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实用13篇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1

尽管如此,根据Rock Health最新报告,投资者依旧对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泡沫化的观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发现很多项目的商业图景描绘得非常好,但实现投资回报遥遥无期,比如很多健康参与(Wellness Engagement)项目。因此,美国市场的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能够产生收益的项目,比如远程问诊、疾病管理和帮助医院控费的项目。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转化率是营收增长的核心指标。因此,通过大规模的冲流量来转化用户购买是较为有效的增长路径,即使为了获取用户付出一定的成本也是值得的。但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流量的意义非常弱。首先,用户的需求非常细分而且不可扩散。病人的需求只是冲着自己患有的疾病而去,不可能像传统电商平台那样买了电视还可以顺带买本书。其次,用户的支付主题并非自我,而是保险。这就受制于保险公司的条款限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最后,需求的迫切性和不可创造性。疾病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是低频的消费,用户无法受到广告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直接针对C端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成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直接的团体客户,他们无需也无法通过广告和一系列的促销手段来获取用户的增长。比如根据远程问诊网站Teladoc的最新IPO文件,其主要客户来自雇主、保险公司和医疗系统,一共有4000个客户和1000万会员。

从上述对美国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是从简单的互联网思维逐步回归到传统的B端大客户营销模式。

中国市场目前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互联网思维上,着力点仍在从C端获取用户。这与中国的市场现状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世界上自费比例较高的医疗体系,中国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一块营收来自用户自付部分,因此,C端的用户有一定的自付习惯。不过,自付主要集中在对药品和器械的费用,医疗服务费用的自付比例并不高。其次,中国的医保体系是以保基本为核心,而且自身控费能力弱,没有能力去制约医院并对企业缴纳的医保进行动态费率的管理,这也导致雇主和医保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进行疗效管理,从而控制医疗费用。所以,团体采购医疗服务的模式无从展开,也被迫只能进入C端。

既然要从C端而且也只能从C端获取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就又重新回到了冲流量获取用户的思维上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市场分析一而再地将打车模式或者其他O2O模式与互联网医疗来进行类比,大众也一味地去纠缠,是互联网的医疗化还是医疗的互联网化。

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对任何一个行业带来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在这点上,无论何种模式都是一致的。但与其他消费领域相比,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消费领域的支付链条短,非常容易重构。从产品或服务到用户手中,无需经过多个支付体系。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用户的看病是由医生提供服务、药店提供药品,保险提供赔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限制性条款,用户会因为自付比例而希望调整,保险则希望能控制费用。没有任何一种消费像医疗消费这样繁琐而复杂。

医保和商保是为了覆盖个人的健康风险而产生的,在为个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对医疗机构进行制约。如果没有支付方的制约,单体的个人是没有能力去挑战医疗机构的,只能被动接受医疗机构的一切条件,这显然是每个病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加进了支付方,个人的支付意愿又受制于支付方的政策限制,医疗服务的赔付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当支付者和消费者不是同一主体,医疗的支付路径模式变得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支付模式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又不可能从C端入手,因为用户的支付意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

所以,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困境源于中国医疗体系自身的难点。正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控费能力薄弱导致互联网医疗只能从C端入手,而正是医疗服务受制于支付方的赔付体系导致个人支付的意愿很弱,导致C端市场无法发展。在这样的两难市场下,如果从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回报的危机。如果从医疗进入互联网,路径依赖相当强,互联网成为服务方扩张的工具,对病人和支付方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互联网化的医疗和医疗的互联网化都无法真正发展成为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2

2015年,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新闻让人目不暇接,各路英豪轮番上场,融资额数字屡屡被刷新,“第一家云医院”“第一家线下诊所”“第一家互联网医院”轮番抛出。看起来吓人,有业内人士却认为,实则换汤不换药,实质进展不大。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分级诊疗实施难、以药养医、医保支付压力大等问题始终如“眼中的沙子”,时刻提醒着中国医疗的疼痛。互联网以其攻无不克的精神,全方位解读着医疗,患者端、医生端、医院端、医药端、医保端,试图去与医疗更紧密,最终却发现依然难以触及核心,这也许是医疗和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

“有一点是相对确定的就是,正是因为我们医疗的这些痛点,它是来自不同主体的,并分布在不同环节里,也因而直接激发了互联网医疗的诸多不同服务模式,也带来了互联网医疗的整个发展机遇。”互联网医疗中国会副秘书长王晶说。

在这个行业中,明眼人或许早就清楚,技术从来就不是真正的难题。

在互联网医疗格局里面,王晶表示,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院内的环节里,互联网是较少能够涉足的,毕竟院内环节具有极强的医疗属性和极强的线下属性,“这即是在医院院长看来,互联网医疗不是互联网为先,而是医疗为先的主要原因”。

很显然,企业家和投资人都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今年许多资本仍然在进入互联网医疗市场,但是也有一些投资人在悄然退出,还有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在某些方向上失败后见好就收,说明互联网医疗市场更趋于理性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了先期探索的经验,互联网医疗市场投资的成功率可能会越来越高。”王晶说。

此外,这些并没有妨碍“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强大攻势,以预约挂号为代表的各类掌上医院,以轻问诊为代表的春雨医生,以导诊著称的健康之路,以院中陪诊为代表的e陪诊,宣称“可快速落地的‘互联网+’”方案、以院中医生手机应用为核心的芯联达,以及院后慢性病管理的各类应用,APP数量多达3000多个,各个端口浸入如过江之鲫,不亦乐乎。

互联网思维又是灵活的,如遇死胡同也可以回头转路,像春雨医生、丁香园和挂号网纷纷办起线下诊所医院,好大夫从分诊延伸到随访,阿里健康医药电商业务受挫后转型云医院和在线医疗,有仁和药业十几亿医药O2O,有平安自雇医生专职做网络问诊,有滴滴打车推出医生上门??,尽管起步滞后,但的确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像医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互联网+”全方位拥抱。

互联网医院引发讨论

2015年,从喧闹的年初到稍显平淡的年中,几乎就要走向清冷的年尾了,此时,一剂强心针令互联网人士兴奋不已,那就是乌镇互联网医院。

2015年12月7日,乌镇互联网医院启动营运。资料显示,乌镇互联网医院由桐乡市、乌镇两级政府联合我国规模最大的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微医集团(挂号网)合作共建。

“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全国范围内的医生和医生、医生和患者无须面对面,通过网络视频即可完成诊疗过程。”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说。乌镇互联网医院合建方、微医集团董事长廖杰远同时强调,乌镇互联网医院提供的是以复诊为核心的患者诊疗服务。

消息一出,人们迅速想起了之前的一些网络医院,比较知名的当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开设的网络医院。有业内人士分析,不同的是,除了桐乡市政府的支持,微医集团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也是移动医疗公司首次踏足实体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医生资源更加丰富,凡是有执业资格证的医生都可以在互联网医院进行多点执业,考虑到微医集团近两年积累5000余组专家医疗团队,医生资源并非是瓶颈。另一方面让电子处方和病历管理进一步开放,或可以打破传统医院禁止处方和病历流出的现状,其实也是利好医生的自由行医。

当然,乌镇互联网医院还只是个案,尤其是政策上的支持在其他地方很难复制,比如说医保系统的接入,就连传统医院发起的网络医院都未曾实现。互联网医院立足乌镇,但其影响力和价值则远超乌镇范围。有媒体分析,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为何在乌镇互联网“特区”开出这个口子,其背后显然有深意。在线诊疗、在线处方、处方药配送、多点执业、远程医疗服务定价、在线医保??一家互联网医院模式要同时试行、突破一系列政策障碍。

还是蓝海吗?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并不偶然,除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开设的网络医院,还有2015年3月上线运行的已开出电子处方数万张的宁波云医院,实现了院内数据集成基础上的三端(医生、患者和医院管理者的手机端)全流程移动应用的武汉市中心医院。

毋庸置疑,互联网医疗所在的挂号导诊、在线问诊、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医生集团、医疗学术、互联网医院、PBM、处方电商、OTC电商等,所有这些重要细分的方方面面,都在不同程度地改善着患者的就医体验。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3

作为一个被资本强力催长的分支,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虽然,中国医疗市场的变革正在展开,市场的需求也远高于供给,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远未到达爆发的时点。在欠缺成熟催化剂的前提下,目前被资本强力推高的公司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挑战,2016势必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涅重生之年。

医疗市场的走势

要理解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医疗市场未来的走势。鉴于中国长期的老龄化和医疗服务需求的高涨,套用供给理论可能更适合作为医疗市场分析的框架。供给理论强调改善供给能力来调整需求,好的供给自然能带来需求,通过降低政府对资源的支配,加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供给侧改革初期治理的核心是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市场优化产能供给,而政府在多个渠道降低直接管理,鼓励创新,更多的转向以监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在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并没有下降,反而在节节上升,但有效优质的供给却始终非常匮乏。因此,相比于那些需求疲软的行业,医疗服务是供给侧改革更容易体现效果的对象。而要改革,首先是应该将落后产能淘汰和重组并强化优势产能,从而进一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三甲医院集中了优势产能,无论是人才、技术水平还是硬件设备,三甲一应俱全,也获得了需求方的一致认可。而二级以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则因为缺医少药,成为落后产能,需求方不认可,看病的人寥寥可数。表面看来,改善供给只要扩大三甲,淘汰基层就能实现。

但是,医疗服务有别于普通商品,其自身的供给逻辑并没有这么简单。三甲虽然集中了优势资源,但价格高昂,浪费严重,严重耗费了支付方和病人的资金。由于小病占了医疗需求的大多数,而大病的占比毕竟只是少数;如果任何小病都涌向三甲,势必造成进一步的医疗资源浪费,导致供需失衡无法扭转,最终让病人和作为支付的医保承担高额的费用。基层作为守门人则主要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为普通的小病提供服务,而占比较小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则交给大医院去解决。

