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开发流程实用13篇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意义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进行实时监视和测定,它强调的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前、中、后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科学评价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1.1 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水土流失实时监测和监控

通过对水土流失实时监测,了解开发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地段、强度及特点,及时采取、调整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1. 2 为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实时监测,检验其水土保持方案拟定的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与规律,为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依据。

1.3 为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通过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测,了解施工、建设、生产运行中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检验水土流失治理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控制性指标是否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相关防治标准,能否通过水土保持专项验收,以及主体工程是否可投产使用。

1.4 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水土保持规范、标准制定提供资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是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环境和水土保持景观生态系统进行动态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构成、发生发展机制和水土保持景观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提供最重要的基础资料,为水土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因子的系统性监测工作,其监测的内容包括项目区水土流失背景因子(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水土流失强度、水土保持设施等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动态变化(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量、水土流失量等),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水土保持措施类型、措施实施量)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等。因此,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反映其监测内容的完备性和综合性。

2.2 科学性原则

指标选取要能充分反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科学内涵及目的,要有科学依据和来源,做到目标明确、概念清晰、定义准确,指标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不能重复。

2.3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选取需根据当前水土保持监测手段与技术水平,从实践出发选取易于观测、获取的指标,应多采用直接指标,少采用间接指标,多采用定量指标,少采用定性指标,以保证每个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突出为项目评价和社会服务的实用原则。

2.4 代表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因子繁多,且各因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而造成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水土流失过程变化多端。因此,监测指标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和重点性,通过对代表性工程单元和监测指标实施观测,推算或扩展到其它类似工程区域。

2.5 实时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指标选取也应动静结合,既要有反映项目工程某一时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态的指标,又要包含项目工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动态演变趋势的指标。

3 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3.1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的问题

3.1.1方案设计与实际情况的偏差问题

在水土保持监测及验收技术评估的过程中,多次遇到工程实际建设情况与方案设计不相符,如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量、取土场和弃渣点分布及数量、施工临建场地的布设、监测点规划、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及数量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后期建设中的优化变更,另一方面是由于可研阶段没有足够的信息量,造成方案设计中对工程量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误差虽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降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时应更多更细致地查勘现场,全面掌握项目建设区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社会状况,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纸上谈兵”,尤其是对土料场和渣场的选址、临时堆渣设计、植物措施的布设、监测点的分布等。

3.1.2 对主体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需加强

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对主体工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建议主体工程在设计方案比选时应更多地考虑水土流失因素,选址选线、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的优化设计等,均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如减少工程土石方量,充分利用工程建设开挖的土石料,减少取土弃渣量;充分利用已有道路,减少施工道路的新建,以减少占地面积;施工组织上应避开雨季进行土建施工,减少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建议主体在设计时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以尽可能地减小对原始地形地貌的扰动,如输变电工程塔基修建时采用高低腿技术、飞行器挂线技术等,最大程度地从根本上减少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减轻后期治理的任务。

3.2 水土保持监测点布设

水土保持监测点根据观测数据获得的持久性可分为固定观测点和临时观测点。固定监测点布设需考虑避开工程施工扰动频繁或地面基础开挖、施工的部位,通常选择在工程后期施工的部位或仅作为绿地的部位,布设固定监测点。但固定监测点仅选在某一坡面上布设,不能对场地内水土流失状况全面监测、量化;若监测人员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会出现为布设径流小区而布设的现象,且径流小区布设的目的性不够明显。临时监测点布设时,必须选准监测对象。对于临时堆土的监测通常问题较小,但对项目区某一独立汇水区域的土壤侵蚀真实值的获取很值得商榷。虽然现阶段对场地内土壤侵蚀模数的真实值获取方法尚未统一标准,通常采用设置径流小区对其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但模拟值仅能作为模拟或参照值,不能完全代表样地土壤侵蚀状况。

3.3 径流小区植被处理

径流小区用于对各种地形、地类在不同时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从工程一开始就将小区进行定位为裸地、林地、草地等进行定向观测,对于整个工程过程中的模拟存在一定不足。原因在于裸地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部位较为合适,但是林地、草地等仅能代表原地貌或未扰动区域土壤侵蚀状况,对于项目中常出现的施工过程中为裸地,后期为绿化用地的样地土壤侵蚀过程,不能很好的模拟。

4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建议

4.1对项目的重新认知及不断跟进

由于在监测过程中经常发现工程实际建设情况与水土保持方案不符,这就要求监测工作人员必须先将实际的项目概况重新核查清楚,需要对现场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查勘,通过对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多方面多渠道的询查以获取详实的工程主体及与水土保持相关信息,及时调整监测方案以符合现场实际,再开展进一步的监测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水土保持监测关键是要全面地反应工程施工期间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实际情况,如实记录工程扰动地表面积、扰动类型、取土弃渣、土壤流失等每一次监测时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过程,在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水土流失问题并反馈给建设单位,并告知防治方法,提出整改建议。在每一次到现场实施监测时,多与业主、施工及监理工作人员沟通座谈,更全面透彻地了解工程建设进程,这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实时进展状况,也有助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对地表扰动类型变化情况的预测、对各水土流失防治区域监测重点的划分、更准确有效地布设监测点、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等。监测是项目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时期水土保持情况的历史性记录材料,是验收的基础和技术依据,意义重大。

4.2加强监管力度,监测工作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土流失监督管理力度。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尚未委托监测单位开展监测开发建设项目的业主,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业主了解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以及水土保持监测与后期验收的关系,并同时推荐可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单位。推荐时优先推荐操作规范、实力雄厚的单位;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要求,均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说明。水土保持监测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监督防护,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尽早介入,就能尽早地对水土流失实施监测及对水土保持设置进行防治效果评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监督检查中发送的正式文件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建设单位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再度发生。

4.3 提高监测水平、真实评价土壤侵蚀量

监测点应根据工程施工工艺、场区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布设。为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点对场地典型地貌的土壤侵蚀代表性,应适当引用ARCG IS之类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工程区域平均坡度以及现场坡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使径流小区的布设更能代表整个工程区的状况。同时,增加水土流失现场观测次数,发挥初勘和再勘的作用。利用径流小区的原理,对项目区内汇水较为封闭的地块进行实测,并根据当地降水情况,对工程进行实测,与径流小区模拟值形成对照,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

