信息来看,知名网友被选为代表委员,“网络民意”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迹象说明,一些网民正从幕后“灌水”走向前台参政议政,网络声音正从民意表达成为决策依据,显示了网络问政与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对接融合的新趋势。当然,这种创新正在探索中,还有广阔的提升和拓展空间。但这一趋势的端倪初现,也说明网络问政正在由“启蒙”阶段向“应用”阶段跨越,一些地方已经不再满足于表态重视网络民意,而是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新的治理手段,发挥其能量和效率,从“善待”、“善管”走向“善用”,实现多方共赢。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是网络问政的未来方向。网络问政的合理走向是制度化、法理化。议题正当,过程合法,才能保证结果合法;过程透明有效,才能保证结果有效。我国是法治社会,所以在媒体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领域,更应该倡导法治。另外,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和形式也在变化,它在传播色情内容、暴力内容甚至恐怖信息内容方面是可能构成危险的。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现在对于互联网的管理,从长远来看,必须走制度化、法制化相结合的道路。

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正在形成一种合流的态势

网民们对于“网络问政”的期待,不是停留在我“问”你“听”的表达快意上,而是寄希望于更为民主的网络生态能够影响现实的政治生态,所“问”之政能够切实得到解决。在当下,“网络问政”如果要走出网络,最佳的方式就是借助传统媒体的平台。网络是一个新型的平台,但是网民毕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所“问”难免具有代表着一定的利益群体,具有局限性,对于更为庞大的非网民,如果能够借助传统媒体的传播表达意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网络问政”才能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共鸣,引起更多网民的参与。如此良性循环,方让决策者能够听到更为广泛的群众声音,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几年里几乎所有重要的网络突发事件当中,比如说杭州的“飙车案”、长江大学的“救人风波”、上海的“钓鱼执法”,《人民日报》的评论栏目“人民时评”、“来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传统的官方媒体和主流媒体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而且有的时候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还是事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拐点和环节。比如说上海钓鱼执法,央视的《经济半小时》揭露上海存在职业的拦车人群体,这是钓鱼执法案件的一个物证。《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三篇时评。最后钓鱼执法案件由浦东区政府道歉之后,《人民日报》发了时评《权力尊重权利的上海样本》,这样既积极地肯定了政府有错必究的姿态,而且安抚了民意。今天可以说,网络媒体得到传统媒体的呼应,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公权利和代表委员的响应,正在形成一种合流的态势,积极地促进了政府的良政和善治。网络媒体的发展一直依赖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需要合作,合作的利绝对大于竞争的弊,我们要看到这种趋势。

四、微博问政新趋势

2011年3月2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撰写的第三方研究报告《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在重庆。这份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子课题“中国网络舆情指数体系(IRI)”的报告,是继2009年首次之后的又一次权威。报告显示,微博的兴起成为新媒体发展和网络舆情发酵的新载体。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或官员相继开通微博与网民亲切交流,打开了与网民沟通的新路径,网络问政也越来越成为各级领导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微博在经历数月的发展之后,一跃成为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源头。

2010年,曾被誉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客异军突起成为备受追捧的舆论新阵地。而对“网络问政”日益重视的政府机构和官员此番亦丝毫不显落伍,许多机构和官员第一时间进驻微博,尝鲜网络官民互动新模式。时至今日,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已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行政层级以及众多职能部门,政府机构与官员开微博已然成为一种风潮与趋势。

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截至2011年3月中旬,仅新浪微博上的政府机构微博就已经接近2000个,其中已获认证和推荐的政府机构微博有367家。同时,官员微博增长很快,新浪认证和推荐的官员微博有1200位,而腾讯微博认证和推荐的“两会代表委员”也达到97位。在政府微博中,公安部门微博数量十分突出。据监测,截至3月中旬,公安部门微博在人民微博认证的有65家,在新浪微博认证的有1200家,在腾讯微博认证的则有192家。从这三大较有代表性的微博平台来看,充分反映出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微博参与和互动在逐渐增强。另外,搜狐、网易、凤凰微博上的政府微博上升趋势也很明显。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不完全统计,仅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三大微博平台上,目前就已经有具备一定粉丝规模且信息频率较高的活跃党政机构微博400多个,官员微博200多个。

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基础在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信息传播方面的革新,而信息传播方面的革新又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一是“量”越来越大;二是“速度”越来越快;三是“互动性”越来越强。而这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又恰好构成了一种新兴平台最大特点的基础,那就是“微博”,可见,“微博”强大的生命力和迅速的生长力也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之上的。因此,作为当代官员,要想真正做到紧扣时代的脉搏,从而获取大量而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就必须得主动拉近自己和网络之间的距离,主动学好、用好互联网并在网络平台上与网民积极互动,让网络平台真正成为一个听取民意的畅通渠道。唯有如此,当代官员才能符合这个时代对其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其自身一定要真正理解加强自身与网络之间的联系的意思,这除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技术革新的客观要求而外,更应该重视自身主动融入网络平台或者网络世界的“主动性”,一定要看到,在应对新时期、新环境下的舆论形势,“主动”二字是关键,而培养一种善于与网民打交道的“意识”是重点。