因此,在医疗服务市场,改善供给的核心是将大医院的功能定位于大病,大部分的小病还是回到基层。淘汰落后产能的核心是将自身服务能力差且无法吸引病人的基础医疗机构淘汰或重组,加强那些已经有较好服务能力的基础医疗机构。对于大医院来说,由于未来分流会造成其营收下降,应该以政策指引的形式让其明确自身发展的边界并做好开源节流的规划,通过深化对大病的治疗能力来增加供给纵深,并规模化地削减原本被浪费的成本。

医疗供给侧的改革

因此,医疗供给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合格医疗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当前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如何加强对医生的培养并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具有完整服务能力的医生成为重点。在中国专科盛行的体系下,即使放开医生自由执业也无法为基层提供足够的合格全科医生,这也是目前制约提高供给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加大合格医生的供给才是正道,但这耗费的时间会较长,不能立竿见影。不过与那些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困境的方式相比,这是更为有效而稳健的方案。

第二,支付体系的建立。在医疗机构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服务费用的上升是大势所趋,但价格上升后全国性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并未建立,医保的控费能力也极其粗放。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支付价格体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支付标准和监管标准作为供给改革的基础是最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服务供需双方还是产品方,最终都是要依靠这个作为指引。只有在一个全国性的支付标准建立后,医疗市场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市场的调节手段也才能体现出来。

另外,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作为支付体系的有益补充。在过去的10年,高端健康险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市场规模过小,无法获得大发展。未来商业健康险主要的市场将集中在中端人群,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最为旺盛,也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健康险。随着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支付方将支撑优质医疗服务的成长,也增加了供给。

第三,政府降低准入、回归监管。目前优质供给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监管错位,主要集中在准入审批而非强化监管。要加强供给,需要将准入降低,让各类机构都能进入,但需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行为。监管精细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对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也为各类辅工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同时,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控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

第四,各层级协同体系的建立。要加强供给,光有加强基层优质供给还远远不够,由于原先的供应体系已经被严重扭曲,各个层级之间原先的协作体系早已不通畅。如何将各个层级之间的协同体系建立起来,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引。在这点上,疗效将是一个很有利的核心指标,通过疗效考核的方式来明确各层级的合作,将有助于不同机构有着共同的动力。

当然,医生自由执业对于推动增加供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中国医疗供给短缺的核心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医生自由执业只能盘活存量,无法增量,最终还是解决不了短缺的问题。所以,核心还是在加大培养合格人才,但人才的进入是需要刺激的,这就不得不依赖支付方的支持,以提高医生个人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必须伴随着监管,否则不仅控费流为空谈,也将严重损害病人和支付方的利益。最后,各层级体系的协同是完善整个供给的重要一步,否则供给无法有效,依旧是割裂的区块。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来看,医疗服务市场的改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各方都将寻找到自身的机会。在大规模的市场变革中,互联网医疗公司必须顺应市场趋势来明确自身的定位,抛弃不切实际的战略,才能抓住浪潮,否则很可能难以维系。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分成

从供给侧来看,互联网医疗未来的机会将分为几部分:第一,医疗人才的培训。由于医疗人才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训更是没有前例可循,课程的研发和远程教学培训将成为一块较为稳定增长的市场。同时,各个层级医师常年的培训也都将获得较大的增长。这部分市场,政府的投入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靠各家医疗机构的投入。因为在多点执业进而自由执业的大趋势下,医生会向更好的医疗机构流动,对人才的争夺将常态化,获得良好的训练是很多处于上升通道的医生所渴望获取的。多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协同对医生的要求明显变高了,这些都绕不开长期的培训。

第二,配合监管体系的发展。随着标准化支付体系的建立,对医疗行为监管的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在精细化监管建设的过程中,各类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的工具都将获得运用,比如现在逐渐获得市场关注的合理用药系统和未来的PBM等都将是监管不可或缺的帮手。

第三,各层级之间的合作带来的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机会。随着各层级医疗机构协作的加强,远程问诊和远程监测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但远程医疗的发展更多的将是为各类医疗合作体提供协同,而非独立第三方的单独发展,远程问诊的辅角色将日益加强。当然,目前中国整体医疗市场扭曲较为严重,中短期内获得成功的远程医疗公司将是那些能拥有庞大的线下重资产的公司,而非单纯的互联网公司。这一点与美国的发展以及行业投资人早期的基本判断完全相反,也使得远程医疗领域更多的成为一个巨头之间的游戏,而非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所能运营的。

而移动医疗的发展更将紧密围绕医疗服务的需求。由于缺乏价值医疗的赔付标准,移动医疗在中国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只能成为各个医疗机构更有效地去管理和服务病人的工具,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为医疗服务提供延伸和诊断辅助。由于主要支付方的医保很难作为采购方来采购移动医疗的服务,而商保发展又过于缓慢,移动医疗在中短期内的发展更多侧重于技术类服务,而非整体。

第四,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规模性扩张。在支付、监管和多层级合作的体系下,远端的存储和传输将获得极大的增量,无论是为一家医院单独定制的还是为医疗合作体共同打造的,都离不开云计算。同时,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和更好地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数据分析将不可或缺,拥有大数据并不代表有能力去做好数据分析,这在未来将是具有专业化能力公司的角逐之地。

从以上的简述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如果要真正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模式,必须顺应市场趋势,任何纯粹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做医疗服务的都将不可持续。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基础医疗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其进行重组和关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想在中期就能有收获的公司必须暂时绕开体制,在体制外构建一个线下的重资产模式,才能在一个区域提供一个可能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因此,未来两年,能够在这一市场存活和发展的首先是拥有线下重资产的大体量公司,光拥有巨额现金依旧很难在这一市场立足。尽管目前有多家公司试图通过成为商业健康险的渠道来获得营收,但互联网医疗公司本身是无法通过成为保险渠道来成长为巨头的。

其次,市场趋势带动下的大量细分市场都有机会,但对于大体量的公司来说都不适合,而是那些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且专注的公司。无论是数据分析,或是合理用药和未来的PBM公司,都是需要长期专注才能成功的,但这些市场未来尽管体量会很大,但市场仍会长期分散,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体量公司。

总之,增加优质有效的供给是未来医疗服务的长期趋势,如何围绕这一趋势去获取发展动力将是所有医疗服务公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工具性属性将有助于市场的推进,但如何成功的在市场上找到契合点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所在。

是什么让王杉们“瞧不上”移动医疗?

此前,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一场对话成了移动医疗甚至整个医疗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相比朋友圈的热闹,当时现场的观众却只有一个感受:鸡同鸭讲。这场看似激烈的对话,其实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大佬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从气势上看,王杉也以压倒性的发言时间,成为现场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整场对话也传递出一种信号:站在公立医院的角度,互联网医疗公司目前还没有和他们平等对谈的资格。

真正让大医院院长“看不上”互联网医疗的原因是什么?是医疗质量,是商业模式,还是医疗资源的所有者与索取者之间强烈的不对等地位?其实回头来看,这种姑且可以用“封闭”或者“偏见”来形容的态度,多多少少都与院长们的知识储备有关。

院长心中的互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医疗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外界的观念往往并没有那么容易影响到他。在菁英阶层里,这种模式更加典型。

大型公立医院院长无疑是菁英阶层中的菁英阶层。在对话中,王杉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尤其是与互联网、大数据有关的经历。看得出来,他对IBM在医疗大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认可的,并且认为这将是未来医疗发展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院长们来说,IBM正在做的这些事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对医疗行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一覆盖云存储、云计算的领域才是与医疗行业真正对等的阵营。

在张锐为数不多的发言内容中,其中一点确实说中了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院长对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理解:“传统的医疗是以医疗作为主体的,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的IT系统都会往塔尖走。”

实际上,无论是院内的信息化工作,还是在和信息科的对接上,院长们也在进行着一次体验式的改革。当几个医院一起开会的时候,院长们拿出手机,通过业务或者管理的信息系统就可以看到自己医院的运营状况,或者某个病人的信息。

对于院长们来说,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体验,真正能感觉到移动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而现在广义上的移动医疗,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没有给院长带来任何体验。起码,没有任何正面的体验。

院长的价值判断:

投入与产出

面对张锐半玩笑式的邀请,王杉的回应也很直接:“你把我的价值只限于‘给你用’,我可能还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在哪里,委婉点说是给移动医疗“出主意”,再直接点说:这个游戏得让医院制定规则。

这样“霸道总裁式”的回应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者说,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其实就是扮演着总裁的角色。他们每天所要面对的是医院里“医、教、研”几条线,时刻惦记着人才、资金,总是在进行价值的判断。不难理解,王杉在对话一开始就抛出的那几个问题: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人才培养,以及围绕这一切投入的管理成本。

这些原本就不是移动医疗所能解决的,但是确实是医疗行为中必须涉及的部分。谈到这样的问题,是处于院长这个位置的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价值的博弈。

互联网企业如何冲破医院的“壁垒”,这个问题说着说着就似乎真的成了医院的问题。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当移动医疗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把“壁垒”挂在嘴边,认定有人在人为地设置障碍,略显有些“矫情”。

而对这个问题,王杉的回答也很明确:“(互联网公司)真的没有拿出什么现在已经成熟的、医院必须买的东西。你给到了医院什么,医院就必须买你的服务?”

回到最后,还是价值的判断和交换。在医院看来,他们的价值是明确的。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仍然是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而大学医院更是“产供销一体化”。这时候有人想来分一杯羹,医院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医生资源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要“给你用”,凭什么?