5结语

总之,依法及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及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实现“三同时”制度的具体表现,两者都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随着水土保持监测制度、监测技术、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水土保持各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将更具有可操作性,监测成果也将有效地指导同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将更有力地推进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2

科技;信息化;项目;管理;建设工程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意义

所谓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就是说处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环节所存在的各个主体与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从而为有效提升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有效促进。受到信息技术所具备的比较快发展速度与超强渗透性的影响,加之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那么就体现出特别丰富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内涵,还可以呈现出持续性的发展变化中。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存在着科学化利用信息、网络化交换信息、自动化收集信息、工具化检索信息、电子化存储信息等特征。具体来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主要存在着以下意义:一是能够加快交流项目信息速度,通过嘻嘻网络当成交流项目信息载体的有效利用,能够有的将交流项目信息速度加快,使得项目各个的参建管理人员日常的管理工作负担有效减轻,让他们可以对工程进展状况及时查询,将所面临的问题及时发现,使得可以及时的予以决策,以便能够将工作效率提高。二是能够完成共享与协同项目信息,有助于工信息管理平台的利用,不但有利于各个项目参加方共享与协同信息,还有利于各个项目参建方通过将内部的各个层级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信息组织起来。处于共享信息环境下借助自动将某些常规信息完成,能够将项目参与人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次数减少,还可以确保通畅、及时、快捷的传递信息。导致不但可以有助于将项目管理工作效率提升,还能够将项目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三是能够做到及时的采集项目信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可以与项目管理急剧增长的信息量需要相适应,可以进行实时的每天的各种类型的项目管理活动信息采集,为提升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现阶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得到比较大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建立起来相应的信息网络,另外还将其当成是交流与管理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必须的工具。部分企业开发应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比较少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更多的企业就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合同管理软件、投标报价软件、材料管理软件、进度计划管理软件都能够各种类型专业软件使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用信息技术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应用互联网数据库技术,通过数据库应用,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效存储与快速查询声音、文字、视频资料、图形文档等工程项目进展导致海量信息;二是应用项目信息门户,项目信息门户则是为工程项目建设各个参与方提供诸如质量管理、费用管理、项目编码、进度管理、权限管理等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信息;三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量化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费用等影响因素,以便有效结合系统行为与形态、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以及时空表现模式,建立相应系统仿真模型对其进行求解,基于此做好纠偏校正,从而有效控制工程建设目标。

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即便现阶段已经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环节特别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当前我国在信息化管理建设工程项目面临着特别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视集成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程度不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特别狭窄,主要集中项目设计环节、项目施工前期,比如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预算、招标等,然而比较少的应用在施工环节控制费用、质量、进度等,依然还主要的借助管理人员经验与处理能力进行项目施工管理;二是开发与应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程度不够,即便比较多的企业特别注重使用建设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相关软件效果与质量,然而并没有统一计划、安排、管理各个阶段与子系统,往往是呈现出各自闷着头的状态。尚未重视开啊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导致限制发展信息化程度与水平;三是重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与业务流程程度不足。受到比较多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尚未进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导致依然还是实施传统模式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环节的业务流程与组织机构,对于项目管理造成特别大影响的比较多网络状信息沟通尚未当成正式沟通方式,这对于发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造成比较大程度影响;

4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措施

开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这必须依托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与相对稳定的硬件运行环境,更为关键的是一整套合理科学的建设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应该选取以下突破口:一是应该将业务所具备的作用有效强化,充分情调全员参与的意识。业主从身份上绝对不等同于一般意义工程建设参与者,业主属于工程项目生产环节总集成者,还是推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动机,还是属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之所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交流这是属于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过,往往只有做到全员参与,那么才能够比较顺畅的交流信息,从而可以出现比较好的效果;二是做好信息管理手册的编制,通过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信息管理制度这是确保正常运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过建立起来相应的制度就是对信息管理工作予以规范,使得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流得到规范,并且还能够促进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三是将信息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明确,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从而进行信息技术应用,使得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利用,必须进行信息管理手册编制与工作流程修订,进行信息的收集、审核、传输、录入、加工、信息的工程流程编制,进行二次开发信息技术工作流程的编制,进行工程档案管理工程流程的编制等;

5结语

总之,建设工程项目存在着单件生产、跨越地域、复杂组织生产过程、比较多参与单位等特征,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让建设工程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高,从而可以做到增值工程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探析[J].商,2015,(34):212.

[2]林升贵.浅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与实施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273‐274.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3

经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黄河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目前洪水依然威胁下游两岸;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已成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水利部党组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黄河治理目标。黄委通过对《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确立了水土保持在实现“四大目标”中的基础地位,把治理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作为实现“河床不抬高”战略目标的根本措施。并结合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思路。这一基本思路的提出,对今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部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认真总结流域水土保持几十年经验,黄委提出了“围绕两大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实现两个转变”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的发展战略。“两大目标”即实现千方百计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重点”即以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区为治理的重点区域,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沟道坝系为建设的重点措施;“两大转变”即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规模治理,由低标准平均安排向高水平重点扶持的转变。围绕这一新的发展战略,黄委组织编制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完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近期正组织编写《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形成了由重点支流治理、示范区、治沟骨干工程专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等构成的相互支撑的工程格局,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发展的新局面。

在这期间,各省区积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水土保持作为振兴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狠抓精品工程建设,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驶入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

二、以“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水平

“数字黄河”工程是黄委为全力推进治黄现代化建设而启动实施的一项宏伟工程,它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新时期治黄理念和技术创新。作为该项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水保”工程,是全面实现水土保持管理现代化,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工程。黄委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数字化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纲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规划》,提出了监测网络建设和数字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关键技术,为今后全面建设现代化监测系统和数字水保工程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宏观指导。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第一期)已正式在水利部立项。为了全面摸清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基础信息,历时三年,顺利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及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技术引进项目(948项目),获得一系列基础数据和成果,信息总量达206千兆,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库,为“数字水保”及“数字黄河”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据水利部要求,流域各省区也圆满完成了第三次遥感普查工作。山西省还启动了“数字水保生态”工程,完成了《山西省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该工程目前已投资80万元,完成了硬件的配置,整个数字化输入工作已开始进行。陕西省在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规模上继续扩大,覆盖面更广,已建成市县级监测分站31个,泥石流滑坡预警监测点3个。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提高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宏观决策和监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大力实施封禁治理,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为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黄委在黄河流域和黑河、塔里木河等12个县率先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2002年共完成封育治理面积79900公顷。同时在青海、四川两省启动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有序进行,已完成了人为水土流失普查和“三区”划定等前期工作。水利部也在全国106个县(市、旗)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各地为了使封禁治理真正做到封得住、绿起来、能致富、不反弹,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山西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采取了“以建促封”等五项举措,保证了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在水土流失防治区实行封禁治理的规定》。陕西吴旗县1998年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经过四年多时间,境内林草覆盖率从1998年前的18%增加到49.6%,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农民收入稳中有增,创造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奇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积极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全盟有一半耕地退了耕,林草覆盖度也由原来的20%提高到4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31%,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基本解决了温饱。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全流域全面开展生态修复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加快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以全面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水土保持“三项制度”改革