五、向更深更广层次延伸的趋势

在“经济最为困难”的2009年,温总理首次在“两会”前夕与网民交流,通过网络问政的方式,提振了人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而在“经济最为复杂的”2010年,温总理“带着真心、真意、真情”,再次与网民交流,并且与网民“勾指相约”,相约2011年。当温总理与网民“勾指相约”的时候,我们看到,网络问政其实已经以新技术日新月异般的态势和速度,正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政府以尊重民意、提高执政能力为中心的应对网络舆论新机制正在形成,网络发言人出炉、网络新闻会召开、政府微博开通等政治创新层出不穷;逐渐走向理性表达、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权利与责任平衡的“网络公民”走向成熟,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网民一再证明自己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建设性推动者。这种“双向成长”,既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带来了新契机,也为保障公民“四权”提供了新渠道,逐渐建构一种新型公共关系,将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水平提升到了新境界。

总之,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判断,我国网络问政有向更深更广层次延伸的趋势,处于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协调建设的阶段。一方面,网络问政已在政府信息供给、管理服务创新、官民互动参与三个方面得到了阶梯式的快速拓展。另一方面,从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网络服务实效性、网络互动常态化等方面来衡量,在每一发展阶段上渐进完备的特征十分明显。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处理网络意见的专门办公室,各门户网站特别是县级网站,应开辟专门的栏目;同时推广网络发言人制度,各级党政领导应定期上网倾听网民意见,定期举办网络意见办公会。为广大网民建言献策提供更多的渠道,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良性互动。

六、网络问政由“虚拟”走向“现实”的趋势

2009年,在年初的“躲猫猫”事件中网民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坚持,步步逼近地质疑,形成了可与地方部门解释相抗衡的网络民意,最终产生了官方牵头组成的第一个“网民调查团”。这个不尽如人意的“组团”开创了官民互动的先河,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民间力量介入司法事件的个案,是一次“破冰”之举。在这次事件的8个月后,一个“联合调查组”在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演绎了一场“第三方调查”的成功案例。在上海城管“不存在倒钩执法”的言之凿凿下,网民们不屈不挠地摆事实、讲道理,“围观等真相”,最终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记者共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认定,孙中界案存在“钓鱼执法”。前后相距仅仅六天。近两年的多起网民问政事件无不显示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成熟,并且这种成熟所带来的理性与进步,从原本虚拟的世界进化到了现实的世界当中。网络所带来的问政模式,是一种透明的模式、现场的模式。在短时间内,所有关注某事件发生的人都会实时观看,从而使得压力值达到最大。虚拟与现实在这种状态下无法分割。随着网络和公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网络民意对社会事件的影响肯定会更加明显,并且网民这个群体也会日渐成熟,因此网络民意会更趋于理性和合理,问政范围从虚拟网络延伸到现实社会,这是网络问政发展的一个趋势。

七、网络问政由“愤青”走向理智的趋势

据2010年3月《重庆日报》全国“两会”期间的报道称:作为机电设计研究专家,段拉卡每天都会接触网络。过去令他深感遗憾的,便是网络上无休无止的谩骂。例如在股票基金论坛里面,赔钱了要骂,赚少了也会骂,完全成了个人不良情绪的发泄渠道,可以说处处是“愤青”。他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当时的网络几乎全是年轻人,比较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情绪。二是当时的政府部门对网络这种新兴载体重视不够,使得网络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疏导。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不断成长的中国网民,不仅传达着来自底层的声音,并且推动了社会进步。由此引发的网络问政,也正在改变传统的议政、问政方式。

随着政府对网络舆情态度的转变,网民的质疑权逐渐得到尊重,网民的态度也逐步由“愤青”走向理智,他们不再以谩骂为基点,而是开始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网民的社会关怀进一步提高。从“愤青”走向理智,网络问政转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国家走向更为自由、民主、自信的身影。

参考文献:

1.数据引自腾讯网:tech.省略/zt2011/cnnic27/index.htm

2.郅振璞.网络问政常态化是大势所趋〔N〕.人民日报,2009.7.20

3.曹学娜,孙祥.网络问政的条件及推进路径〔J〕.党政干部论坛,2009(10)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5

游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领域。当前,网络游戏产业已经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新兴行业。据英国市调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最新一份调查报告指出,预计2011年全球游戏市场的整体产值会到达350亿美金,而游戏产业也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业,重要性远远超过电影、音乐等产业。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中国网民的快速增长,网络游戏在我国已经逐步兴起,并成为一个高利润、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网络游戏这个新兴的游戏产业,作为网络历史上最成功的盈利模式之一,网络游戏已带动信息业的新趋势的形成,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分析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现状,以及相关信息业的新趋势,对于促进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和总结近五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研究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主要任务:

1. 收集有关网络游戏的相关资料

2. 了解网络游戏产业,以及游戏产业带来的问题

3. 分析我国成功的游戏产业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4. 依据这些因素,提出如何迈向信息业的新趋势

5. 新趋势发展对策的思考

面临问题:

1. 对论文的题目内涵了解不够深刻,很难找到论文的核心所在

2. 收集资料的范围太窄,不能全面的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3. 思路进入了误区,不能很好的打开思路

4. 对论文的结构框架不能很好的驾驭

5. 知识面不够广泛,使信息来源很有限

解决方法:

1. 找相关的书籍对题目的意义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到论文的核心所在

2. 利用空闲的时间在图书馆多看看相关方面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6

关于2013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分析、前瞻已然很多很多,著名的“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从全球、战略高度观察,12月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的《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虽然名为“2012年互联网趋势”,但其实是从2012的整体境况看2013的态势与格局。还有若干细分领域的趋势报告,如“社交媒体5大趋势”、“电商领域6大展望”、“移动互联网行业2103年未来分析”等等,不一而足。

仔细研读这些前瞻预测、趋势报告,不难发现所谓趋势其实只是2012年未尽事业的延续:用户继续增长、网络反腐制度化、大数据爆发、移动持续改变生活、电商大战升温、社交媒体渗透企业、智能时代到来等等。面对这些趋势,其实有必要多点冷思考:

用户增长是大势所趋,引用“女皇”报告中的数据,“截止2012年12月,全球网民总数达24亿,而且仍然保持每年8%的增速。全球有11亿智能手机用户,但仅占全球手机市场的17%,移动互联网仍然处在早期。”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国内的另外一个状况,即无论是普通网民数还是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增长的速度都在趋缓,如果2013年出台网络管理的相关法规条例,比如网络注册实名制,则很难判断用户增长会出现怎样的态势。当用户增长趋缓后,对中国互联网是否依然能保持人口红利带来的网络经济效益,又将是一个担忧。

2012年网络反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政治生态,但对于网络反腐制度化的预期则需要理性认识和客观评判。在承认网络反腐会增加社会透明度、推动社会民主建设的同时,如果把互联网作为反腐治贪的主战场,是不是会本末倒置?web2.0时代的互联网有时是极为脆弱的,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的现实案例并不少见,是要强化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常态化还是党政机构把反腐做在日常制度建设中,这是个显而易见的答案。

2012年可谓数据时代的元年,利用数据分析来定位个人兴趣、爱好甚至获取个人隐私,从技术上、理论上都是成立的、可行的,特别是随着用户创造内容几何级的增长,数据挖掘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的契机。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邬贺铨所言,“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全新的革命,庞大的数据带来的量化转变将在各领域迅速蔓延,没有哪个领域能够逃脱它的影响。”但是数据挖掘和分析是把双刃剑,如何管理、运用好挖掘后获得的资料、信息,更将考量互联网公司和每一个人的道德与底线。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7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的立足点在于银行和资本市场,通过银行获得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获得直接融资。与传统金融显著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己经成为了自己的融资方式―众筹模式。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通讯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这种技术的应用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金融观念,而且推动了民间借贷业务的发展,使的民间借贷业务呈现出正规化和阳光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也体现 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普惠金融的概念。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显著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对相关监督问题的关注,在学术界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式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金融业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也在关注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情况。单单从表面来言,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型多样,业务规模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加,金融的发展呈现处巨大的潜力空间和发展价值。但是,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言,这种表面的繁荣确有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种繁荣的出现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长期以来占据垄断地位,改革阻力较大,银行这种“老大”的作为难以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中用户的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短板为互联网金融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的金融消费和需求为互联网的融资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内部而言,互联网金融立足于信息技术基础上,有着互联网的共享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可以满足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属于金融的范畴之内,金融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同样具备着。而且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其安全性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同样会产生一个系统性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更大,也会引发更大的范围的金融危机。这一认识已经成为金融业界的普遍认识,导致人们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质疑和争议也日益明显。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国内围绕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的争论一直热度不减。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如何通过金融监管部门的努力完善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这些是人们集中关注的问题所在。互联网金融在给你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人们担忧的主要原因在于难以有效判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从金融自身的结构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属于一个大的谱系家族,两者是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第三方支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立足于GDP的发展,与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证券行业、保险行业以及基金等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发展速度可以间接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8

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对于创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当前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中面临的形势及如何做好舆情监测管理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当前网络技术和舆情的发展趋势

1.1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6.9%,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略有下降;互联网网站总数为273万个。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互联发展正呈现以下趋势: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带动传统互联网发展;网民生活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应用对大众生活改变由点到面,互联网对网民生活全方位渗透进一步加深,上网时长不断增加;同时,社交媒体的深度融合,促进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化网络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