目前公立医院院长们对于外界,尤其是移动医疗创业者来说,正逐渐形成一种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刻板印象。假如从这种思维格局里跳出来看,不难发现,院长们对移动医疗的不屑一顾并不是因为它是“新鲜”的,而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一行业能给医院带来的价值判断的。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4

从《纲要》的内容看,涉及智慧医疗的领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但目前,智慧医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医疗器械设备、医疗信息化、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APP、医药电商等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艾媒咨询资深分析师蒋一帆对《经济》记者表示,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也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医疗是信息技术、医疗技术进步的产物,代表着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智慧医疗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从传统医院线下模式转变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模式,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性等多个特点。”

传统的医疗产业分为3个层次:提供医治、医药等服务的核心层;提供健康生活、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服务的中间层;提供医疗保险等服务的层。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刘跃对《经济》记者称,所谓的智慧医疗,不仅要促进各层级内部的服务效率,更要打通各层级之间的壁垒,利用技术手段、模式升级手段充分调动各细分领域的资源,使之在同一平台上实现网络互联,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实际上医疗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诊断和医疗。艾瑞咨询分析师秦泽西表示,在人工智能层面,对于既定的诊断做了一些专业化或标准化的操作,把一些诊断所需要的数据或信息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数据库,“目前就移动医疗领域而言,对于用户或者医生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医疗上的便捷,比如在线挂号、在线支付或在线会诊,但是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他真正的需求是知道自己的病症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患者只需要把自己的症状输进去就可以得到一个诊断的建议或后续的治疗方案,用现在的科学技术真正在诊断和治疗上面起到作用,这才算作是智慧医疗。

在易观医疗研究总监姜昕蔚看来,智慧医疗的本质应该就是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辅助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医药行业基本面企稳回暖,且处于政策和执行进行密集期,今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多部门就联合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7月30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医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布局百家精准医疗医院新闻会在北京举行,并宣布将在3年内完成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布局,实现国家精准医疗战略规划。

从细分领域来看,最近各大基金纷纷看好板块分化明显、行业龙头受益的医药行业,基金季报显示,二季度大消费板块环节中的生物医药板块被基金重点配置。

移动医疗成最热细分领域

智慧医疗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这个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IDC预测,到2016年底,国内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08.5亿元,未来这一市场有望超300亿元。相比医疗信息,居民的健康管理更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据数据,在智能穿戴板块,已有52家上市公司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深受资本市场喜爱,如果要说最受资本关注的领域,各分析人士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郭凡礼认为,当前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细分领域最受资本市场关注。

蒋一帆则认为,除了移动医疗,智慧医院也比较受资本关注,“主要都集中在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效率不高的问题”。

除了大多专家公认的移动医疗领域,姜昕蔚和投中研究院分析师陈伟都认为远程医疗更受资本关注。

姜昕蔚表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更多地围绕着传统医疗开展,而传统医疗的开放性还不够,所以市场还不够大。

“因为远程医疗实施已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陈伟给《经济》记者解释:“远程医疗其实更多地体现在远程问诊方面,远程施诊是暂时做不到的,比如颈椎拉伤,无法进行远程牵引,只能遵从医生的要求在家里操作,再比如春雨医生的做法,就是把医生搬到平台上,最早的形式就是问答。”

近两年,移动医疗的话题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众多移动医疗APP也不断出现,有消息称,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在秦泽西看来,移动医疗或互联网医疗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围绕医生的互联网服务,比如医生手术和学术上的工具;第二类是保健,例如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的产品;第三类是医疗服务,即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支付,包括慢性病管理等这几个部分;第四类是药店商,目前来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最主要的贡献者是医药电商。“在2015年,我国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是在170亿元左右,未来并不会很快达到千亿元规模。”

而在郭凡礼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人们消费习惯逐渐移动化,移动医疗市场的需求在逐渐加大,潜在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医疗需求巨大,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医疗健康支出的增加,市场健康管理及医疗需求还将继续扩张,只要能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解决盈利性问题,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会加速扩张。”

对此,蒋一帆也认同未来市场规模潜力这一看法,“但是目前问题在于移动医疗这一块相比其他‘互联网+行业’来说,要求的服务质量门槛比较高,特别是对医疗服务质量这一块的硬性要求以及医疗资质这一块”。目前医疗资源供给仍然偏少,简单来讲,就算移动医疗APP能把信息互通效率提升到极限,而医生护士以及线下的医院等诊疗场所供给也十分紧缺,移动医疗目前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另外,春雨医生、好大夫等一些移动医疗APP都是针对传统医患模式中的痛点,试图借助互联网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但刘跃认为,医疗产业的推动是和医改政策息息相关的,“要进行模式上的创新就必定会诉诸于政策的改进,而这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医生端移动医疗成潜力股

移动医疗的市场价值毋庸置疑,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使用医疗产业资源,是对目前亟待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姜昕蔚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在政策条件不断开放的条件下,移动医疗的估值将进一步提升,不但有效地辅助传统医疗行业;在盈利模式、支付方式进一步成熟的条件下有机会成为颠覆传统医疗的强势力量。

从市值本身来讲,在线医疗最终做的是一个流量导入,很难在互联网上完成诊疗的所有步骤,陈伟表示,可以完成的前置步骤的价值还是需要市场来论证的。“总体来说,移动医疗的价值还是存在的,有比较长期的发展空间,从现在的医患关系和实际的医疗资源供给来看,的确是需要通过互联网医疗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同时加强匹配效率。”

除此之外,易观分析认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正在呈现多垂直细分领域发展态势,根据2016年1月中国移动医疗细分领域活跃用户数量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医生的医疗学术类APP用户活跃度最高。那么,该领域在智慧医疗市场又占多大空间呢?

和其他行业的移动化一样,移动医疗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医疗服务需求者,另一个则是面向医疗服务供给者,所以类似杏仁医生等医生平台也是移动医疗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郭凡礼表示,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医生资源整合加速,医生平台将会取得突破,参照其他行业的经验,医生平台在智慧医疗市场空间占比将不会低于20%。

“医生端从空间上来讲不会大,就像打车平台一样,空间大的必然是用户端,对于移动医疗来说就是患者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不够。”蒋一帆给记者这样说道,“因为医生端是极为重要甚至说不能或缺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做好医生端的服务,减轻医生工作量才能集聚大量优质的医生资源从而最终在患者端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移动医疗医生端应用品类包括患者管理类、科研交流类和教学培训类3类,其中科研交流和教学培训类APP瞄准医生科研需求,为医生提供医疗类内容;而围绕患者管理展开业务的患者管理类APP多旨在围绕医生需求探索医生技能提升、医患关系交流和新政策下的医生品牌树立等环节的产业链价值。

随着社会与产业的发展,医患关系也越来越趋向于消费者关系,无论是有求医需求的患者端还是提供医务服务的医生端,都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匹配需求,提升双方的满意度。刘跃表示,医生资源是强烈依附于医疗机构的,因此对医生端的需求挖掘及改善势必要建立在对医疗机构乃至医疗体系的深刻了解,才能够真正挖掘行业深层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痛点。

医生端服务正在成为移动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医生资源在整个移动医疗中的重要性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生平台在过去的几个季度中成长速度很快。姜昕蔚认为,医生平台用户粘性高、痛点明确、产业链转化价值高、专业性强,未来将成为移动医疗产业中重要的垂直细分之一。

记者从陈伟的表述中了解到,医生诊疗平台这个领域要结合当地医疗的实际政策,比如深圳切实放开了医生只能就职于一个医院的政策,对于这样的地区医生诊疗平台或私人化约诊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价值,而在其他一些相对保守的城市比如上海,它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016年并购整合趋势下的谨慎选择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2016年被认为是移动医疗的“洗牌”之年,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又该如何布局呢?

从移动医疗的领域来讲,是有着巨大市场空间的,而在这一领域内,究竟是选择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是需要企业或者投资机构根据自身的基因以及优势来综合衡量的。刘跃表示,传统医疗产业的痛点很多,很多方面都亟待改进升级,但由于与政策的绑定性较强,这个“洗牌”过程不会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突然爆发的,而是会随着创新者的不断论证而逐渐演变的。“资金投资者应对该领域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有着充分的警觉意识。”

在经过前几年的野蛮发展后,移动医疗行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流量时代结束、资本投资态度转变、行业竞争加剧,移动医疗并购也呈加速态势,释放出“洗牌”信号。对于投资者而言,郭凡礼认为应该尽量选择团队可靠、商业模式清晰的对象进行投资,警惕运营不善、政策缩紧带来的风险。

蒋一帆则认为移动医疗已经开始显露并购整合的趋势,仅两年内,获得资本支持的优质企业,本身已经掌握了更多的优质资源,也许移动医疗企业的上市已经不远了。“建议还是要从医院端着手,要做长期投资的打算,短期盈利变现比较困难。”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5

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医改话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两会期间,关于医改的主要议题有大病医保、分级诊疗、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等几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业内专家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将重“医”轻“防”的观念进行转变,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

之所以要强调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因为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据官方统计,2012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是25.2%,患病人数约2.5亿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约为1亿人。去掉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因素,这两部分人群就接近3亿人,而这个庞大的人群,知晓率和就医率并不高,治疗达标的更是只有很一小部分。以糖尿病为例,中国的糖尿病患者50%没有意识到自身患病,其中有一半人没有接受治疗,其中有一半人不能坚持治疗,而坚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一半可以达标。

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惊人,据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达到39517亿元,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高达28000亿元,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残率的大幅攀升、医疗资源消耗、患病人群年轻化等问题越加显现,引发市场寻求更完备、更高效、更有效的手段来防止这一现状的进一步恶化。药厂、医疗器械厂,以及BAT等互联网公司各路英豪纷纷磨拳擦掌,都试图以“互联网+”的手段和速度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015年阿里健康携手卫宁软件、腾讯注资挂号网、益佰制药携手掌上药店、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受资本市场热捧,互联网的战火在医疗健康领域愈演愈烈。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商业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目前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切入点有两个,主要都是围绕慢病的自我管理,一方面有管理工具型APP,另一方面是可穿戴设备。

在慢病管理APP方面,糖尿病作为人数众多,并且需要时常通过饮食、健身等方式调节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切入口,在糖尿病的管理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以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为例,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中指出,目前糖医生已经形成主要以“服务立体化+服务流程化+监测仪器智能化+患患沟通趣味化”的立体化医学服务体系,具体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实现立体化服务,通过对健康到患病状态的多元化用户预防与控制的结合,实现服务的流程化;通过“糖+”与主流医疗器械的结合,在为用户节省重新购买智能血糖仪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监测仪器的智能化;通过低糖美食分享、公益活动等患者与患者沟通方式,加强患者与患者间联系,增加患者抗糖意志,实现患患沟通的趣味化。