一是在黄河水保生态工程等重点项目中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成立了西安黄河监理有限公司,对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监理;颁发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对监理的有关程序及实施细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山西省有11个地(市)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理机构,在湫水河重点治理区、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汾河上游项目中实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宁夏、内蒙、河南等省区也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水土保持项目中推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

二是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中进行了招投标试点。山西在项目执行中,对于较大投资的治沟骨干工程大都采用招投标的办法,公开、公平、公正地择优选定施工队伍。青海西宁市对谷坊、淤地坝、沟头防护工程实行招投标,选择技术力量强的工程队进行施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青海互助县对水保治沟骨干工程还实行了议标制。

三是为强化项目管理,明确项目责任,首次将黄委的西峰、绥德治理监督局作为示范区项目的建设法人单位。五年来,通过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流域内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五、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黄委和流域各省区业务部门在规范工程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全面规范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求水土保持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四个前期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并按此开展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二是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从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和管护等都有严格规定。出台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和管理规定》、《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年度检查办法》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三是改革资金管理办法。为管好用好中央资金,黄委下发《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资金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设立专门的资金报账账户,明确了资金报账程序。耤河示范区在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中率先实行了报账制;山西省在总结世行贷款项目和汾河上游重点治理项目报账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水土保持项目中全面推行了报账制。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从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的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

六、水土保持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基础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开展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定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为下游防洪减淤、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组织开展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和《水利水保工程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等一批水土保持科研课题。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基础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流域性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黄河上中游多沙粗沙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规划》和《黄河流域坡耕地治理规划》等专项规划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窟野河规划》等11条支流的规划报告。完成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窟野河榆林项目区可研报告》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前期工作开展,储备了一批项目,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

七、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在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和督促下,流域内300多个县组建了监督执法机构,组建率达92%。230多个县(市)制定和完善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政策,基本实现了预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目前,全流域县级预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已经完成,并于2001年进行了全面验收。同时黄河上中游6省区开展规范化建设的10个试点地(市、盟),174个国家重点防治区的规范化县(市、区、旗)也全部验收合格。城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也逐步深入,兰州市西固区、太原市、韩城市三个全国水土保持城市试点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各级人大也加大了水土保持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治理难度愈来愈大。

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公路、铁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明显加大。

三是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虽已开始启动建设,但还不能满足流域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需要。还存在信息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信息的准确度难以核实、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尚未建立规范的信息机制等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为依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为治理开发黄河,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在治理的战略布局上,将以水土流失最严重、对下游淤积影响最大的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治理。在治理的措施安排上,把沟道坝系工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期将认真落实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前期工作座谈会精神,抓紧完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协调流域各省区完成本省区淤地坝建设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后,全面启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同时启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稳定、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示范小流域坝系,为黄土高原大面积进行沟道坝系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组织淤地坝建设管理体制研究,在广泛调研黄河流域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要求,探索淤地坝建设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做好准备。

在生态建设中,继续抓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围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项目前期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机制体制运行等方面作进一步加强。近期着重抓好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重点支流治理项目的中期调整、耤河示范区建设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4

随着城市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做好城市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主要就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危害、防治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一、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扰动原有地貌和植被,加之大量的弃土弃渣倾倒,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不仅破坏了原有城市地理环境和格局形象,而且可能加剧城市的防洪压力。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项目建设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在开挖的过程中,大量的土壤从基岩中剥离,使得土壤的结构和成分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土壤的透水性、抗冲性、抗蚀性,还使得土壤的拦截雨水和蓄积雨水的能力大大下降,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此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容易形成大量松散的弃土弃渣,它们的稳定性极差,在没有植被覆盖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风力侵蚀,遇到暴雨的时候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现象。

2、水土保持设施损毁。在城市开发建设项目中,有必要清除林地、草地等覆盖物,这些覆盖物遭到破坏之后,导致地表,整个区域的防风和固沙能力大大下降,容易诱发风力侵蚀,这些土壤一旦遭到暴雨的侵蚀,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3、水资源循环系统破坏。施工往往会对地表产生扰动和破坏,对地质地貌结构进行重塑,使得水资源原有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征得到了改变,隔水层和地下储水结构遭到了破坏。还可能加剧土壤侵蚀,使地表干旱或者形成荒漠化现象,加剧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又会进一步破坏水资源的循环。

二、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

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与一般水土流失具有相似性,由于它是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水土流失,往往又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人类不合理活动有关。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一种人为的水土流失,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施工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对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保护,尤其是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等等,都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2、潜在性。主要是指造成水土流失的形式不尽相同,具有潜在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的地面活动对地貌、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加剧了原生的水土流失现象。地下活动除了扰乱地表之外,地层挖掘、地下水疏干等现象还会使地表河流干枯、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植被退化、地面发生坍塌现象,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3、不完整性。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它所占用的区域是某一小流域或者是某一面坡,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常常是点、线、面形式,在结构上以这三种形式或者是这三种形式组合而成,具有不完整性的特点。

4、不均衡性和突发性。与自然水土流失不一样的是,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集中在某一时段或者是特定区域爆发,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水土流失的总量和强度迅速增加,具有不均衡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5、危害巨大。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它不仅破坏土壤覆盖物,使地表土壤遭到严重的冲刷,还会导致地表肥力下降,河道淤塞,水资源难以开发和利用,甚至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三、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

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工程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大量的水土流失直接进入施工场地,导致水土淤积现象的发生,不仅影响施工场地的排水设施正常运行,还影响了正常的施工进度。