1.2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网络通信方式不断变革

自10年前“云”的概念出现,云计算就快速的发展起来,云成为了互联网及很多服务的计算基础组件。由于云具有基础性与使用依赖性,对用户的黏性很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办公等各个方面。

博客、微博、社区、视频和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以个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个虚拟的分享和交友网络,与传统社会网络相比,具有很高的便携性、私密性和丰富性。

随着社交媒体的进一步融合,网络信息交流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实现整合,互联网的信息快速传递和互动特性,促使更多、更具创新、更具丰富功能的社交工具的诞生。

2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1) 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使舆情趋于复杂化。国内出现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利益集团、与人民群众矛盾日趋尖锐,住房、医疗、教育等与群众休戚相关的切身利益矛盾突出,极端宗教、不断制造影响稳定的事端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周边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国际势力在东海、南海及其周边制造争端,试图阻碍我国稳定与发展的势头。

(2) 网络的虚拟化、即时性、传播快的特点,使其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和首选平台。智能终端成为新媒体的重要载体,智能终端的便携性使广大网民产生了依赖性,接近于全员参与的网民群体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舆情也向着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

(3) 新技术的发展导致舆情监测管理难度越来越大。2014年以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等已渗透到各领域,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更是成为新媒体发展的热点,并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由于标准不统一,存在技术壁垒,相关法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使其监管难度加大。

(4) 民族语言文字工具欠缺。大多数舆情监测工具仅提供中文,少数提供英文版本,对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开办的网站、论坛、微博等则缺少支持,对这类网站乃至境外网站的监测存在较大困难甚至疏漏。

3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是建立舆情预警和信息动态机制。着力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做到网络舆情早收集、早发现、早反馈,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知事实、真相,正面引导舆情走向,充分发挥舆情信息主导作用,主动抵销负面影响,而不是采取“灭火式”被动补救。

二是建立舆情搜集、举报、研判机制。通过多措施、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舆情监督、举报作用,广泛收集舆情信息,建立舆情分级、分类和动态分析研判工作机制;重视“意见领袖”,坚持正面引导,重点监控,依法处置的原则,规范舆情分析、舆情引导、舆情调控工作程序,准确引导和把握舆情走向。

三是建立和完善舆情联动机制。加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间和主流媒体间沟通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建顺畅、高效、全方位的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9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是物联网,完整的物联网集云、管、端一体,即以云设备为核心,以移动网或固网为基础,以芯片为抓手,是一种融合多项信息的新型技术体系。

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必须具备标识能力,感知能力、自主接入、信息相关等诸多功能,因此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感知、接入、互联网、服务管理、应用[1]。

图1 网络体系结构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 射频识别(RFID)技术基本上由标签、阅读器、天线组成。不需人工操作,不仅具备数据存储量大,体积小巧轻便,还可防水、防磁,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很有希望代替条形码,和互联网结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因而成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2]。

2) 传感与检测技术。传感器是网络及智能化硬件的基础,传感器节点功能多样化、抗干扰能力,能量等技术是网络质量及寿命的保证;传感器拓扑结构、自身检测及控制能力,是网络稳定高效的前提;传感器体积及安全是网络安全的保障。传感与检测技术是实现物联网感知功能的基础[3]。

3) 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推动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交流。智能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及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3 物联网的结点分类

根据节点的能量、移动性、存储能力、联网能力等性能,将结点分为无源结点、无缘结点、互联网结点。他们是物联网感知的基础,是智能化设备的依托,可满足物联网交互应用的需求[4]。

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的发展依托于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物联网的发展方向。

1) 网络处理芯片,以多核CPU与可编程网络引擎相结合的体系结构为导向;以连到物联网的功能为目标;以大容量存储为支撑,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基础。

2) 传感器: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显得愈发的重要。传感器发展的趋势主要倾向于低功耗、多节口和小尺寸,传感器类别的不同,要实现万物联网,就需要有传感器枢纽处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这就要求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数据融合的功能、具有模数转换功能、体积小。

3) 智能化硬件。物联网要实现万物联网,设备就需要具备智能化才能实现物联网服务的加载,硬件智能化发展成为一大趋势[5]。

4) 云服务,以信息为中心,依托于网络,提供易扩展的服务。云服务为核心的云平台为网络数据信息的存储处理提供了保证,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量大,更为安全的服务。物联网需要处理大量共享的信息,云设备是核心,因而,云服务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5) 网络安全的保证,实行身份认证。大众对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联网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安全存在隐患,只有推出有安全保障的措施,物联网才能被认可和接受。目前比较流行的认证是指纹识别,在网络内可采用按压式指纹识别,其他的身份认证可作为补充。

5 结论

物联网的实现目前还有一些技术困难,但是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定会走进千家万户,给大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深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各个领域,会拓宽了信息传递的范围,给经济以巨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刘强,崔丽,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

[2]康超,梁娜娜.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化,2014,10.