互联网慢病管理生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是一个长期的生意,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和健身人群很相似,从吃住行购物等各个方面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慢病管理的生态基本围绕慢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展开,包括生活状态记录、饮食、运动、药物、知识获取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慢病管理生态的建立,需要多方的协作,包括医院、社保体系、互联网企业、硬件科技企业甚至保险企业等等,从患者的生活状态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态。

对于健康管理或者慢病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健康档案,这是慢病管理的第一步。互联网的介入,能够帮助患者轻松建立一个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包括住院病历、化验信息、体检机构的体检数据、以及各种智能硬件采集上来的健康数据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通过互联网或者大数据,能够很轻易的将个人信息汇集到一起,形成一套可延续、可转移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而让慢病管理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慢病管理需要医院或者医生资源的协作。姜昕蔚认为,中国慢病患者目前的构成是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获取能力低,所以完全自我管理难度大,在这种环境下连接医生,让医生指导自我管理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徐峰认为,慢病管理无疑需要医护人员的协作,但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导致基层缺医少药,这些都需要移动医疗来解决。通过互联网帮助医生多点执业、帮助患者辅助决策,通过医药电商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问题等等。

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认为,目前我国慢病管理市场处在探索期,互联网医疗沉陷领域细分化趋势,资本大量涌入,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对于互联网概念的企业来说,前期的盈利是一大问题,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服务需要O2O,而O2O又是行业比较成熟的一个表现,慢病管理才刚刚起步,仍处在用户培育过程中,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如果说要盈利的话,一个比较快的赢利点就是药物,如果获得了药物社保通路,慢病管理的盈利速度会大大提升,但难度相对较大。”

问题与机会并存

慢病管理虽然已经成为资本的宠儿,但是在市场启动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6

比如腾讯领投豪斥1.5亿元开始深度布局移动医疗服务领域。传统制药企业复星医药也和移动医疗电商――挂号网达成共识,将在医药电商和医疗服务领域开展合作。康恩贝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4230万的股份,此举意在短期内快速切入医药电商领域,完善产业链布局,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以及较强的物流配送能力,实现线上线下渠道业务融合和相互提升……

在移动端,一个名叫“专家号”的App推出精问诊模式,以全国排名前十医院科室的副主任以上专家为强势资源,首期提供200名副主任以上医师线上问诊。据品牌总监方丹介绍,专家号目前已经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计划下半年完成A轮。目前各路资本正在竞逐中。

移动医疗,伴随着医改的深度推进,正在透过政策红利实现崛起,并被寄予撬动目前就医流程、改变医疗产业格局、推动医改深入的厚望。

热潮掀起

据相关医疗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亿美元,同比增长52%,预计到2017年将突破200亿美元。

眼下,正是这一市场突飞猛进的阶段。

近日,卓健科技联合创始人尉建锋透露,5年前开始实现移动互联网优化医院诊疗中的服务。今年年初,卓健掌上医院获得腾讯1.5亿元的领投。由此可以看出,腾讯也已经积极深入到医疗服务的布局中。

5月28日晚间,复星医药公告称与挂号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形成线上线下的020联盟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在医药电商和医疗服务领域开展合作。

同一晚间,康恩贝公告称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和瑞控股、通联创投、上海国药、魏坚、吴勤富等15名交易对方持有的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共计4230万股股份。此举,康恩贝意在短期内快速切入医药电商领域,完善产业链布局,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以及较强的物流配送能力,实现线上线下渠道业务融合和相互提升。

就在忙着布局移动医疗市场时,移动端的商家也在抛出橄榄枝,以进一步深度布局移动医疗市场。“我们‘掌上药店’目前有6千万左右用户,每天订单量达2万单,欢迎药店和药企一起来共建移动电子生态圈。”上海药交会期间,掌上药店创始人王浚海说。

就在王浚海谋划广泛布局移动医疗时,华康移动医疗CEO刘波称,华康打造的智慧医院模式,今年能进入200多家医院,明年目标是500家。

或许,“专家号”是新近杀出的一匹黑马,手里握着医疗领域强势的核心资源,“我们先期上线的有200名全国排名前十医院科室的副主任以上专家,主要针对疑难杂症的问诊。”据其品牌总监方丹介绍,未来专家号还将扩展至5000名左右的副主任级以上的专家。

而在去年,移动医疗的热潮就已经初露端倪。据医药行业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融资案例超过60起,单笔融资额过亿的有27起,总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是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的3倍多。各类通过认证的移动医疗App截止到2014年底已达2000款。

在这一轮热潮中,互联网巨头是强劲的参与者和变革者。如阿里,在其收购了中信21世纪后更名为阿里健康,目前几乎现阶段互联网医疗覆盖可能涉及的全部阶段,例如有连接医院的云医院、连接个人的健康移动、连接数据的数来宝以及涉及药品的电子监管平台等。此外,阿里还投资了华康全景网、寻医问药、U医U药等公司。

而百度则开设了健康、医生、dulife三个自主板块,分别对应医院、医生和硬件。并同时对移动医疗电商老兵好大夫进行了投资。

腾讯则投资了丁香园、挂号网、pocooc、邻家医生等。

据医药物资协会人士分析,未来200亿的市场空间巨大,这必然促使资本相继狂热起来。所以从今年起,未来两年内不论是在融资案例方面,还是在移动电商的诞生数量方面,都将远超2014年的数字。

政策红利频频

事实上,移动医疗崛起最主要的因素是借助了政策红利。

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与利益相关最密切的改革为药品零差率销售,政府希望借此消除此前以药养医的弊端。当国家药监局2014年试发第一张第三方网上售药许可证,试探性的将处方药分流到线上,实现医药分家,医疗互联网开始成为医改的外部推手。

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开始由售药转变为多样化,而被这种多样化改变的还有医院诊疗流程和服务。医疗互联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特性逐渐显现。

中国医药协会人士认为,移动医疗在对公立医院产生影响的同时,将推动医疗生态圈的变革。如阿里健康“未来医院”,计划通过介入医院电子处方环节,以及通过类似“滴滴打车”模式,进军医药电商领域,倒逼医药分家,打造“医院、患者、阿里健康、药店”的020闭环,将可能改造传统医院的就医流程甚至整个生态,进而推动传统医药领域变革。

百度健康云则通过“设备、平台、服务”三层架构,方便实现对用户“监测、分析、建议”的完整机制,可为一些疾病的预防创造方便,有助于缓解目前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局面。据医疗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门诊挂号量78亿人次,目前预约比例在5%左右,也就是约4亿人次实现预约。

而这些网络医院的出现,显然将深度影响现有医院的运行模式。网络医院让患者与医生直接交流,同时网络医院主要针对常见病和慢性病。通过后台初步分诊,患者可选择对应的科室和医生,在家里就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

而在2000多个医疗App中,众多专一提供医疗服务的App则直接撬动了医院的医生资源。如专家号、挂号网,可以通过现有医院医生提供线上与患者的对接。此方式在解决患者挂号、就医难的同时,还有效地稀释了医院核心资源的垄断形态。

一直以来,医院核心资源的垄断难以释放,这也使得医改的推进较为艰难。虽然多点执业在去年已经获得了政策上的允许,但由于医生的人事、社保等等调节滞后,仍难以大规模实现。而现今移动医疗、网络医院的出现,则巧妙地撬动了这一坚冰。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认为,互联网医疗势不可挡,“未来通过互联网医疗可以实现轻症线上询问,慢病上网配药,看病到基层去,急诊可以越级就诊,三级医院再也没有机构臃肿的大内科、大外科了”。

5月29日“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015健康界峰会”上,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透露,国家正在研究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未来政策会逐步落地。

当政策逐步出台时,或许医疗实现互联网的步伐将更快。而这一场政策红利背景下的产业发展,也将逐渐变得冷静和有序。移动医疗加速

“现在医疗App的数量还是在增加,可以说是一个盲目的阶段,谁都想进入。”方丹表示。在业界看来,实际上80%的移动医疗商都会死。未来只有真正掌握核心资源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

目前,移动电商存在着产品类似的巨大问题,由于同质化严重,因此在消费者端下载和使用量都较小。

由于患病是低频偶发性事件,任何一个患者在医疗电商的使用服务中,都呈现低频次状态。在此状态下,医疗电商如果掌握不到核心资源和用户,恐怕将难以持续支撑下去。

此外在移动医疗电商中,另一个硬伤就是医保支付问题。当众多电商在未来的发展中无法实现医保覆盖时,将会被挤到市场边缘。

目前,保险商也已经在构建自己的医疗生态圈,比如平安保险,在推出平安好医生移动端的同时,医疗保险将是其一大卖点,但这仅局限于平安自己构建的医疗生态圈中。而在2000多个医疗类App,以及众多医药电商中,如果未来医保不予对接部分电商,这将会掣肘电商用户的忠诚度,用户会转移到别的可刷医保卡的线上平台去消费。因此,这部分电商的日子将非常难过。

如从互联网医疗角度看,其性质是通过互联网运行模式运行医疗,也就是说这一模式将不同于现有传统医疗运行模式。如果以互联网模式运行医疗必会对传统的医疗模式进行摧毁性的颠覆。

而医疗互联网,则是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微量、逐渐变革,适应新市场。

在这两者之间,第一种显然较为艰难,原有重资产的医院必然会拒绝。因为,医院在面临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在面临资源的毁灭。目前虽然互联网巨头、资本们都在布局移动医疗市场,但模式仍然较为依存现有格局。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7