2、影响工程输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强度较大的降水,河坡产生集中坡面径流,不仅会影响工程正常的输水,而且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坡面产生面蚀、沟蚀现象,使得河道淤积,影响整个项目工程效益的发挥。

3、影响生态环境。在工程建设中,由于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往往会导致较大面积植被遭到破坏,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土壤的适宜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结合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根据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相关措施。

1、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护坡、排水沟、导流沟等等。在永久弃土区背水面坡脚外设临时排水沟,并在弃土区迎水侧顶面设置截水沟。在堆土之前还有必要在弃土场四周采用填土草包挡护,同时在还有必要修建临时排水沟。

2、植物措施。主要措施是种树和种草,在树种的选择上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快的树种,充分发挥其固土、护坡的功能。在草种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于耐旱、耐涝、再生性强的草种应该予以优先考虑。

3、土地整治措施。项目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应该及时清理场地的垃圾,保证施工区域内的整洁和有序。对于压实的表层应该进行复耕,并适当增加植被覆盖率,尽可能的使区域内的土壤、植被得到恢复。

4、管理措施。落实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监测工作,保证水土保持的方案得到贯彻落实,健全与完善监督管理措施,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五、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治理建议

为了有效治理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治理建议。

1、加强监督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定期检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项目建设方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建设,重视对水土的保持工作。监督单位要加强监督,并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制度。

2、规范治理工作的监理程序。建设单位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从事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协调各方行动。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做好对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审查。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方案,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3、健全与完善专业验收制度。在项目开展之前有必要对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进行验收,保证治理工作符合项目验收标准。在建设过程中落实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明确各自的责任。此外,还要进行阶段性的评审,保证水土保持方案得到贯彻和落实。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开发建设项目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特点,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既注重项目工程的建设,又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提高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促进开发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永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水土保持,2009(1)

[2]钟元标.阐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5

项目建设进度及目标:项目分两期进行。项目一期建设的政府立项批文、国有土地使用证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筑用地批准书、拆迁许可证、消防准核意见书、环保意见书、土地规划许可证等均已完成,现正办理人防工程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项目待建区目前还有8户未拆迁,经区政府协调,将于春节后全部拆迁完毕。一期工程占地200亩,计划投资1.2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0万㎡,场地硬化4万㎡,建设21米宽东西贯通主路一条及南北辅路三条,主要建设建筑五金、洁具、墙地砖、门窗木线、石材等功能厅、区及市场服务设施。一期工程定于*年4月上旬开工建设,9月末完工,10月试营业。二期工程视一期招商运营情况而定。

二、日升日美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项目概况:日升日美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套的商品物流配送中心,项目集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中心、采购、加工和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等规划工作现已基本完成。一期工程计划投资4,800万元,在原*市变压器厂西区,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总部基地、供应链、零售终端及电子商务中心建设为主。一期工程建成后,货物吞吐量可达到3-5万吨的规模,可带动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3,000万元。二期工程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储运中心、商务会馆、分拣加工中心等。二期工程计划在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后,根据运营及资金筹措情况择时开工,投入使用后,货物吞吐量可达到8-10万吨的规模,可带动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5,000万元。三期工程计划投资5,200万元,正在规划中。

项目建设进度及目标:该项目在购买原变压器厂后,于*年3月末开始进行基础性工作,至8月末,办公区及样品间改造已经完成,信息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年末建设完成了总部办公区、供应链和信息系统等内容,并投入使用。*年,该项目的实施围绕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网络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开展。一期工程定于*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

1、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包括仓储设备购置、冷库建设、运输车辆购置、分拣设备购置、培训中心改建、样品厅建设等。此部分投资总计3,598万元。

2、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物流管理系统建设和网络平台建设为主,包括ERP软件系统建设、农村物流网点建设、信息服务及商务平台建设、网络构建及相关硬件购置等,此部分投资总计1,185.9万元。

3、同步开展零售终端整合及供应链整合,拓展“一网多用”服务范围,联合采购工作启动,“反向物流”工作开展。

4、开展ISO9000体系认证,规范物流中心运营水平;建立产品质量检验室,保障商品质量。

三、*工业园区(南区)综合物流项目

项目概况:*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拟在*工业园区南区木里图砂矿原址、钢丝绳厂以北区域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1.5亿元。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1000亩,投资9,200元,建设100万吨综合货物吞吐能力的物流园区。二期工程占地1000亩,投资5,800万元,建设达到200万吨以上综合货物吞吐能力的物流园区,内设保税仓库,将整体物流项目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运输服务中心并向国际现代物流园发展。该项目的主要设施铁路专用线建设总长度按计划将达到12980延长米。

项目建设进度及目标:该项目计划总投资9,200万元(其中物流园区部分3,500万元)。由锦州中铁交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起草的《*市*综合物流铁路专用线工程》项目可研报告,已经通过审核,专用线建设规划图纸绘制完成,并已得到沈铁局的批准,目前准备向发改委等部门申报项目。目前物流园区建设还没有业主,正在紧张招商。*年建设目标: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6

一、物流产业及区域发展概况

(一)产业背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说明已经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区域背景

广东省也十分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紧贴国家发展规划,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明确要求要以国家规划目标为总体目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打造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的便捷高效现代物流网络。

二、广东省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现状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

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好梯队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一线的实践,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对外引进海外人才和招聘物流企业专家兼职等方式,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设计和开发“专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路径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建设路径,通过这个模式培养适合广东省中小微物流企业人才,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并为社会解决就业严峻形势找到突破口和方向之一,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通过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方式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模块强化技能、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构成。初步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拓宽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方向性选修课程组成整个体系。主要在平台实践课程里面,开设物流认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市场调查、会计实操等,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里面开设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运输实训、报关综合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连锁企业物流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在拓展训练课程里面开设供应链管理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三)共同建设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真实生产任务和情境,与合作企业共建情境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我院物流工程系已经与顺丰速递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整个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完全依照企业真实营业环境布置,引进顺丰全套经营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采用学院投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文化,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办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为了拓宽和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采取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院已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与其中六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精神。

(四)共同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求,那么必须培养既有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还有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在实现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行业企业需要为教师提供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的平台,学院也为聘请相关物流专家进行兼课任课、挂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能够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双师”教学型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希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学院立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然后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并按照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评价通报,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组织保障

首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然后安排组员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计划实施,最后由学院组织实施项目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评审、竣工验收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系统设计与开发内容,项目团队成员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中小微物流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负责人或物流相关的管理者、物流行业领域专家构成。

(四)经费保障

在取得学院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获得学院立项资金支持,还可以在专业建设资金中获得系部的专款专用,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获得本项目拨款支持,项目组严格按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通过本项目拨款、企业投资、系部配套三部分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五)质量控制

首先,按照立项任务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以学院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项目团队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须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其次,加强项目运行监控,项目建设将按照“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学院有关政策,由学院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由物流专业系部对其随机抽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六、结语

构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突出、三优化、三加强”,即:突出能力素质提高、突出职业道德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社科教学,加强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实现“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标准,取得社会企业的认可与接纳。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6):23-25.