[3]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38).

[4]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6(29).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10

根据商务部新闻会上数据,2016年1月份,网络零售企业销售额增34.5%。2015年3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部署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领域,并颁发了向财税、金融和人才等方面倾斜的发展政策。本文就会计基础理论的会计假设方面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二、“互联网+”对会计的影响及分析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企业经营活动依托在网络平台,经营活动和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在交易完成后可以立即解散,对经营效益可以立时清算,所以“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活动动态性很强。互联网提供日新月异的信息收集、提供技术,使财务静态核算走向动态核算,传统的会计假设提供的财务报告越来越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

(一)会计主体

企业选择在互联网载体平台进行经营活动,企业财务活动具有虚拟或临时合作体的特点,会计主体规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具体内容具有固定性,在互联网平台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主体,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模糊、多元化,进而使会计主体被快速的重构或解散,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会计报告可理解性较差。所以,互联网企业会计主体核算,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互联网交易活动的合作体假设代替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

(二)货币计量

互联网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备流动性强和范围广的特点,交易主体虚拟性强,在非实体形态下产生的虚拟货币电子交易,使得货币计量稳定性低和货币风险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活动,出现了多种支付平台,支撑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动,目前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网上银行(中国银联)、支付宝(阿里巴巴)、财付通(腾讯)、百付宝(百度)等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虚拟货币与实体货币进行双向兑换,也能购买实物商品,具备了实体货币的职能。电子货币,流通量取决于企业业务需求,国家无法在存款准备金或贴现等手段进行调节,所以网络平台交易产生的第三方支付具备货币计量稳定性低和风险高的特点。所以,在无纸化的虚拟交易的环境下,在电子货币代替传统货币计量的趋势下,需要明确电子货币计量的确认方法、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的管理和建立支付行业准入制度和规范,提高关于货币计量方面的会计信息报告质量。

(三)会计分期

传统会计分期属于人为划分会计期间,有明确的时间限定。互联网经济交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生效,会计主体持续的时间不再人为限定,因为互联网交易活动具备瞬间性,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财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为了适应互联网经济交易活动的多变性和瞬间性,会计软件的开发应尽快结合网络经济财务活动特点,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引入实时财务报告和短期项目,以交易期作为会计报告期等新的补充假设作为其拓展。结合网络平台,使企业的业务部门和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实时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解决传统会计分期假设下信息获取不及时的缺点,便于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利于做出决策。

(四)持续经营

传统的会计持续经营,要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一直经营下去,互联网经济活动是众多企业依据自身的业务和条件在形成的临时结盟体,互联网企业的生命周期不稳定,会计主体核算多变性,经营时间与持续经营的假设差距较大。互联网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风险性决定了其持续经营时间难以确定,在条件有限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自身经营能力进行充分评价,对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状况,在财务报告予以充分披露。在互联网经济活动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会计核算产生新的领域,如电子商务会计、网络安全会计等;互联网平台也使会计核算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经济活动加强,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加强趋同,对互联网会计的核算,要求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在准则和制度上要明确规定行业行为规范,以适应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薇.分析中国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思路[J].甘肃众横科技,2011,03:80-82.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11

2.电视媒体的“大片时代”和“细分时代”。本届广告节,央视和各个主流卫视都进行了媒体推介,尽管有很多新媒体在宣扬电视媒体开机率下降等等消息,但是电视媒体的地位依然坚固,但是电视媒体也并非毫无压力,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怡在央视级电影电视媒体的推介会上提出,电视媒体进入“大片时代”,即要利用产业链和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进行大投入、大制作、高造势、高回报的内容制作,例如央视就提出在新闻、财经、综艺、体育、公益等方面的一些重点节目的大片制作战略。另外,电视媒体也需要不断的结合观众生活形态的变化进行节目创新和编排上的创新,例如湖南卫视2014年将亮相30多个新品节目,并启用主题日编排,每天都以一个主题日命名,周一真人秀日、周二比拼日、周三约会日、周四创意日、周五活动日、周六青春日、周日喜剧日。

看点与趋势:电视的内容创新的原点,依然需要关注观众在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形态内容需求的变化,切割受众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看电视的时段和生活形态进行有主题性的内容创新,将是未来电视创新的关键。

3.新旧媒体从相互对峙到相互融合。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怡提出,今天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公共媒体与自媒体共荣的多媒体时代,而传统媒体也需要积极的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与受众的互动,例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呼啦,打破了传统电视和观众单一的联系模式,利用手机移动端的便捷性,通过二维码连接电视屏和手机屏,紧密捆绑湖南卫视节目、电视剧等优质内容资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电视和用户互动的模式,并在用户彼此之间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社交圈,上线十个月,超过800万注册用户、600万周活跃用户,而《我是歌手》总决赛影院直播开启三屏联动、《中国最强音》打通线上线下、和电商合作发起快男直播互动等一系列由呼啦主导的活动更是成为了电视互动营销的经典案例。