美国健康网站WEBMD,HEALTHON,DRKOOP等收获了成功喜悦,这些网站通过提高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建立医院内部医生、护士工作站,从病人挂号、医生诊断、 差距,包括网络规模、用户数、接入带宽等。处方、到病人付款、配药、化验等,实行网上数据传输,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并减少了人为失误。“内容”指向医生和病人传播的医药信息。据统计这在互联网应用最发达的美国是最热门的信息领域之一,有16000多家网站,其中大部分以消费者信息为主。访问人数最多的是那些针对诸如糖尿病人等特定病人群体的网站。病人希望对自身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医网所处的市场环境,需要把国内现有的健康门户进行对比、分析,长期趋势的判定,以及中期趋势的认识与背景分析,内容建设定位、深广度、方法于表达,技术策略和市场推广模式得失探讨等等,都是需要进行更加深入、严谨和细致地对照、挖掘和分析的。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国际互联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中国传统医疗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搜索,利用sohu的搜索引擎,输人“医学or保健”,搜索到网站6478个。新浪网(http://省略):在新浪网的医药卫生子分类下,根据列表共有网站6921个。中华网(http://省略):收录医学健康网站1417个。导医搜索(http://省略/search):共收录医学网站3334个。包括一部分繁体网站和英文网站。

健康产业并非一个新兴的行业,但随着资本的涌入,健康产业正在迅速/升温。2006年,IDG3000万美元收购39健康网的消息引起了极大关注。这笔投资让人们看到了健康市场的发展潜力。而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发展,健康网站的整合也已开始。在各健康网站的角力中,优势网站实力突显,39健康网、中国健康网、搜狐健康跻身中国健康网站第一集团。

医网( 省略)的投资方是广东天枝实业有限公司,公司07年投资两千万在医网,公司也有强大的医疗集团做背景,比三九健康网、飞华健康网等相比,医网有通畅的客户渠道及医学专家团队。做为网站资讯来源及咨询互动的医学资源。

医网在推广上采取频道合作的方式,洽淡中有腾讯、网易、tom等门户网站,这些网站的健康频道采取外包形式,在网站认知程度方面,腾讯目前排在第一位,腾讯网的总体认知度已经超过了搜狐。腾讯网在广州(67.6%),成都(67.6%)和西安(56.3%)拥有最高的使用率。

总体来说,门户的使用率以腾讯网、网易和新浪的显著性最强。三者之间总体的差异性不大,但是具有地域性。这与认知度的结论一致。

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当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竞争变得异常充分时,企业之间相互模仿的速度定会骤然加快,进而催生“战略同质化“现象。“战略同质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企业战略的缺位,每一家企业事实上都没有战略,大家只是在战术层面拼命厮杀,玩一场看不见未来的“狩猎游戏”。医网导航以女性、男性、、新闻为主打频道,疾病、护理等资讯频道为辅助频道,这些频道内容界定与其它健康门户网站并没太特别明显的区分。而内容大多来自转载,也令频道同质化严重。

无论是Web浏览、电子上网还是其他应用,都以国内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为基础。如果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不能完全实现数字化、标准化,则其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将会大打折扣。医网的硬件设施(服务器托管)与软件设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品质不够稳定。日pv流量超过一定数量就会发生网页打不开等现象,影响口碑。

医网在技术的开发研究上都明显的落后于其竞争对手。这种高新技术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技术本身。所以技术研发的滞后,对医网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医网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不容乐观,虽然目前日平均流量有十几万,但在用户黏度及反向链接上远没有对手多。医网要达到如下几条。

1.强化正的网络外部性是取得竞争的关键因素

2竞争中强调服务的用户化和灵活

3竞争激烈且方式多样电子商务

4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融合在一起

5门户网站之间的竞争是一种高风险的竞争。

6门户网站的竞争策略要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刘杰克著《营销力》

[2] 《互联网网民生活形态及媒体影响报告》

[3] 周子安《健康资讯类网站Alexa排名的整体分析》

[4] 汪向东《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8

截至目前,儿童视健康软件是国内第一款专门为家庭使用设计的儿童弱视移动医疗专业应用,通过关注孩子视力发育中的点点滴滴,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给出科学建议。该应用集视力、色觉、视敏感度等检查及就诊单翻译等功能于一身,能够便捷的获知宝宝的视力相关重要指标,确保这些指标的正常,有效预防儿童弱视的发生。

基于先进的“计算机色觉模拟”,“基于云计算的电子诊断”,“眼部细微运动跟踪算法”,“强大的视健康综合分析与建议系统”等核心技术,众思悦为2-9岁的儿童提供科学、及时、个性化的视健康检测与保健。

李凡强调,儿童弱视患病率高,在3%~5%之间,患儿中,有约46%未被及时发现,有约45%未能坚持治疗,造成终生遗憾。如果在7岁前治疗,治愈了可以达到90%以上。“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弱视患儿家庭早发现、早治疗、轻松度过治疗恢复期。”

一块被人忽视的处女地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病,在我国约3亿多的儿童中,弱视的发病率平均在3%左右。弱视儿童不仅仅是弱视的眼睛视力差,如不及早发现纠正,将直接影响儿童成才和今后的工作,因此应做到早防早治。

弱视常发生于儿童,且不易被发现,因此常常被粗心的家长所疏忽。儿童弱视通常发病较早,多数在2―4岁之间。这个阶段是孩子眼球发育的关键期。弱视不同于近视、远视和散光,有些家长会将它们混为一谈,常常认为弱视就是近视或远视,对弱视的概念十分模糊。

儿童视健康软件关注2岁至9岁儿童的视觉健康,这一时期是儿童视力发育的敏感期,一旦没有正确用眼,很容易造成弱视的产生。“一般而言,家长查看孩子的生长指标,主要通过定期看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否有合理的增长。但视力发育作为非常重要的发育指标,却极容易被家长忽视。”

但是李凡认为,这款软件未来会积累很高的用户活跃度。“一旦家长意识到要在孩子这个年龄段预防视觉隐患,就会认真地去做视觉监测和后期治疗。”

通常而言,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家长才意识到要检测孩子视力发育是否正常。所以,在2岁到4岁之间成为儿童视力检测的空白期,很多患上弱视的孩子因此丧失了弱视治疗的好时机。

李凡希望通过打造这样一款弱视监测软件,将儿童视力检测时间,从学龄4岁提前至2岁。

截至目前,基于儿童视健康软件的专业版和大众版已经上线。专业版用户要一次性缴纳十几元会费,即可享受各种专业的视觉检测垂直服务。

在这款产品中,企业除了为儿童进行视力检测外,还提供视力矫正前后的对比分析,对于孩子的色觉和视力敏感度的测定也有精细的指标设计。“所有检测指标都是经过我们的精确测量,并通过了医学专家的检测。”

未来,这一软件将通过手机摄像头来检测用户眼球运动是否正常,从而给出更为精准的诊断建议。一旦技术研制成功,可以探测的领域,就不仅涵盖了弱视,还可以检测出其他视力疾病,如斜视、近视、远视、趋光等,视力检测准确率将大大提升。

移动医疗新蓝海已开启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万物皆可连接”,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看来,移动互联网更像一个划时代的“药引子”,它可以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完美整合,引爆出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应用。

这与李凡的想法不谋而合。早在公司成立之初,李凡就强调企业社会化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化是所有成功服务的基础之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也要接受社会化的变革,而且这种社会化将在未来几年逐渐走向成熟。“正是在这种社会化的情形下,移动医疗推动了个人健康革命的到来。人们想获得的医学保健尝试,移动互联网已经为你做了归类整理,可以随时随地选择。

众思悦在移动医疗领域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将儿童视觉保健商业模式的新思维聚合在一起,通过重新组合来产生更多的价值。

李凡确实有先见之明。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不久前指出,人类已经加速进入数字化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增长浪潮正席卷而来,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应该把握住历史机遇,解剖市场需求变迁,推动行业融合竞争、释放政策动力以促进增长转型。

根据全球权威机构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提供高效、可升级和费用较低的医疗健康服务,这将对医疗健康行业发挥革命性的作用。预计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收入将突破300亿美元。业内预测国内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将在2016年轻松突破百亿人民币,2014年-2016年之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不久的未来,所有医疗卫生工作都将架构在移动信息化之上,所有工作流、物流、经济流、管理流、信息流都将架构在移动信息化平台之上,与此相关的行业数据高度集成,再将这些数据整合与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将最终推动政府改变管理方式。由此而来,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将会打破,医疗服务效率将大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将获得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已经拥有三大驱动力:一是3G的普及和4G的提速;二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三是传统医疗健康单位迫切需要搭上移动互联网这班车,降低成本的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加物美价廉的服务。

而投资人士也高度看好移动医疗健康产业在中国的未来,认为移动医疗健康无疑是继移动游戏、移动社交、移动电商之后的下一个投资蓝海。

自2012年移动医疗概念由国外引进以来,移动医疗APP迅速占领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院前问诊和院中就诊领域,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资本市场,移动医疗已经成为投资者热捧的概念。

“医疗健康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移动医疗健康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使之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认为,当前国内众多传统医疗健康企业均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移动化是绕不过的必经之路。

近两个月以来,李凡团队一直在与医院、医学研究机构等商谈合作事宜。他们之间的合作涉猎广泛,“双方是一种资源互补的关系”。对这些传统医疗机构来说,他们需要将科研成果用一种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商业模式上,他们也需要更加多元化。而以上两点正是众思悦所擅长的。通过大数据分析,患者就医情况可以被一体化呈现出来,包括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结果对比,专业仪器的优势呈现等。另一方面,众思悦的需求是,借助眼研所的专业研发力量,为儿童视健康软件提供专业指导。

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事业的改变现在才刚刚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将开始真正体会到移动医疗健康带来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将带来一场真正的革命。

细分领域商业模式的探寻

2012年移动医疗服务收入中健康检测服务占了48%,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健康检测服务在2012年全球营收为12亿美元,慢性病管理又是健康检测服务中占比最大的项目。借助移动医疗手段,可以降低就医成本,有望改变医疗服务现有蛋糕的划分格局,企业有可能获得超常规的发展。