[2]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教探索,2010,(7):166-167.

[3]王红艳,李选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6.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7

以“十大工程”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交通、现代能源、现代信息、现代旅游、现代环保、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现代交通体系建设

全市高速公路路网密度由目前的2.5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4.5公里/百平方公里,发展目标:2015年。铁路路网密度由目前的1.89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4.01公里/百平方公里;国省道、农村公路改造基本完成;机场达到4D标准并对外开放;以铁路新站为核心的交通枢纽功能完备,形成快捷、通畅、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

建设重点:

实施重点项目10个。大力实施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推动至杭州快速铁路、京福客运专线和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近期(年-2012年)计划投资约477亿元。力争2012年全面建成通车。加快北站站前区规划编制,全面启动10平方公里站前区及铁路沿线站场建设。加快黄祁、宣黄高速公路建设,力争2012年前建成运营。加快国省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步伐,2012年前,完成200公里国省道改造和15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规划并实施全市旅游道路改扩建工程,适应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对游客集散能力的新要求。完成机场4D级改造,为升级国际机场奠定基础。

谋划重点项目7个。构建以为中心的皖浙赣交界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积极谋划和争取至安庆铁路、至金华铁路、旅游轻轨、至千岛湖、至、至高速公路等项目;积极争取慈张线市境内公路改建工程,中长期(2013年-2015年)规划投资约340亿元。基本完成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二)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增强电网供电能力,发展目标:加快输变电线路改造建设。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2015年,全市用电总负荷达到75万千瓦的要求;实施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提高城乡电网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水能资源开发,2015年水电装机总量达到15万千瓦;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等绿色资源,形成安全、可靠、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

建设重点:

实施重点项目9个。加快城乡电网改造,近期(年-2012年)计划投资约25亿元。提高电力保障水平。重点推进500千伏永丰、220千伏芳村和110千伏黎阳、寨西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和实施月潭水库水资源利用项目,完成湖边水利枢纽、县湘溪岭水库综合开发工程。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和推进歙县1兆瓦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服务体系,实施中心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谋划重点项目9个。谋划实施500千伏宁国-永丰输变电工程,中长期(2013年-2015年)规划投资约157亿元。220千伏大阜、楠玛、槐源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宏村输变电建设工程等供电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电气化县建设工程,谋划实施天湖蓄能电站、县泗洲湾水库工程、单晶硅及太阳能产业化基地、城市供暖系统、小水电建设暨以电代燃料和农村新能源推广体系等项目。

三)现代信息体系建设

实现信息利用全面升级;加快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发展目标: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合一”建成“数字”基本框架。完善旅游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大信息平台”全面推行政务信息网上、传递和共享;大力发展3G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全面提升电视传输质量,形成快速、安全、多频道、高质量的数字化通信网络。

建设重点:

实施重点项目10个。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重点,近期(年-2012年)计划投资约16亿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信息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示范工程,移动GSM12期、目标站址、地下管网、3G通信网络工程,电信3G网络建设工程,联通年GSMWCDMA二期工程,广电数字电视平移、村村通”工程等。

谋划重点项目12个。以“数字”工程建设为重点,中长期(2013年-2015年)规划投资25亿元。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信息体系。谋划实施信息安全示范工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应急指挥体系、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移动网络“村通工程”通讯生产基地建设,联通三条高铁覆盖、WCDMA覆盖、第二通信枢纽楼工程,广电网扩容等重点项目。

四)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目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突出风景区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打造世界一流精品景区。2015年,全市4A以上景区达29个,其中5A景区3-5个;打造3-5个特色旅游功能区和200个特色旅游乡村,建设3-5个国际会议中心和3-5个大型综合商贸城、购物中心,培育3-5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3-5个全国百强旅行社,形成综合性、高水准、多层次、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体系。

建设重点:

实施重点项目12个。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近期(年-2012年)计划投资216亿元。加快建设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雨润高尔夫国际会展度假中心、新徽天地、横江半塔旅游开发、太平湖旅游度假区、金盆湾度假区、中法乡村旅游开发、国际中心、东旅游度假区、徽文化长廊、屯溪老街文化休闲娱乐、自驾游服务中心等项目。

谋划重点项目9个。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2013年-2015年)规划投资300亿元。基本建成达到国际水准的旅游服务体系。谋划和实施新安江延伸段岸线开发工程、休宁国际商务旅游度假区、塔岭半岛游艇俱乐部、西大门综合开发、练江沿岸旅游综合开发、徽商国际论坛、大型主题游乐园、10-20个五星级酒店、3-5个中老年养生休闲基地等项目。

五)现代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发展目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及能耗、水耗标准,确保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镇集中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确保各项环境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位置,努力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环保体系。

建设重点:

实施重点项目6个。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为抓手,近期(年-2012年)计划投资约28亿元。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重点建设循环经济园基础设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退耕还林、生态林和公益林建设等项目。

谋划重点项目7个。加快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谋划实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太平湖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松材线虫病远程防控、全市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中长期(2013年-2015年)规划投资100亿元。

六)现代商业物流体系建设

合理布局现代商贸网点。2015年,发展目标:以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全市建成3-5个大型批发市场和5-10家规模化物流企业,培育一批有特色、上规模、高品位的商业街区;组织实施屯溪区省级城市商贸服务示范区建设,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进驻广大农村,形成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现代商业物流体系。

建设重点:

实施和谋划重点项目9个。依托铁路枢纽、高速公路和机场,近期(年-2012年)计划投资约32亿元。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海宁国际物流园区、永佳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建设,谋划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歙县开发区物流中心、仓储大卖场、黟县粮食储备库、屯溪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配送中心、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化肥储备库等项目。

谋划重点项目6个。积极构建与区域交通枢纽相衔接、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谋划建设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经济开发区物流园、歙县商贸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汽摩配及建材大市场、农资综合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中长期(2013年-2015年)规划投资28亿元。

三、工作措施

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创建工作。各区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区县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作出相应的工作安排和部署,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全面贯彻落实。市直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落实目标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8

Li Xue-wei,Li Jing-cheng

(Sihui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SihuiGuangdong526200)

【Abstract】conservation programming, first as too small for the amount of integrated soil erosion prediction, and strive to impro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eatures, reasonable structure,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prevention system.