江苏广电集团新推出的“梦之音”则可以让观众在看电视广告的时候用智能手机领取优惠券、实现购买,实现了电视广告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很多报业集团也在试图打造新媒体平台。

看点与趋势:如一位媒体记者如此所述新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景象,即从“与狼共舞”甚至“驯狼为我所用”。今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已经从相互对峙到相互融合,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新媒体,新媒体也需要传统媒体的渠道平台作为支撑,受众需求与技术作为核心的双重驱动,缔造新的互动和体验是所有传统媒体都需要去积极探索的。

4.传播转向:从媒介资源购买主导到激发用户传播的路线。无论是艾菲奖,还是中国广告长城奖“互动创意奖”与“媒介营销奖”,获奖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利用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等等与消费者互动的创新与扩散的创新营销。而广告主越来越多地将营销重心从单纯的媒介资源的购买,转向能否激发用户的主动传播上,数字营销的地位在不断提升,而数字平台为传播引擎的角色在很多案例中都有所展现,例如在艾菲奖和长城奖互动创意的全场大奖,都是可口可乐夏日昵称瓶的传播案例,这个案例是一个线上线下整合的案例,其中利用互联网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化媒体的扩散传播成为其主要的亮点。

看点与趋势:不互动无营销,今天的消费者在嘈杂的信息噪音中,品牌除掉要购买优势的传播资源,还需要考虑如何制造消费者更多与品牌互动和体验的机会,数字化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应该将其作为引爆消费者的重要驱动的问题。

5.内容营销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媒体尽管往往是成为传统媒体广告支出的转移者,但是,互联网的广告形式和媒体形式也需要变革,传统的展示型的互联网广告也在遭遇到受众注意力和点击率下降的挑战,内容营销成为一股重要的趋势,无论是凤凰网提出的“原生广告,品效合一”还是新浪对于微博营销的新的一些产品,都在指向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更有大动力和内容。

看点与趋势:消费者在数字化媒体平台,需要的是深度的卷入和共鸣,而卷入和共鸣,则需要有更生动的内容,基于消费者生活场景和内心共鸣的内容营销创意会越来越重要。

6.技术驱动的大数据时代精准营销。无论是腾讯提到的从关注广告到关注人,关注人群背后的数据与需求,结合关系链与营销工具,更人性化地为品牌提供高效、精准化的社会营销,针对更多的行为轨迹,如用户曾经在媒体上的行为、标签等,做到精准定向服务,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推介会上,各个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对于用户的分析和案例分享,都在指向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消费者洞察成为新的精准营销模式,但是如何挖掘真正的大数据价值,却是所有的技术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

看点与趋势:大数据再大,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回归消费者生活场景,吻合场景的营销才是精准的营销,大数据的精准是未来,但是营销的实践和优化,还在路上。

7.网络视频的传播价值提升。今年广告节中,视频媒体的展台都是最耀眼的和最大的,尤其是乐视网、腾讯视频和迅雷看看,而今年多屏联动,台网深度的联动的话题继续深化,相比去年,网络视频的话题已经不再那么的有爆炸性和冲击力,在广告主心目中已经逐渐成熟。

看点与趋势:广告节刚结束,苏宁联合弘毅资本收购PPTV大部分股权,网络视频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而视频平台和流量的集中化,有助于广告主进行更好的选择,网络视频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

8.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未来的传播结构。我去年和今年都主持了移动互联网的推介会,去年是各个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知识普及会,今年则是大家更多的分享案例和营销模式的推介,总的来看,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单纯的广告展示也不再是消费者所喜欢的,内容、结合移动互联网终端特性的互动,才能让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这点,创意无限。

看点与趋势:移动互联网依然是消费者移动生活形态的展现,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是整合营销,也是结合移动设备属性的全息化的营销,移动营销一定要和终端互动,社会化等等整合才能发挥效应。

9.中国元素创意的全球化。每年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颁奖盛典都积聚了很多人,从2006年开始,中国元素先后经历了奥运、盛世中国红、中国力量、创意中国、新青主题,今年的主题定为“中国元素中国梦”。所有嘉宾一进场,就按照入行年代领了不同颜色的运动服,人手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小书包,三代广告人都在这一刻重归校园。而2013年5月第60戛纳创意节,中国广告协会举办了戛纳·魅力中国周活动,2013年釜山广告节举办了首届中国专题,中国元素、中国创意正在被全球所关注。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12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所谓移动互联网是是指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这两者在基于各自长期的独立发展后进行互相融合的所产生的新型网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是以宽带IP为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等多项开放式的电信网络.