而在移动医疗的一个细分领域――儿童视觉健康检测,仍然有长足的成长空间。

这一产业的大整合还未到来,企业还处于练内功阶段。作为小微企业,凭借自身专属优势,有希望一跃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大企业的虎视眈眈。有人预测,尤其是一些科技企业,腾讯、阿里、百度和360未来都有切入移动医疗的可能。

但是,小微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积累用户且增强粘性,未来才有变现可能;其次,需要合纵连横,寻找资源能够互补的战略伙伴。

目前,移动医疗主要收入来源为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等盈利模式,大多数企业侧重于夯实用户基础,然后尝试变现。

李凡告诉记者,他对这款产品做了一个战略规划,他希望到2015年4月,儿童视健康软件的大众版、免费版、专业版加起来可以达到10万至20万的下载量;截至2016年4月,这款软件的下载量跃升至150万次。

在特定垂直细分领域的应用中,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轻资产而且低运营成本,能满足较大人群的某个特定需求,通过单人少量收费就能维持运转。

“但是,收益达到多少,不好估计。” 通过软件下载获得企业营收,只是一种基础性盈利手段之一。李凡更为看重另一种可能:当下载量达到一个很庞大的数值时,将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移动医疗生态圈,企业可以基于这一生态圈来为第三方提供增值服务。

“一旦这个生态圈搭建起来,所有参与者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例如,希望得到儿童弱视数据的政府、科研机构,可以得到这部分数据;想要获取数据分析过程,也能得到他所要的内容。”

李凡强调,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企业可以与幼儿园、医疗机构,甚至包括社会公共卫生部门合作,将儿童视觉检测服务不断拓展开来,从为个人服务延伸到为机构服务。

企业商业模式也将从单独依靠下载量获取营收扩展到为机构提供儿童弱视监测数据的分析服务。

“但是,数据分析的一个前提是,产品必须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产品数据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正是要在用户数不断积累过程中才能获得的。”

“虽然现在看来,我们只是一款儿童视觉检测APP的研发者和推广者。但是一年以后,我们的角色将会摇身一变成为儿童视觉检测领域的智库。届时,产品将会加入医学咨询和治疗推荐功能,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在儿童视觉检测这个大的生态圈下去营造基于个人的视觉健康服务网络。当然,这个生态圈的搭建也需要有庞大的用户数作为基础。”

移动医疗是非常典型的交叉领域,硬软件、互联网思维、政府医院资源、用户等要素同时兼备的企业很少,大数据如何产生有效的盈利模式,还有待探索。但是,当前移动医疗企业的业务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任何一种模式如果能积累了足够的用户,都有可能演生出其他业务模式。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9

一、政策网络理论简介

20世纪80年代,政策网络理论被认为产生于美国,对于它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无统一定论。大体而言,政策网络是政策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不同互动关系类型的总称。政府部门间及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网络结构。多元的参与者相当于政策网络的各个“节点”,而网络中的“链”则是参与者基于各自利益与目标进行博弈而形成的互相依赖的复杂关系。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然涉及到网络内部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协商与互动,这种协调互动的模式是政策网络系统内部运行的主要方式。

作为治理结构的政策网络,展现了公共政策责任主体多元化的图像,预示着政府推行公共政策过程中“既要避免单向的控制机制,又要充分注重政策效果反馈的回路”。当某一政策问题成为政治系统关注的对象时,相关利益群体就会出于交流信息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求权力的需要与利益协调需要而聚集起来,在相互作用中形成政策网络。在政策网络中,政府不再是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主体,政府在这个网络中依然起主导作用,但不是依靠传统的政治权利来主导政策的产生,而是转为对其他团体利益的整合和对整个网络的管理。由于政策网络理论强调政策主体的多元性和独立性,强调决策过程中各种主体之间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互相妥协,以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进而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网络理论为理解中国医疗卫生政策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

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政策网络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利益多元的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此产生了不同“节点”穿插而成的政策网络,有时各个节点之中又形成了一个次级网络,医疗卫生政策系统正是如此。以下具体考察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政策网络中的各个利益主体。

(一)国家主体

中央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决定和价值判断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指出中国的医疗改革总体上不成功,也就是说否认了医改的市场化改革道路。这给医疗体制改革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这层网络中,与医疗卫生政策紧密相关的卫生、财政、发改委、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构成了次级网络,由他们主导着市场化的医改道路。

1、中央政府与人大。权威行动者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具有自主性及权威性。在医疗卫生制度制定中,中央政府负责提出和制定政策,具体由相关部门制定实施。同时,医疗卫生政策属于行政政策,是由各相关部委提出政策及实施的,并不是一项“法律”,人大没有主动权,而只有监督和提案的权力。

2、财政部、卫生部、发改委。自1985年开始,中国的医改被提上日程,改革以公共财政从医疗体系中退出,增加医疗机构的自开始,这意味着降低财政部门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经济职能。同样,卫生部对医院的管理也逐渐变得宽松。因此,由这两个部门主导着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实行“自负盈亏”和“管办分离”的运营策略,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疗服务公共性的缺失,进而带来医疗服务这一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发改委承担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任务,它对医疗卫生的发展会更倾向于公平性,切实提高社会总体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政策。因此,在这一次级网络中,3个“节点”的互动既有合作又有矛盾,但由这三个部门主导的医改主要朝着市场化道路进行。

3、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年以后,国务院将药品生产监管职能、药政管理职能和中药监管职能,一并集中交由新组建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行使,从此无论是经营许可证还是营业执照均需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审批。同时生产已有标准的药品和申请新药生产也需集中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行政审批权进一步集中到国家药监局的手中,这种做法似乎有利于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又带来了暗箱操作、等问题。

4、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地方具体政策的制定者。一方面,地方政府与上一级部门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又联系着医院与制药商等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所拥有的经济和其他资源大相径庭,为了提升政绩和自身利益考虑,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政府会重点扶持本地的医院和制药商,这势必造成不同地区内医院医疗水平不平衡。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不同地区医疗服务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主体

1、医院。医院在医疗卫生体制中扮演着特殊角色,一方面它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在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中,政府财政对医院支持很小,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向患者收取较高的费用来维持经营,造成了医院目前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这是与医疗服务公共性相违背的。同时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目前医生乱开药、多开药的问题。由此看来,医院在原有的网络中处于被动地位,但要推进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医院掌握的信息十分重要,他们对社会总体的医疗健康水平相当了解。所以,今后医改方案的调整如何定位医院在网络中的角色是十分关键的。

2、制药商和供应商。制药商和供应商凭借其经济实力以及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利益同盟关系,在医疗卫生政策领域发挥着很大影响。一方面,垄断信息,影响舆论,一定程度上主导着高药价;另一方面,作为经营者,力图争取医疗卫生的市场化,反对政府干预药品价格。

3、舆论。舆论包括新闻媒体的报导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和专家参与制度,在医疗卫生改革进程中,舆论的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政府给予的资源较少,不能客观、全面、及时地反映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积极性不高。

4、普通民众。作为医疗卫生政策的最主要承受体,我国普通民众在政策网络中的位置较为被动。源于力量的分散,渠道的狭窄,政策的梗阻和信息的不对称,普通民众对住房政策问题的形成、确认,方案的选择和执行等领域影响甚微。

以上分析表明,在医疗卫生领域政策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它们各自占据的政策网络点是影响政策产出的决定因素。总的来看,一些强势主管部门,趋于从推动和维护经济增长,片面注重效率来制定相关政策导致具有社会保障属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几乎完全等同于市场化的商品供应。政府部门与强势利益团体在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中构成了一级网络,而将舆论、普通民众等排除在外,造成了网络中的参与主体的有限性和封闭性,各个利益主体不能得到充分的资源交换和利益诉求,从而造成了政策公共性的不足,这是今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三、开放政策网络,扩大主体参与是解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矛盾,就必须打破既有的政策网络,使得更多的利益主体和政策相关者进入新的政策网络,使他们获得参与政策过程的渠道。

(一)医疗保险模式多元化

医疗保险作为一项保障性机制,这方面政策的完善与否对解决我国医疗供需矛盾有着很大的作用。我国人口基数大,人群类型复杂,目前医疗保险制度的灵活性不够,导致我国目前涉保人群不足。如农民工人群,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都是十分缺乏医疗保障的人群,国家应该制定多元化覆盖城乡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真正提高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

(二)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多元化

不可否认,医改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性有所增强。一是在原公有制医疗服务体系之外,私人医疗服务机构开始出现并迅速扩张;二是原来的公有制医院出现了全面分化,由过去的国有、集体所有转化为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2008年非公有性质医疗机构数目以达到201117家,从数目的绝对值上看已经超过了公有制医院,但其市场份额却微不足道。2008年,非公有制医院收入为1657.9亿元,公有制医院为7938.1亿元,占总收入的82.7%。因此,可以认为医疗市场依然还是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事实上,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存在较多的制约。税收政策的不统一和把民营医院排除在医保定点医院之外,对民营医院的生存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三)政策制定主体多元化

理论和实践表明,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都是存在的,它们自身的弊端不能有效满足全社会成员,我国先前医疗改革的不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此。所以,医疗政策制定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三方的作用,更加突出医疗服务公共性这一特点。这就要加强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媒体、普通民众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起多方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与机制,最终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开明互动构筑开放的政策网络,通过打破政策产出的封闭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顽疾”。

参考文献:

1、王春福.政策网络与公共政策效力的实现机制[J].管理世界,2006(9).

2、蔡晶晶,李德国.政策网络中的政府治理[J].理论探讨,2005(4).

3、王春福.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内在机制――基于政策网络视角的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2007(2).

4、封进,余央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激励机制与政府的作用[J].世界经济文汇,2008(1).

5、王锡源.破解医改难题关键在于纠正市场与政府失灵――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8).

6、孙柏英,李卓清.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J].中国行政理,2008(5).