【Key words】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天海湖度假区位于四会市迳口镇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7′,经纬23°29′45″。该度假村依托水迳水库进行建设,该水库建于1959年,属中型水库,水库集水面积13.53Km2,总库容1470万m3,最高水位29.30m,水面面积2500亩。该度假区东距广州白云国际机场50Km,南距广州65Km,西距四会市区20Km,北距清远市18Km,紧邻三水大塘工业区。

本项目属于集酒店、房地产、旅游、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型度假区。规划内容有:入口接待区、主题度假会议中心区、企业拓展培训中心、生态保育区、健康森林疗养中心等。项目总规划面积8.0Km2,其中陆地面积6.33Km2,水域面积1.67Km2;建设用地0.55Km2,工程项目投资预计32359.8万元。

该项目占地为低山丘陵区,属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区植被生长茂密,覆盖率达90%以上。项目开工前没有发现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区内的水土流失主要由自然因素产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水库区的出路及其上下游的山坡上,使侵蚀类型为面侵蚀流失和沟蚀流失,侵蚀面积为0.06Km,其中沟蚀面积0.02Km2,面蚀流失面积为0.04Km2。

对照广东省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并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判别:在项目区侵蚀级别轻度,侵蚀模数为500~2500t/Km2.a,详见(表1)。

2.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预测时段是指各水土流失区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时间,主要根据水土流失区施工进度计划中的施工期确定。本项目施工建设期为2009年6月至2011年,工期2年零7个月(平整时间),考虑到平整地不可能马上绿化恢复植被,因此,水土流失预测综合按3年考虑。

3. 水土流失面积

根据项目工程的布局和施工特点,并结合实地情况,工程建设施工期间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部位主要包括开发平台、开挖边坡、填土边坡。对这些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应布设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重点防护。

3.1开发平台侵蚀;本项目位于丘陵山地区域,地形较为复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丘陵山体开挖和土地平整,将形成大面积的开发平台,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0.55Km2(其中产权式洒店用地0.02Km2,综合开发用地0.02Km2,规划道路面积0.20Km2,填土边坡0.09Km2,开挖开坡0.22Km2),由于开发平台多由推土或填土形成,土质疏松,在本区降雨量大、降雨持续时间长的气候条件下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3.2开挖边坡侵蚀: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山体的开挖,在项目边界处将形成大面积的开挖坡面。通过项目相关工程图纸量算开挖边坡面积为0.22Km2,如果对这些开挖边坡不及时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水力及重力侵蚀作用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滑坡或方现象。

3.3填土边坡侵蚀:在预测项目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土壤侵蚀量时,开发平台边缘地带形成的填土边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部位。

通过项目规划设计资料和现场查勘,经测算,填土边坡面积为0.09Km2。该区域在降水作用下极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填土边坡是本方案中应实施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

水土流失面积是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扰动表土产生水土流失的面积。根据主体工程的设计资料以及现场调查,本项目水土流失总面积为0.55Km2。

4. 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

新增水土流失量是指工程建设过程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

采用类比方法确定各沙土流失区的侵蚀模数后,根据流失区的面积和产生水土流失的时段计算新增水土流失量。即:新增水土流失量等于新增土壤侵蚀模数与预测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产生水土流失历时的乘积。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见表5。

经测算,本项目及场地平整施工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832万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773万t。

5. 预测结算及综合分析

由预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扰动原地貌面积为0.55Km2,其中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0.55Km2;没有弃土、弃石和弃渣;新增水土流失量1.773万t。通过对项目建设期间沙土流失量的预测,表明:

5.1由于项目工程位于丘陵山地,施工期间需进行丘陵山体的开挖和土地的平整,对土地扰动程度高,由此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大面积的山体开挖面和松散的堆积土,在雨季降雨径流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沙土流失,因此在主体工程施工的同时必须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5.2由于开发平台在本工程项目所占的比重大,新增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开发平台的侵蚀,而开发平台的侵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由于本工程项目地处南亚热带区,雨季长,降雨量大,暴雨集中,易发生水力侵蚀现象。因此,项目建设期间,应做好这些地段的排水措施的建设,同时必须尽快实施植被护面工程。

5.3对于施工过程产生的开挖边坡侵蚀要及时采取削坡开级,特别是在开挖山体形成的陡峭坡面,应进行坡面放坡,避免出现崩塌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做到边坡开挖与挡土墙砌筑同时进行,并以植被护坡工程进行防护,另在其上游应设置排水沟。

5.4开发平台边缘地带形成的填土边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部位,该区域在降水作用下极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填土边坡是本方案中应实施的沙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在施工过程中做到边坡开挖与挡土墙砌筑同时进行,在砌筑挡土墙上设置人字骨架护坡,并以植被护坡工程进行防护,另在其上游应设置排水沟。

5.5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对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产生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工程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如在山沟、山谷设置浆砌石谷坊等。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9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0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

对于一个建设工程,在完成它的使命之后我们可以拆除重建,但对于建设周期内流失的水土资源,却一去不复还。因此,制定长远的规划,在宏观层面合理布局各类建设工程,势在必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编制了《部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试行)》,提出了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定义及部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条件、指标和标准。本市也可以借鉴相关的划分标准,划定本市的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地理地貌情况、水文土壤资源情况及经济社会情况;结合现有的《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市土地整治规划》、《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划,通过规划的实施,科学的指导各类建设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二、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审批制度