二、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一)移动终端的便携性。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结构是一张立体的网络结构。GPRS、EDGE、3G、4G、WLAN和WIFI将这种立体结构物进行无缝覆盖,使得移动终端具有通过上述任何形式联通网络的特性;再加上移动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所以这样就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能够使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并利用互联网上各种的资源。

(二)业务使用的安全性。

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尤其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时,能够更具备安全性。如今不少的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都具备各种网上支付方式,其中不少的支付功能需要用户使用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甚至有的业务需要专门的APP验证软件进行联网验证,这无疑使得人们在进行业务交易时变得更加安全,个人的隐私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三) 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具备便携性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各种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尤其是处在无线网络传输环境,人们经常会发现发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忽快忽慢,这便是因为技术能力与环境条件等因素限制了无线网络传输网络数据的能力;在终端能力这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传输网络数据的能力会因为受到终端的大小、处理能力和电池容量等因素的限制而变弱。此外,无线资源的稀少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必须遵循按流量计费的商业模式,这也就限制了一大部分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连接互联网时,不能享受网络数据容量较大的网络业务[1]。

(四)精确的定位性。

移动终端因为能够连接互联网,这使得移动终端具备了定位性,例如:人们可以使用移动终端里的地图功能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甚至人们还能够定位自己的目的地。此外,无论是什么样的移动终端,其个性化程度都相当高,尤其是智能手机,我们可以通过任何一个智能手机的号码能够精确的找到其主人是谁。而如今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越来越丰富,这也就使得移动互联网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谓非常的迅猛,移动互联网先后经历了大型机时代(上世纪60年代),小型机时代(上世纪70年代)、桌面互联网发展时代(上世纪90年代)再进入移动互联网发展时代(本世纪初发展到现在)。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也促进了移动终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终端,现在全球手机市场也呈现出一种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以娱乐类的业务为例,当前基于手机的娱乐型的业务已经创造了一个价值达到数百亿元的商业市场,也由此成为运营商集中火力发展的领域。

此外,移动互联网业也在推动着社交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配置。例如:Google推出后两周,用户数量就突破1000万,在三周之后其独立访问用户总数已经增加到2000万人;Facebook的用户数量增长达到7.5亿,每天的分享次数高达40亿,而现在它的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2.5亿;随着人人网在2011年5月份上市,现在人人网已经拥有了8000万用户同时还拥有2000万活跃用户[2]。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技术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移动互联网会逐渐将电信、互联网、媒体和娱乐等产业进行融合,并让各种宽带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都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长远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实现技术多样化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在追求创新前提下的一个重要趋势。

(1)网络接入技术逐渐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WiMAX和传统3G加强版的技术。不同的接入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场所,使用户在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选择合适的接入技术进入相应的网络,这样就要求移动终端要具备多种接入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多模终端。

(2)移动终端的多样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各种新型业务的出现,移动终端设备也呈现出多样化,移动互联网设备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终端产品。例如:Intel推出的MID,是利用蜂窝网络、wlan和Wi-Fi等接入技术,并充分发挥Intel在多媒体计算方面的能力,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服务。2007年11月初美国亚马逊公司了电子书阅读终端――Kindle,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从亚马逊网站下载电子书、订阅报纸及博客。

2、商业模式呈现多元化

业务想要成功,就需要成功的商业模式来进行支持。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新的空间。目前,广告商业模式仍然是主题的盈利模式,它是指免费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而盈利则是要通过收取广告费来实现,例如:如门户网站和移动搜索。此外内容商业模式与服务商业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内容类商业模式是指通过对用户收取信息和音视频等内容费用实现盈利,比较典型例子有:付费的信息类、手机流媒体、移动网络游戏和UGC类应用;服务类商业模式是指基本信息和内容对用户免费开放,但是用户要为相关增值服务付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盈利,例如:即时通信、移动导航和移动电子商务均属于此类[3]。三种商业模式就构成了商业模式的多元化。

3、 APP应用的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APP应用逐渐变得火爆起来,在未来的10年中,APP应用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几乎是半年一个变化,特别是随着苹果公司的iphone5S和三星公司的GalaxyS5两款高端智能手机相继问世,把智能手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移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在这些条件的带动下,用户对于APP应用需求增大,无论是社交、饮食或则旅游,用户都越来越趋向于使用移动终端来进行搜索,这也就促使APP应用的发展加开脚步。就相关数据统计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上的应用以达到百万之上,拥有注册用户账号5000万以上。为了把握住机遇,不少APP应用开发者都在积极创新,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新的APP应用,争夺更多的,以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实战新闻:《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12年12月21日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篇13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展需要面临的威肋与挑战,并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渠道,依托于支付系统、云端计算、社交网络以及App软件等工具,将金融业务依托于互联网之上,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以及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定性分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由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组成。近年来,由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剧,银行间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业日渐明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非传统金融机构发行的高利率金融产品不断冲击着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日趋恶劣的传统金融市场受到不断打压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无疑使得原本饱经沧桑的传统商业银行雪上加霜。下面,我们分别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资产项,负债项的影响进行逐一分析。