7、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10

“低潮”的表象下,互联网医疗行业依然“风起云涌”。

互联网医院落地

2015年12月,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并诞生首张“在线处方”,这标志着我国首家互联网医院正式投入运营。乌镇的这次尝试,主导了2016年互联网医疗的最主要趋势,即互联网医院纷纷落地。

腾讯研究院的《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 年11 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 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已提供PC端或者App 端服务入口)的共有25 家,其他11家在2016 年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

互联网医院热,与之前互联网医疗行业之前激烈的竞争有关。互联网医疗企业多是以问诊或者挂号起家,包括丁香园、寻医问药、挂号网等等。事实上,最初的互联网医疗专注的于解决用户最简单的医疗服务需求,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从用户端发力,用户往往意味着流量和接下来的融资,但是不管如何,这些服务仍然是围绕医疗服务的,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用户就医环境,并没有触及医疗的核心。在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后,无论是问诊、导医还是挂号,都已经成为一片红海,竞争非常激烈。

腾讯研究院分析认为,在互联网医疗早期阶段,流量基本集中在少数几个应用App 中,而国内包含在线问诊功能的App超过千个。同时,轻问诊在商业模式上一直找不到较合理的变现模式,咨询付费规模小、增值服务等其它收费模式转化率低,完整的商业闭环难以形成,这些问题导致平台无法单纯依靠线上模式来支撑长期发展,亟需找到一种新的延展模式。

现在来看,在问诊、挂号阶段的互联网医疗,对当下最大贡献,莫过于积累了相当的用户,以及培养了一定的用户习惯。

但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也一直在寻找新的模式,最主要特点是产业链的延展,医药O2O应运而生。春雨医生通过合作方式,将诊断和购药纳入服务流程;平安好医生则通过自建线下诊所,收购药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快易捷,与各地线下药店合作等方式,将诊断和购药服务纳入服务流程;阿里健康今年宣布同第三方检验机构迪安诊断合作,将天猫医药馆并入阿里健康,同各地线下药店合作,开展药品O2O服务,另外,凭借支付宝将支付环节纳入自己服务流程。从核心在线问诊平台近期的动作,可以窥探出在线医疗产业链或将整合,将为用户带来更顺畅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企业,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闭环,但是网上咨询、医患互动、挂号、转诊都是医疗周边行为,诊断、开药、检查和手术等实质诊疗行为仍需要回到线下医院。深入诊疗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形成商业闭环势在必然。且医药电商、保险、健康大数据等业务形态的延展都依赖诊疗环节的打通。

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

在互联网医院的概念提出之前,最早出现的是信息化医院,而后是网络医院,现在是互联网医院,未来是智慧医院。这可以说是互联网医疗演进的四个阶段。

信息化医院出现的最早与互联网的关系并不大。网络化医院是近些年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国内很多省市的医院对公众开放了部分业务,比如,门诊挂号系统和远程诊疗,但医保报销目前并未纳入到网络医院的体系中来。

2015年底诞生的互联网医院,将主要业务通过互联网开放给公众,打通了“医+ 药+ 险”三个关键产业环节。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医生资源更加丰富,凡是有执业资格证的医生都可以在互联网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另一方面让电子处方和病历管理近一步开放,或可以打破传统医院禁止处方和病历流出的现状。

健康管理

2016年10月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提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纲要》强调“加强健康教育。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

健康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00家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其中有数家已经获得数千万美元巨额投资,而境内外资金预计有超过10亿美元会投入国内的健康管理行业。

同时,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最具活力的健康服务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深入人心,被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预测,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高达8万亿元。

健康管理,也是诸多互联网医疗企业深耕的选择之一。据了解,在丁香园首次的2017患者业务战略里,丁香园在2017年将着力打造大众健康教育、患者管理及服务、健康管理及服务三条业务为主线的“丁香园关爱服务”,首次把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提到战略高度。

精准医疗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强调在治疗时考虑个人的基因变化,环境影响,生活方式等,基于患者的遗传信息的诊断测试结合其他分子或细胞的分析结果,再针对性地选择适当和最佳疗法。

一时间“精准医疗”成为覆盖全球的热门话题,并引得医药健康产业市场风起云涌。此后,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计划: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

在国内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精准医疗成为一个新的风口。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50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基因测序相关业务,竞争趋于白热化。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11

“预计未来3~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研究人士介绍,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网络进行支付、账户操作等;近场支付则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技术(NFC)。从国内市场来看,未来银行及运营商将成为国内移动支付产业主要推动者。

记者了解到,从市场格局上看,支付宝依靠阿里巴巴这一电商平台,积累大量用户规模和交易基础,占据了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另外,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市场占比20%,中国银联的银联在线占比9.3%。因此,支付宝依靠其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线上交易量,交易规模超过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移动支付主要有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远程移动支付客户端,以拉卡拉为代表的手机刷卡器,以联动优势和上海捷银为代表的传统短信支付和以中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移动近场支付。由于三大势力对移动支付产业的诉求不尽相同,市场推广的动力也大小不一。运营商与银联主张NFC支付技术,其中中国移动与银联形成合作关系,以阿里支付宝和腾讯微信支付为代表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机构则更倾向于基于软件方式实现的二维码支付方案。

“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是安全属性。”分析师向记者强调,NFC安全属性要高于二维码支付,因此被市场寄予厚望。

随着苹果公司在2014年9月正式推出其革命性移动支付系统ApplePay,一方面将为运营商、银行以及银联推广NFC提振信心,另一方面也会迫使阿里、腾讯加速二维码支付的拓展和生态建设,因此2015年移动支付产业有望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中国移动在2014年主要资源倾向于向4G网络建设及推广,待取得足够的4G领先优势之后,由此三大SIM卡商——恒宝股份、天喻信息、东信和平将从中获益。相应地,正在建设校园支付生态圈、拥有TSM平台建设能力的新开普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当然,短期来看,目前阶段国内移动支付产业更可能由互联网公司主导。鉴于支付宝与腾讯更倾向于采用基于软件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即使采用NFC技术也更有可能通过HCE技术绕开电信运营商,个人消费者端(C端)无须增加硬件设备,支付受理环境(商户,B端)的改造升级却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第三方企业的投资价值。因此拥有二维码扫描枪、NFCPOS机具设计生产能力的新大陆,以及拥有商户信息管理系统并积累大量线下客户资源的石基信息具有明显优势。

智慧医疗拉开“大健康”时代帷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设备等方式进行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产业正逐渐壮大。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正纷纷涉足医疗领域。

1月27日,阿里健康(0241.HK)再度披露与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软件企业卫宁软件(300253)战略合作成为业界重磅消息后。腾讯的移动医疗战略推进工作正在不断提速,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200家医院接入以微信为平台的腾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并均已实现微信挂号功能,另有近100家医院可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从挂号、取药到后期监测在内的全流程医疗服务。腾讯表示,虽然多数医院仍不能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医疗服务,但这些医院已具备“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雏形。通过升级,多数医院未来可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服务,而微信智慧医疗也有望在短时间内扩容至全国各地。

目前智慧医疗主要的应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面向医院医生的,可称之为B2B模式,另一种是直接面向用户或患者的,可称之为B2C模式。面向医院医生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主要用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医学知识库的应用和管理病患健康数据等方面。现阶段一般认为智慧医疗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实现:用户健康大数据采集、远程大数据处理分析和智能医疗认知实行。

国信证券研究表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8.6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8.4亿元,预计在2015年达到42.3亿元,同比增长48.94%,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574.1亿元,未来移动医疗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对于智慧医疗行业中投资机会,上海证券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医疗正在超级大风口上,首推万达信息,上海模式作为医改标杆,其在医改的各项创举有望在全国推广。其次,还要关注卫宁软件、东华软件、宜华地产、朗玛信息、荣科科技、海虹控股等公司机会。

以朗玛信息为例,公司业务转型就瞄准了医疗大健康数据,投资6.5亿元收购39健康网,目前39健康网已经覆盖了1.3亿人次,与国内500家医院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39健康网打造的药品通成为全国药品信息最全的数据库,并与微信合作向手机用户提供药品功效的说明。此外,朗玛信息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设立了健康大数据的中心,对数据挖掘、网络科技进行系统性开发。类似的,汤臣倍健也具有智慧医疗概念,公司投资1亿元入股深圳倍泰,而深圳倍泰则已建立起“硬件大数据采集、云健康平台、智慧医疗、移动健康”的商业模式,正致力于成为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领导者。

大数据发展潜力巨大

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涉及到互联网、电信、金融、医疗、农业、教育等行业和领域。金融业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官方统计数据公报、调查、新闻报道无一不是数据来源。大数据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转型、创新将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大数据商业应用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将海量客户信息特征转化为数据资源,从而精准营销获取商业效益。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分析,大数据将每年给美国医疗保健领域创造3000亿美元的价值,给欧洲公共管理领域创造2500亿欧元的价值,使美国零售业净利润增长达到60%以上,使制造业产品开发和装配成本下降50%。第二,大数据还能有效推动政务开展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服务效益和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城镇智能化,尤指在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据研究人士分析,根据应用方向看,短期而言,大数据商业应用精准营销将更成熟化落地;而从长期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智慧城市构建方面将会大有作为。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12

1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相关应用分析

1.1医疗设备远程故障诊断应用分析

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是指,当医疗设备出现故障,且受某些因素影响,现场维修人员无法精准判断其故障原因时,可通过互联网及相关设备联系到该医疗设备制造商或相关维修专家,以获取相关技术支持[1]。通过互联网技术,相关专家不仅可以对设备进行相应诊断,还可以实时获得设备信息,从而与现场维修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对设备进行维修。总的来说,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以互联网络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依据专家支持等相关技术为基础,可实现有效、快速的远程医疗装备诊断及维修指导。设备制造商可在设备上安设Ethernet(以太网)网络连接系统或智能设备管理(IntelligentDeviceManagement,IDM)模块一类设施,通过网络下载管理器(InternetDownloadManager,IDM)对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及检测,并借助互联网将信息传输至维修中心服务器,维修中心对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后,可通过远程操控对装备故障进行处理[2]。通过这种方式,医疗设备制造商可以具有一定的远程处理故障能力,尤其是在医疗设备软件故障或系统升级方面表现优异。