上海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处具体负责开展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保持设施验收的审批是其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报批的事项,根据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及《关于严格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首先应对申请对象申报的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报告书(表)进行严格审查,审查过程中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重点审查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分析预测、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分区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水土保持的监测计划以及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切实可行,使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工程安全运行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周期内,应强化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具体可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跟踪监督施工期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保持设计和施工管理,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进度,这一项技术性工作,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监测咨询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进行监测,行业管理单位可以通过监测成果,及时、准确的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强度和空间分布等情况,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护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为同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措施体系提供依据。

2、加强施工期间泥浆排放的监管

目前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泥浆处理方式是用槽罐车把泥浆运送至特定场所

让其自然干化,或是运送至附近的泥浆处理系统,通过泥水分离后运出。近年来,随着灌桩技术的推广应用,泥浆的排放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给行业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监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相应泥浆处置设施及其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例如沉淀池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相关泥浆固液分离设备投入和使用效率等。

3、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使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开发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中采用生态工艺(例如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取代高能耗、水泥管道铺设的水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冲击和破坏。本市的建设项目也可以借鉴推广,并因地制宜的开展技术创新。

三、重视批后验收监管工作

1、积极做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指导工作

通过监督检查,督促已完工的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评估工作,为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提供技术依据。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不到位,存在较大水土流失隐患的项目,应要求完善水土保持设施后再申请验收。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水土保持设施已按批准的方案建成,其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均达到相关技术标准后,方能验收合格。

2、建设项目运行期的跟踪监测工作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公路工程的建设。由于公路建设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和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其弃土弃渣、路基填筑与开挖等工程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搞好水土保持,维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编制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减缓由于建设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及时解决水土方案编制中出现问题,编制出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缓工程建设中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从而保护好建设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

1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

1.1 与主体工程的衔接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要求开发建设项目应按照“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坚持“预防优先,先拦后弃”的原则,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和《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公路建设项目应在可研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随着水保方案编制工作的开展,对方案报告书编制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出现了方案报告书的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协调的问题。公路建设项目可研文件主要是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工程初步设计做铺垫,此时其线路走向、设计标准等尚未完全确定,对方案要求的土石方量及其调配、工程占地面积和类型、取土场、弃土弃渣场设置等重点水土保持问题仅做一般性的描述,不做详细而准确的介绍。方案编制者只能从水保角度出发,通过查看地形图、现场调查等手段进行估算或选定这些基础资料,很难站在主体设计角度综合考虑,致使施工时主体设计内容变化较大,难以将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带来困难。

1.2 现状介绍存在的问题

方案报告书中的现状介绍包括项目概况和项目区概况两方面的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视,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急剧上升,因一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部分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流动到水土保持行业中来,而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在编制项目概况和项目区概况时,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主体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对现状不进行分析或分析深度不够,致使现状介绍得主次不分,土石方、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大临工程等主要内容缺失或不突出;对土地利用现状、人均耕地面积、暴雨特征值等既不进行现场调查,也不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导致项目概况章节篇幅很长却缺少主要内容,不能满足方案审查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项目立项的必备条件之一,日益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但方案编制单位在方案编制中多以水土保持方案审查通过和迎合主体工程需要为目的,被动服从、迁就于主体工程设计结果。在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中出现方案比选无水土保持量化指标,施工工艺介绍不全面,无临时占地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位置等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内容;土石方平衡分析多理想化,缺少对施工工序、时空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致使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流于形式。

1.4 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预测项目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可以判断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为下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目前,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多采用类比法,即通过与项目区既有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用修正值来预测本项目新增土壤流失量。但是,由于现有水土流失监测制度不完善,大多数监测数据不公开,很多建设项目所涉及的项目区缺少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实测值;同时鉴于科研深度和方案编制的客观条件,方案编制单位无法开展现场实测工作,导致方案编制单位在水土流失预测时不能对水土流失危害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无法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合理取值,使得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降低,起不到指导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的作用。

1.5 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公路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应以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设置监测小区,并平行布设3个以上监测点。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土石方工程一旦开工,就会有大量的路基填筑和取弃土等工程活动,路基边坡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被频繁扰动,很难布设监测小区和定点监测点。但为了满足水保[2009]187号文中有关监测频次的要求,只能在工程后期选择符合条件的坡面布设定点监测点,无法对工程建设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量化。此外,因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主体工程实施进度的制约作用较小,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付,往往在工程接近完工时才委托监测单位实施监测工作,使土建高峰期的水土流失资料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监测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整个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效果,设计单位无法及时补充、完善相应的水保措施。

2 对策与建议

2.1 合理设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深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设计的一项专项研究,是在分析和研究主体工程可行性设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调查、航片解译等辅助手段,确定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因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以达到预防或减轻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对项目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的对象为主体工程本身,而对于水土保持方案所研究的弃渣场和取土场占地面积、地类、设置位置及土石方量的多少等重点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般不会进行详细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根据主体工程已选定的线路,通过现场调查、踏勘,根据工程所需选定相应的取土场和弃土弃渣场,但这些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角度选定的,大部分不能满足路基填料、运距等主体工程的要求,落实难度大,致使水保方案报告书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结合行政要求,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及行业特点,结合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求,开展行业分类研究,探讨水土保持方案与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间的互补关系,明确公路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的目的、编制深度、主要研究对象、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提高方案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水保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方案编制单位应组织编制人员到施工现场参观,并积极举办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和培训学习,了解公路建设项目的组成内容、工程特点、施工方法、施工组织安排和施工时序,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新增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段落及时段,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借鉴同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水保方案报告书的编制质量。

2.3 强化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是方案编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对不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线路走向、施工方法、防治措施等提出补充和完善建议,有利于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主体,使水土保持监理和水土保持监测落到实处,为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保证。因此,应强化方案编制单位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并按照水土保持规范中的一般规定、约束性规定以及特殊规定,从保护项目建设地周围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查找主体工程设计中线路选线、工程占地、土石方量、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及大临工程位置设置等环节存在的缺陷,论证主体工程设计的不合理性,补充和完善水土保持设计,并对主体设计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制扰动范围、减少植被破坏和弃土弃渣、预防或减轻新增水土流失,快速修复项目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2.4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公路建设项目属线性工程,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对原地貌的扰动和破坏大,工程组成较多,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表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受项目所在地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工程扰动前后土壤侵蚀模数的正确取值对预测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议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相关科研单位,在已有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其水土流失特点和土壤侵蚀现状,研究制定出各类型区不同侵蚀类型、等级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和技术参数,并形成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要求建设单位对各开发建设项目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以便编制单位对照或参照采用,从根本上解决水保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不准的问题,使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更加规范和科学。