1. 资产项业务所受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资产项业务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融资类业务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分流,主要表现在对贷款客户的资质要求,审核程序和业务发展要求等方面相对宽松很多。

商业银行贷款流程要比网络融贷平台的程序复杂的多。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可以分为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银行专门的团队处理,并且都伴随着严格的审核机制。而网络贷款程序相对则简单很多,无论是P2P借贷还是众筹平台,通常资金申请人只需要在网络注册填写贷款申请单,网络金融公司提供风险控制和审批服务,在双方或者多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贷款或者众筹服务即可生效。贷款环境的宽松促进了部分本应从银行申请的贷款业务流向了网络。

2. 负债项业务所受影响

对银行存款会形成冲击的互联网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结算,互联网融资,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平台以及余额宝类理财产品。以当下最热门理财产品之一的余额宝为例,其本质是T+0类货币基金。由于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限制,其现金管理业务只能提供给五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客户和企业大额活期存款,资金量较小的个人客户便被拒之门外。这些客户多为收入较低,年龄层较年轻的客户,该客户群对网络的熟练运用程度也相对较高。故而,社会上大量小额散户资金便流入了余额宝类账户。

网络投资平台的固定货币基金收益率均远大于商业银行活期利率,甚至大于定期三年利率,在拥有高收益的同时,余额宝类网络投资产品还具备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高流动性,在网络平台上的资金还可随时进行购物,缴费,转账,购买理财基金等。银行的资金存储机构传统垄断优势无疑在逐渐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削弱。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定量分析

经过之前的理论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施加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本章选取在中国商业银行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工商银行着重分析,用实际数据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实际影响。

1. 商业银行盈利状况趋势对比

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年财务报表中绘制的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公司类贷款,净利息收入以及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数据进行增长量趋势分析,分别对应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项,负债项,盈利项以及第三方业务项的影响。

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增长趋势呈抛物线型,从2007年至2010年间稳步增长,在2010年达到顶峰26.38%后,开始有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尤其是在2013年余额宝,存贷宝等互联网T+0货币基金推出之后。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活期存款的确是有一定程度的冲击。

公司类贷款余额增长趋势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借贷融资平台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个人网贷平台和商业银行的客户几乎不会产生交集,其互补关系大于竞争关系。

净利息收入增长趋势则是反应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程度并不大。随着利率管制的进一步增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冲击将逐渐趋于平稳。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趋势图所显示的是一个惊人的下落趋势,事实表明,互联网金融利用其极高的便利性抢占了几乎所有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空间,商业银行在第三方业务的发展上前景堪忧。

综合看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来自于中间业务的抢占,而对于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则是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下面将具体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程度。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财务报表上主要显示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传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三条业务线:一是理财产品的销售;二是基金,信托以及保险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销售;三是银行卡业务。以工商银行为例,具体各项业务占比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占总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最高的项目依次为银行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结算、清算和现金管理业务,其占比都在20%以上;占比在10%左右的业务为银行的理财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和对公理财;剩下的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和收付及委托等业务则占比不足5%。因此,互联网平台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主要源自于前两部分,网络通过对这些业务的分流从而完成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三)总结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项中都受到了互联网金融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中间业务所受影响程度最为严重,但是资产项和负债项的潜在受影响程度不容忽视,其客户群体的流失和业务种类的局限都是影响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技术的进入进行全面改革将是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商业银行采取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的冲击,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政策,借此机遇进行全面的改革。商业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寻求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的发展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为银行自身的基本优势,从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全面认识网络技术带来的新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应给予日益加快的网络化金融市场高度的重视,在互联网金融还未完全取得商业银行运营执照之前完成转型。短期看来,虽然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后发展迅速,但是其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还仍不足以与商业银行相抗衡,短期内还不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商业银行不应忽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潜在冲击,在其盈利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需要仔细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察觉金融市场的转变进程,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迎接挑战。

(二)改变传统业务操作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业务模式转变机遇,银行可以将大量相对简单业务由线下转为线上操作,在给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节省了银行自身的人力物力,可以大范围提高银行业务处理效率。在银行客户选择方面,伴随着中国社会中产阶级人数增加,社会闲散资金量也在进一步扩大,银行面对积少成多的业务量应提高重视,增加对于小微企业和中小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

(三)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信息化银行

商业银行需借助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互联网化发展探索和创新,发挥自身资金雄厚、风控完善、信誉度高等优势,从流程、数据、平台和产品等层面系统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从而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重视客户体验。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以及改善金融服务,充分运用网站、 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主动营销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重视数据挖掘。构建数据仓库,对数据做深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发挥数据在战略决策,客户营销,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提升管理水平。

四、结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