1.2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应用实例概述

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可有效解决厂家或维修专家不在场的问题,对故障设备进行远程诊断。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使厂家实时了解医疗装备运行状态,并进行相关的维护。此外,该技术还可以针对指定医疗装备,实现定期定时的装备监管和维护,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实地科室和医学工程部的实时交流,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例如,在某院安装影像存储及相关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时,厂家工程师借助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针对该院的相关医疗装备进行了Worklist、网关以及目标存储主机等相关设置。不但解决了该院的实际问题,还消除了等待工程师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某院的飞利浦16排CT设备,其空气校准出现某些问题,其厂家工程师借助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详尽地对比设备参数,并进行了相应的调试,最终确定是设备银基模块CPW出现了问题,从而指导维修人员进行针对的维修作业。

2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就现阶段的医疗装备维修而言,许多厂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会刻意地制造一定的技术壁垒,保密自身设备相关维修技术资料,拒不公开。因此,各医院医疗装备维修人员,很少能够获得完整的设备维修技术资料,从而导致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常出现资料图纸不全、进口设备多、缺少有效的判断依据等维修问题。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更广,医院既可以通过浏览设备厂家网站的方式,进一步获取设备维修信息,也可以通过浏览医疗设备维修相关网站,寻求相应的技术支持。在我国互联网上有一些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医疗设备维修网站,其中包含多种新型的设备维修技术、信息、资料以及维修经验等,可为不同的维修任务提供参考。此外,医疗设备维修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维修贴吧等网络交流平台,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以解决实际设备维修问题[3]。随着互联网搜索引擎不断发展,如在维修过程中出现难题,可在搜索引擎查询该设备所使用集成电路的相关信息,包括工艺参数、作用及性能等,从侧面辅助维修人员对故障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提高设备维修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维修人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该设备相关的学术论文、维修技术总结等信息,并加以借鉴,增加对设备的了解,辅助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4]。

3互联网交易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在医疗设备维修过程中,常涉及到相关零件的更换问题,但受医疗装备本身特殊性影响,某些零件的生产厂家较少,产品报价较市场标准偏高。但是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上,商品价格明朗化,且汇聚了全世界的生产厂家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零件采买工作。如一些特殊构件因某种原因暂时无货,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亦可寻找其替代品或代用件。例如,某院的一台ComplusCR计算机,因使用时间较长,导致设备主板损坏、无法正常启动。如与原厂家爱克发联系更换设备并升级系统,将花费数万元;如选择另一家公司更主板,则需花费3000元人民币;最后,该院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购买一台同等型号、配置的二手电脑,将其内部构件更换给损坏电脑后,故障消除,仅花费几百人民币。又如某院的一台乳腺钼靶机出现滤线栅故障,经维修人员检验得知,是内部微型电机故障,销售厂家仅提供整体更换业务,需医院支付近10000万的维修费用。该院维修人员通过网络联系到该电机的德国的生产厂家,并订购了一台电机,仅花费人民币两千元,即消除了设备故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其在医疗装备维修领域的应用愈发具有实际意义。各地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可完成互联网远程诊断、信息查询共享以及采买更换零件等维修操作[5]。一方面,缩短了各维修环节间的距离,取消了维修等待时间,缩短了维修等待时间,提高设备维修效率;另一方面,开阔了医疗维修人员的视野,使其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维修技术信息,提高了医疗设备的维修质量。总而言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装备维修,有助于促进医疗设备维修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梅芳.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84-85.

[2]孙瑞,曹建文.互联网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6):3022.

[3]于良.互联网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6(13):173.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篇13

中国联通早已瞄好物联网优势,把其作为六大创新战略之一,并率先在多个城市启动NB-IoT规模试点。去年6月,中国联通在上海建成全球首个基于pre NB-IoT的智能停车、智能抄表外场试点,促进了标准的发展,直接影响了3GPP组织加快NB-IoT标准讨论。

在本次工博会上,上海联通为了更好的地让公众了解联通物联网部署和成果,通过多种平台,以丰富多样的互动方式展示包括“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消防物联网”、“车联网”、“物联网智慧生活”等众多依托联通物联网平台的应用范例,让包括政府机构、企业、行业和个人在内的方方面面的群体体会到物联网时代的魅力。上海联通通过构建各类真实的应用场景,将其物联网行业应用成果向广大参观者进行了展示,其中包括基于NB-IoT技术的智能停车系统、燃气表、水表等。

上海联通以软件化智能通信网络和云技术为基础,以功能强大的大数据为重要手段,重新定义“互联网+”时代的“云、管、端”商业架构。在本次工博会上展示了“沃云”各类平台的能力和大数据各类应用展示。在智慧园区展区展示智慧沃商、沃创空间等平台,为合作伙伴持续注入商业活力,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上海联通相关负责人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表示,业界期盼已久的新一代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已创纪录的速度完成了标准化过程,进入了商用阶段。联通将于2016年年底在上海建设一张全球最大规模的NB-IoT试商用网络,覆盖外环线以内大部分中心城区,2017年中实现全市覆盖,承载更多物联网应用连接。今年8月,在“2016中国智能终端技术大会暨中国智能硬件开发者大会”上,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物联网研发中心总监胡云也曾表示,今年是联通NB-IoT试点年,明年是商用元年。

此外,上海联通还非常重视产业链的合作,积极培育NB-IoT产业生态圈,通过与设备商、模组商、终端商、平台商的深入合作,推动NB-IoT技术在智慧停车、智能抄表、消防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推广,有力支撑上海打造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培育基于物联网的“四新”经济。

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物联网市场,分析表明蜂窝物联网市场将在2017年逐步成熟和走向爆发,上海联通在窄带物联网NB-IoT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联通的物联网创新战略必将稳步有效落地,在传统通信市场之外再建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市场。

大数据应用创新

大数据是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是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战略资产。上海联通很早就开展了大数据领域的探索工作。在上海联通看来,目前业界存在的许多困惑可以通过大数据解答,运营商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搭建、经营和大数据业务模式的创新,重新拥有了整合、主导价值链的能力。在转型方面,运营商以往所售卖的业务和产品都是围绕自身网络能力,而大数据提供了用户需求的准确洞悉和感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网络能力开展营销转向以用户感知开展营销。同时与大多数大企业一样,运营商内部部门众多、流程复杂,通过大数据可以将不同的部门与工作整合为一体,譬如在业务经营和网络建设的贯通上提供流程优化的依据。

上海联通积极推进大数据产品的商业化,主要体现在针对行业客户提供大数据服务。据上海联通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数据每个产品对接不同的行业。比如数字轨迹产品主要应用方向就是智慧城市建设、户外广告屏评估以及店铺选址,所以它的目标客户就是政府机关、咨询公司以及商贸行业类客户。大数据征信产品可以为得到用户授权的金融机构提供数据验真、信用评估、金融欺诈防范的服务,其目标客户主要是银行、贷款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支付公司等金融机构。上海联通的大数据产品能够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为多个行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除了推出大数据产品之外,今年上海联通在大数据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运营商作为网络服务的接入者和网络内容的承载者,通过对用户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存储,能熟悉和了解用户的网络应用行为和用户关注的内容。结合第三方的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能够真正将运营商海量数据淘沙成金。

今年3月至7月,上海联通在国内运营商中率先进行开放数据应用大赛的尝试,邀请社会大众进行应用创新。上海联通也是首家与创投机构合作为初创企业提供联合孵化服务的公司。上海联通更是在运营商中第一批建立开放数据实验室,邀请有数据分析、挖掘能力的软件服务提供商、高校以及创业公司通过大数据实验室进行对联通的数据资源进行产品以及应用方面的创新。

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上海联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据上海联通相关负责人介绍,运营商做数字化转型面临网络、运营、业务多个重构,无论是思维还是现网,都有非常大的挑战,确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现网资产,包括网络架构和IT架构都是重资产,没有经过数字化改造的,原来几十年沉淀下来的网络架构、组织架构、人员的知识结构都是非数字化。这些非数字化天生的基因使得运营商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非常痛苦。

所以上海联通提出的解决方案,核心围绕的就是解构,把能力与业务、产品脱钩。原来运营商所有的业务和产品都是从上到下垂直拉到某一个网络能力,这个产品一定是跟具体的某一个网络能力挂钩或者某一个业务挂钩,每一个产品都是定制化,为特定的产品用特定的网络资源和能力,所以这个产品链条就非常长。现在上海联通把业务产品和能力,包括IT能力和网络能力脱钩,让底层的东西全部屏蔽掉,上层的人员不需要关心这些能力,只需要关注在平台上有哪些模块,利用这些模块搭产品。解构的前提是把能力具像化,上海联通现在采取的方法是双向对标,从底层人员与业务人员两条路径进行对标,最后达成共识的能力优先建设。

推动医疗云

云计算加快了医疗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整个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通过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之间的标准建设,数据共享,信息整合,有效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和整合,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运营管理效率,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云计算推动医疗卫生行业在战略与发展、运营和流程、信息技术应用不同层面的发展。

上海联通凭借强大的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能力的“互联网+”领先优势,积极参与“健康中国”的信息化服务建设,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让医院、医生、患者、影像设备等之间无缝连接,让医技科室完成影像的诊断、影像协同(分诊/定向协作/远程会诊);并通过影像引导下微创介入手术与临床开放和植入手术的深度参与,为临床的重大疾病诊治提供精准、定量的、个性化的影像服务,构建医疗最核心的互联网化应用。

本次工博会上海联通展区医疗云业务展区,通过网络,显示在终端的网络全新影像应用方式,具有可大并发、3D高级全新处理模式、窄带及瘦型客户端的特点,对客户的硬件和带宽的要求很低,可以使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到清晰的影像图像。通过亲自动手的这种可操作的新鲜的演示形式,引起了热烈的反馈。

在线咨询