2.5 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并为水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实施决策提供重要凭证。由于我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制度不健全,所以监测手段、方法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科研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布点和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特点,制定出科学、操作性强的监测规范规程,使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和监测点的布设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未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建设单位,采取必要的手段使业主了解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定期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方案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各项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日趋完善,相信编制人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编制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水土保持方案。

参考文献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2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3

2.1我国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需要构建供应链按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中的定义,供应链(SupplyChain)就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组织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就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5]。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应对空前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选择[6]。英国著名的供应链专家克里斯托夫(Christopher)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曾深刻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7]。对于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来说,按照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客观上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和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工作。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国内外将智能建筑和供应链这两个新兴发展领域结合起来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还完全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对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进行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无论是对于促进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还是促进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为现实的实践价值。

2.2构建供应链将是降低智能建筑建设成本的有益探索作为一种新型的、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管理创新方式,供应链管理已经在诸多方面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在这众多的价值中,降低生产成本或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的价值,可能是其中最鲜明的价值。国外定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构建供应链并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加拿大著名供应链专家本迪纳(Bendiner,J)于1995-1997年间,通过对90家离散型制造企业(DiscreteManufacturingEnterprise)和75家流程型制造企业(Flow-BasedManufacturingEnterprise)的供应链管理效果所进行的为期两年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使用供应链管理方法后,被调查企业的总成本下降了10%[8]。离散型和流程型这两个概念最初都是用于分析制造业企业的。离散型生产企业主要是指大类机械加工企业。它们的基本生产特征是机器(机床)对工件外形的加工,再将不同的工件组装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由于机器和工件都是分立的,故称之为离散型生产方式。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电子企业和服装企业等[9]。流程型生产企业是指被加工对象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如化工厂、炼油厂、水泥厂、发电厂等,这里基本的生产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装置使原材料进行规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是24小时连续不断的,人们也称此类生产为过程型或连续型[10]。虽然本迪纳的研究只针对制造业企业,但从产品形成过程的类似性来看,建设项目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离散型制成品,因此,西方离散型制造企业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构建和管理过程中。如果通过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能够达到本迪纳所调查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使总成本降低10%,则必然极大增强我国智能建筑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使智能建筑在整个国内建筑市场的份额显著扩大,并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智能建筑在世界智能建筑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降低成本的有益探索。

2.3构建供应链是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各方加强合作的必然选择从完整供应链的角度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必然包括如下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开发商或政府指定的机构)、智能建筑的技术集成单位(通常是大型复合设计单位)、智能建筑常规建筑部分的设计单位、智能建筑智能部分的设计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总承包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分包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监理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智能部分的监理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材料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设备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智能设备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设施工机械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信息网络的运营单位等。可以看出,与常规建筑建设项目相比,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天然就复杂。这既是智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劣势,也是智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潜在优势。将直接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关键,就在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能够构建有效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而国内学者(刘桦,赵雪勤)的研究也表明,制约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未能形成合作开发机制。我国的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电信网络运营商和建设单位等往往各自为政,其产品的性能技术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甚至未形成标准,抑制了智能建筑企业的成长,也妨碍了行业的发展[11]。在那些已经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生产经营领域,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必然能够给供应链上的各方带来实质的共赢关系,确保各方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1991年,斯科特(CharlesScott)和韦斯特布鲁克(RoyWestbrook)经过研究发现,构建供应链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给制造过程带来如下四项好处:(1)能够节约相当多的工作准备时间;(2)能够实质提高面向过程的设计水平;(3)能够大幅度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4)能够加强供应链各方之间信息交换等[12]。1994年,斯图尔特(Stuart)和穆勒(Muller)经过研究发现,构建供应链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改善[13]。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一旦供应链上的各方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产品的设计水平必将不断提高,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必将得到持续改善。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将是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各方加强合作的必然选择。

3可供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备选的供应链模式分析由于目前智能建筑仍然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建筑模式,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还处在探索过程中。

3.1智能建筑建设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选择的考虑因素由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更可能是一种大型建设项目,因此,大型常规建设项目所构建的供应链,必然是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构建的备选模式。此外,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构建供应链还必须要体现智能建筑发展的特殊要求。这样,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的备选模式,就需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大型常规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模式,二是体现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殊要求的供应链构建。

3.2常规大型项目的供应链构建模式常规大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模式,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刘玉明副教授曾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设想了常规大型建设项目的两种供应链备选模式,即“代建单位供应制+第3方物流”和“总承包商供应制+第3方物流”这两种供应链模式[14],如图1、图2所示。这两种供应链模式的特点是,无论是“代建单位供应制”还是“总承包商供应制”,本质上都是指由建设项目的相应机构(即实际上的总体负责机构)作为建设项目所需物资全过程供应的责任主体,然后由第3方物流机构负责具体的物流服务工作。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这两种供应链模式必然是备选模式,其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大型建设项目供应链构建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两种大型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缺点在于,无论是建设项目的代建单位,还是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都并不具备对智能建筑的全面掌控能力。当然,要想使上述两种供应链模式发展成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简而言之,就是将一般的大型建设项目的机构或总承包商改造成为能够构建智能建筑供应链并实施有效管理的智能建筑的机构或总承包商。此外,一般的第三方物流机构也必须改造成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专业物流公司。

3.3体现智能化发展功能要求的供应链模式构建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除了上述两种供应链模式之外,还需要设计能够体现智能化发展功能要求的供应链模式。本文设想了“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物流服务”的供应链模式。在“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物流服务”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中,掌握了“智能化发展功能相关技术”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作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供应链的主导者,负责全供应链的全面构建,而整个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物流工作,则交给专业物流服务机构负责。这种供应链的构成如图3所示。这种供应链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集成智能建筑核心技术的机构发展成为整个供应链构建的主导力量。当然,这种供应链模式也有缺点,这就是没有全供应链管理经验和能力的技术集成机构,难以独自担负起构建并管理全供应链的重任。

4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分析由于上述3种针对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所构建的供应链还都是设想中的供应链,因此,还需要研究上述3种供应链的构建过程。

4.1“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来说,应该积极介入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4.2“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来说,应该积极学习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技术,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也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